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2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2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2

主备人:黄韬略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设想: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从形式、内容上看,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以学习《十五夜望月》为例,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水调歌头》的教学重点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我的思念是圆的》因内容较浅显,以学生课余自学、诵读为主,在此不作具体设计。

课前准备:

1、课前寻找配乐诗词朗诵媒介

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一)解题,简介作者。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凝神注望明月。不知道怀人的思绪落到哪一家。

其实,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4.教师补充。

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品读课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一、导入:由课题导入,中秋,咏月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②字词积累: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答: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答:指月光满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了。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

苏教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课后达标训练 一、名句默写 1. ,冷露无声湿桂花。 2. ,今夕是何年。 3.转朱阁,,。 4.不应有恨,? 5.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用“,”传递望月怀人的惆怅。 6.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 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二、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7~10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在这首诗中“月”的意象含义应该是什么? 答: 8.“举杯邀明月”一句中的“邀”字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说说你从中 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9.诗人邀请明月、影子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答: 10.“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答: 答案解析 答案:1.中庭地白树栖鸦 2.不知天上宫阙 3.低绮户照无眠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意象含义的理解。结合诗人孤独寂寞、不愿与世俗同 流合污的情况作答。 答案: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 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心境的理解。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更加反

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也体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答案:“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答案:不解、徒随、暂伴。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人志向的理解。结合“月”的意象含义作答,诗人追求光明与纯洁,正是因为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 答案:“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练习 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一、课内知识理解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栖.________鸦宫阙.________ 低绮.________户 不shèng________寒 qióng________楼 chán________娟 2.理解加点词语。 ⑴中庭 .._______ ⑵欢饮达.旦_______ ⑶把.酒问青天_______ ⑷弄.清影_______ 3.默写填空: ⑴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一诗,简要回答: ⑴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歌讲究炼字。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不同凡响改为“在”字, 你看如何?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简要回答: ⑴你觉得诗人把思念说成是圆的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人在这首诗中除了表达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之外,你还读出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用“/”标出下列词句的朗读节奏。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1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 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 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 (五)当堂背诵 四.学习《水调歌头》 (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 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探究学习 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综合能力测试 一、积累运用 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填人名)。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____,下阕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问________。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3.________(填作者)的诗《我的思念是圆的》从时代来看,是一首现代诗。4.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 __,___ _____。 ③____ ____,______ __,____ ____。不应有恨,____ ____? ④_______ _,月有阴晴圆缺,____ ____。 ⑤中庭地白树栖鸦,_ _______。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 __。 5.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注音。 宫阙()绮户() 7.解释。 (1)达旦:()(2)兼:() (3)中庭地白树栖鸦()(4)不知秋思落谁家 () (5)把酒问青天()(6)低绮 户() (7)乘风归去()(8)弄清 影() (9)何似在人间()(10)千里共婵 娟() 二、阅读理解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_教案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指导语: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组织朗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 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发表见解,小组补充 组织朗读

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 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三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织交流、点拨、朗读评价 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第二课时 初备统复备 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 创设情境: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请将它背出来,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结合内容谈感受 组织背诵 第二块:拓展延伸——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 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 创设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 组织交流,评价 布置任务:请学生即兴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巡视、帮助)课后作业: 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的诗歌献给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三首》检测题 基础题 1.给加粗的字词注音。(6分) (1)栖息()(2)咽下()(3)婵娟() (4)宫阙()(5)绮户()(6)琼楼()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8分) (1)中庭地白树栖鸦() (2)不知秋思落谁家() (3)把酒问青天() (4)低绮户() (5)乘风归去() (6)弄清影() (7)何似在人间() (8)千里共婵娟() 3.翻译句子。(6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6分) (1)王建,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 (2)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3)________,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一诗成名。 5.默写。(10分) (1)《十五夜望月》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调歌头》上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10分)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2)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 (3)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4)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 (5)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7.《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的第二节,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6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第1学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 学时 学习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一)朗读课文三遍,注意下列字词 5、给加点字注音。 树栖.()鸦宫阙.()不胜.()寒 低绮.()户婵.()娟天涯.() 6、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把酒 ..问青天:乘风 ..归去: 不胜 ..寒:何事 ..在人间: 天涯海角 ....: (二)填空 3、王建,字,代诗人。 4、,字子瞻,号,(朝代)文学家。“子由”是其弟,他们的父亲是,父子三人合称“”。 5、,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以一诗成名。 (三)思考:本课中共出现了几种诗词形式?每篇作品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质疑:诵读课文,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疑为学之始:做学问,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课堂探究: (一)交流预习(分工合作,小组展示) (二)整体 ..把握

