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论文图像证史论文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论文图像证史论文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论文图像证史论文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论文图像证史论文图像学由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开创,其理论源流受到卡西尔(Ernst Cassirer)符号学理论以及弗洛伊德(Freud)心理分析理论的启发。瓦尔堡的新方法关注的是艺术研究过程里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他的目的是引导学者们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使艺术史得以纳入文化史的整体当中。【1】

二十世纪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图像学研究者,以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为首,用大量勤奋而实际的研究工作为图像学的性质做了系统的设定:即对艺术品母题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的、文化的和科学的解释。

一、图像学理论

图像学由图像志发展而来。图像志一词来自希腊语εικωυ(图像),在古希腊曾专指对图像的精鉴,20世纪发展为关于视觉艺术的主题的全面描述研究。与图像志比较,图像学更强调对图像的理性分“Iconology”的词尾“logy”有思想和理性的意思,它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及与其他文化发展的联系。图像学对美术作品的解释须分三个层次:①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②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③解释作品的内在意义或内容。

潘诺夫斯基认为,对作品的解释落实在三个层次上。潘诺夫斯基认为,对作品的解释落实在三个层次上。在第一层,解释的对象是自然的题材,这一解释称为前图像志描述。为了得出这个层次上的正确解释,解释者必须有实际经验,即要了解对象和事件,这种经验至少

图像如何证史

团结报/2010年/3月/25日/第007版 文化周刊史学 图像如何证史 ——读彼得?伯克《图像证史》 张炜 “图像”一词包含内容广泛,如各种画像、雕塑、浮雕、摄影照片、电影和电视画面、时装玩偶等工艺品、奖章和纪念章上的画像等所有可视艺术品,以及地图和建筑等等,它与历史的关系历来都很微妙。一方面,历史学家通常最看重的是文字记录,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旦落笔成文,就被奉若神明,正所谓“一字抵万钧”,而图像则是不足道的骗人把戏;但另一方面,历史学家常常又无法抵御图像的“诱惑”,因为很多历史情形并无任何文字记载,仅有各种图像留于后世,要想了解某一阶段的历史,就只有诉诸图像。此外,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即使是文字与图像并存,图像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有时会起到对文字的补充作用,有时则会比文字记录来的更加真实。有鉴于此,如何定位图像的功用,让它最大程度地发挥史料功能,就是一个重要的史学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而在时下由多媒体营造出的“读图时代”中,就更显示出了对其关注的必要性。剑桥大学文化史教授彼得?伯克在其著作《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探讨的就是此一问题,作者在该书“导论”中明确指出,写作本书的目的有二:一是鼓励此种证据的使用,二是向此种证据的潜在使用者告知某些可能存在的陷阱。 伯克认为,目前的状况依然是历史学家没有足够认真地把图像当作证据来使用。例如,使用摄影档案的历史学家人数相当少,相反,绝大多数历史学家依然依赖档案库里的手抄本和打字文件。历史学的专业杂志很少刊登图片,即使杂志同意刊登图片,愿意利用这一机会的作者也很少;即使有些历史学家使用了图像,在一般情况下也仅仅是将它们视为插图,不加说明地复制于书中。历史学家如果在行文中讨论了图像,这类证据往往也是用来说明作者通过其他方式已经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为了做出新的答案或提出新的问题。但是确也有极少的历史学家已经把图像当作证据来使用,尤其是那些研究书面档案非常缺乏或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时期的一些专家。例如,如果不使用阿尔塔米拉和拉斯科斯的洞穴绘画作为证据,确实很难写出欧洲的史前史,而没有陵寝绘画作证据,古埃及的历史将显得极为贫乏。有些研究较晚时代的历史学家也非常认真地对待图像。例如,近半个世纪以前,研究中世纪的著名历史学家戴维?道格拉斯曾明确地指出,贝叶挂毯是“研究英格兰历史的主要史料”,“应当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描述以及普瓦提埃的威廉所做的描述相互参照,放在一起加以研究”。又如拉菲尔?塞缪尔所承认的,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他与同时代的一些人逐渐认识到摄影照片作为19世纪社会史的证据所具有的价值,可以帮助他们建构“自下而上的历史学”,把研究重点开始放在日常生活和普通民众的经历上。 历史学家传统上把他们的档案视为“史料”。但是,档案的问世也得借助中介人组成的整个链条的运作,这些中介人不仅包括以前的历史学家,还包括整理和保存文件的档案人员,书写文件的书记员,当然还有证人。正如荷兰历史学家古斯塔夫?雷尼埃在半个世纪以前指出的,应当用存留至今的过去的“遗迹”的观念取代“史料”的观念。“遗迹”一词不仅指手稿、刊印的书籍、建筑物、家具、(因人类的利用而发生变化的)地貌,也指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包括绘画、雕像、版画、摄影照片。伯克认为,历史学家对图像的使用不能也不应当仅限于“证据”这个词上,还应当重视“图像对历史想象产生的影响”,即图像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想象”过去,一如库尔特?塔科尔斯基的名言:“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伯克在书中支持并力图说明的一个基本论点便是,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

