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九年级物理上册11.4功率教案1新版苏科版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九年级物理上册11.4功率教案1新版苏科版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九年级物理上册11.4功率教案1新版苏科版

功率

那物体做功也有快慢之分吗?

、速度的定义是、它是表示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

)功率的单位是,又叫

何比较上楼时的功率?你可以有那些不同的方案?

测出必要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80kw

春游时两个体重相同的学生分别沿缓坡和陡坡爬上同

.爬缓坡的功率较小,但做功相等.

5m

00J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九年级物理上册 滑轮教案 苏科版

1.按上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 F 2 /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1 /N 1 2 3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三、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学生 通过 比较 F1和 F2的 数值 (可 以有 误差) 生积 极地 参与, 有助 于学 生的 理解。 让学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 F 2 /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1 /N 1 2 3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补充实验: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发现,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时,拉力的示数会变大。 四、滑轮组 1.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2.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简单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 组装口诀:单从动,双从定,从里向外绕。 例:按照要求组装下列滑轮组。(动滑轮自重不计) ⑴用G/2的力提起重物; ⑵用G/3的力提起重物。学生 归纳 学生 讨论 总结 生积 极地 参与, 有助 于学 生的 理解。 学生 归纳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引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

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 (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 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 (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 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 3.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时数NO :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课题第一课时:认识杠杆课型:新授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 2.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教具 学具 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 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 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 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 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 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 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聆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苏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案设计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复习课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 内容 第十一章——整理复习 课题第一单元复习(一) 杠杆 课型:复习 课程标准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 的大小和方向。 2. 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4.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 释机械功的含义。 5. 理解机械效率。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 转移和过程。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3.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3.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具 学具 杠杆、挂图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复习作杠杆的力臂。 1.在图15中,画出作用在“开瓶起子”上动力F 1的力臂和阻力F 2的示意图. 仔细观察 指名板演 动手操作 集体订正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2.如上图所示,使用羊角锤拔钉子,动力作用在锤柄上A 点. 请作出拔钉子时所用最小动力F 的示意图. (注意:请在图上保留为确保作图准确所画的辅助线) 3.如上图所示,O 是杠杆OA 的支点.在图中画出拉力F 1和F 2的力臂l 1和l 2. 4.如下图所示,工人师傅想把一个重800牛的油桶滚上一个台阶,他沿最省力的方向推动油桶.在图中画出这个力F 和它的力臂L (支点O 已在图中给出). 5.如上图所示,曲杆AOBC 自重不计,O 为支点,AO=60cm ,OB=40cm ,BC=30cm ,要使曲杆在图示位置平衡,请作出最小的力F 的示意图及其力臂L 。 二、复习相关的计算及杠杆的类型、特点 1.下列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2.如上图所示,在扶正被风吹倒的树木时,下列措施中最合适的是( ) A . 绳直接系在A 点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 小组讨论后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相互交流后完成 说一说解题思路 说说解题思路 图13 O A 图13 O A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 14.1 电阻 教案

_九_年级_物理_学科_第十四_单元 《电阻》教学设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重要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新课程标准还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学生的个人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电阻的概念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材内容与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电阻》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等内容的必要基础,本节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是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还是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电阻”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导体电阻概念的得出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由于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所以这里只要求学生在应用中初步理解电阻的含义就可以了。教材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各个因素进行对比。其中,教材只对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列表,对温度这个影响因素的探究没有列出,而是将探究空间留给了学生。另外,教材中还通过“读一读”栏目初步介绍了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和超导体,介绍了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增强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认识,不断拓展、丰富学生个性化的探究领域。 2、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并且已经有了第十三章《电路初探》的学习基础,对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初步了解电阻的基本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 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得出以及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 三、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本次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主题,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下列教学目标: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杠杆》

《杠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认识杠杆, 了解杠杆的应用,会将杠杆分类,能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正确画出杠杆的示意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小制作;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图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有关杠杆的概念 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 1、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木板、木块、图钉、羊脚锤、尖嘴钳、螺丝刀、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

