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

(邱学青著(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

第一节游戏的定义

表明儿童区别游戏与上课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内容、二是活动的形式、三是名称。

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

(1) 游戏优于文化、超越于文化,游戏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游戏文化,另一种是缺游戏文化。

(2) 游戏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

(1) 儿童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步骤。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

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

词和观念是由语言创造的,每种语言在形成它关于游戏的观念和表达其意思时,往往只有一个词、一个意思,而游戏的含义是很多的,一个普遍的游戏范畴并非用一个词就能表达。

(一)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

在梵语中游戏有四层含义:动物、儿童、成人的游戏、风或浪的运动

(二)汉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

主要有玩、游、嬉、遨等

从汉语中有关游戏的解释中,可以窥见游戏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游戏是一种供人们在休息,闲暇时娱乐的活动或运动。

第二,游戏有不认真、不严肃等意思,有玩世不恭之意。

四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

游戏是练习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技能和活动,儿童先天的本质不能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

五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

游戏是人类从生存需要发展到追求享受的需要,是人类从儿童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儿童,都是在游戏的欢乐中获得发展而长大成人的。因此,儿童的游戏一方面是学习面对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超越真实生活的限制,寻求个人的自由。

游戏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儿童从游戏

游戏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儿童从游戏中学习到生活的原则和规则,在轻松的玩耍中,培养了将来踏入社会必需的适应能力。二是在人类的群体生活里,需要在团体规则限制与个人的自由之间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游戏正好具备了让个体摆脱社会规则和文化的限制、去寻求个人自由发挥的特性。三是在游戏的一段特定时空里,游戏者可以虚构任何现实生活中所不允许的行为及情节,来逃避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弥补由此造成的不满和沮丧。

(2)健康的儿童期是健康的成年期的先声,即一个健康的孩子拥有那些一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便能够造就充实的人性的所有特性。即继续发出欢笑、歌唱、跳舞、恋爱、尝试和探索。

六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三大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都是各心里学派研究的结果,它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

(1)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

(2)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

(3)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先,游戏在后。

(4)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身常有其非正式或正式的内在规则,由儿童自行协调1制定。

(5)游戏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带有愉悦的体验。

从体育的观点,游戏是一种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种,从社会学的观点,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从教育的观点,游戏和学习及教育有关,从人类学的观点,游戏是了解人类发展的途径。

用三种方法来界说游戏,一是按照心理学上的倾向和定势来界说游戏二是按照可观察的行为种类来界说游戏三是按照情景来界说游戏,引起倾向或可能产生一种或多种被确认为游戏的行为。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

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

(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

游戏本身是非生产性的

(3)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

(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要求参加者积极地参与活动。

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游戏的操作性定义: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通过儿童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及材料等可以判断儿童的行为是游戏还是非游戏。

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质

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心理学家将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三种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把儿童的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九种需要:

(1)三个层次:生存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2)九种需要:尊敬认可的需要、理解环境的需要、身体活动需要、社会性交往的需要、认知需要、基本生存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安全需要

在智力游戏中,认知的需要所占比重会多些;在角色游戏中,社会性交往的需要所占的比重更大些;体育游戏中身体活动的需要所占的比重更大。

(一)游戏是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

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特别是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还不成熟、不平衡,总是表现为兴奋强于抑制,兴奋性强的外部表现形式就是好动。

(二)游戏是儿童认知活动的需要

提出儿童有四种基本的感性需要:“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对新体验的需要”、“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和“对责任感的需要”。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来模仿和再现周围的人和事物,来使自己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得以满足,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2

(三)游戏是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游戏是儿童与人交往的媒介,在与成人和儿童的交往中,体验并形成最初的人际关系。

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一)游戏与工作对立

杜威认为游戏的基本属性是:活动即目的,探索自然的趋势及意外性;而工作的属性是:目的是主要的,结果是可预见的。

皮亚杰也认为游戏带有自发、娱乐性和自由的组织结构,而工作具有强制性、功利性和有序性。都认为游戏是自愿的活动,是假想的、自由的、愉快的;而工作是计划性的任务,是真实的活动,是因身体需要

而强加的严肃的活动。工作的本质即是物质生产劳动,它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着物质财富。工作是生活于社会中每个成年人应尽的义务,工作具有强制性、攻利性,其目的是外加的。游戏在成人的生活里是第二位的,工作是第一位的。从成人的工作和游戏来看,二者是对立的。

(二)游戏与工作相互转换

游戏包括工作。“工作”是非强制性的、非生活性的。

(三)儿童游戏就是工作

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儿童就是在自动自愿的活动中体验着游戏性,严肃认真地工作、学习。儿童游戏就是工作,儿童期的工作就是游戏。

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一)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

在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二)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

(三)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

部分儿童还不能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

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水平相对游戏活动中语言掌握得最快。

语言运用的复杂程度与儿童的游戏水平、年龄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

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游戏特别是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引发出多样性联想的态度及其心理结构的形式与发

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

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第一节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把儿童游戏解释为“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优势”儿童早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令人兴奋的、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特殊的过程。

