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

郑小悠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一):皇位继承是历史大问题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二):先说孩儿他妈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三):康熙的教子误区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四):“九王”势力范围之太子胤礽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五):“九王”势力范围之皇长子胤褆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六):“九王”势力范围之皇十三子胤祥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七):“九王”势力范围之皇八子胤禩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八):“九王”势力范围之皇十四子胤禵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九):“九王”势力范围之雍正皇帝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十):康熙死的那一天(上)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十一):康熙死的那一天(中)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十二):康熙死的那一天(下)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十三):康熙皇帝的心路历程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一):皇位继承是历史大问题

不能免俗的蹭个热点,热点是什么,嘿嘿嘿,你懂的。

按照儒家的观念,兄之与弟,虽然也有长幼之序,但总体而言地位是比较平等的,兄对弟的友、弟对兄的恭,是比较柔性的关系,没有父子之间绝对服从的要求。另外,中国古代从较早时候起就发展出了诸子均分遗产的继承制度,和西方主流的单子(长子)继承差别很大。也就是说,在传统中国民间,兄长之于弟弟在财产方面没有什么优势,相反,很多中小地主或自耕农家庭是由长兄负责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供养资质较好的弟弟读书科举。我看到过很多清代文献记载,一个官员因为工作出色获得皇帝的接见,在问及他的家庭情况时,该官员就说起自己怎样家境贫寒,父母早亡,是靠兄长辛苦耕种或是外出教书、做事,嫂嫂操持家务、辛勤教养,将自己培养成材的。乾隆年间的名臣大学士陈宏谋长兄陈宏诚,因教育陈宏谋有功,被乾隆皇帝特赐匾额曰:“友恭笃庆”。另一位名臣刑部尚书、直隶总督胡季堂因为感激长嫂的抚养之恩,为兄嫂申请封典,而这种封典一般只能赠予官员的父母。

在民间,因为兄弟一心、分工合理、互相帮衬而兴家旺族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在帝王家,宫廷斗争、兄弟阋墙的悲剧却随时都在发生,万一出现个把兄友弟恭的例子,就会被史家形容为“不啻布衣昆季”,换句话说就是:居然还有这样的皇家兄弟,真是活久见啊!

汉景帝刘启曾经与同母弟刘武亲密无间,梁王为兄长抵挡七国叛军,景帝口口声声要立弟弟作继承人。然鹅,老妈窦太后偏心小儿子,将大儿子的军,到底把兄弟关系搅合砸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小辈儿之间的事,爹妈憋老瞎掺和!

有读者可能会说:这些人怎么就那么想不开呢!当个有闲有钱有地位的普通皇二代,那是多

好的事啊!何必拼死拼活去做皇帝这个高危职业?事实上,对于皇子来说,清闲不是你想躲,想躲就能躲,是要满足很多主客观条件的。长者那话怎么说来的?人的一生要靠自我奋斗,当然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首先,皇子想当富贵闲人,从主观上来说,首先要心态好、胆子小,另外还要性格软弱、文不成武不就。心态好而能力强,那是不行的。因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没有搞事的想法,但是有搞事的能力,人家还是不放心的。就算贤如周公,也要恐惧流言之后呢。

第二是不能和任何显眼的、有野心的人搭上关系,这里包括自己的亲妈、太太、叔伯兄弟、舅父姑父、亲朋好友、重臣大将,以及身边工作人员。赵王刘如意还是个小孩子,他有什么过错?只是因为母亲戚夫人是刘邦的宠妃,得罪了吕后,他就被毒死了。至于中晚唐那些被宦官废立的皇帝,更不是一般窝囊,任由宫奴辈折腾来折腾去,没有自主的能力。对于这些人来说,被裹挟倒霉,和自己胆大作死,虽然出发点不一样,结局是一模一样的。而他们由于身份的原因,被裹挟的可能性实在太大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条件一和条件二在某些程度上,其实是矛盾的。一般来说,容易被各方势力裹挟的人,普遍性格柔弱、缺乏控制力,甚至干脆就是幼儿。而个性刚强,不太理会浮言的人大多不会被利益集团选中。像康熙诸子中,人缘儿最好,得到宗室、外戚、军功集团一致推戴的八皇子胤禩性格就比较懦弱,如果是他登上皇位,就不可能有雍正帝那样幅度的政治改革。

第三,皇子想做富贵闲人,还得赶上承平之世才有可行性。政局动荡、天下大乱,不但百姓没有好日子过,这些天潢贵胄也是一样。赶到北宋靖康、明末甲申,这种王朝覆灭之际,前朝宗室都是一锅烩的命。碰上孙吴、西晋、刘宋这样一家一姓频见兵戎的时代,想凭着老实巴交独善其身,几乎也没有可能。

第四是要当朝皇帝或是摄政者存心还算厚道,最起码讲究个面上的敦睦之情,另外国家法制健全,大家都认同基本要按规矩来的做事原则。一不小心碰上吕后、武则天、金熙宗、海陵王这样专杀宗室,有一个杀一个,有两个杀一双的大boss,怕都难逃一劫。

为了维持政权稳定,避免兄弟相残,在3000年前的周代,中国人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试图保证最高统治权力世袭的稳定性。即在一夫一妻多妾的前提下,首先依长幼顺序立嫡妻所生之子,如无嫡子,则立众妾所生的最年长的庶子,其他条件不予考虑。几千年来,制度虽然还是那个制度,但执行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首先,嫡、长的身份是生而成之,是贤是愚是强是弱无法保证。最高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如果太成问题,就算合法性足够强,即位后也很难控制局面。最典型的就是“白痴皇帝”晋惠帝。另外有的合法继承人虽然本身素质也说得过去,但是架不住挑战者太厉害,唐朝的李建成、明朝的建文帝就是这种类型。

其次,嫡子的身份是其母决定的,长子的身份是其出生顺序决定的,如果嫡子母亲早死或者后位不稳、长子生母并非宠妃或者半路失宠,继承人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尤其是后者,案例比比皆是。就算在嫡长子继承制执行得比较好的明代,备受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也差点帮他的儿子福王夺取帝位。至于最近东邻那档子事,似乎也掺和进了这个问题。

第三,嫡长子继承制规定的是现任君主有儿子的情况,如果君主没有儿子,或是儿子死在他前面,那可麻烦大了。到底是立弟、立侄、立孙,还是立什么?是考虑血缘关系远近?还是考虑国有长君、贤君?选择范围一大,问题就更加复杂,想要平稳过度,各方满意,着实不易。

第四,宗法制是中原王朝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大量存在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本来没有这样的说法。他们入主中原后或许也想建立稳定的皇位继承秩序,但大多会经历非常惨烈的斗争过程,北魏拓跋氏甚至定下了立子杀母的残忍制度,并执行了一百多年。

清朝的满洲(女真)统治者,在入关前,也没有什么嫡长子继承之类的明确继承制度,为了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和生存挑战,政权在初兴阶段,基本采取诸王子自由竞争能者上的继承策略。入关后,一方面为了柔化宗族关系,避免再出现叔侄兄弟打成一团的局面,一方面为了表现自己融入汉地文化,遵守儒家秩序,康熙皇帝在与吴三桂作战最为焦灼的时间点上,果断册立襁褓中的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稳定人心的效果。

然而在其他皇子长大成人之后,康熙帝才发现,立嫡长子为太子等接班这件事,和满洲旧制严重水土不服。太子胤礽虽然资质不坏,但也没有明显优于其他皇子。其他皇子了解本民族历史,也不认可太子的天然合法性。于是八旗重臣、外戚勋贵,各拉一派,各执一词,让太子危机重重。而生活在紧张状态下的太子一旦有所动作,当然更不能为父亲和诸兄弟所容。两立两废之后,太子胤礽被彻底被淘汰出局。而一旦太子空置,其他皇子各显身手,兄弟关系彻底变成丛林法则,皇位继承退回到了入关前的混乱局面,康熙在这一问题上的汉化追求彻底以失败告终,清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刚一开始就走到了尽头。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二):先说孩儿他妈

“九王夺嫡”这个说法现在算是深入人心,亲戚朋友家十五六的孩子,听说我学清史的,基本上见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九王夺嫡到底怎么回事啊?四阿哥和十四阿哥到底谁是好人?问得我真是手足无措,只好应付道:“都不是什么好人。”如果孩子们再继续问:他们到底爱不爱若曦?若曦到底最爱谁?我真是…….

“九王夺嫡”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雍正皇帝》,但现在大、中学生了解这个名词,大概更多的还是通过各类清宫剧和穿越小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清宫“科普”知识。在百度上,九王夺嫡又称九龙夺嫡、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就看涉及到这么多人,事情也是够复杂了吧,毕竟东邻折腾得那么热闹,一共也就哥儿仨……。所以,我们到底要从何处说起呢?那就从孩儿他妈说起吧,毕竟孩子都是妈生的,这算普世真理。

清王朝在关外以及入关之初,后宫制度比较简陋。皇帝的女人按大类分就是三等,一是正妻,即皇后。二是侧妻,如皇太极的关雎宫宸妃(皇太极的真爱海兰珠)、永福宫庄妃(后来的

我孝庄),顺治帝的皇贵妃董鄂氏(著名的董鄂妃)。第三等是妾,即一些没有名号的后宫女性,史籍中混称为“妃某”“庶妃某”。这里需要解释一点,与汉民族很久以来实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不同,蒙古、满洲等北方民族的传统是多妻制。侧妻也是妻,地位比正妻略低,但远远高于妾。这可能与侧妻是聘娶而来,妾是战争掳掠而来有关。明初皇室受蒙元影响,还有过类似的做法。比如朱元璋为他的次子秦王朱樉娶元末名将王保保之妹为妃,娶开国功臣、卫国公邓愈之女为次妃,可见次妃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赵敏郡主没嫁给张无忌,嫁给老朱家二小子了。

至于相当于妾等级的无封号后宫女性,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一般出身较差,但到了顺治年间则未必,她们中也有一些出于满蒙贵族或高级官员之家,只是由于宫廷制度不健全,顺治皇帝又死得早,所以没来得及获得封号。但可能想见,在日常宫廷生活中,她们之间一定也衍生出了明显的等级差异。于是到康熙年间,为了规范宫廷制度,使本朝更像一个儒家等差秩序下的正经国家而非草台班子,康熙帝设计了一套比较整齐的后宫体系。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共八级。

这八级按照地位的不同大概可以分为四等,即: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其中皇后为正妻无疑。皇贵妃大约可以对应为侧妻,通常只在皇后空缺时设置,代行皇后职能,或者用于追封资深贵妃,以及在资深贵妃临死前给予荣誉性表彰。贵妃至嫔是皇帝有官方身份的妾,称为“主位”,主一宫,有定额、需册封、在《会典》中备有冠服仪从之类的礼制。贵人及以下无定额,也无需册封、没有相应的礼制,算是妃嫔的后备,与民间通房丫头相类。这些后宫女性的一切生活待遇与其等级挂钩,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逾越。

后宫制度基本确定后,清代的妃嫔晋封乾隆为界,前后有所不同。乾隆及以后主要以是非生育子女为主导,生育子女,特别是子女能长到成年的后宫女性,一般都能在生前获得较高的名号,大约以妃保底,多至贵妃。而康熙和雍正年间,妃嫔的晋升主要以其出身为依据,生育与否只是加分因素,其中尤以康熙最为“刻板”。他的嫔妃除了出身几大贵族家庭的女性外,其他即便为他生育了五六个子女,最高也只能封到妃一级。特别是后期,一些资历浅的包衣、汉人女子虽然生育子女,却长期徘徊在贵人、常在等低位,不能母以子/女而贵。

边写这篇文章就想起我早年一个观点,要把如今的博士比喻成后宫,门第就是本科学校,生下皇子公主就是发c刊。像康熙这样只看是不是本科211、985,其他啥也不论,发多少期刊都不好使的人事处长、hr,搁现在得多招恨呐!

这样的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首先是康熙个人,他广义上的嫔妃有五十多人,是清代最多的,所以不能说他不好色。但好色归好色,在给职务给待遇的问题上,他又特别克制,完全不因为内宠而破坏规则和等级秩序。仅从这一点讲,和很多纵容宠妃乱来的皇帝比,康熙确实算得上头脑清楚。(当然,如果他不是皇帝,我们也可以说这个男人比较那啥,喜欢小mm,却不给买房买包包,神马人!)

