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制度改革

第十章考试制度改革

学习导读:本章介绍了我国考试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再次背景下,让读者了解我国考试的几种基本形式以及中考模式和高考模式,并列举了一些实例。最后还向读者简要地介绍了国外高考的一些情况。

学习重点:本章的学习重点主要是掌握我国近年来中考模式和高考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习难点:本章的学习难点主要是如何探寻适合各地或全国的、有效的中考模式与高考模式,还有我国高考制度与国外高考制度的异同,产生这些异同的深层次的原因。

学习方法: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与老师、同学或栏目主持进行沟通,进行互动式学习。

第一节考试与考试制度:含义与问题

一、考试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考试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我国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有了文字,而后学校也产生了。其他东方和西方国家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时代产生了文字以后,才产生斯巴达体系和雅典体系的教育以及古罗马教育的。因此,可以说考试最早源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一)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在科举制度实行以前,我国就先后产生过贡士(西周时诸侯每三年一次贡士于天子,大的诸侯国贡三名“士”,中等国贡二名,小国贡一名。这个“士”,主要是勇士,也有文人。)、养士(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奴隶主和封建主为各自的利益,争相收养有一定才能的士为自己效力。到了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更加盛行,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这著名的四公子都号称养食客三千。食客即士。)、察举(汉武帝时,要求地方政府察贤求才,下令各郡国举孝廉,允许吏民子弟乃至平民子弟被举为官吏,后来逐步形成了一种选士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这种制度也叫九品官人法,根据这种制度先在各州设立专司选拔人才的官员“大中正”,郡级设立“小中正”。大、小中正将所管辖的人员分别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三年一考核,或升或降。)等人才选拔制度。十六世纪中国考试制度传至西方,十九世纪英国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十七、十八世纪来华许多西方传教士,对我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大为称羡,纷纷他们的国家推荐介绍,称之文官考试制度。法国于1791年开始的文官考试制度,英国于1855年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都是受了我国科举制度启蒙而产生的)。二十世纪以来,考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科举制——中国考试制度的转折

考试制度经历了春秋、汉、三国等时期,但还称不上真正的考试制度。真正的考试制度是确立于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其在唐代得以继承发展,盛行于清代。科举制度作为选才的主要手段,有严格的程序、法定的内容、较为科学的方法,是一种制度化的比较公平的考试制度。在考试内容上,明确规定以儒学经典为依据;在考试方法上,有一套诸如“锁院”、(锁院是指考试日将考场大门关闭上锁)、“弥封”(弥封是指在考生试卷背面右上角弥封姓名并加盖印章。)等防弊制度;在制度上防止特权侵入,订有考试法规和严厉的惩罚制度,从法律上保证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正是由于科举制度具有上述这些特点,有利于封建统制的稳固,所以,历来被视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受到隋唐以后每一个王朝的重视。但是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民族危机的严重,加上它自身固有的弊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日益显得不合时宜,并成为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教育发展的障碍,最终被迫于1905年宣布废止。

(三)民国时期以来考试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虽早已随封建统治的结束而不复存在,然而,科举考试中的一些合理的东西却被承袭下来。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均设有相关的考试机构,仍沿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和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大体上也是沿用考试办法来选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用前苏联的教学体制和考试方法,直至“文革”开始。文革至1977年,我国取消了考试制度,采取推荐方法,非常混乱。1977年我国重新恢复了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沿用至今20余年,考试观念陈旧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大多数学校为应付考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轻视能力培养,以追求升学率为办学目的。为此,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如违背大纲要求,只顾考试课程,忽视德育和体育,频繁进行应试训练,模拟升学考试,强制学生假日补课,毕业班疲于奔命,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出现了高分低能的趋势。而上级教育行

政机关往往将升学率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以至高中生形容高考的日子为“黑色的七月”。

二、考试制度的含义、本质及功能

(一)考试制度的本质与含义

在教育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规模的扩张和平均受教育水平及年限的增长。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各国都将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也越来越注重其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一个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决定其社会地位中的作用空前加大。如何衡量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多标准,如教师的喜好、同行的认可程度、选举的结果等,但这些标准在衡量教育资格和水平时,效率低下,操作性差,客观程度不足,代价也很大,在经历了一番历史的选择以后,考试制度符合了现代民主观念,又凭借其简单明了、客观公正的特点,为现代社会所认可与接受。可见,考试制度是教育中一种简单有效的衡量标准,是衡量教育水平和资格的一条最主要渠道和评价标准。

从以上可以看出,考试制度就是教育评价制度的一种,人们以考试为手段测量人的学力,并以事实判断为基础,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二)考试制度的基本功能

在这里把考试制度功能分为三种:本体功能、潜在功能及负向功能。

考试制度的本体功能在于它是一种选拔考生的工具,对考生的知识水平和发展潜能做出预测,评价考生的学力和特征等。考试制度的潜在功能在于它是一条社会流动的渠道,它与学校制度结合起来,成为个人社会地位升迁的关键标准和衡量尺度。考试制度的负向功能又称为反功能,考试制度原来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但实践中却发生了偏离,使学校教育围绕着考试转,应试教育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扭曲了考试制度的本体功能。

三、考试的功能

考试是主导教育或人才选拔与使用的一只无形的手,是指对人的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和品德的测定。人们通过考试实施这种测定,都是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如在教育系统中,为了录取新生组织的招生考试;为了鉴定学生是否达到某一学科知识水平举行的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以及对自考生举行的合格达标考试等。在社会系统中有招聘单位对应聘者进行的招工招干考试,如公务员录用必须经过笔试、面试等,目的是甄别应试者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劣,经过筛选,择优录用。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考试一般称为考核或考察,有平时考核、年终考核、晋升考察等等。几千年来,考试之所以能延续不衰,是因为考试是人们迄今创造的测量人的知识和智能所用的方法中比较客观、公正、准确、高效的一种方法,它的功能多元,所以被最为广泛地利用和研究。考试的功能主要有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

(一)考试的评定功能

考试能够评价、鉴定应试者在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水平和标准。这是进行各种水平考试、资格考试和标准考试的依据。考试之所以具有评定功能,首先是因为考试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被测人在知识和能力上是否已经达到了规定的水平。其次是主考者因为通过多次测试,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标准线,使考试成绩凡是在合格标准线之上的,就能够确定已基本达到规定的知识、能力水平。所以在学校系统中都采用通过中考、高考,划定分数线录取新生。在校生则通过期中考、学期考、毕业考,来确定升留级和毕业。自考生则要一门一门学科经过国家统考合格,达到了规定的标准,证明已经达到大学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才能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在人才招聘方面,聘用者根据岗位要求组织考试,根据应聘者的考试成绩评定结果,进行筛选,择优录用。考试在人才使用中也有重要作用,人才具有不同的类型、层次、水平、特点和专长,他们在品德上有不同的素养,在知识上有不同的水平,在能力上有不同的倾向,在业绩上有不同的表现。为了适才适用,使之合理流动,各得其所,各扬其长,各尽所能,分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倾向,识别其长短所在,真正做到知人善任是十分必要的。而考核和考察的评定功能,就是这种分辨、识才、用才的可行方法之一。所以单位用人都比较重视对员工的德、识、才、绩进行平时考察、年终考核和任期考察,来确定员工中的业绩优秀者给予奖励、晋升,以资鼓励;工作合格者继续聘用,不合格者给予解聘,并对学有所长、学非所用者给予换岗,做到人尽其才。

(二)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

学校考试能够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给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信息。这就是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考试提供给主考者的信息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每个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等级或分数,与此同时还通过考生解答的试卷或记录材料,记录着每个考生对每一具体问题的见解,从中可以分析得出每个考生对考核内容的掌握情况,哪些掌握得好,哪些较差,问题出在何处。这些情况反馈给考生本人及其教师,对他们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和教学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考试之后,教师都要进行试卷分析和教学检查,并将试卷分析情况对学生进行讲评,指出学生学习的优点、缺点、注意事项和努力方向,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学习指导是非常有效的。

