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常见问题应对方案建议

幼儿教育常见问题应对方案建议
幼儿教育常见问题应对方案建议

教育孩子中常见的40个问题---40个怎么办?

前言……

目录

1、孩子爱耍小聪明怎么办? (1)

2、孩子不听成人的话怎么办? (2)

3、孩子没有礼貌怎么办? (4)

4、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5)

5、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差怎么办? (9)

6、孩子绘画缺乏“造型”怎么办? (11)

7、孩子没有好朋友怎么办? (13)

8、孩子不喜欢欣赏音乐怎么办? (17)

9、孩子在家乱扔东西怎么办? (18)

10、孩子发音不准确怎么办? (20)

11、孩子要奖励时怎么办? (21)

12、不知道小耳朵该怎样呵护怎么办? (26)

13、孩子能听懂话但不执行怎么办? (27)

14、孩子竞争意识强怎么办? (28)

15、孩子怕受挫折怎么办? (31)

16、不知怎样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怎么办? (33)

17、孩子吃饭慢怎么办? (41)

18、困惑于“放养”与“圈养”怎么办? (44)

19、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该怎么办? (44)

20、不知怎么才能让孩子与父母分床睡怎么办? (46)

21、孩子爱吃手怎么办? (48)

22、如果孩子说谎怎么办? (49)

23、孩子成长需要合理投入,父母该怎么办? (55)

24、孩子遇到害怕的事该怎么办? (57)

25、孩子“贪心”该怎么办? (59)

26、孩子被欺负该怎么办? (60)

27、孩子嫉妒心太强怎么办? (63)

28、孩子和以往行为不一致怎么办? (65)

29、孩子爱磨蹭怎么办? (67)

30、孩子耍赖该怎么办? (71)

31、孩子的安全教育不恰当该怎么办? (72)

32、看不懂孩子的画怎么办? (75)

33、面对孩子间的纷争该怎么办? (79)

34、离园时刻应该怎么办? (80)

35、孩子爱看电视怎么办? (82)

36、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家长该怎么办? (83)

37、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84)

38、孩子有问不完的问题怎么办? (85)

39、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87)

40、孩子脾气大、任性怎么办? (88)

转载:父母如何和孩子相处(俞敏洪访谈) (91)

后记 (95)

1、孩子爱耍小聪明怎么办?---把小聪明变成大智慧

(反思自己行为、讲故事引导、建立合理规则、满足合理要求)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开始学会耍“小聪明”了。为了多看一会儿电视,洗漱时故意磨磨蹭蹭;为了“骗”爸爸给他多吃一个冰激凌,说妈妈在家的时候都让吃两个;为了不去幼儿园,就假装生病。现就孩子爱耍“小聪明”的四大类型予以分析,供大家参考。

(1)钻空子型

乐乐平时由妈妈带,可最近妈妈要出差,不得不让爸爸带几天。晚上爸爸让他早点刷牙睡觉,乐乐说:“妈妈在家的时候,都让我看完两集《喜羊羊与灰太狼》再睡觉。”9点了,妈妈打电话问乐乐睡了吗?爸爸说在看电视,妈妈很惊讶,乐乐平时8点就睡觉了。

分析: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如果爸爸妈妈不仔细分析,往往会中了孩子的计。由于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对孩子的错误包庇、袒护,往往会强化孩子的这种“小聪明”,对这种类型的小聪明,家长需要反思教育态度是否一致。

(2)逃避惩罚型

爸爸给匡匡买了一个能发声发光的玩具飞机,匡匡很喜欢,可最近匡匡不再玩飞机了。妈妈问:“你的玩具飞机呢?怎么不玩了?”匡匡说:“送给邻居家小弟弟了。”过了几天,妈妈收拾房间时,在沙发下发现了弄坏的玩具飞机。

分析:孩子因害怕自己的错误行为被成人惩罚往往会耍一下“小聪明”,以此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面对孩子的这种“小聪明”,大人不必马上揭穿、急于纠正,而应当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喜欢诚实的孩子,虽然爸爸妈妈不希望他做错事,但更不希望他撒谎。

(3)偷懒型

妈妈看到亮亮把玩具扔了一地,让亮亮在吃饭之前把玩具收拾好,并告诉亮亮:“不收拾好玩具,中午就不许吃饭。”过了一会儿,妈妈看到亮亮屋子里很干净,散落一地的玩具不见了,连书包、衣服都不见了。妈妈过来一看,原来亮亮根本没收拾,而是把所有的玩具和衣服等胡乱塞到柜子里了。

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经常会试图偷懒,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但不聪明而且会害了自己。父母也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告诉孩子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能投机取巧。

(4)满足需求型

瑶瑶这几天总说她在幼儿园里睡觉是表现最好的,老师每天都夸她。妈妈觉得女儿在幼儿园向来不喜欢睡午觉,最近怎么一下子变化这么大?这天,老师告诉瑶瑶妈妈,说瑶瑶平时表现都不错,就是中午睡觉的时候不好。

分析:有时孩子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如果家长单纯因为孩子说了谎而责备孩子,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的愿望也是错误的,从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用善意的方法引导孩子善意的愿望,才能有积极的效果。

把“小聪明”变成大智慧

正确看待孩子的小聪明行为。孩子的小聪明不外乎以上几种,其实孩子的这些小聪明不见得是孩子智商高的表现,但也不意味着孩子性格顽劣。从“实话实说”到“耍小聪明”,

其实是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级、更复杂的方式来探索世界的过程。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欣赏孩子的“小聪明”,引导孩子把“小聪明”变成大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笔者建议父母这样做:

(1)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什么孩子会耍“小聪明”,是父母要求太严格?还是要求太松?或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

(2)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懂得诚实的重要性。

(3)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和要求,因为过分的限制和严格,容易导致孩子以“小聪明”来欺骗父母。

(4)建立必要的规则,让孩子学会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孩子不听成人的话怎么办?---减少废话和絮叨(避免老说否定句)、建立前后一致规

矩(并且言出必行)、用尊重孩子的方法实现规矩执行)

不絮叨、及时阻止十分危险的行为、引导相对不安全的行为、不怕脏和湿(自己勤快多洗)、设立和立规矩(合理的日常安排)

很多父母都会抱怨:跟孩子说话孩子就当耳旁风,我说我的,他/她做他/她的,就像没听着。父母通常都会认为孩子太不听话。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对父母的话听而不闻?

我们先来一起看一个场景:

妈妈带两岁多的孩子出去玩,孩子走在妈妈旁边,孩子看见地上有个塑料纸突然蹲下用手抓想要捡起来,妈妈赶紧说:“别捡,脏。”孩子没理会,妈妈拽起孩子说:“走吧,到前面玩,别玩这个。”孩子被拽起来后往前走,看到过来一辆汽车,站在路边兴奋地喊:“汽车,大众汽车”,妈妈说:“走吧,这都是尾气,我们去公园里玩。”孩子没听,继续看开过来的另一辆汽车,并且问道:“这是什么车?”,妈妈说:“别克,快走吧。”孩子没动,妈妈拽着孩子的手往前走,好容易走到了公园里。孩子看见地面有一滩水,跑过去就要踩,妈妈赶紧抓住孩子说:“别踩,鞋会湿了。”孩子又没“得逞”,跑到滑滑梯那准备往上爬,妈妈跟在后面说:“慢点”,孩子爬上去之后要过一个很矮的栏杆,妈妈说:“看着点,别碰头”,孩子滑下来后发现地上有几只小蚂蚁,立刻趴在地上看,妈妈说:“你脏不脏?快起来看!”孩子继续观察,妈妈碰到一个熟人开始聊天,没再理会继续观察蚂蚁的孩子,十分钟后,妈妈聊完天发现孩子还在地上趴着,走到跟前说:“你怎么还没起来?别看了,快起来去滑滑梯。”……

这种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孩子身边的这个人可能是妈妈,可能是爸爸,也可能会是老人或保姆。每个成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都会用自己的喜好、自己对于环境的判断、

下工作或生活,你会认真地去听音乐是什么内容吗?如果你一直处在很安静的环境下,这时给你放一首动听的音乐,你一定会仔细去听,并用心欣赏。想明白了这个道理,父母就应当知道如何能让孩子认真对待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了。

(1)不要成为絮絮叨叨的父母。孩子的行为有他/她与生俱来的天性,孩子喜欢探索、喜欢观察、喜欢重复、喜欢尝试,这些优秀品质都是很多成人都不具备的,成人对于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而孩子却能看到另外一番精彩。欣赏而不要阻止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做到这点十分困难,但要努力去做,因为这个过程对于父母来说可能很无聊、可能很脏、也可能很危险,但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如果剥夺了这个过程也就剥夺了孩子大脑发育的机会。