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1.语言发展

对游戏及语言游戏的指导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2.语言促进游戏

布鲁纳认为儿童最复杂的语法和言语符号往往最先在游戏情景中使用,

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不同游戏性质对儿童创造力的形式和发展有影响

3

将儿童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性质不同的游戏,一组进行“集中性游戏”另一组进行“扩散性游戏”扩散性游戏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假想游戏对于儿童内部表征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假想游戏通过让儿童怀着好奇心去探索其他的情境和组合、不断接触新经验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象征游戏是儿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重要途径。在象征性游戏中的以物代物的形式是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成分参与的心理过程。

辛格夫妇还强调象征性游戏在社会心理方面的意义:参加假想游戏较多的儿童在遇到新环境时可能会感到更快乐、更能灵活地适应其变化。每当环境变化时,他总是选择游戏性个体。

3.创造性游戏行为物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关,且存在性别差异

男孩在早年游戏中的创造性越好,他将来的发散性思维就越强。

落后,使一部分儿童失去了充分游戏的权利:1.活动场地不足2.

游戏设施不普及3.玩具设计不合理,价格昂贵

社会成员对儿童游戏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重学轻玩”的思想

1.家长对儿童保护的误区

2.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偏差

3.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重视不够保护儿童权利的各项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1.把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纳入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2.把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与儿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3.把儿童看做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

展。

三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

1.游戏对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

儿童在愉快的游戏气氛中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并在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某些联想。自主、自由的创造性成分较高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的发散性、多样性,有利于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

游戏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动力,它保证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第二节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对一个不熟悉的问题情景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办法的心理活动能力,它是认知能力的重要部分。游戏能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自由游戏组对解决灵活性的,创新的问题更有优势。

游戏,尤其是以儿童自己的意愿和想象来进行的创造性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在创造性游戏中,儿童是按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来对周围世界做出反应的,和价值观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涉及到儿童学习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助人和合作等社会性技能,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

游戏是一种将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成适应社会化需要的个体的途径。自我意识是人社会化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存在时,

才具备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基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二、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知道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才能够去理解别人,逐渐学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克服“自我中心” 4

的观点。

三游戏与同伴关系

一是儿童与儿童之间通过玩具或游戏材料结成的现实伙伴的关系,一是通过角色扮演结成的角色关系。儿童的同伴关系正是在这两种关系交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游戏的类型影响了同伴关系的发展

1~2岁之间对同伴的反应经历了“物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二)游戏促进了儿童的同伴交往

游戏是儿童相互交往的媒介,在游戏中使用玩具,能促进儿童更活跃地交往。

四游戏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儿童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正是儿童模仿、练习成人生活技能的良好时机。表演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其效果至少能保持一星期。表演游戏可以提高日后儿童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通过游戏,儿童首先学会了发现自我,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知道了自己的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然后在扩展到发现他人,能了解别人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以及自己对别人会有什么反应。

儿童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互相理解,进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游戏也帮助儿童确定社会角色,使儿童从尝试中学习如何扮演老师、母亲、学生、医生等。

同时,游戏使儿童产生兴趣,使他们进入了新的社交环境,学会如何去应付新的情境。借助游戏,儿童的社会性协作也可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所以说游戏是促使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第三节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

游戏成为儿童表现积极情绪、调整消极情绪的媒介

(1)游戏与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

儿童在游戏中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活动。

(2)游戏与消极情绪的宣泄

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游戏能帮助孩子消除愤怒的心情。在儿童受到挫折和困扰时,游戏可以宣泄儿童的焦虑、害怕、气愤和紧张等情绪,从而减轻或克服不良心理。游戏作为调节和治疗情绪障碍儿童的手段,目前在我国已开始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

(一)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

(二)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第四节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一、游戏与基本动作的发展

通过对已经习得的协调动作的练习和运用,使儿童不断掌握了新的技能。

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前时期,基本动作的练习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游戏是发展基本动作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与运动能力的发展

儿童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去选择游戏内容,并在游戏中逐渐发展运动能力,随之又根据提高了的运动能力去选择符合其发展水平的游戏活动。儿童的运动能力便伴随游戏水平的提高而 5

提高。

三、游戏与儿童身体生长发育

专门的体育游戏对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效果显著。

活动性游戏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促进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提高其身体机能。身体健康的儿童比身体不健康的,营养不良的儿童更喜欢游戏。

第三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一节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二)娱乐论(松弛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主要观点是: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三)复演论(种族复演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主要观点是: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四)生活预备说

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

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从本能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的生活预备说或练习说。

二、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的贡献

对游戏分类的影响:物质上过剩的体力上的游戏,审美上过剩的艺术的、戏剧的或象征性的游戏。

对于儿童游戏重过程轻结果的特征的描述,最早源于格罗斯的观点。

(二)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限制太多,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作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需要等同起来,

认为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的游戏需要,是儿童基本生活欲望的表现。儿童游戏是本能活动,否认并抹煞了儿童的社会性;从本能、欲望、生物性的角度来解锁和分析游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却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他认为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儿童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而游戏。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2.游戏的动机是“惟乐原则”

