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分析_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为例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分析_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为例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分析_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 2007.7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

和态度分析*

——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为例

熊剑平1,2 刘承良1,2 颜 琪1

内容提要:本文从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等角度实证分析了石榴红村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在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居民对乡村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强于负面影响,对乡村旅游普遍持欢迎态度,处于Doxey阶段理论的初期阶段。但是,因从业人员素质低,认识理念存在差异,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部分居民开始滋生不满情绪;同时,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和层次较低,旅游经营权的产权归属意识不清,因此,有待依据旅游社会交换理论开展有居民参与的深度旅游开发。

关键词:乡村旅游居民感知态度

一、引言

旅游接待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是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因素(Ap,1992),它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乡村旅游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理清旅游者与居民之间冲突的状况,以获得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Lankford,1994)。其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已经成为关于旅游影响方面研究的重要内容,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外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从旅游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影响三个层面,着重探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并做出理论解释。Mathieson & Wall(1982)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方面,着重分析了旅游对当地居民影响的差异性:其经济影响总体是有益的,社会影响负面效应明显,而环境影响则表现出“双刃性”。Marwin(1988)、Douglas(1982)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分析了旅游经济影响的投资乘数效应。Williams(1991)则系统论述了旅游环境效应的影响因子,指出旅游的环境影响与景区性质、开发程度、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开发者旅游开发方式等变量密切相关。Murphy(1985)、Petty(1995)、Sandoval(1997)、Dogan(2002)、Cevat(2002)等则针对旅游社会效应的影响因子,从接触理论的角度进行经验归纳。他们普遍认为,旅游者以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许多学者纷纷通过模型假设和推理,建立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的相关理论。Allen & Butler(2000)等学者曾使用概念模型来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识,Pearce(1989)则提出归因理论(attribution)来揭示对旅游影响的各种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陈劲松博士的悉心指导,在此致以真诚的感谢!

- 23 -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分析

感知现象,认为旅游影响的感知效应主要归因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和制度等不同的影响因素,它们共同作用,相互影响。

在众多理论解释中,以Doxey的旅游阶段理论、Ap的旅游社会交换理论影响较大。Doxey(1975)提出了旅游发展阶段理论,他根据在巴巴多斯和加拿大尼亚加拉湖区的调查指出,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经历一系列不同阶段:从最初的愉快(乐于接触),演变为冷淡(对大量游客逐渐冷漠)、恼怒(对物价上升、犯罪、粗鲁及文化准则遭受破坏表示关注和愤怒),直到敌视(公开地或隐蔽地对游客进行冒犯)。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可以根据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而划分为不同阶段,即融洽阶段、冷漠阶段、恼怒阶段、对抗阶段和最后阶段(Ryan,1991)。Ap(1992)则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当当地居民与旅游业之间资源交换程度很高且处于平等位置,或这种交换表现出倾向于居民一方的不平等时,居民对旅游业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反之,如果资源交换虽然平等,但交换程度很低,或者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居民的态度则转为消极反对。

近年来,有关旅游影响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1997 年《关于旅游业的21 世纪议程》颁布以后,国内学者唐顺铁(1998)、李蕾蕾(1998)、胡志毅(2002)等充分肯定了社区参与在旅游开发规划中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影响到旅游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李志飞(2006)通过对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的调查,实证分析了Doxey理论和Ap理论的适用性;李蕾蕾(2000)认为,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方式,可能凸显和增强接待地居民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尊感;顾筱和(2006)从旅游活动对人居自然环境和农耕自然环境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旅游活动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负面影响。

当前,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在大城市近郊,大规模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兴起(刘承良等,2006),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和发展地方经济的推动力。然而,在实现经济效益的背后,伴随着各种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乡村旅游表现出明显的“双刃性”: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刺激乡村地区经济增长,吸纳乡村劳动力并增加就业机会,关联带动地方公共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游客的快速无序增长,严重干扰居民生活环境,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带来潜在社会文化侵蚀,引致社区不和谐。因此,本文旨在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揭示乡村旅游发展对当地社区建设的影响,认识乡村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以为乡村旅游发展、和谐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二、研究方法

对旅游影响的研究注重田野调查,强调对任一社会现象的判断都必须建立在踏实的调查的基础之上。本文旨在了解乡村旅游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所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并配合深度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石榴红村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道办事处,东邻京珠高速公路汉江大桥段,西接东西湖区农科所,南临汉江,北望蔡甸区,全村居民1000余人。2003年,石榴红村开始规划建设武汉城郊乡村旅游地,目前已经成为武汉市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处于旅游地开发的初级阶段,主要乡村旅游项目包括:①占地600亩的民垸野外烧烤和生存训练营项目;②品牌蔬菜农业园项目;③乡村休闲游乐项目,供游客参与和体验。

(二)问卷调查

24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分析

25

问卷调查采用强迫选择法,所问问题的语义尽可能简单明确,保持客观并避免歧义。调查人员共发放问卷300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为91.67%。问卷从人口特征、旅游经济影响、旅游环境影响、旅游经营管理四个方面(共15个问题),着重调查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当地人口特征来设问,共4个问题,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从业及收入来源;第二部分主要调查旅游的经济影响,共4个问题,涉及被调查者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购物居住条件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四个方面的获益状况(包括正负两方面);第三部分主要调查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共3个问题(包括正负两方面);第四部分调查当地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共2个问题。

(三) 深度访谈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多方面影响,笔者从旅游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影响三个方面,选取部分居民(共计27份样本),调查他们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态度及其原因。其中,经济影响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收入两个方面展开调查;社会影响集中于从游客(语言、行为等)和居民(习俗、饮食、思想意识、服务意识等)两个层面展开调查;环境影响主要针对居民环保意识和对环境影响的认知两个方面展开调查。

三、数据分析

(一)居民社会人口特征

本文在统计分析中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变量一致性检验,一致性α系数为0.907。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被调查居民当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以45~54岁年龄段为主;家庭收入来源以务农为主,副业为辅(见表1)。根据对石榴红村村委会干部的访谈得知,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与该村居民的总体特征基本一致,并且统计得到的调查对象的背景材料符合石榴红村居民的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因而保障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为研究他们对乡村旅游的感知打下了科学的实证分析的基础。

