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定位] 1.学会物质分类方法,会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2.熟悉酸、碱、盐、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关系。3.了解分类的意义及应用。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1.对物质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标准进行分类。例如对下列化合物进行分类:①NaCl ②HCl③CaCl2④CuO ⑤H2O ⑥Fe2O3

(1)依据通常状况下物质的存在状态为标准,可分为固体:①③④⑥、液体:⑤、气体:②。

(2)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为标准,可分为氯化物:①②③、氧化物:④⑤⑥。

(3)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标准,可分为酸:②、盐:①③、氧化物:④⑤⑥。

2.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分类,将其类别名称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3.有下列十种物质:①草木灰②纯碱③金刚石④苛性钠⑤生石灰⑥硫酸⑦碘酒

⑧食盐⑨金属钠⑩O2和O3的混合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是③⑨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是⑤⑧。

(2)属于混合物的是①⑦⑩;属于纯净物的是②③④⑤⑥⑧⑨。

(3)属于单质的是③⑨;属于化合物的是②④⑤⑥⑧。

(4)属于酸的是⑥;属于碱的是④;属于盐的是②⑧。

物质的分类方法

(1)单一分类法:选定某一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对于同一组物质,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结果不同。

(2)交叉分类法: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树状分类法: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物质进行再分类。如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物质??????

?

纯净物????? 单质?

????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物?????

氧化物

酸碱盐

混合物

1.请按下列线索提示画出Fe 、Cu 、S 、H 2、HCl 、NaOH 、H 2SO 4、Ba(OH)2、NaHCO 3、K 2O 、CuO 、NaCl 的树状分类图:

答案 Fe 、Cu S 、H 2 HCl 、H 2SO 4 NaOH 、Ba(OH)2 NaCl 、NaHCO 3 K 2O 、CuO

解析 要正确填写树状分类图,必须首先明确各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差异。依据基本化学知识即可解决。

2.将下列Ⅰ中的物质与Ⅱ中的物质类型用短线连起来。

Ⅰ Ⅱ Na 2SO 4 含氧酸盐 KHSO 4

无氧酸盐

NaCl 钠盐 BaSO 4

硫酸盐 NaHCO 3

酸式盐

答案

理解感悟交叉分类法能弥补单一分类法的不足。应用交叉分类法就是要寻找同一类型的不同物质的特有属性、共有属性、交叉属性,从而发散式地、多角度地、多侧面地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分类法的应用

1.推断物质性质

同类物质常常具有许多共性。因此可以通过物质所属类别,推测其具有的性质。

(1)SO2和CO2同为酸性氧化物,试根据酸性氧化物具有的通性(或CO2的性质),推测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SO2+H2O===H2SO3,

②SO2+CaO===CaSO3,

③SO2+Ca(OH)2===CaSO3↓+H2O。

(2)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CO2↑+H2O;

若实验室没有盐酸时,可选用硝酸代替。

2.确定转化关系

以钙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并指明反应类型。

①2Ca+O2===2CaO,化合反应;

②CaO+H2O===Ca(OH)2,化合反应;

③CaO+CO2===CaCO3,化合反应;

④Ca(OH)2+CO2===CaCO3↓+H2O,复分解反应;

⑤Ca(OH)2+2HCl===CaCl2+2H2O,复分解反应;

⑥CaCO3+2HCl===CaCl2+CO2↑+H2O,复分解反应。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

3.根据酸的通性,写出硫酸分别与镁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反应生成硫酸镁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Mg +H 2SO 4===MgSO 4+H 2↑ MgO +H 2SO 4===MgSO 4+H 2O Mg(OH)2+H 2SO 4===MgSO 4+2H 2O MgCO 3+H 2SO 4===MgSO 4+CO 2↑+H 2O

解析 根据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酸能与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等反应生成盐,故硫酸可与Mg 、MgO 、Mg(OH)2、MgCO 3等反应生成MgSO 4。

4.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图简单表示。限选择铁、碳、氧气、盐酸、氧化钙、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钙8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图中指定序号的转变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

①C +O 2=====点燃

CO 2;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CO 2+H 2O===H 2CO 3 ③CO 2+Ca(OH)2===CaCO 3↓+H 2O ④Fe +2HCl===FeCl 2+H 2↑ ⑤CaO +2HCl===CaCl 2+H 2O ⑥Ca(OH)2+2HCl===CaCl 2+2H 2O ⑦CaO +H 2O===Ca(OH)2

解析 属于同一类的物质必定符合同一标准,就会有某一共同的性质,利用一类物质和另一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找出物质之间转化的方法: 非金属――→氧气①酸性氧化物?????

