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体系的逻辑倒置及多元化农业的兴起

农业体系的逻辑倒置及多元化农业的兴起
农业体系的逻辑倒置及多元化农业的兴起

農業體系的邏輯倒置及多元化農業的興起

ο周立

摘要

農業是唯一一個人與自然相交換的行業,農業邏輯應該是市場邏輯服從於社會邏輯,社會邏輯受制于自然邏輯。但在市場化進程中,農業體系的邏輯發生了倒置,市場邏輯脫嵌於社會邏輯,淩駕於社會邏輯和自然邏輯之上。這種倒置誘發了農業多功能性喪失、農產品安全危機等問題,也誘致了“一家兩制”等社會自我保護運動,催生了多元化農業的潮流。然而,解決問題的一個根本方式,還是在於如何認識和恢復被倒置的農業邏輯體系。

農業體系的特殊與邏輯倒置問題

問:作為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的專家,您如何看待農業問題?

答:農業是唯一一個人與自然直接相交換的行業,在交換過程中各得其所,人類得到食物,延續生命,產生和鞏固各種社會關係,自然的生態功能、物種多樣性功能等也得以保持。農業應該遵循的基本邏輯是:市場邏輯服從於社會邏輯,社會邏輯受制于自然邏輯。簡單來說,市場邏輯就是價格調節機制,供不應求時價格高企,供大於求時價格下落,通過價格機制調節生產和消費;社會邏輯是指一個行業對於社會生活的影響,農業不僅是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它包含了農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承、種族延續、生命價值,以及各種社會關係。作為一種勞動方式,農業決定了農村文化、村民交往、農民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等等社會因素;自然邏輯是農作物生長需要遵循基本的自然規律,需要合適的土壤、肥料、耕作方式和生命週期,農作方式的延續,是幾千年來人與自然交換過程中遵循自然邏輯的必然結果。

農業首先需要遵守自然邏輯,在播種的季節播種、收穫的時節收穫。作物生長依賴於土地肥力,耕作過程中就需要考慮土地肥力的可持續利用。這種自然邏輯影響甚至決定了農業的社會邏輯,比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農忙時相互幫忙,農閒時共同娛樂等等。最後才是市場邏輯,農戶出售農產品,獲得生活和生產所需物資。由此,農業社會有一個可持續的循環體系,這得益於市場嵌入社會,社會依從自然的制度安排,在實現農產品供給的同時,兼顧了農業的生態、社會效益,實現了農業的多功能性。

農業具有多功能性且功能不可切割,是農業邏輯的另一個重要特徵。除了農產品供給外,ο本文為周立2012年接受《綠葉》雜誌劉芳採訪稿,發表于《綠葉》2012年11期。

農業還具備生態功能,農業用地的主要形式是保持有一定的植被覆蓋,所以農田事實上可以代行園林人工綠地的功能。其次,農業承擔了國家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食物主權三項國家安全功能。再者,農業還具備文化教育功能。中國社會經歷了長期的農耕文明,各民族在自己的農耕環境裡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這種文化的多樣性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越是多元越能提供多種選擇,多種選擇意味著自由權的擴大,也越具備發展潛力。同時,傳統文化主要來自農耕文明,沒有農業的傳承與教育,我們的後代將無法體味歷史是怎麼演進的,無法體味和理解中華文化特有的人文情懷。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非常關鍵的,它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是一個民族繁榮發展的源泉。

除了生態、國家安全和文化教育功能外,我國的農業還具備就業和社會保障功能。我國的人口壓力一直比較大,雖然農業人口向城鎮遷移似乎是一個必然規律,以至於歸納出配第·克拉克定律。但吸納勞動就業仍然是農業最強大的之一,未來半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時間裡,仍然需要農業來減少社會就業壓力。舉個例子,農業容納隱性失業的能力很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中國外需不振,外向型企業中的工人大面積失業,如果是城市工就很麻煩,農民工失業後可以在家待幾個月,有飯吃也有活幹,等到危機浪潮過了再重新回到城市。當然,農業的社會功能並不僅限於就業和社會保障,它還可以治癒很多城市現代病。在義大利,有一類農場叫“社會農場”,政府為這類農場提供免稅、相應的技術或者市場支援,因為這些農場發揮了社會功能,比如不少雇傭一些身體有殘疾、精神有一定障礙、網路成癮、抑鬱症或者輕微犯罪的人員在農場工作。農活較為簡單,這些人都可以勝任,與自然靠近,可以舒緩一些精神病患的病症,在城市裡被視為殘疾人的勞動者,在這些農場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總體而言,農業是一個與工業完全不同的體系,它具備豐富的生態、社會和文化功能,發揮了正外部性。但這一點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等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中被嚴重忽視了。未來的農業需要朝著多功能的方向去發展,這不僅有利於農業自身的發展,也有利於社會整體發展,更加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重要部分。

問:在您看來,當前的農業是一種什麼狀況?

答:農業的現實是,市場邏輯優於社會邏輯,社會邏輯優於自然邏輯,這是很危險的。事實上,食品安全危機的就是農業體系邏輯倒置之後的產物。農業生產被當做了一種純市場行為,被單純化為農民的謀生手段,不再是農民生活方式和社會價值體現形式,農業功能被單一化為經濟功能,這使得社會邏輯屈從市場邏輯。市場邏輯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生產行為的唯一目標,為了高產量就使用化肥,為了早上市就使用催熟劑,為了賣相好沒蟲眼就使

用農藥和各種生物製劑,完全不再考慮自然邏輯,結果就導致了目前越來越嚴重的食品危機。

當然,如果說現代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農業體系的邏輯倒置就如同宿命一半,可以被理解為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不過,饒是如此,我們還是應該考慮到農業的特殊性。因為,社會並不是只會被動接受現狀,當問題發生時,社會自然會產生自我保護行為,這些反應對社會可能產生良性推動,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唯有採取一些措施來控制和解決問題才可能削弱或避免負面反應。例如,食品安全發生危機時,社會自我保護運動會產生,以規避食品危機帶給自己的危害。對此,清華大學博士後石嫣曾提到過市民的四類自我保護行動,一是公開利益訴求,直接要求食物的安全;二是居民直接與農民打交道,購買農產品,或者在自家陽臺或院子裡種菜;三是單位採取的團體保護,由單位進行集體購買安全農產品;四是特供體系。這些社會自我保護行動,有些會給社會帶來正效益,產生一些多元化的農業生產模式,類似於CSA、都市農業、農夫市集、巢狀市場等等。但是,有些自我保護行動卻可能增加社會成本甚至影響社會穩定,比如公開利益訴求和特供體系。所以,針對當前農業體系的邏輯倒置,我們必須予以認真考慮。

問:農業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邏輯倒置的問題?

