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

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
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历模板

患者李明,男性,48岁,汉族,已婚,农民,主因:反复多关节疼痛20 年,加重1月。于2016/08/12 10:05 以“1.类风湿性关节炎2.上呼吸道感染”收住入院。 一、病例特点: 1. 病史:患者近20年来反复出现四肢多关节疼痛,以双膝、双肘及左踝关节明显,活动时症状加剧,偶有发热,体温在37.2-37.8 C不等,伴晨僵,持续约1-2小时后自行缓解,无头痛,无恶心及呕吐,无胸痛及胸闷、无腹痛、腹泻,无肉眼血尿,10年来症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且出现肘关节屈曲畸形,于今年6月在县人民医院就诊,行“类风湿因子” 定量示:内风湿因子f 107.5IU/ML,肘及左踝关节DR示:双肘关节及左踝关节骨质疏松,关节缘骨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给予抗“类风湿”治疗,症状稍有好转,一个月前停药后,症状再次加重,入院3天前不慎 感冒,出现周身酸困,乏力,头晕症状,为诊治于今日入住本院,近一个月来精神、食欲睡眠差,大小便正常。 2. 查体:T36.2 °C P68 次/分R20 次/分 BP130/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皮肤红润,弹性正常,无水肿,无皮疹,无出血点,无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头颅无畸形、未触及肿块,睑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分泌物,双侧乳突无压痛。鼻无畸形,鼻翼无扇动。口唇无发绀,口腔粘膜无出血点,无溃疡,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未见颈静脉怒张,未触及异常搏动。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正常,未见胸壁静脉曲张,语音震颤两侧相等,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浊音界正常,心率 68次/ 分,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怒张,腹壁软,无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肝脏,未触及脾脏,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脊柱无畸形,无压痛,无叩击痛。双肘关节屈曲畸形,伸展受限,双膝关节及左踝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明显,背伸受限,双下肢无水肿。双膝腱反射存在,巴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克氏征阴性。 3. 专科情况:脊柱无畸形,无压痛,无叩击痛。双肘关节屈曲畸形,伸展受限,双膝关节及左踝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明显,双手关节梭形样变,背伸受限,双下肢无水肿。双膝腱反射存在,巴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克氏征阴性。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展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展 11七骨宁应锋311020102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的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又称为类风湿病。好发于手、腕、膝、踝、和足部等小关节,症状反复发作,呈对称性分布。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受限,明显的晨僵以及类似增生性的关节病的关节僵硬现象,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由于西医学对于本病病因以及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目前没有特效药,对此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但此病属于中医的痹病,中医对此病的认识源远流长,认为主要以素体虚弱,风湿寒热的侵袭以及痰瘀互结有关。其中独活寄生汤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的功效,可以很好的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痛苦,使该病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治疗。目前国内对独活寄生汤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的功效还是比较认可,但是还不是普遍认可,特别是在西医方面。同时目前我们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使用独活寄生汤手段不够灵活。此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独活寄生汤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可度和认识到要灵活使用独活寄生汤。 1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历史 阮道英,须五平在1995年以独活寄生汤为基础方剂,临床随证加减,灵活变通,治疗痹证45例,有效率为86.7%【2】。 黄朝勇于1997年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肝肾两虚型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获得满意疗效。经治疗关节肿胀消退,疼痛消失,血沉至

正常者为显效。关节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血沉下降60以上者为缓解。症状体征无好转,化指标无进步或恶化者为无效。本组30例经治疗显效21例,缓解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 0% 【3】。 2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现状 2.1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90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独活寄生汤辨证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辨证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较好,应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4】。 常规西医治疗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及皮质激素治疗,但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长期使用还可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副作用。随着中医药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独活寄生汤辨证加减治疗类风。独活寄生汤出《备急千金要方》,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的功效。药方中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牛膝、地黄、杜仲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川芎、当归、白芍补血活血,茯苓、甘草益气扶脾。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共奏扶正固本,祛风除湿,散寒止痹,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效,在基本药方基础上辨证加减用药能够取得更为可观的临床疗效。此外,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独活寄生汤能通过减轻或抑制滑膜组织炎症而达到减轻或消除关节肿胀的目的。