图像学

图像学一词由希腊语图像演化成的图像志发展而来,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及与其他文化发展的联系。图像学最早由19世纪下半叶法国学者E.马莱提出,而最有影响的研究者是E.帕诺夫斯基,他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认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分三个层次: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称图像志分析;解释作品的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这称为图像学分析即帕氏所谓象征意义。 对美术内容的历史探究。目的是为了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图像学与图像志的不同之处,就是图像学发现和揭示作品在纯形式、形象、母题、情节之后的更本质的内容。它亦适用于建筑,对建筑的形式、结构、作用、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建筑图像学。这种研究更新了建筑史的观念。 图像学(Ikonologie )大体上分成三个部分 一 - 前图像志分析Präikonographische Analyse : 视觉上识别的东西,基本的形式分析 二 -图像志分析Ikonographische Analyse: 识别图像的故事和人物 三 -图像学分析 Iko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 解读出图像的意义,考虑到该图像制作的时间,地点,流行的文化风格或艺术家风格,赞助人意图等 现代图像学 现代图像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重要的3个方面是:①解释作品的本质内容,即帕诺夫斯基所说象征意义。②考察西方美术中的古典传统,古典母题在艺术发展中的延续和变化。③考察一个母题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变化。现代图像学涉及的学科也非常众多,如形式分析、社会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与它们的交叉也是现代图像学的一个特点。常雷摘要:“图像学”是现代视觉艺术研究、实践探索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理论学科,它起源于十九世纪兴起于西方的传统图像志研究,二十世纪前

