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_徐向农

后现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_徐向农
后现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_徐向农

2008年7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l.,2008

第35卷第4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Vol.35No.4

后现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

徐向农1,卢岚2

(1.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用后现代哲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就是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实现生命的本真意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价值学说;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和价值关怀,以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涵容量、增强其社会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构建一种新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过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8)04-0109-06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文化概念,又称为后现代思潮。后现代主义从产生起,其锋芒直刺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文化研究中的各种弊端,它从人类生存危机的层面来思考人的存在与自然生态间的和谐关系,并对现代主义的现实和价值观进行了抨击,对“二元对立”、“理性至上”、“权威话语”和“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消解、批判、弱化和颠覆。社会生态的主旨是启示生态问题的文化意义,蕴涵着对人与自然中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价值关怀[1]48。生态问题关系是人存在的价值意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2]335,用后现代哲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就是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生命的本真意义,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为中心所起到的政治性功能框架,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形成的社会生态的价值学说。它让社会生态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为调控社会生态平衡、达到和谐而采取积极的对策提供了基础。因此,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研究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课题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内涵

目前被普遍使用的“生态”概念,一般有两种词性:“一是做形容词的生态,主要指有利于生物体的存在,它对一切生命持续存在有所帮助的,如生态农业,生态食品等语中。‘生态’即‘生态的’。二是作为名词的生态,指环境总体既包括人在内的物与物的相互关系,如自然社会生态,行政社会生态,生态环境。‘生态’即一种利生性的整体关怀。作为现代汉语中的生态,一方面始终保持着与生存、生命、生产的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又具有总体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总称。”[3]6因此,生态的观点从根本上就是生命的观点、有机的观点、内在联系的观点,它把世界包括人和自然看作是鲜活的生命体,是教育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最本真的诉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就是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一个全面社会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已陷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产生的断裂时代”[4]2。面对世界局势的复杂多变,面对人与自然的裂痕逐渐加深、人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从社会生态价值、信仰的角度去谋求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生态是人类为了解决生存危机所进行的后现代思考。

邱柏生教授在《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有生态观点》等文

[收稿日期]2007-03-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BKS037

[作者简介]徐向农(1963-),男,湖北监利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企业文化研究;

卢岚(1969-),女,湖北老河口人,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

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110

章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问题并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理论框架和科学体系。这种在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发展观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发挥,从而增强了它的有效性。笔者由此推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及其活动的社会环境状态,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生存与发展中的状态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环境影响方式构成的有机体系,并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本真意义。它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的构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中的一种社会生态环境创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显现和超越的过程,并扬弃现实中许多世俗的矛盾和冲突,达到社会生态平衡,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内在关联性、和谐共生性、视角融合性的多元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的构建,充满人文关怀和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意义,使生命呈现出主体性。人类从内心深处需要寻求自我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实践中摆脱“自我”走向“他人”,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使主体走出“单向度”的人,“生成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的发展境遇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结构出现了新的调整,这就使得本来就很复杂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特别是当代社会中呈现出的全球化、现代性、科学技术革命、网络等作为当代社会生态新形态充分展示的社会生态功能的出现,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必然集中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形成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政治集团的一种意识形态活动对政权的获得和巩固所起的作用,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个人健康成长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偏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党和国家不断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花大力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恶化、道德崩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失灵,许多公民对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不感兴趣。这种客观现实逼迫我们重新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境遇的现代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所遭遇的两栖境遇:人面临主体性的提升和丧失,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当代社会生态所引发的共振和错位。

1.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发展的冲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关注,群众的物质生活空前提高。然而,在物质文明提高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现代人精神价值的失落。如,人与人的关系被物化为一种商品关系与金钱关系;人与崇高的疏离;缺乏高尚精神追求的平庸化倾向;对事物追求一种形式上的自由;对任何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事情,轻易作出排斥,甚至压抑性的反应等。特别是当今的青少年,追求的不是理智化的东西,不再是生活意义的揭示、审美的情趣与知识更新的增长,一切追求都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与暂时的精神满足。于是,流行歌曲、言情小说、武侠电影似乎成了青少年的天生需要,看得废寝忘食、爱得死去活来。他们追求的仅仅是立足于社会发展最底层面——

