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08 利用“假说—演绎法”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提分策略(解析版)

题型08 利用“假说—演绎法”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提分策略(解析版)
题型08 利用“假说—演绎法”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提分策略(解析版)

“假说—演绎法”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某种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就是“假说—演绎法”的充分体现。高考复习中,通过挖掘“假说—演绎法”内涵,运用它解答遗传设计题时分解为3步:提出假设,正向演绎推理(结论→结果),逆向答题(结果→结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在普通的棉花中导入能控制合成毒素蛋白的B、D基因。已知棉花短纤维由基因A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AaBD的短纤维抗虫棉植株(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叉互换,也不考虑致死现象)自交子代出现短纤维抗虫∶短纤维不抗虫∶长纤维抗虫=2∶1∶1,则导入的B、D基因位于

A.均在1号染色体上

B.均在2号染色体上

C.均在3号染色体上

D.B在2号染色体上,D在1号染色体上

【答案】B

2.某遗传实验小组用纯合的紫花香豌豆(AABB)和白花香豌豆(aabb)杂交,得到F1植株366棵,全部表现为

紫花,F1自交后代有1 650棵,性状分离比为9∶7。同学甲认为F1产生配子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同学乙认为F1产生配子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1)你认为同学乙对香豌豆花色遗传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解释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基因型为A_B_的香豌豆开紫花,基因型为aaB_、A_bb、aabb的香豌豆开白花

(2)实验步骤:①第一年选用F1植株与亲本开白花的香豌豆测交,得到香豌豆种子②第二年将香豌豆种子种植,统计花的种类及数量

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如果紫花与白花的比例约为1∶3,说明F1产生配子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②如果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其他比例,说明F1产生配子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解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该题中F1产生的配子有四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9种,但是表现型只有两种,这是因为基因型为A_B_的香豌豆开紫花,基因型为a_B_、A_b_、aabb的香豌豆开白花。验证F1产生配子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一般采用测交的方法,根据预期结果可以得出相应结论。

3.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EE、Ee和ee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1)实验步骤: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________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2)结果预测:Ⅰ.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一:(1)实验步骤:①EE

(2)结果预测:Ⅰ.灰体∶黑檀体=3∶1Ⅱ.灰体∶黑檀体=4∶1

二:(1)实验步骤:①Ee

(2)结果预测:Ⅰ.灰体∶黑檀体=7∶9 Ⅱ.灰体∶黑檀体=7∶8

【解析】分析题中信息可推知,后代群体中这只黑檀体果蝇的基因型为ee(基因突变)或_e(染色体片段缺失),由于选择隐性个体ee进行杂交实验,后代无性状分离,无法判断该个体的基因型,所以应选择基因型为EE或Ee的个体与变异个体进行杂交,而选择Ee个体进行杂交后代配子种类多,计算繁琐,最好选择基因型为EE的个体与变异个体杂交。

方法一:选择基因型为EE的个体与变异个体进行杂交,过程如下:

Ⅰ.若为基因突变,则:

Ⅱ.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则:

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热点题型十利用“假说_演绎法”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讲义北师大版

热点题型十利用“假说—演绎法” 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 某科研小组对野生纯合小鼠进行X射线处理,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对该小鼠研究发现,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该小组想知道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设计了如下杂交实验方案,假设你是其中一员,请将下列方案补充完整。(注:除要求外,不考虑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相应基因用D、d表示。) (1)杂交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统计:将子代雌雄小鼠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数量填入下表。 (3)结果分析与结论: ①如果A=1,B=0,说明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_____; ②如果A=0,B=1,说明突变基因为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且位于______________; ③如果A=0,B=__________,说明突变基因为隐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 ④如果A=B=1 2 ,说明突变基因为__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且位于 _______________。 (4)拓展分析: 如果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突变性状为____________(填“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该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审题关键

