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中的喻体比较及翻译_殷莉

英汉习语中的喻体比较及翻译_殷莉
英汉习语中的喻体比较及翻译_殷莉

英汉习语中的喻体比较及翻译

殷 莉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

摘 要: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民族特色鲜明。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习语中喻体的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根据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英汉习语中喻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习语;喻体;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A 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vehicles in their corr e-

sponding idioms based o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vehicles in their idioms according to national cultural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Key words:idiom;vehicle;cultural difference;transl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1)02-0009-04

一.引言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从广义上讲,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涵盖是大致相同的。英语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习语在汉语中也叫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习语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两对矛盾,处理文化差异成为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习语中某些类常比喻性的名词对文化差异特别敏感,虽然它们所指之物为生活所常见,各民族对这些事物表象的认识相同,但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赋予它们的联想却可能不一样。因此,它们成为不同概念的喻体,更富于民族色彩。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难免会遇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习语及其应用和翻译问题。本文拟就英汉习语中的喻体进行比较,以探讨其翻译的途径。

二.喻体比较

1.喻体相同,喻义相同。人类本身以及赖以生存的一切外部条件,包括地理状况、生态环境、季节更迭、气候变化,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化背景都存在着种种共性,这种种共性形成了人类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种种共识。人类文化中的共性,反映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习语中,就有不少喻体、喻义完全相同的词语。如:空中楼阁———castles in the air,火上加油———add fuel to the flames,水滴石穿———c 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泼冷水———pour cold water on,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鱼目混珠———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看风使舵———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火中取栗———pull somebody's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等。

2.喻体相异,喻义相同。从宏观上着眼,整个人类文化有其共性;从微观上着眼,民族的文化更有其个性,而且,这种民族个性是普遍存在的,它贯穿整个民族文化。由于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汉英的比喻用语存在更多的不对应。因此,汉英习语中大量存在的是喻体相同而喻义相异的对应语,即“意似”,而“形不似”。例如: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缘木求鱼———look for grass on the

作者简介:殷莉(1965-),女,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文化

收稿日期:2001.01.08

top of the oak,无风不起浪———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 e,挂羊头卖狗肉———cr 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虎头蛇尾———in like a lion,out like a lamb,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天网恢恢疏而不漏———Justice has long arms,快乐似神仙———as merry as a cricket等。

3.貌合神离。英汉语言中确有一些等效习语。它们喻体、喻义均相同,可谓形似、意似,甚至神似。然而,切莫急于惊叹这些英汉习语是多么等值。由于民族文化具有强烈个性,而比喻往往最富于民族文化色彩并受文化制约,这就使不同语言中比喻词语的大多数不可能等值到完全“如出一辙”。如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和“怒发冲冠”。乍一看,它们对译得似乎很般配,但若寻根探源细分析,便发现两者并不合辙。此英谚出自对一个死刑罪犯表情的描述。1825年英国一名叫Probert的偷马贼被判绞刑,当他走上绞架时,因恐惧而浑身毛发竖立起来了,后此谚被定义为fill one with great fear;frighten or alar m one(使人恐惧得毛骨悚然),但毫无“发怒”的意思。而“怒发冲冠”的核心是“怒”,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冲冠”,形容愤怒之极使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却无任何惊恐,它的等值英译应是with anger或be in a towering rage。

三.习语中喻体的翻译策略

习语的翻译,一般说来,比较困难,因为各种来自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因素都会影响着习语中喻体的选择。习语的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入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习语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综观之,英汉习语在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时,可分为三种类型:喻体、喻义相同;喻体相同,喻义相异;喻体、喻义相异。因此,翻译时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互译法。喻体及喻义都完全相同的英汉对应成语、谚语等,一般可采取互译。中英文化和语言中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典妙句,两者在内容和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典型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同性,翻译时亦不妨信手拈来。如“to be on the thin ice”———如履薄冰,“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 ”———晴天霹雳。而汉语的“瑞雪兆丰年”可译为A snow year,a rich year。这一谚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中英人民都有共同的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也反映在英汉谚语的形、义之中,类似的还有: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father,like son.);老鼠过街,人人喊打(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滚石不生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船到桥头自然直(You will cross the bridge when you get to it .)等等。

2.直译法。直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和语言,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渗透,促进它们之间的融合。如英语成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虽然汉诗有“处处洛阳皆系马,条条大道通长安”之句,但为了保存英语的文化内涵,还是译成“条条大路通罗马”为好,而若译成“殊途同归”,便更乏韵味。再如汉语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直译为“Marry a cock and follo w the cock;marr y a dog and follo w the dog.”译文用了平衡对称的句子,不但本身产生了均衡的美感,又保存了形象,而且能达到形义兼顾的效果。

直译的广泛运用,不但能使某种语言中的某些词句成为另一种文化和语言中的有机成分,还能使它们成为广泛使用的国际性成语,如人们现在所熟悉的the Tr 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tower of ivory“象牙塔”,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Valentine Da y“情人节”等等。

3.直译加注。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受上下文的制约,直译后的作品去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在原语与译语之间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为了向译语读者介绍原语文化的有关知识,增进他们对原文的了解,译者要作适当的注释,以弥补直译带来的意义上的损失,从而使读者容易接受译作,提高文化信息传递的效度。如对《红楼梦》第34回的“可谓东施效颦”这句话,杨宪益先生译为:“She is 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ieh.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以上译文既使读者了解了“东施效颦”的语义,又了解了其文化内涵。

