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6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危机、厄运、绝密、绝妙”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事件发展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品味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4.学习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如何做?)

【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伯诺德夫人一家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如何没有读写结合的训练,此处谈不上难点。建议重新确定难点)

【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事件梗概,在归纳课文逻辑段内容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表达顺序,提升学生阅读叙事性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赏析文中关于“现场气氛”的细腻描写,理解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借助品读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学习多方面刻画人物的方法。

5.借助课后编排演出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

【教与学的准备】

1.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2.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2)多媒体课件。

3.搜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背景资料,有条件的同学上网观看奥斯卡获奖影片《辛德勒名单》《钢琴师》等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并设计班级读书会:走近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交流资料。

同学们,课前,根据我们的预习提示,大家搜集了二战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推荐有价值的集体交流。

仔细的预习真是一个好习惯,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有价值的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二战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

1939年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战争,1940年5月,德国侵略者攻占法国巴黎,(看看法国宣布投降的时间。要将法国政府的投降与人民的反抗运动分开来)德国法西斯在这里(文中描写的地点,未必在巴黎)制造了一起又一起屠杀惨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情报争夺战,交战双方谁获取了情报,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法国人民同凶残的德国法西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情报人员冒着生命危险,默默地为祖国的解放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当时的一个关于情报人员的真实故事。

2.揭题设疑,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指导生字“截”的写法(横要长,斜钩要写得舒展),齐读课题。(2)同学们见过蜡烛吗?什么样的是半截蜡烛呢?(已经用过的、点燃后剩下的)

当你阅读这篇课文时有没有注意思考:课文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题目?(学生简要交流)

把这个问题记在这里,让我们再来读书,看看读后有没有新的或者更深入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的识、写。

(1)投影出示前置性学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外国人名的朗读。

出示词语:

熄.灭厨.房楼梯.烛焰摇曳.

暴露.坐待.灯芯.厉声喝.道

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少校中尉

秘密绝密绝妙厄运危机

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重点是第二行的多音字在此处提供读音)。

(2)交流其中不理解词语的意思。(要注意有些词语结合文中的句子理解读一读:重点指导“厉声

喝道”、弄清“少校”与“中尉”的官职高低、区分“秘密、绝密”“厄运、危机”的意思。——区分词义,不要孤立化,建议结合文本内容辨析处理)

2.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依据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半截蜡烛)围绕半截蜡烛,主要写了哪些事?结合你课前划分的段落和概括的段意,小组内交流。

(2)交流并读书推进,把握故事情节。(简化成交流要点。建议,以第一二段为重点,做好方法指导,下面段落,让学生放手自学,自己归纳。此处要体现方法指导,表述要简洁、直接)

①指名读1、2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什么?你能从中选出关键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吗?(读书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地方,交流时引向“蜡烛藏情报”。)

方法指导:阅读时要抓住主要线索,看看围绕它写了什么内容,提出关键性的几个词语,就能够读懂这部分内容。

②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读书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地方,交流时引向谁用什么方法熄灭蜡烛。)

③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该如何概括内容?事件有何进展?(读书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地方,交流时引向谁试图用什么办法熄灭蜡烛。)

④指名读第六、七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可选用哪些词语?事件的结果怎样?(读书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地方,交流时引向端走蜡烛,保住情报。)

(3)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主要讲了什么?

(指导:叙事性的文章,怎样总结?只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就能很好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谁再来总结?

板书:一家人周旋德军

3.在预习中,你提出了哪些问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通过学习来解决。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品读起因,了解蜡烛的重要性。

1.通过预习,同学们对事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此问题与下节课的问题重合,且不能指向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引出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建议修改)默读课文1、2自然段。

2.组织交流,适时点拨。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抓住“绝密、很多办法、始终、终于”体会其重要。)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绝妙的主意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从“显眼”一词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伯诺德夫人办法的绝妙之处,从而认识到任务的危险。)

3.小结:“越是危险的地方就越是最安全的地方”,这半截蜡烛事关国家的利益,一家三口的性命,把它放在显眼的位置的确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谈话导入,适时复习

