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5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5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5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5.1 考点难点归纳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是指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一种状态。失业一般分为三类:磨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磨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前两种失业被认为难以消除,故充分就业目标是针对非自愿失业而论的。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及经济增长。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1)支出类: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2)收入类:变动税收和公债。

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1)政府购买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其作用最为直接。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政府购买乘数。(2)政府转移支付通过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作用于总需求,对国民收入影响程度取决于转移支付乘数。(3)政府税收作用途径有两条:一是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二是税率高低将改变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税收乘数。

自动稳定器: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变量或者说干扰对GDP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的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这些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经济波动幅度的内在作用,但是自动稳定器无法消除经济波动。

财政思想的演变:(1)年度平衡预算:以实现每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为目标。(2)周期平衡预算:用经济繁荣阶段的预算盈余弥补萧条阶段的预算赤字,以实现一个经济周期内的收支平衡为目标。(3)功能财政思想:以反经济周期的需要利用预算赤字与预算盈余,无须刻意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主动地积极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该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

使它受到了怀疑。

财政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1)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影响时滞。(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首先是乘数难以准确确定,其次在财政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阶段中,需求可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3)“挤出效应”。

3.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

(1)中央银行是一国的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商业银行则是以经营信贷业务而获取利润的经济单位。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具有某些制度规定,准备金制度和贴现制度构成了货币政策的制度基础。

(2)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e d d r r R D r R

D +==和(D 为活期存款总额,R 为原始存款,d r 为存款准备金

率,e r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c e d r r r k ++=1

,其中c r 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

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 =D +C u ,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 (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e d c c e

d u u

e d u u r r r r D

R D R D C D C R R C D C H M +++=+++=+++=11 (3)货币政策三大工具:①调整再贴现率;②公开市场业务;③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三大货币工具的特点:①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增加。改变再贴现率是一项被动的政策,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配合。②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当需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时,央行可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当需要遏制通货膨胀以防止经济过热时,可进行反向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使用的政策工具,具有主动灵活的优点。③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的比例。提高(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不仅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缩减(扩增),还会缩小(扩大)货币乘数,引起银行信用的多倍紧缩(扩张)。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金融市场是一种强有力的调节措施,见效也快,但易引起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

其他货币工具:①选择性信贷控制。②道义劝告。

(4)货币政策作用机制。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从而作用于总需求,达到影响国民收入的目的。

(5)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①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影响时滞。②货币流通速度。③流动性陷阱。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2.1 概念题

1.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金融联考2004研;东南大学2002研;北方交大2002研;上海财大2001研;北京化工大学2005研;北邮2006研;对外经贸大学2006研;南航2006研)

2.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full-employment surplus)(武大2000研)

3.货币创造(厦门大学1998研)

4.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武大2002研;东南大学2002研;北师大2006研)5.法定存款准备金(武大2003研)

6.法定准备金率(上海财大1996研)

7.功能财政(武大2000研)

8.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中国海洋大学2002研;中南财大2000研;人大1998研;北航2006研;上海理工大学2006研)

9.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上海财大2000研;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南航2006研)

10.派生存款(中南财大2000研)

11.货币供给调控机制(厦门大学2000研)

12.再贴现(北师大2001研)

13.实际货币供给(中央财大1997研)

14.信用创造论(Theory of Credit Creation)(中央财大1998研)

15.货币政策时滞(人大1999研)

1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厦门大学1998研)

17.贴现率

18.相机抉择(华南师大2004研;东华大学2006研)

19.单一货币规则

20.公债的资产效应(assets effects of public debt)

21.公债中性(government bonds neutrality)

5.2.2 简答题

1.什么是公债的货币效应?(对外经贸大学2002研)

2.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北京工商大学2003研;北京工商大学2005研)

3.说明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局限性。(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

4.简述不同的政策工具有哪些主要标准?(北师大2001研)

5.利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配合才能有效地治理经济衰退?(南开大学 2000研)

6.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主要是通过哪些制度得到发挥的?(中南财大2001研)

7.简要叙述国家预算的功能。(对外经贸大学 2002研)

8.简述政府的财政政策原理。(对外经贸大学 2003研)

9.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中南财大2000研)

10.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10.假设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项债券增加调节宏观经济,

(1)央行这一行为通过哪几个环节最后对总需求施加影响?

(2)在各个环节上会遇到哪些可能的干扰?(南京大学2006研)

11.什么是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12.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12.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工具。(华中师范大学研)

13. 述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具体操作。

14.设想这样一种经济现实:中国经济疲软一年,实际GDP 的增长率处于较低水平(例如6%),对外出口发展受到限制,通胀率不高(如1%),但是居民储蓄处于较高水平,并仍显示出强劲增长态势,如果宏观管理层决意扩大财政赤字,请问:(1)其意图何在?(2)应采取何种方式?(3)“挤出效应”是否会显著?(4)货币政策应如何配合?

15.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

16.简述宏观经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17. 什么是动态不一致?简述在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遵循单一规则的重要性。(南开大学2006研)

5.2.3 计算题

1.假设一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为C=600+0.8Y ,投资函数为I=400-50r ,政府购买为G=200,货币需求函数为L=250+0.5Y -125r ,货币供给M G =1250(单位均是亿美元),价格

水平P=1,试求:

(1)IS 和LM 的方程。

(2)均衡收入和利率。

(3)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

(4)设充分就业收入为Y *=5000(亿美元),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购买?

(5)若用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量?

(6)画草图表示(4)和(5)。(复旦大学2001研)

2.某商业银行体系共持有准备金300亿元,公众持有的通货数量为100亿元,中央银行对活期存款和非个人定期存款规定的法定准备率分别为15%和10%,据测算,流通中现金漏损率(现金/活期存款)为25%,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为5%,而非个人定期存款比率为50%。试求:

(1)活期存款乘数;

(2)货币乘数;(指狭义货币M 1)

(3)狭义货币供应量M 1。(东南大学2003研)

3.假设现金存款比率38.0==D C r u c ,准备金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 =0.18,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4.假设某经济的社会消费函数C =300+0.8Y d ,私人意愿投资I =200,税收函数T =0.2Y

(单位为亿美元)。求:

(1)均衡收入为2000亿美元时,政府支出(不考虑转移支付)必须是多少?预算盈余还是赤字?

