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9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9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9

高三地理专题九、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一、高考展望

本专题内容是将中国区域地理以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重新排列组合,用有关地理学的原理、规律分析阐释评价区域国土整治工作的背景、措施、区域规划和发展的方向等。本专题内容主要是为高考试题提供背景材料,与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重点工程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以各种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析各农业区位的优势、不利条件,产生原因,解决措施,发展方向等成为考查的热点。

2.区域特点与区域差异的比较,根据区域的相似性,借鉴其它区域开发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措施。

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各区域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治理的措施、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城市新区的建设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二、考点透析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与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治理进行比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黄土疏松易侵蚀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蚀作用较强。人为原因有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矿,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产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使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目的: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2、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一般方法

一般是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因素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1.区位条件某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与其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

2自然条件某地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可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1)地质条件: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质构造中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2)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少,工

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对交通线路的限制很大,工程造价高,应尽量避开沼泽地、陡坡,无法避开陡坡、山地可修盘山公路或隧道。(3)气候条件: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航空港应选择能见度比较好的地区。

3.资源条件 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保证。

4.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它经济部门的发展对运输的需求。

5.科学技术因素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3、我国南方低山地区各种资源的优势与问题

三、精典回放

例1:图1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化

B .兴修水利

C .毁林开荒

D .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2.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

B .b 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C .C 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 .d 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3.图中e 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

害和生态问题有

图1

A沙尘暴B.泥石流C.水土流失D.台风

【解析】1.读图可知,秦代以前森林遭破坏的地区主要分布地黄河中下游地区,西汉时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包括新疆的部分绿洲地区。当时生产技术比较落后,遭破坏的原因是毁林开荒发展农业和营造帝王宫殿与陵墓。

2.a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地处中温带地区,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b地区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人工次生林较多;c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森林覆盖率很低;d地区位于西南地区林区,交通不便,一直没有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3.e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降水丰富、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若森林一旦破坏,极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答案】1.CD 2.AB 3.BC

例2:图2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3为图2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1为图2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23—27题。

图3

图2

4.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A.中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发展B.臭气层空洞

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D.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量增加

5.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A.温度下降B.温度升高

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D.过量抽取地下水

6.协调本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A.增加移民B.控制人口数量C.扩大耕地面积D.保育天然植被

【解析】4.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

5.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同样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上游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流域内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

6.干旱地区协调人地发展关系的途径主要有:控制人口数量、保护天然植被。

【答案】4.AD 5.CD 6.BD

四、能力提升

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获悉,截至2004年5月31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214.93亿度,目前,三峡电站已有8台机组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已达到560万千瓦,曾经桀骜不驯的千年三峡江水,从此听从人类的调遣,华夏儿女魂牵梦萦的世纪夙愿正在变为现实。据此回答1—3题。1.兴建三峡工程的最突出的意义为()

A.防洪,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

B.灌溉,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农田提供灌溉水源

C.旅游,使长江两岸地区的风景更加秀丽

D.航运,改善川江航运条件

2.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中,最难解决的是()

A.中华鲟的洄游产卵问题B.农村移民开发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

C.库区的泥沙淤积问题D.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3.三峡工程建设及其库区移民安置面临的最大困难分别是()

A.生态环境脆弱与移民环境容量不足B.经济落后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C.移民安置任务艰巨与移民环境容量不足D.水土流失严重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被称为我国沙尘暴主要源头之一的内蒙古阿拉善盟,2003年沙尘暴天气略有减少。据阿拉善盟气象部门预测,阿盟降水较去年有所增多,未来几年内,阿拉善沙尘暴天数有可望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据此回答4—6题。

4.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B.深居内陆,地形阻隔

C.植被稀少,河流短小D.常年受亚洲高压控制

5.我国目前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是()

①局部逆转,整体扩大②局部扩大,整体逆转③治理速度超过破坏速度

④破坏速度超过治理速度⑤维持在平衡状态⑥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

⑦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A.①④⑦B.②③⑥C.⑤⑥⑦D.②④⑦

6.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的荒漠化土地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图4、图5分别为我国某省区域图和该省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回答7—8题。

