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剩余价值学说

浅谈剩余价值学说
浅谈剩余价值学说

浅谈剩余价值学说

——《资本论》读后感

金融系 2011010462 杜省英

摘要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

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剩余价值学说是资本论的核心所在,对于资本论来说剩余价值学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字: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一、《资本论》概述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

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他继承的不仅仅是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而且包括了人类社会在他之前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这就使马克思成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最为博学的学者之一。可见,正是马克思的博学使《资本论》并不仅仅成为一部单纯的政治经济学专著,更使它成为一部精编的人类百科全书。

《资本论》共分三卷,但按照各自所论述的矛盾不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所论述的是商品经济的一般性规定,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第二个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规定,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二、三、四、五篇;第三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容和形式,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六、七篇和《资本论》第二卷;第四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动总过程的结构及其各种具体范畴,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三卷。

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提出了资本论的核心理论----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所谓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恩格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剩余价值的创立: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

理性的根本基础.;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一)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即为自己生产必要生活资料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即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只有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使工人为他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与工作日的延长成正比。工作日愈长,剩余劳动时间就愈长,从而剩余价值就愈多,剥削程度也就愈高。假定工人工作日的长度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剩余价值率就是100%。如果把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仍为4小时,而剩余劳动时间则由4小时增加到6小时,剩余价值率便由100%提高到150%。

资本家为了提高剥削程度,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尽可能地来延长工作日。但是,工作日的延长,在客观上受到两种界限的制约:(1)生理的界限。工人在24小时的自然日内,只能消耗一定量的生命力。他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吃饭、休息和睡眠等,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否则工人就不能恢复他的劳动能力,继续给资本家劳动。(2)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当中,除劳动、休息、吃饭和睡眠以外,还要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学习文化、发展智力、照顾家庭、养育子女、参加娱乐和社交活动等,以满足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但是,这两个界限,特别是社会道德的界限有很大的伸缩性。

在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劳动的外延量易受到法律限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往往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增加劳动的“内含量”。提高劳动的紧张程度,把劳动浓缩在缩短了的工作日中,“这种压缩在一定时间内的较大量的劳动,现在是算作较大的劳动量,而实际上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49页)。劳动强度提高以后,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所消耗的劳动量增加了,生产出更多的价值。马克思指出,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他写道:“甚至不延长工作日,使用机器就可以增加绝对劳动时间,从而增加绝对剩余价值。这是通过所谓浓缩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实现的,这时,每一分一秒都充满了更多的劳动;劳动强度提高了”

(二)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跟绝对剩余价值一样,假定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工作日的长度仍为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由4小时缩短为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相应地由4小时延长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便由100%提高到300%。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前提下,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成反比,必要劳动时间愈短,剩余劳动时间就愈长。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降低生活资料价值的手段,就是提高直接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各种各样的,包括不同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商品。其中某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生产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只能使它该部门生产的那部分商品便宜;只有生产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工人所必需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才能降低,从而劳动力的全部价值才会降低。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大多数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当他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时,他就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应延长而生产出来的。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其他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必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新的生产技术被普遍采用,劳动生产率获得普遍提高,首先采用新技术的资本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就会消失。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使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从而使劳动力也变得便宜的时候,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剩余价值率才会提高。单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超额剩余价值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从而使相对剩余价值不断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这样在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三)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的联系:首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生产出绝对剩余价

值,也才有可能以此为起点,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其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同时还是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为延长工作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新条件、新动机。

两者的区别:第一,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技术基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不以生产技术的革命为条件,运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以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的根本变革为基础,主要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第二,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的作用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与资本主义生产较发达的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第三,它们所体现的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关系不同。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第四,在剩余价值量相等的情况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更高的剩余价值率。

(四)为什么马克思先研究绝对剩余价值后研究相对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同时并存,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最初,资本家都在追求着绝对剩余价值,把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的延长,从而获得更多的绝对剩余价值;然而,工作日的延长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度的延长工作日必然会遭到工人阶级的反抗。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单靠延长工作日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不能满足他们欲望的,接下来资本家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占有工人的工资,相当于减少了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了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研究方法,从历史上看绝对剩余价值产生在前,相对剩余价值产生在后,相对剩余价值是在绝对剩余价值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马克思先研究绝对剩余价值,后研究相对剩余价值,这是按照他的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来安排的。

