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一、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 取得的初步成效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因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早在1994年6月,我省就开展了有关农村生态建设的一些活动,以副省长为组长八个厅局领导参加的“山西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重点扶持了闻喜、河曲、中阳、壶关、祁县、平陆、绛县、垣曲、稷山、洪洞、长子、陵川、平遥、吉县14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并以晋政发(97)105号文件做出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决定》,决定从1998年起,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省计委、省财政预算,每年投入2400万元,重点扶持建设生态农业样板示范县。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山西省生态农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生态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绿色农产品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节水灌溉技术初步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林业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些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也正在逐步兴起,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太原市为建设生态文明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我市环保局局长陈继光介绍,目前全市已有11个县、17个乡镇、58个农村创建成为生态示范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此外,我省还有一些农村地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百村竞赛”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二) 存在的相关问题

虽然我省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我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具体表现为:

1、农业生产资料使用不合理

由于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使用和处置,造成我省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严重。2011年我省化肥施用量继续增加,化肥的超量使用已经导致我省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加剧, 而农药的滥用又导致其在环境及农副产品中的残留现象变得日益严重。据统计,山西农药用量从 1952 年的312 t 猛增至 1980 年的 1.13×104t,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农药用量一直稳定在 2×104t 左右, 种类也由几种上升到 100 多种。[2]而农药利用率低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喷施的液体农药仅有20%—30%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 1%-3%接触目标害虫, 约有 70%-80%的农药直接进入环境。[3]进入空气、土壤、水体环境的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后果严重。农用地膜的使用虽然在土壤保温、保水、保墒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 但随着农用地膜使用量的逐年增加, 其污染越来越突出了。由于废地膜不容易分解和

腐烂,残留在农田土壤中, 既污染土壤, 妨碍耕作, 又破坏耕层结构, 阻碍水肥输导, 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作物的正常发育, 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

2、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农村工业污染突出

在城市生态化改造过程中,城市环境日趋优越,但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受到的关注却相对较少。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在逐年增加,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而绝大多数生活垃圾没有经过统一无害化处

理,导致我省农村垃圾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呈现出现了“围村、塞河、堵门”之势”。在一些农村地区,随意丢弃垃圾现象也时常发生,生活垃圾暴露堆放,特别是在夏季,到处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影响农村环境。垃圾长期堆放会产生渗出液,生活垃圾渗出液属高浓度污水,会严重污染水体,而生活垃圾及其滤出或滤涸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结构,致使土壤的净化能力日趋饱和。[4]此外,生活垃圾经微生物分解作用,不但产生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还能产生大量甲烷气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畜禽摄入含污染物过多的饲料后,会致病或死亡,导致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

我们知道乡镇企业在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少数乡镇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以环境作为代价,有的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有的乡镇企业还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不少锅炉窑炉生活大灶烟超标严重。

同时由于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使一些污染问题旧账未处理,又欠新张,不少企业想法设法应对环保部门检查,污染治理一直没有到位。尤其是我省煤炭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乡村地区,煤炭相关企业排污量大,影响农村生态环境。

3、农村农作物污染与畜禽养殖污染显现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在早些年,农民对作物秸秆总是加以充分利用。但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大部分农作物秸秆成为了废弃物,很多农民将农作物秸秆一烧了之,或弃之不用,或抛弃于河流沟渠,道路两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还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而秸秆的季节性焚烧也严重影响交通,输电线路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公害。

随着我省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肉蛋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使得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据统计,我省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物质。[5]目前,农村一些大型养殖场普遍缺少沼气等标准化的处理设施,这些小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畜禽场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到了夏季的时候蚊蝇滋生,臭气熏天,群众对此反映也比较强烈。

4、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不配套,环保投入较少

一方面,城乡环保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现有的城市环保设施没有发挥出以城带乡、城乡共享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从规模化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看,由于投资主体大部分

是农民群众,资金少、盈利小,治污成本高,再加上长期以来处于监管的空白点,多数投资者从建场之初就没有合理的规划建设治污设施,而农村地区的秸秆综合利用设施更是稀缺。在我省一些农村地区“污水乱倒、垃圾乱放、柴草乱跺、粪土乱堆、秸秆乱烧、畜禽乱跑”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环境突出的表现出脏、乱、差的特点。