表1 石榴红村样本居民社会人口特征表

类别

样本分类 频数(N=275) 有效百分比(%)男 143 52 性别 女

132 48 14岁以下 6 2 15~24岁

30 11 25~44岁

94 34 45~54岁

96 35 55~64岁

55 20 年龄 65岁以上

14 5 是 228 83 是否从事旅游行业 否

47 17 纯靠务农 8 3 务农为主,副业为辅

187 68 副业为主,务农为辅

58 21 家庭收入来源 全靠副业,几乎没有农业收入 22 8

(二)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分析

26从表2可以看出:①当地居民普遍认可旅游的经济效益,旅游的经济影响正面效应明显。当地居民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重要的经济利益”(86%的赞成率,下同),并且极大地促进了“水电、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98%),给居民“创造了更多发展就业机会”(74%)。这表明,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普遍持肯定的态度。②对“负面影响”的调查反映了当地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了生活费用的增加”(56%)、“旅游业发展抬高本地房地产价格,引致物价上涨”(21%)、“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4%)等5个问题的回答结果反映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负面经济影响明显,主要集中在引致物价和房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耕地被大量占用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③当地居民对正面经济影响的赞成率普遍高于负面影响,旅游的经济影响总体上是好的。乡村旅游开发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双刃性”。比较正面和负面因子项选择的比重,可见正面影响的平均赞成率达到66%,大于负面影响的平均赞成率(23.8%),当地居民对旅游正面经济影响的感知强于对负面影响的感知。

表2 石榴红村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可以多选)

项目

调查问题 频数(N=275) 有效百分比(%) 1

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179 65 2

带来了重要的经济利益,增加了居民收入 237 86 3

带来了广泛的购物环境 85 31 4

水电、交通、通讯事业得到发展 270 98 5

创造了更多发展就业机会 204 74 6

旅游业发展吸引了更多投资 118 43 正面影响 7

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与利用率 179 65 1

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66 24 2

造成了交通的拥挤 33 12 3

造成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54 56 4

旅游业发展抬高本地房地产价格,引致物价上涨58 21 负面影响

5 旅游开发导致乡村布局破碎成块 17

6 (三) 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 从表3可以看出,在旅游的环境影响方面,居民的感知较理性,乡村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双刃性”,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资源和环境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4项指标反映了居民对正面环境影响的感知,表明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推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持肯定的态度。“旅游垃圾多,处理难度大”等4项负面环境影响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对旅游的负面影响也有所感知。居民普遍认知,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保护生态环境以免引致环境质量下降应受到政府管理部门重视,不应盲目开展旅游活动,只看到其经济效益而完全忽视其环境影响。 表3 石榴红村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可以多选) 项目 调查问题 频数(N=275) 有效百分比(%)1 资源和环境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118 43 2 旅游业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重要 154 56 3 改善了交通状况 179 65 正面影响

4 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04 74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分析

27(续表3)

1

旅游业经济效益比环境效益更重要 30 11 2

政府应更多关心环境保护,而不是广为招徕客源 94 34 3

旅游垃圾多,处理难度大 179 65 负面影响

4 旅游业使本地环境质量下降 184 67 (四)居民对旅游经营管理的感知 表4显示:①乡村旅游管理制度仍有待完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不强。只有29%的居民认为当地乡村旅游得到了很好的管理,35%的居民认为“一般”,36%的居民认为“没有”,突出反映出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管理不完善有较清晰的认知,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管理失控、制度不全、体制不畅等问题。②对产权归属的感知程度较弱,许多居民没有意识到旅游经营权及其归属对自身的重要意义。对“乡村旅游项目是否应由当地居民自主经营”调查项,有52%认为“不一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经营权归属大多持不明确的认知。这种状况可能归因于乡村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程度不高,居民没能从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获取较大的发展收益。 表4 居民对旅游经营管理的感知 问题 回答选项 频数(N=275) 有效百分比(%) 是 10

5 38 不一定 143 52 乡村旅游项目是否应由当地居民自主经营 否 28 10 是 80 29 一般 9

6 35 乡村旅游是否得到了很好的管理 没有 99 36 (五)居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态度 居民访谈调查结果(表5)显示了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态度。①游客言行和习惯方面。当地居民与外来旅游者相处不够融洽、和谐,相互之间缺乏充分理解和沟通,开始出现明显的冲突,当地居民普遍对游客的不文明言行产生不满情绪。②居民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和情感方面。乡村旅游开发促使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商品经济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当地居民饮食技艺不断提高,推动当地居民加强对自身习俗的维护,增加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感。因此,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普遍持乐观、欢迎的态度。表5表明,有60%的居民强烈感觉到当地旅游发展增加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感。③经济发展方面。一方面,当地居民认识到乡村旅游的正面经济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对当地经营管理的混乱状况存在着诸多不满和抱怨。④就业和收入方面。当地居民积极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79.3%的居民认为,旅游业增加了家庭收入,但也有相当部分年轻居民不愿从事旅游业(75%的居民谈到年轻人不愿留在当地),认为从事乡村旅游业“工资待遇不高,工作无所事事,老年人闲着没事可以干干”,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乡村旅游业的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工资相比其它行业较低),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导致“工作无所事事”),从业的社会观念比较落后。⑤环境保护方面。当地居民开始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善村容”的愿望(23.4%)。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分析

28表5 石榴红村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态度访谈(可以多选)

乡村旅游的态度

问题简化表述 频次统计(%) 游客行为

游客消费不节约、不文明、不爱护果蔬 42.9 游客语言

游客说话傲慢 60.0 居民习俗

保留传统文化以吸引游客 79.3 居民饮食 为了迎合游客口味,主动学会做菜 81.1 商品经济意识

积极开小餐馆与旅社 78.3 思想意识

发生转变、支持旅游 61.7 服务意识

优质服务很重要,热情、周到、主动 63.5 社会

方面 自豪感、自尊感 感到无比自豪和自尊

60.0 政府治理不力,规划混乱,轮流分配制不行 75.5 恶性竞争,经济纠纷增多 38.2 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方便生产生活 36.4 经济

发展 旅游带来间接经济收益 49.3 为年纪大提供就业机会,年轻人留不住 75.0 从事过旅游服务工作达1年以上 27.7 经济

方面

就业

收入

增加收入 79.3 环保意识 破坏环境,引起社会治安冲突 55.0 环境

方面 影响认识 改善村容 23.4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在旅游地社会和经济中所处地位,是决定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感知程度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旅游业越发达,当地居民对旅游业感知的强度越大(包括对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感知)。当地旅游业处于初级发展水平时,相较于其它行业,年轻居民对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感知较弱,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认为从事当地旅游业的机会成本过大,大多愿意选择在外打工以寻求自身较大的发展,仅把乡村旅游当成增加额外收入的副业。

