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框架

教育学第一章本质属性

1、概念、

2、属性

3、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社会属性

功能:对象—个体、社会;方向—正向、负向;呈现方式—

神话起源:最古老的

生物起源: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

起源心理起源:孟禄

教育劳动起源

原始社会:特征—非独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特征;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和罗马、中世纪西欧、文艺复兴欧洲

历史发展近代社会:特点: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世俗化、法制化

现代教育特点:教育+生产劳动;公共性、普及性、多样性;科学化

现代社会:特点:

教育20世纪后: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

教育学

1、概念

2、研究对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超日常经验

1、研究价值解释教育问题

2、意义:教育观、教学观、育人观、优化知识结构、创新精神

理论实践

中国:孔子、孟子、墨翟、道家、《学记》

教育学萌芽阶段: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建立:培根、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

发展概况独立形态

规范: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20世纪多元化阶段:实验、文化、实用主义: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

凯洛夫、杨贤江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

社会发展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平行性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核心--人的现代化教育的

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和心理

内发论(遗传):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

发展动因:外铄论(环境):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决定论

教育与遗传:不决定,发展前提,可能性;个体差异;成熟机制制约发展水平

人的发展

影响身心环境:不决定,多种可能,变为现实;发展动力;能动的反应

发展因素

教育:不决定,主导作用:原因、表现、条件

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内在动力;三层次:生理—心理—实践

顺序性

阶段性

发展规律不平衡性

互补性

教育学第三章1、概念2、教育方针

意义: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灵魂、最高理想,出发点和归属;评价的根本依据

意义与作用

作用:导向、激励(调控)、评价

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

确立依据:政治经济文化、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理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基本精神: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实践、教育与生产、民族素质

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构成:德—灵魂、动力、方向;智—认识基础;体—物质基础;美、劳—运用实施

教育制度

重点培养素质:创新、实践、思维、理想、立德树人

教育目的落实

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素质教育:特点、内涵、意义、措施、七误区

内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核心)学制:学校类型、等级、结构

建立学制依据:政治经济、身心发展规律、人口、本国学制历史和国外学制影响

教育制度

现代学制类型:双轨—欧洲;单轨—美国;分支—苏联、中国

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

教育制度发展

发展趋势: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终身、社会化、国际交流、学历

教育制度演变: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

层次:学前、初等、中等、高等

教育制度结构

结构:基础、职业技术、高等、成人、特殊

改革: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教育学第四章概念: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性质:专业人员,促进个体社会化

职业概述作用:传播文化、塑造品格、开发潜能

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

特点(职业角色):一般角色

教师及新角色——学习促进者、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社区开放型教师职业素养复杂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和广延性

劳动特点长期性和间接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方式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群体性

劳动价值:社会、个人

教师与

学生职业素养知识:专业、科学文化、教育科学、实践

能力:语言、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师德、情感、人际关系、人格

发展内容:理想、人格、知识、能力、态度动机、自我形成

发展阶段:非关注、虚拟、生存、任务、自我更新

专业发展发展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专业化的实现:国家政府、教师个人

教育的客体

特点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学生发展中的人

现代学生观: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

权利和义务

概述:最重要、最基本;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教师中心论VS 儿童中心论

作用:保障教育教学、构建和谐校园、教学相长、满足学生需要

师生关系内容:授受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促进关系

类型:专制、放任、民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学生、环境

教育学第五章几种界说:课程即学科、即学习经验、即预期学习结果、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即活动或进程内涵及意义

意义:培养人才、教育教学依据、学生知识主要来源、全面发展、评估教学质量课程概述课程类型:属性—学科和活动、组织方式—分科和综合、学习要求—必修和选修、任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制约因素: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身心发展需求

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社会、学科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学年、学周

课程计划国家制定—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课程内容作用: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依据

课程标准设计原则

教材教科书—主体

编写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基础性和适用性、逻辑和教法、理论实践、有利于学习、与其他学科联系横向—各门各类比例;纵向—直线型、螺旋式

课程课程结构九年一贯义务教育

新课程结构内容高中分科为主

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

农村中学为经济服务

理念

条件

三级管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程序

途径

与教师专业发展

设计模式:目标模式--泰勒;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设计与实施实施条件:课程计划特点、学区、学校、校外环境

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目标游离、CIPP、CSE

教材—核心、主要

类型:课内与课外;素材性与条件性;显性与隐性;

课程资源筛选:优先性和适应性

开发途径

特别资源:课程标注与教科书、教师—最重要、学生、教学过程

教育学第六章概念:教+学;根本目的:全面发展的人

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

教学概述意义:传播知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个性发展;学校中心工作,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一般任务:双基—首要任务、智育、体育、美育、德育和个性