(2)立刻阻止十分危险的行为。孩子的确不懂得危险,他/她会用自己所有的感官来体验任何事物,因此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处处会有危险。作为父母需要在内心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哪些动作和行为是绝对危险的,发生这些动作的时候要第一时间制止并且制止之后跟孩子讲明原因,尽量用最简化的语言来解释危险的存在,这个过程可能会反复很多次,也可以设计相对安全的方式让孩子体验这种危险的存在,效果可能比较好,比如用比较热的水代替开水让孩子接触,明白什么是烫。

(3)引导相对不安全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不会立刻产生危险,但长远对孩子不好。比如孩子不懂得环境污染的问题,也不懂得尾气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伤害,这个时候,父母需要用尽量简化的语言来让孩子明白呼吸进了尾气可能对他造成的伤害,同时尊重孩子的兴趣,可以建议孩子站在远一点的地方看汽车而不是强行阻止。

(4)不要怕脏不要怕湿。在博文为什么要让孩子玩“脏”游戏中已经说明了脏游戏对于孩子大脑发育的好处以及孩子对脏游戏的热爱。因此父母应当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既然出去玩,一身泥、一身土的回家非常正常,这才是孩子。只有成人才会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地站在那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父母省去一些唠唠叨叨的话而多洗几次衣服会让孩子受益很多。

(5)设定规矩很重要。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设定规矩,孩子在这些十分必要的规矩内可以自由地活动,这些规矩除了对于危险的规避之外还包括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父母想明白自己需要设定的规矩之后就要以各种方式保证这些规矩的有效性,这些规矩坚决不能动摇,除此之外的行为不要再做多余的干涉和提醒,这样孩子会逐渐知道父母是言出必行的。在这样一个有规矩的自由环境下,孩子会感到安全和放松,因为孩子耳边不再会有背景音乐,而孩子又十分清楚自己的行为界限在哪里。Gerber女士曾经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规矩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假设你开车行驶在一个吊桥上,吊桥两边都有锁链,可能你永远都不会碰到那些锁链,但那些锁链的存在让你感到很安全,假设你开车行驶在去除了锁链的吊桥上会是什么心情?虽然你明确知道不会掉下去,但内心还是会觉得恐惧。因此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讨厌规矩,孩子只是不喜欢到处都是规矩,父母所需要的规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路途两边的锁链而不是横在路中间的护栏。有了这些规矩,孩子的成长会更加自由、轻松而又安全。

总而言之,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对自己说的话能听的进去,先要做到减少过多的废话,再要做到设立规矩的前后一致性,然后用尊重孩子的方法实现这些规矩的执行。

3、孩子没有礼貌怎么办?---背诵弟子规,并且结合现实生活适当解释,培训孩子的教养和

礼貌。此方法很好。但关紧还是老师家长的示范。特别是家庭教育,父母自己要注意家养和礼仪。

●让孩子知道什么叫礼貌(教、示范)、

●反复练习养成良好习惯、

●及时制止不礼貌行为、

●表扬孩子的礼貌行为要及时且具体!

●孩子大哭大闹时,要保持平静、转换环境或注意,让他平静下来,但最终要坚决

制止、讲明白道理(不能太罗嗦)!

●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礼仪教育养成方案:

(1)让孩子知道什么叫礼貌

当看到孩子有不礼貌行为时,大部分家长的反应是:训斥、批评,而没想过一个关键的

问题,那就是——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礼貌是什么,什么行为是有礼貌的什么行为又是没礼貌的。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被妈妈多次批评没礼貌之后,问妈妈:你老说我不懂礼貌,到底什么叫礼貌呀?至此,妈妈才醒悟,一个刚三岁的孩子对于抽象的礼貌是不理解的,因而也无法要求他有礼貌的行为。要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第一步当然是告诉他什么是礼貌,为什么要讲礼貌。

父母有意识地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对象教给他具体的做法。如对长辈说话时要使用“您”,早上主动向认识的人问好;分别时要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用“请”;得到帮助后要说“谢谢”;对长者不能称呼姓名或叫老头,而要称呼“老爷爷”、“老奶奶”、“叔叔”、“阿姨”等;别人工作时不去打扰;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任意插嘴;家里来了客人要有礼貌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到别人家里不随意动东西……

(2)反复练习形成良好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说出来的,而必须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在告诉孩子什么是礼貌之后,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多次重复的基础上,自觉地去做,习惯成自然。

比如,每天都要搭乘电梯好几次上下楼,可以教孩子一走进电梯先向开电梯的叔叔、阿姨或爷爷奶奶问好。别人帮着按了楼层,要说谢谢。离开电梯时,要向电梯里的人说再见。每天这样练习,他自己就会主动地问候了。另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去给邻居送信、水果等,教他如何敲门,怎样和叔叔、阿姨讲话等。

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做父母的应以身作则。如果当父母的对长辈就不尊敬,不孝顺,孩子就不可能学会尊敬老人。

(3)及时制止孩子不礼貌行为

让孩子明白,你愿意在他对你有礼貌时答应他的要求,而不喜欢听到他命令你。这当中要注意的是,你自己与孩子说话,也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因为,孩子的模仿力是极强的,父母就是他人生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师。你应该经常对你的孩子说“请”、“谢谢”,让他明白礼貌用语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

让孩子明白,用不礼貌的方式表达要求,得不到好效果,比如“你从来不带我去公园,妈妈坏!”可以教孩子用积极的方式提要求,比如“咱们去商店买完东西以后能去公园吗?”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成熟,他就能用礼貌的方式提出要求了。

如果孩子打你或叫你“大笨蛋”时,怎么办?这时候,家长最重要的是保持平静,然后坚决地告诉他这样做是错的。然后,还要告诉他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

如果孩子在超市或商场大哭大闹,非要买一件东西,你想尽办法也哄不住他,怎么办?这时要心平气和但坚决地把孩子带出超市。找一个较安静的地方,把他放在一边,你看看报纸,等他安静下来。这时,可以平静地对孩子说:说好了今天不能再买玩具了,今天来买菜。然后带他回到超市里。这样,孩子就明白,自己哭闹是没用的。

(4)表扬孩子的礼貌行为要具体

“鼓励”应该贯穿于教养孩子的全过程。对那些已养成坏习惯的孩子,表扬就更为重要。

家长应留心孩子的行为,尽可能地鼓励他偶然的礼貌行为。

不过,要让孩子明白你为什么表扬他。你应该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具体说明你表扬他的原因。家长们往往只说“好孩子!”“真不错!”实际上,应该具体地说:“你刚才要糖吃的时候说了‘请!’,真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刚才排队等其他小朋友领完冰淇淋才自己领,做得真不错!”你的表扬要具体明确,这样孩子才知道自己的好表现会得到你的肯定和鼓励,应该坚持下去。

孩子礼仪教育补救措施:

已经“礼崩乐坏”,怎么办?

对那些没有礼貌的孩子,可以通过提高他的情绪管理与沟通的能力,来达到有礼貌的目的。因为,孩子不懂“礼貌”的原因,有时并不是他不想去做,而是常管不住自己,或者他的表达有些问题,词不达意,导致了没有礼貌的行为。加上现在的孩子太过自我,情绪管理与沟通能让孩子不仅了解自己,也能了解别人。

小孩礼仪教育,父母以身作则最重要

想让两三岁的孩子举止有礼貌,就像从石头里挤出水来那么难。原因在于,这个时候的孩子语言能力还在发育中,通常情况下,孩子很可能根本不听你的话。

不过,无论什么时候,父母的以身作则永远是最重要的。潜移默化中,教孩子要懂得礼貌,即便他一时不理解“尊敬”、“谦让”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只要父母每天都用尊敬、谦让的态度对待别人,孩子就会注意进行模仿,这些都是孩子今后形成良好家教的基础。

4、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排除干扰、营造气氛、耐心引导(多鼓励少唠叨、培养一定时间概念、循序渐进)、做一些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游戏

据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反映:在课堂上,经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经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如玩铅笔、橡皮,不听从老师的指令,不遵守课堂纪律,和其他同学说话,不能专心做练习等等。

家长们也很苦恼,“孩子都要上小学了,为什么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我也对他提要求了,可是好像不起作用!我该怎么办?”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注意力。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比如正在写作业,突然听到有走路的声音,不由得看了一眼,这就是无意注意。那些强度大、对比鲜明、突然出现、变化运动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有选择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如上课认真听讲,专心读书、写作业等等,这些都是意志努力的结果,都是有意注意。

