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AK inhibitor 1_IRAK-4抑制剂_1042224-63-4_Apexbio

IRAK inhibitor 1_IRAK-4抑制剂_1042224-63-4_Apexbio
IRAK inhibitor 1_IRAK-4抑制剂_1042224-63-4_Apexbio

多靶点

多靶点 新药的研究设计经历了 3 个阶段的演化→ 经过近20年对高选择性靶点配体的集中研发,候选新药经临床试验后成功上市的比例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不断下降,这一现象对于现有的药物研究思路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单个分子靶点药物:很难达到预期效果or毒性很大;很难治愈多基因疾病(如肿瘤),以及影响多个组织或细胞的疾病(如糖尿病)。 多角度攻击疾病系统可以克服许多单靶点药物的局限性。 由此产生的多靶点药物治疗可以同时调节疾病网络中的多个环节,不易产生抗药性。 “一病一靶”的理论的问题 从疾病本身来看,人类多数疾病并不是由单一基因或靶点导致的疾病,单一靶基因异常导致的疾病仅占少数. 从药物靶标来看,药物靶标并不是疾病所独有的,多数具有多重生物功能,或者与其他功能蛋白相互影响。过分抑制或激活体内某一生物分子,在干预其本身生物功能的同时,有可能影响与其相关的生物分子的功能,从而导致副作用,如长期使用TNF-α抑制剂可能会诱发淋巴瘤。“一病一靶”的理论忽视了体内或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相互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存在着网络系统,只抑制一种细胞信号分子,细胞内的信号往往可以通过其他传导途径,最终对细胞的功能和状态影响不大,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信号传导过程中影响了其他的信号分子,导致不良反应。 从药物分子本身来看,很难找到仅作用于单一靶点的分子。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必然牵涉到网络中的诸多环节。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一些代谢紊乱疾病——多因素作用结果,往往不能归结于单一因素的变化。 所以,针对多个病理环节,即多靶点,治疗许多疑难重症疾病已成为当前药物治疗领域的重要策略。 寻找多靶点药物已成为当今各大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是指:在一个药物分子里存在基团分别作用于疾病的不同病理环节而发挥协同作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而药物自身的理化特点是单一的,也称之为multifunctional,multipotential或pluripotential 药物。 效应大于各单效应之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分类: ①多种药物的联合用药; ②多组分药物(在一个给药单位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③某一组分药物可以同时选择性作用于多个分子靶点。 : ①通过影响不同的靶点而产生组合作用,各靶点可以存在于特定组织、细胞或细胞间液中的相同或不同信号转 导通路; ②药物对第一个靶点的作用可以对第二个靶点产生影响,例如改变药物代谢、抑制外排泵或阻断其他抗性机制; ③作用于某一靶分子或分子复合物(如原核细胞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点发挥联合作用进而增强药理活性。尽管 多靶点作用可以几种不同的方式进行, 但各靶点会协同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多靶点药物治疗的系统化研究仍面临许多技术上难题: 首先,多靶点药物治疗依赖于疾病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在体外细胞水平或体内水平进行筛选。 第二,由于缺乏对有协同作用的靶点配对的总结,发现可能的靶点组合的工作量是十分大的。 第三,发生协同作用的有效剂量和各组分间的配比关系需要大量实验投入,对每个组合方式进行测试。 基于以上问题,产生了如下的多靶点药物的发现策略和筛选模式:

降尿酸的药物及分类

降尿酸的药物及分类 第一类为抑制尿酸合成的药。其代表药是别嘌醇(别嘌呤醇)。别嘌醇可用于各种年龄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痛风病人,不受肾功能的限制,故痛风病人合并肾功能不全、肾结石及尿酸排出过多应首选本药。与促尿酸排泄药合用有协调作用。因药源充足、廉价,是较理想的降尿酸药之一。 别嘌醇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其结构类似次黄嘌呤,有较强的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从而阻断次黄嘌呤向黄嘌呤、黄嘌呤向尿酸的代谢转化,可减少尿酸的生成,降低血尿酸浓度。该药能在PRPP(5-磷酸核糖-1-焦磷酸合成酶)存在时转变成相对应核苷酸,消耗PRPP使IMP(次黄嘌呤核苷酸)合成减少,从而可迅速降低血尿酸值,抑制痛风石和肾结石形成,并促进痛风石溶解。 适应证:⑴尿酸合成过多而导致的高尿酸血症。⑵肾功能严重损害而不能使增大的尿酸负荷排出者。⑶大剂量尿酸排泄促进剂无效或过敏,或不能耐受者。⑷肾尿酸结石反复形成者。⑸每日尿酸排泄超过5.9毫摩尔(1000毫克)者,易发生尿酸性肾结石的危险。⑹有较大的多部位痛风结节者(需要两种药联用以阻断尿酸的产生和增加尿酸的排泄)。⑺继发于骨髓增殖性疾病的高尿酸血症,特别是细胞毒制剂治疗前的患者,否则大量尿酸从肾排出,可发生急性肾小管阻塞。 用法:别嘌醇开始每天100毫克,每日2~3次口服,可逐渐增至每次200毫克,每日3~4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600毫克为宜。血尿酸浓度正常后逐渐减至维持量,每次100毫克,每日1~2次。其副作用为过敏性皮疹、药物热、肠胃不适、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等。 注意事项:①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免血尿酸浓度急剧下降而诱发痛风急性发作。②定期复查周围血象、肝功能等。 第二类是促进肾脏排泄尿酸药。主要用于无明显肾功能损害、60岁以下的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病人,尤适用于痛风结节较多者。用药后尿液酸碱度(pH值)迅速下降者要大量饮水并同服碱性药,以减少尿酸盐在肾脏沉积,防止结石形成。常用的促肾排尿酸药有苯溴马隆(痛风利仙)、丙磺舒(羧苯磺胺),属磺胺类药,对磺胺过敏者禁用,长期应用要定期查全血细胞,防止骨髓抑制现象发生。磺吡酮(苯磺唑酮),可作为磺胺过敏者丙磺舒的替代物。 适用于尿酸排泄低下型高尿酸血症,如果肾功能有轻度损害也可应用,有时在促进尿酸排泄增多后,肾功能也可得到改善。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促进尿酸的排泄。 药物和用法: (1)丙磺舒(羧苯磺胺):是一种有效的尿酸排泄促进剂,每天1克可使肾对尿酸的排泄平均增加50%,血尿酸平均下降30%。开始时每次0.25克,每日2次,2周内递增至每次O.5克,每日2~3次,如果血尿酸明显高于正常,可每1~2周再增加0.5克,直至血尿酸降至正常水平。每日最大剂量2克以下。高尿酸血症控制后可再逐渐减量维持。约5%患者有皮疹、发热、胃肠刺激、肾绞痛及激发急性痛风发作等副作用。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方法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https://www.360docs.net/doc/ad10672033.html,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Vol.10NO.16AUG.2010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方法进展* 刘振凯1艾 菁2耿美玉1,2△ (1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201203) 摘要: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PTKs )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侵袭等相关信号通路中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已经成为肿瘤靶向性治疗的重要靶点。本文对靶向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抗肿瘤药物;小分子抑制剂;抑制剂筛选 中图分类号: R730.5,R9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273(2010)16-3134-04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rotein-tyrosine Kinases Inhibitors as Anticancer Drug* LIU Zhen-kai 1,AI Jing 2,GENG Mei-yu 1,2△ (1Marine drug and food Institut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266003,China;2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201203,China ) ABSTRACT: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PTKs)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promosing therapeutic targets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human diseases and in particular several types of cancer.The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gulating intra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vasion,metastasis and angiogenesis of many tumors.An effort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more effective PTK inhibitors represents an attra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cancer therapy.In this paper,we review the screen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PTKs with a view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PTKs. Key words:Protein-tyrosine kinases;Antitumordrugs;Small-molecule inhibitors;Inhibitors screening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CLC ):R730.5R915Document code:B Article ID:1673-6273(2010)16-3134-04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No 30725046) 作者简介:刘振凯(1983-),男,硕士。研究方向:分子药理学。E-mail :lzkai111@https://www.360docs.net/doc/ad10672033.html, △通讯作者:耿美玉(1963-),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mail :mygeng@https://www.360docs.net/doc/ad10672033.html, (收稿日期:2010-05-07接受日期:2010-06-01)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主要是细胞毒类药物,这类药物大多存在难以避免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等缺点[1]。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给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理念带来了巨大转变。以一些与肿瘤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酶/蛋白作为药物靶点,筛选发现选择性强、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2]。 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质,它们能催化ATP 分子上的γ-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上,使其发生磷酸化。酪氨酸激酶分为受体型和非受体型两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种单次跨膜蛋白,目前至少已有近六十种分属20个家族的受体酪氨酸激酶被识别。不同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和配体结合后,受体自身发生二聚化或结构重排,并进一步使受体胞内区特异的酪氨酸残基发生自身磷酸化或交叉磷酸化,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3]。它们在信号由胞外转导至胞内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种胞浆蛋白,现已经确认的有约30种,分为10大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调节细胞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蛋白酪氨酸激酶功能失调则引发生物体内一系列疾病。大量资料表明,超过50%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它们的异常激活或过度表达将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周期紊乱,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4]。 同时,酪氨酸激酶调控异常还与肿瘤的侵袭、 转移,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肿瘤化疗抗性等密切相关。事实上,以酪氨酸激酶为靶点进行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 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开发策略 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开发策略主要分为胞外、胞浆和核内三个层面:细胞外策略主要是针对于受体型,配体与受体的生物拮抗剂以及特异性抗体,通过拮抗配体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激活[5];胞浆内策略主要分为抑制激酶区的激酶活性和拮抗酪氨酸激酶与其下游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6];核内策略主要是利用miRNA 降解或者干扰酪氨酸激酶的mRNA ,抑制激酶的蛋白表达而达到抑制激酶活性的目的[7,8]。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抑制激酶区激酶活性的小分子抑制剂,而本文也主要是针对这部分抑制剂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酪氨酸激酶的自磷酸化过程和催化下游信号分子磷酸化的过程都涉及到ATP 上磷酸基团的转移,这一反应过程是酪氨酸 3134··

