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油气成藏分析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油气成藏分析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油气成藏分析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收稿日期:20000507;修订日期:20000911 作者简介:蔡忠贤(1963—  ),男,博士,副教授,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专业,现在石油大学博士后站工作。①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1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R]119851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蔡忠贤1,陈发景2,贾振远2 (11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存在意见分歧;晚二叠世—老第三纪 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对 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 却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 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2)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准 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 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裂谷;热冷却坳陷;克拉通盆地;软碰撞;伸展塌陷 中图分类号:P54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4043110 0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新疆北部自二叠纪以来形成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目前是我国含油气前景最有希望的地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工作,但由于盆地遭受改造,在盆地类型和成因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中国科学院地学部①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吴庆福[1]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后为收缩上隆阶段。尤绮妹[2]的划分是:石炭纪—三叠纪为裂谷阶段,侏罗纪为中央隆升阶段,白垩纪以后为山前拗陷阶段。赵白[3]的划分是二叠纪为断陷、拗陷阶段,三叠纪为断拗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为拗陷阶段,新第三纪以后为萎缩上隆阶段。肖序常[4]则认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海相前陆盆地。杨文孝[5]也将早二叠世划为海相前陆,晚二叠世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划为陆相前陆,之间三叠纪—老第三纪划为振荡型陆相盆地。上述划分意见中归纳起来主要的分歧在于对盆地早二叠世的性质是张性还是压性的认识以及晚二叠纪—老第三纪拗陷盆地的性质。近来,这种分歧不仅未缩小,反而扩大。孙肇才[6]主张应该放弃早期盆地是塌陷或张性的认识,将准噶尔看作是一个在石炭纪—二叠纪前陆基础上,经过 —134—第7卷第4期 2000年10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 17No.4Oct 12000

油气成藏名词解释

地研12-4 王景平 S1******* 名词解释: 1、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能否成藏,取决于是否具备有效的烃源岩层、储集层、盖层、运移通道、圈闭和保存条件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配置关系。任何油气藏的形成和产出都是这些要素的有机配合,而且缺一不可,归结为4个基本条件,即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和良好的保存。就油气藏来说,充足的油气来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有效的圈闭是基本的成藏地质条件。 2、油气成藏机理:油气成藏机理是对尤其在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对于特定的沉积盆地, 成藏流体的来源、运移路径、充注过程和充注时间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3、油气成藏模式:油气成藏模式是对油气藏中的油气注入方向、运移通道、运移过程、运移时期、聚集机理及赋存地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同时也研究油气藏形成后的保存与破坏过程,是各种成藏控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组类似的控制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条件、动力介质、形成机制、演化历程等要素单一模型或者多要素复合模型的概括。一个地区的油气成藏模式是建立在典型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的,需要研究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流体特征、温度压力特征、储集层特征等因素;明确烃源岩与油气藏的相对位置关系、油气运移的方式与通道、油气的注入期次、保存条件等。之后才能准确建立起油气成藏模式。 4、油气成藏规律:油气成藏的规律,一般通过对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分析和成藏模式的建立后得到成藏规律,具体表现为油气藏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形成这种特征的主控因素,以及成藏时期和演化等方面。从研究区域内沉积相带的展布分析油气储集空间;研究区域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结合构造应力场分析反演盆地演化形成;对区域输导体系研究找出油气聚集带;综合分析构造背景、输导体系、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得出控藏的认识,对成藏体系分析,建立输导成藏模式,确定油气藏类型。油气运移既有缓慢的以富力为主的渐进式,也有以高压为主的运移式,圈闭中储层的低势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5、油气成藏特征:“求同存异”,把某一个或某一类油气藏中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突出来,可以是油源,可以是储层,可以是圈闭,可以是成藏条件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值得突出的特征。

