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球公转教学设计用

七年级上册地球公转教学设计用
七年级上册地球公转教学设计用

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有两项要求,一是“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而第一单元第3课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地球公转演示仪(自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能够通过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通过读图能说出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教法学法:采用“诱思自学、合作探究、分层评价”教学模式和结合地球公转演示仪、多媒体动画演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诱思自学课前

准备

体验完成:说出冬季和夏季冷

热状况、正午影子长短状况、

昼夜长短状况的不同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唤醒体验:说

出冬季和夏季冷热状况、正午影子

长短状况、昼夜长短状况的不同

布置课前任务并对完成的

情况给予评价

创设

情境

引入

新课

结合学生的人生经历体验:说

出冬季和夏季冷热状况、正午

影子长短状况、昼夜长短状况

的不同

代表小组展示课前准备的任务过渡(那么这些现象是如何

产生的呢?等问题)

引入新课

自主

学习

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

和公转方向、及产生了那些地

理现象?

2、使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演示

地球自转。

3、根据地球公转的演示绘制

“地球公转示意图”

4、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

我发现…

5、五带是如何划分的?每个

带有何特征?

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所设的问题1内

容;对于问题2,各小组学生使用

地球公转演示仪能正确演示地球自

转;

问题3,在完成问题2的基础上绘

制“地球公转示意图”;在完成问题

2和3后,观察与发现。比一比谁

观察的仔细,谁发现的值得我们注

意的地方多。并用实物投影展示绘

制的示意图并由代表讲解,展示学

习的成果对不同小组间的成果进行

评价和交流。

组织学生自主;指导参

与学习演示实验,对出现的

问题给予矫正;用实物投影

展示学生绘制的示意图并

由学生代表讲解,并给予适

时的精当点拨。通过观察图

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

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

围。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

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四季的形成这一部

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

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

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

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

会还要会学。

合 作 探 究

展示 成果 交流 评价

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和公转方向、及产生了那些地理现象?

2、使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演示地球公转。

3、根据地球公转的演示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

4、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我发现…

各小组在各自的展示区展示问题1自主学习后的成果,反馈后巩固; 若干小组到合适的位置使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演示地球公转,其他小组注意观察或记录;若干小组用实物投影展示绘制的示意图并由代表讲解,其他小组注意观察或记录;问题4尽可能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后发现的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对学生的展示从文字、语言、效果和成果方面及时给

予肯定性的评价,在交流中及时有效地给予精当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

生成 问题 释难解疑 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后自主生成问题和疑惑,从而就围绕这些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后自主生成问题和疑惑合作探究和解难释疑 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环节中肯定其他小组的成果;并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后自主生成问题和疑惑,从而就围绕这些合作探究和解难释疑

在交流中及时有效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适时的精当点拨

建构“脑图” 见后面的注释1

根据学习的成果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把自然地理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找到桥梁和纽带联系起来.在这环节中使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得到提高和升华 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适时的精当点拨并做好学情的分析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分 层 评 价 分层 检测

(1)一年之中,李屯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2)一年之中,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 什么季节较长? 什么季节较短? 利用本节课所学解答设置的问题

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精当点拨并做好学情的分析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课后自主研修 探究:二十四节气

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探究:二十四节气;各小组并以地理手抄报或小论文等形式展示探究的成果

指导小组探究:二十四节气;对探究的成果给予提供展示的舞台和肯定性的评价

教学反馈: 板书设计:

地球的公转 太阳直射点移动

四季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变化

五带划分

不同纬度获得太阳光热不同

我的反思(教学启示):

1、在课前准备(即体验)中可以就生活中的学生容易感受到的自然地理现象把自然地理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找到桥梁和纽带联系起来,一方面实现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入新课。

2、动手实验和课件辅导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思维想象,进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演示过程中组织学生观察,在演示、观察、思考、提问、争辩、归纳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补充一些照片、资料、故事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从而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

3、合作探究中的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作为合作交流来完成的,并不是教师预先预定好的,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生成的。那么,在前期自主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和疑惑就是学生们下一环节中所要合作探究解决的“疑难杂症”。

4、建构“脑图”是学生根据学习的成果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把自然地理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找到桥梁和纽带联系起来.在这环节中使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得到提高和升华。

5、课后自主研修既是本节课很好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是更进一步的体现课程标准即:“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五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 教科版

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 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 ok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 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 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

(完整版)《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课标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方面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要求是:一是“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三是观测不同季节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并解释产生的季节变化。 2.例举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是由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演示、合作探究、动手实验、地理观测等方式理解地球公 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最近早晨上学天亮的迟了还是早了?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表现出极强求知欲)。这就需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地球的公转。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对照“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 (1)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叫__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方向是_______,周期为______.

