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高文

如果从1962年格拉泽(Robert Glaser)明确地提出“教学系统”概念以及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算起,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教学设计”,已经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它最初诞生于美国,在美国经历了它最初的发展阶段,随后则跨海越洋传播至世界其他许多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该学科被引进我国。我国许多学者为该学科的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近年来,该领域不少人士指出应进行基于本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这无疑是有识之见。但是,究竟怎样才能进行创新,并由此催生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呢?我们认为,任何创新都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创新的本质特点是原创性及其相对于创新活动目标的价值。然而,创新也绝不是凭空捏造、闭门造车,创新需要批判性的继承,需要对所需突破的领域的全面了解、把握与反思,以避免断章取义或造成南橘北枳。为此,多重视角审视作为舶来品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历程,揭示教学设计研究的定位,并进一步展望该研究领域可能的发展前景,以支撑本土相关研究的高起点、大视野以及战略性思考——这应当是在相关领域中开创本土创新研究不可回避的议题。这也是我们策划这套“译丛”的意图。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从历史的回顾、研究的定位与未来的抉择三个方面作出自己的思考。同时,也希望据此提供一个为该译丛选择文本的参考框架。

一、教学设计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教学设计的由来

作为一个专业研究领域,教学设计与其他专业一样有其漫长的前科学发展历程。众所周知,人类对学与教活动的筹划与安排在经验性层面上的努力古已有之。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相关的思想源头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人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有关学习与记忆的认知基础的论述后来由13世纪著名经院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加以拓展,他通过自由意志来论述对教义的理解。四百年后,约翰·洛克提出几乎所有的理性推理和知识都必须经由经验而获得,并由此提升了亚里士多德有关人的初始的智力空白状态的主张。接着,在20世纪的转折点上,杜威提出了教育哲学的若干宗旨,其目的在于发扬这样一种理念,即强调学习与行动的联姻,而不是事实的机械背诵才是学习发生的最佳时机。接近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观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影响日益突出。桑代克的联结论表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最原始的刺激一反应(S-R)模型。随后,在其他形式的行为主义理论中,强化都是决定学习的首要因素。然而,20年代以后,霍尔提出了行为主义的新的版本刺激一有机体一反应(S—O—R)模型,强调学习者的原始动力、激励动机、抑制因素以及原有的训练等作为介入性变量对行为的重要影响。正是前人的这些思考构成了教学设计研究的思想源头。

(二)教学设计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在追溯思想源头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教学设计诞生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大批富有经验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者(其中包括Robert Gagne,Leslie Briggs,Robert Merril,等)被征集去指导与军队服役和工厂工人的培训相关的教材的研究及开发、对人员的选拔,以及使用行为主义的技术开发教学资源。“二

战”结束后,这批教育心理学家继续为解决教学问题而工作,并开始将训练视作系统,试图开发包括一系列创新的分析、设计和评估程序在内的比较正式的教学系统。

20世纪50年代以来,系统方法的运用开始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而程序化教学运动则成为其中一个重要阶段。作为新行为主义的倡导者斯金纳提出了建立在操作主义基础上的学习强化理论作为程序教学运动的理论基础,新行为主义教育家们则据此设计了五六十年代曾在美国及其他国家盛行一时的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器。斯金纳等用以开发程序教学过程的一种经验性的方法中所包括的尝试与修正程序,则孕育出后来被称为形成性评价的要素。这种方法现已成为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解决教学问题的一个典范。

(三)教学系统设计(ISD)范式的形成

荷兰土温特大学戴克斯特拉(Sanne Dijkstra)教授指出,教学设计跟教育技术学密切相关。作为对待教育的一种观点教育技术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把工业制造和系统工程学引入了教育。根据这种观点,任何教学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可以被概括在一个设计模型中。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教学设计已经形成一个专门领域。为此,教学设计有两个根源:系统工程学和作为当时学习理论主要趋势的行为主义理论。在此后的20多年的发展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得到了检验、修正和优化,并逐渐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的范式——教学系统设计(ISD)。

60年代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设计领域占主导地位,如何识别、设计目标成为开发程序教材的教学设计人员所亟须解决的问题。马杰(Robert Mager)撰写的《如何为程序教学准备目标》一书,与1956年布卢姆及其同事合作出版的《教育目标的分类学》一书,从不同角度推动了有关行为主义目标的研究与普及。这一时期,标准参照运动(The Criterion-Referenced Testing Movement)与形成性评价的兴起也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另两个受到重视的因素。与此同时,加涅确立的学习结果的分类、9大教学事件的提出以及智慧技能的层级分析,都对教学设计学科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教学媒介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帕特里克·萨皮斯(Patrick Suppes)在斯坦福大学开展了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初的调研。萨皮斯通过对课程进行系统分析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以便向学习者提供反馈、分析、反应跟踪,这些后来在70年代都被整合进PLATO(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s)系统——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教育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变得更加强大,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以及在学习心理学领域中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的转向,时至80年代,许多教学设计人员开始将他们的注意力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转向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BI: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基于计算机的教学也开始逐渐占据教学设计的领域。

20世纪60年代,系统方法的引入,不仅清晰地表述了教学系统的组成成分,而且识别出该系统的特性,从而使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确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同时,专业人员积极投身于教学技术科学发展的急迫需求也凸现出来。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教学设计的兴趣开始从军事部门、学术领域进入商业和工业领域,许多组织都开始意识到利用教学设计改进培训质量的价值。在国际上,如韩国、利比里亚、印度尼西亚等也都看到可以从应用教学设计解决自己国家的教学问题中获益。这一切都导致教学系统设计范式中各种模型的数量激增,而且要求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能在其早期开发与应用的基础上更为现代化。

正是由于60年代的探索与尝试,在教学设计的研究领域中,开始形成了运用系统方法构建教学设计模型的尝试,如1975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开发出“培训的系统方法”(SAT:Systems Approach to Training)和“教学系统开发”(ISD: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以及造成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在教学设计领域中盛行的迪克一凯瑞模型(Dick and Carey model)。1982年,罗森堡(J.Rosenberg)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The ABCs of ISD)的论文中,提出ISD模型不仅仅是一种序列,更是事件的一种关系,正是由

于这样一种关系,该模型在用于培训开发时才是有效的。1987年,他进一步提出包括五个主要阶段(分析、设计、开发、执行和评估)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ISD)并强调该过程的互动性。

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若以20世纪60年代为起始点,教学设计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后,最终基本上形成并完善了集系统工程学、传播学、学习心理学与技术为一体的ISD理论与ADDIE模型,今天学术界将其称之为传统教学设计过程。该模型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执行(Implementation)与评估(Evaluation),再进一步又可细分为:(1)分析:目标分析、行为(能力)分析、目标人群分析、媒体选择、任务分析、成本分析;(2)设计:界面设计、序列设计、课的设计、学习者控制;(3)开发:这一阶段通常通过程序员、绘图艺术家、作家以及学科内容专家的共同合作将设计蓝图具体化并产生一个工作模型,然后,通过对工作模型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对评价反馈结果的整合,最终产生一个完整的学习程序;(4)执行与评估:最后的两个阶段包括把完成了的程序交付学习者并对目标的达成度作出评价。为了促进一致的总结性评价,在交付的过程中一定保持严格的控制。

二、教学设计研究的定位

在重温历史的基础上,我们试图从作为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基于泛技术观的教学设计以及作为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三个彼此联系的方面探讨教学设计研究的定位。

(一)作为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

1.设计与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的研究领域中,强调教学设计的设计取向的主要研究者当推罗兰德(Gordon Rowland)。他在深刻反思教学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需要一种不同于将教学设计过程视做预定过程、侧重理性、注意归纳、重视最优化的传统教学设计观的全新的教学设计观。这种新的教学设计观突出创造性、注意理性与直觉的平衡、强调归纳与演绎的统一、重视对话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他指出,应重视一般设计的研究,揭示教学设计与一般设计之间的联系,确立将教学设计视做设计类型之一、作为一般设计的子系统的新观点。

罗兰德指出,设计就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它包括对不良情境的探索,对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发现、详细说明与解决以及对导致有效变化的途径的详细说明,等等。设计的一般特征如下。(1)设计的目的性:设计是由构想和实现某种新东西的目的所指引的过程。(2)影响设计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设计者的洞察力、设计者对设计对象的理解、设计中的社会性交互作用。(3)设计过程的本质:设计问题是定义不良的问题;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非确定性的过程;设计的本质特点是探索性与创造性;设计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将有关需要的信息转变为详细说明的信息;在全面解决某个设计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关注从中派生出的解决问题周期,注意采取系统观点(systematic approach)所提供的可能产生的决策框架;将设计过程视为学习过程,即建构知识的周期、体验快速学习某种尚未存在的新的东西的过程;注意在设计过程中保持技术与创造性、理性与直觉之间的平衡;设计应成为有能力同时控制理性与创造性,根据需要及时变化战略与策略的自组织系统,设计者应成为自己行动的反思者;关注不同于“计划”的“情境设计”概念,把设计看做是由一系列周期组成的、更多依赖于机遇并面对定义不良问题的创造性过程。

