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中生代构造_岩浆_成矿作用及铜金多金属找矿研究_杜玉良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中生代构造_岩浆_成矿作用及铜金多金属找矿研究_杜玉良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中生代构造_岩浆_成矿作用及铜金多金属找矿研究_杜玉良

 文章编号:1009-6248(2012)04-0069-07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

铜金多金属找矿研究

杜玉良1,贾群子1,韩生福2

(1.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 710054;2.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海西宁 810001)

摘 要:东昆仑成矿带主要经历了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四个发展期或构造旋回期。

其中,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活动对区域铜金多金属大规模成矿具有重要作用。以区域性深大断裂控

矿为主线,研究分析青海东昆仑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与主要矿产分布特征,探讨区域成矿规律及大型-

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条件,提出了岩浆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床的勘查思路与找矿方向。

关键词:青海东昆仑;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作用;铜金多金属;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地质调查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在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相继发现了一批具有大型-超大型找矿前景的铜金多金属矿床,多处重要矿产资源基地正在逐步形成。笔者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及典型矿床的研究,认为东昆仑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剧烈,并伴随有大规模的成矿作用。该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使先期形成的矿产活化、迁移并重新就位,是该区域的主要成矿期。加强中生代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的调查研究,按照构造-岩浆热液-成矿的思路,围绕区域深大断裂等主要控矿因素部署开展找矿工作,是在东昆仑成矿带寻找新的矿床和扩大资源潜力的有效途径。

1 区域地质矿产概况

东昆仑成矿带处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叠接复合部位。该带东西长约1 300km,南北宽90~240km。西被北东东向阿尔金构造带斜切,东接西秦岭构造带,北部多被柴达木盆地覆盖,南部与巴颜喀拉构造带拼接。昆北、昆中和昆南三条区域性深大断裂带呈北西西向横贯全区,控制了区域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相关多金属矿产的分布(图1)。

东昆仑构造带元古宙、显生宙地层发育较为齐全。由老到新主要有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冰沟群,寒武—奥陶系滩间山群以及泥盆系牦牛山组、石炭系大干沟组和缔敖苏组、二叠系布青山群、三叠系鄂拉山组和巴颜喀拉山群等。其中,金水口岩群(Ar3—Pt1J)呈残块状断续产于东昆仑中带和祁漫塔格山,下部主要由变粒岩、片麻岩、混合岩以及大理岩、角闪岩等中高级变质岩系组成;上部为一套以石英质岩石为主的变质岩系。万宝沟群(Pt2—3W)分布于昆南,断续出露于水泥厂北侧及沟里等地,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冰沟群(Pt2B)主要分布于昆北、昆中,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

 收稿日期:2012-10-26

 基金项目: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青海省地质调查综合研究”(1212011121205)

 作者简介:杜玉良(1960-),男,教授级高工,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E-mail:xadyuliang@126.com

岩。滩间山岩群(∈O

T)主要分布在祁漫塔格—大灶火河地区,多以断块形式出露,由一套厚度较

大的浅变质碎屑岩、变中-基性火山岩夹生物碎屑岩、白云质大理岩构成

东昆仑构造带岩浆侵入活动频繁而强烈,多形成巨大的构造岩浆岩带。加里东期岩浆岩主要分布于东段的都兰以南地区及昆中的部分地区,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等。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发育,主要分布于昆中、昆北带,岩性主要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等。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岩极为发育,遍及全区,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其次为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主要分布于东昆仑东端,其余多呈星点状分布于整个东昆仑构造带。

东昆仑成矿带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铜、铅、锌、钨、锡、钼、金、银、镍、钴、铂、锑等10多种。代表性矿床有肯德可克铁钴矿、尕林格铁矿、五龙沟金矿、沟里金矿、大场金矿、赛什塘铜矿、铜峪沟铜矿和德尔尼铜钴矿等大—中型矿床。

2 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

2.1 中生代东昆仑主要深大断裂活动特征

根据青海省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张雪亭等,2007

),东昆仑构造带主要经历了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4个发展期或构造旋回期。其中,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旋回,控制了该区铜金多金属大规模富集与分布。研究表明,二叠纪晚期古特提斯洋闭合(潘裕生,2000)以后,三叠纪东昆仑进入陆内造山阶段(230~190Ma)(郭正府等,1998)

,该阶段东昆仑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岩石圈拆沉,玄武质岩浆底侵至下地壳底部,引起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大量的长英质岩浆(谌宏伟等,2005),形成了大面积出露的岩浆岩,也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

7西 北 地 质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2年 

东昆仑构造带主干构造由呈北西西—近东西向展布的昆北、昆中、昆南三条主断裂带构成。昆北断裂带位于东昆仑山北缘与柴达木盆地南缘交界处,西由祁漫塔格南坡向东经狼牙山—格尔木—都兰呈近东西向延伸,长大于630km,为一半隐伏断裂,由一组近于平行的南倾高角度逆冲断层组成。昆中断裂于塔鹤托坂日一带向西延入新疆,向东经喀雅克登塔格北坡—大干沟南—巴隆南—温泉北一带被温泉-洼洪山断裂切断,长约900km,断面总体北倾。昆南断裂西起布喀达坂峰南坡,向东沿博卡雷克塔格山—西大滩—东大滩—秀沟—阿拉克湖—玛沁一线延伸,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断层组成。

受中新生代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影响,东昆仑构造带印支—燕山、喜山期区域性深大断裂活动特征极为明显。一是中新生代断裂多期次强烈活动形成了柴达木断陷盆地,控制了侏罗纪、白垩纪、古近—新近纪巨厚沉积,并由于该区域受近南北向挤压及区域深大断裂的活动,北部沉降,南部隆起,形成了南高北低的格局。二是伴随构造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岩浆岩(脉)体。三是后期活动依然强烈,一系列断裂构造切割了古近—新近系等地层。昆北断裂带主要表现为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在诺木洪南见华力西期花岗岩覆于古近—新近系岩层之上(刘增铁等,2008)。昆中断裂切割古近—新近系及其以前所有岩层,表现为北盘古元古代岩层逆冲于南盘古生代或中生代岩层之上。昆南断裂晚中生代至今,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影响,该断裂带强烈地推覆和左旋走滑,形成了东西大滩的直线型谷地和沿断裂呈斜列式展布的一系列新生代红层盆地。

值得强调的是,在整个东昆仑北西西向构造带中普遍发育一组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构造。该组断裂可能是反映印支—燕山期、喜山期构造活动特征的重要信息。其与北西西向构造交汇部位是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以及铜金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地段。2.2 区域性深大断裂与主要矿集区的耦合关系东昆仑成矿带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了带内主要矿产形成以及重要矿集区发育,矿集区宏观上分布于数条区域性深大断裂带及其与北东向构造的交汇部位(图1、表1)。例如,沿昆北断裂带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虎头崖-野马泉铁铅锌矿、拉陵灶火-夏日哈木-哈西亚图铁铜镍金铅锌矿、五龙沟金铜铅