桂枝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医案一则

桂枝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医案一则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被后世医家称为“群方之冠”,可见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重要性。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其功用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治法遵循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风: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即辛温发汗解表。究其原因,太阳病是由外邪侵袭肌表,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所致,即“营弱卫强”,或“阳浮而阴弱”。其病症特点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由于病人体质强弱不同,感受外邪性质不同,病理变化也各有其特点,因此太阳病有三种主要的证候类型,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表郁轻证。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一般比较轻浅,但若治疗不当,则变化迅速,其中若表邪不解或兼有其他病理变化,成为太阳病兼证。如中风表虚证,可兼经输不利,兼肺气不利,兼阳虚漏汗,兼胸阳不振,兼阳气不足等。 经过现代研究,桂枝汤所主治的病症种类多达四十余种,病症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等。王琦、铁君二人总结叶天士运用桂枝汤及类方时认为,叶天士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的范围很广,如虚人外感、咳嗽、痰饮、痹痛、冲气、动悸等,常随症投之。有作调和营卫,发散风寒之用;有作通阳制水,化痰涤饮之施;有温通经脉而设,有取温肾平冲之力,王孟英说:“改错所云者,仍湿热症也,若风寒伤卫,岂可不遵仲景之法而不用桂枝汤”,由此看出桂枝汤皆为历代医家所重用的。其方配伍严谨,用药精良,用此方治疗疾病,每每获得良效。桂枝汤原方为: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五味,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本文主要通过一则医案对上方的加减应用治疗太阳病兼证。 2010年10月28日,秦某,男患,69岁,素有冠心病心衰病史,反复心衰,这次因感冒后心衰加重10余日,主要症状可见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心悸,口唇发绀,恶寒,精神不振,双下肢轻度浮肿,尿少,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心电图示:ST-T改变,室上性心动过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微。诊断:冠心病心衰,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平喘,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药:桂枝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芍药15克,大枣7枚,厚朴15克,杏仁15克,上方七付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上方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其中桂枝温经通阳,以散肌表之风寒,芍药敛阴和营,以益在内之营阴,生姜辛散表邪,助桂枝温卫,大枣补胃气,助芍药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厚朴下气消痰,宽中理气,杏仁利肺气,降逆平喘,诸药合用共成表里兼顾之剂,喘证自解。正如尤在泾《金匮心典》引徐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说明本方在外它有调和营卫之功,在内则有调和气血之用。 7日后复诊,主要症状可见胸闷,心悸,汗出,夜间尤甚,口唇发绀,精神不振,双下肢轻度浮肿,尿少,无喘息气促,无恶寒,听诊双肺干湿啰音明显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数。治法:调和营卫,复阳固表,处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药:桂枝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7枚,附子10克,茯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36例心得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36例体会 殷玉梅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中医科新疆昌吉市831100)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为主方,根据带状疱疹发病部位、舌质舌苔等随证加减治疗。结果:观察36例患者发现,应用该方治疗带状疱疹总有效率94.4%。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方”对于带状疱疹有治疗意义。 【关键词】带状疱疹龙胆泻肝汤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常沿体表一侧作带状分布,呈成簇小水疱,多伴有局部神经痛及淋巴结肿痛。本病属中医外科学“蛇串疮”之范畴,因其好发于胸部、腰部,故又名“缠腰火龙”、“缠腰火丹”。多由肝经郁火和脾经湿热内蕴,夏感风热时邪致肝火,湿热熏灼肌肤和脉络而发病。 自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笔者采用自拟"龙胆泻肝汤加减方"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1月。 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损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皮损出现前常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 证候: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可伴见口苦咽干或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等症。 辩证:肝经郁热证。 3 治疗方法 本方由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6g、川木通g、生地15g、柴胡各10g、元胡10g、川楝子10g、板蓝根15g、龙骨15g、牡蛎15g、生甘草6g组成。每日一剂,水煎至300ml,早、晚分2次温服。1周为1疗程。 4 疗效观察 4.1疗效标准痊愈:疱疹全部消失,临床症状消失,无任何后遗症;好转:疱疹消失50%,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4.2治疗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痊愈27例,好转7例,无效2例,未发现不良反应,总有效率94.4%。 5 体会 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为内火,湿热为患,加外感时毒、风热而成。龙胆泻肝汤泻实火,清湿热,切中病机,是为主方。龙胆草为君药,可以清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黄芩栀子为臣助龙胆草清泄肝火,木通清下焦湿热,佐药为生地补阴血,柴胡疏肝。用元胡、川楝子疏