(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地轴是______的,且_______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_________. (学习预习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略图) (检查预习)分别请四位学生上台完成下列活动,其他学生帮助纠错,教师指导。 1,在图中指出太阳、地球,用手指画公转轨道并说出轨道形状。 2,标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3,在公转的四个位置上画出赤道、回归线、极圈,并说出纬度。 4,指图描述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轨道、方向及周期。(此环节先不涉及公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承转)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活动探究)教师用地球仪围绕光源(桌上蜡烛)演示公转。事先用纸带在地球仪上明显标出赤道、回归线和极圈,让蜡烛火焰对准北回归线,从夏至位置(学生观察在讲桌左侧)开始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发现的多。 (1)第一次演示,观察公转的轨道、方向、并说出公转一周的时间。 (2)第二次演示,观察地轴的倾斜和空间指向特点,归纳出公转的重要特征: (3)第三次演示,观察公转到四个特殊位置时阳光直射的纬度(蜡烛火焰依次对准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请一位学生在黑板略图上画出阳光直射的位置,(此处点明回归线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公转示意图,由学生说出阳光直射点移到四个位置时的节气、日期,教师在黑板略图上填写,完成公转示意图的绘制。 (4)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2018年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公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 2.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学生欣赏邓丽君《四季歌》,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导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公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可从虚拟地球软件中调出),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运动,哪种是自转?哪种是公转? ②地球围绕着谁在公转? ③地球沿着什么方向公转?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④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势是什么样? (2)想一想: ①地球公转一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②地球公转时,地轴空间的指向总是指向什么位置? 2.教师点拨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观察到的情况: (1)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2)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4)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合作探究】 学生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特征,将比较内容填入下表: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学生读课本P13—P14页内容,读图1.18,简要归纳,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公转在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情况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到阳光照射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合作探究】 1.学生再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结合课本图1.18,图1.19,完成下列任务:

初一地理: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旋转成为公转,周期为365.25天。 黄赤交角: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始终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地球四季的变化。 回归线: 地球上南、北纬23°26′的两条经纬圈。北纬23°26′称为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线。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南界线。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这里太阳终年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北纬)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太阳终年斜射,获得的热量适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内,属于温带气候。 地球的公转的特点: 1.地球公转是以太阳为中心,自西向东的旋转; 2.地球的公转轨道同赤道的夹角为23°26′; 3.地球公转的时间为365.25天; 4,初中生物。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 课后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地球绕着______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不停地自____向____自转,出现了______的差异。 ●二、选择题 1.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A.一年 B.一天 C.12小时 D.一个月

2.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 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轴是倾斜的 D.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3.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国为()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旋转 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4.地球自转出现了各地时间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赤道附近的时间相同 B. 一天中,伦敦的时间比日本早 C. 一天中,北京比纽约早看到日出 D. 只要纬度相同,各地时间就一样 5.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C.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 6.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交替 B.四季更替 C.五带 D.极昼极夜 7.我们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如:在以下现象中离不开地球自转的是() 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② 我们吃早餐时,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要说“晚上好!” ③ 每天大家都读书看报学习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一是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二是教师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说出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二、展示交流,质疑 三、精讲点拨 1、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教师演示)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追问: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学生观察并回答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地球的公转 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点时,受太阳直射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时二分二至点,总结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规律。 ⑵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⑶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三、教学重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情况的差异。 2.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50cm长棒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教学情 景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一些知识: 1.地球公转的轨道是?(黑板画出椭 圆轨道) 2.地球公转的方向?(教鞭比划自 西向东) 3.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 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变化? 板图 学生依次回 答:椭圆、自 西向东、倾 斜、没有。 拿出草稿纸 跟着画图 让学生回忆太 阳的公转,方便 下面新知识的 理解。 板图加深学生 已学知识 让学生产生对 四季划分作为 二分二至的背

