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复治疗训练过程的记录规范

1.康复治疗训练过程的记录规范
1.康复治疗训练过程的记录规范

1.康复治疗训练过程的记录规范

一、康复治疗标准康复治疗的时间开展得越早结局越好。原则上讲,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一般的脑梗死,当天可以开展康复预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较严重的脑出血,有脑水肿、高颅压,积极控制颅压和脑水肿,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康复预防治疗,一般在2周内,多于3~10天开始康复预防治疗开展康复治疗晚,康复结局差,合并症多。一般说,3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最快,半年后仍有恢复,1年后恢复变慢,但康复治疗仍有益处二、康复住院时限轻症患者不超过1个月、中症患者不超过3个月;重症患者不超过6个月。

如患者已达到出院时间,但仍有较大康复价值或出现并发症需住院治疗,经申请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三、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选择性检查1、脑脊液检查。

适应征: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障碍等情况,需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适应征:需了解是否有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供应情况时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适应征;①需明确癫痫诊断时;②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及颅内感染诊断时;③出现意识障碍时;④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磁共振(MRI)检查适应征:①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

②病情发生变化,有加重迹象时;③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

④其它情况需要进行CT或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征: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征: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征:疑有心、肺功能减退,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特需检查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特殊贵重检查。

四、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精神、言语、认知、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相关临床技术的应用。

4、高压氧治疗(受伤时间在一年以内者可酌情使用)

5、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防治。

2、痉挛:去除诱因;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神经阻滞、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及行为心理治疗等。

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必要时手术治疗等。

5、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6、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置等。

7、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等的防治。

上述并发症,根据需要请专科会诊治疗,必要时转院行专科治疗。

五、医疗康复规范(一)

功能评价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吞咽障碍、排泄障碍及心肺功能障碍等。评价项目如下:

1、躯体功能评价Brunnstrom评价、Fugl-Meyer评价(FMA)、肌痉挛评价、关节活动度(ROM)

评价、感觉评价、平衡功能评价、协调评价、肢体形态评价、上肢功能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肌力评价、辅助器具适

配性评价,可步行者需进行步态分析。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可先用认知筛查、成套认知评价表、知觉障碍筛查表进行评价,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失认症专项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存在行为障碍者进行专门行为障碍评价。

3、言语、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疑存在失语症或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部分患者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4、社会心理及生活质量评价

5、康复效果的评定疗效的结果判定是指末次评估与初次评估分值之差,标准如下:显效:分值差≥8;有效:分值差在1~7分之间;无效:分值差为0。

(二)

康复治疗规范康复治疗注意循序渐进,要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配合,并与日常生活和健康教育相结合。

1、物理治疗(1)运动治疗:

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被动活动、牵伸等)、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血管舒缩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主、被动运动、牵伸训练、呼吸训练、体位变换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间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力、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及步态训

练等。

(2)物理因子治疗:

选用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偏正光照射、中药熏药治疗、超声波治疗、超短波短波治疗、中频脉冲电治疗等。

2、作业治疗(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例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和提供丰富的环境以提高认知功能,有条件的单位可使用电脑辅助认知训练。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相应的失认症训练和(或)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价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图形、图象辨认、空间结构、位置关系训练等等,提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识或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早期可在床边进行平衡、进食、穿衣、转移、步行、入厕、洗澡、个人卫生等方面,实际生活环境中或尽量模拟真实生活环境进行训练。

(4)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提高运动控制能力、维持和改善上肢关节活动度(ROM)、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提高手灵活性和实用功能。

(5)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和指导,并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环境改造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

3、语言治疗对有构音障碍者进行构音训练、发音训练、交流能力训练等,对存在失语症的患者需进行听、说、读、写、计算、交流能力等内

容的语言训练等,部分患者需进行摄食-吞咽训练,存在言语失用者进行针对性训练。

4中医康复治疗(1)针刺治疗:采取分期治疗与辨证治疗相结合,取穴以阳经为主,阴经为辅。

(2)推拿治疗:一般在中风后两周开始推拿治疗,以益气血、通经络、调补肝肾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施以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3)其它治疗:电针、头皮针、艾灸、梅花针、穴位注射、穴位帖贴敷、穴位埋线、火罐、中药治疗等。

5、辅助技术早期或严重病例需配置普通轮椅,大部分患者需配备踝足矫形器(AFO),部分患者步行时需借助四脚仗或手仗,部分患者需配置必要的生活自助具(如修饰自助具、进食自助具等)。预防或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可使用肩托,部分患者需使用手功能位矫形器或抗痉挛矫形器。

(三)

肩-手综合征(SHS)的康复治疗用1~2mm的长线,从远端到近端,先拇指后他指,最后手掌手背到腕上冷疗有止痛、解痉、消肿作用,9.4℃~11.1℃冷水浸泡患手30分钟,1次/日。

主动、被动运动应首先进行肩胛骨活动,在上肢上举的情况下进行三维的肩关节活动。

患侧上肢的被动运动。

交感神经阻滞。

类固醇制剂可口服或肩关节或腱鞘注射(四)

肩关节半脱位GHS)的预防及康复治疗预防:

一但出现半脱位多难于恢复,应早期保护预防。早期患肢可安置轮椅上的支撑台,或采取良好的放置姿势,也可用吊带。

治疗:

目的在于纠正肩胛骨位置,进而纠正关节盂位置,以恢复肩部的自然绞索机制手法:纠正肩胛骨位置,使肩胛骨充分前屈、上抬、外展并向上旋转;刺激肩胛骨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活动或增加其肌张力,治疗者站在患者前方,向前抬起患肢然后用手掌沿患肢到手掌方向快速反复地加压,并要求患者保持掌心向前,不使肩后缩;用冰快速按摩有关肌肉,可刺激肌肉的活动,对三角肌及冈上肌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也有效;针灸、电针可能对肌张力提高有一定作用;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下,维持全关节无痛性被动活动;应避免牵拉损伤患肢,引起肩痛和半脱位,一定注意保护肩关节(五)

康复护理规范1、康复护理评估包括皮肤状况、压疮发生危险因素、意外伤害危险因素、二便功能及对伤病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2、康复护理(1)体位护理:良肢位摆放、体位变换、体位转移等。

(2)膀胱与肠道功能训练,二便管理。

(3)康复延伸治疗:根据康复治疗师的意见,监督和指导患者在病房进行关节活动度(ROM)、日常生活活动(ADL)、吞咽、语言交流等延续性训练。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继发性损伤的护理(如摔伤、烫伤等),各类感染的预防护理,防压疮护理,预防深静脉血栓、关节挛缩及

废用综合征的护理,脑室腹腔流管阻塞的防治护理及癫痫发作的救治与护理。

3、心理护理、家庭康复及社区康复护理指导良肢位的摆放a.患侧卧时,使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指关节伸展,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该体位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拉整个偏瘫侧肢体,有助防治痉挛b.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肢向头顶方上举约10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髋关节自然屈曲,足不要内翻;c.仰卧位因受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较强,也容易引起骶尾部、足跟外侧或外踝部发生压疮,因此,脑卒中病人应以侧卧位为主。必须采取仰卧位时,患臂应放在体旁的枕上,肩关节前伸,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放置支撑枕,使骨盆前伸,防止患腿外旋,膝下可置一小枕,使膝关节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以免足底感受器受刺激,通过阳性支撑反射加重足下垂应避免半卧位,因该体位的躯干屈曲和下肢伸直姿势直接强化了痉挛模式。

六、职业康复规范(一)职业康复评价常规进行功能性能力评估,轻、中度颅脑损伤需进行工伤职工职业调查、就业意愿评估、工作需求分析、主动用力一致性评估、工作模拟评估、现场工作分析评估等。

(二)职业康复(1)职业咨询:通过测试、咨询、诊断、规划等方式,运用科学的测评工具,提供全面的信息、策略与方法,引导工伤职工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发展潜能、职业兴趣、个人性格,调适自己

的职业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2)就业选配:轻度和部分中度颅脑损伤患者有就业倾向,可根据其残疾程度、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兴趣、学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选配合适的工作。

(3)技能培训:轻度和部分中度颅脑损伤患者可根据其认知、躯体功能状况及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电脑操作训练班、金工木工训练训练班、手工艺制作培训班等。

(4)工作适应与调整:为了稳定保持某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指导工伤职工如何与雇主或同事进行有效沟通,根据个人性格特征调整个人与环境间的匹配程度。适用于可以重回工作岗位的轻度和部分中地颅脑损伤患者。

(5)工作强化及模拟训练:以重返工作岗位为目标,应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进行训练,从而恢复躯体的、行为的和职业上的功能。

七、康复出院标准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并符合以下条件:

1、已达到康复住院时限。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控制。

3、已达到预期康复目标。

康复评定技术 课程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64学分:4 适用专业:康复技术 先修课程:考试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共同构成现代医学体系。《康复评定技术》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康复评定技术为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康复机能评定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求体现“三基”思想,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不仅实用、适用、够用并达到全国康复治疗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它要以《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疾病概要》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康复机能评定的含义,掌握康复机能评定的具体方法,如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平衡协调能力的评定、步态分析、ADL评定及疼痛和感觉功能的评定等。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职教理念,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和“教”,即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做中传授理论和培养学生技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课堂给学生;而教师是主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4学时,学分为4学分。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

康复训练的诊断标准和流程

康复训练的诊断标准与流程 一、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吞咽障碍、排泄障碍及心肺功能障碍等。评价项目如下: 1、躯体功能评价 Brunnstrom评价、Fugl-Meyer评价(FMA)、肌痉挛评价、关节活动度(ROM)评价、感觉评价、平衡功能评价、协调评价、肢体形态评价、上肢功能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肌力评价、辅助器具适配性评价,可步行者需进行步态分析。 2、精神心理评价 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可先用认知筛查、成套认知评价表、知觉障碍筛查表进行评价,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失认症专项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存在行为障碍者进行专门行为障碍评价。 3、言语、吞咽功能评价 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疑存在失语症或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部分患者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4、社会心理及生活质量评价 5、康复效果的评定 疗效的结果判定是指末次评估与初次评估分值之差,标准如下:显效:分值差≥8;有效:分值差在1~7分之间;无效:分值差为0。 (二)康复治疗规范 康复治疗注意循序渐进,要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配合,并与日常生活和健康教育相结合。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 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被动活动、牵伸等)、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血管舒缩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主、被动运动、牵伸训练、呼吸训练、体位变换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间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力、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及步态训练等。 (2)物理因子治疗: 选用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偏正光照射、中药熏药治疗、超声波治疗、超短波短波治疗、中频脉冲电治疗等。 2、作业治疗 (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例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和提供丰富的环境以提高认知功能,有条件的单位可使用电脑辅助认知训练。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相应的失认症训练和(或)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价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图形、图象辨认、空间结构、位置关系训练等等,提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识或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早期可在床边进行平衡、进食、穿衣、转移、步行、入厕、洗澡、个人卫生等方面,实际生活环境中或尽量模拟真实生活环境进行训练。 (4)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提高运动控制能力、维持和改善上肢关节活动度(ROM)、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提高手灵活性和实用功能。 (5)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和指导,并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环境改造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康复概论》、《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等,很多内容需要结合实践方能更好的掌握,因此在学习中,需要边学习,边操作,方能更好的掌握,以获得更确实的临床康复经验。 第一章康复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康复的概念 2、掌握康复的工作内容 3、掌握康复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1、康复的内容 2、康复的治疗过程 3、康复的发展史 第二章物理治疗学 第一节运动疗法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 2、了解运动疗法的分类 3、熟悉运动疗法的内容 4、熟悉运动解剖学基础 5、熟悉运动生理学基础 6、掌握肌肉收缩的不同方式 7、熟悉运动代谢基础 8、掌握运动疗法的常用运动方式 9、熟悉运动疗法的生理作用 10、掌握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11、熟悉运动疗法应注意的事项 12、熟悉运动疗法的禁忌症 13、熟悉运动处方的项目 14、熟悉运动量控制的内容 15、熟悉运动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教学大纲 一、运动疗法的定义 1、运动疗法的定义 2、运动疗法的分类 二、运动疗法的内容和分类 1、常规的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 3、运动再学习 三、运动疗法的基础