另外,农村环保工作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而目前我省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很有限,有一大部分资金都投向了城市,使得农村的环保投入相对不足,造成了我省农村环保设施的缺失以及人力的匮乏,大大制约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5、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状况不良

农民整体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据央视国际报道,在黄河沿岸,直接饮用黄河水的农民已经成了各种怪病的“高危人群”。根据黄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粮食、蔬菜等污染状况判断,流域内因水污染而造成各类疾病发病率上升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污灌区、污染严重的支流下游以及黄河沿岸以黄河水为主要饮水水源的农村地区。

据有关资料统计,山西的癌症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数,甚至在重灾区出现许多难以查明的“怪病”,山西省新生儿童出生缺陷的发病率,也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数,2002年全国新生儿缺陷率为11.17‰,而山西为

14.712‰,这和山西的环境污染状况密切相关[6]。

现在很多农民对于电子产品的需求也是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换代非常快,由此促使电子垃圾的飞速增长。若把它们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大家吃了这些

耕地上打出的粮食以后会产生致癌致畸性致突变的后果,不仅会影响我们这一代,还会影响女性,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和再下一代。[7]此外,由于我省农村污染及农民意识低下等因素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

凸显,食品问题导致农村居民身体健康质量下降,人均寿命减少,直接影响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6、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我省作为全国重工业能源基地,工业生产以煤为主,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化工、建材占全部工业的70%以上,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重污染企业居多。工业特别是焦炭落后的生产方式烟尘、地面空气中的烟尘、汽车尾气的烟雾不能及时向高空扩散,形成阴霾,终日烟雾笼罩,尤其是处在峡谷之中的太原、介休等城市污染严重,极大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8]。据估算,山西的二氧化硫排放密度位居全国第一,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一氧化碳及有毒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直接危害到人体健康。

近年来,我省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虽有所改善,但流域内不少县市、乡镇和农村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却不断恶化,一些城市甚至把依靠污染转嫁到农村作为治污的捷径,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而城市污染呈现出了向农村逐步蔓延的严重态势,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利用招商引资为诱饵,把高耗能、高烟尘、高粉尘、高噪声的污染企业设在农村;二是把那些废弃电脑和家电、过期商品甚至过期失效的药品,转移到了农村销售;三是让农民成为废旧品的再次使用者,把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到农村。[9]城市污染向

农村转移不仅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而且也破坏了城乡的统筹发展,因为农村各种污染反过来最终还会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城市,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带来全局环境的恶化。二、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1、农村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农村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10]。目前我省大部分农村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模式,这种分散经营方式,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难以统一推广科学、现代、生态农业的管理模式。我省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决定了农民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重眼前轻长

远。比如说,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高强度的耕作种植,不良的耕作方式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许多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和抵御病虫侵害,造成土壤有机质大量矿化,引起土壤性状恶化,但这一过程隐蔽而缓慢,可视为土壤隐性退化。由于隐性退化不断削弱土壤的抗逆性,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更容易发生砂化、酸化,最终导致土地显性退化,土地生产力明显降低。

2、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重视

虽然我省农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他们的环境意识依然淡薄。农民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存在明显的关系。在我省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农村地区,由于受整体教育程度的限制,包括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环

境意识不高,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以及潜在危害的认知往往是很模

糊的,所有这些旧观念都难以适应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除了受

教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深层次上受

到非正式制度,如社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制约。例如,农民长期

形成的忍耐、凡事不愿出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处事方式,

导致在农村很难自发地形成环保自治、环境维权组织。而且,某些农

村社区领导的家庭成员本身就是环境污染的直接获利者,自然也就对

这些污染行为采取妥协和默许的态度。此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给

农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很大变化,农民的传统资源观念、生态

伦理及社会价值取向受到了冲击,如“以产量产值为主的价值评价体

系,把利润等同于效益”、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大量消费等等,所有

这些都在客观上助长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势头,导致农村环境进一步恶

化。

3、农村环保投入少,科技支撑薄弱

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等仍是我省各地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经费紧张,一些基