答:這有兩方面的因素,我們將其分別稱為背景性因素和過程性因素。

所謂背景性因素就是指商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業天然不親資本,資本的天性是逐利,農業利潤無法實現爆炸性增長,是最不容易擴張的一個部門,資本也就最容易拋棄農業。缺乏資本注入的情況下,農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要素——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都會離開農村。我在江西農村做調查時,有一個20歲左右的姑娘說,方圓5公里範圍內找不到5個與她同齡的人。在缺乏同齡人生活的環境裡,她不可能在農村待下去。結果,在商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裡,農業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農業弱勢,各種元素抽離農業,農業就更為弱勢;越是弱勢,商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對於農業的擠壓就越是顯著,農業利潤越低,農民越希望降低低成本,以提高利潤和收益,自然也就越看重市場邏輯。這是一個農業內卷化過程,慢慢地農業體系就開始發生邏輯倒置。事實上,這並不單純是農民的選擇,而是整個社會和國家政策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到,在商業化、城市化推進之中,農業越弱,人們越強調農民要強化市場理念,要關注市場機制等等,都是在將社會邏輯和自然邏輯滯後。

所謂過程性因素就是之前說的,當現代化成為一個不可避免趨勢的時候,農業的各種生產要素集體“用腳投票”,離開農村。上世紀80年代我們傳唱一首歌曲“我們的家鄉,在

希望的田野上”,但90年代以來,農民們紛紛用腳唱出了“我們的家鄉,在失望的田野上”,甚至在“絕望的田野上”,農村不再是農民價值觀的歸宿,農業不再是能夠安身立命的職業。在這個演變過程中,農業體系的邏輯倒置變成了一個無法避免的宿命。

農業發展的A、B模式

問:農業邏輯體系倒置對於農業生產的影響是什麼?

答:最顯著的影響是農產品供給出現了“一家兩制”。所謂“一家兩制”是指,對自家吃的農產品和供給市場的農產品,農戶會採取不同的耕種方式。對於前者,農戶會採取有機耕作,少用或者不用農藥、化肥的方式(B模式);對於後者,農戶則會採用“化學農業”的耕種方式,大量的施用化肥、農藥、催熟劑等生物和化學製劑(A模式)。並且,這種差異化生產的狀況正呈現擴大化的趨勢。不過,追溯它的形成,則是一個慢慢演化的過程。

中國的傳統農業一直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主流觀念認為,這種小農經濟在生產力上是落後的。但是,小農經濟也有其好的,甚至是先進的一面,它形成一整套的農耕技術以及與農耕作業相符合的強調誠實守信、互幫互助的農耕文化,不僅實現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模式,而且食品的生產方式是無差異生產,城鄉居民消費也是無差異的,有食品安全的社會共保機制。但是,當市場邏輯介入並開始主導農業生產之後,農民發現市場邏輯改變了他們的生存模式。

在市場邏輯裡,你得按照消費者的需求來進行生產,消費者的需求無外乎“質優價廉”,但這其實是魚和熊掌的關係,怎麼可能品質又優價格又低?如果品質優卻不能價格優,農戶為什麼要積極保證品質優呢?在這種情況下,農民開始面臨兩難選擇,為了解除這個兩難,農民的生產決策就是,把按照傳統耕作方式種植的安全食品留給自己,把按照“化學農業”帶來的高效率耕作生產出來的食品供給市場。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家兩制”的農產品供給模式。

最初,“一家兩制”是農戶解決自己餐桌安全的一種選擇。近幾年,隨著食品安全危機的嚴重化,很多城市居民開始自己尋找安全食品的管道,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找到農戶直接向農戶提供一個合理價格,來購買安全食品。這對“一家兩制”的供給行為形成了巨大支撐,近幾年“一家兩制”的生產供給結構正呈現擴大化的趨勢。

問:在體系邏輯倒置的情況下,農業處在一種怎樣的發展趨勢裡?

答:雖然我們理想中的農業是能夠保有多功能性,但現實是不會按照理想來運行的。全

球範圍內,農業發展呈現的是A、B兩種模式,究竟哪一種模式會成為農業發展的趨勢很難定論,很可能是兩種模式都會有自己的發展空間而逐步成熟。這兩種模式裡,所謂A模式就是服從市場邏輯,為了利潤最大化而經營農業,我稱作“為錢而生產”(food for money)。在農業體系裡,A模式是目前絕對主流的模式,並且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A模式恐怕也不會喪失主流地位。但是,在A模式佔據主導的發展勢態裡,有一套作為替代方案的B模式誕生了。B模式遵循的是生命邏輯,意圖找回A模式將農業功能單一化後的多種功能,我將其稱作“為生活而生產”(food for life)。CSA、租地農場、都市農業、農夫市集、巢狀市場等等這些都屬於B模式。B模式當然也得考慮經營利潤,但並不將利潤追求設定為唯一或者核心目標,或者說對於盈利的效率要求不高,保持財務的可持續即可。較之盈利,B模式更關注農業社會功能的發揮,其組織形式表現為開始興起的社會企業。

問:B模式的發展會存在什麼樣的障礙和問題?