三、剩余价值学说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学说,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学说》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促进了马克思自己的经济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论时,建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关于生产

劳动的理论;在研究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和生产过剩危机理论。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迄今仍然是揭示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理论基础。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剩余价值学说毕竟是140年前提出的,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不过有一点我们必须得承认《剩余价值学说》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林选集》[M],2版,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张定富,《资本论》问题解答[M],1版,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4] 胡钧,《资本论》导读[M],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尹吉成,对剩余价值属性的几点认识[J],《经济师》2001年第10期

[6] 黄焕山,《资本论》中剩余价值范围的探讨[J],荆州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

[7] 金兆怀,《政治经济学》[M],4版,吉林,高教出版社,2008年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重定向自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编辑] 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编辑] 剩余价值的存在 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 传统观点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其他社会,尤其是作为资本主义取代者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可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而且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雇人做工的私有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传统观点所指称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们当然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点众人皆知。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而它亦生产剩余价值,因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并没有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全部占有,而是留一部分成为企业利润和国家利税,而这实际就是公有制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的业主也要向国家纳税,而其所纳的税实际就是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不

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实际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用价值,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则为剩余价值,成为企业利润及国家财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么企业就挣不到任何利润,国家财政也不会有一文钱的收入,从而社会经济就会停止运行,国家机器就会停止运转。 [编辑]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 第一种,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 “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旧解释是剩余价值之特殊,无普遍适用性,仅可解释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而新解释则为剩余价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第二种,从价值的载体而言 指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的经济学研究中,就已初步认识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哲学的贫困》,特别是《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马克思就已初步揭示了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 此后又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直到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马克思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剩余价值的一般概念,将剩余价值本身与其具体表现形式严格地区分开来,从而完成了对资产阶级利润学说的批判,科学地制定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首次提出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过程,首次科学的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并初步研究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马克思把资本运动分解为“货币-商品”,和“商品-货币”两个阶段,并逐一加以分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即“货币-商品”阶段,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同资本家的一定货币相交换;在第二个阶段,资本家用换来的劳动力使资本的价值得以保存和增殖。第一个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属于生产过程,可见,资本的价值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 资本之所以能够实现增殖,就是因为被资本家购买来的工人在生产中“让渡”了自己的劳动,即把部分劳动成果无偿“让渡”给了资本家,从而使资本得以增殖。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并非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如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它的价值就是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由把工人本身生产出来的所花费的那个劳动量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它能够“使资本增加,使资本增值,从而使资本作为资本保存下去的东西”。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受到资本的推动,它就会变成工人的一定的生产活动,成为创造价值,使价值得到增值的过程。 劳动力商品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而且也从理论上彻底解决了使古典经济学陷入绝境的难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第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并初步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小必要劳动来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工人提高了的劳动生产力,由于缩短了补偿物化在工人身上的劳动……所必需的时间,因而表现为工人用在资本价值增殖……上的劳动时间延长了”。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首次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考察。 剩余价值的第一种形式是绝对剩余价值,“资本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来做剩余劳动。只有这样,资本才能增殖自己的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 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历史来看,绝对剩余价值是以资本生产的已有的