根据罗兰德的观点,教学设计应该是设计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设计的一般特点也适合于教学设计。如同在其他设计领域一样,教学设计总是针对一定的实际的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过程会因对象或内容的不同而变化;教学设计过程中社会性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设计

者必须与教学项目的委托人、投资者、教材专家、制作者、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工作;教学设计者可以根据问题结构的完善性或不良性,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维持理性与创造性、直觉性思维过程之间的平衡,教学设计者应善于在行动中反思,等等。显然,罗兰德有关教学设计研究的设计定位的观点,以及他将教学设计置于一般设计领域进行分析的做法,不仅拓展了教学设计研究的视野,而且十分有助于研究者对教学设计本质的再认识。他正是在此基础上区分了两种不同设计取向的教学设计观。

2.不同取向的教学设计观

理性的教学设计观

在教学设计的研究领域中,赖格卢斯(C.M.Reigeluth)在讨论教学设计理论的一般特征时也曾指出,教学设计与其他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设计取向的,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设计科学,因为它为设计学习经验这一任务提供指南。但是,他并没有深究设计的本质,而是重新回到描述性理论与处方性理论的区分上。显然,赖格卢斯所代表的正是罗兰德所谓的“理性的教学设计观”。持这种设计观者将重点放在理性上,突出教学设计过程的可预测性,强调遵循规则与程序的重要性,并将教学设计描述为一种技术过程。他们不断地从情境中提取出标准的信息类型、清晰的定义目标和对象。他们通常采用系统方法(Systematic Methods)提供对问题的限制与思考以及作为系统要素的解决方案,以便产生有效的决策。总之,对于他们,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合乎逻辑的、理性的、系统的,设计者更像一个技术员或工程师,而设计则更接近于工程学。

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观

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学者把教学设计描述为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与持理性观点的学者不同,他们强调教学设计过程的艺术性、创造性,该过程对于独特、复杂、变化情境的依赖性,因此,他们重视设计者在工作中的直觉性、悟性、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对问题解决方案新颖性的追求。他们并不否认定向于目标的逻辑思维与高水平的认知过程对于设计的重要性,但他们不赞成用一般规则和程序禁锢教学设计者的艺术灵感与直觉,否认“处方”的用处。为此,对于他们,每一个设计都是一个个案,是不可重复的,因此他们倾向于将教学设计视为某种形式的工艺或艺术。不可否认,重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主观能动性的这一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观对于主要基因来自于系统工程学的教学设计,尤其是传统的教学系统设计的理性观无疑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融理性与创造性为一体的设计观

事实上,随着有关人的学习的真实性、自然性,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可确定性的研究不断深化,许多原来持理性观的学者已开始转变立场。在克服重思辨轻实践倾向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如克尔(Stephen T.Kerr)开始关注对教学设计者实际工作情况的系统调查,这些研究的成果表明,教学设计是一种在特定的情境脉络中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非确定性的过程,它所运用的是一种高度互动与协作的设计方式,设计应被视做一种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的社会化过程。显然,在教学设计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之际,大多数教学设计研究者已经开始摆脱极端的理性观与创造观,并在反思教学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注意将理性与创造性、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起来,形成反映设计本质特点并凸现教学设计特点的新的更加科学、更具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观。一种融理性与创造性为一体的设计观已经呈现并受到重视。

(二)基于泛技术观的教学设计

从历史的角度看,教学设计源于教育心理学及其随后与教学技术的逐渐整合,起源于美国的有关教学设计的构想从一开始就与教育技术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有关教学设计的教育技术观将所有的教学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概括在一个作为系统的设计模型中。在这一

专业领域中,存在着设计者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一种联合,而这种联合的关键应当是一种泛技术观。所谓设计的泛技术观是指依据一定的学习与教学理念,开发和运用各种产品形态的媒体与技术,以提高学习与教学能力的系统化的实践知识。对于教学设计而言,这种泛技术观不仅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设施及其应用有关,它更包括了最新的学习与教学理念在技术中的体现,以及用以实现确定的教育成果的系统设计过程,与个体学习者和学习者小组一起工作的步骤、方式和策略、测量与评估技术,以及从学习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的多样化模型的开发等“软技术”、“过程”技术或建模技术,等等。这就使得那些原先认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应用从有关教学、学习和人的行为研究与理论中产生的教学原则去开发培训教材的教学设计者,能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需求出发将理论、模型与技术整合起来开展工作,并将基于技术的环境作为他们进行设计的实验室。事实上,也只有从关注技术与多方面因素的关联的泛技术观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发掘技术的潜力,而不至于因传统理念的束缚造成对技术的降格使用,并由此造成改革理念的滞后与改革成本的浪费。

我们认为,在社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技术,尤其是智能化的高新技术的今天,泛技术观的确立有助于克服对技术的两种误读:其中一些人认为任何新的教育理念可以不依赖于技术而引发改革;另一些人则认为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应用会自然而然地导致变革。事实表明,今天的社会是高度依赖技术的社会,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不仅使人类昨天的梦想得以成真,更重要的是这些高新技术自身正蕴涵着需要我们去认识、去领悟的全新的理念,因此在着眼于技术的物理层面的同时,我们必须从社会、文化、历史、哲学、经济、科学、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揭示技术的内涵,发掘技术的潜力,在重视技术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发掘隐藏于其后的新理念使其得以彰显,形成新的改革理念,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从变革的需求出发创造性地大量设计与开发智能化的认知工具,创建促进有效、高效学习的学习环境,架设有助于多方位参与和社会协商的交流平台,以彻底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与技术(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IDT)领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发展通常总是受欢迎的,因为它能带来新的能量、新的思想和对创新的关注。然而,在力促发展与创新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防止仅仅将新技术作为一种时髦,作为惟一的关注,却忽略了那些能够从根本上改进人类学习方式的新思想、新理念以及对于新技术的创新性的应用。我们应该像威尔逊(Brent G.Wilson)所说的那样,应该在获得很多严峻的教训后,从这一领域中学到很多智慧,即必须在学习有效性的境脉中考虑技术的使用,必须使学习的结果符合一个更大的社会的内在价值,否则技术创新只能成为一种过度受到膜拜的东西。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两面性。为此,教学设计者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克服器具中心论,克服狭隘的技术控制论,确立起以人为本、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泛技术观。在技术的应用中必须考虑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目标的实际需求,识别技术行之有效的方式与途径,寻找并发现技术与各种学习理论的有效结合点,同时在两者的交叉中彰显新的学习理念并设计开发相适应的新技术、新模型。显然,技术的发展最令人激动的事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由它发起创立的新的思维类型及其对于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冲击。对于技术的这样一种认识,对设计者和学习者双方都具有潜在的重大意义。

总之,我们认为,根据泛技术观,技术的硬软两个方面是彼此联系的,它们在互相关联中共同作用于以促进学习为宗旨的教学设计专业的发展。我相信,对教学设计专业这样一个研究定位或研究视角的关注与考察将有助于比较准确地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征及其发展轨迹。

(三)作为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

1.作为联系科学的教学设计

联系科学的提出

长期以来,教学设计领域研究的深入始终依赖于教育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直至今天,在西方的教学设计领域中,很多学术项目依然附属于教育学院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纲要。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教学设计研究的焦点放在教育心理学所提供的有关学习的理论基础上,并应用这些理论去解决教学实践领域的问题。

这种将教学设计的性质定位于联系科学的看法从历史的角度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科学之风盛行,学术界普遍认为,心理学中的进步可以被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将教学实践置于科学的基础上。1890年,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他对美国学校教师所做的著名讲话(后以《对教师的讲话》为题发表)中说:“在世纪的转折关头,人们对正确地应用心理学的发现有可能指引学校中更好的教学寄予很高的希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在其经典著作《基于心理学的教学原理》(1906)一书中也曾雄辩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念与信心:心理学科学可以被应用于改善教育实践。他和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与心理学家约翰·杜威都提出了有关在心理学的理论与教育的实践之间搭建桥梁的设想,并随后在各自领域中对此进行了早期的探索。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持进步主义教育立场的杜威在实用主义方法和真理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知识与实践关系的实验主义主张。该主张强调了实验的决定意义,确定是实验建立了“知”与“知的对象”的关系。基于这样的思考,杜威提出构建一种特殊的联系科学(1inking science)以联结理论与实践。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的桑代克则试图将影响刺激与反应间关系建立的三大法则: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无独有偶,在同一时期,提倡实验教育学的德国教育家梅伊曼(Ernst Meumann)和拉伊(Wilhelm Lay)等也在严厉批判传统教育学体系是思辨的产物,直观思维的结果,不能以科学的、实验的方法进行严密的论证的基础上,主张利用当时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来推动教育的科学化,强调采用心理实验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将实验教育学看做一个“联系科学”。显然,在20世纪初叶,乐观的心理学家们十分重视心理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单方面的影响,心理学与教学之间的最佳关系被认为是单向通道的,即心理学中的进步可以被应用于教学实践,因而,这种联系科学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应用性的科学。