1、运动学基础:运动解剖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 2、运动生理学基础:肌肉的理化特性、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协同作用 3、运动的代谢基础:肌肉收缩的能量供给、运动中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指标、对训练的代谢反应 四、运动中常用的运动方式 1、被动运动 2、主动运动:随意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 3、牵引 五、运动中的生理及治疗作用 1、生理作用:心脏、骨骼肌、骨和关节、血压、肺、血脂质、其他 2、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六、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禁忌 1、临床应用 2、运动疗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3、运动疗法的禁忌 七、运动处方 1、运动治疗项目: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 2、运动治疗量:运动治疗强度、治疗频率、治疗持续时间、 3、注意事项 第二节常规的运动疗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关节活动基础 2、掌握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的具体方法 3、掌握被动运动具体训练方法 4、掌握不同关节的关节活动具体方法 5、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概念 6、了解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 7、掌握关节松动术的基本手法 8、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手法分级标准 9、掌握关节松动术手法应用的选择 10、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1、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操作程序 12、掌握人体主要关节的关节松动术的具体操作 13、掌握软组织牵伸的概念 14、掌握被动牵伸的种类及操作 15、掌握主动抑制的概念和方式 16、掌握肌肉牵伸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7、掌握肌肉牵伸的程序 18、了解牵伸的局部放松技术 19、掌握人体主要肌群的牵伸技术 20、掌握肌力的概念 21、熟悉影响肌力的因素

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1、定义 PNF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的反应,改善运动控制、肌力、协调和耐力,最终改善功能的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病、运动创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等。 (2)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以及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 3、设备和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PNF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基本技术、特殊技术、常用技术分类、常用基本运动模式。 (1)基本技术: 1)皮肤刺激(手法接触):治疗师的手以蚓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的方向。

2)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 3)扩散和强化:治疗师通过对较强肌肉的抗阻,把强化效应传送到较弱肌肉。 ` 4)牵伸:治疗师在每个动作的开始给予主动肌快速的牵伸至最长位置。 5)牵引和挤压:治疗师利用对躯干和四肢的拉长(拉长肌肉,分离关节面)以诱发牵张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负重(压缩)以激活关节感受器。 6)时序:运动的先后顺序,促进正常顺序及通过“强调顺序”增加肌肉收缩。 7)体位和身体力线:治疗师的身体和手的力线引导和控制运动或稳定。 8)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地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以诱导运动。 (2)特殊技术: 1)节律性起始:先被动、缓慢、有节律地活动肢体数

康复医学科康复流程和操作规范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来院患者康复治疗的相关规定和流程 为有效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水平,真正体现文登整骨医院的“大康复”理念,根据卫生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和《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指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中医为体、弘扬特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全面康复理念为指导,以“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为目的,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从功能评定、中医特色治疗、临床治疗、现代技术治疗等技术为着手点,将多专业诊疗康复技术融合,为病、伤、残患者提供“一站式”康复诊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文登整骨医院来院患者康复流程、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以促进患者以最快、好、省的康复方式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的康复需求。 一、康复医学科组成: 1、康复治疗大厅 2、康复病房 3、深入各科室的康复治疗师参与的病区康复 4、康复门诊、治未病预防保健 5、康复辅助器具安装室。 二、康复治疗分组 1、中医药治疗组(中药饮片、中药烫洗、熏蒸等) 2、理疗组(声、光、电、磁、冷、热和力等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 疗的方法等) 3、中医特色治疗组(针刺治疗、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导 引技术、五行音乐等)

4、康复技术治疗组[作业治疗组(OT)、物理治疗组(PT)、大型器 械组(机器人、减重、等速等各种仪器设备)、语言治疗组、吞咽认知训练组、心理治疗组] 6、治未病康复工程组(如假肢、矫形器、自助器等辅助器具) 具体康复流程如下: 患者的康复治疗是由一个团队(Team组)来完成,是将多专业诊疗康复技术融合,为病、伤、残患者提供“一站式”康复诊疗服务,包括临床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中医师、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针炙师、推拿师、护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 组长:根据患者科室不同,团队(Team)组长为科室医疗组长以上人员。 成员:团队的所有成员。 骨伤住院患者康复流程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师检诊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临床以及专科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所有的骨伤科病人和健康者进行康复干预,辩证使用中草药,下达治疗医嘱和康复会诊医嘱,康复医师在24小时内检诊患者并与主管医师沟通、协商,进行康复评定,确定近、远期康复目标,制定康复处方和治疗计划,并出具相关文书或医嘱、治疗单。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对评定治疗内容进行补充,并结合患者进行教学,体现新经验、新进展、新观点。对患者及亲属进行详细告知康复训练的预期结果和可能出现的相关情况,签订康复治疗同意书。康复团队的成员分头实施康复治疗方案,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记录登记。 经过治疗康复后,进行阶段性评估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康复方案,继续分头实施。 在治疗康复中,要针对不同疾病和患者发病时间的长短,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完整版)康复治疗计划