图像时代的历史画创作

图像时代的历史画创作 ——谈《方志敏——1935.1.29》 尽管历史不可缺如,但历史正如贡布里希所比喻的“奶酪”,其间充满了间隙,它需要我们“想象性介入”的填充。在艺术史学的发展进程中,图像的意义和作用曾被低估,18世纪的历史学家曾多次被考古学家告诫,必须重视图像在历史研究中扮演的角色,而在20世纪,赫伊津哈则明确提出,“视觉图像是历史灵感的唯一源泉,历史意识是一种产生于图像的视像。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应以图像为先,因为只有通过图像,我们才能真正‘窥见’往昔;只有通过图像,‘我们才能更清晰、更敏锐、更富有色彩——一言以蔽之——更富有历史感地理解过去。”①哈斯克尔在写下影响深远的《历史及其图像》一书后,曹意强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将其核心观念概括为“图像证史”这一术语。在“图像证史”的内涵中,图像不仅具有与文本文献同等重要的史料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传递了艺术自身的生命和历史,巴克森德尔有句概括至为精彩——“图画的风格是一种恰当的社会史材料”。②相比西方,中国古代艺术对图像的史证作用并不重视,尽管很早就提出了“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的观点,也讲究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但中国艺术的主导价值仍是娱情畅神,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代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历史及主题性绘画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些作品在百废待兴的岁月里,实际上以图像叙事的方式弥补了历史的空白。而进入信息密集的图像时代,国家再次组织大规模的历史画创作,这其间,研究艺术家在处理图像与叙事中的观念变化,无疑是一个极有意思的课题。在观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系列作品的过程中,我的思维时常游走于图像与历史之间,沉浸于作者所建构的历史情境之中。蔡鸣的《方志敏——1935.1.29》(以下简称<方志敏>)无疑是件引人注目的作品。 有关方志敏的创作,除连环画外,以前零星看过几件,较有印象的是马宏道的油画和康庄的版画,画面皆以方志敏为主体,身后或落叶萧萧或青松劲挺,注重对方志敏英勇形象的刻画,具有很强的肖像感。方志敏生前遗留的照片极少,他牺牲前的那帧全身正面照十分著名,流传甚广,一直是艺术家塑造其形象的主要依据,上述两件作品也均取自这张照片,它们出色地建构了方志敏的基本造型感觉。两位艺术家中,马宏道是蔡鸣的恩师,他所塑造的方志敏曾深深留在蔡鸣的脑海中。“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启动,蔡鸣便明确了自己的创作选题,他希望能再次塑造方志敏。作为一位江西艺术家,他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为方志敏造像,其次,蔡鸣早年曾在上饶生活和学习,那正是方志敏的故乡,也是七十多年前方志敏不幸被捕的地方,他熟悉这段历史,也熟悉见证方志敏赴难的怀玉山。这些都坚定了蔡鸣的创作决心。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蔡鸣更多考虑的是跳出方志敏的一般表现程式,他没有选择方志敏在狱中的场景,在他心中,《可爱的中国》不应该只是一本书,它应该有更大的视觉展现空间,但他还有更大的抱负,蔡鸣试图传达一个当代人对方志敏的理解和敬意,他想到了方志敏被捕,尽管这一历史场景没有留下更多的文字记载,更遑论影像资料,但也正是这点激发了蔡鸣的丰富想象力,他需要一个有足够容量的“场”,而方志敏被捕时的混乱场景和激烈冲突,恰好吻合了蔡鸣的表现冲动和心理诉求,他希望在这样的一种悲剧式气氛中,去把握和贴近真实的方志敏。江西的冬天很少下雪,但蔡鸣在一开始就设想了方志敏在大雪中被捕的画面,一方面,它与以往的表现模式拉开了距离,能使观者于熟悉间又进入了一个陌生化的情境,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向苏里科夫表示的敬意,正是《女贵族莫罗卓娃》的图式影响和启发了蔡鸣,或许,也只有那片遭到无情蹂躏的雪地能默默地告诉我们当年的一切。 与以往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英雄人物的高大不同,蔡鸣笔下的方志敏显得十分的平静,他没有激烈的反抗,也没有横眉怒视,但它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方志敏视死如归的心态。蔡鸣也

看得见的历史――“图像证史”与史学研究

看得见的历史――“图像证史”与史学研究 摘要:在历史学研究中,图像资料的广泛应用和图像叙事的转向,拓宽了传统史料的范围,扩大了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极大冲击了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在当下面临许多新挑战,“图像史学”可能是应对这类挑战的另一条新出路。 关键词:图像;图像证史;史学研究 1 图像与“图像证史” 图像文本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史料形式,与人类文明的存在如影随行。原始人居住的洞穴中就有不少岩画,用来描绘古人的生产生活,寄予他们对未知的想象和未来的憧憬。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也一直有很多记录生活、传导信息的图像留存。19世纪中期以后,摄影技术的出现,照片逐渐取代了绘画的作用,或可以说为图像文本增加了新的形式,即影像文本。影像不用翻译就可以通行于世界,在文化传播中有其不可替代性。有关影像的著作不断涌现,影像资料越来越受人关注。在“影像史学”呼之欲出的当下,与此相关的理论探讨却有些滞后。这一方面最有影响的专著是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的《影像证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将影像(images)当作历史证据来使用。他说,写作本

书的目的有二:一是鼓励此种证据的使用,二是向此种证据的潜在使用者告知某种可能存在的陷阱。”[1](P3)彼得?伯克不仅为图像能够作为史料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提供了合 法依据,而且指出影像文本作为叙事文本的另一种形式在历史研究中相比传统的文字资料,自身可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在现存的中国图像文献中,除了传统的以事件、人物、山水等为主题的图画之外,更有为数不少的其他形式的图画,如舆图、纪事图、记实图等。宋元以来,学人编有不少“图录”。尤其清代处于从古代社会步入近代社会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密切,因此,朝廷上下,四海内外,以图记事、纪史者甚多。图像内容极为丰富,从社会到自然,从朝廷到边塞,小至一砖一木,大至天下要事,无所不绘。这就扩大了图画作为历史资料的范围。19世纪中叶照相技术出现后,又留下不少关于事件、人物和事物的照片,这些都可统称为“图像”或者“影像”。 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发表《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一文,提出“Historiophoty”一词,即“影像史学”的概念。怀特认为,影像史学是“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2]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系周梁楷教授首次将“Historiophoty”译为“影视史学”。[3]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广智教授于1996年发表

