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中功能性成分分离检测技术及安全性评价

咖啡中功能性成分分离检测技术及安全性评价
咖啡中功能性成分分离检测技术及安全性评价

现代分离技术复习题

第一章 1、分离过程分类?机械分离传质分离(平衡分离、速率控制分离) 反应分离 分离装置中,利用机械力简单地将两相混合物相互分离的过程称为机械分离过程。 2、列举几种典型的机械分离过程:过滤、沉降、离心分离、旋风分离、除尘。 3、传质分离的分离过程如何分类?举例说明: 平衡分离:蒸发、闪蒸、蒸馏、吸收、萃取、吸附、离子交换、萃取蒸馏结晶 速率控制分离:气体渗透、反渗透、渗析、渗透蒸发、泡沫分离、色谱分离、电渗析4、几种典型的反应分离技术?可逆反应:(离子交换、反应萃取)不可逆反应:(反应吸收、反应结晶)生物分解反应:(生物降解)电化学反应:(双极膜水解反应) 第二章 1、按膜的分离原理及推动力不同,膜分几类? 根据分离膜的分离原理和推动力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微孔膜、超过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渗析膜、电渗析膜、渗透蒸发膜等。 2、按膜的形态分类? 按膜的形状分为平板膜(Flat Membrane)、管式膜(Tubular Membrane)和中空纤维膜(Hollow Fiber)、卷式膜。 3、按膜结构分类?对称膜、非对称膜和复合膜。 4、按膜的孔径大小分类?多孔膜和致密膜。 5、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推动力是压力差。渗析,推动力浓度差。电渗析,推动力电位差。气体分离、渗透蒸发推动力是压力差。液膜分离推动力是浓度差。 6、常用的有机高分子膜材料?聚砜类、聚酰胺类、纤维素脂类。 7、醋酸纤维膜的优缺点?优点:醋酸纤维素性能稳定缺点:在高温和酸、碱存在下易发生水解,易受微生物侵蚀,pH值适应范围较窄,不耐高温和某些有机溶剂或无机溶剂。 8、醋酸纤维膜的结构?是一种非对称的多孔膜。表皮层、过渡层、支撑层(多孔层) 9、固体膜的保存应注意?主要应防止微生物、水解、冷冻对膜的破坏和膜的收缩变形。微生物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醋酸纤维素膜;而水解和冷冻破坏则对任何膜都可能发生。温度、pH值不适当和水中游离氧的存在均会造成膜的水解。冷冻会使膜膨胀而破坏膜的结构。 10、工业上应用的膜组件主要有中空纤维式、管式、螺旋卷式、板框式等四种型式。管式和中空纤维式组件也可以分为内压式和外压式两种 11、四种膜组件中装填密度最大的是?料液流径最快的是?中控纤维膜装填密度最高,管式料液流动最快。 12、什么是浓差极化?如何消除浓差极化? 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称为浓度极化或浓差极化。可通过降低膜两侧压差,减小料液中溶质浓度,改善膜面流体力学条件,来减轻浓差极化程度,提高膜的透过流量。 13、微孔过滤(MF)、超滤(UF)、反渗透(RO)、纳滤(NF)有什么共同特点?1、推动力都是压力差。2、四种膜中溶剂分子都能通过。不同:截流溶质大小不同。 14、反渗透系统的主要部件 主要部件有:压力容器(膜壳)、高压泵、保安过滤器、自动控制与仪器仪表、辅助设备15、.保安过滤器 是反渗透装置的最后一级过滤器,要求进水浊度小于2mg/L以下,出水浊度低于0.3-0.12mg/L。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讲义) 前言 中药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是我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每种中药中都含有多种成分,但并不是每种成分都能起到防治疾病的效果,我们通常将中药含有的成分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两大类。所谓无效成分是相对有效成分来说的,或者是到目前还没发现它具有显著生物活性。所谓有效成分,即被证明具有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物质,一般有效成分含量往往很低。我国的天然药物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寻找新的药物,就必须首先从复杂的中草药成分中,提取出有活性的组分。 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是其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因此,提取、分离和纯化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进一步测定其化学结构、研究其药理作用和毒性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结构改造、化学合成和研究结构一疗效关系的前提,同时,只有搞清楚中药的有效成分才能有效地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产品的质量控制、工艺改进和稳定性考核,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生物利用度,探计和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从中药成分中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进而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总而言之,对中药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提取和分离出其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群,是一切有关中药研究的关键。 中药活性成分结构类型丰富,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有的性质相当不稳定),因此提取分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从一个粗提物中要分得纯化合物,常需要经过许多纯化步骤,其过程往往相当烦琐、耗时,且花费很大。因此,正确掌握提取分离的实验操作以及熟悉快速、有效的新的提取分离技术在分离目约化合物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主要提取方法:经典的溶剂提取法,其次还有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压榨法等。 1.溶剂提取法 1.1原理: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