康复治疗计划表 患者信息栏: 姓名:张香香性别:女性年龄:74岁住院号:434155 功能分级: 布氏分级:左上肢Ⅴ级,左手Ⅴ级,左下肢Ⅵ级 功能训练计划: 1.被动活动患者上下肢:关节活动方向正确,每个活动方向重复15 次,每天活动2次。 2.下肢肌力训练:①仰卧位,主动做屈髋屈膝,脚跟始终财主床面, 20次∕组,2组∕天;②仰卧位,准备一公斤的沙袋,固定绑在小腿,主动抬腿动作,膝盖弯曲朝向胸前方向,20次∕组,2组∕天。 3.俯卧位,主动做屈膝动作,20次∕组,2组∕天。 4.上肢肌力训练:将一公斤沙袋绑在手腕处,练习抬手臂,20次∕ 组,4组∕天。 5.协调性训练:上肢练习指物,各个方向准备物品,练习手指指物, 要求准确方向。 活动训练计划: 1.平衡训练:①不辅助下站立训练,患者不扶住任何人或物,独自 站立,10分钟每次,每天练习3-4次;②迈一步平衡训练,用左腿支撑,右腿向前迈一步再收回,10分钟每次;③踏板平衡训练,

准备8-10厘米的踏板,用右腿上下踏板,10分钟每次。 2.步行训练:尽量选择阶梯或有坡度的路,为了防异常步态的发生, 每天行走不超过2公里,步行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不引起明显疲劳,每天2-3次行走。 3.生活自理能力训练:①筷子的使用,使用筷子练习夹大豆,最后 练习使用筷子夹起豌豆或玻璃球;②穿鞋的训练,尽量选择不系鞋带的鞋子,能够一脚蹬最好;③平时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独立的穿衣穿裤,洗脸刷牙,上厕所,室内转移活动,吃饭,洗澡等。 参与训练计划: 1.继续根据兴趣爱好,比如:种菜 2.与人交流,可改善患者患病后的紧张情绪。

康复治疗计划表 患者信息栏: 姓名:曹安民性别:男性年龄:44岁住院号:433651功能分级: 布氏分级:左上肢Ⅲ级+,左手Ⅱ级,左下肢Ⅵ级 功能训练计划: 6.被动活动患者上下肢:关节活动方向正确,每个活动方向重复15 次,每天活动2次。 7.下肢肌力训练:①仰卧位,主动做屈髋屈膝,脚跟始终财主床面, 20次∕组,2组∕天;②仰卧位,准备一公斤的沙袋,固定绑在小腿,主动抬腿动作,膝盖弯曲朝向胸前方向,20次∕组,2组∕天。 8.俯卧位,主动做屈膝动作,20次∕组,2组∕天。 9.上肢肌力训练:将一公斤沙袋绑在手腕处,练习抬手臂,20次∕ 组,4组∕天。 10.协调性训练:上肢练习指物,各个方向准备物品,练习手指指 物,要求准确方向。 活动训练计划: 4.平衡训练:①不辅助下站立训练,患者不扶住任何人或物,独自 站立,10分钟每次,每天练习3-4次;②迈一步平衡训练,用左腿支撑,右腿向前迈一步再收回,10分钟每次;③踏板平衡训练,

2020年康复治疗技能操作题

2020年康复治疗技术技能操作考题 一患者女50岁家庭主妇诉右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三月余,加重半月,为持续性钝痛,疼痛以夜间、阴雨天为甚,前屈、外展、外旋受限,穿衣困难。间断膏药敷贴治疗,无明显上肢放射性疼痛 1 评定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体格检查 2 治疗摸背受限 3 问答肩复合体有哪几个关节组成? 二患者女50岁家庭主妇诉右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三月余,加重半月,为持续性钝痛,疼痛以夜间、阴雨天为甚,前屈、外展、外旋受限,穿衣困难。间断膏药敷贴治疗,无明显上肢放射性疼痛 1 评定前屈外展关节活动度 2 治疗外展80°受限,伴肩峰下疼痛? 3 问答肩袖指哪四块肌肉?功能是什么? 三患者女50岁家庭主妇诉右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三月余,加重半月,为持续性钝痛,疼痛以夜间、阴雨天为甚,前屈、外展、外旋受限,穿衣困难。间断膏药敷贴治疗,无明显上肢放射性疼痛 1 评定前锯肌四级肌力检查 2 治疗请演示胸大肌胸小肌挛缩治疗方法?