锌矿等矿集区;沿昆中断裂带主要发育有卡而却卡铜钼铁铅锌金矿、沟里金矿、坑得弄舍金铜铅锌矿、赛什塘铜铅锌多金属矿等矿集区;沿昆南断裂带发育有驼路沟钴金矿、开荒北金矿等矿集区;沿巴颜喀拉山中央断裂产出东大滩—西藏大沟金矿、大场金矿等矿集区。

2.3 深源岩浆活动及岩浆热液矿床

沿东昆仑成矿带区域性深大断裂发育一系列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体。但一些岩体特别是出露面积较大的花岗岩体多被认为系壳源形成。尤其是一些深源岩浆岩体由于受其形成环境和条件制约,一般规模较小或地表很少出露,在以往的调查资料中很少反映或被忽略。笔者认为东昆仑构造带幔源岩浆活动在区域铜金多金属成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昆仑成矿带主要优势矿产与中生代深源岩浆活动关系密切。首先是在区域空间上许多矿床或矿集区围绕深源岩浆岩体分布,发育相关岩浆热液蚀变及异常、元素组合;其次是在矿种上发育与幔源基性-超基性杂岩有关的铜、镍、钴、金等矿产,矿体多以沿断裂构造贯入的脉状形式出现;再就是有关矿产在成矿序列上成矿元素具有从高温—中低温的分带或组合特征,即在东昆仑常形成沿构造、岩浆岩带发育的钼铜-铅锌-金(汞锑)矿床(体)。

一些矿集区的中酸性侵入岩明显具有幔源物质的参与。例如,卡而却卡花岗闪长岩体、虎头崖花岗岩体、哈西亚图和沟里阿斯哈石英闪长岩体中存在大量的暗色微粒包体,说明岩体系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刘成东等,2004;张照伟等,2012;舒晓峰等,2012)。

3 有关找矿问题思考

深入研究东昆仑成矿带主要成矿期、成矿类型以及控矿因素,不断完善认识、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条件,是合理部署、有效开展勘查工作和促进东昆仑地区地质找矿实现新突破的关键。

一是认为东昆仑主成矿期为中生代,主要基于该区域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强烈,相关导岩、含矿构造发育状态较新。新的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使先期形成的矿产活化、迁移并重新

 第4期 杜玉良等: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铜金多金属找矿研究

表1 东昆仑成矿带主要矿集区与区域性深大断裂的关系一览表

Tab.1 List of the relation of main ore-centralization area and regional abyssal faults in East Kunlun metallogenic belt控矿构造矿集区及矿种矿集区地质矿产特征代表性矿床

昆北断裂带野马泉—虎

头崖铁铅

锌矿

多处矿床点构成的矿化带北西西向延伸大于60km。矿床主要产于北西西向次级

断裂构造蚀变带以及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与蓟县系狼牙山组、奥陶—志

留系滩间山群岩层接触部位。

虎头崖、肯德可克、

野马泉等铁铜铅锌

多金属矿

尕林格铁矿

地表被第四系所覆盖。尕林格铁矿床主要发育南北2个矿化带,其中南带长

约1 400m,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与区构造线方向一致。40多个铁矿体形成7

个矿体群,产于印支期二长花岗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与滩间山群的外接触带。

尕林格铁铅锌钴矿

四角羊—牛

苦头铁铅

锌矿

矿体产于上石炭统缔敖苏组与印支期中酸性岩体接触带的矽卡岩中。上部近地表

矿体以铅锌矿为主,深部矿体以铜矿为主。

四角羊、牛苦头铁

铅锌矿

砂丘—它温

查汉铁多

金属

地表被第四系所覆盖。多处矿床点受北西西向断裂矿化带控制,东西长约10km。

矿石成分复杂,可圈出铁、铜、金、铅锌、钼、钨等共生或独立矿体,矿体主要

产于印支期花岗岩复式岩体与大理岩接触带附近。

它温查汉、那陵郭

棱河西铁铜铅锌金

多金属矿

昆中断裂带卡而却卡铜

铁多金属矿

含矿围岩主要为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和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似斑状黑云母二

长花岗岩。矿区发育3~4条北西西向主矿化带,多金属矿体主要产于切穿晚三叠

世花岗岩体及滩间山群岩层的断裂构造蚀变带中。

卡而却卡铜铁钼铅

锌金多金属矿

拉陵灶火—

哈西亚图铁

铜金铅锌矿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片麻岩段、白沙河岩组斜长角闪岩段;

