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刘旭霞,韩慧玥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波及全球,而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便是住房信贷的崩溃。由此可见,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从宏观调控法理论和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入手,基于房地产市场上的不同主体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出现的问题,引入博弈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对策的大体方向。即重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重视社会公共利益,重视发挥社会中间层的作用,以期为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宏观调控理论;不均衡状况;利益冲突;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09)04-0034-03

收稿日期:2009-01-06

作者简介:刘旭霞(1969—),女,河南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韩慧玥(1984—),女,湖北宜昌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市场规制法。

改革开放30年来,以住宅为主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市场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失灵也日益显现,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在给我国房地产市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敲响了警钟。因此,深入研究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措施,以期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一、调控基础——

—宏观调控法理论与现有的不均衡现状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会失灵,市场自身存在一系列的缺陷。市场固有的缺陷限制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迫切需要发挥宏观调控的协调作用。

(一)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宏观调控理论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分配社会资源的两个基本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市场无法正确配置资源时,就需要宏观调控来协调,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1]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时是有缺陷的,比如: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市场有外部效应、调节的失效性、调节的不经济性、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等。房地产市场作为国内重要的市场表现形式之一,与一般的商品市场相比,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市场共同的属性之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例如:地区性、垄断竞争性、投机性、非均衡性、政府的干预性等等。这些特点决定着房地产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缺陷将更加明显,而且房地产市场缺陷的负面影响程度也将更加强烈,迫切需要有效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市场涉及到国计民生,房地产市场上也涉及到巨大利益,加上房地产市场自身具有的投机性,会导致房地产市场上不同主体之间利益上的冲突与争夺,而最终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社会整体利益。这就要求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削弱房地产市场基础调节作用的失灵,调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削减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不均衡性,推动并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均衡发展。

(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现实基础——

—不均衡现状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造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2](p65-68)

⒈总量上的非均衡。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总量的非均衡一般表现为潜在总需求大于有效需求,实际供给大于有效供给,即供求短缺与过剩同时并存。一方面,新楼盘不断开工,商品房供应持续增加,大量楼盘空置;另一方面,大多数中低收入者买不起住房,无房可住,几代同室的现象依然存在。

⒉结构上的非均衡。首先,产品结构的非均衡。在全国或局部地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城市,存在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等结构上供求不一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商品住宅与经济适用房的比例不合理,商品住宅内部中、高档住房开发比例也不合理。其次,市场层次结构的非均衡。房地产市场层次结构分为房地产一、二、三级市场,住房市场又可分为住房的一级市场、住房的二级市场和住房的三级市场。从市场层次结构发育程度看,房地产市场的一、二级市场比较活跃,三级市场发展缓慢,即一手房市场(增量市场)和二手房市场(存量市场)表现出市场结构的非均衡状态。

二、调控动因——

—房地产开发中的利益分析房地产市场上的巨大经济利益起源于土地的开发,也即狭义的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市场上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归结于这一点。在研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动因时,需以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利益冲突为逻辑起点。

(一)开发中的利益冲突表现形式

其一,从利益冲突的主体看,既包括开发行为的直接参与者,也包括间接相关者。前者主要表现为土地提供者、开发商、建筑商、商品房购买者、介入房地产开发的金融信贷机构、登记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由房地产开发引起的利害关系人等。而后者主要有房地产开发土地周围的不动产相邻权人、其他受开发行为影响的受害人或受益人。

公共经济

34

其二,从利益冲突的法律价值上看,表现为自由、平等、正义、公平、效率等价值目标的相互冲突。而最集中表现为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冲突。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其效率高低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经济学所强调的利益最大化与法律所规定的公共利益是一致的。宪法规定的“权利的行使,不得违反公共利益”就是指法律的规定、权利的行使应促进社会利益最大化。这里的社会利益即公平。在房地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效率价值渐渐显现出其“边缘性”,偏离了社会公平价值的要求。因此,在房地产开发领域,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正确看待冲突,协调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从利益冲突的性质看,体现为公益与私益、私益与私益之间的冲突。房地产开发不仅仅是开发商个人的行为,也不仅仅是土地的开发和房屋建造的个体行为,它涉及到开发各方自身的私益、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房地产开发涉及到开发各方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各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冲突、开发各方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公益和私益之间的冲突不仅表现为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者)和房地产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土地使用者)的利益冲突,还表现为房地产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私益之间的冲突则表现为开发商、建筑商、商品房购买者、介入房地产开发的金融信贷机构、登记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之间围绕房地产开发而发生的利益冲突。