描述性理论与处方性理论

承继着有关联系科学的设想,在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出现以后,在各种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实践的运用之间寻找起桥梁作用的一种知识体系,即建构一种联系科学的设想,更是教学设计领域很多学者所追求的目标。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行为主义逐渐让位于认知学习理论,心理学与教学进入了它们之间关系的一个全新时期——即双向影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心理学与教学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为对方作出贡献。教学实践为心理学提供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从而有助于心理学理论接近真实世界。事实上,作为独立专业领域的教学设计自身就是为解决急迫的实践问题而兴起的。

在强调教学设计是架设理论与实践之间桥梁的联系科学的同时,许多研究者对作为描述性理论的学习理论与作为处方性理论的教学理论进行了区分。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理论构成了教学理论的最佳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理论可以作为派生教学理论的基本来源。为此,他认为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而教学理论是处方性的和规范性的,教学理论是学习理论的一种推衍。在教学设计的研究领域中,赖格卢斯等很多学者也明确提出,教学设计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科学,因为它的首要意图是规定最佳教学方法,作为一种知识实体,教学设计旨在达到预期教学成果最优化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科学,是对如何为更好地帮助人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清晰指南的一种

理论。在区分描述性理论与处方性理论的基础上,格罗珀(G.L.Gropper)进一步阐明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教学模型之间内在的一致性联系,据此,描述性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才能回馈至处方性的教学理论与处方性的教学模型,进而,在不断得到改善的实践与不断升级的理论之间形成一种互惠的关系,并最终同时在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系统性的变化。显然,由于系统科学的发展为实现有关教学与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方法,曾受到联系科学设想影响的教学设计正是在系统方法基础上成为连接关于学习的心理过程的基础研究与具体教学问题解决(如怎样使保持和迁移达到最优化)的“处方式科学”。

2.教学设计——从联系科学到系统科学

据上所述,我们认为,20世纪之初,杜威等人有关建立一种“专门的联系科学”的设想,其意图在于在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设一个桥梁。事实上,这种设想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一个有关某一研究领域的成熟的构想,而更接近于一种具有启迪意义的隐喻。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将技术引入教育研究的教学设计研究才在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引下,将有关联系科学的隐喻转变为建立在系统方法基础上的科学设想与具体研究,并确立了教学设计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定位。

事实上,教学设计从其诞生之初就一直坚持将系统观点作为自身研究的主要思维方式,但是在其各个发展阶段对系统观点的理解和应用却不尽相同。在教学设计领域曾经历了从早期的媒体观、初期的系统观、狭义系统观到标准系统观和教学系统设计观的演变,并逐渐凸显出关注“合理有序”的硬系统思维和“统揽全局”的软系统思维的分野。一般而言,前面所提及的第一代教学设计范式是以硬系统思维为其主要特征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创设能达成预期目标的教学系统,其核心概念是“最优化”,问题解决方案的优选就是系统方法。加涅、迪克等人可以说是将硬系统思维运用于教学设计的主要代表人物。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为社会系统和人类系统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的高度动态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系统的开放性,多因素的混沌性,以及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着眼于全局性、联系性、动态性、开放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的软系统思维逐渐成为新一代教学设计创新的主要思维方法。

3.综合系统设计

在探讨应用系统思维方法改造教学设计研究时不得不提的一位杰出代表就是巴纳锡(Bela.H.Banathy)。巴纳锡是国际系统研究所所长、国际系统科学学会和系统研究协会的理事、美国赛布鲁克研究生院(Saybrook Graduate School)的名誉教授。在将一般系统论应用于教学设计研究的开创性工作领域,他从事了近50年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并推出了一系列力作。长期以来,他一直努力在整合系统工程学、系统动力学、控制论和信息科学、一般系统论、生命系统和进化论、软系统和批判系统论、混沌论与复杂系统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大力提倡综合系统设计方法,以创造一个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全新的教育未来。

巴纳锡是在社会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审视教育改革的。他认为人类的社会正在从工业化时代步入信息/知识时代,后者是一个复杂性的时代、高科技的时代、设计的时代,因为,未来仅仅受到过去和现在的影响,但并不取决于它们;未来对于人类有目的的干涉是开放的,未来要通过我们的设计去实现,在社会各个水平上组织的人类活动系统可以赋予这一演变以方向,并通过设计去塑造自己的未来。为此,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始终坚持教育的系统设计与系统科学和设计文化的密切关系,他所领导的国际系统研究所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公益性学术组织,也始终坚持应用系统与设计的思维方式来创造设计教育和其他社会系统的模型与方法,以及各种学习资源的开发。他所采用的“综合性系统设计”(Comprehensive Systems Design)正是这样一种创造未来的专门化研究。综合性系统设计意味着特定系统水

平上的互动与协调、不同系统水平上的互相依赖以及设计的内在一致性。他认为,对现有系统的修整、改良或重构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必须跳出这些系统,去设想教育的新图景,并通过设计使梦想成真。

从设计未来的假设出发,他区分出四代设计方式:第一代设计是受系统工程学方法极大影响的“按指令设计”(design by dictate)方式,它通常既通过立法实施又通过自上而下推行。第二代设计是“为(决策者等)的设计”(designing for),它引进顾问和专家,研究某个特定的系统问题,进行需求分析,向决策者提供他们的解决方案。一旦方案被采纳就将强制执行。第三、第四代的设计则与前两代没有连续性,它们是在对人类的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是在理解这些系统的充分价值、目的性、意图探索、一致性建构等特征的基础上出现的。其中,第三代设计是设计者与决策者一起通过具有实际意义的讨论而进行的。这或多或少是一种真正的参与式设计,是设计者与决策者“一起进行的设计”(designing with)或者“设计者指引的设计”(designer guided)。第四代设计是“置身于其中的设计”(designing with—in),表明人的活动系统必须由那些处于其中的人、利用这些系统的人以及这些系统所服务的人共同来设计。第四代设计理念表明,该系统中每一个人都是设计的参与者,共同承担着设计的责任,即我们能对设计我们的系统负责,我们也必须学会如何设计这样的系统。基于这样一种理解,设计过程必然是与学习的过程整合在一起的。

对设计方式演变的反思使我们意识到,教育的系统设计意味着,教育活动系统与境脉(context)中的系统设计是一种创造未来的训练有素的探究。具有共同教育愿景的人们出自对支撑教育系统的环境的期望,满怀热情地投入教育目标的确定并参与系统的设计。教育是人的活动系统,它对学习作出安排,并为学习和人的发展提供机会和资源。参与第四代设计方式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获得系统设计的能力。这对教育技术团体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开发用于系统设计的专门的智力技术,改造、选择和开发适用于教育系统设计的模型、方法和学习资源,以发展系统思考并为设计行动作好准备。

为此,巴纳锡将系统设计看做一种创造未来的新的智力技术学,并据此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系统设计的综合系统设计的三维框架。他试图从设计的焦点、设计的范围、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与协调,进行超越现行体制的社会系统设计。他特别强调在一个不断进步与开放的社会中,学习取向的教育设计作为关注学习环境的创设、媒体型学习资源的开发的“智力技术学”,必将从胜任学习系统设计进而到胜任综合性宏观教育系统设计,这将成为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巴纳锡的研究成果今天已经融入CWA有限公司和赛布鲁克大学合作开发的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级设计技术纲要(highly advanced,systems—science—based design technology program)和基于系统科学的社会系统设计课程(systems。science—based curriculum of social systems design)之中,并使赛布鲁克大学成为提供基于高技术的社会系统设计纲要(high technology based social system design program)的惟一高校。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巴纳锡在将教学系统设计提升到教育系统设计的高度从而拓展了教学设计的深度与广度的同时,令人信服地使教育系统设计作为系统科学、作为设计科学、基于泛技术观(或智力技术观)的三个研究定位达到高度的有机整合。

三、教学设计研究的未来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一个专业共同体一直经历着持续的变革,而目前的变革更是处在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正如威尔逊所指出的:”从很多方面来说,当我们选择对外界的影响做出回应的时候,IDT共同体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为此,在反思的基础上预测教学设计与技术可能的未来对于明确我们

的使命,看清前行的道路将是至关重要的。对该领域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很多问题,目前在学术界似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回应:其一是要求我们关注和增强我们的志向、信仰和该领域一贯公认的方法与实践;其二是在努力达到一系列共同目标与志向的同时鼓励意识形态和方法的持续开放。显然,这两种不同的回应反映了面向教学设计未来的两条不同的路线:艰难而狭窄的专业化路线与宽阔而更具包容性的多元化路线(选择)。

