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粮食行业

十一五粮食行业
十一五粮食行业

粮食行业“十一五”回顾之十一:

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兴粮战略,研究制定粮食行业教育培训规划,在加强实践锻炼的同时,积极选派优秀党政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党性教育。为全行业自然科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进行评审,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了粮食行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开展不同层次的评选表彰活动,逐渐完善粮食行业人才激励体系。行业人才队伍明显壮大,管理体制初步理顺,整体素质稳步提高,成长与发展环境逐步改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一、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为抓手,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了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以竞争上岗为主要方式,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竞争上岗已成为国家粮食局机关、事业单位选拔任用的主要途径,至“十一五”期末,正司级及其以下领导岗位全部实行了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干部群众信得过的同志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优化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过5年努力,国家粮食局所属事业单位全部完成岗位设置,新进人员全部实行公开招聘、所有职工全部签订了聘用合同,初步建立起以领导班子任期制、处级干部聘任制和一般干部聘用制为基础的干部选任制度体系和以工作业绩为基础的收入分配体系。

二、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加强干部党性教育,积极选派干部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学习,基本实现了五年内机关处级及以上干部轮训一遍的目标。注重干部实践锻炼,有计划地安排了29名国家粮食局机关干部下基层和地方粮食局干部到国家粮食局机关交叉挂职锻炼,一方面丰富机关年轻干部工作经历,增进其对国情、民情、粮情的了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开阔基层粮食行业干部视野,培养其把握全局的工作能力。加强行业职工培训工作力度,全行业共举办培训班66948期,培训1464790人次。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四合一储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粮食行业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全国首个粮食系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设立,搭建了粮食行业新的人才培养平台和科技创新载体,留学归国人员科研资助项目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粮食系统共新增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共有56

名粮食类专业技术人员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三、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粮食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

从2006年正式启动粮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国家粮食局从夯实基础入手,立足质量,锐意进取,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提高了鉴定管理水平,拓宽了人才成长渠道,实现了培训鉴定范围的逐年扩大,人数的逐年递增,显著提高了行业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改善了技能人才队伍的结构,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鉴定工作从无到有,逐步探索,逐步推进,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据统计,截止2010年12月,50086名粮食行业职工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39786人获得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十一五”期间,高级工的比例上升了1.93%,初级工的比例下降了0.16%,无等级人员比例下降了3.81%。“十一五”期间,粮食行业建设了完成的技能人才培训、鉴定考核体系,《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共新增了粮油购销员、粮油信息员、粮油竞价交易员、粮油保管员、粮仓机械员、粮库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粮油质量检验员、制米工、制粉工和制油工等10个粮食行业特有工种,制定了7个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编写出版了7个职业的培训教程,填补了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的空白。编写完成了粮油保管员和粮油质量检验员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操作技能考试手册》,建立了这两个职业完整的培训教材体系。开发了包括6个职业2万多道鉴定试题的职业技能鉴定国家试题库粮食行业分库,实现计算机的随机组卷,保证

鉴定考核命题标准统一、难易程度相同,确保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客观、公正、科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7个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52个粮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十一五”期间,粮食行业共产生了19名全国技术能手,96名全国粮食行业技术能手,3个单位获全国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名个人获全国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9个单位获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6名个人获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四、创新职业教育模式,行业职业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粮食行业对粮食类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重新修订,使粮食专业更贴近行业实际。将“粮油饲料加工与技术”和“粮油储藏与检验技术”两个粮食类专业免学费的优惠政策,对职业院校粮食专业的招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招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有关工作,为“三农”工作服好务。成立了粮食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履行行业职业教育指导职能搭建了组织机构和平台。倡导成立了以中粮集团为牵头单位的示范性粮食行业教育集团,为今后深入开展校企一体化建设打下基础。结合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积极为职业教育提供项目、资金支持,有效地加强了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联系,使粮食有关专业的教学力量得以保留。“十一五”期间,粮食行业在零起点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行业职业教育指导体系。

五、积极开展表彰工作,粮食行业人才激励体系逐渐完善

2006年3月国家粮食局联合国家人事部共同开展的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粮食行业大型表彰,也是建国以来粮食行业的第三次大型综合表彰活动。共表彰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90个、先进个人126名。其中,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51名和全国粮食系统先进工作者75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接见了全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10年12月,国家粮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了“十一五”期间第二次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评选表彰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89个,劳动模范85名,先进工作者44名。为表彰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任用的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国家粮食局还与2008年12月开展了全国粮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共表彰“全国粮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64个和“全国粮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124名。这些表彰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激发了粮食行业各条战线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和工作热情。

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

——“十一五”节能减排回顾之二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目标。预计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72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172万吨、炼钢产能6969万吨、水泥产能3.3亿吨等,在关闭造纸、化工、纺织、印染、酒精、味精、柠檬酸等重污染企业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加大奖励惩罚力度。每年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和具体企业。对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在资金、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倾斜,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奖励。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暂停对该地区项目的环评、核准和审批;对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停产或予以关闭。

二是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实施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对达不到能耗限额标准的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切实加强对落后产能企业执行环境保护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能耗限额标准和安全生产规定的监督检查。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落后产能企业成本。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实行差别电价,提高差别电价加价标准。对超过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

四是确保社会稳定,高度重视职工安置工作。研究制定职工安置措施,认真落实安置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促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节能减排回顾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国务院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做出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采取强化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付出艰辛努力,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1%,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节能减排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缓解了能源供需矛盾。

二是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大幅上升的势头。“十五”后三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了9.8%,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上升了32.3%和3.5%;“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9.1%,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4.29%和12.45%。

三是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重点行业先进生产能力比重明显提高,大型、高效装备得到推广应用。2009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47%上升到69%,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比重由21%上升到34%,电解铝行业大型预焙槽产量比重由80%上升到90%,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56.4%上升到72.2%。

