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O变换工艺技术的历史演变看等温变换的历史性贡献_王文善

从CO变换工艺技术的历史演变看等温变换的历史性贡献_王文善
从CO变换工艺技术的历史演变看等温变换的历史性贡献_王文善

从CO变换工艺技术的历史演变看

等温变换的历史性贡献

王文善

(原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北京100120)

摘要介绍了CO变换工艺技术和CO变换催化剂的历史演变,并从变换反应的物化基础提出变换工艺的发展和改进方向。介绍了CO变换工艺存在的新问题以及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阐述了CO等温变换工艺是对变换工艺的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CO变换催化剂历史演变等温变换

Analysis of Historic Contribution of Isothermal Shift Technique from View Point o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O Shift Process

Wang Wenshan

(The Former China Nitrogenous Fertilizer Industry Association Beijing10012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O shift process and CO shift catalyst is described.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tendency of shift process is briefed based on physical chemistry of shift reaction.The problems emerged in CO shift process and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researched and solved are presented.An account of historic contribution of isothermal shift technique is given.Keywords CO shift catalyst development history isothermal shift

1CO变换工艺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历史演变

CO与水蒸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H

2和CO2的过程,即变换过程,此过程在1913年就用于合成氨工业,然后又用于制氢。在合成甲醇和合成汽油生产中,也用此反应来调节CO与氢的比例,以满足工艺要求。近年来,为了降低城市煤气中CO的含量,也会采用该工艺,CO变换工艺是煤制天然气技术中的重要一环。

在合成氨生产中,制取H2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应尽一切可能提高CO变换率。近十几年来,各国学者开展了不少研发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变换催化剂性能,目前可使变换后气体中CO含量(体积分数,下同)降至0.4%以下。由于制取合成氨原料气所用原料、工艺过程不同,原料气中CO含量也不同。如以块煤或焦炭为原料,采用常压间歇式固定层造气工艺,制得的半水煤气中CO含量为25% 28%;以天然气为原料,采用加压蒸汽转化法工艺,制得的半水煤气CO含量为13% 18%;以重油或水煤浆为原料,制得的煤气中CO含量为45% 49%;以干煤粉气流床气化工艺制的煤气中CO含量在65%以上。

视原料和生产方法的不同,CO变换工艺流程也不同。20世纪50年代前,在常压下制取合成氨原料气,CO变换在常压下进行;20世纪60年代后,采用天然气为原料,大多采用加压蒸汽转换法,CO变换在加压下进行,压力一般在4.0MPa 以下;此后,以煤(焦)为原料的常压造气的企业,很多也改用加压变换,以降低能耗;采用粉煤气流床加压气化技术制气的装置,其CO变换压力一般在5.5MPa以下;以渣油为原料的部分氧化法加压气化的压力最高已达到8.5MPa,其变换压力也随之而变。加压变换是变换工艺问世以后的第1个贡献。

2从变换反应的物化基础看变换工艺发展和改进方向

CO与水蒸气的变换反应是一个等分子、可逆的放热反应,生产中可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维持生产过程的进行。在某些流程中,还可利用反应热产生蒸汽,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CO变换的程度通常用变换率表示,当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变换率称为平衡变换率。根据气体组成和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可计算出平衡变换率和平衡CO浓度。影响反应平衡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和汽气比。

(1)温度

CO变换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平衡转化率则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从平衡的角度考虑,在低温下进行CO变换反应有利于降低出口气体中CO含量,这是开发适用于低温或宽温的多种催化剂和中、低温变换催化剂组合工艺流程的主要理论根据。

(2)汽气比

CO变换反应为可逆反应,提高汽气比可使反应向生成H2和CO2的方向进行。一般情况下,采用高汽气比的方法可提高CO变换率,但汽气比大于某一值时,以干气为基础的变换率反而下降。在工业生产中,不仅要求最终干气中CO浓度低,同时要求能量消耗尽可能低。增加水蒸气用量后,能耗增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提高汽气比来提高CO变换率不是最经济的方法,应综合热力学、动力学、能量消耗等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汽气比。近年来,从节能角度考虑,中、低温变换多在低汽气比和低温条件下操作。欲很好地解决这方面问题,主要应从开发更好的变换催化剂入手。

3CO变换催化剂的发展演变情况

早在1912年,德国人W.Wied利用FeO-

Al

2O

3

作为CO变换催化剂,从水煤气中制取H2。

A.Mittasch等人研制成功的Fe-Cr系变换催化剂于1913年在德国BASF公司的合成氨装置中首先得到工业化应用,这是世界第1套工业规模的合成氨装置,催化剂使用温度在300 530?,属高温变换催化剂。

为了提高总变换率,1963年,美国Giraler公司将Cu-Zn系变换催化剂引入合成氨工艺,使CO 变换反应温度下降至180 220?,在高温变换以后继续进行低温变换,可以使变换反应出口气中CO含量降至0.5%以下。这是对变换工艺进步的第2个重要贡献。

Fe-Cr系变换催化剂的活性温度高、抗硫性能比较差,且Cr对人体有害。Cu-Zn系变换催化剂虽有良好的低温活性,但对硫、氯等毒物非常敏感。因此,近年来采用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Co-Mo系变换催化剂,并将其改进成宽温变换催化剂,使其既能耐硫,又有很宽的活性温区(200 470?),特别是用于含硫高的渣油及煤为原料的制气中,可直接进行变换,使流程简化、蒸汽消耗降低。这是对变换工艺的第3个重要贡献。

我国在引进Shell干煤粉气流床加压气化技术之前,该气化技术只有联合发电的工业化业绩,没有生产合成氨或甲醇的工业化实践。该工艺生产的煤气中CO含量高达65%以上,而之前引进的水煤浆加压气流床气化技术生产的煤气中CO 含量最高不超出48%。这样高的CO含量,不仅加重了耐硫变换的负荷,而且很可能引起高放热的甲烷化副反应,使催化剂床层出现“飞温”现象。因此,如何在不发生甲烷化副反应的前提下进行高CO含量原料气的变换,成为Shell干煤粉气流床加压气化技术能否用于合成氨生产的关键。为解决此难题,我国科研设计部门开发了与之配套的2种耐硫变换工艺和催化剂。这是对CO变换工艺的第4个重要贡献。

CO变换工艺技术的发展演变,实际上是CO 变换催化剂发展和演变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生产Fe-Cr系变换催化剂;6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Cu-Zn系低温变换催化剂;70年代研制成功Fe-Mo和Co-Mo系耐硫宽温变换催化剂;21世纪初,又研制成功适用于高CO含量原料气的耐硫宽温变换催化剂。