即将上一年级的孩子,注意的有意性和稳定性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其心理活动仍然以形象性为主,鲜明的色彩和图形等材料仍然最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有意注意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无意注意仍然占主导地位。一般情况下,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且由于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经验缺乏,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分配,同时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所以,就会出现完成某件事情的过程中走神、分心,一会儿动动这个、一会儿玩玩那个的情况。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道:“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如果不打开这扇大门,人们就无法学习,也无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孩子的一切智力活动,甚至一切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注意参加才能得到发生、发展和形成。注意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力,专注度,不要看电视、买过多玩具很关键。

排除干扰

幼儿常常会因为一些无关刺激物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因此,要尽可能清除环境中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比如孩子的书包里放入了各种文具,老师会要求孩子准备文具尽量简单,上课不用到的东西不要拿出来,上数学课只准备一本数学书、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把直尺就行了,其他全部放在书包里,抽屉里也不准放零散的学习用品。在家里,我们同样要要求他在完成某项作业的时候,书桌上只能放与作业相关的学习用品,不可摆放任何玩具、零食等等。

提示:选择文具的时候要注意简洁方便即可,太花哨太好玩就是对孩子注意力的干扰。

营造氛围

只有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中,孩子才能够保持良好的注意习惯。

家长尽量不要在孩子投入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打扰他们。如在孩子正在练习计算,搭积木或者看书、画画时,就应关闭电视机,避免大声说话,不要频繁地来回走动进进出出,或者和孩子说与活动不相干的话、给孩子吃东西等等。

提示:有研究发现,柔和适度的光线有助于孩子长久集中注意力。想像一下,晚间的时候,陪伴孩子在柔和的灯下安静地读一本书,这种氛围下他能不集中注意吗?

耐心引导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能够专心致志地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即可实现的,需要家长和孩子长期的努力和练习。下面几点需要家长特别关注。

(1)培养一定的时间观念。规定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要根据任务本身和孩子的能力水平设定时间,太长容易造成孩子的懈怠,从而注意力不集中,太短又容易引起孩子的挫败感。所以,要用合适的时间和任务让孩子产生适度的紧迫感,于是他就会慢慢练习如何控制和持续集中注意。

(2)多鼓励,少催促和唠叨。催促和唠叨也是一种分散注意力的干扰,而且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使注意力更无法集中。

(3)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要强求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就能持续很长时间,要一步一步地慢慢来,如以5分钟为阶梯逐渐提高要求,超过30分钟最好要停止,让孩子休息放松,否则在大脑疲劳的情况下,勉强维持注意,效果不好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种伤害。

有关注意力培养的游戏练习

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避免枯燥、功利的训练,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进行练习。

视觉大发现:要求孩子比较专注地观察

让孩子把你规定的几样东西看上1-2分钟,然后撤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请孩子猜出是什么东西被撤掉了;

让孩子盯住一张画,然后闭上眼睛,回忆画面的内容,尽力描述完整其中的人物、衣着、桌椅及各种摆设,然后睁开眼睛再看一下原画,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再重新回忆一遍。

提示:这些练习既可以培养注意力的集中,也可扩展注意的范围。

特别推荐:家长在纸上写上大小不同,次序也被打乱的1-100的数字,让孩子依次找出,或者家长说出一个数字,让孩子迅速找到。

提示:这是二维空间中很有效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项目,要求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连续不断的注意力、想像力和分析能力,而这种游戏的挑战性,又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事实上,成就感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长久集中注意力的一个巨大推动力。

听觉大考验:要求孩子专注地听

给孩子读一个小故事,然后让他说一说里面出现了几个人物,几次同样的关键情节或几次同样的话等等,故事可以由短到长,由易到难,朗读的语速也可以由慢到快,语气可以灵活掌握,提示孩子着重注意。

提示:“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幼儿入学后很好地适应课堂听讲和完成听写作业。

特别推荐:家长说句子,孩子跟着念,每一句比前一句增加一个词语。

我有一个水壶。

我有一个红色的水壶。

我有一个红色的背带的水壶。

我有一个红色的背带的保温的水壶。

我有一个红色的背带的保温的有喜洋洋和灰太狼图案的水壶。

我有一个红色的背带的保温的有喜洋洋和灰太狼图案的妈妈帮我在网上买的水壶。

我有一个红色的背带的保温的有喜洋洋和灰太狼图案的妈妈帮我在网上买的漂亮的水壶。

提示:玩这个游戏时,家长要视孩子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语言可以简单点也可以更复杂点,经常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听觉宽度,逐渐集中注意力。

身体总动员:要求孩子静坐不乱动

?拣绿豆,让孩子在半分钟内拣出混杂在小米中的绿豆,一颗绿豆得10分,看看最

后能得多少总分;

?倒水,把一瓶水倒到另一个空瓶子里,要保证水不洒出来;

?串珠:逐渐增加难度,亲子比赛,规定时间内看谁串得最多。

提示:这些练习帮助孩子提高手、眼、心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专注力也获得提高。

特别推荐:

●分纽扣:准备10个两孔、10个四孔的纽扣,将它们混合在一起。游戏开始以后,

用毛巾将孩子的眼睛蒙上,让孩子用手摸,把这两种纽扣区分出来。开始时孩子可

以先分别摸出1个两孔、1个四孔纽扣,以后逐渐增加数量,1个1分,亲子比赛,看谁最后得分最高。

提示:当孩子只能通过触觉器官的微小刺激来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时,他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控制身体运动的兴奋和冲动,神经系统的控制功能也得到加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孩子触觉能力和本体感的发展,还是帮助孩子克服多动、集中注意力的好办法,从而为上学后遵守课堂纪律,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专心听讲打好基础。另外让孩子帮忙剥花生、拆毛线、绕线团等等活动,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总之,在这个特殊阶段,在对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进行注意力训练时,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注意力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当、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发现生活中时时处处的教育契机,帮助孩子做好充足的准备吧!

5、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差怎么办?

本文适合幼儿园大班以上孩子的家长尤其是小学生家长阅读。(注:有朋友提出,大班进行这种训练有点晚,我觉得如果小班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能达到,可以进行训练。达不到的话,就晚些。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数学能力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运算能力,一个是思维能力。

运算能力是一种低级能力。强调记忆、熟练度(复杂运算需要一些技巧),

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强调借助抽象的数字符号、概念进行思考与推理。运算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比较重要,这个话题以后再谈,今天先谈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基本功是数数。每个数的音、形、义要弄清楚,不是从1数到9就可以了,还要知道每个数字对应的具体数量。

数数这关过后,就可以进入加法的学习。

对成人来说,我们看到“3+5=8”这个等式,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把这个抽象的等式具体化为:三个XX加上五个XX是八个XX。而进一步具体化则会得到:

三个香蕉加上五个香蕉是八个香蕉

三匹马加上五匹马是八匹马

三只猴子加上五只猴子是八只猴子

如果把数字进行替换,如:5+6=11。便可以生成无数的具体表达。数学符号的意义就是把无限的具体事物进行高度概括。虽然看起来抽象,来源却是具体的。而数学思维,就是把各种具体事物及其关系,用抽象的数字符号表达出来。锻炼孩子的思维其实并不难。

孩子们平时做的数学应用题本质就是一种数学思维训练。家长可根据上述原理,有意识的自编应用题,来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比如:

三只猴子加上两只两只猴子,是多少只猴子?

笼里有三只猴,又来两只,共几只?(虽没提到“加”这个词,但暗含了这个思维)我有两支笔,张阿姨又给了我三只,我现在有几只?

蜘蛛有八条腿,蜈蚣有100条腿,一共有多少条腿?

我早上走了十分钟,晚上走了二十分钟,一共走了多长时间?

如果孩子答不出来,可以让孩子借助一些实物来数。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列出3+2这样的数学表达式来,孩子如果能够列出3+2这样的表达式,而不是3-2,说明他会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了。至于3+2等于5还是等于8,这就是运算要解决的了。

列算式的过程,类似于工程师画图纸,是高级思维活动,而算出3+2的答案,是一种低级思维,近似于一种体力劳动。这就是数学思维与运算的区别。大家一定要弄清楚这个区别,不要因过于强调运算能力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果顺利完成这一步,可以反过来让孩子自己编题目。比如给孩子一个等式:2+3=5,让孩子自己编类似上面的题目。这个过程就是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人的思维无论怎样多变,都离不开这个基本过程。

孩子编题目的时候,不仅锻炼了数学思维,还锻炼了语言能力,锻炼了语言的逻辑性,发散性。孩子能够编的题目越多,说明孩子脑子里的“存货”越多。如果孩子编不出几个题目,你也不用着急,可能是你给孩子的“输入”不够,你还是要不断的,大量的给孩子编各种题目,同时想办法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说完加法再来说说减法。

减法比加法训练的思维更加丰富,以“5-3=2”这个等式为例,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思维训练题目:

我有五个苹果,吃了三个,还剩几个?