(2)政府支出不变,而税收提高为T =0.25Y ,均衡收入是多少?这时预算将如何变化?

5.假设LM 方程为Y =500+25r (货币需求L =0.2Y -0.5r ,货币供给M s =100),IS 方

程为Y =950-50r (消费C =40+0.8Y d ,税收T =50,投资I =140-10r )。求:

(1)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

(2)当政府支出从50增加到80时的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水平各为多少?

(3)为什么均衡时收入的增加量小于IS 曲线的右移量?

6.(1)如果消费需求C=100+0.8Y d (这里Y d 为可支配收入),投资需求I=150-6r ,税

收T x =50,政府支出G=40,求解产出市场均衡的IS 方程。

(2)如果经济的名义货币供给为150,货币需求为0.2y -4r ,在P=1时,LM 方程为y=750+20r ;在P=1.5时,LM 方程为y=500+20r ,求解在1、1.5的价格水平下使产出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到达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

(3)如果在P=1的价格水平下,名义货币供给从150下降到125和100,货币市场与产出市场的均衡有何变化?

5.2.4 论述题

1.试述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主要操作工具的运用。(华中科技2004研)

2.生活中,在肯定货币能动作用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的常态是怎样的?(人大1999研)

3.决定货币供给的主要变量是什么?它们分别由哪些集团所掌握?(人行1993研;人行2001研)

4.“货币供给新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与“旧论”比较,“新论”新颖之处何在?(复旦大学1999研)

5.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10月29日开始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自1995年7月以来,央行首次上调存贷款利率。请结合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学原理分析利率调整的原因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

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7月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7.5%提高到8%。2006年8月15日,再次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提高到8.5%。同时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85%提高到6.12%。请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上述政策的原因和该政策对宏观经济将产生的影响。(南开大学2007研)

6.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形式及其适应的范围。(上海交大2000研)

7.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人行1999研)

8.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原理出发,评析1998年以来我国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及其效果。(中央财大2000研)

9.试评述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主张。(南开大学2000研)

10.试述微观主体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人大2001研)

11.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上有何分歧?(厦门大学2000研)

12.政策分析

5月19日,央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简称121文),对规范房地产信贷做出细致、精确的规定: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法定准备金率上调1%。从9月21日起,除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必须将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至7%。

你认为上述政策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另外,为什么央行采用了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手段而不是上调利率?(北京交大2004研)

13.哪些制度性安排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不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承诺的可信任性?

14.用IS-LM 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

15.为什么必须重视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为什么又必须从宏观角度考察货币需

求?

16.假设经济处于衰退阶段,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何使用才能加速其复苏?若没有这些政策又会发生什么呢?

17.在美联储90年代以来的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中,货币量已基本不被视为货币调控的中介目标,这与货币主义倡导的货币调控中介目标截然不同。

(1)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学家建议美联储选择联邦基金利率(r )目标的货币规则)(5.0)(5.0%2*

*πππ-+-++=y y r 。其中:π是过去一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y 是最近衡量的实际GDP ;*y 是经济自然产出水平;*π是美联储的通货膨胀目标。试解释这个确定利率规则背后的逻辑。

(3)一些经济学家支持这种货币规则,但认为π和y 应该是通货膨胀和产量的未来预期值。用预期值而不用实际值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人大2006研)

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5.3.1 概念题

1.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 ):又称“内在稳定器(built -in stabilizer )”。是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2.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full -employment surplus ):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具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的反映财政政策预算状况的影响。第二,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但这一概念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

3.货币创造:又称为“信用创造”。指在整个银行系统中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商业银行收存一笔现金,其中一部分按法定准备金率保留作为准备金,其余部分(超额准备金)可用来进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以增加银行收益。一般以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方式支付,因而创造出一笔派生存款。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可以开出支票使用这存款。收款人可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这第二家银行由于存款增加,又可将其中超额准备金部分贷放出去,创造出另一笔派生存款。如此类推,银行系统将可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创造货币的先决条件是有人借款。由一笔原始存款创造出的派生存款的数量取决于法定

准备金比率的大小和现金漏损情况,即借款人在借款中持有现金而不保持活期存款的比例。

4.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参见简答题第2题。

5.法定存款准备金: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以外的那部分存款当作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债券投资。正是这一较小比率的准备金支持着活期存款的创造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

6.法定准备金率: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银行系统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度便下降。相反,当准备金率降低时,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便上升。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收缩的措施;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扩张的措施,最终都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

7.功能财政:又称为“职能财政”或“机能财政”,是关于国家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勒纳于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功能财政”的预算准则。他认为,功能财政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政府的财政政策、政府的开支与税收、政府的债务收入与债务清偿、政府的新货币发行与货币收缩等政策的运用,都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对经济所产生的结果,而不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是否遵循了既定的传统学说,顾虑这些传统学说是否好听。也就是说,在勒纳看来,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不能够只是以实现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作为财政的最终目标。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税收、国家债务等财政分配工具来调节经济。为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需要经常调整总支出。当总支出太低时,增加政府支出;当总支出太高时,增加税收。为获得导致最需要的投资水平的利息率,利用政府举债或债务清偿,调整社会持有的货币和公债的相对份额。同时,在必要时,政府可以印刷钞票、窖藏货币或毁掉货币。总之,“功能财政论”的意图是要政府不必局限于年度预算收支平衡,而应当保持国民经济整体的均衡。功能财政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但是,功能财政理论是一个宏观静态而非宏观动态的理论,它只对短期的周期波动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而完全忽视了长期经济增长问题。而且,由于在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问题是需逐渐提高投资率和储蓄率,而不仅是通过调整总支出来治愈衰退和通货膨胀,因而它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8.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票据等),以期调节信用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活动,是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之一。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是:(1)通过政府债券的买卖活动收缩或扩大会员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这些银行的信贷能力;(2)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市场利率;(3)通过影响利率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4)为政府证券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实施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例如,经济扩张时,实行卖出政府债券的政策,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它的信贷能力,促使贷款利率上涨,遏制过度的投资需求。经济萧条时,则买进政府债券,以便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扩大它们的信贷能力,促使利息率下降,从而扩大投资需求。