4我国CO变换催化剂的使用情况

4.1高温变换催化剂

实践证明,高温变换催化剂的更换不完全是因为活性衰退,主要是因催化剂强度较差而易粉碎,造成床层阻力增大或床层局部堵塞,使气流分

布不均。因此,在选择催化剂颗粒时应考虑该因素。小颗粒催化剂的扩散效率因子比大颗粒催化剂大,容积活性也高,但对抗上游固体杂质迁移形成床层堵塞能力差,故一般选用大颗粒催化剂。对高温变换催化剂本身含硫问题,根据不同情况也有不同要求,如果其下游串接Cu-Zn系低温变换催化剂,因其对硫很敏感,所以对高温变换催化剂本身含硫是有要求的。

4.2低温变换催化剂

低温变换催化剂是很重要的经济型催化剂,特别是对具有甲烷化系统的合成氨装置,低变系统出口气中CO含量每降低0.1%,可增产合成氨1%以上。因此,选用合适的低变催化剂,经济意义重大。

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开发成功的以煤为原料的中、低温变换及甲烷化流程,由于Cu-Zn系低温变换催化剂对硫敏感,所以工艺流程设计采用2次脱硫和2次脱碳,有“冷热病”、能耗高、流程复杂等弊端。

4.3宽温耐硫变换催化剂

宽温耐硫变换催化剂适用于以煤及渣油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更合适含硫高的原料,通常不适用于天然气蒸汽转化法流程。

4.3.1中串低流程

这里所说的低变采用宽温耐硫变换催剂,即在Fe-Cr系中温变换催化剂之后直接串联宽温耐硫变换催化剂。中串低流程可分为“炉内”和“炉外”2种串联形式,可使变换系统出口气中CO含量降至1%,在我国小氮肥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流程半水煤气既需增湿又需电炉加热,流程复杂、设备多,且不适用于甲烷化流程。

4.3.2中低低流程。

利用宽温变换催化剂耐硫和低温活性好的特性,取代Cu-Zn-Al系低温变换催化剂,在中变后串联2段宽温变换催化剂,段间进行冷却降温,可进一步发挥宽温变换催化剂低温活性好的优势,使二段出口气中CO含量进一步降低,且可用于甲烷化流程。

4.3.3全低变流程

全低变流程全部采用宽温耐硫变换催化剂,其特点:①不使用中变催化剂,从根本上解决了催化剂的粉化问题,且催化剂装填量可减少50%,降低了床层阻力;②可在低汽气比下操作,不会发生生成乙炔的副反应,可降低铜洗流程铜液损耗、提高生产能力;③操作启动快,可增加有效生产时间;④在低温下操作,降低了对设备材质的要求,延长了设备寿命,同时也改善了变换系统的生产条件。

目前,很多中、小氮肥企业已改用全低变流程,不仅降低了能耗,而且扩大了产能。这是对变换工艺技术的第5个重要贡献。

5CO变换工艺存在的新问题

我国引进的Shell干煤粉气流床气化技术和我国自行开发的干煤粉气流床气化技术制取的原料气中CO含量高达65%以上。为了解决高CO 含量原料气变换问题,主要采用高汽气比和低汽气比2种变换工艺。汽气比既是完成变换反应的基本保证,也是衡量变换工艺优劣的重要经济指标之一。汽气比低,变换反应深度可能达不到要求,而且还可能引发高放热的甲烷化副反应的发生;汽气比过高,将会增加催化剂床层阻力,使CO 停留时间缩短,导致CO变换率下降,同时也会增加余热回收设备的负荷,能耗也高。另外,当原料煤中的硫化物含量较低时,高汽气比还可能导致催化剂因发生反硫化而失活。所以,在高CO含量变换工艺中,汽气比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5.1高汽气比耐硫变换工艺

以Shell干煤粉气化工艺为例,高汽气比耐硫变换工艺先使部分或全部气体通过第1变换炉,并在第1变换炉的入口添加大量蒸汽,使汽气比高达1.1以上,进行深度变换,然后与未反应的气体混合,将CO含量调节至一定浓度后继续进行深度变换。高汽气比工艺不会发生甲烷化副反应,但由于汽气比和CO含量都很高,变换反应的推动力很大,因此必须精确计算催化剂装填量,否则第1变换炉就会出现催化剂床层超温问题。

第1批开车的5套Shell干煤粉气化装置中,有4套装置采用高汽气比耐硫变换工艺,其中洞庭氮肥厂全部选用国产的QCS系列催化剂,湖北双环、湖北化肥厂和安庆化肥厂的第1变换炉装填进口的K8-11催化剂。运行情况表明,无论是选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催化剂,在开车初期,由于负荷较低或由于催化剂装填余量较大,第1变换

炉都因反应过度而超温,不得不采用卸出部分催化剂、加入N2稀释CO浓度或加大蒸汽量的办法来解决超温问题。后期开车的装置大都采取加大蒸汽量以压低反应温度。

采用增大汽气比以压低炉温有以下弊端:①第1变换炉催化剂处于高温和高汽气比的苛刻条件下运行,催化剂的性能会很快衰退,使用寿命缩短。②当原料气中H2S含量较低时,第1变换炉催化剂可能发生反硫化而失活。③第1变换炉汽气比增大后,会导致其后面3台炉中工艺气的露点升高,因此,这3台炉催化剂床层的入口温度必须相应提高,否则催化剂会发生水合而失活;若后续二段为甲烷化装置,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提高后,使出口气体中CO含量增加,氢损失将增大。④汽气比增大后,后续二段冷凝液处理负荷增大,造成能量浪费。综上所述,高汽气比不仅操作难度大,而且能耗也高。

5.2低汽气比耐硫变换工艺

低汽气比耐硫变换工艺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控制工艺气中的汽气比来控制反应平衡,进而控制第1变换炉的反应深度和床层的热点温度,使之在不发生甲烷化副反应的前提下,进行高浓度CO 在低汽气比下的变换反应。该工艺打破了低汽气比变换就会发生甲烷化副反应的传统概念,并且可充分利用废热锅炉流程原料气水含量低的特点,使变换反应条件温和、操作平稳、节省蒸汽用量、经济效益显著,是一种节能型高浓度CO变换新工艺。由于第1变换炉的温度和汽气比均低,故在原料气中H2S含量较低时,能避免催化剂反硫化的问题,因此,低汽气比耐硫变换工艺具有原料煤选择范围宽的优点。