—法律底线的大众化[5]556。这种追求财富的欲望使人成了一个终日忙碌而冷漠的逐利者,人的精神性与伦理性几乎失去了发展与培育的机会。人在物质性纬度过度膨胀的同时,人的精神与伦理性在逐渐凋敝,而人的精神与伦理性是人走向崇高,实现价值的人性基础。人与崇高的疏离刚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背离,面对现代生活的这种整体性的表现,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的恶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当然显得相当困难。

2.网络的普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当代发展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出现,带来了人类生活的巨变,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社会即“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人们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而且也生活在网络社会中。人们超越了地理、时间、对象等的限制,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扩大了生活的圈子,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一方面,网络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形态;另一方面,网络也正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制造一个新的难题,它使个体发展出现无序状态,网络导致责任的飘零、道德主体判断标准和判断能力的弱化,人们在思想上呈现出复杂光谱。

首先,多元异质道德文化对中心—边缘两极框架的瓦解,网络没有中心与边缘、主流与非主流之分。网络的无中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异质伦理文化和不同时段、不同类群的道德文化都能在网上共存,这样,人们就有了充分的机会去领略多样的异质道德文化,并激发他们进行比较与评判。在这个过

徐向农等:后现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111

第4期

程中主流的道德语境框架很难控制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反而为受教育者道德价值的无中心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中心—边缘两极框架不复存在。这就使得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判断标准。

其次,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使社会成为信息的海洋,供人们分享。人们在分享的同时,又为这个海洋提供新的资源,不断地捧出自己的思想,接纳别人的思想,人们的个性表达,将越来越接近于网络化的世界。但是,个体个性的过度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现代哲学的后现代性转向为个性与社会的关系提供新的解释,个性的发展不再与社会的要求截然对立,而是一个互相融通的过程。无论是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还是哈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都从不同的侧面阐明了个性差异较大的社会如何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社会的可能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差异性个体应该在社会中共存的可能性更高。个性发展,也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当然,个人的无序发展仍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以至于解体。这就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中寻找个体个性的有序发展的合理标准,以便用于合理引导个体的个性发展,也就是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的主导性。这就需要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进行优化。

3.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人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从社会需要出发,期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的最终实现。“过去较多地看到社会价值而较少地关注个体价值”[6]348,因而,人们把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看作是其存在的根基。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现象中,作为个体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们的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7]532。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活动和生存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使人获得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活动形式,是人的思想道德获得发展的一种方式。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确定的。因为,人总是存在和发展于一定社会中,人离开社会而存在,就不能称其为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存在,是一个不断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人只有融入社会中,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实质在于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以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求得个人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和谐一致。在强调人的“社会需要论”的研究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个体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这恰恰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健康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优化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意义的构建应当充满后现代主义的人文关怀和主体间性哲学的意蕴。社会生态是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事物有机联系形成的主体生命力的外在表现,凸显的是主体内部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对于主体生命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具有生存及环境适应的特征。怀特海认为:“存在是为了具有自我价值,然后为别人贡献其价值。”[8]10后现代主义生态学认为,个人都彼此内在地联系着,因而每个人都内在地由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他做出的反应所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的优化首先要从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和活动环境中去解读。