四是推动了节能技术进步。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均有较大幅度下降,能效整体水平得到提高。2009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千瓦时降到340克/千瓦时,下降了8.11%;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降到615千克标准煤,下降了11.4%;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16.77%;乙烯综合能耗下降了9.04%;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了7.96%;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了10.06%。

五是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根据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2009年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城市比例由2005年的42.5%上升到67.3%;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005年的27%下降到18.4%;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比例由2005年的41%上升到57.3%。

六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通过节能提高能效少消耗能源6.3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也体现了我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出预期、高耗能行业增速过快、产业重型化趋势没有改变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雨雪冰冻和地震等多起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来之不易。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五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污染治理投资保持较快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保护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一、污染治理投资较快增加,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加大

环境质量的改善离不开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十一五”期间,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资金渠道,强化环境污染防治管理,污染治理投资保持较快增加,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加大。

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4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0%提高到2009年的1.33%。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12亿元,比2005年增长94.8%,城市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五项投资增长幅度分别是27.9%、67.4%、98.3%、122.4%和114.1%;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1570.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见附表1)。2009年营林固定资产投资13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其中国家投资710亿元,增长101.4%。

附表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

注: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是指当年建成投产的实际执行“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实际投资额。其中“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1.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关闭5000万千瓦的任务;分别淘汰炼铁、炼钢、水泥、焦炭和造纸等落后产能1.1亿吨、6860万吨、3.3亿吨、9300万吨和720万吨。全国累计建成运行5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火电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8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000万吨/日。

在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均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2.工业三废治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废水治理设施77018套,比2005年多7787套;有废气治理设施176489套,多31446套,其中脱硫设施26995套,多4347套。全国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2890万吨,比2005年增长1.7倍;工业烟尘去除量32848万吨,增长59.6%。2009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4.2%,比2005年提高

3.0个百分点;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去除量达1321.3万吨,增加21.4%;工业废水中氨氮去除量6

4.1万吨,增加32.6%;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91.0%,提高11.6个百分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0.3%,提高7.4个百分点;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为89.9%,提高14.8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7.0%,提高10.9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608.2亿元,增长1.1倍(见附表2)。

附表2:工业“三废”治理效率

3.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2010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60%;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由2005年的27%降低到16%,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上持续好转。

4.城市空气质量稳中趋好。2009年,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0.035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17%;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46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24.6%;地级以上城市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比例达到79.6%,比2005年明显提升。

5.城市环境治理能力继续增强。2009年底,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9052万立方米,比2005年提高58.1%;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0%提高到2009年的75.3%。2009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5734万吨,比2005年增长1.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1.4%,增加19.7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32.6%提高到2009年的38.2%。2009年全国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354个城市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好的城市占5.9%,较好的占68.7%,轻度污染的占24.3%,中度污染的占1.1%;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的334个城市中,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的占67.1%,较好的占27.5%,轻度污染的占4.2%,中度污染的占0.9%,重度污染的占0.3%。

三、生态保护全面加强

“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推进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措施,全面加强了生态保护。

1.造林步伐继续加快,森林面积保持增长。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资料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9545万公顷,比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增长11.7%;森林覆盖率为20.36%,增长

2.1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为137.2亿立方米,增长10.2%。2010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592万公顷,比2005年增长9.6%。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46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8.4%。

2.湿地保护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网络初步形成。国家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10年)》,完成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201个,5万多公顷湿地得到恢复。湿地自然保护区达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达100处,国际重要湿地达37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较“十五”时期末增加5个百分点。

3.防沙治沙建设扎实推进,沙化土地面积继续缩减。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2005—2009年)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比上个监测期年均多缩减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的省份增加到29个。2009年全国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53万公顷。

4.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加强,重点物种保护稳步推进。截至2009年底,国家划定禁猎(采)区2667个,总面积为8462.4万公顷。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2458处,总面积1652.50万公顷。重点物种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濒危物种保护制度继续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得到加强。大熊猫等50多个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种群持续扩大,苏铁等千余种野生植物人工种群基本建立,野马等物种回归自然进展顺利,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试点有序推进。

5.水土流失治理稳步实施,治理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我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扎实开展,重点流域生态保护稳步推进。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0454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了989万公顷。

6.自然保护区继续增加。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41个,比2005年增加19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477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比2005年增加76个。

“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在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增加;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实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目标任重道远。为此,“十二五”期间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保持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农作物在田间实际产量测定工作中,要贯彻执行公平、公正、科学、求实的原则,以确保测定结果准确、真实、可靠。 一、田间产量测定人员的组成 要由3—5人相关人员组成测定小组。 二、产量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产量测定工具:卷尺、种子袋、标签、镰刀、绳子; 记录设备:录像机、照相机、田间记录本。 三、田间产量测定及调查 1、基本情况调查 首先了解和弄清所选调查田地的农户姓名、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等基本信息。其次还要知道作物播种的时间、播种量、播种方法,使用肥料、农药的种类和数量。 2、取点频率的确定

注:大于10公顷的每增加1公顷递增2点。 3、田间取点技术 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必须科学的使用取点方法。如果取点方法不当,必然会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因此,取点要力求做到合理,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不要有任何主观偏见以减少测定误差,进而使我们的测定工作能够反映出测定目标的真实性。 地头、边行、缺苗断垄的地方因植株生长特殊,不具有代表性,应避免取点。为了取点不出现人为错误,应采取随机抛物法取点。样区点的确定一般采用对角线方法。 四、水稻、玉米、大豆的田间测产方法 通常情况下以测产面积定取样点,每个取样点取1平方米作物(按1垄或1行延长米取)。水稻一般是30cm×13cm 的行、株距,那么单行取为延长米约为1平方米;玉米、大豆垄距一般为65cm,单行取延长米约为1平方米。按照标准定点取样后,脱粒晾晒至标准水分,去除杂物后称重,然后换算成亩产量。 范例: 1、实际产量 计算公式:亩产=每平方米重×667