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选用青岛联信化学有限公司的低汽气比工艺及其开发的QDB-04型耐硫变换催化剂,在变换负荷为设计负荷的105%的情况下,当第1变换炉的汽气比为0.18 0.22时,床层的热点温度<390?,出口气体中CO含量为42% 47%,与水煤浆气化流程的工艺气中CO含量相同;反应过程中无甲烷化副反应发生,下游各段汽气比最高不超过0.40;各段床层热点温度不超过390?,最终出口气体中CO含量<0.4%。该工艺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鉴定,其结论为:该工艺操作条件缓和,变换装置运行平稳,无甲烷化副反应发生,能大幅度降低蒸汽用量,并节省设备投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对CO变换工艺技术的第6个重要贡献。

6CO变换工艺技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大型气流床干煤粉气化是今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必须解决好高CO含量原料气的变换问题。目前,低汽气比耐硫变换工艺虽然较好地满足了生产要求,但多采用4段变换,有的还需几段变换设几段配气调节CO含量,流程非常复杂,设备很多,操作很麻烦。今后,简化流程、减少设备是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Shell干煤粉气流床气化技术引进时,当时的主要思想是只要将CO含量60%以上的原料气通过一段变换使CO含量降至47%以下,然后按水煤浆气化的变换流程进行生产。所以,催化剂的研发和工程设计以此为目的,对高CO含量原料气变换工艺缺乏总体、系统的研究,这也是造成目前多段变换流程复杂的重要原因。

应对高CO含量原料气变换工艺进行总体、系统研究,通过1段深度变换实现高CO含量原料气变换、低汽气比、低反应温度、低出口气体CO 含量、高效能量回收、简化流程、节省投资、方便操作、提高效益,使CO变换工艺再上一个新台阶。

7CO等温变换工艺是对变换工艺的历史性贡献

从以上催化剂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催化剂对CO变换工艺是极为重要的,它使变换反应成为可能。随着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大大提高了CO变换工艺的技术水平,对原料的适应性越来越宽,使变换反应温度越来越低、能量消耗越来越少、变换效率越来越高、能量的回收利用越来越充分。但无论哪种催化剂,也改变不了CO变换反应是放热的热力学特性。只要有变换反应就会放出热量,在绝热情况下,床层温度就会升高,平衡变换率就会下降。如果有放热的副反应发生,还可能造成催化剂床层出现“飞温”现象。这是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本质决定的,不可改变的。如

(下转第40页)

4N-847系列催化剂经济性核算

杭州龙山化工有限公司100kt/a双加压法硝酸和80kt/a两钠生产装置尾气处理系统采用N-847系列催化剂,以合成氨弛放气为还原剂,无需使用液氨原料,可省去氨蒸发器等设备,只有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10?)时才向伴热管补充少量蒸汽,省去了蒸氨器的连续蒸汽供给。双加压法硝酸生产装置尾气净化系统年节约运行费用89.5万元,两钠生产装置尾气净化系统年节约运行费用110.0万元。

5结语

杭州龙山化工有限公司采用合成氨弛放气代替原料液氨作为还原剂处理含NO x尾气,还原过程补氨量少,NH3/NO x=0.7 0.9,处理后的尾气含NO x质量浓度<300mg/m3(标态)。补氨装置只有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时才提供少量蒸汽伴热。N-847系列催化剂活性好、强度高,能够长周期稳定运行,且催化剂装填和再生简单,经济性好。

参考文献

[1]吴昊,刘忠生,王学海,等.掺杂元素的氧化锰基低温NH3选择性还原氮氧化物催化剂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12

(9):5-12.

[2]Joo-Hong Choi,Jin-Hyun Kimm,Young-Cheoul Bak,et al.Pt-V2O5-WO3/TiO2catalysts supported on SiC filter for NO

reduction at low temperature[J].Korean J Chem Eng,2005,22(6):844-851.

[3]滕加伟,宋庆英,于岚.低温脱除NO x催化剂的开发[J].工业催化,2003(12):29-32.

[4]伍斌,郑毅,谷宏专,等.MnO2/NH4NaY催化剂上的NO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J].工业催化,2007(10):

43-47.

(收到修改稿日期2013-09-05

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

(上接第27页)

果用物理方法即时移走反应热,就可维持催化剂床层在稳定的低温下操作,保证高的CO变换率。目前开发的等温变换炉就较好地解决了此问题,开辟了提高CO变换工艺技术水平不只靠催化剂的另一条路。

CO等温变换应具备如下特点:①即时移走反应热,维持催化剂床层在较低温度下稳定运行,提高CO变换率,使操作稳定、不超温、无风险;②实现大型化,高CO含量的原料气经一段深度变换即达到工艺要求;③直接回收反应热,提高有效能的利用率。

CO等温变换特别适合于大型煤制合成氨、甲醇、氢、油、天然气等煤化工装置,打破了只依靠催化剂的改进而提高变换工艺技术水平的历史,是通过设备结构的改进,用物理方法即时移走反应热而提高CO变换率,是对CO变换工艺技术,特别是对高CO含量变换工艺的历史性贡献,对大型煤化工的发展至关重要。

8湖南安淳公司在CO等温变换工艺技术研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湖南安淳公司最先对CO等温变换工艺技术进行了开发和拓展。该工艺的精髓:1段深度变换达到工艺指标;大型化、高CO含量原料气变换、低汽气比;真正简化了流程,方便了操作,能量回收更充分。就目前采用该技术的丰喜公司生产装置的运行情况看,实现了1段深度变换达到工艺要求,其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丰喜公司生产装置的运行情况比较理想,催化剂床层平面温差<1?,在进口气体中CO含量为45% 48%的情况下,出口气体中CO含量<0.6%,手动分析只有0.2%。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通过严格操作、适当调整,出口气体中CO含量稳定在0.4%以下是完全可能的,用于低温甲醇洗、液氮洗或甲烷化流程是合适的。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湖南安淳公司应开发4种模式的CO等温变换工艺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①适运用于干煤粉气流床气化废热锅炉流程的CO等温变换工艺;②适用于干煤粉气流床气化激冷流程的CO等温变换工艺;③适用于水煤浆气化流程的CO等温变换工艺;④适用于此3种情况以外的CO等温变换工艺。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开发CO等温变换工艺一定要简化流程,而不能使之更复杂。若等温变换后再串联几段变换,或老装置改造只增设1台等温变换炉,而其后仍是原来的几段变换流程,这不仅没有简化流程,反而比原来的设备更多,就失去了等温变换工艺的精髓,这无异于画蛇添足。

