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蛋白变异体

组蛋白变异体
组蛋白变异体

微生物制剂MP代谢产物的蛋白质组分析

101赵敏等 微生物制剂MP代谢产物的蛋白质组分析 生物技术 微生物制剂MP代谢产物的蛋白质组分析 赵敏1,汪长国1,李宁1,夏庆友2,3,戴亚1 1川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成都市成龙大道1段56号 610066; 2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400715; 3 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400715 摘 要:为明确微生物制剂MP提高烟叶品质的原因,以该制剂的代谢产物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 MS)分析了微生物制剂MP代谢产物的蛋白质组成分。结果共鉴定出35个非重复蛋白质,蛋白等电点几乎均在4-7范围内,分子量均大于20 kD。KEGG代谢通路分析显示,所鉴定的蛋白几乎都与代谢有关,其中参与氨基酸代谢、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丙酮酸盐代谢的蛋白最多。其中,氨基酰组氨酸二肽酶、嗜热菌状金属蛋白酶、尿刊酸水合酶和组氨酸氨裂解酶能有效降低烟叶中蛋白质。 关键词:微生物制剂MP;LC-MS/MS;KEGG;烟叶;蛋白降解 doi:10.3969/j.issn.1004-5708.2013.05.018 中图分类号:TS416;TQ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08(2013)05-0101-06 Proteome analysis of metabolic products by microbial agents MP ZHAO Min1, WANG Changguo1, LI Ning1, XIA Qingyou2,3 , DAI Ya1 1 Technical Center, China Tobacco Chuanyu Industrial Corporation, Chengdu, 610066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ilkworm Genome Bi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3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Proteome of MP metabolic productions was analyzed by LC-MS/MS to determine the mechanism of MP in increasing tobacco quality. 35 non-repeated proteins were identi?ed whose isoelectric point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4 to 7 and molecular weight are more than 20 kD. KEG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ose proteins were involved in metabolic pathways especially in amino acid metabolism, glycolysis,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and pyruvate metabolism. Enzymes such as aminoacyl-histidine dipeptidase, thermolysin-like metalloprotease, HutU urocanate hydratase and histidine ammonia-lyase, function in protein degradation were vital for increasing tobacco quality after MP spraying. Keywords: Microbial agent MP; LC-MS/MS; KEGG; tobacco leaf; protein degradation 烟草(Nicotiana tabacum)是重要经济作物,也是植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植物。汪长国等人从烟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芽孢杆菌并制备成一种微生物制剂MP,采收前烟叶喷施MP制剂可改善烟叶重要香味成分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烟叶品质[1]。赵敏等人研究发现,喷施微生物制剂MP后烟叶中可能具有抗菌功能的组织蛋白酶B基因表达量增加[2],与植物抗病性相关的几丁质酶和逆渗透蛋白表达量也有增加[3]。但该制剂分泌的代谢产物含有哪些蛋白以及这些蛋白对烟叶品质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鸟枪法”(Shotgun)蛋白质学研究策略是基于复杂蛋白质混合物的酶解,它可以大规模的筛选复杂样品中的多肽和蛋白,并快速鉴定细胞、组织和器官中的蛋白质表达谱[4-6],其基本原理是蛋白质溶液或经过SDS-PAGE分离的蛋白质条带经过酶解后形 作者简介:赵敏,博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微生物与烟叶品质等方面的研究,Email: lszhaomin@https://www.360docs.net/doc/b93992237.html, 通讯作者:戴亚,教授,主要从事烟草化学、降焦减害等方面的研究,Email:dycy@https://www.360docs.net/doc/b93992237.html, 收稿日期:2012-10-12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原理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综述 2007年3月19日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综述 冯念伦范卫华刘捍东 (山东省立医院济南250021) 糖尿病(DM),主要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目前在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明显增加,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亦达2-3%,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已经成为病人至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希望能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 有资料说美国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费约有1000亿美元,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保健卫生问题,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研究是20世纪后20年国际卫生保健研究的重点之一。 临床上广泛采用血糖参数来判定糖尿病,而血糖参数只代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对确诊有局限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相对稳定,其浓度值能准确反映最近2-3个月期间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控及慢性并发症的判断等,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正逐渐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占总血红蛋白(Hb)的百分含量的测定项目。有些发达国家已将HbA1c的测定列入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测定HbA1c有多种方法,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乳胶凝集反应法和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分别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自分析仪进行测定。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形成及特点 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会在高糖的作用下发生缓慢的非酶促糖化反应, 血红蛋白Hb的β链N末端缬氨酸上的氨基与葡萄糖的醛基发生可逆的加成反应,,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 醛亚胺(前GHbA1c)迅速重排成不可逆的酮胺,然后缓慢重构形成HbA1c。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特点: 1.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百分比含量与即时所检测到的血糖水平无关。 1.2 由于红细胞在外周血中的寿命是90 -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百分比反映了测定前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而GHbA1c的合成始终在进行,其糖化程度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及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病人用药治疗后,较血糖、尿糖含量下降晚3-4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百分比含量是对糖尿病长期控制有重要意义的一项指标。 2、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方法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方法有(1)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包括:离子交换色谱及亲和色谱;(2)微柱法;(3)免疫分析法,包括:放射免疫法、酶免疫法和乳胶免疫凝集法。(3)电泳法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目前在世界上发病率很高,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亦达 2-3%,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至残至死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希望能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临床上广泛采用血糖参数来判定糖尿病,而血糖参数只代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对确诊有局限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相对稳定,其浓度值能准确反映最近1-3个月期间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控及慢性并发症的判断等,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正逐渐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占总血红蛋白(Hb)的百分含量的测定项目。有些发达国家已将HbA1c的测定列入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测定HbA1c比较常用的方法,目前有乳胶凝集反应法和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两种,分别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1HbA1c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3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1增高:测定HbA1c可以了解糖尿病人在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此外,用含葡萄糖的透析液作血透的慢性肾衰病人,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病人亦增高。 1.2降低:溶血性及失血性贫血,慢性肾衰,慢性持续性低血糖症等。 1.3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1.3.1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1.3.2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 1.3.3可以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1.4当HbA1c>9%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1.5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1.6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1.7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2临床常用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方法 2.1乳胶凝集反应法 乳胶凝集反应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直接测定总血红蛋白Hb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百分含量。目前有国内外几家厂商可以提供HbA1c测定的试剂盒。这种免疫反应是由被测血样品中的总Hb和HbA1c与试剂中的抗体结合而形成凝集,凝集量随HbA1c浓度的大小而变化。使用生化分析仪器来进行比浊测定HbA1c的浓度,采用终点法,生化仪通过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值,可直接反映出凝集量的多少;推算出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产生的来源和机理