1.复习回顾:读题,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引入:

(交流:这是藏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是关系着一家三口的生命、关系着情报站安全、关系着国家和民族解放命运的半截蜡烛)

2.过渡: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内,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也因此躲过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的搜查。但是有一天,意外发生了,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的家中,蜡烛也被顺手点燃。

(五)聚焦蜡烛,感受险情。

1.请同学们自由读3-7小节,找出描写蜡烛的句子。

2.组织同学交流。

3.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何感受?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吗?(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4.烛焰摇曳,蜡烛越少越短,危险迫在眉睫。我们的心和伯诺德夫人一家一起提到了嗓子眼上。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5.小结:作者表面上是在写蜡烛,其实是在写步步逼近的危险,让我们强烈感受到现场那种紧张、危险、扣人心弦的环境和气氛。,这就是环境烘托。(板书:环境烘托)

过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伯诺德夫人知道(点击课件),学生齐读:

(五)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精炼概括,定位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行动。

危险迫在眉睫,伯诺德夫人一家开始了紧张的“蜡烛保卫战”为了保住蜡烛,三个人分别想出了什么办法?成功了没有?(引领学生用“谁借什么干什么,结果怎样”的句式归纳概括。)(此处提供答案)

2.(建议不要总的来,先伯诺德夫人,重点指导;然后放手自学后两个人)仔细默读课文3—7自然段,画出描写伯诺德一家人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想象他们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在词句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体会,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3.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镇定。

(1)谁来读一读描写伯诺德夫人的句子。(点击课件)

(2)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想想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同学各自试读)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伯诺德夫人的动作的词句来交流,感受在危险面前的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镇定)

(3)小结,指导朗读: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谈了自己的体会,(板书:人物的语言、动作)让我们感受到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镇定,非常了不起。让我们齐读感受一下。

(4)句子比较: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一场危机过去了。”能否用这句话替代课文中的原句,为什么?

过渡: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危机只是暂时过去了。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伯诺德夫人一家知道(点击课件),学生齐读:

2.体会杰克的勇敢、机智。

(1)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这时杰克站起来了,谁来读读描写杰克的句子?

(2)从杰克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是啊!杰克也非常镇定、机智,可是他的办法也失败了。当中尉凶狠地夺回烛台的一瞬间,他

知道——(点击课件)出示:厄运即将到来了

A. 理解厄运。什么是厄运?联系上下文,说说即将到来的厄运是什么呢?(点击课件)齐读

B.面对死亡和危险,杰克是如何做的?男生读。

(点击课件)出示:

点拨:办法已经失败,他为什么还搬柴生火,仅仅是在等着厄运的到来吗?

(4)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点击课件,同时伴随钟表的滴答声)

①齐读这段话,感受紧张、危险。

②此时此刻,连伯诺德夫人的心:(点击课件)“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变红“似乎”)

“似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伯诺德夫人紧张的心理)

③是呀!时间每过去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空气中弥漫一股火药味,从微弱的烛光中我们感受到危险迫在眉睫。再读这句话,进一步感受当时的紧张和危险的气氛。

3.体会杰奎琳的机敏、勇敢、镇定。

在这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刻,奇迹出现了。

(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想一想,应该怎样读杰奎琳的话,为什么?生交流。(聪明、机智、勇敢、镇定)

(2)谁能通过读来感受杰奎琳的聪明和机智。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一评,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语句读得还不够好?

(3)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少校,女生读杰奎琳,老师读旁白。(感觉太琐碎,建议抓住要点,进行整合,预设要点和学习方法,整合,要点分明)

环节三、回归整体———总结写法,拓展实践

(六)总结深化,拓展延伸(此处的设计,感觉自己并没有找到答案;因此预设部分没有答案,提示较为琐碎;其次,整体设计有要求无操作方法?如何做,才能看出过程与方法,而且体现语言文字训练)

1.深化感知,探究秘密保住的原因。

(1)在危急的时刻,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都竭尽全力化解危机,为什么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

预设要点:……)

