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教研课题小结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教研课题小结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教研课题小结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教研课题小结课题:

《地理教学联系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研究》

本组成员:曾少斌甄鹏涛王希琳2007年9月份是本学期的开局之月,也是本课题的规划之月。从计划的制定,到教材的挖掘整理;从授课中发现的疑点,到实际中的教研探索,都需要我们敏锐地观察切实地研究。现就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性进行小结。

地理课题《地理教学联系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研究》第二阶段的时间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此阶段为实施阶段,现已进行了将近一半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本课题组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范围内努力着。现将此阶段本课题组所做的一些工作、遇到的问题及吸取的教训作一个小结。

本课题成员基本上按照课题实施的要求去做,收集相关教学材料,设计体现渗透教学过程中去,尽可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比较切近现实生活的讲解,还要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实际。在此写出了一些论文或体会。如收集了《地理与三S技术》等材料,写出了《地理教学联系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研究》等文章。本课题分几步走的:

(一)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概况,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引进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日渐成为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的最重要的技术力量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对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影响,逐步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这样说,谁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我们地理老师有必要行动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有机整合,让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与学服务。(二)开展全面或专题研究

在全面规划,建立起研究小组之后,各组针对自己研究的对象作出学期或学年的计划;根据计划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研究活动。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

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整理调查材料

小组各成员到一定时间,要把调查访问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结出研究成果。由于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式不同,各成员整理资料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与搜集来的前人研究资料加以对照,进行分项系统整理。

(四)结合教学活动,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出发,自主设计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课题特例

本阶段,带领一部分学生到自然界中去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时,就对学生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很有帮助、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的多;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实地观察得出的环境问题要比从书本上理解的深刻。学生的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比如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学生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来源及使用就十分清楚。

最后把这些研究成果用于编写教学实际或写出专题论文。虽然本课题各成员在地理课堂中,尽可能进行德育渗透,但遇到的困难还是不少:

困难之一,课题成员过少,基本上是“孤军奋战”。本课题组成员主要由3人组成,其中2人是副班主任,而课题所定的目标范围过大,每人实际都要负责一个或几个子课题,基本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课题研究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很难深入,有时也很难面面俱到。

困难之二,实施课题所需设备条件跟不上。体现在:教材资料缺乏。

现本校使用的教材是课改教材。

具体教训有二:

教训之一,所立课题目标过大,实施起来显得力不从心。本课题是关于地理课堂教学科技方面的渗透内容,而科技包括的范围很大,内容很多,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而实施起来很难面面俱到。

教训之二,课题时间过长,,而初中地理教学只安排两年;研究对象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对于初中地理内容来说知识很浅显,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还要顾及到初中学生的认知阶段。

总之,半学习的过程也是自己知识体系完整的过程。通过精读和做笔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一学期来本课组的成员都比较自觉地进行课题的实施工作,但在课题实施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使我们对课题的立项要讲究它的可行性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吃一堑长一智,即使本课题实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也会给以后的立题和实施提供一个很好的经验和教训。

