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教案 (1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教案 (1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教案 (12课时)

指导教学书

备课教师:齐桃芝参与教师:李玉贵何培旺芦加虎

审批领导:授课时间:2 0 1 4年月日

课题:第十三章内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星期()累记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知识.

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方法:实验、分析、归纳.教具准备: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铅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感情调节: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

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

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多媒体: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

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具的水分子组成.我们肉眼看不到,分子

体积很小.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学生:我们用显微镜;

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

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学生:闻到香味.为什么能闻到

香水或香皂的香味?学生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二、自学互帮(一)自学提示

自学内容:1、什么是分子?分子的体积有多大?2、什么是扩

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

能扩散吗?3、什么是分子力?分子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自学方法:讨论思考

(二)互帮通过小组自学,相互提出问题,从文中找出解答关

键词

三、讲解释疑:1.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一: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

观察到烧杯中水变红.

演示实验二: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

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

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媒体出示: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

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师]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个例子.

举例:1、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

2、在花园里闻到花香.---------------------

教师:从这些可以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媒体出示: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从媒体看出固体也有扩散现象.

固、液、气体都有扩散现象,想想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演示实验三: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请看媒体资料:扩散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两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进行扩散的.蓝色小球代表一种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种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由图可以看到分子的运动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有时两个分子会撞到一起.正是分子的无序运动的宏观效果,一种分子混入另一种分子中去,宏观上就是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四:帮困加速:1.物质是由_________组成的,分子都在_________,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力和_______力。

2._________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_________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它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___地做_________的运动。

3.分子的运动跟_________有关,所以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越高,_________越剧烈。五:知者加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对于课本要敢于提出疑问,对于老师我们也要大胆怀疑,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知识。课本中提到: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分子的运动我们也看不到,我们怎么来用实验检验它呢?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句话是否正确!

六、自主建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最小作业量节后动手动脑学物理1,2,3题

指导教学书

授课时间:2 0 1 4年月课题:第二节内能星期()累记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手段:教具准备: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器打气筒矿泉水瓶带导管的塞子酒精灯铁丝等

方法:实验演示法, 阅读法,科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感情调节: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

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

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

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互阅作业:小组内成员互批作业,并在组内评出作业优秀者1至2

人。

三、自学互帮

(一)自学提示

1、自学内容:1、什么是内能?

2、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什么?4、什么是热量?其单位是什么?

2、自学方法:动手实验观察思考

(三)互帮小组同学们交流、提出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四、探究释疑一、内能

1.分子的动能、温度

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

规则运动的动能。

我们知道,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

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2.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

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

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课堂讨论题:下列各个实例中,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比较内能。

②质量是1kg50℃的铁块与质量是0.1kg50℃的铁块,比较内能。

③质量是1kg100℃的水与质量是1kg100℃的水蒸气,比较内能。(2)物体机械运动对应着机械能,热运动对应着内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同时还可以具有机械能。例如在空中飞行的炮弹,除了具有内能,还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

二、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可改变物体的内能

【演示】点燃酒精灯,将铁丝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让一名同学手握铁丝的另一端,一会就觉得发烫.此实验说明:热量从铁丝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这一端的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物体的内能改变了. 请同学举出那些生活例子利用的是热传递来改变内能放在太阳下晒;放在热水中烫。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内能的改变是用热量来量度的.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通过前面的探究,对物体内能的改变,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热传递的实质就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要使学生了解热量的概念,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内能,内能改变的多少不能用功来量度,而要用热量来量度,并介绍热量的国际单位也是焦耳。

2、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演示】空气引燃压缩仪.用力猛压活塞,会看到硝棉花燃烧起来。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在瓶内出现白雾。解释: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五、帮困加速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当我们给充足气的轮胎放气时,能看到在气门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六、自主建网: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构建知识网络。

七、最小作业量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第3题、第4题

八、教学反思:

指导教学书

授课时间:2 0 1 4年月日课题:第三节比热容星期()累记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初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2.初步会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3.通过对熟悉的生活经历和实例的分析、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感悟合理猜想的必要性。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研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之间的关系,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形成比热容的概念。

情感态度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比热容概念得出

教学手段:教具准备:铁架台、两只小烧杯、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钟表。

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感情调节:以学生熟知的我们新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

楼吃西瓜”的故事引入

二、互阅作业:小组内成员互批作业,

三、自学互帮

(一)自学提示

自学内容::

1、物质吸收热量与那些因素有关。

2、什么是比热容?

