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学关于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七项措施

XX大学关于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七项措施

为贯彻落实《XX大学关于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七项措施,具体如下:

一、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成立“未来卓越教师学会”,施行“名师实验班”培养

核心理念:培养具备名师气质的师范生

总体目标:实现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双专业化和相对分离,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立足培养“目标定位准、专业知识精、教研实践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师范生,使其成为具有未来教育家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优秀师资。

主要措施:

(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各学科学院正确处理“卓越教师”培养与“拔尖人才”培养的关系,做到两个优先:经费分配优先支持师范专业;师资安排优先支持师范专业。在教师教育学院专业指导和统筹管理下,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师范生从教素质。

1.成立XX大学“卓越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师范专业“卓越教师”工作小组,保证“卓越教师”工作的顺利实施。

2.在汉语言文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六个省级试点专业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其他专业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3.搭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卓越师范生教学网站,将各门基础教育学科的教学内容、科研新成果、学术前沿介绍等资源上网开放,并定期将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做成简报发布在网上,供师范生学习使用。

4.增加教学和实践经费投入。设立“卓越教师”培养专项经费,用于校外专家的聘请费、专家授课、指导费,学生社会调查、技能强

化训练等各项费用。

(二)“未来卓越教师”学会

在教师教育学院指导下,完善“未来卓越教师”学会建设,努力打造未来教育家成长的学生学术团体,广泛动员师范生主动参与教师教育活动,促进师范生教师综合素质,切实提高师范生从教素养,从而培养出乐教适教、综合素质过硬的未来基础教育师资。

1.召开XX大学“未来卓越教师”学会专家指导组会议,研制工作方案,指导学会工作开展。

2.编写《XX大学“未来卓越教师”学会章程》,选举学会理事,开设学会微博,完善学会制度、组织建设。

3.定期组织学会成员开展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增强学会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

4.充分发挥学会在广大师范生中的辐射作用,组织教师技能测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训练,使教师技能培训常态化、生活化,切实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

5.开展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之间交流与联系;协助组织开展各级各学科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协助组织参与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的教育见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

(三)“名师实验班”

从教师教育各专业中公开遴选一批综合素质高、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组成“名师实验班”。依托设在我校的“我省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优势,和省级中小学名师跟班学习,聘请省级名师给“名师实验班”的学生授课,面对面进行专业指导,形成以教授带名师,名师带未来名师的阶梯性的培养方式。把未来名师和当代中小学名师进行对接培养,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工程的深入推进提供典范。力争通过三至四年的特色培养,“名师实验班”的学生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有较好名次;毕业后,通过在实践教学岗位的锻炼,争取三年达到骨干教师水平,五年进入区域名师行列,十年走进省级名师队伍。

1.实行双导师制,给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同时聘请中小学名师,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技能指导和训练(示范课和专题讲座)。

2.优先使用功能教室,如微格教室、案例研讨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等进行教学培训。

3.专项经费保障,拨付名师实验班专项经费,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及研究等各项活动的开展,保证名师实验班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行。

4.形成稳定实习基地,每个年级确定一所中小学作为名师培养基地,开展听课、考察、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

5.优先推荐进入学科教育硕士培养。

(四)研究生培养

着力贯通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着力发展学科教育方向。充分利用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紧密相关学科均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优势,加快自设相应学科教育二级博士点建设步伐。探索“4+2”本硕连读、“4+4”本硕博连读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4+2”、“4+4”模式是教师的“精英教育”模式,构建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以及博士生层次有机贯通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使中小学教师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纳入研究生层次的培养体系。力争到2014年,建立“4+4”本硕博连读教师教育培养体制。培养“4+2”本硕连读师范生200名、“4+4”本硕博连读师范生20名。

二、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全面构建

核心理念:坚持以专业化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实践取向、教与学共成长,全方位构建我校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总体目标:深化教师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体现我校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教育实习实践体系;组织编写出版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教材;全方位、有深度地开展教学方式变革,形成一整套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教师

培养国际化视野、教育理论和技能与学科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具有鲜明特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和推广价值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案,使师范类学生达到专业教育高水平、教师培养高质量的“双高”目标。

主要措施:

(一)教师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

建立教师教育课程、教材资源建设中心,设立教师教育教材改革专项基金。由教师教育学院负责统筹协调,分步骤组织编写出版系列教师教育教材,力争3-5年完成。开展教师教育专业精品课建设立项计划,参与“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计划”,每个教师教育专业至少都要有一门课程纳入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国家级、省级、校级);每个教授至少都要领衔主持一门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

