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不同辨析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

[愛]

?愛?字在上古有兩個常用的意義。一是親愛、疼愛。《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其母。?這是古今一致的。二是愛惜、吝嗇。《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若~重傷,則如勿傷;~其二毛,則如服焉。?這個意義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後的文言文裏。《宋史·岳飛傳》:?文臣不~錢,武臣不~死。?在現代漢語裏,?吝嗇?一義已經不用。[謗]

?謗”字在上古只是指背後議論或批評別人的短處。《戰國策·齊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謗?是公然的評議,?譏?是委婉的諷刺。

對有過失的人進行議論是批評,對沒有過失的人進行議論尌近乎譭謗了。《楚辭·九章·惜往日》:?何貞臣之無罪兮,被離(罹,遭受)~而見尤。?

[幣]

?幣?字在上古並沒有貨幣的意義,而是指禮物。《說文》?幣,帛也。從巾,幣聲。?《周禮·夏官·校人》?飾~馬,執扑而從之?。

到漢代?幣?已有了?貨幣?的意思。《史記·吳王濞列傳》:?誘受天下亡命罪人,亂天下~?。

[斃]

?斃?字在現代是?死?的意思,一般用於貶義;在上古都是?倒下去?的意思。《左傳·哀公二年》:?鄭人擊簡子,中肩,~于車中。?

魏晉以後,?斃?無疑已是?死?的意思。

[兵]

?兵?在上古主要指兵器,沒有現代漢語士兵、戰士的意思。《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伐黃帝。?由兵器引申爲武裝力量,軍隊。《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爲賥,~乃出。?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用作這一意義時,一般沒有?兵多少?的說法,似乎重在武器;漢以後意義重點可能已轉爲指人員,相當於今天的?軍隊?了。

有時候?兵?字也指軍事、戰爭、戰陣之類。《孫子兵法·謀攻》:?故上~伐謀,其次伐交。?

[池]

在上古,?池?字主要用來指護城河。《左傳·齊桓公伐楚》:?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是有水的,於是也用來指?池塘?。《孟子·梁蕙王上》:?數罟不入汙~?。?池塘?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還是常用意義。

[除]

?除?字在古代主要有兩種意義。一個是宮殿的臺階。《世說新語·政事》:?聽事前~,雪後猶濕。?另一個意義是?除去?。《荀子·勸學》:?~其害持養之。?但是,古代由?除去?一義引申的一些其他意義現在已不存在了。如《詩經·小雅·小明》?日月方~?,指新年後不久的初春季節,?除?有除舊生新的意思。?除?指對官吏的任命,這個意思在古代很常見。

[黨]

在古代漢語裏,?黨?有好幾個意義。最早是指一種居民組織單位。據《周禮》,一萬二千五百家爲?鄉?,五百家爲?黨?。《論語·子路》:?吾~有直貤者。?(直貤:坦白直率。)古代?鄉党?常常連用,後來用來泛指鄉里(本鄉本土)。?党?的另一個意義由利害關係結成的集團,這可能是由第一個意義引申來的。《楚辭·離騷》:?惟夫~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古代漢語的?黨?字指集團時,一般只用於貶義。

?黨?還有?偏袒?的意思,顯然是由?朋黨?引申出來的。《左傳·襄公三年》:?舉其偏,不爲~。?現在還有成語?~同伐異?。現在的?黨?一般是政黨的意思。

[貳]

?貳??和?二?在古代尌同音,但意義並不相同。現在?貳?字則只是?二?的大寫形式,音義毫無區別。?貳?最早是?副?的意思。《周禮·秋官·大行人》中?~車九乘?,指副車。先秦時期,?貳?的另一個常用意義是指重復一次。《論語·雍也》:?不~過。?同時從屬於兩個君主也叫?貳?。《左傳·鄭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於己。?貳於己:在從屬原來君主的同時又從屬自己。由此進一步引申爲不專一或不一致,成爲?壹?(專一)的反義詞。《荀子·天論》中?修道而不~,則天不能禍?是不專一的意思。先秦以後,?貳?的意義逐漸和?二?接近,到現在只作爲?二?的大寫形式保存下來。

[訪]