发育早二叠世、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构造变形强烈,断裂构造发

育。区域矿化多与侵入岩有关,发育于接触带附近。

拉陵灶火中游铜钼

矿床、哈西亚图铁

多金属矿

夏日哈木铜

镍矿

矿床产于昆中带岩浆弧带上。出露地层主要为早元古代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

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构造发育。基性杂岩体岩性主要为橄榄辉石岩、辉长岩,呈岩

株状侵位于金水口岩群中。铜镍矿体主要产于橄榄辉石岩中。属岩浆熔离-贯入型

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元素以Ni、Co为主。

夏日哈木铜镍矿

五龙沟金多

金属矿

数条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斜切前寒武纪金水口岩群变质岩系和加里东期、晚海西—

印支期基性—中酸性岩浆岩。断裂构造蚀变带是金铜多金属矿的主要控矿、容矿

构造。

五龙沟金矿、鑫拓

沟金矿

赛什塘铜矿

矿区位于东昆仑东西向构造岩浆带与鄂拉山北西向构造岩浆带的复合部位。矿区

内发育多组断裂构造。主要地层为下—中三叠统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侵入岩为

印支期中酸性岩。铜矿化由斑岩型铜矿体和矽卡岩及脉型铜矿体组成。

赛什塘、铜峪沟

铜矿

昆南断裂带驼路沟钴

金矿

驼路沟矿区的含矿岩系为一套浅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近东西向褶皱和断裂发

育。钴(金)矿体的主要围岩为变形强烈绢云石英片岩或千枚岩,矿化带发育中

酸性细晶岩脉。北矿带二叠系碎屑岩断裂蚀变带亦发育钴矿化。

驼路沟钴金矿

开荒北金矿

主要地层为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金矿体主要产于强烈变形和蚀变的斑点状粉砂

质钙质千枚状板岩中,受北西西—南东东向张扭性断裂—裂隙系统控制。

开荒北金矿

沟里金矿

出露地层主要有早元古代白沙河岩组、中—晚元古代万保沟群、奥陶—志留纪纳

赤台群、晚石炭世浩特洛洼组、二叠纪马尔争组、三叠纪洪水川组、侏罗纪—白

垩纪羊曲组等。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超基性-中酸性侵入岩较发育。金及

多金属矿化受北西西、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及中酸性岩浆活动控制。

果洛龙洼金矿、阿

斯哈金矿、按纳格

金矿、督冷沟铜

钴矿

坑得弄舍金

铜铅锌矿

矿区出露下二叠统布青山群火山-沉积岩系。矿区内北西、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发

育。矿体主要赋存于灰岩层上部的流纹质凝灰岩中或其与灰岩接触界面,个别矿

体产于灰岩中。主要成矿元素为Au、Pb、Zn、Cu等。

坑得弄舍金铜铅

锌矿

巴颜喀拉

山中央断裂带大场金矿

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次为早二叠世布青山群火山岩、碳酸盐岩

及碎屑岩。北西向断裂构造发育,控制了主要矿化带的分布。矿床分布于甘德—

玛多区域性深大断裂的两侧。成矿时代为印支期(张德全等,2007)。

大场、加给陇洼、

扎家同哪金矿

7西 北 地 质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2年 

就位,主要矿床的矿脉多以新的姿态出现;二是东昆仑成矿带发育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矿产具有岩浆热液由高温—中低温矿床组合分布特征和深成—浅成成矿机制;三是中生代断裂构造控岩、控矿。北西西向区域深大断裂控制了东昆仑主要岩浆岩体和矿集区的分布,次级断裂蚀变带赋存有重要矿床(体)。例如,控制卡而却卡和沟里等金铜多金属矿床主要矿化带、矿床体的断裂蚀变带切穿了印支期花岗岩体;北西西向、北北东向等多组构造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地段。

在找矿评价阶段,由于相关成矿资料信息的收集与认识常受到多种条件与因素的制约,对于一些矿床点不宜机械地套用某种成因、成矿类型,而影响整体找矿或勘查工作。例如,在东昆仑地区,一条断裂蚀变带可能会切过不同时代的岩浆岩体、碳酸盐岩或碎屑岩层等,并由于相关成矿元素以及围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常对应形成铜钼、铅锌、金等不同类型的矿产。若简单地用斑岩型铜钼矿、接触交代型(或喷流-沉积型)铅锌矿、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等单一模式部署矿化带找矿及开展重要矿床点的勘查评价工作,可能会影响片区整体找矿工作推进以及针对性方法的有效应用。

4 勘查思路与找矿方向

4.1 沿区域深大断裂-岩浆岩带部署开展找矿工作依据勘查新成果与新进展资料,进一步深化成矿规律认识、拓展找矿思路。在总体工作部署上,以构造—岩浆—成矿为主线,沿昆北、昆中、昆南等区域深大断裂和岩浆活动带等成矿有利地段开展东昆仑矿集区找矿工作。重点加强多期次构造交汇部位、中新生代岩浆岩发育区铜金多金属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勘查评价工作。

在勘查战术上按照大型规模以上矿床或矿田范畴部署开展勘查与找矿工作,依据断裂构造、岩浆热液蚀变带等主要控矿因素,连接主要矿化带、重要矿床点以及主矿体,不断追踪扩大矿床规模及找矿潜力。综合分析新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与信息,重新审视已知矿床点及成矿认识,提出新的工作思路与勘查方案,大胆开展验证工作。

岩浆热液型矿产勘查中应注重加强含矿流体运移、沉淀过程以及成矿元素富集、矿床保存条件的研究分析。对于铅锌等对围岩条件选择性强的矿种,应从影响成矿元素活化迁移、沉淀等岩性条件和因素来认识,属岩性层控矿,而非时代层位控矿。例如,碳酸盐岩岩性层有利于铅锌等含矿流体发生交代而沉淀,犹如“卤水点豆腐”。矿床中的厚、富、大矿体形成除矿浆浓度、物理化学条件、构造空间等因素外,不易渗透的围岩及上盘岩性(泥质及碳质板岩、致密岩石)等是矿产富集体形成与保存的重要条件。

4.2 加强矿田构造的调查研究,扩大找矿前景与潜力

断裂构造是控制岩浆岩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的主要因素,矿田尺度的断裂构造系统决定了岩浆热液型矿床主要矿化带、矿(化)体分布的基本格局。做好矿集区、重要矿床矿田构造的调查研究,是合理部署找矿工作与扩大矿床规模、找矿前景及潜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应以主含矿断裂构造带为骨架,填好矿区、矿集区地质矿产图。填图与勘查工程密切结合,追踪控制断裂构造及矿化蚀变带的走向及垂向延伸。通过断裂构造系统,总结反映其与岩浆岩体(脉)、矿(化)带、蚀变带的关系以及矿产空间发育、富集规律;其次,是在沿构造矿化带部署实施勘查工程、开展矿床体评价的同时,加强构造及矿化蚀变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完善构造系统认识及资料,及时调整勘查工作部署。注意加强一组多个平行构造蚀变带的追踪控制以及多组、多期构造交汇部位的找矿工作,不断扩大矿床体规模,发现厚大矿体;第三,按照构造蚀变带控矿、含矿的认识,加强已知矿化带通过或延伸部位地物化遥异常的检查验证。在浅覆盖区或难以通行的地段,注意加强线、环构造的遥感解译与检查验证;重视物化探异常对构造识别以及找矿间接作用的发挥。

4.3 注重综合找矿与评价

按照岩浆热液及成矿系列等成矿理论开展东昆仑地区综合找矿与勘查评价工作。系统地研究分析区域地物化遥资料和矿产信息,以矿田或矿床为单元合理确定重点勘查区或矿集区范围,统筹部署开展多金属找矿及评价工作,避免在找矿地段、成矿类型以及成矿元素等方面的顾此失彼或遗漏。在控制、扩大主要成矿带的基础上,按照有关成矿序列理论,加强其他相关矿种矿产、异常、矿化线索的

 第4期 杜玉良等: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铜金多金属找矿研究

追踪和找矿评价,扩大已知矿床点的规模及找矿潜力;再就是加强矿产勘查中相关共(伴)生矿产的采样与分析,提高矿产地的经济与开发利用价值。

在已知金矿区深部和靠近深大断裂、岩浆岩体附近注意加强寻找铜、铅锌等多金属矿产;在铜铁矿区附近注意寻找铅锌、金等矿产;在铅锌等矿区注意加强铜钼以及金、汞锑等矿产的找矿工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谌宏伟,罗照华,莫宣学,等.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J].中国地

质,2005,32(3):385-396.

Chen Hongwei,Luo Zhaohua,Mo Xuanxue,et al.Under-plating of Triassic granite magma mixing origin in the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J].Geology in China,2005,32(3):386-395.

丰成友,王松,李国臣,等.青海祁漫塔格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矿意义[J].岩石学

报,2012,28(02):665-678.

Feng Chengyou,Wang Song,Li Guochen,et al.Middle toLate Triassic granitoids in the Qimantage area,QinghaiProvince,China:Chronology,geochemistry and met-allogenic significances[J].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12,28(02):665-678.