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通常应用于学校的教与学双方,但在招聘考试中,用人考核方面也有它的特殊作用。比如招聘考试内容的针对性与考试方法的可行性,根据招聘考试实践都在不断反思与调整。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要务,所以用人考核(察)的途径、内涵与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历来是领导管理者经常关注与研究的一个主题。

(三)考试的预测功能

主考者通过对被试者的考试,可以在了解被试者的现状的同时,看到被试者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中小学举行才艺竞赛和学科竞赛考试,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早期发现人才苗子,以便因材施教,加以专门培养,给他们吃“小灶”,使之大器早成。人各有长,在人才招聘方面,聘用方通过专门考试,往往可以预测应聘者在哪一方面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和潜力,有特殊培养前途和使用价值,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这在网罗人才方面是有特殊功用的。在人才使用方面,通过实践考核,也可以根据在职人员的现实表现去预测未来的结果。

(四)考试的导向功能

人们都说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要求指向那里,教师和学生就会向哪里去努力,以期达到考试的要求,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为此学校对考试要求和命题非常讲究,给中小学生出的试题,必定是中小学教学大纲要求中小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所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都围绕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各省考试办组织主考院校教师按各专业、各年级所开课程的考试大纲来命题的,考试范围比较广,学生必须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才能考出好成绩,取得较高的合格率,所以教师的教和自考生的学都比较注意这个特点,特别注意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自学考试命题的标准和方向直接影响自学者的学习和助学者的教学。从标准上说,标准过高,就会使助学者无所适从,自学者望而生畏;标准过低,会使助学者降低要求,自学者文凭贬值,导致有文凭而没水平。从内容和导向上说,如只出几道重点题,自学者和助学者就会在押重点题上下功夫,忽视知识的全面而系统的掌握;如果试题覆盖面广,并适当突出重点,自学者就会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去掌握重点;如果多考记忆性的试题,自学者就会在死记硬背上下功夫,如果着重考自考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自学者就会在弄懂弄通和灵活运用上下功夫。因此自学考试的命题必须按照考试大纲,坚持标准,扩大试题考查面,注重考查知识的理解及运用,以此作为对助学和自学双方的正确导向,提高自考助学的教学质量。

(五)考试的激励功能

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有效性的一个质量指标,考场是展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功的平台,所以考试如同收获,考试获得优异成绩就意味着教与学取得双丰收。成绩优秀,体现教师教学的成功和学生学习的成就,这种“成就欲”能极大地激励考生及其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这就是考试的激励功能。

争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对于学习者和教育者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内驱力。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这种动力的积极作用,不能忽视它;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考试作为激励学习的唯一方法而滥用,否则,就很可能会出现“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反常现象,或者出现对频繁考试的厌倦心理。用人单位经过对员工的考核,给优秀者以奖金、奖状、奖品,甚至晋级加薪等等,树立先进榜样,也是为了发挥考核的激励功能,鼓励员工继续努力,鼓励员工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考试有评定、诊断和反馈、预测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综合起作用的。它对教育、识才、用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所以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正确运用,充分发挥考试在学校教育,人才招聘和人才使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

考试制度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考试制度的弊端可归纳为四点:首先是考试目的具有极大的选拔性、淘汰性,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把他们的学习引向“应试”的歧途;其次是考试管理过于集中,自上而下搞“统考”,造成教师“考什么,教什么”的局面,颠倒了考试为教学服务的主次关系;再次是考试内容片面、僵化,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切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排斥在考试之外,导致学生只知道读死书与死读书;第四是考试方法单一、死板,造成“纸上考实验”、“纸上考实践”、“纸上考品行”等怪现象。

由于我国考试制度类型多、层次多,因此每种考试制度又存在不同的问题,就拿高考制度来说,就存在很多弊端:

1、地区差异。高考的地区差异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从高校多年来的招生情况看,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虽说高考分数低,然而进入高校后,却大多表现出色(这种情况在城乡学生中也有体现),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素质教育的产物。试想一个把全部精力用于高考的学生与一个只把三分之一精力用于高考的学生相比,哪一个所掌握的考试之外的技能更多?反之则说明,我们的高考并不是某些专家们所自诩的“能力为本”。

2、“一考定终身”。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而在此之前的一切都不重要。在高考前,将高三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处分全部取消已成为许多学校不成文的惯例。这当中当然有许多是可以也应该取消的,然而不排除有些行为习惯乃至品行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也因为高考成绩尚佳而免去处分。所以从各高校中不时传来学生在校严重违纪甚至酿成大祸的消息,而这些从高考分数,从学生档案上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高考,而与高考无关甚至关系不大的学习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3、文理分科。现阶段大多数省份学生参加的是文科、理科综合考试。于是高一结束后的分班就至关重要了。原则上是尊重学生意愿,然而为了留住“好苗子”,赶走“差生”,班主任各显其能,甚至老师之间为此勾心斗角,争论不休。更有甚者,有些乡镇学校高一一进校就分文理科,很多文科生的理化生知识为零,很多理科生对人文学科一无所知。这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所带来的危害表面上看起来是由一些短视的校领导、老师造成的,而从根本上说则是我们的高考制度造成的。

4、言行不一。在高考试卷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标准答案,而除语文的作文外,几乎没有突现学生个性的试题(无论文科或理科题目)。有的试卷就连作文也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因为经过高三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心中早已了然于胸,什么样的作文容易得高分,什么样的作文不会出错,什么样的作文绝对不能写等等……更不用说其他试卷了,从试卷中我们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报道,一名学生报考军校,出是题目之一就是你为什么报考军校,很多学生都回答保卫祖国之类,只有一名学生说家境贫寒,希望能保留一份城市户口,结果被评卷人打了一个低分。这是一张对成年人来说也异常枯燥无味的试卷,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尚未成年的学生,有学生说,高考之后最恨的就是学习。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厌恶学习却会考试的学生,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

5、城乡差别。近年来,很多地方已经连续几年出现了大城市的高考成绩低于中小城市,城市的高考成绩低于乡村的现象,教育部门的领导不解,城市学校的教学设备比农村学校先进,城市家长对子女教育比农村家长重视,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比农村学校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原因其实很简单:其一是部分乡村中考的淘汰率高,而城市高中较为普及。部分农村高中违规操作,在高考前以预考或其它方式先淘汰一批高考上线无望的学生;其二是农村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普遍比城市学生要长,课时更多;其三高考试卷虽然近些年来由“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提高,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其实更高,而城市学生普遍基础知识不过关。

思考题:

1、我国的科举制为什么会产生?它在当时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后来又被取消了?

2、谈谈你所认为的我国现行考试的弊端,你有什么建议?