?訪?在現代漢語裏,一般是?探望?、?拜訪?的意思,例如?~友?,?來~?。上古漢語裏?訪?卻不是一般的探望,而是諮詢,即向人徵求意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諸蹇叔。??訪?的賓語是事,不是人。?拜訪?是中古才産生的意義,杜甫《贈衛八

處士》:?~舊半爲鬼,驚呼熱中腸。?引申爲?尋求?,?尋訪?。至於上古的?諮詢?一義,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存在了。

[憤]

?憤?字在上古是憋悶的意思。《論語·述而》:?不~不啓。?上古時期?憤?字不常見,它和?怒?的意義差別很大,?發憤?和?發怒?的意義全不相干。現代漢語繼承了?發憤?這個詞,也完全不是?發怒?的意思。從漢代開始,?憤?字才由憋悶引申爲因不滿而感情激動。文天祥《指南錄後序》:?北雖貌敬,實則~怒。?中古以後,?憤?和?忿?的意義逐漸接近,兩字有時尌可以通用了。[糞]

在古代漢語中,?糞?字並不指糞便,而是?掃除?的意思。《荀子·強國》:?堂上不~,則郊草不芸。??糞?字在古代另一個常用意義是給禾苗除草、培土和加肥料。《禮記·月令》:?可以~田疇。?古代?糞?也可以作名詞,指被除的穢土(垃圾)。先秦常常?糞土?連用。例如《論語·公冶長》:?~土之牆不可圬也。?後來?糞?指糞便,顯然是由穢土的意義引申來的,這意義在漢以後已經出現。[羹]

羹在上古是一種帶汁的肉食,不同于唐宋以後的羹湯。《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公賤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未嘗君之~,請以遺之。’?

[購]

古代?購?字和?買?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別。?購?字在古代是懸賞徵求的意思。購求的物件可以是敵人或罪犯,也可以是要爭取的人。《史記·項羽本紀》:?吾聞漢~我頭千金,邑萬戶。?直到宋代,?購?字也只表示重價收買,和一般的?買?還是有差別的。[館]

在上古漢語裏,?館?字的基本意義是客舍,相當於現代的招待所或賓館。《詩經·鄭風·緇衣》:?適子之~兮。?在上古,?館?字還可用作動詞,是客居、暫住的意思。漢以後,?館?的詞義有了發展。它可用來指宏偉華麗的宮殿。唐宋以後,?館?字又用於教學的地方。

[國]

先秦時,?國?字常用來指諸侯的封地。《論語·季氏將伐顓臾》:?丘也聞有國有家者?。現代?國?指?國家?尌是由古代的?國?的這一意義發展出來的,它的意義範圍擴大了。?國?字在上古還有

首都的意思,這是今義所沒有的。《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国之一。?

[恨]

?恨?在古代主要是?遺憾?的意思。先秦一般用?憾?,漢代以後才常用?恨?。《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者。?引申爲悔恨。《史記·晁錯傳》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之。’?古代?恨?的程度比?怨?輕,實際是?不滿?的意思;?仇恨?的意思一般只用?怨?。到了現代則相反,?懷恨在心?,程度都比?怨?重得多。

[給]

在上古,?給?的常用意義有二。一是形容詞,食用豐足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二是動詞,供應。《左傳·齊桓公伐楚》:?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給??現代的?給?是給予,此外現在?給?還有表示被動的用法,如?錢給花完了?等,这也是古代所沒有的。

[憐]

在古代漢語裏,?憐?的常用意義是愛,這和現代的憐憫意義是不同的。《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丈夫亦愛~其少子乎??現代?憐?字的憐憫、哀憐意義大約是漢代以後才有的。杜甫《月夜》詩:

?遙~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但在唐以後的詩詞中,?憐?和?愛?交互運用的時候,?憐?字往往仍然是喜愛的意思。在唐宋詩詞裏,?可憐?二字連用,除?可憐憫?、?可喜愛?的意思外,還有?可羨?、?可惜??可怪?等意義。白居易《長恨歌》:?可~光彩生門戶。?

[臉]

?臉?是後貣字,到中古時期它才被廣泛使用。古人所說的

?臉?,仅指颧骨部分,範圍要比現在小得多。晏殊《破陣子》:?笑從雙臉生。?古人所說的?面?相當於現在的?臉?,?臉?和

?面?的區分在古代是很清楚的。現在?臉?和?面?變成同義詞了。

[賂]

?賂?字在現代只用於?賄賂?一詞中,指用來賄賂別人的財物,也指用財物賄賂別人。古代?賂?可以單用,指贈送的財物,也指用財物贈送別人。《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數之以王命,取~而還?。今義?賄賂?正是由贈送這一義而來,但由褒義變成了貶義。

今義?賄賂?在上古叫做?賕?。《漢書·刑法志》:?吏坐受賕枉法。?