图4 图5

6

7.关于图4中A 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是A 城市形成的首要因素

B .A 城市依靠附近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

C .石油资源枯竭是制约A 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D .便利的水陆交通,使A 城市成为该省最大的工业城市 8.关于该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 ②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

③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低温冷害 ④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回

答9—10题。

9.关于我国农业发展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雨、热同期 B .土地资源总量和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C .干旱地区面积较小,旱涝灾害多

D .水资源总量和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10.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从长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到停止围垦,并逐步实行退耕还湿(地), 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②恢复湿地具有的蓄水和调节气候、河川径流的功能

③利于收集沼气建立新能源基地 ④抬高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下图所示是我国东经110°以东地区的月等降水量线分布状况,M 、N 、P 、Q 分别代表不同纬度带的四个地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11—12题:

11.用字母表示的四个地区中,最容易发生春旱的地区是( )

A .M

B .N

C .P

D .Q 12.N 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 )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华南地区

图7、图8分别是我国长江以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据此回答13—14题。

图7 图8

13.下述土地利用方式中较不合适的是()

A.①处种植水稻B.②处栽种柑橘

C.③处种植甜菜D.④处栽种茶树

14.实地调查,图中①③处的年降雨量明显地比④处少,形成原因是()A.①③处位于山脊,蒸发量少

B.④处位于盆地,河、湖蒸发量大

C.①③处位于夏季风背风坡

D.①③处位于非季风区

江西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 km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厚田沙漠,被称为“江南水乡第一大沙漠”。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沙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全家外出打工。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据此回答15—16题。

15.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

A.滥砍乱伐现象极为严重

B.生活习惯

C.执法不严

D.气候变迁

16.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

A.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

B.先移民,后治理

C.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

D.建水电站

17.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图9

(1)图a 、b 水系的构成分别有何特点:

a ;

b 。 (2)请分析a 、b 图两个水系水灾频繁发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原因: 。 治理: 。 (3)举例说出我国具有这样构成特点的两条著名水系;

a 、

b 。 18.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甲河段的特点是 (2)乙省南部是我国 作物的生产基地,种植这

类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该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其发展旅

游业的优势是 。

(3)丙地气候湿润,但地表却缺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 19.阅读以下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图11是海南省简图及其两地气温和降水的月份分配图。

材料二:现在海南种植反季节瓜菜(冬季瓜菜)近170多万亩,与农民签订保价放种订单达130多万吨,形成独特的订单农业模式。

材料三:我国加入WTO 后,农产品出口关税壁垒等价格因素的贸易限制减少,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制定的高标准绿色壁垒(要求产品有安全、卫生和无毒性)限制日趋严重,致使出口农产品一次次遭到退货甚至索赔。

(1)海南岛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表示甲地气候资料的是材料一中的______图。 (2)试分析海南发展反季瓜菜生产的自然区位优势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该地区农业威胁很大的气候灾害是_____________。

(3)订单农业的发展说明了________是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图10 图11

A B

(4)针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你认为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可以采取哪些对策?

20.读图12分析回答:

(1)图中山峰位于北纬42°,东经128°附近。该山峰属于我国的 山地。按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而言,该山的山麓应属于 气候。

(2)从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来讲,应属 分布规律,其基带的植被类型应属于 。 (3)在该山峰附近地区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 ,它所保护的生态系统是 。

(4)该山地中的著名火山是 ,根据火山活动情况分

类,它属于 火山。

21.图13是 “上海市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 (1)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移至黄浦江上游C 处的原因是 。

(2)B 是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

(3)D 是金山石化总厂,它远离市区布局的原因是 。 (4)A 是秦山核电站,在此布局的依据

是 。

(5)①处布局有污染工业区的合理性是 ;②处布局金融、商贸中心和无污染工业新区的有利条件

是 。

(6)填写铁路线名称:③ ④ 。

(7)宝钢的煤炭主要来自 、 等地,铁矿石主要来自 、 、 等国。

(8)上海港港区沿黄浦江分布,是我国第一大港,试分析上海港成为大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12 图