在当今科技背景下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在当今科技背景下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由于我平时课上虽然回答过问题,但次数较少,回答的质量也不高。在复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故借这次机会谈一谈在当今科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的学习体会。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一方面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产值得我们思考。 马克思创立劳动力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时代,当今的科技背景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实践,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目的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应该看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对于现代资本主义依然是适用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他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让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起源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依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如何使社会注意由空想变成科学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如何使社会注意由空想变成科学 恩格斯晚年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唯物史观,一个是发现剩余价值。也可以说,这两大贡献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思想宝库的主要贡献,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两个学说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发展前途的学说,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一句话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剩余价值理论,表面看来是在研究经济问题,其实是在研究人,研究经济关系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质上是关于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这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目的并非为了创立一个历史学派,也非仅仅为了合理地解释历史,而重要的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为了变革现实,为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因此,唯物史观的落脚点在于,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剩余价值学说,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他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实际出发,批判地吸取了古典经济学派价值理论的合理成分,创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正是因为有了唯物史观和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成科学。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胡楠无21 2012011244 【摘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即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劳动力价值价值增值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人们就可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自由的劳动者”。正是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货币才真正转化成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成为资本家。由此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所以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由于剩余价值是价值,价值在质上是无差别的,因而资本追逐剩余价值是不会有限度的,多多益善。无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的本性。他活着就要攫取剩余价值,这种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而剩余价值率,即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 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简单地说就是因而能对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这要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 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社会主义乃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这就从根本上客服了空 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并进一步与其划清界限。 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 体。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 苦受难的人群,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 物出现的局限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认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大体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道路和目标。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概述 1865年6月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马克思通过《工资、价格和利润》报 告首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也即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在报告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迫使工人进行合约工资以外的超额劳动,并无偿地占有这部分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完成资本的增殖。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露了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的假象,论证了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又是以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为基础的。”1 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 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理解 1.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 从剩余价值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方面,生产资料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即工人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活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剩余价值的生产。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于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而社会主义生产又如何呢?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公有资本主要是掌握在国家和与人民集体的手里,资本增殖后带来的剩余价值也是公有剩余价值,占社会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并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掌握和支配。