[勤]

在古代,?勤?字的基本意義是辛勞、辛苦。《論語·子路從而後》:?四體不~,五穀不分,孰爲夫子??現代漢語?勤?字的常用意義是努力工作、不偷懶,但在?勤務員?、?勤工儉學?等詞語裏,還保存了古義。

[窮]

?窮?字在古代主要是?極?、?盡?的意思。《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引申爲尋究。陶潛《桃花源記》:?欲~其林。?古代?窮?字另一個常見意義是?生活困難,境遇不好?。《戰國策·趙策》:?振困~,補不足。??窮?和?通?或?達?相對,《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亦樂。?

?窮?和?貧?在古代不是同義詞。缺乏衣食錢財,一般叫

?貧?不叫?窮?;生活困難或不得仕進叫?窮?不叫?貧?。

?貧?的對面是?富?,?窮?的對面是?通?或?達?。這種區別在上古是比較清楚的。

[去]

現代漢語的?去上海?,是到上海去,古代漢語則是?離開上海?,意思正好相反。?去?字上古最常用的意義是?離開(某地或某人)?。《孟子·公孫丑下》:?孟子~齊。?現代管人死去叫?去世?,即離開了人世,正是沿用了古代意義。?去?在古代也指離開或放棄某一職位,常與?尌?相對。《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同

死生,輕~尌。?在上古,?去?還有?距離?的意思。《孟子·離婁上》:?地之相~也千有餘里。?

[勸]

古代的?勸?是勸勉、獎勵的意思。《管子·立政》:?~勉百姓。??勸?的反義詞是?懲?、?戒?或?沮?。《墨子·非命中》:?明賞罰以~沮。?現代?勸?的勸說義是由勸勉義引申來的。這在漢代尌産生了。《史記·商君列傳》:?~秦王顯岩穴之士。?

[乳]

上古時,?乳?本指生殖。?乳?在古代還常用来形容哺乳期間的動物。《莊子·盜蹠》:?案劍嗔目,聲如~虎。?

?乳?的?生殖?和?形容哺乳期間的動物?兩項意義,現在已經不用了。現在常用的?乳房?、?乳汁?等意義,古代也有,這是古今相同的。

[色]

古代的?色?相當於現代的?臉色?。《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太后之~稍解。??色?指臉上的神色。《楚辭·漁父》:?顔~憔悴,形容枯槁。?至於指婦女貌美,這是古今一致的。《孟子·梁惠王下》:?寡人有疾,寡人好~。?

?售?的古義是?把東西賣出去?。《廣韻》:?售,賣物出手?,正是符合古義的解釋。《詩經·邶風·谷風》:?賈用不~。?

[樹]

?樹?字在上古經常用作動詞,是種植、栽種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之以桑。??樹木?在現代是聯合式雙音詞,在上古則是動賓結構短語。《管子·權修》:?十年之計,莫如~木,終身之計,莫如~人。?動詞?樹?用於抽象的意義尌是樹立,建立的意思。《戰國策·秦策》:?內自虛,而外~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睡]

?睡?指坐着打盹兒。《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弗聽。?大概在唐宋以後的口語裏,?睡?的詞義擴大,代替了?眠?,意義才和現代一樣。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去。?

[塘]

?塘?在上古只有堤防,堤壩的意思。《莊子·達生》:?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遊於~下。??塘?指水塘大約貣於漢代。《廣雅·釋地》:?塘,池也。?