层环保局缺乏财政拨款,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另外,

我省一些地区环境监管设备老化,环保执法手段和装备也比较落后,

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保工程得不到落实,严

重制约了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新农村的建设。

我省农村垃圾处理技术落后,普遍缺乏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尤其缺少工

程建设投入少、运行费用低、操作维护简便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而

堆肥、焚烧、卫生填埋等污染处理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弊端,也很

难推广或不易推广使用。再加上缺少政府的正确引导,缺乏优惠政策

和研发资金,我省没有专门从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的机关,

我省农村环境保护大多是直接套用城市环境保护的办法,很少重视和

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致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尚未建立

起配套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

4、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尽管我省颁布了相关的环保法律如《山西省农业环境保护条列》等,但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情况考虑不够,过于抽象,

难以落实,与现实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农业生产导致的

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检测,这

使得对源污染的管理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进行监测,而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还存在着内容滞后、不成体系、力度不够

等问题,特别是相对于城市的环保工作来说农村的环保工作起步较晚

且基础薄弱,目前还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局面。

(二)深层次原因

我们知道,政府一直是推动环境保护的最重要的主体。但目前我省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却是与政府分不开的,存在着科学发展观

落实不到位的矛盾,具体表现在:

第一,个别地方政府对农村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政府环境

管理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迫于市、县政府的压力,表面上完全服从和贯彻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出现很大偏差。为追求产值的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特别是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许多官员对农村环境污染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甚至对污染大户采取变形开绿灯的做法。在我省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杀鸡取卵,急功近利;同时机会主义产生,得过且过。本班人马只管产值,把环境污染的烂摊子留给下届领导。即使迫于任务在身,进行管理,惩治措施也欠妥当,往往是用罚款或税金代替生态义务,只要是交罚款比治理污染的代价小,个体行为就会倾向于选择前者,而回避后者。

第二,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建立。传统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模式,也就是说,环保部门与污染物排放者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污染受害者的广大公众并没有实际的法定权利可以行使,污染的治理,自始至终是各级政府在“孤军奋战”,公众参与的整体水平极低。在我省,农村的污染物排放主体数量众多,既有规模较小、数量较多的乡镇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也有数量众多的家家户户和农村居民,还有成千的禽畜,而政府并没有有效的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环境管理,使农民不知道该如何去改进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去保护环境,由于不参与导致信息的不对称,致使农民不知道新企业有何环境影响,难以有效阻止污染企业落户本地,在污染产生后,没有得到有效组织的广大农民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与污染企业、地方政府进行博弈,环境权益难以维护。

第三,政绩考核体系不健全。一些地方不考虑当地的环境、资源、能源等的可持续发展,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单纯地将GDP的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唯一要素。正是这种错误的政绩指导思想使得领导层面未将环境问题上升到应该引起重视的高度,使得农村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一些地方陆续出台了一些考核办法,将部分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列入考核体系,如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小康环保质量指数等。但是这种细微末节的调整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没有从根本上反映生态文明的要求。因为这是考核指标都由地方环保部门提供,地方环保部门为了领导的政绩,也是为了自己的政绩,必须想方设法提供让领导满意的数据。这些数据不能真正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尤其是不能反映一个地区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因此,对各个领导的考核指标,除了要考核GDP外,还应与当地环境保护的政绩挂钩。⑽

三、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文明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⑿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调动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次,积极开展奖励与表彰模范村民的活动,对主动维护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村民给予表彰,并开展环保警示教育,通过反面案例使

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受到震动和教育;再次,各村委会开展系统的

环境与健康教育,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最后,倡导

购买绿色生活消费品,选购减量包装的商品,使生活垃圾实施减量

无害和资源化。此外。应动员家庭成员净化、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将美化环境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协调发展。

(二)发展农村经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条件,反过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也会影响生态环保

和建设的程度,要科学安排农村产业,重视兴新的的绿色食品、环

保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应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在煤炭

等能源丰富的农村地区,要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加速发展农村生态

企业,运用生态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经营和管理煤炭能源深加工。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

广粮食-家禽-肥料-粮食的多级循环模式。⒀此外,要以生态资源

为依托,加速发展生态旅游和第三产业。

(三)推动科技创新,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基础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十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只有借助科技手段,才能逐步搞清农村环境的现状和基本规律以便采取针