2.旅游业的发展阶段不同,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感知和态度也会不同,即他们对旅游业的感知和态度是变化的。石榴红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当地居民普遍感知到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旅游业发展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强于负面影响,往往持欢迎和乐观的态度,这部分印证了Doxey (1975)的旅游发展阶段理论;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中期、后期阶段,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是否符合旅游发展阶段理论,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3.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益的客观差异,是导致居民对旅游业感知差异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当地居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于农业)、水平低下,而乡村旅游开发以其关联带动效应,实现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生存、生活与旅游业关系密切,居民收入与旅游业关联性强,表现出较高的资源交换程度;居民从乡村旅游发展中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其承担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成本,因而对旅游业的正面影响感知较强,这一定程度上实证了Ap (1992)的旅游社会交换理论。

(二)建议 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一切态度和行为都根植于他们对旅游影响的综合感知。在乡村旅游开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分析

发初期,由于居民思想意识落后、产权意识淡薄,相当数量的居民不愿冒险投资旅游项目,旅游经营权多归属于当地政府和外来投资开发商。但是,随着当地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和逐步成熟,居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和乡村旅游经营权归属的认识也会加深,这势必会引起利益纠纷,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和处理,势必会导致居民与政府、经营商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与此同时,旅游经营权主要归属于当地政府和旅游投资开发商,居民无法参与管理。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受短期内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的驱动,当地政府和旅游投资开发商往往忽视了当地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旅游项目的经营和管理主要从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向旅游者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经历而“肆意”着手,而偏废了对当地居民长期福祉的考虑,于是,乡村旅游业发展面临滋生利益冲突的隐患。

因此,有效地调控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许多城郊乡村旅游地处于开发初期阶段,根据旅游发展阶段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通过建立健全旅游社区参与机制,充分考虑不同特征居民的利益要求,实现社区公众有效地参与旅游发展的决策乃至旅游的经营管理,公正地分享旅游经济利益,就可以使居民保持在积极的方向上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Ap, John: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 ol.19, No.4, pp.665-690, 199

2.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0395891.html,nkford, S. & Howard, V.: 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 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 V ol.21, No.1, PP.121-139, 1994.

3.Mathieson, A. & Wall, G.: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Harlow: Longman, 1982.

4.Marwin, Kottke: Estimating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 ol.15, pp.122-133, 1988.

5.Greenwald, Douglas: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2.

6.Murphy, P.E.: Tourism: a Community Approach, New Y ork and London: Methuen, 1985,.

7.Petty, J: The Many Interpretation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s, In Focus, V ol.16, pp.5-10, 1995.

8.Sandoval, A. C.: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Sustainable Ecotourism: the Case of the Mexican Caribbean Area,Geographical Papers, No.140, pp.2-6, 1997.

9.Dogan, Gursoy: Resident Attitude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 V ol.29, No.1, pp.79-105, 2002.

10.Cevat, Tosun: 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 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 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 V ol.29, No.1, pp.231-253, 2002.

11. Allen, J. & Butler, R.W.: Patients’Perception of Pai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V ol.15, No.5, pp.590-596, 2000.

12. Pearce, Philip L.: Towards the Better Management of Tourist Queues, T ourism Management, V ol.10, No. 4, pp.79-284, 1989.

13.Doxey, G.V.: A Causation Theory of Visitor Resident Irritant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Annual Conference on 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pp.195-198, 1975.

13.Ryan, Chris: Recreation Tourism: 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Routledge, 1991.

13.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

(下转第44页)

29

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Deaton A S and Muellbauer, J.: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70: 312~316.

2.Fan, S.; Cramer, G.L. and Wailes, E.J.: Food Demand in Rural China: Evidence from Rural Household Survey,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1 (September): 61-69, 1994.

3.Fan, S.; Wailes, E. J. and Cramer, G.L.: Household Demand in Rural China: a Two-stage LES-AIDS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7 (February): 54-62, 1995.

4.Jiang,Baichen: Consumption Function and Demand Model: Econometric Evidence from Micro-data in Rural China, China Digital Publishing House, HongKong, 2006.

5.Jiang, Baichen: Household Food Demand in Rural China, Applied Economics, UK V olume 39, pp373-380, 2007.

6.穆月英、笠原浩三、松田敏信:《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系统的AIDS模型分析》,《经济问题》2001年第8期。

7.臧旭恒、孙文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基于ELES模型和AIDS模型的比较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刘秀梅、秦富:《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3期。

9.梁俊伟、范金:《福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地区差异和结构分析——基于AIDS模型的实证研究》,《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小林)

(上接第29页)

14.李蕾蕾:《介绍西方旅游规划的一种新趋势》,《人文地理》1998年第1期。

15.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2002年第2期。

16.李志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旅游学刊》2006年第3期。

17.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8.顾筱和:《论乡村旅游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9.刘承良、吕军:《中外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比较分析——兼论中国乡村旅游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1期。

(作者单位:1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2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小林)

44

杭州乡村旅游景点推荐-春季篇

xx乡村旅游景点推荐-春季篇 http: 杭州乡村,丰富而独特、纯美而灵动,走进这些魅力的乡村,品味自然野趣,了解民俗风情,体验农家乐趣生活,领略田园风光 茶乡风情-xx乡村 xx茶村乡村休闲 特色活动: 集茶园、花园、果园、菜园、庭院于一体,拥有娱乐、住宿、餐饮、游览、表演、体验等多项服务。推出特色农家菜肴,如龙井虾仁、酒糟蒸鱼、外婆红烧肉、茗香排骨、樟茶鸭、碧螺对虾、鱼汤粉丝等 消费情况: 一般标准间房价80 100元,吃饭另算。 交通方式: 自驾车,由之江大道,经未来世界、龙坞镇,至龙坞镇上城埭村;自助,在杭州旅游集散中心乘旅游观光巴士2号线至龙坞茶村,也可乘游 5、504、308路公交车至转塘,换乘331路或乘坐中巴至龙坞上城埭村。外地游客可由杭州绕城公路龙坞镇出口,经龙坞镇,至龙坞镇上城埭村。 大清xx 特色活动: 大清谷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集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拓展运动、野外探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园区。 消费情况: 门票28元交通方式:Y5、观光8均可到达