在中国,人们一日三餐几乎都离不开使用饭碗。“饭碗”一词用英语来表达就是rice bowl,对于日常生活中惯用盘和碟的英语民族来说,碗(bowl)本来就不十分熟悉,再加上日常并不以饭(rice)为主食,对于rice bowl的说法也颇感陌生。汉语中的“饭碗”一词还常用来喻指职业。不同的职业在稳固性上不同,汉

语中就分别使用“泥饭碗”、“铁饭碗”、“金饭碗”来喻指。这些词如用英语来表达分别为earth bowl,ir on bowl,gold bowl。如果不加上必要的说明,英语读者是很难领略其真正含义的。由此可见,译者只要本着语言文化的可溶性原则,在保留原文语言形象的同时,又使联想意义得以完美的再现,直译加注不失为求得形神兼备的有效途径。

4.替换原喻体。在汉英比喻性习语中,更普遍的情况是喻体相异却表达相同的喻义,即形异而意同或意近,在对译时,一般选取各自语言中现成的对应成语或谚语。如:吹牛———talk horse,落汤鸡———a dr owned rat,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无风不起浪———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挂羊头卖狗肉———cr 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像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Justice has long arms。

喻义相同而喻体相异的英汉对应成语或谚语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套译。不过,替换原喻体尚须谨慎,切不可用译语的民族文化特征取代原语的民族文化特征。如:英语的as str 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若英译汉,必须按照中国人能接受的喻体译成“力大如牛”;倘汉译英则只能按照英语民族的喻体将“力大如牛”译作as str ong as a horse。而“吹牛”、“老黄牛”、“牛饮”和“牛不喝水强按头”则应分别被译为“talk horse”,“work like a horse”,“drink like a fish”和“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 ”。再如由于英汉习语中“狮”、“虎”的不同联想,汉语的“虎口拔牙”和“拦路虎”应分别被译成英语的“bear the lion”和“a lion in the way”或“a lion in the path”。

中文“旁敲侧击”接近英语短语“beating around the bush”;而中文短语“雨后春笋”可以用英语短语“like mushroom”来套译,因为英国不产笋,ba mboo一词也是外来语;有时候,如果译者没有领会汉语的原文,或执意要采用直译的方法,反而有可能损伤原意。

5.意译法。汉英两个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往往造成汉英习语喻体的不对应而出现空缺,在翻译时常常很难找到等值的词句。因此,在处理某些带文化色彩词句时,可使用意译法进行翻译,以将原语词语形象转换成译语词语形象。汉语中有不少反映中国特有文化观念、文化现象的国俗词,在别的语言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无法直译。例如:“`你真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她低声地说,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寒夜》)———“You really do refuse to give in until all hope is gone.”she murmured,shaking her head helplessly.这是一句带有中国地域特点的谚语,如果把“不到黄河”直译为until the yello w river is r eached外国读者如果不了解其背景就会百思不得其解,用意译可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

而as drunk as a fiddler一语源自早期英格兰的文化生活。民间小提琴手在公共场所为舞蹈伴舞,人们习惯以酒酬谢,小提琴手因而每每喝醉。如此出典奇特的比喻看来只好译作“酩酊大醉”了。又如That's all Gr eek to me,此语出自莎翁,据说他只懂一点拉丁文,而希腊文则全然不懂,这也只能意译了。另外,带有专名的往往要意译。譬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入乡随俗;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the heel of Achilles———致命的弱点等等。有些虽无典故又无专名,但其喻体属英语中所特有,也宜意译。如:as thick as thieves———亲密无间;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as dead as a doornail———僵死;as old as the hills———古老等等。

四.翻译中的“陷阱”

一些习语字面上的形近意近,实在太诱惑人了,极容易形成翻译陷阱。例如:“child's play”和“儿戏”从字面上看,它们酷似,但各自的本意压根儿不对应。汉语的“儿戏”比喻对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负责任、不认真,如说“不能拿工作任务当儿戏”,这一义项的英译对应词是trifling matter。而child's play在英语中的本意则是something ver y easy to do(轻而易举的事),如说Driving a car isn't child's pla y even when you've had practice(就算以前你练过,开车并非容易);它还表示something not ver y important(不太重要、不足挂齿),如说His illness is child's play when you think of how serious it might have been(他的病本来可能很重,现在不要紧了)。若将此句中的child's pla y译成他的病现在“如同儿戏”,汉语读者会感到费解和可笑。可见,“儿戏”含贬义,而child's play本身不带负面意义和功能。

在汉英比喻性习语中,更普遍的情况是喻体相异却表达相同的喻义,即形异而意同或意近,在对译时,

一般选取各自语言中现成的对应成语或谚语。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刻意寻求乃至凑合一个现成的对应习语,往往会忽略各词本身的原意及引申义内涵,从而也会跌入喻义欠对等,尤其是语用功能上不等值的“陷阱”。如“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和“亡羊补牢”。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对待“亡羊(马)”的不同认识和态度,此英谚最早为英国史蒂文森用于1730年,强调take precautions too late to be effective,指马后炮为时晚也。而此汉谚源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南宋陆游《剑南诗稿·秋醒之八》“亡羊补牢理所宜”,皆肯定即使事后诸葛亮吸取教训也不迟,态度积极可取,如一定要找一句相应的英谚,应是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五.结束语