其次,后宫想获得高位,是凭借娘家背景,而基本不以其个人条件(比如长得美、聪慧有权术)、贡献(为皇室生育后代)、和皇帝关系(受宠)为转移的,这充分体现出康熙年间对整个满洲统治集团,皇权还没有绝对的控制力,皇帝需要给勋贵家族相当的尊重,比如让这些家族的女性成员集体占据后宫的高级职位,凌驾于其他妃嫔之上。而乾隆以后的皇帝则不需

要顾虑这些。嘉庆皇帝的生母仅仅是内务府包衣、乾隆皇帝原配孝贤皇后的侍女,在生育了多个子女后晋封为皇贵妃,超越其他出身更高得多的嫔妃,在乾隆的宫廷内代行皇后职责多年,这在康熙年间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嘉庆皇帝生母,《还珠格格》里的令妃娘娘。

康熙皇帝的后妃中有三对亲姐妹都来自满洲大贵族家庭,算是康熙后宫中的第一集团。她们分别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及其妹平妃;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及其妹温僖贵妃;康熙皇帝的表妹、国舅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及其妹佟贵妃(后被雍正帝尊为皇贵妃)。大概是第一集团的贵族女性们和皇室血缘太近,她们大多早亡,且留下的成年子女很少,只有原配孝诚皇后生下二皇子胤礽、温僖贵妃生下十皇子胤?。这两个出身最好的儿子,也受到等级观念极强的父亲的特殊优待。胤礽一落地就被册立为太子,胤?虽然没什么出息,但还是较早就被封了王爵,超过若干兄长。

除了这三对亲姐妹外,康熙还有一些出身于蒙古贵族或八旗中小贵族家庭的妃嫔,因为都未生育子女,此处不再赘述。

康熙后宫的第二集团是早期入宫、生育了多个重要子女、寿命很长的妃嫔。“九王夺嫡”中有五位成员,其母都属于这一集团。第二集团的核心有四个人,即生育皇长子胤禔的惠妃、生育皇九子胤禟的宜妃,她们都出身满人官僚家庭。而生育皇三子胤祉等六名子女的荣妃,和生育了皇四子胤禛、十四子胤禵等六名子女的德妃则出身地位更低一些的内务府包衣家庭,由宫女升迁而来。但因为生育子女特多(早夭子女通常不计入皇子公主的排行),名号也与惠、宜二妃并列。

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德妃)乌雅氏

许多研究者(如日本的宫崎市定)认为,雍正帝因为生母地位卑微,形成了自卑的性格,对他执政后的所作所为有很大影响。事实上,雍正的生母虽然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却是生育皇子最多的资深宠妃。雍正在生母这一重要竞争权重上,只明显逊于太子和十皇子,在“九王”中处于中等,而在所有皇子中处于中上等。无论如何到不了由出身低微而自卑的地步。另外,雍正出生不久,被交由第一集团中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至十岁,为他成年后能与权倾朝野的两朝外戚佟氏家族扯上关系,埋下一个小小的伏笔。

“九王”中的另外两人,皇十三子胤祥之母也出身内务府包衣,生育了三个子女,因为去世较早,没有赶上册封,在死后被追封为敏妃。皇八子胤禩之母出身内务府辛者库(比包衣更低一些),生育皇子后被逐级晋封为良妃。这二人是康熙中期的妃嫔,资历比四妃要浅,在康熙后宫中的地位整体来看较四妃低一些,属于第二集团的边缘人物。

清宫戏里和纳兰性德有点儿事儿的良妃。怪不得八阿哥他不招康熙待见呢,敢情.......

总而言之,康熙时期的后宫,有绝对的阶级固化倾向,这与时代背景有关,也与康熙个人的处事风格有关。贵妃以上是“天生而成”,出身普通或卑微的女子,即便生育多名活到成年的子女,也没有希望获得更高的地位,当然也没法从母亲的角度在皇位斗争中为儿子提供助

力。因此,康熙宫廷的后妃人数虽多,秩序却颇为井然。除了第一集团生育的太子和十皇子外(二人母皆早亡),其他皇子想要在政治上争得一席之地,都得靠自己努力。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三):康熙的教子误区

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进入兄弟排行的(清朝官方的说法叫序齿)有24个。这24兄弟年龄差距很大,皇长子比他最小的弟弟年长四十四岁。所谓参与了争夺储位的“九王”,均属其年长皇子,其中年纪最轻的皇十四子胤禵,在康熙去世时也已经三十五岁了,斗争经验都十分丰富。

前面我们说到,康熙皇帝虽然后妃数量很多,但总体来讲宫廷风平浪静,很不适合当宫斗剧男主。儿子们之间爆发激烈的夺嫡大战,与各自生母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孩子熊,问题主要出在爹身上——他的皇子教育很有问题。

康熙教子的特点大致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一是满汉杂糅、首崇满洲。二是重智育、体育,轻德育。

先来说说第一点。康熙是个汉文化水平很高的皇帝,经学、史学、诗文、书法,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放在汉族士大夫堆儿里也不嫌寒碜。另外他性情仁厚、勤政爱民,放在汉民族历代帝王序列里比较,无论个人道德还是为君施政,也都属上乘。

但在骨子里,康熙是一个非常“满洲”的人,甚至不仅仅是“满洲”,还加入了很多“蒙古”的味道,毕竟他自幼就是由他的祖母,蒙古人孝庄皇太后抚养长大的,他的性格中很有游牧民族那种大而化之、不堪琐屑的特点。

康熙在位的六十年,在统一战争、疆域、民族、外交问题上都有很多突破,历史贡献很大。但在内政、特别是制度建设上,发展是比较小的,基本上延续了明末的状态。直到他的儿子雍正皇帝上台,才进行了比较精致的制度改革,让政府的运作看起来规范了一大截。这样的区别与历史发展的大势、规律有关,也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个人性格密切相关。康熙就是很喜欢纵马塞外、亲临战阵,喜欢和各民族同胞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也很能获得这些人的认同感、促成他们的“归化”。而雍正帝是一个真正汉化到骨子里的人,他就喜欢坐在养心殿的小房子里琢磨人心、规范秩序,连去承德避避暑都毫无兴趣,不要说亲自跑到大漠里动刀动枪了。

因此,康熙皇帝在教育儿子时,虽然也非常重视他们的汉语文化课学习,为他们延请大儒,让他们起早贪黑背经史、练书法。但更重要的,康熙要求诸皇子坚决把住“首崇满洲”的底线,希望他们不要过多的沾染“汉俗”。所谓“首崇满洲”,表象是让儿子们学满语、练骑射。更深层次上则是让他们向本家前辈——清初功勋诸王一样,参与最高级别的朝政、军事,各自拥有部属、袍泽、文学侍从。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满洲入关前宗室内部八旗共制、氏族军事民主的遗风。在汉文化主导的君主专制体制下,让一群地位相当的皇家子弟集体学习执政带兵、公然和朝臣密切往来,这是何等危险的做法!上一次敢这样做事的朱元璋,就害苦自己的嫡长孙朱允炆了。

我们前面提到过,康熙皇帝在三藩之乱最危险的时候,一改满洲旧制,册立襁褓中的嫡子为皇太子,是为了表明自己承当华夏正朔,遵守儒家传统的姿态。但在立太子之后,他又回到关外传统,让一群读书习武、心高胆大的庶子在政治、军事上各显其能。比如他曾让皇长子在西征准噶尔的作战中担任副统帅,亲征时让多名皇子随军行动;自己出巡离京,不但让皇太子监国,还让诸皇子轮班在京处理政务;让皇子主持审理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大案;让皇子宿卫禁城、管理内务府、八旗事务等等。

早立嗣、立嫡长,汉族王朝千百年血路中杀出的这条原则,核心追求是政权交替的稳定、皇室内部的平衡。而追求稳定平衡,必然要放弃效率。即不被作为继承人的皇子绝不能才华出众,哪怕天生聪明俊秀,也不能培养他们的政治军事经验,更不能给他们笼络私人提供机会,最多引导其向文学艺术上发展爱好而已。皇家子弟“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这样的历史规律,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一制度的副产品。然而兴一利必生一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康熙既想利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又试图用满洲传统弥补其不足。这样矛盾的思路和做法,必然导致混乱局面的产生,这是康熙皇帝到死也没有想明白的事情。

再来谈谈第二点。康熙对太子和诸皇子的文化、体育学习抓得很紧,常常亲自考试,奖优罚劣。皇子们四五岁开始读书,每天先背经书,然后学习满文,再习字、习射,从晨至宵,寒暑无差,还要经常接受父亲抽查考核。即便成婚分家之后,也要勤学不辍,如皇八子胤禩的书法不好,他分府后,康熙仍然让他们每天写十篇大字,进呈御览。在这样的严格教育下,康熙多位皇子都是上马伏虎、下笔成章的文武全才,这一点在很多西洋传教士和朝鲜使臣的记录中都能看到。

但另一方面,康熙皇帝又对诸子,特别是皇太子非常骄纵,这可能跟他幼年失去父母的补偿心态有关。康熙本人十分节俭朴素,宫室器用饮食都不讲究。但皇太子生活奢侈腐败,居所的布置比乃父寝宫还要华丽得多。对于太子这一明显违背储君之德的习惯,康熙不但不予以批评,反而主动助长,他曾任命太子奶妈的丈夫担任内务府总管,便于太子随时向内务府索要用度。这俨然是爹妈明知道孩子败家,还把存折房产证往他手里塞的做法。

另外,太子暴躁骄横,恣意鞭责王公大臣,康熙对此也睁一眼闭一眼,不加惩戒,任由其触犯众怒、丧失人心。至于诸位皇子,贪财好货、凌逼弱小也是普遍做法。雍正帝上台之后曾经自揭己短,说:朕在作皇子的时候,虽然也有夺人利己的举动,但是总不至于伤害人家的性命。而我的兄弟们杀人伤人,恶行累累。跟他们一比,我就算好的了。

康熙帝违背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逻辑,培养诸子参与政治、军事活动,已经犯了大忌。如果能导之以德、匡之以正,使其性情温良谦恭一些,大约还能稍有缓和。但他也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对他们百般溺爱,任其骄纵,颇有关外遗风。在这种情况下,“夺嫡”局面的出现,自然不可避免了。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四):“九王”势力范围之太子胤礽

二月河在小说里把1、2、3、4、8、9、10、13、14这九位皇子划在夺嫡范围之内,虽然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也有些道理。在这九个人里,虽然皇三子胤祉基本没有证据显示直接参与皇位竞争,或者帮助他人谋取皇位,但他毕竟年纪居长,有一定的才干威望,受到康熙皇帝

喜爱,自然而然形成竞争实力(我说什么来的,光无心争不行,还得无能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点儿本事就跑不了)。又因为他没有及时和皇位竞争的失败者们划清界限,或者说虽然划了一下,但划得不够坚决彻底,也没有对皇位竞争的胜利者表示特别的拜服,遂引起雍正皇帝的猜忌,最后的倒霉程度也不下于皇位竞争的失败者们。所以将他算进这个范围,也说得过去。

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画像。胤祉长于学问,好养士,是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最重要主持者,他门下的大学者陈梦雷是《集成》的最重要编纂者。雍正帝即位以后,夺二人主持、编纂之功,将《集成》总纂之名授予自己的宠臣蒋廷锡。此一节,研究使用《古今图书集成》的学者不可不知。

另外皇十子胤?因为个人野心、能力都有限,对皇位竞争的参与度也不太高,但其背后的外戚势力雄厚(前面已经说过,只有太子和他是第一集团的后妃所生),他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不合他站错了队,虽然没干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结局也比较悲惨。除这二位之外,其他七位,确实都是康熙年间参与夺嫡的最核心成员。

下面,我们要对这些熊孩子的势力范围作简要分析,让大家对他们有个基本认识。

先来说夺嫡的靶子——皇太子胤礽。胤礽生母是康熙的原配皇后赫舍里氏,她和康熙的结合是彻头彻尾的政治联姻,很多电视剧都对此津津乐道。赫舍里皇后祖上的发迹很有特色,她的家族是清初不多见的、以文化而非军功起家的满洲人。她的曾祖父、曾祖伯都精通汉、满、蒙语言,被称为“巴克什”(博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的近侍文臣。然而满洲入关前,文化远没有军功重要,虽然赫舍里氏第二代掌门人索尼也曾以侍卫身份斩将杀敌,但该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仍然不能和当时的军功贵族相比。索尼能在康熙初年获得了首席辅政大臣的殊荣,主要因其在皇太极系和多尔衮系的殊死争夺中忠诚不贰,力保顺治帝稳坐金銮殿。

即便如此,在康熙选皇后时,赫舍里家闺女的门第也大为人所诟病,鳌拜对出身“开国五大臣”家族的钮钴禄氏(辅臣中排位第三的遏必隆之女)没能摘得凤冠就极度不满。这不仅仅是电视剧里描述的,鳌拜和索尼的个人权力斗争,也是八旗核心军功集团对旗内边缘势力的不屑与打压,以及孝庄太后利用边缘势力抑制军功集团的手段。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少年康熙开始不爱政治联姻的赫舍里皇后,他爱苏麻喇姑。然而苏麻喇姑是他奶奶的闺蜜......口味略重啊。