历史图片

“从历史图片中汲取历史信息”专题训练 整理:魏晋升 【解题技巧+高考例题+原创试题训练】 一:怎样解答历史图片类材料题 历史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运用图文资料创设情景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从近几年的文综试题来看,历史图片类材料涵盖了选择题、材料题及问答题等各种题型,其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试题提供图片材料(宣传画、漫画、历史照片、文物展示等)及其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等。二是提出“设问”,指出解题的方向和范围。这类试题的基本特征是:试题新颖直观、生动活泼;强调对历史图片材料的正确理解,要求考生弄清图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不同学科之间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贯通,既可考查对形象事物的感性认识能力,也可以考查理性认识能力,包括归纳、判断、概括、推理等能力。 历史片片类材料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多方面多角度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特别要重视对历史图片的阅读思考,寻找、探究历史图片的所反映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具体说,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这是解答问题的前提。要求弄清图片的类型,读懂图片,包括图片有哪些要素组成及有几层含义。真正读懂图片,需要花点时间,要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理解图片的历史内涵,最大限度地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审注,注释的内容是对图片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片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类试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特别注意设问角度的切入和作答要求,从中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第二步:比。对历史图片中的内容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寻求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比较中发现规律,找到解题的突破点。第三步: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片与图片之间的联系,注意图片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弄清楚是纯粹据图片答题,与课本关

图像证史

图像证史 图像证史,顾名思义就是用图像记载、证实历史。记录历史是用文字的方式,而历史所说的是往年的陈迹,不可能身临其境,对很多问题都难以理解,那么图像是否可以作为文本的来证史,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历史研究重文字而轻图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图像最多充当文字叙述的配角一直未被重视,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别通》中提出图像无用论,他认为文字比图像更能真实地反映古贤的思想与行为。张彦远批驳过王充的论点,他强调“史为掌图之官”的观念。郑樵从图像的认识论角度,批评了前人“尽采语言,不存图谱”的做法,在《通志》中创立“图谱”一略,建立了重新将传世的图像资料纳入史学框架的模式。不过郑樵只是在理论上强调了图像的重要性,实际上仍以文字为重。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他肯定图像能帮助我们更生动地见证历史的同时,也在警示我们,阅读图像的历史,一如阅读文字的历史,需要我们的鉴识。不仅在中国,西方也有对图像运用问题激烈讨论的历史。瓦尔堡致力在“图像文本”的基础上构建文化史,他将历史理解比喻为“视像”,强调直接与往昔接触的感觉。以图像来证史之所以争议,是因为图像表面的直观性和深层的复杂性,就是图像真实性的问题。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可谓是实录报道,它真实表现了韩熙载抑郁不得志的状态,而且还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衣冠文物制度、灯烛乐器的形态等。说到图像的真实性,人们通常以为摄影作品是最真实可靠的,其实不然,照片可能不会说谎,但骗子可能拍照,照相机记录的东西取决于摄影师的观点,摄影师的择取,而其他视觉图像如绘画等更是如此了。图像与文献都是历史的证据。图像能否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产生作用,关键是要发展出一套批评、考证和解读图像的方法。 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的确绘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存在作者的主管臆断和评价,但依然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价值。 第一,图像的记载作用 图像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是对历史如实的记载。例如19世纪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代表作品《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画面上背对教皇、头顶桂冠的拿破仑正在为跪在他面前的妻子加冕,在两侧作为背景存在的人群,是拿破仑从欧洲各地邀请来的有声望的客人以及各国大师。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当时的法国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教皇权利高于一切,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事件是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标志,而画家大卫就是用绘画的手段宣扬当时的事件,这幅高6米,宽近10米的油画,帮助人们想象着当年拿破仑登基时的奢华场面和威严气氛,真实的记录了这段历史。 第二,图像证史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历史需要记载,有记载才有历史。都说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无法考证的历史,却没有承认图像对历史记载的重要性。一直忽略图像证史的有效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怀疑其真实程度,那么在文字出现以前的历史又何以证明。从出土的文物上我们知道最早的文字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也是由图像而来,是象形文字,在其出现形成之前,人类用于交流记录的方式就是图像。距今至少一万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洞窟壁上画有野牛、驯

图像学.