时间:2008年元月10号小结

初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方案

关于xxx景区(景点)研究性学习方案 初二地理一.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各处名胜古迹,以假期出游的景点为研究对象,领略各处景区的优美景色、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增加对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增强对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2.学习实地考察、上网搜索、图书查阅、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常用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文明旅游的意识,树立从小为我国环境和经济发展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研究内容 1.xxx景区的前世: (1)景区的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 (2)景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演变。。。 (3)景区的风土人情、民俗特色。。。 2.xxx景区的今生: 景区现阶段发展状况,如景区当前的景观(可以照片呈现)、景区的服务设施、景区游客接待量、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等等。 3.xxx景区的未来: 根据对景区前世今生的调查,从不同角度对景区未来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上网搜索、图书查阅、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四.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9月3日—9月11日),明确本方案实施要求,做好出游计划和准备,认真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2.第二阶段:调研阶段(9月12日—10月11日),利用周末或者中秋节、国庆节出游进行实际调研,在此过程中做好相应记录,收集好相应的过程性资料。 3.第三阶段:整理阶段(10月12日—10月25日),整理自己所收集的调研资料,并以研究报告、手抄报或PPT等形式呈现。 4.第四阶段:提交成果,本次研究性学习成果定于10月28日上交。 5.第五阶段:展示阶段,本次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定于11月2日—11月6日。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围地理事物一起辨别方向)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docx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期末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 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题2 分,共60 分) 1、在某电视台举行的一档“地理知识竞赛”节目中,观众对其中几 道题目作出了以下判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 B、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曾母暗沙 D 、中国陆地领土面积居世界第 三 12 月 20 日是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日,胡锦涛主席亲赴澳门参加 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祝愿澳门和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据此回答 2— 3 题: 2、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是指()。 A、省、市、县 B、中央、省、县 C、省、县、乡 D、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与澳门行政级别相同的城市是()。 A、哈尔滨 B、台北 C、昆明 D、香港 国家统计局 09 年 2 月 26 日发布的人口报告显示, 2008 年年末我国 总人口为 1328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5.7 ℅,男性占 总人口的51.5 ℅ 。全年出生人口出生率为12.14 ‰;死亡率为 7.06 ‰。根据以上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 4 — 6 题:

4、从以上资料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我国城镇人口多于乡村人口 B、我国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C、我国的人口总数正逐渐减少 D、我国的人口总数已达最高峰 5、人口数量过多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①资源紧缺②劳动力不足③环境破坏④就业压力大⑤住房困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6 、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一条著名的人口地理界线是()。 A 、秦岭——淮河B、黑河——腾冲 C 、长城沿线 D、0℃等温线 7、下列关于我国民族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共有 56 个民族 B、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C、各民族均匀分布 D 、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 读我国沿“北纬 30 °地形剖面图”,回答 8— 10题: 海拔 / m 第一级阶梯 4000 ① 第二级 2000 第三级阶梯 8、图中反映出的我国地势特征是()。 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中部高,四周地 D 、北高南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文化入侵”研究性学习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学习结题报告 1.主要成果:通过调查得出了“文化入侵”这种现象的当前状况、影响和对策。 2.研究的主要方法: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随机调查等统计研究方法。 3.研究的主要步骤: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状况;深入采访学生老师,听取他人看法;组内交流各自意见,整理成为论文。 4.开展的主要研究活动: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采访学生老师,得到他人对于此现象的看法。5.查阅的主要文献资料:韩寒作品《一座城池》,百度搜索引擎等 6.实验数据或调查数据记录:美国影视产业量已有全球的5%和市场份额却占了全球的92.4%。在流动音乐和音乐剧方面,美国在全球市场上几乎没有对手。影院票房美国电影占了60%以上。在世界的文化市场中,基本情况是四分天下,美国占42.6%,欧洲占33.9%,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占19%,其它国家占4.5%。而在这19%中,日本和韩国已经占了13.5%。7.研究性学习论文:浅谈“文化入侵” 前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代,文化竞争力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在科技文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些文化的传播也同时成为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在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的推行强权政治。例如:日本、美国的一些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而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已经被渐渐遗忘、被遗弃。用当今最流行的一个代言词来说,那就是“文化入侵”!为了防止“文化入侵”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优秀文化冲击的危害,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小组专门对“文化入侵”进行了实践调查,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一部分:“文化入侵”面面观 Part 1:节日“文化入侵” 提起独具色彩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人立刻会想起春节、元宵节、龙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从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和韵味。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等多重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去年端午节曾有媒体报道,韩国准备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后遭到很多人反对。今年端午节又有记者随机调查了一些大学生,几乎没有几个人能说出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大家对于端午节的所有印象似乎只停留在纪念屈原和吃粽子上,而对哪一天是端午节、踏青、喝“雄黄酒”以及“赛龙舟”等活动甚至一点概念都没有。相反,很多“现代人”十分推崇过情人节、父亲节、圣诞节等西洋节日,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时尚”和“现代”。近年来讲洋话、喝洋酒、买洋车、过洋节、着洋装、取洋名甚嚣尘上,甚至有些人恨不得把自己的毛发、肤色乃至五脏六腑都统统脱胎换骨、变成“洋”的才过瘾。种种现象,不禁让人疑惑: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将保留多久?会不会在将来被某些国家“抢”走、“偷”走?同时又令人担心,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以下是引自韩寒的小说《一座城池》里关于节日“文化入侵”的描述: “我们一路上发现已经快临近圣诞了,连耶稣究竟是个人还是种吃的东西都没搞明白的学生们都在为这个盛大节日的来临作精心准备。 我想起我上学的时候,这个学校从来都不放假的假期似乎是男女同学最津津乐道的,也是最隆重准备的。关于这点,我一直没有弄明白为什么。那是人家国外的春节,连着元旦,会有一周的狂欢。而我们连圣诞树和冬青树有什么区别都不知道,却为此乐而不疲。尤其是男男女女们,倘若这个节日是一个人过,必然伤心落泪。我实在不明白这天和其他的三百六十四天有什么区别。而在学校里最不太平的就是所谓的平安夜,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大家想尽一切办法在那天晚上晚回家,而到了大学,学生会就组织各种粗俗的文艺活动,让红男绿女们平安夜快乐。 在中国,我觉得稍微不小心就会错过中秋节元宵节之类,倘若没有万众期盼的一周假期,估计也能不慎错过国庆节劳动节。但圣诞节是万万不可能错过的,无论街上的气氛和广播电台里的节目都让你知道离开圣诞还有多少时间。更何况情人们似乎不能满足于只有情人节,一定要欢度圣诞才能圆满成功。 每年圣诞来临,我都觉得空气里不光充满圣诞的气氛,更多是充满荒诞的气氛。” 也许韩寒的文字是偏激了些,但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节日“文化入侵”确确实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Part 2:影视“文化入侵”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袁洁 (北京市金顶街第二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近些年来,探究性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并受到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探究性学习能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能力全面、灵活、持久,使他们终身受益,比传统的学习有更好的效果。 在以前,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来自教师的抱怨和不满:“这些知识我明明反复强调过,都快八百遍了,学生还是不会做,简直笨死了!”我们还能听到来自学生的苦恼和烦躁:“那些知识太枯燥乏味了,让人一点兴趣都没有,上学真痛苦!”老师有抱怨,学生有苦恼,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教师的教学没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如果有兴趣,则不用督促,学生能自觉地学习;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进来,甚至不用谈“积极”二字,最起码的,连“参与”都没有,他们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在课堂上。之所以没有任何效果,是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有生灌硬塞的嫌疑。 而探究性学习最突出的地方有两条:其一,旨在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加强“个别化教学”;其二,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探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1)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3)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 2.现实意义 ⑴、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学生兴趣就比较高。有兴趣,成功的可能性就提高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认识就有很大差异。在中小学阶段,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那是老师严抓狠盯的结果,不背下来不能走。在各项竟赛、活动中,中国学生丰富的知识都清楚地显露出来。可是一到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相比就望尘莫及了,你看,美国学生从小学起就出入大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写出上万字的论文,论文题目大得让人瞠目结舌,到了中学,他们可以研究课题性的项目,而我们的大学生也常常自愧不如。两个国家的教育方式不同,但我觉得在有的方面很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不要让我们的不合理教育方式把学生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而窒息,不是我们的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思维把学生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扼杀了。有人做过这样的测验,测验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画一个圆,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回答,画的是什么?小学生答:是太阳、笑脸、水滴、眼睛……中学生答:是零,句号,大学生答:不就是一个圆吗?因此,从小学、中学开始,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尽早地开始探究式的学习也就不是超出学生的能力而是势在必行了。 ⑵、给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我们的学生很多年后,越学越像书呆子。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传统的学习很像纸上谈兵,知识学了不少,不能解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doc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广汉市金广学校:刘德奎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木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耍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耍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耍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耍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学冃标 1、知识与技能冃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口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初二地理期末研究性学习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单 篇二: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探索 龙源期刊网 .cn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探索 作者:石柏瑞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XX年第10期 摘要:研究性学习虽然写入课标,但由于教学资源少,学科人数少,学校不重视,很多地区都不开展,有的虽有也仅是纸面上的东西,闭门造车,应付检查。还有的老教师认为,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少、自立能力弱,面对突发事件时自我保护的能力差。关键词:初中地理;选题指导;大胆假设 有些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宜在初中进行,也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到校外学习活动,这都是误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地解决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应对学业水平考试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先行,做好选题指导