对性措施。同时,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临

的各种环境问题。鉴于农村的实际情况,环境治理的设施规模和成

本要小,且操作性要强,应大力引进各类绿色新科技、新工艺、新

产品,推广成熟的绿色农业技术,比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生

活垃圾处理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

术、生态农业技术等。相关部门应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攻关,选择不

同类型的村庄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总结各类处理工艺的技术特点、

处理效果、适用范围、建设投入、运行成本等相关指标,编制指导

性技术工艺目录,供各地选用,并在面上进行推广。

(四)提高政府对农村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整治力度

1、

2、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在资金上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管理,监测,科研机构建设等,政府和部门在进行预算时,要有一定的政

策倾斜和措施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把财政投入的方向转向环保技

术与清洁生产技术领域,要加大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科技投入。支持

开发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新技术,努力突破发展农村循环经

济和生态环保产业的技术瓶颈,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对

一些污染大户,要督促其缴纳税金、罚款,还要坚持“谁污染、谁

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

渠道,保证稳定有序的环保资金投入。政府应当通过税收政策和财

政补贴,推进城乡之间的环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非营利性

的公益事业,政府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增加对农村环境保

护的投入,弥补多年来对农村环保投入的不足。、市、县各级财政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比例。政府环保投入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

环保投入比重,建立由政府投入为主、受益地区集体和个人适当投

入的资金保障体系。设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统筹用于解

决农村工业污染源整治、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改水、改厕、

清淤、道路建设,以及饮用水源保护、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和物种保护等。

各级政府协调建设、农林、水利、卫生、环保等涉农部门集中财力

投向,扶持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整村推进,确保效果。

3、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

(五)完善生态法律体系,务实相关法律基础

鉴于我国农村自然状况的干差万别。各级政府应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办法、条例,尤其是适应本地区农村特点的法律、法规,而不能搞“一刀切”,要将农村的环境建设更多地纳入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范畴⒁。政府应以农村生活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畜禽养

殖污染防治管理和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积极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尤其对有效遏止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改,加快制定与当地实际联系密切、可操作性强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例如,为促进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可制定相关适合本地区的环境保护条例等。此外,各级环保部门应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山西省农业厅.2005 年山西农业统计资料[G]. 2005.

[3]孙正风, 马京军.宁夏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学院

[4]对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思考——基于农村生态文明的视角邵世贤李奎 2011年第4期(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5] 山西农村环境现状 2011年8月总第285期法制与经济邢丽萍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

[6]工业化进程与农村环保和农民健康研究陈红爱《理论探索》2006年第4期(总第160期)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太原〔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6)04-0101-04、

[7] 山西农村环境现状 2011年8月总第285期法制与经济邢丽萍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

[8]高琳萍、刘庆林山西环境污染状况及原因分析[J].山西统计2001.(8):17.25

[9]牛志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挑战及思路[J].世界环境,2008 (1).

[10]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成因及分析陆炜环境研究与监测第24卷2011年9月

⑽《山西省农业立体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2007年8月冀宪武赵

永胜

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与实现途径》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年第20卷第12期总第235期

⒀《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李江利经济纵横 2009年第5期

⒁刘宗劲.政府角色:中国征地困境的内在逻辑及其化解【J】.经济体制改革,2009(1):17—20

生态文明建设教案

生态文明建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明确生态文明的内涵 ⑵、了解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及贵阳市生态林城建设的思路 ⑶、联系生活实际,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当代中学生应如何践行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学生博爱、宽容、悲悯、善待自然、尊重规律的心灵; ⑵、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3、德育目标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 4、生态目标 为共建爽爽的贵阳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好山好水好地方,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播放歌曲《爽爽的贵阳》,老师和学生共唱。展示课件:贵阳市位于祖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上,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地上奇峰翠谷,山环水绕;地下溶洞暗河,别有洞天,这为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提供了良好条件 2、理念把握(多媒体课件) (学生交流合作,将搜集到的有关知识个别发言,进行交流)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学生可能有的回答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同样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生活,但它更强调尊重自然,建设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意识形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发展环境产业、开展环保行动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的统一体。 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各种经济行为都把生态效益纳入其中,形成与生态平衡要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循环经济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并付之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界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人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赖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0.doc