赫舍里皇后和康熙虽然是政治婚姻,但感情很是不错,可惜命运不济,在生育胤礽时难产而死,年仅22岁。赫舍里氏的门第是靠皇后撑上去的,皇后死得太早,皇帝还要再立新后,而新后肯定是钮钴禄氏(钮钴禄氏与赫舍里皇后一同入宫,屈居为妃),赫舍里家族的危机感又回来了。所以,作为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皇后的叔父——康熙剪除鳌拜的急先锋索额图,力主册立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拼命把胤礽拢在手心,作为家族未来的依靠。而康熙皇帝考虑到这个可怜的嫡子没有亲娘,也乐意为他找个靠山,默认他与索额图的超常规交往。

换言之,胤礽打一落生,就与母家外戚赫舍里氏形成了捆绑格局。可惜,索额图只是一时的权臣,在讲究“门第”的八旗内部,“根红苗正”的程度是很不够的。和索额图走得太近,

得不到满洲核心军功集团的支持,使太子在八旗勋贵内部的影响力天生不足。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钮钴禄皇后家族成员就是反太子集团的主要干将,他们力挺的是毫无外戚背景、生母出身最低的皇八子胤禩。

除了在八旗勋贵中缺乏支持者外,胤礽在新兴的旗人文官阶层和汉大臣中也不讨好。索额图家族虽然是满人第一批汉化者,是文官起家,但到康熙年间,因为地位上升得太快,成为当朝最重要的外戚,反而和旗人官僚阶层以及汉大臣群体脱节了。勋贵集团没够着,和原本的阶层又脱节了,真叫一个高不成低不就。而顶替赫舍里家族,成为和汉人交往最密切的满人大官僚代表是大学士明珠——著名的纳兰性德他爹。

明珠的祖父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死敌叶赫贝勒金台石,岳父是获罪而死的英亲王阿济格,俩好凑一好,祖宗饭吃不上,只能靠个人努力。所以明珠学习汉文化特别卖力,把几个儿子都教育的很有文化修养,考中进士,结交大批汉人朋友,这在康熙年间的满人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很有前瞻眼光。这使得康熙年间的汉人士大夫主要围绕在明珠以及其子性德、揆叙身边,而与明珠的对头索额图较为疏远,连带着和太子也没有亲近感。康熙年间的汉臣虽然普遍说了不算,但作为智囊和笔杆子,献计献策、到处鼓吹宣传是绝对的长项。太子缺少这方面支持,储君的德行威望乏人树立,也是很大的缺陷。

明珠势力的崛起主要是在平三藩期间,他是少有的力主对吴三桂撤藩的大臣,这一宝押对了的明珠很快成为和索额图旗鼓相当的权臣。当时民谣叫做“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

总而言之,太子册立以后,地位虽然远超诸皇子,但除了得到康熙帝的特殊宠爱之外,朝中只有索额图一派对他绝对支持,而与其他重要势力都较为疏远。也正因为感到孤立,又习惯了高高在上,很难像其他皇子一样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和他人结交,太子对索额图的依赖就愈发强烈,形成恶性循环。

康熙二十三年,索额图罢相,两年后虽然复起,但只是担任武职,参与外交、军事活动,不再接触日常政务,在朝的影响力有所削弱。不过,为了维护太子的地位,爱子心切的康熙皇帝此后又任命了索额图的女婿伊桑阿担任大学士、内阁首辅达十五年,用心颇为良苦。

即便如此,随着诸皇子势力的不断扩张,索额图和太子的危机感还是越来越强,并开始表现出不满,甚至有所动作。康熙四十二年,一贯善待老臣的康熙帝怀疑索额图教唆太子抢班夺权,将自己多年来对太子所作所为的不满情绪全部发泄到索额图身上,称其为“本朝第一罪人”,下令处死。此后,太子也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惶惶不可终日,直到康熙四十七年被废。

在亲兄弟和本家宗室中,高傲的太子以“荼毒”诸皇子及王公大臣著称,没有什么铁杆支持者。史籍记载他与没有野心的皇三子胤祉相善,而从他被废后胤祉反而更受重视这个角度来看,胤祉也并非参与他所作所为的重要人物,大约只是相对和睦而已。此外,雍正帝后来称他最重用的十三弟胤祥本来与太子关系亲近,是因为保护太子而受到牵连,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我们放到胤祥的部分再说。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五):“九王”势力范围之皇长子胤褆

“九王”中第一个冲出来和太子决一雌雄的是他大哥——皇长子胤褆。既然规矩是立嫡立长,在他看来,老爹总共就一个嫡子,嫡子不行了,自然就轮到他这个长子。再说,他母亲惠妃在后宫的地位也很说得过去,始终稳居第二集团前列。

康熙立胤礽为太子时,胤褆只有三岁,也谈不上什么满与不满,但随着年纪增长,自然能感觉出自己和太子在各方面待遇的巨大差别。在古代,兄弟之间讲究长幼之序,兄尊而弟卑。太子之于皇三子以下的诸位皇子,既是兄,又是储君,二尊合一,就算他凡事居高临下,大家也还容易接受。而太子之于胤褆,于国是储君,于家却是弟弟,再拿起大了,可就不好相处了。偏偏太子的性格很傲慢,胤褆更是刚强,仅从这一点上讲,二人的关系可想而知。

胤褆的个人资质看起来还不错,在清宫多年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就说过:“(皇长子)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也正因为如此,康熙帝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对他刻意培养,委以重任,尤其是在军事方面。康熙二十九年,年仅十八岁的胤禔奉命随伯父抚远大将军福全出征,任副将军,参与指挥战事。康熙三十五年胤褆又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与索额图一起领御营前锋营,参赞军机。前面我说过,康熙对嫡长子继承制这个汉族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领会不深,在已经立嫡的情况下继续培养庶子参与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这会导致庶子们野心膨胀、结交私人,对政权的稳定交接十分不利。野心膨胀这个现象在两次参与重要军事行动的胤褆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但结交私人,他却没有做到。这也表现出胤褆其人虽然表面上有些才干,比如掌握了比较好的军事技能等等,但整体而言是个没有政治远见的莽夫,有夺嫡的心,没有夺嫡的本事。

胤褆首次出战准噶尔,身份是副将军,当时的三军主将是他的伯父裕亲王福全。胤褆如果是个少年老成的谋略家,在学习指挥、勇敢临敌的同时,就要借此机会笼络军中将士之心,特别是伯父之心,以为日后地步。可惜,胤褆此行,不但未见结交什么生死袍泽,反而和秉性忠厚老实的伯父抵牾,幸亏康熙及时弥合,才避免矛盾完全公开化。裕亲王是康熙惟一的兄长,很受康熙敬爱,说话极有分量。他喜爱皇八子胤禩,向康熙称赞其“心性好,不务矜夸”,使胤禩在康熙的心目中大大加分。可见在笼络人心,笼络关键人物之心这个问题上,胤褆根本不能及格。

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胤褆都是在大学士明珠的鼎力支持下与太子、索额图针锋相对,争夺储位的。在这些作品中,明珠一般被描述为惠妃的亲兄弟、胤褆的亲舅舅。实际上,明珠与惠妃的亲缘关系已经有些远了,他与惠妃之父是堂兄弟,和胤褆的亲戚关系就更远了。所以电视剧里说的,明珠拼了老命不要,要为胤褆夺得储位,是大没这个必要。

总的来说,明珠不愿意索额图在朝独大,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康熙中前期,政府中实际掌权的就是索、明二人,索额图是外戚地位更高,明珠足智多谋更得康熙喜欢,二人权势旗鼓相当。所以在康熙早早立嫡的问题上,明珠情非所愿、有负面意见,确是事实。但豁出身家性命不要,公然牵头谋废康熙最宠爱的太子,以明珠之老奸巨猾,是绝不会做这种事的。另外,太子与胤褆等人矛盾激化,是在康熙三十七年之后,此时距明珠罢相已经十年,他早已没有挑起政治斗争的能力。

明珠风光半世,富可敌国,虽然遭到弹劾下课,却得以颐养天年,从来没混成过阶下囚,可

见这家伙多油条。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大封诸皇子,其中封王的只有两人,即封皇长子胤褆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诚郡王,其余成年皇子则封为贝勒。然而仅仅一年后,皇三子胤祉就因事受到处分,降为贝勒,只余胤褆一人仍居王爵。胤褆的自信心再次爆棚了,坚信只要拿下太子,空出的储位非他莫属。

在一废太子前,康熙帝对胤禔的心思已有察觉,他一方面深知这个大儿子“秉性躁急、愚顽”,不能立为太子,一方面因为胤禔与太子矛盾激烈,又是兄长、有重大军事行动的实战经验,所以康熙在对太子怀有戒心之后,每次出行,总是同时带着胤礽、胤禔两个人,万一事起突然,可以针尖对麦芒——相互制约。一个以舐犊情深、勤于教子著称的父亲,老了老了,防子之心到了这个地步,也实在令人唏嘘。

果然,这一招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那天终于用上了:塞外深秋,太子骤然被废,胤禔带兵护驾,老皇帝当着随行百官痛哭流涕,历数太子的不孝与失德,说到伤心处竟然扑倒在地。八岁登基,功成名就的一代英主,此时起对自己的人生、事业,和未来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并一蹶不振。而胤禔趁火打劫,借此机会向乃父进言,自请诛杀太子。康熙怒不可遏,当场痛斥,并一言断绝了胤禔当太子的念头。

胤褆在诸兄弟中与胤禩关系较好,主要因为胤禩之母良妃生子时地位较低,胤禩被交给长兄之母惠妃抚养。此外胤禩是康熙诸子中少见的看起来比较柔善之人,大约肯于在长兄面前作小服低,能够和刚猛的长兄和睦。胤禔在得知自己储位无望后,推荐胤禩为皇太子,也被康熙怒斥,还连累胤禩获罪。可见胤禔性情之愚昧,还以为这是七十年前在关外——皇太极去世后,豪格与多尔衮争位,多尔衮假意谦让,母弟多铎看着着急,当众断喝一声:你不干我干!胤禔这一手“我干不了让老八干”,和多铎真有异曲同工之粗率。

废太子后,胤禔的这一番上蹿下跳,让与太子交好的三皇子胤祉实在看不下去了,遂揭发其此前以喇嘛巫术诅咒太子,使太子狂疾发作,才行事悖乱。胤祉的这个说法,给急欲稳定废太子后朝局人心的康熙一个台阶下,康熙帝马上认定了巫术诅咒的事属实,释放太子,并将胤禔彻底抛了出来,整个一废太子事件,以胤禔的终身囚禁而告结束。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六):“九王”势力范围之皇十三子胤祥

跳过中间这么多皇子先谈十三阿哥胤祥,主要因为他和皇长子胤禔一样,都是在一废太子同时第一批倒下的同志,但二人最大的差别是,胤禔倒下了就再没起来——在此后的人生中始终处于囚禁状态;而胤祥虽然在一废太子后也短暂丧失人身自由,并被康熙弃置不用十几年,但在雍正皇帝上台后大放异彩、红极一时。

胤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比太子小十二岁。他的生母敏妃出身也很一般,且十来岁就丧母,自身没有什么倚仗可言。但胤祥自幼聪明勤奋,文武皆能,很受康熙皇帝喜爱,在一废太子之前,康熙每次出巡所带的皇子中都有胤祥,受重视程度仅次于皇太子。胤祥成婚时,康熙帝为他择娶的是兵部满尚书马尔汉之女,从仕宦以及姻亲系统来看,马尔汉与索额图一派有密切的关系。皇八子胤禩的门下清客何焯曾写信给胤禩,称十三殿下是皇帝所钟爱者,日后

必然前途无量。

可见青年时期的胤祥是乃父重点培养对象,培养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令其亲近、辅佐太子,而绝不是让他自己有什么别的想法。从胤祥和太子的年龄差距,以及胤祥本人生母早亡、没有其他倚仗的背景条件上来看,这样的安排似乎还比较合理。然而天意弄人,胤祥对太子的辅佐很不成功,但康熙对他的培养毕竟没有浪费,以后辅佐四兄雍正皇帝,倒是十分成功。

也正是因为雍正年间的成功,使得胤祥在康熙年间的大量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都被雍正帝辣手销毁,反对派犯了错误都被添油加醋的抖落出来,抽去那些油啊醋的,大致脉络还能呈现,碰见这啥也不剩的,对研究者来说可就麻烦大了。现在已有的信息显示,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的那次出巡中,二十二岁的胤祥与太子、胤禔等人随驾,随后太子被废、胤禔被黜,诸皇子为了太子位打成一团,然而一直作为重要皇子的胤祥却毫无动静,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太子复位,他才短暂现身出巡队伍,然后又随着太子的二次被废彻底销声匿迹,几乎不见于官方文件。