测产某水稻田2晌,共采5点每点1平方米,5点共得产量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为公斤,那么平均亩产=公斤×667(平方米),即实际测得产量为公斤/每亩。 2、理论产量 ①水稻:1平方米500株,每株平均80粒,千粒重为 24.5克。 计算公式:平方米株数×每株粒数×千粒重÷1000 平方米粒重=500×80×24.5g÷1000=980g 每平方米产量=980g÷500g=市斤 ②大豆:1平方米23株,每株98粒,百粒重19克。计算公式:平方米株数×每株平均粒数×百粒重÷100 平方米粒重=23×98×19g÷100=428.26g 每平方米产量=428.26g÷500g=市斤 ③玉米:1平方米6株,每株粒数(按14行×每行32粒)448粒,百粒重35克。 计算公式:平方米株数×每株平均粒数×百粒重÷100 平方米粒重=6×(14×32)×35g÷100= 每平方米产量=940.8g÷500=市斤

新的粮食标准

新的粮食标准即将实施 2009-6-17 10:23:46 出处:中国网 新的《稻谷》(GB 1350-2009)和《玉米》(GB 1353-2009)、《大豆》(GB 1352-2009)等国家标准,并将分别于2009年7月1日和9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9年3月2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新的《稻谷》(GB 1350-2009)和《玉米》(GB 1353-2009)、《大豆》(GB 1352-2009)等国家标准,并将分别于2009年7月1日和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继去年《小麦》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后,我国粮油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又一件大事,至此,占我国粮食总产量90%的四大粮种全部有了新的国家标准。这对于提高我国主要粮食的质量、规范托市收购具有重要意义。 一、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为促进我国粮食生产,满足消费和新形势下流通体制的需要,保护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质量,国家粮食局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统一计划安排,组织有关大学、科研机构、质检机构和有关专家对1999实施的《稻谷》、《玉米》及1986年实施的《大豆》等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过程中,充分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并协调一致。本次修订的标准,积极借鉴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修订后的标准,既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兼顾国家、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体现优质优价,依质论价的精神。主要指标的设置和评价方法符合WTO的规则,能进一步增强我粮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一)稻谷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是调整了整精米率要求。原标准中整精米率只设一个限量并作为最低等级指标,即籼稻谷≥50.0%,粳稻谷≥60.0%。由于我国不同稻谷产区的气候和稻谷品种质量差异较大,用一个整精米率指标很难反映不同产地的稻谷质量的实际状况。修订后按照不同等级设置不同的整精米率指标,籼稻1~5级分别为≥50%、≥47%、≥44%、≥41%、≥38%,粳稻1~5级分别要求≥61%、≥58%、≥55%、≥47%、≥44%。使整精米率能更好地体现稻谷出米率和品质,有利于引导生产,促进稻谷质量的提高,体现优质优价政策。 二是规范整精米率检验方法和检验仪器。针对原标准中整精米率检验方法不够规范和检验仪器未统一规定,易造成检验误差大、时间长、收购现场执行难的问题,新标准对稻谷整精米率检验方法和仪器要求进行了规范。同时制定了《稻谷整精米率检验法》国家标准(GB/T 21719-2008),对实验砻谷机、实验碾米机的技术要求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使用整精米率标准样品对仪器进行调校后才能用于整精米率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我国粮食产业正向质量提高转变

我国粮食产业正向质量提高转变 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 我国粮食产业正向质量提高转变 植保人员在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陈北村操作无人机给小麦喷洒农药。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当前,我国粮食产业发展面临不少挑战,如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等等。要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深化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仅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也要健全人才教育扶持机制 当前,粮食产业发展正处于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的关键时期。粮食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实施“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兴粮强业

科技创新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 我国是一个食糖严重短缺的国家,每年食糖缺口达600万吨左右。位于山东滨州的西王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基地,每年消化玉米300万吨,主要用于淀粉糖加工。近年来该公司投入10亿多元研发出的玉米果糖生产新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产品可以替代进口蔗糖,并且利润是葡萄糖的5倍,发展空间很大。而且,随着玉米果糖制造工艺的成熟和市场逐步拓展,为消化玉米库存打开了新的通道。 科技创新兴粮强业,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今年夏粮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仓储设施和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库存粮情稳定,市场运行平稳,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粮食安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在粮食高库存的情况下,如何防止陈化霉变,如何做到存粮口感如新、营养如初,如何实现节能降耗、节约成本,如何拓宽粮食加工转化途径,如何降低粮食产后损失浪费,如何降低粮食物流成本,都亟需靠科技创新去突破,靠专业人才去攻关。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认为,科技是我国提高粮食发展质量、增加绿色优质安全粮食产品供给、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有力举措。当前,我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2.2万家,年销售收入2.9万亿元,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由于普遍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链条短、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仍很突出,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2017年,入统粮食加工企业研发投入115亿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4%;从事米面油等初级产品加工的企业,95%以上没有研发力量,产品结构单一,利润微薄,经营困难,开工率不到40%。即使技术密集型的粮食深加工行业,多数企业也依赖技术和设备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各类粮食企业都存在技能人才短缺,不能适应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推广应用的问题。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壮大人才队伍,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扩充创新成果转化途径