第二节考试的几种基本形式与中考模式

一、考试的几种基本形式及特点

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其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是指将考生的考试成绩与考试的常模(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它是心理测验时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根据样本大小和来源,通常有全国常模,区域常模和特殊常模,根据具体应用标准和分数特征可有:平均数常模,百分数常模,标准分常模,等等。)相比较,以获得评价考生在团体中相对地位的一种模式。这种考试的特点是采取了相对的标准,考生的分数与其所在团体的常模进行比较才具有意义。这种考试形式多以选拔性测验、竞争性测验形式出现,在选拔性考试中,考试的竞争程度与录取比例有关,假定录取比例固定,由于没有一个绝对的分数标准,考生为了提高自身在团体中的地位,会拼命地学习,所有的考生都这样就会造成录取分数标准的提高,加重考生的负担。在这种考试竞争中,即使所有考生都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由于名额的限制,一部分考生还是要落选。选拔性考试很难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其原因是团体中的个体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只有拼命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标准参照测验是指在测验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参照分数,把考生的成绩与已定的参照分数相比较以确定其优劣,这种测验一般多与教育目标相联系,所以又称为目标参照测验。这种测验多表现为水平性考试,如毕业考、高中会考、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等。毕业考和会考是一种资格考试,只要考生达到某种能力水平就可以。这种考试不存在考生间的竞争,考生关注的是自己现有能力和既定能力标准之间差距。但是现实中,这种考试常常异化为竞争性考试。如为追求比例固定的奖学金,在团体内学生间相互竞争,以提高总成绩的排名等。

(二)标准化测验与非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按照严格而规范的标准,按照测验的编制程序而编成的一种测验。其标准是指过程和程序的标准化,包括题目编制、试题抽样、难度(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区分度(指测验试题对学生成绩的区分程度,即试题对不同学生成绩的鉴别程度)的控制以及信度(指一个测验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和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出它所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的监测。这种考试的优点是客观实用、便于推广以及保证了测验的科学和公正等,其缺点是编制费时费力、试题答案简单、不利于考查学生深层次的能力和独立的思考等。

非标准化测验的编制相对比较宽泛,没有严格的标准。这种测验多用于自编测验和日常课业测验等,这种测验对考试的信度、效度、难度及区分度没有严格控制,试卷编制主要依赖于个人经验,信度和效度难以保证。但它简单方便,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日常需要。

(三)其他

按照答案和评分的客观性,可分为客观题测验和主观题测验;按照操作方式,又可分为口头测验、纸笔测验、计算机测验等;按照做答的方式,又可分为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及半开卷考试。

当前为了改变考试形式的种种弊端,切实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整体素质的提高,现在一

些学校把考试考核改革作为构建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突破口。当前各地中小学对考试制度及考试形式进行了各种有效的改革。如南京一些小学率先“吃螃蟹”,尝试起考试革命。力民小学在语文考试中设立了口头考查内容,让学生朗读课文、进行古诗文诵读,要求学生不能死背,要有真情实感,富有表情。赤壁路小学在低年级开设的双语教学中,只进行英语口头考试,不用笔试,学生可以独立进行自选英文歌的表演,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用英文自我介绍,互相对话。琅琊路小学实行免试制度,每学期每门学科、每个班级都有2至3名学生免试,免试生在全校以喜报的形式张榜公布。该校还在语文、数学考试中尝试创新,例如四年级数学考试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语文考试让学生办报,学生办出了“趣味语文报”、“语文知识报”等;五年级学生自己出考题,自己组成评判团进行演讲会、辩论赛。此举,改变了学生完全被动考试的现状。还有如烟台市,小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包括:取消百分制、取消期中考试、统考,实行“分项考核、等级评价、考评结合”,采取堂堂清、单元达标、单项抽测、学期(年)考试等4种主要的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素质发展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综合评价。

二、中考模式

我国各地间不仅经济、地理差异较大,而且文化、教育等差异也较大。其中,中考模式也不尽相同。当前,我国中考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3+X”模式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公布的《辽宁省2001年初中升学考试意见》,对全省中考方案进行了改革,实行“3+X”考试模式。具体来说,中考科目设置为“3 + 理化综合+ 政治”,其中政治为选考科目;“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为120分,考试时间语文为150分钟,数学、外语各为120分钟;“理化综合”含物理、化学两科,包括一定比例的学科综合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其分数比例为8:6:1左右,其中物理占80分,化学占60分,理化综合占10分;政治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4+X”模式

2001年,广州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升学考试分离,高中招生考试实行“4+X”模式。在“4+X”这种考试模式中,“4”是指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这四科为必考科目;在分值上,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原始分为150分,政治原始分为100分。“X”指选考科目,由考生在物理或化学中选考一科,原始分为100分。体育满分为50分,由体育课考试成绩和平时情况合并计算,计入升学成绩。

(三)上海模式

1998年以来,上海市在高中录取方式上实施了一些新的措施:

1.提前录取

提前录取是统考分流中的一个项目,经市教委批准在统考分流中提前录取的学校其代号首位是“0”,同时提前录取志愿在表格中序号也是“0”,因此又被称为“0”志愿。这类学校多是一些现代化寄宿高中及市重点中学等。

2.保送生制度

上海市教委规定,普通高中、重点职业技术类学校重点专业可以招收保送生。保送入学程序首先要将保送生数量按一定的办法分给每所学校的初中毕业班,学校公布保送名额,根据教师、学生的意见拟出名单,征求被保送对象意见,确定保送人名单,填写审批表,报教育局审批,得到批准后学校张榜公布。在这一过程中要遵循公开、自愿及“规则在先”的原则。

3.推荐招生

2001年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规定:“试行重点高中推荐招生的办法。重点高中招生数的15%,由区县中招办按一定的办法分配给初中学校,初中学校决定推荐生名单,获准推荐的学生需将推荐校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录取时该校降低8分照顾,达该校录取分数线者予以录取。”推荐招生与“就近入学”相衔接,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减缓考试竞争压力。

(四)北京模式

北京中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政放权,将考试权下放给区县,由区县自主命题,自行招生。从2001年起,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分开,毕业考试在5月上旬完成,高中招生考试在6月下旬进行。初中毕业考试由区县教研中心指导,学校自主命题,自行组织考试,自主进行评价。为了保证质量教育局可以进行抽查。在高中招生考试中,思想政治学科采取开卷考试;体育学科采取“1 + 2”的方式,即学校指定一个项目,学生自选两个项目。2001年中考招生采用提前招生、统一招生、登记入学(登记入学就是指初中毕业生在不参加中考的情况下直接到某中职学校或职业高中登记即可入学)三种办法。登记入学是近年来引人注目的一项改革措施。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实行登记入学,吸引了一批好生源,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五)大连模式

大连市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打破学区限制、市内考生可任意选报市属高中学校,实行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相分离等,作为中考招生改革的突破点。毕业和升学考试同时进行,分A、B两卷,考试科目均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A卷为毕业考试卷,总分为500分;B卷为升学试卷,满分为400分;A卷得分的50%计入升学总分,即升学总成绩=A卷得分的50% + B卷得分,满分为650分。在应届初中考生中,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和市级以上“优秀学生干部”的,报考普通高中时

录取总成绩加5分。

(六)天津模式

2001年,天津实行中考两卷合一考试办法,中考发挥了初中毕业、高中阶段招生的双重功能。中考既要有利于输送新生,更要有利于初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中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六科,其中语文、数学满分为120分,其他各科满分为100分,体育考查满分30分,中考总分为670分。试卷中客观性试题的比例,语文约占15%,数学约占30%,政治、化学、物理各约占35%,英语约占70%,其考试时间,语文120分钟、数学100分钟,其他学科90分钟。外语听力测试在外语总成绩100分中占30分,时间为20分钟。初中毕业标准为操行评定合格、体育合格、文化学科考试合格。其中文化学科毕业成绩为中考成绩的40%与平时成绩的60%合并计算,总分达到360分即为合格。

(七)山西模式

从2001年起,山西对初中升学考试进行了调整。中考政治科目仍实行半开卷考试,外语继续实行听力与笔试结合,各学科分值调整后为:思想政治80分,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物理100分,化学80分,体育30分,总分650分。全省确定40所中等专业学校试行招收免试推荐生,建立多种形式招生制度,改变单纯以文化课成绩为唯一标准的状况。