3 问答喙肩肱由哪些组织组成? 四患者男86岁,神清,右股骨头坏死伴骨性关节炎行全髋置换术后第一天 1 评定双侧下肢长度测量 2 治疗术后第一天治疗内容及良肢位如何摆放? 3 问答髋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事项有哪些? 五患者男57岁,脑出血术后两月余,左侧偏瘫,Brunnstrom评价(左上肢- 手-下肢)V-VI-III,改良Ashwortn:左侧髋内收肌1级,伸膝肌2级,踝跖屈肌2级,),左侧肢体协调性差,左侧上下腱反射均活跃,左踝阵挛(+)。ADL80分。患者拄手杖步行,划圈步态,足内翻下垂,有廊清障碍;支撑相膝过伸,单腿负重能力差。 1 评定左侧肢体协调性评定方法 2 治疗加强左下肢负重能力 3 问答膝过伸原因? 六患者男57岁,脑出血术后两月余,左侧偏瘫,Brunnstrom评价(左上肢- 手-下肢)V-VI-III,改良Ashwortn:左侧髋内收肌1级,伸膝肌2级,踝跖屈肌2级,),左侧肢体协调性差,左侧上下腱反射均活跃,左踝阵挛(+)。ADL80分。患者拄手杖步行,划圈步态,足内翻下垂,有言语障碍;支撑相膝过伸,单腿负重能力差。 1 评定伸膝肌2级肌张力评定方法 2 治疗足下垂足内翻治疗 3 问答划圈步态如何影响对侧颈部疼痛?

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标准与程序

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标准与程序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是为了评估康复治疗和训练效果以及预测预后、转归,制定、修改康复治疗训练对康复治疗训练效果和结局做出客观的评价。 1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内容为患者的躯体、精神、言语和社会功能,主要包括: (1)躯体方面:上肢、下肢(包括步态)、关节、肌肉(含痉挛)、脊柱与脊髓、协调与平衡、感觉与知觉(含疼痛、失用症、失认症)、反射、ADL、RS功能、循环系统功能、泌尿系统功能、性功能等。 (2)精神方面:智力测验、性格测验、情绪测验、神经心理测验。 (3)言语方面:失语症检查、构音障碍检查、言语失用检查、言语错乱检查、痴呆性失语检查。 (4)社会方面:社会活动能力、就业能力、生存质量等。 2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工作内容:感觉、肌力、关节活 动度、平衡功能、协调功能、疼痛、步态、心功能、肺功能、偏瘫患 者活动功能、言语语言功能、心理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肌电图和诱发电位检测、生存质量、职业功能、残疾评定。 3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方法:交谈、观察、填表、检测,一定要达到可靠性、有效性、灵敏性、统一性。 4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流程:病史询问、检测、记录、分析5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时间:一周内做出全面的综合性评定(即初期评定);康复治疗与训练计划实施中(2-4)周再评定(中期评

定);治疗与训练过程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定(即末期评定)。 6科主任主持评定会,主管医师报告评定对象病历,提出个人初评及康复计划;与会人员各抒己见,主持人总结,主管医师记录,最后制定和修改下一步康复治疗训练计划。 7其他科住院患者应由康复医师与临床医师共同评定,并记录讨论内容。 8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注意事项: (1)既要全面,又要针对性; (2)选用适当的评定方法; (3)评定前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目的和方法,消除不安,取得合作; (4)评定时间尽量短,不要引起患者不适; (5)评定有一个人支持进行,确保准确性。 (6)健侧与患侧进行对照; (7)评定过程患者如不适,及时中止,查找原因。

康复治疗训练过程的记录规范

1.康复治疗训练过程的记录规范 一、康复治疗标准康复治疗的时间开展得越早结局越好。原则上讲,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一般的脑梗死,当天可以开展康复预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较严重的脑出血,有脑水肿、高颅压,积极控制颅压和脑水肿,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康复预防治疗,一般在2周内,多于3~10天开始康复预防治疗开展康复治疗晚,康复结局差,合并症多。一般说,3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最快,半年后仍有恢复,1年后恢复变慢,但康复治疗仍有益处二、康复住院时限轻症患者不超过1个月、中症患者不超过3个月;重症患者不超过6个月。 如患者已达到出院时间,但仍有较大康复价值或出现并发症需住院治疗,经申请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三、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二)选择性检查1、脑脊液检查。 适应征: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障碍等情况,需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适应征:需了解是否有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供应情况时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适应征;①需明确癫痫诊断时;②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及颅内感染诊断时;③出现意识障碍时;④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磁共振(MRI)检查适应征:①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②病情发生变化,有加重迹象时;③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④其它情况需要进行CT或MRI 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诱发电位检查。适应征: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适应征: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心、肺功能检查。适应征:疑有心、肺功能减退,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特需检查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特殊贵重检查。 四、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精神、言语、认知、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相关临床技术的应用。 4、高压氧治疗(受伤时间在一年以内者可酌情使用) 5、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防治。 2、痉挛:去除诱因;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神经阻滞、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及行为心理治疗等。 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必要时手术治疗等。 5、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6、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置等。 7、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等的防治。 上述并发症,根据需要请专科会诊治疗,必要时转院行专科治疗。五、医疗康复规范(一) 功能评价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

作业构成层次评定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作业构成层次评定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手功能 手功能评定包括手的感觉功能、粗大功能、精细功能和作业功能的评定。粗大功能评定包括了手的握力、捏力、关节活动度、肌耐力和肌张力等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定部分见物理治疗评定相关内容。以下主要介绍手的精细功能和作业功能评定。 (一)精细功能 1、定义在患者没有感觉、知觉及认知障碍的情况下,评定手指相关运动功能的方法,包括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等。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各类手外伤,上肢和手关节、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瘫、中毒性脑病、脊髓损伤等导致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患者。 (2)禁忌证:外伤后手术早期、意识障碍、有严重的情 感障碍以及不愿配合评定的患者 3、设备与用具积木、硬纸板、绘图工具、可选Jebsen 手功能