(二)房地产市场中的利益博弈分析

其一,利益博弈的主体。其中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房地产购买者、金融机构、有不同利益背景或无利益背景的学者等。在这些利益主体中,房地产开发商无疑是一个发育程度最高的利益主体。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是过去几十年间资源积聚速度最快,同时也是资源积聚规模最大的一个领域。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也是较早以自觉的意识甚至集体的力量影响政府政策和社会风向的一个群体。同样引人注目的另一个博弈主体就是地方政府。在过去,虽然地方政府也往往是地方利益的承载者,但地方政府很少以直接的利益主体甚至博弈方出现。而在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规制管理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一些政府部门或是明示或是暗示都直接参加了利益的博弈。而广大的购房主体在整个博弈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经济适用房供给有限的现实,缺乏积极有效的途径主张自身权益。

其二,博弈利益的表达。社会公正的维护需要通过对不同群体利益的一体化保护手段来实现。在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当某一群体的权益受到侵犯而得不到保护时,当群体的利益仅有自己利益的代表者,但其代表者又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充分表达而难以行使其权利时,就难以体现和实现社会公正。[3]整个房地产市场利益博弈的现状是牵涉其中的利益群体都开始在以明确且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但众多的房地产购买者却无法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他们在利益选择方面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弱势群体。博弈利益的表达,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利益群体的博弈行为。利益群体的形成是社会利益分化的必然结果,而利益群体及其活动也是多元社会的组成部分。正是基于利益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表达了其代表着的不同的利益,因此,只有建立弱者利益表达机制,才能提高博弈利益表达机制的最优效率。

其三,利益博弈的方式。现阶段主要表现为部分群体之间的联盟。虽然房地产开发商与政府之间正在实践着合作的博弈关系,但受影响的却是潜藏在整个市场背后的巨大的社会公共利益,正是因为社会公共利益的潜在性与长远性,使得地方政府在选择博弈合作伙伴时往往会选择能带来直观经济利益的房地产开发商。因此,有效的博弈方式只有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充分发挥理性经济人的相对理性与利他性,促成各方博弈形成合作博弈,通过合作方式解决争端,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各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三、调控路径——

—利益的博弈与选择

一项制度的确立是各方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博弈最后达到均衡的结果,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引入宏观调控机制,是在对房地产市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予以分析并进行博弈比较后选择的一种合理制度。将博弈理论运用到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领域,其前提就是房地产市场中存在利益冲突。房地产开发商之所以投资房地产是因为能获得利润,而地方政府作为土地管理者以及房地产市场管理主体,一方面要规制整个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经济人也会存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动机。房地产购买者又可以分为两个层级,一种是高收入购房者,他们购房后会参与到房地产投资的行列;另一种是中低收入购房者,他们面临着高房价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又有严格条件限制的两难境地。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扩张,造成房地产市场供求短缺与过剩同时并存的不均衡现状,因此,通过利益博弈选择一条合作的路径,达到三方利益的和谐共存,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是进行博弈分析所要达到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房地产市场上三个主体之间共有的合作,才能保证房地产开放商的成本得到收益,保证社会公共利益成本不增加,以此推动整个房地产市场和社会经济的和谐、持续、均衡发展。

(一)公平优先,注重效率

公平与效率都是法的重要价值,是衡量法运行效果的重要尺度。经济法价值的公平是指经济生活中的公平,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注重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平,是要求绝大多数个体和团体间必需的公平,强调机会公平,重视分配公平,实现结果公平,体现社会公平,最终表现为实质公平,是一种社会整体公平,一种长远公平,一种发展公平。效率是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概念,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动因和追寻的目标。在整个房地产市场活动中,若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则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公平成本的浪费,同样是无效率或低效率的。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制度安排之中,前提就是要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把握效率优先、追

刘旭霞,韩慧玥-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35

The analysis of macro-control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Liu Xu-xia ,Han Hui-yue

Abstract :A few days ago ,the loan crisis of United States was broke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is crisis was spread to the whole world ,the U.S.sub-loan crisis is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housing credit.This shows that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cro-control policy is the best protection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From the start at the theory of macro -control law and the state quo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the real estate market ,basing on the emerging issues and the main conflicts of interest of different subjects existing on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troducing the method of Game Analysis.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to social and public interests ,and to play the role of social middle layer ,then we can make sur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Key words :the U.S.sub-loan crisis ;the theory of macro-control law ;non-balanced situation ;benefit conflicts ;Game Analysis

求公平的原则,不仅要追求房地产市场可以带来的效益,还要注重社会公平这个终极目标,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优,提高社会公平基础上的最大效率。