答:B模式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在於,究竟是想要有機農業還是想要有機農產品。大部分人的理念裡,這兩者是一回事,但其實是不同的。農產品只是農業生產、銷售鏈條終端的產物,如果只關心結果而不關心結果的由來,可能會在短期內得到有機農產品,也可能得不到,但長期內肯定是得不到。若只關心結果,就無法恢復農業和食品體系的應有功能,也無法保障整個生產、運營的鏈條都是有機的。在無法保障整個鏈條都是有機的情況下,確保最終產品的品質非常困難。比如,美國有一家Whole Foods食品公司,是美國目前最大的有機產品公司,這個公司完全服從于營利目標,用A模式經銷B模式的產品,它的方式仍然是往前端擠壓生產者,往後端誘導消費者。由於美國的食品監管制度以及與之相配套的社會制度體系比較完善,保障了Whole Foods目前的產品都是有機農產品。但是,就整個生產過程和長時期而言,它剝蝕了有機農業的基本基礎,剝離了農業其他方面的功能。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種兼顧了A、B模式部分因素的農業模式,這種雙軌運行合乎農業多元化發展的要求。然而長期內不可持續,如果社會監管出現問題,這種模式最終還是走向不安全的食品體系,因為過程本身不安全,理念也不是可持續的。

因此,在B模式的選擇和發展中,需要區分究竟要什麼。如果從事B模式的人員和消費者只考慮有機農產品,那麼,生產過程可以是反季節耕作導致土地肥力消耗,可以進行長途運輸耗費更多的能源而沒有充分使用本地資源。還可以採用雇工的方式,給農民工資,只要農民生產出符合有機標準的、檢測合格的農產品就可以。當這種用A模式生產B模式的產品成為主導模式後,農民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工人,“鄉村社會”也就不復存在了。這樣的演化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很難斷言。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預言的,這樣的生產過程究其實質

仍然貫穿著市場邏輯,最終無法實現農業邏輯的複歸和農業體系的可持續維繫。

消費者的消費責任

問:在B模式的問題裡,您提到了消費者的責任,如何理解呢?

答:按照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消費者的選擇帶來廠商之間的競爭,通過競爭實現優勝劣汰。但是,這裡面的一個前提是,消費者知道什麼樣的選擇才是好的。如果,消費者並不清楚自己的選擇究竟會帶來什麼,市場進行的可能是逆向選擇。以前所有的農產品可以說都是有機的,而今天主流市場的農產品都多少含有不安全因素,就充分說明了這一問題,即消費者的逆向選擇,最終淘選出了自己並不想要的市場結果。換言之,當消費者對自身的消費缺乏社會責任感時,生產者和企業家也不可能充分承擔社會責任,自私的消費者最終淘選出來的是缺乏功德心的政府、企業家、農業生產者。由此,除了強調政府、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我們必須還要強調消費者的社會責任,而不能太迷信市場邏輯,認為只要關心自家餐桌的安全就能激勵農戶、企業家生產安全食品,現實世界告訴我們,並非如此。

問:如何理解消費者責任和消費者權益之間的關係呢?

答:消費者權益是一種個體權益,個體權益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個人主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缺乏個人主義思想,它屬於“西風東漸”。但是,在“漸”的過程中,思想發生了缺失。個人主義的內涵是權利與義務對等,個人自由和尊重他人自由對等,即自由、權益、責任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單純的強調個人自由和權益,會出現費孝通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分析的自我主義,進而會出現閻雲翔先生上世紀90年代分析的無公德的個人。中國在引入西方個人主義的思潮中,割裂了權利和義務對等的個人主義基本內涵,自由、權益在民間被過度考量,而個體的責任意識被民間淡化了。這種淡化的結果作用到消費行為中,就是只追求滿足個人的消費欲望,不考慮即使是消費自己購買的商品,也要有公平貿易、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社會責任。所以,中國的消費者在世界各國都很難得到好評。

當然,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在西方,個人主義也開始誘變為無公德的個人。比如,歐洲的債務危機,與歐洲民眾過分伸張權利、拒絕履行義務有直接關係。普遍自私的社會公眾,不會誘導出一個長期共贏的社會政策。習慣了高福利之後,任何消減福利的措施都會引致公眾反對。政府為了討好公眾,只好通過債務的累積來換取當前公眾的滿意,最終引發了債臺高築的財政危機和政治經濟危機。美國也開始出現這樣一種傾向。但是,個人主義內生於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可以追本溯源地去尋求解決之道。然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沒有制度環境,

卻引入了相關概念的後發國家,如同沒有天敵的生物入侵一般,想要內生出一套制衡機制,處理外來觀念誘發的社會價值觀失衡問題,非常困難。

現代農業需考慮宜地性和多樣性

問:您能夠談談對當前中國農業的認識嗎?

答:中國農業處在一個發展的岔路口,有好的趨勢,也有不好的趨勢。不好的趨勢是,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農業進一步弱勢化。從事農業的人員越來越呈現出老人化和女性化趨勢,而老人和中老年女性很難從事重體力勞動,被稱為輔助勞動力,甚至可以說是具有勞動力殘值的人。他們稱為農業勞動主體的一個自然結果就是要麼耕地閒置,要麼推動機械化耕作,加重對能源、外部環境和外部市場的依賴。因此,在農業進一步弱勢化過程中,農業會進一步走向資本農業。資本替代勞動的一個結果,我們農村的勞動力被進一步推向城市,加重中國的結構性矛盾。農業的資本化趨勢奉行的是市場邏輯優先,那麼,食品安全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恐怕是很困難的。通過採取一些措施,部分假冒偽劣、添加劑式的食品安全危機可以被消除,但是因農業體系的邏輯倒置誘發的農業與食品安全危機,很難被消除,這類危機與資本化農業是相伴隨的。

當然,在看到挑戰的同時,我們也能看到機遇。一個好的趨勢就是多元化農業的興起,以及對農業的多種功能的認知和保護,也就是之前所說的B模式。雖然資本化趨勢可能仍會主導農業發展潮流,但B模式也在不斷發展,意圖讓市場重新嵌入社會,市場邏輯重新回到依從社會邏輯和自然邏輯之中,限制市場在農業、在食品領域的負面影響。所以,社區支持農業,有機農夫市集這些替代性市場的努力是非常有價值的。當然,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還是需要考慮農業的邏輯倒置和多功能性,正視市場帶給農業的一些負面影響,必須意識到無論是對於農業,還是對於社會,單純迷信市場邏輯是行不通的。

問:對於中國農業的未來,您如何看呢?

