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被编辑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第四单元第18课中。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同时在《诗五首》这课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所以学好本诗对其它四首诗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学习重点:

让学生共同商定,体现“以学定教”。

教师提示:根据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你们认为学诗歌重点应该学什么?在此基础上,归纳成两点。(做成图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

(四)合作探究:

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做成图片)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此间老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点拨。不外乎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边赏析边读。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如:(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2)、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1)、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2)、“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部编版八下历史《思维导图》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一单元思维导图》【单元思维导图】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阶段特征】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考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温馨提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非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考点解读】西藏和平解放【易混警示】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并没有实现全国完全的统一,因为台湾还没有统一。【考点解读】抗美援朝【易混警示】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一次战争,取得了胜利。【考点解读】土地改革【易混警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由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实现了公有制。【比一比】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解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1)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2)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着作,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党

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5)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知识检测】 1、《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社论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C.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D.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2、下列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方法指导】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中国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可从三方面了解,如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抗美援朝;政治上,和平解放西藏;经济上,土地改革。 3、某校正在开展历史专题图片展览,下列图片能选入“中国历史新纪元”板块的是 4、美国司令官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这里的战争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B.侵略越南战争C.抗美援朝战争D.两伊战争 5、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A.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6.读图,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

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注释 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入竹去:进入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部编版八下历史《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主委员会,确定了代国歌、国旗、首都、纪年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终于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建设国家,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2课抗美援朝 1、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干涉,越过了“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峡,派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严重威胁

了中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2、 A 3、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 1、思考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2、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在右侧的方框中画对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杜甫于公元759年年底由甘肃成县来到成都。第二年的春天,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协助,他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可是,好景无多,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充剑南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以赌博结识杨国忠,走上升官发财的红运。安禄山攻长安,唐玄宗派他作京兆尹,留守西京,他曾向安禄山投降,后来又跑到灵武,跟上唐肃宗,又变成了唐室的“忠臣”。他作成都尹不到一个月,东川将段子璋叛乱。崔光远依靠部将花惊定的力量,协助东川节度使李奂讨平了段子璋。花惊定部下的滥兵趁机对人民肆行抢劫。甚至断人手腕,掠取金钏。崔光远这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杜甫的《百忧集行》说:“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这个“主人”,就指的是崔光远。这时候杜甫还写了《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等诗,托物寄兴,可见他心情的恶劣。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这场灾害还致使“灌口损户口”,威胁到人民的生命。杜甫写了著名的《石犀行》,讽刺石刻犀牛作为镇江的偶像 是“诡怪”,嘲笑道:“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人遭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首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愿望。“心夺造化回阳春”,这是相传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一句,尽管这首诗的真伪很成问题,但是杜甫有一颗“夺造化回阳春”的心,确是不假! 全诗一百七十一字,二十三行,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风破茅屋,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候,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古人谓之曰“突异”。狂风一起,诗人首先感到是自己的茅屋遭受侵袭。一个“我”字是用得很亲切的,为下文的“吾庐”的“吾”字伏下照应之笔。“三”是个虚数,古人用“三”,有时形容多,有时也可以形容少。“三家村”表示不多几家的小村 落,“三”就形容少。这里的“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