成藏模式总结.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综述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的关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描述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生、储、盖、圈、运、聚、保等基础要素在时空关系上的相互匹配关系,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分析研究,以期更直观、概括地反映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 目前,国内教科书及各类文献对成藏模式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划分油气成藏模式的主要依据和侧重点迥异。或是从成藏动力学系统出发,或是强调构造背景,或是则侧重油源、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及输导网络的组成、或综合油源与运聚机制的多元素复合,或突出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或根据不同成藏时间的成藏特点以及成藏期次来划分成藏模式,或抽析复杂的成藏机制进行成藏模式划分,或以不同的充注方式和油藏特征作为划分依据,也有学者直接用油气成藏过程示意图代指成藏模式,还有学者直接用成藏组合模式、油藏分布模式、运移模式及聚集模式代指成藏模式,也存在一些特殊成藏模式。国外学者对成藏模式研究则较少。 成藏模式兼有描述和预测的作用,即一方面是提供对已知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样板,另一方面是作为进行未知油气藏预测的类比参考[1]。本文综合分析构造背景、成藏动力、各成藏要素的配置、断层控藏、充注方式、成藏机理、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充注方式和油气藏特征等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1.1基于构造背景划分的成藏模式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构造样式、沉积体系、地层格架及其它复杂成藏要素的相互耦合形成纷繁多样的成藏模式。

1.3基于油源划分的成藏模式 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期及与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耦合使得成藏过程复杂多样,基于油源组成、烃源岩位置、聚油构造、运移及其它成藏要素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改图

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 一、*井位于构造顶部,该气藏为底水衬托的碳酸盐岩裂缝—孔隙性气藏,该井于1984年4月28日完井,井深3058.4米,油层套管7〞×2890.3米,油管21/ 2 〞×3023.3米,井段2880.6~2910.2米为浅灰色白云岩,2910.2~2943.5米为页岩,2943.5~3058.4米为深灰色白云岩,井底距离原始气水界面为107.2米,完井测试时,套压15.31MPa,油压14.98MPa,产气38×104m3/d,产水2.1m3/d(凝析水)为纯气藏。 该井于1986年2月23日10:30开井投产,定产量25×104m3/d,实际生产情况见采气曲线图。1986年4月3日开始,气井生产套压缓慢上升,油压、气量、水量下降,氯根含量无明显变化。4月22日9:00~11:00下井下压力计了解井筒压力梯度,变化情况见井下压力计原始记录。 请结合该井的采气曲线和压力计原始记录: 1、计算该井压力梯度; 2、分析判断气井采气参数变化的原因。 **井井下压力计原始测压记录 测压时间井深(m)压力(MPa) 压力梯度 (MPa/100m) 备注 86.4.28 9:00014.25 9:20100014.930.068 9:40150015.270.068 10:00200015.610.068 10:20227115.800.070 10:40270016.100.070 11:00295016.280.0722950遇阻 测井筒压力梯度为0.070Mpa/100m左右,井筒基本为纯气柱。(2)下井下压力计在井深2950m处遇阻表明油管不通畅,气井生产参数变化的原因为油管下部节流所致。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油藏动态分析模板

油藏动态分析模板 一、收集资料 1、静态资料:主要区块所处区域位置、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注采对应状况以及连通状况、储层物性(电测解释成果: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砂层厚度及有效厚度等。 2、动态资料:区块(单元)日产液量、日产油量、含水、压力(静压、流压)、注水井注水量及注水压力、气油比等。 3、生产测试资料:饱和度测井结果(C/O、PND_S、硼中子、钆中子等)、产液剖面测试成果、对应注水井吸水剖面测试成果、注水井分层测试成果、示功图、动液面、地层测试资料、油气水性分析资料、流体高压物性资料(如密度、粘度、体积系数、饱和压力、原油组分分析等)、井况监测资料(井温曲线、电磁探伤、井下超声波成像、多臂井径、固井质量SBT等)。 4、工程资料:油井工作制度(泵径、冲程、冲次、泵深)、井下生产管柱组合及下井工具、井身结构(井身轨迹)等。 二、分析内容 1、开发状况的分析(日产液、日产油、含水、平均单井日产液、平均单井日产油、采油速度、自然递减、综合递减等)。 2、水驱状况及开发效果分析(水驱控制程度、水驱动用程度、水驱指数、存水率、注水量、分注合格率、水质状况、水线推进状况、水驱采收率、含水上升率及含水上升速度、油砂体(砂层组)水淹状况等指标的合理性)。