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好详细的预案,把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应做的事设置得详细、具体,特别是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寻找问题,学会观察,发现问题(研究课题)、记录问题、查找资料。初步理解寻找信息的途径,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合、概括,学习怎样提出问题。我们在选题中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知识能力所及的课题,将其范围界定在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象的范畴内。 通过动员,学生的研究热情很高,很多小组都提出自己的课题,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个研究性课题:“利国镇铁矿资源的历史”“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其中利国地区微山湖生态系统研究这个问题比较切合实际,但有些大,分工不明确,为此我将该研究性课题细化为:水资源以及养殖业;微山湖周边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的调查;南水北调对利国地区生态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初中生在智能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水平较弱,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相对很少。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研究、掌握、和正确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地理课程的新理念。要求地理新课改必须转变以前学科本位和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毕生成长,“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探究式教学方法刚好符合新地理课程新理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中学地理课堂中具有可行性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地理学科自身特征探究式教学方法适合于中学地理课堂,是验证过的合适的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方法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感性思维比较强,好奇心强,对于一切未知的事物充满兴趣,希望去了解,去尝试;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则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独立性取代依赖性,更喜欢去探索思辨性、研究型的内容。探究式教学就是抓住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采用新奇的事物和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2)探究式教学方法迎合地理学科特征 中学地理的课程内容大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周边世界紧密相连,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例如,天气与气候、河流与湖泊等,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分不开,自然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也需要学生去了解和学习。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3.当前地理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目前,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已较为普遍。同时,在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教师为了响应教育新理念的号召,在不熟悉地理新课改的精神的情况下,就去生搬

(完整版)初中地理会考模拟试题和答案

初中地理会考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答题栏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目前,我国在两极地区已经建成了四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62°S,59°W),中山站(69°S,76°E),昆仑站(80°S,77°E),黄河站(79°N,12°E)。据此完成1、2、3、4小题。 1、四个科学考察站中,纬度最高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黄河站 2、四个科学考察站中,不可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黄河站 3、四个科学考察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黄河站 4、两极地区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 A石油 B煤炭 C铁矿 D淡水资源 某地理兴趣小组准备外出考察,地点如右图所示,为避免暴雨引发山洪而产生危险,要求同学们不能沿山谷行进。据此回答5、6、7小题。 5、图中表示山谷的路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图中四条登山路线坡度最陡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量得甲、乙两桥图上直线距离是1.2厘米, 则实际距离是: A 12千米 B 1.2千米 C 12米 D 1.2米 8、以下有关世界各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有: A美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实现地区专门化和生产机械化 B我国南北自然条件差异明显,造成了“南方面食、北方米饭”的不同饮食习惯 C非洲气候温暖湿润,大部分地区农牧业发达,粮食大量出口 D欧洲西部农业发达,咖啡、香蕉、水稻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9、“桑巴舞、狂欢节、咖啡王国、热带雨林危机……”这些词语让我们联想到: A埃及 B俄罗斯 C巴西 D澳大利亚 2008年12月26日下午13时 45分,我国海军舰艇编队从三亚 启程,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 护航任务。读我国海军舰艇编队航 行路线示意图,回答10、11小题。 10、我国海军舰艇编队依次经过的海域,正确的是: A东海、南海、印度洋 B南海、印度洋、地中海

