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三国演义 中日韩谁执牛耳?

制造业三国演义中日韩谁执牛耳?

日本6月制造业活动萎缩步伐连续第5个月放缓,显示企业正逐步走出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期,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经季节调整后为48.2,尽管仍低于50的荣枯分水岭,但已经是2008年4月以来最高;韩国6月份制造业信心指数(BSI)由5月份的74升至77,连续4个月保持升势,并触及一年来的高点;而中国PMI指数更是连续4个月位于50的荣枯临界点之上。

中日韩制造业都十分发达,三国常因地缘性而被一并提起。在金融危机蔓延的当下,三国制造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冲击,而产业在应对和调整的同时,三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各自发生悄然变化。

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GlobalInsight日前甚至预测,中国在2009年就将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尽管专家们对此并不认同,但专家们普遍认为,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的发展后劲各不相同,而中国制造业的前景看好。

对于中国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的说法,广东商学院国际商务系教授周松兰对记者表示并不完全赞同,她认为,从当前中国制造业现状来看,虽然拥有一定的制造规模,但是与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即使制造规模相差无几,中美产业技术方面也依旧存在巨大的差距。

但周松兰认为,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的排位将可能出现大逆转,她对记者说:“根据静态现状,即依照当前各国制造业基本存量来看,即使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日本制造业仍能在三国之中拔得头筹,其次是韩国,然后是中国。而从动向角度来看,三国排位则出现大逆转,依次是中国、韩国、日本。这是从产业发展规律推断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赵江林也认为,“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东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制造业水平的排名显而易见,就是依次为日本、韩国、中国。但如今的东亚经济圈已将开始呈现中国、韩国在追赶日本的局面。中韩两国制造水平正处在一种加速提高的过程之中,而日本手里虽然掌握一定的研发能力和精密技术,但是危机之后,已出现一些欧美国家将其在日本的研发逐步向中国、韩国等国家转移的倾向。”

对于中日韩制造业现状、未来以及发展应对之策,日前采访了多位专家进行详细解读。

日本制造业:后劲不足

现状:

外向型经济深受其害

“哪个国家离美国近,哪个国家受到的影响必然大。毋庸置疑,东亚制造业此次受危机打击最大的就是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经济研究

室主任赵江林说。

金融危机除直接影响发源地美国外,更多地是通过贸易往来影响其他国经济。广东商学院国际商务系教授周松兰对记者分析说,外向型国家意味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通联程度较高,一旦外部市场有任何风吹草动,作为经济风向标的制造业就会深受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日本与韩国经济当时就深受重创,而眼下的金融危机,无论是从范围还是程度上来看,都远超过1997年,日韩两国的制造业难逃此劫,并且所受的影响大于中国。

日本制造业此次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外向型经济模式只是诱因之一。赵江林表示,二战之后,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直追寻美国的脚步。但数据显示,多数发达国家制造业占本国GDP比重只有10%左右,而日本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却远远高于10%,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本国的技术产业链难以转移。日本制造业在东亚地区转移的主要目标国家是中国、韩国,但很多高精尖的制造业生产技术还留在国内,这也意味着日本要承受更高的成本,高昂的生产成本也就成为如今日本制造业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另一诱因。

目前来看,据周松兰观察,金融危机对日本制造业的影响,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失业人数和库存量的上升以及订单数量骤减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受到挑战的还有日本企业一直引以为傲的终身雇佣制度,大量的裁员打破生产机制,原来强大的企业文化被打破,员工对企业认同感下降,日本制造业最大优势就此丧失。”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长期从事制造业研究的周国来对记者说。

未来:

霸主地位难保

当前,日本在东亚地区制造业强国的地位无人动摇,未来,其制造业的东亚霸主地位究竟能保持多久以,众专家纷纷质疑。

据周松兰分析,中日韩三国中,日本制造产业发展基础相对稳固。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时,日本就已经开始对外开放,工业化基础十分牢固,这也成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迅速,并成为东亚制造业领头羊的根本原因。

“但是,过早实现工业化却让日本高处不胜寒,早早站在世界制造业的前端让日本一方面疲于应付来自新兴制造业国家的冲击,一方面又要面对自身发展空间有限、后劲儿不足的尴尬。动向形势来看,日本制造业正处于下滑的阶段。”周松兰特意强调:她所说的下滑不是仅指日本制造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的短期下滑,而是一个长期趋势。