他有三只笔,我有五只笔,他比我少几只笔?

我有三只笔,他有五只笔,他比我多几只笔?

车上有五个座位,已经坐了三个人,还能坐几个人?

我家离车站五里路,我走了三里路,还要走几里路?

你出过题后,接着让孩子自己出题,就很容易看出孩子是不是能够理解这个数学表达式的真正含义。注意红色的这些词语。这些词语背后体现的就是一种数学思维。你要多多总结,多多归纳,你归纳的越全,孩子对这些表达式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更全面。

自己出题考自己,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一个学习习惯。不仅理科可以这样学,文科同样可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在诸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创造力的培养才是最难的,因为前面没有可供模仿的路,要自己走出来。而这种解题思维能力是比较容易培养的。因为你可以通过研究出题者的思维方式,参透然后模拟出他的思维。这就像打牌时,你都知道了他的底牌,他怎么可能赢了你?

别看我只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但要知道,任何繁难的题目都是从最简单的题目变化而来的,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如果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足,觉得不够好玩,没关系,可以拿来一些实物,比如玩具,棋子,小玩偶,还有各种教具等等,用过家家的方式给孩子讲。国外老师给孩子上数学课就像过家家。看看下面这些图。这些教具在国外很普遍,可不仅仅是玩,要结合数学思维的培养进行。

许多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数学呱呱叫,到了中高年级就不行了。因为低年级主要强调运算能力,而少量的应用题,由于数字比较小,有些孩子可以用数数或枚举的方式解出来。或者由于刚刚学过相关知识,照猫画虎蒙出答案。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数学思维能力,等将来数字变大了,比如到了几十,上百的时候,孩子的枚举法就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思维能力不足的弱点就暴露了,而受过思维训练的孩子,在他看来不过是把小数字换成了大数字,换汤不换药而已。只要他掌握了大数字的运算方法,对他来说,三年级的应用题跟一年级没什么不同。

大家还可从上面的讲解中看出。语文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越强,那么,他对题目的理解也会更强。类似地,如果你能坚持给孩子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孩子的语文理解能力也会提升。每个学科其实都有相通之处,没有绝对的壁垒。

补记:这篇文章传达的思想可能与许多家长平时对数学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起初难以理解没关系,可以把这个帖子收藏起来慢慢体会。这个思想借鉴了美国数学教育的一些理念,但我主要汲取了思维训练这部分,对于运算能力的培养,我还是尊重国情,做了特别的重视。马上就会谈到。美国小学包括学前的数学教育,重思维轻运算,重过程轻结果。而我国小学数学走向了另一面,重运算,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跟应试教育背景有极大关系)。如果两者能够得到结合,我想对于孩子的能力发展会更有帮助。

6、孩子绘画缺乏“造型”怎么办?

我女儿5岁了,小的时候,我没有让她刻意模仿、临摹画,而是让她自由涂鸦,以保持她的想像力。可是现在女儿在幼儿园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她画的画还是些随意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和其他同学的画有很大区别,很多小朋友都嘲笑她画的画。久而久之,女儿都不太敢动笔画画了。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简笔画的图书,大多标明适合5~6岁儿童,请问我可

以让孩子学简笔画来提高她的绘画技巧吗?可我又看到很多书里说孩子绘画主要是培养其创造力和想像力,画简笔画会不会对孩子的审美能力造成贵面影响呢?我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该怎么办。

从这个案例来看,如果孩子已经5岁了,还是以涂鸦和象征的方式进行绘画,确实需要提高她在造型方面的能力了。因为一般来讲,孩子在5岁左右已进入形象期,能根据自己的想像与概括,画出比较像或大概像的事物形状。并且孩子在这一时期也希望画得像,但如果还不能画出比较像的事物形状。确实容易打击孩子的绘画兴趣与自信。

那么,如何提高孩子在造型方面的能力呢?方法是多样的,让孩子进行简笔画练习,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采用这种方式时,容易出现一些弊端。

第一,孩子在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也容易束缚其想像力。因为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是一种被动思考与表达的过程,即主要是按照书上的方式进行模仿,或回忆书上的表现模式,而不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

第二,由于简笔画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容易形成对孩子所画事物形状的高标准要求,而一旦孩子建立了这样的高标准,就较难提高自己的绘画信心了。

第三,即使孩子能画出一些简笔画以后,也并不一定代表他的造型能力就提高了。因为孩子可能只是凭记忆记住了某种事物的形状怎样画,而一旦脱离了书上的图形或让其自由创作时,就不敢动笔了。

可是,正如案例中所说的,现在市面上的确有很多简笔画的书,种类五花八门,十分畅销。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正是它们抓住了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从短期效应来看,画简笔画的确能提高孩子的造型能力,可是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要让孩子进行一些简笔画的临摹或练习,建议最好在孩子5岁以后,并且要注意从简单的简笔画开始,否则不容易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另外要适可而止,不要让孩子长期依赖简笔画。从长远来看,当孩子的造型能力与自信都提高了以后,就要更注重引导他脱离简笔画而进行自由表达。

要想更好地提高孩子的造型能力,我们更提倡家长采用以下的引导方式:

(1)语言引导

具体的语言引导,可以激发孩子的想像力,进而对生活经验、思想情感等方面做出回忆、想像和再创造。另外,还能让孩子在画某种事物时的表现思路更加明确、清晰,而不至于思维混乱,无从下笔。

场景一:黑旦想画一辆车,却又画不出。于是我便和他展开了对话。

老师:“你想想车都由哪些部分组成?”

黑旦:“车厢,车轮……”(他说出了一些大的要素。)

老师:“那你想先画车的哪部分呢?是车厢还是车轮?”

黑旦:“先画车厢。”(如果孩子说不知道,那么可以提议说:“那我们先画车厢好吗?”孩子同意后,我们再鼓励他画出车厢。)

老师:“那你画吧,看看你的车厢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

于是黑旦画了一个类似于圆的车厢。(如果孩子不敢动笔,可以鼓励他说:“车厢有各种各样的,你画成什么样都行。”如果孩子还是不敢动笔,那我们则可进一步引导说:“你想画成什么形状的?是长方形、圆形、还是其他形状的?”如果孩子说想画成长方形的,那么再

鼓励他画出。)

车厢画好后,我继续引导说:你的车有几个轮子啊……就这样,孩子在我的引导下,画了其中最大的一辆汽车。是黑旦第二幅有关车的作品,并且是他自己画的。

(2)降到孩子能达到的水平示范

如果成人通过语言的引导,孩子还是不敢动笔,那么我们可以降到孩子能达到的水平进行示范。这可以帮助孩子通过视觉感受来获得一些感知经验并建立信心。从而弥补仅通过听觉来获得经验时所带来的不足。

场景二:金金在画车时对我说:“我不会画车,你来帮我。”于是我先通过语言来引导他,可他仍然不肯动笔。于是我在别的纸上随便画了几种车厢。画得不像,也不规矩。因为我想让孩子看到后,觉得画车厢很简单,自己也能画,这样孩子便容易有信心动笔了。金金看到我画的车厢后,自己便也画了几种。

(3)手把手示范-

如果孩子经过成人的语言引导示范后,仍不肯动笔。成人可以把着孩子的手,帮他开个头,然后在与他一起画的过程中,成人视机把自己的手移开,让孩子自己接着画。

“手把手”可以帮助孩子通过动觉来感知和认识一些现象与规律,从而弥补仅通过视觉和听觉学习所带来的不足。在动中学,是孩子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场景三:乖乖在画车时,也要求我帮忙。一开始,我先通过语言来引导她,她不肯自己画,我又示范了两种车厢的画法。她仍然不肯自己动笔,老是担心自己画得不像。于是我把着她的手说:“来,咱们一起画。”然后我俩共同握笔画了一段车厢,接着我把手松开并鼓励她自己接着画。她自己一直画到纸的边缘,于是我又握着她的手,帮她向下拐个弯,然后她自己接着画完了整个车厢。最后我引导她画出了车的其他部分。

(4)降到孩子能达到的水平与其一起画

这是一种间接的引导方式,它不需成人进行具体的引导,而是通过成人与幼儿一起画的过程,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并吸收一些成人的表现方式,进而促进幼儿表现方式的发展。

场景四:一次,我看到桃桃一直以涂鸦线条的方式来画人,于是,我就给她画了一幅头足人作品。因为孩子一般在3岁半左右,便有能力画出头足人,所以我便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当桃桃看到我的画后,也尝试着用我的方式来表现人物了。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以上这些引导方式,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各种方式可以结合使用。

7、孩子没有好朋友怎么办?(儿童交往)

案例:妈妈下班去幼儿园接女儿,看到女儿闷闷不乐地走出来,妈妈没有询问什么,回家后,在饭桌上说起了这件事情。

妈妈带着微笑说道:“今天妈妈发现可爱的小公主似乎不高兴呢。”

女儿委屈地说:“孩子不开心。”

妈妈关切地问:“能不能告诉妈妈,是什么事让你这么不开心?”

