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重点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行为是由那些不曾被个体觉知或控制的内在力量、记忆和冲突所激发的观点。

一种驱力力比多libido,

两种本能

1 生的本能

Eros(希腊神话中的爱神) 它保证人的生存,如呼吸、吃、喝、性和机体的其他需要

2 死的本能

Thanatos(希腊神话中的死神) 指人可能表现出来的各种破坏力。在一般情况下,生的本能大于死的本能,但如果死的本能达到一个临界点,就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如纵火、斗殴、谋杀、战争、受虐狂、自杀

人的发展是一个冲突的过程。父母在最初几年对这些性和攻击欲望的控制在儿童行为和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种人格成份

(1) 伊底(id)

?原始的力量,遗传的本能

?快乐原则

(2) 自我(ego)

?连接伊底和现实

?现实原则

(3) 超我(superego)

?良心和自我理想

?至善原则

意识,认识自己、环境,注意焦点的心理过程。

无意识,不被自己所意识到,由于社会标准的制约而被压抑的欲望。

前意识,介于两者之间,属于意识的一部分,虽然此时此刻想不起来,但集中注意、认真回忆还是可以回忆起来的。

说明1:癔病发作时往往是无意识的

说明2:无意识内容表现的途径有能量的躯体化、梦和日常生活中的错误等三个;分析方法有自由联想、解梦。

本我,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同时又是最强有力的,包括人本能的性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遵循快乐原则,争取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是重要。

自我,连接本我和现实,弗洛伊德比喻为伊底和自我像马和骑士,马提供能量,骑士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的游历的路途前进。自我不能脱离伊底,但是自我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接触紧张获得快乐的满足。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是超我的惩罚性、批判性的部分(道德感)。后者是由积极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人格的五个发展阶段

(1) 口唇期(0-1.5岁)

(2) 肛门期(1.5-3岁)

(3) 性器期(3-6岁)

(4) 潜伏期(6-11岁)

(5) 生殖期(12岁以后)

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和局限

?贡献

?关于无意识动机的论述,改变了对人性的看法

?提出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

?对当时禁欲主义是有力反抗,强调人的生物本能

?研究了人类发展的情绪方面——爱、恐惧、焦虑

?局限

?对性冲突的过分强调

?把潜意识放在决定一切的地位上,忽视了人的理性

?主张儿童时期的性心理发展决定日后人格的观点偏激,人格发展的五阶段理论没有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

?理论来源于一小部分有情绪障碍的成年病人

?只关注男性的发展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儿童是寻求适应环境的积极探索者,重视自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不很强调性驱力,强调社会文化的影响。

?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多维性。

艾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8个阶段

?婴儿期(0-2Y)信任对不信任

?学步期(2-4Y)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艰苦奋斗or追随者)

?学前期(4-7Y)主动性对内疚(工作经济上成就,良心)

?小学期(7-12Y)勤奋对自卑(工作态度)

?青少年期(12-18Y)认同感对角色混乱(忠诚)

?成年早期(18-25Y)亲密对孤独

?成年期(25-50Y)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50Y+)自我完善对失望

对艾里克森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

?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放弃了泛性论的观点

?所提出的人格发展观是二维发展观。

?坚持人格发展“在发展中看问题,在矛盾中求发展”的观点。

?认为发展贯穿生命始终的观点非常重要。

?局限

?受到弗洛伊德本能论的影响,忽视人的理智作用。

?理论的阐述某些方面相当模糊,难以检验。

?更关注男性而非女性的发展。

行为观行为观点认为理解发展的关键内容是可观测的行为和外部环境中的刺激。

华生的行为主义

?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心理现象可以用客观的S-R来解释

?儿童发展的环境决定论

?否定遗传的作用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

儿童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怕,怒,爱。在此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也重视儿童的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研究。

?操作性条件反射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儿童对环境进行操作,操作产生某种刺激,刺激使儿童再

次进行操作的可能性增大或减小。

行为强化的控制原理

?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及时强化

?强化的方式

?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

强化

正强化(积极强化)

某一行为发生后能够获得积极体验,从而导致该行为的持续或者增加该行为

出现的可能性

负强化(消极强化)