评定系统、Purdue钉板试验、Minnesota操作评定系统、Crawford 手小件灵活性评定系统。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面谈,了解手损伤的总体情况。 (2 )向患者说明评定的目的、意义、方法。 (3)撕纸试验:准备一张白纸,检查者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让患者用双手将纸沿绘制的直线撕开,正常情况下可以完成。 (4)搭积木试验:准备3块长方形的积木,让患者用手将积木竖直堆起来。 (5 )画图试验:让患者用笔在白纸上按照模板画出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简单几何线形图。 (6)端球试验:让患者双手端起硬纸板,检查者在纸板上放一个乒乓球,让患者维持乒乓球在纸板上10秒钟。 (7 )根据受检者的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专用评定工具: 1) Jebsen手功能评定系统;2) Purdue钉板试验;3) Minnesota 操作评定系统;4)Crawford手小件灵活性评定系统。

康复治疗计划

康复治疗计划书 简要病史: 康复治疗计划: 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 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等,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一一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一一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座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维持30 分钟,则渐加10°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坐位平衡练习。 10、面、舌、唇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舌、舌顶上腭等、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f缓慢呼气f放松。 12、卧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起坐。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举,侧举,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床以轮椅(或椅)的转移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 18、应用电刺激: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针灸治疗 21 、应用推拿治疗 22、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3、言语治疗 24、心理治疗 早期康复安排: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的1、2、3、8、9、10、11、17。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 分钟。18 、19、20、21、22、可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治疗师在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中期康复方法: 卧位:从被动f助动f主动 中期康复方法-卧位,抑制上肢的痉挛模式,做肩关节被动外展以充分牵张肩关节屈肌群和内旋肌群。 伸展躯干促进和改善躯干活动性,抑制躯干紧张,痉挛。双手抱膝左右轻摇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 肩关节屈曲下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的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训练肘关节随意屈/ 伸功能。 在患手活动期间,指示在任意一个角度停住,并保持在此位置片刻以提高患上肢的空肩控制能力。 肩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肩前平举、肩外展、肩外旋。肘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肘伸展、前臂旋后。 腕指的自主运动:腕背伸,桡尺侧偏,拇指外展,对指等。 肩胛带的活动:向上、向外、向下搭桥练习以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髋内收、外展的控制训练:健侧中立位患侧做,患侧中产位健侧做。

康复医院基本标准[新版].doc

康复医院基本标准 (征求意见稿) 康复医院是指以提供综合性、专业化的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兼具其他相关疾病一般临床处理能力的医疗机构。 三级康复医院 一、床位 住院床位总数350张以上,其中康复专业床位不低于75%。 二、科室设置 (一)临床科室: 至少设骨科康复部、神经康复部、脊髓损伤康复部、儿童康复部、老年康复部、心肺康复部、疼痛康复部、听力/视力康复部、烧伤康复部等其中的6个部门以及普通内、外科、重症医学科等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和医院正常运行的基本专业设置。 (二)治疗部门: 至少设物理治疗部、作业治疗部、语言治疗部、康复工程部、传统康复部、心理咨询室、水疗室等。 (三)评定部门: 至少设运动/平衡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言语/吞咽功能评定、作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心理评定、神经电生理检查、心肺功能检查、听力/视力筛查、职业能力评定等其中的7个部门。 (四)医技/辅助部门:

至少设超声诊断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学部、营养科、门诊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 (五)职能部门: 至少设社区康复服务、医疗质量管理、科研教学、人力资源、护理部、信息科、设备科、病案(统计)室等部门。 三、人员 (一)每床至少配备0.9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康复医师0.2名/床;康复治疗师0.4名/床;护士0.3名/床。 (二)康复医师具有副高职称以上人员不低于医师系列的15%。康复病区主任应当具有本专业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每病区至少有3名以上具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背景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医师。 (三)康复治疗师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不低于治疗师系列的25%。各部门(专业)部长/治疗师长应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并在本专业岗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 (四)康复护士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不低于护士系列20%。医院护理部主任应具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并在本专业岗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病区护士长应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并在本专业岗位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 (五)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结构比例原则为 1.0: 2.0:1.5,并能够满足三级医师责任制等医疗核心制度要求。 四、场地

康复治疗和练习中的注意事项

康复治疗和练习中的注意事项 1.练习中的疼痛:某些功能练习会引起疼痛,这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疼痛程度不重,并且在练习停止半小时之内消失,或者消退到练习前的水平,就说明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但如果疼痛剧烈不能忍受或者持续很久不能消退,说明可能发生新的损伤,就必须马上停止练习,及时去医院就诊。 2.肌力练习的疲劳进行肌力练习时,必须每次练习到肌肉有 酸胀疲劳感,完成每一项或每次练习后充分休息2至3小时在进行下一次练习。练习中应集中精神,专注于动作及肌肉收缩的感觉。这洋既可以确保练习完成的质量,使神经能够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同事避免注意力分散造成的危险。边练习边看电视或说话等是不可取的既无法达到预期的练习效果,又可能早成不必要的危险发生。肌力的提高是关节肢体脊柱稳定及功能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认真练习,才能逐渐恢复和提高功能。 3.关节肿胀关节及肢体的轻度肿胀通常会伴随整个练习过 程,肿胀的程度不随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就是正常的反应。直到关节活动角度和肢体的肌肉力量基本恢复正常,伤病局部不再有心的刺激后,肿胀才会逐渐小腿并恢复健康。 肿胀突然加重时应马上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如还是不能缓解及时就医 4.遗忘在康复的适当时候就应该学会遗忘。当功能基本恢复