――→碱盐――→水酸;金属――→氧气

碱性氧化物

?????

――→酸盐―

―→水碱,该题对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限定了8种物质,从这8种物质中选出符合条

件的物质进行各类物质间的转化。

1.交叉分类法涉及的不同类别之间是并列与交叉关系。

2.树状分类法中的类别之间存在并列关系和包含关系。

1.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经常采用分类的思想方法。下列有关“Na2CO3”的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

A.化合物

B.盐

C.钠盐

D.碱

答案 D

解析碳酸钠含有钠元素,所以属于钠盐,碳酸钠的俗名叫纯碱,但不是碱,所以答案选D。

2.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答案 A

解析盐酸是HCl的水溶液,A正确;金刚石是单质,不是化合物,B项错误;澄清石灰水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C项错误;CuSO4·5H2O是纯净物,氧化钙是氧化物,不是盐,D项错误。

3.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硫酸、纯碱(Na2CO3)、食盐

B.氢硫酸(H2S)、烧碱(NaOH)、硫酸铜

C.碳酸、氧化铜、碳酸钠

D.醋酸、熟石灰、苛性钾(KOH)

答案 B

解析A项中纯碱属于盐类而不属于碱类;B项符合题意;C项中氧化铜不属于碱类;D项中苛性钾属于碱类而不属于盐类。

4.物质的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化学工作者经常要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 ) A.H2、O3 B.H2SO4、H2CO3

C.SO2、NO

D.Na2SO3、KClO3

答案 C

解析C2O3属于氧化物,故C项正确;而A项中都属于单质;B项中都属于含氧酸;D项中都属于含氧酸盐,故A、B、D均错误。

5.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上图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____。

(2)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下表中。

(3)。

(4)实验室制备⑦常用________和________反应,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树状分类法

(2)②H2SO4(或HNO3等均可) ③NaOH(或KOH)

⑥Na2SO4(或K2CO3或Na2SO3或NaNO3等均可)

(3)2NaOH+CO2===Na2CO3+H2O

(4)稀盐酸大理石(或石灰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变浑浊,即可证明是CO2

解析(1)常见的分类法有两种: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由图可知为树状分类法。(2)酸可以填写H2S、H2SO4、HNO3、H2CO3等中的一种,碱可以填写KOH或NaOH;盐可填写K2CO3、Na2SO4、NaNO3、KNO3、K2SO4等中的一种。

(3)CO2是酸性氧化物,可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即CO2(少量)+2NaOH===Na2CO3+H2O。(4)实验室制备CO2常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CaCO3)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

浊,则可证明是CO2。

[基础过关]

题组一物质的分类

1.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碳酸氢钠属于( )

A.混合物

B.酸

C.盐

D.碱

答案 C

解析碳酸氢钠是碳酸的钠盐,属于盐,故选C。

2.符合如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 )

A.NaHCO3

B.Cu2(OH)2CO3

C.NaCl

D.Na2CO3

答案 D

解析A项属于酸式盐;B项为碱式盐、铜盐;C项不属于碳酸盐。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钙盐的是( )

A.石灰石

B.Ca(OH)2

C.CaCO3

D.CH4

答案 C

解析A项,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但属于混合物,错误;B项,氢氧化钙不属于盐,错误;C项,碳酸钙是纯净物、化合物,且是无机化合物,属于盐,含有钙元素,所以属于钙盐,正确;D项,甲烷不是无机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错误,答案选C。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CaCO3、Ca(HCO3)2、Cu2(OH)2CO3都属于碳酸盐

B.HCl、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C.蓝矾(CuSO4·5H2O)和干冰属于化合物,铁矿石属于混合物

D.通过化学反应,可由Ba(OH)2一步转化生成NaOH

答案 B

解析A中CaCO3是碳酸的正盐、Ca(HCO3)2是碳酸的酸式盐、Cu2(OH)2CO3是碳酸的碱式盐,

三者都属于碳酸盐;B 中纯碱属于盐类;C 中蓝矾是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干冰是固态CO 2,二者都属于化合物;D 中,Ba(OH)2+Na 2CO 3===BaCO 3↓+2NaOH ,可一步转化生成NaOH 。 题组二 物质的转化