(收稿日期2013-10-22)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出现新的变化,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发展观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提升和扩充,不断形成新的发展观。 一、发展理论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的要求,发达国家战后恢复的努力,把全世界带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展潮流之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吸引了大批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事发展问题的研究。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伦理学等相继问世。这些不同的学科,虽然其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焦点却是一致的,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问题上。由此,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发展经济学在发展理论中是影响力最大的学科之一,对于早期发展观的形成和一些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何种制度、战略和政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发展。 二、发展观的演进 (一)经济增长论

20世纪50年代前后,是发展理论形成和繁荣的时期,也是早期发展观形成的时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许多欠发达国家来说,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还没有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因此,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的概念就是指经济增长,发展的实践就是追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在这种发展观的主导下,经济增长就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便由此形成。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见,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现代的理论认为,发展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是: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发展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发展强调经济、政治、社会的“质”的提高。增长注重“有多少”,发展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发展与增长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与统一。没有“质”的提高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没有“量”的增加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对发展来说,增长是最基本的,没有经济的增长,就谈不上发展,但是过分强调增长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反过来会阻碍发展。 (二)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

欧洲的手抄本演变历史

首页 6月 4 由webmaster 于星期四, 06/04/2009 - 08:00 发表 现存最早的―书‖是西元前3200年古巴比伦人(Babylonia)将楔形文字刻成的泥板 ―书‖。约于西元前3100-2884年,古埃及人将纸草(Papyrus)做成长条状的―卷轴‖,将象形文字纵列写在卷上,阅读时只要展开一小段。此种卷书,一直沿用到罗马时代,只有罗马改用兽皮代之(羊皮纸Parchment,多用羊和牛犊等兽皮做成的上等皮纸。),这些均称为广义的―书籍‖,渐渐有了纸张的发明,书籍形式便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中世纪时,一项重要的变革,是古抄本的出现。它改变了以往―卷‖状的书籍形式。新的书本成对摺形式,每二十五章装成一本,用厚重木片做成封面加以保护,这种书籍称为抄本(Codex),且较以前的长条而未经整理的纸草卷更为方便。此种形式延续了好几百年,后来为了要便于阅读,将书籍表面上腊,并用铁圈串装成册,与现代的圈装本极为相似。 古抄本具有现代书本的形式,由许多书页装订而成,不仅消除了羊皮书卷的累赘,还可以双面书写。 手抄本的书体风格和地方风格、口味紧密相关。黑暗时代早期刚劲的罗马体逐步让位给诸如安色尔体和半安色尔体这样的草书体,尤其是在不列颠群岛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书体海岛大写体和海岛小写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书写平面的不同,所采取的书写工具也有分别。金属凿和雕刻刀,用以在石头和金属上铭刻;铁笔用来在泥版上刻划文字。在陶片、蒲草纸和羊皮纸上的书写,是把芦苇杆切开,削成笔的模样。在埃及,以灯心草制作笔,后来人们把芦苇草削尖,,又把它制成一支类似羽毛管的笔,被称为―羽根‖。

《耐硫变换催化剂概念 关于变换工段耐硫变换催化剂工作情况的分析》

《耐硫变换催化剂概念关于变换工段耐硫变换催化剂工作情况的分析》关于变换工段耐硫变换催化剂工作情况的分析 受克旗煤制气公司生产部委托,化工研究院驻克旗现场技术服务小组技术人员对变换工段耐硫变换催化剂的工作状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耐硫变换工段正常生产运行提供决策参考。下文是根据生产部提供的xx.12~xx.3运行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文献资料编制的分析报告。 一、催化剂使用工况分析 表1比较了变换工段预变催化剂和主变催化剂的设计工况与实际工况。从表1可以看出,预变和主变催化剂的实际工况,包括空速和温度均有所偏离设计工况,这种偏离可能会影响催化剂的实际运行效果。 表1催化剂设计工况和实际工况比较 二、催化剂运行状态分析 2.1预变炉 图1为qbs-01型号预变催化剂上co变换反应转化率、反应体积空速和催化剂入口温度在运行期间的变化曲线。 图1预变催化剂co转化率、体积空速和入口温度的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空速的增大,预变炉co转化率明显下降,空速降低后co转化率随之提升。其中在12月28号-3月3号区间,预变炉的工作空速大部分在3000~5400h-1范围内,此时对应的co 转化率很小,说明在此空速下qbs-01催化剂上co变换反应发生程度

很低。 催化剂的3000~5400h-1运行期间体积空速超过了催化剂厂家提供qbs-01催化剂正常设计工况(1500~3000h-1)。空速的提高一方面会降低催化剂的co变换反应速率,另一方面当空速明显超过设计值时,会加速催化剂的活性衰退。 当预变反应器入口温度233℃,体积空速3000h-1,催化剂床层温升6.5℃,此时co转化率为6%;当预变反应器入口温度260℃,体积空速3100h-1,催化剂床层温升13℃,此时co转化率为8%。适当提高入口温度有利于促进qbs-01预变催化剂上co变换反应。 根据计算,变换反应每转化1个百分点的co会给预变反应器带来9~10℃温升。从正常运行数据分析,预变炉温升约20℃,共计转化2个百分点的co;而近期运行数据中,预变温升为10℃左右,co 仅转化1个百分点。 2.2主变炉 图2为主变催化剂上co水汽变换反应转化率的变化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从xx年11月底至xx年3月底的4个月内,主变催化剂co转化率呈下降趋势。 图2主变催化剂上co转化率变化趋势 图3主变co转换率与空速及进口温度变化曲线 图3显示了qcs-04型号主变催化剂上co变换反应转化率、反应体积空速和催化剂入口温度在运行期间的变化。有如下特点:当主变入口温度高于260℃时,空速的波动对co水汽变换反应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工艺流程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工艺流程 一氧化碳变换流程有许多种,包括常压、加压变换工艺,两段中温变换(亦称高变)、三段中温变换(高变)、高-低变串联变换工艺等等。一氧化碳变换工艺流程的设计和选择,首先应依据原料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高低来加以确定。一氧化碳含量很高,宜采用中温变换工艺,这是由于中变催化剂操作温度范围较宽,使用寿命长而且价廉易得。当一氧化碳含量大于15%时,应考虑将变换炉分为二段或多段,以使操作温度接近最佳温度。其次是依据进入变换系统的原料气温度和湿度,考虑气体的预热和增湿,合理利用余热。最后还要将一氧化碳变换和残余一氧化碳的脱除方法结合考虑,若后工序要求残余一氧化碳含量低,则需采用中变串低变的工艺。 一、高变串低变工艺 当以天然气或石脑油为原料制造合成气时,水煤气中CO含量仅为10%~13%(体积分数),只需采用一段高变和一段低变的串联流程,就能将CO含量降低至0.3%,图2-1是该流程示意图。 图2-1一氧化碳高变-低变工艺流程图 1-废热锅炉2-高变炉3-高变废热锅炉4-预热器5-低变炉6-饱和器7-贫液再沸器来自天然气蒸气转化工序含有一氧化碳约为13%~15%的原料气经废热锅炉1降温至370℃左右进入高变炉2,经高变炉变换后的气体中一氧化碳含量可降至3%左右,温度为420~440℃,高变气进入高变废热锅炉3及甲烷化进气预热器4回收热量后进入低变炉5。低变炉绝热温升为15~20℃,此时出低变炉的低变气

