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6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6

跟师心得

在上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奥秘。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跌宕起伏,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仍然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指导防治疾病。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药,往往是原材入药,又常常是多药配伍,因而其药理是一种综合效应。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

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

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绝不是浅尝辄止就能领悟得到,需要长久的积累和接触,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关于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关于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关于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

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关于中医跟师心得体会2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整理

跟师心得 中医师带徒之道,每天与老师朝夕相处,近距离、亲密地学习老师为人、做事、行医继世为人的一切,我心理无比激动,收获破多,由衷产生了心得,如下分享学习强化中医之体会。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

医传统。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一: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至嫁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

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新大全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新大 全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跟师心得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传统医学没有冠心病的病名,但有类似冠心病的证候记载,如心痛、胸痹、真心痛、厥心痛、久心痛、卒心痛等证则很早便有记载。如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最早的医学蓍作<黄帝内经>就有较详细的描述。《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厥论》云:“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等这些记载,描述了心绞痛、心肌梗塞的疼痛部位,放谢方向,预后估计,是传统医学对心绞痛、心肌梗塞的最早记载,也有可能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描述。提出心脏性疼痛引起循环衰弱和预后严重性。 东汉张机在《金匮要略》谈到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时,提出病机和脉象以“阳微阴弦”等,其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心痛彻背”,并指出胸痹缓急,即心痛有时缓和,有时剧急的发病特点。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 隋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中对本证的认识又有进一步发展。巢氏认为“心病”可有的痛证候,心痛又有虚实两大类,并指出临床上有“久心病”证侯,伤于正经者病重难治。该书记载“心痛者,风寒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

者”,《久心痛候》称,“心为诸脏主,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者,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在病机的阐发上,较仲景又有所提高。 宋朝时,严用和将心痛分为虫心痛、疰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寒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九种,包括心脏疾病、胃脘疾病及肺痈、肺痨、悬饮等引起的胸痛,但主要是对心痛,心绞痛的分类,可见早在宋朝时,已对心痛有了详细的分类和全面的认识。 元朝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对心腹痛亦有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诸痛不可补气”。“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不可用参、术。”的治法之忌。 明朝时期,对心痛的辨证更为细腻。并对心痛与胃脘痛、厥心痛与真心痛等,有了明确的鉴别,并对心痛、真心痛等的成因和治疗有了进一步论述。 以上是历代先贤对本病的部份论述,通过复习前贤典籍和笔者的临床观察,本病的发病及病机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六淫犯心,但主要为风寒。通过临床观察,部份病例有淋雨、感风寒病史,可能是淋雨感寒后,风寒湿之邪客于心络,受内因,外因作用而发心痛(心绞痛)。至于酷暑火邪炎热,耗伤心气,亦可致血液运行失畅而成心绞痛、心梗。另有湿邪,感而客于心络,湿性凝滞、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久则亦可成心痛(心绞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复杂的。要想学好中医,要了解好了理论体系。下面是 带来的中医跟师的心得体会,欣赏。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我的老师李砚民主任是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的主任,现已从事中医事业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从未离开过病人,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医临床家。而我仅仅跟随不足2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李砚民老师不仅在技术方面给我以指导、更是教导我何为医德。她认为“医乃仁术”, “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至诚,让饱受病痛的患者饮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困境,步入坦途。” 专攻疑难重症是李砚民临证的一大特点,经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脏病的阿姨,在西医院已经宣判无药可医,患者阿姨抱着一线 希望找到李砚民主任,李砚民主任经过详细的检查后,觉得这种疑难重症治疗很棘手,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这个病人。于是,她研究病情开出了第一个处方。以后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并鼓励病人坚定信心。服药5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肿大的患者,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找出病 1 / 12 精品文档 因,也是听到病友介绍,找到了专看疑难杂症的李砚民主任,在李砚民主任的详 细问诊及检查下,帮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从新西兰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国内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李砚民主任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医中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迈开了坚实的步子。回国后,兴奋地用电报向他的恩人报喜,李砚民女士,万分感谢您用神奇的医术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觉良好。虽然我已经6岁了,可是身体却象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李砚民主任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内科,对中医肾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临床上独具特色,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李砚民主任不但继承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德医风,她以“大医精诚”之训,铸成“救死扶伤”之心。她崇拜仲景论证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贫贱之厄”之至诚。她虽已久负盛名,但毫无名医架子。多年来,她废寝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个就诊者。一般来说,来请李砚民主任诊病的人,大都为重患或疑难病。人们常常看到,下班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她还在为“号外号”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别是对那些慕名远道而来或一时挂不上号的农村病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也要为他们诊治。有的病人跟 2 / 12 精品文档 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颜悦色地接待,安排时间为他们耐心诊治,从不厌烦。对于一些来信、来电寻医问药的病人,她总是认真回复,或调剂药方,或鼓励病人增强信心。因此,许多患者不仅把她看作救病的医生,还把她当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复的希望。 李砚民主任作为开封市中医院人,以其高超的医术,坚韧不拔的科研作风,带动了开封市中医院的发展,慕名前来诊治的患者众多,并于200年成立了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李砚民主任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精确的辨证论治,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规陪针灸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规陪針灸跟师心得体会 范伏元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总结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背痛、肌腱端炎和不对称外周大关节炎为临床特点,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最终发展为纤维性和骨性强直。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3%,男女患病比例为 2~3∶1,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尚缺乏有效根治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属“痹证”范畴,古人又称之为“历节”、“龟背风”、“竹节风”、“骨痹”、“肾痹”、“腰尻痛”、“腰痛”等,近年名中医焦树德教授提出了“大偻”之名,使本病的中医病名逐渐趋于统一,使中医临床研究得以广泛开展、深入。 范伏元教授从事风湿病临床诊治30余载,精于医理,专于实践,治学严谨,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颇有心得,我有幸跟师学习2年余,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范伏元主任医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及治疗披陈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痛不可以转摇”;“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即详细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是以腰骶部僵硬、疼痛、脊柱活动受限、驼背为主要临床特点。《素问》又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腰者肾之府,转摇