蛋白质纯化的一般原则及方法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各种试验技术,并研制成套试剂盒,使基因克隆表达变得越来越容易lIl。但分子生物学的上游工作往往并非是最终目的,分子克隆与表达的关键是要拿到纯的表达产物,以研究其生物学作用,或者大量生产出可用于疾病治疗的生物制品。相对与上游工作来说,分子克隆的下游工作显得更难,蛋白纯化工作非常复杂,除了要保证纯度外,蛋白产品还必须保持其生物学活性。纯化工艺必须能够每次都能产生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蛋白,重复性良好。这就要求应用适应性非常强的方法而不是用能得到纯蛋白的最好方法去纯化蛋白。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好方法却可能在大规模生产应用中失败,因为后者要求规模化,且在每日的应用中要有很好的重复性。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纯化的基本原则和各种蛋白纯化技术的原理、优点及局限性,以期对蛋白纯化的方法选择及整体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 1 蛋白纯化的一般原则 蛋白纯化要利用不同蛋白间内在的相似性与差异,利用各种蛋白间的相似性来除去非蛋白物质的污染,而利用各蛋白质的差异将目的蛋白从其他蛋白中纯化出来。每种蛋白间的大小、形状、电荷、疏水性、溶解度和生物学活性都会有差异,利用这些差异可将蛋白从混合物如大肠杆菌裂解物中提取出来得到重组蛋白。蛋白的纯化大致分为粗分离阶段和精细纯化阶段二个阶段。粗分离阶段主要将目的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如DNA、RNA等分开,由于此时样本体积大、成分杂,要求所用的树脂高容量、高流速,颗粒大、粒径分布宽.并可以迅速将蛋白与污染物分开,防止目的蛋白被降解。精细纯化阶段则需要更高的分辨率,此阶段是要把目的蛋白与那些大小及理化性质接近的蛋白区分开来,要用更小的树脂颗粒以提高分辨常用的离子交换柱和疏水柱,应用时要综合考虑树脂的选择性和柱效两个因素。选择性指树脂与目的蛋白结合的特异性,柱效则是指蛋白的各成分逐个从树脂上集中洗脱的能力,洗脱峰越窄,柱效越好。仅有好的选择性,洗脱峰太宽,蛋白照样不能有效分离。 2.各种蛋白纯化方法及优缺点 2.1蛋白沉淀蛋白能溶于水是因为其表面有亲水性氨基酸。在蛋白质的等电点处若溶液的离子强度特别高或特别低,蛋白则倾向于从溶液中析出。硫酸铵是沉淀蛋白质最常用的盐,因为它在冷的缓冲液中溶解性好,冷的缓冲液有利于保护蛋白的活性。硫酸

功能性食品的科学概念

功能性食品的科学概念 一.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功能性食品的概念 功能食品也叫保健食品或营养食品或机能性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多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机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有以治治疾病为目的食品。 保健食品有以下特点:二.保健食品有以下特点:保健食品有以下特点1.保健食品是食品,且多毒、多害,符合应 有的营养要求; 2.保健食品必须具有功能性; 3.保健食品适合特定人群食用。4.保健食品的配方组成和用量必须具有科学依据,具有明确的功效成分。5.它有以治治为目的,有能摄代药物对病人的治治作用。6.保健食品有仅需由卫生部指定的单位进行功能评价和其他检验,而且必须经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卫生部审批。 三.功能性食品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 1. 增强免疫力; 2. 延缓衰老; 3. 辅助降血脂; 4. 辅助降血糖; 5. 抗氧化; 6. 辅助改善记忆 7. 缓解视疲劳; 8. 促进排铅; 9. 清咽;10. 辅助降血压;11. 改善睡眠;12. 促进泌乳;13. 缓解体力疲劳;14. 提高缺氧耐受力;15. 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16. 减肥;17. 改善生长发育;18. 增加骨严有;19. 改善营养性贫血;20. 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21. 祛痤疮;22. 祛黄褐斑;23. 改善皮肤水分;24. 改善皮肤油分;25. 调节肠道菌群;26. 促进消化;27. 通便;28. 对胃粘膜有辅助保护。 四、功能性食品与药品的区别

项目目的有效成分摄摄摄定摄摄时摄摄摄量毒性量效关系制品规不药品治治疾病单一、少少、已已医生生病时医生规定有有同程有毒性严严严严功能性食品调节生理功能、增进健增单一或复合+未已物质消消消随时较随意多量摄摄一多多毒有不严不有不严严 §8-2 功能性食品的常见基料 (保健食品常用的功效成分) 一、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蛋白质、多肽、 1.超氧化物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A.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可清除体内自由基 B.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SOD预防炎症、关节病等。 2.大豆多肽大豆多肽(由3-6个氨基酸组成):大豆多肽 A.增强肌肉运动力、加速肌红蛋白的恢复; B.促进脂肪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 3.谷光甘肽谷光甘肽(GSH): 谷光甘肽 A. 消除自由基; B.射线、放射性药物或抗肿瘤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能够起到有力的保护作用; C.防止皮肤老化和色素沉积等等。 4.牛磺酸(存在于坚果、豆科植物的籽实中):4.牛磺酸 A. 增强学习记忆力; B.改善是神经功能; C.抗氧化作用; D.促进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 E.免疫调节作用。 二、具有保健功能的碳水化合物:具有保健功能的碳水化合物: 1.膳食纤维:膳食纤维

咖啡中的化学

咖啡中的化学 小组成员:许涵英,许佳森,孙泽鑫,翁子腾,杨时骅,张艺涵,郑思思,郑以豪冲调好一杯咖啡,香气从杯中升腾而上,绕上鼻尖,直沁入心中。香气四溢的咖啡中,含有多少种化学物质,又会发生多少化学反应呢? 咖啡的历史 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据说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植物后,变得非常兴奋活泼,进而发现了咖啡。还有说法称是因野火偶然烧毁了一片咖啡林,烧烤咖啡的香味引起周围居民注意。 当地土著人经常把咖啡树的果实磨碎,再把它与动物脂肪掺在一起揉捏,做成许多球状的丸子。这些土著部落的人将这些咖啡丸子当成珍贵的食物,专供那些即将出征的战士享用。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做为饮料。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因为伊斯兰教义禁止教徒饮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这种饮料刺激神经,违反教义,曾一度禁止并关闭咖啡店,但埃及苏丹认为咖啡不违反教义,因而解禁,咖啡饮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区流行开来。咖啡Coffee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阿拉伯语Qahwa,意思是“植物饮料”,后来传到土耳其,成为欧洲语言中这个词的来源。咖啡种植,制作的方法也被阿拉伯人不断地改进而逐渐完善。 17世纪咖啡的种植和生产一直为阿拉伯人所垄断。当时主要被使用在医学和宗教上,医生和僧侣们承认咖啡具有提神、醒脑、健胃、强