浙江省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道路勘测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24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评价汽车动力性能好坏的指标有( ) A.汽车的最高速度和最小稳定速度 B.汽车的行驶状态和行驶速度 C.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和横向稳定性 D.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制动性能 2.在题图汽车一个排档的动力特性图中,下列哪个速度是汽车稳定运动的临界速度?( ) A.V1 B.V K C.V2 D.V max 3.下列哪个指标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 A.基本通行能力 B.可能通行能力 C.设计通行能力 D.服务交通量 4.某微丘区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V=100km/h,μ=0.04,i=2%,则计算得到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 ) A.3937m B.1312m C.2564m D.4529m 5.两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宜为大于或等于_______的计算行车速度值。( )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6.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竖曲线最小长度为_______m。( )

A.40 B.50 C.60 D.70 7.在计算行车速度较大的高等级公路上,因车速较快,_______的行程已能满足行车操作需要及最小坡长的设置要求。( ) A.3s B.6s C.9s D.15s 8.为了行车的安全和舒适,一般应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的_______倍数值作为条文中规定的一般最小半径值。( ) A.4~5 B.3~4 C.2~3 D.1.50~2.0 9.公路路基宽度一般为_______与_______之和。( ) A.行车宽度、路面宽度 B.行车宽度、中间带宽度 C.路面宽度、中间带宽度 D.行车宽度、路肩宽度 10.下列不属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指标的是( ) A.最大最小纵坡 B.平均纵坡 C.最大最短坡长 D.坡度角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横向力系数μ值的选用需考虑到以下哪两个因素?( ) A.汽车的行驶速度 B.汽车的制动距离 C.汽车燃料与轮胎的消耗 D.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12.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容易出现的两种不稳定的危险是( ) A.向外滑移 B.向外倾覆 C.纵向倾覆 D.纵向倒溜 13.超高坡度的设置与什么因素有关?( ) A.计算行车速度和圆曲线半径 B.计算行车速度与竖曲线半径 C.路面最大横坡与圆曲线半径 D.路面类型与自然条件 E.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 14.对于线形组合形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A.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也是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行车条件较好 B.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凹形竖曲线,可能会出现“暗凹”等不良视觉现象 C.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直线,设计时需要检查合成坡度是否超限 D.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凹形竖曲线,线形效果视平纵面线形几何要素设计而定 E.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凸形竖曲线,视觉舒顺、视线诱引良好 15.路线纵断面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以下哪两种方法?( ) A.传统方法 B.人工定坡法 C.交互式设计方法 D.数字模拟法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目标任务书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目标任 务书 xx经济技术开发区xx年度生态文明 建设工程目标任务书

二、重点工作 (一)严格红线管控,推动国土空间布局更加科学 1、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认真落实《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域,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开发区域,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适度增加建设用地空间,提升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限制开发区域,强化点状开

发、面上保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向有限区域集中布局。禁止开发区域,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xx经济技术开发区跟踪环评通过部级审查。 2、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 按照“保本底、统规划”的基本思路,根据生态红线、基本农田、自然山水、灾害避让等要求,综合考虑现状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重大项目及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等因素,合理划定开发区“5+3”功能开发边界。大力提升生态红线区管控和保护水平。规范空间开发活动,维护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达8.64%以上。落实好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专项资金,建成xx年生态红线保护项目工程,提升生态红线的约束作用,注意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推动相关区域实施规划环评,在项目审批、巡查管控等方面建立规范和制度,将生态红线管控落到实处。会同通州区、崇川区维护好通启运河清水通道。 3、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和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宏观格局。按照分类引导、差别发展、择优培育的要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推动主要街道环境面貌整体改善。 (二)突出节约优先,推动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去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一、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有相似处,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人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罔顾自然规律,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最后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建设生态文明与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出现了诸多的社会生态问题,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城市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此外,还有荒漠化和沙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老师,同学各位下午好 我今天所讨论的课题是生态文明建设,在讨论如何建设之前,估且先由我来简单的分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我国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就以上情况可知,我国正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然而想要解决以上所列问题,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