作为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主要体现在:(1)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2)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主动出击”,避免“被动等待”;(3)公开市场业

务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也可以进行连续性、经常性、试探性甚至逆向性操作,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

但是,公开市场操作受到诸如商业周期、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必须具备一个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

9.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 ):又称为货币基础、货币基数。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的大小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所以也称高能货币(High powered money )。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项目,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其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这会使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按照乘数理论,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发放贷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使银行体系内不断进行的派生存款过程部分中止。但一般来说,除季节性变动外,公众持有的现金额度比较稳定。基础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属性:第一,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第二,负债性,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第三,扩张性,能被商业银行吸收作为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扩张的功能。第四,初始来源惟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不能来源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来源于公众。

10.派生存款: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它是商业银行在其超额储备的基础上,将负债贷款转化为存款货币,这是商业银行货币的主要部分。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受其掌握的原始存款(商业银行掌握的部分基础货币)的限制,即支付能力或清偿能力的限制。因而,中央银行经常根据货币政策需要松紧银根,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吞吐基础货币,改变货币派生存款的能力。派生存款创造理论极限公式为: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存款准备率),所以派生存款倍数理论上(不考虑现金漏损率等因素)等于存款准备率的倒数。

11.货币供给调控机制: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选择具体的调控形式(或者中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生产率水平等),运用合适的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以及诸部分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而组成一个完整的调控运行机制。它是一个以信用创造论为基础,与中央银行体制的存在密切联系,与内在诸因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

12.再贴现:指商业银行将已同客户办理过贴现的未到期的第一流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要求付给现款的一种行为。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的形式之一。再贴现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公布,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再贴现率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在传导机制上,商业银行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中央银行的贷款时,便会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其结果就会使得信用量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增加。中央银行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的政策效用,以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并改变资金流向。

13.实际货币供给:指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供给,用真实物品和劳务表示。将名义货币供给s M 与一般物价指数P 相除后,可得到实际货币供给

P M s / ,从公式可以看出实际货币给受名义货币供给与一般物价水平的综合影响。

14.信用创造论(Theory of Credit Creation):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信用学说,认为银行具有无限创造信用的能力,而供应信用即是创造资本。信用创造论这一学说首先由英国经济学家J·劳提出,认为银行以提供信用的方式发行一种银行信用,银行通过信用的供应就能提供丰富货币,给经济以最初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可以促使经济繁荣,就可带来更多的产品和利润,所以信用是能够带来利润的生产资本。银行提供信用就是创造货币、创造财富、创造资本。后来,德国经济学家A·韩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而且他被公认为信用创造论的最主要的代表人。他认为资本形成是信用扩张而非储蓄的结果。信用扩张是银行的特殊功能,主张银行授信业务优于受信业务,银行可以无限制地创造信用,以信用扩张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按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信用是信贷资本运动形式,银行可创造信用,但不能创造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而且不存在无限创造信用的能力。

15.货币政策时滞: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它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就成了问题。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指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经济形势出现到央行实际采取行动所经历的时间,它又可细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开始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因素;而外部时滞则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外部时滞较长。

1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它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部传导机制,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一是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的过程,即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

在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前者的理论思想可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形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就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表示为:M→r→I→E→Y。在这个过程中,利率是最主要的环节,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与凯恩斯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可用符号表示为:M→E→I→Y。

17.贴现率:指将未来支付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有时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但未到期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贴现率政策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提高,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

18.相机抉择: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根据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相机抉择一般具有三种搭配方式:(1)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搭配;(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实行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19.单一货币规则:货币主义的一项政策主张。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是货币政策惟一的最佳选择。他认为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即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惟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公开宣布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并且只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适应,通货膨胀就会被抑制。这种使货币供给量在一定时期(如一年)按固定的比例增长的主张被称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这一政策主张包括了两重含义:(1)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支配因素,即惟一控制指标。(2)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主张以既定的数量规则来防止货币政策的摇摆性。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与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相联系的,即认为,私营经济具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短期经济不稳定的基本原因就是政府当局反复无常的干预,认为政府的惟一任务就是为私营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因此,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使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

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如何界定货币数量的范围;第二,如何确定货币数量的增长率;第三,货币数量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有所变

动。弗里德曼把货币数量的范围界定为流通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亦即

M;

2

关于货币增长率的确定,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并且货币增长率一经确定是不允许随便变动的,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变动,应事先宣布并尽量缩小变动范围。

20.公债的资产效应(assets effects of public debt):指公债发行所产生的稳定经济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点:①公债发行在经济不景气时能够扩大消费支出,而在经济景气时能够抑制消费支出;②公债发行可能导致劳动意愿、投资意愿下降以及资本积累减少;

③公债的利息支付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萧条时期,公债利息支付会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繁荣时期,公债的利息支付会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21.公债中性(government bonds neutrality):指在宏观经济中公债的发行不会引起投资和储蓄的变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会刺激经济扩张,且政府以债券和税收筹资的效果是等价的。公债中性需要以下条件:①个人寿命无限期长;②个人和政府的借贷利率相同;