不能,肾将惫矣。”说明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虚则腰痛,肾旺则骨健脊强。《难经·二十九难》云督脉“循背而行于身后,为阳脉之总督,督之为病,脊强而厥??贯脊属肾”。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背而行于身后,与脊柱关系密切,督脉亏虚,则腰骶、脊柱易受邪为病,由此可见,肾及督脉亏虚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内因。《素问》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说明风寒湿热等外邪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外因。综上所述,范老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为本虚标实证,正如《医宗必读》云:“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肾督亏虚、气血不足之人,或因饮食不节、冒雨涉水、久坐湿地、起居失调,而致督脉受邪,肝肾受累,痹阻经络,气血不通,邪气乘虚深入,留着于肌肉、关节、脊柱、经络,而致腰背部僵硬疼痛,脊背弯曲甚至强直。 2 辨证论治《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知标本者万事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范老师指出:肾亏督虚、外感风寒湿热邪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治疗应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分型辨证论治。 2.1 肾虚督寒证症见:腰骶部、背部、臀部、髋部疼痛,僵硬不适,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畏寒喜暖,得热则舒,腰腿部酸软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篇一: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到家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1 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

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 2 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 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7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7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跟师心得 ---汗症汗之由来:早在【黃帝内经】中,对汗的生理,病理就有了认识,“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五液受水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五液。”(汗为心液,泪为肝液,涕为肺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溢)。由于天热、衣厚、劳作而汗出为正常生理现象。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或出汗时间及顔色异常等的一种病证,多归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汗之种类 1,自汗: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不因劳作,衣厚或发热而时时汗出,动则益甚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多为肺气虚,卫气不固所致。 2,盗汗:“睡而出,觉出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即睡眠时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种病证。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多泄所致。 盗汗,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于阳气虚,盗汗必属于阴虚。 3,大汗:指出汗过多,即如大汗淋漓,汗如雨下。可因热盛迫汗多泄或发表太过,病后气虚等因。如伤津元气欲脱,可导致‘亡阴,亡阳。 4脱汗:又称绝汗,

5,漏汗:指表证发表太过,以致阳气受损,卫气不固汗液漏出不止,津液耗伤,出现尿少、肢冷、拘急等症状。 6,战汗:即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多为外感热病,如疟疾、伤寒等。 7,热汗:指发热时出汗,并有口渴、面红、烦燥、目赤、小便短黄,苔黄、多为外感热病。 8,冷汗:指畏寒,肢冷而汗出,汗前不发热、口不渴,常兼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9,局部出汗:有额汗、鼻汗、腋汗、手汗、心汗、阴汗等。其中额汗较复杂,系额头出汗而身上无汗的症状。除外感病,常见于病后或老人气喘,气逆于上致额头多汗,属于虚证。如重病后期,神倦肢冷,突然额汗大出是虚阳浮越,阴无所附,阴液随气而脱。此外,肝阳上亢亦可出额汗。 二、汗证辨治:其中大汗,战汗,热汗多属于外感病按外感治疗,其他辨治如下。 1、自汗:多为气虚,卫气不固,治宜益气固表。以玉屏风散(防风、白术、黄芪)加党参、五味子、麻黄根、锻龙牡、三角麦、炙甘草、白芍等。阳虚者(包括脱汗、漏汗、冷汗)加附子、巴戟天、仙灵脾,以温阳补肾,达到阴平阳秘而汗自止。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精)