后,不要过分关注伤病或手术肢体局部的细微感觉。过分关注只会加重心里负担,使很多本来可以进行的活动不敢去做,造成心因性的功能障碍。 5.动静结合除手术或病损肢体根据情况应该使当地制动和保 护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应该尽可能的多的活动和练习。才能确保身体的基础素质不会下降太多太快,并且能提高正格身体的循环和代谢水平,促进手术或病损局部的康复。 6.练习强度关节及关节附近手术后,通常在术后早期不宜过 多活动关节,更不应该以反复活动的方式作为练习来提高活动度和灵活性。否则记忆造成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组织愈合及功能恢复。同时可能由于过渡的刺激使创伤和炎症积累,造成异位骨化等严重后果。灵活性是随着被动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以及关节周围相关组织延展性的恢复,才能逐渐提高的。 7.摒弃养病的观念伤筋动骨100天,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 句关于养病养伤的俗语,但现代科学的研究辨明,这不一定是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同事还有3分治7分养的说法。 所谓杨应理解为康复,即科学的养。因为对于人的骨骼。 关节。肌肉。韧带等运动系统来说,狼嚎的工呢个来字于适当的功能练习。个过渡的卧床静养只能加重伤病肢体的肌肉萎缩,造成关节粘连。压疮。深静脉血栓。静脉炎,人体对肢体位置和运动的感觉能力下降,协调性下降。肢体功能持

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1、定义PNF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的反应,改善运动控制、肌力、协调和耐力,最终改善功能的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病、运动创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等。 (2)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以及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 3、设备和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PNF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基本技术、特殊技术、常用技术分类、常用基本运动模式。 (1)基本技术: 1)皮肤刺激(手法接触):治疗师的手以蚓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的方向。

2)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 3)扩散和强化:治疗师通过对较强肌肉的抗阻,把强化效应传送到较弱肌肉。 4)牵伸:治疗师在每个动作的开始给予主动肌快速的牵伸至最长位置。 5)牵引和挤压:治疗师利用对躯干和四肢的拉长(拉长肌肉,分离关节面)以诱发牵张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负重(压缩)以激活关节感受器。 6)时序:运动的先后顺序,促进正常顺序及通过“强调顺序”增加肌肉收缩。 7)体位和身体力线:治疗师的身体和手的力线引导和控制运动或稳定。 8)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地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以诱导运动。 (2)特殊技术: 1)节律性起始:先被动、缓慢、有节律地活动肢体数

次,并让患者感受运动的感觉,再让患者参与运动。 2)等张组合:治疗师令患者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做主动抗阻运动(向心性收缩),在关节活动末端,令患者停留并保持在这一位置(稳定性等长收缩),当达到稳定后令患者缓慢地向起始位运动(离心性收缩)。 3)动态反转:治疗师在患者运动的一个方向施加阻力,至理想活动范围的末端时,远端手迅速转换方向,诱导患者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不伴有患者动作的停顿或放松。 4)节律性稳定:令患者肢体保持某一位置不动,治疗师交替的给予患者主动肌与拮抗肌产生等长收缩的阻力。 5)反复牵伸:治疗师在患者肢体运动的起始位或全范围给予主动肌反复、快速地牵伸,在牵伸的同时,发出活动指令,诱导牵张反射。 6)收缩-放松:先对制约关节活动的拮抗肌给予等张抗阻,随后放松,并将受限的肢体运动至新增加的关节活动范围。 7)保持-放松:治疗师先被动或令患者主动地把受限的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实施细则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实施细则为了更好地为伤病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规范医疗行为,依法依规执业,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目前我院康复科执业情况,特制定如下实施细则: 一、组织机构设置 1、按我院科室设置,因利于资源整合和充分有效利 用,康复科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实施康复治疗技术 操作的科室。 2、康复科依据《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对神 经伤病、骨关节伤病术后及疼痛患者提供康复服 务。 二、人力资源配置 1、康复医师4-6名,康复治疗师8-12名。 2、高级职称3-5名,中级职称4-8名,初级职称6-10 名。 三、教培及继教 1、确保师资,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保证医学生、 实习生和进修生的理论以及实践教学。 2、在职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如外派短 期培训、上级医学院校进修学习、院科定期组织理 论与技能操作学习与演示交流。 四、实施保障

1、完善相关仪器设施的配置,以确保《常用康复治疗 技术操作规范》在康复诊疗中的实施。 2、进行康复诊疗的科室所有员工,必须深刻学习和掌 握《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临诊时熟练操 作。 3、上级医师和康复医师监督、指导下级医师和康复治 疗师执行《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情况, 不良情况逐级上报。 五、效果评价 1、康复诊疗技术应早期应用于相关疾病的诊治过程, 客观地与相关科室和患者或其家属(或相关人)沟 通:康复技术的宜忌、康复治疗过程出现意外及其 处置对策、康复治疗效果的相对性与影响因素等, 并做详细、认真的记录。 2、分阶段、定期以《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中 相关评价指标,对康复治疗前和经康复治疗后患者 的康复效果、生活能力、社会认知等进行评价,并 做详细、认真的记录。

(完整word版)康复训练流程

康复治疗训练过程中的记录规范、诊断 标准与流程 以《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版)》、《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康复医学科管理制度为依据;为保证康复训练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保障患者的康复质量和效果,制度规范如下: 1.康复医师接待门诊患者,确定患者门诊或住院治疗,以及由 临床各科转来的患者。 2.临观察、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对患者进行功能和能力 评定,拟定康复治疗计划,康复医师或护士填写康复治疗技 术单。 3.康复治疗技术单必须填写患者姓名、科室、疾病诊断(治疗 部位)、治疗项目、患者首次治疗日期,住院患者必须注明住 院号。康复医师或护士完整填写患者需要治疗项目,并告知 患者治疗地点。 4.患者和家属持治疗记录单到各治疗室治疗,治疗师(士)接 到治疗记录单后,对患者身份和疾病诊断、治疗部位进行仔 细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治疗,并由治疗师(士)签名 或做记号。 5.每日治疗记录单必须返回到医护办公室,康复治疗师根据记 录单作为对患者再次评定和修正康复治疗计划的根据之一, 并且在病历中记录。