身、止血等功效;15世纪初开始有文献记载咖啡的使用方式,并且在此时期融入宗教仪式中,同时也出现在民间做为日常饮品。因伊斯兰教严禁饮酒,因此咖啡成为当时很重要的社交饮品。 1570年,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失败撤退时,有人在土耳其军队的营房中发现一口袋黑色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一个曾在土耳其生活过的波兰人,拿走了这袋咖啡,在维也纳开了第一家咖啡店。16世纪末,咖啡以“伊斯兰酒”的名义通过意大利开始大规模传入欧洲。相传当时一些天主教人士认为咖啡是“魔鬼饮料”,怂恿当时的教皇克莱门八世禁止这种饮料,但教皇品尝后认为可以饮用,并于祝福了咖啡,因此咖啡在欧洲逐步普及。 起初咖啡在欧洲价格不菲,只有贵族才能饮用咖啡,咖啡甚至被称为“黑色金子”。直到1690年,一位荷兰船长航行到也门,得到几棵咖啡苗,在印度尼西亚种植成功。1727年荷属圭亚那的一位外交官的妻子,将几粒咖啡种子送给一位在巴西的西班牙人,他在巴西试种取得很好的效果。巴西的气候非常适宜咖啡生长,从此咖啡在南美洲迅速蔓延。因大量生产而价格下降的咖啡开始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饮料。 咖啡的主要成分 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 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常绿小乔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里面的

龙井茶当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龙井茶的主要化学成分 龙井茶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分下面4个方面 第一、茶多酚 第二、生物碱 第三、蛋白质与氨基酸 第四、维生素 【天姥绿】1、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30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等四大类物质。茶多酚的含量占茶叶中干物质总量的20%~35%。在茶多酚总量中,儿茶素约占70%,它是决定茶叶色、香、味的重要成分:黄酮类物质又称花黄素,是形成绿茶汤色的主要物质之一,含量占于物质总量的1%一2%;花青素呈苦味,紫色芽中花青素含较高,如花青素太多.对绿茶品质不利,会造成滋味苦涩、叶底青绿等现象;茶叶中酚酸含量较低,它包括没食子酸、茶没食子素、绿原酸、咖啡酸等。 【天姥绿】2、生物碱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其中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茶叶中干物质的2%~5%,其他碱类含量甚微。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咖啡碱可作为鉴别真假茶的特征之一。咖啡碱对人体有多种药理功效,如提神、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等。 【天姥绿】3、蛋白质与氨基酸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30%,但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向质含量仅占1%~2%。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氨基酸是组成蛋向质的基本物质,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一4%。茶叶中的氨基酸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25种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约占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氨基酸.尤其是茶氨酸,是形成茶叶香气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与龙井荼香气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 【天姥绿】4、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其含量占于物质总量的0.6%~1%。维生素类分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 等,其中维生素A含量较多。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饮茶时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紊c、维生索B、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P和肌醇等。其中、维生素c含量最多,尤以高档龙井茶含量为高,一般每100克高档龙井荼中含量可达250毫克左右,最高的可达500毫克以上。 本文档由天姥绿整理!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原则和要求

物质的分离 ?分离与提纯的原则和要求: (1)选择分离与提纯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①不增:指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减:指应尽可能减少被分离与提纯的物质的损失。 ③易分离:指如果使用试剂除去杂质时,要求反应后的产物跟被提纯的物质容易分离。 ④易复原:指分离物或被提纯的物质都要容易复原。 (2)分离与提纯操作过程应遵循“三必须” ①除杂质试剂必须过量; ②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过量试剂会带人新的杂质); ③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 ?常见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1)物质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粗盐提纯时把粗盐 溶于水,经过滤把 不溶于水的杂质除 去

KNO3 变化大, 解度随温度变化小,可用该法从二者的混合液中提纯KNO3 从食盐水溶液中提取食盐晶体 制无水乙醇 灰 [ 3)2] CCl4 2

水、苯的分离 除去 除去 气体,可使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饱和HCO3 粗碘中碘与钾、钠、钙、镁的碘化物混合,利用碘易升华的特点将碘与杂质分开 除去 中的

(2)物质分离与提纯常用的化学方法: ①加热法 混合物中混有某些热稳定性差的物质时,可直接加热,使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解而分离出来。例如:食盐中混有氯化铵、纯碱中混有小苏打等均可直接加热除去杂质。 ②沉淀法 在混合物中加入某试剂,使其中一种以沉淀形式分离出去的方法。使用该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能引入新杂质,若使用多种试剂将溶液中不同粒子逐步沉淀时,应注意后加入试剂能将先加入的过量试剂除去,最后加入的试剂不引入新杂质。例如:加入适量BaCl2溶液可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SO4。 ③转化法 利用化学反应将某种物质进行多次转化而分离。例如:分离Fe3+和Al3+时,可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生成Fe(OH)3和NaAlO2,过滤后,分别再加盐酸重新生成Fe3+和 Al3+。注意转化过程中尽量减少被分离物质的损失.而且转化后的物质要易恢复为原物质。 ④酸碱法 被提纯物质不与酸或碱反应,而杂质可与酸或碱发生反应,可用酸或碱作除杂试剂。例如:用盐酸除去SiO2中的石灰石,用氢氧化钠除去铁粉中的铝粉。 ⑤氧化还原法 a.对混合物中混有的还原性杂质,可加入适当的氧化剂将杂质氧化为被提纯物质。例如:将氯水滴入混有FeCl2的FeCl3溶液中,除去FeCl2杂质。 b.对混合物中混有的氧化性杂质,可加入适当还原剂将杂质还原为被提纯物质。例如:

功能性食品(参考)

10个题:名词解释4个,问答6个。 1、功能(保健)食品系指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又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类食品。 2、亚健康:身体的确有不适但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的状态。它是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的出于健康与疾病知道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作用:功能性食品除了具有普通食品的营养和感官享受两大功能外,还具有调节生理活动的第三大功能,也就是其体现在促进机体健康、突破亚健康、祛除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功效成分:具有特殊生理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4、牛初乳:是指母牛分娩产犊后乳腺在7d内(有时仅指2~3d内)所分泌的乳汁。 5、自由基又叫游离基:它是由单质或化合物的均裂而产生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 6、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 7、疲劳:在劳动或运动过程中,由于劳动或运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改变而导致或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称为疲劳。 8、低聚糖(功能食品配料)或寡糖:由2——10个分子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 9、膳食纤维:指凡是不能被人体内源酶消化吸收的可食性植物细胞、多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物质的总和。 10、良好生产规范(GMP)的概念为保障食品安全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先进的管理系统。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生物体内防御氧化损伤的一种重要的酶,能催化底物超氧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维持细胞内超氧自由基处于无害的低水平状态。 11、我国功能(保健)食品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我国保健食品发展过程大体都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保健食品,为初级保健食品,仅根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或强化的营养素来推知该类食品的功能,未经严格的实验证明或严格的科学论证。这代保健食品包括各类强化食品及滋补食品,如鳖精、蜂产品、乌骨鸡、螺旋藻等。 第二代保健食品,这代食品必须经过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其具有某项保健功能。如三株口服液、脑黄金、脑白金、太太口服液等。 第三代保健食品,这代食品不仅需要经过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该产品具有某项保健功能,还需查明具有该项保健功能的功能因子的结构、含量及其作用机理。如鱼油、多糖、大豆异黄酮、辅酶Q10等。 12、保健食品与一般食品和药品的区别: 与药品的区别:1,药品是用来治病的,而功能性食品不以治疗为目的,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功能性食品重在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生理节律,增强集体的防御功能,以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 2,功能性食品要求达到现代毒理学上的基本无毒或无毒水平,在正常摄入范围内不能带来任何毒副作用。而作为药品,则允许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存在。 3,功能性食品无需医生的处方,没有剂量的限制,可按机体的正常需要自由摄取。 与一般食品的区别:一般食品为健康人所摄取,从中获取各类营养素,并满足色、

分离技术复习题

第一章 二、分离技术的分类 传质分离 是指在分离过程中,游戏服务器.,,有物质传递过程的发生。分为两大类: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控制分离过程。 平衡分离过程为借助分离媒介(如热能、溶剂、吸附剂等)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为两相系统,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的两相中不等同的分配为依据而实现分离。 速率控制分离过程是指借助某种推动力,如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某 其他物理场辅助分离技术 1.超声波萃取 2.微波辅助萃取 3.超声微波协同萃取 食品分离技术指各种分离技术在食品科学与食品工程中的应用,它依据某些理化原理将食品物料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是食品加工中的一个主要操作过程,是食品工业单元操作的深化和归属 第二节食品分离过程的特点及选择原则

一、食品分离技术的分类 食品分离技术按其分离规模可分为:实验室规模和工业生产规模。 食品分离技术按分离方法可分为:①物理法。②化学法。③物理化学法。 食品分离技术按分离性质可分为非传质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 二、食品分离过程的特点 ①分离对象种类多,性质复杂。②产品质量与分离过程密切相关。③产品要求食用安全。 ④分离对象在分离过程的易腐败 三、食品分离技术的选择原则 总的原则是先要确定分离的目的,了解待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性质,并要充分关注分离的目标成分。根据目标成分的性质,确定分离工作的步骤。 分离工作的步骤 ①选择和确定对目标成分的定性、定量方法,以便在分离过程中能对目标成分进行检测,对分离效果进行评价。 ②了解物料的性质。例如,物料的粘度、目标成分在物料中存在的部位、含量等。 ③确定分离方法并进行实验。是否可利用自然的能量进行分离?是否为超高纯度的分离?分离规模的大小?按这些要求选择合适的分离技术 ④确定分离方法的评价指标。一般来说,评价指标有:回收率、截留率、选择性、经济性等 ⑤中试或工业生产应用的放大设计。 分离方法的选择时要考虑的因素 1.产品纯度和回收率。 2.产品价格 3.目标产物的特性 4.混合物中的分子性质 5.经济因素 6.安全与环保 四、食品分离技术的评价 ①回收率和产品纯度②产品质量③产品安全性④简化生产工艺⑤降低能耗、场地,节省成本 三个关键环节:概念形成到课题的选定、技术与经济论证(可行性)和工业放大技术。 三、食品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食品工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有: ①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消除水、土壤的污染。②工艺改进。需要开发更好的食品工业分离技术。③产品开发。产品多样化,新的及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④能源问题。提高能源利用率,找到能替代高耗能的工艺。⑤安全问题。有时这与新的分离技术关系密切。第二章 膜材料 有机膜材料 1.纤维素衍生材料: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等。2. 聚砜:性能优于纤维素3. 其它高分子材料:较高的机械强度,耐pH范围宽及较耐高温 无机膜材料 金属、金属化合物、陶瓷、玻璃以及沸石等。 有实用价值的膜需具备下列条件 1. 高的截留率和高透水率; 2. 强的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侵蚀性能; 3. 良好的柔韧性和足够的机械强度; 4. 使用寿命长,使用pH范围广; 5. 运行操作压力低; 6. 制备方便,便于工业化生产。 四、膜的制备方法