醛固酮

醛固酮 简介 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醛固酮是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当细胞外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下降。血钠降低,血钾升高同样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原理 醛固酮进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胞浆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后者通过核膜,与核中DNA特异性结合位点相互作用,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最终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进而使关腔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线粒体内ATP合成和管周膜上钠泵的活动性增加。从而导致对Na+的重吸收增强,对水的重吸收增加,K+的排出量增加。 醛固酮的分泌与血压的关系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调节,即肾的球旁细胞感受血压下降和钠量减少的刺激,分泌肾素增多,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使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强,以此维持水盐代谢的平衡。 醛固酮aldosterone C21H28O5。11β,21-二羟-3.20-二氧-4-孕烯-18-醛(11→18)乳醛(Ⅰ)。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强电解质代谢作用的盐皮质类固醇。其作用是促进Na+在体内贮留,同时排出K+。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生成,并受肾脏分泌的血管紧张肽原酶,即血管紧张肽(renin即angiotensin)的调节。另也有11β-羟-18-醛型(Ⅱ)。 螺内酯 其受体拮抗剂是螺内酯,又称安体舒通,与醛固酮竞争结合人体内相应的受体,为保钾利尿剂,螺内酯的降压作用也是源于此。 螺内酯 一、药品简介 通用名:螺内酯片 别名:安体舒通 商品名: 英文名:Spironolactone Tablets 汉语拼音:Luoneizhi Pian 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

(推荐)多靶点药物治疗及药物发展

2016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多靶点药物治疗及药物发展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题,每题10分) 1 . 对非选择性化合物进行优化ADMET的ADMET分别是指() ? A.吸收、分布、合并、排泄、转化 ? B.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 ? C.适应、依赖、代谢、效用、毒性 ? D.适应、依赖、合并、效用、转化 2 . 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的Avandame的是由二甲双胍与()组成的 ? A.匹格列酮 ? B.罗格列酮 ? C.格列本脲 ? D.格列齐特 3 . 艾滋病治疗中的鸡尾酒疗法属于多靶点药物治疗中的() ? A.多靶点药物 ? B.多组分药物治疗 ? C.联合用药 ? D.以上都不是 4 . 哪种物质在红酒中含量丰富() ? A.姜黄素 ? B.熊果酸 ? C.番茄红素 ? D.白藜芦醇