3、注采平衡及压力平衡状况(单元总体平衡状况、纵向上分小层注采平衡状况、平面上注采平衡状况及压力场分布状况等)。 4、开发调整效果分析评价(注采系统的调整、层系的调整、油水井工作制度的调整、储层改造、油水井措施等)。 三、分析步骤 1、概况 主要阐述储量探明及动用状况、采收率标定及可采储量状况、油井数、开井数、日产液、日产油、含水、采油速度、注水井开井数、注水量、注采比等。 2、开发指标的分析评价 主要分析日产液、日产油、含水、平均单井日产液、平均单井日产油、采油速度、注水量、自然递减、综合递减含水上升率等开发指标与计划部署之间的差别。 2、生产历史状况(简述) 3、主要动态变化及开发调整效果分析评价 3.1首先总体上阐述近期区块(单元)日产液、日产油、含水、压力等变化态势,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3.2分析重点井组动态变化,简要阐述分析变化的原因(具体参见井组及单井动态分析)。 3.3开发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3.3.1水驱状况(注水单元): ①水驱控制程度,定义为油井中与注水井连通层的厚度与射开的总厚

2021年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改图

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井位于构造顶部,该气藏为底水衬托的碳酸盐岩裂缝—孔隙性气藏,该井于1984年4月28日完井,井深3058.4米,油层套管7〞×2890.3米,油管21/2〞×3023.3米,井段2880.6~2910.2米为浅灰色白云岩,2910.2~2943.5米为页岩,2943.5~3058.4米为深灰色白云岩,井底距离原始气水界面为107.2米,完井测试时,套压15.31MPa,油压14.98MPa,产气38×104m3/d,产水 2.1m3/d (凝析水)为纯气藏。 该井于1986年2月23日10:30开井投产,定产量25×104m3/d,实际生产情况见采气曲线图。1986年4月3日开始,气井生产套压缓慢上升,油压、气量、水量下降,氯根含量无明显变化。4月22日9:00~11:00下井下压力计了解井筒压力梯度,变化情况见井下压力计原始记录。 请结合该井的采气曲线和压力计原始记录: 1、计算该井压力梯度; 2、分析判断气井采气参数变化的原因。 **井井下压力计原始测压记录

答:该井在生产过程中套压上升,而油压下降,产气量、产水量下降,氯根含量不变(1)4月28日井下压力计测井筒压力梯度为0.070Mpa/100m左右,井筒基本为纯气柱。(2)下井下压力计在井深2950m处遇阻表明油管不通畅,气井生产参数变化的原因为油管下部节流所致。 二、**井位于**气藏顶部,该气藏为砂岩孔隙性纯气藏,该井于1977年4月23日完井,井深1375.7m,油层套管7〞×1203.4米油管21/2〞×1298.8米,衬管5〞×1195.2~1324.9米,完井测试套压9.23MPa,油压8.83MPa,产气量19.4×104m3/d,产水微。1978年2月3日10:00开井投产,投产初期套压8.82MPa,油压8.54MPa,产气21.2×104m3/d,产水0.4m3/d。1990年12月,套压3.82MPa,产气4.3×104m3/d。 请依据该井1978~1990年的采气曲线特征划分生产阶段,并描述出该井各生产阶段的生产特征。 答;根据该井采气曲线特征大致划分为四个生产阶段: (1)上升阶段(产层净化阶段):在此阶段,气井产量、井口压力、无阻流量随着井下渗滤条件的逐渐改善而逐步上升。 (2)稳产阶段:产量基本上保持不变,仅压力下降,在曲线上表现出产量平稳而压力下降的生产过程。 (3)递减阶段:随差开采,当气井能量不足以克服地层的流动阻力、井筒的阻力和地面设备的阻力时,产气量明显下降,递减速度快。