图像学 图像学 对美术内容的历史探究。它的目的是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 图像学由图像志(iconography)发展而来。图像志 一词来自希腊语εικωυ(图像),在古希腊曾专指 对图像的精鉴,20世纪发展为关于视觉艺术的主题的全面描述研究。与图像志比较,图像学更强调对图像的理性分析,Iconology的词尾logy有思想和理性的意思,它 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及与其他文化发展的联系。图像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学者E.帕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对图像志和图像学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图像学对美术作品的解释须分三个层次:①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即识别作品中作为人、动物和植物等自然物象的线条与色彩、形状与形态,把作品解释为有意味的特定的形式体系。②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例如,确切地指出画面上的人物、花朵象征着美德,13个人围坐桌前描写基督及其门徒在进行最后的晚餐等。这种对图像所表现的故事、寓言等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叫做图像志分析。③解释作品的内在意义或内容,这种更深一层的解释叫作图像学。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宗教、哲学,通过艺术家的手笔凝聚在艺术作品中,成为作品的本质意义和内容,即帕诺夫斯基所谓的象征意义。图像学与图像志的不同之处,就是图像学发现和揭示在作品的纯形式、形象、母题和故事的表层意义下面潜藏着的这种更为本质的内容。换言之,图像学把美术作品作为社会史和文化史中某些环节凝缩了的征兆,而进行解释。 图像学也适用于建筑。对建筑的内容──它的形式、结构与它的作用(包括它的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叫作建筑图像学。建筑图像学较之传统的工程技术建筑史,或者形式分析建筑史研究更加复杂。欧美现代学者把传统的方法、形式分析方法与社会学方法结合起来,解释建筑的内容。他们的研究极大地更新了人们关于建筑史的观念。 图像学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法国学者E.马莱最早提出了图像学这一概念。图像学最初被看作历史科学的一个附属部门,它在很大程度上被限于纯文献价值的研

历史影像及其基本特点

影像历史及其基本特点 北师大历史学院2011级黄杰斌作为一名历史的学习者,我们都会好奇,用影像来表达历史是怎样一个学科,它有什么特点,要注意什么问题,能在多大程度对我们平常的历史学习有所助益。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希望在这里进行一番理论思考,陈述个人意见,望老师批评指正。 什么是影像历史? 影像历史就是用影像手段记录的历史,能够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最真实地记录历史原貌,是史料学的重要革命;作为对历史的记录与传播,它具有传统一切史料均无法比拟的优势;影像历史也有自己的史观和内部规范。 从历史影像记录的内容看,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现实的正在发生的历史的记录,二是对过往的已发生的历史的研究的记录。 但这两方面都有主观性,因为包括原始性记录和创作性纪录,尽管原始记录是目前史料学史 在小尺度时空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客观记录,创作性纪录剔除主观色彩后也有许多真实史料的 呈现,在史料真实性上达到了新高度,以至于有些人盲目轻信历史影像的讲述,以为影像展示的就是真实的历史,但是眼见未必为实,我们在研究或引用这些记录作为论据时不可忽略其主观性, 尤其是学术研究。 反过来看,目前史学界并不认可学术论文引用影像资料作为论据,这会使人感到非常不严谨,实际上似乎也未有人这么尝试过。一方面可能是人们囿于成见,拘泥传统,一方面也是因为影像历史资料不足以使人信服,我们目前历史影像技术制作的影像历史资料尚未被严谨地史学家认可, 其真实性、客观性尚无法达到学术研究的要求。 所以,被学术研究认可并引用,这个可以作为影像历史资料制作一个努力的方向,对这个方向的追求必将使得历史影像更加具有科学性,才更能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 影像历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影像历史,以影像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历史与传媒两个领域,使历史学的研究得以借助传媒 的技术与理论特点,传媒的发展获得历史使命感与更丰富的广阔的内涵,其发展方向与理念都会