习语作为称谓某一民族生活、习俗、文化、社会、历史所特有的词汇,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尤其在微观上异大于同,因而不同语言中词汇的完全等义、等值是十分有限的、相对的,汉外词义的不对等、不等值是主要的。英汉属不同语系,其习语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各自表达方式也不同,故在翻译中很难找到各自对应的习语,存在着众多的不可译因素。所以,在英汉习语比喻性用语的对译中,应对英汉习语进行文化对比研究,找出其不同的对应关系,以便在翻译中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另外,还要特别警惕那种表面看似对应实则不对等的陷阱,如“儿戏”与child play、“食言”与eat one's words等。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以及民族文化的个性,英汉两种语言在习用性比喻中所采用的喻体有同有异,甚至貌合神离,值得我们对比研究,翻译时需倍加留心。

参考文献:

[1]张得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2]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李天辰.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101-104.

[4]谭惠娟.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翻译,1999,(1):45-47.

[5]孟志刚.论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的辨证统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6]朱乐红,陈可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2000,(3).

[7]刘重得.文化.语言.翻译[A].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262-270.

[8]李国南.英汉习用性比喻中的喻体比较与翻译[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35-447.

[9]朱乐红,陈可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2000,(3).

英汉委婉语的定义

英汉委婉语的定义 来源:《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作者:刘瑞琴,张红 摘要: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中的使用历史由来已久。委婉语产生的主要的心理基础是“忌讳”和“文明礼貌”。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特别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为了避免引起不快、减轻交际压力、对某些概念火事物总是避免直接提及;谈论到某些话题或使用某些词语时,大都采用不同程度的“回避”,以避免引起不快,不满或有可能损害感情或关系的语言。为了达到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目的,人们就采用迂回曲折的方法,使用一些模糊或听起来顺耳、令人愉快、彬彬有礼的词语。这种语言现象就是委婉表达法{euphemizing}.委婉语表达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策略,是交际双方表达情意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语言艺术。委婉表达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面,又应用于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交际活动中,可以说,委婉表达法与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密不可分。由此,在不同文化中产生了大量的委婉语{euphemism}.英汉委婉语的产生也是如此。 关键词:委婉语回避迂回曲折。 1.英语委婉语{euphemism}的定义 英语中的委婉{euphemism}一词,是从希腊语借用而来的。在古希腊语中,emus为“好”“听起来好”的意思,phase为“说话”的意思。两部分合起来的字面意思就是“用好听的话或令人愉快的方式表达”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将euphemism定义为: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expression for one thought to be offensive, Harsh or blunt.意思是“用一种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New Edition}中对euphemism作了比较详尽的解释:use of other, less exact but milder or less blun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words required by truth or accuracy: “Pass away”is a euphemism for “die”.“Queer” is a modern euphemism for “homosexual”.这段解释的意思是说,委婉语使用一些不太准确的、较委婉、温柔和或者不那么直率的词语取代另一些事实上就是那么真切的词语,如用pass away{去了}代替die{死},queer{奇异的}代替homosexual{同性恋的}。英语euphemism 就是用一种比较温和悦耳、婉转含蓄的说法,去代替比较粗鲁刺耳、令人不快、伤心或不宜直言的说法;或者是把话说得转弯抹角,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一些。例如: And ,it being low water, he went out with the tide.正是退潮的时候,他跟水一道去了。---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He went out with the tide是he was drowned的委婉说法。关于“死亡”,英语中有许多委婉说法:pass away, to be no more, to be gone, to go west, to fall asleep, to lose one’s life, to breathe one’s last, to meet one’s Maker, to go to glory等等,正像汉语中也有“作古”“去世”“逝世”“与世长辞”“不在了”“归西”“长眠”“停止呼吸” “升天”“会见祖先去了”等不同的说法。 In private I should merely call him a liar. In the press you should use the words:“reckless disregard for truth.”and in Parliament——you regret he“should have been so misinformed”. 在私底下,我就会干脆把他叫做撒谎者。在报刊上你却要用这样的字眼:“粗心大意地忽视了事实”而在议会里—你就要表示遗憾,因为“竟然得到了如此错误的信息”。——

第三讲英汉句式对比与翻译讲义

第二讲英汉句式结构对比与翻译 如果说词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那么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一般情况下,进行语篇翻译时,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基本上都是以句子为翻译单位的。尤其是英译汉时,即使是一个很长的句子,一般也要将整个句子通盘考虑,搞清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才能将句子翻译成既能忠实传达原文信息、风格、逻辑关系又能保持通顺的中文。 如果是汉译英,有时句子较长,可以根据意群进行切分,然后将切分开的句子逐句译为英文。将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式结构进行对比,了解两种语言在句式结构上的异同之处,对翻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英文句式结构 英文句式结构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主谓结构,即S+V(主语+谓语动词)的结构,即使是祈使句,也不过是省略了主语的句子。英文的句子结构在S+V的结构上可以扩展,但总不外乎五种基本变化。 (1)S+V:He langhed. (2)S+V+O:Mary is reading Harry Potter. 3)S+V+O+O.c. We heard them quarrelling. (4)S+V+I.O+D.C He gave me some first-hand marerial. (5)S+link.V+P He is in dangerous situation. 以上这些句型充分显示出英文的基本句式结构是主谓结构,而且这是一种高度语法化的句式结构,其中主语一般是动作的发出者(doer\agent)或动作的承受者(doee),即整个句子分别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用上述主谓结构来套中文的句子模式,有一部分汉语句子与上述英语句子基本是对应的。例(1)至(5)的意思,中文也有与英文相似的结构,分别为: (1)C:他笑了。 (2)C:玛丽在读《哈里.波特》。 (3)C:我们听见他们争吵。 (4)C:他给我一些一手资料。 (5)C:他处于危险的境地。/他处境危险。 二、中文句式结构 (一)主谓结构(S + V ) 例1:他没来。(S + V ) He didin’t come. 例2:全家人都在看电视。(S + V + O) The family are watching TV. 例3:我们看到很多人站在广场上。( S + V + O + O.C ) We saw many people standing on the square. 例4:你能递给我那本书吗?( S + V + I.O + D.C) 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book? 例5:他看上去很失望。(S + link. V + P) He looks disappointed.