笔者所见,只有两条史料,可以证明废太子期间,胤祥确实犯了严重错误。首先,康熙四十八年,为了稳定诸子情绪,康熙帝第二次大封皇子,除了已经囚禁的胤禔外,十四阿哥以前的皇子人人有份儿,只有胤祥一人向隅,这样明显的冷落一直持续到康熙皇帝去世。第二,大约是雍正帝在为胤祥销毁负面信息时有所疏漏,目前可见康熙四十九年,在包括胤祥在内的诸皇子满文请安奏折上,康熙皇帝批示:“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如不加管束,必将生事。”

“并非勤学忠孝”这个评语,以君加诸臣、以父加诸子,实在是很重。胤祥年轻时精于骑射,大约身体素质不错,然而在康熙末年就患上顽疾,雍正八年声势正盛时英年早逝,想必和乃父的态度变化及多年的抑郁心情有很大关系。

至于胤祥到底在两次废太子期间出了什么问题,由于缺乏直接材料,已经很难确证。从康熙帝对他的期望来看,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外乎两种。第一是他按照康熙的意思,亲近、辅佐太子,但是跟着太子一起走了歪门邪道,有越轨之举;或者发现太子有越轨之举,既不规劝,又不向皇帝奏报。第二是他没有按照康熙的意思亲近、辅佐太子,反而倚仗父亲的宠爱,有自立之心,或有与其他皇子结党的举动,甚至在太子被废时与胤禔一样对太子落井下石。

据笔者推测,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雍正帝即位以后,对胤祥特加重用,大臣中有人颇持微词。雍正帝替弟弟辩护说:“若言怡王,自幼强健聪慧,人才优良,父皇优加恩宠,此举国皆知。怡王并非胆大妄为之人,从无非分之念。怡王对皇父尽以子道,对二阿哥尽以臣道,由于与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妒忌陷害,因而受株连于二阿哥。”此时康熙年间的诸皇子、旧臣等大多在朝,雍正帝与其睁着眼说瞎话,不如不说。

此外,康熙废太子后,立即从北京召来与太子关系亲近的三阿哥胤祉问话。因怕胤祉恐惧不来,特意安慰他说,此次召你前来只是问话,并非要将你拘禁,你虽然与太子关系好,但从未怂恿其为恶,且屡次劝谏,我是很清楚的。康熙此言,虽然是对着胤祉,但似尚有额外之指,不知是否即指和太子关系更近,又未必扯得那么清白的胤祥。

胤祥早年是否按照康熙的意愿亲近辅佐太子,目前尚无足够多的材料证明,但可以确信的是,

他从很小就与相差八岁的四兄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关系亲密。雍正帝曾奉父命教授十三弟算学,二人在康熙后期有数十首唱和诗作,以及谈禅论道的书信留存。期间,雍正帝的儿子弘昼生了重病,胤祥为之奔走医药,使其得以保全性命。雍正帝对此十分感激,命弘昼称叔父为父。

雍正皇帝即位以后,马上封平头皇子胤祥为最高级别的亲王,并密诏其爵位世袭罔替(清代除开国有大功的宗王,即所谓的铁帽子王外,其他宗室爵位都是递降世袭,雍正以胤祥所封的怡亲王世袭罔替,是破例之举)。雍正初年,胤祥与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胤禩、国舅隆科多、大学士马齐一起总理事务,全权掌握朝中的财政大权,并执掌禁卫。从雍正初年的执政效率来看,胤禛与胤祥二人在此前显然已经暗通款曲多年,有了非常默契的配合,甚至小范围的行政实践。然而限于史料的删削湮没,到底他们之前的配合是纯粹的地下操作,还是经过康熙帝默许,具体情况怎样,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七):“九王”势力范围之皇八子胤禩

声势浩大的八王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从来就没有真正问鼎皇位的机会

如果说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是在废太子过程中第一拨倒下的同志,那么皇八子胤禩大概可以算是第二拨。事实上,哪一拨先倒下,主要和本人在倒下之前的受重视程度有关。胤禔和胤祥是废太子之前最受重视的皇子,离权力核心最近,行事最显眼,倒下的最早,受到打击的严重程度也最大,一个终身监禁,一个弃置无爵十几年。

相对这二位而言,胤禩在一废太子以前就活跃程度要弱一些。其实也并不是活跃程度弱,而是公开的活跃程度弱,他在私下里是非常活跃的。在太子和第一拨兄弟们倒下后,康熙帝对自己的眼光很不自信,居然在立太子问题上搞起了民主推荐,结果与会大佬们众口一词——都夸八阿哥是个有前途的好同志!这让康熙帝始料未及,勃然大怒。毕竟在康熙心目中,胤禩虽然是个值得信任的暖男型儿子,但毕竟只是好人卡级别,决然到不了竞争储位的程度。大佬们如此一致推荐胤禩,让康熙突然意识到:这哪里是暖男,活脱一个王莽!随后对其痛加打压,全面否定其争夺储位以致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胤禩有一个先天的劣势,是他的生母良妃。良妃出身于内务府辛者库。按照八旗制度,旗人有内外之分。外八旗有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由皇帝直辖,地位更高一些;下五旗分属诸王,地位较上三旗稍逊。但不管怎么说,外八旗旗人有比较完整的人身独立性,相当于汉人的编户齐民。与外八旗中上三旗相对的是内务府旗人,与外八旗中下五旗相对的是诸王府府属旗人,这些人就带有一定的私属性质了,换句话说是皇帝和诸王的私人奴仆。所以在清宫选秀女时,外八旗的女子入宫后可以直接成为后妃,而内务府籍贯的女孩子就只能从宫女做起。至于内务府旗人内部,地位还有所分别,良妃出身的辛者库(典制中称为“内务府管领下人”),在内务府中又是低等户籍,多是没入的罪人及其家属,主要从事各种宫廷杂役。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康熙是个阶级观念很重的人,对满蒙贵族统治有相当的认同,且在这一方面有强烈的自律意识,绝不会做出汉武帝以“朕就喜欢”的唯心主义立场立歌女当皇后之类的事。所以对于胤禩,他虽然一直比较喜爱,但在其生母出身低微的问题上却始终介意。当他看到胤禩久蓄机心,欲谋储位后,忍不住公开对其破口大骂,称他是“辛者库贱妇所生”

——这比万历皇帝称太子朱常洛为“都人子”(宫女之子)可狠得多啊,只是康熙皇帝没有个李太后那样的妈来怼他。

胤禩生母出身低微,使他很早就懂得收敛性情,表现出温和平易、八面玲珑的一面(身为皇子甚至还有惧内之名),与康熙皇子普遍的强势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在朝中很得人心,同时也赢得父亲的关注。胤禩论文论武,在诸皇子中都不算特别出挑,但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封诸子时,却被封为贝勒,是受封皇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可见康熙对他的喜爱程度。

这里需要插一段笔者的小发现。清代名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世家大族的庶出子弟。究其原因,一方面,身为庶出,在大家庭内部相对于嫡子而言地位弱势,他们往往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收敛骄矜之气,且有强烈的立志上进之心。另一方面,他们有机会受到优质教育,可以借助家族力量获得较高的入仕起点,和远胜于平民子弟的人脉关系。显然,这类集中了官n代与凤凰男双重特点的人物,在仕宦中的成功概率是比较高的,胤禩在青年时期就具有这样的优势。

康熙第八子胤禩画像。我觉得雍正王朝电视剧里王绘春的形象还是蛮合适的。

胤禩的支持者很多,且分量颇为可观。诸皇子中如1、9、10、14等兄弟;皇室宗亲如裕亲王、安亲王、简亲王;外戚及八旗勋贵如康熙的第二位皇后钮钴禄氏一家,第三位皇后佟氏一家;满人大官僚如大学士马齐、明珠之子揆叙;汉人大官僚如王鸿绪、李光地等,无不对胤禩抱有好感,甚至串联保其为太子。即便康熙皇帝屡次明示胤禩不足以承重器,仍然有很多人坚持力挺,佟国维、马齐等人甚至为此和康熙当面冲突,态度十分激烈。

对于一个普通人、普通官僚来说,人缘儿好总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君主来说,总是追求人人称颂,特别是贵族高官的普遍称颂,那绝不是一位称职的君主。毕竟,想买好,就需要放弃原则、利益输送,买贵族高官的好,输送的无非是国家和平民的利益。康熙皇帝是一个明白人,对胤禩的这个致命弱点,他是看得透的。他曾怒斥力保胤禩的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是梁山伯义气,深知胤禩如果谋得大位,接下来不过是一场各利益集团的分赃大会而已。

此外,从个人能力,哪怕是谋权夺位的能力来讲,胤禩也确有不及之处。首先,他虽然凭借谦谦君子式的作风收拢了不少人心,自己却从来没有获得居中调遣、统一筹划的地位。在夺位期间,支持胤禩的朝中大佬们比他本人更像一个主角,异常活跃,经常犯一些愚蠢、任性的低级错误激怒康熙。另外,胤禩性情软弱,关键时刻畏首畏尾,逆境一来早早自暴自弃,与雍正帝动心忍性、稳扎稳打、做一事成一事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胤禩在康熙末年被批倒批臭,却并没有像皇长子胤禔,以及废太子那样被囚禁起来,也不像皇十三子胤祥那样被彻底冷冻,连个爵位也没有。可见在康熙看来,胤禩虽然党羽众多,却不是个无法控制的人,给予自由也无甚妨碍。雍正即位之初,胤禩被任命为排名第一的总理事务王大臣,其支持者绝大多数仍担任要职,但在随后的两三年中,他们几乎没有对新君的统治造成任何实质性威胁,就被分化瓦解,定点清除了。仅从结果来看,与其说胤禩是“八爷党”的元首,主动的皇位竞争者,倒不如说他是因为看起来软弱、容易挟制,而被满汉大贵族、大官僚选中的利益代言人,半推半就半裹挟着,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皇位之争。

从雍正帝的态度来看,他也没有把胤禩其人当做一个对等的敌人。在胤禩团队中,他对皇九

子胤禟的忌惮倒更多一些,认为他计谋多端、善于经营,是胤禩集团中摇羽毛扇的重要人物。胤禟也确乎比胤禩更加坚忍有为一些,在雍正帝即位,胤禩动遭羞辱、酗酒自弃的情况下,仍然做出一些反抗动作。不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终归也是无济于事的。

康熙第九子胤禟画像。雍正骂他这个九弟“痴肥”,看画像好像是挺。。。魁梧的,嗯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八):“九王”势力范围之皇十四子胤禵

胤禵夫妇画像。就冲这长相......嗯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谈到,以胤禩为首的皇八子集团,规模庞大、成员档次很高,几乎囊括了在朝各个利益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但在这个集团中,胤禩并没有绝对的权威。特别是康熙五十三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毙鹰事件”,就是在康熙巡幸木兰途中,原该随侍的胤禩擅自到母亲良妃的墓前祭奠,并亲自挑选两只海东青送给康熙皇帝。可等海东青送到,康熙一看,明明是两只死鹰!康熙帝怒不可遏,认为胤禩是诚心诅咒自己,狠话骂了一大车,最终表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老皇帝话说到这个份上,很多原本支持胤禩的人也清楚,这位好好先生八王爷,算是没多大戏了。要想等老皇帝百年之后继续富贵,大概还得另投明主。另投明主也是有条件的,譬如你原来是A集团的,呼啦一下投靠B集团,慢说没人引荐,名声也跟着坏掉了。所以,在本集团内部另选一位代言人,是个经济实惠可操作性强的办法,好在胤禩集团皇子多,有内部调整的余地。

这个被新推出的人就是十四阿哥胤禵(他本名胤祯,后避雍正皇帝讳被改祯为禵),是雍正皇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胤禵是个率真的性子,直来直去,早先对胤禩是很忠诚的,甘愿给他保驾护航。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后,康熙帝怒责胤禩妄蓄异志,谋夺储位。胤禵挺身而出,顶撞老爹说:“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欲保之。”气得老爷子拔剑而出,差点将他当场手刃。不过,康熙一时生气归生气,心里却没有真正对这个儿子产生反感,此后反而更加看重了。

我前面提到过,康熙皇帝其人虽然有较高的汉文化水平,但骨子里仍然是个带有鲜明满洲,甚至蒙古色彩的北地君主。对于直率、忠诚的人,即便有些鲁莽、暴躁,他也是喜爱的。胤祥、胤禩之所以先受宠爱,后来被一棍子打倒,很大程度上是在老爷子面前暴露了自己心机深沉、表里不一的一面,让他觉得琢磨不透,甚至难以驾驭。而胤禵虽然“党附”胤禩,但在康熙看来,这位十四阿哥仍然是个朴实、有情义的傻孩子,没有丢了满洲旧俗。因此,随着胤禩一党不断被打压,胤禵本人倒是圣眷日隆。胤禩集团中的许多成员,包括胤禩本人在内的几位皇子,也都开始转向支持胤禵争储。

