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群落

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群落
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群落

1.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集合体)。

2.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

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群落的

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

4.群落演替是指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取

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直到达到顶极群落才会终止。演替可分

为原生演替(在裸岩、沙丘和湖底上发生的演替)和次生演替(洪

水、火灾、人为破坏以及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原生演替

时间比较长,次生演替时间比较短。

5.顶极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

多为顶极群落。

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

度和方向进行。

对应学生用书

P54

1.群落概述

(1)群落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群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2.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A处反映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2)B 处反映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3)C 处反映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光照的不同。

因此,在海平面-200 m ~3 800 m 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同时动物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充分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群落的时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表现:

①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是明显的。 ②群落的季节变化也很明显。

1.下列对生物群落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1)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3)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4)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5)一棵枯树及其上面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可以构成群落 提示:(2)(4)正确。

2.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是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吗? 提示:不是。竹林中竹子是种群,而不是群落,种群不具有垂直结构。 3.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的垂直结构有何关系?

提示: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取决阳光等因素,动物的分层则是由于植物给其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

1.对群落概念的理解

(1)同一时间内(至少在种群没有太大变化的时间段内):如某环境中的某种动物在全部迁走时,在此前与此后的这个环境中的生物种群不一样,这两种情况下的生物群落特点就不一样。

(2)一定空间内: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地或一片森林。

(3)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4)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特点与意义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影响

植物的分布(垂直、水平、时

间)――→食物

决定

动物的分布(垂直、水平、时间)。 (2)群落结构形成的特点与意义:

①生物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和时间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③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如:森林群落一般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

3.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表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1)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镶嵌分布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2)群落镶嵌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例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温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的强弱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4.群落时间结构的规律性变化

(1)群落物种组成昼夜性变化明显。例如蝶类、蜂类和大多数鸟在白天活动,而蛾类和猫头鹰在夜晚活动。

(2)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也很明显:

①温带地区,草原和森林的外貌在不同季节季相不同,温度决定季相。 ②许多鸟类有随季节不同进行迁徙的习性;一些变温动物有冬眠的习性等。

1.识别下列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填图]

2.群落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终止的依次取代现象。

(2)群落演替的实例——从湖泊到森林群落的演替

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

(3)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①原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原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比较长。

②次生演替: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等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的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一般来说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因为原有群落毁灭后,总会留下大量有机质和生命的胚种,如孢子和种子等。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比较短。

(4)顶极群落:

①顶极群落的概念: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即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

②实例:

a.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

b.低温高湿气候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

c.中温中湿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

d.低温低湿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是苔原。

E.极端缺水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是沙漠。

1.浙江省分布的陆地群落类型主要是何种?

提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群落演替主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3.弃耕农田上一定能演替成森林吗?

提示:不一定。只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会演替成森林。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弃耕的农田就很难演替成森林,或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4.火山爆发后发生的群落演替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试分析原因。

提示:不能。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灭绝,在恢复过程中,外来物种可能会侵入。群落结构因此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1.群落的主要类型

陆地生物群落????

???

森林??

??

?

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草原荒漠苔原

2.群落演替的原因、过程和特点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④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态型)不断发生。 ⑤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2)群落演替的特点:

①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②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③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极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3.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对应学生用书

P56

[例1]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C.主要树种对群落会产生重大影响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精讲精析]群落结构是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反映在垂直方向上的结构;而林下不同生物种类的差别则是反映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群落的这种结构特点的生态意义体现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上。答案为A。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而不是“同种生物个体”垂直高度上的差异。如竹林中的竹子有高有矮,不可称垂直结构。

1.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选C图中表示的是森林中植物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现象的生态因

素,主要是光照,也与温度、湿度有关。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如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但C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而没有涉及群落的结构。

[例2](海南高考)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本题考查群落结构与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提取、转换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由表中数据知,移栽植物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项错误;移栽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预期的结果,B项正确;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C项错误;群落演替不会随时间延长而一直逐渐加剧,D项错误。答案为B。