1.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的优化,必须体现出对人的精神关怀和生命的本真意义

首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要从相互联系的自然科学、人文环境中去理解。因为,人是一种双重的存在物,一方面,由于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存在物。这些力量和才能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关怀目的就是为了提醒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要陷入功利性泥潭。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并非是按照“人的自我需要”来进行的,而是按照“社会对人的需要来进行的”。这是否定了人的主体性、无视人的需要的表现。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逻辑,使人过分地以社会的需要来塑造自己。因此,教育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由于这种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而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所以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技术知识上,而人文学科被边缘化了。这固然使科学技术得到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人文精神的贫乏和人的内心的脆弱。社会能不断培养出技术精湛的工程师及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而他们是否能为整个社会发挥功能却未必见得,这样的人能为社会负起责任吗?转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112

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就是缺乏精神关怀教育的恶果。通过优化社会生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关怀引导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使受教育者具有崇高真诚和友善的追求。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进入人的生命个体,成为人的生命线,成为人的自觉行为,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为,作为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作为人的生命欲求在人那里源发和涌现的,是人的自我需要,是人的精神产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就是人的生命线,它虽然不是人的生命自身,但却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的基本因素和条件,是人生命整体的一部分。人作为人的生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他的第一生命,而在于其第二生命的创造活动,人不会仅仅满足于活着,而总是要把第一生命引向第二生命,通过第二生命的创造去实现第一生命的价值。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的价值关怀的本真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最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能给予生命存在及其活动赋予意义建构的方法,要从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上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第二生命的价值去解读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性活动”的品质。

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性的和受限制性的存在物。由于人在环境中的能动性与受动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构建中要使二者紧密联系,即强调主体的能动创造性,为人类自身的生存获取必要财富。同时又不能忽视主体的受制约特性,要尊重自然,受动于自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其次,优化社会生态要关注生命,关注边缘,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区域之间的生态平衡,实行公平对话,和谐共融。

第一,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优化应着眼于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意义和基本价值。寻求人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得到全面发展的道路和真正的精神归属。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本身就在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9]155。人是需要的存在,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原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0]286。因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0]514。人的需要就是对某种对象的渴求与欲望,从主体方面来看取决于主体的存在状态和能力。对于人而言,不是他们想要什么,而是他们仅仅能也可以能需要什么,不管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他们都是为人的意识所意识到的需要。换言之,意识在人的需要中起着“穿场”作用。正是人的意识把人的需要提升到人的本性上来,而不再是一种本能。正如经济学意义上的人的贫困与富有的差别不是事物本质的差别,作为事物本质的差别的人的差别,就在于人之为人的人是没有差别的,这个无差别的存在就是人性,即人在某一具体活动中的具体规定性。人在个体精神和思想政治素质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这种普遍的人性,使得从经济学意义上的贫穷与富有能够一致转向人性上的富有且具有共生的基础[11]26。

尽管沿海发达区域与中西部落后地区人们的主体存在状态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可以逾越的,人之为人的超越意识和精神使得人性有了自身的终极依靠即信念。人是靠信念和信仰来支撑的,对于一个人是否拥有信念或信仰与他本人的物质生活状况是无关的。一个人虽身处绝境他也能安贫而乐道。对处于温饱向小康转化过程中的现代人而言,这种信念的需要就更为迫切。尽管主体存在状态不一样,但他们的主体能力,超越意识可以使他们指向更高的终极需要,以彰显人的生命存在意义。

第二,对边缘、弱势群体的关注,满足区域之间的生态平衡。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关于生命存在普遍意义的主要内容。生态文化中的边缘效应,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处在生态边缘的生物以强烈竞争开始,以和谐共生结束的生态现象;二是指现象中存在的薄弱边缘和荒疏交汇区所需关注的生态现象[12]167。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中,边缘的关注反映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边缘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边缘生态竞争的和谐与共生。关注边缘弱势群体就是要建立公平、民主与自由的社会生态平衡。在民主上要体现平等话语权,实行平等对话,和谐共融,允许多元文化的的相互渗透和自由发展;在自由上要体现生态文化的内在本真的心灵自由,因为内在本真心灵自由,是精神所处的无拘无束、无挂无碍、自由自在且与存在融为一体的状态,这种自由是完全由内心确定的,其实现取决于个体心灵对孤独、恐惧、苦恼和惶惑等内在因素的摆脱[13]16。