从总体上讲,组织培养后植株变异的原因有三:一是由源植株中预先存在的变异的表达,二是组织培养过程中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DNA改变),三是由外遗传及生理作用引起。 (一)外植体中预先存在变异的表达 研究表明,某些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由于外植体中细胞预先存在的变异的表达。一般说来,除非采用单细胞或原生质体,否则,对由不同类型细胞组成的多细胞外植体进行培养会导致再生植株表型的不一致性。预先存在变异包括内复制造成的细胞间染色体倍性差异,体细胞突变及DNA甲基化状态的变化等。由不定芽再生导致的嵌合体的分离(破坏、丢失或重排)是最明显的预先存在变异的表现。嵌合体一般可分为扇形嵌合体、部分周缘嵌合体和周缘嵌合体三种。前两种在常规繁殖中不稳定,而周缘嵌合体在常规繁殖中较为稳定,但即使是周缘嵌合体,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或不定繁殖时,也会引起大部分嵌合体破坏(>30%)。颜色、形态和生理习性嵌合体是可见的,而细胞嵌合体(染色体或染色体组不同的细胞)通常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只对植株的营养价值、同工酶谱等表现有很小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病毒在植物体内不均匀分布,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手段(分生组织培养、不定芽再生或原生质体培养等)可脱除植物病毒,从而也可引起性状的改变。 通常植物(指二倍体植物)的分生组织中都是二倍体细胞,所以采用顶端分生组织或幼嫩组织或器官作外植体进行启动培养,再生植株表型和倍性水平的稳定性远大于其他类型外植体培养获得的植株。 (二)培养中诱导产生的变异 培养中诱导产生的变异主要受培养类型(或植株再生方式)、外植体类型(或组织来源)、生长调节物质、培养物的年龄(或继代培养时间)、遗传组成(或基因型)等因素的影响。 1. 培养类型(或植株再生方式) 一般而言,一个已分化的细胞经历变化剧烈的脱分化和再分化很容易产生变异,因而愈伤组织培养常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愈伤组织通常从切口处产生,因而与活体中的伤口反应极为类似,容易激发转座子的活动,以及胁迫刺激诱导产生某种酶类或特异性附产物。因而商业微繁殖中尽量避免愈伤组织培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并不局限于愈伤组织培养,其它如直接不定芽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都可导致变异产生。 2. 外植体类型(或组织来源) 不同外植体类型产生的再生植株上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频率和性质存在差异。一般而言,越衰老的、远离器官化分生组织生长程度高的或高度特化的组织进行培养,产生变异的机会越大,而幼龄的、预先存在分生组织或细胞的外植体(如顶芽、腋芽、分生组织)则很少发生,这是由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常会伴随体细胞分化而使染色体组发生变化,如内多倍性、多线性、扩增或DNA序列的缩减等。但这并非绝对,例如从云杉胚性细胞系游离到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就没有产生变异。基于体细胞中染色体组变异程度,D’Amato(1985)将植物分为多体细胞(polysomatic)和非多体细胞(non-polysomatic)两种类型。在后一种植物类型中,已分化的体细胞与合子细胞的倍性水平一致,而前后一种植物类型则不同,会包含多倍性、甚至非整倍体细胞等。这种划分虽有理论上的意义,但在实际组织培养中很难区分,例如在Solanum brevidens组织培养中,从子叶再生的70%的植株为四倍体,而从叶片片段中再生的仅有20%为四倍体;而菊科植物花瓣再生的植株比花梗再生的植株更为多花,异常频率也更高;芳香的天竺葵植物从茎干再生植株的表型与对照无差异,而从根和叶柄再生的植株在形态上更易产生变异;马铃薯悬浮培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产生的变异要比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产生的变异多。 3. 生长调节物质 生长调节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发生。生长调节物质可能起一种诱变剂的作用,但更多的证据表明其作用是通过细胞分裂、非器官化生长程度及特异细胞类型的优先增殖实现的。研究表明,生长调节物质可以影响DNA生物化学及有丝分裂器(纺缍丝)的功能,以及产生体外培养环境的选择压,并进一步引起有丝分裂异步。 组织培养中常用的几种调节物质都对DNA合成与多倍化有作用。2,4,5-T可在活体上诱导产生多倍体,2,4-D也可刺激DNA合成并引起内复制。内复制不稳定,容易发生核碎裂。2,4-D还可降低有丝分裂指数,并增加有丝分裂交