5 . 以下哪一项不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 ? https://www.360docs.net/doc/ad10672033.html,dostigil ? B.lipocrine ? C.Glucovance ? D.二甲金刚胺+胆碱酯酶抑制剂 6 . 美国FDA先后批准了几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上市用于肿瘤的治疗()? A.5种 ? B.6种 ? C.7种 ? D.8种 7 . 单药多靶点药物的特点中不包括() ? A.在药物代谢上优于联合用药和多组分药物 ? B.生产流程较复杂 ? C.可克服各组分相互间作用产生的不良反应 ? D.优化一个多靶点药物有一定难度 8 . D-环丝氨酸可以同时抑制()个靶点 ? A.2个 ? B.3个 ? C.4个 ? D.5个 9 . 单靶点抗肿瘤药物的缺点不包括() ? A.价格高昂 ? B.抗瘤谱窄 ? C.副作用大

src激酶抑制剂综述

Src(sarcoma gene)受体激酶家族抑制剂 研究综述 药学0703班 U200717953 周俊

Src(sarcoma gene)受体激酶家族抑制剂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src的组成,作用以及与相关疾病的作用,总结了近几年研究src激酶家 族的方向,以src激酶家族作为靶点寻找抗癌药物中的一些进展和成果,并逐一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药物,如喹啉衍生物,嘧啶衍生物等等化合物,最后总结近期成果,指出现有工作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鸡肉瘤病毒基因(src)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因子ATP结合位点 引言: sarcoma gene(鸡肉瘤病毒基因,以下简称src)的组成 Src是一类癌基因,其表达产物主要是酪氨酸蛋白激酶类。Src在许多组织细胞中表达,在癌症发病机制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肿瘤,癌症分子表达途径的重要的激酶。Src家族是研究最早最深入的家族,包括Blk, Brk, Fgr, Frk,Fyn, Hck, Lck, Lyn, c-Src, Srm,c-Yes等成员。根据氨基酸序列,可以分为两个亚族:一族是Src, Fyn, Yes and Fgr并且广泛在不同的组织中表达,Lck, Blk, Lyn and Hck和造血细胞有关.研究表明,Src与其他众多酶类可联合在一起促进多个细胞反应进程。Src 与多种激酶受体偶联,包括酪氨酸激酶受体,整合单白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等。.通过偶联作用影响细胞生长,发育,乃至转移扩散。最好的例子就是与EGFR(一种有关细胞生长的受体)的结合,Src可以使EGFR自身磷酸化,降低EGFR 的中间体的调节与胞吞作用。 除了牵涉到细胞内的反应,Src可能也在初级肿瘤细胞的转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实际上Src转移细胞的存在减少了ECM反应以及组织反应的损失。分子调节这些过程的机理建立在Src和FAK的反应的基础上。Src与粘附分子有关。Src的磷酸化使得在粘附分子上的整联蛋白受体接收的黏着性与转移信号得以传播。 Src的作用靶点 一般来说就目前的研究而言,src的作用靶点有以下几类: 第一种是以src激酶为作用靶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批准的src激酶抑制剂,但是新的分子,有选择性的有潜力的化合物已经在被合成。设计测试更加有效的抑制剂,运用分子模型筛选技术,组合化学研发新的药物已经成为趋势。一般而言,一个抑制剂的选择性应该严格作用于癌细胞而不干扰正常细胞的生长进程,抑制剂也应间接作用于酶合成这样的在癌细胞进程中也会发生的物质。 第二种就是以SH2和SH3区域为靶点的药物,该药物是很多疾病的重要靶点,如癌症cardiovascular ,restenosis。这些分子阻断src和其他蛋白底物作用属于信号阻断途径,一般而言,SH2区域识别特殊的多肽包括一个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SH2的抑制剂分子设计基于氨基酸特定的排列顺序。在许多例子中,多肽库中产生的第一代配体给与了重要的信息以成功设计连接无受体的src的SH2的受体。而SH3的抑制剂则是基于与该区域作用的分子的多肽,其配体能够和SH3区域的酪氨酸富集区作用,但是一般而言这种作用是很弱的,因为形成的离子键和氢键数量有限。因此SH3抑制剂KI值在微摩尔范围内很低。尽管合成此种抑制剂的效果已经显现,但只有少量例子在文献中出现。 Src激酶家族的作用 Src酪氨酸激酶联系的受体对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