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1简介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十八大报告原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全域打造成为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城市。以下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桂东的决定》(桂发〔xx〕1号)(以下简称《决定》),完成《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落实到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方面,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尽快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经费,完善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三、明确职责分工 为确保《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全面实现,我县按照国家试点文件和全省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设置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

标体系(见附件1),将生态文明建设5大类2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细化分解成了108项重点工作,明确了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实施时间(见附件2)。其中县林业局和县环保局等部门还要负责牵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体系的具体构建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四、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和方案 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决定》的精神,聘请有关专业机构抓紧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论证工作,并尽快组织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任务分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每一项工作任务的详细实施方案,明确具体项目、采取有效措施,按步骤分年度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五、强化督查考核 各乡镇、各牵头部门要对照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于每年1月底前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出该年度的工作目标和需实施的具体项目。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综合汇总情况研究制定全县年度实施方案,经县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标任务纳入全县年度绩效考评体系。要建立联合督查机制,组织对各乡镇、各部门工作进展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和通报情况,并将督查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 六、深化工作效果

九年级政治 专题九-生态文明建设 鲁教版

专题九——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主要内容】1.感受大自然2.关爱大自然3.保护大自然4.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及要求5.可持续发展战略6.科学发展观 【包含章节】8.6(12、13) 9.3(8) 【学习重点】1。掌握知识结构。2.分析出我国重视资源环境问题的意义。3.说出我国在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措施。4.从自身做起,为保护资源环境做贡献。 【主要知识点】 1.大自然是美丽的,鉴赏自然风景,要注意鉴赏的距离、角度、时间,还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 2.人类与大自然出现不和谐之音,要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美化自然。 3.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保法律体系。 4.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 5.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就业压力增大,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6.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资源相对短缺。原因:对资源需求量增加,资源相对短缺;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7.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扩大。 9.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0.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11.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 12.我们青少年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从身边小事做起,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动。 【热点链接】 1.2010年6月13日,泰安市环保局召开全市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2.2010年7月23日—25日“生态文明与低碳山东”高层论坛既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2010年年会在聊城召开。 3.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了把握好这条主线,,“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其中,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4.2011年1月21日上午,泰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泰安市市长李洪峰同志代表泰安市人民政府向人大会做了工作报告:我市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 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下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9%,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5.2010年10月以来,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等省发生旱情。截至2011年1月,北京遇40年来最严重干旱,山东局部遭200年一遇特大干旱。 6. 来自环境保护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2月3日(大年初一),86座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中,有56个城市空气质量都轻微污染,其中南昌、鞍山等城市的空气质量为“重污染”,南京、成都等空气质量呈“中重度污染”,初步调查是过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所致。 【命题举例】 例1【2010。滨州】材料一: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部分。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作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域,将迎来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 材料二: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材料三: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注: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结合材料,利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我国正在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2分) (2)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模式?(4分) (3)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生态滨州建设的过程中,请你给滨州市政府提出几点建议。 (4)作为滨州市民,你认为应以什么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为生态滨州做贡献(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察全面,既包括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又包括了如何做的问题。第一问引导学生回归初三教材第八课;第二问考察了发展低碳经济和倡导低碳深生活的意义;第三问从国家政府的角度考察了如何做;最后一问考察了青少年应如何践行。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又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践行。 【参考答案】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 看到论文标题,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查百度百科可知其定义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那“什么又是美丽中国”呢?查百度百科又可知其定义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是的,以上两个观点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五位一体”的新提法,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决策,也是一种无比美好的“中国梦”。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党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十七大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被写入党的章程。通过对比,今年十八大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成就,让百姓能充分享受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 十八大报告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美丽中国”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共生”。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繁荣昌盛,自然生态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人民得以美好“栖居”。其次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不仅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且自然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好保护,真正做到青山绿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再次应该是人的生存权与环境权的有机“统一”。“美丽中国”的提出使我国第一次将在美好环境中生活作为人民生存之要义加以明确,从而将环境权纳入生存权之中,使得两者得以统一,意义非同寻常。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面临着从低端发展到高端创新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以往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经的发展,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即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将今后中国经济发展