应对策略:

收缩与扩张并行

目前日本制造业一方面在收缩分布全球的产业链环节,将回收的资金更多用于对国内制造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也在寻找扩张的机会,日本的很多财团在全球市场搜寻可行的投资商机。

尽管现在尚没有爆出很多日本财团并购海外企业的新闻,但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合伙人姚新平认为,这种“逢低吸纳”的行为极有可能发生。他称,金融危机让日元升值,有利于企业并购,同时,海外投资机会增多,所以趁这个机会收购,待一二年后实体经济情况恢复,绝对会有巨大的收益,并能对日本制造业日后复苏发展产生帮助。

在后危机时代,姚新平预测,能带动日本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恢复的产业还日本的核心制造产业——汽车制造以及家电、办公用品类产品生产等。尽管近来美国汽车行业问题严重,但姚新平仍相信危机之后,日本汽车制造业会出现强劲的反弹。他认为,美国汽车制造业陷入危机,反而会为日本汽车生产和销售腾出巨大空间,给日本汽车今后恢复、发展带来希望,甚至可能带动日本经济的整体上扬复苏。姚新平说:“日本现在正在尝试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取代传统的生产线生产,以求提高产能,从而带动人均生产率的上升和单位人工成本的下降”。

韩国制造业:夹在中间

现状:

受危机影响程度小于日本

黑龙江东方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部的崔庆哲告诉记者,在全球经济都受到冲击的恶劣环境下,韩国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小于日本。但是,从他个人接触到的一些在韩国企业工作人员的口中,他还是看出了韩国人对自己工作处境的担忧。根据今年3月的数据,韩国的失业人口达到95万,实际的失业人口可能超过300万。

虽然如此,崔庆哲对韩国制造业还是有信心的,他说:“一般遇到困难时,韩国企业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扶持。另外,韩国企业也适时地将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地方,如越南等。所以,韩国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危机下的表现还是可以的。”崔庆哲还认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在给韩国经济教训的同时,也使其吸取了很多危机应对经验。

未来:

“三明治”的尴尬

“韩国制造业像是被中国和日本夹在中间的三明治,生产成本低不过中国,技术、质量拼不过日本,两边都出不了头,不尴不尬最难受。”姚新平形象地向

我们形容了韩国制造业当前发展的困惑所在。

周松兰认为,韩国制造业面临与日本相似的问题,也是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尽管工业化程度难以赶超日本,但也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未来,韩国可以考虑向高端制造业方面发展,但是可供发展的空间着实有限。

姚新平也认为,传统制造产业方面,韩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赶超日本,建议韩国制造业可以走一些差异化路线,比如生物、化学等现在尚未得到完全开发的技术。

周国来说:“韩国制造业的发展也会维持在相当的水平,只是国际影响力方面难有作为。”

应对策略:

积极开拓外部市场

崔庆哲认为,日本企业界对外开放思想要比韩国保守,从跨国经营看,日本跨国经营成功的仅限于大企业,日本中小企业不敢走出去,或是走不出去,这是国内体制的问题。一直以来日本中小企业依靠大企业生存,如果大企业走出国门,他们必须跟着走,而自己主动走出去的比较少。而韩国相对更加开放。当前中国推行刺激内需的计划,推行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这让国产品牌有机会开拓农村市场,相应为日韩品牌在城市市场的留出了竞争空间。此外,日韩企业也开始与中国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借助中国企业在农村市场开拓的渠道,日韩企业也可能进入该渠道并继续延伸。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对日韩的制造业,特别是韩国带来新的机遇。

对于这一结论,姚新平也相当认同,在“争夺”中国市场上,他认为,韩国确实比日本表现的更为积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手机。据姚新平讲述,早期,韩国和日本企业都曾在中国制造和销售手机,而今,结果很明显,中国市场上几乎看不到日本手机的身影了,而韩国的三星手机则牢牢守住中国市场,一举夺下全球销量第二的宝座,LG也在去年超过摩托罗拉,位居全球第三。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市场在韩国对外投资中所占比例已高达60%。