[工作汇报]做好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情况汇报

[工作汇报]做好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情况汇报 做好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情况汇报 粮食是重要的食品和食品原料,粮食质量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做好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工作,落实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保障粮油质量安全是贯彻、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的重要举措。根据(雅商粮函〔20XX〕195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将我局关于做好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 粮食质量安全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决策部署,按照“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原则,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单位负责人是质量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粮食质量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大意义,从大局和全局的高度来把握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筑牢“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并提出每个干部职工都是质量安全工作的责任人,把质量安全工作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形成县局统一领导,公司员工广泛参与,促进了粮食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的落实。 二、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再次组织县局及粮油公司全体职工学习了、和国家、省、市、县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大家认识到强化质量安全工作管理,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是我局开展安全储粮工作的基础。为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我局对现有质量安全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三、加强安全管理力度,狠抓隐患排查治理 我局会同县食安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粮食质量安全大检查: (一)粮食收购环节:对取得收购许可证资格的收购企业在大春粮食收购中执行收购政策和执行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标准的情况,通过检查未发现压级压价,克扣斤两等坑害粮农的行为,收购的粮食质量达到了国家质量安全标准。 (二)粮食储存环节:对国有粮食储备企业的粮食质量和储粮药剂的使用进行了检查,未发现有质量安全隐患和违规行为。 (三)政策性供粮环节:我县政策性供粮主要是军供,其数量也不大,但供粮企业严格实行供粮准入制度,确保部队食用安全放心的粮油。 (四)粮食销售环节:对全县国有和非国有的粮食销售企业和个体粮食经营户进行了检查,未发现粮食销售方面的质量安全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县粮食行业协会年度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

在县粮食行业协会年度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 在县粮食行业协会年度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县粮食行业协会,向大会简要报告协会 2005 年度的工 作和 2008 年工作的初步思路,请予审议。 一、协会 2005 年度的主要工作 刚刚过去的 2005 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规划的重要 一年,是如东粮食行业迈向跨越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之年。 一年来,全县粮食行业在县委县政府、县粮食局的正确领导和各相关 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不断创业、创新、创优,各项工作持续、稳步、健康发展,为地 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5 年,全县规模以上粮油工业企业实现产值万元,同比万元增长; 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同比万元增长;实现利税万元,同比万元增长;其中 利润万元,同比万元增长,四项指标同创历史最好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完 成实绩均居南通市粮油工业首位。 回顾 2005 年的协会工作,具体体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始终坚持了正确的办会方向。

2005 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县粮 食经济发展大局,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服务于企业、 服务于政府、 服务于社会的办会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 一年来,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政府对粮食行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 和要求,并及时宣传贯彻到企业当中;我们关注粮食行业的发展动态,不 定期向政府反映带有前瞻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我 们以会员企业为本,积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引导会员企业整合行业资 源,发挥行业整体优势,实施名牌兴企战略;我们还适时组织会员企业发 展对外联系和合作,展示我县粮食企业形象。 特别是将调研分析作为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能,根据每个时期的行业统 计信息资料和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到的本行业经济运作情况,分析本行业经 济运行的基本态势、运行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由于办会方向正确,加之行业上下的共同努力,逐步构建和完善了我 县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2、有效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粮食行业协会以及中介组织应当加强 行业自律,在维护粮食市场秩序方面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 2005 年,我们采取召开座谈会、向会员发放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抓好 宣传教育工作,并结合县情、粮情,组织全县粮食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共 40 多人召开专题培训会议,通过宣传《条例》、解读《条例》,进一 步增强了广大会员守法经营的自律意识,使行业自律成为每个会员的自觉 行动。

农作物产量保险

1、前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存在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市场。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办理农村保险业务以来,各保险险种长期处于不景气和亏损状态,这使得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望而却步。的确,农业保险风险大,保险经营复杂,保费较高又使农民无力承担,这几乎成了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 中国保险业发展以来没有挖掘出农村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也绝非偶然,而是由很多主客观因素决定的。 首先,农民目前还是比较认同储蓄这种风险自留的方式。 其次,从保险业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保险公司的管理存在种种问题。 再次,适合于农村的保险产品少,保费高,而人们又往往存在侥幸心理。 与中国年轻的保险行业相比,国外同行的资金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并且也在虎视眈眈的看着中国巨大的保险市场。如果我们的民族保险业不及早占领农村市场,国外公司很可能捷足先登。到时候,后悔晚矣!保险公司应该从长远利益考虑,尽快推出让农民喜闻乐见的产品。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和配合,逐步缩小与城市保险的差距,让农村保险真的能保障农民利益,分摊农民风险! 2、设计内容 2.1、保险名称 农作物产量保险 2.2、保险险种定义 农作物产量保险是以农民的农作物的产量损失作为保险标的,即保险对象,以农作物实际产量低于合同预定产量为保险事故,即保险金的给付条件的一种财产保险。 2.3、设计背景 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也是一个弱质的产业。这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指导下农民增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近年国家实施了粮食保护价格,帮助农民应对粮食价格波动问题,为解决农民种粮、卖粮问题探路。但只解决农业的市场风险还不够,农业生产还面临生产风险,其中就包括自然风险。农业生产与天气变化紧密相关,不利的天气条件会减少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农作物质量,甚至会导致农作物绝收。 2004年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是11590万亩,成灾面积6280万亩,受灾人口有1.17亿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亿。 2006年夏天,四川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个又一个令人痛心的灾害纪录接连发生。全省17个市(州),132个县,3124个乡出现了旱情,受灾人口4816.954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截止2014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7亿吨,同比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亿吨,同比增长0.8%。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也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预计未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我国粮食产量将保持平稳态势。 2010-2014年粮食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2010-2014年谷物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从供给结构看,正常年份的粮食产量基本足以支撑国内消费。以2014年三大谷物为例,稻谷、小麦、玉米合计产量5.08亿吨,足以覆盖2014年4.63亿吨的国内消费量;三大谷物进口量合计仅0.11亿吨,主要用作粮食储备的辅助手段以及平抑国内外价差之用。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消费量对比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进口占比

从需求结构看,随着国内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包括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在内的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三大类消费中,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较快,近几年增速保持在6.0%、1.5%;而口粮需求增速缓慢,同比保持在0.7%。从消费结构占比看,2014年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占比分别为49.2%、29.0%、21.9%;分粮食品种看,目前稻谷仍是第一大消费品种,占38.9%,玉米、小麦分别占37.6%、23.5%。 2012-2016粮食用途消费结构占比 2011-2015粮食品种消费结构占比