(一)专业化的路线

在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中,梅里尔(David Merrill)是坚持自然科学观、理性观及其客观主义智力背景的主要代表人物。面对各种哲学风潮对教学设计路径的扰动,他试图通过阐明自己的信念“使教学设计技术能够重归教学科学的磐石,而不是建立在相对主义的沙土上”。

为了正本清源,1996年,他和同仁们发表了简要声明,再一次清楚地阐明教学是一种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为回应教学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梅里尔明确地提出了一条通往教学设计未来的狭窄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为此,他进一步澄清了教学科学与教学设计技术、教学与学习、学生与学习者、个体学习、知识与技能、教学原理等概念,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教学科学依据的是有关真实世界的独特假设,教学科学是对教学策略的发现,它既包括对变量的识别(描述性理论),又包括对变量之间潜在关系的识别(处方性理论),并以经验的方式在实验室和现场通过发现加以检测。以教学科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技术则是人工制造的,是为适应人的需求而设计的。因此,包括设计程序、过程、工具等在内的教学设计技术是发明,它们必须体现教学策略中所包括的那些科学原理,教学设计正是通过发明而加以拓展的。至于教学的意图就是使学生(新手)能够获得前人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而教学设计的意图则是开发旨在促进学生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的经验与环境。他进而对学生与学习者进行了区分:“学生是能说服自己从教学中获得特定知识与技能的人,学习者则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获得意义和改变自己行为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学习者,但是只有那些能说服自己适应精心准备的教学情境的人才是学生。”而且,他还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个体学习,是不脱离个人的实践的学习。虽说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环境也可以提供支撑,但是认知结构中的变化和知识技能的获得归根结底是个人的事情。由此,他们将教学设计的对象明确地规定为作为个体的学生,而不是学习者,更不是学习者共同体;而将教学设计的任务局限于有关知识与技能获得的学习经验与环境的开发,而不去关心教学所处的系统变化、组织行为、绩效支持以及其他人力资源等问题。而且,他们强调:“那些主张知识是建立在协商基础上,而不是实证科学基础上的人,主张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人都不是教学设计者。他们已经使自己脱离了教学设计技术。”据此,梅里尔等在强调教学设计专业化、研究深化的同时,无疑又试图将教学系统封闭起来,并加以简化、局部化。

(二)宽阔而包容的多元化路线

与专业化路线不同,更多的研究者大胆冲破狭隘的专业之间的界限,从多元视角出发对第一代教学设计范式进行深刻反思。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教学设计领域渴求超越传统,并向一切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敞开大门,大胆进行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1.立足于系统思维的反思

梅里尔等认为:”教学科学就像生物、物理或化学科学一样经久不变……生物学的原理是不随社会的变革而变化的,学习与教学的原理也不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与此相反,巴纳锡、赖格卢斯等从系统观点出发强调,当人类的活动系统或社会系统发生重大的系统变革时,作为子系统的教学系统、教学设计系统也必然要以相应的方式经历重大变革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他们概述了当今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这种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型:从标准化到用户定制;从官僚组织到基于团队的组织;从中心控制到具有责任心的自治;从对抗性关系到协作性关系;从专制的决策到共同的决策;从顺从到主动;从一致性到多样性;从单

向通讯到网络通讯;从间隔化到整体性;从局部导向到过程导向;从执行总裁为王到客户为王,等等。这些发生在教学的超系统中的大量的根本性的变化对于教学有着重要的启迪。它表明,信息社会的成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具有主动性,并能提出不同的观点。总之,人人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学会充分发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显然,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新的需求必然会导致对整个现行的教育、教学系统范式的反思以及由重点关注人才的选拔与分类的教育体制转变为重点关注学习,即关注如何帮助每一个人发掘自己的潜力。这意味着传统的教学范式必须从标准化改变为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定制,从关注教材的呈现改变为重点分析学习者的需求,从内容的灌输改变为帮助学习者理解。显然,聚焦学习的范式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的学习,变教师的指导为师生的共同指导,因此,提供创设学习环境的指导将成为新范式的主要任务,这种学习环境能将挑战与指导、赋权与支持、自我指导与组织构筑以适宜的方式结合起来。新的教学范式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的新范式。但是,赖格卢斯认为这既不意味着全盘抛弃已有的教学设计理论,也不意味着现有的知识已经足以设计高质量的教学。为了构建新的教学设计范式,他主张兼容并蓄,对已有的理论进行总结,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范式的“独白”性质,促进教学设计过程中所有相关人员之间的“对话”,并使其所提供的指导更具灵活性。同样站在系统思考的高度,巴纳锡则进一步提出了超越现存体制、面向未来的综合性教育系统设计的设想。他提倡让所有系统的参与者、系统服务的对象共同成为系统的设计者,凭借着智能化的高新技术,从未来的教育应该如何出发,去设计、去建构作为社会系统和人的活动系统的全新的教育系统。

2.基于智力背景的反思

西尔(Norbert M.Seel,1997)曾在前人的基础上概括出适用于所有智力(知识)领域的三种基本导向,即三种基本的构建理论的方法:(1)确定因果规律的实证主义方法;(2)试图揭示人类行动中可能的各种选择的解释学方法;(3)分析社会结构以何种方式制约并支配人类的行动的批判理论方法。在建构理论的过程中,这三种方法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同的功能,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对立。三者组成的连续统包含着作为教学设计研究基础的更加具体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中,在早期的教学设计研究中起主导作用的行为主义显然倾向于实证主义,认知主义则试图连接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建构主义则更倾向于运用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而后现代主义则居于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批判理论一端。

里奇(Rita.C.Richey)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设计领域,作为解决途径的一种选择,计算机的显著作用不但影响了问题的界定,而且影响了结论的生成。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得功能越来越强大的软件的开发与使用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得建构主义方式的使用更为可行,而越来越多地向着认知与建构主义方法的转向,则进而使得学习者控制成为一个突出话题。因此,在总结教学设计理论的目前趋势时,她认为,教学设计研究的一般智力(或知识)背景总是由行为主义向更为认知与建构主义的方法靠近。

在教学设计领域中,首先对研究的智力背景作出反思的当推乔纳森(David H.Jonassen)。乔纳森等人(1997)批评了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模型,并对其有关学习情境的特定假设提出质疑。实证主义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情境是封闭的系统;知识是客观的,是可以被教师从外部“植入”学习者的头脑中的;人的行为是可预见的;可以依据线性的因果规律理解教育场景中的各种过程;确定的干预决定确定的结果。与这些假设相反,乔纳森等人则强调了人类意识的复杂性、知识的社会属性、学习行为的不确定性、学习系统的开放性及其变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为此,与实证主义立场相反,乔纳森等人建议运用解释学、模糊逻辑毒和混沌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并依据这些理论的启迪在教学设计层面上作出一些创新性的努力。

今天,学术界逐渐意识到所有这些知识或智力背景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互补的:客观主义力求发现事物单一的、客观的意义;持解释学观点的理论家则着眼于寻求主观意义,并试图揭示人是如何与他人协商的;批判理论家们则试图透过意义在意识形态上附着于表面的无法更改性,考察这些意义事实上的灵活可变性和可协商性。当客观主义试图按照事物的工具性价值去看待世界时,后现代批评家则尝试着“通过近距离地研究细节去平衡这一图景”。因此,在面对着客体与主体、客观与主观、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内部与外部、已知与未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封闭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简单与复杂等众多矛盾时,也许不应该简单地用一种理论去排斥另一种理论,而是应该像乔纳森所说的那样:“像脊椎指压治疗者重新矫正你的脊椎骨一样,我们可能需要对我们的理论进行重新调整以使我们变得更加健康。如果我们承认并试着去适应遍及我们复杂世界中的某些不确定性、非决定论、不可知性,那么,我们就能够建立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更有效的影响人类学习的实践。”

3.立足于学习创新的反思

建构主义思潮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超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人们对与工业化时代相关的传统的学习观点和方式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所存在的问题的认真反思,力图通过技术的支撑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创造适合于知识时代的新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的努力。不同于行为主义观点侧重于外显行为的学习目标,也不同于类似于计算机运作的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建构主义是一系列相似的有关学习与教学的新观点的集合,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学习理论。持建构主义观点者强调,学习者只有通过对自己经验的解释,才能建构自己对真实的理解;学习者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协商,才能创建具有社会意义的新知识;学习者只有浸润于人类文化的脉络之中,才能获得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迅速流行的建构主义思潮对教学设计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承认,在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中,所发生的意义最深远的变化就是因建构主义的缘起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建构主义的原理能提高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尽管建构主义范型并没有颠覆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客观影响,但是它对一代教学设计者的影响确实是值得瞩目的,而且它和其他有关学习的创新思想一起还必然对该领域在新千年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习理论的新世纪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与建构主义思潮同时产生的还有有关学习的情境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活动理论、学习的生态理论、日常认知与推理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等。所有这些创新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一样都建立在与传播学、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完全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而且它们彼此之间在理念与方法上惊人的一致,并具有很多相同的假设和共同的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有关学习的隐喻也从学习是反应的强化、学习是知识的获得,转变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习是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是实践的参与,由此,与之相对应的新的教学隐喻也凸现出来,即教学是创建优化的学习环境、教学是组建学习者共同体、教学是构建实践共同体等。显然,正是全新的学习理念大大更新了教学设计研究者的学习观、知识观以及相关的教学观,拓宽了他们的研究视野,使教学设计进入了一个更加重视回应学习者的需求,更加关注发掘学习者的潜力,更加重视学习现象的社会性、实践参与性,更加面向真实性、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宽泛的研究领域,各种争奇斗艳的崭新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模型也已经如雨后春笋般被创造出来。