“韩国的现代汽车来中国销售,品牌不叫‘韩国现代’,不叫‘现代北京’,而称为‘北京现代’,特地将销售国家首都名称放在品牌名称前面,在潜意识里谋求当地人的认同,由此可见韩国制造企业对进入中国市场所下的功夫之深。”姚新平说:“韩国长期依附中国这个巨大消费市场,这样能保障其制造业发展一直还算顺利。”不过,姚新平也指出,靠人不如靠己,长期依附外部市场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中国制造业:空间广阔

现状:

出口企业订单减少

“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超前消费的习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为了满足其需要,生产了大量并非生活必需品的玩具、服装甚至奢侈品等等”。周国来表示,金融危机的到来,打破了全球经济长期存在的经济泡沫,由于不是生活日常必需品,金融危机一来,中国很多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为主要市场的制造企业订单落空。如果产品能够转为内需,适应国内市场还好,可毕竟很多制造企业的产品都是依照欧美消费者情况定制的,例如服装,其型号、样式一般很难适应国内消费者,而马上转型成本高、投入大,不是短时间内可能实现的。所以金融海啸到来后,我国沿海地区一些制造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制造企业深受其害,有一些倒闭。

但周国来认为,从危机以来公布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远远小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所以制造业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小。“虽然此次危机不会太快过去,但相信,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经济将在危机之后出现脱胎换骨的发展。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受危机影响不大,作为国民支柱的制造企业并未受到太严重的冲击,尽管受危机影响有少部分制造企业倒闭了,但今后还会有新的制造企业成长起来,只要制造业不垮,未来中国经济复苏的脚步就不会停。”

未来:

或将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采访中,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制造业将成为中日韩三国中摆脱危机阴影的“第一国”,未来发展空间和劲头最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赵江林明确表示了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信心,她称,中国现在所拥有的市场规模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再加上政府对制造业大力的政策支持,市场和政策的双向拉动,相信中国的制造业将会有一个较快地恢复。

周松兰认为,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正从生产要素的驱动阶段向创新主导阶段逐步转移,这一转移如能实现,中国将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周松兰说,如今在制造业领域呼风唤雨的美国、英国、日本等,都曾扮演过世界工厂的角色,从他们制造业演变发展过程来看,技术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究竟是世界工厂还是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两个决定性指标。而中国目前,制造业规模已达到世界数二、数三的位置,但是产业技术方面,情况还不太乐观。

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Glob鄄alInsight甚至预测,中国在2009年就将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

对此种说法,周松兰表示并不完全赞同,她认为,从当前中国制造业现状看与美国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赵江林则认为,中国在2009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制造中心一说,时间上应该是不对的,言之尚早。但由于美国制造业有90%都不在国内,可以说,美国制造业能转移的产业几乎都已经转移了,留在国内的通常为技术研发、日常必需品、受交通运输限制的产业和一些高端产品,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制造业将超过美国。

应对策略:

产业升级转型

常年研究东亚经济的赵江林认为,产业调整和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将成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她解释说,与发达国家在高端产业上出现的问题不同,中国制造业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急需提高产业水平。早在2006年前后,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制造业转型趋势就已初步显现,只是苗头尚不明显。而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可以看作是促使产业改革蜕变的一个时机。

赵江林还补充说,长期的实践也证明,我国很多旧的产业在竞争中的确存在很大的生存压力。现在越南、缅甸等国已经可以提供更为低廉的生产成本,这对我国的低成本优势造成冲击,包括纺织服装等依靠价廉来吸引订单的产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个是国外竞争压力,一个是国内成本增加的压力,内外两方面,都要求中国制造业要进行大的产业调整。当前的金融危机将促进、加速这一过程的进行。”

周国来也同意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需要转型升级、自主创新的说法,不过他认为:“制造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绝不能一概而论。”周国来举例说,以传统制造业纺织产业为例,现在很多人提出纺织产业IT化,即以电脑来代替传统的人工劳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是劳动率提升的前提,却是以牺牲无数人就业岗位为代价的,一旦纺织企业IT化实现,多余的人力资源将怎样分配?更何况社会上还有成千上万人的就业问题尚未解决,这不符合中国国情,这样的制造业企业也不适合转型。