5.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的是( ) A.BaCl 2→BaSO 4 B.CuO →Cu(OH)2 C.NaOH →Na 2SO 3 D.MgSO 4→Mg(OH)2 答案 B

6.X 、Y 、Z 、W 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 +Y===Z +W ,则X 和Y 之间不可能是( ) A.盐和盐的反应 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 C.酸与碱的反应 D.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 答案 B

解析 盐和盐反应能生成两种新盐,A 可能;碱性氧化物和水反应只生成碱一种物质,B 不可能;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C 可能;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D 可能。 7.在Zn 、ZnO 、ZnCO 3、盐酸和CaCl 2溶液五种物质中,每两种物质反应能生成ZnCl 2的组合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答案 B

解析 以上物质之间发生Zn +2HCl===ZnCl 2+H 2↑、ZnO +2HCl===ZnCl 2+H 2O 、ZnCO 3+2HCl===ZnCl 2+H 2O +CO 2↑,故选B 。 题组三 化学反应的分类

8.下列反应方程式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反应是( ) A.S +O 2=====点燃

SO 2

B.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C.NH 4HCO 3=====△

NH 3↑+CO 2↑+H 2O D.CO 2+C=====△

2CO 答案 C

解析 考查反应类型,明显看出A 、B 、D 三项都属于化合反应,而C 项属于分解反应。 9.KOH 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于漂洗的洗涤剂。古代制取KOH 的流程如下:

上述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 C

解析 该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依次是 CaCO 3=====高温

CaO +CO 2↑(分解反应); CaO +H 2O===Ca(OH)2(化合反应);

Ca(OH)2+K 2CO 3===CaCO 3↓+2KOH(复分解反应)。

10.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

C ――→CuO 高温

CO 2――→H 2O H 2CO 3―――→Ca(OH)2CaCO 3――→高温CO 2 A.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B.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 C.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D.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答案 D

解析 该转化关系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C +2CuO=====△

2Cu +CO 2↑,置换反应;CO 2+H 2O===H 2CO 3,化合反应;H 2CO 3+Ca(OH)2===CaCO 3↓+2H 2O ,复分解反应;CaCO 3=====高温

CaO +CO 2↑,分解反应。

[能力提升]

11.有以下5个反应(反应条件略): A.Na 2O +CO 2===Na 2CO 3 B.CH 4+2O 2===CO 2+2H 2O C.2KClO 3===2KCl +3O 2↑ D.2Na +2H 2O===2NaOH +H 2↑ E.CaCO 3+2HCl===CaCl 2+H 2O +CO 2↑

(1)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__(填字母,下同),属于分解反应的有________,属于置换反应的有________,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________。

(2)上述5个反应中,盐有________种,其中难溶于水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 (1)A C D E (2)5 CaCO 3

12.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4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请分别填出其化学式。 甲:Na 、H 2、O 2、Cl 2; 乙:CO 、Na 2O 、CO 2、SO 2; 丙:NaOH 、K 2CO 3、KHCO 3、K 2SO 4; 丁:NaOH 、Ca(OH)2、KOH 、NaCl 。

(1)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2)问题(1)中四种物质转化如下图,写出序号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甲――→ ① 乙――→ ② 丙――→ ③ 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问题(2)中甲、乙、丙、丁物质的种类。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4)问题(2)中反应③,除了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 (1)Na Na 2O NaOH NaCl (2)①4Na +O 2===2Na 2O ②Na 2O +H 2O===2NaOH ③NaOH +HCl===NaCl +H 2O

(3)金属(单质) 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碱 盐 (4)2NaOH +CuCl 2===2NaCl +Cu(OH)2↓(答案合理即可) 13.(1)下表是某同学对有关物质进行的分类:

)。 (2)化工生产中常常用到“三酸两碱”,“三酸”指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指烧碱和纯碱。 ①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②“三酸”与“两碱”之间均可反应,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硫酸与烧碱和纯碱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a 2CO 3 CO Mn 2O 7 (2)①Na 2CO 3