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等.青海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铜镍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潜力[J].西北地质,2012,45(1):140-148

Zhang Zhaowei,Li Wenyuan,Gao Yongbao,et al.Ni-CuMineralization Conditions of Hualong Basic-UltrabasicRocks Belt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Its Prospecting Po-tentiality[J].Northwestern Geology,2012,45(1):140-148.

郭正府,邓晋福,许志琴,等.青藏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与陆内造山过程[J].现代地质,1998,12(3):344-352.

Guo Zhengfu,Deng Jinfu,Xu Zhiqin,et al.The intermedi-ate-silicmagmatic rocks and orogenic process from LatePaleozoic to Mesozoic in Eastern Kunlun,Tibet[J].Geosciences,1998,12(3):344-352.刘成东,莫宣学,罗照华,等.东昆仑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来自锆石SHRIMP年代学的证据[J].科学通

报,2004,49(6):396-602.

Liu Chengdong,Mo Xuanxue,Luo Zhaohua,et al.Crustmantle magma mixing in East Kunlun:evidence formzircon SHRIMP chronology[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49(6):592-602.

刘增铁,任家琪,邬介人,等.青海铜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Liu Zengtie,Ren Jiaqi,Wu Jieren,et al.Qinghai copperdeposits[M].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2008.

舒晓峰,王雪萍,张雨莲,等.青海虎头崖地区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的厘定及找矿方向[J].西北地质,2012,45(1):165-173.

Shu Xiaofeng,Wang Xueping,Zhang Yulian,etal.Determination of Multifarious Genesis and Prospec-ting of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Deposit in Hutouya,Qinghai[J].Northwestern Geology,2012,45(1):165-173.

潘裕生.区域构造演化与结论[A].潘裕生主编.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地质演化[C].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0.

Pang Yusheng.Regional evolution and conclusion[A].in:Yusheng(ed.).Geological Evolution in Karakorum andKunlun Mountains[C].Science Press,Beijing,2000.张德全,王富春,佘宏全,等.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三级控矿构造系统[J].中国地质,2007,34(1):92-100.

Znang Dequan,Wang Fuchun,She Hongquan,et al.Three-order ore-controlling structural system oforogenic gold deposits in the northem Qaidam margin-Est Kunlun region[J].Geolgy in China,2007,34(1):92-100.

张雪亭,杨生德,杨站君,等.青海省板块构造研究———1∶100万青海省大地构造图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Zhang Xueting,Yang Shengde,Yang Zhanjun,et al.Studyon the plate tectonic framework of Qinghai-Instructionbook of Qinghai plate tectonic map[M].GeologicalPublishing House,Beijing,2007.

7西 北 地 质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2年 

Mesozoic Tectono-Magmatic-Mineralization and Copp

er-GoldPolymetallic Ore Prospecting 

Research in East KunlunMetallog

enic Belt in QinghaiDU Yu-liang1,JIA Qun-zi 1,HAN Sheng

-fu2(1.Xi′an Center of Geological Survey,

CGS,Xi′an 710054,China;2.Qingha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Xining8

10001,China)Abstract:East Kunlun metallogenic belt has mainly undergone four developing period or tectonic cycles:Proterozoic,Early Paleozoic,Late Paleozoic and Mesozoic.Mesozoic tectono-magmatic-metallogenic a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regional copper-gold polymetallic large-scale metallogeny.Based on the ore-controlling of regional abyssal fault as the main line,it has researched East Kunlun tectono-magmatic-mineralization in Qinghai and main mineral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discussed the reg

ional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large-superlarge mineral deposits,and suggestedexploration ideas and prospecting orientations of the magmatic hydrothermal type copper-gold polymetallicdep

osit.Key w

ords:East Kunlun in Qinghai;Mesozoic;tectono-magmatic-mineralization;copper-goldpolymetallic ore;prospecting 

orientations5

7 第4期 杜玉良等: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铜金多金属找矿研究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绪论 (1)大地构造研究内容及基本思想 狭义(传统)概念:研究地壳构造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侧重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地质历史分析法为主,涉及范围限于地壳(表面)和大陆. 概念(广义):研究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学、动力学的科学。大地构造学的广义概念摆脱了单纯的构造发展历史分析(狭义),以地球动力学作为立论基础,研究方法注意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结合;同时注意了地球动力作用的制约下的构造运动与地质(沉积、岩浆、变质、变形等)作用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全球)、更深(岩石圈)。 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固体岩石圈(构造)的各种构造(广义)类型、特征 研究内容:地壳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作用、构造变形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重塑各构造单元大地构造性质及发展历史;划分不同岩石圈构造类型。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阐明一个地区(单元)乃至全球构造运动规律、成因、地球起源与演化,天体演化与成因等。 实践意义——矿产资源形成及分布规律、地震预报、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2)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地质历史分析法(又叫历史-构造比较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的特点。 1.沉积岩相、建造分析沉积岩占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大部分。地层发育、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恢复古地理面貌、古气候、隆起、拗陷、地壳沉降幅度与速度、构造状况以及演化历史。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相应的学科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构造沉积作用与构造-沉积组合(沉积建造) 研究思路:沉积组合→古构造环境→大地构造作用 构造-沉积作用(容纳沉积物的堆积地都是构造变动的产物)沉积作用的内因是沉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制约;外部控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大地构造,大地构造的升降运动造成海平面的升降,使沉积岩相、厚度、层序和岩性方面呈现出构造作用痕迹来。 1) 岩相(单一岩性组合,反映某种沉积环境) 岩相的更替是地壳拗陷和隆起的一种表现,隆-拗造成某种沉积环境的变迁,从而导致同一地区的岩相发生改变。 岩相本身只与拗陷速度有关,与拗陷幅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拗陷速度对相带宽度具有控制作用: x=h/s (h:剥蚀区上升速度,s:沉降区沉降速度)拗隆速度(s、h)越快,宽度(x)越小,反之亦然。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26′N(北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23°26′S(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矿产资源和能源历来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支撑GDP快速增长、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大宗矿产和大部分战略性资源日渐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并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深入研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及成矿成藏机理,拓展新的找矿领域,增强发现新矿床的能力,是缓解我国当前大宗矿产资源紧缺局面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矿床学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地壳浅表矿床日益减少枯竭的情况下,逐步提高深部矿床勘探和开发能力。例如,我国大冶铁矿床、红透山铜矿床、铜陵冬瓜山特大型铜矿床、新疆阿尔泰阿舍勒铜、金、锌特富矿床, 会理麒麟铅、锌矿床、山东增城、乳山金矿床等开采深度均已超过1000米, 有的矿床已近2000米(滕吉文等,2010)。加拿大萨德伯里( Sodbury) 铜-镍矿床已开采到2000米,最深矿井达3050米。南非金矿钻井深4800米。更为重要的是找矿勘探实践和地球深部探测实验证实,虽然绝大多数矿床的形成、就位和保存发生在地壳环境,但成矿系统的驱动机制和成矿金属的集聚过程则受控于岩石圈尺度的深部地质过程,地球深部蕴藏着巨量矿产资源,深度空间找矿潜力巨大。 深部过程与动力学是控制地球形成演化、矿产资源、能源形成,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因此,深入研究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不仅是提高人类对地球形成与演化、地球系统运行规律认识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和研发新的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 以促进我国找矿勘查的重大突破,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地学界一直非常注重大陆岩石圈结构、深部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研究,并将其作为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主要研究领域。美国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地壳探测计划,首次揭示了北美地壳的精细结构,确定了阿帕拉契亚造山带大规模推覆构造,并在落基山等造山带下发现了多个油气田。欧