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课复习思1考

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课复习思考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与基因对应的蛋白质组的学科,蛋白质组(proteome)一词,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genome)两个词的杂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2、二维(双向)电泳原理: 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特异性将蛋白质混合物在第一个方向上按照等电点高低进行分离,在第二个方向上按照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进行分离。二维电泳分离后的蛋白质点经显色,通过图象扫描存档,最后是呈现出来的是二维方向排列的,呈漫天星状的小原点,每个点代表一个蛋白质。 3、三步纯化策略: 第一步:粗提。纯化粗样快速浓缩(减少体积) 和稳定样品(去除蛋白酶) 最适用层析技术: 离子交换/疏水层析 第二步:中度纯化。去除大部分杂质 最适用层析技术: 离子交换/疏水层析 第三步:精细纯化。达到最终纯度(去除聚合物,结构变异物) 最适用层析技术:凝焦过滤/离子交换/疏水层析/反相层析 4、高效纯化策略 在三步纯化蛋白质过程中,同时考虑到纯化的速度、载量、回收率及分辨率的纯化策略。5、离子交换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中的固定相是一些带电荷的基团,这些带电基团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结合。如果流动相中存在其他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按照质量作用定律,这些离子将与结合在固定相上的反离子进行交换。固定相基团带正电荷的时候,其可交换离子为阴离子,这种离子交换剂为阴离子交换剂;固定相的带电基团带负电荷,可用来与流动相交换的离子就是阳离子,这种离子交换剂叫做阳离子交换剂。阴离子交换柱的功能团主要是-NH2,及-NH3 :阳离子交换剂的功能团主要是-SO3H及-COOH。其中-NH3 离子交换柱及-SO3H离子交换剂属于强离子交换剂,它们在很广泛的pH范围内都有离子交换能力;-NH2及-COOH 离子交换柱属于弱离子交换剂,只有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才能有离子交换能力。离子交换色谱主要用于可电离化合物的分离,例如,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中的色谱柱,多肽的分离、蛋白质的分离,核苷酸、核苷和各种碱基的分离等。 6、吸附色谱 吸附色谱系色谱法之一种,利用固定相吸附中对物质分子吸附能力的差异实现对混合物的分离,吸附色谱的色谱过程是流动相分子与物质分子竞争固定相吸附中心的过程。洗脱次序∶一般为正相,即:极性低的先被洗脱。 7、PCR扩增 PCR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能把单个目的基因大量扩增,这个方法必须在已知基因序列或已知该基因所翻译的氨基酸序列。进而推断出因序列的情况下使用。PCR 的每次扩增循环包括三步:1)变性,在高温下把双链靶DNA拆开;2)在较低的温度下使