《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考古诗赏析之十一:《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②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①花朵含露是伤感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离别而心绪不宁。(拟人手法,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②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情从伤悼国家破碎过渡到思念亲人,抒发了对战争的痛恨,对亲人的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细节描写,一位忧思国家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思想感情:诗作借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家残破,都城荒芜百姓悲伤,骨肉分离的惨景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人无限眷恋的感情。 感情基调:含蓄深沉悲伤 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艺术特点:①借景抒情。前两句中“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都是写景,情寓其中,抒发诗人痛苦悲伤之情,后四句直抒感情,抒发诗人忧国思家之情。②一字传神,“破”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感情。 练习: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杂草丛生,林木苍苍,实际上写的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4.花和鸟本是人们喜爱之物,作者却“溅”“惊心”,这样写是否不够恰当?为什么? 恰当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虽然面对美好景物也无法高兴起来,相反更增加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5、杜甫历来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杜甫这两个称谓的解释。 诗圣: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思想感情艺术高。 诗史: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6、鲜花、鸟鸣平时给人怎样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的特殊感受。 7、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部编人教版八下历史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下历史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共6个单元, 20课。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包括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包括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包括第12课民族大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包括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包括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其中正文紧扣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不扎实。部分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不强。而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积极,厌学情绪浓。这些成为了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基于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学中要采取不同措施,因材施教,争取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方面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 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3.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像这样伟大的诗人,同学们觉得他生前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生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认识最真实的杜甫。(PPT展示茅屋的图片) 二、作者简介 视频展示 三、解题 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你感觉这首唐诗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什么不同? 歌行体: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富于变化。 四、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还没平定,杜甫流落到成都三年,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旁的荒地上盖起了一间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五、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性默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性默写 1.描写八月恶劣的天气,给诗人造成惨重损失的句子是:(),()。 2.表现村中群童顽皮捣蛋的天性句子是:(),()。 3.表现诗人面对村中群童的顽皮捣蛋感到无力又无奈处境的句子是:(),()。 4.通过描写风云突变的天气,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5.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描写了下雨前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的景象。 6.诗中的“(),()”,两句与“屋漏偏遇连夜雨”的境况相同,写出了诗人秋雨长夜的窘困处境。 7.概括诗人自战乱以来辗转飘零,居无适所,无法安寝的生活遭际的句子是:(),()! 8.揭示全诗主旨,表现诗人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9.公元760年,饱经离乱的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部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第二年,一场秋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但他心系天下苍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的感慨,唯愿人民安居乐业。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诗表达出诗人渴盼天下大治、物阜民康的崇高情怀。 11.在“两会”上,许多代表关注高房价、关注民生,其中有代表借用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诗(),()表达了“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1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 13.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14.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15.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知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的呼唤。 16.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此相照应,体现了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突出表现了诗人心系天下、牺牲自我的理想和精神。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杜甫济世情怀和献身精神的两句是:“(),()。” 19.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是:(),()!

(完整word版)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部編版(2017)八年級下冊 歷史 备课本

年级:八年级 教师:张华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④缺乏分

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教学任务 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比上学期有所上升。 2、长远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的辩证认识,倡导学生向伟人学习,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并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客观地论证历史事物;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

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案例评析-模板

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案例评析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雨漏、彻夜难眠的苦况和感慨。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构解析 全诗四节,可分为两段。前三节为第一段,写秋风破屋雨漏床湿的困苦。 第一节五句,连用了五个开口呼韵脚,“号”、“茅”、“郊”、“梢”、“坳”,句句押韵,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读来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风拟人化,更显示了秋风撼天动地的威力,并借以反衬出人们处在自然威力下的巨大惊悸。 诗人好不容易刚刚盖起了这座茅屋,而秋风却似故意作对,怒吼而来,一下子就卷走了层层茅草,怎不使人万分心焦?然后,诗人极力铺叙狂风吹着茅草,“渡江洒江郊”、“挂罥长林梢”、“飘转沉塘坳”的情景,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在节奏上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诗人没有抽象地直抒胸臆,而是把一片焦急万状之情寓于客观描绘之中。掩卷沉思,我们眼前分明浮现出一个衣衫破旧、形容干瘦的老人,手扶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面对狂风,流露出焦灼和怨恨之情。 第二节五句,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和诗人的感叹。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屋顶的茅草给风吹散了,本来可以拣回一些,想不到群童却“欺我老无力”,“公然”把茅草抢跑。儿童们故意的恶作剧,害得诗人喊干了喉咙也不顶用,因而诗人发出了“忍能对面为盗贼”的愤懑的斥责。这里把儿童和诗人对照起来写,使老人和群童的形象都栩栩如生。严辞斥责既显示了老诗人的焦躁,又显得很幽默。诗人笔下的儿童固然可恶,但他们顽皮、幼稚的神情又确有可爱的地方。诗人如果不穷困就不会因失去茅草而心急如焚,儿童如果不穷困,也不会冒着寒风抢那些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笔。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无可奈何地走回家来,“倚杖”是写实,也是对“老无力”的照应。“自”字下得很沉痛,这样的处境无人同情,世态炎凉,意在其中。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一单元 思维导图》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思维导图】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阶段特征】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考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温馨提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非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考点解读】西藏和平解放【易混警示】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并没有实现全国完全的统一,因为台湾还没有统一。【考点解读】抗美援朝【易混警示】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一次战争,取得了胜利。【考点解读】土地改革【易混警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由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实现了公有制。【比一比】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解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1)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2)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5)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知识检测】 1、《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社论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C.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D.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2、下列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方法指导】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中国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可从三方面了解,如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抗美援朝;政治上,和平解放西藏;经济上,土地改革。 3、某校正在开展历史专题图片展览,下列图片能选入“中国历史新纪元”板块的是 4、美国司令官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这里的战争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B.侵略越南战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性默写