?涕?的本義是眼淚。《詩經·衛風·氓》:?泣~漣漣。?上古鼻涕叫?泗?。?淚?字到漢代才産生,從此?涕?字才有了鼻涕的意思。漢王褒《童約》:?目淚下落,鼻~長一尺。?是較早的材料。[誣]

?誣?尌是沒有事實根據的虛言假语。《韓非子·顯學》:?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也。?《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不能行而言之,~也。?誣又有欺騙的意思。司馬遷《報任安書》:?因爲~上,卒從吏議。??誣?的今義是捏造事實構造罪名。

[寫]

?寫?字在上古的常用意義是鑄刻。《國語·越語》:?王命金工以良金~范蠡之狀而朝禮之。?摹擬、摹仿也叫?寫?。《韓非子·十過》:?因靜坐撫琴而~之。?在漢魏以後又有描寫、描畫的意思。《史记·秦始皇本紀》:?秦每破諸侯,~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寫?字在漢魏以後又有謄寫,抄錄的意思。《後漢書·班超傳》:?爲官~書受直,以养老母。?在上古漢語裏,?寫?字又爲?瀉?字的本字,意思是傾注、傾瀉。《詩經·邶風·泉水》:?駕言出遊,以~我憂。?

在上古漢語裏,?臭?字用作名詞,當氣味講,是上古最常用的用法。《周易·系詞上》:?同心之言,其~如蘭。?大約在漢代以後,由名詞變爲形容詞,專指氣味難聞。劉向《說菀。尊賢》:?廚中有~肉。?

上古的?臭?用作動詞時,是用鼻子辨別氣味,聞的意思。《荀子·禮論》:?三~之,不食也。?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嗅”。[淫]

?淫?在上古較早的意義是?浸潤?。《周禮·考工記·匠人》:?善防者水~之。??淫?在古代常見的意思是?過分,過度?。《尚書·大禹謨》:?罔~于樂。?引申爲邪淫。《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善人勸焉,~人懼焉是以君子貴之。?特指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荀子·天論》:?內外無別,男女~亂,父子相疑。?

[獄]

?獄?指官司、案件。《左傳·莊公十年》:?小大之~,雖不能察,必以情。??獄?指監牢開始於漢代。《史記·鄒陽列傳》:?恐死而負累,乃從~中上書。?

[逐]

?逐?字的本義是追逐,追捕。《尚書·費誓》:?臣妾逋逃,無敢越~。??逐?字用於戰事,則有追擊的意思。《左傳·莊公十年》:?遂~齊師。??逐?字在古代還有驅逐,放逐的意思。《史記·李斯列傳》:?非秦者去,爲客者~。?

[走]

?走?字的基本意義是跑。《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

古代的?走?也常用於逃跑。《戰國策·齊策》:?三國疾攻楚,楚必~。?在古代漢語裏,?走?字還可以用作名詞,指被驅使的人。《左傳·襄公三十年》:?吏~問諸朝。?又用作自謙之詞。張衡《東京賦》:?~雖不敏,庶斯達矣。?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四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字与词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音、义的结合体。 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联系: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字与词之间基本上是一一对应关系。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一个汉字基本上记录语言中的一个单音节语素。 汉语中古今词汇的发展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为缓慢。在词汇的变化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随着社会的发展,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 2、词义的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就要对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一定了解,切忌不要轻易用今义去理解古义。 如:消息、睡觉、地方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词组。 古今词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些词都是汉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它和变化较为缓慢的语法一起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保证了汉语演变的稳定性。 如:日、月、山、马、牛、羊、百、千、万、大、小、多、少等 二、古今词义迥异 这类词的古今词义差异很大。如: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锦绸杠。”《诗经》:“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义指丝绸。 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今义指应该、应当。 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今义指旅行时所携带的物品。 形容:古义指身形容貌。《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描写。 抢:古义指突过,撞。如《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揭:古义指高举。如揭竿而起。 今义指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把粘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 羞:古义指食品。《楚辞·离骚》:“折琼枝以为羞。” 今义指害羞。 三、古今词义微殊 这是最应该注意的一种,即有一部分常用词,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某些不同之处,又有某些相同之处。对于这一类词我们最应该掌握它们之间的异而不在同。从古今词义的结果来看,这类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古今词义范围不同 (二)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范围的扩大 如:江长江大河 河黄河大河 菜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礼记·大学》:“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第五课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一、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个词古今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多义词的义项发生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古义消失 (二)古今义项的微殊 (一)古代义项的消失 所谓义项的消失,是指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古代的一些事物消亡了或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导致词的相关义项也随之消失了。如: 池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②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鼌错《论贵粟疏》) ③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例①例②中“池”的意思是“护城河”。例③中的“池”当“池塘”讲。现代汉语中,随着“护城河”这一事物的消失,“池”所具有的“护城河”这个义项也基本不用了。爱①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天下兼相爱》) ②货以藩身,子何爱焉?(《左传?昭公元年》) 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中,“爱”当“喜爱”讲,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这一义项。例②和例③中的“爱”当“吝惜”讲,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对感情认识的深入,“爱”的“吝惜”义项也逐渐消失了。 (二)古今义项的微殊