正如乔纳森所指出的,学习理论与所有的理论一样都是信念系统,它们试图描述或解释什么是学习,人是如何学习的。但是,90年代,在这场学习的革命中涌现出的许多不同于传统的客观主义学习观的新颖的建构性的学习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一致性、共同

性和连贯性。对于人的学习,他们都作出了根本上相同的假设,共享着有关学习的相似的信念。这是继20世纪初学术界达成有关行为主义的共识之后,在世纪末又一次形成有关知识建构性、意义协商性、认知的情境脉络性的学习观的共识。这必然对教学设计领域研究的拓宽与深化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9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领域已经发生了从关注教学到关注学习的研究基点的战略性转移,从教学设计研究与学习心理学的互动联系拓展至教学设计与有关学习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的互动联系、从关注教学与培训场景中的教学大纲的制定到广泛关注实作场景与日常生活中非教学的干预等意义深刻的变化。

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研究的新议题

在过去10年里,学习科学已经成为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设计与技术研究议程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新的研究议题。学习科学将真实意义上人的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鉴于人的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所以有关人的学习的研究不可能成为任何单独学科的研究领域,只有将各个不同学科有关学习研究的观点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解释人是怎样学习的。学习科学正是作为一个有关学习的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而诞生的。学习科学专注于对支持不同境脉和终生学习中的心理过程、社会过程、技术过程的系统研究与设计。学习科学的研究试图揭示广义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学习的本质与条件。学习科学领域采用多重理论观点,其研究纲领源于与人有关的一切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与学习、认知和发展相关的复杂性。学习科学的研究包括学校、工作场所、网络环境、博物馆、校外俱乐部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学习科学尤其关注两个方面的研究:其一是有关学习、认知和发展的本质、过程和实践的研究;其二是有关从这一研究中获得的对于设计与教育的洞察。显然,学习科学的诞生无疑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学习上,它加强了有关人的学习的多学科协作的基础研究,它促使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创新性学习工具的开发与支持在有意义的境脉中学习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创建。它试图将有关人的学习的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学习技术的设计密切结合起来,并以培养出不但具有多种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整合学习、研究与设计的高级科研人才作为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挑战。

4.来自于非教学视角的反思——实作绩效技术的影响

由于教学设计大量应用于企业,企业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产生于组织发展领域研究的人的绩效技术(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HPT)的影响日益增大。90年代,教学设计者开始意识到并非每一个实作绩效问题都可以通过开发更多的教学来解决,事实上,大多数的实作绩效问题是不能通过培训解决的。与此同时,在教学系统设计领域之外,实作绩效技术运动蓬勃开展,如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工程学和变革理论的提出,以及用“质量控制”或“零缺陷”等表达的原创思想也已发展成为组织持续改进的工具。鉴于人的实作绩效技术开发的影响,教学设计者开始突破原有专业领域的局限,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在专业之外表明自身实践的有效性。他们在将更多的努力集中在分析与评估的同时,也开始作出非教学的干预(如工作流程的再设计、激励性的计划、沟通的改善等)以解决实作绩效问题。

90年代,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实作绩效的实际需求共同促进了对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以及快速原型教学开发技术(rapid proto typing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techniques)的兴趣。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它包括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库、活动指南与模拟形式、智力训练与专家意见系统。该系统可以在执行各种活动时为工人提供指南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绩效支持工具,从而使很多工作得到简化和自动化。精心设计的绩效支持系统可以减少培训的需求。因此,一些培训组织和教学设计者在过去的10年中开始从设计培训大纲转向设计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快速原型化是近年来影响教学设计实践的又一种趋势。快速原型化过程包括在教学设计项目的极早期阶段对一种原型产品的快速开发,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快速的尝试与修正的循环直到制作出合格的产品的版本。90年代,教学设计人员对这一技术的兴趣不断增长,因为这种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能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进行高质

量教学材料制作的手段,而且许多传统的教学工具都可以采用。

关注人的绩效的研究极大地拓宽了,并由此铺设了通往教学领导者立场的道路。教学领导者出场的直接结果就是以达到组织进步为宗旨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出现,以及相应的高级职位如首席学习官CLO(Chief Learning Officer)的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影响教学设计领域的最近的趋势之一。与传统的管理相比,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创建信息系统、共享知识、传播显性与隐性知识、组织学习、管理智力资本、增强实作绩效等。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所涉及的是存在于企业中知识工人头脑之中占知识真正价值百分之九十的技能、经验,因久经沙场而获得的洞察力和直觉,他们对组织的信任以及从中获得的回报。在这一时期,用于知识管理(如知识的采集、过滤、发布等)的新技术如数据库编程、群件、内部网等也得到开发与使用。这一趋势的形成使得一些教学设计者从设计培训大纲转为创造知识管理系统。教学设计者和培训专家不仅要负责改进人的实作能力,而且还要负责改进对有用的组织知识的访问。这种对知识管理的兴趣很可能改变和扩大期待教学设计者去承担的任务类型。

当研究表明组织持续有效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共享、团队合作、组织生长的学习文化与保持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的关系后,首席学习官的职位呼之而出。首席学习官负责对组织中智力资本的管理与增扩,努力提升组织的集体思维的能力与质量。首席学习官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识别隐蔽的组织心智模型的多样性并根据组织的愿景加以排列。

上述变化也同样出现在学校中。20世纪80年代,教学领导曾经是学校领导的主要范式,因为研究表明一所好的学校通常有一位真正关注课程与教学的校长。但是,90年代上半期,这样一种看法被有关基于学校的管理和激励型领导所取代。但是到了90年代末,在世纪交替之际,明晰的学习标准的制定以及提供真切的成功证据的压力使有关教学领导问题又重新受到关注。不过,今天有关教学领导的定义不仅较之80年代更为充实和宽阔,更重要的是有关教学领导的立足点的转移:从主要立足于教学转移到对学习的关注。为此,有人提出用“学习领导”代替“教学领导”。2001年全美小学校长联合会则将“教学领导”定义为“对学习共同体的领导”。

显然,这样一些与人的绩效研究相关的新的领域与职场需求的出:在挑战传统的教学设计研究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教学设计研究与相应技术开发的空间,教学设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认为,在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时,过于狭窄的路线会导致思想僵化,同样,过于宽泛的路线则会由于精力的分散而丧失关注的中心。因此,我们主张在关注学习技术的正确使用与理解和支持有效教学的共同目标上,通过两者的兼容并蓄来维持这两条路线在一定水平上的一致性。们希望教学设计与技术领域能够在根植于核心思想和寻求保持一种共同份的同时,将自身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支撑的,促进入的学习、发掘人潜力、支持社会协商与合作的,鼓励实践参与和创新的、开放的、包的,具有反思精神与自我更新能力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系统。我们也望有更多的人在关注这一未来趋势的同时,能参与本“译丛”的选编翻译工作,从而使本“译丛”能真正成为及时、准确反映教学设计领国际最新研究动向的载体。

2018年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教案-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教案 课前备好课,才能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小编收集整理好的昨天今天明天中 班教案 ,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教案一】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语。 2、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学习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教师提前讲述故事《等明天》,提前一天玩《荷花荷花几时开》的游戏。(今天),明天星期五,我们准备干什么呢?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围绕感兴趣的事情(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没有做的)进行交谈,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词语帮助幼儿理解。昨天是星期二,我们玩的游戏是《荷花荷花几时开》,什么时候我们听的故事《等明天》(今天),明天星期五,我们准备干什么呢? 二、幼儿自由交谈 1、请幼儿自己谈谈昨天、今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明天想做什么事?可请个别幼儿交流。 2、结合班级值日生劳动进行谈话。提问:今天谁值日?请昨天值日的幼儿 谈谈劳动内容,明天的值日生是谁? 3、请幼儿展示气象记录本,做小小气象播报员,谈谈昨天、今天的天气情况。

三、游戏:看谁说的对 教师说一句话,请幼儿填上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教师说:我哪一天讲了一个故事?幼儿说:您昨天讲了一个故事。教师说:我准备哪一天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幼儿说:您明天准备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教师说:我们哪一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幼儿说:我们今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 活动延伸: 时间对我们很重要,过去了就不会再来,我们要珍惜时间,要让我们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教案二】 活动目标: 1、能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并区分其顺序。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词汇。 3、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昨天、今天、明天的字卡图片(发芽的三个步骤、小鸡出壳的三个步骤、开花的三个步骤、代表天气气象的图案等) 自制挂历 活动过程: 一、引题:“今天和老师学习本领,高兴吗?”(同时出示今天的字卡) 1、今天的天气怎样?(要求幼儿使用“今天”的词语) 2、今天谁送你上幼儿园的? 3、今天早餐你都吃了那些? 二、出示挂历,找出今天的位置,并用红笔圈出来。 三、找昨天:“你们知道昨天在日历上的哪个位置吗?” (同时出示今天的字卡) 小结:昨天就是今天的前一天,已经过去的那一天。 提问:1、昨天的天气怎样?