第一课时 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 3.关于杠杆的概念: 支点O :杠杆绕其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 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 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 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阻力臂l 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4.讲解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例题:画出用螺丝刀撬图钉的杠杆示意图。 先找支点O ;再确定动力、阻力的作用点;交待判断动力、阻力方向的方法。 说明力臂的画法有两种:一种用带箭头的细线表示,另一种用虚线加大括号表示。 指出什么是力的作用线。 (二)巩固杠杆示意图的画法,学习画最省力的杠杆 1.纠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强调: ⑴阻力、动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杠杆上; ⑵由重力产生的阻力,要注意阻力的作用点一定在杠杆上,而不是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2.复习提问:杠杆的定义、力臂的概念 3.让学生找出开瓶扳手的支点,并画出阻力F 2,交待支点和阻力作用点及阻力方向的确定方法。 4.讲解例1: 如图所示的弯曲杠杆A 端吊一重物G ,要想在B 端加一 最小的力F ,使AO(O 为支点)保持水平平衡,试画出此力的方向和力臂。 先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说明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要 想动力最小,一定是动力臂最大。 支点与力的作用点的连线作力臂时,力臂最大。 5.讲解例2: 画出使杠杆AB 在如图所示位置静止时所用最小力F 的作用 点和方向。 利用这个变式,再次强调欲使力最小,必须使力臂最大。 (一)什么是杠杆 1. 提出问题: ⑴展示木板上的图钉,想出办法怎样可以将其拨出来? ⑵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省力? ⑶观察开瓶扳手、衣服夹子使用时的特点。 ⑷指出用上述方法时,有什么共同之处? 2.得出杠杆的定义: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 14.1 电阻 教案

第十四章欧姆定律 一、电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从而认识导体可以导电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的性质,(为什么)知道电阻的概念,认识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 2.经历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科学研究过程,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换算关系 3.知道一些常见电器的电阻值,熟悉电阻的常用单位 4.了解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电学性能,知道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规划合理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电阻概念的建立,电阻的单位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换算关系 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四【实验器材】: 电源、小灯泡,导线,开关、不同材料的金属丝、电流表等 五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电路初探,能够了解一些常见的电现象,也掌握了几种物理研究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用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生活中的电现象、科技中事例、与所学习的内容联系密切。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六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演示教具包括:,不长度为l截面为2s的镍铬合金丝一根,长度为l截面为s的铜丝一根。同的金属丝,长度为l截面为s的镍铬合金丝一根,长度为2l截面为s的镍铬合金丝一根,示教板,电池组,灯泡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长度为2米截面为s的镍铬合金丝一根,长度为l米截面为2s的镍铬合金丝一根,长度为l米截面为s的锰铜合金丝一根。长度为l米截面为s的镍铬合金丝一根电池组,灯泡, 七【教学过程】 1.电阻概念 (一)、活动: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演示实验:将元件连接成如图14—1课题引入 讨论:甲:我想设计一个调光电灯 乙:要调控电灯的亮暗,就要调控通过电灯的电流,怎样才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呢? 探究活动1: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A实验器材:不同材料的金属丝、电流表,干电池两节、小灯泡(“3.8V 0.3A”)、开关、连接电路:依据书P82图14—1 思考电流表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有哪些方法, B,讨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即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C.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交流并得出结论: 改变电池的______节数___________,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改变电路中______导体___________,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思考: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几个? 解释:第二个方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导体在存在着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引出课题:电阻 板书: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的电阻越大,它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3、设计实验: 2 学生自学掌握以下内容: A、电阻的符号:R B、电阻的单位和换算 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 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1 kΩ=103 Ω 1 MΩ=106 Ω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一起看看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苏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滑轮教案

课题:第二课滑轮

例1:见书p13题1 例2:关于滑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 B.使用动滑轮不仅能省一半力,还能改变力的方向 C.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种等臂杠杆 D.动滑轮实质上是一种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基础题: 1.利用滑轮提升同一个物体,若不记摩擦、绳重和滑轮重,则下列方案中拉力大于物体重力的是() 2.下列利用两个滑轮提升同一重物(若不记摩擦、绳重和滑轮重),最省力的是() 3.如图(a)、(b)所示的两个装置,已知A在地面上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为40N(绳重、滑轮重以及 滑轮转动的摩擦均不计)若要使A向右匀速滑动,那么拉力F1与F2的大小需分别为() A.40N,20N B. 20N,40N C. 40N,40N