自学方法: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小组合作

(三)互帮小组同学们交流、设计实验方法的方法

四、讲解释疑:

活动一:探究物质吸收热量与那些因素有关

活动二:讨论猜想

1、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谁加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2、

把相同的一壶冷水烧热和烧开,谁吸收的热量多?

结论: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相同,质量越大,物体吸收的热量越

多。

同种物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越多,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思考: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煤油,如果它

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

同?

活动三:实验准备

讨论实验方案

(1)探究物体吸收热量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讨论1】所选用的两杯液体应满足什么条件?

【讨论2】如何比较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通过记录加热时间来比较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条件: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解决问题:如何确保两杯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活动四: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1个)、两只小烧杯、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钟表。

实验装置图如图

【结论1】分析A组或B组实验结果可

知: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

同,吸收的热量不同。

3、教师对学生得到的实验结论进行小结,

并加以理论的推导。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不仅得到了上述

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用数学的方法推理得

出:同种物质,Q/(m?Δt)的值是一个定

值;不同物质Q/(m?Δt)的值是不同的。

三、比热容

1、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 oC ,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公式:C= Q/(m?Δt)

(3)单位:焦/(千克·oC)

(4)一般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

从比热容表中查找:水的比热容,并讲出水比热容的物理意义。2、知识的应用

【问题】“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情景】(1)、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

(2)、冬天的散热器(俗称暖气片)用热水供暖!

活动五:课前思考解决

1、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

五、帮困加速:新疆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纱怀抱火炉吃西瓜”你能说出它的道理吗?沿海地区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吗?

六、自主建网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构建知识网络。

七、最小作业量

1、完成实验册

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八、教学反思:

指导教学书

授课时间:2014 年月日

课题:第五节单元复习星期()累记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能识别扩散现象,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方法目标: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难点:知道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及其方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

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一、感情调节:地球内部有高温高压的演讲,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会从地壳薄弱的地方喷涌而出,无情的火舌会毁坏它途径的一切,这种无情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呢?

二、互阅作业第一节课后作业第1、3、4题

三、自学互帮

(一)自学:

自学提示一:

自学内容:(一)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扩散: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3)、分子无规则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由于分子无规则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4)、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引力:固体、液体很难被拉伸。

(知者加速)1、关于分子动理论的描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 B、物体含有的分子数通常是很多的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0O C时分子运动停止

D、分子间引

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体现此规律的现象是(

A .细雨濛濛

B .桂花飘香

C .雪花飞舞

D .树叶凋落

3、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 .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B .打开一盒香皂,很快会

闻到香味

C .粉笔蹭到衣服上,在衣服上留下粉笔痕迹

D .白粉沾在

了黑板上。

4.铁棒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伸,原因是( )

A :分子间距离小

B :分子在永不停息做地做无规则运动

C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

D :分子间存在相

互作用的引力

自学方法:练习法

自学提示二:

自学内容:(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焦耳(J )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

①、内能和物体质量的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内部分子

的个数就越多,所以物体内能也就越 。例如:温度相同

的一大桶水比一小杯水内能 。

②、内能和温度的关系:物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

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就

越 ,物体内能也就越 。例如:同一物体温度越高,

内能越 。

③、内能和物体状态的关系:物体的状态不同时,分子间的距

离不同,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也就不同,从而会改变分子的势

能大小,所以内能也不同。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

量,内能减少。

(3)改变内能的2种方法:

①热传递 :(注意:)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

少,是一个过程量,常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

“物体具有或含有热量”。

②做功:

(知者加速) 1、有关内能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C 00的冰全部熔化成C 00的水,内能增大

B 、

C 00的冰内

能为0J

C 、ml 20的水的内能比ml 200水的内能小

D 、高温物体一

定比低温物体内能大

2、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B、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外界对它做了功

C、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

D、物体的机械能增大,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自学方法:练习法

(二)互帮:小组内在学科组长组织下进行

四、讲解释疑

1、分子热运动(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扩散:

A、概念: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B、与温度有关

C、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3)、分子无规则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内能(1)内能:

A、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焦耳(J)。

B、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①、内能和物体质量的关系②、内能和温度的关系:③、内能和物体状态的关系: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3)改变内能的2种方法:

①热传递:热传递是指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如:平常的加热、烤火、暖手宝取暖等②做功:如压缩、摩擦等。

五、练习反馈(帮困加速)

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

种:和,且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低温物体热量,温度,内

能。对物体做功,内能,温度,能转化为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温度,能转化为能。

六、自主建网(小组梳理本节知识点)

七、因人作业(最小作业量,知者加速)用知识树的形式梳理本章所有知识点

指导教学书

2014年月日星期()累计课时()单元测验:1课时

第十三章: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能识别扩散现象,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测试课时:一课时

测试形式:闭卷

指导教学书

2014年月日星期累计课时:

试卷讲评一课时

教学目标:对第十三单元测试后做小结

订对试卷:学生根据考试情况进行自我查找

教学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教学难点: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及其方法

课型:练习

教法:点拨、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课前批改试卷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个性化修改

二、教师讲解试卷,学生订正错误

三、根据自己在试卷中的错误,查找原因

四、小结测试结果

五、参加人数:平均分:及

格人数:

及格率:

六、考试得失总结:

得:

失:

七、提高成绩的措施:

指 导

教 学 书

授课时间:2014 年 月 日

课题: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第 一 节 热 机 星期( ) 累记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2、利用挂图

和课件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通过讨论和讲解,

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的效率.

二、过程方法目标:利用模型、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提高学生重视

效益、效率的意识和科技意识,激励学生为科技的发展而努力学习,

教育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学 重难点 重点: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2、知道四

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通过讨论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难点:1.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2.热值结合比热容,及效率的计

算题

教学手段: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汽油机和柴油机模型

教 学 过 程 个性修改

一、感情调节:媒体播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飞机 火

车 轮船 汽车,摩托车等)

二、自学互帮

自学内容:1、什么是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在结构和工作原

理上有什么不同?2、内燃机有几个冲程?各是什么?3、什么是

燃料的热值?

自学方法:练习法,讨论

三、讲解释疑: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常见的是 汽油机 和 柴油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我们介绍汽油机

板书:

一、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①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

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②工作原理。

(边动作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

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

冲程

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均关闭。工作时,

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

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

板书:吸气冲程

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

板书:压缩冲程

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由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

板书:做功冲程

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由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板书:排气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③能的转化。

教师:汽车在开动前,是如何使内燃机起动的?

学生回答后总结:通过外力先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由曲轴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运动,消耗机械能来帮助内燃机完成吸气、压缩两个冲程内燃机一旦开始做功,内能就会转化成曲轴的机械能。这时曲轴获得的机械能一部分通过做功,一部分通过飞轮(与曲轴相连的质量较大的轮子)保存起来。然后依靠飞轮的惯性再反过来向外输出带动曲轴转动,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完成排气以及下一循环的吸气、压缩。这样内燃机就可连续工作下去了。

板书: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打开flash课件,让学生理解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帮困、加速

(l)简述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2)回答下列问题:

①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②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几次?曲轴转动几周?

五、自主建网小组间回顾本节课主要知识

六、最小作业量完成课后第1题,第2题

七、教学反思

指导教学书

授课时间:2014年月日课题:第二节热机的效率星期()累记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讨论和讲解,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的效率

过程方法目标:利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会用燃料的热值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提高学生重视效益、效率的意识和科技意识,激励学生为科技的发展而努力学习,教育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热值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热值概念的理解

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一、感情调节:以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生活中的作业不同引入

二、互阅作业:小组内成员互批作业,并在组内评出作业优秀者

三、自学互帮

(一)自学提示

1、自学内容::1、什么是燃料的热值?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2、如

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你应该怎么做?

2、自学方法:观察思考小组合作

(三)互帮针对组内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在学科组长安排下

进行互帮

四、讲解释疑:二.燃料的热值

板书:燃料及其燃料值)

(1)燃料的特点

教师:提问:煤炭、汽油、柴油是燃料,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是燃料?