这部分公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如,剩余价值中约有一半作为税金上缴国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国防和行政管理费用等;另一半作为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由于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不是国家和集体而是个人,由这些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归资本所有者占有,这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剩余价值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建立了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 1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余陶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我对剩余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我对“剩余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所谓剩余价值,有两种理解:1.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收入中扣除员工工资之后的部分;2.企业的纯利润。无论是第1种,还是第2种,我认为对“剩余价值理论”,应作具体分析,以避免误导。 一、无论是生产加工型企业,还是营销服务型企业,都绝不是工人或职工一方创造了一切。而是企业的各个方面密切合作,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在各方支持下(包括政府支持、银行的资金支持等),大家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 二、所以说,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参与各方都有份,大家应当共同分享,而不是全部归工人所有。1.请问:企业是否该向国家纳税呢?税金是否侵占了“剩余价值”呢?显然企业必须纳税,这是毫无疑问的;2.请问:企业的管理人员是否应当拿工资呢?如果企业没有管理者,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正常有序顺利的进行吗?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企业不能没有管理;3.请问:投资者包括股东和银行应当得到回报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经地义,依法应得;4.请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了水、电、通讯、交通、物流、传媒、法律支持、政策支持、科技支持、环境支持、人力支持、外包支持、资金支持,等等社会资源,企业是否应当支付费用?(对政府的支持,企业通过纳税回报),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不付钱是买不到糖的,小学生知道没钱是打不到酱油的;5.请问:企业主应当获得利润吗?厂房、设备、工具、原材料、辅料、费用、技术、创意、项目、资金、生产经营销售的组织管理、市场的开发,等等,全部是由企业主搞定的,而且还要承担风险,一旦失败,企业主可能要亏本,甚至可能要赔光!企业主须要对整个企业承担经济的法律的等等一切责任,而工人拿工资却是旱涝保收的,难道企业主不该获得利润吗? 三、人的生活要延续、要提高、要改善,就必须持续发展经济,而且还要扩大经济的发展,不仅因为人口会增加,而且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怎么可以将企业创造的价值全部分光呢? 四、企业要提高竞争力需要资金;企业要占领更大的市场需要资金;企业要研发新产品需要资金;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需要资金;企业要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五险一金)需要资金;企业要建职工宿舍、食堂和娱乐健身设施需要资金;企业维持正常运转需要资金;企业支付贷款利息、偿还贷款需要资金;企业要建新厂房、购买新设备、购买原材料和能源需要资金;企业要招聘新的员工需要资金。等等。钱从哪里来?1.利润;2.新的贷款。 五、按照地球人普遍认可的一般经济活动游戏规则:谁的投入多、作用大、贡献大,谁的回报比例就大。 六、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人才市场上,能力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价格。工作能力强的工资高;工作能力弱的工资低。 七、劳动力只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要素其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你不可以因为你在企业上了班,你就将企业的全部收益都占为己有。 八、在企业中,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位、不同的贡献,拿不同的工资。 九、当一个打工者的劳动力价值上升到了在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甚至占主导地位时,那么,这个时候,就不是投资者说了算了,而是这位优秀的打工者说了算!他可以跟投资者(老板)分享利润。比如像李小龙、成龙、张艺谋、冯小刚,等等。 十、当然,工人或员工的工资应当符合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如果工人或员工的工资低于市场价值,那么,就可以说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剥削”,我觉得,如果把它叫着“不公平”可能更合适;如果工人或员工的工资符合甚至高于市场价值,那么,就不存在“剥削”,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他在科学上对人类的两大贡献。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若干与马克思的观点及其诠释不同的看法,并发表了一些论着。从近年国内出版的一些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成果的论着和教材来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介绍和讲解没有什么创新,相关专家似乎不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什么疑问,或者虽然注意到某些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给予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究竟是否存在疑问?存在哪些疑问?怎样通过这些疑问的研究促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提出和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向国内外专家求解。 一、为什么劳动力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没有转移给产品?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以纺纱为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假设生产 20 磅棉纱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 24 先令,劳动力日价值为 3 先令,这一日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 6先令新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资料的 24 先令价值转移给产品,劳动力的 3 先令价值却不转移,而由工人先劳动一段时间把它再生产出来,然后延长劳动时间,生产 3 先令剩余价值:“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 27 先令。棉纱的价值是 30 先令。…… 27 先令转化为 30 先令,带来了 3先令的剩余价值。” 疑问在于,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力的 3先令价值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转移,而要由工人劳动把它再生产出来。国内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劳动力的价值已经支付给工人,被工人用于维持生活和赡养家属,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上去。”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这部分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因为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进入劳动者手中即转化为他的收入,已被劳动者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要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新价值来补偿这部分资本。” 按照这种逻辑推论,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已经支付给它的卖者,同样会转化为它的卖者的收入,其中至少有一部分被用于生活消费,为什么又能够转移给产品呢?如果这些解释能够成立,那么由马克思阐明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就需要重新研究,其中一些基本结论要么被颠覆,