某一行为发生后消极体验就会消失,从而导致该行为出现或者增加该行为出

现的可能性

正惩罚

某一行为发生后会带来消极体验,从而导致该行为停止或者减少该行为出现

的可能性

负惩罚

某一行为发生后愉快的体验消失,从而导致该行为停止或者减少该行为出现

的可能性

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注意到认知在S-R联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人类具有认知能力,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能够思考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

?观察学习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榜样),自我强化

?相互决定的社会认知理论

?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环境

行为主义发展观总结

?华生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学习建立S-R联结的过程

?发展是儿童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的一个量变过程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

?班杜拉

?观察学习,注意到儿童认知在S-R联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榜样,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环境

行为主义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

?行为主义理论是非常严谨可以验证的。

?强调外显行为的直接原因,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实践价值

?局限

?对于人类发展的描述过于简单

?忽视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

?对认知因素的关注太少,特别是忽略了儿童智力改变的方式,认知发展的水平

认知观点:考察理解的根源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 图式是思维的基本单元,是个体对世界所做的成套的操作。

(2) 心理发展的本质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平衡过程。

(3) 人类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皮亚杰的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

皮亚杰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

?对于儿童如何思考的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把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联系起来,开辟了发展研究的新领域,社会认知

?对教育领域有很大影响。重视儿童的主动探索,主张让儿童获得与日常所熟悉的环境相关的教育经历。发现式教学

?局限

?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智力能力。

?对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重视不够。可以通过指导提高儿童解决皮亚杰任务的成绩,这与皮亚杰最初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基本观点

?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

?主要研究领域

?思维与言语

?把言语看作人与人交往的工具,“精神生产工具”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指的是个体无法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他人指导和鼓励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范围。

维果茨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

?在论述社会经验为认知发展的基本作用上,维果茨基的理论是独一无二的,它帮助我们通过文化理解认知机能的变化。

?局限

?没有说明认知发展的具体过程,提出的概念都比较宽泛。

?维果茨基强调口头语言的指导作用,在一些文化中很不适用。

信息加工理论的贡献和局限

?贡献

?提供了看待儿童认知发展的新视角。从多种机制来解释认知发展。

?提出了一些皮亚杰没有强调的新见解,展现了更准确的认知发展变化。

?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方法逻辑严密,把复杂的认知分解为几个部分,其理论更具外显性。

?具有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局限

?基于人为设计的实验室研究,推广性受到局限

?与计算机相类比,低估了人类认知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观察、相关与实验研究

?观察

?自然观察,个案观察,调查研究

?描述性数据

?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

?旨在确认两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结或关系。

?不能确定一个因素是否导致另一因素的改变。

?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

?被用来发现多个因素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者有意在仔细构造的情境中引入一个变化,目的在于考察这个改变带来的结果。

横断设计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

横断设计的优势和不足

?优点

?快捷便利,短时间内收集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信息

?能获得年龄差异信息,推断发展趋势

?缺点

?不能提供个体发展的数据

?出生年代组效应(Cohort Effect)

纵向设计在某一段时间内(短则几个月,长可达数十年)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研究的设计。

追踪设计的优势及不足

?优点

?可以评估每一个被试的发展情况,某些心理特征的稳定性。

?能够通过寻找共同特点探讨发展的一般模型。

?考察早期经历与后期事件、行为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够鉴别导致不同结果的早期经历的不同类型

?缺点

?耗资大,耗时多

?练习效应

?前后测量的同质性难以保证

?选择性流失导致的非代表性样本

?跨代问题

序列设计在几个月或几年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进行反复研究的一种设计。

序列设计的优势和不足

?优点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出生年代的同龄儿童,确定是否存在出生年代组效应。

?可以在同一个研究中同时进行横断比较和追踪比较。

?比纵向追踪设计效率高,例如我们的例子中4年的追踪可以得到6年的发展信息。

?缺点

?花费高,耗时长

?研究结果仍然只是适用于特定年代的群体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研究思路的生态化

?研究方式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特点

?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多元统计的大量应用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做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这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遗传传递的机制