咖啡的化学成分

咖啡豆的化学成份相当复杂,其中又以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成分最多。咖啡豆中含有多种碳水化合物,共占生咖啡豆总重量的60%,另外还有一些蛋白质、脂肪、丹宁酸、咖啡因、矿物质及其它的微量成分;而品种、产地及收获季节,都会影响到这些成分的组成。生咖啡豆的各种成份,在烘焙过程中会起化学反应,并形成各种咖啡豆独有的风味与色泽。 1、咖啡因 咖啡因是咖啡所有成份中最为人注目的。它属于植物黄质(动物肌肉成份)的一种,性质和可可内含的可可碱,绿茶内含的茶碱相同,烘焙后减少的百分比极微小,咖啡因的作用极为广泛,会影响人体脑部、心脏、血管、胃肠、肌肉及肾脏等各部位,适量的咖啡因会刺激大脑皮层,促进感觉判断、记忆、感情活动,让心肌机能变得较活泼,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强,并提高新陈代谢机能,咖啡因也可减轻肌肉疲劳,促进消化液分泌。除此由于它也会促进肾脏机能帮助体内将多余的钠离子(阻碍水分子代谢的化学成份)排出体外外,所以在利尿作用提高下,咖啡因不会像其他麻醉性、兴奋性物(麻醉药品、油漆溶剂、兴奋剂之类)积在体内,约在二个小时左右,便会被排泄掉。咖啡风味中的最大特点─苦味,就是咖啡因所造成的。 2、丹宁酸 经提炼,丹宁酸会变成淡黄色的粉末,很容易融入水。丹宁酸煮沸后会分解产生焦梧酸,使咖啡味道变差,如果冲泡好又放上好几个小时咖啡颜色会变得比刚泡好时浓,而且也较不够味,所以才会有“冲泡好最好尽快喝完”的说法。通常一杯咖啡的最佳状态能保持10分钟。如果你有心,可以试一下,每一分钟,同一杯咖啡的味道是否一致,而10分钟后,咖啡与刚冲煮出来时的味道会差多少。 3、蛋白质 生豆的蛋白质含量约为13%,在烘焙时,其中的胺基酸会有不同的变动。部分会与糖类反应,形成烘焙产品特有的色泽与气味。虽然咖啡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在冲煮过程中,蛋白质基本不会溶解出来,所以咖啡喝得再多,摄取的成分仍然有限,倒是咖啡渣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值得再利用。 4、矿物质 主要有石灰、铁质、硫磺、碳酸钠、磷、氯、硅等,因所占的比例极少影响咖啡的风味并不大,综合起来只带来稍许涩味。 5、糖 在不加糖的情况下,除了会感受到咖啡因的苦味、丹宁酸的酸味,还会感受到甜味,这是咖啡本身所含的糖分所造成的。烘焙后糖分大部分会转为焦糖,为咖啡带来独特的褐色。 6.、挥发性成分 咖啡的香气主要是在烘烤中产生,咖啡生豆是闻不出什么味道的。咖啡初煮片刻,满室香气浮动,等于已经喝了一半的咖啡。咖啡香气是其吸引人的重要特性,你可以不喝咖啡,但无法抗拒它的香气诱惑。而挥发性成分正是为咖啡带来香气的基本要素。目前已知的咖啡香混合物中含有300种以上的化合物,但大多数化合物含量都很低。咖啡的香味经色谱法气体分析结果,证明是由酸、醇、乙醛、酮、酯、硫磺化合物、苯酚、氮化合物等化合物复合而成。大致而言,脂肪、蛋白质、糖是香气的重要来源,而脂质成份则会和咖啡的酸苦调和,形成滑润的味道。因此香味的消失正意味着品质变差,香气和品质的关系极为密切。 7、脂肪 生咖啡豆中约含有13%的脂肪,在咖啡豆烘焙中,脂肪的含量会相应减少,形成一部分咖啡的挥发性成分,与咖啡香气有密切关系。熟豆在贮存过程中,因豆子中的脂肪与空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分解等化学反应,产生一些具有不良气味的化合物,影响咖啡豆的风味。所以咖啡豆在贮藏时,要避免与空气接触,以保持品质。但并不是抽真空就好,咖啡豆本身也

萝卜的化学成分 (1)

萝卜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 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又称莱菔、雹突、芦菔、菜头等,属十字花科1年生或2年生草本植物,其为药食两用[1]。其根、叶、种子都可入药;。萝卜以鲜根、叶子、成熟种子入药。鲜根药名为菜菔,辛、甘、凉,具抗菌、抗病毒、消食、下气、化痰、止血、利尿等作用;叶子药名为菔叶,可消食理气、清肺利咽、散痰消肿;种子药名菜菔子,具有抗原微生物、解毒、降压、消食、降气化痰等功效。[2] 化学成分 1、莱菔根含有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糖类(葡萄糖,蔗糖,果糖),部分含脂肪酸,酚酸-主要是带酚类基团的有机酸及少数黄酮类成分(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苯丙酮酸、龙胆酸、羟基苯甲酸)和多种氨基酸[4],硫代葡萄糖苷酯(glucosinolates,GSL,简称硫苷)[5] 2、莱菔叶含有的化学成分:硫代葡萄糖苷酯(glucosinolates,GSL,简称硫苷);根据Yoshiaki Takaya对莱菔叶的抗氧化作用的而研究,分离得到:山奈酚-3,7-O-α-L-二鼠李糖苷,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4)-β-D-葡萄糖苷,芥子酸甲酯,1,2-二芥子酸基-β-D-葡萄糖苷,1-芥子酸基-β-D-葡萄糖苷,1-阿魏酸基-β-D-葡萄糖苷以及两种芥子酸的蔗糖酯。[3] 3、莱菔子含有的化学成分:主要含脂肪酸(棕榈酸、亚油酸、9-十八烯酸、硬脂酸、11-二十烯酸、花生酸、芥酸,十二-烷酸、15-二十四烯酸);脂肪油,挥发油(甲硫醇,α-β-乙烯醛、β-γ-乙烯醇等);含有少量γ-谷甾醇及β-谷甾醇,正三十烷,氨基酸,糖,维生素(Vc B1 B2 E)以及辅酶Q,抗菌蛋白质,新花色苷类成分[3]。以及硫代葡萄糖苷酯(主要的硫苷有:4-甲基亚磺酰基-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Glucoraphenin 脂肪类,4-羟基吲哚-3-甲基硫代葡萄糖苷4-hydroxyglucobrassicin 脂肪类, 4-甲硫基-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 Glucoraphasatin 脂肪类,