D. 20N,20N 4.如图所示,利用滑轮匀速向上提升一个重为10N的物体, 在不计滑轮重、绳重和摩擦阻力的情况下,绳子A点受 到的拉力大小为()N,拉力F大小为()N 4.拓展题 1.如图所示,某人分别用滑轮和滑轮组提起同一个重物,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1,F2和F3。若不计摩 擦、绳重、和滑轮重,则拉力的大小关系是() A.F1>F2>F3 B.F1F3 2.用下列简单机械使重力为G的物体载入图所示的位置处于静止状态,其中所用的力最大的是(不 计摩擦、绳重、和滑轮重)() A.F1 B. F2 C. F3 D. F4 3.如图所示,不计摩擦、绳重、和滑轮重,则绳子A、B、C三点收到的拉力之比为() A.1:2:3 B.3:1:3 C.2:1:3 D.9:3:1 4.已知每个滑轮重为100N,物重为1200N,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300N,请在图中画出滑轮组 的绕线方法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教案

11-1 杠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 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学生的作图、识图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 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 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教学难点】力臂的画法 【实验器材】螺丝刀、羊角锤、钢丝钳、木块、钉子扳手、夹子、(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材料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探究、归纳 【学情分析】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媒体 出示钉有图钉的木块,你能用手把它拔 出来吗?请用螺丝刀、羊角锤、钢 丝钳把它拔出来讨论、合作 探究 实物演示 提问你是怎样拔出图钉的?有哪些不同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交流方法 和体会 多媒体演示并小结 讲解(1)1、杠杆 杠杆是指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 杆。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归纳小结 杠杆概念 多媒体

O 讲解(2) 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其转动的点。(O )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 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 2)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 1)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 2) 讨论归纳 记忆 多媒体演示 作图 画出下列杠杆的力臂: 作图能力 探究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提问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为什么需要调节杠杆在水平 位子平衡? 3、本实验中,钩码和弹簧秤的位置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弹簧秤的示数有何变化? 4、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改变弹簧秤的位置,弹簧秤的示数有何变化? 5、钩码的数量和弹簧秤的位置 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弹簧秤的示 数有何变化? 实验探究 实验装制 实验表格 测量 F 1 N L 1 N F 2 N L 2 N 1 2 3 提问 分析比较表中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 论? 讨论、归纳 多媒体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或 F 1×l 1=F 2×l 2 理解、记忆 多媒体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本章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从广阔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山、大海再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章研究对象。学习本章知识以后,你会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三种常见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同时学会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了解一些现象. 2.应用所学知识了解宇宙的构成,并会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介绍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为以后的学习作充分的准备. 3.通过了解宇宙,认识人类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 物体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宇宙及其组成.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活动,了解三态变化及其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具准备 一块冰糖、废旧的玻璃杯、原子结构模型、水、形状不同的杯子、录像机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上.大家看,我们的世界中有蓝天、有白云、有花朵,这么多美丽的现象都离不开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教师引导同学们观察教材中图10.1-1和图10.1-2中的两幅图) [师]看到这些,同学们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宇宙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生]太阳系的组成呢?地球在太阳系中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科学界说火星上已发现了生物生存的痕迹.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来了解一下宇宙和微观世界.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教学案