(八)单科开卷模式

为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许多学校和地区在校内考试、中考、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中探索开卷形式,打破了人们习惯的开卷考试形式。但目前只局限于部分学科和单个学科进行,还没有完全取消闭卷的形式。有人将开卷考试总结为“五变”和“五不变”。所谓“五变”是指废止标准化试题,减少客观性试题量,增加各抒己见的试题,在试题中设书写、阅读、写作三项,大纲和教材规定不做考试要求的不考。所谓“五不变”是指以往的“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的命题思路不变,处理好知识和能力、概念和运用、阅读与写作、死题与活题的关系不变,淡化语词、淡化文体、淡化课本的思想不变,“小、巧、活”的试题特点不变,有利于教学和选拔的功能不变。开卷考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达到公正评价学生的目的,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中考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中考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考模式作为一种选拔人才方式,其竞争的程度甚至比高考那样激烈,但也是人才流动渠道的重要一环,如何发挥中考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就需要克服当前中考模式存在的问题。

1.当前的考试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业能力

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以记忆和背诵为特色的教育。考试的作用往往只考记忆力,而忽视对人的学业能力的考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在变动的环境中不断发展的能力,需要人才具备创新的能力。而当前的考试更多注重的是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业能力。

2.考试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客观题比重大

当前一些地方虽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是从全国来看,教材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仍然过于单一,笔试仍然是考试的基本形式,其他考试形式无足轻重。为了使评价更加公正,客观题数量较以往又有增加,这不利于学生学业能力的体现,客观化未必就是科学化。

3.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升学渠道和依据单一

城乡间、地区间以及校际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一些薄弱学校更加追求升学率,升学率的提高是其获得更多教育资源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改变升学渠道的一个有利的砝码。以考试成绩为单一的升学依据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形成。

(二)解决对策

1.大力实行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追求的是一种灵活运用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开卷考试解决了考生知识记忆的负担,不像闭卷考试那样,对定义、知识、概念等一些记忆性的东西考查的多,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分析问题的时间,有利于考查学生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文理兼顾,平均招生名额

从全国范围来看,考试科目的设置一般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等为主,很少将体育课成绩计入总分,而且多注重考查理科知识,偏重理性思维,导致考生对文科学习的忽略,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文科科目可采取开卷和半开卷的形式,增加考试的开放性,保证学科的招生名额均衡分配。招生名额分配的均衡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均衡与否,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将名额平均分配给每个初级中学,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环境。

3.发展多元化的考试命题,探索多元化的考试模式

要改变全国教材统一的局面,试用不同的教材,为多元化命题奠定基础。命题题目要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挥。这就需要下放考试权力,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特点编制教材。考试权力的下放也有利于多元化考试模式的形成,如免试入学、推荐入学以及保送入学等。

4.毕业证书权力下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教育者颁发相应学历证书的权力”。因此,将发放毕业证书的权力下放给学校,有利于淡化会考功能,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

5.试题的难度和客观题的比重要适当

一般认为,毕业考试的通过率宜控制在80%,升学率应控制在65%,客观题的比重,如语文应为20%~30%之间,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应控制在50%左右。总之试题的难度和客观题的比重要以有利于选拔学生为原则。

思考题:

1、谈谈你对单科开卷考试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你认为“登记入学”可以普遍推行吗,说明理由。

第三节高考模式探究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施行文理分类的统一考试模式。科目设置沿用“文革”前的办法,即文科类考政治、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理工类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后加生物。我国一直努力探讨高考模式改革的问题,并提出和实行了一些有益的高考模式,如“3+1”、“3+2”和“3+X”等高考模式。

一、“3 + 1”模式

1987年,上海实行“3 + 1”试题方案的试点。“3 + 1”模式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它是每个考生必考的科目,所谓的1指的是考生要从高中阶段除语、数、外的六门文化课中选考一门,即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择一来考,“1”的确定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各专业的要求确定。考生要根据自己所报学校的志愿,参加学校、专业所确定的科目的考试。

二、“3 + 2”模式

1990年,国家教委在“三南”(云南、海南、湖南)地区进行高考科目改革试点,实行“3 + 2”模式,1994年,在会考的基础上,全国统一采用了“3 + 2”的考试模式。高考科目按招生专业分为文理两类。两类都考的是三门基础课即语文、数学、外语。文史类加历史、政治,理工类加物理、化学。这两种方案都是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正、客观的特点。但这种统一命题和采用标准化的评分标准,难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没有命题和招生自主权,不利于高校选拔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3 + X”模式

(一)什么是“3 + X”模式

“3 + X”模式中的“3”是指语文、数学及外语,“X”是不确定的范围,它涵盖了中学的所有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自主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报考文科专业的学生从历史、政治、地理三个科目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科目,报考理工类的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中学选择一个或几个科目。另外,也可以根据高校招生要求,自主选择科目。在此基础上,2000年广东省又实行了“3 + 文理综合+ 1”的模式,即报考本科专业的学生要参加学校确定的1门文化课考试,这门文化课是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中备选,由高等学校自行决定。2001年高考,广东省、河南省采取3 + 大综合+ 1的科目设置,天津、江苏、浙江等16省市采用了3 + 2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科目设置,山东、北京等13个省市依然采用了3 + 2的模式,2002年起,教育部决定目前尚未实行“3 + X”科目设置改革的北京、河北等13个省,在2002年全数纳入改革轨道的模式,实行“3 + X”模式,全面告别3 + 2模式。教育部要求各地对此项改革要长远规划、分布实施,进一步增强“X”的灵活性及高等学校和考生对科目设置的选择权。在考试形式上,北京将实行“3 + X”单独命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同时进行本、专科分别高考试点。在科目设置改革的基础上,教育部又进行了增加考试次数的试点,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2000年在安徽、北京、上海两市一省首次实行春季高考的试点,2001年又扩展到内蒙古自治区。考试次数增加了录取的机会,有利于考生发挥正常的水平。

(二)为什么要选择“3 + X”模式

首先,对于学校来说,通过“3”可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X”可以考察学生的兴趣、优势和特长等个性特点,而且有利于加速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3 + X”考试模式是在会考基础上的发展,不通过会考,不允许参加高考。

其次,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X”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要学的科目,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高考科目的减少,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对于教师来说,这种考试模式兼顾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使往日一些被视为副科的科目受到重视,讲授这些副科科目的教师的学科地位提高了,促进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不仅使教师系统稳定平衡,而且使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教师在授课方法上,更具科学性。同时由于这种考试模式的自主选择性,也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

四、以上几种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3 + 2”模式存在的弊端

首先,“3+2”模式忽略了生物和地理,对高等学校的生物、地理学科的生源有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有关学科后继人才的培养。其次,导致学生知识结构过早固定。再次,为了应付高考,使中学把三年的教学任务压缩在两年内完成,挤出近三分之一(一年)的时间进行应考训练。第四,高校特色各异的众多专业只能按既定的五科成绩选拔新生,很难反映不同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不同要求。正常的教学秩序在高中阶段不复存在,学生的健全发展变得不可能,这当然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由文理分家、专业分化过细,向文理渗透、基础拓宽、专业融通的方向发展,也不利于高校办出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特色。

(二)“3+X”模式的缺陷

针对“3+2”模式的主要弊端,“3+X”模式经过一定时间的酝酿后正式出台。由于“3+X”模式刚刚推行,它的问题不像“3+2”模式那样暴露得比较充分。“3+X”模式中的“3”,是指语文、数学、英语,这三科是每一考生的必考科目。“X”是指由高校根据本校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包括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或者专科综合)中自行指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的报考志愿,参加高校(专业)指定科目的考试。

可以看出,“3 + X”模式与“3+2”模式相比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是“3+X”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

第一,“3 + X”模式缺乏测量依据,“3”与“X”之间联系不紧密。从1999年先行采用“3+X”的广东省来看,它的录取方法是分别划定两条起分线,“3”一条,“X”另一条。只有同时达到两条分数线的考生,才可能被录取到相应的学校及专业中去。“3”科内的各科融会贯通、高度互补,“3”与“X”之间不互补、不贯通,即“存内补拒外补”。这又等于认定,从整体上说,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九门之间,既不贯通,也不互补。