协调教师教育课程中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实践操作、基本素养四类课程的比例和内在关系,形成一体化(打造四年一贯)的课程结构。减少公共类、理论类课程,加强学科类、实践类课程,提高素养类、技能类课程。解决学生总分分配矛盾,按学分类、证书类、兴趣类进行课程建设与管理,根据学习结果给予学分或颁发相应证书。

(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变革

积极尝试和开展“基于问题”和“能力导向”的教学方式改革,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案例教学和研究,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采取网络开放式与课堂教学式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与要求,采取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取得教学质量最大化的效果。建设“远程互动教室”,开展“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同步网络课堂”工作。积极与国内其他优秀的师范院校交流沟通,共同建设教师网联同步课堂共享课程,充分利用其他师范院校丰富的教师教学资源。

三、加强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测试中心”建设, 强化师范生基本职业技能培训

核心理念:培养基本功扎实全面的准教师

总体目标:以提升师范生综合教学技能为主要目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与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能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测试中心”,传承我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确保师范生在教师基本职业技能上人人过关、个个合格,全面提高师范生的从教能力。

主要措施:

1.出台《XX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考核办法》(试行)和《XX 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案》。根据不同年级与专业特点,编写《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手册》,发放给2013级师范专业学生,做到每位师范生人手一册。

2.实训平台建设。完善两个校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健全和完善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测试中心。完善“三笔一画”测试中心及其软件系统建设,合理规划两个校区教师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对全校师范生采取考证制度,只有通过所有教师技能考核,取得相应认证,才有资格参与教育实习。

①“三笔一画”训练。发挥学校兼职书法教师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师范生汉字书写规法和书写技能(含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对师范生进行达标及提高培训,采用测试系统进行认证。

②普通话训练。遴选普通话(口语)教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含朗读、讲演、交谈、教学口语、教育口语),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认证。

③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加强师范生教学工作技能(含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多媒体使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班主任工作)训练,采取考证制度。

3.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建立数字化与实体化并存的资源数据库,其中包括教师教育教材库、中小学教材库和视频案例资源库等,从而增强教育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4.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以赛促训,实行评比奖励制度,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开展师范生“精英赛”即每个学院选拔优秀选手

进行全校性比赛;“抽检赛”即从各师范专业中按学号随机抽选方式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积极选派优秀选手参与各级各类“师范生素质”竞赛。

四、协同创新教育实践方式,构建多方位教师教育共同体,搭建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平台

核心理念:输出大学文化、大学教育思想,大学与中小学共同培育优良师资

总体目标:变革实习方式,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交流,实现师范生与在职教师共成长。建立对学校教育的完整认识,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师教育技能,强化教育实践与体验环节,推动教师教育实习工作新发展。

主要措施:

(一)实行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制度

结合各师范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教育观摩、教育参与、教育研究”各阶段的目标和要求,由教师教育学院组织编写《XX大学师范专业实习工作指导手册(试行)》,提高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1.部分试点:2012年在2009级6个学院9个师范专业进行试点。

2.扩大试点:2013年在2010级10个学院14个师范专业进行试点。在各学院试点基础上,由教师教育学院统筹组织开展联合多学科组队实习试点。

3.全面实施:2014年在2011级所有师范专业实行。修订《XX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工作指导手册》,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满意率。

(二)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

1.增加教育实习基地建设费,统筹管理。召开教育实习基地年度研讨会。建好我校10个“基础教育改革与服务实践基地”和“XX市基础教育改革与服务实验区”基础上,扩大实验区范围,力争将XX、XX、XX等地区纳入实验区范围。同时,将教育实习基地扩展到省内偏远的农村达标校,如XX、XX、XX等县市,不集中于XX市区。

2.由教师教育学院统筹,各相关学院参与,在省内各地的中小学

进行调研,同时组建多学科师范生混合实习队,进入试点实习基地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全程指导和检查,采取规范管理。

3.通过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帮助地方政府、基础教育单位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促进他们获得有效的持续发展。积极推进与实习基地的深度结合,推动全方位改革。将师范生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学校免费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实现双赢。

(三)构建多方位服务基础教育的共同体

1.我省省教师教育联盟

建立以XX大学为主,联合我省相关师范教育专业院校(XX学院、XX学院、XX学院等),组建“省教师教育联盟”。

①召开省教师教育联盟年会,增强教师教育交流、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开展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共建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加快国家级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和教师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区建设,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内涵发展。