(二)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为购房者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统计法》中有关土地方面的统计立法,处理好影响房产价格的重要因素———土地价格问题。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增加土地的统计信息发布渠道和频率,促进权威统计信息的广泛及时传播,遏制房地产开发商操控信息,利用土地价格来抬高房地产价格的行为,从根本上改变市场配置作用中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保护房地产购买者的权益,确保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

完善《会计法》中有关房地产价格的规定。《会计法》虽有“禁止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的规定,但现实中为逃税而虚增成本的现象还很普遍。因此,明确规定各类房地产市场上房屋的价格费用构成、成本价格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并且对房地产市场开发的利润给予一定的控制,使房地产商赚取利润不至太高,不会导致社会公共利益被侵犯,不仅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完善并加强与银行贷款相关的法律制度,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这些规定。规范房地产贷款的审批程序,控制房地产投资总量,限制资本流入房地产业,提高房地产炒作的成本,以此降低非消费性房地产交易的利润空间。这事实上是运用货币政策调整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从而影响市场供求状况,保证经济稳定运行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一种体现。另外,对于相关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资格应予以一定限制,以减少房地产开发商投机的机会,调控房地产市场资金资源的分配,进一步调控房地产市场上的利益冲突,以此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继续推进以利率为主要实施工具的货币政策。利率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杠杆,通过升息或者降息影响房地产市场各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能起到保持房地产平衡发展和平抑物价的作用。对于房产投资者来说,升息或降息会影响其投资取向。对于房地产贷款利率的调整是中央政府运用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大举措,加息将使部分购房者推迟购房时间或削减购房面积,进而引导住房的理性消费。另外,还要加强金融机构有关建房、买房贷款流程的监管,减少一房二

卖等房地产市场混乱局面的出现,维护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减少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成本。

完善《财税法》有关房地产的开发及购买制度。例如:开征第二套房产的保有税和开发土地的保有税。开征房地产保有税的短期目标是抑制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根据我国土地制度的相关规定,土地的所有权是国家的,房屋所有人和开发商并没有取得土地的所有权。但由于我国房地产税制一直以来的“轻保有、重流通”状况,导致投资者购买房产和土地后,不需要付出太多成本就可以坐等房价和土地上涨,这不但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我国开征房地产保有税应分为对开发商征土地保有税和对房产持有人征房产保有税。[4]另外,还可以征收一定比率的物业税,提高购房者的负担,尤其是对购买几套房子的购房者,能从一定意义上通过增加他们投资的成本来降低他们投资的热情,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的良性发展,使得房地产市场达到均衡发展。

(三)发挥社会中间层作用,为购房者搭建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

社会中间层是相对于产生公共物品的公共部门(政府部门、国家机构)和产生私人物品的私人部门(市场部门、盈利部门)来说的,是各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5]在所有的几何结构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在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建立社会中间组织,有利于整个体系的协调有序,有利于提高效率。在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迫切需要相应的中介组织为各个利益主体提供相应的服务,充分发挥社会中间层的作用,积极发展房地产交易的中介机构组织,为购房者提供利益表达途径。如地产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争议处理机构等等,为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开发、交易等运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建立社会中间层组织提供服务,也能拓宽广大房地产购买者的利益表达渠道,促进整个社会公正效率的达成,弥补购房者在整个市场信息中弱势地位的缺陷,节约不必要的非经济成本,搭建起连通各方利益主体的媒介,形成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长健.新编经济法通论[M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2]季朗超.非均衡的房地产市场[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李长健.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以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J ].中国法学,2005,(3).

[4]张仕廉,潇琦,胡燕云.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评析及未来发展对策[J ].观察,2006,(9).

[5]田丽.构建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的和谐发展[J ].法制与社会,2006,(9).

(责任编辑:高静)

公共经济

36

房地产宏观调控

房地产宏观调控 一、金融杠杆参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评价 在本轮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中,金融调控手段不断在强化。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不到三年内,央行已经连续9次加息,仅2007年就5次加息。为抑制经济运行中过多的流动性,自2006年7月到2007年11月,央行曾先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存款准备金率由8%调升至%。2007年9月27日,央行与银监会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文件对申购第二套以上住房的,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此频繁的金融调控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房地产投资继续升温 自1998年以来,我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2007年1 —9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814亿元,同比增长%,比上年同期加快6个百分点,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个百分点;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为25379亿元,增长%。上述数据说明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在高位运行,温度不断攀升。 房价居高不下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的房价都翻了一番。2007年房