②H2SO4+2NaOH===Na2SO4+2H2O H2SO4+Na2CO3===Na2SO4+CO2↑+H2O

解析(1)第一组中的碳酸钠是盐,而不是碱;第二组中的CO与碱不反应,不是酸性氧化物;第三组中的Mn2O7是酸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2)①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纯碱(Na2CO3) ,因为纯碱不是碱而是盐;②根据酸碱中和与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可写出H2SO4分别与NaOH、Na2CO3反应的方程式。

14.同学们吃的零食的包装袋中经常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1)生石灰属于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酸

B.碱

C.盐

D.纯净物

E.化合物

F.金属氧化物

G.非金属氧化物

H.碱性氧化物

I.酸性氧化物

(2)某同学将浓硫酸、NaOH固体、生石灰等物质划分为一类。该同学的分类依据为________。

A.酸类

B.碱类

C.氧化物

D.干燥剂

(3)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生石灰还可以跟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列举三例并填表。

(5)

答案(1)DEFH (2)D

(3)CaO+H2O===Ca(OH)2

(4)酸CaO+2HCl===CaCl2+H2O酸性氧化物CaO+CO2===CaCO3盐H2O+CaO+Na2CO3===CaCO3+2NaOH

(5)不能

解析CaO属于纯净物、化合物、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CaO具有碱性氧化物的共性,能与水、酸、酸性氧化物、盐等反应。CaO吸水性强,常作干燥剂。当CaO与H2O或CO2反应完全后,不再具有干燥作用。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金属单质 K钾、Ca钙、Na纳、Mg镁、Al铝、Zn锌、Fe铁、 Sn锡、Pb铅、Cu铜、Hg汞、Ag银、Pt铂、Au金 2.非金属单质 氢气H2、碳C、氮气N2、氧气O2、臭氧O3、氟气F2、硅Si、磷P、硫S、氯气Cl2、液溴Br2、碘I2、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二、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 2.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铝Al2O3、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铜CuO、氧化汞HgO、七氧化二锰Mn2O7 2.非金属氧化物 水H2O,过氧化氢H2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五氧化二氮N2O5、二氧化硅SiO2、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1.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2O2为过氧化物、氧化铝Al2O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3O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2O、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氧化铜CuO、氧化汞HgO、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2O,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不成盐氧化物: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 4.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2O3 5.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氢硫酸H2S、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乙酸CH3COOH (1)依据组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1.含氧酸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CO 2 B. 石墨 C. K 2SO 4 D. NaOH 溶液 2. 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 制得溶液的是 A. 食盐 B. 饱和FeCl 3溶液 C. 蔗糖 D. 碘 3.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化学反应有关,下列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 .铜铸塑像上出现铜绿[Cu 2(OH)2CO 3] B .铁制菜刀生锈 C .大理石雕像被酸雨腐蚀毁坏 D .铝锅表面生成致密的薄膜 4. NaHSO 4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Na + 、H + 和SO 42-。下列对于NaHSO 4的分类中不正确... 的是 A .NaHSO 4是盐 B .NaHSO 4是酸式盐 C .NaHSO 4是钠盐 D .NaHSO 4是酸 5.下列反应既是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 B .氢气还原氧化铜 C .铁片置于硫酸铜溶液中 D .一氧化碳的燃烧 6. 加入适量的硫酸溶液,可使溶液中下列离子数量显著减少的是 A. Cl - B. Ba 2 + C. NO 3- D. Na + 7. 下列化学方程式不能.. 用离子方程式Ba 2++SO 42-=BaSO 4↓表示的是 A. Ba(NO 3)2+H 2SO 4=BaSO 4↓+2HNO 3 B. BaCl 2+Na 2SO 4=BaSO 4↓+2NaCl C. BaCl 2+H 2SO 4=BaSO 4↓+2HCl D. BaCO 3+H 2SO 4=BaSO 4↓+H 2O+CO 2↑ 8. 下列物质混合后,不能.. 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A. Na 2CO 3溶液与稀盐酸 B. CuSO 4溶液与BaCl 2溶液 C. H 2SO 4溶液与NaCl 溶液 D. 稀HNO 3与Ba(OH)2溶液 9. 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 CO 32-+2H +=H 2O+CO 2↑ B. 稀硫酸中加入铁粉 2Fe+6H +=2Fe 3++3H 2↑ C. 碳酸钙中加入盐酸 CO 32-+2H +=H 2O+CO 2↑ D.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H ++OH -=H 2O 10. 下列分离、提纯、鉴别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 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FeCl 3溶液