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体会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8 V ol.(10) No.7 -120- 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体会 Experience for treating senile insomnia with the Suanzaoren decoction 王靖潘婧戴兆燕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00)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07-0120-01 【摘要】失眠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不寐的病因、病机早在张仲景所著述的《金匮要略》中被论述。笔者以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失眠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酸枣仁汤;老年人失眠症;体会 【Abstract】Insomnia is a common disease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human health.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somnia are discussed in the Jingui Yaolue (金匮要略)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anzaoren decoction (酸枣仁汤) by author for treating senile insomnia, achieve good results, and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Keywords】The Suanzaoren decoction; Senile insomnia; Experience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07.060 失眠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临床上以经常无法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常常表现为睡眠轻浅,入睡困难,或者易醒,或者醒后难以入睡,甚至彻夜无眠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家庭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老年失眠患者的人数有增加态势,许多疾病如精神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慢性消化不良等,也常以失眠为主要表现。失眠已日益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杀手之一。 失眠在中医学上称之为“不寐”。在治疗上目前各级西医院使用最多的是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但大多药物只是延长浅睡期,未能真正改善睡眠质量,有些药物还有后遗效应,甚至耐受性等不良反应。传统中医药在防治老年人失眠症方面,以其辨证论治的明显优势和良好疗效而受到推崇。中医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平衡来治疗老年人失眠症,不仅可以达到高质量睡眠效果,副作用也相对较少,更适合针对老年人的治疗。 东汉医家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中对不寐的病因、病机最为经典的论述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用于肝阴不足,心血亏虚之失眠。肝藏魂,肝阴不足,魂失归藏而不寐;阴虚则生内热,心血虚则血不养心,热扰心神,故虚烦不得眠。 张仲景以酸枣仁为主药创立酸枣仁汤,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仝小林[1]临证应用大剂量酸枣仁治疗一些长期顽固性失眠或重症失眠常常能速获奇效。赵志付[2]认为重用酸枣仁治疗不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用炒酸枣仁,且酸枣仁使用剂量在15~60g 之间,可配白芍、丹参、柏子仁共用。 1方药及用法 我们在前代医家的研究基础上对酸枣仁汤进行加减,在老年人失眠症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方剂:酸枣仁30g,茯苓15g,知母12g,川芎12g,白芍15g,夜交藤15g,百合12g,黄连5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炙甘草6g,每日1剂,煎200ml,早晚分服。 2典型病例 患者甲,男性,75岁,2016年12月20日就诊。素禀心血不足,时感头晕,目眩,易心悸,入寐迟,多梦魇。病起于不久前妻子去世后,自感生活黯淡无光,近2日,虚烦躁急,彻夜难眠,舌质淡红,略干,口苦,唇淡白,目光乏神而满含悲郁,脉沉细无力。予上述酸枣仁汤加减。服5剂,虚烦躁急、难眠等症状消失。后续服15剂以巩固之,并嘱多参加日间功能活动锻炼与劳动,勿服浓茶、咖啡等,后患者痊愈。 3讨论 《金匮要略》中,酸枣仁汤主治为“虚劳,虚烦不得眠”。其“虚劳”,泛指多种慢性消损性疾病。以方测证,此当指心、肝血(阴)虚性虚劳。“虚烦不得眠”,乃心肝血虚,神失所养而浮越,或“阴虚生内热”,虚热上扰于心所致。此种虚性亢奋证候,多见于心、肝血(阴)虚性精神疾病,或其他慢性消损性疾病所伴发之睡眠障碍,尤以老年人为甚。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酸枣仁汤中之酸枣仁,若炒用,会使其油气挥发,减轻其安神之效,故推荐生用。治疗上述类型疾病疗效较为确切。 参考文献: [1]金川,甄仲,仝小林.仝小林运用大剂量酸枣仁治疗失眠经验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343-344. [2]李健,赵志付.赵志付教授重用酸枣仁治疗不寐经验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5):382-383.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编号:B201502。 编辑:段苏婷编号:EA-4170713110(修回:2018-03-08)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4-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的患者。 2. 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ESR、CRP、RF、IgA、IgG、IgM,C3、C4、CH50 (4)AKA、APF、CCP (5)抗核抗体谱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湿腰腿痛59例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湿腰腿痛59例 潘应明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湖北武汉 430300) 【关键词】独活寄生汤,风湿腰腿痛,中药疗法 风湿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腰痛、痹症的范畴,其临床表现为:腰脊痠痛,腿痠膝软,神疲乏力,疼痛呈游走性,时轻时重,气候变化时加重。笔者自2008年以来,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湿腰腿痛,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来自中医门诊。59例中男性35例,女性24例,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28岁,病程最长的16年,最短的3个月。其中坐骨神经痛21例,骨质增生16例,急性腰扭伤22例。平均年龄54岁,治疗最长的32天,最短的7天。 1.2 诊断标准此病均有因重力劳作闪腰的病因,因肝肾不足,筋脉失养,复因寒湿外侵而出现腰腿痛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腰脊痠痛,腿痠膝软,神疲乏力,疼痛或呈游走性,时轻时重,气候变化时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 1.3 治疗方法补益肝肾、散寒除湿,温通经络为法,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基本方:独活12g,海风藤12g,海桐皮12g,赤芍10g,蜈蚣2条,党参12g,当归15g,寄生15g,川芎15g,熟地10g,牛膝10g,防风10g,秦艽20g,鹿角片15g,续断12g,菟丝子12g,杜仲12g;冷痛者加桂枝10g;屈伸不利,挛痛较甚者加木瓜15g,