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儿童通过游戏自由的表现他们愿望的时期是短暂的,发端于精神病学,所以该派的游戏理论带6

有明显的临床诊断的色彩。

二、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他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身体的过程与社会性的过程同步的企图,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

第一阶段称自我宇宙阶段,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第一时期是探索活动的中心,第二时期,探索活动渐渐扩大到他人和客体。

第二阶段称微观阶段,学步儿用小型玩具和物体来表现主题。第三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

这个世界,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为合作性的角色游戏。

阶段一:0~1.5岁,口唇期

表现为本能与社会要求之间交锋的开始,软弱无能的阶段,完全依赖他人的养育和保护。基本的信任或不信任是新的社会成员形成的对社会的最初的态度。

良好的母子关系是产生信任感的基础。

阶段二:1.5~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

解决生物社会性危机,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形成羞怯与怀疑的态度。游戏开始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岛。

阶段三:3~6岁,阴茎期

恋母斥父、恋父斥母情节。逐渐认识到现实中不可能满足这种愿望。这一阶段也称为游戏期。阶段四:6~1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学校是社会的最初代表,他(她)意识到必须在同伴之间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就会落后于别人。游戏可帮助孩子获得胜任和成功感,游戏中存在性别差异。

三、佩勒的角色扮演

第一类:依据他们对一个特定的热爱、钦佩、敬重的感情,喜欢模仿他们热情和敬佩的人,尤其是成人,以使他们快快长大成人,像成人一样的愿望得到满足。

第二类:依据他们对一个人的恐惧或愤怒等感情,儿童常扮演引起他们恐惧的那些人或食物。

第三类:儿童喜欢扮演那些“不和身份”、“低于身份”的角色

四、门宁格的宣泄说及相关研究

(一)宣泄说

游戏具有宣泄敌意和报复冲动的功能,如果人身上的焦虑、问题不宣泄出来,就会形成病症,伤害个体健康。采取游戏治疗的方式,儿童玩攻击性或侵犯性的游戏可以降低攻击性行为。

(二)相关研究:攻击性游戏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

1.攻击性玩具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

2.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的

五、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人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意识与感知相联系,这是典型的泛性论,它将人生物化,解决了儿童游戏的生物性动机。

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把游戏的研究与心理发展的理论联系起来,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对研究

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有极大启发,游戏治疗的手段—“娃娃游戏”的方法,缺乏普遍代表

性。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使其游戏理论本身就带有局限性。

第三节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创始人皮亚杰,把游戏看做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

一、游戏的实质

7

要么同化大于顺应,要么顺应大于同化。当同化大于顺应,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造现实;当顺应的作用大于同化时,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动作,即具有模仿的特征。游戏的实质就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结构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

二、练习性游戏的发生、发展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

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第三阶段: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第四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月)

第五阶段: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

第六阶段: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第一,由于象征的增加而变成象征性游戏;第二,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趋向于规则游戏;第三,向真正的适应发展,变成严肃的工作。

三、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这是游戏的最初形式

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是一种符号系统

第三阶段:规则游戏(7~11、12岁),规则游戏的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的象征性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它主要在学龄期。规则在游戏中成为中心,儿童按此规则进行游戏,按既定的规则控制自己的行动。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游戏,它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区”

结构游戏:伴随着上面三个阶段的发展,结构游戏作为一种从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形式,一直存在于儿童游戏的各阶段之中。

四、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象征性游戏:假装、假扮和幻想的世界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峰,它反映了符号机能的出现和发展。反应了对环境的同化倾向。象征性游戏活动有两个特征。首先,这些活动是从实际获得、使用或实践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分离出来的,其次,尽管这些活动是从这些情境中分离出来的,并且与这些情境不同,但儿童仍把它们归属于那些情境。在练习游戏中,已获得的适应行为通过重复和重新组织而得到巩固。在假装游戏中,巩固是在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第一个层次是符号制作,第二个层次是更为本质的。假装(和游戏)被假定为从个体性向社会性发展

象征性游戏在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阶段一:前概念思维阶段(2~4岁)

1.象征性的对应或等同发生在模仿动作之前

2.模仿性动作与儿童原先的活动发生分离

阶段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五、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第一,开括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崭新的途径,尤其是他反对把游戏看做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强调活动的重要性,认为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只有当儿童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才能给予证实或否定,这是很有见地的。

第三,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结构。第四,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第五,皮亚杰从认知角度研究儿童游戏,对于传统的游戏与学习相对立的观点,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皮亚杰的儿童游戏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8

第一,忽视了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教育在儿童认识、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他只强调智力对儿童游戏发展的单向性影响,而未看到游戏对智力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剥夺了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游戏与智力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作用的、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关系。

第二,试图用儿童游戏作为例证之一来说明儿童认知的特征,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而只是智力活动的派生物,把游戏看成是缺乏主动性的被动的活动。

第三,皮亚杰把个体作为活动的主体,强调儿童与环境交往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的作用和影响;注重让儿童在有结构的活动中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也称列鲁学派,主要成员有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艾里康宁。他们的主要观点是:

1.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2.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