由题干可知,对野生纯合小鼠进行X射线处理,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则: (1)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该只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的子代中雄性全为突变型小鼠。 (2)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该只突变型雄鼠与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分别为X D Y和X d X d,二者杂交所得子代中野生型小鼠全为雄性,雌性全为突变型小鼠。 (3)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该只突变型雄鼠与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分别为X d Y和X D X D,二者杂交所得子代中雄性全为野生型小鼠,雌性也全为野生型小鼠。 (4)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又因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基因为显性,则该只突变型雄鼠与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二者杂交所得子代中雌雄性小鼠中都有突变型和野生型。 (5)若突变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突变后性状发生改变,说明突变性状为显性性状,该个体的基因型为X D Y d或X d Y D。 答案(1)让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 (3)①Y染色体上②显性X染色体上③0④显性常染色体上(4)显性性状X D Y d或X d Y D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就是“假说—演绎法”的充分体现。高考复习中,通过挖掘“假说—演绎法”内涵,运用它解答遗传设计题时分解为3步:提出假说,正向演绎推理(结论→结果),逆向答题(结果→结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二倍体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大多数单体动物不能存活,但在黑腹果蝇中,点状染色体(Ⅳ号染色体)缺失一条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 (1)果蝇群体中存在无眼个体,无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无眼果蝇个体与野生型纯合个体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据此判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说―演绎法”的理解与应用

“假说―演绎法”的理解与应用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感觉理解起来有困难.实际上,“假说-演绎法”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 例如,1.某公共汽车上,你和朋友正在闲谈,突然发觉自己的精美手机不见了.(发现问题)2.你怀疑是身后“黄毛青年”所为.(作出假设)3.如果你借用朋友的手机拨打自己的手机,熟悉的音乐铃声马上在该“黄毛青年”身上响起,就可断定是他所为.(演绎推理)4.马上拨打――果真响了!(验证假设)5.小偷――抓他!(得出结论) “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五步就是“假说-演绎法”的核心.事实上,无论是警察,还是科学家,并不总是那么幸运.狡猾的小偷往往会在得手后迅速关机,那你必须重新假设和演绎推理. 在遗传学中,我们经常要判断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基因在细胞中要么位于细胞质中(线粒体中和植物的叶绿体中),要么位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要么位于常染色体,要么位于性染色体.在性染色体上,或位于X染色体,或位于Y染色体. 果蝇的眼形有圆眼和棒眼之分,眼色有红眼和白眼之

分,翅型有长翅和残翅之分.如果你见到一只圆眼雄果蝇,假定圆眼对棒眼是显性,圆眼基因用B表示,你能推测一下该基因在果蝇细胞中的位置吗? 例野生型果蝇(纯合体)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方式,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雄果蝇染色体的模式图及性染色体放大图如图2. 图1图2 请分析回答: (1)由F1可知,果蝇眼形的是显性性状. (2)据左图,能否排除细胞质遗传?若能,为什么?若不能,该怎么办? (3)该雄性果蝇的棒眼能否只是伴Y遗传?为什么? (4)若F2中圆眼:棒眼≈3:1,且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5)若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 也有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 (6)请从野生型(纯合体)、F1、F2中选择合适的个体,设计方案,对上述(5)中的问题做出判断,写出你的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与结论. 看一下你做的答案是否正确:(1)圆眼(2)不能;单

高中生物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

高中生物中的假说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高中生物中,那些科学家用了假说演绎法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事实上,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 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是科学论证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测交实验值与理论推导值的一致性为什么就能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呢?原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奥秘为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揭示这个奥秘学生则难以理解“假说一演绎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是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变异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通过测量和分析活动,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本实验学生体会到,引起变异的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二、学情分析 虽然前面学习过遗传和性状,但本节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变异”这一概念,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通过本实验,加深学生对“变异”这一概念的理解,并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变异的概念,认同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引起变异的原因,并能举例说出什么是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的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协作意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概念。 2、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五、教学难点: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六、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宗旨,本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分组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就生活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七、课前准备 1、测量和记录工具:直尺(精确到毫米)和若干白纸(供学生记录数据之需,学生自备)。 2、测量用的实物材料:花生果实(每组30粒,教师准备)。 3、《实验报告册》。 八、教学过程