伸筋草12g,鸡血藤30g;下肢浮肿,舌苔腻者加苡仁30g,泽泻12g;挟湿热者加黄柏10g,苍术10g,10天为一疗程,一般进行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治愈:疼痛消失,屈伸自如,行走活动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有效:疼痛减轻,肢体屈伸及行走活动改善;无效:经治疗后近期症状及体征无明显缓解。 2、结果 本组59例中治愈29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52%。 3、典型病例 汪某,男,50岁,2008年5月16日诊,患者3年前因重力劳作闪腰常患腰腿痛至今,腰腿痛反复发作,近一周来,感腰脊痠痛,腿痠膝软,左下肢后侧牵引疼痛,不能行走,从臀部沿大腿后侧线向下牵引疼痛,与气候变化有关,神疲乏力,性欲低下,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辨证为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寒湿外袭,以补益肝肾、散寒除湿、温通经络为法,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方药:独活12g,海风藤12g,海桐皮12g,赤芍10g,蜈蚣2条,党参12g,当归15g,寄生15g,川芎15g,熟地10g,牛膝10g,防风10g,秦艽20g,鹿角片15g,续断12g,菟丝子12g,杜仲12g。水煎服上方十副后,腰腿痛症状减轻。5月28日复诊,紧守病机,原方加狗脊10g,威灵仙10g,枸杞20g十副,诸病消失,步履自如,随访一年未复发。 4、体会 风湿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寒湿外袭者多见。《内经》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 首先从桂枝加桂汤开始。【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君)生姜三两(臣)甘草二两(佐)大枣十二枚(佐)芍药三两(使)条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这是桂枝汤加大了君药桂枝的药量,从而加强桂枝药症的作用: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条文后说:“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桂枝加大用量,发散、降逆气和补中气的作用就大。桂枝发散力强,带动津液向全身体表发越、向外流动,经过汗和尿排出。因此,桂枝降冲逆,是释放上冲压力、使“气得旁流”的作用,没有表证的上气奔豚用了效果不好。尤其是对表邪很重的一些有汗出恶风的皮肤病,加大桂枝的用量,效果才好。加大桂枝的用量,散表通气而降逆,主要是发越法。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协助桂枝解表和降冲逆,单味生姜,量大一些水煎服,治水气上逆的眩晕效果就很好。甘草、大枣养中焦胃气津液,也降逆。芍药本身也有去水的作用,配合甘草,还缓急止痛。桂枝加桂汤主治的,是太阳表邪引起的上焦津液虚,下气趁机上逆,并不是下焦寒饮太盛,而是上下之气

不均衡了。所以,这个方子没加用温阳化饮的药。补一补津液,散一散外邪,释放一下上冲的压力就行了。桂枝这味药,有这么大的效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仲景还有一个以桂枝为君的“至简之方”,就是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君)甘草二两(佐)条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这个方的君药桂枝,具有温阳解表,降冲逆和补津液的作用;而蜜炙甘草,性质平和,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因此,由4两桂枝和2两炙甘草组成的本方,具备甘滋津液,温阳解表降逆的作用;可治疗津亏气逆合并表证的情况。在六纲,对治太阳病外感(伤寒或中风)证合并津亏。发汗过多,会伤及胃气津液,津液过损,上焦亏虚,下焦之气就会乘虚上逆,造成严重的心慌心悸,或心下胃脘部的悸动不安。这种悸动感属于虚性,得按则舒,这是桂枝甘草汤的典型症状。因此,桂枝甘草汤可以治疗阳虚而津亏的严重心悸,临床要注意辨证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君) 生姜三两(臣) 厚朴二两(臣) 杏仁五十枚(臣) 甘草二两(佐) 大枣十二枚(佐)

龙胆泻肝汤的应用与实践及济量大小

中医实践与补遗------医方真谛3:龙胆泻肝汤临床广用 龙车通黄山当地卸柴草一句龙胆泻肝汤记忆俚语伴我渡过了十几年。自我学习方剂歌诀时,我就开始使用龙胆泻肝汤,而且隨着临床时间的推移,越用越活,越用越爱不释手,且疗效显著。故而想谈一谈运用该方的体会。 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由龙胆草(酒炒)、黄芩、栀子(酒炒)、泽泻、木通、当归(酒炒)、生地(酒炒)、柴胡、生甘草组成。具有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之功。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临床上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治要点。本方的功能主治定位非常明确,可操作性强,极易掌握运用。 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专泻肝胆之火……善清下焦湿热”(药品化义),故为主药,并用方名以树大旗;黄芩清肝肺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二味苦寒清热,共助龙胆草以泻肝胆经实火,清利肝胆湿热;木通、车前、泽泻利水祛湿,使肝胆湿热从小便而出;然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必伤阴耗血,故用生地、当归养血益阴以柔肝,使祛邪而不伤正;肝体阴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则肝气不舒,故又用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经;甘草调和诸药,以免苦寒伤胃,并可缓肝之急,以制其横逆之性。诸药合用,泻中有补,疏中有养,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配伍严谨,照顾全面,堪为泻肝之良方。