英汉语序对比研究_吴合显

语言文化英汉语序对比研究 吴合显(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摘要:人类思维规律有着一致性,这是人类生理机制的同一性与生存空间的同一性使然。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上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共性,这是进行英汉语序对比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来学习一种语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英语和汉语语序的某些方面作了简单的对比,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和英语。 关键词:汉语;英语;语序;对比研究 汉语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间的对比研究在中国十分引人注目。仅以汉英对比研究为例,根据最近做的一项调查,截至2001年06月,在国内各种书籍杂志上发表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为1468篇,其中1977年以后为1447篇,占论文总数的98.6%;出版的英汉对比专著和论文集为92部。[1]从这些调查中我们可看出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还是非常重要的。语序结构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形式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阶段。前者包括传统描写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研究侧重于孤立句子的形式和结构;后者则把形式与其表达的功能结合起来,研究说话者的意图、语义中心对语序的影响。[2]下面笔者就汉语和英语的语序方面作一些对比研究。 一、汉语和英语连词语序的对比 语言作为人类的思维工具,有着普遍的共性,这种共性是语言对比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词是语言系统最有意义、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比较研究英汉语词的用法,都是值得思考的。汉语和英语连词语序有其共性也有差异。 1.表示并立关系的连词的对比 汉语的并列关系连词与其它连词相比其语序较为复杂,不但有前置,而且有后置。在前置连词中,既有定序也有不定序的,在定序连词中既有先行也有后续的。其中以前置为多,后置为少;定序为多,不定序为少;后续为多,先行为少。笔者先讨论前置连词。通过举例进行对比。请看以下例句: (1)王先生,张先生和李先生一起来了。 (1)Mr.Wang,Mr.Zhang and Mr.Li are coming together. (2)她既漂亮又聪明。 (2)She is both pretty and intelligent. 汉语并列前置连词有单纯性连接和关联性连接两种,前者如例(1),后者如例(2)。单纯性连词只可以连接词和短语,如例(1)的“和”之类。虽然这类连词处于两个并列项之间,但是我们根据其用法和语音停顿的形式标准,把它看作前置后续连词。关联性连词常以双用搭形式出现,有同形双用和异形双用两种,同形双用的连词都是不定序连词。异形双用的连词则是定序连词,如例(2)。前置先行连词都是异形双用形式中的前一个连词,如例(2)的“既…又…”。由于语义因素制约,并列关系连词中先行连词都是不可后移的,例如“既…又…不可说“又…既…”。后续连词除了异形双用形式的后边一个词以外,还有不以搭配形式出现的单个词。[3] 2.表示连贯关系的连词的对比 汉语的连贯连词与其他类型连词相比,其语序比较简单,都是前置后续连词。这是因为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示动作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先后关系或者顺接下文。它一般是单用形式,例如: (1)他们不同意她的意见,从而导致了会议的暂停。 (1)They disagreed with her advice,thus it lent to the pause of the meeting. (2)我又给他解释了一遍,于是避免了误会。 (2)I explained one more time to him,so as to avoid any mis-understanding. 例(1)中的“从而”和例(2)中的“于是”都是前置后续连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英语中表示先后关系的连词主要不是并列连词,而是从属连词,例如(1)的so as to。这类表示先后关系的从属连词都是后续连词,不能前移的。[4] 二、汉英疑问句语序的对比 人们通常用疑问旬来获取信息。然而,在英汉语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英语疑问句一般分为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汉语疑问句分为特指疑问句、反身疑问句、是非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反问疑问句。分析一下下面这个句子:What do you think he will say?(你认为他会说什么?)在这个特殊疑问句里,疑问词被移动到句首。与之不同的是,在汉语里疑问词不移到句首,而是留在原位(即相应的非疑问表达所占据的相同位置)而只要在句末打上问号就可以了,所以“什么”被置于动词“说”后面,因为它是动词的补语,而在汉语里补语通常置于动词之后。 下面笔者从英语疑问句的三种类型来分析对比:一是要用“yes或no”来回答的一般疑问句,就叫yes—no疑问句吧;二是Wh一特殊疑问句;三是选择疑问句。Yes—no问句的特征是把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前面,句尾用升调。例如:Has the boat left?Wh一问句以Wh一疑问词开头,并把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和主语倒装,句尾用降调。例如:Which book have you bought?选择问句有两种:一种是yes—no问句的基础上增加选择项;另一种是在wh一问句的基础上增加选择项;最后一个选择项用降调,其他的选择项用升调。例如:Would you like to go or stay at home?Which bag do you like,the blue one or the red one?在这三类英语疑问句中疑问信息通常是句子的前位表述。在yes—no问句和与yes—no问句相似的选择问句中,疑问信息是由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与主语之间的倒装来表述的。在wh一问句和与wh一问句相似的选择疑问句中,疑问信息是由位于句首的疑问词来表述的。由此可见,在英语中句首是表述疑问信息的最重要位置。 在汉语中,疑问信息多在句子的后位表述。汉语疑问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是非问句”;另一类是“非是非问句”。汉语是非问句是在一个陈述句尾加一个助词“吗”,“么”,“吧”,或“了”,句尾或用升调或用降调,升调起强调作用。当一个是非问句没有句尾疑问助词,在形式上与陈述句相似时,其疑问信息就只由句尾升调来表述。例如:我们坐火车去吗?我就长不大吗?你当我是傻子呀?非是非问句是句尾有“呢”“了~啊”或“呐”的问句,疑问信息是由句末的疑问助词和可在句巾处于任何位置的“甚么”“几”“怎么”“为什么”“谁”等疑问句表述的。例如:他老人家干什么呢?小朋友,你几岁了?我怎么能不想家呢?[5] 三、汉英定语语序异同 英汉定语的位置不完全相同。英语单词作定语时,有时定语放在名词之前,也有一些作后置定语,短语和从句作定语也要放在所修饰词的后面。而汉语的定语位置一般都放在所修饰词语的前面。当英语定语修饰的是由some,any,every等不定代词构成的复合词时,定语要后置。例如: 1.他想把工作移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He wanted to hand over the work to someone reliable. 2.今晚他有一些重要的工作要做。 He has to do something important tonight. 149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 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3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 4 浅谈企业形象广告设计 5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 6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7 论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成长 8 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 9 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比较 10 浅析李尔王的陷落 11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分析当时美国黑人的命运选择 12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Speaking Ability in Middle School 13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14 从《喜福会》看中国女性在美国的职业倾向 1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6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 17 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对生活的反思 18 (英语系经贸英语)电子商务bc运营模式——以亚马逊为例 19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 20 从《河东狮吼》与《套礼服》的对比中分析中美婚礼的差异 21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 22 An Analysis of Snobbery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Mansfield Park 23 从《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24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25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6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27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28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29 Mother Tongue Influence on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30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 31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 32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 3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between Wang Anyi’s Everlasting Regret and Virgina Woolf’s Mrs. Dalloway 34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35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 36 浅析《喜福会》中母亲们悲惨遭遇的成因 37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 38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 39 An Analysis of Symbolic Metaphor in To the Lighthouse 40 浅论美国文化霸权的确立