山西生态文明建设

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日期: 2

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一、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 取得的初步成效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 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 因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早在1994年6月,我省就开展了有关农村生态建设的一些活动,以副省长为组长八个厅局领导参加的“山西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重点扶持了闻喜、河曲、中阳、壶关、祁县、平 陆、绛县、垣曲、稷山、洪洞、长子、陵川、平遥、吉县14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并以晋政发(97)105号文件做出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决定》,决定从1998年起,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省计委、省财政预算,每年投入2400万元,重点扶持建设生态农业样板示范县。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山西省生态农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生态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绿色农产品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节水灌溉技术初步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林业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些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也正在逐步兴起,并取得了一些成

效。例如,太原市为建设生态文明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环境 综合整治活动。我市环保局局长陈继光介绍,目前全市已有11个 县、17个乡镇、58个农村创建成为生态示范区、生态乡镇和生态 村。此外,我省还有一些农村地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生态文明 建设百村竞赛”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 设的积极性。 (二) 存在的相关问题 虽然我省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我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具体 表现为: 1、农业生产资料使用不合理 由于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使用和处置,造成我省农村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2011年我省化肥施用量继续增加,化肥的超量使用已经导 致我省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加剧, 而农药的滥用又导致其在环境及农副产品 中的残留现象变得日益严重。据统计,山西农药用量从 1952 年的312 t 猛增 至 1980 年的 1.13×104t,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农药用量一直稳定在 2 ×104t 左右, 种类也由几种上升到 100 多种。[2]而农药利用率低是造成污 染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喷施的液体农药仅有20%—30%的药剂附着在植物 体上, 1%-3%接触目标害虫, 约有 70%-80%的农药直接进入环境。[3]进入空气、土壤、水体环境的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后 果严重。农用地膜的使用虽然在土壤保温、保水、保墒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 但随着农用地膜使用量的逐年增加, 其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论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提出历程;问题;路径选择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态势,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生态危机的产生虽然先于现代化的起步,但毫无疑问,现代化进程加剧了生态危机。当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享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福祉的同时,正越来越受到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1]。 (一)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中国每单位GDP 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 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 (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共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 河段鱼类灭绝;湖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中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2km ,其中,水蚀为165万2km ,风蚀为191万2km 。近50年,每年水土流失丧失的土壤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七月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胡锦涛

前言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循环经济和生态服务为标志,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以更新人的观念、调节人际关系、诱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为抓手,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带动城市品质的升华和文化的彰显,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经济的高效运行、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的持续共生的可持续城市。 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2009年环境保护部将杭州市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动员大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好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推动杭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建设“富足、秀美、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优美的生态环境一向都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近年来,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中华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桂冠,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不协调、环境状况与群众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应有之义,是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杭州城市新跨越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杭州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有效指导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杭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杭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究和编制了《杭州市

继续教育公需课《生态文明建设读本》答案

2020年继续教育公需课《生态文明建设读本》 答案 1.()提出,必须牢牢把握物联网新一轮生态布局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物 联网技术和应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深化物联网与经济 社会融合发展,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分) A.《“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B.《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C.《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 D.《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 我的答案:C?√答对 2.()通过了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议程——《改 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分) A.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B.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C.第一届联合国环境大会 D.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 我的答案:D?√答对 年12月,为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 价考核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分)

A.《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B.《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C.《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方案》 D.《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组成单位成员名单》 我的答案:A?√答对 年3月,正式发布的()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具体化、规则化、操作化。(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B.《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D.《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我的答案:A?√答对 5.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以()为固定中心的全球资源的跨国界集散成为资源、环境主要利用形态,人们可以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得到物质能源和信息的服务支撑。(分) A.城市 B.农村 C.城镇 D.区域 我的答案:A?√答对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二-征求意见稿)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初稿)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生态文明是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强省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池州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 第一节优势条件 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安徽省科学发展县”、“全国绿化先进县”等称号,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4.6:45.2:30.2。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7 亿元。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972元和6947元。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济广高速建成通车,望东大桥开工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东至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的节点区域,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 4.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东至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8.7%。境内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风景胜地历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文化古镇东流镇、皖南山区最大的东坞山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4个,建成国家绿色食品(稻谷)标准化原料基地、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农产品获“三品”认证。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香隅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场投入使用。农村建成“三池一改”沼气池 1.45万口,沼气服务网点1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实施节能降耗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