(1)群落演替的主要特征:植物群落动态变化是最重要的特征。

(2)顶极群落是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最稳定的群落结构。

(3)顶极群落在受到外力干扰时,也会发生改变。

(4)根据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可判断群落的稳定程度,生物种类、数目越多的群落越稳定,反之则越容易被破坏。

(5)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

2.关于顶极群落及其实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且永恒延续的过程

B.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C.演替至顶极群落时,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

D.顶极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低温高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

解析:选A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非永恒延续的过程,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后可在无外力干扰时保持原状。

[例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影响着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精讲精析]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在人工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的影响会超过自然因素。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答案为D。

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有三类,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多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下列与治理沙尘暴有关的一组措施是()

①大力植树、营造防护林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

③围湖造田④退耕还林还草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D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植树造林,营造防护带;

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都对治理沙尘暴有一定的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

P57

[课堂回扣练习]

一、概念原理识记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群落的是()

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

D.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解析:选A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种群;而选项B、C、D中的生物只是其中的一类或一种生物,不是所有生物。

2.(2013·海南高考)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数量会逐渐增多

解析:选A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毁灭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个地方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虽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在乙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

二、易错易混辨析题

3.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

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解析:选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表明在不同的高度上分别有不同的生物,为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森林中

[回扣知识点]

1.群落的概念。

2.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变化。

3.易误点提醒: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别、种群无垂直结构。

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表示在不同地段上分布有不同的生物,为群落的水平分布;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都为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差异,不是群落的特征。

三、基本原理应用题

4.右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 .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 .演替过程中鱼类数量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 .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解析:选D 珊瑚礁上发生的演替是在原有的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原有条件就含有鱼类等生物,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导致鱼类等增加,从而为鱼类等生物提供了更复杂的生存空间;三条曲线的变化过程趋势都是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过程。

4.能力迁移:本题考查获取信息和正确分析信息的能力。

[课下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B .一片草原上所有的动植物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C .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昆虫、蜗牛等所有生物

D .一个群落中的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析:选B 群落是一定地域内的所有生物(包括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不包括非生物环境。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群落一般是由动植物形成的种群构成 B .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 .组成群落的物种是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

解析:选A 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3.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解析:选D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食物的分布。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阳生植物分布在上层,阴生植物分布在底层,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植物的分层及其栖息方式和食物来源有关。

4.(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选A草坪和树林属于不同的群落,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5.下列与群落结构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B.在温带地区,草原和森林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不同,此即群落的季相

C.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属群落时间结构的重要内容

D.热带雨林在一年四季中的季相相差很大

解析:选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在温带地区,草原和森林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不同,即群落的季相。而在热带地区,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不大,因此季相变化不大。

6.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与光照条件无关

解析:选D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群落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原生演替,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光照条件影响着动物的分布、生理、繁殖等。

7.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属于原生演替的是()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解析:选A原生演替是指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发生的演替,A~D所述的类型中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为原生演替,其余均为次生演替。

8.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解析:选D原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长,演替的速度要慢;自然演替的结果会增大生物的多样性;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相对稳定,因此其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过于显著;火灾过后的森林,其土壤条件基本不变,甚至还保留着植物的繁殖体,因此,再重新形成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9.一块弃耕的农田,最后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在此演替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①④

解析:选B由一块弃耕的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其物种数量、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和生物呼吸量都是增加的,最后演替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各变量均达到平衡。

10.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顶极群落类型,则对应正确的是()

解析:选C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

二、非选择题

11.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1)现象。

(2)在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________。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鸟类之间的________。

答案:(1)垂直结构分层分布

(2)阳光

(3)食物和栖息场所竞争

12.某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过后,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方焦土。但几个月后,这里就有了生命的迹象。首先是青青的绿芽出现在黑土地上,接着小树也开始生长了,数年后森林奇迹般地恢复了。

(1)大火之后群落形成属于________演替,引起这种演替发生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森林公园新形成的生物群落是否与原来完全一样?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大火之后,原来的植被已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在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引起该群落演替的因素是使原植被破坏而不能将其彻底消灭,如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人类活动等。