答:從我國提倡農業現代化開始,對於現代化農業的認識就鎖定在了“產業化、規模化、大農場”的概念中。這是一個認識誤區。日本、韓國、臺灣始終是小農經濟,但它們卻是現代農業的非美國式典範。為什麼呢?他們的“產業化、規模化”並不意味著一定要耕地面積的規模化,完全可以與小農經濟的耕作模式相連結,他們的農協體系圍繞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種子供應、技術服務、病蟲害防治、農產品銷售等,形成了縱向一體化的運作體系,在這種體系運作下,日本、韓國的農產品獲得了一個高價格的,使得本地農民依靠小塊土地

就能夠得到足夠的利潤來生活,從而維繫了農產品的品質。

根據中國農業的現實情況,東北和西北小部分地區適宜推動大農場,而大部分地區則會長期維繫小農經濟的基本現實,這需要向日本、韓國學習農產品價格體系和農業價格政策。當然,有些觀點認為,我們應該增加農業補貼來解決農民收入。補貼肯定是需要的,但單純依靠補貼,不僅增加財政負擔,而且不能帶給農民足夠的效益。畢竟我們是拿一半人補另外一半人,而歐美日等農業發達國家是拿大部分國民的收入補貼1%-5%的農民。考慮到整個農產品市場已經貿易開放,已經自由競爭的基本情況,僅僅靠增加補貼作用不大。所以,還是需要考慮農業生產自身的盈利問題,考慮農業模式的宜地性和多樣性。

問:小農經濟依舊要求農戶間的合作,對於農戶的合作經濟,您是如何看的?

答:農村內部的農民合作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專業化,一是綜合化。專業化是現在正在宣導的趨勢,比如我們的合作社法就叫作“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將農民當作專業農民,然後進行同類農產品、同類農業服務之間的合作。簡單的理解就是,種蘋果的與種蘋果的合作,種梨的與種梨的合作。專業合作要求的是規模經濟,規模越大合作的利潤越大,同類農產品行銷、服務等各方面的優勢才能發揮出來。這種專業合作屬於橫向一體化,最明顯的體現形式就是人民公社時期的合作社。

綜合化的合作有縱向和橫向兩種。縱向綜合類合作不僅僅是同類農產品單一領域的合作,而是全產業鏈條合作,從前端的農用物資購置,到生產、加工、深加工,以及最後的品牌推廣與銷售,形成縱向一體化的綜合合作。橫向的綜合合作可能以村為單位,在經濟上表現為村民生產的所有農產品進行合作。同時還有社會合作,如村民組織秧歌隊、歌舞隊、棋牌隊等娛樂活動。還可以重建農村一些互助體系,甚至納入比較現代的金融保險、教育、技術推廣、農業器械的公共使用和購買等等。

目前,上述三類的合作模式在農村都存在,主流模式還是專業合作。農戶走向合作是一個基本趨勢,但在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定位偏差。我國絕大部分農戶是兼業農戶,卻將農民定義成專業農民,這不符合基本社會事實。美國的大部分農民是專業農民,他們的農民在幾千畝上要麼都種小麥,要麼都種玉米;養豬的全都養豬,養牛的就全都養牛、對於中國來說這樣的專業農民極少。目前將合作社法定位為專業農民的合作,存在定位偏差。這種偏差會導致合作經濟的主導方向仍是“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管理、運營都按專業合作的標準進行,偏離了我們2.4億農戶基本是兼業農戶的基本事實。而兼業農戶的合作方式主要是綜合合作。

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過程中,農村那些能夠合作的、有合作觀念的精英分子幾乎全

都離開了農村,在城市裡面被肢解為一個又一個的打工者,農村剩下的都是老幼婦孺,這是農村合作經濟很難實現的關鍵原因。

從發達國家都市農業的發展經驗看,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會有一些資本和人員會回到農村從事農業。這些人多半不僅具有務農興趣,並且學識素養較高,一些人熟悉市場行銷。這種趨勢在中國大城市也開始初現端倪。市民農業的潮流和多元農業的興起,正在改變農業經營主體和經營結構,我們樂見一個農業多元化時代的到來。

农业技术推广学网上考查课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农业技术推广学网上考查课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机构设置、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的总称。 2、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3、农业推广项目是农业推广计划的具体体现,按项目进行农业推广的计划管理,是推广计划得到落实的保证措施之一,是农业推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推广度是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程度的一个指标,指实际推广规模占应推广规模的百分比。 5、推广项目的产投比是指实施某一农业推广项目的总产出的产值与总投入费用之间的比例,它是评估项目实施实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简答题: 1、简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素。 包括:(1)转化主体;(2)转化课题;(3)转化受体。 2、农业推广组织的管理要遵循哪些原则? ①目标性原则②层次性原则③协调性原则④整体性原则⑤能动性原则⑥封闭性原则 3、简述目前世界上农业推广方式。 目前世界上农业推广方式有:①一般推广方式②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③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④群众性推广方式⑤项目推广方式⑥农业系统开发推广方式⑦费用共担(分摊)推广方式⑧教育机构推广方式

三、论述题: 1、注重农业推广信息的服务实效,当前应当着重研究解决哪些问题? ㈠多维服务 政策、经济、科技、市场、价格以及乡情民意信息,不仅是各级领导决策的需要,而且也是各类经济组织、科研单位以及农民家庭经营的迫切需要;它不仅是农业部门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农业信息服务对象上,应由定向服务转向多维服务。 ㈡特色服务 农业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种行业,所涉及的学科多种多样,所以提供信息服务也应因地制宜,切忌一般化。要找准位置,认清目标,发挥优势,搞出特色。要反对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做法,把过去一般化服务提高到具有本部门本专业信息个性的特色服务上来。 ㈢开放服务 市场经济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开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资源的财富。为了适应新体制的需要,加强对农业、农民、农村服务,就是迅速改变过去的各自分割、封闭状态,加强信息交流,尽可能向基层开放,向农民开放,向社会开放。 ㈣高效高质服务 目前农业信息最大的弱点是:编发少、传递慢、效率低。然而信息服务的基本要求就在于快速、高效。要做到高质量服务,就要有高素质。与此同时,加速信息传递自动化建设,从而使农业信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为什么要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评价及其意义? 完成一项推广工作应及时评价和判断该项工作哪些方面是有效率或高效率的,哪些方面是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以便总结过去,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不足,展望未来,做出决策,以利再战。具体来讲,对推广工作的评价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⑴评价可以评定农业推广工作完成的程度,测算其取得的效益大小,如推广人员作用发挥的程度、完成任务的情况、推广机构内部各子系统工作协调的状况,以及整个机构发挥整体功能的大小,推广工作方式、方法使用正确程度等。 ⑵评价可以透视整个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和成绩,有哪些教训与经验,达到扬长避短和存优去劣的目的,以利更好地改进工作,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效果。