13

参考答案

1.A 2.A 3.C 4.B 5.A 6.D 7.C 8.B 9.A 10.B 11.D 12.C 13.C 14.C 15.A 16.A

17.(1)a水系各支流平行;且集中干流一侧;入海口(河道)单一 b水系各支流成扇形,集中下游某段注入;入海口(河道)单一

(2)原因:①干支流几乎同时进入汛期;②入海口(河道)单一,所以雨季容易引发水灾。

治理:①中上游(包括各支流中上游)修建水库;②下游多挖入海新河排洪;③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3)a—淮河;b—海河

18.(1)(河道直且窄)多峡谷险滩,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热带经济,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冬季受寒潮影响小,夏季不受台风侵袭既有景色各异的自然风光,又有多种多样的民俗(族)风情

(3)此处石灰岩分布广,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河,造成地表缺水(4)泰国。

19.(1)中部高,四周低 B

(2)纬度低,长夏无冬,热量充足台风

(3)市场

(4)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有机肥大力发展抗病虫害的高产、优质作物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0.(1)长白温带季风(2)垂直地带性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4)白头山休眠

21.(1)上游水质好,污染轻

(2)接近市场,交通便利

(3)金山石化总厂严重污染大气和水源,为保护环境,须远离市区

(4)该区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不足,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

(5)远离市区,在季风风向垂直郊外;紧靠市区,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

(6)③京沪线④沪杭线

(7)安徽淮南山西澳大利亚印度巴西

(8)上海港地处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和黄浦江的交汇处,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地理位置优越;其经济腹地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上海市为依托,在人、财、物等方面具有港口建设和发展的优势。

(第46讲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考纲要求] 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知识精讲] 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综合地貌气候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两大要素分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北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寒区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三大自然区特点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两三熟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高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 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划分(组成省区)

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 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 (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 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 (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 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 概念:是为了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我国国土整治的难度: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体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水平较低。因此国土整治,要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 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 ①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洪是整治大江大河的首要任务 ②跨流域调水:主要工程有南水北调、北水南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到辽宁)、引黄工程等 ③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中国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三北“防护林是世界最大魇生态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知识点

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国土整治 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其任务是结合广大区域的经济建设进行组织管理。 简单地说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以及为此目的而进行的国土规划、立法与管理。 一、国土整治基本理论 国土整治工作包括国土调查研究,制定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规定相应的政策和进行管理四方面的内容,而区域规划是所有工作的中心环节。 区域规划的含义主要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结构设计生产力布局,进而确定相应的经营管理体制。 生产力布局除需考虑自然结构外(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水热结构、土地结构、矿产资源结构及水资源结构),同时还需考虑属于技术经济条件的区域因素。 二、国土整治提出的背景和内容 (一)国土整治提出的背景 1.人口的快速增长 2.资源的供求失调 3.环境的质量恶化 4.城市化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国土整治的内容 1.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2.生态环境的保护 3.生产力合理布局 三、国土整治的发展趋势 1.目标由以经济开发为主向以社会发展为主转变; 2.内容由单一的国土开发向综合治理方向转变; 3.周期由短期向长期方向发展; 4.服务对象由经济发展向地区发展规划转变; 5.主体由一国行动向多国合作转变。 国土整治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四、建立协同的区域规划结构 我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推进,经济结构必然是由不同层次适用技术组成的混合型结构。因此不能要求同步发展,只能要求总体协同发展,以便国土整治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近、中、远期三阶段协同发展。 六、国土整治区划原则和方法 国土整治区划是国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综合分区。