(2)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与原有群落不一定相同,因为火灾过后的土壤及环境条件与火灾前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1)次生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及人类的活动等(2)不完全一样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同时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浙科版生物必修三忽略点

Controversy and Compromise -- Compulsory Tri-mined Areas “大多数、往往、主要(很少)、通常、一般来说、几乎”: 1、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它们的相对 浓度)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P7 2、体液调节往往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进行的。P17 3、主要的视区在大脑皮层枕叶的后部,主要的听区在颞叶的上部。P29 4、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人体主要依靠增加肌 肉活动来增加热量。P30 5、皮肤是主要散热器官。P31 6、雄激素的主要成分是睾酮。P45 7、孕激素主要作用表现在妊娠时抑制子宫的运动,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P45 8、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P48 9、细胞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P53 10、感染HIV以后,一般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8-10年)才发病。P60 11、艾滋病人往往很消瘦,可能出现痴呆。P60 12、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P64 13、种群数量通常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P81 14、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性波动,少数呈周期性波动。P82 15、一般来说,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也越多。P85 16、大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P85 17、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垂直分布决定的。P86 18、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P86 19、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P86 20、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沙漠里的灌木由于彼此竞争营养和水分倾向于均匀分布,但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P86 2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P91 22、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林组成,是世界木材主要产地。P91 22、草原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组成。P92 23、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P93 24、地球现存群落大多处于顶级状态。P97 25、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海洋反之。P101 26、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能量就越少,当某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可能再维持另一个营养级存在了。P103 27、植物只能把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太阳能的1%—2%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下来,而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P110 28、大部分有机物是待生物死亡后被分解者降解为无机物的。P110 29、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互相协调,保持稳定。P116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 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 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 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 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 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 或面积种群动态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 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 期性 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 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第三节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或面积种群动态 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期性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单元练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_word版有答案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 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 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 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种群 分布型、存活曲线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 所特有的。 3.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 群的自然增长率。 4.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 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种群分布型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存活曲线包括凸形、 对角线形和凹形。 对应学生用书 P4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出生率、死亡率 (1)概念: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2)决定出生率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

来表示。 (2)年龄结构的类型[连线]: (3)作用: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 (1)概念: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作用: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1.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为什么?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提示:(1)不是;(2)不是;(3)不是。因为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必须保证“同种”和“总和”,必须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2.种群m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如下图所示,试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趋势。 提示:该种群未来数量动态趋势为增多。因为种群m的生殖前期个体数多,生殖后期个体数少,即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根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麦田中所有蝗虫的数量”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 提示:不是。因为种群密度的概念强调的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而一块麦田不是对“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描述,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4.某种群在一年时间里新增个体数为356个,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为356,对吗?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880年,达尔文父子: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得出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和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1913年,波森.詹森:得出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向下传递。 1926年,温特:用琼脂快收集该种物质,并再次证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后来被命名为生长素。 20世纪30年代,其他科学家:确定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它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吲 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二、生长素的产生或存在部位:顶芽、幼叶、胚 三、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转运;运输特点: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运 输方向:苗尖端横向运输,尖端下面一段纵向运输 四、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 ①单侧光(单侧光下,背光一侧分布多、生长快,表现为向光性);②重力 (重力作用下,向地一侧分布多) 五、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伸长) 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顶端 优势、根的向地性、除草剂的使用(高浓度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低浓度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生长)、植物不同部位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见右图)。 六、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2,4-D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除杂草 七、其它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 前三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两种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的。所以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当植物的特定部位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会引起该部位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从而引起植物发生相应的响应。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 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人们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八、植物激素的应用:①促进种子萌发(如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抑制萌发:脱落酸)、②促进生根、③加速生长、④抑制生长、⑤引起无子果实的形成(如生长素引起无子番茄的形成、赤霉素引起无子葡萄的形成)、⑥果实的催熟(如乙烯)、⑦果蔬的储藏保鲜(如细胞分裂素)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单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维持稳态(相对稳定的状态)的意义: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成分:细胞内的糖元、胞内酶(如呼吸酶)、膜蛋白、血红蛋白;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含答 案) 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 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 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 动。 4.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食物、 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 分泌调节等。 对应学生用书 P50 1.种群数量的波动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波动的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 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非周期波动。 4.周期波动 (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如何变化?