渔村风光-xx乡村 xxxx渔村 特色活动: 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在那里都能体验到,尤其是无公害水产品不仅远销省内外,同时深受广大垂钓爱好者及游客的喜爱。生产养殖的无公害农产品有湖墩牌白马湖土鸡、白马湖野鸭、野生甲鱼、仿野生甲鱼、白马湖清水大闸蟹。 消费情况: 餐饮大厅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有包厢26间。人均消费200元左右,就可满足您在那休闲的垂钓,特色的菜饮,公众的娱乐。 交通方式: 钱塘江南畔,过复兴大桥仅十几分钟路程。公交K822路可直达白马湖渔村站。 xx-xx乡村 xx乡村休闲游 特色活动: 双溪漂流景区满山茶园,遍地竹林,森林覆盖率为91.9%。可以冲漂过坝,体验漂流的惊险;可以坐老牛车,观赏乡村景致;可以在露天嬉水区游泳,在千步滩休闲区休息,在沙滩排球场打排球;还可以在娱乐区踩水车、荡秋千、听山歌对唱、跳竹竿舞、吃烧烤、品尝农家菜、竹筒饭、住竹海山庄、参加篝火晚会 消费情况: 门票60元/人。 交通方式:

城郊乡村旅游地慢生活体验区开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0395891.html, 城郊乡村旅游地慢生活体验区开发研究 作者:王琳霞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3期 [摘要]快时代、慢生活,在人们崇尚健康、休闲、放松的生活方式时,乡村旅游慢生活体验区为人们呈现了一次完美的体验之旅。首先阐述了“慢生活”和“慢旅游”理念,并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慢生活时代旅游者的需求状况;其次分析城郊乡村旅游地的慢生活体验资源,并以广州为个案,分析其开发条件;最后,从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七大要素提出广州城郊乡村旅游地慢生活体验区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慢生活体验区;乡村旅游地;城郊;广州 [中图分类号]TU984.181 [文献标识码]A 1 “慢生活”和“慢旅游”理念 1.1 “慢生活”理念 “慢生活”理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慢餐(slow food)运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慢城市运动(slow city movement)”阶段和21世纪兴起的“慢生活”阶段。1989年在法国巴黎拉开了“国际慢餐运动”的序幕,鼓励人们亲手种植瓜果蔬菜和养殖生态畜禽,放缓进餐节奏,提高生活质量。之后,人们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城市,提倡一种慢行、阳光、向上的城市发展模式,即“慢城市运动”,鼓励人们环保出行,减少城市污染;增加城市绿色用地;奖励地方性特色餐馆和环保科技开发等,此次运动更加强调健康生活与绿色环境的平衡。随着“慢城市”的兴起,大家开始提出更多的“慢”理念,比如“慢出行”、“慢设计”、“慢疗养”等,已经涉及和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汇集到一起,“慢生活”理念也就应 运而生,它的最终意义是促进人、生活、社会、环境和谐共处。 1.2 “慢旅游”理念 当旅游和旅行成为一种时尚,构成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慢旅游”理念则逐渐显现并正在影响着旅游者心理和行为。随着城市发展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田园的“乡土”生活方式,在这种心理需求下,“慢旅游”则成为很多旅游地,尤其是乡村旅游地吸引游客的最大亮点。当前对“慢旅游”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暂时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标准,但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几点共识:“慢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包括放慢旅游进度,简化旅游行程,低碳环保出行,健康绿色饮食,乡土主义生活等,自然地发掘和享受地方特色文化,是对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的深层体验。 2 慢生活时代的旅游者心理需求分析

从旅游业看武汉水文化品牌建设

从旅游业看武汉水文化品牌建设 近年来武汉市政府报告中频繁指出“江城”武汉的水文化品牌建设重要性与迫切性。从武汉水文化建设现状出发,搜寻武汉政府水文化建设信息,综合专家们关于水文化方面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团队实地对东湖景区游客群、管理人员以及旅行社人员调研的结果,分析出武汉水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对政府、相关媒体和文化教育界、旅行社和景区管理者以及市民提出有效建议。 标签:水文化;旅游;东湖风景区 1引言 武汉市地处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4,享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武汉许多江河都留有历史的古迹。近年来,武汉政府意识到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水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把武汉建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自1956年6月24日起,至2012年,武汉政府频频强调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武汉城市文化的创新能力,重视水文化发展,加强旅游业中水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顺应武汉发展趋势,以武汉市内我国第二大的城中湖(东湖在2014年前曾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2014年因武汉中心城区拓展,东湖居武汉市江夏区的汤逊湖之后,是中国第二大城中湖)。——东湖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本研究专注于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东湖水文化品牌建设现状及发展,综合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三种实证调研方式,从消费者视角分析东湖水文化发展的现状,同时到访武汉本地旅行社和东湖风景区获取其对东湖水文化旅游业的评价与期望和建议。在概述武汉水文化建设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研究结果,本文从对东湖游客群调查问卷、对旅行社访谈以及东湖管理人员的访谈三面展开分析,探索东湖水文化品牌发展现状、不足及未来努力方向,分析提升水文化建设效果的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武汉市水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提高武汉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同时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2现状及文献回顾 2.1武汉水文化建设现状 武汉虽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90000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7倍,但是水质型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湖泊富营养化污染严重,武汉正处于一种“优”于水也“忧”于水的状态。 武汉水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将水环境保护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前,武汉的水文化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创意规划设计

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创意规划设计 ——山合水易“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乡村旅游景区里面应该配置什么,怎样规划设计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这是每个投资者在进行项目投资时都在思考的问题。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对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创意的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创意规划设计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功。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该项目的各个区域,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 (一)入口服务区 1、生态停车场 与项目周边环境相配合,形成具有达成与片区环境相融合的环境,形成为片区服务 2、游客服务中心 关于游客服务中心的一点说明:本项目中的游客服务中心由一组建筑组成,这组建筑包含“农庄酒店”的大堂、酒店普通客房、并兼具服务中心的功能。因此,这是一组复合型、多功能的建筑群。 3、原乡商街

一方面满足整个区域游客的旅游商品购物需求,另一方面成为山庄休闲度假区的配套。主要提供具有洋畲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以及游客必须的生活用品的购买。 (二)农庄休闲度假区 1、五彩生态谷 以植物种植和生态环境的营造为主,形成良好的生态与农业观光的氛围。根据每个片区的不同发展特点,形成五片区域。让“五彩生态谷”真正融合当地的种植和生态特色,使整个农庄休闲度假区达到“四季常绿常花、沿途水流不断、风光移步换景”。五彩生态谷包括:山泉谷、山药谷、山花谷、山茶谷、山竹谷。 2、院落式农庄酒店 莅临入口服务区的位置,设立院落式农庄酒店。以农庄风格为特色,通过增加设计空间,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形成普通客房+独立院落式客房两种客房样式。其中酒店的主体作为整个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使用,营造复合型的功能。其它的独立客房散落在酒店主体的周围。 3、山地农庄 以林地和山地为主要背景的接待群。利用区块中的山体优势,形成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山地农庄接待区。是该区域相对私密和高端类型的产品。