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是多少

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是多少 糖化血红蛋白是有一个标准值的,如果说糖化血红蛋白偏高或者偏低,不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那么就说明身体确实存在一些疾病状况,正常的谈话,糖化血红蛋白值是6.1到7.9。 1、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达标。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2、临床研究一般以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6.1-7.9为标准,也就是说凡检查的人正常值只要维持在这样的范围之内,就可以定论其正常值标准了。

3、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年个斤微亿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 血糖控制好坏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7.0%作为治疗达标的标准之一,老年人可略放宽标准(7.0%-7.5%),中青年人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或更低。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可减少20%。 4、只有空腹血糖控制在3.9--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 小时血糖控制在7.0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即不仅要控制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控制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这两个血糖都控制好了,糖化血红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5、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微柱法离子交 换层析、亲和层析、高压液相、免疫凝集、离子捕获法、电泳法等。主要生产厂家包括美国Bio-Rad的SD10、Primus、日本TOSOH 的G7、英国DREWSCIENTIFIC、德国SIEMENS公司的DCA Vantage,挪威小旋风糖化Nycocard Reader II等等。

最全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与仪器解析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 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目前在世界上发病率很高,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亦达2-3%,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至残至死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希望能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临床上广泛采用血糖参数来判定糖尿病,而血糖参数只代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对确诊有局限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相对稳定,其浓度值能准确反映最近1-3个月期间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控及慢性并发症的判断等,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正逐渐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占总血红蛋白(Hb)的百分含量的测定项目。有些发达国家已将HbA1c的测定列入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测定HbA1c比较常用的方法,目前有乳胶凝集反应法和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两种,分别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1 HbA1c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3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1 增高:测定HbA1c可以了解糖尿病人在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此外,用含葡萄糖的透析液作血透的慢性肾衰病人,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病人亦增高。 1.2 降低:溶血性及失血性贫血,慢性肾衰,慢性持续性低血糖症等。 1.3 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1.3.1 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1.3.2 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 1.3.3 可以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1.4 当HbA1c>9%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无性系变异