第二,“3+X”与“3+2”一样,都导致严重的偏科现象,但“3+X”模式使偏科现象合法化、公开化和极端化。可以根据兴趣及特长来选择“X”科目这一点所起到的自由选择的导向作用,使学生从很早就开始注重某一科目。

第三,“3+X”与“3+2”一样,都不是真正的公平竞争,但“3+X”模式把高考的不公平性精致化和深刻化。选择加考一科与选择加考两科或以上的考生,若被录取进同一个专业,则是对后者的极大的不公平,因为要准备并参加更多的课程考试,而对录取的专业来说,多考的课程成绩并不计入录取总分。再者,“3+X”迫使学生用自己的强项去跟别人的强项(X科目)去比较,自身的缺点必然成为最大的障碍。当前绝大多数考生在选择“X”时多选择“1”,这样确实可以减少学业负担,但若因此偏科学习,则是一种损失;考生在选择“X”科目数量时,要根据自身能力及特点进行选择,一般不提倡考生选择4门以上科目;考生对“X”科目选择往往还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干预,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会导致对“X”的选择空间错位;考生在选择“X”科目时,还会受就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考生会选择社会热门专业,很少会选择比较冷门的专业。

“3+X”模式还未正式启用就有人断言:从各方面反映来看,“3+综合”将成为“3+X”的主体形式。什么是“3+综合”模式?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的,有两种不同的版本。第一个是山西省2000年高考“3+综合”方案。“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逐年加大。为保证阅卷的公正、公平,减少评分误差,“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试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计分的比例大体为5∶5。“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原始满分各为2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山西省“综合科目”中各学科所占分值比例,按各科课时数划分。第二个是广东省2000年高考“3+综合”。与山西省不同的是,广东省的试卷不分文理,考查内容覆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知识。试卷中既有单学科内容的试题,也有跨学科内容的试题。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可以看出,两省的“3+综合”模式,其实只是在“综合”上做文章,无意触动“3+X”的主要问题。

(三)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高考模式的选择一般既应有利于选拔学生,又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使考试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但现实中高考模式与科目的选择会客观地造成学科地位的不平等,其在改变发展过程中既是可疑的,也是矛盾的。说它可疑,主要是因为坚决贯彻执行这些原则的历史,也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招致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批评的历史。说它矛盾,乃鉴于它强不可行而可行,强不可为而为之。协调的结果是高度的不协调,联动的结果是只有“考”一方面的动,分解的结果是教学内容的支离破碎,计划的结果是八仙过海。现实中“个性发展”与“人才选拔”这两副沉重的担子,就硬压到相对贫弱的基础教育上。其实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能够把“发展”与“选拔”中的任何一副担子,轻松地挑起来。回头来看,可不可以这样说,只要采用高考这种人为的竞争性流动(人才选拔)制度,它客观上对欲参与竞争者就有导向性,对服务于竞争者的学校教育有指导性。所谓“指挥棒”作用,即是这种制度的延伸,这是高考模式及其变换的影响力之源。万全的模式,万能的方案是没有的。所以,过分地批评它,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有碍教育平等进程的起步。同样,过多地指责学校围着指挥棒转,也未必合理。假定社会体制一如既往,即其精神实质没有根本变化,则似应该更多地考虑这根指挥棒该怎么转,即应怎

样给教育以合理的导向。

五、意见与建议

今后仍然要积极探索新的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在高考录取上,要实行多元化的标准。在科目设置上,“X”的选择范围应为高中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体、美。现在的“3+X”高考模式已经走向固定化和模式化,势必造成中学应考技能的大发展和经验的积累,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打破这种经验的积累。对于科目的组合方式,有人提出新的看法,如外语+ 文科综合+ 理科综合,有人提出了外语+ 相关科+ 综合科目。究竟何种考试模式和组合方式适合发展的需要,还要由实践来检验。这几年部分地区实行了春季高考,但还没有大范围地实行,将来可以考虑一年多考,而不仅仅是春季、夏季两次考试机会。从根本上讲,考试次数的增多并不会降低升学竞争的压力,但却给考生多一次选择机会,可能有助于减小考生心理压力。

实行国立大学和地方大学两种考试形式,对两种不同层次的大学,应有不同的考试,国立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可以按省考生数量平均投放名额,但在同一省区,则要体现考试公平的原则,自由竞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很多部属高校由于中央与地方共建而不得不向地方招生进行倾斜,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实行国立大学与地方大学分层次、不同时间进行考试可以有效地避免招生中不公平现象。

实行普通高等教育考试和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分离,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良好,但生源不足,报到率低,加之学生职业能力差,实际动手能力弱,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就业市场疲软。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不应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文化课考试来鉴定。应当实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化考试,提高考试的效度,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下放考试权,国家考试和地方考试相结合,考试权下放会促进考试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命题权下放已成为一种趋势,如上海、北京已自主命题,广西2002年的专科考试试卷也由广西考试院自行命题制作,这种考试权的下放有利于高考的个性化和教育的进步。

总之,高考模式的选择,要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考试内容要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有利于高校和考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要有利于解决会考和高考的衔接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没有深厚而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与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民族,就很难全面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很难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思考题:

1、试比较各种高考模式的异同,说说你理想中的高考模式。

2、有人认为“3+X”模式是“3+1”模式的翻版,你怎么看?

第四节国外高考制度简介

一、美国的高考

美国的中学没有统一的课程和教材,各校水平参差不齐,评分标准高低不一,因此大学录取新生需要有一个共同标准的统一考试。1959年成立的美国高等学校测验机构主持的美国高等学校测验为一些高校所采用。学能测验(SAT)是被采用最为广泛的高校入学考试,它主要测验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并显示学生在全国大学考生中的成绩排名先后。学能测验内容只有英语和数学两门,每门800分为满分,如果英语和数学两门总成绩在1200分以下,很难为一流院校所录取。此种考试每年举行6次,在全美国和世界各地设了数百个考试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参加考试。学业成绩测验共有15门考试科目,包括写作、文学、美国历史与社会研究、欧洲历史与社会研究、数学(一级水平)、数学(二级水平)、物理、化学、生物、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希伯来语和俄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其中的3门。美国高等学校测验(ACT)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研究4个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每年也举行6次左右,考生可选择时间应试。绝大多数新生在他们所在中学的成绩,以及中学教师和学生对其全面详尽的书面评语通常是此类院校招生档案中的重要内容。在许多申请者都符合智力条件的情况下,非智力的因素对招生官员就显得十分重要。有的院校有意招收来自不同的地理、种族、经济、文化背景的学生,而有的院校则偏向有各种课外活动如体育、音乐和戏剧专长的学生。

美国大学招生入学试题内容不拘泥于教材,如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试说出一种根源在外太空的东西,并为你的理论做一完整的辩论。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故事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不仅试题内容如此,而且考试方法也多种多样,如美国9所大学一反传统,目前正在联手实验一种崭新的大学升学考试方法,包括要求考生以乐高(LEGO)积木砌成一个机械人,以取代传统笔试,并发掘学生多方面无法由笔试测试到的才能。在砌乐高积木升学考试中,考生以8—10人为一组,每组分到一盒乐高积木。组员要轮流到隔壁教室看一座由乐高积木砌成的机械人,但不能记笔记,然后在10分钟内合作砌成一座一模一样的机械人。老师则从旁观察考生表现做出评分。

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招生与本科生招生一样注重对考生的能力考核而不过分强调入学考试成绩,一般情况下,有志攻读研究生学位者须向有关院校提供以下5方面的材料:①入学申请书;②大学期间各科学习成绩单;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成绩;