该方原注未出药量,观现代大多数医生所用之量,我认为有些偏小,现根据自己临床习惯标出用量以供参考:龙胆草15g 车前子30g 木通10g 黄芩15g 栀子12g 当归15g 生地25g 泽泻30g 柴胡10g 生甘草10g 水煎服。特别要说明的是方中龙胆草的用药量一定不能小,3-6克无济于事,最好用到15-18克为宜。 现举几则我治疗高血压、脚痛、丹毒,皮肤病、带下病等病例,以看龙胆泻肝汤的显著效果和广泛运用。 一、治疗高血压头痛眩晕等症,习惯上用天麻勾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实际上不必局限于上方,龙胆泻肝汤亦是很好很有效的方子。忆2003年5月间,西安市长安县(现巳改为长安区)一中年妇女经其姑介绍找到我治疗头痛病。姓刘名焕芳,约四十二三岁,中等个。刻诊:面红微黑,眼结膜红丝粗大,说话略快,易激动,舌红苔白,脉寸关浮滑有力,尺不足。口述,家中丈夫五年前去世,后遭婆家欺凌,患头痛病,已五六年了。现口苦,心烦,耳鸣,大便略干,休息不好,血压时高不稳。辨证:肝阴暗耗,肝阳上亢。治则:平肝潜阳,滋补肝肾。出方:龙胆泻肝汤+白蒺藜30g 菊花30g 珍珠母30g 旱莲草15g 女贞子10g 怀牛膝15g 川芎10g 三付水煎服。三天后复诊,头痛已减轻,说先生药量太大不好熬,我说好办,只要有效,改药罐为高压锅熬就是了。效不更方,又续方10剂,头痛,耳鸣诸症基本治愈,后以杞菊地黄丸善后至今未犯。临床上高血压最常见的是肝阳上亢,其具体表现常为头痛眩晕、耳鸣目赤、急燥烦怒、口苦咽干、或时觉热气上冲等;其次还有部分病人兼有水不涵木,肝肾阴虚之症。对于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服用有讲究所谓“服用有讲究”,似乎应理解为用什么剂型疗效最佳。然而,本文所说剂型,既非传统的膏、丹、丸、散,亦非现代的中成药。因为传统剂型,既麻烦又不方便,且疗效不一定理想,而现代中成药由于药味固定,不适应临床辨证随症加减,从而影响疗效。那么,本文所指是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旨在提高本方疗效的剂型(亦属传统的)和服用法。 独活寄生汤系药王孙思邈的成方。方由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肉桂、茯苓、人参(或党参)、杜仲、牛膝、甘草共15味药组成。本方主治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所致的痹证,尤其是气血虚弱的老年人患痹证,用本方疗效明显。 分析:独活、细辛,能入足少阴肾经,温通血脉,配合秦艽、防风疏通经络,升发阳气而祛风邪。桑寄生益气血而去风湿,配合桂仲、牛膝强筋健骨固肝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人参、肉桂、茯苓、甘草,益气补阳。所以本方既能驱风寒湿邪,又能补正气。对肝肾阴虚有热(虚热),被风寒湿乘虚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腿脚冷痹无力、屈伸不便的顽固痹证,疗效颇佳。 然而,从多年的临床上看,患风寒湿痹证的病人,服用上方(汤剂),至少要10剂以上方能体现出微小的疗效。若要治愈或基本治愈,则要服几十剂甚至上百剂,而疗程则需要半年以上。因为此证系多年积聚而成的慢性病,治疗非几日之功。可是,如今有耐心服10剂以上中药的病人较少,往往服几剂药后无效,便另行寻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方剂疗效,至少要尽快体现疗效。 为此,就独活寄生汤所治之证而言,笔者首先想到了酒。因为酒有如下功能:酒性辛窜,可载诸药之性速达病灶部位,使之产生速效。专用术语谓之“药引”,即引药入经之意(经者,病灶部位是也)。同时,酒又属温热之品,具有温寒壮阳的功能,对于寒盛和素体阳虚的痹证患者,酒能加强和提高独活寄生汤的功能和疗效。 具体方法是:凡能饮酒的痹证患者,笔者嘱其以白酒浸泡独活寄生汤诸药三日后始服。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服量为20~25毫升,缓缓饮服(其剂型属传统的药酒浸泡)。对于不饮酒者,则采用汤药内滴酒的方法——即每次服药时,在汤药里滴入10至15滴白酒。自采用此服用法后,其疗程缩短,疗效明显提高。下面是笔者5年里所治11例痹证患者的概况。 11例患者,男性7人,女性4人,其中60岁以上6人,45岁至60岁以下5人。他们中饮酒者8人,不饮酒者3人。服酒浸剂者,于服药三日后便体现疗效,疼痛减轻,少数病灶部位有红肿者开始消散。一月后,基本治愈6例(其中一例于停药半月后复发),根治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0%以上。而3例不饮酒者,于服药8天后其疼痛程度不同地减轻,50天症状基本控制,但无治愈病例,有效率100%。