③未来的税收具有可预见性;④税收是对经济总额课税;⑤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的动态特征是已知的。由于以上条件,经济中的实际利率、投资和消费将保持恒定,不会随着税收和预算赤字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随着初始债务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债券是靠将来的税收偿还的;公债可以减少当前的税收,但会导致更多的将来的税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会意识到公债仅仅改变了税收时间,没有减少税收总量,他们储蓄相当于未来征税的收入以备将来纳税,因而,当前人们可支配的财富数量与政府增加税收筹资的效果一样。政府以债券代替税收对个体决策的影响是增加了私人储蓄,经济中的储蓄总量大体不变,所有家庭多储蓄的部分恰好抵消了政府支出的扩大,经济仍然处于原来的均衡状态。公债的发行并没有引起利率的提高和投资的增加,因而是中性的。

5.3.2简答题

1.什么是公债的货币效应?(对外经贸大学2002研)

答:公债的货币效应一般指公债的货币供给效应。公债对货币供给的效应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债的发行引起的信用扩张效应,另一方面是公债流通产生的货币扩张效应。

(1) 公债的信用扩张效应

公债是以国家税收为经济担保,向社会和公众负债的行为,只要国家存在就不会存在偿还危机,而且其收益率一般不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使公债具备了与货币几乎一样的信用水平。因而公债的债权人在失去原有的货币资金使用权以后,又可以用公债作担保或抵押取得银行贷款或向其他主体拆借资金,这样,公债就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信用工具,被广泛用于一般的金融信贷之中,其结果必然是加速资金周转,导致信贷规模的扩张。 公债的发行和增长,某种状况下还会突破金融系统原有的信贷平衡状态。为了吸引足够多的人们购买公债,除了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强制手段外,一般都是以其较高的信用水平和利率水平来吸引投资者。由于高利率和高信用的吸引,一部分未来要存入银行的资金势必会转而流向公债,甚至会将原有银行存款取出购买公债,其结果是使银行的存款规模相对萎缩,原有的平衡状况受到破坏。

(2) 公债的货币扩张效应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事实上已经由国家的强制担保赋予了公债券。因此,只有当国家明令禁止,而且可以完全禁止公债流通的条件下,才能保证公债的发行不导致货币扩张。然而,要完全禁止公债流通,在一般条件下是极难做到的。比如在1988年以前,我国的公债券既不允许上市交易,也不准流通使用,可实际上仍有不少人用国库券买东西,10元抵8元,或10元抵5元不等。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公债在相应的货币之外充当了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事实上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这种情况不仅造成公债的流通成本较高,如果经济出现波动,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也会高,所以公债规模越大,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对国家调控能力的影响就越大。

2.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 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北京工商大学2003研;北京工商大学2005研)

答: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e d d r r R D r R

D +==和(D 为活期

存款总额,R 为原始存款,d r 为存款准备金率,e r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在存款创造

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c e d r r r k ++=1

,其中c r 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

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 =D +C u ,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 (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e d c c e

d u u

e d u u r r r r D

R D R D C D C R R C D C H M +++=+++=+++=11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例。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控制准备金和调整准备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3.说明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局限性。(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

答:(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

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2)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局限性表现在:

①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公众一般说来支出会增加,而且物价上升快时,公众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而希望尽快花费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这无异在流通领域增加了货币供给量。这时候,即使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也无法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反之,当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意味着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速度放慢,意味着货币需求减少,如果货币供给增加量和货币需求增加量相等,LM曲线就不会移动,因而利率和收入也不会变动。

②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那时候,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即使从反通货膨胀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控制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很小。因为物价的上升若是由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垄断厂商为获取高额利润引起,中央银行想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了。

③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尤其是,市场利率变动以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相应变动。利率下降以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一个过程,利率上升以后,厂商缩小生产规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要花很长时间,但执行后到产生效果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情况有可能发生和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的变化。比方说,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但未到这一政策效果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就已转入繁荣,物价已开始较快地上升,则原来扩张性货币政策不是反衰退,却为加剧通货膨胀,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4.简述不同的政策工具有哪些主要标准?(北师大2001研)

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选择任何一项政策工具时首先要考虑这项政策能否达到所追求的这些目标。评论不同政策工具的主要标准有:

(1)政策工具达到目标的有效性: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有些政策可能比另一些政策有效;在有些情况下,私人部门的行动可能会抵消政策工具的效果。

(2)对产出构成的影响:同样是增加或降低一定量的总需求,有些政策扩大的是公共

部门,有些政策是增加当前消费,有些政策是刺激私人部门投资。

(3)影响的范围:一些政策影响范围较小,如扩张或紧缩货币的政策主要对依靠贷款的企业或银行有直接影响,而像减税这样的政策则往往有较广泛的影响。

(4)执行的灵活性和速度:一些政策(如扩大货币供给)会比另一些政策(如减税)更有灵活性,执行起来也会更快。

(5)政策后果的确定性程度:一些政策的后果比另一些政策的后果可能更不确定,例如,减税会不会增加消费,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会不会使厂商增加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预期,从而使政策效果很不确定。

(6)非意图的副作用:一些政策往往会产生不希望有的副作用。

5.利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配合才能有效地治理经济衰退?(南开大学2000研)

答: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包括对铸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的管理。在货币供给中,占比例最大的不是铸币和纸币,而是活期存款,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主要是对活期存款的管理,而对活期存款进行管理的关键是准备金。因此,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措施管理准备金,来实现对货币供给的管理。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其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和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总需求水平。由于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因此,总需求水平的变动又可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而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产生影响。在实践中,上述影响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

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基本类型。使用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是逆风向调节。当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政府通过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水平,以刺激有效需求。

货币政策包括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基本类型。政府使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是逆风向调节。当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失业增加时,货币当局通常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降低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等手段降低利息率水平,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

也就说,当经济衰退时,应该同时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财政,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相互协调,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有效地调节。

6.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主要是通过哪些制度得到发挥的?(中南财大2001研)