2016年度基层农技技术推广体系项目示范户满意度调查表

2016年度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2016年度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满意度调查表 日期:乡镇:姓名(签字):首先感谢您对2016年度计策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项目工作的监督和支持,请您对本部门2016年度工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您对技术指导员的服务态度感到满意吗?() 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二、您认为技术指导员在技术指导的及时性方面做得如何?() A、很及时 B、及时 C、不太及时 D、很不及时 三、您认为技术指导员在技术指导的准确性方面做得如何?() A、很准确 B、准确 C、不太准确 D、很不准确 四、您是否信任技术指导员的工作?() A、很信任 B、信任 C、不太信任 D、很不信任 五、您认为技术指导员的整体素质如何?() A、很好 B、好 C、一般 D、有很大提升空间 六、您认为我们的工作效能、专业知识如何,是否能够满足您对发展养殖业的要求?() A、能满足 B、基本满足 C、不太满足 D、不能满足 七、本项目确定的主导品种是否符合您发展畜牧养殖的实际?() A、符合 B、基本符合 C、不太符合 D、不符合 八、本项目的主推技术(推广的使用教材、养殖技术明白纸),对您的帮助有多大?() A、很大 B、大 C、一般 D、无帮助 九、您对我们开展的示范户的培育工作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不太满意 D、不满意 十、在我们项目支持下,您在发展养殖业上,增产、增收效果是否显著? A、显著 B、较显著 C、不太显著 D、不显著 请您对上述十项及其他您认为我们工作有待提高的方面给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工作计划总结

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县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2015年,我县按照国发[2006]30号、川府发[2007]11号、农办财[2015]63号和川农业[2015]109号文件要求,继续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县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县进一步构建了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竞聘上岗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等;完善了“专家组+试验示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技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情况 县农业局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不断调整部机构设置,目前全局有农业局机关、农技推广中心、农村经营管理总站、农村能源管理局、植保植检站、农机监理站、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隆昌县分校、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农情信息站10个编制部门,有编制123人,实有职工13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人。 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整合已有事业机构的基础上,按相近专业综合设置农业服务中心,中心设农技、水利、林业、农机等岗位,全县19个乡镇共有农技编制72人,实有职工人数74人,专业技术人员47人。 2、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情况 随着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的分离,多元化的农业技术

服务体系逐步产生。我县形成了以隆昌县金星种业公司、隆昌县农业科技服务、隆昌县农资公司为龙头,县城、乡镇场镇、村、社设经营点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营利性经营网点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经营服务和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局相关股站负责对农资产品质量的监管。全县有经营性服务人员近900人,农资经营网点480个。 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情况 我县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其中种植业46个,畜牧业40个,林业20个,渔业8个,服务业13个,其它1个,有种植业会员2000余人,会员打破地域限制,形成了跨地区、多层次的会员网络。 (二)产业分布情况 隆昌县幅员面积794平方公里,辖16个镇2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365个行政村和46个社区,全县总人口78.01万,其中农业人口59.82万,现有耕地面积39.69万亩。主要产业分布情况为:水稻中稻种植面积31.3万亩,总产163083吨,分布于全县19个乡镇(街道)。玉米播种面积8.2万亩,总产29724吨,以响石、黄家、界市等乡镇为主。大豆播种面积5.1万亩,总产7202吨,以桂花井、黄家、迎祥、界市等乡镇为主。水果面积4.71万亩,产量3.35万吨,以龙市、迎祥、普润、金鹅、古湖等乡镇为主。蔬菜种植面积20.5万亩,产量29.5万吨,以胡家、古湖街道办、石燕桥、云顶等乡镇为主。

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2015年,我县按照国发[2006]30号、川府发[2007]11号、农办财[2015]63号和川农业[2015]109号文件要求,继续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县进一步构建了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竞聘上岗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等;完善了“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技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情况 县农业局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不断调整内部机构设置,目前全局有农业局机关、农技推广中心、农村经营管理总站、农村能源管理局、植保植检站、农机监理站、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隆昌县分校、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农情信息站10个编制部门,有编制123人,实有职工13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人。 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整合已有事业机构的基础上,按相近专业综合设置农业服务中心,中心内设农技、水利、林业、农机等岗位,全县19个乡镇共有农技编制72人,实有职工人数74人,专业技术人员47人。 2、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情况 随着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的分离,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逐步产生。我县形成了以隆昌县金星种业公司、隆昌县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隆昌县农资公司为龙头,县城、乡镇场镇、村、社设经营点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营利性经营网点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经营服务和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局相关股站负责对农资产品质量的监管。全县有经营性服务人员近900人,农资经营网点480个。 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情况