二、变异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表型变异(形态特征、生长习性、抗性等。染色体变异数目、结构 三、体细胞变异的优缺点 优点:适用于各种组培植物;持续快速提供变异源;消除优良品种的一个或几个缺陷;提供新型变异株系。 缺点:继代多次后,植株再生能力减弱;变异不稳定,杂交或自交后发生变化;变异没有可预见性,常产生不适变异 四、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诱导与离体筛选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筛选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可以小空间内对大量个体进行选择;-筛选可以在几个细胞周期内完成,且不受季节限制;-诱变和筛选条件可精确控制,试验重复性好;-突变体来源于单细胞,避免了植株出现嵌合体;-在细胞培养系统中,诱变剂可较均匀地接触细胞,突变率高,选择机会多。 步骤诱变材料的选择自发变异细胞诱变突变体筛选突变体稳定性鉴定 (一)诱导起始材料的选择选择起始材料原则目标性状的可行性试验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水平适当的、细胞类型 (二)自发突变一般来讲,长期营养繁殖的植物、培养时间较长或继代次数多等,均容易出现较高的变异率。另外,培养类型中,原生质体、细胞、愈伤组织培养等所出现的变异频率要高于组织或器官培养的变异 (三)诱变物理诱变化学诱变转座子插入常用的化学诱变剂: - 烷化剂如DES,可改变DNA结构而引起突变;- 碱基类似物,核酸复制时,可掺入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中引起错配;- 移码诱变剂,如ICR化合物转座子插入诱变 (四)转座子插入诱变是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起来的新的体细胞诱变方法。转座子既可直接将外源基因带入细胞内获得新性状,又可以独立插入通过其转座功能诱导变异。 (五)目前,使用较多的转座子体系是玉米的Ac/Ds系统。首先采用基因转化的方法将Ac/Ds 导入受体细胞,再通过体细胞培养或再生植株的自交或测交使Ac因子切除,由于转座子插入的随机性,即可在切除Ac的植株中筛选出不同变异。利用这一途径已在苜蓿、马铃薯、番茄、甘蓝等多种植物上获得可利用的体细胞变异植株。 (四)突变体选择直接筛选间接筛选直接选择 其方法是用一种含有特定物质的选择培养基,在此培养基上只有突变细胞能够生长,非突变细胞不能生长,从而直接筛选出突变性。 贾敬芬等以小麦幼胚愈伤组织为材料,在含有1.4%NaCl的N6培养基上直接筛选出小麦耐盐系。郑企成等曾将小麦“京花1号”花药经γ射线处理后,再经0.5NaCl培养基直接筛选出耐盐再生株系。 间接选择。间接选择是一种借助于与突变表现有关的性状作为选择指标的筛选方法。Dorffling等以羟脯氨酸(HYP)为选择剂,获得了耐HYP的体细胞变异系,其抗寒性比供体亲本增强,且能稳定遗传。林定波等将锦橙株心细胞愈伤组织的悬浮细胞经γ射线照射,然后在高浓度脯氨酸培养基中培养筛选,获得了抗寒体细胞变异愈伤组织,其再生植株抗寒性比供体植株提高2.4℃ (五)突变体稳定性鉴定突变细胞或组织鉴定。在正常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几次进行鉴定。突变植株鉴定。当代鉴定或自交后代鉴定 第二节影响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 一、供体植物—生理状态以分生组织为外植体的再生植株通常可以维持供体植物的典型性,体细胞变异频率很低。以分化组织为外植体的再生植株容易发生体细胞变异,其频率与分化

糖化血红蛋白共识及ADA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提高糖尿病诊断效率的新手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贾伟平教授、包玉倩教授的课题组对中国人糖尿病诊断方法的研究又取得新进展,其研究成果最近被世界著名的四大综合性医学期刊之一——英国医学会官方月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线发布,并配发了专家述评。 糖尿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病之一。近期在中国4.6万余人的调查显示,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达9.7%,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15.5%,目前估计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已达9240万。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常用方法。