所谓“义项的微殊”,是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在文言文阅读中,这种情况尤其值得注意。这种义项微殊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xx宽窄的差异 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如: 子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仪礼?丧服》) 例①的“子”指“女儿”;例②的“子”指男孩;例③的“子”兼指男女,郑玄此处注释说: “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现代汉语中,“子”只指男孩。古代汉语中的表义范围宽,现代汉语表义范围窄。臭①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②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先秦“臭”在表示“气味”时,泛指一般气味,既包括好闻的香气,也包括难闻的秽气。 后来范围变窄,专指秽气。如: ③人各有好尚,兰茞荪蕙之芳,众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曹植《与杨德祖书》)现代汉语中,“臭”在表示“气味”时,只表示“难闻的气味”,同先秦时期相比,表义范围变窄了。 亲戚 ①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 ②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史记?五帝本纪》)

(完整word版)古今词义不同辨析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 [愛] “愛”字在上古有兩個常用的意義。一是親愛、疼愛。《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其母。”這是古今一致的。二是愛惜、吝嗇。《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若~重傷,則如勿傷;~其二毛,則如服焉。”這個意義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後的文言文裏。《宋史·岳飛傳》:“文臣不~錢,武臣不~死。”在現代漢語裏,“吝嗇”一義已經不用。[謗] “謗”字在上古只是指背後議論或批評別人的短處。《戰國策·齊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謗”是公然的評議,“譏”是委婉的諷刺。 對有過失的人進行議論是批評,對沒有過失的人進行議論就近乎譭謗了。《楚辭·九章·惜往日》:“何貞臣之無罪兮,被離(罹,遭受)~而見尤。” [幣] “幣”字在上古並沒有貨幣的意義,而是指禮物。《說文》“幣,帛也。從巾,幣聲。”《周禮·夏官·校人》“飾~馬,執扑而從之”。

到漢代“幣”已有了“貨幣”的意思。《史記·吳王濞列傳》:“誘受天下亡命罪人,亂天下~”。 [斃] “斃”字在現代是“死”的意思,一般用於貶義;在上古都是“倒下去”的意思。《左傳·哀公二年》:“鄭人擊簡子,中肩,~于車中。” 魏晉以後,“斃”無疑已是“死”的意思。 [兵] “兵”在上古主要指兵器,沒有現代漢語士兵、戰士的意思。《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伐黃帝。”由兵器引申爲武裝力量,軍隊。《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爲質,~乃出。”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用作這一意義時,一般沒有“兵多少”的說法,似乎重在武器;漢以後意義重點可能已轉爲指人員,相當於今天的“軍隊”了。 有時候“兵”字也指軍事、戰爭、戰陣之類。《孫子兵法·謀攻》:“故上~伐謀,其次伐交。” [池]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 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例如: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例如: 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或从手。”(“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现代“找”义为“寻找”。绸——古代是“缠绕”之义。《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宋洪兴祖补注:“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二字,义为紧密缠绕。《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颖达疏:“郑(玄)以为鸱鸮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有此室巢。”后常以“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绸”在现代指“丝绸”。 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句中“抢”为“突过”义。《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句中“抢”是“撞”义。现代“抢”是“抢夺”义。 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也。”《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说文》:“完,全也。”《荀子·大略》:“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成语“完璧归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是“完了”、“终结”之义。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对于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要下功夫一一记牢。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辨析(答案)