(2)讨论:情报能保住,功劳只是杰奎琳的吗?(预设要点)

(3)总结点评。同学们,伯诺德一家三人为了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进行周旋,虽然他们的方法不同,但是,他们的什么是相同的?(目的、镇定、机智、勇敢……)所以,情报能保住,是他们一家人的功劳,是长期坚持斗争的结果。

2.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

3. 小组合作,续编故事: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注意环境的衬托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在德国军官走之前,此处无故事,此预设不好)(七)激发阅读兴趣,链接习作训练。

1.课后搜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介绍孩子们智斗侵略者的故事。如:《最后的一课》、《夜莺》等。

2.观察老师不在课堂时同学们的表现,学习本文的写法,完成习作2。

(七)板书设计:

伯诺德夫人太暗换油灯

6半截蜡烛杰克太冷抱柴火勇敢机智热爱祖国

杰奎琳上楼太黑

(环境烘托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本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

好铺垫。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

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附1前置性学习单

6《半截蜡烛》

一、自主识字学词

1.读正确,注意加点字的读音。不认识的字记住字形,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联系课文初步理解。熄.灭厨.房楼梯.烛焰摇曳.

暴露.坐待灯芯.厉声喝.道

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少校中尉

秘密绝密绝妙厄运危机

2.写正确、写美观。(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行楷字体的意连写法)

二、朗读课文,走进伯诺德夫人一家。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课文围绕半截蜡烛这一主线,作者选取了哪些内容来写?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并简要概括段意。

2.本文情节描写生动、紧凑,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你能分别找出来标上不同的记号吗?

3.记下你在读书时的疑问。

三、查阅资料。

搜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背景资料,有条件的同学上网观看奥斯卡获奖影片《辛德勒名单》《钢琴师》等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

设计者联系电话

整体感觉,要点提示不够;预设不够精炼,显得较为琐碎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一):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经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可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到最终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之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我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教师、李教师等几位教师的课,课下也抽时间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明白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可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间里,抓紧时间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我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二):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简短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并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到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

微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微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紧张可怕的气氛。 教学过程: 微课准备: 学生自读自悟并小组内交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 一、集体交流,师适时点拨。 (一) 体会杰克在危急时刻的机智勇敢和沉着镇定 1、有感情的朗读5自然段。 2、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词“端”和“夺”,通过学生演示,感悟人物性格特征。 3、朗读感悟紧张的气氛。 (1)师配乐朗读(配以分针走动的声音):蜡烛在继续燃烧,(幻灯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2)师引读,感悟情况的危急及紧张的气氛。 此时是多么可怕啊,------------------。(烛焰摇曳,------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整个空气都凝固了,伯诺德夫人的呼吸都紧张了,-------------。(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二) 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1)什么叫“娇声”?(2)怎样“娇声”说的? (3)教师读:“少校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半截蜡烛上楼睡觉吗”? 通过替换词语(司令官—少校;一盏灯—半截蜡烛),对比朗读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二、总结升华。 (一) 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1、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2、既然最后是由杰奎琳保护了蜡烛,何必还要费事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与敌人的周旋?(学生讨论) 总结:伯诺德夫人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为杰奎琳赢得了

《半截蜡烛》读后感及心得

《半截蜡烛》读后感 读了《半截蜡烛》后,使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他们一家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在一次危急的状况下,母子三人冷静地周旋于三个德寇之间,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最终使情况转危为安。 这个故事反映了法国人民为保卫祖国,驱逐侵略者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和他们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 文章从人物语言和动作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伯诺德夫人和他的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却两次失败,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我为主人公而担心,为主人公而紧张……直到最后,我才松了一口气。伯诺德夫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全,不顾个人的安危,参加了保卫祖国的战斗,这种精神太可贵了,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从古至今,有多少战士牺牲在战场上,为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伯诺德夫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康,不顾个人的安危,参加了保卫祖国的战斗。他们是那么镇定自若,因为他们为了祖国可以牺牲一切,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啊!