与此相对,还有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产业,如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很多OEM企业,主要以承接发达国家的部分产业链,只是单纯的加工制造企业,手中没有分销渠道,企业生杀大权全掌握在外人手中。对于他们来说,进行产业链升级转型则不失为一条康庄大道。周国来说:“制造企业想要有所发展,必须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都具有竞争力,不仅能在产品最后的组装制造、还要在产品的设计、研发环节寻求突破。”

被访嘉宾:周国来,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姚新平,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合伙人;赵江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周松兰,广东商学院国际商务系教授;崔庆哲,黑龙江东方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部;

中日韩制造业之异同比较

谈及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的优劣,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们普遍对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低廉的劳动力及生产成本给予了充分肯定。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长期从事制造业研究的周国来认为,与日本和韩国国土较小的情况不同,中国拥有世界排名第三的国土面积和约占世界1/5的人口,内需市场十分强大。巨大的消费市场是中国发展制造业最有力的保证,无论什么制造企业来到中国发展都将如鱼得水。即使在当前金融危机蔓延的恶劣环境下,我国的内需市场也消化了很多制造企业的多余产能。相比之下,日本和韩国都是独立的岛国,人口少、面积也小,自然资源和市场都有限,内需是绝对无法与中国抗衡的,只能开拓外需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

成本方面,广东商学院国际商务系教授周松兰对记者举例说,仅从企业投资办厂购买土地这一项来看,中国的国土面积大,意味着地价的相对低廉,同样是建厂用的土地,在日韩两国,需要付出比中国更高的资金投入,一般企业很难承受,尽管目前中国沿海等发达地区地价和生活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但其价格仍与日韩两国有很大的差距,更何况我国还拥有西部地区等需要开发的区域,生产成本将会更低。“这也是很多欧美、日本制造企业近些年来将产业向中国转移的一大原因所在。”

除土地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赵江林补充说,中国的技术成本,即有知识的人力资源的成本和其他先进制造业国家比较,也是非常低的。“现在,很多具有高学历的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因此跨国公司如决定在中国投资建厂,雇佣一个大学生所要付出的薪酬比在日韩两国低得多。”

当然,周松兰也提到,随着当前中国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生产成本自然也较从前有了提高,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成本则可能更低。但与日韩两国相比,我国还是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周松兰认为,制造业自主创新力度不够已成为中日韩三国共有的一个问题。另外,我国的现有技术先进性还比不上日韩,企业的管理也有一定差距。周国来也认为,纪律和计划性都是制造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必备的素质,而这方面恰恰是中国企业较为薄弱的,相比之下,日本制造企业文化更为强大。

而对于中日韩三国中制造业最为发达先进的日本,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合伙人姚新平分析认为,与中国、韩国相比,日本优势主要有三点:一是作业现场的生产率高,无论是人均的产量还是人均劳动生产率都是如此;二是在目前的东亚地区,日本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处于绝对领先;三是技术研发投入较多,制造技术工艺领先,在高端产品制造方面拥有极大的技术优势。

虽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曾有这样一个比喻:日本的经济就像在沙漠中建立的摩天大厦,宏伟富丽却根基不稳,这主要是受自身条件所限。日本很多产业包括制造业的发展并不能像中国那样顺风顺水,条件优渥。姚新平指出,首先,日本

制造业人工成本过高,这点已得到普遍认同;其次,日本政府对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干预较为严重。

姚新平解释说,当前,日本制造业的研发、生产等很多环节都已走出国门,分散渗透到全球其他地区之中,这使得日本制造业极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更糟糕的是,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与其他国家制造产业链中只有一两个环节“在外”不同,日本几乎所有制造业的产业环节都分散在外。这样,即使日本本身经济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巨大冲击,也无法保证与其产业链环节有关的国家经济不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形象地说,就是日本一个国家,却在承担着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风险。

规模较小的内需市场也是困扰日本和韩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姚新平对记者说,一旦危机到来影响海外市场,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消化一部分产品。而日本和韩国,国内市场较小,产业链出现断裂后,很难再短期内迅速找到其他国家进行修补。

赵江林说:“目前已形成共识,中日韩三国制造业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出口,从当前各项指标看来,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制造业水平,都处在一个‘触底回返’的过程,究竟何时能走出制造业困境,还是要看各国的具体情况。”如何走出金融危阴影,将是中日韩三国制造业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文章来源:管理咨询https://www.360docs.net/doc/a115890993.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