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模板

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模板

————————————————————————————————作者: ————————————————————————————————日期:

威海二中高一地理(47级)集体备课记录 学科地理年级高一 主讲人李少平 主题《人口与地理环境》第5、6课时——人口分布和合理容量 时间2017-2-22 第__3__周 参与人全体教师(宋召华、刘芳、王万强、李少平、李传声、黄金杰、张 晓萍、商国华、王怡) 备课过程 上周总结反思经验: 问题: 措施: 主备人讲解:李少平优化 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及解读 课标: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内容解读: 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能够正确判 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 概念。 行为动词解读: 判别,应从图文资料出发,说出、判别和总结

确 立依据学 习 目 标 1.运用相关资料,说出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辨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念,说出环境人口 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判断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能分析出我国的人口问题及相应人口政 策。 二、评价设计1.通过自主学习学案,课堂师生问答,9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通过达标检测学生对目标1的达成情况,并通过举手反馈进行统计,要求学生达标率85%。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说出影响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由小组代表发言,使用课堂观察评价量规(要素包括语言描述、逻辑思维、积极性等)进行互评;通过达标检测2进一步巩固训练,督促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听讲能力。要求学生达标率85%。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说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及其特点,注意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并由小组代表发言,使用课堂观察评价量规(要素包括语言描述、逻辑思维、积极性等)进行互评;通过达标检测3进一步巩固训练,督促学生的课堂活动及听讲能力。要求学生达标率85%。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通过自读、自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异质分组,6人合作。通过合作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沟通交往能力,提高学科素养。 多媒体辅助:通过多媒体使用,增设生动真实的教学信息环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四、 教学资 源媒介 多媒体,教材,练习册 五、教材分析及活动教师活动: 提问上节课的内容。 导入: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反映了地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一组是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地球漫画,然后让学生思考:地球能否承受人口如此快速,持续的增长,如果不能的话,其承受能力是否有一个限度,那么这个限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的学习。 新授: 一、世界人口分布

(完整word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2、过程和方法: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完整word)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空2分,共40分) 1.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我国位于() A.亚洲西部、大西洋东岸B.欧洲西部、大西洋东岸 C.亚洲南部、印度洋北岸D.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领土最西端位于() A.曾母暗沙B.青藏高原C.帕米尔高原D.黑龙江漠河3.位于黄河下游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辽、吉、黑B.粤、桂、闽C.晋、鲁、冀D.云、蜀、藏4.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A.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人口少B.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C.城镇人口比重大,农村人口比重小D.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5.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A.东部多,西部少B.西部多,东部少C.北部多,南部少D.西南多,东北少 6.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满族B.汉族C.壮族D.回族7.下列地形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是() A.青藏高原B.塔里木盆地C.华北平原D.云贵高原8.下列自然灾害中,不属于山地灾害的是() A.泥石流B.崩塌C.滑坡D.台风 9.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B.海拔很高C.有冰川D.距海遥远 10.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B.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C.亚热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D.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11.我国既不受冬季风影响,也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是() A.塔里木盆地B.四川盆地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12.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其河水补给来源和汛期出现的季节分别是() A.雨水,夏季B.冰雪融水,夏季C.雨水,冬季D.冰雪融水,冬季

初二地理期末研究性学习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单

4.区域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以及与其它地理事物和区域的相对位置)和范围(五区三县), 要求附区域位置图 淄博市位于北纬 35°55′20″~37°17′14″,东经117°32′15″~118°31′00″之间,地处鲁中,南依沂蒙山区,北临华北平原,东接潍坊,西与济南接壤.市域形态南北狭长,南北最大纵距151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7公里。地理位置适中,交通发达,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山淄博面积5965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其中,市辖区面积2989平方公里。[13] 淄博市辖张店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临淄区5个和桓台、高青、沂源3个,以及1个()、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东半岛的咽喉要道,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5.对该区域所研究地理要素特征的 说明(建议附图) 地形; 地处暖温 带,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 候。淄博市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年平 均无霜期190~210天。 淄博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及东 西两翼山峦起伏,中部低陷向北倾伏,南北高差千余米。以为界,以南大部分为山区、丘陵,岩 溶地貌 发育;以 北大部 分为山 前冲积 平原和 黄泛平 原,土地 平坦肥 沃。北部有、流经,发源于市域内的河流有、、等。淄博市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分别占市域面积的%、%和%。气候;地处暖温带,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淄博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90~210天。