农技推广体系构建方案

农技推广体系构建方案 为解决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3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与市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内容 ㈠强化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监督;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土壤测试;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检测、检疫和强制检验;在农民中开展技术培训,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销信息和其它信息服务;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任务。 ㈡理顺管理体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机构性质不变,管理体制由委托制改为派驻制,属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其人、财、物、事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人员统一聘用、统一调配。以钱养事经费直接拨付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考核情况发放。在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工作考核、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等方面实行市乡双重管理,以市管理为主。 ㈢实行人员聘用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聘期3年。参加竞聘上岗的人员必须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国家农业中级执业资格以上证书。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原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够的可面向社会招聘。对已经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技人员原则上不再聘用,确因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摘要: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以及农村经济也逐渐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极为重要力量,它支撑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撑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建设.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为五级,包括有中央、省、市、县、乡,有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农机化推广服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等农业机构.其中,县、乡2级的农业推广部门是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最基层最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结构由三大模块组成,即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商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领导力量,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未来的主导力量,商业技术推广体系则是我国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的新生力量.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很大的进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也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建设. 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这种推广管理体制靠行政方式管理,依照计划模式运行,推广工作缺乏协调和配合,各地区、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性、协调性,各自为政,致使农业技术的推广责任不够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管理不到位,致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指导跟不上,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很好的普及到农村的基层,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传播和转化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地方机制的改革,我国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管理的方法不到位 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为基层农业劳动者服务,增加其农业文化知识,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考虑到基层农民的需求和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可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大多都采用行政化的推广方法,多由政府来决定要推广的项目,自上而下,逐级下达,对各部门形成一定的强制作用,而没有考虑到基层农民的接受能力以及现阶段的农业技术需求,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不能真真切实的做到为农民服务,也使农业科技成果不能更快更好地得到转化. 3.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结构安排不够合理,技术人员的知识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也不够到位.据统计,我国地级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中级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 市场信息简报2008年第23期(总第23期)2008年11月13日棉花经济数据信息平台建设论证会在京召开 棉花经济数据信息平台建设论证会在京召开 2008年11月7日,现代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棉花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在北京永安宾馆举办了棉花经济数据信息平台建设论证会。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副司长、经作处王戈处长、科技教育司政策体系处张国良处长、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产业政策处王忠海处长、市场信息司信息运行监控处蔡萍副处长、农业部贸促中心贸易救济处王占禄处长、农业部信息中心市场分析处钟永 玲副处长以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应邀 出席了会议。 1

2 会议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沈贵银副主任主持,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副司长做了重要讲话,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杜珉研究员和杜帆同志分别就信息平台建设情况和功能进行了介绍,与会领导和专家就棉花经济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对棉花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其在服务政府决策和产业运行等方面寄予厚望,并对棉花产业数据信息平台的改进和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马淑萍副司长指出,随着我国棉花产业市场化发展,棉花产业经济研究、特别是数据信息建设承载的任务非常重要。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科学决策,科学决策需要准确的数据信息。目前,国内棉花数据来源多,但数据之间存在不统一、不完善、甚至相左的问题,使决策缺乏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真实的数据信息体系非常必要。而由现代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所建设的数据信息平台正是承载着这样一项任务,其中的重点工作,即生产监测对研究棉花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考核办法-农业农村部

附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人员考评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持续健康发展,规范体系运行,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精神,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考评对象为体系聘任人员,包括首席科学家、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 第三条考评的主要依据: 1.任务书、任务委托协议书; 2.个人年度述职报告; 3.工作日志; 4.其他。 第二章组织实施 第四条考评分年度考评和综合考评。年度考评在每年12月至下一年度2月之间(可与体系年度会议结合)进行;综合考评在每5年一个实施周期的第5年年初进行,综合考评当年不再安排年度考评。 第五条首席科学家的考评,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会同或委托有关行业司局、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的考评,由各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组织实施。

第三章考评内容 第七条首席科学家 1.任务书中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2.对产业发展的决策咨询情况; 3.对本产业技术研发的全国统筹情况; 4.对本体系的组织管理和各机构、人员的工作协调情况;5.对本体系运行机制的创新和学风建设情况; 6.经费使用情况。 第八条研究室主任 1.对本研究领域的全国统筹情况; 2.对本研究室的组织管理和工作协调情况; 3.与其他研究室的交流协作情况和与综合试验站的结合情况;第九条岗位专家 1.任务委托协议中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2.对本岗位领域的国际前沿跟踪情况; 3.团队人员参加体系工作及团队建设情况; 4.工作日志填报情况; 5.经费使用情况。 第十条综合试验站站长 1.任务委托协议中规定的各项指标及完成情况; 2.对本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支撑情况; 3.团队人员参加体系工作和团队建设情况; 4.工作日志填报情况;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方案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方案 一、县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总的特点是春早、夏长、秋短、冬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照小时,年无霜期284天,年平均降雨量1497毫米。全县辖14个乡镇,131个行政村,国土面积万公顷。XX年全县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农户72224户,农村劳动力万人;XX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90元。 2、农业概况:县主要农业产业有粮食、蔬菜、花生、脐橙、茶叶、生猪、水面养殖等。常年粮食作物播面约24万亩,蔬菜播面约万亩,花生播面约万亩,果园面积约万亩,茶园面积约万亩,年生猪出栏约万头,水面养殖约万亩。XX年农业总产值127886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37522万元,渔业总产值23843万元。 3、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以及省农业厅、市农业和粮食局的统一部署,我县XX年9月份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财政、人劳、编办以及各乡党委、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资金、编制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县14个乡均整合农技、农机、畜牧、水产、茶果、经管等岗位,合并成立了乡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至XX年7月,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各项改革取得较好效果,达到了“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改革目标。XX年和XX年,我县分别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我们按项目方案要求,确定了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遴选与确定了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积极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建设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相关工作,目前各项工作已取得初见较好的成效。 二、年度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目标,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农技人员工作考核考评制度、多元推广制度等基层农技人员管理机制,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

云南省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和指标体系

云南省2009年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和指标体系 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农业厅 二○一○年四月

目录 一、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一)项目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评价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评价对象............................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评价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评价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评价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评价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评价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工作组织............................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工作步骤和进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指标体系制定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指标体系框架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评价指标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评分计算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评价结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附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1.信息调查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2.评分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3.自评报告编写提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xx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情况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召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的预备通知”(农办科〔xx〕69号)和**省农业委员会科技处《关于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总结材料 * 》(**农科函【xx】1号)精神,**市农委高度重视,立即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并向各县、区(市)农(林)畜牧局下发了《关于报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有关材料的紧急通知》(遵市农办【xx】24号),现将我市xx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情况 截止xx年12月底,全市15县(市、区)中,需改革的县(市、区)有15 个;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县(市、区)有3 个,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乡镇有48个;正在改革的县(市、区)有11 个,正在改革的乡镇有162个;未启动改革的县(市、区)有1 个,未启动改革的乡镇有24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有5个。 二、机构人员情况 据统计:全市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418个,其中:县级146个,乡镇级272个。共核定编制(财政补贴编制)3628名,其中:县级1299名,乡镇级2329名。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从业人员3098人,其中:县级1082人,乡镇级xx人。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