试析青海省西部的东昆仑山中段的铜银矿矽卡岩的形成原因

试析青海省西部的东昆仑山中段的铜银矿矽卡岩的形成原因 青海省西部的东昆仑山中段属成矿带中部,蕴藏着丰富的铜银矿矽卡岩分布,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本文将结合东昆仑山中段地质环境分析,深入探索铜银矿矽卡岩成因。旨在通过本文论述促进青海省找矿工作开展顺利,促进矽卡岩更加高效开采应用。 标签:青海省东昆仑山铜银矿矽卡岩 铜银矿矽卡岩是一种形成于铜银矿床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的变质岩,是铜、铁、锡等矿产重要的找矿标志。我国青海省西部东昆仑山是重要的矿物资源分布地带,在东昆仑山中段地段具有较为丰富的铜银矿矽卡岩。主要形成原因离不开该地段的地质环境,与地层以及褶皱、断裂,构造以及围岩、温度都有着密切联系。 1青海省西部东昆仑山中段地质环境分析 青海省东昆仑山中段,大地构造单元属东昆仑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其成矿带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中部,划属东昆仑金、铜、铅、锌、铁、多金属成矿带中的昆南金、铜、钴成矿带上。区内岩浆活动较为频繁,从加里东运动至燕山期运动均有岩浆活动,区内各种矿(化)点及蚀变信息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中-新元古代万保沟群和中-晚奥陶世纳赤台群中。 1.1地层 区内地层的分布与构造单元的划分相一致,以昆南断裂为界,由北至南地层区分属秦祁昆地层区和巴颜喀拉-羌北地层区,其中秦祁昆地层区以昆中断裂为界划分为柴达木南缘地层分区和东昆仑山南坡地层分区,巴颜喀拉-羌北地层区可分为阿尼玛卿山分区和巴颜喀拉山分区。区内地层出露复杂,时代跨度大,自古元古代至第四系均有分布,沉积岩石类型有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以及火山岩相等。 1.2褶皱 区内跨越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经历了不同期次、不同层次、不同体制的构造变形,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褶皱。在不同构造单元,褶皱类型也有所区别,如在区内北部的北昆仑岩浆弧带和东昆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褶皱以流变褶皱为主,层滑褶皱次之[1];而在本区中部和南部,褶皱以层滑褶皱为主,流变褶皱较少发育。 1.3断裂 本区经过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规模不等、性质不同的断裂构造。

青海省东昆仑非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青海省东昆仑非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青海省非金属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而且矿产种类非常地齐全,很多非金属矿产储量非常大,而且非金属矿产的资源则位居全中的前列。不过在青海省的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为了进一步了解东昆仑非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相应的找矿远景进行分析,为一步找矿潜力进行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青海省非金属成矿的发展的潜力,对找矿起到一个指导和参考的作用。 标签:非金属矿产资源潜力 0前言 通过分析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及相应的成矿条件,通过对肯德可克、驼路沟以及大场等典型的矿床进行分析,说明东昆仑的矽卡岩型铁多,还有金属矿以及海相火山喷气沉积叠加后进行可以改造型非金属矿。从目前的矿模型以及各类矿产来看,可以看出东昆仑形成矿带潜力从大到小可以排序为:昆南矿带-阿尼玛卿.≧北巴颜喀拉成矿带≧昆北成矿带≧昆中成矿带。 1青海省东昆仑非金属成矿地质主要特点 通过矿产和矿种分析,查明资源储量和矿种及相关矿产地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青海省目前发现的非金属矿种已经达到了67种,占据了全各类矿种的54%。因此可以看出有多种资源储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而且有不少的矿种无法真正地发挥资源方面的优势,比如石棉、石灰岩以及冶金用石英岩,压电水晶以及制碳用灰岩等资源的储量在全国位居前十名。 2非金属矿产的空间分布情况 东昆仑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造山过程的构造,它通过岩浆和沉积的作用,金属成矿的条件变得非常地优越,它以为区域构造和成矿作用特点作为重要的基础,区域自北向南划分了大概4个构造。经过近几年来,国土资源调查在东昆仑地区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分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而发现了很多优质的矿产地。 从调研发现,已知非金属矿床主要是分布在青海北部,尤其是青海省东北部的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矿床数量相对较多,其次是海北、海西州和海南州。从玉树和果洛已知的非金属矿种相对比较单一,而且已知的非金属矿床点地域因为分布不均衡。这些都跟成矿地质背景以及地质工作程度不均衡有关。 3非金属矿产时间分布特征 东昆仑造山带地跨青海和新疆两省,经过历史复杂的演化和独特的构造过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同时由于以往的地质矿产工作程度比较低,由于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地质找矿战略开始西移和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中发现,该地区

板块构造学说导学案

使用时间 主备人 郭志红 审核人 板块构造学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六大板块示意图”说出六大板块的位置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太平洋西侧深海沟—岛弧链、东侧北美科迪勒拉山系、喜玛拉雅山系、大西洋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地壳运动驱动力的认识,正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懂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重点:六大板块的分布,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海沟—岛弧带、高大山系、大西洋等的 形成。 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由板块间碰撞或板块张裂处形成的地形。 预习案 使用说明 1.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教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结合课本里的例题,完成书后练习与预习自测题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一、教材助读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 和 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全球可以划分为 大板块。板块在 之上滑动,板块内部相对比较 ,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 。 3、在下图中填出各板块的名称。 表示 边界,板块的 运动 表示 边界,板块的 运动 4、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 或 ,如 、 。 5、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 、 、 ;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 6、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链的成因是 , 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 。 7、 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二、预习自测 1.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 ( ) A .天体引潮力 B .地幔物质的对流 C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 D .洋流 2.关于东非大裂谷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亚欧板块向非洲板块挤压的结果 B .非洲板块内部张裂的结果 C .印度洋板块向非洲板块俯冲的结果 D .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安第斯山脉的形成是( ) A .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的结果 B .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的结果 C .火山喷发的结果 D .太平洋板块向美洲板块俯冲 4.下列地理事物不是由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形成的是( ) A .马里亚那海沟 B .日本群岛 C .富士山 D .琉球群岛 5.下列关于地球六大板块划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把整个地球分为六大板块 B .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C .把陆地分为六大板块 D .把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6.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在海洋的是( ) A .印度洋板块 B .非洲板块 C .美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7. 世界上的巨大山脉多分布于板块的( ) A .张裂地区和生长边界 B .张裂地区和消亡边界 C .碰撞地区和生长边界 D .碰撞地区和消亡边界 三、我的疑惑 探究案 一、质疑探究 (一) 基础知识探究 1、如果你是魏格纳,将如何证实你的假想? 2、讨论洋底年龄的分布规律? ………………………………装………………………………订…………………………线…………………………………………………………… E B A D C F Q P 全球板块分布图 ⅰ ⅱ