涟水县杨口中学教学案 年级:初三学科:物理执笔:王恩松审核:陶洪中 课题:杠杆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几个与杠杆有关的名词,会画力臂 3、会用实验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重点: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难点:力臂的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 学习方法:自学、实验探究、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学习教具:羊角锤、演示杠杆、钩码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对照课本图11—1试一试,你是怎样拔出图钉的?有那些不同的方法? 什么方法方便、省力? 2、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叫力的作用线? 3、什么是杠杆?杠杆的几个名词是如何定义的? 4、怎样才能正确的画出力臂?自己试一试。 5、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如何调节杠杆的平衡? 6、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是如何得出的? 二、探究互动: (一)、认识杠杆 1、交流预习成果,说一说你的体会。(针对课前预习1回答) 2、仔细观察图11—2指出图中的工具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教师再模拟撬石 头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杠杆: 支点: 动力: 阻力: 动力臂: 阻力臂: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杠杆,并分析它的五要素。 例题分析:教师以羊角锤为例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和力臂的画法:

(二)、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1、做书图11—4实验让学生做好记录并填入课本上的表格中 2、分析表格中记录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公式中F 1表示 、F 2表示 L 1表示 L 2表示 三、学习巩固: 1、判断正误: (1)杠杆不一定是直棒。 ( ) (2)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 ) (3)利用直棒撬起重物时,用力的方向只能向下。 ( ) 2、画出图中各力的力臂: 3、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实验前出现图甲所示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的螺母 向 调(填“左”或“右”) 啊 A (2)实验过程中出现图乙所示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应将右边的钩码向 (填“左”或“右”)移动 格。 (3)图乙中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加一个相同的钩码,这时杠杆将 。(填“保持水平平衡”、“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 (4)如图丙所示的案秤是个不等臂杠杆,请你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说明用几个不重 的砝码就能平衡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 。 四、学习体会: 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甲 乙 秤盘 调零 螺丝 支点 游码 槽码 秤杆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四,教学步骤: ,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新概念“功”的导入。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备课本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引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 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 (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 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 (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 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 3.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 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 物理教案 学校:太白初中 授课:汪玉平 第十一章机械功和机械能 11.1 怎样才叫做功 一、教学目的:

1 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 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 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 3、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 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课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1)功的计算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四).例题Array (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五、教学后记: 怎样比较做功快慢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 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然后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写下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再请同学对其进行评论是否正确。教师再对其进行规范教导。W=F·S并指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N),距离的单位是米(m),则功的单位就是牛·米(N·m).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对物理学的贡献,人们将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1J=1N·m 1J的功大致等于从地上拿起一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举过头顶,在此过程中你对鸡蛋做的功大约为1J。教师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亲自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电阻教案

电阻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会写电阻的表示符号R,会画电阻的电路符号。 2、知道电阻的国际单位是欧姆,符号是Ω,其他单位有KΩ, M Ω。 3 1 2 3、将下列元件连成实物图(注意:导线不能交叉),并画出电路图。

四、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 1、观察P19图9—37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说出看到的现 2 意 换3 1 2、猜 想:。 3、实验器 材:。4、实验设计电路图:

5、实验表格设计: 6 1 A.铜导线的电阻大 B.铝导线的电阻大 C.两种导线的电阻一样大 D.无法确定 2、一根铜丝,对折起来使用,电阻变成原来的,这是因为 变短,

而变大的缘故;若拉长成原来的2倍,电阻变成原来的,这是因为变长,而变小的原因。 3、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是() (A)导体两端的电压 (B)通过导体的电流 (C)导体的电功率 (D)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4、.当温度一定时,比较两根铜质导线的电阻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导线的电阻一定大 (B)细导线的电阻一定大 (C)粗细相同,长导线的电阻一定大 (D)粗细相同,短导线的电阻一定大 3、在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实验器材除表格中的金属 丝、干 电池、 开关、 导线外,还必须选用的器材有。

1 2 3 导体越长,电阻越(3)导体的和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4)导体的电阻还和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越高,电阻越。 4、有关导体电阻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6 A .粗细相同的两根导线,长度大的电阻一定大 B .长度相同的两根导线,横截面积小的电阻一定大 C .同种材料制成的长短相同的两根导线,横截面积小的电阻一定大 D .铝导线的电阻一定比铜导线的电阻大 5、如图6所示,甲图中AB 和CD 是长度不同,粗细相同的镍铬 合金线,乙图中AB 和CD 是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铬合金线,用图示装置可以研究同种材料导线电阻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由甲图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由乙图的实验装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