(1) 遗传的独特性

(2) 多胞胎

(3) 生男生女

(4) 基因的表达模式

遗传系数

用于估计遗传作用大小的统计量称为遗传系数,也叫遗传力。

H= (r同卵-r异卵)×2

在某种特征方面,如果同卵双生子相关系数为 1.0, 异卵双生子的相关为.50, 这等于说, 个体间的遗传差异完全可以解释他们表型的差异。则遗传力为100%。

如果在某种特征上,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相同, 则遗传力估计值应为0 。

掌管视觉和听觉的皮层发育的最快时期在3、4个月到12个月;

在掌管身体运动的区域中,控制头、胳膊和胸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联结早于控制躯干和腿的神经细胞(根据头尾律、近远律)。

额叶是发育最晚的皮层区,它掌管着思维、意识、对冲动的抑制以及有计划地调节行为。2个月时,额叶开始发挥机能,其发育一直持续到30岁

?什么原因导致了大脑生长加速?(脑重增加)

神经胶质细胞的生长:神经纤维的髓鞘化,神经纤维伸长,突触增加

神经元数量减少

由于这种发育需要空间,所以在突触发育的高峰期,神经元周围的许多神经

细胞死去了。好在胎儿期形成的神经元有大量的剩余,远远超过了大脑对神

经元的需要量(Diamond & Hopson, 1999)。

环境会影响大脑发育

脑细胞:

脑重增加

(1) 突触的发生与削减

(2) 髓鞘化(myelinization)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

?一种由灰质构成的外层结构。

?大脑皮层是脑的最大、最复杂的结构成分,占据了85%的脑重,包含有最多的神经元和突触。

?皮层是大脑最后停止发育的部分。

动作发展的意义:

?每掌握一种新的运动技能,婴儿就以新的方式掌握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

?婴儿掌握运动技能对他们社会关系的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

斯金纳《言语行为》:语言就像其他任何一种行为一样,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获得的。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先天论观点,认为儿童令人惊奇的语言技能是被刻进大脑结构里的。

感知运动阶段

(1) 反射图式(0-1个月)新生儿反射

(2) 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

?表现出关于自己身体的简单动作习惯;对事件进行有限的预期

(3) 次级循环反应(4-8个月)

?对外在世界的兴趣增加,儿童的行动有意重复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有趣的影响;不具有目的性

(4) 次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

?表现出有意的或目标导向的行为——“最早的真正有智力的行为模式”;客体永久性(AA寻找)

(5) 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

?用新方法作用于物体,探索客体的属性;模仿陌生的行为;能在几个地方寻找藏起来的物体(AB寻找)

(6) 心理表征(18个月-2岁)

?对物体和事件进行内部表征,能通过内在途径解决问题,能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延迟模仿,玩假装游戏(make-believe play)

气质(temperament)是指个体一致且持久的唤醒模式和情绪特点

托马斯和切斯划分的三种气质:容易型、困难型、缓慢发动型

依恋是我们对生活中特定人物的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鲍尔比(John Bowlby,1951)

?依恋建立在婴儿安全需要的基础上,随着婴儿的发展,他们知道某个特定的个体最能提供给他们安全的保障。这样的理解最终导致了和该个体特殊关系

的发展。

?和主要照料者的专一关系有别于婴儿和其他人的联系。

?安全基地

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无差别的反应(0~6周)

(2) 有差别的社交(6周~6/8个月)

(3) 分化的依恋阶段(7/9~18/24个月)

(4) 多重依恋关系的形成(18~24个月以后)

依恋的测量

陌生情境法

?测量1-2岁婴儿与其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依恋安全性。

?它的设计者Ainsworth及其同事认为,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应该一,在自然情境中,

以他们的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探索陌生的游戏室;二、分离,在父母离开时他们应该有分离焦虑;三、重聚,看到父母比看到陌生人更易受到安慰。