英译汉篇章翻译2

英译汉篇章翻译练习(2) Proverbs are the popular sayings that brighten so much Latin American talk, the boiled-down wisdom that you are as apt to hear from professors as from peasants, from beggars as from elegances. Brief and colorful, they more often than not carry a sting. When a neighbor?s dismally unattractive daughter announced her engagement, Imelda remarked, “You know what they say, Senora: …There?s no pot so ugly it can?t find a lid.?” And when her son-in-law blustered about how he was going to get even with the boss who had docked his pay, Imelda fixed him with a cold eye and said, “Little fish does not eat big fish.” One afternoon, I heard Imelda and her daughter arguing in the kitchen. Her daughter had quarreled with her husband?s parents, and Imelda was in sisting that she apologized to them. Her daughter objected. “But, Mama, I just can?t swallow them, not even with honey. They talk so big until we need something; then they?re too poor. So today when they wouldn?t even lend us enough to pay for a new bed, a ll I did was say something that I?ve heard you say a hundred times: …If so grand, why so poor? If so poor, why so grand?” “Impertinent!” snorted Imelda. “Have I not also taught you, …What the tongue says, the neck pays for?? I will not have it said that I could never teach my daughter proper respect for her elders. And before you go to beg their pardon, change those trousers for a dress. You know how your mother-in-law feels about pants on a woman. She always says, …What was hatched a hen must not try to be a rooster!” Her daughter made one more try. “But Mama, you often say, …If the saint is annoyed, don?t pray to him until he gets over it.? Can?t I leave it for tomorrow?” “No, no and no! Remember: …If the dose is nasty, swallow it fast.? You know, my child, you did wrong. But, …A gift is the key to open the door closed against you.? I have a cake in the oven that I was making for the Senora?s dinner, I will explain to the Senora. Now, dear, hurry home and make yourself pretty in your pink dress. By the time you get back, I will have the cake ready for you to take to your mother-in-law. She will be so pleased that she may make your father-in-law pay for the bed. Remember: …One hand washes the other, but together they wash the face.?”