屋销售价格继续较快上涨,部分地区房价涨幅居高不下。2007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涨幅比上月高个百分点;环比上涨%,涨幅比上月低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涨幅比上月高个百分点;环比上涨%,涨幅比上月低个百分点。深圳已经连续21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其中10月份为%;北京连续18个月同比涨幅超过8%,10月份达到%。 房贷风险加大 我国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快速增长。从1998年的3106亿元增加到2007年上半年的25720亿元,占同期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从%上升到10%左右,年均增速超过40%。 9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410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快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491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2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924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 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违约风险已有攀升趋势。据19家银行的不完全统计,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中,违约客户高达18万户;工行、中行、建行2006年末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已接近200亿元。

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与对策(正文)

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与对策 1.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行房改,由以前国家福利分房,到由国民自行购买住房。 以住宅为主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由此,带动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房价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又远远超出了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与此同时,“市场杠杆”调节作用的失灵也日益显现,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在给我国房地产市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敲响了警钟。因此,深入研究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措施,以期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本文就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与对策做出相应的分析与探讨。 2.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 2.1目前房地产市场现状 (一)房价过高是房地产的最根本问题,近几年,房地产的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特别是有很多人把房产作为投资项目,进行投机买卖,房产价格一直处于相对高位。根据最新美国行业统计资料,国际上房地产利润率一般维持在5%左右,高的有6-8%,而中国房地产的利润率高达30-40%,甚至更高。在国外人们购一套适于居住的房屋仅是年工资的3-5倍,而国内工薪阶层购一套房的费用多是年工资的10-20倍。像这样的情况,如果不给予调控,广大居民的住房困难就难以解决。(二)相关配套机制及政策不健全目前,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税收等配套机制和政策还不健全,房地产融资、抵押贷款渠道单一且不畅通,房地产税费种类繁多,且存在不合理的方面和环节,既不利于市场。房地产调控就成了国家重要的方向和目标,让普通民众能买得起房,让普通民众“居有其所”。但随着国家的调控“国*条”政策的不断出台,让大家感觉到“房地产调控”难,为什么“房地产调控”就那么难喃? 2.2我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刚性需求 最近五年我国城镇化率: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45.68%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升至49.7%;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最近五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量:2008年,6.21亿平方米;2009年,9.37亿平方米;2010年,10.43亿平方米;2011年,10.99亿平方米;2012年,11.13亿平方米。 2010至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为2505万人,平均每年达835万的农民进城,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虽然进城了,但并没有落户城市的,所以住房刚性需求旺盛,所以调控难度非常大。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在30%~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我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应该是70%左右,即目前农村居民人数将由6.2亿人减少到4亿人左右,需要转移的农村居民人数达2亿2000万人(按2012年全国13.54亿人口来计算)。解决2亿200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刚性需求。我国城镇化发展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房地产调控”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3地方政府“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得房价越高,土地价格越高。而土地价格越高,地方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钱就更多。我车现行的土地批租制度使卖地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不少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占了地方政府收入的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曾经报纸上还报道过有一个贫困县有一年的土地财政收入占了地方政府收入的90%以上。地方政府乐见房价的上升,具有推高土地价格的利益驱动。由此也必然导致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制订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上不积极,大打折扣,甚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房地

经济法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绪 论 一、判断题 经济法学的发祥地是美国。B A.正确 B.错误 2.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普遍存在于 市场经济国家。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总论和经济法分论构成了 经济法学体系。 A A.正确 B.错误 4. 博弈论的方法属于哲学方法。 B A.正确 B.错误 5. 经济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法的重 要方法。A A.正确 B.错误 6. 经济法是有关经济的法规的总 称。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美国早期经济法立法的重要代表 是( C )。 A.自然法典 B.公有法典 C.谢尔曼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2.一般科学方法不包括(C )。 A. 比较方法 B.系统方法 C. 哲学方法 D.统计方法 三、多选题 9.经济法总论的内容包括(ABCD )。 A.价值论 B.运行论 C.本体论 D.规范论 10.经济法的具体制度包括(ABCD )。 A.财政调控制度 B.金融调控制度 C.反垄断制度 一、判断题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法律关系。 B A.正确 B.错误 2.经济法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现 代法。 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A A.正确 B.错误 4.经济法具有经济性、规制性和现 代性。 A A.正确 B.错误 5.经济法的产生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A A.正确 B.错误 6.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干预。 A A.正确 B.错误 7.自古就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 法。 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经济法区别于传统法的重要特征是( C )。 A.经济性 B.规制性 C.现代性 D.强制性 2.世界上第一个以“经济法”命名的法规产生于(B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 英国 3. 美国颁布的第一部经济法是(A )。 A.《谢尔曼法》 B.《煤炭经济法》 C.《国家工业复兴法》 D.《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4.经济法发展特点之一是(C )。 A.从常态法到病态法 C. 从边缘法到基础法 D.从趋同走向差异 三、多选题 1.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通常包括(ABCD )。 A.垄断 B.信息偏在 C.公共物品 D.外部效应 第二章 经济法的体系和地位 一、判断题 1.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律和法规组成的整体。B A.正确 B.错误 2.社会保障法是经济法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B A.正确 B.错误 3.市场规制法比宏观调控法产生更 早。A A.正确 B.错误 4.CEPA 也属于经济法的渊源。 A A. 正确 B. 错误 5.经济法能够被行政法与民法所替 代。B A. 正确 B.错误 6.经济法是一种国家干预之法,其宗旨是确立和规范国家干预,实现国家干预的法治化。A A. 正确 B.错误 7.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没有经济法就没有民(商)法的意思自治。 A A. 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以下各项不属于经济法主要渊源的是(D )。 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政府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 2.经济法的地位是经济法在(A )中