女儿似乎在思考些什么……

妈妈温和地说:“妈妈非常爱你,希望能够帮助你。”

女儿低下头,扯着衣角,终于说道:“幼儿园小朋友都不跟我玩,我没有好朋友……”

妈妈突然觉得很伤心:“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那至少你还有妈妈啊,妈妈永远是你的好朋友,愿意跟你玩。”

女儿:“可是我很想跟幼儿园小朋友玩……”

“孩子没有好朋友”表明孩子的社会交往存在障碍,如果不及时帮助孩子解决这种障碍,孩子到了中学以后,就可能因不会和同学、老师交往而苦闷、焦虑,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了解、掌握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和步骤。

一、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性---2-6岁时关键期

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

孩子,当与别人发生分歧时,能不再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也会客观的跟对方协商来解决问题;当别人遇到难过的事时,能理解、感受对方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还有教育家指出,人能否成功,20%靠能力,80%仰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就要求我们要从小培养起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另外,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人际交往不良常常导致出现心理疾病。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孩子,你会发现他每天都很快乐,对人也热情大方,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家伙;而缺少良好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胆小拘谨、害羞怕生、孤僻退缩、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等,越是这样越

题的灵丹妙药。

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知道的生活常识或者知识面肯定不一样,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也会有着各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即使面对同样一张白纸,他们也肯定有不一样的用法,所以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点着手:

(1)成人给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总是擅于模仿的,他不会区分好坏优劣会一股脑的全部吸收。你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跟他的父母很相近,父母待人谦和孩子也很大方有礼貌,父母脾气暴躁孩子跟小朋友也常常打架,那么人际交往能力也不例外,做父母的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这样孩子才能见样学样,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经常跟孩子交流。

经常跟孩子交流这一点很重要。成人要从朋友的角度,在民主、平等、尊重的前提下跟孩子交流,这样孩子才会愿意把心里话说给你听,他才会把跟同伴之间发生的矛盾诉说给你,寻求你的帮助。成人不能强制孩子怎样做,那样会使孩子以为与人交往是件很恐怖的事情,父母可以很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然后给出建设性意见,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拿主意,去思考。这样的经验积累的多了,孩子自然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了。

(3)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

父母可以经常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或者到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家里去,让孩子们一起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孩子与同伴交往的习惯。在公众场合,要鼓励孩子和小朋友打招呼、自我介绍等等。

(4)帮助孩子选择玩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的确是不容轻视的,历史上孟母三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尤其对于5、6岁的孩子,他们尚且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偏偏他们的模仿能力又非常强,极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玩伴,尽量将孩子和那些体力相当、爱好相近而且家庭教养相似的孩子组合在一起,这样,他们可以在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互相之间学到一些好的东西。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家长帮孩子拒绝反面教育。让孩子适当接受反面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好处的,但不是在幼儿时期。

(5)尽量让孩子在交往中获益。

谦和礼让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养成谦让的习惯,经常会让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对于年龄尚且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孩子又怎么会认同家长的做法呢?家长这样做不仅无情地剥夺了孩子应该享有的权利,而且使孩子感受到了来自同龄小伙伴的威胁,因为孩子会把自己权利的丧失与小朋友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孩子自然也就越来越不喜欢和小朋友交往了。

当孩子在身边时,不要对朋友的孩子表示出过于的喜爱,家长可能只是表示礼貌而已,但在一边的孩子就可能理解不了家长的行为,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喜欢别的孩子,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孩子就不喜欢和其他孩子玩了,不仅如此,他对家长的感情也会出现裂痕。这也是没有让孩子在交往中获益的表现。

其实长期以来,许多家长没弄明白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家里的任何东西,尤其是孩子的东西,孩子都有比其他孩子优先使用和支配的权力。

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所以,当小朋友的存在使孩子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孩子就会视小朋友为对手而不是伙伴,那么,这样的交往又怎么会持续下去呢?

交换(热情、微笑、请求、实物交换)

(6)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交往中的不良现象。

孩子在交往中难免暴露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孩子抢夺别人手中的玩具,或一大堆玩具自己一个人霸占,不愿分给别人,或者孩子动不动就打人,或者孩子总是被人欺负等等。其实,孩子在玩耍中产生摩擦、矛盾,甚至闹出纠纷,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孩子就是在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摩擦、纠纷中一步步长大的。家长不要过多的掺和孩子们之间的事,最好的方法是从中调停,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矛盾,友好相处。

很多父母整天担心这担心那,怕孩子在外面不小心摔了,怕孩子在外面与人闹纠纷吃亏,怕在外面学坏等等,不给孩子社会交往的机会,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或院子里独自玩耍。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逐渐失去了天真活泼的性格,这是不可取的。

三、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步骤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什么都会,看到孩子胆小、不敢跟别的小朋友交流就愤愤地训斥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呢?怎么连跟小朋友玩都不会呢?”“你还是男子汉吗?连跟别的小朋友玩都不敢,你说你还能干什么?”……或者第一次带孩

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就硬生生要求孩子马上融入进去,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残忍的。试想一下你小时候,如果妈妈把你推进一个全是比自己高两三倍的巨人环境或者全是陌生人的环境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兴奋、踏实?还是恐惧、不安?大概是后者吧。当我们成人之后去一个新环境的时候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更别说对一个幼小的孩子了,他们很需要成人的帮助。

正确引导孩子,初步形成与人交往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四步来逐渐解决:

第一步,成人做给孩子看,孩子仅当观众。成人随着阅历的加深,会觉得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这方面一年比一年有经验。既然我们都明白这种交往能力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又何必要求孩子一开始就很会与人打交道呢?有些孩子吸收、适应能力很强,只要成人稍加引导他便很快学会如何与小朋友交往。而有的孩子比较内向,安全感差,人多的地方不敢去,更别说跟陌生人交流,对这样的孩子,万不可将孩子推进陌生环境去就不管了,本来安全感就差的孩子经受这样的心理折磨有可能就更不敢与人交往了,当然更不能听之任之。一开始成人可以充当演员,让孩子来做观众。不要求孩子去主动跟小朋友沟通,只请求孩子看着你是怎样与小朋友沟通。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强,身教重于言传,你不用费口舌跟孩子讲一堆大道理、好方法,只要你把你的道理、你的方法表演给孩子看就可以了。刚开始也许并看不出这样对孩子有什么作用,但是终会有一天你有惊喜的发现。就像你没有教孩子怎样使用电脑,某天你却发现他自行把电脑打开了,你问他谁教他的,他说没人教,自己会的。他怎么会自己会的呢?这肯定是每天看成人操作模仿的结果。

第二步,成人辅助孩子一起参与。慢慢的,当孩子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参与进来,成人在一边帮助。

第三步,孩子参与,成人在一旁观看。此时,成人已经由主角变成配角,当孩子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多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跟小朋友交往。慢慢就培养起了孩子独立交往的能力。

当孩子勇敢的迈出第一步时,一定要及时鼓励,把这种成功的经验加以强化,孩子尝到甜头,你还怕他以后不积极主动去交流吗?