(推荐)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同步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把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在中学化学教学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胶体是从混合物(分散系)的分类切入的。其实大家都清楚,胶体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历史上教材编写者曾经分别尝试把它“掺杂”在元素化学(硅、胶体)中、置于高中化学最后(第3册选修中单独成为一个单元)。现在又尝试把它置于高中化学的起始位置,努力实现尽快地与初中化学溶液部分的对接,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分类法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具体应用。 本章在学科内容方面是同学们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1.与初中的衔接作用 与第1章相比,本章知识的衔接意义更大。本章知识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初中化学中找到它的“根”。如前所述,有的是运用和巩固初中基础知识(元素与物质分类);有的属于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补充(胶体对分散系概念的补充完善);有的属于初中知识的延伸发展(电解质是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有的属于对初中基础概念的深入发展、提升、统一。 2.基础性、工具性作用 物质分类法属于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方法性工具;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属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科工具,是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性知识。 3.值得注意的问题 学习本章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于对比,通过分析熟悉的物质,逐渐认识到有限的因素与庞大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和运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出新概念的思路和方法。 (1)物质分类法属于方法性工具,就不要把它本身当做死的知识来学习和训练。而要以其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法,对所学化学元素、物质、反应等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借以巩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2)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电解质)两部分内容,在中学阶段的确是重点知识,但绝不意味着此处的教学要“一步到位”。而这里所说的不要“一步到位”,也不意味着在概念教学方面随意降低要求。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础概念的教学要务求扎实。而这个扎实需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记忆、联想和教师科学设计和安排的必要训练。 对于示范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可考虑介绍弱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在水溶液里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的事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电解质的完整概念;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在高考中的地位及常见题型 本章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点是高考中的重点热点,是必考内容之一,需要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分类是记忆的基础,高考试题往往会综合考查物质的分类;对于胶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1、 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学会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 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学习重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学习过程】: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分类法: 定义:分类法是把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种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的一种方法。 关键:找出正确的分类标准。 讨论:以下物质的分类方式,依据是什么? 1、???CuO Mg CO O H ,,,2 22 2、?? ?3 2232,)(,)(,CaCO OH Mg AgCl OH Ba CO Na 3、???4 2422 2,,,,SO K SO H NaOH I H Fe 小结:一般确定分类标准可从物质的 、 、 和 等方面考虑。 练习1:世界上超过3000万种物质如何研究?请根据学过的分类知识将物质分类,并将下列物质归类 Si 、 Na 2CO 3 、CO 2 、NaOH 、粗盐、Al(OH)3 、 Al 空气、CuO 、HCl 、H 2、H 2SO 4、BaSO 4 思考1:初中学过那些有关物质类别的概念? 思考2:请大家用已有知识对上述概念进行分类,并用图示把这些概念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 ?? ? ???????????→??????→?混合物纯净物物质是否是同种元素组成组成成分是否单一 小结: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练习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选择合适的物质填在对应的类别里。 O 2 Cu H 2SO 4 Ba (OH )2 KNO 3 CO 2 空气 含镁60%的MgO 思考:对于同一事物,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所属类型是否一样? 练习3:对于Na 2SO 4 、Na 2CO 3、K 2SO 4、K 2CO 3这几种盐如何分类? 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往往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其中一种是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练习: 按物质所属类型连线: Na 2SO 4 硫酸盐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级别A级(基础) 1~71314 B级(能力) 8~121516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小于200纳米的微粒。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的是() A.雾B.蛋白质溶液C.石灰乳D.KNO3溶液 2.日常生活中常用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B.做饭用的不锈钢锅C.餐饮用的可口可乐D.消毒用的碘酒 3.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FeCl3溶液有杀菌消毒作用B.FeCl3溶液能使血液聚集沉降 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D.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反应 4.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下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纯净物(B)与混合物(A)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B)与氧化物(A)属于包含关系 C.单质及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5.将下列物质按酸、碱、盐分类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石灰石B.氢硫酸、烧碱、绿矾 C.石炭酸、熟石膏、醋酸钠D.磷酸、乙醇钠、苛性钾 6.“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 7.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图是某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的分子状况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对此反应的分类一定不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B.氧化还原反应C.可逆反应D.置换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主备人:黄军参备人:林晓红许凤梅吴桂丽备课时间:2012-9-1上课班级:备课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H2CO2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CH4酒精 (2)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3)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 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导学案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重点难点】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物质的分类 [问题]1.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物质分类?(A级) [交流讨论]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 (B) 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碘氢气石墨食盐水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归纳] 【自主学习】二、物质间的转化 [交流讨论] KOH属于碱,CO2和SO2 是非金属氧化物。请写出足量的KOH溶液分别与CO2、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级)