提示: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还是非周期? 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1.种群波动的原因 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例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 (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2)年变动:如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 (3)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动:根据现有长期种群动态记录,大多数生物属于不规则的。由环境的非周期性突然变化引起,如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化也起很大作用。 (4)种群暴发或大发生(如蝗灾、赤潮)。 3.种群的动态变化图示 1.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1)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如沙漠地区的啮齿类动物和鸟类的种群数量总是与降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6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学考知识点 一、植物激素调节—生长素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父子实验 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2、波森?詹森实验 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3、温特实验 说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生长素 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二)向光性的原因 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三)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四)生长素的合成 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 (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植物生长,促果实发育、促扦插枝条生根。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根 < 芽 < 茎) 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例子:顶端优势、根的向地生长 植物生长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如2,4—D 。 二、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动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稳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神经系统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血浆(A) 组织液(C) 淋巴(B)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2、神经系统的作用 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能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3、神经元 种类: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结构:一般包含树突,胞体和轴突 特性: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其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轴突传送出去。 4、动作电位(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 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膜电位静息:外正内负刺激:外负内正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反射 神经系统的基本方式度是反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体温调节 寒冷:正常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回升←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 减少散热减少散热 炎热:正常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下降←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 增加散热减少散热 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中要及时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而在高温环境中要减少产热,增加散热,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人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 2、在寒冷环境中,寒冷刺激皮肤冷感受器引起骨骼肌不由自主地反射性收缩(战栗)。

【高考生物】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生物科技行业)浙科版生 物必修三

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重难点 【知识体系】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1、向性运动的概念: 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2、向性运动的意义: 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1、1880年,达尔文研究光照对金丝雀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弯曲生长 胚芽鞘对光刺激敏感的部位是:尖端 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既不直立生长,又不弯曲,说明:尖端决定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 达尔文推想: 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 2、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 温特的实验说明: 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在顶端喷洒生长素:生长、不弯曲

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并且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因为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故取名生长素。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1、对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光使生长素背光侧比向光侧分布得多 生长素促进生长 2、植物的顶端优势: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 3、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四、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 【历年真题解析】 1.(08山东卷)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含答案)

1.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的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是最大的生态 系统。 2.人口的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控制人口关系到人 类的存亡和发展。 3.大气中的CO2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使地球变暖。 4.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5.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 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 6.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湖泊变成没有 任何生物的死湖。 7.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 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基因三个层 次上加以保护,其中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对应学生用书 P71 2019-2020(含答案) (2)作用: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它为我们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2.全球人口动态 (1)人口增长过程及原因:在人类漫长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人口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随着1万年前农业的出现和陆地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才开始缓慢而持续增长。 (2)人口增长的后果:地球资源、食物等不能满足人类需要,最终会使人口达到地球难以容纳的程度。 (3)控制人口的方法:降低出生率,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最终使全球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3.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

(1)人类对环境影响[连线]: (2)生物的多样性: ①涵义: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内的全球多样性。 ②价值:一为人类提供食物、衣料、药品、工业原料、遗传资源和实验材料等。二在科学、美学和实用方面的近期和长远价值。三对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所起的重要作用。 ③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其特性决不会同其他任何生物重复,人类将不断利用野生生物的遗传性对作物和家畜品种进行改良。目前,对待野生生物的态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1.下图为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情况,分析曲线并思考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近几十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 提示:①我国人口基数大。 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逐步改善,造成出生率水平较高,死亡率逐渐下降的状况,从而导致人口明显增加。 (2) 能否说人口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人口增长只是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但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有效地保护环境。 2.回答人类与环境的相关问题: (1)如今的天气预报中增加了紫外线指数,提醒人们出行是否需要预防紫外线。这一现象主要与哪一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导致这一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2)分析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原因。 提示: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而且还保护了生物的栖息地,即生物赖以生