东昆仑金矿成矿模式及分布规律研究

东昆仑金矿成矿模式及分布规律研究 各种矿产均形成于特定的地质背景、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中的某一时期,成矿作用发生具有时代、空间集中分布的特征,因此,成矿规律研究首先要从分析控制和影响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建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浆活动和地球化学等因素出发,研究它们在成矿过程中的特点及相互联系,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地质、成矿作用等综合因素作用的集中体现。研究区位于东昆仑东段,本文指青海省境内所辖东昆仑地区,位于青海省中西部,西起青(海)新(疆)交界,东以哇洪山―温泉断裂为界与鄂拉山相接,北邻柴达木盆地,南接巴颜喀拉北缘。 标签:东昆仑金矿成矿规律 1区域金成矿模式 (1)东昆仑地区前造山阶段为微陆块加上位于其两侧的小洋盆或裂陷槽组成多岛小洋盆/裂陷槽的构造格局,之后加里东期造山活动引起小洋盆或裂陷槽的裂开与闭合,闭合作用造成与其相邻的微陆块之间的碰合。由于是“追上”的碰撞方式,所以能量小,仅仅是造陆(软碰撞),可能不造山,因此,在晚加里东期的造山结果仅产生较弱的、非经济的矿化作用; (2)进入海西期后,东昆仑地区成为古特提斯北部的活动陆缘,从而卷入特提斯构造域的活动之中。自晚泥盆世开始,该地区即遭受其南边的巴颜喀拉一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作用影响,从石炭纪开始陆续有与洋壳俯冲作用有关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二叠纪末一三叠纪初。区内形成了一套与特提斯构造域有关的火成岩组合及叠加在加里东造山带之上的叠加变形带。 (3)在印支期末,随着古特提斯陆缘的不断增生,巴颜喀拉一阿尼玛卿洋闭合,巴颜喀拉褶皱带形成。该期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鄂拉山组钾玄岩的出现和年龄为237-190Ma的S型花岗岩的形成标志着该区已进入陆内造山演化阶段。 (4)矿床形成后,随着陆内演化的进行,山体隆升,于是矿床遭受抬升剥蚀并在近地表发生氧化作用。我们经常看见的有些矿区只出现蚀变岩矿石或同一个矿区一端为石英脉扣“右而另一端为蚀变岩矿石皆为抬升剥蚀的结果。 2空间分布规律 过去对成矿区带的划分大多依据矿床(点)、各类异常的空间分布,往往忽略了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特点,而无法体现矿床间的成因联系和叠加改造特征,因此本文在考虑矿床(点)、异常空间分布的同时,根据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特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结合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矿床成因类型、成矿作用及特点、地球动力学演化等特征,将东昆仑地区划分为昆北弧后裂陷成矿带、

地球科学概论——板块构造学说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浅 析 ————地球科学概论 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 班级:环境工程08-4班 姓名:耿彪 学号:07083265

背景材料: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此后经研究、推断,他在1912年发表《大陆的生成》,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动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花岗岩层)与硅镁质岩石(玄武岩层)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据此,美国学者赫斯(H.H.Hess)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软流层物质的对流上升使海岭地区形成新岩石,并推动整个海底向两侧扩张,最后在海沟地区俯冲沉入大陆地壳下方。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网站2007年11月21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与其板块与板块应力值之间的存在的联系。这些应力值,部分是很慢的,

青海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青海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东昆仑是我国中央(秦祁昆)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区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剥蚀程度浅,从其区域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已发现的众多矿床(点)均显示出该区巨大的找矿潜力。通过对该区域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分析总结,对该地区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东昆仑地区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东昆仑地处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加里东造山带,北邻柴达木盆地,南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相邻,是全球典型的陆缘活动造山带。 东昆仑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前寒武纪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形成稳定陆台;加里东期陆壳裂解为众多的小洋盆;海西期陆壳挤压,初始洋盆闭合并逐渐抬升;印支期挤压作用持续加强,随着昆南断裂和昆中断裂向北俯冲,全区进入强烈的造山阶段,末期南侧的特提斯洋闭合;燕山期进入陆陆碰撞的隆升阶段,伴随发生沿昆中断裂带和昆南断裂带的强烈左行走滑;喜山期陆内的断块隆升形成盆山地貌。 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和区域性断裂(昆北、昆中、昆南、北巴断裂)划分为昆北、昆中、昆南、阿尼玛卿—巴颜喀拉4个三级构造带。昆北构造带由元古界裂解残块(金水口群)、早古生代裂陷槽沉积(滩间山群)和大量的中酸性岩浆岩组成;昆中隆起带由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和各时代侵入杂岩组成;昆南构造带由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洋壳沉积(万保沟群)、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活动陆缘沉积组成。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造山带是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代表洋壳的蛇绿岩与弧后火山岩及岛弧火山岩沉积组合。东昆仑地区褶皱构造发育,轴向以近东西向为主。断裂构造也非常发育,按其走向延伸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北西、北东、近南北向四组。区域性断裂和韧性剪切带是重要的控矿和矿体产出部位。 该区地层出露较齐全,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地层均有出露。其中古元古代金水口群深变质岩(昆中),中、新元古代万保沟群火山沉积建造(昆南),早古生代裂陷槽沉积的滩间山群(昆北)、纳赤台群(昆南)海相碎屑岩及火山岩建造,石炭纪哈拉郭勒组、缔敖苏组,二叠纪布青山群中的马尔争组,三叠纪鄂拉山组是金、银、钴、铜、铅、锌等金属矿产的主要含矿层位。 该区岩浆活动非常强烈,超基性、基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均有分布,多构成规模巨大的岩基、岩株。岩浆活动与铜、钴、金等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是主要的控矿因素。 2主要矿产类型 区内已知矿产有金、铁、铜、铅、锌、钴、锑、银等多个矿种,较重要的矿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魏格纳最先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统一的大陆: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了三迭纪末,这2个古陆进一步分离及漂移,相距越来越远了,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了新生代,因为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里,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说也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未能提供大陆拼合的最佳方案。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后不久,便被视为是一种荒唐的臆想。随着魏格纳本人在科学探险中献身于格陵兰雪原,大陆漂移说一度陷于沉寂。 六十年代初,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接着,郝斯加以深入阐述。 迪茨提出:由于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成的热使地幔物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热循环,形成对流圈,它作用于岩石圈,成为推动地壳运动的主要力量。洋壳的形成与地幔对流有关。洋底就是对流圈的顶,它在洋底的离散带形成,并缓慢地向敛合带扩张。总的看来,洋底构造是地幔对流的直接反映,洋脊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部位,海沟是地幔物质的下降部位。 郝斯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太平洋周围分布岛屿与海沟、大陆边缘山脉以及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 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和派克,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处下冲、消失。全球被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等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地质特征探讨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地质特征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身研究,对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浆岩、成矿特征、地质演化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东昆仑;成矿带;地质特征 1 区域构造 青海东昆仑地区自北向南主要有三条深大断裂,分别为昆北断裂、昆中断裂和昆南断裂,东昆仑东部的哇洪山-温泉断裂将昆北断裂和昆中断裂截断。由于研究程度、研究目的和认识的不同,对东昆仑区域构造划分有不同的方案。在详细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火山岩及区域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之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东昆仑地区划分为五个构造带,分别为昆北构造带、昆中构造带、昆南构造带、阿尼玛卿构造带和鄂拉山构造带。 2 地层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出露地层具有时代跨度范围大、区域差异明显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前寒武纪、早古生代寒武-奥陶纪、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及新生代等时间段。在区域分布上,昆北、昆中和昆南带出露地层较相近,但奥陶纪、泥盆纪及晚三叠纪地层在这三个构造带中的发育程度仍有一定区别,可统一归为东昆仑山南坡地层分区。本文主要将与区域成矿和构造演化相关的部分地层做研究。 3 岩浆岩 东昆仑区域岩浆活动十分强烈,时间上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均有岩浆活动,既有地幔演化过程中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和岩浆分异产生的火山岩,又有造山旋回过程中的花岗岩类和火山岩。其中,中-酸性岩分布最广,规模最大,构成岩浆活动的主体。这些不同的岩石类型记录了东昆仑不同时期的地质演化特征。洋中脊扩张或洋盆演化过程中产生的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则构成了东昆仑地区南北两套显著的蛇绿岩套,它们是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准。 4 成矿特征 东昆仑成矿带属于秦-祁-昆Ⅰ级成矿带,昆仑-柴达木金、铅、锌、银、铜、镍、铬、硼、钾盐(铁、宝玉石)Ⅱ级成矿带,东昆仑前寒武纪-华力西期金、铜、铅、锌(铁)Ⅲ级成矿带。