中一氧化碳含量在0.3%~0.5%。为了提高传热效果,在饱和器6中喷入少量软水,使低变气达到饱和状态,提高在贫液再沸器7中的传热系数。 二、多段中变工艺 以煤为原料的中小型合成氨厂制得的半水煤气中含有较多的一氧化碳气体,需采用多段中变流程。而且由于来自脱硫系统的半水煤气温度较低,水蒸气含量较少。气体在进入中变炉之前设有原料气预热及增湿装置。另外,由于中温变换的反应放热多,应充分考虑反应热的转移和余热回收利用等问题。图2-2为目前中小型合成氨厂应用较多的多段中温变换工艺。 半水煤气首先进入饱和热水塔1,在饱和塔内气体与塔顶喷淋下来的 130~140℃的热水逆流接触,使半水煤气提温增湿。出饱和塔的气体进入气水分离器2分离夹带的液滴,并与电炉5来的300~350℃的过热蒸汽混合,使半水煤气中的汽气比达到工艺条件的要求,然后进入主热交换器3和中间换热器4,使气体温度升至380℃进入变换炉,经第一段催化床层反应后气体温度升至 480~500℃,经蒸汽过热器、中间换热器与蒸汽和半水煤气换热降温后进入第二段催化床层反应。反应后的高温气体用冷凝水冷激降温后,进入第三段催化剂床层反应。气体离开变换炉的温度为400℃左右,变换气依次经过主热交换器、第一水加热器、热水塔、第二热水塔、第二水加热器回收热量,再经变换气冷却器9降至常温后 图2-2 一氧化碳多段中温变换工艺流程 1-饱和热水塔2-气水分离器3-主热交换器4-中间换热器5-电炉6-中变炉7-水加热器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从儿童观那里,我们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作为个体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看法。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随着历史的演进,儿童的内容也相应地演进着。因此,作为观念而存在的儿童观又辩证地是一种历史存在。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 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和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儿童生而有罪 到了中世纪(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这种政治经济状况必然决定着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但即使在中世纪这种认为儿童天生有罪、要用鞭笞来教训等观念盛行的背景中,仍然有些学者倡导爱儿童,给儿童自由。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 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使得新的人生观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所谓的“原罪说”儿童观,并为近代儿童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作法。”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夸美纽斯提出了着名的“种子论”,他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从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观中理想的人的形象推导出来的。尽管这一时期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于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因此把儿童作为父母的所有物的儿童观依然占统治地位。 四、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 到17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曲阜师范大学课程论文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概论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王院喜 2012414359 摘要: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悠久,当人类文明产生以后,天文学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天文学正朝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文学发展对我们人类社会的贡献及重大意义。我们一起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创造幸福。 关键词:天文学进程人类社会重大意义贡献 引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探索天体演化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中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天文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它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科技人才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方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当代推动高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当代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一、天文学的发展进程 天文学中发展最早的就是天体测量学。古代的天文学家在测量星星的基础上观测到恒星位置基本是没有变化的,据此就制出了星图,并对星座进行划分和编制出星表;再对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进行研究时,编制出了历法。在17世纪,不仅发明出了望远镜,微积分也被创立起来,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且还建立起巴黎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 当前,在天体测量学中用到的测量于段越来越多,山最初的可见光观测发展到现在的射电波段、红外、紫外、X射线Y射线波段等,而对天体进行观测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如星数多、星等暗的光学恒星、射电源及红外源等,并且对它们的观测精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提高。在16世纪哥自尼提出日心体系后,17世纪的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后来伽利略又在力学上进行了研究,这些为创立天体力学作下铺垫。17世纪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后,天体力学就产生了。 天体力学在天文学中也是发展较早的一个学科。它产生后,天文学家从对天体