关于国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分析

关于国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分析 【摘要】针对国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分析问题,文中介绍了我国国土开发整治工作的现状,探讨了我国国土开发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中主要有我国国土开发整治工作与法律规定、政府监督作用与执法问题和土地的污染现象与土地质量问题,提出了国土整治工作中的法律对策,对国土整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建议,为国土整治工作贡献力量。 【关键词】国土整治;存在的问题;法律分析 0 引言 国土整治是对国土实施考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工作。国土整治的具体任务是通过技术考察、评价、规划和管理工作,对国土整治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这样就可以对国土整治得到积极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发挥保护国土资源的作用,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同时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是国土整治的核心内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这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是人类通过智慧和劳动将国土资源转变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在获取财富的同时,又必然会留下废弃的物质留在自然界。尽管这些废弃的物质仍然具有再利用的价值,但把它们留在自然界,就只能依靠自然界来对它们进行处理,如果在数量上超过了自然界的处理能力,就必然会引起环境恶化,如果自然界承受不了时,就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到那时,蓝天、白云、太阳豆会成为奢嗜品。因此,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清洁生产的政策,在生产的源头杜绝废弃物的生成,藉以得到国土资源的循环利用,用循环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得到保护。 1 我国国土开发整治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也有了高速发展,由于国土整治工作具有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对国土资源开发整治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考察、开发、治理和保护的过程。同时国土开发整治工作,还有森林、河流、山脉等空间资源以和地下层的矿藏、石油、地下水等。这些国土资源分布在我国广阔的领土中,因此,在国土资源漫长复杂的整治过程中,需要利用法律的规定,对国土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不能够对国土资源随意开采利用。因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国土整治法规,利用法律的威严,解决国土整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改善我国目前有些地区,出于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随意开采利用国土资源。改变国土资源利用现状。当然,在国土整治工作的过程中,有了国家的立法保障,还需要加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土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改变我国国土整治工作现状。 2 我国国土开发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 我国国土开发整治工作与法律规定 我国是法制国家,在国土整治工作必须依靠法律解决各种难题,但是,由于我国对国土整治工作的法律和整治标准还在完善之中,使有些人钻国家法律的空子,导致国土整治局面一片混乱。尤其是在西北、西南等欠发达地区,对国土整治工作的管理更是亟待加强。例如黑龙江地区,在那里在国土整治工作中就亟待

2018-2019学年区域地理第五单元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训练卷详解

1 / 9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应该是全面的,但要把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做到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促进交通通信设施建设协调发展,据此回答1~3题。 1.西北干旱地区目前开发的主要水源是( ) A .冰川融水 B .河流水 C .湖泊水 D .深层地下水 2.引起西部地区沙漠化进程速度快的自然原因是( ) A .西部地区的耕作与放牧的粗放 B .远离海洋,降水少,风蚀严重 C .西部地区易发生虫害和鼠害 D .西部地区毁林和开垦草原现象严重 3.西北地区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牧区草原出现了垦草一亩,沙化三亩的现象,其原因是( ) A .过度樵采 B .过度放牧 C .过度开垦 D .筑沟淤坝 【解析】第1题,西北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不足,目前开发的主要水源是高山冰川融水。第2题,远离海洋,降水少,植被稀少,风蚀严重,这是引起西部地区沙漠化进程速度快的自然原因,西部地区的耕作与放牧的粗放,西部地区毁林和开垦草原现象严重,这两项是属于人为原因,西部地区易发生虫害和鼠害不是沙漠化速度快的原因。第3题,西北地区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牧区草原出现了垦草一亩,是把草场开垦为耕地,过度开垦导致荒漠化严重。 【答案】1.A 2.B 3.C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4~5题。 4.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 .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 .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C .等高线基本平行 D .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5.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 .形态 B .土壤类型 C .坡向 D .物质组成 【解析】第4题,水平梯田的田埂应与等高线基本平行,才能起到保水作用。C 正确。第5题,梯田的修筑,使沟谷发育的山坡形态发生了改变,A 正确。土壤类型是自然和人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坡向是不易改变的,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B 、C 、D 错误。 【答案】4.C 5.A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在全世界都罕见,堪称世界“基因宝库”。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少,25%的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据此回答第6题。 6.云南成为世界“基因宝库”的条件是( ) ①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分布着各种地表形态 ②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生物物种的天然庇护所 ③环境保护工作扎实,居民的环保意识强烈 ④交通闭塞,资源无法开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第6题,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得益于云南特殊的地理变迁及自然条 此卷只装订不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2 5数据库结构定义4 6数据文件命名规则14 7数据交换格式16 8元数据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分类代码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23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信息元数据示例27 表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要素代码表2 表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信息要素分层、定义与属性关联表4 表3表格信息要素属性关联表5 表4行政区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Q)5 表5行政界线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JX)6 表6等高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GX)6 表7高程注记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GCZJD)6 表8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LTB)6