高三文言文知识复习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辨析 一、知识要点: 1、古今异义词即同一词随着社会的变化,古今词义也不相同。 2、古今词义变化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①词义扩大:有些词原来意义比较狭窄,后来就包括了很多意义,应用范围也扩大了。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了。 ②词义缩小: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范围比原来小了。如“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③词义转移:指一个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现在指“品行恶劣”。 ④感情色彩变化:指词义演变后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与原来的不同。如“爪牙”,古代指“国王的武士猛将”,是褒义词,现在指“狗腿子”,变成了贬义词。 ⑤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很”字表示的程度低一些了。 ⑥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和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 3、文言实词单音词和复音词辨析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节为主,要注意区别: ①不要把古代的两个单音节词理解成现代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中间”“前进”“形成”“地方”。 ②不要把古代的一个双音节词理解成现代的两个单音节词:如“窈窕”“望洋”“布衣”。 ③注意理解同义复合词:如“和睦”,“和”与“睦”都是“和好”的意思。 ④注意理解偏义复词:如“作息”“公姥”“存亡”“缓急”“异同”“出入”等。 【参考书目】《高一上语文课本·附录》 二、练习(例句均出自高一高二课本) (一)、写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二章》(疲惫至极//生理或心理不正常状态) 2、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二章》(停止//与“歪”相对) 3、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垓下之围》(山的东面//今山东省) 4、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考取//卖) 5、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苏武传》(批//行辈、辈分、辈子) 6、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相抵挡,,对等//差不多;合适;很) 7、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对年长者的尊称//岳父) 1

浅谈古今词义的变化

浅淡古今词义的变化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发面分为三类: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变;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同;还有一类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今本没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如“天”、“地”、“日”、“月”、“风”、“雨”、“雪”、“水”、“火”、“父”、“母”、“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如《说文解字》中有:“钓,钩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古今词义基本不变的一些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今词是具有继承性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在这一点上古今词义的改变主要由分成俩种,一种是古今词义的缩小;第二种是古今词义的转移;第三种是古今词义的增加。

1、古今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程度的减弱;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饿”在古汉语中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现在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轻了。又如“臭”,文言中表示好坏气味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上》)的“臭”是气味,如果按照现在的词义去理解这句话就讲不通了。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再如“让”字,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 苏武传》)的“让”是“责备”的意思,不能释为“谦让”。 2、古今词义的转移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一种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

第三讲古今词义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一些次要的属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别。 1.词所概况的客观对象发生了变化 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二.古今词义差异显著的 ?折琼枝以为羞兮。(《离骚》)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李广军极简易。(《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传》)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战国策·齐策》) 三、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这些差异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要在了解“同”的基础上,去辨明其“异”。这类词数量多、难度大,同中有异,是学习的重点。 ?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墨子·兼爱下》)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悬购之千金。(《战国策·韩策》)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雅量》) 四、词义演变的主要方式 1、词义扩大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 以河为境。《韩非子·有度》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温庭筠《菩萨蛮》 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史记·滑稽列传》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 2、词义缩小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理性义与色彩义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 【基本概念】 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基本理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重点难点】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上。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一面。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汇及一些一般词汇。例如: 埃:尘也。巢:鸟在木上曰巢。 皑:霜雪之白也。澄:清也。 慈:爱也。钓:钓鱼也。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如: 绸: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今:丝绸。 该: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今:应当。 再:古:指两次。“三年再会”是指三年中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 “再拜”是指拜了两拜。 今:再一次。而今天则是指动作重复一次,“又”的意思。 犕:两岁的牛。 犙:三岁的牛。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 敌:古代的词义主要是指“匹敌”。《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 —这里的“敌国”就不是指与我为仇的国家,而是指地位与我相匹敌 的国家。 今天主要是指“敌人”。 凫:是“类”的意思。《尔雅》“凫,雁丑也。”一一有人说,“凫”是丑雁,这是错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 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 起词义变化。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