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分析研究——以什邡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为例

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分析——以什邡乡村旅游产 品开发为例-旅游管理 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分析——以什邡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为例 绿色、健康、休闲地度假方式成为现代都市人地旅游新时尚,城郊型乡村旅游因其独特地优势在乡村旅游中独树一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过程中地问题.本文以什邡地乡村旅游产品为例,具体探讨了什邡乡村旅游发展地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王岚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环境及其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性与乡村意象为核心,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地一种旅游方式与经济开发活动.根据旅游活动所处地地理位置,乡村旅游可分为城郊型、边远型和景区边缘型三个主要类型.城郊型乡村旅游是旅游目地地位于城市周边,依托大中城市客源市场发展起来地,车程2小时以内地乡村旅游活动.城市郊区是城郊型乡村旅游地主要活动场所,是城市环境与功能向农村转换、过渡地地带.地理学界也称其为环城休憩带、城市边缘带等.本文探讨地对象是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地开发. 二、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特点 (一)产品缺乏系统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多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初期由于缺乏科学调查和系统规划,很多项目跟风上马,乡村景点开发密度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之资金投人较少,形式单一,直接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各个乡村之间地替代性竞争非常激烈. (二)旅游产品单一,可参与性不强

旅游产品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指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地整个经历.包括旅游设施与服务等多种元素,同时要求旅游产品表现出一种组合产品地特征.城郊型乡村旅游地产品设置比较单一,多为被动地观光或脱离乡村环境地娱乐活动,而在强调游客参与度,提升旅游体验地今天,产品地重新设置、组合,增强其参与性和互动势在必行. (三)产品功能定位不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主要以观光为主,缺乏文化特色和文化含量,对能反映乡村内涵以及提供差异化产品地民俗文化和传统农业资源挖掘地深度不够,缺乏文化底蕴和氛围.这样地情况下导致产品千篇一律,可替代性强. (四)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旅游人才缺乏 基础设施不完善仍是制约乡村旅游开发地一个重要因素,城郊乡村作为短途游憩地重要旅游目地地在配套设施和服务等方面与成熟景区仍有较大差距.乡村道路、环境、住宿、供电、供水等硬件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农家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有待改善.同时由于乡村旅游地经营主体是本地居民,缺乏专业地旅游服务教育和相关培训,服务质量不高. 三、什邡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地现状 什邡市又名雍城,古为方国,蜀中名城,位于德阳市西南部,距德阳市20公里,南距成都市50余公里,以其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素有“川西明珠”地美誉.但什邡由于长期受限于什邡优先发展工业实体经济思路地影响,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地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什邡受灾严重,虽然各方面遭受重创,但正如“破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规划设计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1、美丽乡村如何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是具现代生活质量及传统农村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他不仅仅是一种称号,而是通过建设而形成的一种乡村形态和生活方式。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美丽乡村规划应坚持政府引导、村民参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规划先行,规划与建设同步考虑,统筹兼顾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凸显村镇特色,构建美丽乡村产业布局的空间骨架,宜居的生态环境,良好的配套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务管理民主规范,村民生活品质提升。 做好美丽乡村规划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2、美丽乡村如何结合现代农业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当前镇、乡、村庄规划的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美丽乡村规划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根据项目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合理确定产业类型和规模、空间布局,制定产业发展路径,引入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农业品种等,促进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整体提升一产水平,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延长产业链,适度发展加工业;针对乡村的资源条件,合理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等服务业。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达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目的。 3、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统筹休闲旅游业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重要的建设内容。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重点突出地域特色,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传承等为项目,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构建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美丽乡村综合体。

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建设与分析

目录 一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背景 (2) 二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的重要性 (2) 三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 (一)乡村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4) (二)乡村游重营销推介,轻渠道建设 (4) (三)无法有效利用传统营销渠道 (5) (四)营销渠道单一 (5) (五)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中间商力量不足,小散弱 (5) (六)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系统性不强,缺乏长远规划 (5) 四乡村旅游渠道的设计与应用 (6) (一)传统营销渠道 (6) 1.旅游景区分销商 (6) 2.大众媒体 (7) 3.户外媒体 (7) 4.专业媒体 (7) 5.景区与景区 (7) 6.景区与游客 (8) 7.景区与出租车、专线车等运输企业 (8) 8.景区与政府部门、机构 (8) (二)创新营销渠道 (9) 1.网络营销渠道 (9) 2.建立景区推介店(点) (10) 3.建立与游客交流的纽带 (10) 4.景区专卖店 (11) 5.异业结盟 (11) 6.节事活动 (11) 7.旅游交易会 (11) 8.联合拍摄影视作品的巨大拉动 (11) 9.车友会、自驾车、户外俱乐部等游客群体 (12) 10.直接邮寄 (12) 11.专列、包机 (12) 五未来中国农村旅游景区的渠道发展展望 (12) (一)传统旅游规划设计渠道结构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13) (二)渠道终端向个性化需求转变 (13) (三)渠道模式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14) (四)景区关系向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转变 (14) 六参考文献 (15)

一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背景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在中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规经营阶段,从最初的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和政府扶持主导过渡到了现今的市场主导。乡村旅游开发在承担旅游扶贫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的冲击和竞争,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区能否持久并逐渐走向成熟,针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渠道建设现状、旅游消费特点设计开发适合的营销渠道成为景区在开发建设之外必须重视的关键要素。 我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开始就采用定点方式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譬如北京近郊的四季青人民公社、昔阳县大寨大队、天津静海县小靳庄、上海崇明岛等。1998 年,旅游局把该年的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从而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热潮; 1999 年,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 2006 年被旅游局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使乡村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的生力军;2007 年又启动了“中国和谐城乡游”等一系列活动; 2009 年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发布了《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 2009 ~2015) ( 征求意见稿) ,表明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态度及重视程度。 现代人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与专业化已不仅单纯限于名胜古迹的观光,且旅游胜地在旺季人满为患,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对集短途、经济、娱乐、度假、体验、回归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的迫切需求,由此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同时,国外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的重要性 在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中,旅游营销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生存与兴衰,是景区发展的重大问题。这里所说的景区营销渠道,是指旅游产品从旅游景区向游客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中间环节连接起来而形成的通道。它的起点是旅游产品生产企业(景区),终点是旅游消费者(游客),中间环节包括各种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其他中介组织和个人,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中间商。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季节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异地性等特点,因而也就决定了旅游产品生产与旅游消费需求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时间和空间