加洛林王朝手抄本的发展与装饰_王美艳

史论空间 Space of History and Theory 98 加洛林王朝(751-987年)时期,手抄本制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天主教堂在各地的修建,专门的修士从事手稿的制作,辅助人员也帮着在插图中添加各种各样的装饰。他们为提高手稿插图的表现力,经常从金工的装饰图案中获得灵感,同时也从近东的纺织艺术中吸取装饰图案和元素。此时常出现的图案有十字架、曲拱、鸟、野兽和鱼等,设计得五颜六色,丰富而生动,给人一种迷幻般的美感。“或许是受到了拜占庭装饰艺术的影响,加洛林王朝的圣书封面用贵重金属和装饰华美的珠宝制成。《林多福音书》的‘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封面’用黄金做成,……艺术家用金珠、贵重宝石和次贵重宝石将希腊式的中心十字架勾勒出来,然后,用四个长方格中的十字架以及周边上所有宝石镶成的十字架,与中心十字架相互映照。大块的宝石被镶嵌在黄金面板之上,这样一来,反射出的光芒可以为其增辉添彩。没有人会怀疑在这样一个封面背后的经文的重要性”。[1]一查理曼大帝是加洛林文艺复兴的重要推动者,他非常支持宗教装饰艺术。在他统治期间,私人小教堂遍布帝国各处,壁画和马赛克使教堂显得富丽堂皇,手稿装饰工作神圣而庄严,逐渐成为一门高档艺术。此时,重要的手稿文本都被保存在亚琛,因为这里有一个大型图书馆。查理曼在亚琛建立了一个宫廷学院,专门从事书籍的抄写与装饰。查理曼大帝死后,宫廷学院继续受到罗赛尔一世(Lothair I)和大胆查理(Charles The Bald)的庇护。另外一个学院,段落。奢侈装饰的页边和首页、染成紫色的羊皮上烫金的字、纹章图案,这些都表明所有者的富贵。宗教书籍,例如福音书、弥撒书等,均装饰华丽、插图丰富,显示着上帝的慷慨与仁慈。其中很多教堂只在一年里几次重大节日庆典时才把这些手抄本拿出来用。由于顾主和使用方式的不同,书籍装饰的方式也有差异。另外,有的插图艺术家还力图为文本提供一种更富于想象的空间。总体来讲,装饰华丽的加洛林手抄本,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本质上是贵族艺术,并没有在民间普遍流传。二手抄本装饰方法有很多,往往是一种或几种装饰元素的结合,如插图、书页每段开头装饰、文字美化、页边饰(用人、动物图像或图案装饰,包括首字母装饰、行尾饰、边框饰)等,这些装饰元素与文本结合成一个美的整体系统。手抄本的装饰图像纹样大多来自于欧洲植物的形态,有时完全模仿植物本身的样子,不作任何改变;有时将不同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图样;有时将动物与植物组合在一起;更怪诞的形态是将人与各种动物组合,或人脸与植物组合,人的头发变成植物的枝叶……因为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是一个崇尚神秘与幻想的时代,将想象扩大于无限,自由发挥创意,所以同一种来源往往有多种变体。例如怪诞形象就有:“有翼有角的兽头”与植物下半身结合的形体,上半身龙、下半身植物的形体,恶魔与植物结合的形体,兽身蛇尾的形体,张着恐怖大嘴的怪兽,人头、鸟身、植物尾巴组合的形体,人头、鸟翼、口衔两只喇叭的 Development and Decoration of Hand-Written Copy in the Carolingian Dynasty 加洛林王朝手抄本的发展与装饰 王美艳 Wang Meiyan 赖守亮 Lai Shouliang 内容摘要:加洛林王朝统治期间,手抄本的制作基本上在修道院和宫廷的誊抄室 完成。总体来讲,此时手抄本装饰具有程序化审美倾向,这是由插图绘制的方法 和程序决定的。在这总体倾向之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还是各有其美感, 并形成不同的流派:如“兰斯画派”、“图尔画派”、“里姆斯画派”、查理曼大帝“福音书 画派”等。 关键词:加洛林王朝、手抄本、插图、装饰、风格 也产生于宫廷,称为“古典学院”,生产的 主要是古典风格的手抄本,明显地受到拜 占庭风格的影响。这一学院最伟大的作品, 是为查理曼创作的《加冕福音书》,被奥托 三世从查理曼的墓中挖掘出来,其中的细 密画是紫色颜料画的,这种颜料在拜占庭 手稿中较常出现。814年,王国被查理曼的 继承者所分割,继承者们依然重视宗教装 饰艺术。兰斯大主教埃勃(Ebbo,816-845 年)任职时期,《艾伯总主教福音书》和《诗 篇》这两部重要的手抄本诞生了,其装饰 风格很有特点,是丰富而写实的图形风格 的典型代表。国王大胆查理委任圣马丁·托 马斯担当圣经的装饰工作,托马斯的风格 比兰斯风格更稳重而理性。虽然风格不同, 但是两者都尽力模仿罗马大帝国时期的风 格,特别是晚期罗马的古典模式。手抄本 丰富的装饰反映了罗马建筑与绘画的特点, 因为建筑与绘画是当时抄本装饰最富于变 化的蓝本。“加洛林时代的知识化运动…… 书籍根本不是为了供人阅读。它们只是有 助于教堂财库的丰富,和个别富人收益的 增加。它们与其说是思想上的宝物,不如 说是经济上的财富。有些作者抄录古人或 教父的名言,以此夸耀他们自己的文字具 有较高的思想内容,而人们竟然相信他们 的每句话。这一切只是提高物质上的价值。 查理大帝为了布施,卖掉自己一部分漂亮 的手抄本。书籍受到同昂贵的瓷器完全一 样的对待。”[2] 此时,手抄本插图有多种功能,有图 解的作用,也有装饰的作用,或者两种功 能兼而有之,使文字内容更有吸引力,使 叙述文字和思想视觉化,更利于沟通。它 也有利于强调和突出文本中重要的章节和

耐硫变换

1岗位概况和任务 1.1 岗位概况 从气化工序来的煤气的成分(干基)大致为表1: 表1.煤气成分表 名称CO H2CO2CH4N2H2S Ar COS NH3含量(%)46.979 34.908 17.431 0.099 0.336 0.082 0.127 0.002 0.036 水煤气具有压力高、温度高、水气比高、含硫高、含CO2高等特点。因此,直接进行耐硫变换,在高含硫量的条件下进行CO变换反应。使CO:CO2:H2比例满足甲醇合成的要求。变换气中的有机硫也转化为无机硫(H2S)。这样即减少了换热设备,简化了流程,也降低了能耗。 虽然水煤气经过二级除尘,但水煤气中还会有微量的灰尘,经过变换炉时就沉积在催化剂表面,时间一长,催化剂将失去活性,根据经验,制取甲醇时CO的变换率不高时,可以先经煤气冷却,洗涤掉气体中的尘,同时,用水煤气废热锅炉来控制水煤气中的含水量,也控制CO的变换率,基本可以满足甲醇需要的CO的含量,如不能满足要求,可以通过旁路进行微调。 CO的变换反应工业上都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在许多中型合成氨厂以前的工艺中都是将原料气中的H2S和SO2等硫化物在被脱除的情况下应用以Fe2O3为主体的催化剂,温度在350~550℃的条件下进行变换反应。但约有3%左右的CO存在于变换气中,还有采用CuO为主体的催化剂,温度在200~280℃的条件下进行变换反应,残余的CO在0.4%左右。 本工序采用的变换反应也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但是从德士古气化工序过来的原料气直接进入本工序进行变换反应。因原料气中会有一定量的H2S、COS等硫化物,因而采用以Co、Mo为主体的催化剂,反应温度在200~465℃范围内进行,反应后的变换气中的CO为19%。 1.2岗位任务 来自气化工序的合成气,在触媒的作用下进行耐硫变换,使CO与H2比例完全满足甲醇合成需要后送入净化工序,同时利用余热付产0.5MPa和1.0MPa的低压蒸汽。 2 工艺原理、流程叙述及工艺指标