一年级语文上册 昨天今天和明天 1教案 北京版

昨天、今天和明天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会偏旁“日字旁”。 2.会读7个词语。 3.能正确读儿歌,大体了解意思。 4.使学生感受道字族识字的方法 5.有自主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会偏旁“日字旁”。 2.会读7个词语。 3.能正确读儿歌,大体了解意思。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日历、钟表问:“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学习时间的儿歌。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自由拼读 (2)同桌互读 2.认识生字 (1)自由读 (2)个别读困 (3)读读给同桌听 3.认读字词 (1)自由读

(2)个别读 (3)当小老师带读 4.自由读儿歌 (1)分小组读 (2)个别读 (3)评读 5.想想那些词是表示时间的 (1)读读 (2)举例说明 三、小结:学完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 1.认读生字 2.课外儿歌 五、作业:搜集关于时间的诗歌、谜语、短文。 教学反思:在课堂中扩展了学生记字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编了一些适合自己的顺口溜,很利于学生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4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会偏旁“日字旁”。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儿歌 (2)汇报作业 二、新授 1. 认识新偏旁 (1)出示 (2)猜猜名字 (3)认识新偏旁 2.读儿歌,在儿歌中找到“日”字旁的字

(1)边读边找困 (2)读一读 3. 观察:昨、明、时、间、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4.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5.指导书写 三、练习 1.独立书写生字 2.扩词练习 四、作业记住字形 板书: 10 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今天明天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观察不认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工程造价完整程序讲课教案

工程造价完整程序

工程造价程序 一、熟悉图纸 1、拿到图之后首先把图纸粗略的浏览一遍,看看建筑面积和层数 以及结构类型等等,对该工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检查轴线尺寸,核对开间和净深的尺寸,检查结构图与建筑图 的轴线尺寸是否符合,如不符合提出答疑。 3、看看基础标高、室外地坪标高、层高。 4、了解该工程的基础类型和材料,包括装修材料和主体的材料, 对不常见的材料和本地区没有的材料提出答疑。 5、仔细阅读图纸,把疑点和不懂得地方勾画出来,待算到它时再 解决。 二、算量 (一)框架结构(先钢筋、后图形) 1、先进入钢筋抽样软件,填入工程名称、计算规则(重要)、结 构类型(重要)、设防烈度(重要)、檐高(重要)等信息。 2、楼层设置:照图输入楼层层数和层高。 3、绘图输入: ○1建立轴网。 ○2抽钢筋前先看图纸确定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板中分布筋、梁中的拉筋、吊筋如何配筋。

○3按照施工程序依次从基础层到顶层画基础、基础梁、框架柱、框架梁、现浇板,并定义钢筋,按图纸要求设置现浇板上的温度筋(容易忽视)。 ○4主体框架设置完成后再从一层到顶层画填充墙,输入砌体加筋,建立门窗洞口和过梁,按图纸要求设置构造柱、抱框柱、圈梁、现浇带等等。 ○5设置女儿墙、构造柱、压顶。 4、单构件输入:检查没有进入绘图输入的构件,在单构件里输 入,比如楼梯、休息平台、挑檐、阳台雨棚、飘窗等小型构 件。 5、汇总计算后查看单方含钢量是否符合常规,如不符合分析原 因,有时间的话可以找人帮忙全部核对一遍构件的尺寸和钢 筋,确认无误后再导入图形算量。 6、打开图形算量软件,填写必须填写的资料如所选的定额、清 单、定义室外高差。 7、导入图形算量后在基础层定义土方(土方开挖、回填、外 运),有地下室的定义大开挖土方,在一层定义平整场地。 8、定义基础、基础梁、框架柱、剪力墙等构件,按图纸要求套用 相应清单和定额,包括模板、混凝土、防腐。做法相同的构件利用做法刷将做法刷到其他构件。 9、上到一层依次定义从钢筋抽样软件导入的构件(主体),将相 同做法的构件利用做法刷刷到其他楼层。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 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 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 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 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 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 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 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 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 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 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 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 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 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 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 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篇二: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中班数学教案今天明天

中班数学教案今天明天 篇一:《幼儿数学教育》作业四 《幼儿数学教育》作业四 (总分:100分,剩余完成时间:442天11小时34分1(本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a115084210.html, 千叶帆文摘:中班数学教案今天明天)8秒)一、填空题(20分) ? 1、幼儿10 10以内的加 ,培养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 2 二、多选题(20分) ? 1、小班几何图形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中班几何图形的教学要求是认识长方形、梯形和()。 ? ? ? A.椭圆形 B.三角形 C.球体 ? 2、认识“昨天、今天、明天”是()的时间教学内容,认识“白天、晚上、早晨、黑夜”()的时间教学内容。 ?

? ? A.小班 B. 中班 C.大班 三、判断题(20分) ? 1、()平面图形的教学中经常让幼儿通过操作巩固认识,“数图形和分割图形”是小班教学中常用的操作法。 ? 对 错 ? 2、()幼儿空间方位的教学内容应遵循“上下→前后→左右”的先后顺序,从自身为中心过度到以客体为中心。 ? 对 错 四、简答题(40分) ? 1、怎样教大班幼儿学习二等分? ? 篇二:2015春中班学期计划 2015年春节中班语言活动计划 银河班 2015年春季中班社会教学活动计划 银河班 2015年春节中班艺术教学活动计划

银河班 2015年春节中班数学活动计划 银河班 篇三:刁东辉说课《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班数学:《昨天、今天、明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我们发现,生活中离不开时间,幼儿的生活也和时间密不可分的,今天干什么?明天打算做什么?等等,本次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昨天今天和明天”,中班小朋友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而对“昨天今天明天”的认识,有些单调和抽象。因此根据纲要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各环节都渗透着数学知识,首先是时间的顺序性。时间顺序包括昨天、今天、明天。其次是时间间距的问题。如:“今天是星期几?是几号?昨天是星期几?是几号?”生活中的数学教育随处都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因此,我设计了活动《昨天今天明天》,来巩固幼儿对时间的认识。二、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是教学内容的归宿,对整个活动具有导向作用。考虑到中班幼儿对时间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目标: 1、理解“昨天、今天、明天”并区分其顺序,建立初步的时间

一年级语文上册 昨天今天和明天教案 北京版

昨天、今天和明天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识字教学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期目标是:认识常用字321个,诙谐其中的123个(其中含3个多音字)。掌握所学生字的基本笔划,能按笔顺规则写字。认识16个偏旁,学习按笔画、按部件识字。初步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把握语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语文,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发掘教材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自制课件,利用必要的图片、简单的动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今”、“明”两个字书写规范。根据本课知识特点,我设计的同桌合作、开小火车、同组互检等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学情分析: 1.学生入学时间短,学习过程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记忆为主。所以应尽量避免教师过多的讲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识字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优势学生的特点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促进学习效果。 3.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汉字,缺乏系统的方法。在学习中除了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还应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13个字。认识“日字旁”。会写“今”、“明”两个字。 (2)会读7个词语。 2.技能目标:能正确读儿歌,大体了解意思。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13个字。会写“今”、“明”两个字。 教学难点: “明”的书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效果评价:教学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词语。学生应能够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能够正确地书写“今”和“明”两个生字。并会用“早晨”“傍晚”说句子,进行说话练习。掌握识字方法,学会与同学合作学习。 板书设计: 昨天、今天和明天 教学流程图:

(完整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实用标准文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讲述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时发生的事,使“我”从中获得了终生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文中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叙述过程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清晰地交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点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别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弄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重点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希望学生在训练中, 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文档大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根据本校制定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争取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难点

昨天今天明天教案doc

“山泉杯”主题班会竞赛 《昨天、今天、明天》主题班会教案 九年二班 一、活动目的: 这次班会是针对我们九年级毕业班的同学设计的。四年里我们师生一路走来,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而如今面对繁重而紧张的学习任务,有的同学想放弃,想逃避。为了使他们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特召开本次主题班会,全体师生共同回忆我们昨天共同走过的点点滴滴,警醒同学们把握好现在,这样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班会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的照片、诗朗诵、小品、、歌曲、课件,选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学生准备好四年来让你难忘的事情。(最好是师生之间、学 生之间、或者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成长故事) 三、班会流程 (一)主持人上场(杨冰、李仪欣主持) Y: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稚嫩的脸庞,奔跑在湛蓝的天空下。 L:是否还记得,我们在欢笑中徜徉,在碧绿的草地上互相追逐的身

