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闯关全练: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闯关全练: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闯关全练: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

22《孟子》三章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下车引之.

D.与民由之.

答案A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项与例句同。 B.助词,的。C.代词,他。D.代词,文中指正道。

2.下面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

B.《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

同编著的。

C.《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为“四书”。

D.古时男子十八岁要行冠礼,表示成年。

答案D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 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2020-2021年秋季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练习题含答案

一、2004年泰安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_______________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问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①故_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

新编八年级《孟子》二章课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 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侯,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13、文章中心概括 文章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指责公孙衍和张仪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14、写作特色 文中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并针锋相对的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1)教案

22 《孟子》三章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而: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父命之(代词,他)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前面所说的事) 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喻指“仁”)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 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去:古义:离开。例句:委而去之。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域: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丈夫:古义:指成年男子。例句:丈夫之冠也。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由:古义:遵从。例句:与民由之。 今义:缘由;表示凭借。 士:古义:狱官。例句:管夷吾举于士。 今义:军人。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困于心,衡于虑(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无标志被动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被任用”的意思) 教学过程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答案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答案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 答案:sùpàn quǎn yuèbì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⑶责任,使命。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B.得道者多助(道理)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D.委而去之(放弃) 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⑴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故”,⑵句应重点突破“忧患”和“安乐”二词,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⑴.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⑵.这以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22 《孟子》三章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 孟子从对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

《孟子二章》注释、翻译、选择、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2 《孟子》三章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而: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父命之(代词,他)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前面所说的事) 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喻指“仁”)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 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去:古义:离开。例句:委而去之。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域: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丈夫:古义:指成年男子。例句:丈夫之冠也。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由:古义:遵从。例句:与民由之。 今义:缘由;表示凭借。 士:古义:狱官。例句:管夷吾举于士。 今义:军人。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困于心,衡于虑(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无标志被动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被任用”的意思) 教学过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知识点归纳 一、《富贵不能淫》知识点 1.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女家:指夫家。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移:动摇。屈:使屈服。 2.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3.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4.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 5.朗读节奏划分指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字音 舜.( shùn ) 畎.亩( quǎn ) 敖( áo ) 奚( xī ) 傅说.( yuè ) 胶鬲.( ɡè ) 行拂.( fú ) 拂.士( bì)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3.朗读节奏划分 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 (今义)交付、送出 管夷吾举.于士.举:被举用,被选拔; (今义)往上托或推举 士:狱官; (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 (今义)征召、走远路 (2)重点词语积累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其身,行拂 性…… 苦:使……痛苦劳:使...劳苦饿:使...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拂乱: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耐得住 b.人恒过 ..然后能改恒:常过:犯过失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国内出:在外面,国外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5.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21《孟子》二章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 1.了解作者,熟悉文体。(重点) 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内容 提问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提问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提问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导读: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1.《孟子》二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

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之中被选拔出来。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才能。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够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知识复习要点及练习

18.《孟子两章》复习资料及练习 一、文言常识归纳 1、通假字 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 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2、一词多义 ①之: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动词,到) 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 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 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 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 ④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 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3、委而去之:离开(古);到(今)。 4、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4.内容理解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5、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6、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2019-2020年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2020年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孟子>二章》,完成文后问题(9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夫环而攻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阐述思路是,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更清楚。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1.将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22 《孟子》三章

第六单元 22《孟子》三章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重点) 3.引导学生结合实例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难点) 1.朗读法;2.讨论法;3.合作探究法。 第1课时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张。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 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86章。 2.作品简介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3.字词积累 戚(qì)粟(sù)夫(fú)畔(pàn) 4.阅读感知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齐读一遍: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 (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积累词语,翻译全文。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中心论点的? (1)先以进攻一方为例,强大的军队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着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 (2)从防守的一方来论述,皆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城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完整版)2017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富贵不能淫 【作者资料】 本文选自。 作者,名,字。战国时期、、。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宋朝朱熹把、、、合称为。 【重点字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大丈夫:。 2、安居而天下熄安居: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焉: 4、丈夫之冠也冠: 5、父命之。命: 6、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往:戒:(戒之曰:戒:) 7、以顺为正者以:顺:正: 8、得志与民由之得:由:。 9、独行其道独行:道: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淫:移:屈: 【通假字】往之女家: 【理解性背诵】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 4.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重点赏析】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2.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 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7.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9.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1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几个人物说说, 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资料】 本文选自 【重点词语】 1、实词积累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古人筑墙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 5、行拂乱其所为拂:乱: 6、人恒过过: 7、而后作作: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重点:目标1、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 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 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 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 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 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 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 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目标: 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2)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3)素质教育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21.《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 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 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 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学案

《孟子》二章 【原文填空】 1.文中属于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的句子是,,,,,。 2.文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3.第一段中事实与道理之间的过渡句是。 4.作者从三方面谈造就人才、成就大业要经受磨难:思想上要;生活上要, ,;行为上要。表明经历磨难结果(益处)的句子是,。 5.从心理和表情角度论述困境可以激发斗志的句子是,。 6.作者从国家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文中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说明导致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高度概括亡国事实的句子是,,。 7.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成语是,。 8.说明艰难困苦的环境能磨炼一个人的才干的句子是,,。 9.根据文意可知,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应该,。 【中考题集】 1.请简述文章的论证层次(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文章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时,先列举历史人物典型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逆境造就人才”的观点,再运用道理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时,则是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述。最后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类比)论证。 3.第一段中的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有何共同点?运用了哪种修辞?在文中属于哪种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六位历史人物经历的共同点是出身贫贱卑微,但他们经历了贫困挫折的磨炼后,都身居显贵,大有作为,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运用了排比修辞,属于举例论证。说明的道理是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要经受一番磨炼。这组句子在结构上为下文的说理奠定了事实基础,引出下文“逆境造就人才”的基本观点;在内容上充当事实论据,证明“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4.“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采用了什么顺序? “是人”指像上文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采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谈论成大事者必须要经受磨炼的? 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方面来谈的。 7.作者在列举事例后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在列举事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 表明的观点(说明的道理)是:人在接受“大任”前,必须要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方能成就大事。 8.作者认为经受磨炼的好处是什么? (用原文作答)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自己的话概括)好处是培养人坚强的意志毅力,增长才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