分离技术

1.简述分离技术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 (一)机械分离对象是由两相或两相以上所组成的混合物,其目的是简单地将各相加以分离,过程中间不涉及传质过程。 名称分离因子分离原理举例 沉降重力密度差水处理 离心离心力密度差油精制、牛乳脱脂 旋风分离惯性流动力密度差喷雾干燥 过滤过滤介质粒子大小除菌、喷雾干燥/果汁澄清、 颗粒分离 压榨机械力压力下液体流动油脂生产 (二)传质分离是指在分离过程中,有物质传递过程的发生,传质分离的原料,可以是均相体系,也可以是非均相体系。分为两大类: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控制分离过程1平衡分离过程为借助分离媒介(如热能、溶剂、吸附剂等)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为两相系统,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的两相中不等同的分配为依据而实现分离。2速率控制分离过程是指借助某种推动力,如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某些情况下在选择性透过膜的配合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而实现混合物的分离操作。分为膜分离和场分离(三)其他物理场辅助分离技术1.超声波萃取 2.微波辅助萃取 3.超声微波协同萃取 2食品为什么要分离?1获得需要的产品①农作物中非食用物质与食用物质的分离。②多层次、多样化产品的需求。2食品安全性的要求①农药残留。②工业“三废”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③天然食品在生长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生多种微量的有毒成分。 3食品分离过程的特点:分离对象种类多,性质复杂。产品质量与分离过程密切相关。产品要求食用安全。分离对象在分离过程中易腐败。 4食品分离技术的选择原则:先要确定分离的目的,了解待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性质,并要充分关注分离的目标成分。对目标成分,要了解目标成分的性质,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电荷性,热敏性以及生物活性等基础性资料对确定分离方法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 5食品分离技术的考虑因素:产品纯度,回收率(主要)产品价格目标产物的特性混合物中的分子性质经济因素安全与环保 6食品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 是重要的食品工艺过程之一2. 提高农作物综合利用程度,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3.改进食品的营养与风味。4. 符合卫生,安全要求。5. 改变生产面貌。 膜分离技术 1按膜的性质分:⒈天然膜⒉合成膜.按膜的结构分:⒈多孔膜⒉致密膜 3.液膜.按膜的作用机理分:1.吸附性膜2.扩散性膜 3.离子交换膜4.选择渗透膜5.非选择性膜 2膜分离技术的原理:膜分离概念:用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膜,以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的方法,统称膜分离法。 3膜分离技术特点:在常温下进行,不发生相变化,能耗低,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不用添加化学试剂、添加剂,选择性好,使用范围广,操作简便,易自动化操作 4膜分离的特点1.不发生相变,能耗低。2.一般在常温下操作不需加热,适应于热敏性物质 3.应用范围广。4.以压力为推动力,装置简单、体积小、操作容易、

咖啡营养成分

?咖啡因:咖啡因啡是咖啡所有成份中最为人注目的。它属于植物黄质(动物肌肉成份)的一种,性质和可可内含的可可碱,绿茶内含的茶碱相同,烘焙后减少的百分比极微小,咖啡因的作用极为广泛。它可以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使人保持头脑清醒和思维灵敏。咖啡这一"提神"功效特别受欢迎。有些人在晚间饮用了咖啡会失眠,也有些人饮用过多的咖啡,就会神经紧张、过度亢奋,但也有很多人不会受到丝毫影响。一旦了解了人体对咖啡因的反应,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在考前温习或者长途驾驶的时候喝上一杯香浓美味的咖啡,一定能减轻疲劳。 ?丹宁酸:经提炼后丹宁酸会变成淡黄色的粉末,很容易融入水,经煮沸它会分解而产生焦梧酸,使咖啡味道变差,而如果冲泡好又放上好几个小时咖啡颜色会变得比刚泡好时浓,而且也较不够味,所以才会有"冲泡好最好尽快喝完"的说法。 ?脂肪:咖啡内含的脂肪,在风味上占极为重要的角色,分析后发现咖啡内含的脂肪分为好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是酸性脂肪和挥发性脂肪,酸性脂肪是指脂肪中含有酸其强弱会因咖啡种类不同而异,挥发性脂肪是咖啡香气主要来源。烘焙过的咖啡豆内所含的脂肪一旦接触到空气,会发生化许学变化味道香味都会变差。蛋白质:卡洛里的主要来源是蛋白质,而像是滴落式冲泡出来的咖啡,蛋白质多半不会溶出来,所以咖啡喝再多慑取到的营养也是有限,那也就是咖啡会成为减肥者圣品的缘故。 ?糖份:在不加糖的情况下,除了会感受到咖啡因的苦味、丹宁酸的酸味,还会感受到甜味,便是咖啡本身所含的糖份所造成的。烘焙后糖份大部份会转为焦糖,为咖啡带来独特的褐色。 ?矿物质:有石灰、铁质、硫磺、碳酸钠、磷、氯、硅等,因所占的比例极少影响咖啡的风味并不大,综合起来只带来稍许涩味。粗纤维:生豆的纤维质烘焙后会炭化,这种碳质和糖分的焦糖化互相结合,形成咖啡的色调,但化为粉末的纤维质会带给咖啡风味上相当程度的影响。故我们并不鼓励购买粉状咖啡豆,因位较无法尝到咖啡的风味。