内涵、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本质:认识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各种理解:孔子、孟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加涅、布鲁纳、赞科夫、巴班斯基、斯

基本规律(基本特点):间接性、双边性、发展性、教育性

结构:激发动机、领会、巩固、运用、检查

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量力性教学原则概念: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对立思想:注入式VS 启发式(标准—不能只看形式,看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

教学方法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

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教学引导探究:发现法

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依据:课程性质、重点难点、学生年龄、时间设备条件、教师水平经验

选择和运用运用: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基本:班级授课制

辅助:个别教学、现场教学

组织形式组织形式特殊:复式教学

基本环节其他:分组教学、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改革重点:小规模、改进班级授课制、座位、个别化

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成绩检查与评定

功能:诊断问题、反馈信息、调控方向、检验效果

教学评价作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

类型标准:相对性、绝对性、个体内差异

主体:内部、外部

理念—发展性+激励性

现代教育评价发展趋势:

基本内涵:目的、作用、功能、观念、内容、方式、主体、过程

教育学第七章广义、狭义

概念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

功能:社会、个体、教育

概述意义:现代化建设、儿童健康成长、教育目的

德育工作出发点,制约德育的基本过程

德育目标依据:个体、社会

中小学德育目标—小学:政治方向、行为习惯、道德思维和评价、自我教育

概念、依据

德育内容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阐述: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劳动、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自觉纪律、民主法制、世界观人生观、生态、生命内涵:知、情、意、行;与品德形成的区别;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基本矛盾:德育要求VS 受教育者

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

基本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

德育长期、反复、提高

导向性

疏导性

德育原则因材施教

知行统一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认识模式:最广泛、主导;皮亚杰、科尔伯格

德育模式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

社会模仿:班杜拉

价值澄清:拉斯、哈明、西蒙

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途径与方法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陶冶教育、实际锻炼、品德修养、品德评价、角色扮演、合作学习

依据:德育目标、内容、学生特点

问题、趋势

德育存在问题和改革改革思路:约束—发展;单向—双向;单一—多样、个性;封闭—开放

教育学第八章概念;发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导生制、我国—1862 京师同文堂,废科举、兴学堂

班级社会功能

班级作用个体功能

班级管理功能:基本功能—班风;目的:根本目的—实现教育目的,学生全面发展

管理内容: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活动管理

常规管理

模式平行管理:马卡连柯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德鲁克

问题:班主任偏重,学生参与度低

存在问题和解决

解决: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机制—发展是核心,学生主体性,自我管理能力

特征:共同目标、组织结构和领导集体、共同生活和规章制度、相互平等和心理相容、个性发展空间

班主任

班级管理良好班集体班集体的教育作用:集体意识、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发展阶段:合作群体

集体阶段

确定发展目标

建立班级核心

形成与培养建立正常秩序

组织多样活动

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地位:首席责任教师;作用:组织领导班集体、存进学生全面发展、沟通三方面

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作用: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领导方式: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当前操作过程两种领导方式:教学中心、集体中心

班主任工作:首要任务—组建班集体;中心任务—全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

工作内容与方法:理解研究学生、培养优秀班集体、协调教育力量、管理指导学习生活、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建立档案、

操行评定、工作计划与总结、个别教育、班会组织、偶发事件处理

基本素质:心理、道德、知识、能力

意义与作用

教育学第九章

概念:课外;校外

概述

与课堂教学:联系、区别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

内容:社会实践、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体育、公益、阅读

主要内容

组织形式

形式:群体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

课外、校外教育特点与要求

目的性、计划性

丰富多彩有吸引力、

发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结合

要求学生兴趣爱好,年龄特点

与课堂教学配合促进

因地、因校制宜

特点:内容生活化、方式情感化、方法多样化

家庭教育

要求

社会教育:社区、校外机构、大众传媒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学校教育为主导

教育合力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加强学校家庭联系

加强学校社会联系

教育学第十章

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性质:文化性、价值型、主体性

对象:教育问题

研究概述目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类型方法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干预性研究

教师研究的地位、作用、优势

教育研究

及方法

基本过程:选择课题—文献检索—制定计划—整理资料—论文、报告

常用方法: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比较法

研究方法

新兴方法:行动研究、质性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概念: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性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与内容

对象:教育情景中的人的心理

基本内涵内容: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媒体、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评价/反思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卡普捷列夫、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概述发展时期(20—50年代):弗洛伊德