1)、一天当中,早晚和中午什么时候气温高?你认为与什么有关? 2)、一年当中,最热的是什么季节?最冷的是哪个季节?哪个季节正午时分太阳升得高一些,那个季节低一些?与冷热有什么关系? 3)、一年当中,不同时间白天时间长短一样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冷热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有关。 教师讲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用手电筒演示直射和斜射,让学生讨论哪种情况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下面,我们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球公转的模拟演示。讨论回答 做笔记 目光由黑板 转向教师手 中的地球仪, 观察起来 景知识的理解 理解并记忆 通过地球仪进 行地球公转的 模拟,加深学生 对地球公转的 理解。 二、新课教学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所 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 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 我们通过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到A、 B、C、D四个特殊位置时,用长棒模 拟光线,分别找出其对应的直射点。 我们先来观察D点,其太阳直射点在 南回归线,此时南半球受热比北半球 多,北半球处于冬季,D点在12月 22日前后,为冬至日。 再来观察A点,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此时南半球与北半球受热同样多,北 半球处于春季,A点在3月21日前后, 为春分日。 然后是B点,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 线,此时北半球受热比南半球多,北 半球处于夏季,B点在6月22日前后, 为夏至日。 最后是C点,与A点相似,其太阳直 学生积极思 考,并认真听 讲,在书中分 别对A、B、C、 D四个特殊位 置做相应的 笔记。 通过地球仪模 拟地球公转,长 棒模拟光线的 直观演示,使学 生正确理解二 分二至日太阳 直射情况的差 异。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力。

第1章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教案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重难点)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重点)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重难点)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重点)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顺时 针转动从北极上空向下看:逆 3.轨道 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 (1)平均速度?? ?'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 (2)速度变化 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

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 (2)黄赤交角与五带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练习题

1.2 地球和的自转和公转 一、单选题 1.2012年奥运会开幕时间是北京时间7月28日3时12分,有关这次奥运会的正确判 断是() A. 奥运会开幕时当地正值冬季 B. 开幕时举办地正值晚上 C. 举办地点在北美洲 D. 举办城市在美国 2.读图,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此时阳光直射的纬线是()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北极圈 D. 南回归线 3.北京时间(东八区)2016年2月7日22时,某工程师在长城站(西四区)参加了 央视春晚微信抢红包活动.该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A. 2月7日22时 B. 2月6日22时 C. 2月7日10时 D. 2月8日10时 4.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同的特点是() A. 方向相同 B. 产生的现象相同 C. 周期相同 D. 围绕的中心相通 5.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卫星完成探月任务时,地球运 行在() A. Q4到Q1之间 B. Q2到Q3之间 C. Q3到Q4之间 D. Q l到Q2之间

6.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A. 24小时 B. 12小时 C. 1年 D. 36小时 7.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 昼夜更替 B. 不同经度的地方存在时间差异 C. 四季的变化 D. 太阳东升西落 8.英国伦敦和北京存在时差的原因是() A. 地球的自转 B. 地球的公转 C. 四季的划分 D. 五带的划分 9.当地球昼夜情况如图所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 A点昼夜平分 C. 不利于我国南极考察队考察 D. 日照昼短夜长 10.潍坊的小明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 光照情况,如下图,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 A. B. C. D. 11.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主要差异是() A. 降水的多少 B. 海陆位置不同 C. 气温的高低 D. 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 12.小王在某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阳光明媚,走在郊游的路上,但见漫山遍野 染上了新绿,傲寒的麦苗开始返青…”.据此判断,这一天应该在() A. 春分日前后 B. 夏至日前后 C. 秋分日前后 D. 冬至日前后

七年级地理上册练习:1.4地球的公转

七年级地理上册练习:1.4地球的公转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 上述材料表明北京是我国的 A.经济中心B.文化中心C.政治中心D.国际交往中心 2 . 会议召开期间,太阳直射点最接近的纬线是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北极圈 3 . 会议期间的正午时分,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影子的朝向是 A.正东B.正西C.正南D.正北 4 . 我们每天都会迎来日出和日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地球的公转B.地球的自转 C.纬度差异D.经度差异 5 . 一年中,我们家乡中午太阳升的最高、白昼时间最长的节气是 A.春分B.秋分C.冬至D.夏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 . 下列表示赤道的线是() A.E﹣F线B.N﹣S线C.A﹣B线D.C﹣D线 7 . 此时甲地正值()