迷迭香酸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_尚雁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Acad J Sec M il M ed Univ  2006Feb ;27(2) 189  论 著 迷迭香酸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尚雁君1,黄才国1*,蒋三好2,朱大元2,魏善建1,焦炳华1 (1.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上海200433,2.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201203)[摘要] 目的:研究迷迭香酸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0、40、60μg /ml 迷迭香酸或1μg /ml 阳性对照别嘌呤醇,分别加入黄嘌呤溶液(测尿酸生成量:1mmol /L ;测超氧离子:50μmol /L )和0.1U /ml 黄嘌呤氧化酶中,用生化仪测定5min 尿酸生成量和超氧离子生成(NBT 显色法)。在1ml 2×105/ml HL -60细胞悬液中加入100μl 6mo l /L 黄嘌呤、100μl 0.1U /ml 黄嘌呤氧化酶、500μg /ml 迷迭香酸,分别以Annexin Ⅴ-P I 双标试剂盒法(以1μg /ml 别嘌呤醇为阳性对照)或细胞周期法(以100U /ml SO D 为阳性对照)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 迷迭香酸显著抑制尿酸生成和超氧离子引起的N BT 显色,两种方法测得其IC 50分别为56μg /ml 和21μg /ml ;对细胞凋亡的抑制率均在40%以上。 结论: 迷迭香酸是黄嘌呤氧化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关键词] 迷迭香酸;黄嘌呤氧化酶;尿酸;超氧离子;细胞凋亡 [中图分类号] R 2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8-879X (2006)02-0189-03 Inhibition of xathine oxidase by rosmarinic acid S HA N G Y an -jun 1,HU A NG Cai -guo 1*,JI AN G San -hao 2,Z H U Da -y uan 2,W EI Shan -jian 1,JIAO Bin -hua 1(1.Depar tme nt of Bio chemistry and M o lecular Bio log y ,Co llege of Basic M edical Science s ,Second M ilitary M edical U niver sity ,Shanghai 200433,China ;2.Shanghai I nstitute of M ateria M edica ,Shanghai 201203) [ABSTRACT ] Objective :T o study the inhibito ry effect of rosmarinic acid on x anthine ox idase.Methods :Xanthine ox idase (0.1U /ml )w as incuba ted with xa nthine (1mmol /L for determining for ma tion of uric acid ;50μmo l/L fo r de te rmining super -o xide anions )in the presence of 20,40and 60μg /ml rosmarinic acid o r allo purino l as positiv e contro l.T he forma tion o f uric acid w as deter mined by automatic bio chemical analyzer 5min after reactio n and the production of supero xide anio ns w as meas -ured by N it ro Blue Btetr azo lium (NBT )reduction.HL -60cells (1ml ,2×105/ml )wer e pretrea ted w ith xanthine (100μl ,6mol /L )and xanthine o xidase (100μl ,0.1U /ml ),then ro smarinic acid (500μg /ml )o r allopurinol (1μg /ml ,a s positive con -trol )(A nnexin Ⅴ-P I kit )was added to de te rmine the cell a po pto sis rate.H L -60cells (1ml ,2×105/ml )w ere also pre treated with xanthine (100μl ,6mo l/L )and x anthine ox idase (100μl ,0.1U /m l ),then ro smarinic acid (500μg /ml )or SO D (100U /ml ,a s positive contro l )(cell cycle me tho d )was added to de te rmine the cell apopto sis rate.Results :Ro smarinic acid obvio usly inhibited the production of uric acid and supero xide anion -induced reaction in N BT assay ,with their IC 50being 56μg /ml and 21μg /ml ,respec tively.T he rates of apoptosis inhibitio n by ro sma rinic acid w ere bo th o ver 40%by Annexin Ⅴ-PI kit and cell cy -cle me tho d.C onclusion :Rosmarinic acid is a competitive inhibito r of x anthine o xidase.[KEY WORDS ] rosmarinic acid ;xanthine oxidase ;uric acid ;super oxide anio ns ;apo pto sis [A cad J Sec M il M ed U niv ,2006,27(2):189-19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632050).S upported b 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9632050).[作者简介] 尚雁君,硕士生.E -m ail :syjsmm u @https://www.360docs.net/doc/ad10672033.html, *Corres ponding autho r.E -mail :hu angcaig @h https://www.360docs.net/doc/ad10672033.html, 丹参是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是唇形科植 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 e 的根,常用于妇科病、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的治疗。临床上丹参制剂对冠心病、脑血栓、肝炎、肝硬化等有显著的疗效。丹参的活性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中医传统用药方法是用其水煎剂,即丹参的水溶性部位,所以研究丹参的水溶性成分更有意义[1] 。研究表明其水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丹酚酸是一类既有咖啡酰缩酚酸结构又有新木脂素骨架的水溶性成分。丹酚酸类化合物包括丹酚酸A 、B 、C 、D 、E 、F 、G 、H 、I ,迷迭香酸(ro smarini acid ),紫草酸(litho spermic acid ) 等,其中迷迭香酸是由1分子丹参素和1分子咖啡 酸缩合而成。黄嘌呤氧化酶是人体内产生尿酸过程中的关键酶,同时也是治疗痛风时药物的作用靶点,本文研究其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 H L -60细胞株,购自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所;Annexin Ⅴ-PI 双标试剂盒购自晶美公司;黄