发展

成熟时期(60—70年代):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加涅

完善时期(80年代后):布鲁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合作性、社会化

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产品分析

研究方法与原则

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个体心理发展;人生全程发展:8个阶段,观点:若干阶段、多维度、可塑性

一般规律(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童年期

中小学生特征:少年期

青年初期

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心理发展概述以发展特点为依据:个体差异、学习准备、抓关键期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教育的主导作用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心理发展的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心理发展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自主感对羞耻感

个别差异主动干对内疚感

勤奋感对自卑感

自我统一感对角色混乱

认知能力差异:类型差异、发展水平、表现早晚、群体差异

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场依赖-场独立;冲动型-沉思型;具体型-抽象型;辐合型-发散型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意义

特征差异:态度、理智、情绪、意志

性格差异类型差异:内向-外向;独立-顺从

教育意义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概念: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内涵理解

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原理、解决问题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学习概述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其他分类:主体—动物、人类、机器;意识水平—内隐、外显(阿瑟雷伯);我国—知识、技能、行为规范

学生学习特点:形式—接受学习为主;过程—自主性、策略性、风格性,师生互动;内容—间接性;目标—全面性;被动性

无条件反射、有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规律: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

学习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替代-联结):学习的实质是习惯的形成—频因律和近因律

学习的实质:S-R;过程:尝试错误

桑代克—联结-失误学习理论学习要遵循三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行为主义教育意义:做中学

评价

应答性条件、操作性条件

基本规律:强化(正、负);逃避条件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强化理论对学习的意义:强化、消退、惩罚

程序教学:连续接近法;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自定步调、反馈、低错误一般学习理论行为塑造: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小步强化

学习实质—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强化:直接强化、替代、自我

评价

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实质:形成新的完形;学习过程:顿悟

与桑代克的联结-试误

学习实质:期望的获得;期望—核心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学习过程:认知地图的形成

学习观:实质—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获得、转化、评价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教学观:目的—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认知派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最好的方法

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条件:客观、主观

原则:逐渐分化、整合协调、先行组织者

与布鲁纳发现学习比较

学习过程:信息加工流程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第一部分--操作记忆、信息流;第二部分—预期事项、执行控制

贡献:九五矩阵、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

一般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有意义学习:四要素—自我参与、自我发起、渗透性、自我评价;

人本主义学习无意义学习

与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比较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助产士、催化剂

学生中心教学观五阶段:确定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心理氛围:真实、尊重、移情

对新课改的启示: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

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经验结构;教师观:帮助者、合作者

对教育实践的启示:知识、教学、学习者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心理

概述;分类:学习需要—内驱力、学习期待—诱因

内部VS 外部

高尚VS 低级

分类近景直接VS 远景间接

主导VS 辅助

学习动机奥苏贝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学习过程:启动、定向、维持

对学习影响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变化

学校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

倒U型

主观:需要与目标、成熟与年龄、性格与差异、志向与价值观、焦虑

影响因素客观:家庭与社会、学校教育

强化理论:行为理论;强化原则—奖励、惩罚

缺失性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

需要层次:马斯洛--七种需要

学习动机成长性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

力求成功动机:50%

学习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避免失败:极难/极易

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部环境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三维度: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

教育启示:内部、稳定、可控归因

作用:活动选择、坚持性、态度、习得行为、情绪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影响因素: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

习得性无力:塞利格曼:体验—认知—期待—损害

激发:创设情境、合适目标、控制作用难度和动机水平、明确期望、反馈、外部奖赏、表扬、竞争教育

内部动机激发与培养:兴趣、好奇心;合适目标;自我效能感;训练归因

动机激发与培养原则:

方法:

特征:操作性、监控性

与自我调节学习:条件;作用

复述

认知策略精加工

组织

种类(迈克卡)计划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控

调节

时间管理

资源管理策略环境管理

努力管理

学业求助

训练原则: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个人效能感

学习策略的训练与教学一般要求:重视元认知、有效反馈、足够时间

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完形训练、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

种类:性质结果—正迁移、负迁移;方向—顺向、逆向;抽象概括—水平、垂直;内容—一般、具体;

程度—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路径—低路、高路;心理机制—同化、顺应、重组

形式训练说:最早,官能心理学

早期理论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

学习迁移迁移理论概括化理论:贾德,水下击靶

关系理论:苛勒,小鸡觅食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关键—认知结构

当代理论产生式理论:安德森,重叠

情境性理论:格林诺

影响迁移因素:材料特点、原有认知结构、学习情境、心理准备、学习策略、智力与能力、教师指导迁移与教学

促进有效迁移:改革教材、合理编排教学方式、教授学习策略、改进评价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安德森