武汉文化旅游促进会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旅游?文化促进会简介 湖北省旅游?文化促进会于2013年成立的旨在促进全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民间社团。促进会得到省领导的关怀,原湖北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蒋大国同志出任理事会会长。 拟成立的“湖北省武汉市旅游?文化促进会”是在省促进会关心、支持、指导下,并经省促进会批准,团结有志于促进发展武汉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同仁、单位,为推进湖北武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转型,探索新的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方向而成立的跨行业,聚人才,谋发展的综合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旅游?文化促进会”的主要宗旨: 一、整合资源,做好旅游文化发展促进工作。围绕省市工作大局,以旅游和文化两大载体为依托,以开拓创新为主导,为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五个湖北”、“文化强市”努力。 二、打造平台,激发旅游.文化行业整体活力。文化旅游业,是现代化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朝阳产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环保经济”,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科技创新和增加人的活力的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促进会将依托湖北、武汉文化、旅游资源,在新的平台中,发挥相关行业的人才优势和组织结构,激发全行业创造力与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做好旅游文化发展促进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

国梦中湖北武汉地域的美丽前景服务 “湖北省武汉市旅游?文化促进会”成立后的主要工作目标 一、加强调查研究,主动为会员提供对策建议和服务 l、突破重点难点,积极献计献策。旅游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促进会将研究去探索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重点难点。如:旅游业如何借助文化提升魅力,文化如何借助旅游增强活力,最终实现产业融合,实现文化大繁荣、旅游大发展。 2,强化论证评估,提供咨询服务。促进会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准确把握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邀请专家,分期分批对各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项目实施、特色品牌打造、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出台等可行性进行论证评估、理论研究,为旅游文化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 3,正确反映呼声,自觉维护合法权益。促进会将发挥社团组织的职能作用,及时反馈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反映会员和行业的诉求,主动提出对策和建议,自觉当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参谋和助手。 同时,要积极宣传国家关于旅游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旅游会员单位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反映他们的呼声,依法维护会员和行业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健全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 2、强化行业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3、加强技能鉴定,提升技能水平。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与电商物流、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应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 1、“互联网+”的利用。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农场云”“体验式农业”“节会农业”等新模式,使生产、经营、商品、交易、贷款、支付、理财等有机连接,实现精准生产、透明生产,降低了中间环节费用,做到了全程网上监管。 2、发展“共享农庄”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尊重农村发展现状与传统民俗风情,形成一房一院一地,改造为市民田园生活、渡假养生等多种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化模式发布信息,形成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多种私人定制形式,使农民转变成为股民、农房转变成为客房、农产品现货转变成为期货、消费者转变成为投资者。共享之余,让城里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共享”,让城里人、游客也参与到农场的运营中来,更让农民享受到收益,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 3、发展特色小镇。以“有农村特色、有地域特征、有文化特质、有乡悉愁记忆”的新农居建筑为载体,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或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融合发展。

4、挖掘本土特色农特产品。围绕产品的各类信息透明可见,确保消费者尽可能了解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全部信息,保障产品安全并改善消费体验,开发产品短链,减少中间生产环节,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农特产品。重视本土生产企业与本地休闲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的结合,重视本地生产企业与餐饮企业的联系。如农家乐使用的鸡、鸭、蔬菜等原料来自本地化的传统种养或自种自养,是典型的食品短链方式。 5、推介客家小吃。通过已组建的餐饮协会,推动传统客家小吃,在东生围、三百山游客中心打造客家美食一条街,使产业形成品牌,扩大规模,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6、传承客家文化。结合旅游充分挖掘和开发地方特色、文娱项目,发挥东江源文化、客家文化、采茶戏文化、楹联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

浅谈美丽乡村规划

浅谈美丽乡村规划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上之前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造成乡村人口急剧下降,基础设施建设寨后,公共服务水平跟不上……乡村产业出现空心化,社会发展衰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无人村”的现象,和之前欣欣向荣的乡村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状况在不少地方还在持续……参照国外,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前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党和中央早就意识到这些问题,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概念和具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中央会议也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立足广东沿海地区,主要从景观规划设计角度谈谈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和注意事项;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美丽乡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 1、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保留本土风貌。 乡村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占据国土的大部分面积。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缺不能盲目复制城市的大道、大广场、高楼大厦等城市化产物;更不能停留在目前很多乡村低水平的建设水平上。应结合本土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等要素,挖掘当地特色,要有前瞻性,建立绿色的、尺度宜人的、功能合理的、具有亲和力的小镇

空间。 谈到特色,不少地方已经做出探讨,起到榜样作用,并取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深圳甘坑客家小镇,是以客家文化为主的休闲度假小镇;深圳观澜版画村是以版画产业为主导的,集旅游、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村落;开平市的自力村,锦江里,马降龙等乡村是以华侨文化、碉楼建筑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还有的地方以红色文化、知青文化为主导,重现生产队时期乡村的场景,并集青少年科普、农家体验、户外拓展等于一体的休闲农庄……深受大众喜欢。 在设计风格上,应遵循本土风貌,避免盲目照搬国外的设计风格,如欧陆风等。应在充分认识和实践消化本土风格特征的同时,取长补短,注入现代的设计手法和理念,结合乡村特征,丰富和发展本土建筑风格,创新乡村景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更上一层楼。区别于简单的重复再建或低水平的翻新改造。 2、结合乡村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由于国家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量乡村人口搬迁到城市生活。即使乡村还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是乡村人口数量和人员构成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人口构成从过去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被第二、第三产业人员取代。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引导休闲产业的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形成良性循环。空置的原居民房屋可以通过置换、出租、收购或自主经营等方式实行其自身价值,也不至于处于荒废状态。同时,原外迁的居民有一部分会出现回游,在自己