FDA批准的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类药物及分类一览教学提纲

F D A批准的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类药物及分 类一览

FDA批准的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类药物及分类一览 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Kinase)是细胞生命活动重要的信号使者,可催化将ATP末端的γ-磷酸基团转移至底物上,从而将各种信号进行传递(图1)。蛋白激酶参与了众多的生理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存活、凋亡、代谢、转录以及分化等。药理学及病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很多疾病,如肿瘤、炎症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蛋白激酶都是一个理想的药物靶点。 图1 Mechanism of protein kinases and related publications 对于蛋白激酶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90年代随着MAPK/ERK、JAK及PI3K等信号通路的揭示而达到一个研究热潮。迄今为止,在人体中发现了518种蛋白激酶,而编码具有激酶活性蛋白的基因则高达900多种。与之相对应,有关激酶抑制剂的研究也逐步发展,并在激酶作用机制的阐明过程中

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重要的药物研究热点。该领域研究的文献数量也是逐年上升,从侧面反映了其在基础研究和药物发现中的重要性。 蛋白激酶抑制剂及其分类 过去的15年间,激酶抑制剂作为药物候选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在工业界。在人体现有药物靶点里面,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占比高达10%(FDA批准药物分子靶点深度解读)。2001年,第一个激酶抑制剂类药物Imatinib获得FDA批准,成为该领域发展的里程碑,此后十年该类药物以平均每年获批一种的速度稳步发展。而在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类药物迎来爆发式发展,共有15种新药获得审批。截至2016年12月底,共有31种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类药物获得审批,同时还有大量的化合物处于临床或临床前研究中。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解析了超过5000种的蛋白激酶或蛋白激酶-抑制剂复合体的晶体结构,且超过五分之一的人类蛋白激酶具有明确的小分子抑制剂。因此,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已成为药物研发的一个热点领域。 蛋白激酶尽管在一级序列上有所差异,但在三维结构上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特别是在催化活性结构域附近。该区域存在一个β-折叠构成的N-lobe区域及α-螺旋构成的C-lobe区域,而ATP结合在两者构成的沟状区,也是很多激酶抑制剂的结合位点。活性位点附近还存在一条Activation-Loop,通常末端存在一个保守的Asp-Phe-Gly (DFG)结构基序(图2A)。

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VRAs)