讲到这儿,我便想到《走进书里去》有一篇文章,说的是有一群日本人看见一个中国人,便产生了要玩弄他的想法。先把他装进袋里,再浇上一层汽油,点燃后扔到池塘里,扔了两颗手雷过去,只见手雷在水中炸开了花…… 我们的国家当年也曾遭受过外国侵略者的侵略,饱受苦难!侵略者真是无恶不作,是无数先辈不怕牺牲,艰苦斗争,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镇定的精神。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一定要为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 苏教版十二册第六课《半截蜡烛》,描写细致,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尤其是化解危机的杰奎琳,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杰奎琳的母亲把当德国军官将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伯诺徳夫人的两个孩子脸色苍白。接着杰克借口搬柴想拿走蜡烛,未能成功。当危险越来越近时,杰奎琳利用自己的娇弱、礼貌赢得了德国军官的好感,得以 把蜡烛拿走,成功保护了情报,保全了一家人的生命。 读到此,不由深思,幼小的杰奎琳缘何能在危险关头沉着镇定?杰奎琳的懂事告诉我们什么?

五年级下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反思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五年级下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反思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PPT课导学案教学反思教案、板书半截蜡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教学难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课前准备光盘、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 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3.学生交流。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

况。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 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 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2.检查自学情 况。(1)读准字音。(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3.讨论主要内 容。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 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四、课堂练习。1.写字练习。2.用钢笔描红.临写。3.抄写词语。

吉春亚老师教学实录及精品课件 (上下)1

吉春亚老师1——6年级教学实录和精品课件(分年级) 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课堂,“扎实、灵动,充满语文味”,是本真语文的代表,被广大一线老师称为“接地气”。可贵的是,始终在一线课堂,执教人教版1——6年级多轮,几乎每天向来自全国各地影随学习的弟子以及本校的语文教师开放课堂。征求吉老师的同意,将其的教学创意(课堂录音或录像)进行整理,开发成我公司的文化产品——我们的原创制作每一课含(文字实录+课文朗读+精制ppT+汉字书写笔顺flsh+各类音乐或音效,有的增加了flsh 和电影剪辑录音等)适合于教研活动、讲学、大赛评比、职称评定等等公开教学。 团队历时两年多时间精心制作,按照年级,已经整理好课件目录如下,您可以联系我们的QQ号3040918296、1795654731、2946510905和991762498,希望有很多的课能满足您的公开课教学需要。 一年级(上) 拼音教学 1.a o e 2.i u v 3.b p m f 4.d t n l 5 g k h 6.j q x 7. Z c s 8.zh chi shi ri 9.ao ou Iu 10 an en in un 11.ang eng ong ying 12——15,复习一、二、三、四 识字一 1.《一去二三里》 2.《在家里》 3. 《操场上》 课文 1.《画》 2.《四季》3《小小竹排画中游》 4 《那座房子最漂亮》 5.《爷爷和小树》6《静夜思》 7《小小的船》8 《阳光》 9《影子》10《比尾巴》 识字二 1.《比一比》2《自选商场》 3.《菜园里》 4<<日月明>> 课文 11.《我多想看看》12 《雨点儿》 13《平平搭积木》14《自己去吧》 15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16《小松鼠找花生》 17《雪地里的小画家》 18《借生日》 19.《雪孩子》20. 《小熊住山洞》 一年级(下) 《识字1 >> 《识字2》《识字3》30《识字4》《识字5》《识字6》《识字7》《识字8》

教育部参赛_半截蜡烛_秦冬梅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半 截 蜡 烛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二课时 4、学生、教师课前准备: ⑴学生熟读课文。 ⑵教师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课件和图片。 教学课题 第六课:半截蜡烛