魅力乡村旅游 亮点纷呈

魅力乡村旅游亮点纷呈 遵义市红花岗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区内地质地貌复杂,自然资源丰富,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近年来,该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各镇均推出了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巷口镇 除了樱桃园、杨梅园和云台生态葡萄园,巷口镇最具特色的是水文化、溶洞文化和明朝文化。境内有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巷口红岩水库,库容量为650万立方米,库区内树木葱郁,水鸟成群,自然景美。 修建于明代、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巷口镇绍阳寺坐落于红岩水库东侧山腰,寺庙居高临下,红岩水库风光尽收眼底。 位于巷口镇中山村前进村民组苦竹垭的明永王朱慈炤(邹啟贵)夫妻墓也是一道人文景观,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破京城,明永王朱慈炤(邹啟贵)由明遣邹元标之子邹之麟父子保护潜来遵义,之后在遵义繁衍生息。 忠庄镇 每到周末,遵义市民纷纷涌入忠庄镇勤乐村度假休闲,这里既可观风景,也可摘鲜果、品美食。 该村有草莓基地800亩,葡萄基地1000亩,蔬菜基地3000亩。游客在此不仅可以品尝到红富士、巨峰、白香蕉、水晶等多种传统口味的葡萄,还能品尝到从国外引进的南玉、醉金香、摩尔多瓦等具有草莓味、荔枝味的葡萄。该村的草莓品种也是种类繁多,像章姬、红颜、静香等等,这些具有奶油味、巧克力味、玫瑰味的草莓深受游人喜爱。在勤乐村,还可以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开心农场”。 在采摘了各种新鲜水果和蔬菜后,游人可就近到古色古香的众人熙熙就餐休闲,而位于忠庄镇派出所旁的茶宴春秋也很有品位,此外,渔水湾、景秀园等,就餐环境都很优美。 深溪镇 皇坟杨粲墓是深溪镇的拳头旅游产品,杨粲墓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该镇还有赵家坝宋墓群,1982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溪镇度假山庄也很有特色,有逍遥洞旅游度假村、舒味思度假村和田景山庄,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洞穴探险、宗教观光、垂钓、茶艺、游泳、KTV、会议于一体。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武汉城市圈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2010-2030 (评审稿)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2010年1月

目录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第2条规划性质 第3条规划愿景 第4条时空尺度 第5条规划依据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 第6条类型分析 第7条区域分析 第8条质量分析 第9条综合评价 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第10条市场潜力 第11条市场定位 第12条市场预测 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 第13条主要优势 第14条制约因素 第15条重大机遇 第16条面临挑战 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 第17条战略思想 第18条战略原则 第19条战略目标 第六章旅游形象规划 第20条区域旅游形象分析 第21条区域旅游形象策划 第22条旅游形象传播方案 第七章空间组织规划 第23条空间结构规划 第24条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25条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 第26条产品开发目标 第27条产品体系构建 第28条专项产品建设 第29条产品线路整合 第九章项目建设规划 第30条政府主导性项目 第31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第32条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 第33条总体效应评估

第34条项目管理举措 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第35条区域总体配置规划 第36条交通运输方式规划 第37条交通旅游产品规划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38条总体目标 第39条政策建议 第40条实施方案 第十二章保障系统规划 第41条总体构想 第42条实施方案

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 国内发展态势: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群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空间上将出现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 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 第2条规划性质 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 第3条规划愿景 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第4条时空尺度 地理区位: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1.23%。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 规划期限: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依据 ——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

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 1.类5A景区依附性乡村旅游概述 1.1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 著名景区(如类5A景区)巨大吸引力为区域旅游资源和市场方面带来发展契机,周围的乡村地区借助这一优势,往往成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鉴于景区周边乡村发展旅游业受景区影响较大,我们将此类旅游发展归类为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类5A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络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的产品。这是一些著名景区(如5A景区)的一种附属产品,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始状态,也有部分景区内的村庄,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光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类5A景区依附性乡村旅游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是区别于

景区的另类产品,能对游览景区之后的旅游者提供额外的体验。此类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实践中已有诸多成功的案例,如云南丽江的黄山乡、安徽黄山的西递与宏村等地的乡村旅游。但是关于此类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较少,已有相关研究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缺乏理论归纳与总结,本文在分析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提出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措施,旨在为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2类5A景区依附性乡村旅游的特征 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既具有乡村旅游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21景区依附性 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位于地位规模较大、吸引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景点附近,可吸引前往知名景区、景点的游客顺道来此休息旅游。该类乡村旅游在地域、空间和客源上都明显体现出对著名景区(如5A级景区)的依附特性。我国著名的景区大多处于乡村的包围之中,其边缘区域也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景区周围的农民在

武汉免费旅游景点大全

武汉免费旅游景点大全 篇一:武汉景点及门票大全 景点门票大全黄鹤楼 80.00元 樱花期(东湖免费归元寺10元武汉欢乐谷160元武汉植物园40元武汉大学3~4月):20.00元其他时期:免费 汉口江滩公园 免费 户部巷 免费 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 135元 湖北省博物馆 免费 昙华林 免费 东湖海洋世界 80.00元 武汉动物园 20元 武汉海昌极地海洋世界

150元/人 马鞍山森林公园 10元 木兰天池 80元 武汉长江大桥 0元 清凉寨 80元 锦里沟 80元云雾山 80元木兰草原 80元/人黄陂大余湾 60元光谷步行街 免费星期八小镇东湖落雁景区10元听涛景区 0元龟山 15元蛇山 免费华中师范大学 免费 武汉毛泽东故居落雁岛

50元湖北大学 免费木兰山 80元黄陂 免费农耕年华 80元东湖 听涛景区试行免费。磨山景区:40..00元落雁景区: 10.00元马鞍山城市森林保护区:10晴川阁 篇二:武汉免费旅游景点详细介绍(含非免费景点(免费分享)) 武汉免费旅游景点详细介绍(含非免费景点) 免费景点: 1. 楚河汉街 地址:武昌中北路,公交车站----东湖路楚河汉街,14路; 411路; 552路; 578路; 701路; 709路; 810路,原武重宿舍,与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建筑毗邻。 楚河夜景 楚河夜景 汉街雨景(此街两侧房屋里客购物、喝茶等) 汉街景象 此处进入为汉街,汉街旁的河为楚河,与东湖、沙湖相连。楚河汉街是武汉中央文化区一期项目重要内容。项目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340万平方米,是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人民币,倾