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VRAs) 传统治疗等容性或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方法包括限水、应用高渗盐水及去甲金霉素等,但均有明显的副作用,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VRAs)主要通过阻断过度产生的(精氨酸加压素)AVP,使净水(非溶质水)排出增加,达到升高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等容性低钠血症。对此类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VRAs还可用于治疗由于AVP受体变异导致的肾源性糖尿病(NDI),甚至可能延缓多囊肾的进展。本文对于目前国内外非肽类VRAs药物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临床使用价值。 1 AVP及其受体 AVP又被称为抗利尿激素(ADH),是下丘脑垂体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还有文献报道外周 组织如心脏也可分泌AVP〔1〕。AVP在体内主要负责调节水的重吸收,维持体液渗透压、血容量、血压等,还在细胞收缩、增殖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些生理作用都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产生的〔1〕。AVP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有3种亚型:V1a受体(V1aR)、V1b受体(V1bR)和V2受体(V2R),它们在体内的分布和信号传导的机制均不同。V1aR位于血管平滑肌、血小板、肝细胞和子宫肌层,通过激活磷脂酶C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分别介导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肝糖原分解及子宫收缩;V1bR位于垂体前叶,介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释放;V2受体(V2R)位于肾脏集合管细胞的基底侧膜,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使位于细胞内囊泡中已形成的水孔蛋白 (AQP2)磷酸化并使其插入集合管细胞顶膜,从而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V2R还在血管内皮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可诱导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8因子(vWF)及Ⅷ因子释放及介导血管扩张效应。 正常情况下,当体液渗透压降低至一定水平,血浆AVP水平也相应下调,同时产生利尿效应。在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患者,虽然存在低渗,但AVP释放却不完全受抑制。而在肝硬化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水排泄受限,同时非渗透压刺激下的AVP释放或与受体结合也可能参与了体液潴留的发生机制。正常生理环境下,心室、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通过输出的迷走神经张力抑制AVP、肾素、儿茶酚胺释放。CHF时动脉扩张异常和压力感受器受抑制导致迷走神经张力下降,上述激素分泌增加〔2,3〕。而在肝硬化时,脾血管的持续扩张导致了动脉充盈不足,AVP释放增加。肝硬化伴有腹水及浮肿的患者,其AVP、肾素及醛固酮水平较水排泄正常的肝硬化患者明显升高。给予肝硬化动物模型行垂体切除或应用去甲金霉素发现体液潴留减轻,提示SIADH、CHF及肝硬化导致的低钠血症均是由AVP介导的。 2 非肽类VRAs 20世纪70年代,第一个肽类V2R拮抗剂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有效,而在人体却产生弱的V2R激动作用〔4〕,且口服生物利用度差,限制了其应用。1993年,Ohnishi等〔5〕首先报道了口服非肽类选择性V2R拮抗剂,并在健康人体内产生了水排泄作用。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_超氧阴离子清除剂双靶点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_谢涛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超氧阴离子清除剂双靶点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 谢涛?, 秦至臻?, 周睿, 赵赢, 杜冠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北京市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50) 摘要: 本文建立了适用于同时筛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和超氧阴离子清除剂的双靶点高通量复合筛选模型。在黄嘌呤氧化酶超氧阴离子生成体系中,加入WST-1作为超氧阴离子生成量的探针,以反应体系中标识性产 物尿酸为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指示剂, 采用SpectraMax M5酶标测试仪, 同时检测两种指示剂的浓度变化, 通过 对反应体系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双靶点HTS筛选模型, 并利用阳性药物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在反应体系 中, 反应终体积50 μL, 黄嘌呤氧化酶4 mU·mL?1、黄嘌呤250 μmol·L?1、WST-1浓度为100 μmol·L?1, 黄嘌呤氧 化酶抑制剂筛选模型的Z'-因子为0.5374, S/N为47.5199; 超氧阴离子清除剂筛选模型的Z'-因子为0.5074, S/N 为5.3889。结果表明, 本文建立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氧自由基清除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具有稳定性好、成本较 低和重复性高等特点, 可以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 关键词: 高通量筛选方法; 黄嘌呤氧化酶; 超氧阴离子清除剂; 抗氧化; 药物评价 中图分类号: R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5) 04-0447-06 Establishment of double targets of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model for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and superoxide anion scavengers XIE Tao?, QIN Zhi-zhen?, ZHOU Rui, ZHAO Ying, DU Guan-hua*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Drug Targets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Screening,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A double targets of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model for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and superoxide anion scavenger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reaction system of xanthine oxidase, WST-1 works as the probe for the ultra oxygen anion generation, and product uric acid works as xanthine oxidase activity indicator. By using SpectraMax M5 continuous spectrum enzyme sign reflectoscope reflector, the changes of these indicators’ concent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is reaction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model were studied. And the model is confirmed by positive drugs. In the reaction system, the final volume of reaction system is 50 μL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xanthine oxidase is 4 mU·mL?1, xanthine 250 μmol·L?1 and WST-1 100 μmol·L?1, separately. The Z'-factor of model for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is 0.5374, S/N is 47.5199; the Z'-factor of model for superoxide anion scavengers is 0.5074, S/N is 5.3889. This model for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and superoxide anion scavengers has mor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od stability, the fewer reagent types and quantity, the good repeatability, and so on. And it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research. Key words: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method; xanthine oxidase; superoxide anion scavenger; antioxidant; drug evaluation 收稿日期: 2014-10-20; 修回日期: 2014-12-22. 基金项目: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2012ZX09101); 国际合作项目 (2012DFH30070). ?并列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Tel / Fax: 86-10-63165184, E-mail: dugh@https://www.360docs.net/doc/ad10672033.html,