表9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XZDW)7 表10零星地类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LXDL)7 表11开发整理潜力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QL)8 表12开发整理规划区域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HQY)9 表13面状工程、线状工程、点状工程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C)9表14面状项目、线状项目、点状项目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XM)10表15注记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ZJ)11 表1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区域平衡表(属性表代码BG_BCGDPHB)11 表1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构调整表(属性表代码BG_GHJGTZ)11 表1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分解表(属性表代码BG_GHZBFJ)12 表1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表(属性表代码WB_WBXX)12 表20界线类型代码表12 表21界线性质代码表13 表22等高线类型代码表13 表23权属性质代码表13 表24土地开发整理类型代码表13 表25比例尺代码表14 表26规划图类型代码表15 表2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编码16 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代码表18 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代码表20 前言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05高三地理同步训练中国国土整治和开发.

05 高三地理同步训练 中国国土整治和开发 时间 45 分钟,赋分 100 分) 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 训练指要 本训练点是针对将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按照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为线索进行重组和整 合的一个练习。根据这一特征,以现在国家建设的重点、热点组成选题材料。 、选择题 我国的西部经济地带包括秦、陇、宁、青、新、渝、蜀、黔、滇、藏等省区,面积占全 国57%,人口占23%,人文和自然景观都具特色。运用相关知识回答 1?17题。 1 .下列各项中,对四大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牧场分布于 400mm 降水量线以西的地区 B .牦牛和滩羊是青海的优良畜种 C .新疆牧区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向西自然景观的更替为:森林、森林草 原、草 原、荒漠草原、荒漠 D .西藏牧区的优良畜种藏羚羊濒临灭绝 2. 西部经济地带 称为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基地的原因是( ) A ?位于季风区内,雨热同期,为牧草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热资源 B .畜牧业基础好,良畜良种多 C .有广阔的温带草原和山地牧场,草质好,载畜量大 D .多山地、盆地和平原,利于各种牲畜放牧和培育优良品种 3. 西部经济地带水资源季节变化的特点是( ) A ?秋冬多,春夏少 B ?冬春多,夏秋少 C .季节变化不明显 D ?夏秋多,冬春少 4. 冬末春初,西部经济地带受快行冷锋影响,形成灾害性天气的是( ) A ?干旱 B ?阴雨连绵 5. 我国夏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是( ) A .西安和拉萨 C .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6. 四川盆地 和塔里木盆地的特点是( ) A .都位于地势第二阶梯 7.塔里木盆地太阳辐射能资源比四川盆地丰富的原因是( ) A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B .盆地底部地势低平,便于吸收太阳辐射能 C .暴雨 D .沙尘暴 B .重庆和乌鲁木齐 D .吐鲁番盆地和青藏高原 B .都属于外流区域 C .都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 D .都是重要的商品粮和长绒棉基地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国土综合整治的进程中,国家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当前土地资源有效配置和优化国土资源空间布局主要通过国土综合整治来实现,而在土地综合整治中对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本文对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关系以及共同发展进行了论述,以宁远县为例阐述国土综合整治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 关键词:国土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C66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6)010-000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单章论述,并提出了构建“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总体布局的高度。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依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通过国土综合整治手段全面加强耕地补充,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伴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逐步深入,在整治期间可能会带来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综合整治的关系,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1.国土综合整治 国土资源综合整治,一般是指人类采取综合措施对某一空间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全部活动和过程,以实现可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的目的[1]。 2.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但总结各种见解,可将其归纳为从广义层面来说,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类的发展阶段,在历经了原始、农业和工业文明发展后,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自身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故随之进入到生态文明建设阶段;从发展理念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代表了一种发展理念,即以正确的姿态看待自然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国土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因素 国土综合整治调节人与地的关系,主要是根据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客观需求,结合科技进步的可能性以及现实资源,对人地关系进行统筹安排。在国土综合整治的进程中,欧美等发达国家会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将其作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国土综合整治发展相对较晚,并且在发展初期阶段,随着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上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我国国土综合整治也随之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被赋予了更加深