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率军入侵西藏,攻占拉萨,试图控制达赖喇嘛,进而影响整个蒙藏地区,这一举动严重触犯了康熙皇帝的底线。次年春天,清廷出动大军,欲与准部一战,夺回西藏的控制权。而这一艰巨的任务,竟然落在了没有实战经验的胤禵身上。康熙五十七年闰八月,胤禵以贝子身份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西进。康熙下诏令蒙藏各部落配合胤禵作战,诏书中写到:“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朕深知其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至

此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胤禵一战成功,皇位非他莫属。因此一大批说得上话、说不上话王公亲贵、八旗大臣、闲杂人等,纷纷将子弟送到胤禵军中做事,图个军功荣身、从龙在前。

康熙五十九年初,清军由川、滇两路向西藏进军,一路报捷。同年底,清除西藏的准部势力,成功护送六世达赖至拉萨完成坐床仪式。康熙六十年,胤禵凯旋回京,请示战后方略,康熙皇帝派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率大臣郊迎。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如果胤禵挟战胜之余威、群臣之拥戴留京守护春秋已高的父皇,那他必定是康熙心目中的继任者无疑。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已经年高多病的康熙皇帝,竟然在半年之后将胤禵派回西北军前,此时距他离世只有几个月光景。

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们不得不触及到那个最核心,也最难回答的话题——雍正到底是不是正常即位,他是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继任者。毕竟在这个时间段内,对皇位有觊觎之心、有竞争实力皇子们已经倒下的差不多了,唯有胤禛、胤禵这对同胞兄弟是强劲对手。雍正帝事后解释,乃父在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将胤禵再次派往西北,是故意将其遣出,给自己腾地方。如果存心想立胤禵,怎么会不让他留在身边、顺理成章的继承大位呢?这样的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

但如果站在胤禵的立场上,我们也可以解释说,康熙帝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估计不足,甚至他就不是自然死亡。康熙在自我估量身体还可以的情况下,将胤禵派回西北,是想让他稳妥善后、成一全功,在朝中树立更高的威望。另外,胤禵在康熙六十一年重返前线,未必不是其自己争取的结果。当时,支持胤禵争位的九阿哥胤禟就很怕康熙把胤禵留在北京,说:“皇父明是不让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说明他们把重返西北看作进一步巩固威望、谋取储位的好机会,根本没想到老皇帝会挨不到胤禵完成善后回师的那一天。

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要怎么理解呢?我们还是先把笑到最后的皇四子胤禛介绍完再说吧。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九):“九王”势力范围之雍正皇帝

这个系列已经写了九篇,终于写到我们的人生赢家雍正皇帝胤禛。不过在这里我首先要说一句,我对雍正是有偏爱的。一个主打清代制度史的专业研究者,不可能不对雍正皇帝有所偏爱。毕竟有清一朝的重要制度,或开创于雍正年间,或在雍正年间有重大调整。在制度史层面,雍正以前的清朝,更像晚明与后金的叠加;雍正以后的清朝,才是一个新的时代。因为有所偏爱,观点就未必十分客观,读者姑妄观之可也。

雍正出生后,由康熙的第三任皇后佟佳氏(当时后位虚悬,佟佳氏是皇贵妃)抚养到十岁,这是一件特别让他得意的事,因为他前面的三个哥哥,除太子外,老大胤禔、老三胤祉都是被送到内务府大臣家养大的,平时见不到康熙。他既然长于佟皇后宫中,和康熙见面的机会显然要多于其他皇子。他当皇帝后多次表示,自己和康熙早年的贴身侍卫等人如何熟悉,这些人对年幼的自己如何保护侍奉,无外乎是要强调这一点优越性。

虽然接触机会比其他人多,但青少年时期的胤禛并不算康熙喜爱的皇子。康熙觉得这个四儿子情绪不太稳定,有点儿喜怒无常。

这里得插一句,雍正皇帝绝不是二月河先生笔下那个“冷面王”。他是典型的内心火热、谈笑风生的性情中人。他即位后曾接见朝鲜使臣,使臣回国向国王汇报,说清朝的新君是个话唠,经常放声大笑,还和大臣们喝一个茶壶里倒出来的水(大概朝鲜国王和大臣谈话时自己单准备一个茶壶吧,然而这也不用骄傲呀.......),言语中颇有讥诮雍正帝举止轻佻之意。到底是雍正太轻佻还是朝鲜人穷讲究我们且不评价,然而就“冷面王”这个考语用在雍正身上,是大不符合事实的。

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封诸子时,二十一岁的四阿哥被封为贝勒,而仅比他大一岁的三哥胤祉却压他一头,被封为郡王。更令他窝火的是,此次册封之前,曾有人建议康熙向明朝学习,将成年皇子都封为王,被康熙拒绝了。理由是:“我朝太祖太宗的时候,皇子封王与否,是视其贤与不贤,像代善、多尔衮这样有能力有贡献的人才能封王,差一些的只能封贝勒、贝子,更差的干脆不封。我现在给皇子封爵,也不能存有父子私爱,要向祖宗学习,视他们的才德来定等级。”

有这样的话在先,老大、老三封了王,偏到老四这降级成了贝勒,这哪里还仅仅是职称没评上的问题,这明摆了是从根儿上说他的才德不及嘛!可见在这一时期,胤禛在康熙心目中是不大排得上号的,在兄弟中处于边缘位置,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谋取储位的野心。

除了在康熙心目中地位一般外,胤禛和太子的关系也不太好。他即位后爆料说,自己当年对太子克尽弟臣之道,凡事恭敬,但太子因为嫉妒康熙太喜欢自己,就没事找茬,以至于“苦毒倍加”。说太子嫉妒,这纯属硬撑着给自己脸上贴金,但说太子总是找他的茬,倒不失为一句真话。

前文提到过,曾经被雍正帝教过数学的十三阿哥胤祥早年是康熙爱子,更作为太子的左膀右臂加以培养。或许正是这段被父亲冷落、被太子苦毒的时间内,胤祥给了四兄相当的尊重,并从中弥缝他与太子的关系,为二人后来情比金坚的革命友谊打下了一些基础。

因为和太子关系不好,太子被废后,胤禛一度被康熙帝当成了胤禩集团的二线人物。这种怀疑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他的养母佟皇后一家都是胤禩集团打头阵的大佬。其次,他的胞弟胤禵是胤禩死党,胞妹九公主也嫁给了佟氏子弟。第三,他在康熙四十八年新娶侧妃年氏,其父年遐龄、其兄年羹尧等人都与胤禩一党有密切的婚宦关系。总之,单从人际关系网来看,他完全可以被划进八王爷的势力范围,然而以他的个性、能力,又怎么能心甘情愿服膺一个只会收买人心的好好先生呢?

因此,在废太子期间,胤禛着意与胤禩集团划清界限,甚至摸着康熙的心思为太子说话,这使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好感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康熙四十八年第二次大封诸子时,胤禛终于一雪第一次评职称时的耻辱,受封雍亲王,直到康熙去世,都是诸皇子中仅有的三位亲王之一。

随着受宠皇子的一批批落马,到康熙五十三年左右,对储位还有竞争可能的只剩下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这两位亲王(皇五子恒亲王胤褀自幼跟随来自蒙古的康熙嫡母孝惠皇太后长大,为人忠厚老实,但没有系统学习过汉文化,自动失去皇位竞争力),以及后起之秀皇十四子胤禵。胤祉年龄居长,又承担组织各类大型官修典籍编写的重任,很受信用。但他本人似乎对皇位兴趣不大,性格、能力上也不太适合执政。雍正八年,胤祉被雍正帝下令囚禁,

罗列的罪名一大车,却多是些临丧不哀、态度不好之类的含糊事例,实在没有什么太值得说的野心和行动。

既然胤祉没有太多的争储意愿,从立长的角度讲,顺理成章轮到了胤禛。此时的胤禛已经年近四十,虽然本质上仍然是个性情中人,但在目睹了一系列萧墙惨变之后,动心忍性的功夫已经修炼到十分火候,在朝中表现非常低调,很少和外人往来。

要论识人、用人,无论当皇帝前后,胤禛都很有一套。对于胤禩在争位过程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香的臭的都往屋里拉的做派,他非常不屑。他的门人、福建漳泉道戴铎是个自诩精明的笨人,常常撺掇他向胤禩学习,拉拢朝士、博取贤名,甚至对康熙身边的太监宫女也要尽量交好,千万不能得罪。胤禛对此很不耐烦,但架不住戴铎一封一封的给他写信。其中一封信里提到,康熙如今很信任已经退休的大学士李光地,愿意跟他说私房话,于是十四阿哥特别优待李光地的学生陈万策,“待以高座,呼以先生”,意思是让胤禛也对李门弟子多加致意。胤禛对此大不以为然,批曰:“陈万策之傍,我辈岂有把臭屁当香闻之理!”

事实上,胤禛虽然看不上胤禩、胤禵这样漫天撒网,逮着一个算一个的笼络人心之法,但他也并非全然不笼络人。对于关键人物,他是一定要极力拉拢的。譬如大名鼎鼎的隆科多,是佟皇后之弟、康熙末年执掌京师卫戍的九门提督,本来属于胤禩集团,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胤禛收作己用了。平时神不知鬼不觉,最后时刻一锤定音,帮胤禛拿下皇位。

另外,和胤禩不同,胤禛在自己的阵营里力图建立绝对权威。他的属人兼大舅子年羹尧,是明珠的孙女婿,少年得志,二十出头中进士,三十几岁就做了封疆大吏。凭借这个身份,年羹尧有时会对他这个门主表现出一些应付的态度,不甚恭敬。胤禛为此大动肝火,写信痛斥年羹尧,要求他务必摆正位置、端正心态、加强看齐意识,一心一意为自己服务。年羹尧在康熙末年担任川陕总督,是胤禵进兵西藏的后勤总调度,也是对他最大的牵制力量。年羹尧的忠诚与否,在胤禛登上皇位的过程中显得极为关键。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汉军镶白旗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四川巡抚、川陕总督。雍正元年以抚远大将军节制四省军务,平定青海叛乱。雍正三年获罪,赐自尽。年羹尧撰写的兵书《治平胜算全书》抄本,现存清华大学图书馆,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总而言之,到康熙六十一年前后,储位虚悬,皇子中最有竞争力的只剩下皇四子胤禛与十四子胤禵。前者年龄居长、爵位最高,此前行事低调,基本没有政治污点,支持者少而精且表现得比较隐蔽。后者序齿靠后,爵位仅是贝子,但立有大功,是当下最受宠的皇子,全盘接收了胤禩集团的人脉关系网,支持者众,然而本人远在甘肃,离京万里。各位读者,看到这里,要您是康熙皇帝,您选谁?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十):康熙死的那一天(上)

好了,“九王”中重要人物的情况各自交代完毕后,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康熙到底将谁确立为继承人?康熙到底用什么形式确定继承人的?

对于这两个问题,各方说法不一,我们先来看看反方。

雍正帝即位后,火速清理反对派核心成员,三四年之内,8、9、10、14诸皇子都失去人身自由。雍正四年,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于数日之内先后死于囚禁之所,他们身边的太监、侍从等均被发配广西烟瘴之地。在发配路上,这些人向沿途百姓传播宫廷秘闻,从失败者的角度讲述雍正帝如何先弑父夺位,再屠戮兄弟。

湖南大山里的小知识分子曾静就是通过这一渠道,听说了当今天子的“十大罪状”,派弟子张熙不远万里来到西安,劝说抗金英雄岳飞的二十一世孙,当时的统兵大将、川陕总督岳钟琪举兵反清。雍正帝为此亲自撰写了著名的“即位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大义觉迷录》,开启了皇帝亲自搞跨学科研究(政治学、民族学、思想史、法学理论、时事政治等)、皇帝亲自撰写对话录式学术专著、皇帝著作成为禁书被下架(乾隆继位以后)等多个先河。

《大义觉迷录》,四哥用生命完成的学术著作,一部囧囧有神的神书,文字非常平实易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关于康熙之死,曾静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圣祖皇帝(康熙)要传位给胤禵,病重时,下令将胤禵从甘肃召回,但圣旨被隆科多隐匿。圣祖驾崩时,隆科多矫诏立当今的雍正皇帝为帝。”曾静案爆发后,湖南、广西等地督抚又再次寻访,发现流言的版本还有很多,比如:“圣祖原本要传位十四阿哥胤禵,今上皇帝将十改为于,就变成传位四阿哥了。”“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今上皇帝给圣祖进了一碗(毒)参汤,圣祖皇帝就驾崩了。今上即位,将胤禵召回囚禁,太后盛怒,撞柱而死。”

事实上,这些言论自雍正即位后,就没有断过,只是此前多在京城传播,只是落败诸皇子的太监被发配后,才流传到祖国大江南北的。直到现在,送毒参汤、改十为于,都是我们小说、影视剧喜闻乐见的重要题材,想必大家都久有耳闻了。

之前多次有媒体报道,在辽宁省档案馆发现了康熙传位雍正的诏书云云,证明雍正确系正常即位。实际上,这份诏书是雍正即位以后,针对康熙去世事件对外公开发布的“新闻通稿”,总结康熙一生的功绩,最后提到他传位给自己。这里要能看出雍正是篡位,什么改十为于,那才真是时空错乱了.......