浅谈英汉委婉语的比较和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1)牛 煜,女,1983年11月出生,2006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030024,山西省太原市 收稿日期:2008-03-17 问题探讨 浅谈英汉委婉语的比较和翻译策略 牛 煜1) 杜耀文 2) (太原理工大学) 摘 要:委婉语是一种委婉含蓄、烘托暗示的语言表达方法,是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 语言手段。英汉两种语言在委婉语这种修辞手段上存在着相似的现象,但由于双方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美学观念的差异以及各自语言的特色,在结构和运用范围上,又有所不同。文章拟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考察英汉委婉语的共性与个性,并探讨了在双语翻译中,如何处理委婉语的技术和实用方法。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比较;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429(2008)03-0071-03 在一些正式场合或日常交流中,人们会使用一种比较婉 转、文雅的话来表达一些难听、不便直说、粗俗的或所忌讳的事物和概念,其目的就是为了掩饰事实,显示礼貌,或避免禁忌语的使用。这就是所谓的委婉语。委婉语是一种委婉含蓄、烘托暗示的语言表达方法,是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语言手段。委婉语在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力图代替、掩饰、衰减婉指语的禁忌、直接和粗鄙。它是在一定的语言共同体内,受制于特定社会文化域,为避免不便明说的意义或意图,采取婉转间接的语言手段进行交际的一种语言符号。委婉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在各种语言现象中普便存在;委婉语的使用是各个民族语言中的共有现象,在语言交际中被广泛运用。英汉两种语言在委婉语的修辞手段上存在着相似的现象,但由于双方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美学观念的差异以及各自语言的特色,在结构和运用范围上,又有所不同。本文拟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考察英汉委婉语的共性与个性,并探讨了在双语翻译中,如何处理委婉语的技术和实用方法。 1 英汉委婉语概述 在英文中,委婉语一词 Euphemis m 源于希腊语,意为!good speech ?或!words of good omen ?(好听的话)。委婉语有如下定义:!Substi tuting an unpleasant or impolite idea for an indirect,agreeable or ambiguous expression.?(Lan guage and Linguistic Dictio nary)!Euphemizing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substituting an inoffensive or pleasant term for a more explicit,offensive one,thereby veneering the tru th by usin g kind words ?.(Enright ,1985)。由上述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委婉语主要是用另外一种说法来代替直言,用温和婉转的词语代替粗鲁生硬的词语,使语言由令人不快或令人受到刺激变为委婉含蓄、温和悦耳或幽默活泼。英语委婉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066年的!诺曼征服?(the Norman Conques t)。当时使用委婉语主要是因为盎格鲁撒克逊本族语遭到贬毁,诺曼人和当地上层阶级为避!粗俗之嫌?,开始使用许多!高雅?的拉丁语和法语词汇,这些词语逐渐地融入英语中,成为最早的英语委婉语。 而在中文中,!委婉!也叫做?婉曲?。在#词源?中,!委婉?被解释为!婉转曲折?;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被解释为婉转。汉语委婉语的使用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此后,在汉语发展史上,!用典?、!折绕?、!讳饰?、!藏词?、!析字?、!双关?、!讽喻?、!起兴?等修辞手段广泛运用,体现了汉人推崇委婉修辞的心态。 英汉委婉语的使用历经上千年演变,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文化习俗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2 英汉委婉语的比较 2.1 英汉委婉语的相同点2.1.1 共同的根源 委婉是禁忌心理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语言禁忌。委婉语和禁忌语休戚相关。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某些事物心存忌讳,为了交际的和谐顺利,为了交际双方更易接受,遭到禁忌的事物的名称必须改头换面,有些刺激性的字眼,敏感的话题就得转移,以一种人们认为!得体、高雅?的名称出现。对犯忌讳的事物或避而讳之或委婉言之,于是避讳委婉的修辞手法应运而生。这就是英语委婉语和汉语婉曲产生的共同根源。 英语国家大都信奉的基督教中有许多语言禁忌,如上帝与魔鬼撒旦的名字就不可随便提及,否则就是亵渎神明。因此,人们往往用My Goodness 来代替My God (我的上帝),用he,hi m 来代替God (上帝),用Old Nick 代替the Devil(魔鬼)或Satan (撒旦)。中国人对敬畏或崇拜的对象也有禁忌。如一些地区将老虎看成是敬畏的神物,对其既敬又怕,因此使用了很多委婉的说法 !大猫?、!大虫?等。2.1.2 共同的使用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委婉语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中英两国在语言禁忌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民族习惯。但是,仍然有些领域的禁忌是在两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成为了中英委婉语的共同使用领域。例如,英汉委婉语都与死亡、疾病、职业、犯罪、性和排泄等密切相关。 % 71%