2530人,其中:县级686人,乡镇级1844人。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中,从职称结构看:获副高职称76人,获中级职称558人,获初级职称1621人。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603人,大专1221人,中专以下691人。 三、工作开展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 * 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xx〕30号)和《**省人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府发〔xx〕11号)精神,积极探索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县作为我市首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并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部门协作,于xx年底完成了改革试点工作任务,积极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通过改革,明确了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职能,而且是公益性职能;统一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名称;理顺了管理体制,对镇乡农技推广机构统一实行以县管理为主,镇乡人民政府配合和监督的管理体制;镇乡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三权”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核定了镇乡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308名,其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80%以上。 **市人民政府于xx年4月30日召开第六次常务会议暨第七次市长办 * ,会上审议并原则同意《**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意见》。xx年6月,各县、区(市)人民政府(**县除外)向**市人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探索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探索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支撑,在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适配”和“助推”作用。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根据时代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面对新时期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产业发展,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做出进一步调整。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体制机制;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而与之相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持续的改革创新中发挥着全力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作用。立足当下,回望40年改革“初心”,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虽历经捭阖,但与农业产业的发展还不尽同步;展望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国梦”,需要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再做深度调整。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与体系改革进程 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悠久 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重农思想在国家治理中长期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形成了悠久的“劝农”“教农”传统。所谓“神农教稼”“嫘祖教蚕”,就可以理解为我国早期先民相互学习、传承农业技术的典证;商周而后以至明清,历朝历代都有帝王躬耕劝农的传统。诗经《甫田》也曾歌咏过地方官“今适南亩,或耘或耔”视察农

耕的故事。汉朝时国家设“搜粟督尉”专门管理农业生产,并在民间广选“六能”指导群众开展生产。宋朝时国家设“农师”,元明两朝在中央设“劝(司)农司(使)”并在基层设“社(里)长”等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督导农业生产、组织开展先进农耕制度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不同时期先后形成了《吕氏春秋》(秦)、《氾胜之书》(汉)、《齐民要术》(北魏)、《四时纂要》(唐)、《宁国府劝农文》(宋)、《农桑辑要》(元)、《天工开物》(明)、《授时通考》(清)等多部书籍,总结推广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1-4]。这些思想、制度和文献从不同角度说明,农业技术推广曾经在我国传统农耕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1.2新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受近代以来闭关锁国、外敌入侵、政局动荡的影响,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始终没有真正开启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民国期间,国民政府也曾就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过一些努力,但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因此,也没有形成类似20世纪20年代欧美国家建立的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农业部先后制定出台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草案)》《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依托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以“八大员”为代表的乡村农业生产能手,组织建立起自上而下涵盖农机、畜牧、农技、水利等多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任务是组织指导以公社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6]。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概念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以上定义对于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都予以了明确的界定,但是在农业实践活动中,推广作为一种手段,依据其作用对象的不同,而有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推广以及农村推广在推广目标和内容上的差异。农业推广主要是指运用推广作为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即促进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农村推广则泛指推广对农村整体发展过程的作用,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通常将这三个层面的概念统称为推广工作或推广事业。 如果我们强调推广工作在改变农民的态度、增加他们的知识以及提高他们的技能等方面的效应,那么,农业技术推广依靠其可操作性,便构成了推广工作的核心,它是农业推广和农村推广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规定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两大构成部分:即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②供销合作社、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这是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广义界定,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实践活动中,往往使用仅包括第一方面的狭义定义,本文亦强调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这一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及其对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关联效应。 1.3.2研究现状 中国没有专门的农业科技推广研究机构,从上世纪30年代才开始出现对农业科技推广理论与方法的研究,1933年唐启宇著有《近百年来中国农业之进步》,1935年章之汶、李醒愚著有《农业推广》一书,同年孙希复编写了《农业推广方法》,1947年宋希庠编写了

2017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2017年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一、水果产业技术体系 (一)总体思路。针对我省果业供给侧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按照品种引领、品质提升、生态环保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拓展市场,打响品牌,推动果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果树优良品种引进、筛选和推广,繁育优质健康种苗,集成创新栽培技术,加强果品综合开发利用,推进果品质量安全,提高生产综合效益,促进我省果业实现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引进、筛选和推广百香果优良品种;构建病毒检测体系,开展百香果苗木出圃抽检工作,推广优质无病毒苗木;开展高优节能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提升栽培技术水平;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综合利用效益,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福建百香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工作重点 1.加强种质资源引进及品种筛选。开展百香果优异种质资源的引进、保存、评价及利用,引进和收集种质资源10-15份,建立百香果种质资源圃;以果香浓郁、风味独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为目标,筛选出适应福建地理气候的优良品种1-2个;建立良种母本园2个,为种苗繁育提供优质材料。制定百香果品种标准1-2

个。 2.推进优质种苗繁育及推广。构建种苗病毒检测体系,保障繁育材料和出圃种苗无病毒,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在全省主要育苗基地开展百香果种苗出圃检测,完成10万株以上的苗木抽检工作。 3.高优节能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围绕品质提升、节本增效、绿色种植的目标,开展露地栽培、设施栽培、限域栽培、完熟栽培、肥水精准调控、减肥减药等技术研发与示范,集成一套高优节能栽培技术,实现克服土地连作障碍,减少果业生产面源污染,提升果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目标;制定百香果标准1-2项。 4.推进产业链延伸。加强百香果加工及综合利用的工艺研发,开发系列加工产品。重点开展百香果饮料、浓缩果汁、百香果特色糕点和休闲食品工艺研发和产品开发,研发出3-5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5.加强团队人才培养,培育新型农民。加强主产区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自身水平和服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举办专业性培训、讲座1-2期,现场观摩3场以上;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传播与推广,深入产区开展包括优质种苗繁育技术、完熟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方法、限域栽培技术、百香果品牌与管理、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培训10次以上。 (四)主要措施 1.加强团队分工协作。产业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育种、栽培、加工、培训配套,首席专家负责整个体系目标内容确定和体系的运