发展观及其历史演变探析

发展观及其历史演变探析 摘要: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核所在。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反恩变革”的发展观、“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从50多年来发展观演变的逻辑轨迹可以看出,人类对发展观的认识越来越拓展、深化,实现了从注重物到注重人的转变,人的发展已成为发展的中轴目标。 关键词:发展观;历史演变;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828X(2011)01-0007-02 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核所在,它作为对发展实践的一种理解与反映,以其时代精神、价值取向和实践理性,引导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潮流,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实践。20世纪中叶,发展问题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出现在西方,二战结束后,发展观经历了若干演变阶段。梳理发展观历史演变的逻辑轨迹,对于制定各种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观的基本意蕴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涵、意义和要求的最本质的认识和体悟,是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也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把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在发展问题中居于灵魂和核心的地位,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包括要发展,而且还包括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核所在,它作为对发展实践的一种理解与反映,以其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引导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潮流,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实践。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在不同的时期,源于各国所面临的外环境的差异性,其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不同。 二、发展观历史演变的逻辑轨迹 20世纪中叶,发展问题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出现在西方,它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密切相关。发展作为一种最为迫切的实践问题,不仅是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且也成为联合国国际事务的关注重点。二战结束

前黄高中2018届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文科)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18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选修)命题:蒋洪江审核:徐亚文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人们才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②.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 ③.“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④.“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这段史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B. 阴阳五行家:天人有别 C.老子:顺应天意 D.董仲舒:天人感应 3.在清人赵翼所写的《廿二史札记》中,作者提到“元末殉难者多进士”的现象。书中描写到: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汉人被少数民族同化 B.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 C.理学对读书人的影响 D.商品经济发展对读书人思想的冲击 4.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A.完全否定传统儒学 B.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讥讽士人专注研究文字 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5.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 B.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运的发展 D.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 6.下图说明 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 7.“(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材料最有可能评述的是A.《海国图志》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新文化运动 8.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9.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事件与之观点相似的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大革命 10.孙中山认为:“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对此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①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②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③认为可以吸收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有益因素④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11.北京大学在1923年时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这一结果,折射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榜样转移的思想状态。“榜样转移”是因为 A.探索西方政体失败 B.西方文明渐趋衰落 C.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D.国共合作初见成效 12.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是 A.实业救国 B.崇尚科学 C.政治共和 D.民族独立 13.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合成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14.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A.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都公开反对信仰上帝 1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16.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图形的发展可以说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以图画为手段,记录自己的思想、活动、成就,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沟通和交流。当时绘画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欣赏美,而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被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媒介,这就成为最原始意义上的图形。 在人类社会的言语期与文字期中间其实还存在着一个图形期,如法国南部的洞穴艺术,据推测,洞穴中的图形要比埃及和中国的象形文字早3万多年。那时的人们为了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进行信息传递,设计了许多图画标记,以视觉符号的方式表达思想,并逐渐进行改良简化、相互统一,使它日趋完美。在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岩洞壁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简练、具有标志化特征的图形符号。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图形标志也逐渐统一和完善起来,这时,文字产生了。文字的出现使信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进行广泛而准确地传播,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创造了利用木片在湿泥板上刻画的所谓“楔形文字”,基本属于象形文字。我国的中文汉字也是源于图画的象形文字,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陶器上,已经出现了类似文字的图形,如:日、月、水、雨、木、犬等等,与其代表的物象非常相似。古埃及也发明了以图画为核心的象形文字,这是原始图形向文字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随后,单纯的象形文字逐渐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为表现更广泛、更抽象的含义,人们开始采用表音、表意等其它

手法来创造更多内容的文字,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与此同时,图形的发展空间却更加扩展了,各种标识、标记、符号、图样的产生,丰富了图形的内容。从西班牙古代摩尔人留下的建筑和镶嵌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虚实相生”的图样。中国的“太极图”是流传至今的典范图形。在我国民间还出现了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吉祥图形,如:双喜、四喜、连年有余、五福捧寿……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更给现代图形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使其真正实现表述信息的广泛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创作的《和平的面容》利用同构手法将和平的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同处一个时代的荷兰著名版画家埃舍尔更是对绘画的可能性作了大量的探索,以极大的兴趣研究和再现交错型图形,使一些语言无法表现的思想得以再现,创作了许多“智力图像”,如:曲面带、魔镜、天与水、昼与夜、瀑布、上升与下降等,对形态虚实的共存互换、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转化、变形与写实的交错语言等形象进行了创造,扩展了视觉艺术的表现空间,表现出埃舍尔特有的视像思维的才能。 图形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超现实的自由创造,在版面设计中展现着独特的视觉魅力。在国外,图形设计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图形设计师的地位已伴随着图形的表达方式所引起的社会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可。20世纪中期,世界各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图形设计大师,如日本的福田繁雄、等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智慧、促进了视觉语言的多元化发展。