徐向农等:后现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113

第4期

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的优化,必须体现主体间性的人文关怀

主体间性哲学认为生命是通过主体之间的“共现”、“统觉”、“移情”来达到视角融合,而实现生命的意义在于类主体的“共生与创造”,个体生命不可能单独存在。主体间性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得以实现的。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与他人交往就必须克服个体单纯的“唯我性”,要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人、体谅他人,从而改变原有的偏见,形成视角融合,体现出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除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外,它还要经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觉解后才得以内化,凝聚成个体的德行。因此,必须从“说一大堆正确的废话”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主体与主体的互动、知道与体道的互动,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动和能动的主体地位,双方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互相依赖,以一种开放的格局求得教育双方思考另一方的见解和反思各自的见解,并最终在新的建构中达成觉解和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双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是包含在连续的循环中交换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这种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交融、摄养。是人的生命之本性。它要求人生要完整的、全部的投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移植,它更多的是需要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和无穷的挚爱。并且,教育者在其中投入的情感和理智能够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生命潜能的洋溢、感受到生命的充实与愉悦、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这样,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才能被凝聚为生命的智慧、才能进入生命交流与融合的渠道、才能深入受教育者的心田,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生命意义。实现“起于生命,达于精神的境界”[14]21并体现出生命的光彩。让思想政治教育从天上回到地上,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空洞走向丰满。

作为一种自主、平等、民主、互动与创造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需要一个适应的场域,即应在一个较为宽松、和谐、民主、进步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下展开。根植于人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本质力量,并表现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和实现本质力量而展开的活动过程中。因此,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贴近生活的原则

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生活在其中,都有酸甜苦辣的感受,都有是非对错的好恶、真假等观点,对道德规范有不同程度的见解。这些感受、观点、见解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的思想源泉。使受教育者养成对自然的伦理精神、对他人的社会情感、对自我的负责态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是人类应答其生存困境的产物,是人对自己生存处境和生存意义的领悟。他的全部旨趣就在于对人性的滋养和对生命的放飞,在于对自我的建构和对自我的超越。他是为了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15]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就应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底版,从而实现向真正的人的回归。

2.地位平等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双方需要走向平等。一方面对于教育者,由于社会地位、知识、阅历上的优势使得教育者具有某种优越感,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淡化这种优势,尽可能地与受教育者趋于平等。另一方面,对于受教育者,要承认自己一定程度上知识上的劣势,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是相对的、暂时的,要意识到自己在人格上、法律上是与教育者平等的,有参与的权利,从而激活主体的意识、保持主体地位,使平等对话成为可能。只有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对教育内容有感性认识时,他们才有可能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条件和资格,教育双方才能产生互动,而不至于出现教育者唱独角戏的局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贴近生活,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实现教育内容穿透受教育者的心灵。

3.相互沟通的原则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要做到相互包容,相互欣赏。这就要求教育双方能从相互尊重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客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主体精神,使之能够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与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实践。通过平等对话、沟通求得互视和共视,形成“视界融合”,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理解来实现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观点上体现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仅仅是包容,还应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责任编辑:朱建堂]

AnEco-socialStudy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romaPost-modernPerspective

XUXiang-nong1,LULan2

(1.SchoolofManagement,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0,China;

2.SchoolofArtsandLaw,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0,China)

Abstract:Thepost-modernphilosophy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nthesocialecology,ecologicalcultureisfromtheperspectiv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hehumanitiescareandthetruemeaningoflife,formedtheideologicaleducationoftheecologicalvalueofsocialtheory.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reflectthelifeofthistruemeaningandvalueofcar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increasethecapacityofcommunity-han,toenhanceitssocialfunctionand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theeffectivenessofthework.Tobuildanew,followthehistoricaltrendand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thesocialecologyoftheprocess.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socialecology;Postmodernism包括欣赏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常常出现的那种凝固气氛,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达到彼此身心的愉悦,达到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再到“学会共同生活”的人性化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得到完善,同时也使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得到升华,最终进入人性自由和谐的审美境界,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每一个人的发展。