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4.游戏不会自然而然得到发展,孩子不会生来就会游戏的。

一、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

(一)游戏的起源

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强调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考察儿童游戏活动的诱因与动机这一特殊的方向开始,立即满足的愿望变成一种情感诱因,使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以一种想象的、虚幻的方式实现。他认为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

(二)游戏的发展价值

第一,游戏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儿童把词作为一个符号来掌握,在游戏中儿童能根据物体和动作的意义去行动。儿童在游戏中以物代物是有选择性的,关键要看代替物本身的某些特征。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试卷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期末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______为基本活动。 2.幼儿园中最典型的游戏活动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和_____。 3._______是最早形成的社会性关系,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4.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环境的创设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自身规律,要充分体现儿童的心里特质,这体现了_________的原则。 5.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的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叫象征性游戏,这种游戏是_______游戏。 6.______是规则游戏的核心组成部分。 7.依靠文字语言和视觉图片的相互关系来共同起到故事情节的叙述作用的图书类型叫________。 8.认为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 9.按照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幼儿园空间标准,室内人均不少于_____平方米,室外人均不少于4平方米。 10.来源于民间游戏,又是典型的角色游戏,常常出现在小班的区域游戏活动中,这种游戏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30分) 11.儿童利用不同的材料如积木、零部件、沙、水等来进行建造的游戏叫做()。 A. 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 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12.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幼儿园的幼儿每天室外活动的时间不能低于()小时。 A. 1 B. 2 C. 3 D.4

学前游戏论综合练习十套题目(带问题详解)

学前游戏论试题库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 A.科学教育活动B.日常生活活动C.游戏D.上课 2.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 ) A.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初期 B.第二阶段,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第三阶段,“十年浩劫”时期D.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3. 按儿童的认知发展来分类,游戏可分为() A.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B. 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C. 运动性游戏、智力性游戏、装扮性游戏、操作性游戏 D. 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模仿性游戏、渲泄性游戏 4.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往往比在独自游戏和伙伴游戏中所获得的更丰富、更有益于认知发展,这种现象主要表明亲子游戏具有( ) A.情感性B.象征性C.开放性D.发展性 5.“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A.霍尔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康德 6.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是( ) A.感觉运动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游戏D.规则游戏 7.一个孩子在他的认知图式中没有羊的概念,在第一次看到羊以后,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羊的概念,这一现象属于() A.冲突 B.顺应 C.同化 D.平衡 8. 游戏的概念逐渐由抽象到具体、思辩到实用的演变,主要是由于游戏的 ( )A.非自觉性理解B.社会性本质观的建立C.生物性本质观的建立D. 生物—社会性理解 9.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

征?( )A.感知运动期B.前运算期C.具体运算期D.形式运算期 10.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A.蒙台梭利 B.福禄培尔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11.“我们来玩过家家吧!”“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 的类似言语属于( )A.游戏性语言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12.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是指游戏的( ) A.生物性B.社会性C.自主性D.工具性 13. 亲子游戏的基本特点包括情感性和( ) A. 教育性 B. 发展性 C. 长期性 D. 随机性 14.一般而言,混合班幼儿有更多的积极交往行为,且平行游戏和小组游戏比同龄班幼儿()A.显著增多 B.显著减少 C.差不多 D.完全相同 15.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 A.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 C.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D.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16.在象征性游戏和智力类游戏中,主导性动机是( ) A.活动性动机B.探究性动机C.成就性动机D.亲合性动机 17. 坚持游戏的本质观是前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A.生物性 B. 社会性 C. 主体性 D. 自主性 18.心理学对儿童游戏价值的研究,侧重了游戏对( ) A.儿童思维集中发展的作用B.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 C.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D.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 19.研究证明,影响儿童游戏社会性品质的因素是( )

【免费下载】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试题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辅导三 (第五、六、七、八章) 第五章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自己创造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又称主题角色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1.独立自主性 2.社会性(本质特征)。表现在:是由于儿童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是对成人社会生活内容的部分概括与再现;是在集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活动方式具有集体性;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3.象征性。表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角色扮演的发展:单纯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操作实物的行动——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往往随时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游戏——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明确角色间的关系,规则复杂化。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题范围由熟悉的幼儿园或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能力的发展:从无目的到预先想到玩什么,发展到长时间玩情节复杂的游戏;从不参加游戏到在别人带领下玩游戏,发展到主动参与游戏;从听从老师分配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分配角色,发展到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遇到纠纷时能协调解决。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因素 1.以人代人——角色扮演:认识和理解成人的行动和活动;可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概括性地反映成人活动;能够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来扮演新形象。角色游戏也能促进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2.以物代物——对物品的假想:游戏中儿童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最初这种假想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但后来可以脱离

学前儿童游戏试卷(精选.)