耐硫变换操作法

坤天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变换岗位操作规程

1、变换岗位的任务和意义: 把气化工序送来的经洗涤塔洗涤冷却后合格的粗煤气送入变换工段,经部分 /CO≈2.0~2.1的变换气,耐硫变换,与未参加变换的粗煤气混合得到有效气H 2 同时回收部分变换反应热,副产低压蒸汽、预热锅炉给水及脱盐水等物料。 本岗位的主要任务:负责本工段所属动静设备的开停、置换、正常运转、日常维护保养和有关设备的试车及配合检修等,保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确保本工序正常稳定生产。 2、变换岗位工艺流程概述: 来自气化工序的粗煤气( 230℃左右,汽气比约1.5)经1#气液分离器(V1501)分离掉气体中夹带的水分后,约56%的粗煤气进入粗煤气预热器(E1501),被变换炉(R1501)出来的经蒸汽过热器(E1502)预冷后的变换气预热至280℃,进入变换炉(R1501)进行耐硫变换,变换炉温度控制在 435℃,出变换炉的变换气(温度435℃)经蒸汽过热器(E1502)将2.5Mpa蒸汽由230℃过热至390℃,变换气温度降至400℃,再经粗煤气预热器(E1501) 预热粗煤气回收热量后,温度降至350℃,与未参加变换的粗煤气混合后进入1#低压蒸汽发生器(E1503),副产1.3MPa低压蒸汽,变换气温度降为220℃,经2#气液分离器(V1502)分离出冷凝液后,进入2#低压蒸汽发生器(E1504) 副产0.7MPa低压蒸汽,变换气温度降为190℃,经3#气液分离器(V1503)分离掉工艺冷凝液后,进入3#低压蒸汽发生器(E1505),副产0.35MPa低压蒸汽,温度进一步降低至170℃,经5#气液分离器(V1505)分离掉工艺冷凝液,进入蒸汽凝液预热器(E1510),将从713工段来的95℃透平凝液预热至140℃,变换气温度降至136.28℃;再经6#气液分离器(V1506)分离掉工艺冷凝液,进入2#脱盐水预热器(E1506)预热来自1#脱盐水预热器(E1508)的脱盐水,温度降至70℃,最后在水冷器(E1509)用循 ,环冷却水冷却至40℃左右,在4#气液分离器(V1504)顶部用冷密封水洗去NH 3 分离掉工艺冷凝液后变换气送入低温甲醇洗工段。 1#气液分离器(V1501)和2#气液分离器(V1502)分离出来的冷凝液,与3#气液分离器(V1503)分离出来的高温工艺冷凝液汇合后,温度约为 210℃,其中大部分经过工艺冷凝液泵(P1501)加压后送至气化工段洗涤塔(T1301)使用,一小部分与 5#、6#气液分离器(V1505、V1506)分离出来的冷凝液(温度约为100℃)一并进入汽提塔(T1501)上部进行汽提。 4#气液分离器(V1504)分离出来的低温冷凝液40℃在E1507换热器同汽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 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 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观念。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愿望; 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与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一就是天人一体的思想。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与地球的唯一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9课 随堂

第五单元第十九课 一、选择题 1.(2018·肇庆高一期末)《全球通史》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是(C) A.第一次世界大战B.俄国十月革命 C.俄国二月革命D.“四月提纲”的发表 [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机构倒塌下来”实际是指沙皇专制政权被推翻,推翻沙皇专制政权的是二月革命。 2.(2018·苏州高一期末)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后,对外宣布:“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该政治态度直接导致了(C) 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B.反战、反沙皇专制的革命浪潮 C.七月流血事件的爆发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的发表 [解析]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苏维埃政权领导人民进行反战示威游行,遭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即七月事件,C项正确。A项是在七月流血事件后,B项是在二月革命前,D项是在十月革命时期。 3.(2018·广州高一期末)1917年加米涅夫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该言论的直接背景是(B) A.二月革命的结束B.“四月提纲”的发表 C.十月革命的胜利D.苏维埃体制的建立 [解析]根据题干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可知,这些话是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要求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提出的。 4.(2018·南京高一期末)二月革命发生时,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和影响还比较小,但到十月革命时它已得到了民众广泛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D)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政治目标深得民心

文艺复兴前欧洲的书籍

文艺复兴前欧洲的书籍 文艺复兴前,虽然欧洲的纸张来源比较紧缺,但他们手工制作的图书却比较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书籍是由专业的抄写员来抄写。他们在皮纸上精工抄写、描绘,并作美术性装饰,每章每节的第一个字母都采用美丽的花体,绘成极漂亮的图案或文字。抄写要求很高,能从事抄写工作的人员又少,有些书要几年时间才能抄完。抄写员报酬丰厚,懂希腊文的抄写员地位最高,抄写员在抄完书后能在书上落款,享有特别的荣誉。 书籍抄成后,由专业装订匠加工装订。书籍封面常用牛皮精心装饰。梵蒂冈的和一些被认为极为重要的书籍文件,一律用深红色天鹅绒作封面布,并装有白银扣。由于人工抄写字体较大,有的书一部就要用三、五百张牛皮。 这样制成的书籍成本很高,故有“金书”之称。11世纪,一部普通的圣礼记与一所葡萄园价值相同。中世纪有一位“藏书家”,临终前在遗嘱上嘱咐把自己毕生收藏的全部27册书捐给图书馆。这项慷慨的决定轰动一时。 由于纸张比较昂贵,因此,书籍的复本很少,许多作品干脆就只有一部,只能珍藏于教会或者大学的图书馆里。即使这类图书馆,也常常只有一、二个或几个书橱,装着一些古书而已。书籍只供少数教会人士、大学教授们使用。一般人,就是在校求学的学生也是看不到的。中世纪大学上课时,就让人把书抬进教室,放在一个特别的、略呈倾斜的木架上——有些像现在乐队用的乐谱架。教授端坐在高台上,两眼望着书本,大声地朗读和讲解。因为,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的方法能使学生了解书籍的内容了。学生听讲后,在课外进行背诵和讨论。为了便于背诵,听课时,他们在“纸草”或“书写板”上做点笔记。“书写板”是一种特别涂蜡的小木板。用金属、象牙或骨头制成“笔”,这种“笔”一头尖一头圆钝,书写时用尖头在“纸板”上刻划,用过后,将钝头用蜡涂平,以便下次再用。

第三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第三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宇宙基本构成和人类宇宙观的历史演变;了解天文领域的重大成就,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恒星诞生、演化、结局的规律。 教学重点: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的演化。 教学难点:宇宙大爆炸理论。 教学具体内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概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星系;恒星;太阳和太阳系; 第一节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一、古人对宇宙的认识 古代自然哲学家们对宇宙问题的探讨,大多是在大地和天空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随着科学的发展,后来又进入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上。 古代各民族都有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和想象。它们带有深刻的民族特点。比如,中国古代就逐渐形成“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古代埃及人认为大地是漂浮在水上的;古希腊人则认为大地下有支柱支撑着;古印度想象大地是驮在大象背上的;……。 地心说: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对宇宙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地球中心说”的宇宙模式。 日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又建立了“太阳中心说”的宇宙模式。 二、人类的探索 当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就注意到天象与周围环境的变化关系,日升日落,月缺月圆,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形成了人们最初的日、月、季节、年的时间概念,并由此开始了对天的观测,专门观测天空的场所——天文台和各种观测仪器也随之建立和发明。从古老的观天遗址到现代的天文台,从最初的目视观测到现在巨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和射电天线阵,这期间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伴随着天文观测工具的发明和不断改进,以天文观测为基础的古老天文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天文台和太空探测器,为人类打开了一个个崭新的宇宙窗口,借助于这些现代化的观测工具,人类正在探索茫茫宇宙的奥秘。 三、人类宇宙观的历史演变 早期:宇宙图景、地心说 哥白尼:日心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