【地理】2010届高三复习学案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地理背景: 1、特征: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 2、脆弱的生态系统: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 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 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3、尖锐的人地矛盾:恶性循环 二、问题和解决措施: 1、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 2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三、发展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 ②低温时间长 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 ④土壤贫瘠 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可持续发展:①控制人口 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 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 一、背景: 1、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 连山一线以北。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 的一小部分。 2、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洞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 西部是(新疆境内)三山夹两盆。 3、自然特征: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自然—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 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 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以贺兰山为界 二、分布: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 三、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 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 ③大风吹杨 2、人为原因:①过渡樵采②过度放牧 ③过渡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四、治理: 1、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 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 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2、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 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 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国土规划_区域规划_城市规划_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精)

年会论文选登 42 A n n u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牛慧恩 【摘要】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空间规划发展及其有效 实施与合理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深圳国土规划试点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提出了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是空间规划体系中不同层次规划的核心观点,认为三者之间应该 建立一种从空间高层次到低层次的规划衔接关系, 同时强调三者在规划内容上各有不同的侧重,并 且下层次规划应该符合并落实上层次规划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三者的统一或协

调管理,是我国空间规划合理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NATIONAL PLANNING, REGIONAL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HOW TO COORDI- NATE THEM IN CHINA NIU Huien ABSTRACT: Building up a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layers of spatial planning, i.e. na- tional planning, regional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China for the rational imple- mentation of spatial plans. Based on a comprehen- sive study on national planning, which was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Land Resources and fi- 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previous Shenzhen Ur- ban Planning and Land Resources Bureau, a point was made that those three layers of spatial planning should be coordinated according to the scale of space or the administrative hierarchies, with each adminis- trative authority having only one comprehensive spa-

高三地理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同步练习题

高三地理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同步练习题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进行国土整治工作的难度要大些,主要取决于我国国情的特点。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势西高东低,农业主要表现西林东耕 B.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面积北多南少 C.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于东南半壁,各种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西北内陆 D.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 2.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沙危害北方大于南方 B.水污染南方重于北方 C.土地次生盐碱化问题南方重于北方 D.水土流失干旱地区大于湿润地区 3.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经济技术薄弱,国土整治难度大,主要表现() ①国土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②人口过快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限制因素③落后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在许多地区依然存在④交通、能源等基础部门的发展,仍然制约经济发展速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基本国情。 答案 1.B 2.A 3.D 4.下列事件属于跨区域(省区)的国土整治工作是() A.黄河中下游的治理 B.闽江中下游的整治 C.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D.北丘洼盐碱地的治理 解析回答此题要明确两点:一是跨区域(省区)的理解,二是要明确各选项内容所指的范围。尽管四个选项中的内容都是国土整治工作的范畴,但跨越省区范围的只有黄河中下游地区。福建的闽江、贵州的梵净山、山东禹城北丘洼,都是一个省内的范围。 答案 A 5.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各个区域之间的原有基础与发展水平相似 B.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黄淮海平原应着重改良和治理的是红壤等酸性土壤 D.西南地区需要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解析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之间的原有基础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实施的。黄淮海平原应着重改良和治理的是低洼地、盐碱地等中、低产田。西南地区交通较为落后,需大力加强其交通运输建设。 答案 D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第五单元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训练卷(一)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 应的地区可能是 A .发源区 B .流通区 C .形成区 D .外围区 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A .森林、草场萎缩 B .地下径流增加 C .沙漠面积扩大 D .湖水盐度下降 蚂蚁森林是支付宝客户端为“碳账户”设计的一款公益活动,用户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网络挂号、网络购票等,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支付宝里养一棵虚拟的树,树长大后,蚂蚁生态公益伙伴就会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的树。截止2018年底,蚂蚁森林已经累计种植和维护真树5552万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该公益活动主要针对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全球变暖 B .大气污染和土地荒漠化 C .土地荒漠化和全球变暖 D .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水土流失 4.该公益项目分别将树种植于内蒙古阿拉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和甘肃 武威等地,这些树的主要功能是 A .保持水土 B .涵养水源 C .防风固沙 D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石漠化是指地表植被遭破坏,土壤遭侵蚀、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下图是贵州省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随坡度、坡向分布概率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潜在”石漠化出现的坡度一般在 A .5°~10° B .10°~15° C .15°~30° D .35°~40° 此 卷只 装 订 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中国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