学前儿童游戏试卷 出卷人:赵志红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以_____为基本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A.学习 B.游戏 C.教学 D.体育 2.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 A 结构游戏 B 感觉运动游戏 C 练习游戏 D 象征性游戏 3. 提出游戏的“剩余精力说”的是 A格鲁斯B斯宾塞C霍尔D艾里克森 4.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是() A. 6—11岁 B. 7—12岁 C .8—13岁 D. 9—14岁 5. 儿童游戏研究始于() A.18世纪下半叶 B.18世纪上半叶 C.19世纪下半叶 D.19世纪上半叶 6.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依德 B. 班都拉 C. 福禄贝尔 D. 陈鹤琴 7.1903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标志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地点是在 A北京B湖北武汉 C湖南长沙D湖北武昌 8.用雪堆雪人属于() A 感觉运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9.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A 象征性游戏 B练习性游戏C结构游戏D角色游戏 10.以下不属于有规则的游戏是() A 智力游戏 B 体育游戏C音乐游戏D玩雪游戏 11.幼儿结构游戏的基础是() A活动目的B结构材料 C 建构成果 D 游戏规则 12.“按颜色分类”的游戏属于() A活动性游戏 B语言游戏C感官游戏D智力游戏 13.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合理的学期计划 B 足够的游戏空间 C 充足的游戏时间D足量的游戏人数 14.评价游戏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是() A 教师是否是游戏的指导者 B 儿童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C儿童是否是游戏的主人D教师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15.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室外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A 20平方米 B 40平方米 C 50平方米 D 60平方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帕顿根据幼儿游戏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将对幼儿游戏行为分为偶然的行为、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六种类型。 2.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模拟构造、命题构造、自由构造。 3.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三种形式分别是平行介入、合作介入和指导性介入。 4.表演游戏的种类包括幼儿表演、桌面表演、木偶表演、影子戏。 5.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游戏要有趣味性、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感觉运动游戏 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在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的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所组成。 2.角色游戏 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3.创造性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练习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前儿童游戏》练习测试题库一、填空题 1、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 创造了一种叫做______的研究式样。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_。 3、1903年我国创办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______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 生。 4、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 学的领导游戏的“________”的方法模式。 5、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 ______,他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家对象来研究的人。 6、弗洛伊德认为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7、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________”的驱使。 8、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_______的协调与整合。 9、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________。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 方面是__________。 10、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功能以_______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________。 11、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是________他的游戏学说奠定了前苏联现 代游戏理论的基石。 12、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游戏是儿童________的活动。 13、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14、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15、游戏特征“三内说”的代表任人物是 ______。 16、纽曼提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17、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______、动作、________、言语、材料玩具等。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指导

教学辅导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自己创造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又称主题角色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1.独立自主性 2.社会性(本质特征)。表现在:是由于儿童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是对成人社会生活内容的部分概括与再现;是在集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活动方式具有集体性;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3.象征性。表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角色扮演的发展:单纯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操作实物的行动——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往往随时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游戏——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明确角色间的关系,规则复杂化。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题范围由熟悉的幼儿园或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能力的发展:从无目的到预先想到玩什么,发展到长时间玩情节复杂的游戏;从不参加游戏到在别人带领下玩游戏,发展到主动参与游戏;从听从老师分配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分配角色,发展到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遇到纠纷时能协调解决。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因素 1.以人代人——角色扮演:认识和理解成人的行动和活动;可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概括性地反映成人活动;能够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来扮演新形象。角色游戏也能促进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2.以物代物——对物品的假想:游戏中儿童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最初这种假想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但后来可以脱离实物进行假想。 3.情景转换——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通过实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

学前教育学复习习题

《学前教育学》总复习习题(简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一般来说,学前教育是指(C)儿童的教育。 A.出生到3岁 B.3岁到6、7岁 C.出生到6、7岁 D.6岁到12岁 2.我国最早对胎教思想进行论述的是( B ) A.孔子 B.贾谊 C.颜之推 D.朱熹 3. 在西方教育史上,(D )是最早论述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A. 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福禄贝尔 4.( C )提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用以说明教育要顺应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A.孔子 B.颜之推 C.王守仁 D.韩愈 5. ( B )通常被看做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世界图解》 B.《大教学论》 C.《爱弥儿》 D.《母育学校》 二、简单题 15.学前教育的教育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6.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17.请简述杜威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 18.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19.结合自身情况谈谈怎样学习学前教育学。 20. 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与意义。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 一、选择题 1. 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里有6个苹果,要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的问题,却不能回答“3+3+?”的问题,那么此时幼儿的思维( B )。 A.感知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逻辑思维 2. 与身体其他部位相比,大脑和头部的发育更为迅速,更早达到成年时期的比例,而生殖器和其他生殖器官的发展在整个幼儿期都非常缓慢,青春期却发育异常迅速。这体现了儿童发展的(C )。 A.不均衡性 B.连续性 C.阶段性 D.整体性 3. 虽然在发展速度上是不均衡的,发展有先有后,但是,在同一时间片段,发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综合练习试题