A.正午B.子夜C.日出D.日落. 读下图极地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8 . 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A.冬至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春分日 9 .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从东向西B.从西向东 C.站在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D.站在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 10 . 此时漳州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D.出现极昼现象 11 . 以23.5°N为界的两个温度带是 A.北寒带与北温带B.北温带与热带 C.热带与南温带D.南温带与南寒带 地球表面的某一点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读下面的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 12 . 图中M点的经纬度是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3.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能准确地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天体)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的理论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教学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教具、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堂课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中的自转。但是,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新课讲解】 【教师提问】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提问】很好。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教师讲解】实际上,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而且,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大家请先阅读书18面的阅读材料。)与地球自转周期类似,由于选择的参照点不同,地球的公转周期有恒星年与回归年之分,同样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承转】地球公转一周是一个恒星年,那么,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是沿着怎样的轨迹呢?也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怎样的?(画图) 【教师讲解】大家应该还没有系统的学过椭圆,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正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正圆有一个圆心,而椭圆就有两个焦点,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 的距离之和是 一个常数。太 阳就位于椭圆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通过这幅图,大家可 B 太阳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方向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的运动公转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2、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1、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2、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3、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两位同学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 思考:1、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其轨道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一年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呢?原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讲授新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公转。 一、(活动)教师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讲述)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转的同时,它还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这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一)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节气时间太阳直射点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一天(24小时)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自西向东一年(365天)昼夜长短变化;四 (二)归纳:(一)、公转的规律 ①概念围绕太阳转动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1.3地球的公转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及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二、教学流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地球的自转并引入新课内容:

1、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复习。 2、《两小儿辩日》引入新课 (二)新课内容: 1、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方向和状态。组织学生观察分析: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2)、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历法上规定平年为365天,多余的1/4天,即四年则多一天,就安排一个闰年为366天。闰年的2月是29天,平年的2月是28天。]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约66.5度的夹角。[看书P10夹角示意图,知道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23.5度] 公转时,倾斜角度始终不变,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总是歪着身子进行公转)活动:学生分组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正因为地球总是歪着身子公转,所以产生了一系列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的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成66.5倾斜角,公转时,倾斜角度始终不变,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光直射光线就会照射在不同纬线上,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这样,就会引起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因而形成四季。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同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引出: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 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 3、四季的形成: (1)、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四个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两极产生极昼极夜的自然现象的状况。通过提问讨论及练习填表巩固。 问题: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b、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c、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限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 次的纬线是哪两条?那么直射两次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上述要求,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公转同步练习题

星球版《地球的公转》同步练习题 1..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A 昼夜交替现象 B .星星的东升西落 C.四季的更替 D.地轴的倾斜 2.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 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C.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 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 3.当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是什么季节()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4.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A.有无季节变化 B.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C.正午太阳高度 D.有无太阳直射 5.地球上一年内有两次阳光直射现象的地方是() A.赤道 B.南回归线 C.北回归线 D.极圈 6.北寒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是()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极圈 7.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得是() A.北极(90°N) B石家庄(38°N) C.基多市(0°纬线) D.广州(23°N) 8.图1-4-1中,位于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9.要想使“井底之蛙”一年见一次阳光,则井的位置是 ( ) A.0°纬线 B.23.5°N

C.66.5°N D.90°N 10.读五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五带名称A. B C D E (2)写出代码代表的纬线名称和纬度 ①、,②、 ③、,④、 (3)五带中有极夜、极昼现象的是() A. 热带 B.温带 C.寒带 D.以上都有 (4)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D.以上都有 11..你居住的地区,元旦这一天时() A.昼夜平分 B.昼短夜长 C.昼长夜短 D.极昼、极夜 12.读图1-4-6,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 地球公转的方向 (2)我国的国庆节时, 地球公转到 点和 点之间 (3)根据图中A、B、C、D 的位置, 完成下表:

地球公转_初中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分析知识类型:按学科性质分,本节内容属于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按地理 知识本身属性分,本节内容属于地理理论知识自然地理结构,而以“自然地理环境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 分析地理教材的内在联系:本节以自然内容为主,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 地理结构,而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不同地带太阳 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地理意义。【导入新课】向同学们展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思考问题:图中所示房子7月份接受到的阳光照射面积比1月份大,为什么? 【讲授新课】 一、地球公转 1、地球的另一种运动形式是公转,解释什么是公转,然后演示,让同学们观察 地球公转的方向及状态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地球公转的方向及地球公转中地轴的姿态

3、讲授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点和远日点现象,开普勒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最慢,这对地球冬夏季的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4、讲述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关系, 地球的运动是自转与公转的叠加,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表现为:地球公转一周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表现为: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有66°34分的倾角,且地轴永远指向北极星。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分。 5、让同学们看课本上的图1.23,观察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 的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6、教师总结: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区间, 然后请同学上台画“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讲述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正午 12:00的太阳高度。 2、请大家看书并结合图思考如下问题: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有什么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什么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1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有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依次向南北两侧递减;○3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依次向南北两侧递减。 3、提问: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随纬度分布而变化, 4、讲述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5、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南北回归线之上,每年各有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各有两次太阳直射;被回归线以北,每年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12月22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6月22日达最小值。 6、讲述 随季节变化:任意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所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日时达一年中的最下值。 7、计算 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举例:夏至日是,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多少?(南京北纬31°)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练习题

1.2地球和的自转和公转 一、单选题 1.2012年奥运会开幕时间是北京时间7月28日3时12分,有关这次奥运会的正确判 断是() A.奥运会开幕时当地正值冬季 C.举办地点在北美洲 B.开幕时举办地正值晚上 D.举办城市在美国 2.读图,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此时阳光直射的纬线是()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回归线 3.北京时间(东八区)2016年2月7日22时,某工程师在长城站(西四区)参加了 央视春晚微信抢红包活动.该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A.2月7日22时 B.2月6日22时 C.2月7日10时 D.2月8日10时 4.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同的特点是() A.方向相同 C.周期相同 B.产生的现象相同 D.围绕的中心相通 5.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卫星完成探月任务时,地球运 行在() A.Q 4 到Q1之间 B.Q 2 到Q3之间 C.Q 3 到Q4之间 D.Q到Q之间

6.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A.24小时 B.12小时 C.1年 D.36小时 7.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更替C.四季的变化 B.不同经度的地方存在时间差异D.太阳东升西落 8.英国伦敦和北京存在时差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四季的划分 D.五带的划分 9.当地球昼夜情况如图所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A点昼夜平分 C.不利于我国南极考察队考察 D.日照昼短夜长 10.潍坊的小明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 光照情况,如下图,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 A. B. C. D. 11.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主要差异是() A.降水的多少C.气温的高低 B.海陆位置不同 D.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 12.小王在某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阳光明媚,走在郊游的路上,但见漫山遍野 染上了新绿,傲寒的麦苗开始返青…”.据此判断,这一天应该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滦县第二中学蔡红艳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又比较弱,所以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4节《地球的公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4节《地球的公转》教案(新 版)商务星球版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逐渐养成观察、动手操作和绘制简图的能力。2.能准确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明确公转产生的四个特殊节气(二分二至)及特点。3.通过分组演示、讨论、画图、归纳等方式,加深对地球公转产生现象的理解,如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等。 【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学生用小地球仪、橡皮筋或纸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师可以

师生共同小结:演示公转时,先将地轴的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再将地球仪由左手方按弧形轨道缓缓拉至胸前, 着弧线到面前最远点,后回到左手方。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方向是5.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绘制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2、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学生小组内演示地球公转,观察二分二至时阳光直射情况,思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操作步骤: (1)中间以十字光源为太阳;(2)从春分点开始,注意地轴方位,直尺正对赤道; (3)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保观察演示,动手尝试,互说规律 (1)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听取 教师对展示步骤的讲解。 (2)教师演示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结合课本的“实验记录”部分,按步 骤进行演示。通过演 示将头 脑的知 识点转

(1)楼间距的设计主要应该参考哪个季节的光照情况。 (2)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楼间距设置略大一些的应该是哪个地区?在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天到来的时候, 当这一天中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