我国现阶段粮食种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国有农场,二是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目前阶段,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2014年,农户种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高达94.2%,粮食播种面积占比95.7%;但由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资金能力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生产阶段。国有农场因其单个农场种植面积较大,故能够较好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作业,但受限于其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小,并非我国主要种植模式。 2010-2014农户与国有农场种植产量结构比

粮食质量安全承诺书

粮食质量安全承诺书 1 为加强行业自律,保证粮油质量安全,市粮食局等相关部门及粮油购销、仓储、加工、零售企业向全社会郑重承诺如下: 一、严格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坚持诚信经营,严把粮食质量关,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二、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原粮质量及卫生的监管职责。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粮食质量管理工作。 三、粮食收储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和卫生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严把收购入库质量关,决不收购发霉、变质或受污染的粮食,对每批收购入库的粮食都要使用仪器进行化验。 四、粮食加工企业保证粮食质量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不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不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认真执行产品质量追溯和退市召回制度。 五、粮食销售企业严格质量管理,严把进货质量关,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销售的粮油有质监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生

产厂家出具的进货台账。 六、诚实守信,文明经商,严格管理,规范服务,自觉接受社会和有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 承诺单位:中卫市粮食局、中卫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卫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卫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卫市商务和经济合作局、中宁县粮食局、海原县粮食局、中央储备粮中宁直属库、中卫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卫市粮油购销公司、中卫市军粮供应站、宁夏三鑫源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宁夏鑫正源面业有限公司、宁夏万齐米业有限公司、中卫市鑫裕民粮油工贸有限公司、中卫市鑫宏米业有限公司、中卫市鑫雪丰粮油加工有限公司、中卫市中昊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卫市宁香源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中卫市金麦子粮油综合加工厂、中卫市鑫宝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中卫市隆裕米业有限公司、中卫市金福面粉加工厂、中卫市利禾粮油销售部、中卫荣盛超级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德林商贸有限公司、银川市新华百货连锁超市有限公司中卫店、宁夏华润万家生活超市有限公司中卫分公司、中宁县禹王面粉有限公司、中宁县军粮供应站、中宁县丰泽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中宁县万宝粮油商贸有限公司、宁夏亨源粮油有限公司。共33个单位。 2 近日,萧山检验检疫局与辖区内进口粮食加工企业签署质量安全承诺书,为进口粮食质量安全和疫情风险的有效防控增添了有效保障。

中国国内粮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一、粮食行业概述及粮食市场特点 关于粮食与粮食安全。粮食主要指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及其副产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兼具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古往今来,“农本思想”、“以粮为纲”一直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1990年国家建立专项储备粮制度,按年消费量产区不低于30%、销区不低于60%储备粮食,用于平抑粮价、对抗灾害及其他不时之需,目前中央储备粮约2.6亿吨1。国家的基本粮食政策是立足国内粮食生产自给,近几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我国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到6%,控制在安全范围。 关于粮食生产。粮食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土地投入大。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种植面积少,粗放作业,粮食生产除稻谷外不具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长足发展,产量从80年代初3亿吨攀升到1998年超过5亿吨,一度呈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卖粮难现象,粮食库存大幅增加,粮价大幅下降;但最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回落至4.3亿吨,粮价出现恢复性增长,粮食库存减少,粮食缺口增大。 关于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现状与未来走势。粮食供给量主要取决于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单产,剔除自然灾害影响,由于一,城镇开发占地、环境恶化、农作物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和粮食生产效益递减等原因,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全国减少耕地面积超过3000万亩,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减少耕地面积超过2亿亩,估 1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一些中央储备粮企业偷卖粮的投机行为因价格上涨而没有及时补库,估计约1/4的储备库有数无粮。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状态

(发展战略)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状态

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现状 壹、我国粮油工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壹个粮食、油料的生产大国、粮油消费和粮油,加工大国。正常年景我国年产稻谷2亿吨左右,小麦1亿吨左右,玉米0.9亿吨左右;年产油料5500—6000万吨,加上近几年每年进口油料2000万吨左右,这些丰富的粮油资源为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就粮油加工而言,我国的粮油加工能力之大、企业之多均属世界之最。粮油加工是指对原粮、油料等基本原料进行处理制成成品粮油及其制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稻谷加工、小麦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植物油加工和粮油加工机械设备的制造。粮油加工业是粮油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是粮油产业化运营(或者说粮油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活粮油运营,提升粮油附加值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也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工业,粮油加工的产品和人民生活息息关联,是壹个永不衰败的朝阳工业。 我国的粮油加工遍及城乡,小型分散,经典型调查及推算,我国大大小小的粮油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多达二十多万个,其中大米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就有十万多个。有壹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少。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全国入统规模之上[注:规模之上粮油加工企业是指:大米加工厂日处理稻谷加工能力于30吨之上(含30吨),小麦粉加工厂日处理小麦加工能力于50吨之上(含50吨),食用植物油加工厂日处理油料加工能力于30吨之上(含30吨)]粮油加工企业8546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200吨的1401个,日加工能力200~400吨的466个,日加工能力400~1000吨的207个,日加工能力1000吨之上的72个。于所有制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9个,占22.8%;