文学史的文本与图像发展

文学史的文本与图像发展 一鉴于诸多历史文化的逐渐淡化和消亡,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去努力恢复历史的记忆,在诸多形式之中,图像是十分有效的一种。在再现历史方面,以文字为表述载体的文本与以图像为代表的视觉史料相比,显然有其局限性,图像资料往往比文献资料更为精确、丰富。如果我们承认包括语言文字描述在内的“历史”已不再是历史事实本身,而是“关于历史的描述和想象”①,那么,相对于语言文字,图像可以让我们更生动地“想象”过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② 说明了图像在展现历史本身的丰富性、立体性、多层次方面的优势,因此,将图像资料纳入史学框架成为图像研究的主要路径之一。西方图像学理论将各类图画(包括雕塑、建筑等)和摄影照片等视为历史研究的“可视证据”③。我国历史学家冯尔康也明确提出在史学研究中构建“视觉史料学”的设想,其“视觉史料”的概念包括造形、绘画、各种实物、铭刻文书、遗迹遗址、古建民居、地图、历史照片、各种古代文书等类④。在这一观念下,中国古代绘画与众多文献资料一样,都是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的重要资料。一方面,视觉史料可以弥补文字资料之不足,尤其在文字史料缺乏或比较薄弱的研究领域中,图像提供的证词特别有价值⑤。图像的认识功能是图像资料在经济

史、社会史领域中广泛被运用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图像往往在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图像见证了过去的社会格局,尤其是见证了过去的观察和思维方法⑥。因此,图像又蕴涵着丰富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意义,英国美术史家哈斯克尔认为图像“是过去时代中人的内心精神的发展的一种见证,由此可以通向对特定时代的思想及其表征结构的读解。”⑦目前图像学研究的主要路径是艺术史和文化研究层面,关注的主要是图像的政治属性和文化功能⑧。 如明代各种类型的绘图作品可以用来阐释明代社会文化心理⑨。竹林七贤的画像砖作为当时社会理想的绘画符号,体现出古代社会道德体系的标准和表达方式⑩。 在史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图像证史”,实际上就是用图像的方式来认识历史。在这一研究中,图像通过视觉形式得以实现其认识意义,读者通过破解图像并建立与文本的联系而达致历史原境。国内对于文学史的图像学研究也正是以图像证史为研究起点的。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需要的不仅是文字资料,还应该包括图像、考古等可资考证的资料,将之全部汇总在一起,可以使文学史得到立体的展现。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用图像志方式演说文学史的率先尝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附插图127幅,内含作家留影、手迹、手稿、书影、封面、版式等,已经体现出将图画当作历史资料来解读的意识。郑振铎博古通今,学贯

影像学发展历史

影像学发展历史 影像学发展史概述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就被用于对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的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主要内容,应用普遍。影像学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扫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和γ闪烁成像。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发射体层成像。如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等新的成像技术。这样,仅100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包括X线诊断的影像诊断学。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即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的崭新局面。医学影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引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影像学重要支柱。 建国以来,中国医学影像学有很大发展。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在各医疗单位都建有影像科室。现代的影像设备,除了常规的影像诊断设备外,USG、Ct、SPECT乃至MRI等先进设备已在较大的医疗单位应用,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医学影像学地专业的书刊种类很多,在医学、教学、科研、培养专业人材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学术团体的全国放射学会和和各地分会,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影像设备,包括常规的和先进的设备,如CT和MRI设备以及诸如胶片,显、定影剂和造影剂等。中国已能自行设计、生产或组装。 查看更多医疗卫生备考知识点,请点击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0123176.html,/kszl/ylws/ 关注微信:中公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微信号:yixue99 (温馨提示:对于百度文库的链接全选中即可打开,对于下载的文档按住ctrl+鼠标左键即可打开,点击链接查看更多相应的内容) 文章来源:中公卫生人才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910123176.html,/微信:yixue99