河流淄博市河流均为雨源型河流。主要有水系的沂河,水系的新汶河、汶河、牛角河,弥河水系的三岔河, 水系的、 孝妇河、 乌河、猪 龙河、涝 淄河;此 外还有 支脉河水系的支脉河、北支新河。与小清河为过境河流。淄博市超过10公里的大小河流78条,平均河流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湖泊 淄博市主要有、、、4个湖泊,湖区面积公顷。其中马踏湖、锦秋湖、青沙湖皆分布在桓台东北、西北部,处于鲁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和黄泛平原迭交地带。青沙湖为小清河水系非常滞洪区,胜利河穿过此湖入小清河。大芦湖处于黄泛平原区的高青县东北部。 泉群 淄博市内的地下径流,由于受地貌、岩性、构造因素的制约影响,一部分以天然泉的形式,沿构造破碎带和碳酸盐岩类与上覆弱透水层的迭夹带上升溢出,形成许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白庙子中学地理新授课教学模式 新授课的四个环节,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十六字方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展开。具体做法如下: 环节1:激情导入(3分钟)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景,激趣设疑,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诱发主体主动参与学习。地理教学中可采用的导课方法有:趣味问题法、地理故事法、设置悬念法、自然过渡法、直观视频导入法、复习导入等。 环节2:明确目标。(1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准确、精准;目标难易程度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情况而适当的调整。 环节3:自主学习(10分钟) 学生参照学案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查阅相关知识,自主完成学案上的学习内容,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此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搞清知识的前因后果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内容。 环节4:合作交流(15分钟) (一)组内交流(5分钟) 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带着各自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解决学习中疑惑问题,或者对预习学案进行组内批阅、交流,相互检查落实的情况。小组长调控学习的状态,并总结小组共同疑惑的问题,准备在班内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一小组的交流讨论。 (二)班内交流、精讲点拨(10分钟) 这一环节的主角是学生,也是一节课的重头戏。“展”就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如好思路、好方法、好结论等及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组内、组间的展示、讨论、分析与评价等。一是展示自主学习后的成果;二是展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尚未解决的疑点、难点、分歧点;三是展示挖掘出的规律性的知识;四是展示学生再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点;五是展示学生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采取主动展示、点名展示、限制范围抢答、挑战赛等方式进行精彩展示。教师注意捕捉学生对地理问题分析的新观点、新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氛围。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保证展示的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环节5:有效训练(7分钟)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巩固训练题。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训练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②习题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和紧密联系地理热点问题。③训练设计要注意突出疑点、难点和易错点,试题类型以读图分析和地理情景材料分析为主。训练题的数量要适当,最好能够当堂完成,并进行及时地反馈与矫正,确保课堂的效益,落实“堂堂清”的教学要求。 环节6:课堂小结(4分钟) 课堂小节是一堂课的总结与提升,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可以有两种小节方式:一是由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本节课我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另一种方式就是教师来总结本节所学习地理知识、原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前因后果联系,指出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环节7:巩固补救(5分钟) 识记本节课自己存在问题的题并补救作业 白庙子中学地理讲评课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要点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要点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理化、生物等等学科。例如时区的运算、土壤的改造、气候和天气都和其他学科知识有联系,在初中阶段,一定要把各科知识基础打牢,才能更快的进步。 1.1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位于热带,没有寒带。只有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4、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部濒临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即临海国)。 5、我国疆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与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6、我国既有辽阔的陆地国土,又有广袤的海洋国土。我国领水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