1993年-2010年我国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五大阶段

我国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的五大阶段 我国对房地产的重要宏观调控分别发生在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年。代表性调控政策包括国十六条、国八条、国六条、(新)国十条、23 号文件、18号文件等。透过历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我们不妨做个清晰的研判。 第一阶段 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时间:1993-1996年 现状:首次出现房地产热——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 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对策: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颁布。 效果: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 遏制。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经 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问题:此次调控给房地产业一记重创。“国16条”一出,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遍地烂尾楼。后经统计,海南省当时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而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三亚,被称为中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泡沫破裂后,海南等地房地产市场元气大伤,进入持续数年的低谷期。

关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两者关系的思考

关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两者关系的思考 摘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有效方式,就其配置效果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出不可比拟的光彩。然而也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残酷和经济人追求利益的动机,使市场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盲目,滞后等缺陷,难免出现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和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关键词:市场机制价值规律资源配置调节作用宏观调控 一.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 市场调节即由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使资源得到配置。 价值规律即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同商品有不同的价格,同种商品的价格也会经常波动,这是价值规律与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价格会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偏离价值,但不会无限度的偏高或偏低,因为价值规律的存在,由价值决定的价格的偏离始终是有限度的。因此,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恰恰是价值规律的体现,而且价格的波动与变化也能够调节商品的供求,商品的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充分实现。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会上涨到价值上,而当其供给过于需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也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在市场机制下,市场调节表现为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并对社会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调节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调节作用)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与工具,改善经营与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刺激作用)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筛子作用) 一般来说,市场机制下价值规律的重大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资源的配置,但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价值规律的调节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必然会导致经济的波动,这种缺陷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二.市场调节的弊端 1 .自发性——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自发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易导致哪里有更高的利润,资源就往哪里配置,从而造成经济的波动和秩序的混乱以及资源的浪费。 2.盲目性——生产与投资的盲目导致资源的浪费,由于市场中生产经营者对市场前景判断不能够准确,也无法控制经济的变化趋势,因此决策总会有一定的盲目性。 3.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给生产经营者的决策带来影响,从而导致生产的挫败。 市场调节的自身缺陷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只有人为调控经济态势,才能弥补市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房地产与国民经济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房地产的发展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应当辩证地看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首先从积极的一面来说,1999年政府提出的指导性经济增长指标是7%左右,低于上年GDP增长的实际值,这是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和计划要留有余地的角度考虑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会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从我国的“赶超”战略、下岗就业问题和居民的预期出发,政府不会满足于把争取7%的GDP增长率作为1999年的目标。 GDP增长由三个方面组成:出口、投资和消费。消费与投资是国内需求。目前我国出口增长为负值,那么也就是说,GDP增长全部依赖于国内需求。1998年投资增长支撑GDP增长5个多百分点,消费增长只占2个百分点,今年的情况不会有太大改观,还得靠投资来支撑经济增长。1998年国家发行1000亿债券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定了6个方面,其中包括住宅建设,这表明政府对住宅建设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充分肯定,这也说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空间是很宽松的。投资需求的另一大块民间投资,相信在政府的努力下将会启动起来,根据前不久《工商时报》做的调查,现在民间投资的首选方向是房地产。这说明了政府和民间对投资房地产的信心。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把住宅看成经济建设的结果,经济建设发展了,住宅建设也相应发展,经济过热了,就压缩基建规模,砍住宅建设。现在终于认识到住宅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的结果,而且是经济建设的动力,通过住宅建设,能拉动经济增长。住宅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体现在投资和消费两方面:在投资方面,住宅建设必然要消耗相关的各行业产品,有一个诱发系数,住宅建设投资1万元,对经济的拉动为1.9-1.92万元;住宅进入市场后,对消费市场还有一个带动系数,为1.3-1.4。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8平方米,城市里还有6000万无房户,有三分之二的省份,居民住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很强烈。要使我国城镇居民住房的潜在需求得到满足,需要投入的资金无疑是相当大的,这种投资,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条件下,可谓适逢其时。 宏观经济形势对房地产市场的有利影响还体现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会给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需求和提供有利条件。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的资料表明,我国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城市年均增长近5%。由城市增长引起人口增长弹性为0.53,而由人口增长引起城市增长弹性为1.9,统计期间拉的愈长,这两个弹性之间的反差就愈大,总人口基数大和城镇人口对城镇增长的影响显然比后者对前者有更强的作用,由城镇人口增长引起的新增住房增长弹性的时序变化是递增的。因此,由城镇居民人口增长产生的住宅需求无疑是巨大的。 宏观经济形势要求房地产业在新的形势下有一个大的发展。