④有关专家教授的推荐信;⑤其他有关材料,如科研情况等。对于外国留学生,还要求有英语合格证明,如托福测验成绩等。申请进入专业学院如医学院、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除必须有优秀的大学成绩单外,还要通过有关专业的入学测验。这些专业入学考试有法学院入学测验(LSAT)、医学院人学测验(MCAT)、管理研究生入学测验(GMAT)、药学院入学测验(PCAT)和牙医学院入学测验(DAT)等。

二、印度的高考

印度人才资源开发部部长马诺哈尔·乔希近日在印度联邦院表示,印度政府有意取消现行的基础考试制度。具体来说,印度学生从迈进小学校门第一天到高中毕业的10年时间内,将无须再为频繁的考试担忧。乔希部长表示,政府准备采取此举是为进一步减轻广大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从频繁的考试中解脱出来,从而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增强体质,最大程度地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印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度,印度的高考有些恐怖,印度的高考不实行全国性的统考制度,而由各大学自行出题考试,而各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则由各邦主考。由于不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学生反而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少考生为确保能上大学,除了参加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外,还可去参加邦一级大学的考试,据说有的考生在一个考季内,就参加了20多次入学考试。由于落榜,许多考生羞于见人,常常自寻短见。据印度报纸报道,2000年一个考季就有近1900人自杀,2001年自杀者达到了2000多人。但是,自独立以来,印度培养的科技人才有近300万之多,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三、韩国的高考

近两年,韩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有了新的规定,从2002年起,大学入学考试不再计算总分,而是把科目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转换为9个等级,如一等为4%的比例,二等为7%,三等为12%等等。如果按照百分计算,96分以上将被纳入一等。同时,各科目考试成绩小数点以后的分数,一律按四舍五入计算。各大学将根据各科目考试等级、学生手册、面试成绩、专长等情况招收学生,使过去主要以总分成绩录取学生,致使不少学生因1分之差而落选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四、泰国的高考

泰国大学部与全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日前决定,自2004年起全国取消高考制度,各高校可以自定入学条件和录取标准,改变目前一次考试定终生的入学制度。2004年后中学毕业生仍要参加大学部组织的基本技能水平测验,测验项目为语言表达、算术和分析能力,但测验内容不与高中课程挂钩,成绩供高校招生时参考。高校招生方式将变得灵活多样,一种是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成绩择优录取,另一种是结合日常学习成绩和个人专长择优录取。

五、日本的高考

由于受“少子化”影响,今后日本大学招生生源将大幅减少。为此,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将发生很大变化。日本许多大学认为,当前大学生学力下降及教养不足是由于减少了大学生入学考试科目而造成的。据调查,71%的国立大学和25%的公立大学提出,大学考试中心考试的科目应该增加,认为增加考试科目才能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学力。很多学校希望通过“引入AO(Admission office)考试”,以录取除考试科目以外的能力很强的优秀人才。据预测,到2009年,日本报考大学和短期大学的总人数将与入学招生人数相当,即进入“全入时代”。有许多学校在探讨到那时是否要废除入学考试;有的学校提出可以让报考者全部入学,但升级和毕业则要从严掌握;有的学校准备凭考生高中阶段的调查信和面试来判定可否录取;很多学校考虑扩大AO制度。

六、澳大利亚的高考制度

澳大利亚首都区10年前取消了会考制度(相当中国的高考),改为以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标准。这样就避免了偶然性,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学生每门功课的成绩是根据其高中两年期末考试、课外作业、作文和演讲4项成绩评定的,学校选取学生成绩最好的4门课合成个人原始分。这种录取制度有4个特点:(1)不以“一考定终生”。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打消临时抱佛脚和碰运气的侥幸心理。(2)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机制。“全澳等级考试”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学校只有精选教材,精心教学,引进高质师资,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各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了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3)强调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为将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4)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健康的学习风气。

思考题:

1、你认为“SAT”和“ACT”适合我国吗,说明理由。

2、谈谈你对“AO考试”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著,《基础教育新视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赵宏亮毛金铸,《中外考试纵横》,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贾非,《考试制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贾非,《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于信凤,《考试学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刘慧,《“3 + X高考改革利弊分析》,《教学与管理》2001(1);

[8]杨杰,《试论考试与素质教育》,《山东教育科研》2000(Z1);

[9]马金科,《解读“3 + X》,《中国教育报》2000-04-28;

[10]张伟江,《大胆探索勇于改革——谈高校春季招生考试改革》,《教育发展研究》2000(3);

[11]周远清,《争取高考的新突破》,《考试》2000(12);

[12]董标,《高考模式:问题与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本章思考题:

1、请思考科举制对我国当今考试制度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2、谈谈你对考试的认识,世界各国为什么要实行考试?

3、你认为考试形式的改革起到了哪些作用,它能解决考试制度的弊端吗,为什么?

4、谈谈你理想中的中考模式,说明理由?

5、我国部分地区、部分科目为什么要实行单科开卷考试,你认为单科开卷考试应如何开展?

6、谈谈你对部分地区取消百分制的看法,说明理由。

7、请思考我国高考为什么会采用“3+X”模式,如何能有效地实行这种高考模式?

8、我国高考模式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谈谈你的看法。

9、你如何看待“春季高考”,它可以普遍推行吗?

10、谈谈你对美、日高考的认识,我们应如何借鉴。

浅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浅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浅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近日,中办国办颁布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是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又一重大举措,标志着这项涉及几千万专业人才的评价制度迎来了变革的重要 时刻。过去职称评价唯学历伦、唯资历论、唯论文的标准无法满足 现实要求,此次改革重要的方向,就是要给人才松绑,让人才有更 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大 的贡献,突出“以德为先”、突出“科学性”、突出“业绩与贡献”为评价标准。《意见》明确:1、要完善职称系列,保持现有职称系 列总体稳定,取消个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职业 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在新兴职业 领域增设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2、健全层级设置,各职称系列均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其中高 级职称分为正高级和副高级,初级职称分为助理级和员级,可根据 需要仅设置助理级,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 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3、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 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在职称与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领域建立职 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 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具 体说,《意见》的含金量体现在五破五立”,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原院长、研究员吴江解释说:“在评价标准上,主要破除了‘一刀切’,建立了品德、才能、贡献导向的评价标准;在职称制度体系上,破除了过去有的系列没有正高的限制,畅通了各类人才的职业 生涯通道;在评价方式上,破除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探 索建立更适合基层人才的评价方式;破除了评聘脱节,放权各用人 单位,让用人的人来评价;破除了体制内外的界限,更好地满足了 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体现了人才评价社会化的问题。”总体 来看,《意见》对健全职称制度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规划。纵向来看,调整完善职称系列设置,拓展职称系列内容,尽可能涵盖更多

河南深化考试招生制度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已公布).doc

河南深化考试招生制度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已公布) 8月23日,省教育厅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有关情况。来自中央、省市共34家新闻媒体参加通气会。 会议发布了《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材料。 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王继东对《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省教育厅基教二处处长刘林亚对《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进行了解读;省招办副主任杜习民就我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时间、综合改革前期我省招生录取方式的过渡性调整、招生录取机制的变化等进行了说明;省教育厅基教一处副处长王丽霞对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和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措施进行了说明。通气会上,新闻媒体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和现场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针对问题进行答复并接受采访。 《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进一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和河南省情的考试招生制度。

《方案》明确,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共有五项主要任务: 一是促进升学机会公平。逐步增加我省考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逐步增加农村学生升入重点高校人数,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 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简称“选考科目考试”)。合格性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高中所有学习科目的必修内容。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同一科目的两次合格性考试、一次选考科目考试。 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全省规范统一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真实表现,确保程序严格、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可信。 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含技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依据国家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要求,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创新导向,着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