影。 Y:过去的时光,如指尖的细沙轻轻溜走 L:曾经的记忆,似星光下的白雪轻轻融化 Y :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的隧道 L :让我们一起进入时间的旅程 Y: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曾经的你我是什么模样,是否还记得那些令我们难以忘怀的青春故事,下面请同学们跟随我一起重温那些美好的记忆) (二)回顾昨天 请全体同学们共同观看最初的集体舞比赛视频,说说你内心的感受。 观看昔日的各种活动照片,讲讲你四年来最难忘的故事。 L:(看了照片,我们同学们的心一定有所触动吧,可是,这份感觉也许不能够用语言表达,接下来,请同学们听一则诗朗诵,《珍惜》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三)珍惜现在 (Y:同学们,听了他们的朗诵,你的心是否有了感动?现在的我们,拥有着美好的青春,拥有着大好时光,如果曾经的你们没有去好好的珍惜,那么现在的你该如何做呢?请同学们说一说现在的

【K12学习】中班教案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班教案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教案一】1、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语。 2、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学习珍惜时间。 教师提前讲述故事《等明天》,提前一天玩《荷花荷花几时开》的游戏。(今天),明天星期五,我们准备干什么呢?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围绕感兴趣的事情(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没有做的)进行交谈,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词语帮助幼儿理解。昨天是星期二,我们玩的游戏是《荷花荷花几时开》,什么时候我们听的故事《等明天》(今天),明天星期五,我们准备干什么呢? 1、请幼儿自己谈谈昨天、今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明天想做什么事?可请个别幼儿交流。 2、结合班级值日生劳动进行谈话。提问:今天谁值日?请昨天值日的幼儿谈谈劳动内容,明天的值日生是谁? 3、请幼儿展示气象记录本,做小小气象播报员,谈谈昨天、今天的天气情况。 教师说一句话,请幼儿填上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教师说:我哪一天讲了一个故事?幼儿说:您昨天讲了一个故事。教师说:我准备哪一天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幼儿说:您明天准备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教师说:我们哪一天正在幼儿

园里做游戏?幼儿说:我们今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 时间对我们很重要,过去了就不会再来,我们要珍惜时间,要让我们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教案二】1、能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并区分其顺序。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词汇。 3、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时间。 昨天、今天、明天的字卡图片(发芽的三个步骤、小鸡出壳的三个步骤、开花的三个步骤、代表天气气象的图案等) 自制挂历 1、今天的天气怎样?(要求幼儿使用“今天”的词语) 2、今天谁送你上幼儿园的? 3、今天早餐你都吃了那些? 小结:昨天就是今天的前一天,已经过去的那一天。 提问:1、昨天的天气怎样? 2、昨天下午是谁接你回家的? 3、昨天在幼儿园你和小朋友都学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昨天、明天是三个好朋友,今天的前一天是昨天,已经过去;今天的后面一天是明天,它还没有到来。 1、利用图片以今天为基准,找到昨天和明天发生的事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设计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学习领域教学项目设计: 1、项目分析:项目来源:根据项目建设工作的要求,需要编制实验楼工程预算。 建设地点:本项目位于某经济技术开发区。 该项工作要求执行北京市定额,按北京市计价要求进行,计算采用工料机计价方法。 任务分解:该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可以分解为建筑基数计算、建筑工程量计算与定额套用、装饰工程量与定额套用、工程取费等四项内容。 2、各环节功能:完成建筑基数计算为预算工作建立计算基础,进行建筑工程量计算与定额套用、装饰工程量与定额套用完成工程直接费计算,进行工程取费完成完整的工料机计价。 3、作业方案:识读图纸,学习计算基本方法,学习定额计量方法,学习取费方法,工程取费。 该项预算工作采用2001北京市建筑定额。 4、教学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学习领域的教学工作,以典型工作项目某实验楼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应的将学生分为8个学习小组,根据项目任务的需要按着实际工程项目的工作内容、方法、步骤,各学习小组分别独立进行建筑基数计算、建筑工程量计算与定额套用、装饰工程量与定额套用、工程取费等工作内容。各学习小组均应按要求完成指定的预算编制任务,并提交合格的成果。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贯彻“认知-体验-领悟-历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与实践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制定工程项目的实施方案各小组根据进度的具体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讨论确定各个环节的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开展项目的实施过程,对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分析讲解、实物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实践,整个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围绕这个典型的预算工作案例展开,同时提供给学生其他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作为参考,防止出现学生在工作面前束手无策的局面。 教学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的考核工作,以考核促学习, 5、检查: 学习情境1 建筑基数计算(6学时) 项目载体:工程平面图, 教学项目设计: 1、任务分析:某实验楼有内、外墙若干,共三层,内外墙厚不同,隔层建筑结构布置形式略有不同,实验楼为典型框架结构。另外,有若干简单形式的建筑物。 2、任务分解:①外墙中心线计算;②内墙净长线计算;③外墙外边线计算;④底层建筑面积计算;⑤建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崇高思想,学习他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2.按照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书作准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人,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咱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块耀眼的奇葩,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医药学家,你们都知道哪些人?

2、生发言(略) 3、谈到李时珍时,师: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众多著名的医药学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课前我们布置大家收集了有关李时珍的资料,你们都收集到了吗?自己准备一下,再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4、学生介绍课外收集的资料。 5、师:看来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李时珍,一起去了解李时珍,感受他光辉的一生。 6、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老师请五位同学读一读,谁愿意来读? (1)指名后,要求:其它同学认真听,会听的同学也是会读书的同学。要听一听这些同学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 (2)全读完了以后,先让同学正音,老师随机指导同学读某些音为重点的词或较长的句子。 3、出示词语,比赛读。 诊费鄙视患者记载积累编写

疑难病症对症下药严寒酷暑本草纲目 4、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说出自己用的是什么解词方法? 重点: (1)完善:完美。 (2)口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3)疑难病症:指原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4)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5)流传:传下去,传开去。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昨天、今天、明天》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昨天、今天、明天》教案XX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昨天今天明天》教案活动目标让幼儿在看看动动玩玩中了解一星期的排列顺序,并能正确应用昨天今天和明天。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多媒体教具课件。 幼儿操作材料:星期娃娃头饰。 活动过程创设情境来认识一周日及排列的顺序--创设星期妈妈和星期宝宝角色:()星期妈妈教师导语:星期妈妈有几个宝宝,他们都叫什么名字?()星期宝宝"星期宝宝们来了,我们一起来数数一共有几个星期宝宝?"通过情境来学习正确排列一周日:师:星期宝宝可调皮了,他们老是排错队。 小朋友,你们谁会帮他们排队呢?谁排第一个?幼儿之间进行讨论老师讲故事一周日的由来,讲完故事老师问幼儿:你们知道哪一天应该排在第一天了吗?接下来怎么安排呢?星期一排在第几天?(幼儿讲述)小结:一星期有七天,第一天是星期日,第二天是星期一,第三天是星期二,第四天是星期三,其余幼儿为星期宝宝来正确排队进行游戏,游戏"开火车"幼儿带上"星期"头饰。 玩法:请星期日宝宝当火车头,然后去邀请其他的星期宝宝,最后按照一周日的顺序排好成一列"火车"。 认识今天昨天和明天。 师:谁来告诉大家,今天是星期几?(幼儿讲述)按顺序排好的

星期宝宝们"再请小朋友想一想,昨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多媒体演示--相应的星期宝宝会向前走出来)小结:今天在中间,今天的前面一天是昨天,今天的后面一天是明天。 游戏"找朋友"玩法:幼儿带上"星期"头饰,先选出代表"今天"的星期宝宝,请他来找出自己的两个好朋友--昨天和明天。 活动反思在活动中,教师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看看动动玩玩中了解一星期的排列顺序,知道星期妈妈有七个宝宝,幼儿通过活动,基本上都能正确的应用昨天今天和明天。 不足:有少数幼儿对今天昨天明天还不是很了解,需要老师和同伴的帮助才能进行时间的表达。 附:星期的由来西方国家七日一制的称呼多带宗教色彩。 如基督教徒做礼拜这一天,叫"礼拜日",七天称"一个礼拜",中国为什么把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光绪三十一年(),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成立"学部",袁嘉谷即奉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后任该局首任局长。 编译图书局下设编书课译书课,任务是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官定各种教材。 各种教科书的编写中自然会遇到一个"新名词"该怎么处理的问题。 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 袁嘉谷亲自参加了这个馆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统一的名称。 把七日一周制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谷主持下制定的。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意义是:阅读课上师生的基本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这一过程中,参与对话的一共有三方。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视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利用,体现新学科进展,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海上日出》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名作,主要写了作者站在海边观看日出的情景和经过,作者用贴切、朴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简捷明快的笔墨,色彩鲜明的描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作者在四周清静的环境中,独自观赏日出美景,更显悠然尽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情趣中,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与山、水、云霞相融的情怀,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一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全文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动静相宜,很适合朗读、背诵,让我们在自然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本文是学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佳作,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情感投入和视觉变化,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身临其境地看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朗读起来既能投入感情,又能理解课文。课文中每一句就象画中勾勒的每一线条或渲染的色彩,每一段就是无光十色的一个画面,全文就是一幅完整的绚丽多彩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本文特点,我以朗读和描绘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随文入境,随境生情,以境促读,让学生既在水天相融、霞光万道的晨曦画卷中去朗读书中语段来流放自己的感情,又在贴切生动的句、线、段、面的语言中感受朝晖霞彩的动静变化之美。充分发挥以朗读、描绘代替烦琐讲解的功能,创造性地把读、想、看、问、思、说聚合交融,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景中读文、读中看景的主体建构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 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昨天今天明天》主题班会实录教学设计

