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生成逻辑

经济众说党政干部论坛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生成逻辑%

〇谢卓芝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 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 加重要的位置,“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 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画’[1]。为此,对中 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生成逻辑进行深人探讨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_、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形成背景

(一)社会历史条件

1.贫困历史状况

我国贫困的历史状况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 贫困程度深。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 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作 了透彻的分析,他指出,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 双重压迫,使得广大中国人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 破产。中国人民的贫困程度是世界少见的。新中国 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逐步建立起一套 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家财政 经济状况有了基本好转。但是,后来形势的发展逐渐 偏离了这一轨道,不顾实际f#况,盲目求纯求快,搞“一 大二公,,、“一平二调”、“穷过渡,,、‘劁资本主义尾巴”等,严重违反了经济规律。1978年5月7日,邓小平 在同马达加斯加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团会谈时说:“中国现在还很穷,是不折不扣的第三世界国家。”B K P112)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进一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我国经济发展作了 总体评价:‘在一九从年,我们犯了觸,搞^a,开始不尊重经济规律了,这就使生产下降了。以后经 过三年的调整,发生了变化,又较好地发展起来。但 接着又搞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灾难,经济方面完全 乱了。”总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是 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人民的温饱问题普遍得不到 保障。

二是贫困人口多。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 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半无产阶级中的半自耕 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再加上约二 百万经济地位低下的产业工人、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产 者、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的机会的手工业工 人,这是一个数量十分庞大的贫困群体[3](^。改革开 放后,邓小平也说过,中国人口多,那么,相对的人均 耕地就少、人均资源不足,在生产力还比较低的情况 下,吃饭、教育和就业等基本问题都难以得到满足。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1978年我国农村的绝 X寸贫困人口有2.5亿,贫困发生率高达30.7%。W(K4)

2.改革开放前积累的物质基础

有统计数据表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占农 村人口 10%以下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全部耕地的7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制度创新与西部统筹城乡发展的哲学研究》(编号:12XZX022 )。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