“假说演绎法”在物理探究教学中的运用

“假说演绎法”在物理探究教学中的运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为物理课程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一种简便、容易操作的教学方式. 但科学探究活动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采用这种方式,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许多,“假说演绎法”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 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灵活、恰当地运用“假说演绎法”,常会收到独特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探究教学的基本思路 “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是: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在已有经验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现象、搜集相关的事实依据,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再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得出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推论,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这些推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的推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若不相符,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需要重新提出新的假说,再重复先前的过程. 将这一方法运用到物理课程的探究教学中,其教学流程图可以用图1来表示. 以下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二、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发现问题 学生在先前的学习活动中已有所发现:通过凸透镜看近处书本上的字是正立、放大的,而看远处的景物,则是倒立、缩小的,说明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 那么,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或是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又成放大的像,或是缩小的像?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 2.搜集事实 学生选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或直尺),尝试搜集、获取直观的科学事实.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不变,使烛焰沿主光轴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靠近透镜,调节好像距,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可以发现:随着物距的减小,光屏上的像逐渐增大,并且由缩小逐渐变为放大,同时,像距也随之增大. 当烛焰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太靠近时,光屏上就不出现烛焰的像,只有亮斑,但此时通过凸透镜看烛焰,就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清晰的像. 换一块焦距不同的凸透镜重复刚才的实验,情况大致相同,只是光屏上出现放大、或缩小的像、或不出现像时,烛焰的位置有所不同. 3.提出假说 对搜集到的事实进行分析:每次凸透镜成不同的像,都是通过移动烛焰的位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探究性实验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说课稿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实验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一节中的一个探究性实验。新课标要求通过观察某种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活动,能感知生物的变异。教材以花生为例,围绕花生果实的大小,提出了大小两个品种的花生概念,虽然花生在宜昌是常见生物,学生很熟悉,但对花生品种缺乏认识和了解。教材直接给出大小2个品种的花生概念,然后让学生去通过测量验证的做法,过于简单,缺乏逻辑推理,所以,我的处理是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自己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步步延伸,得出生物在性状上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及变异的主要原因。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同生物性状上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能够尝试分析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进一步掌握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通过测量,学生能提高获取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提高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2、理解生物变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说教法 利用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分析、讨论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来激发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生物变异的原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堂上,我采用了实验探究、引导点拨等多种方法; 本节设计理念:以观察、测量、等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课堂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 三、说学法 学情预设与学法构想:八年级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只有了初步了解,只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因此实验中采用观察、测量、等学习方法; 四、说实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 实验材料及用具:不同种类的花生、直尺、三角板、圆规、铅笔、课本、实验报告纸。 (二)实验探究: 1、直观导入、激趣引思:以看、摸、尝直观导入:教师给出一些花生,请学生观察后找出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兴奋地仔细观察外形、品尝种子,发现颗颗总是有差异。(视频显示9)教师引用一位哲人的话:“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进而抛出两个问

假说—演绎法的详解及其应用

假说—演绎法的详解及其应用 刘清华 乌鲁木齐市长沙路18号金剑桥学校 提要:这篇文章针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内容运用到的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进行了的梳理和归纳,在讲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时运用其方法能使学生印象深刻,系统的掌握这些内容,并能在解题时运用这种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一)、(二)以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三节课都是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法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是错误的。这就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必修二中在讲解基因分离定律时用的就是假说—演绎法,但课本在论述时有点支离破碎,很多学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对这种方法不是很理解,在做题的时候也不懂得去运用,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四个步骤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并举例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题。 一、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讲解假说—演绎法 1.1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孟德尔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高茎。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比例为3:1。

用其他一对相对性状做实验也出现了同样的结果。看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 1.2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 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用D和d表示。而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由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永远是纯合子。这样,亲本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产生的配子也只有一种:d。这样,D和d结合,产生的子一代的基因型是Dd,D对d有显性作用,F1全部表现为高茎。F1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从而形成两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D、d;两种比例相同的雌配子D、d。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可以有四种组合:DD、Dd、Dd、DD。表现为3份高茎、1份矮茎,假说与实验结果符合。 1.3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 孟德尔解释实验现象的关键是F1能否产生两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这也是分离定律的实质。如能产生,则让F1与其隐性个体矮茎豌豆杂交,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的后代:高茎、矮茎,且比例应为1:1。 1.4实验验证 孟德尔用F1和隐性个体做了测交实验,得到了与假说演绎的测交实验结果相同的结果。从而证实了自己的假说正确。这就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假说演绎法。