根据统计资料,我国1998年房地产投资比1997年增长了12.6%,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增长24%,1999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比同期提高了19.6%,住宅投资提高35%,反映我国房地产市场景气状况的中房指数和国房指数都呈现攀升的态势。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给房地产业提供了一个充分发展的机遇。 二、从消极的一面来说,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限于篇幅,本文只着重分析有效需求不足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其实需求不足不仅仅是对房地产市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已成为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1999年公布的几项主要宏观经济数据进行测算,1998年最终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只有30%多,达到历史最低点,表明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中国需求不足的主要内容,尽管资本形成的贡献率已超过60%,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政府投资,而民间投资增长则相对缓慢。造成这样一种投资格局的原因同样是消费需求不足,因为投资需求与消费相比,毕竟是一种派生性需求,而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政治高考作业 一、考点介绍: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市场配置资源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配置资 (2)基本手段:市场(无形的手)、计划(有形的手) 2.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有那些? (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的变化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调节。 (3)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麻醉品等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为什么要规范市场秩序?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原因: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必须完善和坚持各项市场规则。②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市场规则有那些形式和内容? (1)形式: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市场道德规范 (2)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5.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措施: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根本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什么? (1)原因: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公共物品市场不能调节,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③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规定、命令)。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重要考点:《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练习卷(带答案)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 1.经济学中的蜘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该模型的基本假定之一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常常会导致实际产量过剩或不足。该模型的上述假定主要反映出 A.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B.市场调节具有竞争性 C.市场调节具有开放性 D.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2.“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出厂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实施逐批检验,保证食品安全。支持此规定的经济理由有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 ③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④商品的有用性决定着商品价格的高低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3.当谈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时,一位经济学家曾说:“政府一直试图代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想当上帝,但对政府来说,那是不合时宜的角色。”该观点强调 A.计划要与市场相分离 B.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 C.政府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D.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4.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混乱是房价上涨的诱因。因此,国家不能简单地把问题推向市场,而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是因为 A.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B.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调节要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 D.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5.长期以来,农产品信息不畅、销售渠道单一、经营分散,导致农产品滞销,已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某地政府推出“互联网+扶贫”的新模式,即政府通过鼓励农民借助电子商务来实现脱贫。该模式有可能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①整合地区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2003~2013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汇总

2003年-2013年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摘要】完善稳定房价,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加强市场监管,一直都是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核心宗旨。 2003年(1项政策) 2003年8月份,国务院明确将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件,将房地产行业定位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2004年(2项政策) 2004年3月,831大限提高拿地“门槛”,调控开始 ——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又联合发文,严令各地须在当年8月31日前将协议出让土地中的“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否则国土部门有权收回土地,纳入国家土地储备,是为“8.31”大限,此举是中央政府从土地供给抑制房地产过热的举措。 2004年10月,央行10年来首次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2005年(6项政策) 2005年3月,房贷优惠政策取消,调控涉及消费层面 ——央行决定即日起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宣布取消住房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个人房贷首付比例从20%上调到30%。 2005年3月,房地产税改革深入,调控涉及交易环节 ——财政部副部长肖捷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中国目前房地产保有和交易环节税费偏轻,今后将重点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2005年3月,国八条出台,调控上升到政治高度(老国八条) 国务院出台八点意见稳定房价, 一是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 二是将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 三是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用地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住房的土地供应,并督促建设; 四是严格控制被动型住房需求,主要是控制拆迁数量; 五是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 六是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 七是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 八是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 2005年5月,七部委意见,调控加强、细则出台(新国八条)