农技推广体系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巴州区玉井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何家美 最近,我作为乡镇基层干部、人大工作者有幸参加了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先后深入部分乡镇和区农业局及其下属部分单位进行了认真检查。因我长期在乡镇工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情况比较熟悉,便利用检查的有利机会对区、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成效、现状、问题作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一、主要成效 长期以来,区、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致力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广大农技人员精诚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为推进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较大贡献。一是供应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优良种子等农用物资,有力的支持了农业生产。二是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发展。三是开展了多层次农业科技宣传培训,有力地加快了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实施了多项农业科研项目,建立了规模较大、标准较高、效果较好且各具特色的农业种养园区(科技示范基地),起到了辐射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 二、目前现状 1、机构设置。全区有14个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49个乡镇(办事处)农技站。 2、人员编制。全区实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433人(不含农经),其中财拨304人,差补39人,自收自支(计划用工)90人。实有人员中,区级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25人,其中财拨155人,差补39人,自收自支31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08人,其中财拨149人,自收自支(计划用工)59人。 3、年龄结构。根据年龄分段统计,在433人中,35岁以下的只有103人,占24%;35-40岁的91人,占21%;40-50岁的153人,占35%;50-60岁的86人,占20%。 4、学历结构。433人中,大学本科13人,占3%;大专143人,占33%;中专、高中247人,占57%;初中及以下文化的30人,占7%。 5、技术职称。全区共有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54人,初级职称121人。其中:区级有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92人,初级职称62 人;乡镇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62人,初级职称59人。 6、阵地建设。全区有10个乡镇农技站无站址,无办公场地。 7、设施设备。区级农技推广机构除近两年购置有电脑和检测设备外,没有其他设施设备;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任何设施设备。 8、管理体制。区级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上,仍采取的是各业务站独立运作方式。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双重管理,区农业局负责业务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人、财、物。区、乡农技推广机构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性质,基本没有安排推广经费。 三、存在问题 当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三农”的要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服务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

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指标及解释

附件1 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指标及解释

一、基本说明 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体系管理系统”)主要指标包括机构指标、人员指标、项

目指标以及区域农业农村基本情况指标等4个。 (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纳入体系管理系统中的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是指国家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公共服务机构。具体包括: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四个系统所属县、乡两级事业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主要职责为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事业单位,不包括主要从事农业行政执法的事业单位,也不包括只有部分职能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主体职能为其他工作的事业单位。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以下简称“农技人员”)是指在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的所有人员,包括在编在岗、在编不在岗以及长期聘用的编外人员。 在编在岗人员:编制内人员且在本职岗位工作。 在编不在岗人员:编制内人员,但不在本职岗位工作半年以上。 长期聘用的编外人员:非编制内人员,被国家农技推广机构聘用半年以上。 (三)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是指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上级和本级制定实施的技术推广类项目,例如基层农技推广

改革与建设补助、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由承担单位填写相关内容。 (四)区域农业农村基本情况 区域农业农村基本情况是指县级及县以上区域农业农村人口、面积、农民收入、农业产值、机械化率等基本情况,数据依据本区域统计年鉴。 二、机构指标 机构指标是指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所涉及指标,包括基本情况、推广队伍现状、经费情况、基础条件、服务区域、职能履行等6项二级指标。 (一)基本情况 包括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单位级别、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机构类型以及机构信息4个基础指标。 1. 单位级别 分为县级、乡级,其中乡级又包括乡镇站、区域站2类。 乡镇站:农技推广服务区域在1个乡镇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 区域站:农技推广服务区域在2个(含2个)以上乡镇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包括:跨乡镇设立的承担两个以上乡镇相关行业全部技术推广工作的机构和设置在某一乡镇并辐射带动周边其他乡镇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开展业务工作的

河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河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 系改革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河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与建设示范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09]58号)精神,特制订《河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深入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高中等涉农院校教育资源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服务主导产业。按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以下简称示范县)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需求,结合当地基层农技人员数量、专业水平和专业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

划,确定培训内容,开展培训工作,促进当地主导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尊重农技人员意愿。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听取基层农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面向学员需求,适应学员特点,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时间,选择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参训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突出培训实效。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因人施教开展培训。既突出急用、实用、管用,也着眼于全面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素质,兼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和地域产业特色,坚持理论教学与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相结合,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三、任务与目标 2009年全省培训任务3900人,其中重点培训117人,普通培训3783人;每个示范县推荐重点培训人员3人,普通培训人员97人。培训集中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等7所高中等涉农院校开展。 通过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推广、教学单位加强衔接配合,形成上下左右联动的大联合、大协作新格局,逐步建立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制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四、培训内容 培训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等为主要内容,重点开展具有区域特点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以及农技推广理论与方法,现代农业理论、农业公共

我国农业技术多元化推广体系的特点

简述我国农业技术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类的生产活动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国民经济逐渐形成了各种产业,但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农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始全面构建,并伴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得到补充和完善。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呈现出推广主体多元化和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是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这个体系面临着诸多不适和矛盾,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势在必行。 一、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历史及特点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源远流长,自远古的尧舜时代就有原始的推广活动;而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积累的农业知识越来越丰富。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沿袭早期实行的“劝农”政策引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仅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教育和行政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传统,而且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洋务派和维新派开始向欧、美、日学习,创建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和农村讲习所。20世纪20~30年代各高等院校纷纷效仿美国赠地学院模式,成立农业推广部,国民党政府时期开始建立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但由于历年战乱,推广工作仅限于高等院校及少数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始全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逐步形成了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历史,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这一模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构建,并得以运作,在推广发展的各个时期,对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及农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主要特点是政府直接领导农业技术推广,自上而下地形成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的领导,又受到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