浅析图像史料在历史教学的应用

浅析图像史料在历史教学的应用 在历史新课改走向深入的当下,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图像史料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图像史料的教学方法,对图像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究。广义的图像史料不仅包括绘画、地图等形式,而且包括“珍藏于博物馆的大量文物、遗址遗迹、碑刻、建筑、图画等实物和摄影照片以及影视片、纪实片等能够提供图像、呈现或传达某种历史理念、产生视觉感知的对象。”[1]新文化史研究和图像史料的提倡者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一书中提到官方档案已不足以支撑日常生活史和身体史等新的历史研究领域,还需要开发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新形式的史料。而且图像也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是历史证据的重要形式。[2]在历史教学中,图像史料因其形象直观、来源广泛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初中2011版课标和高中2017版新课标都有相关要求。 一、图像史料:直观性与复杂性 图像史料具有巨大的信息张力,根据史料阅读者的情况和教学实际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获取图像史料的信息。首先,图像史料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初中学生的历史积淀少,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狭窄,这使得在课堂教学中文字史料不容易激起、保持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图像史料直观形象,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较快融入历史语境之中。其次,图像史料又具有深层复杂性的特点。初中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有限。而图像史料的表现手法千差万别,在证史的信度上也有所不同,因此运用于教学时我们要对图像史料加以鉴别,要求我们要对图像史料的创作者有所了解。再次,图像史料特殊的呈现方法又多隐含由空间呈现出来的深层次的内容。图像史料不仅仅记述了可见的历史,画面背后的含义更需要我们不断寻味,正如库尔特?塔科尔斯基所言“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3]下文以“从盛唐女性看盛唐气象”为例,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图像史料的运用。 二、图像史料教学:从盛唐女性看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一词最初出现于唐诗,后来这一概念由唐诗扩大到对整个盛唐时代的叙述,“其共同的意蕴是,闪耀着唐人健康向上的风采、恢宏豪宕的气质、雄浑宽远的境界。这种文化风骨成为唐人创造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4]正如

影像史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的记录和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影像史学就是其中的一种新形式,它以影像为载体来传达历史信息,创造出一种不同于文字书写的历史呈现方式,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年轻”的影视与古老的历史学邂逅,给历史研究注入了崭新的气息。原本枯燥乏味的史学研究因此变得丰富而立体,传统历史学在现代影像中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作为一种崭新的历史思维模式,影像史学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的美、法等国家。它源于上世纪初开始的西方史学家对历史学前途的反思,是西方史学界长期与影视媒介互动的结果。但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影像史学”这一概念,却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提出的。1988年,美国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用"Historiophoty"一词,来表述这种新的历史呈现方式。国内学者称之为“影像史学”或“影视史学”。可以说,它是历史学现代化的产物。目前,国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专门研究比较薄弱。影像史学的学术价值在史学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影像史学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研究方法和成熟的学科理论。造成影像史学研究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学术界长期存在的重视传统历史文献、忽视影像资源的倾向。其实,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没有条件使用影视设备,或者使用起来很麻烦,远不如运用传统研究手段方便。技术上的制约性,也阻碍了影像史学的发展。本选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影像史学研究,富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对史学界来说,影像史学的出现,既是一种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过去传统的、熟悉的研究方法可能会遭到质疑。这既是对传统的历史书写方式的改变,

对史学工作者本身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如:改变陈旧的观念,吸收新的研究方法,丰富、完善传统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方式。在史学发展处于当今深刻变化的学术背景下,影像史学必定促使历史学家在历史表述形式和解释方法等方面发生变化,给历史叙事带来鲜活的时代气息。当我们还在固守着用文字进行历史叙事的时候,如何利用影视、摄影等影像资源,将生动、鲜活的历史呈现给人们,是媒介发展带给我们的新思考。“影像史学”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创造出史学文本的新形式,提醒史学工作者对影像予以更多的关注。在当今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史学工作者,如何转变传统观念,如何记录历史,如何讲述历史,如何透过丰富生动的近代影像资料开展历史研究,是其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传统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遇到许多挑战,如何使历史学焕发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影像史学可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是加强该领域研究对于传统史学的主要意义。当影视、摄影等现代视听媒体不断呈现在大众面前,我们有必要对影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予充分的重视。作为新兴的表达、解释历史的方式,影像史学为丰富历史学的研究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强影像史学研究,对拓宽传统史学的史料视野,延伸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围,普及历史学的大众应用,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可以将丰富多彩的史学内涵以更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史学和社会的结合起到积极的沟通作用。尽管如此,影像史学并不能排斥或取代包括传统史学在内的各种治史方法。史学工作者应该采取“和而不同”的理念,对影像史学、书写史学、口述史学等治史方式进行整合,从不同的角度,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