准 噶 尔 盆 地

准噶尔盆地 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80°E~90°E 42°N~50°N (85°E,45°N穿过盆地中部)。 2、范围:南部天山,北部为阿尔泰山,天山西侧有伊犁谷地,天山中部有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 地。 3、地势:盆地南高北低。 4、地形:盆地,海拔500米以上,位于地势二级阶梯。 5、地貌及成因: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 6、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30°~-10°。西北有缺口,可以接受到大西洋,北冰 洋的水汽,相对湿润。天山北麓降水多,成为半干旱地区。属于我国中温带,积温 在1600 ℃~3200℃之间。生长期为100~160天,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准噶 尔盆地冬季温度低,盆地积雪,由于雪面反射和日照不强,近地面温度低,形成逆 温现象,污染物不易扩散。 7、河流及水文特征: 外流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北冰洋 内流河→伊犁河→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 补给水源: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沿途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消失。 8、植被:耐旱植物:胡杨、骆驼刺 9、资源:克拉玛依油田、太阳能、风能 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 农业生产:山地牧业和绿洲农业 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有良好的山地牧场。 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降水少,水资源短缺,风蚀作用强烈,热量不足,蒸发强烈,土壤次生盐渍化。 农作物:春小麦、甜菜。一年一熟。 2、工业: 工业生产:在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石油化学工业 3、交通:兰新线。从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 4、城市:乌鲁木齐——天山北麓,新疆省会。 ※补充资料: 1.天山位于43°N 2.吐鲁番盆地位于(90E°、43N°)附近,盆地中的艾丁湖是我国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155米)。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变干 热,晴天多,日照强烈,沙漠吸热多。) 3.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阿拉山口) 4.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由于云量少,光照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易于糖类的积累。

伊通西北缘古近系油气成藏模式及富集因素

伊通盆地西北缘古近系油气成藏模式及富集因素 蔡长娥1,2,刘震1,邱楠生1,2,贺君玲3,宋立斌3,张胜斌1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3.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 基金项目:国家油气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项目》(2011ZX05001) 摘要:经过前期勘探证实伊通盆地西北缘为一油气富集带。由于西北缘地质条件复杂,成藏条件差异大,成藏模式具有多变性,油气富集因素认识不清,导致伊通盆地西北缘进一步勘探遇到新的困难。本文通过对已知油藏解剖,同时结合构造演化特征、断裂活动期次、油气充注期次、烃源岩演化等因素综合分析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油气成藏模式;并对比分析已知油气藏和落空井的成藏条件差异性,确定油气的主控因素,进一步明确油气相对富集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伊通盆地西北缘古近系划分为四类成藏模式即(1)具有半花状-近油源-油藏-早期成藏特点的伊59油藏形成模式;(2)具有伸展断块-近油源-油气藏-两期成藏特点的昌43油藏形成模式;(3)具有花状-远油源-油藏-晚期成藏特点的昌49油藏形成模式;(4)具有断层-岩性-远油源-油气藏-晚期成藏特点的昌14油藏形成模式。西北缘古近系成藏主控因素被认定为储集相和断层,提出了“优势相油气富集”新观点。油气成藏模式的划分、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的总结对伊通西北缘下一步油气勘探和目标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字:伊通西北缘;成藏模式;相-输二元主控;优势相富集 Model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Factor of Paleogene Reservoir in the North w estern Margin of YiTong Basin Cai Change1,2, Liu Zhen1, Qui Nansheng1,2, He Junling3, Song Libin3, Zhang Shengbin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102249,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for Basin and Reservoir,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3.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etroChina Jilin Oilfield Company, Songyuan, Jilin, 138000, China Abstract: Early exploration has proven that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Yitong basin is a hydrocarbon enrichment zone. Further exploration has faced with new difficulties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due to the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large differences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variability of accumulation model and the unclearness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 factors. By analyzing the known reservoirs and combining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history, the fault activity periods, the inflow periods and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 different types of dynamic accumulation models are built; by comparison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第一作者简介:蔡长娥(1986年),女,汉族,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气藏形成 机理与分布规律。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邮政编码:102249。