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社会经济的宏观和总体的角度,运用计划、经济政策和各种调节手段,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维护和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一种国家调节方式。或者说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引导、促进方式,对社会经济宏观结构和运行进行调节的一种国家经济职能活动。房地产宏观调控,是指以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政府通过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等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运行进行调节和规范的各项职能活动。国家启动对房地产对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是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推动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内容。总体而言,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施宏观调控是房地产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履行的一项基本职能。社会资源以市场配置为基础,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但是,市场配置资源也存在着自发性与盲目性等缺陷。为克服市场失灵,保证其健康运行,政府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资源配置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同样需要政府的调节和控制,以保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在房地产市场中,土地和房屋是重要资源,尤其是作为房地产基础的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迫切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其合理配置。 (二)实施宏观调控是由房地产业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房地产行业关联度,带动力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房地产业的运行状况与发展水平,会影响到诸多产业的繁荣与衰退,尤其会对直接相关产业,如建筑业、建筑装潢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房地产业的发展还会直接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正因为房地产业的特殊地位与巨大影响力,中央与地方政府始终采取各种手段与措施,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有力的宏观调控,力求在市场发挥积极调节作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履行政府职能,来克服市场失灵,维持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 (三)实施宏观调控是由房地产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房地产是不动产,具有位置固定不能移动的特点,短期内难以调整或调整费用很高,所以必须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同时,由于房地产是使用年限特别长、价值很高的耐用品,所以房地产投资决策正确与否,对整个社会的房地产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平衡和结构平衡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关乎整个社会经济能否良性运行,所以必须对房地产投资实施有效控制。此外,房地产交易是一种产权交易,要依法通过产权转让来完成,如产权的界定、分割、复合、重组、转移都要靠法律来界定、确认和保护,因而也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其行为。因此,正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具有以上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宏观控制的必要性。 (四)实施宏观调控是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的需要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还不够成熟,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部过热;住房保障能力差、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市场管理体制仍不健全;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市场主体行为缺乏理性等。因此,必须由政府提供有力的扶持和引导,通过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措施,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促使其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定义: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宏观调控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计划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行政手段:这是依*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经济手段中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

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

§5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学目标: 1.理解资源及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等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掌握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2.能够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分析市场调节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区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能够运用有关的基本理论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分析与说明。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掌握全面看问题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市场调节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区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什么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有成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教学难点:市场调节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怎样更好地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市场与市场经济 1、资源和源配置 资源: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配置:人们在宏观上如何使用资源而做出的安排。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2、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是可以并存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能解决的就由市场解决。而市场不能解决的,或者由市场解决成本太高的,就应该发挥计划手段的作用,其中表现就是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在这里,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解决市场之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3.市场

(完整word版)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都是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二者存在区别与联系,本文将从多角度论述二者的区别。 1、含义 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理论基础 市场规制法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这一一门以微观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市场经济体系中特定组织结构下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考察重点。 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是间接干预理论,在市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因其自身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征,政府需要适度调控,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间接影响经济状况 3、调整性质 市场规制法调整性质为国家行为。市场规制法的立法权源自全国人大常委,由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执行。 宏观调控法调整性质为政府行为。因为其规范的是政府在经济活动方面的行为。 4、宗旨、原则 在二者的宗旨原则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讲究公平、监管与调控都是法定的、合理范围内追求绩效等原则。但是相比之下,市场规制法更强调效率优先,讲究监管适度。宏观调控法更强调公平至上。 5、调整对象 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规制市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市场规制关系,是具体的市场竞争、市场秩序、市场行为等法律规范。主要分布于微观经济领域。规范的是企业实施经济决策实施的活动。比如垄断行为的主体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监管行为最主要的受动者。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以整体经济发展位调整对象。主要分布于宏观经济领域,影响的是企业的经济决策。比如财政、税收、金融、计划等在内的宏观调控行为。这些行为依法对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引导或强制的作用,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因素,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 6、调整方式 市场规制法主要通过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等来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从而来实现其职能。国家的这种行为是具有强制性的。 宏观调控法主要以间接干预的形式。国家在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选择,市场主体做出的选择不是受国家强制的,是其自由选择的。 7、手段 市场规制法的手段是设定行为标准并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即制定法律法规。当经营者及其利益代表者违反了市场监管发义务时,则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分别分为财产性责任与非财产性责任两种法律形式。财产性责任包括赔偿、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1392975.html,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分析 作者:刘艳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24期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住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房地产业已日趋成熟和完善,房地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的现象,表现为价格的不合理持续上涨,房地产商品的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过剩并存,市场运作不规范,房地产的投机性需求日益增长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房地产金融的安全,也深刻影响了广大人民的生活以及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为此,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持续高涨的房价和增长过快的房地产投资,中国政府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经过五年多的调控,并没有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改善,部分城市仍然存在着房价持续走高、房地产供求结构失衡等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有助于相关部门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探究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及问题症结,正确把握调控的时机和方向,为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中国新一轮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于2003年全面展开,相关部门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政府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既有土地政策、信贷政策,也有经济政 策和行政措施,并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严控房地产信贷、严格土地供给阶段(2003.2~2005.2) 200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继续增长了30.6%,商品房屋竣工面积为3.95亿平方米,销售面积为3.22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率达到82%,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过热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其政策重点是围绕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问题和土地问题展开,具体包括严控信贷,提高项目自有资本金要求,从而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整顿清理土地市场,彻 查开发区与大型项目,完善各项土地制度,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总量;土地交易实行招、挂、拍,杜绝协议出让土地。其目标在于调控住房供给总量,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使投资和供应的增长速度适度下降,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状况,抑制房价上涨的势头。 总地来说,此次宏观调控基本达到了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总量的目标,但明显存在时滞效应。在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一段时间,住宅供给总量增速开始回落,调控效果逐渐显现。2004年6月,全国商品住宅开工面积同比增速15.2%,增速首次回落到2002年以前的水平以下,前后经历了17个月的时间;2004年和2005年住宅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下降到11.7%和12.6%,比2003年低了近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此阶段宏观调控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也就是带来了地价房价飞涨的新问题。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中控制供给和鼓励消费的矛盾在2004年左右爆发。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知识点整理