《昨天今天明天》主题班会实录教学设计 "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theme class me eting recording teaching design

《昨天今天明天》主题班会实录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主题班会是围绕一定主题而举行的班级成员会议,包括学生共同关心、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之间认识有分歧的问题、集体中产生的较重大的问题,中心思想 明确,内容丰富集中,切合学生需要,班级成员共同参与。本教案根据主题班会标准的要 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 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昨天今天明天 ——xxx中学大学城校区初一(13)班 07-08学年第一学期上半学期学习生活汇报会 ▲李明遥 时间:XX年年12月3日 地点:初一(13)班教室 主持人:吴旭辉张艺楠 主题:昨天今天明天 目的:回顾半个学期以来初一(13)班共同走过的一百多个 日子,看到自己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成长 和进步,铭记“志当存高远,敢为天下先”的校训,在“点燃校 园激情,再创华伦新高”的鼓舞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 生活,学会健身,进一步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围绕“昨天今天明天”这一话题,结合小游戏、校园短剧《高高举起》、《走出孤独》小游戏以及半个学期来自己对初中生活的切身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准备: 1、提前通知,布置主题班会内容,叫大家回顾半个学期来自己的成长过程。 2、结合自身体会,做好发言准备。 3、校歌班歌、校园短剧《高高举起》、音乐剧《走出孤独》表演准备工作,人员安排。 过程: 1、主持人致词,班会开始。 w: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z: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好! w:xxx中学大学城校区初一(13)班主题班会 z:昨天今天明天 合:现在开始 w:昨天我们带着惊喜走入xxx中学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电子教案

课程介绍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以建筑工程造价员职业岗位需求为技能培养目标,贯彻相关行业标准,以“双证结合”为导向,直接针对企业的一线技能需求和上级建设主管部门主办的造价员、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从业资格考试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培养学生准确的概预算测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专业造价软件进行概预算、标底、报价等文件的编制。 前言 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计算建筑产品价格←按一定的计算规则和方法。 二、学习目的: 学会利用定额和清单计算工程造价(标底、报价)的方法,能独立利用广联达造价软件完成某工程预算造价的计算。 重点讲土建和装饰预算(有定额),水电安装预算不讲(无定额、时间不够) 三、要求: 1、记课堂笔记。 (1)记例题、考题(书上有限) (2)板书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简单化(把定额和书中锁碎知识点串起) 一本完整的笔记对以后从事预算工作大有帮助。 2、成绩评定: 卷面60%、作业10%、考勤10%、上机实训20%。 第一章建筑工程计价概述 主要内容 基本建设的概念、分类及划分 基本建设造价文件的分类 建设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 引言 工程计价的概念:即工程造价——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工程造价是一个广义概念,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工程造价含义不同。 一、基本建设的概念、分类、划分 ?基本建设的概念:源于俄文。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联开始使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的、需要耗用大量资金和劳动的固定资产的建设。 ?基本建设的分类: 1、按建设项目性质分类:新建、扩建、改建、恢复建和迁建。 2、.按建设阶段分类:预备项目、筹建项目、施工项目、建成投资项目、收尾项目等。 3、按建设规模分类:大型、中型、小型建设项目。 4、按资金来源分类:国家投资、地方自筹、企业自筹项目。 ?基本建设项目的划分:(由大到小) 1、基本建设项目:(简称建设项目) 指在一个场地或几个场地上,按照一个总体设计进行施工,可独立核算,独立管理的基本建设单位。如:一所学校、一个工厂、一所医院、一个小区等。 2、单项工程(简称工程项目)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科学教案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科学教案昨天今天明天中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昨天今天明天中班科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语。 2.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学习珍惜时间。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教师在活动的同一天提前讲述故事《等明天》,提前一天玩《荷花荷花几时开》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围绕感兴趣的事情(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没有做的)进行交谈,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词语帮助幼儿理解。昨天是星期二,我们玩的游戏是《荷花荷花几时开》,什么时候我们听的故事《等明天》(今天),明天星期五,我们准备干什么呢? (二)幼儿自由交谈 1.请幼儿自己谈谈昨天、今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明天想做什么事?可请个别幼儿交流。 2.结合班级值日生劳动进行谈话。提问:今天谁值日?请昨天值日的幼儿谈谈劳动内容,明天的值日生是谁? 3.请幼儿展示气象记录本,做小小气象播报员,谈谈昨天、今天的天气情况。 (三)游戏:看谁说的对 教师说一句话,请幼儿回答活动发生的时间。如:教师说:我哪一天讲了一个故事?幼儿说:您昨天讲了一个故事。教师说:我准备哪一天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幼儿说:您明天准备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教师说:我们哪一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幼儿说:我们今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

(四)活动延伸 时间对我们很重要,过去了就不会再来,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昨天、今天和明天》教案2

《昨天、今天和明天》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认识到现代科技对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2、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二者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得以体现的。 教学难点: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举例引出艺术与科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解释概念。 (—)欣赏、探究: 1、教师例举些艺术与科学结合较好的图片实例,让学生去寻找,师生进行互动。 说明: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在社会的发展,再进一步分析金字塔、长信宫灯、编钟等设计实例。 2、讨论: 学生相互讨论,生活中哪些设计体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或者失败的实例。(实物)—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老师要掌控时间),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生活的重要作用。 3、分析反思 每当我们关注那些卓越的科学大师时,就会发现他们越是热爱和靠近艺术,从艺术宝库中获得的营养要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创造出卓越的科学成果。 实例:达·芬奇,李政道 (二)小结: 1、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双翼。 2、会需要具备科学与艺术俱全的高素质人才。 三、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杯子。尤其是卧床病人所使用的杯子)

设计一以纸张为材料的杯子。 1、让学生演示正常站立喝水和躺卧喝水,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特殊的卧床病人专用杯子的设计。 2、艺术性—美观科学性—实用。 3、设计表现手段不限:绘画;折纸。 4、最后作品展示,师生互评。 5、教师总结: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对提高我们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 . . . .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讲述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时发生的事,使“我”从中获得了终生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文中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叙述过程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清晰地交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点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别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弄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重点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希望学生在训练中,. word . .

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根据本校制定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争取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设计:昨天今天明天教案中班

昨天今天明天教案中班[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昨天今天明天教案中班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从早晨到现在一直到晚上这一整天就一天也叫做今天, 前一天就叫昨天, 过一天叫明天。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昨天今天明天教案中班, 供大家参考。 昨天今天明天教案中班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 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语。 2.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 学习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教师在活动的同一天提前讲述故事《等明天》, 提前一天玩《荷花荷花几时开》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围绕感兴趣的事情(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没有做的)进行交谈, 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词语帮助幼儿理解。(https://www.360docs.net/doc/a115084210.html,)昨天是星期二, 我们玩的游戏是《荷花荷花几时开》, 什么时候我们听的故事《等明天》(今天), 明天星期五, 我们准备干什么呢?

(二)幼儿自由交谈 1.请幼儿自己谈谈昨天、今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明天想做什么事?可请个别幼儿交流。 2.结合班级值日生劳动进行谈话。提问:今天谁值日?请昨天值日的幼儿谈谈劳动内容, 明天的值日生是谁? 3.请幼儿展示气象记录本, 做小小气象播报员, 谈谈昨天、今天的天气情况。 (三)游戏:看谁说的对 教师说一句话, 请幼儿回答活动发生的时间。如:教师说:我哪一天讲了一个故事?幼儿说:您昨天讲了一个故事。教师说:我准备哪一天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幼儿说:您明天准备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教师说:我们哪一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幼儿说:我们今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 (四)活动延伸 时间对我们很重要, 过去了就不会再来, 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昨天今天明天教案中班2 活动目标: 1、能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并区分其顺序。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词汇。 3、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时间。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