康复科病员主要来源于临床其他科室 ↓ 康复医学科会诊并转入本科室 ↓ 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有关专科的会诊 ↓ 由康复医师及及时对患者进行功能和能力评定 ↓ 据此与家属沟通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实施康复计划 ↓ 治疗中期再次的康复评定(中期评定) ↓ 期间取消无效康复添加有效康复及计划的修订 ↓ 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 治疗后期的康复评定和结局评定(后期评定) ↓ 出院后的安排(可继续门诊治疗或社区康复治疗)

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标准与程序

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标准与程序 1、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内容为患者的躯体、精神、言语和社会功能,主要包括:①躯体方面:上肢,下肢(包括步态),关节,肌肉(含痉挛),脊柱与脊髓,协调与平衡,感觉与知觉(含疼痛、失用症、失认症),反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呼吸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泌尿系统功能,性功能等; ②精神方面:智力测验,性格测验,情绪测验,神经心理测验; ③言语方面:失语症检查,构音障碍检查,言语失用检查,言语错乱检查,痴呆性失语检查;④社会方面:社会活动能力,就业能力,生存质量等。 2、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工作内容:感觉,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协调功能,疼痛,步态,心功能,肺功能,偏瘫患者活动功能,言语语言功能,心理,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肌电图和诱发电位检测,生存质量,职业功能,残疾评定。 3、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方法:交谈,观察,填表,检测,一定要达到可靠性,有效性,灵敏性,统一性。 4、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流程:病史询问,检测,记录,分析。 5、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时间:一周内做出全面的综合性评定(即初期评定);康复治疗与训练计划实施中(2-4 )

周再评定(中期评定);治疗与训练过程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定(即末期评定)。 6、学科主任或科主任主持评定会,主管医师报告评定对象病历、提出个人初评及康复计划;与会人员各抒己见,主持人总结,主管医师记录,最后制定和修改下一步康复治疗训练计划。 7、其他科住院患者应由康复医师与临床医师共同评定,并记录讨论内容。 8、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注意事项:①既要全面,又要针对性;②选用适当的评定方法;③评定前要向患者及其家说明目的和方法,消除不安,取得配合;④评定时间尽量短,不要引起患者不适;⑤评定有一个人主持进行,确保准确性;⑥健侧和患侧进行对照;⑦评定过程患者如不适,及时中止,查找原因。程序:病史询问、检测→初期评定↓制定康复治疗训练计划↓康复治疗训练↓中期评定↓修改康复治疗训练计划↓康复治疗训练↓康复治疗训练结束↓末期评定→回访无效中止康复程序 1、主管医师发现患者治疗无进展,上报上级医师。 2、上级医师进行病例讨论,并对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评价。 3、根据讨论结果邀请主管医师共同修订治疗方案。 4、新的治疗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患者仍无进展,再次组织评定会。 5、经全体评定无效并无法改进时上报科主任。

知觉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知觉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知觉功能评定包括失认症和失用症的评定。失认症是指在没有感觉障碍、智力衰退、意识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器官认识身体部位和熟悉物体的一种临床症状,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身体部位的认识能力缺失;失用症是指在无运动或感觉障碍时,在做有目的或精细动作时表现出行为异常的一种临床症状,有时也表现为不能在全身动作的配合下,正确地运用一部分肢体完成动作的临床症状。 (一)视觉失认 1、定义视觉失认是指在无视觉障碍、视野缺损、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情况下,却不能通过视觉认识原来熟悉物品的质、形和名称,最常见的是视觉物体失认症、色彩失认和视空间失认症等。视觉失认评定是指对视觉失认进行评定的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各类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颅内感染、脑外伤、痴呆、脑瘫、中毒性脑病等各种脑部损伤的患者。 (2)禁忌证:意识障碍、有严重的情感障碍及不愿配合评定的患者。 3、设备与用具患者家庭照片、专用评定图片、评定色卡、笔、毛巾、牙刷、镜子、铅笔等实物、患者熟悉人员及 书写工具。 4、操作步骤

(1)向患者说明评定的目的、意义、方法。 (2)视觉、视野、语言、智力检查,排除相关疾患。 (3)事物命名及说明:让患者命名常用物品,如笔、毛 巾、牙刷、镜子、铅笔等实物,并说明其用途。 (4)图片评定:使用专用评定图片。 1)图片配对:请患者看一张图片,移开图片后让患者在多张图片中选择与出示完全相同的一张图片; 2)辨别命名:看几张图片,说出图片中物体的名字; 3)图形摹写:出示常用物品的图片,要求患者进行临 摹; 4)图形分类:出示几张常用物品的图片,要求患者按照交通工具、日程器具、建筑物等特性进行分类; 5)特性描述:出示常用物品图片(笔、毛巾、牙刷、镜子、铅笔等),让患者描述物品的用途和特性。 (5)触觉命名:嘱患者闭眼,让患者触摸并命名常用物 品,如笔、毛巾、牙刷、镜子、铅笔等实物。 (6)面孔识别: 1)面孔识别:使用患者家属照片,让患者对照片中熟悉人员面部识别和命名; 2)特征描述:对照片中人员面部特征进行描述; 3)面孔匹配:要求患者通过照片与真实人员匹配,或从若干照片中挑选出同一人的照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