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改图之令狐文艳创作

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 令狐文艳 一、*井位于构造顶部,该气藏为底水衬托的碳酸盐岩裂缝—孔隙性气藏,该井于1984年4月28日完井,井深3058.4米,油层套管7〞×2890.3米,油管21/2〞×3023.3米,井段2880.6~2910.2米为浅灰色白云岩,2910.2~2943.5米为页岩,2943.5~3058.4米为深灰色白云岩,井底距离原始气水界面为107.2米,完井测试时,套压15.31MPa,油压14.98MPa,产气38×104m3/d,产水2.1m3/d(凝析水)为纯气藏。 该井于1986年2月23日10:30开井投产,定产量25×104m3/d,实际生产情况见采气曲线图。1986年4月3日开始,气井生产套压缓慢上升,油压、气量、水量下降,氯根含量无明显变化。4月22日9:00~11:00下井下压力计了解井筒压力梯度,变化情况见井下压力计原始记录。 请结合该井的采气曲线和压力计原始记录: 1、计算该井压力梯度; 2、分析判断气井采气参数变化的原因。 **井井下压力计原始测压记录

答:该井在生产过程中套压上升,而油压下降,产气量、产水量下降,氯根含量不变(1)4月28日井下压力计测井筒压力梯度为0.070Mpa/100m左右,井筒基本为纯气柱。(2)下井下压力计在井深2950m处遇阻表明油管不通畅,气井生产参数变化的原因为油管下部节流所致。 二、**井位于**气藏顶部,该气藏为砂岩孔隙性纯气藏,该井于1977年4月23日完井,井深1375.7m,油层套管7〞×1203.4米油管21/2〞×1298.8米,衬管5〞×1195.2~1324.9米,完井测试套压9.23MPa,油压8.83MPa,产气量19.4×104m3/d,产水微。1978年2月3日10:00开井投产,投产初期套压8.82MPa,油压8.54MPa,产气21.2×104m3/d,产水0.4m3/d。1990年12月,套压3.82MPa,产气4.3×104m3/d。 请依据该井1978~1990年的采气曲线特征划分生产阶段,并描述出该井各生产阶段的生产特征。 答;根据该井采气曲线特征大致划分为四个生产阶段: (1)上升阶段(产层净化阶段):在此阶段,气井产量、井口压力、无阻流量随着井下渗滤条件的逐渐改善而逐步上升。(2)稳产阶段:产量基本上保持不变,仅压力下降,在曲线上表现出产量平稳而压力下降的生产过程。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 位置:80°E~90°E42°N~50°N(85°E,45°N穿过盆地中部)。 范围:南部天山,北部为阿尔泰山,天山西侧有伊犁谷地,天山中部有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 地势:盆地南高北低。 地形:盆地,海拔500米以上,位于地势二级阶梯。 地貌及成因: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30°~-10°。西北有缺口,可以接受到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相对湿润。天山北麓降水多,成为半干旱地区。属于我国中温带,积温在1600℃~3200℃之间。生长期为100~160天,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准噶尔盆地冬季温度低,盆地积雪,由于雪面反射和日照不强,近地面温度低,形成逆温现象,污染物不易扩散。 河流及水文特征: 外流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北冰洋 内流河→伊犁河→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 补给水源: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沿途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消失。 植被:耐旱植物:胡杨、骆驼刺 资源:克拉玛依油田、太阳能、风能 农业生产:山地牧业和绿洲农业 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有良好的山地牧场。 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降水少,水资源短缺,风蚀作用强烈,热量不足,蒸发强烈,土壤次生盐渍化。 农作物:春小麦、甜菜。一年一熟。 工业生产:在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石油化学工业 交通:兰新线。从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 城市:乌鲁木齐——天山北麓,新疆省会。 ※补充资料:

1.天山位于43°N 2.吐鲁番盆地位于(90E°、43N°)附近,盆地中的艾丁湖是我国陆地表面的最低点(﹣155米)。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变干热,晴天多,日照强烈,沙漠吸热多。) 3.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阿拉山口) 4.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由于云量少,光照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易于糖类的积累。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位于地势的二级阶梯。 位置:75°E~90°E之间,35°N~42°N之间(85°E,40°N穿过盆地中部)。 范围:南部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部为天山,山中有断陷盆地吐鲁番(90°E,43°N)。 地形: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 地貌特征:周围高山环绕,内部平坦,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全年降水较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 该盆地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盆地中心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属于暖温带,积温在3200℃~4500℃之间,生长期170~218天,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 地貌及成因:盆地地形,沙漠广布。 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侵蚀地貌: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地貌:沙丘(荒漠地区典型的景观)、沙垄(沙丘的缓坡表示风的来向)。 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自西向东流 河流及水文特征:塔里木河 补给水源: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沿途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消失。 植被:地表景观为荒漠和荒漠草原。

浊积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条件

浊积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条件 摘要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分布着多个辫状三角洲体系,且面积较大,与周围的砂岩层一起构成了存储油气的重要场所。随着低渗透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深化,证实了浊积岩也可以存储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在长6、长7油层组发育的浊积岩具有油气成藏条件,其特征与分布规律等尚不明晰,本文就浊积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做一个论述,希望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浊积岩特征;油气成藏 0引言 在晚三叠世的初期,受海扩张与华北地块逆向旋转影响,整个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南陡北缓、南浅北深的坳陷地貌,地层厚度超过1.4km,呈现不对称形状,在盆地西南部,分布着多个辫状三角洲体系,且面积较大,与周围的砂岩层一起构成了存储油气的重要场所。目前发现的几处油田,都具有上亿吨的储量。随着低渗透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深化,证实了浊积岩也可以存储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在长6、长7油层组发育的浊积岩具有油气成藏条件,其特征与分布规律等尚不明晰,本文就浊积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做一个论述,希望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1 地质情况与浊积岩特征 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北临阴山,南抵秦岭,东至吕梁山,西抵腾格里沙漠,面积约为3328平方公里。是该盆地的主要地质变化时期是晚三叠世,经历了“发育一发展一全盛一衰退—消亡”的完整的演化过程。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自上而下分作10个油层组(长1一长10)。湖盆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湖侵事件,分别为长7期、长9期、长4+5期,就湖侵范围而言,长7期的最大,因此沉积了优质的中生界烃源岩。其后,盆地断裂活动加剧,基底整体下沉,大量的沉积物随洪水沉入深湖一半深湖中,形成湖泊浊流沉积。经地质勘探得知,该地区的浊积岩厚度达到1m,砂岩厚度平均为10m~20m,最厚的地方达到了50m。沉积构造为泥底构造、粒序递变层构造等,粒度较细,块状结构均匀。 2浊积岩特征 2.1 浊积岩的岩石学特征 浊积岩的岩石类型受物源区成分的影响,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颗粒间多呈点线、线线接触方式,分选中等,其主要组成部分为岩屑长石,就整体特性而言,浊积岩具有正粒序性,粒度较细,块