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师承心得体会

师承心得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师承心得体会(六) 《中医诊断学》已经开始了,老师说,中医诊断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辩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通过老师的讲解,似乎明白了它更注重患者的本身,也就是更注重整体观念,无论是环境,还是人本身而言,治疗的过程,都是需要辩证论治,而这一点,西医是完全达不到的。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本质,这便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讲课之中,老师举例西晋皇甫谧《甲乙经序》里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老师举仲景与王仲宣的例子,虽然掺杂神奇色彩,但也更体现出诊断的原理——司外揣内,从外知内,通过望

诊,面色、舌苔,望神,通过侦察其外部的征象,便可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如《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当下,许多宫廷剧中,体现太医医术精湛,经查会有“悬丝诊脉”的情节设置,夸大的同时,更无法衡定其中的真伪和是否属实,不过这一点设置,我觉得更能体现《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中的诊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见微知著”,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中医对脉、面、舌等的侦察,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黄帝内经素问》篇中,有“平人气象论”篇,详细的介绍了正常人的脉象,也就是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加以辨别,发现太过、不及以及异常的情况,这就是诊断的另一个基本原理——以常衡变,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才能知常达变。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用以诊断病变,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老师说,这也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老师运用举例子,生动的讲解了中医诊断学入门的基础,同时也复习了中医基础中的部分内容,深入浅出,更是指出学习诊断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

【2018最新】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中医师带徒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 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 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一年的跟师过 程中,得到了胡剑波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 在跟师的第一天,胡剑波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 方面知识。由于胡剑波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 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 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 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 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 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 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 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 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 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 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 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 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 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 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 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 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 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

针灸跟师学习心得_学习针灸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针灸跟师学习心得_学习针灸个人心得体会 范文 针灸跟师学习心得篇一那么作为中医学院的一名学生,苦读数年的莘莘学子,刚刚踏入临床的实习医生,应该如何来学习呢? 1、先要明白,针灸只是中医的一部分。 中医体系庞大,如同一颗千年老树,枝蔓众多,而针灸,仅仅是其中的小小分支。所以,要想再针灸上面有所建树,光在这个小分支上 修修剪剪,装饰装饰,搞些表面文章是不行的,唯有在肥沃的土壤上把根扎深,才能日久弥香,长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肥沃的土壤就是中医理论。就是阴阳五行。从此入手,学中医,学针灸,方是正道。 本针灸专业奉之如珍宝的是《灵枢》(最好是看马莳的版本《灵枢注证发微》)是一定要熟读,经典条文要背诵;《针灸大成》中很多经典条文也要熟悉,后面的一些歌赋也是必背,如《玉龙赋》《标幽赋》等;如果有机缘的话,能够遇到真正懂子午流注的老师,一定要好好珍惜,认真学习。这个要是能有点感悟体会,《易经》是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这个也是我实习最大的遗憾,没有珍惜机会)。 在学校把基础打扎实,临床跟师,才能有所感悟,当老师随手起沉疴,我们认真总结,提问,老师的只字片语会定

让我们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否则,师徒无法共鸣,平白浪费时间,难道还指望天天忙于临床的老师回头来给我们讲最最基础的经文? 2、针刺手法的练习。一个虎背熊腰的北方大汉和一个小巧秀气的江南女子,谁的针刺手法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由此可见,针刺手法不是比力气,而是讲究巧劲。针刺手法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这个话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也许时下,很多针灸医生不信这个,扎上针后多是直接电针接上了事,我这么说并非是否定电针的治疗效果,说实话,有的时候我自己在是否应该用电针这个问题上也很犹豫。一方面,临床上我在治疗很多颈肩腰腿痛的患者时候喜欢用电针的,并且觉得用电针比不用电针效果好很多(没有严格的统计过,仅仅是凭一些病人治疗效果的反馈)。但另一方面,我又是非常相信手法。因为读书的时候,亲眼见到1个病人,都是老师的 VIP病人,一侧肢体的酸痛10多年,大关节处尤为明显,RF及HLA-B27,骶髂关节CT这些基本上无异常,基本排除了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多方治疗 (针刺也试过很多医生)效果不明显,老师针刺治疗上的核心 是一是缪刺;二是在手法上采用合谷刺,患者治疗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当时这个病例给我的震撼太大。所以,如果有机会接触信奉针刺手法的老师,那么恭喜,请务必静下心,抓住机会,先模仿、学习。 3、不要过于偏执的学习针灸而忽视了中药、方剂。 临床上很多针灸大夫基本上只扎针不开中药,因为长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7【医院资料】