东关小学各学科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方案

锦兴学校(小学)各学科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建立与课程改革相符合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前进的制度保障。为了促进我校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实现我校办学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考试与评价制度,积极改革考试和评价的方法,做到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要多元化,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方法科学,符合学校实际的评价体系。 二、评价中应妥善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定量评价往往忽略那些难以量化的品质与行为,忽视个性发展与多元标准。定性评价更具有现代人本思想和发展性评价理念。应在传统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定性评价,从表征性的分数机制向实质性内容机制转变。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关系。动态评价有两层含义,一是跨越每个时间观察、评价学生,从而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历程与认知能力变化的特点和潜能;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强调评价与教学结合,实施个体化的诊断、评价与教学补救。 3、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过程评价是针对课程实施过程或学生学习过程所进行的评价,经常采用形成性测验评价和诊断性测验评价方法。 4、客观测验评价与主观测验评价的关系。客观测验往往局限于

对学科简单知识和原理的考查,而对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等高级心智技能及心理过程难以考查。这些缺点正是主观测验的优点。 5、纸笔测验评价与表现性测验评价的关系。纸笔测验多局限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不能关注情感、态度、动作技能、心理素质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表现性测验评价侧重于把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强调实做与表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评价操作要点 (一)让评价充满人文关怀。 1、注重评价的过程化。由注重“总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的最重要的意义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2、注重评价的民主化。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被评价者不仅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结论是主客双方共同的“心理建筑物”。评价的民主化其实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权利的保护。 3、注重评价的人性化。评价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体现“一切为了孩子”和“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要体现评价对孩子的理性呵护。 4、注重评价的定性化。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并且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极其复杂的人,我们在评价时不能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信心、意志等等,把学生由“分数的奴隶”变为一个“完整的人”。

山东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我省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要求,现就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按照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要求,深化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立德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平公正。加强宏观调控,改革体制机制,完善标准,规范程序,继续推行“阳光招生”,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综合多元。注重人才评价的综合性和多元性,满足科学选拔人才和招生录取多样化需要,综合推进考试内容及方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办法和招生体制改革。 ——统筹协调。统筹规划各学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协同推进考试、招生、录取各环节配套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谋划,科学设计,稳步实施。在2015年实施考试招生制度专项改革的基础上,2017年启动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全面推进,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建立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山东实际的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确立我省教育考试招生基本模式。

浙江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五乡中学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一、为什么改革选在浙江先行试点? 这次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改革试点之所以选择浙江,与我省高中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有良好基础有关。近些年来,我省进行的一系列比较成功的改革实践,为推进这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创造了条件。 1.我省已实施了多元化高考招生改革。2008年开始部分高考科目实行平时考,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考试,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2009年起实行高考分类考试,考生可自主选择考试类别。2011年起率先尝试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此外,我省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等改革均已有多年实践经验。 2.我省已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了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从2012年开始,我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3.我省已全面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2013年开始我省实施与课改相适应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考试招生机构按照高考要求组织管理。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考场进行;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全科开考、一年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4.我省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确保公平的制度体系。多年来,我省高校招生全面推行阳光工程,相继建立了严格的工作管理目标责任制、“三个一律”刚性计划管理制度、数据信息“三备份、三分离”制度、政策加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制度、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三项机制四个制度”等,形成了考试招生各环节环环相扣的管理和监控体系。这些制度为全面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公平制度保障。 此外,我省在前期已进行了扎实的高考招生改革准备。自2012年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我省就着手酝酿与之相配套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按照教育部总体部署,我省从2013年7月正式开始研究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方案制订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二、改革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我省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近几年,我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 在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权扩大。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三、改革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

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1 教育考试招生基本模式 ——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科学划设学区,公办学校严格按学区招生,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改变单纯以分数为依据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积极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的招生模式。 ——实行以夏季高考(全国统一考试,下同)和春季高考为主要形式的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夏季高考主要为本科院校招生,春季高考主要为高职(高专)院校和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选拔学生。 2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主要内容 ——夏季高考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模式。“两依据、一参考”,是指依据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考生夏季高考考试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全国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以最好成绩入分。纳入高考录取的3科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等级考试科目中选择。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 ——完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多元录取机制。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录取采取春季高考、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方式进行。春季高考,依据“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录取考生。单独招生,以招生院校组织的考试成绩和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为依据,参考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普通高中学生以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为依据,参考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深化高校招生志愿填报和录取改革。春季高考按专业类别填报志愿和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为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自2017年起,夏季高考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自2020年起采用“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方式,我省还将探索考生一档多投、多次选择的投档模式,增加高校与考生之间双向选择机会。 3 完善促进教育公平政策体系

1-3年级考试评价改革方案和制度

古县中心校 1-3年级考试评价改革方案和细则 一、指导思想 建立与课程改革相符合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前进的制度保障。为了促进我校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实现我校办学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中应妥善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定量评价往往忽略那些难以量化的品质与行为,忽视个性发展与多元标准。定性评价更具有现代人本思想和发展性评价理念。应在传统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定性评价,从表征性的分数机制向实质性内容机制转变。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关系。动态评价有两层含义,一是跨越每个时间观察、评价学生,从而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历程与认知能力变化的特点和潜能;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强调评价与教学结合,实施个体化的诊断、评价与教学补救。 3、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过程评价是针对课程实施过程或学生学习过程所进行的评价,经常采用形成性测验评价和诊断性测验评价方法。 4、客观测验评价与主观测验评价的关系。客观测验往往局限于对学科简单知识和原理的考查,而对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等高级心智技能及心理过程难以考查。这些缺点正是主观测验的优点。 5、纸笔测验评价与表现性测验评价的关系。纸笔测验多局限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不能关注情感、态度、动作技能、心理素质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表现性测验评价侧重于把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强调实做与表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考试与评价制度,积极改革考试和评价的方法,做到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要多元化,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方法科学,符合学校实际的评价体系。 三、各科考试评价细则。 语文 1、考核内容: 学期总评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检查两个成绩构成。期末考试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笔试和口试(说话);平时成绩包括朗读、背诵、作业、写字、课外阅读情况等方面。笔试70% ;口试10%;写字、作业5%;朗读、背诵10%;课外阅读5%。 2、评价要求: 口试:能按照要求,围绕话题,用普通话,说得清楚明白,态度大方,语言连贯,记满分,为“优”;能按照要求围绕话题,用普通话,介绍比较具体,说得比较清楚明白,有1—2处结巴或遗漏,酌情扣分,为“良”;基本围绕话题,勉强用普通话,大致说清楚意思,酌情扣分,为“合格”。 笔试:书面试卷共占总分70%,按字(含写字)、词、句(积累)、阅读、习作三部分占分参考比例约为:

《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解读

《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解读 一、每年两次“高考” 自2012年起,我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实行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面向不同学生类型的分类考试办法。实行春季和夏季两次考试,普通高中毕业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参加春节高考和夏季高考。 春季高考,维持目前的对口高职考试模式基本不变,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同时面向普通高中学生,主要为高职院校选拔合格生源。考试时间为每年5月份。 夏季高考,即目前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入学考试,重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同时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考试时间仍为6月7、8、9日,由山东省招生考试院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主要为本科院校选拔合格生源。 对于参加两次高考且成绩均达到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允许参加两类考试志愿填报。春季高考本科招生规模将逐步扩大。 二、体育测试进高考 2012年高考的最大变化是增加了体育测试内容,体育成绩满分20分。全省统一测试时间为4月下旬,我市由市教育局组织统一测试。 体育测试项目设置为: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2012年高考3个项目由考生任选2项,以后每年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在12月底依据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取第二年体育测试项目,提前向社会公布。 体育测试的项目分值为: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满分12分,立定跳远满分8分,掷实心球满分8分。 身体残疾丧失运动能力、伤、病等考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可享受照顾,予以免试,成绩原则上按当年全省应届毕业生考生体育平均成绩计算。不申请照顾的残疾考生,可进行测试,对参加测试的残疾考生进行加分奖励。 社会考生不计平时成绩,根据测试成绩按比例折合计算。对于男50岁以上、女45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照顾,予以免试。 2014年高考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平时成绩纳入高考,占一定比例分值。 三、2014高考模式大变 2011年入学的高一学生不再划分文理科,相应的高考政策也将有较大调整。自2014年起,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均有明显变化。 2014年,夏季高考将采用“3+X+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关科目”模式。“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X”指人文基础或科学基础。人文基础包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2227272.html,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作者: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10期 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凸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 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实施意见》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据新华社)