实用英汉对比与翻译

第二章英汉句式结构对比与翻译 一. 英文句式结构 基本上为主谓结构,可以扩展为5种: 主+谓、主+谓+宾、主+谓+宾+宾补、主+谓+宾+间宾+直宾、主+系+表。汉语中有部分句子与上述英文句子是对应的。 二. 中文句式结构 (一)主谓结构。(可分为主动和被动) (二)主题—评述句 1. 很多汉语句子是“话题性”很强的句子,即句子的前面是一个话题,后面是对话题的评述或陈述、描述。 如:他处境很危险;楼上住着个女工。 2. 其中话题跟后面的动词只是对这个话题所作的说明,不一定表示主语所指称的实体的行动或性质,或者后面根本就没有动词。 3. 结论:将此类句子翻译成英文时,需进行句式结构的调整,在整个句中找到可以在英文中作主语的词,然后再根据主语选择合适的动词,如果找不到主语,就需要添加主语,或将句子中动作的承受着作主语,变为英文的被动语态。 4. 主题—评述句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⑴动作承受者作话题。如:那件事我已经办好了。 ⑵双话题。如:我头疼。 ⑶动词或动词短语作话题。如:加入世贸组织利大于弊。 ⑷从句作话题。如:张三明天去美国,我觉得很奇怪。 ⑸地点作话题。如:桌上搁着一碗饭。 ⑹时间作话题。如:今天风和日暖。 (三)无主句 1.即“非主语句”,一种是没有主语的,叫无主句,还有一种是由一个词构成的,叫独词句,如:火!注意!这种句 子可以直译。 2.一般来说,无主句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⑴表达客观、科学、公正的语气。汉语的一些科技材料或法律条文中往往使用无主句,目的是使表达的内容更科学、公正。这种情况下,无主句要以为英文的主谓结构时,一般都转化为被动语态,也就是使用原文的宾语做主语,因为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发出者,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语用效果。 如:要制造飞机,就要考虑空气阻力问题。Air resistance ha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an airplane is to be made. ⑵表达不满又不失礼貌地语气。汉语中无主句多用来表达一种微妙的情感,在不强调施事者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满等。在英语中,遇到同样的情况,一般较为广泛地使用被动语态。这样说话人可以避免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听话人也不会感到说话人在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自己。所以,此类无主句可以译为英语的被动句。有时也可以用形式主语it,避开主观语气。 如:为什么总把这些麻烦事推给我呢?Why are these troubles always left to me? 有时也可以用形式主语it,避开主观语气。 如:学这一套,不如去学照相。It is better to learn photographing than to learn this stuff. ⑶省略第一人称主语“我”或“我们”。有时候为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人刻意省去了“我”或“我们”。这些无主句往往出现在较为正式的场合或正式的书面报告中,翻译成英文时可根据集体情况添加主语“我”或“我们”,最好不要将其转译为英语的被动语态。 如:希望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I hope that all the problems will be readily solved.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1)委婉是禁忌心理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语言禁忌。委婉语和禁忌语休戚相关。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某些事物心存忌讳,为了交际的和谐顺利,为了交际双方更易接受,遭到禁忌的事物的名称必须改头换面,有些刺激性的字眼,敏感的话题就得转移,以一种人们认为“得体、高雅”的名称出现。对犯忌讳的事物或避而讳之或委婉言之,于是避讳委婉的修辞手法应运而生。 2)共同的使用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委婉语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中英两国在语言禁忌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民族习惯。但是,仍然有些领域的禁忌是在两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成为了中英委婉语的共同使用领域。例如,英汉委婉语都与死亡、疾病、职业、犯罪、性和排泄等密切相关。 A.表达死亡。在《圣经》或其它与基督教有关的传说中存在许多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例如:“to be with God”,“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in Jesus/to lie in Abraham’s bosom”,“to go to heaven/paradise”,“to be promoted to glory”。西方人也认为人类生来有原罪,也就必会受到惩罚,所以“死亡”也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中国对于死亡有禁忌,例如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入寂”、“圆寂”;道家却称之为“仙去”、“仙逝”等。古代中国皇帝死亡则称为“驾崩”、“弃群臣”;百姓之死称为“过世”、“作古”等。老者死亡称为“寿终”、“谢世”;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中年死亡称为“早逝”;靓女弃世称作“玉陨香消”,等等。 B.人体排泄方面。如关于上厕所,英语有“wash one’s hand,relieve oneself,powder her nose,还有”feel the call of nature”(感觉到自然在召唤),意为“要上厕所”;汉语有“洗手、方便”。如果女士在场,就必须这样问:“我可以使用一下盥洗室吗?”或问“洗手间在什么地方?”C.关于性的委婉语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里,性关系和身体的某些部位是谈话的禁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性解放的更深认识,在最近几年里西方国家对性的态度开放了许多。在小说和电影中类似“to 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这样的语言也出现了。谈到性关系,中国人更倾向于用“同房”,“夫妻生活”等语言来代替。英语中也有一些新创造的词汇“go to bed with”,“be in bed”,“do it”。与汉语相比而言,英语拥有更多的关于性方面的词汇,这可能与人们对性抱有更开放、更随意的态度有关。 D.教育生活方面:成绩差的学生是a below average student 或working on his own level,而do betterwith help则指反应比较迟钝的学生。学生考试作弊则冠以to depend on others to do his (her ) work.汉语中可用“学习要下劲、成绩要提高”来表达学习成绩差的含义。“考试时做小动作”等来代替考试作弊。美国学生考试不及格,回家对其父母说:“I didn’t make it.”E.社会地位、职业方面:对生活的贫富、职业的贵贱,倾向于低调陈述而不直言不讳。如对贫穷,英语有disadvantaged,underprivileged,汉语有“手头拮据”。有一部分职业委婉语,将一些平凡的职业名称予以改头换面,以此克服自卑感。比如hair dresser (女理发员)被誉为beautician (美容师)、cook (炊事员)被称作chef (厨师)、janitor (守门人)被冠以security officer(安全官员)。汉语中,我们称清洁工为“城市美容师”、小保姆为“小阿姨”、蹲监狱为“在高墙里面”等等。 3)共同的表达方式 如:使用缩写和省略。在所有的文化中,为了避免不愉快,或表示礼貌,或掩饰某些东西,某些词汇可能就会被省略掉。在英语里,“The woman is pregnant”被委婉的表达成“She is expecting”,在这个句子里“a baby”就被省略了。同样,“out”就是“out of work”省略后的委婉语。语音省略也是一种缩写,例如,“WC”是“water closet”,“G-man”是“garbage-man”的省略。汉语里也有利用缩写词委婉表达意思的,例如,“行将就木”中的“木”是“棺木”的委婉表达法。