浅谈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浅谈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摘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十三五农村工作思路和内容,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广东省提出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4亿元巨额资金,建设42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本文以仁化县青湖塘村、瑶塘村、断石村、夏富村为例,从总体设计及绿化设计等方面阐述对各村风貌整治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美丽乡村、风貌整治 一、现状调研 1、村庄人居环境 (1)老村以土坯层建筑为主,品质不高。 (2)自建新村缺乏统一规划,格局混乱。 (3)环卫设施缺乏。 2、片区概况 (1)青湖塘分片区,地处进入仁化县城和丹霞山风景区的门户位置,106国道沿线部分为建成区,风貌欠佳;部分以丹霞山为背景,竹林——稻田——村庄掩映,环境优美。 (2)瑶塘、断石村分片区,分列锦江两岸,靠近丹霞核心景区,自然条件优越,村居环境优美,服务配套设施完善,景观环境和品牌形象有待提升。 (3)夏富村分片区,以夏富古村为中心,周边辐射8个村庄,,是丹霞山风景区中重要的“景中景”,自然资源丰富,服务配套设施有待提升。 二、现状分析 1、现状用地情况 耕地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冲突现状用地以村庄用地、农田和建设为主,周边为风景林地和水体。规划范围内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存在矛盾。 2、现状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需求,需整治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青湖塘片区的道路交通、供电、燃气设施基本能满足村民需求,但环境卫生设施还有待提升。 (1)道路交通 106国道穿过黄屋村,是青湖塘片区联系县城的主要道路;次干路为进村道路,是联系主干路之间以及黄屋村内部功能片区的辅助性道路,老村内道路普遍狭窄弯曲,衔接不畅通,消防车辆无法进入,缺乏一些停车场地。 (2)环境卫生设施 全村有6个垃圾收集分点,1个收集总点,2名保洁员每天负责清理垃圾。垃圾由县环卫车统一清运,无垃圾填理场等垃圾处理设施。现状垃圾收集点离老村比较远,不够方便。 三、总体设计 1、青湖塘村 青湖塘村是“丹霞彩虹”规划的主体村之一,此次设计,通过复合功能(民宿与居住一体)、发掘文化内涵(本土特色符号运用)、景观塑造(传统元素及材料)等策略,打造具有“丹霞印象、门户新村”主题特色的印象民宿新村,设计内

乡村旅游吸引人气的法宝

乡村旅游吸引人气的法宝 遇到过好多客户说我要做乡村旅游,他们便提出问题:“怎么让更多的人知道我这个地方,来我这个地方。”每一个乡村旅游景区开发商都希望自己的景区人满爆棚,火到不行,钱到手软。孰不知,乡村旅游的人气也是有妙招可言的。 对于大众乡村旅游景区,目标客户以大众客群为主,在考虑乡村旅游吸引人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看头 看头,是游客内心求新求异的本能。说到看头,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你的景区让游客看到什么,而且是游客心里想看到,他想看到那么他自然就想来你这个地方。例如北京的农业嘉年华为什么那么多人,因为它让很多北京看不到农业的人在都市看见了。承德一个农民种了几亩地的熏衣草引来了几十万的收入和人气。做看头,农业类景区可以考虑做区域独特性花海景观,特色人文景观,节庆演艺活动等。 2、吃头 栓住男人的胃就栓住一辈子,拴住游客的胃何尝不牵着他来。吃作为旅游的一大要素,围绕吃可以做出许多文章,吃地道的农家菜,品农家酒,做出什么样的特色美食也是来吸引人气的主要考虑点,同时吃也是乡村旅游的轻型启动

器。如延庆的豆腐宴、礼泉县的袁家村等,都是有吃头带来的人气。可以考虑特色宴、节庆宴、主题宴等。 3、玩头 都市休闲已经给游客带来了烦腻感,乡村旅游景区的项目娱乐便可以引来许多游客的参与,打造什么样的项目让游客感觉可以玩的很多,可以参与的很多,怎么样满足游客的体验要素。郝堂村的摸鱼活动,旅游景区的豆腐坊项目,乡村的犁地项目等。这些都能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参与,这既是玩又是吸引人气的一大看点。 4、念头 所谓的念头其实是一种综合性因素,这种综合性因素从景区氛围布置、景观感受、景区软服务给游客呈现的愉悦感。如一种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乡村氛围,一种竹子主题农庄。都会给游客形成一种精神愉悦感,这种感觉是游客得以长期想要得一种念头,也是不可替代感,尤其是景区特色化软性服务。

2020武汉旅游免费景点

2020武汉旅游免费景点 武汉大学珞珈山 武汉大学珞珈山,原名罗家山,亦名落袈山。珞珈山坐落在在湖北武昌东郊。 武汉大学坐落在珞珈山之西部,依山构造,建筑富丽。近山湖水中有浪淘石,累累罗列,附近还有六一纪念亭、六一烈士墓等革命 纪念建筑物和航海俱乐部、游泳池等体育设施,使此山更显辉煌瑰丽,益增游人欣赏雅兴。武汉大学的樱花道,位于前理学院和老图 书馆的下方。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每年的3月至 4月初,繁花满枝。樱花花期仅为一周,每到落花时节,落英缤纷 的樱花又为大地铺上了一层浅浅的“花毯”。每年开花时节,赏花 的游人络绎不绝。 地址:武昌区珞珈山 乘车路线:公交413,552,572至正门(八一路珞珈山站) 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馆舍位于东湖之畔,位 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 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 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目前,湖北省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 两翼、中轴对称。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已 拥有专业人员200余人(其中研究馆员9人,副研究馆员21人),设 有办公室、陈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协调部、考古部、文保中心 等业务部门。隶属于湖北省文化厅。

地址:武昌东湖路 乘车路线:乘14、108、402、411、552、578、701、709路公交到省博物馆站下车,乘605、712、777路到黄鹂路下车即到。 楚河汉街 楚河汉街是武汉中央文化区一期项目重要内容。项目规划面积 1.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340万平方米,是万达集团投资500亿 元人民币,倾力打造的以文化为核心,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居 住功能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定位是“中国第一,世界一流,业 内朝拜之地”,将打造成世界文化新品牌。楚河汉街不仅是商业, 更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工程,经济社会综合效应十分显著。 “楚河”贯穿武汉中央文化区东西,是文化区的灵魂。楚河”全长2.2公里,连通东湖和沙湖,是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六湖连通 水网治理工程”的首个工程。 地址:武昌中北路 乘车路线:东湖路楚河汉街,14路;411路;552路;578路;701路;709路;810路,原武重宿舍,与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 建筑毗邻。 中山公园 武汉中山公园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始建于二十世纪初,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已成为集游览、观赏、文化、娱乐、饮食、 游艺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 宝石。中山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水上面积6万平方米。绿 地率91%,古树名木140株。最观功能分前、中、后区。其中西合 璧的园林风景,淳朴隽永的人文景观,惊险有趣的游乐项目一直受 到广大游人的赞誉。 二OO一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对中山公园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工程,奋战十个月,公园旧貌变新颜,园林景点如门楼雄姿、棋盘山色、 金龙戏水、四顾春色、素春茹冰、松月凝碧、湖心秋月、胜利之光、虹霓大展、广场鸽哨等令人留连忘返;人文景观如武汉受降堂、受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