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

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 636000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红十字医院陈从勇 【摘要】龙胆泻汤乃(李东垣方条《古今医方集成》泻肝胆经湿热,疗效满意。 【主题词】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泻肝胆湿热 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经湿热,此方治肝胆实火和肝经湿热的病症。近几年来,笔者运用此方治疗、阴痒、胁痛、月经不调、带状疱疹收到一定疗效。现举临床病案如下:一、阴痒 李某某,女,48岁,已婚,患者近两年来,月经周期紊乱,近半年来阴痒,有时痒痛交作难忍,白带呈水样、量多、有味,舌红苔薄黄,脉弦,此乃肝经湿热下注,治以清肝化湿热。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龙胆草30g,黄芩、技子、生地黄、柴胡各15g,当归10 g,甘草3 g,泽泻10 g,前仁10 g,丹皮10 g,床子20 g,地肤子20 g。阴痒痛均减轻,舌红苔薄,原方再进三剂,诸证消失。 讨论:本例阴痒,其病因为肝经湿热下注,侵犯阴道以致阴痒,以湿丛热化,湿热并重是此例辩证要点,肝之经脉绕阴部入少腹,因此与肝经有密切关系。 二、胁痛 陈某某,女,38岁,干部,间断发作右胁疼痛近两年,多因

油腻饮食后发作,此次发作两天有余,无明显放射痛,腰部有胀感,口中干苦,嗳气泛恶,食不香,大便干,面色萎黄,舌苔白微黄,脉弦细,B超提示,胆囊炎。查体:体湿37.6℃,心率82次/分,律齐,腹平软。右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白血球总数9600mm3中性80%,淋巴20%,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证属湿热内蕴,肝气失疏,胆府不利,治用疏肝利胆,清化湿热,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黄芩15 g、技子15 g、柴胡15g,龙胆草15 g,木通10 g,车前仁10 g,当归10 g,玉米须15 g,郁金15 g,槟榔15 g,丹参15 g,甘草3 g,服药5剂后,胁痛大减,有时作呕、头昏、小便稍黄此为性热,壅遏气机,故需加重理气化湿之品,原方中加沉香6 g,乌药10 g,再进三剂,诸证消除。 讨论:胆囊炎一般多归临床于“胁痛”范畴,胁痛包含疾病范围较广,可与肝、胆、脾等病变有关,本例符合于“胆瘅”,此由胆邪逆于胃、胆胃失降所致,所谓“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临床以口苦、呕恶、脘腹胀痛等为特征,治当遵循腑病宜通宜降之理。 三、月经不调 周某某,女,40岁,已婚,干部,患者月经失常已久,每月后期,量少,色黑有块,经来少,腹胀痛,伴有头痛头晕,午后五心烦热,汗出口干,喜凉饮,失眠,小便黄有热感,面色萎黄,舌红少津,脉细数,此乃湿热郁闭三焦,络