1、《十五夜望月》一诗中最后一句句末用的是问号,你认为用句号好不好?为什么? 2、通过阅读《水调歌头》一词,你是否认为苏轼陷入了消极悲观的情绪之中?为什么?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精点探究 1、《十五夜望月》中的一个“落”字尽显诗家炼字功夫,堪称全诗诗眼。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个字的理解?(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加以赏析) 2、联系全词写作背景,说说你对“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理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3、为什么说“思念是圆的”? (四)你来赏析 请找出三首诗词中你最喜欢的字词或句子,用正楷字写下来并作赏析。 原文: 赏析: 三、达标检测: (一)默写积累 1、,不知秋思落谁家? 2、但愿人长久,。 3、思念亲人的人/ /谁能把月饼咽下? 4、请写出本课以外的咏月诗词名句(连续的两句): , (二)课文阅读再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问题。 1、词前小序往往交待写作缘起,暗示写作目的,请问《水调歌头》词前小序中的“兼怀子由”,这个“兼”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依据课文,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欢饮达旦.(早晨) B、高处不胜.寒(承受) C、但.愿人长久(但是,表转折) D、千里共婵娟 ..(即嫦娥,借指月光) 3、看全词,上片问天:“”,下片问月:“, ”。作者问天,问月,实际是问“人生”,结果大诗人探得的人生哲理是“,,”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

初中语文: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七年级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七年级上)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生预习: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3.分析诗歌的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栖.()宫阙.()绮.()户琼.()楼婵.()娟天涯.()不胜.()寒 2.读书上的注解,试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中庭: 婵娟: 宫阙: 琼楼玉宇: 天涯海角: 何事: 3.试着对选文进行古今对译(理解诗的大体意思)(提供参考)。 第一首: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里,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入了梦乡。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 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第二首: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何时出现?(我)握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只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分外严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我)跳舞的倩影随身转,(月宫里)哪能像在热闹的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无眠的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你该不会有什么恨和愁,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此事古难全。——人间总有离有合有悲有欢,月亮总有阴有晴有缺有圆,此事从古至今就难以如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你我健康长寿,岁岁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doc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二. 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栖:鸟停息字树上。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4.教师补充。(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听朗读带。2.学生自由诵读。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三)疏通课文。(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 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五)探究学习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 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 出来。(六)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跟唱。(七)当堂背诵。五.学 习《我的思念是圆的》(一)作者简介(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三)品读课文1.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2.“团聚的人 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 心感情吗?(四)探究学习1.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觉得诗人要 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六.拓展延伸1.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 再吟诵几句吗?2.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小组间吟诵并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 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七.学生总结1.一学生总结本课教学 思路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 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 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八.布置作业 1背诵《十五 夜望月》、《水调歌头》。2.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 抄报3.写作练习:根据下文开头,驱遣想像,续写一段话: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教学后记: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七年级上)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七年级上)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生预习: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