②联合各学校力量向教育部、省教育厅争取统一的政策与支持,做优做强我省教师教育。积极参与我省革命老区与农村教育均衡建设,为提升其基础教育水平,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

2.实习学校共同体

①建立实习学校共同体,为我校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提供教育见习和实习平台,全程参与我校师范生培养,将实习学校作为我校教师专业培养工作的延伸。以我校为纽带,各实验学校之间基于共同愿景,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加强共同体内部联系合作。

②整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输出我校教育思想、学术理念、教学管理和学科前沿信息,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相融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组织“中学新课程教授系列专题讲座”计划,进行教师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强调科研成果辐射教学实践、大学教育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③授权教师教育学院对外协调开展与各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将实习学校发展为我校的实验学校或把省内有意向与我校合作的若干所优质民办学校发展为我校附属实验学校。按照“国有联办、委托管理、自主办学”的模式,由地方政府(或房地产公司)与我校联合创办“我省师大××附属实验学校”。

(四)搭建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平台

依托学校内部刊物资源或与相关出版单位合作,通过增设关于教师教育专刊或专栏,进行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形成关于教师教育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五、理顺教师教育工作管理机制,完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核心理念:对每位师范生、每所用人单位学校负责

总体目标:进一步明晰教师教育工作与原相关部门的职能,增加经费投入,为开展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专业化教师人才培养、在职教师培训、教师教育交流及教师教育研究等提供硬件支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教师教育评估体系与检查体系。

(一)理顺教师教育工作管理机制

1.颁布《关于教师教育学院与教务处相关职能划分的通知》,明确与教务处的职能划分。加强与各学科学院的沟通与交流,调动大家积极性,集思广义,形成合力,明确教师教育学院与各学科学院职责分工,共同做优做强我校教师教育。

2.制定并落实教师教育规范管理条例,坚持常规性检查和随机性抽查的“双查”制度,全程对教师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采取教师教育专业自我评估、学员评估、专家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建立教师教育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二)构建教师教育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督导检查评估制度,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习开展质量监督与评估,采取教师教育专业自我评估、学员评估、专家评估和第三方评估

等多种方式,做到保证“每位毕业生的质量、每门课程的质量、每节课的质量、每次训练和活动的质量”。

2.推进和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责任机制、建立教学流程、规范和基本标准,开展教师培养体系的认证与评价,通过建立教师教育专门课程评价认证的保障机制,确保教师教育课程计划符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要求各专业每年度上交每位师范生成长记录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教师教育质量工作报告。

六、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项目

核心理念:精心培育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总体目标:依托“国培计划”,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主要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调研,优化“国培”课程设置。积极开展“国培计划”等项目需求调研工作。优选培训案例,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培训者的不同需求,实施主题式培训,增强培训主题和内容的学术性与实践性,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规范项目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实行精细化管理,完善质量评估机制,促进内涵式发展。

3.积极整合资源,力争更多项目。由教师教育学院整合各师范学院的资源进行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已有的“国培”项目承办经验,继续办好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合理拓展校外资源,建立“省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以及送培下乡”以及“各地市委托培训(或合作培训项目)”等项目,做到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职前和职后相贯通,培训与研究相结合,学科培训与通识培训相结合。整合校内各项资源,建立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包括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积极参加中西部国培项目的招标工作,争取承担各学科项目。

七、提升学科教学教师学历职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核心理念: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总体目标: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学科教学教师队伍。通过内引外聘,健全优秀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培养机制。

主要措施:

(一)职称与学位提升计划

执行“学位提升计划”,采取横向联合、资源共享方式在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二级学科教育博士点方式,提升现有学科教育教师的学位。

(二)队伍优化计划

执行“队伍优化计划”,引进和培养具有高水平学科背景、学科教育学专业背景、中小学实践教学背景的师资,优化学校学科教育教师队伍;引进培养具有高水平学科背景、学科教育学专业背景、中小学实践教学背景的师资,优化学校学科教育教师队伍。

(三)教师教育专项研究与支持计划

实施教师教育技能课程教材编写工程,开展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提高学科教育教师研究能力与研究水平。

(四)成立特级教师或名师工作中心,敦聘“学科教育兼职教授”

明确岗位职责和招聘条件,聘请一批涵盖我校所有教师教育专业的著名教授以及全省中小学名师为教师教育学院的“学科教育兼职教授”。

“学科教育兼职教授”岗位负责指导本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讲授本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前沿专题讲座;引领学科课程与学科教学教师的成长发展;指导师范生的实习和教学技能训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