岩浆岩的成因

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 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岩浆岩种类繁多,性状各异。现简要介绍形成岩浆岩的岩浆种类及其来源;形成岩浆岩的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这些都是岩浆岩成因方面的重大问题,也是地质科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目前仍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 一、原始岩浆的种类和起源 根据目前研究,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底层,并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始岩浆。岩浆岩种类虽然繁多,但原始岩浆的种类却极其有限,一般认为仅三、四种而已,即只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过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在十九世纪中叶布恩森(Bonson,1851)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论点一直未受重视,一些学者却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这就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风行一时的岩浆成因一元论。最早提出一元论者是戴里(Daly)和鲍文。但一元论不能解释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地质事实,即花岗岩在大陆地壳中的分布要比玄武岩广得多,例如据计算,花岗岩的分布面积比玄武岩大五倍,比其他深成岩大二十倍,并且花岗岩几乎不与玄武岩共生。进入本世纪三十年代,列文生—列森格和肯尼迪(Kenndy,1933)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又重新昌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论点,即所谓岩浆成因二元论。本世纪中期前后,有人针对环太平洋“安山岩线”和阿尔卑斯型超基性侵入岩这种地质事实,又提出了安山岩浆和橄榄岩浆的论点。于是进入了所谓岩浆成因的多元论阶段。目前认为种类繁多的岩浆岩就是从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作用形成的。这几种原始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层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局部熔融是现代岩浆成因方面的一个基本概念,大致解释如下:和单种矿物比较起来,岩石在熔化时有下列两个特点:第一,是岩石的熔化温度低于其构成矿物各自单独熔化时的熔点;第二,是岩石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有一个温度区间,而矿物在一定的压力下仅有一个熔化温度。岩石熔化时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是因为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的矿物其熔点也不相同,在岩石熔化时,不同矿物的熔化顺序自然不同。一般的情况是:矿物或岩石中SiO2和K2O含量愈高,即组分愈趋向于“酸性”,愈易熔化,称为易熔组分;反之,矿物或岩石中FeO、MgO、CaO含量愈高,即组分愈趋于“基性”,愈难熔化,称为难熔组分。所以,岩石开始熔化时产生的熔体中SiO2、K2O、Na2O较多,熔体偏于酸性,随着熔化温度的提高,熔体中铁、镁组分增加而渐趋于基性。表中列出了岩屑砂岩在水压为2000巴时所做的熔化实验数据。由该表可知,熔体成分变化十分明显,在690℃至730℃之间局部熔融现象很清楚。熔体成分中SiO2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aO、FeO、MgO组分增加。在780度时岩石大部分熔化,熔体逐渐接近于花岗闪长岩的成分,残留少量难熔基性组分。根据上述试验和地质观察,人们得出了局部熔融的概念,即在岩石开始熔化至全部熔化的温度区间内,岩石中的易熔组分(酸性组分)先熔化,产生酸性熔体,残留体为较基性的难熔固体物质。随着温度增高,熔体数量增加,其基性成分也逐渐增加;当温度达到或超过岩石全部熔化的温度时,岩石全部熔化,熔体成分和被熔化的原岩成分一致。岩石的局部熔融作用又叫重熔作用或深熔作用。岩石局部溶融基本是按石英—长石—橄榄石的顺序进行。由于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温度很高,固态地壳物质和上地幔物质同样也会发生局部熔融或重熔作用,一般认

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 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 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 网站2007 年11 月21 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