浙江高招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全文)

新浪教育[微博]讯据浙江省教育厅官方网站消息,浙江省人民政府日前印发《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高考[微博]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总成绩满分750分。 以下为通知全文: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我省是全国两个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制定《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4年9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 发,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和灵活多样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二)工作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着力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二、基本内容 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 “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类型、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教基[2002]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各地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是,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国务院同意,现就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 1.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3.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

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等管理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4.评价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gt; 5.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6.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二、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7.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的内容、标准、评价方法和改进计划。评价标准应该用清楚、简明的目标术语表述,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1)基础性发展目标: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发〔2014〕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

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确保考试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实施。 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三)总体目标。 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

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

达州市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物理与化学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6页为化学试题,7至10页为物理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将答案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8题为化学题,9-16题为物理题)在每小 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海水晒盐 B.“可燃冰”燃烧 C. 浓盐酸挥发 D. 洗洁精除油污 2. 我国有端午吃粽子的风俗,“返青粽叶”包装的粽子中含有硫酸铜,误食这样的粽子有害健康。硫 酸铜属于 A. 混合物 B. 氧化物 C. 盐 D. 酸 3.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甲醇(CH3OH),误食后会使人眼睛失明,甚至死亡。下列有关甲醇的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 A. 甲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甲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4 C. 甲醇由甲醇分子构成 D. 一个甲醇分子中共有5个原子 4. 实验测得下列四种溶液的pH如图1所示,其中溶液呈碱性的是 A. 氯化钠溶液 B. 稀硝酸 C. 硼酸 D. 碳酸钠溶液 5.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仍是饱和溶液 B. 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1℃时,甲和乙各30 g分别加入80 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2℃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6. 下列关于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切过泡菜的菜刀比置于潮湿空气中的菜刀更易生锈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务处 考试的功能主要是甄别和选拔,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形式和量化评价方式,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异化为考试分数。在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往往是学生最紧张的时期。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考试评价也在逐步的“变脸”。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必须改革,但改革并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淡化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要求,我校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关怀和指导下,进行了”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的实验,实行“等级+评语+特长”的评价制度,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快乐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活动和学生素质考评工作达到宽松而不放任,自主而有目标,使考试、评价达到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具体作法如下: 一、考试方法多元化 1、分项考试法 所谓分项考试就是把各学科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项,化整为零。取消期中考试,淡化期末考试,加强平时测验,打破以一张试卷“定乾

坤”的传统。如将原来的语文综合考试卷分成三项:①语文积累测试卷,测试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和名篇、名段的记诵。②阅读理解测试卷,测试学生对于课内外文段的阅读理解能力。③作文测试,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速度。有许多学生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但分项考试后,他们总能在某项测试中取得优秀成绩,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2、分层考试法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性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因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我们认识到考试评价应当尊重个体智能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超越考试评价标准的划一性。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试行分层考试: 分层考试法就是根据学科的课程标准,出三套难易程度不同的试卷,A、B、C卷,提高题为“A卷”,普通题为“B卷”,基础题为“C卷”,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试卷进行考试。 三卷分层考试的主要模式为:A卷:基础卷60%+普通卷20%+提高卷20%;B卷:容易卷60%+普通卷30%+困难卷10%;C卷:容易卷60%+普通卷40%。 3、口试法 口试就是要求学生当场对问题作出口头回答,能锻炼学生的口头

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Implementation plan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exa mination and enrollment system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1、高考改革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 一是扩大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各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选择通道;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 2、改革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我省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近几年,我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在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权扩大。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3、高考科目有什么变化? 20xx年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其中,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外一次安排在每年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模板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 摘要: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阐述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在总结我国新时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简称“教改”)和高考制度改革(简称“考改”)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两者的关系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从而提出今后“教改”和“考改”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 1997年秋,山西、江西、天津二省一市承担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的任务。20XX年秋,全国推广实施修订后的新课程方案;自1999年开始,广东省率先试点,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XX年在全国推广新的高考制度,其间20XX 年初,北京、上海、安徽二市一省开始试点春季招生考试,并且7月份上海市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和专升本试点改革方案出台并试行。作为教育改革的两大措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简称“教改”)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简称“考改”)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开展这两项改革提供借鉴。 一、“教改”和“考改”的主要特点和内容 1996年5月底,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下称新课程计划)。这是一个关于高中课程整体结构改革的试验方案,它依据现代课程理论,设立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并按照优先必修课、加强限选课、规范活动课的原则,构建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形成了以必修课为主,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的合理组合。 新课程计划第一次提出普通高中的具体培养目标,实现了教育本质的返朴归真:突出德育地位,重视人格教育;突出综合素质,重视全面发展;突出个性特长,重视潜能开发;突出主体精神,重视主体教育;突出公民意识,重视规范教育。它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实现文明成果的合理选择:在课程范畴上,注意了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坚持了学术性与技术性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型上,坚持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在课程形态上,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在选修课程中坚持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相结合。四个结合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力求处理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学科课程与学生心

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改革方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2014年9月4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公布:文理不分科。 1 改革路线 高考改革路线图的内容包括:一,实施把普通本科高考改革方案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 2 改革意见 2011年1月5日,《学习时报》刊登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文章《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文章中明确了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包括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2010年7月印发的被称为“中国未来10年教育蓝图”的教育规划纲要,就已将“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写入其中。 2014年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各省根据教育部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于今年上半年出台改革“实施方案”。在有意愿、有条件的省份和高校开展改革试点。改革试点包括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相关省份和高校要于上半年出台试点“实施办法”。高考改革事关重大,强调有意愿、有条件这两个前提缺一不可。 根据此前一些专家的描摹,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或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袁贵仁表示,教育部将抓紧研究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考试内容,完善国家考试题库。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 针对考试公平公正的问题,要建立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签发(或授权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公布各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对学生作弊、作假、经查实除按规定处罚外,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就学、就职单位了解。 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高考改革的风险评估。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及部长助理林蕙青在会上介绍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意味着高考制度改革的政策正式落地,同时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主要是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中国(港、澳、台除外)最重要的入学考试。国家基本上以高考成绩为依据,将学生分配进与其自身能力和素质匹配的学府。在中国,高考的成绩可能决定了人的一生走向,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改革意义 一是科学选拔人才。 二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是维护社会公平。 4 方案出台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文理科将不分科;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外语科目提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一、基本目标 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全省统一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择优选拔人才;循序渐进地推进高考改革,确保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三、项目设置 2009年统一招生考试模式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一)统考科目 统考科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统考科目考查该科目必修与选修Ⅰ的内容,其中选修课程的总分值原则上不低于10%,均设为必做题。 文科倾向考生统考科目组合为:语文、文科数学、外语和文科综合;理科倾向考生统考科目组合为:语文、理科数学、外语和理科综合;艺术、体育类考生可选择文科倾向的科目组合,也可选择理科倾向的科目组合,再加考相关术科。 (二)学业水平测试 学业水平测试设语文、数学、外语、人文与社会基础、科学基础和技术素养等六个科目。应届考生必须参加所有科目的测试。 语文、数学和外语测试范围为该科目必修学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人文与社会基础”测试范围为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必修学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 “科学基础”测试范围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必修学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 “技术素养”测试范围为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必修学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其中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测试。 从2010年开始,将选修内容纳入学业水平测试的范围。 (三)综合素质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