正确认识形势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工作

正确认识形势,努力做好粮食质量安全工作 粮食安全包括两个层面的概念:一是"数量"层面的安全,指的是粮食供应问题,要求粮食的供给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不因供给不足引起粮价暴涨和市场波动;二是"质量"层面的安全,要求粮食营养卫生,对健康无害。这里主要谈的是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粮食是食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努力做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于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当前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形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当前形势的正确评估,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是领导者驾驭全局、推进工作进程的能力表现。当前粮食质量安全正处于一个特定时期,正确认识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形势,调整思路、冷静应对,对做好今后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十分关键。 (一)要正确认识粮食质量工作的新特点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影响,当前的粮食质量工作呈现三个新特点: 1、粮食质量逐年提高,整体质量良好。据湖北省粮油监测站连续五年的稻谷品质测报显示,我省稻谷收获质量90%达到国标中等质量以上,入库稻谷包括中央、地方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全部达到国标三级以上水平,整体质量良好。优质稻谷种植面积、产量逐年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湖北省水稻播种面积3100万亩,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达到160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0%以上。从省粮油监测站2006年检测的507个优质稻样品看,全项达到国家优质稻标准的占7.5%,比2005年的4.3%有明显提高。市场上销售的大米,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观质量,都有明显改善。近三年省内市场销售的大米未发生质量事故,成为老百姓的放心食品。稻谷整体质量的提高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良种的推广,保证了水稻质量的稳定提高。二是收获方式的转变,改善了稻谷的有关指标。过去我省稻谷整精米率达标率低。随着良种的推广,以及收获方式逐步由人工收割脱粒转变为机收机脱,大大提高了稻谷整精米率。现在我省早籼稻除少数地区以外,整精米率都在44%以上,中籼稻整精米率在50%以上,都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三是大米加工设备的改进,提高了加工大米的质量。近年来,我省着力进行大米加工设备的技术改造,推广低温碾米技术,普遍增加了色选、抛光和包装设备,保证了大米质量的稳定提高。 2、原粮卫生监测,将成为未来粮食质量工作的重点。一是人们对原粮卫生安全的诉求愈来愈高。粮食卫生安全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粮油产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一项名为《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最关注的是食品安全问题;而中国社会调查对北京等多个城市公众的电话调查也发现,2005年食品安全的热点度达到了86%。二是粮食卫生安全已成为粮食质量的主要问题。从湖北省2004年以来稻谷品质测报结果看,稻谷质量基本上都达到国家标准;但从原粮卫生调查情况看,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真菌毒素超标均有检出,且呈扩大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依次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等引起的化学性污染以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这说明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已上升为粮食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三是原粮卫生危害大。原粮卫生安全事故有三个特点:(1)呈区域性。像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安全事故往往都是一个流域、一个地区。(2)呈隐形性。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超标事故发生后,人的感觉器官不能直接触及,眼睛看不到,鼻子嗅不到,只有通过检测才能发现。(3)事故呈特大性。这类事

最新粮食监督粮食安全职责工作总结

粮食监督粮食安全职责工作总结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生命安全,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县粮食局作为全县粮油食品的主要监管部门,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粮食系统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较好地履行了自身职能,在促进全县粮食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为全县粮油食品食用安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相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监管职责. 为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我们根据市粮食局和县政府的要求先后成立了" '五放心'粮店创建领导组"和"放心消费创建领导组",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中心(粮油专项)工作的领导.领导组的组长由县局一把手局长担任,负主要领导责任,分管局长担任副组长,负直接领导责任,同时明确产业指导科为粮油食品安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并建立责任制度,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职责落实. 根据食品安全委员会[]1号文件的分工和要求,粮食部门在粮油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承担的监管职能为:负责县级储备粮质量安全管理,依法履行对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管职责;负责组织实

施粮食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制度及有关技术规范;指导粮食行业质量安全工作和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今年月日,县人民政府和县粮食局签订了《县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我们按照《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保障措施,确定了节日期间重点检查,平时跟踪检查;开展专项整治,消除重大隐患;抓好"放心"创建,惠及全县百姓;强化安全责任,实施长效监管;确保全年安全无事故的的工作目标. 二,开展专项整治,消除重大隐患. 今年以来局粮食流通执法检查科和粮油食品安全领导组,开展了常年的联合执法活动,按照行政许可和职能分工,逐步加大了粮食流通和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保障了粮食流通秩序和粮油食品安全环境的有序和规范. 执法检查科在夏,秋粮收购期间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配合县工商局进行了严格的查处.产业指导科在"春节","五一","十一","中秋"几大节日前后,为确保大米市场的安全,联合县工商部门对全县各收购网点,下属大米加工企业和"放心粮油店"进行了大米质量,卫生检查.在检查中对大米质量有问题的厂家提出了书面整改意见并进行了回访,以确保整改到位.市场调控科对局所属收购企业储存的原粮亦经常进行各类专业化的检测和检查,确保了我县的储粮安全.在检查方法上,我们做到节日期间重点检查和平时跟踪检查相结合;在对发现问题的处罚上,我们做到教育整改和经济处罚

协会名录

河南协会商会名录协会: 河南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中原侨商投资企业协会 河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河南省商业行业协会 河南省企业联合会 河南上市公司协会 河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 河南省女企业家协会 河南省消费者协会 河南省对外贸易信息协会 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河南省银行业协会 河南省钢铁工业协会 河南省黄金协会 河南省计算机行业协会 河南省医药协会 河南省佛教协会 河南省基督教协会 河南伊斯兰教协会 河南省道教协会

河南省证券期货业协会 河南省粮食行业协会 河南房地产业协会 中国卫生监督协会 河南省物流协会 河南省戏剧家协会 河南省音乐家协会 河南省企事业法人维权协会河南省曲艺家协会 河南省豫商经济文化交流协会河南省企业信用担保协会 河南省保险行业协会 河南省公共关系协会 河南省美发美容协会 河南省卫生经济协会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 河南创业与股权投资协会 河南省家电行业协会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河南省洗涤业协会 河南省肥料协会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协会 河南省律师协会 河南省矿业协会 南省城镇供水协会 河南省煤炭建设工程质量协会河南省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协会河南省宝玉石协会 河南省扶贫开发协会 河南省拍卖行业协会 河南省奶业协会 河南省太极拳协会 河南省工业商业联合会 河南省汽车工业行业协会 河南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河南省旅游协会 南省糖酒食品流通协会 河南省演出协会 河南戏剧协会 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 河南省网络文化联合会 河南省妇女联合会