总之,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高度看,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态条件下,我们就可以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对人的主体性活动、社会发展的自觉参与进行解读。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就是为了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让我们的目光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表现形式,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最深沉、最本质的存在中,探索出一条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更具科学性、实践性,更具社会主义优势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张蓬.生态文化元理论问题检视[J].江海学刊,2003,(2).

[2]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余治平.“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J].江海学刊,2005,(6).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4.[5]张汝伦.思考与批判[M].上海:三联书店,1999.

[6]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7]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马库斯?福特,严明.价值形而上学语境中的高等教育[J].求实学刊,2005,(3).

[9]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1]杨沫.从人的生活世界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跃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10).[12]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13]张连国.生态文化理念传播规律与战略探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1).[14]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的哲学阐释[J].教育研究,2003,(1).

[15]怀特海.教育目的[M]//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杭州大学教育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14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1.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概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可以认为是一种概念,同时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通常认为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领域内的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同时,全球化也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的理念。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生产力迅速的发展,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全球社会向一个整体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全球化进程伴随着15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出现,然而,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化进程才真正地趋于成熟,并逐渐以成熟的态势和逼人的速度显著地在宏观上改变着世界格局。 实际上,全球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而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事物,它的本质特征在于通过自身的优势力量去跨越地理上的障碍,其中包括独立的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融合与一体化过程的增强。同时,这些超越了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国家又必须共同面对和克服在全球化过程中涌现的全球性问题,这就又使得全球化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现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全球化也属于一种认知工具,是我们更加全面的分析、观察

与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新视角、新背景与新框架。 而经济上的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提供服务、资本流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要前提与物质基础,为其他领域全球化的展开开辟了道路。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指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理念和方式。它要求从产品中抽离所有地域语言,国家或者地区和文化相关的元素,使之符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生活需求。例如,A公司生产一款口杯,在设计款式的同时,设计师把所有有需求的地区的生活习惯、文化理念融合到一起进行设计,把所有地区中的个性剔除,留其共性,从而生产出受不同地区喜爱的口杯。这就体现出了一种国际化生产趋势。 2.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联系 经济全球化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加速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地使世界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逐渐扩大,也更加紧密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使得世界经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那么,不可避免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知识对经济的作用也日渐加强,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强化,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实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日益扩大的当今世界,知识在生产力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经济融合、知识流动也促

2017中级社会工作法规和政策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7年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真题及答案 1、根据《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应达到()以上。 A.1/3 B.1/4 C.1/5 D.1/6 正确答案:A 解析:改进登记方式。在改进登记方式方面,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除要求应当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条件外,还要求专职工作人员中应有1/3以上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章程中应明确社会工作服务宗旨、范围和方式。故选A。 2、某市拟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为失独老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在当地只有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符合条件。根据《民政部、财务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若该市民政部门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则应事先向社会公示并经过同级()部门批准。 A.财政 B.审计 C.急件 D.发展改革正确答案:A 解析:购买程序,对只能从唯一服务提供机构购买的,向社会公示并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 3、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受理、调查审核职责的是() A.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B.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C.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D.县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正确答案:D 4、根据《特困人员认定办法》,下列已依法办理特困人员供养的人员中,应当及时终止供养的是() A.小华,16周岁,品学兼优,刚刚考入某市重点中学 B.小丽,19周岁,肢体残疾,刚刚到某福利企业就业 C.老王,65周岁,因盗窃罪被判缓刑2年 D.老李,70周岁,经过康复治疗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正确答案:A 5、张某一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张某儿子最近参加工作,民政部门终止了张某一家的低保待遇。张某认为,虽然儿子已就业,但是家庭收入仍然很低,应继续享受低保待遇。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张某依法可以() A.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B.申请复查,如对复查结果不服,可越级上访 C.申请仲裁,如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D.申请行政复议,如对复议决定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正确答案:D 6、根据《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年终结余资金可以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基金累计结余一般应不超过() A.当年筹集资金总额的20%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 趋势① 文军 2012-8-5 12:07:41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07年1期第113~119页 【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表现出了八个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强;(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社会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 【作者简介】文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2000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不仅是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繁多,而且相互之间错综复杂,难以辨识。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现象:一是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上,相对狭隘的社会学理论愈来愈融会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理论之中,社会学理论无论在理论旨趣和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上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论,以至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宣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社会理论的研究;二是在主流与非主流理论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不仅是由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