知识分类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概述表征:陈述性—命题、命题网络;程序性—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形式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类型与原认知结构的关系—上位、下位、并列结合-------奥苏贝尔

感知:感知与观察;直观:实物、模像、言语;-----提高直观效果

知识的学习获得理解:思维过程;概括;-----有效进行概括

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知识学习过程保持遗忘:-----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应用

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操作技能形成标志:熟练操作

培训要求:示范讲解、适当练习(高原)、有效反馈、清晰动觉

技能形成形成阶段:原型定向、操作、内化

心智技能形成特征:脱离支持物、进程压缩、高效

培养要求:确立合理原型、示范讲解和分阶段学习、知识基础、思考能力

分类:有结构的和无结构的

问题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限制和障碍

三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假设、检验假设

策略:算法、启发法、爬山法

问题解决影响解决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经验、情绪与动机

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储备、教授方法策略、练习、思考、逻辑思维

特征:发散思维、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创造性产物特点:首创性、社会意义创造性结构:认知品质、人格品质、适应品质

影响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创造性的培养:认知能力、个性塑造、社会环境、创造型教师队伍

态度结构:认知、情感(核心)、行为

认知:道德观念—道德信念

品德结构情感—核心(道德动机):知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伦理

意志

行为—最终环节

自我中心阶段

权威阶段—他律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律—自律可逆性阶段—自律

(对偶故事)公正阶段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态度与品德前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习俗水平

(海因茨偷药)后习俗水平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占显著地位:模仿—依从—遵从—服从—习惯

基本特征形象性、过渡性、协调性

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过程:依从、认同、内化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条件:外部—家庭、社会、同伴群体;内部—认识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说服、树立榜样、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和惩罚

过错行为与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醒悟—转变—自新

策略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最重要

作用: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引导学习

教学目标设计分类布卢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陈述:行为目标陈述、心理与行为相结合陈述

教学设计

教师为中心:直接教学;接受学习(奥苏贝尔)

策略设计学生为中心:发现学习(布鲁纳);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普莱西、斯金纳);掌握学习(布卢姆);计算机辅助学习

媒体设计处理方式—常模参照、标准参照

类型测验来源—标准变化学业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信度、效度、区分度)

评价设计目的—最佳行为评价、典型行为评价

量化:

方法质化: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

教学心理

功能:维持(基本功能)、促进、发展

概述目标

影响因素:教师领导风格—参与式、监督式;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概念、特征

对个体的作用: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去个性化;群体决策行为;从众与服从;模仿与暗示;流行课堂管理群体管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凝聚力

群体动力规范

课堂气氛

人际关系

四类:教师促成、集体促成、自我促成、任务促成

结构:情境、教学

纪律管理维持纪律策略:建立规则、合理组织教学、课堂监控、培养自律

性质:普遍性、消极性、教育性

类型

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学生、教师、环境

处置:正确对待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健康: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

内涵理解:两层次—心理无疾病、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三等级—一般常态、轻度失调、严重病态

标准

心理健康概述正确理解标准

参考架构:疾病模式、健康模式

心理评估评估方式:心理测验、评估行会谈

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具体目标、主要任务、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含义、内容、途径

内涵;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行为改变:强化法、代币奖励、行为塑造、示范、处罚、自我控制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行为演练:全身松弛法—雅各布松、系统脱敏—沃尔帕、肯定性训练学生心理辅导改善认知: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心理健康

教师职业心理常见心理问题:多动综合征、学习困难、焦虑症和考试焦虑、厌学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

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性偏差、网络成瘾、人格障碍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自我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网络

现代角色观;形成阶段:认知、认同、信念

角色心理分类:权利威信、信服威信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影响因素:品德学识—基本条件;仪表作风—必要条件;平等交往—重要条件

威信形成过程:不自觉威信—自觉威信

建立途径:品德、认知能力和性格、仪表行为、第一印象、朋友

教师职业心理维护:胸怀态度、正确认识、敬业精神、言行一致

认知特征:教学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

职业心理特征人格特征:职业信念、职业性格

行为特征:教学行为、期望行为—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专家型VS 新手型:课前计划差异、教学过程差异、课后评价差异、其他

职业成长心理历程: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福勒、布朗

教师成长途径:观摩、微格教学、专门训练、反思-----布鲁巴奇、波斯纳

标准

职业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观+客观

职业压力:中心压力、外围压力、预期性压力、情境压力、回顾压力-------伍尔诺、梅

职业倦怠: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玛勒斯;干预:自我、组织、社会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