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六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教学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过程: (一)设境引入,激发情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练说:(藏有绝密情报的、关系伯诺德夫人一家生命的……) 2、小结过渡:并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关系法国的命运,正是因为这样,一天晚上,伯诺德夫人一家度过了一个紧张的夜晚。 (二)初步感受课文。 1、你喜欢读这个故事吗?为什么?(扣人心弦、惊心动魄) 2、如果你当导演拍这个故事,镜头最多的是什么?闭上眼睛想一想? 师小结: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的意图是一致的,想一想是什么?(渲染紧张的气氛) 3、是啊,这个故事读着读着,不觉让人感到紧张。自读课文,看看故事了发展到哪些地方,让你特别紧张? 交流板书:点燃蜡烛重新点燃夺回蜡烛 4、故事就是这样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在故事中伯诺德一家三口又是怎样化解危机的? (三)精读重点段落 1.自读课文3-7节,划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句子,读读想想,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简要写写感想。 2.学生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一个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出示课件:https://www.360docs.net/doc/ad10897899.html,/view/1d3b150d90c69ec3d5bb758a.html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从“急忙”你看出什么?她担心什么?(情报暴露、孩子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你觉得伯诺德夫人怎样?(机智) 指导朗读。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还有什么地方也表现了她的机智?“轻轻”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不露声色、不引起注意、镇定)板书:轻轻吹熄

《半截蜡烛》版教案1

6、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 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 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语、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预习内容】:半截蜡烛 【课时安排】:共2 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送情报() 半截蜡烛夫人快乐()(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作业设计】 1、合作表演课文中的故事。 2、《与课堂同行》第6课作业。 【教学反思】

8、三打白骨精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 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 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语、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预习内容】:半截蜡烛 【课时安排】:共2 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送情报() 半截蜡烛夫人快乐()(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作业设计】 1、合作表演课文中的故事。 2、《与课堂同行》第6课作业。 【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教学过程 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诺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 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 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的时候,他(她) (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端走——夺回;重新点燃——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

最新《生死攸关的烛光》优秀教案(精品)

《生死攸关的烛光》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内容“生死攸关、绝妙、厄运”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学习母子三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机智勇敢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抓住母子三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语句,体会人物的沉着、机智、勇敢。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2、解题:“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烛光为什么会导致生死攸关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认读词语:盟军档案揉皱灯芯俘虏厄运 生死攸关不堪设想 说出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2、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补充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什么地点?都有谁?学生说出,指导读一读地名、人名,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走进课文,关注伯瑙德夫人一家的命运。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伯瑙德夫人保护的是一份怎么样的情报?为保护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想了一个怎样绝妙的办法? 指名读课文 学生默读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组织学生交流,把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2、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3、这支小小的蜡烛,这微弱的烛光已经和伯瑙德夫人一家紧密相连,那么,当危险步步逼近时,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边读边画出表现情况危急的语句,认真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指导朗读,读出紧张、恐怖的气氛。范读。 母子三人分别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画出描写伯德瑙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并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抽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并相机板书。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下。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刻紧张可怕的氛围。 三、前置学习活动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围绕课题,整体把握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蜡烛吗?都是用来做什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关注一根有特殊意义的蜡烛。 2.简介背景。 (1)因为这根蜡烛和一场战争有关,让我们先看看几组图片。 (2)简介二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半截蜡烛》讲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

2快速浏览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重要的半截蜡烛 出示: (1)指生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显眼”的反义词是什么?(隐蔽)抓住把这么重要的情报放在“显眼”的“半截蜡烛” 内,体会伯诺德夫办法的绝妙,机智过人。 预设:危险的半截蜡烛 出示: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1)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了什么?(危险)板书:危险 (2)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指读,全班朗读这一段。 三、精读感悟 (一)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镇定。 过渡:既然这半截蜡烛这么重要这么危险,那么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璇的呢?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感悟她的机智与勇敢。 1.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谈谈相关内容? 出示:

我最满意的一堂课《半截蜡烛》教学案例

我最满意的一堂课《半截蜡烛》教学案例【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其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促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开发,是教师教学任务之一。 本节课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一演,从中体会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对祖国的热爱。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学生与文本及文本人物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表演,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以读悟、表演形式组织教学,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 【教学片断实录】 一、谈话导入,出示目标 师:通过昨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半截蜡烛”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师:本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完成一件事“当好导演、选好演员”大家看行不行。 (同学们欣喜若狂,齐声答道:“行”) 师:当好导演、演员的要求: 1、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要通过自己的口、手、脸表现出来。 2、公正评价。 二、初读课文,谈出感受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中人物的表现各有什么特点?分别与半截蜡烛有什么关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悟一悟,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写下自己的批注。 生:(自读、勾画,相互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所得。 生:每个人在敌人面前都表现得非常镇定,机智,他们都想保护半截蜡烛中的情报。 生:德国强盗的鼻子好像特别灵,他们不停地看这看那,好像发现了什么,但他们又显得特别蠢,没有发现伯诺德夫人一家正在极力地掩饰着什么。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谁有补充?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 教案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为家庭主妇,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这场战争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二战的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 战争的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州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教学课题:《半截蜡烛》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他们与敌人的对话中:伯诺德夫人──“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蜡烛)“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结果,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年级《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 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描写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与德国官兵周旋,最终一家人通过沉着、机智有惊无险地保护了情报、保住了生命,战胜了敌人。文章描写的是二战期间,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不会产生共鸣,也就不会有最近发展区(冯伯虎),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代化技术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伟大的同时,体会战争的残酷,本学期大纲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表演课本剧,而本课是表演课本剧很好的文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截止诺言熄灭厨房 遭到厄运楼梯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教学反思《半截蜡烛》

教学反思《半截蜡烛》 教学反思《半截蜡烛》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觉得谁的功劳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教案 一、教材说明 《半截蜡烛》是记叙文,生动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人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与德国法西斯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情报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机智勇敢、沉着镇定的智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半截蜡烛》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故事性强,孩子乐于阅读。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代背景孩子们是缺乏了解的,对德国法西斯的残暴、伯诺德夫人一家所面临的危险可能也仅限于文字的理解,绝对不可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另外,文中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细腻,着力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这一写作特点也应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故事发生在保家卫国的战争时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讲述的。课文7个小节,按事情发展顺序,开篇便交代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工作任务及他们是如何收藏情报的(1-2)。接着便是一波三折的“保情报”:面对闯进来的三个德国军官,先是伯诺德夫人取来油灯,熄灭蜡烛(3);蜡烛又被点燃,儿子杰克欲借出去搬柴端走蜡烛却没成功(4-5);在紧急关头,女儿杰奎琳撒娇说要上楼睡觉端走了蜡烛,保住了情报(6-7)。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理解,并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读、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镇定,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的精神。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可以蜡烛为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边读边思,边悟,感受伯诺德一家人的爱国情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四、设计理念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的词句,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文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直接板书课题──半截蜡烛,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杨氏之子》及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背景导读 《杨氏之子》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三组专题: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育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和讨论。《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课堂写真 一、揭题解题 师:我们每天都用语言来交流,精练的语言,能促进沟通,机智的语言,能化解尴尬,幽默的语言,能愉悦身心。古往今来,更有许多体现语言艺术的故事广为流传。今天,我们走近《杨氏之子》,去感受一个古代孩子的智慧. 师:解题:“杨氏”的意思是?“杨氏之子”的意思?你能不能也学着题目的样子来介绍自己。 生:刘氏之子、陈氏之子……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赶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

3.检查通读情况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曰禽诣;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三、理解意思 师:把课文读通了,下面该干什么? 生:理解意思 师:文言文语言简短,但包含的意思却很多,理解意思的时候就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话。你有哪些好的方法与同学分享一下。 生:用看注释的方法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生:可以和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理解。 师:刚才同学们是按照什么方法把课文的意思弄明白的? 生:看课文下的注释 师:看注释是理解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B 出示“()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你刚才说是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C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里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 生:现在的家禽是指家里喂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 生:孔雀不属于家禽,这里可能是说家里的鸟吧! 师:看来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讲一讲?

《半截蜡烛》获奖教案设计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具有语文的“滋味”,教学中必须咬文嚼字。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与文字“亲密”接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巧妙,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从学习者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人,文本的知音,教师的朋友。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在争辩中放飞自己的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 教学重点: 1、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 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难点: 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学情的变化,适时恰当地把握好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课堂资源利用。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介绍作品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本文故事发生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 3、教师继续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