河南省互联网协会 河南省质量检验协会 河南省肉类协会 河南省律师协会 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艺术协会 河南轻工业行业协会 河南作家协会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 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河南省招标投标协会 河南省模特行业协会 河南省收藏协会 河南舞蹈家协会 河南书法家协会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 河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河南企业家协会、联合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河南医院协会 河南酒业协会

农作物概述主要内容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农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农作物概述 主要内容 1.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 2.农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3.农作物栽培主要措施 第一章农作物概念及分类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是农作物的概念掌握和农作物分类,难点是农作物分类,技能点是熟练区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一、农作物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 (一)农作物概念狭义: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作物或“庄稼”:指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 广义:人类栽培的,有利用价值的各种植物。例如:五谷杂粮 (二)农作物与野生植物区别:是否经过人工的驯化和栽培。 二、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种类很多,他们分属于植物学上不同的科、属、种。通常按照以下分类法分类 (一)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为: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及绿肥作物和药用作物。 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 (1)禾谷类作物多数属于禾本科,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麦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谷子、高粱等。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主要农作物有大豆、豌豆、绿豆、小豆、蚕豆、小扁豆、鹰嘴豆、饭豆等 (3)薯类作物属于植物学上不同的科、属。主要农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芋、菊芋、山药、蕉藕等。 2.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他 作物。 (1)纤维作物主要有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苎麻、蕉麻、菠萝麻等。 (2)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等,有时大豆也归于此类。前四种主要是食用油料作物,后面几种 是工业用油料作物。四大油料作物:花生、大豆、芝麻、棉花。 (3)糖料作物: 主要有甘蔗和甜菜,甜叶菊和芦粟等。甘蔗主要是在南方种植,甜菜主要是东北,华北等地种植较多,甜叶菊济宁也有 种植。 (4)嗜好性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可可等,此外还有一些挥发性香料作物,如香茅草等。 (5)其他作物主要有桑、橡胶、席草、芦苇等。 3.饲料和绿肥作物:包括旱生的豆科、禾本科饲料、绿肥作物及水生型 饲料、绿肥作物。 (1)豆科绿肥作物:主要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犀、田菁(菁)、三叶草、沙打旺等。 (2)禾本科饲料、绿肥作物:主要有苏丹草、黑麦草、雀麦草等

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粮油工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油料的生产大国、粮油消费和粮油,加工大国。正常年景我国年产稻谷2亿吨左右,小麦1亿吨左右,玉米0.9亿吨左右;年产油料5500—6000万吨,加上近几年每年进口油料2000万吨左右,这些丰富的粮油资源为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就粮油加工而言,我国的粮油加工能力之大、企业之多均属世界之最。粮油加工是指对原粮、油料等基本原料进行处理制成成品粮油及其制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稻谷加工、小麦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植物油加工和粮油加工机械设备的制造。粮油加工业是粮油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是粮油产业化经营(或者说粮油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活粮油经营,提升粮油附加值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也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工业,粮油加工的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永不衰败的朝阳工业。 我国的粮油加工遍及城乡,小型分散,经典型调查及推算,我国大大小小的粮油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多达二十多万个,其中大米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就有十万多个。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少。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全国入统规模以上[注: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是指:大米加工厂日处理稻谷加工能力在30吨以上(含30吨),小麦粉加工厂日处理小麦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含50吨),食用植物油加工厂日处理油料加工能力在30吨以上(含30吨)]粮油加工企业8546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200吨的1401个,日加工能力200~400吨的466个,日加工能力400~1000吨的207个,日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72个。在所有制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9个,占2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5个,占l.2%;民营企业6492个,占76%。 入统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2459亿元,利润总额17,5亿元,资产总计1394亿元,年末从业人数34.8万人。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河南、江苏、山东、河北、安徽、黑龙江;湖北、广东、福建、辽宁。其中:河南、江苏、山东的工业总产值超过300 亿元。 在2010年的粮油加工业中,米、面、油加工业的情况分别如下: (一)大米加工业的基本情况 2010年,全国入统企业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5666个,年生产能力9463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的企业为4741个,100~200吨的企业为754个,200~400吨的企业为132个,400~1000吨的企业为38个,1000吨以上的企业为10个。 入统企业的大米总产量为2257.1万吨。其中:特等米764.2万吨,占33.9%;标准一等米1310.2万吨,占58.1%;标准二等米139.2万吨,占6.2%。特等米和标准二等米的产量占大米总产量的92%。 入统企业的现价总产值712亿元,利润总额9。2亿元,资产总计335.3亿元,年末从业人数11.5万人。 (二)小麦粉加工业的基本情况 2010年,全国入统企业规模以上小麦粉加工企业1990个,年生产能力6508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I00吨以下的企业为1184个,100—200吨的企业为460个,200~400 吨的企业为236个,400~1000吨的企业为95个,1000吨以上的企业为15个。 入统企业的小麦粉总产量为2938.1万吨。其中:特制一等粉1215.3万吨,占4l.4%;特制二等粉781万吨,占26.6%;标准粉342.8万吨,占11。7%;专用粉380.4万吨,

2018年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主要项目指标

附件2 2018年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主要项目指标 一、地方储备粮轮换(收购)验收必检项目 (一)粮食质量 稻谷:色泽气味、出糙率、整精米率、杂质、水分、黄粒米、谷外糙米、互混。 小麦:色泽气味、容重、不完善粒、杂质总量、矿物质、水分。 植物原油:气味、滋味、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 (二)卫生指标 小麦:呕吐毒素(DON ) 二、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检验项目 (一)粮食质量 稻谷:色泽气味、出糙率、整精米率、杂质、水分、黄粒米、谷外糙米、互混。 小麦:色泽气味、容重、不完善粒、杂质总量、矿物质、水 分 大米:加工精度、碎米、不完善粒、杂质最大限量、水分、 黄粒米、互混、色泽、气味