对于反对派这样的说法,雍正皇帝本人当然是坚决不予承认、一概斥之为诽谤诋毁。就我个人看来,毒参汤、改十为于,也确属无稽之谈,没有可行性,不值一驳。那么,对于这一天发生的事,清朝官方的口径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看看清朝官修的,记录一朝大事的康熙《实录》和雍正《实录》的记载。

康熙《实录》的最后一卷,记录了康熙临终前几日的情形:当时康熙住在西郊的畅春园(现在北京大学西门外),去世前四天,因为有在天坛的祭天大典,又逢皇帝身体欠安,遂命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代祭。胤禛想在身边侍奉病重的父亲,特意要求辞去祭天的重任,被康熙拒绝了。随后三天,胤禛都住在天坛斋戒,筹备典礼。到第四天(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丑时(凌晨一点前后),康熙病危,从天坛急召雍亲王至畅春园。寅时(凌晨三点前后),召(在畅春园守候的)皇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及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病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

即皇帝位。”雍亲王巳时(上午十点左右)赶到畅春园寝宫,康熙帝向他表明自己快要不行了。接下来,雍亲王前后三次进入寝宫聆听遗言。戌时(晚8点左右),康熙帝驾崩。

畅春园现在是这样式儿的,北大同学解馋圣地

康熙《实录》修成于雍正五年,对于这一极其重要时刻的书写,当然慎之又慎,其内容无疑完全出自雍正帝本人的授意,并必须经过他亲自审定。

除康熙《实录》外,成书于乾隆年间、记录雍正一朝大事的雍正《实录》当然也要提到先帝驾崩、新皇即位一事。雍正《实录》对于康熙死前的描述与康熙《实录》基本相同,只是把雍亲王当天三次进内聆听遗言改成了五次。不同的是,雍正《实录》增加了康熙死后在场众人的表现,写到:

圣祖殡天后,胤禛痛不欲生,哭号不止。隆科多在旁进言说,先帝既然把大位传给皇上您,您应该先定大事,然后办理丧仪。胤禛听了这话,哭得越发死去活来,良久,才亲自起身为亡父换衣服、和兄弟们商量了丧事该怎么办。一番计较后,他命令七弟胤祐留守畅春园;十二弟胤祹回紫禁城乾清宫设摆灵堂;十六弟胤禄、侄子弘昇回紫禁城整肃宫禁;十三弟胤祥、尚书隆科多护卫圣驾、沿途清道;他自己带着其他兄弟、大臣运送康熙遗体从畅春园返回紫禁城。第二天,开办丧事,同时任命八弟胤禩、十三弟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封胤禩、胤祥为亲王,在皇帝居丧期间办理政务;急召现驻甘肃肃州的大将军王胤禵等皇子皇孙回京奔丧,印信和军务交给公爵延信和川陕总督年羹尧代为处理。

归纳一下要点。官方记录中:

1、康熙在临死前好几天就已经病重(胤禛为了守着老爹都不肯去祭天),绝不是暴卒。

2、临终前,其他皇子都在畅春园,唯独胤禛不在,然而弥留之际的康熙还是先召胤禛,再召诸皇子和隆科多,只是因为胤禛离得远来得晚,所以康熙先将立胤禛为帝的意思正大光明地告诉了其他儿子,等胤禛赶到后,才多次(三次或者五次)向他表明衷肠。对于当皇帝这件事,胤禛是那样的后知后觉、清白无瑕。

3、康熙去世后,新君强忍悲痛,一切布置,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家商量着完成的。

4、隆科多虽然并不是官爵序列中最应该聆听遗诏的大臣(两部《实录》中记录他的官职都是理藩院尚书,这个职位在文官序列中排在内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左都御史之后,甭说常委够不上,在政治局都是靠后的),但他是佟皇后的亲弟弟,是诸皇子的嫡母舅,由舅舅主持分家,这在民间也是普遍做法。

小十四同学悔的肠子都青了:怎么当年正月里我就没剃个头!

但是,即便是这两个口径最严谨的官方说法,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雍正帝心里的小九九。

首先,提到隆科多时,只说他的文职理藩院尚书,而只字不提他的武职:北京治安(公安局)与城防(卫戍区)的总负责人——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换言之,胤禛不愿意让后人知

关于雍正的评价

关于雍正的评价 有一个人,身在一个不平凡的朝代,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一个人,有着不平凡的地位,康熙的第四子,清军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有一个人,有着不平凡的权利,掌控着所有人得生死大权,有一个人,有着不平凡的名字,雍正,当然,也有一个平凡的名字,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爱民的皇帝,爱新觉罗。胤禛300多年,弹指间的灰飞烟灭,历史沉淀了他太多的悲痛与隐忍,作为康熙大帝的四子,乾隆皇帝的严父,他,也许有不足;然而,作为大清的皇帝,他无疑是出色的,毋庸置疑!在位的13年间,完美解决了康熙留下的烂摊子,将大清朝的国库从康熙58年时累计亏空的1000多万两治理到留给乾隆多达3000多万的盈余。这,使乾隆足足挥洒了20年。反观乾隆6次下江南,花费了多少,这钱,难道不是他父亲留下的吗?试问:古往今来,谁有此魄力?这位世人眼中的“冷面王”,自诩“以勤先天下”,他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一心整顿吏治,铁血勤政.亲手不顾一切的做到了万里无云的青天。也正是他的铁腕和无私使他得罪了太多的文人和官商,成为他的骂名所来吧.在雍正朝,胤禛呕心沥血,胤祥为官清廉,使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反观现在这个社会,如果有像雍正这样敢做敢为,不畏世人言语的铁腕政客,澄清吏治,这个社会就不会如此昏暗。试问;

古往今来,谁有此刚毅?也是这位世人口中的所谓“暴君”,废除了清朝的贱籍,解放了贱民;改革了赋税制度,将所得的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减轻了人民负担;惩治贪污,真正促进了满汉一家亲。如果这就是成为暴君的标志,那么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明君了。试问:古往今来,谁有此心意?雍正,他忍辱负重,成就父子,可谓至孝至仁。康熙老年昏聩,乾隆花花公子,只有雍正堪称中流砥柱!可是,两个多世纪的光阴,胤禛有太多的悲哀与辛酸,那么多的阴谋祸心,那么多的谣言职责,那么多的人言可畏,那么多的苦无人言,那么多的寂寥怅然。都让我不忍卒视!我,敬雍正之才,惜雍正之识,悲雍正之遇,怜雍正之心。胤禛,其实在你的心里,这一世苦也罢,独也罢,你亦是无愧又无悔的吧!对于世人不公的评价,你依然如我,试问:何人有此心胸?!四面楚歌,力挽狂澜,辩论天涯,指点江山,你,是如此的出色。大清能长治久安,海晏河清,你功不可没;没有你何来的康乾盛世,真是可笑!我只知道“清朝盛世唯康乾,康乾盛世倚雍正” 历史上有多少皇帝可以像你一样不讲享受?历史上有多少皇帝可以像你一样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历史上有多少 皇帝像你一样是位千古明君,却因一些莫名其妙的争议而受尽委屈?我尊敬你.崇拜你.喜欢你.更心疼你.-

雍正皇帝简介

雍正皇帝简介 雍正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9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雍正,清世宗胤禛(1677~1735) ,胤禛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康熙的太子被废后,胤禛继承皇位,改元雍正。 胤禛诚信佛教,工于心计,性格刚毅,处事果断。在位仅十三年,但他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整顿吏治,清理钱粮,摊丁入地,扩大垦田,火耗归公,以银养廉,创设军机处,革除旗主,平定青海,安定西藏,改土归流,等等,促进了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政局稳定,边疆巩固,统一增强,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具有开拓精神,有作为的皇帝。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皇帝(剧照) 年号:雍正 生辰: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寅时 八字:戊午甲子丁酉壬寅 出生地:紫禁城皇宫 属相:马 父亲: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 母亲:乌雅氏,后尊为孝恭仁皇后 排行:康熙帝第四子

初婚:14岁 原配:乌拉那拉氏 配偶:皇后2人,皇贵妃2人、妃三3人、嫔1人、贵人5人、常在7人、格格3人等 子女:10子,4女 即位时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1722年12月27日) 即位年龄:45岁 在位年数:13年 卒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 享年:58岁 死亡地:北京圆明园九州清晏 庙号:世宗 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陵寝:泰陵 继位人: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帝) 雍正皇帝- 家庭 后宫 后妃孝敬宪皇后,皇后乌喇那拉氏,侍卫内大臣費扬古的女儿。雍正九年九月,崩。 孝圣宪皇后,熹贵妃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乾隆。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崩,年八十六。 敦肃皇贵妃,皇贵妃年氏,巡抚年遐龄的女儿,年羹尧的妹妹,雍正三年十一月,薨。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殇。

团队讨论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团队讨论 [日期:2008-06-09]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团队目标: 1.我们团队存在的理由? 2。团队协作可以怎样增强我们的竞争力使我们更优秀。 3。团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只有当我们帮助别人摆脱困境,随时给予相互帮助,合作支持和鼓励的时候, 我们的小组才会是一个真正的团队。 团队守则(成就好的团队的三原则) 1彼此负责,所有团队成员必须为他人和整个团队负责 2 共同做出贡献,所有团队成员必须都有机会和义务贡献力量 3 共同的价值观。所有团队成员必须遵守共同的价值观和原则,标准 做或者不做不要说什么尽力去做 成功团队的基础是团队制定一致通过,不能违背并且没有商量余地的守则,其中内容包括:制定和阐明一套基本守则,规定团队成员如何协作,团队如何管理这样才有利于形成整体。 守则包括:1。相互尊重和合作2。个人想法的交流学习和建设性建议。3。决策的制定和冲突的解决。4。对个人冒险精神的支持5。经常和正式的团队会议。6。 准时出席团队聚会。 团队的信任: 不能增强信任感很少是因为人们道德堕落或意图不良而是他们不尊重别人的言行:脱离群众不跟相关人员协商,过分关注自己很少考虑到别人。你能增强别人对你的信任吗我们之间的关系的好坏取决于我们是否履行我们的诺言,是否为团队其他成员考虑,是否坦诚相待,以及是否及时处理别人的请求,即使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的了解。 彼此间也需要理解,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帮助别人,我们团队都可以从中受益 建立信任的方法:

1展现自我:通过展现自我让别人更了解你,了解彼此才会有信任,就象你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一样讲述有把握的东西,那只是通常只能反映我们创造潜力的一部分而已 2言而有信:说和做是两回事情 3如果有事情完成不了你要让别人知道 4在征求别人意见之后让别人知道工作的进展情况 5建设性分歧。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不同那是很自然的,好的团队不会因为小事而争论不休,那毫无意义。 成功是大家的成功,而失败则不是一个认的错

浅谈如何提升企业团队精神开题报告 浅谈分类讨论思想的开题报告

浅谈如何提升企业团队精神开题报告浅谈分类讨论思想的 开题报告 《浅谈如何提升企业团队精神》开题报告 一、文献综述 (一)团队精神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的竞争。人是企业的灵魂,是一切企业竞争力的原动力,是一切企业利润的源泉。如何组织和激励团队成员,使其发挥自身的潜力,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掌握的技能。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必须能用好自己的团队,激发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建立一套行着有效的管理和激励体系,并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研究探讨企业团队精神是非常有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不是战略和决策,而是企业如何组织和提高更加富有战斗力的团队精神。据陈永亮在《团队执行力》(北京大学出版社.xx)一书中归纳出企业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创业阶段”。在创业期,大家的干劲十足,热情高涨,只要齐心协力,企业就可以成长。一旦个人动力不足,企业便很难成长起来。在创业阶段,有时候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可能只是体力上的劳累。 等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即“集合阶段”。在集合阶段,员工创业的激情有所减弱,企业要依靠领导艺术来推动成长,但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作风。

企业继续发展壮大,就到了第三阶段,即“正规化阶段”。进入正规化阶段有几个标志,比如,企业的系统建设已经完成,例如品质管理系统、采购系统、研发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营销系统等已经齐备。在些阶段,企业只有依靠科学管理才能得以成长。然而,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很多民营企业都停留在集合阶段,始终进入不了正规化阶段。 跨过正规化阶段的企业再往前发展就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即“精细化阶段”。企业发展光完善系统还不够,还需要做到系统里面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作点的标准化。企业的发展不能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依靠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到了第五个阶段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企业可能会继续发展,不断成熟,有的则不断衰退,在此阶段更加需要一种共同的精神信念来支撑,那就是良好的团队精神。很多企业在前阶段个人能力很强,但是团队精神不强;最后还是逃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二)团队精神的有效培养 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协同协作。它是团队精神的核心。企业内部分工细致,任何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团队成员彼此相互协作,团队成员间认识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具 有相互合作的意识和心态,是达成团队目标的必要前提。团队精神的形成不是让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只要成员具有明确的协作