但是,无论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检测空腹血糖均有时间及采样要求,需要空腹或多次取血,因此受试者依从性较差。近年来有学者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评价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的监测指标引入到糖尿病诊断领域。HbA1c检测的优势在于方便、易行、不受进餐时间以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变异性小,反映出的血糖情况相对稳定。 2009年6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建议HbA1c≥6.5%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2010年ADA指南已将HbA1c≥6.5%列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将HbA1c≥6.0%作为糖尿病的筛查标准之一。然而,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切点存在种族差异。贾伟平的团队在上海社区人群中进行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HbA1c诊断糖尿病效率的研究。研究结果提示,在社区普通人群中HbA1c≥6.3%诊断效率等同于空腹血糖≥7.0 mmol/l。而在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45岁、体重指数≥24 kg/m2)中HbA1c≥6.3%诊断效率明显优于空腹血糖≥7.0 mmol/l,也优于用HbA1c≥6.5%诊断糖尿病的效率。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综合性医院都有HbA1c检测仪,中国卫生部正在实施HbA1c检测的质量控制体系。HbA1c 诊断及筛查糖尿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补充方法,HbA1c在任何时间都能够采样,可以提高受试者的检测顺应性,使得一部分不符合空腹采血要求以及不愿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糖尿病患者被及时诊断。贾伟平的团队又提供了来自中国人群研究的HbA1c诊断的切割点即HbA1c≥6.3%,这为医生提高糖尿病的诊断效率提供了新手段。 2010年全球HbA1c标准化测定共识 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浓度(通称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1984年首次提出其标准化测定的问题[1],但直到1993年DCCT研究[2]发表后,科学家和临床医师才开始重视这一问题。那时由于缺乏全球统一的标准化手段,各国均使用自己的检测方法,比较著名的有:美国进行了全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项目(NGSP),主要依据DCCT研究中使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瑞典使用离子交换色谱法。日本采用日本糖尿病学会发明的HbA1c 定标法(共有6个定标仪)。 这些方法的共同缺陷是缺少初级和次级参照物。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满足全球测定标准化的要求,达到欧盟对诊断性医疗仪器(IVD)的要求,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盟(IFCC) 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一个可供追溯的参照系统。 这套系统包括与内蛋白酶Glu-C共孵育、清除β链氮端的六肽、用质谱法或毛细管电泳法分离、定量糖基化以及非糖基化的六肽[3]。被检测物为葡萄糖与β链氮端形成稳定化合物的糖化血红蛋白分子。纯化的HbA1c和HbA0 由人类血液中提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初级参照系统(PRMS)中的参照物。PRMS[4]的值有用于次级参照物(SRMs;全血)。次级参照物由生产厂家用来定标其仪器。已经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网络来完成和维护初级参照系统。 由于其灵敏性更高,采用IFCC新的标准化方法会使HbA1c的百分比稍有降低。对于某些患者可能会使血糖控制恶化[5],IFCC建议使用SI数值(mmol/mol),可以减少IFCC单位与DCCT/NGSP