大并逐步渗透到了各种主流社会学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彼此交错,相互交织的局面,而且也是由于主流社会学理论内部本身开始发生分化,其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很难再维持长期以来的一贯统一的面相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还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在当代理论境遇和社会脉络(contexture)中,都开始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 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中已是如此分化和多样,以至于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性,使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也使主流社会学理论家难以对社会世界获得整体上的概念。今天,面对过于且越来越繁多的专业化理论,社会学家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宏观的、整体的方法来应对。犹如乔纳森·特纳(Jonathan H. Turner)和大卫·鲍兹(David E.Boyns)所指出的:在一个更具包容能力的有关社会世界是如何呈现的研究中,专业化理论会得到最好的发展,这种研究只有综合性的宏大理论才能提供。[1]与之相似,贝利(Kenneth D. Bailey)也像涂尔干一样主张社会学理论家应该研究复杂的现代社会,“唯有这样做,社会学才可以说自己是研究整体社会的,否则也就是研究社会的一部分而已”[2]。尽管有这么多人关注,但仍有一些人并不担忧社会学的目前状况。例如,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和菲利普·史密斯(Philip Smith)就认为,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及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都有助于该学科的整体发展。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学理论的这种过度分化状态,但在各种理论的分化之中出现各种多元综合的理论趋势将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针对当前社会学理论四分五裂的状况,许多西方社会学者认为理论家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特殊教育学必读书目

特殊教育学必读书目 《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3.《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 5.《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6.《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7.《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8.《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1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主杨鑫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11.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世界教育思想地图》檀传宝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14.《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丹尼尔.科顿姆著,仇蓓玲卫馨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15.《社会科学的哲学》张庆熊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年10月 16.《特殊教育导论》Daniel, Kauffman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休厄德、肖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04出版) 18.《中国特殊教育基础》陈云英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01出版)19.《特殊教育哲学基础》方俊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5出版)20.《特殊教育基础》盛永进 21. 言语治疗学:康复治疗学专业李胜利华夏出版社2007-06出版 杂志: 《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学报》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试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对老龄问题更为关注。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老年人问题。本文旨在探析老年人养老问题及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政策与社区照顾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社会政策社区照顾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这标志着在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联合国相关机构认为,在2020年到2040年期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从11.5%急剧升至21.4%。李浩等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80岁及以上老年人VI将达 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①与瑞典、El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 人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已经1—3万美元相比,②中国面临着“老龄社会”来临带来的“未 富先老”的巨大养老压力。 养老问题,包括经济供养和日常照顾服务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血药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③从社会发展来看,家庭养老不仅体现了待机之间经济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 的是体现了供养双方精神上的互相慰藉,在家庭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代替的,这是家庭养老的优点所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人口流动的加剧,人的个人意识增强,传统大家庭的观念逐渐淡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家庭、老年人家庭日益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逐渐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在此背景下,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等社区资源在内的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尝试,成为继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现代机构养老之外的第三种养老模式。 “本文将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牛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H问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照顺项目。包含两层涵义:①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②动员社区力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包括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RP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过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① 李浩:《浅谈养老机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2007年第4期 ② 屠瑾:《社会保障基金的危机与治理》,《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拉什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类型,而是一种文化范式。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的意义状况。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消解差异,因此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文化领域消除分化和差异的过程。 如今,“后现代主义”一词已是家喻户晓了。在不少国家里,那些发行量很大的报纸连篇累牍地登载论述后现代主义的文章。电视里播放着无数的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节目。从洛杉矶到柏林,发型设计师和年轻人经常光顾的时装店的营业员都听说过后现代主义,甚至可能对它还有自己的观点。在世界的主要都市里,那些能说会道的出租车司机总会把客人载到他们城市的市区,在那里就会发现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物。 后现代主义一词在流行的同时,也变成了某种到处传播的陈词滥调。只要与文化沾上一星半点关系的学术刊物,都发表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专稿。各类出版社也不怕难为情地争相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自己的新丛书装门面,有的就直接把后现代主义标在书名中。然而,后现代主义一词却使不少具有左倾政治信念的严肃学者和知识分子感到心里很不自在。一些刊物的编辑自豪地宣称,他们从未刊登过一篇有关后现代性的文章。1987年12月在法兰克福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领袖人物格洛茨(P.Glotz )召集的德国社会主义知识界的一次历史性集会上,“后现代”一词频繁出现,当然,它只不过作为一个被嘲笑的字眼出现而已,而非漫骂。 可是当1989年夏我着手写作本书的时候,后现代主义已由5年前仅局限在对城市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的争论,发展成为知识分子和公众生活中的主要趋势,尤其对于年轻知识分子,后现代主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教师必看的100本书籍.