(完整版)高中生物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专题

高一生物探究性实验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每次考试都有相当比重。由于探究实验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整理,使同学们在做这方面题时感到无所是从。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所涉及的实验 实验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三、探究实验的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和交流六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问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问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作出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 A、实验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指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活

八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探究报告

目录 一、扦插材料的处理第十二周 二、鸟卵的结构第十四周 三、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第十六周 四、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第十八周 五、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第二十周

探究实验扦插材料的处理 【探究目的】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在农林业生产中,不同植物扦插时对条件有不同需求。了解和顺应他们的需求,才能获得更高的繁殖成功率。为此,我们小组对扦插材料的处理作了一次探究。 【提出问题】 扦插时加了生根剂的植物与没加生根剂的植物哪个生长发育的快些? 【作出假设】 扦插时加了生根剂的植物比没加生根剂的植物生长发育的快些。 【制定并实施计划】 (1)材料:一盆紫背天葵、一个装了土壤的花盆、剪刀、一根白线、一根木筷、生根剂、标签等。(2)步骤:1、在紫背天葵上剪两段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 2、将紫背天葵的茎段下方的切口剪斜,上方的切口剪平,将茎段多余的叶适当剪掉; 3、用木筷在花盆的土壤里插两个孔,并将其中一段紫背天葵上绑一条白线,作为对照组,另一段作为实验组; 4、在对照组的下段沾上适量的生根剂,插入土壤孔中,另一段直接插入另一个孔中,浇上一些水。 5、在花盆上贴好标签(写上班别、姓名),用透明胶封好,将花盆放在生物园里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地方。 6、每天轮流浇水和观察。 【注意事项】 (1)要选择生长健壮且没有病虫害的枝条; (2)每段保留两个节,最好节上有节; (3)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伤口水分过多蒸发;下方的切口是斜向的,这样可以增大吸收水分的面积; (4)切勿将茎段上下插反,因为这样会影响生长; (5)茎段既要去掉一些叶片,又要留几片; (6)注意每天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探究结果】 观察19天为止。实验组成活率100%,对照组成活率100%。 实验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扦插时加了生根剂的植物比没加生根剂的植物生长发育的快些。 【我们的反思】 在处理材料时有些细节没注意到,导致实验结果有些偏差。探究鸟卵的结构 【实验指导】 选择的鸡蛋必须是新鲜的,且未经洗蛋处理(不能洗,但可稍作轻擦除表面的污物)。 【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1.认识鸡蛋的结构。 2.区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材料用具: 鸡蛋二个、放大镜、镊子、解剖剪、刀片、烧杯2个、酒精灯、培养皿、火柴 方法步骤: 1、照蛋,注意区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 2、先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表面,发现卵壳有很多小孔。 3、在鸡蛋钝圆的一端敲出裂缝。 4、小心地剥去表面的卵壳。 5、露出里面的卵壳膜。 6、将卵壳膜剪开,将鸡蛋的内容物倒到纸杯中。 7、观察内部的结构,认识卵黄、卵白和胚盘。 8、将鸡蛋煮熟后剥开,观察气室的大小。 9、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内部的卵黄和卵白。 10、对比生鸡蛋和熟鸡蛋的结构。 【实验探究】 1、通过实验操作,你认为鸟的生殖方式是什么?并说出理由。卵生 2、有性生殖的生命起点是什么?受精卵 3、作为生命起点的受精卵是生物吗?并说明理由。是 4、作为生物的受精卵,是如何获得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由此可知,如何理解陆生动物必须的三大基本生存条件? 从自身提取,适宜的环境,充足的营养,一定的温度 5、一个鸟卵就是一个生物细胞吗? ①在受精情况下:不是