中国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 一、考点诠释 (一)中国区域地理空间定位 1、主要经线经过的地形单元(自北向南) 80°E经线依次穿过: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西缘、昆仑山脉、青藏高原西部、喜马拉雅山脉。 90°E经线依次穿过: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东缘、天山山脉、吐鲁番盆地、罗布泊、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东缘、昆仑山脉、藏北高原、唐古拉山脉、藏南谷地、喜马拉雅山脉。 100°E经线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西部、祁连山脉、青海湖、巴颜喀拉山脉、横断山脉、滇南谷地。 110°E经线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陕南谷地、巫山、两广丘陵、雷州半岛、琼州海峡、海南岛。 120°E经线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渤海、山东丘陵、黄海、太湖平原、台湾海峡。 130°E经线依次穿过:三江平原、长白山。 2、主要纬线经过的地形单元(自西向东) 北回归线依次穿过:云贵高原南部、两广丘陵、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峡、台湾山脉。 30°N纬线依次穿过:喜马拉雅山脉、藏南谷地、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舟山群岛、东海。 40°N纬线依次穿过:塔里木盆地、罗布泊、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太行山脉、华北平原、渤海、辽东半岛。 50°N纬线依次穿过: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3、重要的经纬线交点 北回归线和100°E、110°E、120°E的交点分别为滇南谷地、西江中部平原、台西平原西缘。 30°N和90°E、100°E、110°E、120°E的交点分别为藏南谷地北缘、横断山区、巫山以南、钱塘江口西南。 40°N和80°E、90°E、100°E、110°E、120°E的交点分别为塔里木盆地西缘、罗布泊、河西走廊北部、鄂尔多斯高原、渤海。 50°N和120°E的交点为大兴安岭西北部。 4、主要地形单元的经纬度范围

区域土地整理规划

第四章区域土地整理规划

区域土地整理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调查评价,制定土地开发整理目标,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域,明确土地开发整理重点,落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所作的总体安排。

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目的 在对规划区域土地利用 现状分析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基础上,对土地整理做出总体安排,并确定规划区域的重点整理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确定土地整理的近期任务和实施措施。 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的目的

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的任务 对区域土地整理进行统筹规划 确定区域土地整理的目标和方向 安排重点整理的区域、工程和项目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编制原则 指导思想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要以内涵挖潜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要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总体目标 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障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实现规划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土地整理全面、有序开展,工矿废弃地得到有效复垦利用,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农未利用地得到适度开发。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 作者:夏钰 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7期 【摘; 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自然资源部门职责调整的背景下,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作用愈发凸显,其具备的全域性、过程性、实施性对国土空间规划新架构是极大的补充与完善,相关内容如何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已成为亟待研究的紧迫问题。本文重点对全域范围内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汇总,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这两者的重点内容,提出具体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内涵特征;实施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全国土地整治工作也得到了优化,尤其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大范围推广土地整治工作,并加强了有关工作的研究力度。现如今,为了科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土地综合整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已经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传统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主要体现为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整治工作,其定位与作用与国土资源部所承担的职责紧密相关,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原有的土地整治已无法应对新的变化与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重点对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进行研究。 1.新时期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新要求 作为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新方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国家组建自然资源部并以承担“ 两统一、一建立” 的主要职责。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在新的发展理念下,资源利用水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内容将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规划目标和价值导向;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具有工程性、实施性、支撑性,两个工作具备较为明晰的承接和补充关系,应该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的重要内容和支撑手段,甚至成为贯穿整个规划的重要脉络。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具有重大意义与作用,但传统土地整治工作的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要求,亟须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构建符合新要求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架构。 2.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2.1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内涵