谁能归纳一下,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燃料燃烧时获得的内能

是由什么能转化来的呢?(学生回答后归纳并引导)

教师:燃料燃烧实际发生的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教师:燃料的共同特点是都能燃烧。那么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有什么

不同呢?煮饭时用煤为什么比用柴草好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引入燃烧值这个概念。

板书:

二、燃料的燃烧值

1.定义: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焦/千克或焦/立方米

3.物理意义:

燃烧值直接反映了燃料的燃烧特性。燃烧值大,反映单位质量的该

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化学能转化成的内能多)。

看课本中的表:几种燃料的燃烧值(指导学生学会表述其物理意义)教师:汽油的燃烧值为4.6×107焦/千克。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一筒汽油与半筒汽油相比,哪个燃烧值大?

(3)燃料的有效利用

①影响燃料有效利用的因素

教师:1千克干木柴完全燃烧能放出多少热量?

学生:1.2×107焦。

教师:这些热量若全部被水吸收,可把35千克左右的水由20℃烧开。实际生活中1千克干木柴能把35公斤20℃的水烧开吗?那是为什么呢?

教师总结归纳:燃料燃烧时需氧气助燃,供氧不足是燃料不能完全燃烧的主要原因。另外,烟气也会带走大量热量,炉壁还会传走一部分热量。这样就使得真正传给水的热量仅占燃料放出热量的一小部分。当然不能烧开那么多水。

②提高炉子效率的措施为了反映炉子对燃料的利用率,我们经常用炉子的效率来描述。板书:效率

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做炉子的效率。

四、热机的效率

提问:热机是利用燃料的燃烧、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能量,能不能全部用来做有用功?燃料燃烧放出的能量并不能全部用来做有用功。相当一部分能量损失了。

在内燃机中,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只占燃料燃烧形成的燃气内能的一小部分,内能损失的途径是:燃料燃烧不完全损失小部分能量。高温废气和热机部件散热损失一部分内能,还有一部分能量消耗在热机工作时克服摩擦做功上。

(板书) 热机效率:在热机里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效率。

②简介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的效率。

五、帮困加速

1kg轴全部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约为8.5×1014J,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无烟煤释放出的能量?(无烟煤的热值为3.4×107J/kg)

六、自主建网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构建知识网络。

七、最小作业量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三题

八、教学反思

指导教学书

授课时间:2014年月日课题: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星期()累记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

教学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

教学手段:教具准备:打气筒单摆

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感情调节:问题:刀具在砂轮上磨削时,为什么会刀具发热?

学生回答:原因是通过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问题:在

暖气片上放有一瓶冷水,过一段时间后水会出现什么现象?出现这

一现象的原因?学生回答:变热,这是通过热量传递使这瓶水内能

增加。老师引导: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内能增加了,是由其他形式

能转化来的或是从其他物体转移来的,今天要学习能的转化和转移

过程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互阅作业:小组内成员互批作业,并在组内评出作业优秀者。

三、自学互帮

(一)自学提示

1、自学内容::1、自然界存在哪些形式的能量?

2、能量会消失吗?

3、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自学方法: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小组交流

(三)互帮小组同学们交流、设计实验方法的方法及所得出的

初步结论

四、讲解释疑:

1.自然界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

提出问题:当今世界的三大产业是能源、材料和信息,自然界中

的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你能说出能量的几种存在形式吗?

学生回答:机械能、电能、磁能、内能等等。

日常生活中的烧饭、取暖、照明、出行等都需要能量。我们所需

要的能量都是谁提供的呢?(煤、石油、天然气、电等等)。

进一步分析利用能源时需要发生的变化而引入能的相互转化。

2.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设疑:演示打气筒打气,让同学们感觉打气筒外壁的温度变化。请同学解释所发生的现象的原因:活塞与筒壁摩擦,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指出类似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请同学列举实例,并进行分析。举例练习:

①电炉取暖:电能→内能;②煤燃烧:化学能→内能;③炽热灯灯丝发光:内能→光能;④把一铁块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说明内能发生转移。

归纳: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3.能量再转移和转化过程中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

⑴机械能在转化过程中守恒

演示单摆摆动过程:

①回忆机械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重力势能→动能→重力势能。

②解释每次达到最高点很接近的原因:如果没有摩擦时机械能守恒。

③得到结论:最初具有的机械能=最末物体具有的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即总能量守恒。

⑵内能在转移过程中守恒

把一铁块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铁块从周围水中吸收了热量使它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热水则要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热量散失,热水所放出热量就等于铁块所吸收的热量。

归纳:能量在转移过程中是守恒的。

结论: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减少多少内能),低温物体就吸收多少热量(增加多少内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但能量的总量不变。

五、帮困加速1.能量既不会凭空_______,也不会凭空_______,它只会从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或者从一个物体_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__________。

2.根据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可知,能量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__________。电能可以使电灯发光,同时产生内能散失在空气中,但这些内能却无法自动转化为电能,该现象说明能量的转化具有_____________。

3.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在________下转化,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是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植物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燃料燃烧时发热是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六、自主建网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构建知识网络。

七、最小作业量

1、完成实验册

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八、教学反思:

指导教学书

授课时间:2014年月日课题:第四节单元复习星期()累记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热值的概念,会用Q=qm或Q=qv计算燃料放出的热量

2、掌握热机的工作原理

3、会计算热机的效率

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过程方法目标: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情感态度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热值的概念及能量守恒定律的运

教学难点会计算热机的效率

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感情调节:演示实验:把一个底端密闭的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桌

上,管里放一些酒精,管口用塞子塞紧,用绳子在管外绕几圈并迅

速地来回拉动,一会看到塞子被弹起。你知道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

样转移和转化的吗?

二、互阅作业:小组内成员互批作业,并在组内评出作业优秀者。

三、自学互帮

自学内容(一):认真复习课本,梳理本章知识点1:热机,然后回

答下列问题(5分钟)1、热机: 2、内燃机:3、冲程:4、内燃

机的工作过程:5、在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 6、汽油机和柴油机

的区别:

自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互帮小组同学们交流

四、讲解释疑

1、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内燃机:是燃料在汽缸内燃烧的机器,它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3、冲程:活塞在汽缸内,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汽缸的另一端。

4、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四个冲程)

5、在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轴和飞轮

转动两圈、对外做功一次

6、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

自学内容(二):认真复习课本,梳理本章知识点2:燃料的热值,

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钟)1、定义: 2、符号:3、单位:4、

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自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互帮小组同学们交流

讲解释疑: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它只是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均没有关系

自学内容(三):认真复习课本,梳理本章知识点3:热机效率然

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钟)1、热机能量的损失: 2、热机效率:3、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4、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自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互帮小组同学们交流

讲解释疑: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1)使燃料尽量燃烧;2)尽量减少各种热损失;3)采用先进技术;4)减小因克服摩擦阻力而额外消耗的功

五、帮困加速

1.80 g水和80 g冰,温度都升高10℃物态不发生改变,则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J,冰吸收的热量_________J(c冰=2.1×103J/(kg·℃)

2.质量一定的某种物质,它的温度变化越大,则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就_______;当它吸收的热量为原来的1/2时,升高的温度为原来的______。

3、下列事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用打气筒给自行车内胎打气B.用火箭发射人造卫星

C.古人使用的钻木取火D.开水倒入杯中逐渐冷却

4.自由运动的滚摆,每次上升的高度逐渐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械能守恒B.能量正在消失C.只存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D.减少的那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但总的的能量守恒

5.一辆汽车在关闭油门后继续在水平方向上向前移动,从能的转化来看,它是()

A.动能不变B.机械能不变C.动能转化为势能D.动能转化为内能

6.我国大力发展火力发电,火电厂进的是"煤",出的是"电",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

A.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电能B.化学能→重力势能→动能→电能C.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D.内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7.指出下列现象中能量转化的形式。

①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是;②汽车突然紧急刹车停住是;③用毛巾反复擦背,感觉后背热了是。

8.写出下列现象中能量的转化或能量的转移关系。

①木炭燃烧发出光和热。;②冬天双手互相摩擦感觉暖和。;

③用钢锉锉工件,工件发热。

六、自主建网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构建知识网络。

七、最小作业量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

八、教学反思:

指导教学书

2014年月日星期()累计课时()单元测验:1课时

第十四章:1、理解热值的概念,会用Q=qm或Q=qv计算燃料放出的热量

2、掌握热机的工作原理

3、会计算热机的效率

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测试课时:一课时

测试形式:闭卷

指导教学书

2014年月日星期累计课时:试卷讲评一课时

教学目标:对第十四单元测试后做小结

订对试卷:学生根据考试情况进行自我查找

教学重点:1、理解热值的概念,2、掌握热机的工作原理,3、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会用Q=qm或Q=qv计算燃料放出的热量会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型:练习

教法:点拨、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课前批改试卷

教学过程:

八、发放试卷

个性化修改

九、教师讲解试卷,学生订正错误

十、根据自己在试卷中的错误,查找原因

十一、小结测试结果

十二、参加人数:平均分:及

格人数:

及格率:

十三、考试得失总结:

得:

失:

十四、提高成绩的措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电阻教案新版苏科版

教学第一节——电阻(一)内容第一课时:电阻(一)课型:题新授课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初步体会改变电流大小的两类途径。 3.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课三物理量,知道电阻的单及换算关系。知识与.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4技能维程影响。.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知大小的各种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5 标目能力。标准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知大小的各种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过程与方力。法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感知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两个因素。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教学难点 干电池.小灯泡.电流表.导线.开关.各种金属丝(康铜丝.锰铜丝.镍铬合金丝. 教具学具铁丝等),铅笔芯.学生自带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新课引入 灯是我们常见的用电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 灯,其中有一种台灯,它的亮度可以调节。旋生一位学上台旋动出示调光台灯,哪一位上来试一下。钮,学生可以看到灯泡 同学们家中一般都有调光台灯,你知道它是怎么的亮度发生改变。样工作的吗?学习了这一章知识你就可以清楚了,并 且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个调光台灯。 二、学习新课 请同学们将一个小灯泡.一节干电池.一个电流 表.和一个开关接入电路。 然后在电路中A .B之间分别夹入铁丝.铅笔芯. 学生按下图连接好电路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问:刚才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学生分组活动: 2.探究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时数NO :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课题第一课时:认识杠杆课型:新授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 2.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教具 学具 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 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 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 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 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 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 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聆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1节电现象 课题第1节电现象 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 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19 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 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6.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8.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一 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 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 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 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 《杠杆》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杠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 杆的平衡条件解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学生的作图、识图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 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提 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教学难点】力臂的画法 【实验器材】螺丝刀、羊角锤、钢丝钳、木块、钉子扳手、夹子、(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材料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探究、归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媒体 出示钉有图钉的木块,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 请用螺丝刀、羊角锤、钢丝钳把它拔出来 讨论、合 作探究 实物演示 提问你是怎样拔出图钉的?有哪些不同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交流方法 和体会 多媒体演示并小结 讲解(1)杠杆:杠杆是指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杠 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归纳小结 杠杆的概 念 多媒体 讲解(2)支点:杠杆绕其转动的点。(O)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L1)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L2)讨论、归 纳、记忆 多媒体演示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 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 生了解分子之间既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 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 对科学的求知欲 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 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选择 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