教师必看的100本书籍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已经编好)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 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 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7、《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8、《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 10、《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 1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1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 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 14、《孩子们!你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 15、《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 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7、《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国)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19、《教育诗》[苏]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三七作家,专门在2003-02-13的《南方周末》上推荐此书) 20、《大教育论》1957年,[捷克]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九章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社会政策及其目标与功能 社会政策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 社会政策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19世纪80年代后期,德国制定实施了大量的社会保险法案,标志着政府大规模介入社会福利领域的开始。 一、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政府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特征】: 1、社会性的目标 社会政策最基本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基本需要,其次是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2、社会性的价值 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关照的价值,政府通过社会政策去维护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关照困难群体,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3、基本需要原则 基本内容:向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为其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 4、福利性的原则(区别经济政策) 是指与商业性运行原则相对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不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尤其是贫弱群体的特殊需要去分配财富和提供服务。 5、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社会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6、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协调

二、社会政策的目标 1、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政府应该确立以需要为导向的社会政策目标,在制定社会政策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社会成员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社会福利的水平、结构和具体项目。 2、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3、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 【历年真题】(单选) 社会政策是( c )。 a.政府的文件 b.人们对政府的要求 c.政府所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d.社会的规定 三、社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收入再分配功能 解决劳动者通过工作,在市场里获得初次分配时出现的不平等问题,弥补困难群体在市场性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构建平等、公平、和谐的阶级和阶层关系。 2、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功能 通过公共投入的方式去增大人力资本和发展各项事业。 3、社会控制功能 控制人的不良行为和各种社会问题发生及其危害的制度与机制。 社会控制除了采取法律规范和社会教化的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政策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满足各种基本的需要,从而防止和降低社会中越轨行为的发生。 (二)经济功能 1、人力资本投资功能 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投资于教育与健康等领域,使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总量大大提高,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答案】C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答案】A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答案】C 【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答案】B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完整word版)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版本1