《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综合练习试题 一、填空题 1.儿童游戏的特点是:快乐的、自愿的、充满幻想的、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有序的。 2.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包括游戏主题、游戏规则、游戏角色、游戏情节。 3.我国根据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4.幼儿园活动室内常设的游戏活动区域有(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表演游戏区、益智活动区等。 5.室内游戏环境规划的内容包括:空间利用、活动区划分、墙面及顶面规划、走廊空间及地面的规划。6.在游戏时间安排上,小班、中班前期应该多(安排象征游戏),适当增加简单的(规则游戏),中班后期、大班可增加结构游戏、规则游戏的时间。 7.成型玩具对(0-3 )岁的幼儿来说可以引起游戏的兴趣,未成型的玩具对( 3 )岁以上幼儿更具吸引力。 8.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 9.角色游戏的象征性体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三方面。 10.表演游戏的种类包括幼儿表演、(桌面表演)、木偶表演、(影子戏)。 11、表演游戏的特点:表演性、游戏性、创造性 12、表演游戏的(表演性)特点是表演游戏区别于其它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 13、表演游戏的环境创设包括:舞台、布景;道具、服饰(象征性的)与角色 14.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包括插接、镶嵌,排列、堆积,黏合,穿、编,(螺旋)的技能。 15.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模式包括(模拟构造)、命题构造、(自由构造)三种。 16.(象征性游戏)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 17. 4~5岁儿童对象征游戏的兴趣表现在以下内容:主题角色游戏、主题构建游戏、看图搭建游戏、主题表演游戏。 18.规则游戏的特点有(目的性和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和(由成人编制和指导)。 19.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20.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游戏要有(趣味性)、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21.儿童主观因素对游戏的影响有: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性别差异、健康和情绪。 22.游戏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游戏主题、材料、行为习惯等方面。 23.小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游戏材料方面的情况)。24.中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之间的冲突)。 25.大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在于(幼儿如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游戏)。 26.游戏观察计划的制定涉及(对象的选择)、(内容的确定)、(标准的选定)和(记录方式的设计与选用)等多方面的工作。 27.(游戏评价)是幼教工作者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与幼儿游戏相关的条件、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8、儿童的游戏是一种外部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对儿童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和所使用的材料的观察,我们可以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 29、表演游戏是一种重“游戏性”的戏剧表演,引导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保持“好玩”和“无观众”状态,同时要注意几个必须环节;了解文艺作品―――提供表演的条件―――创设表演机会。 二、名词解释 1.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游戏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阶段。2.游戏观察:是教育工作者在自然、真实的游戏情境中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感知、记录、分析的过程。 2.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地进行的。 3.游戏环境: 是指儿童游戏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等。 4.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5.结构游戏:是指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游戏。 6.表演游戏:是指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再现文艺作品内容的游戏。 7、智力游戏:根据智育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规则类游戏。 8、体育游戏—也叫活动性游戏或运动游戏,是根据幼儿的体育任务设计的,由动作、角色、情节和游戏规则组成,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 9、音乐游戏—是幼儿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为实现一定的音乐教育目标按一定规定进行的游戏。 三、简答题 1.教师投放游戏材料时应考虑的要求有哪些 答:第一,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游戏材料; 第二,投入游戏材料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第三,灵活投入游戏材料;第四,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作用。

学前教育学试题和复习资料

一、不定向选择题(30分) 1、学前教育学是从教育家()开始创立的。以他为标志,学前教育理论才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由笼统的认识到建立起独立的范畴与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福禄倍尔 D、夸美纽斯 2、幼儿园要重视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体育活动,每天应保证儿童至少有()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 A、一小时 B、两小时 C、三小时 D、四小时 3、属于表演游戏的种类的有() A、幼儿表演 B、桌面表演 C、影子戏 D、木偶戏 4、属于陈鹤琴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有的() A、大众性、 B、儿童性 C、娱乐性 D、言语性。 5、蒙台梭利教育的方法包括的要素有() A、有准备的环境 B、教师 C、学生 D、教具 6、在各种课程编制模式中,()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所产生的影响较大。 A、探究模式 B、游戏模式 C、目标模式 D、过程模式 7、家庭教育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A、强烈的感染性 B、特殊的渗透性 C、天然的连续性 D、特殊的继承性 8、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揭示某一领域里事物的本质,探索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具有()等特点。 A、理论性 B、客观性 C、系统性 D、创造性 9、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主要有() A、分科课程 B、游戏课程 C、核心课程 D、活动课程 10、五指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有()几个。 A、做人 B、身体 C、智力 D、情绪 11、儿童美感发展过程大致经历的阶段有() A、无意识反应 B、有意识反应 C、模仿表现 D、有意识表现 12、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有() A、群体性 B、目标性 C、计划性 D、多样性 13、幼儿的结构游戏按技能分有()