英汉对比与翻译作业答案

The Assignment of a Contras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III ) 翻译下列句子或语段: 1.Only the thought of his mother gave him the strength to go on doing it. 想起母亲,他才鼓足勇气继续做了下去。 2.It was only my capacity for hard work that saved me from early dismissal. 要不是我能干重活,早就给辞退了。 3.China’s support is constant source of encouragement to us in the pursui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中国的支持始终鼓励我们去追求社会和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独立。 4.Robo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uter space. 机器人已用于探索外层空间。 5.He’s a big eater. 他这人非常能吃。 6.Of the girl’s sensations they remained a little in doubt. 译文一:姑娘的心思他们一时还无法断定。 译文二:他们一时还无法断定姑娘的心思。 7.He is inexperienced in driving. 译文一:开车他没有经验。 译文二:他开车方面没有经验。 8.And am I not indebted to you for the bread I eat? 译文一:我眼下有口饭吃,还不是多亏了你吗? 译文二:还不是多亏了你,我眼下才有口饭吃。 9.I’ll make my own decision in marriage. 译文一:婚姻的事我自己做主。 译文二:婚姻上我要自己做主。 译文三:我的婚姻我做主。 10.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 译文一:Parents’ love of their children is perfect and minute. 译文二:Parents love their children perfectly and minutely. 译文三:Parents are perfect and minute in loving their children. 11.一定要少说空话,多做工作。 译文一: There must be less empty talk and more hard work. 译文二:We should talk less and do more hard work. 12.德国入侵波兰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译文一: German’s invasion of Poland caused an enormous sens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译文二:German invaded Poland and it caused an enormous sens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13.上下班他一般坐地铁。 He usually rides subways to and from work. 14.端午节吃粽子。 People eat rice dumplings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15.这会儿正下着毛毛雨。 It’s drizzling at the moment. 16.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译文一: I have not seen autumn in the North for over ten years. 译文二: It is more than a decade since I last saw autumn in the North. 17.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The tenants burst into laughter and supported the fully shamefaced Master Hong in going out of the house. 18.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Silence, silence! Unless one bursts out, he shall perish in this silence. 注意:请大家在做作业之前,仔细阅读课本中“刚性与柔性” (Rigid vs. S upple)、“静态与动态” (Static vs. Dynamic)两章内容。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语序的特点_林忠

第22卷 第4期2008年8月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22 No.4 Aug.2008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语序的特点 林 忠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5) [摘 要]英语和汉语都属SVO语言,但由于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在语序上仍有各自的特点。汉语最显著的两个语序特点是:状语全部前置于动词;具有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语言所没有的后置“程度补语”。该文从认知语用角度探讨其原因,认为这两个特点都可用“可别度”这一认知概念进行统一解释。“可别度”是人类认知的共性,在英汉语言中都有体现,只不过体现的程度有别。汉语语序的基本特点是从话题性强的成分到焦点性强的成分的信息流动,所以表示背景性的状语,一般前置;而在英语中后置于动词的方式状语,如果是新信息,即焦点,在汉语中也表现为后置的程度补语。 [关键词]英汉对比;语序;可别度;焦点;状语语序 [中图分类号]H14;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08)04-0086-03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Word Ord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English Contrastive Studies LIN Zh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 gqing Univers 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 ing400065,China) A bstract:Though English and Chinese both fall into SVO languages,they are of different langua ge famili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word order.Of the most prominent of Chinese word order are:1)all the adverbials ar e pre-positioned before ver bs and2)c omplement of degree is put behind,which is unique to Chinese.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m fr 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and pragmatics,the cognitive c oncept of identification,which is embodie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with the difference of salience.The Chinese word order obeys the rule of flow from strong topicality to strong focus. Key words:Chinese-English contrastive studies;word order;identification;focus;word order of adverbials “语序”一词,是从英语中的word order翻译过来的,传统语言学叫做“词序”,因为那时语言单位只有“词”和“句子”。后来由于结构主义把语言分成语素、词、短语、分句、句子五级单位,这样一来单位之间的顺序再叫做词序就不太合适,所以改为语序。语序中的“语”就是“语法单位”的意思[1]。 跟英语语序相比,汉语语法成分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状语的位置。尽管英、汉语同属SVO语言,但汉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所有状语前置于动词,而英语和其他SVO语言的状语都是后置于动词,例如印欧语中英语、俄语、葡萄牙语,东南亚语言中的越南语和泰语等等。就是其他SVO语言中这些状语成分的位置,基本语序大致都同英语一样。可以说,方式状语几乎在所有的SVO语言中都是基本后置。 根据“跨范畴和谐原理”[2](Ha wkins1983),即“动宾”和“动状”都是核心前置的结构,互相和谐,所以SVO语言的状语后置,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现代汉语的状语前置,却是需要另外解释的有标记现象。汉语的这一特点以前很少为人深入讨论。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重点。前人在进行英汉语序对比时,多是从语言内部即句法平面去找出其区别,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在语序上的区别作出统一的认知功能解释。 一、语序的认知解释理论 布拉格学派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句子 [收稿日期]2008-03-02 [作者简介]林忠(1973-),男,四川人,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汉对比、现代汉语研究。DOI:10.13880/https://www.360docs.net/doc/b359652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b3596524.html,65-1210/c.2008.04.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