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向学生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要求写诗)。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样上课好不好?请谈谈个人的看法和理由。(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二、研读《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一)、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二)、导入新词: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接下来,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三)、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知名朗读(可多位,学生互评后,教师点评) (4)、全班齐读,加深感知。 3、疏通全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教材分析: 诗词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感情真切而赢得人们的喜爱。初中语文课本入选的诗 词音韵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清新,含义深长,感情丰富。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 表达了思念之情。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大体可读懂课文。在学习时宜从整体感知作者 在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了解诗的内涵美,然后从用词的角度深入分析诗词富有表现力的 语言。在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通过朗读品味,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词,在鉴赏的 基础上背诵古诗词,意义更大。矚慫润厲钐瘗睞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鉴赏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情感与态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3. 方法与过程: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4. 教学重点: 1. 2. 3.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 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2. 学习对比阅读的方法。 3. 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体味诗歌的意境。
歌曲引人入胜,词引起学生品味的兴 趣,找到沉浸的切入口。 1/9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请学生欣赏《水调歌头》的 MTV。 2. 请学生交流预习时积累的咏月诗句。
3.
师(导入新课) :我们还要为咏月诗设置一个特定的氛围——中秋。在花好月圆之际, 这些诗人又在想些什么呢?通过对三首中秋咏月诗的品味,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情。残
骛楼諍锩瀨濟溆。
4. 请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三首诗词。 【请学生板书三首诗词的题目,老师在另一边板书“品味” 】
整体感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培养学 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
第一次整合。
师(提问) :如果请你把这三首诗词简单的分类,可以分成几类?简单说说分类标准。 参考: (1)一类:都是属于中秋咏月诗词(或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 (2)两类:前两首饰古代的,后一首是近代的。 ——内容情感 ——写作年代
(3)三类: 第一首是七言绝句,第二首饰词,第三首是近代自由诗。——诗歌体裁
三、
1.
第二次整合。
师(提问) :编者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们来看看,这三首中秋咏 月诗词虽写于不同时代,但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找出共同点,如果这问题在“第 一次整合”中已有学生涉及了,在这里则可以呼应)酽锕极額閉镇桧猪。 参考:都表达了思念之情。 【老师板书:思念——亲人】
2. 师(提问) :再请同学们说说,三位诗人分别思念谁? 参考: 《十五夜望月》——杜朗中 【老师可引导学生参看文下注释①】 《水调歌头》——弟弟子由,即苏辙 2/9 【老师可引导学生参看词中的“小记”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后达标训练 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一、名句默写 1. ,冷露无声湿桂花。 2. ,今夕是何年。 3.转朱阁,,。 4.不应有恨,? 5.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用“,” 传递望月怀人的惆怅。 6.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二、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7~10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在这首诗中“月”的意象含义应该是什么? 答: 8.“举杯邀明月”一句中的“邀”字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说说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 9.诗人邀请明月、影子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答: 10.“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答: 答案解析 答案:1.中庭地白树栖鸦 2.不知天上宫阙 3.低绮户照无眠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意象含义的理解。结合诗人孤独寂寞、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况作答。

答案: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 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心境的理解。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也体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答案:“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答案:不解、徒随、暂伴。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人志向的理解。结合“月”的意象含义作答,诗人追求光明与纯洁,正是因为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 答案:“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诸多反映民族传统节日诗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竭力将此作为一个通向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化的窗口。 学情分析: 诗歌语言凝练、内涵深刻、文学性强,所选篇目时间夸大大、体裁多,学生理解赏析上有一定难度,所以解析时宜走小步,逐步引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 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1.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背诵前2首诗词。 2.收集咏月诗词名句,了解作者。 3.根据文下注解,大致了解诗词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欣赏《水调歌头》,读懂、背诵这首词。 2.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 导入:中秋佳节是我们中国人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不是)比如哪些人不能回家团圆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等。) 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明月也就成了他们寄托思念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一】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为人豁达,心胸宽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为杰出的词人,他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乐府》与《前后赤壁赋》等。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做官是不成功的。他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写作本诗时,苏轼已41岁,担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时值中秋之夜,眼见明月高悬,万家团圆,心情抑郁不欢。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注音,朗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二】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诵读《水调歌头》,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2.听完诗歌,你的脑海中捕捉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写:明月、青天、清影、朱阁,绮户 虚写:天上宫阙、琼楼玉宇。 (如: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窗边明月,辗转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课题名称备课时间课时主备人中秋咏月诗词三首10-28 3课时 集体共案个人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 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诵读诗歌 三、整体感知 1、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一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这 一天所有外出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团聚。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吃芋艿、 点灯笼等。 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旋转。一月的三十天中,月亮从月 初的新月逐日丰满,直至十五最圆,此后又逐日削减,到月底又成一个弯月, 如此反复,周而复始。传说中月亮中有一个广寒宫,宫中住着嫦娥,一只可爱 的玉免与她作伴;还有一个被罚砍桂花树的吴刚。 3.学习《十五夜望月》: 1、指名读,齐读。 2、结合文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诗意。掌握“栖”的音形义。 3、展开想像,感受诗情。 4、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受,相互启发。 5、小组派代表将本组学习的成果在班内交流。形式灵活,可以用问题的形式 相互考查;也可展开辩论或竞赛。 四、交流互动 1、本诗写月的地方有几处?(地白、桂花、月明) 2、诗人借“白地”“乌鸦”“冷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寂寞} 3、写思念亲人的句子是哪句?其中用的最妙的是哪个字?谈出你的看法。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得最妙的字是“落”字。诗人运用 了奇妙的想象,将满天的月光,比喻成无数根思念的情丝,它们正随了月光, 洒在所思念的人家。想象奇妙、生动。) 4、该诗的风格如何?感情如何?(凄清、寂寞;忧郁、惆怅) 五、小结: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 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