课程标准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

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关于幼儿游戏及开展与指导的基本理论以及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分类、影响因素、发展规律及教育价值;教育实施部分阐释幼儿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任务、原则以及做好对幼儿游戏的教育指导及评价等诸多实践性的思路、策略和方法。全书所阐述的幼儿游戏的基本原理具有抽象理论思维的特点,同时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国内外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教育价值,理解在学前教育中实施游戏、实现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本原理、原则,把握在教育中实施游戏的基本环节和任务,努力提高自身对幼儿游戏进行科学教育指导的实践能力,增强在学前教育实践中贯彻与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和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四)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情景模作、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游戏的分类部分,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本课程安排有课程见习,可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见习,并要求写出见习报告。要求学生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努力掌握本学科的理论,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注意联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各种能力,如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等。 (五)考核要求 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成绩考核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大部分构成,期末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具体包括课程预习(占总评成绩的10%)、课程作业(占总评成绩的10%)、课堂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能力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课外阅读(占总评成绩的10%)五个方面构成,符合学校关于成绩评定的规范。 2.考题设计 考题的重点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种类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多种形式,其中客观题占50%左右,主观题占50%左右。 二、本文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立体地把握游戏的构成及游戏特征的层次组合,掌握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般指标。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游戏的多重涵义 第二节幼儿游戏的特征 第三节游戏的分类 考核要求: 一、游戏的多重涵义 1.识记:(1)作为进步的游戏;(2)作为进步的游戏;(3)作为力量的游戏;(4)作为身份认同的游戏;(5)作为想象的游戏;(6)作为自我的游戏;(7)作为无聊的游戏。 2.综合运用:理解七种涵义中游戏的差异,并能够举例。 二、幼儿游戏的特征 1.识记:(1)纽曼的“三内说”;(2)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3)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2.领会:(1)我国学者对幼儿游戏基本特征的一般认识;(2)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区 别与联系中归纳出的游戏特征;(3)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不同。 三、游戏的分类 1.识记:(1)从各种角度出发把幼儿游戏划分的类型;(2)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联合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创造性游戏、本体性游戏、工具性游戏的概念。 2.领会:(1)幼儿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按游戏的教育作用的分类;(3)游戏按照时间的分类;(4)游戏按照复杂程度进行分类。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试题库8套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试题库8套 一、填空题 1、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______的研究式样。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_。 3、1903年我国创办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_湖北幼稚园_____,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 机构的诞生。 4、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____、三段论式____”的方法模式。 5、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______,他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家对象来研究的人。 6、弗洛伊德认为,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7、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________”的驱使。 8、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_______的协调与整合。 9、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________。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 10、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功能:以_______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________。 11、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是________,他的游戏学说奠定了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石。 12、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游戏是儿童________的活动。 13、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14、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15、游戏特征“三内说”的代表任人物是 ______。 16、纽曼提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17、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______、动作、________、言语、材料(玩具)等。 18、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_________、象征和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 19、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20 、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是________与________。 21、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_______,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22、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将儿童(2~6岁)的游戏行为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以及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成六种的人是_______。 23、依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的不同,可将游戏分为两类: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儿童游戏练习试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 一、填空题 1、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______的研究式样。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_。 3、1903年我国创办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_湖北幼稚园_____,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 机构的诞生。 4、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____、三段论式____”的方法模式。 5、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______,他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家对象来研究的人。 6、弗洛伊德认为,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7、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________”的驱使。 8、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_______的协调与整合。 9、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________。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 10、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功能:以_______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________。 11、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是________,他的游戏学说奠定了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石。 12、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游戏是儿童________的活动。 13、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14、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15、游戏特征“三内说”的代表任人物是 ______。 16、纽曼提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17、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______、动作、________、言语、材料(玩具)等。 18、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_________、象征和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 19、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20 、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是________与________。 21、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_______,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22、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将儿童(2~6岁)的游戏行为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以及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成六种的人是_______。 23、依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的不同,可将游戏分为两类:_________、_________。 24、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是情景转变、______、_______。 25、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的是_____,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26、角色扮演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心理结构较复杂,它主要包括角色行为、_________、_______等。 27、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是________。它构成游戏的核心。它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游戏主题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_________的发展。 28、_________是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_________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游戏教程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总学时: 36 理论授课学时:18 实践(实验等)学时:18 学分:2 理论授课学分: 2 实践(实验等)学分: 适用对象: 学前教育专业 执笔人:审定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游戏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主要内容为幼儿游戏概论,以及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教学游戏等幼儿游戏的实践与指导。 (二)课程目的 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三)课程任务 1.使学生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 2.使学生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 3.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学前儿童游戏》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游戏》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54学时(第二学年,秋季)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学前儿童游戏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主要内容为幼儿游戏概论,以及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教学游戏等幼儿游戏的实践与指导。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1.使学生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 2.使学生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 3.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6课时) 1.游戏的本质 2.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3.学前游戏教育 要求:了解游戏的一般概念,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游戏学说,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认清游戏乐趣的自足机制,明辨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深刻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熟悉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领会游戏教育的科学涵义。了解游戏在幼儿生活中的地位,理解游戏是幼儿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的根本需要,理解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智力和语言的发展、意志品质和个性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单元角色游戏(6课时) 1.角色游戏的特点 2.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3.角色游戏的指导 4.角色游戏指导与教学技能实训 要求:掌握幼儿角色游戏基本概念,基本掌握幼儿角色游戏在角色的扮演、游戏的主题、情节、规则以及游戏的目的性、主动性和组织能力等方面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掌握