雍正的自我评价

雍正帝的性格颇为复杂。生性多疑,冷酷暴躁,却不乏人情世故。勤政刻苦满清野史对雍正的评价多为负面,究其原因,是因为雍正上台之后提高了汉人的地位,折损了满洲旗人的利益,所以野史多把雍正描写为残暴冷酷,但实际上,雍正非常勤于政事,平日除却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批阅奏折,康熙末年,国库亏空严重,只有八百万两左右,而雍正末年,国库银两就增至六千余万两,上升了近十倍,由此可见雍正勤于政事的重大成果。 暴躁 有一次,雍正看杂剧《郑儋打子》。演员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错,雍正赐食。因为剧中郑儋是常州人,演员就问雍正帝现今常州刺史(明清时刺史是知州的别称)是谁。想不到雍正听后大怒,说:“你是戏子,怎么可以问起官守来?”立刻将演员杖击而死。雍正初年,发现浙江人汪景祺讥评雍正杀功臣年羹尧,查嗣庭出“维民所止”的试题,雍正帝怒发冲冠,杀了汪景祺,查嗣庭下狱并死于牢中。他认为浙江浇漓,不定期的停止浙江乡、会两试,并设观风整俗使。 刻薄残酷 雍正帝的刻薄表现在他以极其粗俗丑恶的语言丑化他所痛恨之人。钱名世写了歌颂年羹尧的诗,雍正帝就给钱名世写了块“名教罪人”的匾,挂到钱名世的大厅,以世世代代丑化钱名世。他还嫌不够,令385名举人、进士写诗丑化钱名世。残酷主要表现在雍正即位后把他的好几个兄弟打了下去,有的置之死地。 雷厉风行、当机立断 雍正即位后搞了许多改革,如财政制度改革,改土归流,都是决定后就干,一干就大张旗鼓,全力以赴,不拖拖拉拉,一定干出结果。朴素、严肃 《啸亭杂录》卷一说他“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雍正有仁慈一面。他吃饭不剩饭,颗粒必尽,他常对臣下说,要珍惜五谷,以暴殄天物为戒。他对张廷玉说,他与人同行,不踩他人头影。 喜欢别人向他报告祥瑞。他为祈雨而造风、云、雷、雨四神。所谓祥瑞是指好事情的兆头和征象,例如玉米一棵四穗,稻禾径高数尺,皇陵出现五色祥云等。雍正七年十月,云南赵州出醴泉,鄂尔泰奏闻,雍正帝马上褒奖他“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加官少保。雍正初年年羹尧亦因“祥瑞”篇二:雍正其人及其评价 雍正其人及其评价 雍正继位之后,社会上就流传着他矫诏篡位的种种说法:雍正是否害死了康熙帝?雍正是否矫诏篡位或假诏继位?雍正是否弑兄?雍正是否害怕年羹尧、隆科多泄露谋夺帝位而杀人灭口?雍正是否因害怕乃父亡灵的谴责而改在易县修建泰陵?而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语焉不详,雍正自己的辩解,又越抹越黑。因此,雍正即位,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但是,不管人们怎么说,雍正作为康熙末年储位斗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历史迈着神秘、凝重、艰难的步伐进人了雍正时代。 首先,雍正是一个敢于改革、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雍正即位,立志“振数百年颓风,为此,针对康熙末年的种种积弊,从恢复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入手,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然后着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改革。 一方面,他以高压政策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着意于反对朋党的斗争,消除康熙末年夺嫡之争造成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随之而来的统治合法性危机。为此雍正镇压和惩处了塞思黑、阿其那集团和隆科多、年羹尧集团,继之又严厉整饬以李绂、杨名时为代表的科甲朋比现象。与此同时,不放过一切机会,对社会上关于他矫诏篡立的怀疑和攻讦进行反复辩解和打击。雍正六年,抓住曾静投书谋反案,雍正出奇料理,颁布宜讲《大义觉迷录》,兴起了一场清算吕留良“华夷之辨”的文字大狱。综观雍正一朝的文字狱,真正因文字获罪者

雍正皇帝上谕

雍正皇帝上谕——论三教并行不悖(转载) 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於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於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 其任意詆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 朕居藩邸。留心内典。於性宗之学。实深领悟。御极以后,宵旰靡遑,且恐啟天下以崇尚释教之疑,是以未尝形之谈论。欲俟庶政渐理,始举三教合一之旨,提撕警觉,以明互相詆毁者之非。今邇十年矣,听政餘暇,偶将朕之所见,并昔人论说数条,举以示天下之学道

者: 一、古人有曰:「周孔六经之训,忠孝履其端。李老二篇之言,道德创其首。瞿曇三藏之文,慈悲为其本。事迹虽异,理数不殊,皆可崇可慕者。」 二、又有曰:「儒以正设教。道以尊设教。佛以大设教。观其好生恶杀,则同一仁也。视人犹己,则同一公也。惩忿塞欲,禁过防非,则同一操修也。」 三、又有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四、又有曰:「佛之言性,与诸书同,圣人同,其性则广为道德。人能同诚其心,同斋戒其身,同推德於人,则可以福吾亲,可以资吾君之安天下。」 五、又有曰:「佛之道与王道合。王道者,皇极也。皇极者,中道之谓也,佛之道亦曰中道,不偏不邪,其旨相同。」 六、又有曰:「佛教之设,使人弃华而就实,背偏而归善。由力行而造於安行,由自利而至於利彼。其为生民之所依归者, 七、又有曰:「人谓释氏惟务上达而无下学。不思释氏之六波罗蜜,由禪定而到彼岸,岂非下学上达之旨乎。」 八、又有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盖道者,先天地而生,亙古今而常存。圣人得道之真以治身,以其绪餘土苴治天下国家,岂不大哉。」 故圣人,或生於中国,或生於西方,或生於东夷,西夷。生虽殊方,而其得道之真,若合符契,未始殊也。以上八条,皆於圣贤之理,

古诗年羹尧镇西安时翻译赏析

古诗年羹尧镇西安时翻译赏析 文言文《年羹尧镇西安时》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注释】1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1679-1726。2故:原因3塌子沟:淤泥深坑。4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5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6闻:听到7绝:消失8去:距离9比:等到10方:正在11即:就【翻译】等到第二天,遇到了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阻碍。少数民族的人(番人)正是倚仗这个坑为险阻,没有想到大队敌军突然到来了。终于攻陷了敌人的巢穴。第二年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壶漏了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急忙唤来参将,带三百轻骑兵出营,去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敌兵,果真在那里全部歼灭。有人问其中的原因,年羹尧说:“只是一刹那

就停下来的,肯定不是风,而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会飞出,肯定有人惊扰了它。这里往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判断肯定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雍正皇帝的历史贡献和几点启示-20171207韩永星

雍正皇帝的历史贡献和几点启示 ——电视剧《雍正王朝》观后感 延安市人大办韩永星 (2017年12月7日) 近年来,以清朝历史为背景的宫廷剧是荧屏中比较火热的一大剧类,尤其是改编自著名作家二月河“落霞三部曲”的《康熙王朝》(陈道明主演)、《雍正王朝》(唐国强主演)和《乾隆王朝》(焦晃主演)作为帝王系列剧,代表了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最高水平,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好评如潮,之后又在央视的其它频道、各省市卫视频道以及各大网络平台上反复重播,同样受到广泛追捧,经久不衰。其中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胡玫执导,由二月河、刘和平联合编剧,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长沙电视台共同录制的《雍正王朝》,于1999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创下当年央视播出电视剧最高收视率(16.7%),包揽了该年份所有电视剧奖项大奖(金鹰奖、飞天奖),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的高度评价,成为当年党政机关重点推荐收看的一部电视剧,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我个人之所以对《雍正王朝》给予特别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雍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很有争议的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褒贬不一,让人不由心生好奇。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但对康乾盛世中间那个承前启后、扭转

乾坤的时期——雍正王朝却不甚了解。而这个时期最为关键的人物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期间,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厉行节俭、惟才是举、奖罚分明、严惩贪官,算得上是一位十分杰出的封建政治家,然而他却背负了200多年骂名,比如谋父逼母、诛兄屠弟、阴谋篡位等,民间长期流传有“十大罪状”,一些影视作品对此亦有各种版本的夸大演绎,严重影响了后人对一代君王的判断。作家二月河在小说《雍正皇帝》中通过大量史料,为一代帝王作了无声的辩解,使得现代人对雍正皇帝产生了新的认识。第二,单就《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十分优秀文艺作品,电视剧中设臵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讲述的很多故事折射了我国当代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比如科场舞弊案的现实版是前些年屡次发生的国家级考试泄题和高考舞弊案;黄河水患的现实版是1998年朱镕基总理严加斥责的长江大堤“豆腐渣工程”;“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改革良策难于施行,隐射的是国家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大将军年羹尧的人生轨迹更是近年来中央查处的一些“大老虎”的不二版本……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因此,观看和品味电视剧《雍正王朝》,对于我们运用历史眼光审视当下,通过故事讲述启迪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分享电视剧《雍正王朝》的观后感,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大清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雍正帝皇帝胤禛 雍正皇帝名爱新觉罗. 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是康熙皇帝35个儿子当中的第11个儿子。康熙皇帝35个儿子有24个排序的,胤禛排皇四子。胤禛45岁当了皇帝。在45岁之前,胤禛是做皇子时期。下面我就来说说胤禛做皇子的时候。 一、皇子生活 胤禛7岁时到上书房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学习满族的骑马射箭、学习书法。胤禛在书法上的造诣是很高的。胤禛14岁时结婚,19岁时随着皇父康熙大帝远征葛尔丹,胜利归来。 胤禛友爱兄弟、孝敬皇父,别的皇子们是明争储位,自己是暗争储位,不漏生色。在别的皇子们为夺嫡忙得不可开交时,胤禛在参禅礼佛,吟诗作赋。 胤禛深得皇父康熙的喜爱,在康熙登极六十年庆典得到时候,派胤禛代替自己到盛京(今沈阳)三大陵祭祀,可见康熙皇帝对胤禛的喜爱程度。实际上胤禛的性格是喜怒不定的,但在皇父康熙帝面前却表现出了诚孝。既然康熙皇帝这么喜爱皇四子胤禛,因该把皇位传给他,但是雍正皇帝的继位到底是正常继位还是篡位,至今史学界争论不休。下面就来说说雍正皇帝继位的疑案。 二、继位疑案 关于雍正皇帝的继位,主要有"遗诏继位说"和"改诏篡位说"。看到了这两种说法我们要问了,这两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 1、"遗诏继位说"。康熙皇帝的遗诏明确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康熙皇帝的遗诏不可能是假的,所以雍正皇帝胤禛是按照遗诏继位的。(据《清圣祖实录》记载) 2、"改诏篡位说"。康熙皇帝的遗诏是这样写的"传位十四子"。雍正皇帝把"十"字加一横一点,改成了"于"子。这种说法民间流传很广,但史学界里无人认同。那么为什么? 一、当时是繁体字"於"不是现在的简体字"于",这是改不了的。 二、清朝皇帝的遗诏有满文也有汉文,就算是汉文改了,那么满文是改不了的。 还有点学者认为康熙皇帝的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是假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康熙皇帝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病逝的,而康熙皇帝的遗诏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公元1722年12月23日)拿出来的。这些学者只是从时间上推测而已,拿不出任何证据。拿不出来证据的说法我们能信吗?就算遗诏是假的,也不能说雍正是篡位阿。什么是"篡"呢?就是康熙皇帝指定了皇位继承人,胤禛从他手中把皇位抢过来了,这是"篡"。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当上皇帝的。可是康熙皇帝自从第二次废了胤礽之后在也没有立过太子,怎么能说雍正是篡位呢? 还有一点旁证能够证明雍正是"遗诏继位"的。就是康熙登极六十年庆典得到时候,派胤禛代替自己到盛京三大陵祭祀。在康熙皇帝去世前三天康熙皇帝还派胤禛去祭天,这些事情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去做,别人是没有资格的。可是康熙皇帝派胤禛代替自己去祭天难道不是在暗示皇位继承?因此我自己的观点是雍正皇帝正常继位。