浙教版 高中生物 2019-2020 必修三 第三章 免疫调节练习含答案

免疫调节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2.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在三道防线中都能发挥作用 B.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两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 D.第二道防线的杀菌物质是指抗体3.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4.下列不属于抗原特性的是 A.异物性B.大分子性 C.多样性D.特异性 5.依靠抗体的免疫是 A.非特异性免疫 B.细胞免疫 C.特异性免疫 D.体液免疫 6.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A.球蛋白 B.糖蛋白 C.脂蛋白 D.多糖 7.关于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是通过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8、右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杀伤作用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9、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抗原刺激T细胞是效应T细胞形成的唯

一途径 C.效应T细胞能杀伤被抗原侵入的靶细胞 D.抗原与特定的抗体能形成复合物从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10.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①处理抗原②呈递抗原③识别抗原④分化为记忆细胞⑤分化为效应细胞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11.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1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13.下列疾病中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血友病 B.过敏性鼻炎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班狼疮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D.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 15、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能够侵入T细胞 B. HIV分布于各种内环境中,在人体的外分泌液中也广泛分布 C. HIV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D. HIV潜伏期比较长,是一种RNA病毒 16.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1min )【情境导入】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 坐,你们知道你们刚才做了什么反射活 动吗? 回答: 条件反射活动 能在极短 的时间迅 速进入本 节课学习 内容 反射(10min)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念? 【提问】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那几部分? 【提问】草履虫趋利避害,含羞草被触 碰后下垂,用针刺激离体的腓肠肌,这 属于反射吗? 【提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包括 哪几部分? 回答:反射是在中枢神经 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 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 反应 回答:脑和脊髓 回答:不属于 回答:反射弧:感受器、 透过纷繁 复杂的生 命现象揭 示事物普 遍联系, 建立唯物

浙科版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常见错误判断题无答案

生物必修三常见错误判断题 1.生长素是一种小分子多肽类有机物,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 2.已经肯定有五大类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它们是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其中,前二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三种与植物的 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3.细胞分裂素有促进萌发和细胞分裂,不影响细胞分化。() 4.当水分供应良好时,禾本科植物种子中的胚就会释放赤霉素,促进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种子萌发。() 5.多细胞动物的结构要复杂得多,所有细胞并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它们周围的环境就是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 6.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加以调整。这些活动都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完成。() 7.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细胞以及少数的支持细胞(胶质细胞)构成的,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8.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9.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就是形成反极化过程。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10.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小。() 11.在神经纤维膜上只有两种离子通道,一种是钠离子通道,一种是钾离子通道。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 12.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

衰减。() 13.在突触处,神经末梢的突触小体称为突触前膜,与之相对的肌膜较厚,有皱褶,称为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一间隙,称突触间隙。() 14.乙酰胆碱可以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这种受体也是通道蛋白,结合后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一个小电位,这种电位可以传播。() 15.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的作用就是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 1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在膝反射中,反射中枢就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17.当气温和周围物体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散热的作用,只能靠蒸发散热。() 18.35℃以上出汗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 19.低血糖时,脑细胞由于氧气供应不足,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发生功能障碍。()20.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21.促激素的作用只是促进相关腺体内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2.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这些调节激素经下丘脑通垂体的门脉达到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 23.四种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又叫促激素。() 24.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包括细胞增大与数量增多。()25.甲状腺分泌两种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前者不含碘,是一种多肽,后者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它们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的器官。()

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

第一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无籽番茄是未受直接涂生长素得到的,故染色体数是正常番茄的一半,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得到的。 2、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前两种促进,后三种抑制)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的稳态

浙科版必修三6.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word教案

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态、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这三方面内容。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本小节需要用本章的其他部分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是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的重要知识基础,与第七章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本章前面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③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并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①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②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特点。②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 2.难点:负反馈调节机制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第三节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 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 间或面积种群动态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 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 波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 周期性 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 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 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 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单元练习 1~5BDADD 6~10BACC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