国土资源规划和区域开发

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2004年,国土资源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以清理开发区为重点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坚持“有保有压”,保障了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国防等重点急需项目的用地。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到位。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了用地结构的调整。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勘查。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规范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国土资源大调查取得新成果。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清理和偿还拖欠、截留、挪用的征地补偿费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海洋、测绘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44.43万公顷,园地1128.78万公顷,林地23504.70万公顷,牧草地26270.6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3.27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72.8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23.3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8.95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0.77%,园地增加1.86%,林地增加0.46%,牧草地减少0.15%,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48%,交通运输用地增加4.10%。 全国耕地净减少80.03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4.51万公顷,灾毁耕地6.33万公顷,生态退耕73.29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47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4.56万公顷。另外,通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14.77万公顷。 生态退耕的面积中,包括退耕还林69.54万公顷,还草3.72万公顷,还湖0.03万公顷。生态退耕仍是耕地净减少的主要因素。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26.78万公顷。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包括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12.51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5.65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 — 1 —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测试题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测试题 一、本卷共25小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交替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 A.针叶林一针阔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B.冬小麦一玉米一春小麦一水稻 C.棉花一亚麻一桑蚕丝一剑麻 D一年一熟一一年两熟一两年三熟一一年三熟 2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主要原因是() 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瓜果作物生长 3.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读图6一l,判断4-6题。 4.我国下列地区及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一红漠化 B.黄土高原一盐渍化 C.云贵高原一沙漠化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石漠化 5.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6.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作用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 D‘松嫩平原西部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读“黄淮海平原高、中、低产品分布图”(图6一2)回答7-8题。 7.①地区为高产田②地区为低产田,形成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降水条件不同 B.热量、蒸发条件不同 C.地形、土壤条件不同 D.农业技术水平不同 8.引起黄淮海地区水盐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 B.河流水位的涨落 C.土地结构的季节变化 D.不合理的灌排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 图(图6-3),回答9-11题。 9.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A.1% B.20% C.19 % D. 21% 10.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摸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温室效应 11.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 是()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人,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图6-4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读图完成 12-13题。 12.图中所示各河流()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 C.流量季节变化小 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 13. 2003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区考察,不可能见 到() A.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 B.古长城遗迹

法国的国土开发与整治

·21· 收稿日期:2000-02-02;改回日期:2000-04-30 作者简介:孙坦(1944-),男,译审,现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从事矿产资源战略情报研究和翻译工作。 文章编号:1009-4210(2000)04-0021-04 摘要:本文结合法国朗格多克-鲁西荣大区实 例,对法国的国土开发整治与管理工作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该国国土开发整治管理工作中的几点特色。 关键词:法国;国土开发;国土整治中图分类号:F323.24文献标识码:C 去年,笔者随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整治规划考察团对法国、荷兰进行了考察。在此,着重就法国的国土资源整治工作做些介绍。 一、国土整治概况 象西欧许多国家一样,法国的国土整治最初是以解决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出发点的。这项工作始自二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针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过分向大城市集中和发展 不均衡问题,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譬如制定和实施了“工业分散化”、“平衡大都市”等政策,成立了相关机构,划分了“领土整治区”等。 上述举措使法国的国土整治工作确实收到了明显成效:通过对一批建于18~19世纪的老工业企业(多属煤炭、钢铁和造船行业)进行改造和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机场、航运、电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全国工业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通过在巴黎等大城市市郊建造新城和实施工业企业外迁建设,有效地扭转了人口和产业向巴黎过度集中的现象;通过对罗纳河等河流、阿尔卑斯山等山地和阿基坦等海岸带进行治理,使一些地区的潜力得到了开发。 当今,“国土整治”这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其涵义在向“环境整治”扩延的同时,与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已愈来愈密不可分。基于此,今天的法国国土整治工作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整治内容从过去的相对单一性变得更具有综合性。在法 法国的国土开发与整治 孙 坦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