第七课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一、现代市场的特征(考点一)A 1、含义: 市场是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由买卖关系引发出来的卖方与卖方以及买方与买方的关系。 2、现代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1)统一含义:是指各类市场在国内区域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意义:有利于消费者在商品、价格、质量、品种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也有利于生产者在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2)开放含义:是指市场对所有的商品生产者、购买者敞开,不看级别,不问所有制,没有行业垄断,没有地区封锁,只要有力量,并且愿意都可以进入。 范围:一国范围内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市场开放 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将的市场开放。 意义: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与他人展开竞争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3)竞争含义:各类经济主体为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自我保护和扩张行为。 作用:是市场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创新和社会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4)有序含义:指有完备的市场运行规则,进入市场的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自觉维护和遵守它们,以此使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得到协调。 作用:既有利于平等竞争和公平交易,从而保护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还能惩治、减少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行为,使经济活动得以健康、正常地进 行。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也是我们在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市场交易的原则(考点二)A 1、自愿原则没有他人意志的强加 2、平等原则进入市场的交易双方不存在社会地位高低之别和社会身份贵贱之分,他们是 完全对等的双方。 3、互利原则通过商品交易使双方都得到好处,而不能只是一方赚钱,让另一方受损,目 的是双赢。 4、诚信原则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考点三)B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必然选择。 (2)是有效进行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要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经济资源具有相对稀缺性,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人类需求无限性和经济资源稀缺性的矛盾,这就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有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和市场。而市场则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

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

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 中国经济法自产生确立以来,其发展始终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进程保持着密切的联动性,讨论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将有利于深化经济法的意义,使其更好地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将大大有利于我国当代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经济法与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其自产生确立以来,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的构建始终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进程保持着密切的联动性。那么,在当前中国的总体进程中,经济法被赋予当代的与时俱进性,是指国家为了预防或克服市场自身调节缺陷造成的失灵而制定的,对具有全局性和公共性的经济关系所进行的国家干预的相关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调整需要宏观调节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宏观调控最早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宏观调控是以国家为行为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宏观经济或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的,以预防和克服由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在宏观经济总量

和结构等宏观方面所存在的失衡、失调、失序状况,并促使经济宏观平衡、协调、有序发展为目的的合法行为。宏观调控的目的并不是消除波动,而是努力避免大起大落,防止经济过度扩张或衰退,增强经济稳定性,即在社会本位的价值利益取向基础上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具体目标又体现为:总量均衡、结构优化、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都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配置以达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宏观调控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并以尊重市场规律作为宏观调控的原则,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到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涉及经济的众多领域,其是个全方位的调控系统,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均衡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 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不能毫无节制、毫无根据,经济法就是对这种行为进行规制使其合法化的规范,可以说,国家运用宏观调控体系进行的宏观调控行为要符合经济法的相关规定,经济法同样要契合宏观调控的实际需要。 首先,经济法是对宏观调控适时性的精神贯彻。现代的市场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