答:自动稳定器又称为“内在稳定器(built in stabilizer)”。是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财政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7.简要叙述国家预算的功能。(对外经贸大学 2002研)

答: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和改进我国国家预算制度,是新时期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

国家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具体表现如下:

(1)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成为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

(2)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过程,决算则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

(3)国家预算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

(4)由于国家预算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批方能生效,因而又是国家的重要的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与监督。

8.简述政府的财政政策原理。(对外经贸大学 2003研)

答: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其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西方经济学认为,财政政策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政府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刺激总支出,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相反,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时候,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当失业率连续两三个月超过一定数值,或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两三个月下降时,政府就要考虑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措施;反之,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幅度超过一定限度时,政府就要考虑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措施。

9.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中南财大2000研)

答:(1)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积极主动地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

(2)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尽管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时间较长,效果也不理想,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即削减

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施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3)该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因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这种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①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②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第一,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第二,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③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还存在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息率提高,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即发生挤出效应。所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

10.假设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项债券增加调节宏观经济,

(1)央行这一行为通过哪几个环节最后对总需求施加影响?

(2)在各个环节上会遇到哪些可能的干扰?(南京大学2006研)

答:(1)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项债券增加来调节宏观经济,其对总需求的传导路径为:债券购买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市场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

从传导路径上可见,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要对总需求施加影响,通常要经过以上环节的相互作用。

(2)“债券购买增加→货币供给增加”这一环节可能遇到的干扰有:政府购买债券时存在着债券种类的选择问题:政府可以选择国库券、汇票、期票等;政府还要决定债券的时间长短:政府可以购买短期债券或长期债券。债券的种类和时间长短不同,对货币供给以及整个经济的影响也就不相同。

“货币供给增加→市场利率下降”这一环节可能遇到的干扰有:货币供给增加有可能不会导致利率的下降,比如陷入流动性陷阱时,货币供给增加有可能对利率没有影响。

“市场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这一环节可能遇到的干扰有:投资有可能不受利率的影响,投资独立于利率,如在流动性陷阱中,人们只会持有货币,而不是去投资。

“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这一环节可能遇到的干扰有: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如果其他需求下降,就有可能抵消投资需求增加对总需求的正的影响,导致投资需求增加,但是总需求未必增加。

11.什么是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宏观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是指西方国家财政制度本身的某些特点,使它们自身具有某种调节经济、促进经济稳定的功能。其主要内容有:

(1)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所得税一般有起征点规定、抵扣规定与累进税率规定。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收入减少,税收自动减少,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下降,从而减缓了经济下降的程度;而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收入增加,税收自动上升,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过快增长,从而减缓了经济膨胀的程度。

(2)失业救济金和福利开支。失业救济金和福利开支都有一定的发放标准,发放的多少取决于失业人数的多少和他们收入水平的高低。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增加,个人收入减少,领取失业救济金和需要政府救济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金和各项福利支出自动增加,这有助于增加社会总需求,抑制经济衰退;相反,在经济扩张和通货膨胀时期,失业人数减少,个人收入增加,领取失业救济金和需要政府救济的人数减少,失业救济金和各项福利支

出自动减少,这有助于减少社会总需求,抑制经济的过度扩张。

(3)农产品的支持价格。西方国家对其农产品一般多采取支持价格,将农产品价格维持在某一水平上。在萧条期,农产品价格下跌,政府通过增加收购农产品,提高价格,增加农场主的收入;在膨胀时期,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通过抛售农产品,稳定农产品价格,阻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农产品的支持价格也有自动稳定功能。

12.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

(2)物价稳定,即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

(3)经济增长,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

12.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工具。(华中师范大学2007研)

答:(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即

①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②价格稳定。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③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④国际收支平衡。

(2)要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政府运用的各种政策手段,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主要有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

①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和公债几个部分。

a. 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财政政策的有力手段。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反之,当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

b.转移支付能够通过转移支付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但乘数效应要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

c.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正因为如此,税收可作为实行财政政策的有力手段之一。

d.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政府公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另一方面又能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水平。因此,公债也是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工具。

②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率等。

a.再贴现率政策。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b.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是目前中央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运用这种政策手段有着比用其他手段更多的灵活性。

c.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只要留出更少的准备金。

d.货币政策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工具,还有一些其他工具,如道义劝告。所谓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13.简述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具体操作。

答:(1)税率。主要作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政府降低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提高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2)政府购买:具体作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减少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3)转移支付:具体作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转移支付,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14.设想这样一种经济现实:中国经济疲软一年,实际GDP的增长率处于较低水平(例如6%),对外出口发展受到限制,通胀率不高(如1%),但是居民储蓄处于较高水平,并仍显示出强劲增长态势,如果宏观管理层决意扩大财政赤字,请问:(1)其意图何在?(2)应采取何种方式?(3)“挤出效应”是否会显著?(4)货币政策应如何配合?

答:题中的经济现实说明我国的需求不足,居民宁愿储蓄也不愿意消费,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

(1)宏观管理层决议扩大财政赤字,实际上是为了扩大政府支出,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投资需求的增加,根据乘数效用,政府支出会成倍增加国民收入,从而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政府投资增加刺激需求,也可以促进物价水平的上涨。

(2)对于我国来说,扩大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是发行国债。由于我国法律规定财政部门不能向中央银行借款,财政部门为了获得政府支出所需要的资金,最可行的办法是提高税率和发行国债,但在社会需求不高的情况下,提高税率的办法自然不符合宏观调控的目的,所以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发行国债。

(3)由于我国的居民储蓄处于较高水平,而政府支出的方向主要是和民间投资不相冲突的基础设施方面,所以在这种经济现实下,政府指出的增加的挤出效应并不显著。

(4)在经济紧缩阶段,我国在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同时,为了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货币政策方面应该实行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货币供应量,从而适当提高物价水平,以促进整个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15.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