?该测量包括8个连续的情境,除了情境1,其他每个情境持续3分钟。

游戏是幼儿期的基本活动

?游戏是儿童内部需要的反映

?情感需求,好奇心,支配欲,渴望参加成人生活

?游戏最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具体性和不随意性

?幼儿具有较好的动作和言语水平

?游戏是幼儿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

?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

?不创造财富,不担负社会义务,不产生社会成果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认知发展

?感知、记忆、解决问题、发散思维

?情感发展

?意志品质

?克服困难,坚持性高

?个性形成

前运算阶段思维的局限

? 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

? 缺乏可逆性或灵活性

? 受知觉外表的支配,直觉性,缺乏逻辑性

? 在同一时刻只关注或集中于某一情境的一个方面(中心化)

关于前运算思维的最新研究

(1) 自我中心(3岁的儿童就能够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2) 守恒(学前儿童不能达到守恒受其言语理解能力所限)

(3) 分类(幼儿难以完成类包含任务,可能不是因为不能分类,而是无法理解研究者的措辞)

儿童的自言自语

? 皮亚杰的观点:它反映了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想象到别人的观点。

? 维果茨基的观点:认为儿童自言自语是为了自我指导和自我指向,因为语言帮助儿

童考虑自己的行为并选择行动过程。

性别角色定型的发展

理解性别概念

? 2~3岁,能够正确运用性别标签“爸爸”“妈妈”,“男孩”“女孩”

? 2.5~3岁,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 5~7岁,儿童真正理解性别是不能改变的特征

? 学前儿童还不能理解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

父母教养方式

传统智力测验

?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1.第一个成功的智力测验,由A. 比奈测验发展而来。

2.适用于2岁到成年期之间的所有个体。

3.包括15个分测验。测量一般智力和四种智力因素:言语推理、数字推理、空间推理、短时记忆

?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1.适用于6到16岁儿童。 维度 关怀 Responsive 不关怀 Unresponsive 命令 Demanding 权威型 Authoritative parent 专制型父母

Authoritarian

parent

非命令 Undemanding 放任型父母 Permissive parent 忽视型父母 Uninvolved parent

2.智力的两个因素: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其中每个因素包括6个分测验。

3.WPPSI-R适用于3~8岁儿童

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因素理论

信息加工成份

经验成份

情境成份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观点采择能力发展阶段

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

Ⅰ、社会信息观点采择(大约6-8岁)

Ⅱ、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约8-10岁)

Ш、相互的观点采择(大约10-12岁)

Ⅳ、社会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水平1:前契约水平

?阶段1:他律道德(害怕惩罚和服从权威)

?阶段2:天真的快乐主义(寻求个人利益)

?水平2:契约(convention)水平

?阶段3:“好孩子”倾向(人际遵从)

?阶段4: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

?水平3:后契约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人的权力要先于法律)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

对科尔伯格理论的评价

优点:

1 它描绘了从儿童期到成年期道德推理发生的普遍的有顺序的变化。

2 提出了认知发展和社会经验都有助于道德的发展的观点和证据。

缺点:

1 未充分考察那些注重精神或关怀倾向,而不是注重个人权利和公正的人们的道德状况。

2 它低估了年幼儿童的道德推理。

早熟与晚熟

?成熟早的男孩

被认为是放松、独立、自信,在身体上对成人和同伴都具有吸引力。他们在

学校常常是领导,并成为体育明星

?晚熟的男孩

不太受人喜欢。成人和同伴都认为他们焦虑、说话太多和爱引人注意

?早熟的女孩

受欢迎的程度在一般以下,她们显得退缩,缺乏自信,心理压力较大;较少

成为领导

?晚熟的女孩

发展顺利,人们认为这些女孩在身体上具有吸引力,活泼、社交能力较强,

在学校里往往居于领导地位

为什么获得自我认同感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1.艾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是在个体的生物、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三因素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2.青少年期个体的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变化首次汇合在一起,因此自我同一性任务在这一时期变得特别迫切。

群体社会化理论

(1)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没有显著影响;

(2) 在同一家庭中,父母对每个孩子的影响各不相同。

理性情绪理论中认为,在人们情绪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因素:

?诱发情绪发生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

?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相应的信念、态度和解释(Beliefs);

?由此引发的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onesquinces)。

?因此合理情绪理论又简称为ABC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