第六章 第二节 油气成藏模式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模式 溱潼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自南向北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斜坡带三个构造带。其中斜坡带又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外斜坡带(图1-2)。由于不同构造单元构造运动的不均衡性,导致油气聚集、分布特征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别。 一、断阶带油气藏形成模式 (一)断阶带构造特征 溱潼凹陷断阶带西南起姜小庄,东北至小凡庄,全长约60公里。溱潼凹陷是在新 生代拉张背景下形成的箕状凹陷,断裂系统十分发育。边界大断层断距1000~2000m, 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边界大断层的持续活动派生了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 形成二阶或三阶结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 分为北东向。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其侧向就自然被阜四段、阜 二段、泰二段界岩,这类断层可以较好地控制油气的分区、侧向运移和聚集,亦称为控 油断层。 根据阶状结构的发育特征,可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目前已发现的油田主要分布于断阶带中段,纵向上包含了泰州组、阜一段、阜三段、戴一段、戴二段、垛一段等凹陷内主要储集层段。断阶带东段次级断层不甚发育,主要为一阶结构。主干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次一级羽状断裂,组成数个墙角状断块构造。在此段已发现溪南庄油田、红庄油(气)田。中段是断阶带最复杂的断块,因次级断层的发育造成二阶~三阶的阶状结构,沿次级断裂派生出来的断层极为发育,由此形成多个局部构造,目前已发现草舍、陶思庄、角墩子、储家楼、洲城、祝庄、淤溪等7个油田。西段是断阶带上工作程度最底的段,主要为三阶结构。 边界大断层及一系列次级断层的发育是控制断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由于边界断裂的持续活动,产生了储家楼、时堰、俞垛、大凡庄、港口等一系列生油次凹,这些次凹是提供油源的主要场所;长期处于活动状态的边界大断层及其派生的次一级断层(特别是Ⅰ、Ⅱ号大断层后期活动),给深凹中生成的油气及压力封闭层的异常高压一个良好的排泄通道,因此这些断层成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特别是在二阶结构断阶中,由于Ⅱ号断层后期(一般与生油运距关键时间吻合)断距加大活动性增加,更接近生油深凹,因此,其油气运移通道作用更加明显。 断阶带的阶状结构使地层间具有良好的整体界岩条件,油气的复合成藏是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溱潼凹陷断阶带已发现的圈闭基本上由一或二阶断层所形成的断鼻型和断块型。目前已在二阶结构的断阶带发现了有草舍油田复合油气藏、祝庄-洲城油田复合油气藏及红 311

塔南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2009年10月 第28卷第5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etroleum Geology and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Oct.,2009 Vol.28No.5  收稿日期:2009?05?18  作者简介:王玉华,男,1963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三 E-mail:wangyuhuah@https://www.360docs.net/doc/ad13580492.html, DOI :10.3969/J.ISSN.1000?3754.2009.05.003 塔南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王玉华1 蒙启安2 张 革2 杨步增2 张亚金2 王显东2 (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453; 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塔南凹陷位于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三东断二西超的箕状断陷具有断陷结构简单二多凸多凹二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多物源二多沉积中心的特点三铜钵庙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二南屯组水下扇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三在中二西部,断裂隆起区和陡断带易形成以构造控制为主的油藏,而缓坡区和洼槽区多形成以岩性控制为主的油藏三构造沉积背景二烃源灶二不整合面和不同级别的湖泛面控制了油气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三关 键 词:塔木察格;断陷盆地;烃源灶;水下扇;次生孔隙 中图分类号:TE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54(2009)05?0013?05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ENRICHMENT RULE IN TANAN SAG WANG Yu?hua 1,MENG Qi?an 2,ZHANG Ge 2,YANG Bu?zeng 2,ZHANG Ya?jin 2,WANG Xian?dong 2 (1.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 .,Daqing 163453,China ;2.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 .,Daqing 163712,China ) Abstract :Tanan Sag is located in Tamtsag Basin of Mongolia ,being Mesozoic rifted basin.The half graben?like fault depression with east?fault and west?overlap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 source and multi depocenter ,with simple faulted texture ,and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multi depression?multi uplift and depression alternated with uplift.The fan?delta front sand?body in Tongbomiao Formation ,the subsea apron sand?body and fan?delta front sand?body in Nantun Formation provide good reservoir space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In the central part and the western part ,the faulted uplifted area and abrupt faulted area tend to develop the reservoir controlled mainly by structure ,while the gentle slope area and trough area tend to develop the reservoir controlled mainly by lithology.Structural depositional setting ,hydrocarbon kitchen ,unconformable surface and various?graded flooding surfaces control the lateral and vertical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Key words :Tamtsag ;rifted basin ;hydrocarbon kitchen ;subsea apron ;secondary pore