六大板块解析

六大板块解析 板块构造与板块分界线所谓板块(plate)就是地球星地壳本身所分成的小块,接受地壳下方释放的能量而开始移动。有移动,必然有撞碰。其他板块受了撞碰,必然造成强烈的震动,而酿成灾害。 依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太平洋以东,不论海陆都是美洲板块,中美洲以西的海面下是太平洋板块。这两个板块都是大板块。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也包括中美洲。与太平洋板块相遇的地方,在墨西哥共和国西岸,也在中美洲地峡西岸。这一带叫做“板缝”,也译为“缝合线”。这一条线是西北—东南向,在海底是一条海沟。与海沟平行的中美洲西岸,是跷起的一条大山脉。这板缝以东包括中美洲地峡及加勒比海一带,虽然是美洲板块,一般人却叫它是“加勒比板块”(Caribbean Plate)。 中美洲地峡以西是太平洋板块,其中接近中美洲地峡的一部分,因为地壳下方岩浆活动,这一部分隆起,与太平洋板块分离,叫做“科科斯板块” (Cocos Plate),也译为“可可斯板块”。这板块虽然面积不大,但不安定。科科斯板块以南是“纳斯卡板块”(Nazca Plate),它本是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也分裂而自成一个板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移动,移向日本海沟。纳斯卡板块向东南方移,侵入南美洲板块以西的加拉帕戈斯海沟。科科斯板块向东北方移动,侵入北美洲板块下方。这是墨西哥及哥伦比亚等国时常出现灾难的原因。人的眼睛只看到地面上的灾变,经常忽视地壳下方的变化。它属于大环境。板块很多。它们之间的分界线,简单说,可有三型:(A)大洋中脊型。例如大西洋中脊,这是一条海底山岭。北起北冰洋,向南经过冰岛及亚速尔群岛,然后南下。这一段叫做北大西洋中脊(北大西洋海岭),由此南下,直到南冰洋(南大洋),这一段叫做南大西洋中脊或南大西洋海岭。中脊以东是美洲板块;以西是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这是出现于大洋裂谷带的例子。 另有一例出现于大陆地区内的裂谷,例如东非裂谷带。这也是地壳由于 张力开裂而形成的谷。东非高地内裂谷带,有许多南北向大湖,例如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和鲁道夫湖,北去有尼罗河谷(地堑谷),直到红海。这红海也是大地堑,西北进入死海,约旦与以色列之间的地堑,东北进入亚丁湾,也是大地堑。东非大裂谷生成时期不过200 万年,那时候猿人已出现,有人在裂谷内找到猿人的化石。 (B)深海沟型。1961 年美国学者赫斯( 底扩展假说,太平洋板块向西移,成为俯冲板块。由于海洋地壳组成的元素是硅和镁,比重大于大陆地壳(由硅和铝构成),西移的太平洋板块,遇到欧亚板块及印度洋板块,俯冲而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和汤加海沟。向西北方俯冲,形成阿留申海沟。 (C)板缝型。第三类是板块缝合线型,简称板缝型。例如印度洋板块北部(印巴次大陆)撞欧亚板块,形成西藏高原和伊朗高原。中生代内有一东西向大洋,隔开上述两大板块。后来,两板块之间缩短距离,成为古地中海 (特提斯海,Tethys)。更进一步,那个由南向北移动的板块,撞入位置偏北的板块下方,掀起两座高原。东为西藏高原,西为伊朗高原。在板缝地区,出现高大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这些山脉都在印度洋板块碰撞部分的上端。在西藏高原内,板缝不在雅鲁藏布江谷 内,而在冈底斯山脉南侧坡。此外,兴都库什山脉也属于印度洋板块,不属于欧亚板块。又,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板缝在托罗斯山脉及阿尔卑斯山脉。 凡位于板缝之上或邻近的地区,常有地震的灾难,而且震级很高。凡位于深海沟附近的地方,必有火山岛或火山岛弧。深海沟附近海床不安定,常有地震。因为当地壳下方“能量”蓄积太多时,必然要寻求机会向外释放。途径有二:一是地震;另一是火山爆发。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平衡,使地壳获得安定。1985 年内这两种情况分别发生在墨西哥及哥伦比亚两国内,造成惊天动地的大灾难。 墨西哥城在北美洲板块之上。这板块的西侧向上翘,科科斯板块较低,向东推进,楔入北美洲板块下方约20 公里远。因此,这一带地区多地震。1985 年地震震源在墨西哥城以西太平洋海面下,相距约300 公里。科科斯板块向北伸出一个尖角,不十分牢固,易被能量掀起造成震动。这次大地震的震中就在这里。震波到达墨西哥城,尚有8.1 级。许多高楼大厦立即倒塌,居民埋在瓦砾堆里,受伤出不来就饿死。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与地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设计本课时处处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保证学困生能够听懂原理、会做习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能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图,说出各个板块的位置和范围; (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岛弧、海沟、海岭、海岸山脉和高大山系等地形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FLASH动画,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填图练习,熟悉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其主要海陆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及其结果) 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考古资料《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 提问: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思想】用考古实例引出“沧海桑田”,让学生初步认识海陆变迁的事实,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自然界海陆变迁的例子? 【设计思想】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知识的机会。 展示“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示意图” 追问: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 【设计思想】这个问题不需要学生马上回答,在“似乎知道又说不清”的矛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被迅速激发。 (二)新课教学 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设计思想】复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下面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世界地图”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xx 被xx 板块和xx 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xx 绝大部分被划分到xx 板块。 XXXX划分到一个板块----- XX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 XX 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XX板块比XX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 120 °、120 W经线;0° (赤道)、南北回归线、60°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 °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 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60°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 26’(N匕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 23° 26(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 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W 经线所围成的区域板块名称多、分布复杂,这些区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国家稠密的地区,考试命题的几率较大。 三、找出板块交界地带较著名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国家名称及板块边界类型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综合选区研究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综合选区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证据权模型在潜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以探讨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综合选区的可能性。 标签:青海东昆仑成矿带选区证据权重模型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位于我国青海省昆仑地区,为我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带,对其考察和研究较多,现已有研究资料现实该矿带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本文旨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分析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区域构造特征、成矿地质特征及时空演化特征探讨该矿带的找矿前景,以为青海东昆仑成矿带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1矿带区域构造特征 既往以来,因研究程度及目的的差异性,对于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的研究,也出现较多中区划构造划分方案。本次研究主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划分为五个构造带,简述如下。 (1)昆北构造带。昆北构造带由昆仑地区西部祁漫塔格裂陷带延至东部香日德,呈北西西向延伸。北侧地层由大量第四系沉积物组成,南侧则覆盖大面积奥陶纪海相沉积岩及玄武岩;由上之下分别为滨海砂岩、流纹岩、泥灰岩、粗砂岩滨浅海相砂岩粉砂岩及滨海相砾岩,属于裂陷早期的盆地沉积。局部俯冲带以形成弧后盆地拉张构造环境,岩体为晚奥陶世一早志留世侵入体。 (2)昆中构造带。昆中构造带由祁漫塔格裂陷带延至南至昆中断裂带之北,大量覆盖花岗岩及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岩系。其中基层岩系主要由角闪岩及麻粒岩构成。 (3)昆南构造带。昆南构造带由昆中构造带延至昆南构造带,呈东西向展布。现已有研究数据显示,该区域为铜、镉、铅、锌含量丰富的成矿带。 (4)阿尼玛卿构造带。阿尼玛卿构造带由昆南深大断裂延至阿尼玛卿断裂,出露蛇绿岩套及弧火山岩系,主要岩石类型包含橄榄辉长岩、辉长岩及辉绿玢岩等,地层中含有丰富的金、锑、铜、镉、砷等金属元素。 (5)鄂拉山构造带。鄂拉山构造带地处鄂拉山构造带,呈北西西向展布,由哇洪山一温泉断裂斜截为东西两段,西部为东昆仑造山带,东部构造主要覆盖大量火山沉积岩。 2证据权模型在潜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1)证据权模型简述。证据权模型基于贝叶斯规则建立,由医学发展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