桂枝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荨麻疹60例

桂枝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荨麻疹60例 发表时间:2015-08-05T09:29:51.0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5期供稿作者:范海涛[导读] 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范海涛 (保山市人民医院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目的:验证以桂枝汤为主辅以不同药材治疗不同表征的荨麻疹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结果:治愈34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3.34%。结论:桂枝汤加味治疗不同表征荨麻疹患者效果较为理想。【关键词】桂枝汤;加味;荨麻疹;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307-01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反复发作并连续2个月以上者称为顽固性荨麻疹,难于治疗。荨麻疹病因复杂,针对不同表现特征的患者,必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桂枝汤是由桂枝、芍 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组成,具有和表解里、通达营卫、发汗祛邪等作用。笔者在治疗患者过程中,用桂枝汤治疗加味治疗不同表征的荨麻疹患者,并进行了效果观察。 1.患者资料 本组60例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2~56岁,平均38岁;病程均为3个月以上,可视作顽固性荨麻疹。根据患者患病的原因和表征,可将荨麻疹患者分为营卫不和体虚自汗类、筋脉拘急类及虚寒类。 2.治疗方法 以桂枝汤为主方加味,水煎煮,日服三次,每次150毫升。 针对营卫不和体虚自汗类荨麻疹患者,桂枝汤加附子组方水煎服。桂枝汤的作用为调和营卫,附子用来加强体表的固气能力,用于止汗,两者结合能够达到调节营卫、补阳止汗,治疗荨麻疹的作用[1] 。 针对筋脉拘急类荨麻疹患者,桂枝汤加葛根组方水煎服。桂枝汤可以祛除体内风邪,调节营卫,葛根能够调节体内经气舒畅,促进津液运转,有助于缓解体表正气过郁。两者结合效用明显[2] 。 针对虚寒类荨麻疹患者,桂枝汤的基础上芍药加倍,再加入饴糖,黄芪60克形成组方,水煎服。芍药、饴糖能加强机体对桂枝汤药效的吸收,黄芪加强了药方益气固表的功效,可主治阴阳虚寒、阳虚偏重,效果明显[3] 。3.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复发。显效:风团或皮疹消退70%,瘙痒消失,无复发。有效: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未愈:风团及瘙痒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者或风团消退不足30%。 4.治疗效果 治愈34例,占56.67%;显效18例,占30%;有效4例,占6.67%;总有效率93.34%;未愈4例,无效率占6.66%。 5.具体例证 黄某,男,42岁,2014年4月28初诊。2个月前开始出现皮肤瘙痒,四肢出现淡红色风团,自服抗过敏药物,3天后风团基本消失,后遇风寒时,症状多次出现,服用抗过敏药物,但效果不佳,病情反复。5天前症状再次复发,服药无效。诊断时出现四肢皮疹、风团,淡红,瘙痒明显,多汗,舌红苔薄黄,脉浮缓。中医诊断为虚寒类荨麻疹。辨证为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治拟调和营卫,补阳止汗。用桂枝汤加味,黄芪6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当归20克,大枣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附子5克。共5剂,服药后风团明显减少,四肢仍有少量淡红色皮损,继服3剂后症状体征消失,3个月后无复发情况。 6.讨论 荨麻疹为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增多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性疾病,中医上属于“瘾疹”的范畴。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色疹块,发作时间及发作部位不可预测,时隐时现,瘙痒难耐,退去时无声无息。桂枝汤出自于《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药物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炙)、生姜(切)、大枣(擘)。桂枝味辛温,主上气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具有降气、利关节,补中益气之功;芍药具有镇痉、镇痛、通经作用。两药和用共奏调和营卫之效。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既助桂枝解肌散邪,又能暖胃止呕;大枣性甘平,可以助芍药益阴和营。炙甘草甘温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助营。现代药学研究证实,桂枝汤具有扩张毛细血管,消除水肿,抑制IgE所致之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而起到抗炎、抗过敏作用,尚有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和双向调节作用,更彰显其在本病治疗之疗效[2]。笔者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的患者,以桂枝汤为主进行组方,从荨麻疹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用量进行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勋, 韩延华.浅析《伤寒论》中桂枝汤及其类方[J].河南中医,2010,30(07): 631-632. [2] 张志涤,马小龙.桂枝汤加减治疗荨麻疹[J].河北中医,1991,13(5):28

龙胆泻肝汤治疗体会

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体会 关键词:龙胆泻肝汤;偏头痛;急性鼻窦炎;带状疱疹;急性胆囊炎 龙胆泻肝丸同名方约有26首,现选《医方集解》。药物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柴胡、当归、生地、甘草。功效: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笔者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各科疾病,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偏头痛 李某,女,40岁。头胀痛或掣痛6周,心烦易怒,口苦胁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属肝经火盛上炎。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各10g,车前子、菊花、生地、赤芍、当归各15g,木通、甘草各6g.钩藤10克、石决明15克、夏枯草15克,7剂后头痛减轻,情绪平稳,再服7剂病愈。嘱调情志。 2急性睾丸炎 王某,男,25岁。右侧睾丸肿胀疼痛,伴重坠感,睾丸质硬有明显触痛,苔黄厚腻,脉滑数。辨证属肝胆湿热下注。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30g,栀子15g,黄苓15g,柴胡18g,生地黄15g,车前子15g(布包),泽泻9g,木通9g,滑石6g,当归15g。1周后睾丸肿胀消失,触及不痛,质软。再服2周后症