体外筛选具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天然产物

体外筛选具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天然产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产生尿酸过多或尿酸排泄过少而导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症疾病。 临床上治疗痛风的方法主要包括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生成。其中,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的生成被认为是治疗痛风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体内次黄嘌呤可在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下生成黄嘌呤,进一步生成尿酸,故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可显著降低尿酸的生成。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痛风药物的不良反应越来越突出,人们开始倾向于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具有抗痛风活性的化学成分。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构多样,作用靶点众多,因此从中药中筛选高效、低毒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体外筛选方法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但都存在不同的缺点,因此,本课题拟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一种简单、快捷、准确的体外筛选方法,并利用建立的方法筛选中药及天然产物中具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为抗痛风新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建立基于HPLC体外筛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考察具有抗痛风活性中药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选择活性最好的中药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活性追踪分离,以期获得活性较好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通过HPLC测定酶促反应体系中底物黄嘌呤在反应前后含量的变化,建立体外筛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方法。 色谱条件如下:Agilent SB-C18柱,4.6 mm′250 mm,5mm;流动相,0.02

内皮素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胡大一

内皮素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慢性、致命性疾病,已成为引起死亡的一个很大病因,治疗费用非常高。随访了34年的Framinham心脏研究发现,它是老年人群主要疾病,50岁时患病率仅1%,而80岁时则可达10%。过去的10~15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率仍在继续增高,而且预后极差。NYHA IV级者年死亡率可达50%。随着对心力衰竭发病机理的认识深入,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RAs)作为一类新的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得到了迅速发展。内皮素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抑制内皮素的作用可改善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缓解患者的症状. 1.内皮素及其生物作用 内皮素-1(ET-1)是1982年由日本学者首先发现的。它是迄为止人体内已知最强大的缩血管剂,它与蛇毒sarafotoxin有同源性,是一个含21个氨基酸的肽类。ET-1是内皮素家族中的一员,该家族包括ET-1、ET-2和ET-3,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虽然脑和肾也产生相当数量的ET-1,但它主要由心血管组织合成神经内分泌激素包括血管紧张素II、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a、转录因子-β、缓激肽)和其它血管活性因子如凝血酶等以及机械性应力可刺激内皮合成。在这些信号的作用下,首先生成一个大的前体肽prepro-ET,后者被连续切割后形成大ET-1。最终大ET-1被内皮素转换酶(ECE)或其它特异性较差的蛋白酶切割成ET-1。 ET-1的效应主要由ET A和ET B两类受体介导,ET A和ET B受体的分布以及与ET家族成员的亲和力比ET-3大得多,而ET B受体以相对相同的亲和力和所有3个肽结合。与ET-1不同,ET-2和ET-3在人类血管上不起主要作用。ET A和ET B受体是带有细胞特异性信号通路的转膜拼接G蛋白偶连受体家族中的成员。 ET-1虽然正常情况下作用很小,但在病理状态下,在调节血液动力学以及血管、心脏的功能和重构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ET-1的作用决定于与之结合的受体类型和受体的存在部位。ET A和ET B受体也在内皮细胞中表达,可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和其它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在该部位介导血管舒张。两型受体普遍存在于正常心肌的心肌细胞(受体总量的85%~90%是ET A)和心肌成纤维细胞(ET A和ET B所占比例约相等)。在心肌中,ET-1刺激" 病理性"肥厚,并在病理情况下介导凋亡。内皮素不仅刺激神经内分泌激素,而且也加强它们的作用。通过刺激纤维母细胞增殖和增加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内皮素还直接促进心肌纤维化。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因子释放,刺激脂肪加氧酶活化和促进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其它一系列粘附分子的生成,ET-1也在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有研究发现ET-1还可直接诱导心房心律失常,引起心室再灌注心律失常。 2.内皮素和心力衰竭 血浆内皮素在多种心血管病理状态下,如心源性休克、肺动脉高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时水平升高。有多个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时,内皮素的组织表达增加,血浆水平增高,心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