小麦粉:加工精度、灰分、粗细度、面筋质、含砂量、磁性金属物、水分、脂肪酸值、气味口味。 植物油:1.原油:气味、滋味、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 2.成品油:水分及挥发物、酸值、 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 (二)储存品质 稻谷、小麦分别按照《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20569 -2006 )、《小麦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20571 - 2006 ) 国家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和判定。判定结果为宜存、轻度不宜存或重度不宜存。 (三)卫生指标 稻谷:镉、铅、汞、无机砷、黄曲霉毒素B i、农药残留。 小麦:镉、铅、汞、总砷、呕吐毒素(DON )、玉米赤霉烯酮、农药残留。 大米:镉、铅、汞、无机砷、黄曲霉毒素B i。 小麦粉:镉、铅、汞、总砷、呕吐毒素(DON )、玉米赤霉烯酮。 植物油: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苯并【a】芘、砷、铅、黄曲霉毒素B i,(花生油、玉米油)

最新国家粮油质量标准

最新国家粮油质量标准 1、稻谷(GB1350-2009): ⑴整精米率指标按1-5等级分别为: 籼稻:≥50%、≥47%、≥44%、≥41%、≥38% 粳稻:≥61%、≥58%、≥55%、≥47%、≥44% ⑵等外级:出糙率低于5等的稻谷 ⑶标签标识要求: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称、类别、产地(县)、收获时间,为稻谷产品溯源提供根据和方便。 2、玉米(GB1353-2009) ⑴按1-5等容重指标分别为:≥720g/L、≥685g/L、≥650g/L、≥620g/L、 ≥590g/L等外级:<590 g/L ⑵5个等级可以兼顾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以及主产区丰年、平年和歉年的玉米质量,同时各等级也能够与各主要玉米生产国家要求相一致。 ⑶不完善粒按1-5级分别为:≤4%、≤6%、≤8%、≤10%、≤15% ⑷对于水分>18%的玉米,须将水分降到18%以下,待玉米样品冷却至室温后再测定容重。 ⑸标识要求。 3、大豆(GB1352-2009) ⑴高油大豆按粗脂肪含量(干基)指标分为1-3等分别为:≥22%、≥21%、≥20%,低于20%的大豆不作为高油大豆,其它质量指标与普通大豆3等相同。 ⑵高蛋白大豆按蛋白质含量(干基)指标分为1-3等分别为:≥44%、 ≥42%、≥40%,低于40%的不作为高蛋白大豆,其他指标与普通大豆2等相同。

⑶普通大豆定等指标使用完整率代替纯粮率进行定等,质量等级仍为1-5级分别为:≥95%、≥90%、≥85%、≥80%、≥75%, ⑷新标准取消东北黄大豆与一般黄大豆分类,根据种皮与子叶颜色将大豆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颜色大豆、混合大豆等,并要求黄大豆、青大豆和黑大豆中同类型大豆不低于95%,不符合要求的归为混合大豆。 ⑸我国新标准中首次对损伤粒单独进行要求,1-5等损伤粒分别要求≤1%、≤2%、≤3%、≤5%、≤8%,其中热损伤粒分别为:≤0.2%、≤0.2%、≤0.5%、≤1%、≤3%。 4、小麦: ⑴修改了小麦分类检验方法,将感官检验改为仪器化检验,建立了中国小麦硬度分类评价体系,规定硬度指数大于等于60的为硬麦,小于等于45的为软麦,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混合麦。 ⑵对小麦分类进行了简化,新标准中小麦分类为硬质白小麦、软质白小麦、硬质红小麦、软质红小麦及混合小麦,由原来的9类调整为5类,取消了原按冬、春季节播种的分类 ⑶适当放宽了中等小麦不完善粒的限制,由原来的6%调整为8%,与国际标准取得一致。 ⑷增加了标签标识要求,规定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小麦的品种名称、类别、等级、产地、收获时间等,以便于小麦产品的溯源。

粮食质量安全自查工作情况

粮食质量安全自查工作情况 XX州粮食局: 根据《云南省粮食局关于认真组织开展好粮食质量安全自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于XX年9月28日及时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粮食销售网点,就要求检查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收购、加工和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情况 由于我县粮食产不足需,是典型的粮食主销区,在县内粮食收购工作上,尽管我局所属企业曾经做了很多工作,但几乎没有收购到一颗粮食。市场粮食缺口部分都是从德宏、大理等地调入销售。在粮食收购、加工等方面就不存在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 二、执行粮食入库检查制度,确保入库粮食的安全 针对我局所属粮油购销公司近两年来在粮食调入环节中出现了粮食包装不规范、不达标的情况,我局及时根据《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所属企业粮食调入和入库进行了严格的检查检验,重点检查包装物上所标明的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生产日期、保质期、质量等级等是否与《合格证》或标签上标明的一致;检查粮食

所含的水分是否符合根据标准;检查粮食保质期情况;检查所调入的粮食是否具有资质部门提供的粮食《检验报告》等等。建立健全了企业粮食入库台账。对不规范、不合格的粮食不接收、不入库。在粮食和油脂调入环节中,我们要求所属企业始终从粮食或油脂加工生产资质齐全、信誉度良好的粮食生产厂家调入。不仅入库时检查,在出库时,对仓库的粮食都再进行了一次检查,杜绝不合格和过期粮食流入市场销售。在销售环节中,认真建立了销售台账。 三、规范储粮药剂的管理制度,消除粮食质量安全隐患 对储粮药剂的管理,我们要求所属企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入库和出库都进行了严格的登记,并且指定专人负责对药剂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督查,对储粮药剂残留的包装罐及时销毁处理,不留隐患。对仓库内的卫生都是按照制度坚持及时清扫,对周围环境都是至少每周清扫两次。确保粮食在卫生、安全的环境中流通。 粮食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不敢丝毫怠慢。虽然由于我们工作上的疏忽,曾经发生过一些失误,但“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将深刻吸取教训,引以为鉴,不断总结过去的不足,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工作。坚持定期不定期对仓库粮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确保全县粮食的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