准噶尔盆地地质特征研究

摘要:准噶尔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石油总资源量为86亿吨,天然气 2.1万亿立方米。据有关统计表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综合探明率为百分之十八,盆地油气勘探尚处在早中期,油气勘探前景广阔,潜力无限,对于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研究则有助于油气勘探的深入进行,本文浅析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 关键词:准噶尔地质特征研究 准噶尔盆地处在新疆境内,天山山脉与阿尔泰山脉之间。该盆地的面积达十三万平方千米。其地形的平面形态是南宽北窄,三角形状。截止目前,对于准噶尔盆地共完成探井四千余口,总进尺七百万千米;完成二维地震二十余万千米,测网密度达到6km×8km;完成三维地震187块四万余平方千米。现已探明准噶尔盆地石油资源总量为86亿吨,资源探明率百分之二十;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2.1亿万立方米,探明率为百分之四。准噶尔盆地的油气综合探明率为百分之十八,且钻探程度较低,每十平方公里尚不足一口油井。由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尚处在早中期,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领域广阔。下面,笔者谈谈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 一、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分析 1. 准噶尔盆地基底结构分析 准噶尔盆地具有双基底结构:准噶尔盆地的上部是晚海西期的褶皱基底,盆地下部是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从准噶尔盆地和周边岩石的磁性分析,泥盆系以下的古生界及上元古界磁性都比较弱,难以形成磁性界面,只有比它们更老的太古界及下元古界磁性比较强,可以形成磁性界面。经历了加里东与早中海西两个时期,准噶尔由稳定路块完全变成了岛弧区,准噶尔盆地开始形成。 2.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准噶尔盆地盆地中央地层平缓,有稳定地块特征,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西北部是成天山北缘前陆盆地成吉思汗逆冲断褶带,吉思汗逆冲断褶带,东北部为克拉美丽山山前坳馅。盆地演化可划分。前陆盆地阶段、坳陷盆地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阶段。 二、准噶尔盆地储盖组合和储层特征分析 1.准噶尔盆地区域性盖层和储盖组合。所谓区域性盖层,即在盆地内大面积分布,对含油气盆地内大部分地区的油气起封闭作用的盖层;所谓区带性盖层,则指在盆地内一个或数个二级构造带分布,对其中的各油气藏起封闭作用的盖层,对形成油气聚集带有重要作用。准噶尔盆地共发育四套区域性盖层和两套区带性盖层。区域性盖层有: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上部泥岩、上三叠统白碱滩组、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区带性盖层有: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部泥岩。准噶尔盆地油藏主要油气层大都和其上的白碱滩组泥岩盖层有关。 2.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储层。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分熔岩类和火山碎屑岩类,成岩后生作用强烈,次生溶孔发育,储集空间为裂缝孔隙型,中低孔、低特低渗、非均质性极强的储层,储层的好坏取决于原生和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产量取决于裂缝的发育程度。腹部石西地区石炭系储集层为中性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和中酸性的英安岩、英安质角砾熔岩。储集空间为与裂缝连通的溶孔,储层物性与岩性、岩相无明显关系,属中高孔、低中渗、非均质性极强的储集体。东部中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储层,压实强烈,原生孔隙消失殆尽,后期构造裂隙与溶蚀作用改善了储集性能,孔隙包括裂缝、溶缝、溶孔、气孔,属中低渗裂缝型储层。 3.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储层。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余为辫状河三角洲浅湖、半深湖。储集砂体主要位于火烧山至沙南一带的辫状分流河道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其次为阜东西浅湖——半深湖相。辫状分流河道斜坡中北部的河道砂体、三角洲分流河道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