300万平方千米。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8、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9、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 10、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纬度相差近50度,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西是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相差60多度,东西距离约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11、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1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3、5个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在初中地理课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初中地理课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发表时间:2016-03-28T16:13:16.66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2月上作者:李海春 [导读]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牵涉的范围广、可采用的研究方式多,所以在实践中会出现种种问题。 摘要: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牵涉的范围广、可采用的研究方式多,所以在实践中会出现种种问题。再加上初中生兴趣广泛但变换迅速、学生的思想也容易出现反复和波动,因此初中生地理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适时的指导。本文就指导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引发的有关问题及解决途径作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主导作用;初中地理;问题;指导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在初中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由于地理学科涉及面广、可探讨的内容丰富,很多学生选择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绿化、企业、交通等热点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摸索前进中,有一些研究课题是成功的。像“对涧河污染原因的探析”“学校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市区交通状况的调查”等课题的研究,学生在整个学习和活动中不仅做了大量的翻阅资料、走访、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工作,并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很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但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笔者也碰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 1.课题确立不当。有些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时,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的课题远离生活实际、研究范围过大、超越了初中生的观察和研究能力。因此,在做这类课题时,教师与学生都感到十分困难。 2.研究活动无从下手或收集的资料不能紧扣课题。当课题确定以后,有一些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不知道如何制订方案、不能根据课题的需要来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式和制订的方案操作性不强,难以在实践中实施。 3.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方面的难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的学生很容易对研究失去信心,产生不愿坚持下去的想法和行为。 4.研究成果的表述缺乏理论性。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文中对论点的论证仅仅是资料的罗列,缺乏必要的分析,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指导学生确定合适的研究课题。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今后课题能否进行和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研究成果的质量。 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来确定工作。初中生由于刚接触研究性学习,没有经验,往往一时提不出课题。这时,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切忌直接替学生确立一个课题,而应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问题来研究,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罗列出来,然后再分析、归纳、总结、提炼成研究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组织课题的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郊区生活的同学,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同学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以及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等。 课题的选择不宜太难,否则学生可能会失去信心,进而影响今后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在进入研究过程中,如果能够发现自己选题存在有问题,那时再进行调整、修改、纠正,从中吸取教训,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的过程;课题只是载体。 2.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学生从依赖于教师的传统课堂转入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时,常常感到千头万绪,无从入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扶上“马”。这种扶持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调动和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 当学生制订了初步计划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办一次“如何制订研究方案”的专题讲座,也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给学生以启发,还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如社会调查类,研究方向是就某一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展开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这一形式是大多数学生容易采纳的形式。调查方式可采取实地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资料收集等。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路人,绝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帮学生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能够正确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 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调研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更能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让学生学会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市区交通状况的调查》中,关于布点的选择、车流量测算、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和《对涧河污染原因的探析》中的实地观察、排污企业的记录、环保部门的相关数据、对周边社区的走访等都为调查报告最终的成功提供了合理、有效、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当学生的研究步入正轨,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可转入定期检查、了解进度、解答疑问等辅助地位。 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课题研究中,有效资料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成败,同时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直接研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教师要提醒学生调查的资料和数据要有代表性,避免以点带面,并要指导他们如何去获取这些资料。当学生靠获取一般的资料无法满足研究需要时,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有关书报、杂志等,提示或帮助学生与相关单位的专家取得联系,使学生能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效资料的收集上,并在其中教会他们掌握,自觉运用这些方法。 3.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初始热情可能会慢慢消失。面临困难时,有的学生会失去信心。教师应适时分析学生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对于知识性障碍,教师可采用介绍相关书籍、开设辅导讲座、小组补充教学等方式,进行详略得当的指导。对于意志力问题,教师要循循善诱、分析原因、树立形象榜样和开展小组竞赛,给学生“打气”。 4.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和准确表达思想,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