浅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浅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团队精神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团队建设和团队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团队精神在企业的发展中格外重要,也受到格外的重视,追究起来原因不外是团队精神自身具有的独特价值。团队精神的建设关乎企业的命运。 关键词:团队精神、共同的目标、沟通、激励、创新 英文摘要:As the market economy continues to mature, intense market competition, team spirit has more and more become enterprise team building and team management of the key link, is the enterprise real core competitiveness. Team spiri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especially important, also get all attention, and nothing shall be investigated for up reason team spirit itself is unique valu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 spirit determines the fate of the business. 英文关键字:Team spirit、common goals、communication、motivation、innovation 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肥土的给予,阳光的赠与及绿叶的衬托。一抷土的成功,即使再少,也得依靠十个手指。一个人再伟大,也离不开团体;一个人的智慧再卓越,也不能成为神而脱离众人。 团队是指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目标一致、技能互补的,为完成一定任务而组成的具有十分默契的合作关系的群体。所谓团队精神,是指一个组织具有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在企业文化上的反映。就是团队成员在领导的指导和带领下相互沟通、交流,协同一致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奋斗的精神。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同样,企业也是需要精神的。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就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离开这个精神支柱,企业就是一潭死水、一具僵尸,就毫开活力可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团队精神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团队精神是群体价值观的反映,属于企业文

初中语文《年羹尧镇西安时》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年羹尧镇西安时》原文及译文 原文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②。比次日,遇塌子沟③,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④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⑤三下,忽闻⑥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⑦,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⑧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 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 ②故:原因 ③塌子沟:淤泥深坑。 ④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⑤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⑥闻:听到 ⑦绝:消失 ⑧去:距离 比:等到

方:正在 即:就 译文 年羹尧镇守西安时,广泛寻求天下有才之士,用厚禄供养为幕僚。蒋衡应聘而来,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伐青海时,一日升帐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木板一块、草一捆。”军中上下不明白原因。等到第二天,遇到了到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阻碍。这个西南民族的人正是以此坑为天险,不料大队敌军突然压境。于是攻陷了敌人的巢穴。又一次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壶漏了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匹快马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真全部抓获。有人问他原因,年羹尧说:“只是一刹那就停下来的,肯定不是风,而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会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往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判断肯定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善于用兵体现 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于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善于正确判断敌情;善于指挥部队作战。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1、清华嵒《墨竹》立轴【赏析】华嵒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信笔为。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枝。”简短四句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情怀。画面可谓精当简洁,湖石瘦而透,出于随意变化的湿而整的笔致,修竹新篁,笔意隽逸。3、慈禧书法【赏析】“望隆梅鼎资调燮,宠渥芝纶介寿康”。这件作品用笔粗壮厚重,装裱华丽大气,较为恰当地显示了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与作品内容的喜庆色彩。 5、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寥寥数笔,他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6、米芾《淡墨秋山诗帖》【赏析】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7、傅抱石《屈原》【赏析】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的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江潭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他“宁赴湘流”,也决不“蒙世俗

之尘埃”。画家以精细的线描用心勾画了屈原的形象,而将大片画面让与江水,使得观者在聚焦屈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8、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赏析】徽宗在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能书善画,书法称“瘦金体”。此《欲借风霜二诗帖》是纸本,楷书,33.2 x 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9、吴冠中《乡村》【赏析】这幅《乡村》是是一幅极具吴冠中个人特色的墨彩画。乡村的题材,景物的轻描,和谐的氛围,厚重的墨汁点化出层层的户落。作者似乎在以鸟瞰和俯视的姿态,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乡村生活,风筝线不断,乡情更不会断。10、丰子恺《买粽子》【赏析】朱自清先生在看了丰子恺这幅题为“买粽子”的画后曾说过:“上海也不曾委曲你,瞧你那买粽子的劲儿。”是两个小孩子将篮子从楼上的窗下垂下街口买粽子,这些画,和丰先生的文字一样,性灵自在其中,充满生活情味。 11、张大千《荷花》【赏析】此幅作于1944年,那时的大千已经是名满天下,笔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态。这幅《荷花》是张大千的代表作品,落落大方,雅俗共赏,娇艳而不俗,沉着而不浮,生动而不匠。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绝非过誉之辞。12、怀素《自叙帖》局部【赏析】《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

浅议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浅议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肥土的给予,阳光的赠与及绿叶的衬托。一抷土的成功,即使再少,也得依靠十个手指。一个人再伟大,也离不开团体;一个人的智慧再卓越,也不能成为神而脱离众人。 这就充分说明了团队的重要性。团队是指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目标一致、技能互补的,为完成一定任务而组成的具有十分默契的合作关系的群体。所谓团队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意识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意识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团队意识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在一个团队中,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展开。但团队的各个部分甚至每一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都要独当一面。在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因为个人好比大海里面的一滴水一样,离开大海很快就会干涸消失了。团队意识表现为团队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的把自己看成是团队的一部分。 团队意识的培养取决于组成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作为团队成员,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团队意识,通过提高团队意识,我们会培养自己的表达与沟通的能力,培养我们主动做事和敬业的品格,培养宽容与合作的品质,更能培养我们自己的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一个具有团队意识的团体,能使每个团队成员显示高涨的士气,有利于激发成员的主动性并努力自觉维护团体的集体荣誉,自觉以团队的整体声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不是那种喜欢挑战,好争端而且一心取胜的人,也不太会交际,缺乏沟通能力。但是我性情温和,有责任心,冷静、不易激动、谨慎做事注重细节,并且我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我更加的不会好高骛远,不会过分强调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在团队中,我是一个实干者和完美者。我会自觉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以及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会去强行施加给别人;我会为团队整体的利益着想,努力做到最好,不会因个人利益而影响整个集体的利益。 班级管理工作头绪很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朝着班集体共同的目标去努力拼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我们班级团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以我们的集体为中心。我作为班级团体中的一员,所能做的事情很少,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团体中我会遵守团体中的纪律,并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会用我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一个合格的成员,在团体中的成员遇到荆棘时我会去帮助他们,从而增强我的处理和解决事情的能力,增强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度和亲和力,形成高昂的团队士气,在团队里要有:“适当的放低自己,方能海纳百川”的胸怀,促使团队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提高班级凝聚力。 进入大学,宿舍就是我们的家,宿舍四个人共同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家,舍友是我们每天见面和生活的人,因此和舍友好好相处,提高我们宿舍之间的凝聚力是我们宿舍的人应该共同去努力的目标。首先,我应先深入了解各个宿舍的脾气秉性,然后自己应表现出和舍友结为好朋友的姿态,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忽视舍友的心情。在平时生活中,如果舍友遇到了困难,我应该主动去帮助她,并努力帮助她解决问题,不与宿舍的人勾心斗角,要宽容对待舍友,不在背地里说舍友的坏话,坦诚对待舍友,共同努力建造一个温暖的家。

浅谈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浅谈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从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存在、发展和繁荣昌盛,到一个地方、单位和家庭的兴衰,都是和由个人组成的集体、团队的努力密不可分。“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生活语言的产生已充分说明了人民大众对团队精神的认可和肯定。 所谓团队精神,指的就是一个团队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能积极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工作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团队精神的内在含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时代,已对团队精神赋予了更新的特定含义,即要求团队精神必须是在“三个代表‘的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企业的成立和发展,取决于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如何让企业员工组成的企业团队真正发挥作用,是每个企业都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所以,假如企业没有团队精神,那说明这种企业没有解决好生产力中最重要因素“人”的问题,这种企业将不能很好地发展。 一个企业团队精神的形成,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营造和培养,主要还是在这几方面: 1、为企业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提高职工的工作待遇和福利。 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能让企业职工在企业能力范围内,享受到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要培养团队精神是极为困难的。如果还沿用计划经济时代“做思想工作”的那套做法,那就几乎更谈不上培养团队精神。任何精神都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而存在,更何况任何精神一样需要人来体现。因此,精神的培养首先要解决人的物质问题,让其真正具备培养精神的基础条件并最终通过健康的形象和方式去体现团队精神。 2、要大力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 由于团队精神要最终通过企业员工的各种行为来体现,那企业员工的素质高

雍正王朝观后感

看雍正王朝有感 以前并不喜欢看电视剧,因为是没有时间,现在有了手机,下载后看起来就方便的多了,每天凑小空就能看上两集,这一段时间看了《雍正王朝》,对那一段时间的历史有了些了解,对原来印象中的雍正有了不同的看法,原来认为是一个暴君,有一种野史说,康熙把皇帝的位子传给了十四阿哥,而不是四阿哥。现在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则康熙几次废太子,对继承人选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方法也是非常的保险的,而有些人编造,跟风一些有影无据的事情,来实现某种目的罢了。 有人说无聊的人看电视剧,有心人看书,看电视太简单,属于白痴型的,而看书就恰恰相反。我也不太喜欢看电视剧。不过,《雍正王朝》确实是一部值得看的电视剧。 鉴于明朝的教训,在大清朝,有两件事情控制的比较严格:一.严禁宦官干政。二.严查结党营私。第一条做的比较到位,太监们始终没有发挥出巨大的政治作用,后宫也是。而第二条就不好办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事情就没有间断过,一直延续了下来。 电视剧是以争夺帝位开始的,也贯穿了整部电视剧。首先,是康熙的儿子们争,然后是雍正的儿子们争。其实,宝座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在面对皇位的时候,有些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却受到同党的蛊惑,走上了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八阿哥相争是明摆着的事实,老十四多少是受人蒙骗,自己在外带兵军功显赫,回来后雍正已经临朝,心理怎能服气,但是这样只能给自己制造压力,直到雍正将死,十四阿哥胤禵还在为祖宗守灵。可见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不要自掘坟墓。雍正这位皇帝做的可不容易,许多的精力都花在了对付自己的亲兄弟上,多亏老十三胤祥帮助,才化险为夷,不容易啊。 在对待自己两个儿子弘时弘历的问题上,自己显然跟喜欢弘历,

雍正皇帝上谕

雍正皇帝上谕 上谕。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于是人各異心。心各異見。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異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朕以持三教之論。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異。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異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哉。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靈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惡。去一惡。则息一 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于此。茍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論者。皆未見颜色。失平之瞽說也。特谕。 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 净空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羅龍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龍王言。一切众生。心想異故。造业亦異。由是故有诸趣輪转。龍王。汝見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類。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見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見者无厌。龍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龍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龍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惡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惡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離殺生。偷盗。邪行。妄语。兩舌。惡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見。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六度。四无量心。四摄。三十七道品。止观。方便。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一切人天。依之而立。是故汝等。应勤修学。佛說此经已。娑竭羅龍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浅谈学校的团队精神

浅谈学校的团队精神 一所好的学校,就有一个好的团队,一个好的团队是指有鲜明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学校发展的根基。 回顾我在厚街中心小学从教的二十载,这里的同事和睦相处、工作热情、相互帮助、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目标明确、步调一致、讲求奉献、追求发展,这就是团队精神。我非常向往和珍惜过去这种团队精神:无论谁遇到学术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坦诚地提出见解,让大家共同探讨。这时,不分教龄长短,不分长幼,不分级别,能者为师。经过各抒已见,最后统一认识,达成一致的意见。无论谁遇到教学或教法方面的问题,总能一起研讨:这个知识点该如何处理才能让学生易于掌握?那个题目用什么方法教学对中下生更有效?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我们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一般来说,团队精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与同事团结合作的绩效,二是与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精神的基本要求——相互依存,共同成长。有福共享,有能同当;团队出击,一荣俱荣;人人都是赢家,成就共享。学校团队精神的核心——教师协同合作,共同奉献。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要取得成绩和顺利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加强同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要树立全局意识和奉献意识;在合作中,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合作中,每个教师要把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学校来说,每个教师的努力和奉献,是为了团队的奉献能够最大化。教师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学校的不断发展又给教师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学校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教师的凝聚力。教师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从松散的个体走向紧密团结的集体的最重要的标志。在学校,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鼓励所有教师为之而奋斗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向心力、凝聚力来自于教师自觉的内心动力,

《年羹尧镇西安》阅读答案

年羹尧镇西安 【原文】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②。比次日,遇塌子沟③,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④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⑤三下,忽闻⑥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⑦,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⑧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故:原因③塌子沟:淤泥深坑。④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⑤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⑥闻:听到⑦绝:消失⑧去:距离 【参考译文】 年羹尧镇守西安时,广泛寻求天下有才之士,用厚禄供养为幕僚。蒋衡应聘而来,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伐青海时,一日升帐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木板一块、草一捆。军中上下不明白原因。等到第二天,遇到了到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阻碍。这个西南民族的人正是以此坑为天险,不料大队敌军突然压境。于是攻陷了敌人的巢穴。又一次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壶漏了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匹快马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真全部抓获。有人问她原因,年羹尧说:只是一刹那就停下来的,肯定不是风,而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会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往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判断肯定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阅读训练】 1.解释 (1)比:等到(2)方:正是(3)即:就(4)故:原因,缘故 (5)绝:断绝(6)去:距离 2.翻译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番人正是依仗这一险阻,万万没有想到大军很快带来了。 3.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