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总的来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都是一致的,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使用的政策工具和作用不尽相同,各有其局限性。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通常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除了以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一般模式,财政、货币政策还可呈中性状态。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政收支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的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指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稳定地增长,维持物价稳定的政策。若将中性货币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配合。

16.简述宏观经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执行中有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时滞效应。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的作用不是即时的,而是存在时滞效应。时滞效应包括两种:一种是内部时滞,即着手制定政策所花费的时间;另一种是外部时滞,即政策行为对经济影响的时间。内部时滞可以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①认识时滞,是指经济扰动出现的时点和政策制定者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的时点之间的那段时间。一般而言,在要求政策扩张时,认识时滞较短,在要求政策紧缩时,认识时滞较长。②决策时滞,是指认识到要采取行动与政策决定之间的间隔,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长短取决于其决策机制。③行动时滞,是政策制定和实施之间的间隔。货币政策在实行公开市场业务和改变再贴现率(或再贷款利率)时,行动时滞为零;财政政策的行动时滞则有长有短。外部时滞是指一旦政策行为被采取,它对经济影响的传递要经历一段时间,这也正是通常所说的政策时滞。

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是不同的。从西方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从决策、议会批准到实施,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内部时滞较长,但其作用比较直接,见效快,外部时滞较短。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所经过的中间环节少,内部时滞较短,但它作用比较间接,外部时滞较长。缩短政策时滞,使政策更快地发挥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时滞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这样,在决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各种政策的时滞,以免政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2)预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政策的效应如何,还要受到公众对政策本身和经济形势预期的影响。如果公众认为政策的变动只是暂时的,从而不对政策作出反应,那么,政策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如果公众认为某次减税只是暂时的、一次性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由于这次减税增加消费或投资,从而减税也就起不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只有公众认为政策是一种长期的政策,并与政府有大致相近的经济预期时,才会配合政策,使政策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应。实际上,政策如果得不到公众的配合,就会使政策难于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

(3)非经济因素对政策的影响。经济政策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许多因素,特别是国

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这首先在于制定政策时所应考虑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而且有政治因素,有时政治因素比经济因素还重要。例如,在大选前夕,尽管经济中已出现通货膨胀,但本届总统为了竞选连任,一般不会采取紧缩性政策。因为紧缩性政策会使失业增加,经济萧条会给他的当选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次,在政策的实施中也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政策难于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减少政府支出的政策会遇到被减少了订货的企业集团与工人,以及接受政府补助的穷人的反对或抵制。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会中止或减少这种政策,从而原定政策难于达到预期的目标。此外,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动、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甚至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都会影响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以上问题说明,运用宏观政策来调节经济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许多困难。

17. 什么是动态不一致?简述在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遵循单一规则的重要性。(南开大学2006研)

答:(1)动态不一致是指一项起初适合于今天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不再适合于明天。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又称为货币政策时间上的不连贯性,是指一个货币政策在制定时对政府而言是最优的,但在执行阶段往往不是最优的,当私人部门相信政府会实施这一政策时,政府就会没有积极性去真正实施这一政策,即政策制定者最终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

(2)动态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目标多样化,政府往往面临通货膨胀目标和失业率目标之间的两难选择。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之间在短期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政府宣布要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公众又相信政府会将通货膨胀率降下来的时候,较低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反映到工资和物价合同中,使物价和通货膨胀相应地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自我实现原理。但这时政府又会反悔,转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产生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同时降低失业率。

当政府更关心失业问题时,它往往会牺牲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标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就业,从而违背其最初的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承诺。由于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政府有违背降低通货膨胀的承诺而扩张货币政策的潜在动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降低公众的实际收入,理性的公众因为了解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对政府降低通货膨胀的信任总是有限的。在公众不信任的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降不下来,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不能增加就业,反而会使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

由此可见,政府要想实现其承诺可信,只通过口头承诺是建立不起来货币政策的信誉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设计出捆住政府进行货币扩张的“手脚”——单一货币规则,从而克服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即让货币政策在时间上有连贯性,最终使货币政策制定者获得信誉。

5.3.3 计算题

1.假设一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为C=600+0.8Y,投资函数为I=400-50r,政府购买为G=200,货币需求函数为L=250+0.5Y-125r,货币供给

M=1250(单位均是亿美元),价

S

格水平P=1,试求:

(1)IS和LM的方程。

(2)均衡收入和利率。

(3)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

(4)设充分就业收入为Y*=5000(亿美元),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购买?

(5)若用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量?

(6)画草图表示(4)和(5)。(复旦大学2001研)

解:(1)从收入恒等式Y =C +I +G 中得:

Y =600+0.8Y +400-50r +200

=1200+0.8Y -50r

即0.2Y =1200-50r

解得:Y =6000-250r ……………………IS 方程; 从P M

S =L 中得:

r Y 1255.025011250

-+=,即:

Y =2000+250r ………………………LM 方程;

(2)将IS 和LM 方程联立:

=6000-250r

=2000+250r

解得:r =8,Y =4000(亿美元)

即均衡的收入和利率分别为4000亿美元和8。

(3)财政政策乘数为:5.24.011255

.050)8.01(1)1(1

d d ==?+-=+-=h dk

b G Y

货币政策乘数为:15.050125)8.01(50

)1(d d =?+?-=+-=dk h b d

M Y

(4)由于Y *=5000,而实际收入为Y =4000,因此△Y =1000,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则要增加政府购买为:

4005.21000

d d /==?=?G Y

Y G (亿美元)

(5)若用增加货币供给量实现充分就业,则要增加货币供给为:

100011000

/==?=?dM dY

Y M (亿美元)

(6)(4)(5)的草图如图5.1,图5.2所示:

图5-1 第(4)小题的草图 图5-2 第(5)小题的草图

2.某商业银行体系共持有准备金300亿元,公众持有的通货数量为100亿元,中央银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 【参考答案】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 【参考答案】 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如图所示,当 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 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 和均衡收入水平Y 。假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C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D 充分就业和公平。 2、下列不属于自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B 政府税收; C 政府转移支付; D 政府公债支出。 3、自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 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 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D 推迟经济的衰退。 4、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5、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增加政府支出; B 提高个人所得税; C 提高公司所得税; D 增加货币发行量。 6、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B 增加财政支出; C 扩大财政赤字; D 减少货币供给 7、通货是指()。 A 铸币、纸币; B 储蓄存款; C 活期存款; D 定期存款。 8、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而不是M1的一部分()。 A 活期存款; B 储蓄存款; C 旅行支票; D 其他支票存款。 9、如果人们收入增加,则增加的将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的谨慎需求; C 货币的预防需求; D 以上任何一种。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 变得很小; B 变得很大; C 不发生变化; D 难以确定。

11、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以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C、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 D、以上都是 12、如果流动性偏好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 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多变动; C 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动影响; 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存在。 1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 法定准备金率; B 现金存款比率; C 超额准备率; D 以上都是。 14、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 A 降低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B 减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C 提高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D 提高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15、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 20000货币单位; B 80000货币单位; C 15000货币单位; D 60000货币单位。 16、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谨慎需求; C 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需求反应相同 1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厂发放一笔贷款 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D、以上都是 18、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准备金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19、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A、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会增加 B、银行保留的准备金减少 C、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不变 D、以上情况均可能 20、市场利率提高时,银行准备金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都有可能 21、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准备,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 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

(NEW)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篇 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第三章 经济增长 第四章 失 业 第五章 通货膨胀 第六章 开放经济 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第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八章 总需求理论 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 第十章 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第三篇 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 第十二章 消费理论 第十三章 投资理论 第十四章 政府支出和税收 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和需求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一章 导 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以及人均产出增长率。 ②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经济周期通常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可表示为GDP)、失业率、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来衡量。 ③失业。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归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了解这三种类型的失业,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 ④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简称通胀,指的是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与它相反的是通货紧缩,代表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平均价格水平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衡量。 ⑤开放经济。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的经济都是一个与其他国家有着大量贸易和金融联系的经济体,或者说是开放经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国经济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包括国与国之间经济纽带的联结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⑥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部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开展的,其基本假设有:完全理性、市场出清、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进行调节。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国人口为2000万,就业人数为9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那么,该国的失业率为()。 A.10% B.5% C.11% D.8% 2.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的原因是()。 A.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提高 B.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C.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上升 D.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B.稳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D.政府预算盈余 4.在经济过热时,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政府应该()。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政府财政支出D.减少税收 5.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了()。 A.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上升B.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下降 C.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上升D.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下降 6.所得税率增加将会导致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旨在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B.可以稳定收入,但会导致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可以取代财政政策 8.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社会还存在()。 A.非自愿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9.当超额储备率为多少时,货币创造乘数达到最大()。 A.等于法定准备金率B.为负数C.等于零D.趋近于无穷大 10.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A.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愿望B.给经济活动降温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D.通常导致政债券价格的下跌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必然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越来越多的机构采用不同的标准来研究和评价中国经济,国际社会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结构中的竞争力,制造业优势的不断强化将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世界工厂”。 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大范围的贫困人口减少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但是,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发展快速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收益无法在全国各区域均等分布,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宏观经济政策”(macro economic 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 在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状态。一些经济学家还用所谓奥肯定律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成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扁你,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做生产的人均收入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前者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者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等。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即便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 C Y ? ? 或MPC= C Y ? ?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 消费倾向,APC=C Y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 即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 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C+ΔS,因此, 0<MPC= C Y ? ? <1。可是,平均 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例如,在图13-5中,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与横轴所成的夹角 总大于45,因而这时平均消费倾向C Y >1。 图17-5 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也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之后的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保持不变。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3.为什么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 解答: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大于富者,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 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 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 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 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 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 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 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 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 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 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 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 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 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 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2.自动稳定器3.挤出效应 4.货币政策5.存款准备6.公开市场业务 二、判断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间具有冲突性。()2.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一致的,两个目标一定可以同时实现。()3.按照凯恩斯主义,政府的财政预算应该保持稳定。()4.内在稳定器与自主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 5.转移支付不是财政政策工具,而是收入政策的手段。( ) 6.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是收入管理。( ) 7.松的财政政策的内涵是货币供给的增加。( ) 8.由于货币的流通性强,所以财政政策对收入影响的效果不如货币政策。( ) 9.货币交易需求反映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 ) 10.超额准备金是指法定准备金超过实际准备金的金额。( ) 11.当公众从中央银行手中购买政府证券时,货币供给增加。( ) 12.松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 ) 13.利息率的改变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大于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 14.当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时实际预算可能存在赤字。( ) 15.拉弗曲线表明税率为50%时税收总额最大。( ) 16.由于商业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道义劝告不起作用。( ) 17.存在货币投机需求的流动性陷阱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最小。( ) 18.财政政策虽然具有挤出效应,但对于总收入而言其效果可以比货币政策明显。( ) 19.投资预期比较悲观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果将削弱。( ) 20.对于“滞涨”问题,传统凯恩斯主义无能为力。( ) 三、单项选择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本质是( )。 A.货币供给扩张B.政府规模扩大C.物价更稳定D.增加GDP 2.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本质是( )。 A.货币供给紧缩B.政府规模缩小C.实现物价稳定D.减少GDP 3.以下( )不能视为自动稳定器。 A.失业救济B.累进税C.社会保障D.国防开支 4.财政盈余与( )对均衡GDP水平的影响效果相同。 A.储蓄减少B.储蓄增加C.消费增加D.投资增加 5.投资支出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为保证经济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应( )。 A.使税收和政府支出相等B.使税收超过政府支出 C.使政府支出超过税收D.提高税率 6.如果社会总需求的构成是消费1 000亿元,投资400亿元,净出口100亿元,政府购买支出200亿元,充分就业的GDP为1 200亿元。为使价格水平保持稳定政府应( )。 A.内在稳定器能部分地抵消经济波动B.内在稳定器无法缓解失业 C.内在稳定器可以完全抵消任何经济波动D.以上都不对