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概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工人在不为资本家劳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怎么会“相同”呢? 本文将讨论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并且证明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概念来证明资本利润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课题的意义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仍然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出现了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引进利用外资,但是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利润来自剥削。尽管如此,很多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顽固地坚持原有观点(1,2)。经过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资本家靠剥削发财”已经在中国劳动阶层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工人理论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论的基本依据(3)。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科书仍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线,仅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容。虽然有人发出了“改写政治经济学”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见行动迹象。对于在大学中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有人提出仅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评析”(6)。中国基本经济理论的滞后状态,可能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障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能成为走回头路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法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批判其中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利用其科学成分。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正试图通过修正劳动价值论,走出这一两难境地。例如,有人提出不仅活劳动(人的劳动),而且物化劳动(机器等)也能够创造价值,试图在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为资本利润的来源找到一种正当解释(7)。虽然他们小心地遵循着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但是仍然受到了激烈的反驳(8,9)。 笔者认为,尽管面对经济现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捉襟见肘,但是仍然占据着中国经济理论的主导位置,除了政治因素,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劳动价值论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但是,马克思又说,同样时间不同种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而且商品价格可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在仅有的两个可以实际测量的参数——商品价格和劳动时间——之间,存在两个不确定的环节,即: 劳动时间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 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相关内容研究中提出的一种重要理论。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可以充分了解早期资本主义在其生产方面的主要特征,以及各方生产关系之间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尽管当今时代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各生产关系之间也进入了全新的模式,但从现实的层面来看,对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研究仍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且对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涵 就资本主义来看,其生产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要保证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之间的分离状态。而这也往往造成了劳动者自身的价值需要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其所付出的劳动往往不能创造直接的价值。这往往也可看做是资本主义形势下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而从剩余价值的理论来看其也可被分为直接剥削和间接剥削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中,直接剥削往往指的是对经济的剥削,这里的经济指的是在劳动时间内劳动者通过劳动力的付出所创造出的价值,而对经济的剥削则值得是,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付出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没有给予应给予的报酬;而间接剥削则针对的是社会关系层面,这里的社会关系所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力的付出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关系。因此,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也往往表现为经济和关系两个不同的层面,而这也间接表示了剩余价值所具有的双重性。从现实层免来看,劳动者自身劳动力付出的过程中以经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就劳动力来看,其是一种人与生俱来便存在且能被有效利用的一种能力,其所具有的价值往往可以通过有劳动力所生产的商品进行衡量。也可以说,剩余价值就是一种被生产资料占有者所无偿占有的,有劳动者的劳动力付出所创造出的价值,而这通常会表现为资本主义下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就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深入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仍具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作出正确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对私有制的消灭最为要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性的生产资料所有,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民所有制。而全民所有制和社会所有制可以说是共产主义另个不同的阶段,其中全民所有是初级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再次阶段的国家只能实现公有制制度的建立;社会所有则是高级阶段也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方式。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实践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能力来看,由于自身仍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还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发展与建设,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同时采用其他不同类型所有制经济的原因之一。而在除公有制之外的经济体制中均会有剩余价值的存在,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这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陈涛 引言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完整的的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它的发现,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革命,也因之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大厦;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反映了资本统治并剥削劳动的社会关系,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 从科学实践的观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与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反,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将剩余价值从其自身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在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之上,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剥削的本质特征,从而完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更深层次而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是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从本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科学反映,但就和其他伟大的理论一样,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以前,同样有许多类似的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成就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即便这些理论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囿于立场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完整、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这些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 重商主义的剩余价值概念 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无论早期、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由于西欧国家大都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他们认为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获取金银,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即“让渡利润”)。 从重商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可知,他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混同了剩余价值与在流通领域中的正常利润;他们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但却第一次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威廉?配第的剩余价值学说 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 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威廉?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之基础。 在威廉?配第看来,工人的工资是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威廉?配第对于工资的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工资理论的基础之上,威廉?配第分析了地租,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地租实际是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故此,他的地租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中,他已经在事实上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量,二者之间的差额是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这种思想可以从他所举的例子中看出:假定一个人在土地上从事劳作,在取得收成后,扣除种子、自己当年食用的部分以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同别人交换的部分,剩下的谷物就是当年真正的地租;在此,威廉?配第实际上是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出来的剩余产品。虽然他仅是从地租的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但已经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 威廉?配第不仅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 与工资的对立关系;在对利息进行阐述的时候,他将利息称作“货币的租金”,而且是从“土地的租金”即地租中引申出来的;可以从他的理解中看出: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但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 从威廉?配第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他只是在地租这个特殊的形态上考察了剩余价值,没有对剩余价值的更一般的形式即产业利润加以考察,而且模糊了作为剩余价值的地租和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剩余产品之间的区别。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将剩余价值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同时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 詹姆斯?斯图亚特的“实际价值”概念 詹姆斯?斯图亚特是威廉?配第之后亚当?斯密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詹姆斯?斯图亚特提出了“实际价值”概念;他提出:实际价值由三个因素决定: 1、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花费的平均劳动量; 2、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 3、原材料价值。 虽然詹姆斯?斯图亚特在价值决定中无谓地加上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以及原材料,是不恰当的;但是在第一个因素中,詹姆斯?斯图亚特明确指出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必要劳动时间(既有必要劳动时间,必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这是对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 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魁奈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创立了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他的《经济表》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分析的第一次伟大探索。 魁奈提出的“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重农学派政策主张也都是依据该学说而提出的。在“纯产品”学说中,魁奈认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详尽地论述了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并使财富数量不断扩大的思想;他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即“纯产品”。 魁奈和配第一样,将工资看作是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魁奈的“纯产品”就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这里,魁奈实际上是用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出作为商品的家产品包含着“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从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我们可以看到,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出“纯产品”即剩余价值,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产,而且在他的经济思想中,并没有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和使用价值仍然混淆不清,进而不可能将剩余价值归结为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而认为“纯产品”是由自然,确切地说是土地提供的;但是他已经确认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过程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从而确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这是魁奈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贡献。 杜尔哥的剩余价值学说 杜尔哥是法国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经济理论中更少地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将重农主义理论发展到巅峰。 杜尔哥发展了魁奈的“纯产品”理论,他将“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的赐予;同时,他认样认为,农业劳动者是“惟一的这样一种人,他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他的劳动工资”。从这样的理论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杜尔哥看来,魁奈所说的“纯产品”已经是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剩余劳动生产物,即便杜尔哥依然没有摆脱农业是惟一的生产部门的思想局限,并把地租视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这个‘纯粹的自然赐予’在他那里,不知不觉地变成土地所有者没有买过而以农产品形式出卖的土地耕种者的剩余劳动”。 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不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