[小结]什么是酸性氧化物?什么是碱性氧化物?你知道常见的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有哪些? 酸性氧化物如: 碱性氧化物如: [总结归纳] 物质的转化类型(B级) [交流与讨论]不同类别的含钙物质的相互转化 CaCO3 CaO Ca(OH)2 Ca CaCl2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上述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复习与回忆] 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发生条件 ⑴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

⑵复分解反应和溶液中置换反应的条件 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②置换反应的条件 [问题]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当堂训练】 1.(C级)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爆鸣气 C.天然气 D.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 2.(C级)填表 3.(C级)下列每组物质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 (1)NaCl、KCl、NaClO、BaCl2 (2)HClO3、KClO3、Cl2、NaClO3 (3)H3PO4、H4SiO4、HCl、H2SO4 (4)浊液、溶液、胶体、水 (5)空气、N2、HCl、CuSO4.5H2O (6)铜、金、汞、钠 4.(C级)同学们吃的零食的包装袋中经常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1)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 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化学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复习 二(必修1)

单元复习二 【章节知识网络】 一、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交叉分类法 2.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对分散系分类 二、离子反应 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四对概念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章节巩固与提高】 一、选择题 1.(2012·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体模拟考试)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胶体:雾、银氨溶液、蛋白质溶液 B.非电解质:己烷、乙酸乙酯、淀粉 C.糖类:葡萄糖、麦芽糖、纤维素 D.同系物: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l-、CO2-3、SO2-4三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溶液,分别将三种离子检验出来,下列

加入试剂及其顺序(从左至右)正确的是( ) A .氯化钡溶液、硝酸、硝酸银溶液 B .硝酸、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 C .硝酸、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D .稀硫酸、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3.(2012·潍坊模拟)溶液和胶体具备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微粒都能透过半透膜 B.用石墨电极做导电性实验时,分散质微粒都定向且朝一个方向移动 C.都有丁达尔效应 D.都比较稳定 4.(2012·黄冈模拟)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向Ba(OH)2溶液中滴加NaHSO 4溶液至恰好为中性:22442Ba OH H SO ====BaSO H O ↓+-+- ++++ B .NH 4HCO 3溶液与过量KOH 浓溶液共热: 4 32NH OH NH H O ====↑+-++ C .稀硝酸和过量的铁屑反应: 3323Fe 8H 2NO ====3Fe 2NO 4H O ↑+-++++ + D .KI 溶液与H 2SO 4酸化的H 2O 2溶液混合: 22222I H O 2H ====2H O I -++++ 5.(2012·枣庄模拟)下列变化中起氧化作用和还原作用的元素不是同一种元素的是( ) A .在400 ℃左右且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用氨气把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 B .工业上用稀硫酸和氧气与单质铜反应制取硫酸铜 C .工业上用石灰乳和氯气制备漂白粉 D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浓盐酸制取氯气 6.水热法制备Fe 3O 4纳米颗粒的反应为3Fe 2+ +2S 2O 2- 3+O 2+x OH - ===Fe 3O 4+S 4O 2- 6+2H 2O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 .每生成1 mol Fe 3O 4,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4 mol B .Fe 2+ 和S 2O 2- 3都是还原剂 C .1 mol Fe 2+ 被氧化时,被Fe 2+ 还原的O 2的物质的量为1/3 mol D .x =4 7.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四种离子,在其中加入稀硫酸后它们的物质的量几乎不发生变化。这四种离子可能是( )