宏观经济学关于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众多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主流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该理论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从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形成,各种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来形成短期经济的均衡。具体来说,可将该理论整理如下: 经济周期的衡量、、 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被认为是衡量总体GDP 经济状况的最概括的指标,它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增GDP

长变动,代表着经济的周期波动。我们由的核算课程中可以知GDP 道,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 。因此,的增减变动,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GDP=C+I+G+NXGDP 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增减变动,分析变动的原因,就可以分别GDP 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变动原因。 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失业率。短期经济繁荣的时 候,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就下降;反之,短期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 增加,失业率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率和存在着一种GDP 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子, 通过计算失业率的变动和实际的百分比变动之间的关系,得到GDP 一个函数:

实际的百分比变动失业率的变动=3%-2×GDP 1. 该公式表明,对失业率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实际增长通GDP 常下降。短期中,失业率和的这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通GDP2%过研究的变动,可以大概掌握失业率的变动,这进一步说明GDP 是衡量短期经济的最好指标。GDP 因此,在短期中,我们以作为衡量经济短期波动的指标。GDP 在核算中,我们知道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在以后GDP GDP 的分析中,常以这两个名称出现。GDP 短期经济的假设、、 经济在短期和在长期是有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价格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主要问题提示: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2.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 3.财政政策的运用 (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宏观经济学第13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判断 1.从根本上说,储蓄就是未来的消费。() 2.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 小于1。() 3.消费增量有可能大于收入增量。() 4.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少;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多。() 5.均衡国民收入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6.如果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多的数量,那么,注入量和漏出量仍然相等,均衡国民收入没有发生变化。() 7.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要小于投资。() 8.投资乘数是大于1 的正数。() 9.税收乘数是大于1 的正数。() 10.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投资大于储蓄,那么,总需求将小于总供给。 () 11 .若消费函数为C=,则边际消费倾向是新增加1美元收入中消费85美分。()12.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政府购买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大。 () 13 .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匸S+(T—G)°() 二、单选 1.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这是因为()。 A.任何两个边际量相加总是等于1 B. MPC和MPS都是直线

C.国民收入的每一美元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 D.经济中的投资水平 不变 2. 满足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点使经济稳定是因为()。 A.在这一点上政府停止干预 B.任何处于均衡外的经济将回到均衡点 C.人们为了有效地使用资源把所有储蓄用于投资 D.以上都正确 3.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 A. B. 1.25C. 4D. 5 4.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T),并且税收和政府支出同时增加1美元,则均衡的收入水平将()。 A.保持不变 B.增加3美元 C.增加1美元 D.下降4美元 5.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均衡水平决定于() A.总收入 B.总投资 C.总需求 D.总供给 6. 如果消费曲线是直线,那么,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以上均不对 7.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增加投资将引起()。 A.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 B.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提高 D.国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8.平均储蓄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不能确定 9.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那么增加100亿美元投资将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亿美元。 A. 100 B. 200 C. 500 D. 800 10.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那么增加100 亿美元的转移支付将导致国民收入增

15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内容提示与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了解如何运用IS—LM模型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以及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本章的重点: (1)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和斟酌使用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3)货币政策; (4)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练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政策 2. 货币政策 3. 挤出效应 4. 自动稳定器 5. 公开市场业务 二、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通货膨胀率为零,经济加速增长 B.稳定通货,减少失业,保持经济稳定的增长 C.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率为零 D.充分就业,实际工资的上升率等于或超过通货膨胀率 2.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3.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相同时,收入水平会()。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不相关4.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5.在经济衰退时期,如果政府不加干预的话,()。 A.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 B.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 C.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 D.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6.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7.“挤出效应”发生于()。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较少 8.下列()的情况不会增加预算赤字。 A.政府债务的利息增加 B.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增加

16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政策(A) A.涉及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B.包括创造工作岗位计划 C.包括最低工资立法D.包括失业保险计划 2.(B)不是经济中的内在稳定器 A.累进税率B.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 C.社会保障支出和失业保险D.农业支持方案 3.如果法定准备金为20%,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就是(D ) A、1 B、2 C、4 D、5 4.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C )。 A 20000 B 80000 C 15000 D 60000 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B ) A 法定准备率 B 公开市场业务 C 再贴现率 D 道义劝告 6.凯恩斯主义者通常认为(B ) A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7.货币主义者通常认为(C ) A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8.如果经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固定,(D )能使经济更接近于充分就业。 A.政府支出的削减或税收的增加 B.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削减 C.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 D.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削减 9.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C )。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B.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 10.下列( C ) 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垂直 D 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11.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 )。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被确定为2007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今年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坚持稳健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已释放出了适当控制货币投放的信号。 2007年12月0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在2007年的“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

200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9年最突出的政策主线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成为2009年影响金融市场最为显著的经济变量。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展中小城镇和转变发展方式等调整措施,被各界广泛认同。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延续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六个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

宏观经济学第13章练习习题答案.docx

宏观经济学 - 第 13 章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南方医科大学 2010级经济学(医药贸易与管理方向) W 洋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之时。 B.实际 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投资等于企 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 C 2.当消费函数为c=a+by(a>0,0

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解答: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 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 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 而均衡产出就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 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是零。 计划存货增加时, 存货投资就大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需要指出的是,存货是存量,存货投资是流量,存货投资是指存货的变动。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 它不一定是零,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 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 比方说,企业错误估计了形势, 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生产了产品,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 1? 解答: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 (可 以用公式 MPC = c y 或 MPC =dc dy 表示 ),二 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