是:(),()。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2.表现村中群童顽皮捣蛋的天性句子是:1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 3.表现诗人面对村中群童的顽皮捣蛋感到无力又无奈(),()。 处境的句子是:(),()。13.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4.通过描写风云突变的天气,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 心境的句子是:(),()。 5.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两句描写了 下雨前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的景象。 6.诗中的“(),()”, 两句与“屋漏偏遇连夜雨”的境况相同,写出了诗人秋雨长 夜的窘困处境。 7.概括诗人自战乱以来辗转飘零,居无适所,无法安 寝的生活遭际的句子是:(), ()! 8.揭示全诗主旨,表现诗人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博大 胸襟的诗句是:(),()。 9.公元760年,饱经离乱的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于 成都西部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第二年,一场秋雨袭击了他

的茅屋,但他心系天下苍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发出了“(),()”的感 慨,唯愿人民安居乐业。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两句诗表达出诗人渴盼天下大治、 物阜民康的崇高情怀。 11.在“两会”上,许多代表关注高房价、关注民生,其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14.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15.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知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的呼唤。 16.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此相照应,体现了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突出表现了诗人心系天下、牺牲自我的理想和精神。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杜甫济世情怀和献身精神的两句是:“(),()。” 19.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是:(),()!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 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四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领事裁判权,指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的特权。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这样的特权始于() 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D.《黄埔条约》 2.一位著名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右图中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3.曾国藩指出:“筹议中外会办防剿,经江浙绅士呈由前抚臣薛焕奏奉上谕,江浙绅士请借英法官兵剿贼。”这表明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领导集团无法保持长期的团结 C.清政府的力量太强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4.1879年,徐建寅作为中国官员第一次到欧洲考察各国工厂。他结合对欧洲近代工业的深入考察写成了《欧游杂录》。与他出访欧洲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B.洋务运动的开展 C.维新变法正如火如荼D.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5.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为主题整理相关知识,其中搭配正确的是() A.关天培—虎门销烟B.左宝贵—旅顺战役 C.邓世昌—黄海海战D.陈化成—威海卫战役 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这句话所

反映的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是() A.发展农、工、商业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开办新式学堂 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7.某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①《八国联军》②《鸦片战争》③《火烧圆明园》④《甲午风云》 A.③④②①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① 8.“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这首歌谣与下列哪一口号或思想所反映的内容相一致() A.三民主义B.自强求富 C.变法图强D.民主与科学 9.以下能达到右图效果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0.“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君主专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A.李鸿章B.孙中山 C.康有为D.毛泽东 11.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下列关于“一次革命”与“二次革命”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没有“一次革命”就没有“二次革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重点词语 1.秋高:秋深。 2.怒号(háo):大声吼叫。 3.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三,泛指多。 4.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结。 5.长(cháng):高。 6.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7.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对面,当面。为,做。 8.入竹去:进入竹林。 9.呼不得:喝止不住。 10.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 11.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12.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13.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14.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15.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6.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7.沾湿:潮湿不干。 18.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二、主要内容 (1)狂风破屋——焦虑 (2)群童抱茅——无奈 (3)遭受夜雨——痛苦 (4)广厦庇寒——忧国忧民 三、主旨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态,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宽广的情怀,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四、内容理解 1.第一节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渲染了风的威力。 “怒号”写风势之大,“三重”写受害之重。 2.试分析“倚杖自叹息”的表达效果。 “倚杖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作用? 景物描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扩展阅读: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5课知识点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 (1)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2)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开始时间:1953年 3.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结果: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合作化 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完成: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知识点2 公私合营 1.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2.时间:1954年 3.方式及政策: (1)公私合营: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知识点3: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时间: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

(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局限性(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知识辨析 1.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 2.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才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5、“公私合营”中的“公”指国家,“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公私合营”就是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这一方式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疑难探究 1.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为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就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2.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采取赎买政策? 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2)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3)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4)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盟友关系。 知识延伸: 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转变: 鸦片战争: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整理

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 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写作背景: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 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 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赏析: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 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2.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八月),事件是(暴风雨袭击茅屋),从诗中的一个词语“(丧乱)”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 3.赏析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答:升华精神,表现了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4.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答: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

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5.诗的主旨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 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的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 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思想 9.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小编整理了关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以供各位同学学习和参考,同时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关于杜甫的资料,多阅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与经历,相信对于学习这篇课文是有所裨益的,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阅读和欣赏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 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 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杜甫的诗歌有所帮助,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候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