跟师心得 ---汗症汗之由来:早在【黃帝内经】中,对汗的生理,病理就有了认识,“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五液受水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五液。”(汗为心液,泪为肝液,涕为肺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溢)。由于天热、衣厚、劳作而汗出为正常生理现象。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或出汗时间及顔色异常等的一种病证,多归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汗之种类 1,自汗: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不因劳作,衣厚或发热而时时汗出,动则益甚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多为肺气虚,卫气不固所致。 2,盗汗:“睡而出,觉出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即睡眠时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种病证。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多泄所致。 盗汗,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于阳气虚,盗汗必属于阴虚。 3,大汗:指出汗过多,即如大汗淋漓,汗如雨下。可因热盛迫汗多泄或发表太过,病后气虚等因。如伤津元气欲脱,可导致‘亡阴,亡阳。 4脱汗:又称绝汗,

5,漏汗:指表证发表太过,以致阳气受损,卫气不固汗液漏出不止,津液耗伤,出现尿少、肢冷、拘急等症状。 6,战汗:即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多为外感热病,如疟疾、伤寒等。 7,热汗:指发热时出汗,并有口渴、面红、烦燥、目赤、小便短黄,苔黄、多为外感热病。 8,冷汗:指畏寒,肢冷而汗出,汗前不发热、口不渴,常兼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9,局部出汗:有额汗、鼻汗、腋汗、手汗、心汗、阴汗等。其中额汗较复杂,系额头出汗而身上无汗的症状。除外感病,常见于病后或老人气喘,气逆于上致额头多汗,属于虚证。如重病后期,神倦肢冷,突然额汗大出是虚阳浮越,阴无所附,阴液随气而脱。此外,肝阳上亢亦可出额汗。 二、汗证辨治:其中大汗,战汗,热汗多属于外感病按外感治疗,其他辨治如下。 1、自汗:多为气虚,卫气不固,治宜益气固表。以玉屏风散(防风、白术、黄芪)加党参、五味子、麻黄根、锻龙牡、三角麦、炙甘草、白芍等。阳虚者(包括脱汗、漏汗、冷汗)加附子、巴戟天、仙灵脾,以温阳补肾,达到阴平阳秘而汗自止。 2,盗汗:一般而言盗汗多属于阴虚,当以养阴敛汗为主。常以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等量,黄芪加

中医教师心得体会

中医教师心得体会 【篇一:中医师带徒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胡剑波 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擅长运用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 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 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 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 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胡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 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 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 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 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 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胡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 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从胡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 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 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 可言。而今,跟从胡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胡老师善 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 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中医,胡老师 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 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 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 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学生:胡美锋

中医师带徒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师带徒跟师心得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跟师心得 从2016年11月我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跟师过程中,我得到了徐珊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徐珊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徐珊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最新

跟师心得“中医四部经典解读”最近看的一本书,通过阅读加深我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着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着,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着;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中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着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着,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着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着。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

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着之一,是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着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着。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着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着能较好地了解到我

中医师承教育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师承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中医师承教育论文 全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结业论文 题目: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心得 继承人:关红艳 指导老师:谢忠良学科专业:临床医学 带教单位:黄花卫生院 完成日期: 【摘要】目的:总结谢忠良老师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高血压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论述,对为临床诊治高血压病提供有益帮助。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典型病例、查阅资料和搜集相关文献,以及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总结出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能更好的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尤其对恶性高血压效果显著。结论:结果表明谢忠良老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值得推广学习。,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高血压谢忠良 高血压是目前老年人群中十分普遍的疾病,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8%,全国约有高血压患者1.6亿, 而且每年以新增6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高血压不仅仅可以造成心脏的损害,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还可以损伤肾脏,如尿毒症,此外还可以造成脑血管损伤,如中风和偏瘫,甚至眼底出血、视力下降、失明等情况,谢忠良老师认为在临床上单纯地用中医和用西医不能完全解决高血压病的复杂性病变;运用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能更好的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尤其对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理理想的病人,配合中药及中医实用技术耳尖放血疗法,效更为显著,我就将在临床跟师过程中学习到谢忠良老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经验及 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高血压病是指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多半有心脑肾及血管损害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病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可隶属于中医学中的“眩晕”、“头痛”等范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原则采用了1,2,3三级分类法;正常血压收缩压而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例如:肝阳上亢型系阴虚阳盛,或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昕致,故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泄热,滋阴潜阳,柔肝熄风;肝肾阴虚型多由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肝阳偏亢所致,故用六味地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