血红蛋白的生成、调节及相关的疾病

血红蛋白的生成、调节及相关的疾病 血红蛋白合成 血红蛋白结构:珠蛋白+血红素(Fe2+ +卟啉) 血红素属于铁卟啉化合物,由Fe2+与卟啉环螯合而成。根据同位素示踪法,其合成的基本原料是琥珀酰辅酶A、甘氨酸和Fe2+ 。其合成过程包括: 1.δ-氨基-γ-酮戊酸(ALA)的生成。 在线粒体内,琥珀酰CoA与甘氨酸在ALA合酶作用下合成ALA。 2.胆色素原的生成 ALA进入胞质,在ALA脱水酶作用下,2分子ALA脱水合成胆色素原 3.尿卟啉原与粪卟啉原合成 胞质中胆色素原脱氨酶催化四分子胆色素原合成为一分子现状吡咯再由尿卟啉原Ⅲ同合酶转化为尿卟啉原Ⅲ,之后进一步脱羧变为粪卟啉原Ⅲ。4.血红素合成 粪卟啉原Ⅲ进入线粒体脱羧生成原卟啉原Ⅸ,经氧化得到卟啉原Ⅸ,此为血红素的直接前体。之后Fe2+ 螯合形成血红素

此为整体反映。 血红蛋白的另一部分珠蛋白按照中心法则,由基因转录出RNA再翻译成为蛋白质。珠蛋白与血红素结合成为血红蛋白,而单个珠蛋白是利用它们的互补面和在红细胞中的高浓度自动结合到血红蛋白四聚体中的。血红素对于血红蛋白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为血红蛋白合成的底物,还可促进珠蛋白mRNA的合成聚集,对血红蛋白的合成起到调节作用。 血红蛋白合成调节: 1.血红素的反馈调节 当血红素的合成速度远大于珠蛋白的合成速度时,过多游离的血红素可以对ALA合酶具有别构抑制作用。不仅如此,过多的血红素被氧化为高铁血红素对ALA酶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2.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血红蛋白合成 EPO主要与晚期红系祖细胞上的EPO受体结合。当机体缺氧或者红细胞减少时,肾红细胞生成素激活表达,释放入血到达骨髓,诱导ALA合酶合成,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另外血红素可促进骨髓原始红细胞的增值与分化,加速有核红细胞成熟。此外促红细胞生成素还可以减少红细胞的凋亡。 3.体内的类固醇激素(睾酮等)水平升高,诱导ALA酶合成,促进血红蛋白合 成。 与血红蛋白相关的疾病 血红蛋白病: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或珠蛋白肽链合成速率异常所引起的一组遗传病。临床上分为:血红蛋白变异体和珠蛋白再生障碍性贫血两大类。 1.镰状细胞贫血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β珠蛋白基因碱基替换,编码第6 位谷氨酸的密码子被缬氨酸取代,产生Hb S血红蛋白,纯合子患者90%以上为异常血红蛋白。氧分压低时,,红细胞发生镰状变,引起严重溶血、脾肿大和血管阻塞。 2.Hb C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β链第6位谷氨酸被赖氨酸取代。纯合子患 者可有轻度溶血,肝脾肿大。 3.Hb M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α链58位组氨酸被酪氨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些糖化因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为4-6%;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查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待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了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资料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制定糖尿病例患者的诊疗方案。如果某位患者每天仅在早餐前测定空腹血糖,发现这个值为130mg/ml,处于政党范围内;但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却发现为11%,这意味着该患者在过去的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已接近270mg/ml,暗示其将来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非常高,。尽管早餐前血糖结果尚满意,但是一天其它时间的血糖水平却严重超标,需要对患者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作出重新评估,并作出相应调整,此外患者还需较现在更为频繁地测定血糖。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程度一项良好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据此制定,修正相关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测指标。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患者偶尔一次的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就会降低21%,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就会下降14%,发生中风的几率就会下降12%,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几率就会下降37%,需要做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几率就会下降19%,因周围血管疾病而导致截肢或死亡的几率就会下降43%,发生心力衰竭的几率就会下降16%。 1、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评价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的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测定较简单和经济,且能较可靠地反映病情的控制,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意义低于1型患者,但可作为辅助检查,用于判定口服药是否失效而须用胰岛素治疗。 2、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3、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健康人HbA1c为4.0%-7.7%(6.5±1.5%), 未控制的DM病人HbA1c 可高达10%-20%;随机检测HbA1c,若<8%,多不考虑糖尿病。HbA1c>9%,预报糖尿病的标准度约为78%,灵敏度为68%,特异性94%;HbA1c>10%,则有80%以上为糖尿病,灵敏度43%,特异性99%,有效率86%。所以,目前并不主张单独用HbA1c来诊断糖尿病,原因是精确度不高,有时造成临床解释困难。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93992237.html,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因素 作者:李桂英 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6期 近年来由于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增高,每年约有1/3的糖尿病患者被漏诊,超过25%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已经患有糖尿病的视网膜病或微量白蛋白尿症,还有很多患者是因为并发症出现后才发现糖尿病的,许多糖尿病患者因不能得到及时诊断而延误对疾病的控制,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早期诊断糖尿病及其高风险者,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和规范治疗,可减少糖尿病发患者数,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来说,室内质控、室间质评都是取得稳定结果的前提、日常维护是保证仪器处于正常的必要措施;我们要认识到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项目、方法学的局限性,了解其影响因素,才能在日常检测中时刻把握住检测结果的质量。 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中有多种因素均可造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值的假性升高或降低,这不仅与实验室的检测方法有关,也与患者状况和标本处理方式等有关。因此,实验室应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并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控制,增强责任心,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减少不必要的影响因素,把检测误差减少到最小。下面笔者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的影响因素总结了一下。 1标本处理方式的影响 1.1抗凝剂的种类临床上以EDTA-K2作为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标准用管。肝 素锂抗凝的全血使检测结果略有偏高。 1.2标本储存条件若全血标本不能及时测定,应需将标本于 4℃~8℃保存并最好在7 d内进行测定。