HPLC分离技术

液相色谱分离技术 一、液相色谱分离条件选择 HPLC可供选择的固定相及流动相选择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应用范围。选择分离类型应根据分离分析的目的、试样的性质和量的多少、现有设备条件等来确定最佳分离方法. 1、依据相对分子质量选择 一般的液相色谱(吸附、分配及离子交换)最适合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200—2000.对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000的样品,则用空间排阻色谱较佳. 2、根据溶解性能选择 如果样品可溶于水并属于能离解的物质,以采用离子交换色谱为佳;如果样品溶于烃类(如苯或异辛烷),则可采用液固吸附色谱;如果样品溶于四氯化碳,则大多数可采用常规的分配或吸附色谱分离;如果样品既溶于水,又溶于异丙醇,则可采用液—液分配色谱,以水和异丙醇的混合物为流动相,以憎水性化合物为固定相. 3、根据分子结构选择 判断样品存在什么官能团.然后确定合适的色谱分离类型.例如,样品为酸、碱化合物,则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样品为脂肪族或芳香族,可采用液—液分配色谱或液—固吸附色谱;异构体采用液—固吸附色谱;同系物不同官能团及强氢键的样品可用液—液分配色谱.现在将其 列入表18.10,作为选择分离类型的参考.

4、流动相的选择 a、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的一般要求 ①化学稳定性好.与样品不发生化学反应;与固定相不发生不可逆作用,应保持色谱柱效或柱的保留性能长期不变. ②对样品组分具有合适的极性和良好的选择性. ③必须与检测器相适应,例如,采用紫外检测器,所选用的检测波长(工作波长)应比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更长.所谓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是当小于外截止波长的辐射通过溶剂时,溶剂对辐射产生强烈吸收,此时溶剂被看作是光学不透明的,它严重干扰组分的吸收测量.表18.11列出了部分常用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

功能性食品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课程主要讲授功能食品基本理论、功能食品分类、活性成分提取和分离技术、功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功效成分检测技术及进展等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功能食品现状及趋势、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掌握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原理、技术要点、生产管理、申请审批流程、功能评价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为日后从事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功能性食品开发基本程序为主线,结合理论传授、案例分析、专家讲座、课后练习和小组研讨等学习方式,使学生们掌握的功能食品开发基本原理、生产管理、审批流程、功能评价等知识要点,让同学们掌握作为功能性食品研发人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课程内容包括四个模块:功能食品的理论基础,功能食品的研发思路与配方设计,规范的评价方法,注册管理及申报流程。 (1)功能食品的理论基础: - 1 -

理论课以讲授为主,辅助以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重点强调基础规范的学习、训练和掌握。明确《功能性食品》的内容范围,了解和掌握常见功能活性成分,如蛋白类生物活性物质、活性肽类、活性多糖、功能性甜味剂、自由基清除剂、矿物质、维生素、功能性油脂等的类别、特性、功效等内容。 (2)功能食品的开发、评价、管理、配方、加工及检测技术: 通过课堂教授、案例分析、市场调研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a.具有不同功效,如延缓衰老、减肥、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脂、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血糖、辅助改善记忆等功能性食品的类别、分离与稳定方法、提取和纯化技术、生产技术等主要内容;b.了解和掌握对食品功能性成分的不同测定方法和技术;c.了解毒理学评价、功能学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内容;d.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监控与品质管理相关内容; e.了解功能性食品管理和申报等法规。 (3)功能食品设计课程答辩: 根据兴趣,使学生自主选题,模拟研发一种功能性食品,使用PPT手段高效、清晰、准确的展示同学们的设计成果,邀请学院及企业专家对设计进行考评,从而有效提高同学们的对功能食品研发的理解及设计能力。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生理学、食品工艺学。本课程与这四门课程密切相关,构成了食品功能及营养系列课程群,功能性食品是前四门课程的延伸和应用,而只有在前面四门课程的基础上,功能性食品的教学与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第一,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发展概况、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二,了解和掌握功能活性成分的类别、特性和功效;第三,了解具有不同功效的功能性食品的类型,熟悉掌握功能性食品的不同加工技术; - 1 -

咖啡的主要成分

咖啡的主要成分 咖啡因: 有特别强烈的苦味,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呼吸系统。适量的咖啡因亦可减轻肌肉疲劳,促进消化液分泌。由于它会促进肾脏机能,有利尿作用,帮助体内将多余的钠离子排出体外。但摄取过多会导致咖啡因中毒。 丹宁酸: 煮沸后的丹宁酸会分解成焦梧酸,所以冲泡过久的咖啡味道会变差。 脂肪: 其中最主要的是酸性脂肪及挥发性脂肪。 酸性脂肪:即脂肪中含有酸,其强弱会因咖啡种类不同而异。 挥发性脂肪:是咖啡香气主要来源,会散发出约四十种芳香物质。 蛋白质: 卡路里的主要来源,所占比例并不高。咖啡末的蛋白质在煮咖啡时,多半不会溶出来,所以摄取到的有限。 糖: 咖啡生豆所含的糖分约8%,经过烘焙后大部分糖分会转化成焦糖,使咖啡形成褐色,并与丹宁酸互相结合产生甜味。 纤维: 生豆的纤维烘焙后会炭化,与焦糖互相结合便形成咖啡的色调。 矿物质: 含有少量石灰、铁质、磷、碳酸钠等。 咖啡豆的加工