第四步,放开孩子,让孩子独立去交往。这阶段的孩子独立交往的能力已经具备。家长要完全信任孩子,给孩子自由展示的舞台。可以带孩子去楼下、公园里孩子比较多的地方去玩,或者带孩子去有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的朋友家做客,给孩子多提供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期间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争执也不要轻率帮忙,在一边观战,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相信经过这四步锻炼,孩子基本的交往能力就具备了。

8、孩子不喜欢欣赏音乐怎么办?(潜能开发)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是这样定义音乐欣赏的:对孩子来说,音乐欣赏就是如何听音乐,能怀着欣喜的心情反复地听。开展好音乐欣赏活动,可以使孩子接触更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增强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引导孩子进行音乐欣赏,我认为做好倾听、理解、创造这三方面就可以了。

一、倾听—引导

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倾听”或者是声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丰富,周围可以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多。如果不加以引导,

孩子会对周围许多美好的声音听而不闻。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入手,如让孩子仔细听周围的鸟叫、蛙鸣、飞机的隆隆声、摩托车、汽车鸣笛声……等;分辨大自然的声音:听下大雨、下小雨,雨水落在草地上、泥土上、水坑里,分别是什么声音;倾听活动室的玩具、门窗、写字、绘画发出的声音,厨房中洗菜、切菜、炒菜的声音等。

二、理解

我觉得真正的音乐欣赏,最重要的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对音乐所引起的情绪、情感有所体会。

在引导孩子进行理解时,可以带领孩子先理解所熟悉的歌曲的歌词,其次是音乐情绪。如:妈妈在哄小孩子睡觉,妈妈喜欢小孩子是什么心情?在孩子已熟悉的基础上,还可以带领孩子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高音、低音。再如:听到沉重、阴暗、缓慢的性质可以想到什么;听到轻快、跳跃的音乐又想到了什么;摇篮曲的音乐在结束时渐慢渐弱,是表示什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这些形成一定的概念,会用这些概念去理解更多的音乐。

三、创造

其实,每个孩子在倾听、理解音乐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创造活动。

1、孩子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创造就是身体动作,可以让孩子用动作对自己的音乐感受进行表演,而且要做与别人不同的动作。

2、其次就是用语言进行创造,在音乐欣赏中,孩子熟悉了乐曲,可以说一句自己的话,要和老师给的模式一样,并且用和音乐一样的声音来说。如:飞呀飞呀,小鸟一边轻轻飞,一边慢慢飞;织呀织呀,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唱歌。

3、孩子选择最多的就是用绘画进行创造。如欣赏了情绪差异很大的两首曲子《摇篮曲》、《喜洋洋》,让孩子画两幅画,分别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一定会画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并且还会配有语言进行解释。

在生活中,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在恰当的时间引起孩子的注意,一定会让孩子为了快乐而欣赏音乐!

9、孩子在家乱扔东西怎么办?

案例:虎子三岁四个月了,喜欢乱扔东西,手里的东西随便就扔地上,家里的玻璃杯子都摔完了,自己喝水的杯子也是喝完就扔到地上,每次一不顺她意就开始大喊大叫,最后摔东西。,该怎么办呢,又舍不得打。

孩子脾气大,只是调皮吗?

放在手心怕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因为只拥有一个孩子,现代父母对孩子的爱已经到了难以言说的地步。就拿虎子来说,三岁多的儿子虎头虎脑,简直就是爸妈的心头肉。可是,儿子脾气特别大,稍稍有点不顺心,就又打又闹,对父母和外婆手脚并用,有时暴躁起来还会摔东西。明知道这样的行为不能惯,家长却觉得孩子还小,一时调皮,不忍心惩罚批评,只是做势要打吓唬吓唬。但久而久之,发现儿子的这个坏毛病愈来越严重,就连吓唬也不管用了。难道真要狠狠打骂儿子吗?

像虎子这样小小年纪就脾气暴躁的孩子并不少见,年龄主要集中在2-10岁间。

“若小孩子只是偶尔发发脾气,不至于让父母和身边人都觉得无法控制,这类的‘发脾气’应该说是比较正常的,也可以理解成调皮、不懂事的表现,多数是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引起。”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多,父母家人对孩子都溺爱,孩子从小就缺乏在没有家长看管下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上幼儿园、小学之后,学习的时间又往往超过了玩耍嬉戏、交朋友的时间。原本应该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我打别人,别人也会打我”的自然规则,在大人的一味保护和容忍下,就被“不如我的意,我就要打你”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取代了。这样一来,自己的需要被摆在第一位,一旦不被满足,孩子就会以拳打脚踢、摔东西等激烈的方式威胁父母和家人。

患有多动症也会导致暴躁

有一些孩子发起脾气来歇斯底里,用难听的话骂人,扯着嗓子吼叫,“暴力”程度甚至与成人相似,家长有时还以为是孩子“调皮”过了头,或者跟别人学坏了,却没想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坏脾气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除了娇生惯养的原因,邹小兵主任说,还可能存在某种病理因素。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有些会合并冲动,一旦发火就容易失去理智。另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是自闭症系列中程度较轻的一种)的儿童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别人引起的影响,所以有时家长会觉得‘孩子是明知故犯或是有意作对的’,从而引起亲子矛盾。患儿不容易理解别人的情绪,在备受挫折、批评和歧视的环境下生长,他们的暴躁情绪也会日益加重。

切忌打骂,学会冷处理

“孩子发脾气,家长首先要找原因,看看是以前把孩子宠坏了,还是存在上述能力的缺陷,搞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邹小兵主任说,对于恃宠而娇的孩子,家长应该彻底改变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忍让。要求不合理的坚决不能答应,即使孩子发脾气也不能理睬,还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惩罚,如靠着墙角站几分钟,或是当天不给看动画片。“这种冷处理的方式要坚持几个星期,因为刚开始小孩的脾气可能会加重,但是通常到第三个星期,他们就会慢慢安静下来,知道父母是真正生气了。”还要多鼓励孩子和其他同伴玩耍,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和接受规则。

至于那些可能存在能力缺陷的孩子,在看到他们发脾气、多动、不听指挥的问题时,也应该给予包容和理解。“对待这部分孩子有三个原则,一要有爱,二要花时间,三要用一致的正确方法。注意不要喋喋不休地教训孩子,不停的唠叨会使孩子感到厌倦;切忌‘以暴制暴’打骂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从而更难教育。”

像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相反,还影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帮助孩子纠正乱扔东西的坏习惯呢?我们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不理不睬,装作没看见

浅析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浅析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摘要】我国的幼儿教育在现今的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基础,它决定了孩子们在进入小学后是否能够得到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优秀地综合型人才,本文主要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和建议的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关键词】幼儿教育;现状;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机制发生了变化,由政府创办幼儿园机制逐步发展上升为,国家、集体或私人一起办园的局面,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本世纪初,我国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2004年民办幼儿园达6.22万所,在园幼儿数584.11万人,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2l%。”可见,中国传统的以“公办”为主或“民办公助”两条腿走路的学前教育体制产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地方幼儿园已经或正在进行“转制”,公办幼儿园也逐步向民办性质过渡。同时,一些私营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兴办幼儿教育事业的兴趣越来越浓,纷纷举办了特色各异的幼儿教育机构,如双语幼儿园、艺术幼儿园、健康幼儿园等等。再不像过去只有县城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一些发达的城镇等集体机构办园。不但如此,现在幼儿教育队伍机构还逐渐发展到各乡镇、各村庄,小城里也出现了私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主体。除此之外,我国加入世贸以来,一些中外合作或外国投资的幼儿园也正在逐渐增多。不少幼儿园还出现了“连锁办园”性质的模式。 二、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目前来看,我国现如今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授课要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还不够成熟,所以很多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因为我国幼儿的心灵和大脑如同一张白纸,幼儿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教育和发展,我们需要幼儿教师在这张白纸上能够画上一幅美丽的风景。幼儿教师是一个很重要的专业技术岗位,要熟练地采用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与幼儿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达到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效果。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很多幼儿教师容易形成一种安于现状,按部就班的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 2、目前我国幼儿还有很多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幼儿教育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严重。由于地方政府和教育局不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办幼儿园,因此政府幼儿园数量逐年减少,导致示范和引导作用难以发挥。一类民办幼儿园投资多、规模大,教学条件优越,为了吸引和扩大生源,大都采用商业运作模式迎合应试的需要,开设实验、双语、艺术等课程,这些做

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

第四章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幼儿教育的目标及制定原则,学习领会幼儿园教育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精神,真正体会幼儿园教育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理念。 教学时数: 主要采用讲授、见习、讨论、体会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建议教学时数为10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全面实施幼儿园教育任务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考核要点: 领会运用:结合对幼儿园的调查,分析幼儿教育的任务;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写出单元目标计划。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目标的社会取向 现代学前教育机构不仅肩负着保育的任务,而且要本着为家长服务和教育幼儿的双重工作。它所起的社会作用有以下几点: 1、学前教育机构在幼儿人格与所有社会因素的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卓越的作用。 2、学前教育发挥重要作用的另一个层面,是使幼儿为接受下一阶段的义务教育而进行社会准备。 (二)目标的教育取向 幼儿期的教育包括特定社会与成人按照其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现状,为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国家与社会来进行统一而全面的协同活动。 学前教育必须致力于提供连接幼儿与自然界及人类世界的一切种类的交流。