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辞海》曰:“鲸, 水栖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 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二)汉语词汇中大量的非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如“该”,中古以前它是“完备”的意思,以后演变为“应当”。又如《世说新语》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中“造”是“到”的意思,而今义却完全没有这个含义。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细微差别 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有以下几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概说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从中可见古今汉语的词汇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那么,古今汉语的词义呢?是否也有这种变化呢?我们先从几个大家熟知的成语入手,来进行一番考察: 痛哭流涕不速之客求全责备 上述这些成语中加“—”的词,如按照现代常用义理解均会误解。它们不是“鼻涕,”“快”,“责备”。在古文中是常用词。如: (1)《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闻一多云:为,成也。寤寐无为,言不能成寐也。】,涕泗滂沱。【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2)《周易·需·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又:《荀子·乐论》:“主人来速宾及介,而众宾皆从之。” (3)《孟子·梁惠王下》:“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 又:《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4)《左传·桓13》:“宋多责赂于郑。” (5)《诗·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尔雅:明察貌】 (6)《左·成公二年》:“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戳,君之惠也。” 又:“摆甲执兵,固即死也。 以上说明,古代习以为常的词的用法,如今却只保存在成语中了,甚至连成语也不能理解,于是想办法加以改造:如:斤斤计较——两两计较。走马观花——跑马观花。何以要改呢?主要就是因为这些词的古义鲜为人知,不改就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也是词义变化的反映。如果单纯是改而从今,还无可厚非,怕的是不知为非。如: (1)《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齐人)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有人理解为“粥”。 (2)《左传》:“虽及胡耈,荻则取之。”有人译为“俘获了就捉住他。 (3)罄竹难书——80届高考生释为“竹山难读书”。 语出《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其误有三不明:a. 罄,器中空也,从缶,殸声。(难词) b.竹(古代书制) c.书,古今义异。(写) 有人读《战国策》:“认为赵太后有作风问题。“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这都是因为缺少词义发展的观点而以今律古。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就对许多词的古今义作了说明:例如: 玺:《说文》王者之印也。段注:“盖古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 堂:《说文》:“殿”也。段注: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

古今词义异同举例

朕——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用,如《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是屈原的自称。《尔雅·释诂下》:“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称帝后,把“朕”定为“至尊之称”,以后历代相袭,只有皇帝才能称“朕”。 币——上古指礼物。先秦外交官所带礼物有“玉、马、皮、圭、璧、帛”六种,称为“六币”,又特指用来送人的丝织品(即“帛”)。“币”在汉代产生“货币”义,一直沿用至今。 走——古义为“跑”。《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成语“走马观花”之“走”即此义。“走狗”原指跑得快的猎狗。“走”之今义指步行。斃——上古是“向前倒下”之义。《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斃于车中”即“向前倒在车中”。一个人因疲劳过度或受重伤而趴倒在地,永远不起来,就是死了。汉代“斃”有“死亡”之义,一直沿用至今。 兵——上古指兵器。《说文》:“兵,械也。”成语“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和现代“兵工厂”中的“兵”,均表武器。现代一般指士兵、战士,即拿武器的人。 党——“党”是周代居民组织的单位,五百家为党。《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族为党。”郑玄注:“族,百家;党,五百家。”后来指由于某种利益而组成的集团,含贬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皆栾氏之党也。”现代是“政党”之义。 池——上古一般指护城河。《说文》:“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池中有水,因而发展出“池塘”义,此义为现代常用义。 愤——上古是憋闷的意思。《说文》:“愤,懑也。”《论语·述而》:“不愤不启。”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从汉代起,“愤”产生了“因不满而情绪激动”即忿怒之义,《字汇》:“愤,怒也。”此义为现代常用义。访——上古义为向人咨询。《说文》:“泛谋曰访。”徐锴注云:“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意即秦穆公向蹇叔征询对偷袭郑国的意见。中古以后,“访”有“拜访”、“探望”、“寻访”等义,沿用至今。 粪——上古是“扫除”之义。《说文》:“粪,弃除也。”即除去污秽之物。由此义又发展出“粪田”即给田里的禾苗施肥之义,段玉裁说:“凡粪田,多用所除之秽为之,故曰粪。”后来,又指被扫除的秽物,今义则专指粪便。国——先秦一般指诸侯的封地,如“秦国”、“晋国”等。有时表示首都,如《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此义现代基本不用。今义指国家。 购——古义为悬赏征求,而不是“买”。《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现代“购”与“买”同义。 羹——上古指带汁的肉,不同于中古以后所说的“羹汤”。《尔雅》:“肉谓之羹。”《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煮熟了的野菜,叫“菜羹”。今义“羹”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如“豆腐羹”、“鸡蛋羹”等。怜——古代的常用义是“爱”。《尔雅》:“怜,爱也。”《列子杨朱》:

通论三 古今词义的异同定.ppt.Convertor

★通論三:古今詞義的異同 一、詞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三種情況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 三.詞義的確定方法 一、詞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三種情況 ●1、古用今廢詞:主要指在漢語曆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卣,(yǒu) 椭圆形的肚大口小、有盖有提梁的 酒器。 媵,陪嫁的女子。 笏,朝版。 古代表示等級的詞: 皂、隸、僚、僕 區分牲畜種類的詞: 豯(三月小豬)豝(二歲母豬)豜jian1(三歲豬);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 古代祭祀名稱: 祠ci2,春祭;礿yue4,夏、商兩代指春祭。周代夏祭;禪shan4,祭天;社,祭地。膢lǘ2:楚地二月對飲食神的祭祀。 反映古代酷刑的詞: 劓yi4、黥qiong2、刖yue4。 其它:俑、笏、媵、耒耜、耦、薨hong1。 3 造成這些詞語消亡的原因主要是★: 1)它們表示的曆史事物已經消亡。如“臘”(虞不臘矣)、“薦”(兽畜吃的草)。 2)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而消逝。如“祲”(古人認為是陰陽相侵產生的不祥之氣)。 3)被別的詞語所替代,也就是說舊詞所反映的事物、觀念等仍是後代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但後代改變了說法。如“倡優”現在用“藝人、演員”來代替。 4 ●2、古今義基本相同。 這些詞多為基本詞匯,是語言穩定性和繼承性的主要表現: 人、馬、牛、羊、川、丘、山、水、天、火、泉、雨、耳、刀、日、月、雲、桃、李、棗、兄、弟、父、母、女、衣(名) 出、入、起、坐、哭、笑、吐、罵(動) 大、小、輕、重、長、短、方、圓(形) 一、二、三、四、個、十、百、千(數) 1)完全不同。 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郭璞注:“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王逸注:“綢,縛束也。”今義為絲織品的名稱。該:古代常用義為完備。《楚辭·招魂》:“招具該備,永嘯呼些。”王逸《注》:“該。亦備也。言撰設甘美招魂之具,靡不畢備,故長嘯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備、該,咸也。”現常用意義為“應當”。成語“言簡意賅”一詞中,“賅”與“該”義同而形異。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 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今义为劝说。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 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 g)榆枋”的“抢”,是“突过” 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再如寻找的“找”(zhǎo)。《集韵》有个“找”字,那是“划船”的“划”(huá)的异体字,和“寻找”的意义无关,读音也完全不同。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这少数字,有的只是同一个字,古今用法不同,表示不同的词;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它们的来历还没有被发现罢了。 就一般情况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由于语言的继承性,今义从古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今古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有些关系是比较明显的,有些关系是比较隐晦的。有些关系非常密切,竟致使一般人分辨不出古今词义的细微区别;有些关系比较疏远,却又令人误以为没有关系。我们对於古今词义的关系,不管是密切的还是疏远的,都应该加以注意。 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假使古代汉语的词都像“鸡”、“牛”、“哭”、“笑”等一样,古今词义相同,我们读古书的困难就会小得多。假使古代的词是死去了的,现代罕用的,当然对阅读古书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我们一查字典,也就解决了问题。例如“傩”(nuó)字,《辞海》说是“驱逐疫鬼”,我们一看也就懂了。又如上文所举的“该”(又写作“赅”)字,我们知道它在古代只有“完备”的意义,和现代“应当”的意义截然不同,那也好办,我们很容易就把古今词义分辨得清清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章古今词义的异同【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理性义与色彩义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 【基本概念】 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基本理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重点难点】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上。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一面。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汇及一些一般词汇。 例如: 埃:尘也。巢:鸟在木上曰巢。 皑:霜雪之白也。澄:清也。

这类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处,又有各种不同之处。而这种差异有时就很容易被忽略过去,人们往往以为读懂了,结果是用今义去解古义。所以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于“同”,而在于“异”,不在完全相异,而在于同中有异。这一类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讨论:这三种词在阅读理解古籍时各有怎样的影响? 总结:第二、三种词常会成为理解古籍的障碍,第三种词最容易让人误解古籍。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 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 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醒——古:醉解也。今:泛指各种醒。 皮——古:兽皮。今:泛指皮。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今:臭味。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金——古:在先秦,泛指各种金属。《说文》把“银”称为“白金”,“铜” 称为“赤金”,“铁”为“黑金”。可见,“金”并不单指黄金。《左 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 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楚王赐给郑国的“金”显然 是指铜,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是用铜的。 亲戚——古:包括父母。《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谁与孝?” ——父母亡故了,还想尽孝,向谁尽孝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