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 时代,人们就猜想物 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 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 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 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 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 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扩散现象 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 极小的微粒,如果把 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正是由于分子极-10 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在书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常 情况下,1cm空气里大3 速度,要数完1cm空气的分子,也得用80多年。这些组成物质的 分子在干什么呢?由于分3 子太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 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1)演示实验:气体扩散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 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 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 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 于空气的密度。另取一只 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教学内容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沪科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初三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学生的学习任务艰巨。学习的时间紧,还要进行九科竞赛,面临的压力很大。今年的两位新搭档,我们之间还需要磨合,针对现实的情况,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今年要严格按照教务处的要求,进行六步四检的课堂改革。在教学中自己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习惯,计算能力,思维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对这些学生我并不了解。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他们的性格、姓名、学习的情况。这些学生在初二进行的是六步四检的教学模式,我也要进行教学的改革。九年级内容繁多,时间很紧,对学生来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平时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及时的让学生接受自己。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的六章内容。主要包括为:第一部分是内能以及内能的利用。具体内容分为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以及热机的效率和能量的转化比热容和效率的计算。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且难度比较大(例如: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和效率计算的相关问题)。作为中学物理热学部分的重点内容,在新授课中一定要注意节奏,力争保证全体学生理解,别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掉队。第二大部分为电学内容。具体内容分为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电与磁。与上一部分内容相比,电学内容相对较难一些,也是中考中的必考和重点内容,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一定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电学的公式及概念)、相关计算。扎实基础再进行拓展练习,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今年教学的任务艰巨,成绩的压力很大,我们三人会共同努力,定会实现我们全县前二的目标。 五、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课标要求,明确做到哪些内容是考点,哪些是难点。坚持提前一周备课,备实用可行的教案,课件,学案。 2、坚持同科备课,加强各教师间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坚持并摸索适合我们物理教学的磨课方式。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的不足,提高课堂效率。 3、做到分层教学:在课堂上做好培优辅差,在达标题的设计上注意分层,要有拔高,力争做到优生吃好,差生吃饱。 4、严格管理。教学中抓住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物理知识的储备。严格管理学生,抓紧课上的每一秒钟,洞察一切。对于违纪的学生进行教育批评,帮助学生成长。 5、研究中考,了解并把握中考试题和中考命题的趋势。平时多做山东省的物理中考题,及时写出试题的分析,多做总结。及时的反思教学。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49份) 人教版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 认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2. 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学会辨别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及单位,学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有关热现象。 5、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能辨别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经历探究物体吸热能力的过程,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③比热容的理解。 【学具准备】 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集气瓶、打气筒、水和食用油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知识构建】 【复习过程】 [创设情境] (播放“海陆风”flash动画,同时提出问题)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总会感到习习的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你能否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主题,更好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象的flash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形成复习课的枯燥感。) [专题复习] 专题一:分子动理论 ?知识聚焦 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扩散现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运动跟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___________越剧烈。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如何利用烧杯、冷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等探究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子间作用力。 ?探究一: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典题探究)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 C.通过嗅觉可以鉴别醋和酱油 D.刮风时尘土飞扬 (技巧归纳)分子运动只能通过一些现象表现出来,而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不要把宏观微小颗粒的机械运动或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误认为是分子运动。 (学以致用) 1.如下图所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烧杯中,整杯水都变红了,这种现象叫做_____,扩散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看到墨水分子在运动(选填“能”或“不能”)。我们通过扩散现象来验证分子的运动,这里运用了物理学中的_______法。实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教案

11-1 杠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就是杠杆,能从常见得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得概念,会画杠杆得力臂。 3、理解杠杆得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得平衡条件,会用 杠杆得平衡条件解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与力臂,训练学生得作图、识图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得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与实验中归纳 简单得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得实际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就是有用得,从 而提高学习物理得兴趣。 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实事求就是得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力臂得概念,会画杠杆得力臂。 【教学难点】力臂得画法 【实验器材】螺丝刀、羊角锤、钢丝钳、木块、钉子扳手、夹子、(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 )、多媒体材料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探究、归纳 【学情分析】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媒体 出示钉有图钉得木块,您能用手把它拔 出来吗?请用螺丝刀、羊角锤、钢 丝钳把它拔出来讨论、合作 探究 实物演示 提问您就是怎样拔出图钉得?有哪些不同得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交流方法 与体会 多媒体演示并小结 讲解(1) 1、杠杆 杠杆就是指一根硬棒在力得作用下,能够绕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 杠杆。杠杆可以就是直得,也可以就是弯 得。归纳小结 杠杆概念 多媒体 讲解(2) 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其转动得点。(O) 动力:使杠杆转动得力。(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得力。(F2)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得垂直距 离。(l1)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得垂直距 离。(l2) 讨论归纳 记忆 多媒体演示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内能的定义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18.1电能电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能的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能,了解电能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2.知道电能的单位和符号。 3.认识电能表,知道电能表上参数表示的意义,会读电能表,会通过电能表计算家庭 电费。 4.能利用电功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电能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用理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大小、电压高低和通电时间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 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1度电的认识,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电能表的读数。 2.电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 对电功概念的理解及利用电功公式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

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 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