1.专供幼儿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与游戏,都可以促进幼儿的感觉与运动器官得到发育和增强。 2、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与其生活环境、抚养者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3、学前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为了让幼儿接受来自环境的信息,而且还要向幼儿教授如何使用交流手段的方法 (1)幼儿可以运用自己的身体器官,这是幼儿本身具有的最简单、最方便而且最完整的表达工具。 (2)我们除了考虑幼儿利用运动身体及绘画来进行表达之外,还可考虑利用声音及语言来进行表达。 (三)目标的发展取向 这一目标即关于幼儿个人本身的目标。 在幼儿期,轻微的缺陷和不良刺激的影响可以很快得到矫正与恢复。因而,所有学前教师应充分认识及时发现幼儿缺陷并进行简单康复与矫正教育的必要性,这是很重要的。 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与幼儿园教育 机构外教育 教育系统——幼儿教育 机构内教育——幼儿园教育 1、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由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 2、各时期对幼儿园教育的阐述 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在“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是幼儿园”,接受“3至7岁的幼儿”入园。 1981年,根据当时我国的教育发展需要,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其中说明“3至6岁的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提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

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校携手,合力共促。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希望家长能重视以下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一是要培养孩子学习上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肯吃苦难成大器。初中的学业比较重,中考的竞争和压力都很大,家长应舍得让孩子多下功夫,多点磨练,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里学点知识、长点本领,不要让孩子成为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人。 二是要给孩子以正能量的追求。让孩子从尊敬师长做起,从遵规守纪做起,做举止文雅、知书达理的人,不能攀比玩乐,不能迷恋上网,把孩子的精力扭转到积极健康的生活上来。现在孩子带手机、玩手机已成为影响他们健康成长、认真求学的一大隐患。有些孩子互相攀比手机的贵贱好坏,有些孩子上课期间玩手机,晚上下半夜还在QQ上聊天,有些孩子通过手机的一些社会人混在一起,纠缠不清甚至摆脱不了。孩子的这些攀比手机、无约束无节制玩手机的做法使我们对他们的学业以及身心发展甚至人身安全都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我们无法硬性阻挠家长给孩子买手机,但请家长们一定做到在给孩子配备手机前务必与孩子谈好约束条款并监督孩子务必做到,否则要坚决没收,万万不可纵容。 三是让孩子学业会自主学习。现在学生的课余时间比以往要多很多,家长要引导好孩子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目前,各年级都对学生的家庭自主学习进行了激励和指导,并利用班会和校广播做了自主学习典型的经验交流,非常多的学生都动起来了,没有动起来的学生可能会落伍。希望家长们能够和学校一起努力,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于孩子的果外学习除了在时间上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专注程度也很重要。好孩子的经验是:一有很好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安排,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学习内容,也会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多少等合理搭配学习时间。二学习的专注程度高。他们一旦坐在书桌前会很快进入学习,外界的声响似乎不会对他们造成干扰,这和有的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或者学习不大一会儿就要四处转转走走形成鲜明对比。现实中,同样的作业量,差不多学习水平的孩子其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差别很大,其中有部分原因一定是学习的专注程度有差别。三是学习的认真性强。好的孩子无论是作业还是做笔记都不会乱描乱画,看他们的练习题、笔记和考试卷子,其工整程度令人赏尽悦目。另外,好的孩子无论是相对容易的题目还是拨高题目都能认真对待,所以他们的基本功过硬,他们的“笔下误”很少。相反,不较真

幼儿园未来发展趋势

幼儿园未来发展趋势 2015-02-05 目前,我国的幼儿园正处在一个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期,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都面临着自身深刻的变革,机遇和桃战并存,能否抓住机遇,顺应未来,决定着很多幼儿园的生死存亡,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更是如此。 1、未来十年幼儿园数量会继续急剧增长 按照国家十年规划纲要,2020年前后全国平均入园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根据目前的人口出生率、城乡入园率测算,未来十年幼儿园缺口将会是现有的十分之三左右,如果考虑到城市改造、农村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新开发区建设、园所升级换代等因素,未来可能新增八万到十万所左右幼儿园。全国平均每个省未来十年约增加3000所左右。以陕西省为例,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新增了1000所幼儿园,按此增长速度至少还需要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共9年)才能完成3000所左右的幼儿园建设任务。考虑到目前城乡入园率不均衡的现实,未来幼儿园的增长重点在农村和县城地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农村,包括县城将会是下一个十年幼儿园的发展热土。 2、公办民办竞争加剧,分工明确

公办园由于国家财政支持,办园成本相比民办园低得多,容易实行低收费、普惠性办园思路;民办园自收自支,办园成本高,只能面向高收入家庭、对孩子保育有更高需求的人群走高端办园路线。普惠性幼儿园和优质优价的名园是未来公办民办发展的基本趋势。 考虑到政府有可能对民办园给予支持,通过奖补、购买服务等措施调节民办园的收费,但从我国民办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购买服务和奖补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降低民办幼儿园的运营成本。 , 公办园---- 普惠性 民办园---- 优质名园 结论是:民办园必须改变思路了,优质优价、名园是唯一的选择。 3、数量增加逐步过渡到质量提升 建国以来,由于在发展幼儿园问题上国家欠债太多,面对越来越多的孩子入托需求,首先重点解决的是入园难的矛盾,随着入园难问题的逐步解决,必然会面临入好园的矛盾。在目前这个新老交替的时代,入园难和入好园难相伴而生。所以,在有些地区不存在入园难,而是入好园难,有些地区是入园贵或者入好园贵。这种矛盾实际上反映的问题是幼儿园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以陕西为例,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解决数量不足问题,尤其是农村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第二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读后感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 ------课程学后感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陈万春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时代,为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我们必须从幼儿开始培养,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往往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完全照着老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只喜欢记忆型的幼儿,喜欢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这样的教学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对此,我作了一些探索。 学习了本课程,我有很多感想,下面就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丰富知识,培养幼儿的好奇意识 好奇、好问是求知欲强的表现,也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自信自立、思考意识的重要前提。幼儿正处在教育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如:小猫为什么会爬树,天上的太阳为什么在天上不掉下来;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等等,提不完的怪异想法。家长要深入浅出给予解答,以解除幼儿在头脑中的疑问。为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为使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家长必须博览群书,使自己有丰富的知识,鼓励幼儿凡事都要问“为什么”。要多动脑筋思考问题,大胆想象,切不可对幼儿的提问敷衍塞责或漫不经心;并鼓励幼儿好好学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不能给幼儿一个错误的解答。甚至于幼儿在游戏中的“破坏”行为所带来的“麻烦”,家长也不应该随意喝斥、制止和嘲讽,视为“不听话”、“好表现”等,而应进行正确引导、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一种积极探索的强大动力。 二、满足好奇,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是人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对没有感知过的事物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在家庭中就有很多机会可以激发孩子创造想象,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物品作为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材料,让他们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思维想象。如:餐具盘子是圆形,让孩子观察后说出象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象什么,说的越多越好,同时成人可以参与同孩子一起说,比一比,看谁说得多,不断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利用讲故事,续编故事结尾,启发幼儿去想、去说,并帮助幼儿分析故事是否编得合情合理,以此来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孩子向往大自然,大自然对孩子的陶冶是无以取代的,家长要利用双休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爬山,去观察,千变万化的、千姿百态的绿色山林、清澈小河、奇异的花草和可爱的小动物,样样都会使孩子们感到新奇美妙。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情趣,引导孩子观察各种树叶的形状,让他们说出树叶象什么?孩子们就会说出自己的多种想象,如:象鸭蛋、象扇子、象蝴蝶等等。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将树叶带回家,粘贴成各种树叶作品装订成册或展示在墙上。这一切都将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多让孩子动手会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然而在家庭中一些家长对孩子常常要规定不许碰这、不许碰那,怕脏、怕乱,结果孩子缩手缩脚,思想僵化。家长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动起来。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幼儿还没有达到先有想象后再有行为的水平,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家庭中可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美工制作小天地。为盛放材料备一个纸盒作为节约箱,并提供丰富的废旧材料,如:孩子吃剩的冰淇淋盒、冰棒、喜