语文初一上人版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学时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版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学时学案 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 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 朗读课文三遍,注意以下字词 5、 给加点字注音。 树栖.〔〕鸦宫阙.〔〕不胜. 〔〕寒 低绮.〔〕户婵.〔〕娟天涯. 〔〕 6、 理解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 把酒..问青天:乘风.. 归去: 不胜..寒:何.事. 在人间: 天涯海角.... : 〔二〕填空 3、王建,字,代诗人。 4、,字子瞻,号,〔朝代〕文学家。“子由”是其弟,他们的父亲是,父子三人合称“”。 5、,原名蒋海澄,闻名诗人,以一诗成名。 【三】达标检测: 〔一〕默写积存 1、,不知秋思落谁家? 2、但愿人长久,。 学习内容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学时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三〕思考:本课中共出现了几种诗词形式?每篇作品各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四〕质疑:诵读课文,你发明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疑为学之始:做学问,发明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课堂探究: 〔一〕交流预习〔分工合作,小组展示〕 〔二〕整体.. 把握 1、《十五夜望月》一诗中最后一句句末用的是问号,你认为用句号好不好?什么原因? 2、通过阅读《水调歌头》一词,你是否认为苏轼陷入了消极悲观的情绪之中?什么原因?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中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三〕精点探究 1、《十五夜望月》中的一个“落”字尽显诗家炼字功夫,堪称全诗诗眼。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那个字的理解?〔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加以赏析〕 2、联系全词写作背景,说说你对“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理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3、什么原因说“思念是圆的”? 〔四〕你来赏析 请找出三首诗词中你最喜爱的字词或句子,用正楷字写下来并作赏析。 原文: 赏析: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1)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三首诗词的韵味。(重点) 2.反复诵读,感知三首诗词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完整说说自己的理解。(难点)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搜集作者相关信息及写作本诗词背景。 2.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抄写在小卡片上。 【课堂导学】 1.完成下列填空题。 1)《十五夜望月》选自《》,作者,代诗人。 2)《水调歌头》是名,是宋代词人的一首兼的抒情之作。作于年节,当时作者与其弟已经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3)《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代诗人,原名。 2.使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给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并解释。 中庭地白树栖.鸦():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反复诵读,感知诗词内容填写相关词句 1)《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写中庭月色,用“”使人不由联想到李白的名句“,”,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中。诗中暗写诗人望月,点题的诗句是:“”。明点望月,推己及人,扩大望月范围的诗句是:“”。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不正面直接抒情而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表现得蕴藉深沉。尾句中“”字用的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2)《水调歌头》中,“,,。”“,。”能够看出,作者认为,人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能够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把无形的说成是有形的,可见作者对亲朋团聚的渴盼。 【随堂检测】 1.根据提示,填写相关诗句 1)《十五夜望月》中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意境相似的诗句是:“,。”诗人推己及人,用委婉语气抒发对月怀远情思的诗句是:“,。” 2)《我的思念是圆的》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回想起什么?”结合前两首诗词,你会想到的诗句是:“,。”“,,。” 3)《水调歌头》中能阐述人月无常自然常理的诗句是:“,。”表达诗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2.至少写出两句咏月名句和作者、出处。 第二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拓展练习案积累运用 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填人名)。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____,下阕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问________。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3.________(填作者)的诗《我的思念是圆的》从时代来看,是一首现代诗。 4.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 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 ___,____ ____。 ③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不应有恨,____ ____? ④______ __,月有阴晴圆缺,_____ ___。 ⑤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 ____。 ⑥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______ __。 5.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填空。(6分) (1)王建,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 (2)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3)________,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一诗成名。6.《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填人名)。 9、王建,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苏轼,字________,号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为思念其弟________而作。 10《十五夜望月》是诗人为怀念友人________而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了思念________之情;而________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则表达了渴望________的愿望。 二、默写。 ⑥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__ ______。 7、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 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10.请写出两句带有“月”的诗句,本文诗句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我欲乘风归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