【真题】全国2018年10月自考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考试真题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试卷 (课程代码300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游戏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是儿童的 A.主动性B.情绪C.本能D.目的性 2.幼儿独自玩耍,不与其他幼儿交谈,玩着相同或相近的玩具,这是 A.独自游戏B.平行游戏C.合作游戏D.协同游戏 3.幼儿在经过无意建构阶段之后,在3~5岁左右,建构游戏进入的阶段是 A.萌芽阶段B.模拟建构C.自由建构D.想象建构 4.下列关于“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有助于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B.有助于儿童发展的同伴关系 C.有助于儿童恢复紧张的情绪D.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5.不同生活经验和家庭背景的儿童一起游戏时,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人的经验和观点,能够帮助自己获得知识,去自我中心化,这是儿童同伴间的A.范例B.修正C.强化D.经验互补 6.以游戏主导的地位告诉儿童游戏如何进行,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打断儿童游戏的进行,这种介入方式是 A.平行介入B.垂直介入C.交叉介入D.间接介入

7.蒙台梭利圆柱体排序教具属于 A.开放性益智材料B.自导性益智材料 C.建构材料D.角色游戏材料 8.户外游戏场地应考虑特殊儿童参与的可能性,为他们参与户外游戏创造条件。它所依据的原则是 A.可接近性原则B.经济性原则 C.多样性原则D.实用性原则 9.下列户外集体游戏中,不适合小班幼儿的是 A.模仿性动作游戏B.角色扮演游戏 C.互补性规则游戏D.音乐律动游戏 10.“老鹰捉小鸡”属于 A.赛跑游戏B.躲藏游戏C.平行游戏D.互补性游戏 11.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在“小吃店”中幼儿把它们当作“货币”,在“娃娃家”中把它们当作“馒头”。这种材料属于 A.成品材料B.创造性材料C.角色标识材料D.半成品材料 12.角色游戏材料以社会类主题为主,低结构、可转换、可改变,这种年龄班是 A.小班B.中班 C.大班D.以上年龄段均可 13.下列不属于身体运动游戏发展阶段的是 A.练习性游戏阶段B.有规律的重复性动作阶段 C.追逐打闹游戏阶段D.象征性游戏阶段

2016年春季《学前儿童游戏论》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游戏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结构游戏 答:松弛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2.剩余精力说 答: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它认为,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3.形象玩具 答:形象玩具主要指玩具娃娃、玩具动物、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等,形象玩具在象征性游戏的角色扮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游戏的内部真实 答:游戏的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称为内部真实,但同时,游戏的想象都是来源于或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内部真实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也存在真实的因素。 5.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答: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贝特森,它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是一种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是一种发展儿童进入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必需技能的重要途径。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 答:错误.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规则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它是两个以上的学前儿童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的规则而进行的、具有竞赛性质的一种游戏形式。 2.松弛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答:错误:松弛说认为儿童由于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容易产生疲劳,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而前练习说则认为儿童具有天生的本能,但其本能并不能适应未来复杂的生活,儿童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锻炼生存所必需的能力,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1)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2)游戏有助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数学教育总目标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是逐级的?(3) ①概括化②笼统化③具体化④一般化 2、顺口溜数数是为??教学打基础。( 4) ①数序②序数③基数④计数 3、当整体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时,份数越多则每份数越少,这是?关系。( 1) ①函数②互补③可逆④多少 4、数学区域活动的关键在于??( 2) ①教师对幼儿的观 察②操作材料的投放 ③教师对幼儿的指 导④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 5、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的教育,可安排在??进 行( 3) ① 小班②中班③大班④小、中、大班 6、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 3 ) ①按物计数→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②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 ③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④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物取数→说出总数 7、书写数字是结合??教学进行( 3 ) ①数的组成②加减法③基数④相邻数 8、 10 以内数的相邻两数中存在 ??关系( 4) ①可逆②大小、多 少③传递④等差 9、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幼儿的??( 4 ) ①智力②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③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④思维能力 10、教师可采用??的方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准备情况(3) ① 任务分析②问卷调 查③观察④谈话

二、是非判断题 1、整体可以分成若干相等或不相等的部分,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这是加法和减法关系( X) 2、数的守恒教育一般安排在大班进行。(ⅴ) 3、在量的比较中存在着可逆关系。(X) 4、幼儿辨别形状最关键不在于“指 ,而在于“命名” 。(X) 认” 5、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起始于对活动内容的兴趣。(x) 6、幼儿学习加减法比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容易。( ) X 7、幼儿理解基数比理解序数晚。( X) 8、把一个有规则的物体分成四份就叫四等分。(X ) 9、在多数的情况下,活动目标的表达中都未列出主体的名称。(ⅴ) 10、让幼儿比较物体数量应右手取物,从左到右一一对应地排列物 (ⅴ)体。 三、名词解释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学具,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学习,获得 数学感性经验、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数学教学活动: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 集体参加的数学学习活动。 3、计数活动: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包括:按物点数,认识总数;感官计数,强化总数;进 行各种寻找活动 4、小组活动形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动内容,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 习活动形式。 5、计数活动 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包括:按物点数,认识总数;感官计数,强化总数;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6、感知集合教育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元素,学会用对应 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 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7、数的守恒 数的守恒指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 以内物体的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