状体症消失。 3急性鼻窦炎 孙某,女,30岁。右颧骨疼痛2月,鼻塞,鼻涕黄浊如脓、量多、有臭味,苔黄厚腻,脉滑数。辨证属肝经实火上炎。治以清肝泻火、清热利湿。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胡、黄芩、黄连、黄柏各10g,当归、车前草、茯苓、牛膝各15g,木通、甘草、大黄各6g.共服5剂,右颧骨疼痛减轻,流涕明显减少。继服半月症状消失,嘱避寒凉,禁食腥辣。 4急性中耳炎 孙某,男,22岁。突发左耳疼痛5天,发病前有感冒病史,伴耳胀、听力下降,左耳流脓。苔黄厚腻,脉弦数.证属肝胆实火,治以泻肝胆实火。予龙胆泻肝丸加减:龙胆草15克、黄芩15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9克、车前子15克、当归9克、柴胡12克、甘草6克、生地黄18克、茵陈15克,双花15克。服药3剂流脓自止,疼痛减轻,原方不变,再服6剂,左耳疼痛消失,口服龙胆泻肝丸半月后病愈停药。 5带状疱疹 张某,女,30岁。腰部疱疹3天,疱液清亮,患处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伴纳差口苦,大便4天未解,苔黄厚腻,脉弦数。辨证属肝胆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胡各18g,川芎、枳壳、泽泻、白术、大黄、甘草各12g,黄芩、生地、车前、牛膝各15g,丹参、牡蛎各30g,蜈蚣3条。2剂后大便已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一)讲解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一) 摘要目的了解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并探讨其消炎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45例RA患者随机配对以1∶2分为针灸组(30例)和消炎痛组(15例)。观察其疗效并测定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超氧化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和亮脑啡肽(LEK)的变化。结果针灸组与消炎痛组治疗RA疗效相似(P0.05),治疗前后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均下降。治疗前后SOD 和LPO降低,而LEK明显升高。结论针灸治疗RA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亮脑啡肽升高,调节自由基代谢有关,同时发现针灸治疗能使ESR明显下降,RF滴度下降,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 关键词:针刺;关节炎,类风湿;脑啡肽,亮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类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医学认为RA是由于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筋骨气血受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乏、重着、变形,治疗有内服药和外治法。而针灸可减轻局部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我院在近几年中应用针灸治疗RA的临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在本院专科病房与门诊选择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受试者在18~65岁之间,病级为1~2级,红细胞沉降率(ESR)≥30 mm/1h,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抗风湿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活动期RA的标准,受试者排除明显心、肝、肺、肾等的器质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晕针史,孕妇与哺乳妇女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未使用过二线药物。病人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病人的一般情况 组别 例数 性别 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病期(例) 病级(例) 男女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针灸组 30 5 25 45±5

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丹参针静滴治疗难治性腰腿痛20例

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丹参针静滴治疗难治性 腰腿痛20例 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部分患者虽经多方治疗,但效果不佳。近年笔者采用传统古方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效较好,现将资料较完整的20例总结如下: 1方药组成及用法 独活15g、寄生10g、秦艽10g、防风10g、北辛10g、当归10g、党参10g、白芍10g、赤芍10g、桂枝10g、生地10g、木瓜15g、汉防已15g、甘草10g。以上诸药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 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ml,加5%的C.S液250ml,静脉滴注,一日1次,7天1疗程。 2加减法 2.1遇寒痛甚加制川乌、制草乌各20g(先将两药文火煎熬6小时,再纳余药同煎) 2.2久行后痛甚加黄芪30—60g,党参倍量。 2.3掣痛、拘挛痛、灼痛,重用归、地各25g。 2.4无显著瘀血症状,但舌底络脉暗红,变粗变长,或呈网状改变,加红花6g,乳、没各6g,或将丹参针剂量增至30ml,加入5%C.S 液500ml静滴。 3典型病例 患者陈XX,男,47岁,射洪县龙宝山农民,住院号145,于2005年8月2日初诊,自诉左侧腰腿痛3年。

常年在外打工,一直以砌砖为业,就诊前3年,无故出现左侧腰腿隐痛不适,自觉无大碍,未重视,2年前,患者出现左侧髋部掣痛,活动时间稍长则自觉有细筋牵引同侧大腿疼痛,严重时需休息数10分钟后症状方能减轻,曾作腰骶椎及左侧髋关节照片检查,未见异常,先后服中药近百剂,并间断服用强的松及抗风湿西药治疗无效,转来我处就诊。 诊:形体一般,精神尚可,行动自如,细观之,面色显白,行走时左足略跛,饮食二便尚可,脉细缓,舌质淡红苔薄白,舌底脉络稍粗长,直抵舌尖,色暗红,查体,屈颈试验(一),健腿试验(一)。 中医辩证:肝肾两虚,风寒人中,瘀血内阻,治当补虚通络,宜痹止痛,抱恶三载,难取速效,唯一缓图。 处方:独活15g、寄生10g、秦艽10g、防风10g、北辛10g、党参12g、当归20g、熟地20g、白芍15g、赤芍15g、甘草15g、牛夕15g、桂枝10g、黄芪30g、茯苓25g。水煎服,每日3次,一日1剂,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C.S500ml:1次/日静滴,连用7天。2005年8月9日二诊,静滴丹参注射液7天。服上药3剂,自觉走路不似往日费力,掣痛程度有减,余症无改善,上方去赤芍,甘草减为10g,水煎服,每日3次,一日1剂,三日后再静滴丹参针,用法同前。 2005年8月17日三诊:述服完上方7剂,静滴丹参针7天后,感步履轻松,疼痛未作,但偶发头晕,持续数分钟后自止,上方黄芪增至l00g,停用丹参针,予上方带回,嘱隔日1剂,煎后服。 2005年9月,患者因事来城,路遇后询知,上方带回连服3剂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