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

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2019年3月20日 (考试总分:108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1、(5分)下列关于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在高温下和酶的催化下分解都加快,其原理都是降低了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B.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选择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材料,或者选择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检测效果均可 C.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则检测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和碘液均可D.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操作合理的顺序应为: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2、(5分)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B.要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C.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应将水族箱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并定时向缸内通气 D.对酵母菌计数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一般是将酵母菌液直接滴入计数室内 3、(5分)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B.0.2 g/mL的NaOH溶液、0.2 g/mL的CuSO4溶液、蒸馏水可用于鉴定组织中的还原糖和蛋白质 C.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时,可取新鲜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上表皮 D.脂肪鉴定实验中,加入50%的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脂肪 4、(5分)在以下有关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可选择H2O2作为反应物 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较深的玻片标本时,可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代替根尖细胞 D.0. 3 g/mL的蔗糖溶液中,可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紫色变浅 5、(5分)20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研究细胞膜通道蛋白的科学家,其之前发现的AQP2水通道蛋白存在于集合管细胞膜上。某科研小组对蛋白AQP2进行了相关实验:选细胞膜中缺乏水通道蛋白AQP 2的肾集合管细胞放在等渗溶液中进行相应处理,一段时间后,再放在低渗溶液中测定水通透速率,处理及结果如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Ⅱ组与Ⅰ组对比说明蛋白AQP2能通过主动运输提高水的通透速率 B.Ⅱ、Ⅲ组对比说明HgCl2能降低水通透速率,因为HgCl2阻止了蛋白AQP2的mRNA的翻译 C.注入蛋白AQP2的mRNA的集合管细胞将AQP2通过内质网合成、加工并运至细胞膜 D.抗利尿激素能调节肾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能与调节细胞膜上蛋白AQP2的数量有关 6、(5分)独脚金内酯是近年发现的新型植物激素。为研究独脚金内酯在向光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人员以正常生长状态下的水稻幼苗为材料,设置四组试验(如图1),A组不做处理,B组施加一定浓度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C组用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D组用GR24+NAA处理。四组均进行同样强度的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测量茎的弯曲角度(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结果说明GR24能减弱植株的向光性反应 B.GR24的作用可能是影响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C.实验结果说明独脚金内酯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GR24可能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影响向光性反应 7、(5分)生活中常常会发现:切开的梨放的时间长了,切面会变成褐色,因为梨的果肉中铁成分很高,一旦与空气接触,铁和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形成一种褐色物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B.该实验能证明空气中的氧气使梨切面变色 C.这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有无NaCl

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法

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法的比较研究 浅析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必修二模块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领悟假说演绎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突出了假说演绎、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本模块主要通过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在染色体上等定律和理论的发现过程来体现了上述科学方法,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对两种科学方法的传授和学生对其的理解应用都显得略有困难,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处理方法,与大家商榷。 一、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 1、假说:假设的意思,指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说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恩格斯曾经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充分说明假说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演绎:有发挥的意思,如演说、演绎,一种推理的方法,是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跟“归纳”相对。 3、归纳:一种推理的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跟“演绎”相对。 4、类比:一种推理的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其结论是否正确还有待实践证明。 5、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的(结论)过程,有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6、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7、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而在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类比推理的结构可表示如下:A有属性a、b、c、d ,B有属性a、b、c ,推出结论B有属性d 。例如科学家在研究光的性质时,曾将光与声进行类比。声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其原因在于它有波动性。后来发现光也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因此推测光也可能有波动性。 二、例说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流程

最新高中生物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

高中生物中的假说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 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高中生物中,那些科学家用了假说演绎法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事实上,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 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是科学论证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测交实验值与理论推导值的一致性为什么就能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呢?原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奥秘为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揭示这个奥秘学生则难以理解“假说一演绎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状况。 2、1900年,3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遗传学界开始认识到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要意义。如果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即基因确实存在,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也就是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由此可以看出,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一演绎的过程。 3、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以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的阐明为例。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发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那篇著名的论文的最后写道:“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后,我们立即又提出了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他们紧接着发表了第2篇论文,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双螺旋解开,解开的两条单链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精选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精选 真题及参考答案 1. ( 5分)下面是某合作小组的同学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过程。 ①取两个玻璃缸,分别标记 A B ②在A缸中加入500ml池塘水,B缸中加入500ml自来水 ③在A 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资料 ④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各一只 ⑤在A缸中加入少量甲状腺激素制剂,B缸不加入 ⑥保持A、B两缸水温20C—— 25 C ⑦每天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请回答: (1)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两个环节不够严谨,请你指出来,并加以补充完善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步中,设置B缸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如果实验如能按照你所修改的方案进行(假如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清楚)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7分)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锥型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向E、C、D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把A、C、E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装置A、E、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A、E、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存活的时间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 (2)比较A、E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