必修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 班别座号姓名评分_____ ___ 相对原子质量:Na 23 Al 27 Fe 56 Cu 64 H 1 O 16 C 12 S 16 Cl 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 小题,1-9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0-13题每题有1-2个答案,每小题4分,共43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广州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B.Zn→ Zn2+C.H2→H2O D.CuO→CuCl2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某溶液中只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 A.1∶2 B.1∶4 C.3∶4 D.3∶2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 H2O B.CaO+H2O=Ca(OH)2 C.2H2O22H2O+O2↑D.CaCO3CaO+CO2↑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11.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3H2SO4=3Br2+Na2SO4+3H2O,与该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 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传统化学文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传统化学文化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 (2)元素、物质及粒子间的关系 ①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②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组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时元素以 游离态形式存在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此时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3)同素异形体 ①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②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

变化。 (4)物质类别 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③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2、SO2。 b.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CuO。 c.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 ④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⑤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⑥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补短板] (1)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O2与O3的混合物。 (2)分子式相同的物质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正丁烷与异丁烷的混合物。 (3)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如淀粉、聚乙烯)。 (4)一个一元强酸分子一定能电离出一个H+,电离出一个H+的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5)盐中的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阳离子,也可能是NH+4。 (6)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如金刚石由原子构成,NaCl由离子构成。 (7)测定固体是否为纯净物的一般方法是测定是否有固定的熔点。 2.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物质的分类 (最新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 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 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 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2015年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含解析及答案)

A .当开关K 闭合后,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证明CH 3COOH 溶液是电解质 B .闭合开关K ,往烧杯中加入NaCl 固体,由于CH 3COOH 与NaCl 不反应,故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变化 C .闭合开关K ,往溶液中加入CaCO 3固体,电流计?示数逐渐增大 D .选取合适浓度的盐酸替换0.1 mol·L -1的CH 3COOH 溶液,电流计?的示数相同,说明二者电离程度相同 【解析】 开关闭合后,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CH 3COOH 发生了电离,CH 3COOH 是电解质,但CH 3COOH 溶液为混合物,不是电解质,A 错;往CH 3COOH 溶液中加入NaCl 固体,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电流计示数增大,B 错;往CH 3COOH 溶液中加入CaCO 3固体,由于2CH 3COOH +CaCO 3===Ca 2++2CH 3COO -+CO 2↑+H 2O ,生成强电解质(CH 3COO)2Ca ,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电流计示数增大,C 正确;HCl 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而CH 3COOH 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D 错。 【答案】 C 5.(双选)(2015·经典习题选萃)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 .强碱性溶液中:Na +、CO 2-3、SO 2-3、K + B .石蕊呈红色的溶液:ClO -、Na +、SO 2-3、Cl - C .pH>7的溶液中:Mg 2+、Br -、K +、Al 3+ D .加入Fe 能放出H 2的溶液中:Cl -、Mg 2+、SO 2-4、K + 【答案】 AD 6.同种物质中同一价态的元素部分被氧化,部分被还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 ) A .3Br 2+6KOH===5KBr +KBrO 3+3H 2O B .MnO 2+4HCl(浓)=====△MnCl 2+2H 2O +Cl 2↑ C .2KNO 3=====△2KNO 2+O 2↑ D .NH 4NO 3=====△ N 2O ↑+2H 2O 【答案】 A 7.(2015·威海高一检测)下列离子方程式中,只能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是( ) ①CO 2-3+2H +===CO 2↑+H 2O ②Ba 2++2OH -+2H ++SO 2-4===BaSO 4↓+2H 2O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二等奖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 作者:XXXXXX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XXX 作者:XXXXXX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们想要对数以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从分类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在初中化学有过初步的学习,即纯净物的分类。本节是对物质的分类内容的细化,通过对“交叉法”“树状分类法”的提出与讲解,更进一步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从而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期。在知识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相当水平的化学知识如纯净物、混合物、酸、碱和盐的相关规律,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涵义及思想,具备了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并未将分类法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 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Ne 、C、 He 、Kr…… 双原子分子:H2 、O2、HCl、No…… 多原子分子:H2O、P4 、C6H12O6…… 2.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的说,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 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Ca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氯化钠溶液中……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 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3)各元素在地壳中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是:O、Si、Al、

Fe、Ga。 5. 同位素 同位素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H)有三种同位素:11H、 21H、31H(氕、氘、氚)。 6. 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他们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他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7. 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以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CH3COO-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应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 -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 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为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Cl)。 基(羟基):电中性,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和其他基或原子团相结合。根(氢氧根):带负电,能独立存在于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 9.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1)概念:(宏观)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2)实质:(微观)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时所呈现的性质。 (3)物理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