此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结果变异率 2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2.1贫血患者,影响红细胞寿命的疾病均可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结果产生影响。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等。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标本因其红细胞寿命缩短使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值会"降低",这将取决于溶血的程度。镰刀红细胞症和脾切除后患者的标本因其红细胞生存时间较长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值可能会"过高"。 2.2部分进展迅速的1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值并不能完全反应急速增高的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即红血球的血红蛋白中糖基化部分,称为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人血红蛋白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约在7%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亲和色谱测定手段已获公认,正常参考值为5.89±0.9%(4.99%~6.79%)。 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成正比关系,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浓度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机体糖代谢的状态。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长期以来,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个困难问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如此。一次血糖、尿糖的测定,只能反映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并且血糖随进食和糖代谢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不能说明前一段较长时间病情的全貌。而糖化血红蛋白随血糖变化而变化,可以反映出病人在抽血化验前4~8周之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 (2)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亦可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但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可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3)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6.79%。如果>11.5%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因此,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4)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5)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6)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很有临床参考价值。 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个困难问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如此。国外目前已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和调整治疗方法的“金指标”。研究表明[5],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与WHO 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密切相关,可以不必考虑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结果,仅根据检测结果即可作出治疗决定。HbAlc 大于7% 时,不管OGTT 的诊断是糖耐量减退还是糖尿病,均需要药物治疗;HbAlc 小于7% 时,一般可采用饮食和运动疗法。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 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血糖严格控制的患者(HbAlc < 8%)可使视网膜病变下降76%,肾脏病变下降56%,神经系统病变下降60%,心血管病变下降41%,HbAlc 每下降1% 可使微血管并发症下降35%。如果糖化血红蛋白> 9%,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一)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技术的分类及评价 HbA1c检测技术繁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利用糖化血红蛋白与非糖化血红蛋白电荷差异进行分离,包括:离子交换HPLC、毛细管电泳法、等电聚焦电泳法等;另一类则利用血红蛋白糖基化基团与非糖基化基团结构的不同开展检测,包括:硼酸盐亲和层析法、免疫法和酶法。 离子交换HPLC作为DCCT(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和IKPDS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的推荐方法,具有精密度和准确性良好、方便快捷、干扰因素较小等优点。其缺点在于成本较高,部分产品受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红蛋白变异体的影响。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的实验室从2013年的278家上升到2018年的1284家,显示近年来离子交换HPLC早我国临床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 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液相分离分析技术,可分离HbA2、血红蛋白C(HbC)、血红蛋白E(HbE)、血红蛋白S(HbS)、血红蛋白D(HbD)、胎儿血红蛋白(HbF)、HbA0,以及其他血红蛋白和HbA1a、HbA1b、HbA1c。该方法具有所需样本量少、可自动化、重复性好、可用于β-地中海贫血以及其他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性疾病的筛查等优点,但存在检测成本较高、检测速度慢等缺点。 硼酸盐亲和层析法则利用m-氨基苯硼酸与结合于血红蛋白的葡萄糖顺位二醇基发生特异性反应,该方法检测总的糖化血红蛋白,包括HbA1c和其他位点的糖化血红蛋白。其优点在于所需标本量少、检测速度快、可用于POCT、受血红蛋白变异体影响最小。其缺点在于受HbF影响,无法发现Hb变异体。 大多数免疫测定法能特异地识别血红蛋白β链N端糖基化的氨基酸(通常是开始的4~10个氨基酸),免疫法又可分为免疫化学发光法、免疫比浊法、乳胶凝集法和免疫层析法。该方法优点包括:特异性高、可自动化、成本低廉、无Hb变异的干扰。缺点在于:受乳糜血和胆红素影响,无法发现Hb变异体。 酶法则使用一种特异性酶酶切N端缬氨酸来测定HbA1c。由于采用比色法,该方法不需要昂贵、精密的检验仪器,实验室常用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即可完成检测。其优点在于:方便快速、成本低廉。但目前国内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质量良莠不齐,不同检测系统间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差异明显。建议临床实验室在引入该方法前严格开展性能验证工作,验证能否满足临床要求。 鉴于离子交换HPLC为每个患者样品提供了一张便于判断的层析图,很多临床实验室将其作为HbA1c的首选方法。但该方法受血红蛋白变异体的影响,会掩盖HbA1c而导致结果错误。因此,有专家提出,实验室采用离子交换HPLC 检测HbA1c时,应选用两种检测方法。审核离子交换HPLC结果前,首先筛查层析图是否存在异常血红蛋白,如果存在,则可以选择免疫法或毛细管电泳法进行复查,确保HbA1c检测结果准确。 (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中的干扰问题 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过程中,多种因素均会引起血红蛋白数量与质量变化,最终干扰HbA1c的检测结果。 1、生理因素:如种族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地区差异(高原与平原地区)和妊娠(妊娠中期女性HbA1c水平略降低,而妊娠晚期略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