2020届高考生物复习:热点七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定与实验探究

热点七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定与实验探究 [规律方法·会总结] 1.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 2.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判断 3.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 (1)类型????? 显性突变:aa →Aa (当代表现)隐性突变:AA →Aa 当代不表现,一旦表现即为纯合子 (2)判断方法 ①选取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杂交,据子代性状表现来判断。 ②让突变体自交,观察子代有无性状分离来判断。 4.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判断 (1)判断依据: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是染色体变异,不能观察到的是基因突变。 (2)具体操作:制作正常个体与待测变异个体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找到中期图像进行染色体结构与数目的比较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5.变异类型实验探究题的答题模板 [技能提升·会应用] 1.已知果蝇的红眼(W)和白眼(w)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从真实遗传的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的单对交配中,获得如下后代:670只红眼雌果蝇,658只白眼雄果蝇,1只白眼雌果蝇。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注:性染色体组成异常的果蝇中,有1条X 染色体的果蝇为雄性。有2条X 染色体的果蝇为雌性。 (1)请画出题干中果蝇杂交的遗传图解(不考虑这只白眼子代雌果蝇)。 (2)对于该例白眼雌果蝇的存在,请给予三种可能的可遗传变异类型及其详细解释。 ①变异类型: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变异类型: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 1 什么是实验设计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等。但在生物综合能力测试中由于受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实验设计能力考查无法面面俱到,或者是考查实验步骤的设计、续写或修改,或者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或者是实验数据的加工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或者是考查实验结果的预期与讨论,或者是实验装置的检验或改进等等。 2 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设计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①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 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2.1实验设计的基本解题思路 2.1.1明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类型 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弄清“做什么”的问题,即探究或者是验证什么生物学现象或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运用哪一原理进行实验设计,才能明白实验设计中哪一因素是实验变量。例如“设计实验验证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此实验原理或实验思路与七年级上册教材“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相同,因此采用教材中相似的实验设计思想:先准备两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锥形瓶,然后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投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锥形瓶中。再如“口腔内的化学变化”,探讨的问题是温度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实验设计中,“温度”这一因素应是实验变量。 实验设计一般有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设计和探究性实验设计。验证性实验具有明确的结果,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应针对多种可能分别加以考虑和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如二005年湖南怀化“探究光照对菜豆发芽的影响”;2007年浙江湖州“唾液淀粉酶催化效率与时间关系”就属于探究性实验设计。 2.1.2找出两类变量,确定对照类型 一找出两类变量 在实验过程中,变量是指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据其在实验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口腔内的化学变化”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适温和高温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和高温条件的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学案 一、概念: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二、以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实验来分析假说演绎法的步骤。 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是: 2.通过推理和想象,做出假说 做出的假设是: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是: 3.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 问题(1)如何才能知道F1的D和d 是否分离并进入不同配子? 问题(2):能直接观察出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吗? 问题(3):配子中遗传因子的控制作用能在子代表现出来吗? 4.对假说进行验证(方法是:) 练习: 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若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则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C.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2.几种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用红眼雌果蝇(X R X R)与白眼雄果蝇(X r 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3.(2013年新课标卷)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一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选育出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问题: (1)假如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是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写出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①该实验的思路: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现中的“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现中的“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通过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可以较好地体验“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一、科学实验发现事实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对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基本程序是:以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P)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对F2的性状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性状分离比为3:1(一对)或9:3:3:1(两对)。 二、推理想像提出假说 如何解释“F1表现一种性状,F2性状分离且呈现一定分离比”呢?孟德尔通过推理想像,提出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纯合体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杂合体的组成不同。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对F1而言,一对相对性状时,形成2种等量且不同的配子;两对时,形成4种等量且不同的配子。 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一对相对性状时,F2有4种组合、2种表现型、比例为3:1;两对时,F2有16种组合、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三、演绎推理得出推论 上述假说是否符合实际,其核心在于“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根据假说,隐性亲本只产生一种配子,不影响后代的表现型,如果让F1与隐性亲本杂交(即测交),所得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只与F1产生的配子有关,即一对相对性状时,后代表现型应为2种、比例为1:1;两对时,F2表现型为4种、比例为1:1:1:1。 四、实验检测揭示规律 根据上述推论,孟德尔进行了一对及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与预期相符,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