一、填空 1.权威关系 分为共同的权威关系和分离的权威关系。两者都易出现超范围使用权利的情况。 2.信任关系 最简单的信任关系包括权威委托人和受托人 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四个阶段:平等式部落社会、等级制部落社会、政治阶级分层社会、 经济阶级结构社会 4.实践的逻辑的四个特点:紧迫性、经济必须条件的约束、模糊性、总体性 5.四种“客观系统”:功能性的、非功能性的、变态功能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性的 6.“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行为来解 释系统的行为。 二、名词解释 1.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行为来解释系 统的行为。 2.后实证主义:4 个基本假设:第一,所有科学资料都受理论指导。事实与理论的区分既 不是出于认识论上的,也不是出于本体论上的需要,而是出于分析上的需要;第二,科学成果并不紧紧依赖经验证明;第三,一般性理论的形成是武断和平行的,而不是怀疑性和垂直的;第四,只有当经验事实的变化为新的理论所认识后,才会出现科学观念的根本变化。 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化和非商品化的活动,被 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所侵蚀。 4.共识真理:个理论或语句的真假值,取决于该理论或语句的描述是否跟外在世界相 吻合。证成真理也就是要证成命题或理论是否符合真实性这一条件,就是要证成有关真理的命题或假设是否与“符指”、实在相符合,是否能得到观察材料的支持,得到证认的假设、命题具有了普遍的阐释力;证成理论、命题的真理性条件不在语言自身。 5.结构二重性是指结构即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 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 6.双向合作风险治理模式:即风险治理的主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有个别的民族政府来承 担。在全球风险社会中,风险治理的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社区、非盈利组织,并在他们之间构筑起共同治理风险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建立起资源、信息交流与互补的民族内部平台,在各民族之间突破国界建立起风险治理的国际网络和国际间的信任平台,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风险治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世界风险社会的风险治理要求,全球化在增大对国家提供的保障和管理方面的需要的同时,也降低了民族国家有效发挥其风险治理的能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政治全球化领域出现了一个政治上的“权力真空”,人类的大量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力量得不到跨国性机制的有效约束,当出现了超越民族国家的地区性和全球性风险时,缺少有效的世界性的机制来弥补这个“权力真空”。因此,只有建立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机制才可能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国际间的力量,来共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 7.自反性现代化指:指创造性地(自我)毁灭整整一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能 性......。自反性现代化意味着由另一种现代性对工业社会形态首先进行抽离、接着进行重新嵌合。因此,现代社会凭借其内在活力暗中削弱着。在这个新阶段中,进步可能会转化为自我毁灭,一种现代化削弱并改变另一种现代化。 8.惯习: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阻止事件,生产这里是,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 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

第一讲社会政策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 2、理解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一般性原理。包括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功能及基本运行方式; 3、掌握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以及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4、了解社工专业人才建设的法规与政策; 5、理解社工专业人才队伍中长期规划,包括主要任务、政策目标、重点工程以及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政策。 第二部分:内容辅导 一、社会政策 (一)基本含义 从属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发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指政府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二)主要内容 社会政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特殊人群权利保护政策,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政策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策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如司法矫治便是新兴的社会政策。 (三)特点 1.目标的社会性; 2.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 3.满足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基本需要; 4.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5.坚持福利性; 6.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四)基本目标

1.满足民生需要; 2.保护人权; 3.维护社会公平; 4.解决社会问题; 5.促进社会和谐。 (五)主要功能 1.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激励劳动积极性】; 2.社会功能【收入再分配、社会建设、社会控制】; 3.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节利益矛盾、增强执政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六)基本原则 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2.以人为本、尊重人权;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社会保护; 5.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二、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类型: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2.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公民、其他党派)。 特点:1.主动性;2.多元性;3.权威性。 角色:1.政策制定者;2.政策实施者;3.政策评估者;4.政策调整者;5资源提供者。 (二)社会政策的对象 类型:1.普遍性对象——全体公民;2.选择性对象——部分公民。 特点:1.被动性;2.差异性;3.连带性。 角色:1.政策诉求者;2.政策接受者;3.信息提供者。 (三)社会政策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四)资源调动方式 1.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 2.各类社会力量对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投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