去皮 利用机械、人手或其他[5]方式将果皮与大多数的果肉去除。 发酵 借由发酵去除果核外的黏液跟薄膜,由于发酵的时间长短会影响咖啡的风味,因此每家厂商都有各自的发酵时间。 干燥 干燥法主要分成天然日晒及自然风干。过高的含水量容易造成咖啡生豆发霉及长虫。含水量过高也会造成咖啡的酸度偏高。 烘焙 咖啡生豆透过烘焙,可以释放出咖啡特殊的香味,每一颗咖啡豆蕴藏其香味、酸味、甘甜、苦味。 从生豆、浅焙、中焙到深焙,水分一次次释放,重量减轻,体积却慢慢膨胀鼓起,咖啡豆的颜色加深,芬芳的油质逐渐释放出来,质地也变得爽脆。在生豆中,蕴涵大量的氯酸,随着烘焙的过程,氯酸会逐渐消失,释放出令人熟悉而愉悦的水果酸,如醋酸、柠檬酸和葡萄酒中所含的苹果酸。 浅焙:当豆子迸发出第一声轻响,体积同时膨胀,颜色转变为可口的肉桂色。酸性主导了浅焙豆子的风味,质感和口感都尚未充分发挥,一般做为罐装咖啡使用。 中焙:咖啡豆呈现出优雅的褐色。这种烘焙的方法又叫city roast。中焙能保存咖啡豆的原味,又可适度释放芳香,因此牙买加的蓝山、哥伦比亚、巴西等单品咖啡,多选择这种烘焙方法。在20分钟时,油脂开始浮出表面,豆子被烈火烫烧出油亮的深褐色,称为full-city roast,这时咖啡的酸、甜、苦味达到最完美的平衡点。 深焙:咖啡豆的颜色越深,风味也更甘甜香醇,这时油脂已化为焦糖,苦尽回甘,余味无穷,最适合酝酿强劲的意大利特浓咖啡Espresso style coffee,所以又称为意式烘焙法。对咖啡因敏感的人,不妨选用深焙的豆子,因为在深焙的过程中,咖啡因会慢慢的逸失,所以越深焙的豆子,其咖啡因的含量越是低,一杯特浓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只有其他中焙咖啡的一半。

生化分离技术原理及应用复习提纲

《生物分离工程》 复习题 1、什么是等电点沉淀? 调节溶液的 pH至溶质的等电点,溶质所带净电荷为零时,其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加,分子相互吸引,把该溶质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即等电点沉淀 2、什么是微滤? 微滤(micfiltation,MF)是以多孔细小薄膜为过滤介质,靠膜两侧的压力差来对物质进行选择性透过,达到膜分离的目的。微滤膜的孔径分布范围在0.05? 10um之间;采用的压力一般在0.05?0.5MPa范围内。 3、什么是超滤? 超滤(ultafiltationUF)是利用膜两侧的压力差为动力将分子有选择地透过膜的过程,透过膜的分子除溶剂水外,还可以将溶质中的小分子(如无机盐等)通过膜,因此它属于一种“膜分离”过程。超滤的分离介质与微滤膜类似,但孔径更小,为0 001?0.05um,采用的压力常为0.1?1.0MPa。 4、什么是反萃取? 反萃取(backextraction):将萃取液和反萃取剂(含无机酸或碱的水溶液、水等)相接触,使某种被萃取到有机相的溶质转人水相,可看作是萃取的逆过程。 5、什么是溶剂萃取 溶剂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一相溶剂转移到另一相溶剂中,从而进行分离、浓缩和提纯目的产物的方法. 6、什么是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是一组相关分离方法的总称,色谱柱的一般结构含有固定相和流动相,根据物质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不同,经过多次分配(吸附-解吸-吸附-解吸…),达到分离的目的。 7、什么是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自制速溶咖啡

自制速溶咖啡 速溶咖啡有些地方也叫做即溶咖啡,英文名为InstantCoffe,速溶咖啡的制作是从焙炒的咖啡豆里面把咖啡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然后需要把这些有效成分干燥后变成粉末,作用在于我们可以直接用水将这些咖啡有效成分做的粉末冲出来变成咖啡饮料直接就可以喝下去了。 速溶咖啡的特点就是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不会想我们平时煮咖啡那么的麻烦,在我们忙碌的上班时间可以提供很大的方便,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咖啡带给我们的乐趣。那么我们是不是自己就可以制造速溶咖啡呢? 在中国,速溶咖啡的用途很广,除了供个人自行冲泡用途以外,在食品加工业中,可以制成咖啡饮料、三合一咖啡粉及各种咖啡口味的种种食品,如糖果、调味乳、布丁、果冻、冰品及烘焙食品等,是国内重要食品原料之一。 速溶咖啡是从炒磨咖啡豆中提取有效成分后经干燥而生产的,其生产流程一般为: 预处理→焙炒→磨碎→萃取→浓缩→干燥 预处理:是去除杂质; 培炒过程中咖啡豆内含物质在此过程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特有的咖啡芳香物质; 磨碎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把咖啡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到水中;

通过真空浓缩,便于干燥工序; 干燥:是速溶咖啡粉的成形过程,也是在加工过程中对咖啡粉品质影响最大的过程。一般采用喷雾干燥法,但由于咖啡的芳香物质热敏性很强,在较高的干燥温度下极易挥发(在萃取和浓缩过程中已有一定的挥发),这就是速溶咖啡没有炒磨咖啡香气浓郁的主要原因。 上文我们了解了速溶咖啡的由来,速溶咖啡的特点就是能够提供我们方便,我们想要随时随地和咖啡的话当然应该选择速溶咖啡,上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制作速溶咖啡,喜欢咖啡又怕煮咖啡麻烦的朋友,可以自己弄出速溶咖啡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