家庭教育 给家长的十条建议

【家庭教育】给家长的十条建议 【家庭教育】给家长的十条建议 一,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二,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家长要多询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三,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潜能。 四,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五,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六,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七,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八,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息习惯。 九,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 十,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如何培养一个有灵性的孩子 一,模式教育,“让优等生”成了“问题生”

有这样一个女孩,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了这个,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她轰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蚂蚁打仗。 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咳,老师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有的上课听听就会了,可老师呢?反反复复地讲呀,反反复复地练呀,烦着呢!”她当时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 可就是这个问题学生,从北京八中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远赴美国读本科,一年后又因突出的成绩脱颖而出。在全美的一个化学竞赛中名列前茅。大学毕业,有7、8所知名大学发来邀请函。最后,她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 这个事例反映了当前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式教育,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用同样的试卷。这样就必然导致优等生吃不饱。硬逼着孩子反反复复地讲,反反复复地练,只让孩子觉得别扭而厌学,使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消失殆尽,失去孩子原有的灵性,能够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是不错的了。 这个女孩很幸运地进入了北京八中少年班,该学校以善于培养智力超常的儿童着称,学习环境宽松,能发挥孩子们的个性优势,使这个问题学生成为了优等生。 二,宽松环境,发挥孩子个性优势 北京八中还有一个男孩,读小学时不爱做作业,他的道理是:

幼儿教育发展趋势

幼儿教育发展趋势

幼儿教育发展趋势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幼儿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该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幼儿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了解并研究这些新的动向,将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的经验,促进该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现将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幼儿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综述如下。 一、幼儿教育中心的转移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幼儿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二、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在美国,近年来人们对幼儿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三、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幼儿教育机构 各国幼儿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不同需要。近年来,许多国家幼儿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 编辑本段幼儿教育盲点 1 、第一个方面从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关系,

现代幼儿教育的原则

中国幼儿教育原则 根据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幼儿教育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尊重和保护幼儿人类社会是幼儿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成员,幼儿享有与成人平等的权利。但是,幼儿又是人类社会中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身心柔弱,缺乏独立生活、独立行使自己权利和保护自己的水平,需要成人对他们的生命与基本权利给予保护与尊重。保障儿童生命、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获得充分的、健康的发展,是社会理应承担的基本责任。 儿童保护工作首先是政府行为。中国政府是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书《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中国政府在10年来制定了多项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1996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儿童保护工作也是每一个成人,尤其是父母与教师的责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监护人,承担着保护子女生命,保障与维护子女生存、发展与受 教育的基本权利的责任。教师肩负着社会的重托和协助社会实现保障幼儿生存与发展权利的责任。 在教育过程中,保障幼儿基本权利的实现,以对幼儿的尊重为前提。尊重幼儿要求: 尊重幼儿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建立平等民主的与同伴关系,不歧视或忽视任何一个幼儿,不随意处置幼儿或损害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的主体性,鼓励与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尊重幼儿的观点与意见,保障幼儿的意见发表权和参与权。③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每个幼儿抱有同等的期望,注重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发展,切实保障每个幼儿发展权的实现。 和谐发展、全面培养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早期阶段的教育,理应为人的终身发转奠定良好的、全面的素质基础。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这也是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贯彻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使幼儿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2019年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养、品格情操陶冶,文化积淀和智力开发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抓好家庭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建设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构建和谐**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我市大多数家庭把“子女分数第一,学业至上”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而不注重子女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导致部分孩子产生不良思想行为。据调查,约有40%的 学生感到压力很大,有30%的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厌倦、压抑和烦燥之中,有8%左右的学生产生反叛心理,自暴自弃或远离校园,混迹社会。 (二)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我市家庭教育中,普遍现象存在着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新旧家庭教育观之间互相碰撞的现象。这对子女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产生了不良影响。亲子之间感情隔阂,关系紧张,父母痛苦,子女产生了发泄欲望,出现反叛心态和“过激',行为,有些孩子夜不归宿,整天泡在网吧,甚至干那些偷窃、勒索等违法事情。 (三)家庭教育教化功能缺失,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 如下三种情况不容忽视: (1)暴力替代教育。一些孩子在被嫌弃、打骂、捆绑、驱赶中走上歧途。

(2)溺爱替代教育。孩子从小滋长了骄、娇、霸、惰气,不出问题不教育,出了问题错误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在思想、意志等方面会变得非常脆弱。 (3 )放弃教育或无能力教育。这些家长长期不看书,不读报,不沟通,不作为,整天打牌、打私彩、看碟,脑子里根本没有家庭教育的概念,这类家长在我市城乡中为数不少。 我市家庭教育存在的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影一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决不能忽视的,因此,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 二、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全市建立的各类家长学校3405 所,其中小学家长学校2524 所,“一费制”后能坚持办家长学校的学校2287 所,占90%,农村妇女学校1380所,其中开设家庭教育课程1091 所,占86%,家长学校骨干教师8246人,家教志愿者1965人,家教讲师团823 人。虽然全市大多数家长学校能坚持办校,有些甚至坚持得不错,但相当部分是维持现状,甚至有些滑坡和萎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地方领导认为家庭教育工作不是中心工作,也不属于某个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因为未能把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有的是临时应付,短期行为,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二)家教队伍不够大、不够强。我市有60 多万名中学生,106 多万名小学生,这意味着我们要面对166 万学生家长,要为他们不断地提供家教的新方法、新观念,但目前我们的家教骨干队伍仅有1 万人左右,这与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李建波 №.1 :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谋攻篇》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内因(根本原因);事物发展的外因(重要条件) ※ 人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应明确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 ※ 关于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狭义: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 3 页注: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界定 1.古代至 19C 初:母育教育(母亲就是教师) 2. 19C 初至 20C50 年代:学前公共教育( 3 岁—入学前) 3.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 0~3 岁的早期教育和3~6 岁的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 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 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 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 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 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 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 问题,不为别的,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 № .2 :当前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今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谈当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11学6田云丹 通过三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看法。我第一天走进将要实习三个月的幼儿园时,眼前的景象我只能用农家小院来形容。可能是因为这所幼儿园属于乡镇幼儿园,所以规模特别的小,孩子们的教室是那种水泥做的平房,而且没有怎么经过装饰,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教室里面只有一个旧的铃鼓,一个小黑板,一盒粉笔。卫生间都是在外面公用的。后来经过了解,发现当地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了,而且大多数老师的第一学历都为初中。这里的老师都讲着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刚开始时,我真的觉得很郁闷,因为和这里的老师沟通有一点点问题。而且,开大会时也是用方言讲的。总而言之:一、农村幼儿园里的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年龄大、素质低、公办教师少。这些教师的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专业素质低,教育理念落后。虽然多数教师已取得中等幼师学历,但第一学历大都为初中。因经费不足、盯班教学等原因,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很少,教学活动在低水平徘徊。公办教师比例太低,也造成了教师工资挤占教育经费的现象。二、幼儿园布局不合理、办园条件差,规范化程度低。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村级幼儿园是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一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房屋拥挤、陈旧,设备简陋,办园条件极差;二是办幼儿园人数少,办园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三、教师待遇较低,医保、养老缺乏保障。幼儿园仅依靠收费维持运转,教师的大部分工资也靠

收费支付。教师工资待遇低,医保、养老等方面缺乏有效保障。幼儿教师一方面严重超编,另一方面难以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幼教师资队伍;大龄教师退养制度难以落实,存在大龄教师“粘岗”的问题。所谓粘岗,是到龄后占着岗位等政策的现象。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所以对于这样的发展趋势,我觉得学前教育还有些地方需要改善。分别是一下几点: 1、加强师资建设。一是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挖掘培训资源,精心设置课程,构建多元、开放、多向选择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他们较为系统的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技能。二是鼓励优秀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逐步增加公办幼师比例。三是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适当淘汰一部分不合格人员。 2、认真落实“规范化建设标准”。一是各乡镇认真制定长远的规划和近期的建设目标,让幼儿园建设少走弯路。二是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建议市、县政府把“幼儿园危房改造”列入年度重点工程,落实扶持资金,为进一步提高办园水平提供保证。三是落实政府责任,明确办园主体,改变多条腿走路的混乱状况。特别是对于联办幼儿园,要形成乡镇政府为主的“联办机制”,大力加强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卫生系统把专项资金扶持和“小康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办法 3、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完善的教师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幼师工资政府拨款的比例,切实解决当前非常迫切的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幼教工作。二是

对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缓解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当今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特点,但在方法上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尤其是目前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平时只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家里习惯宠爱他们,而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并向习惯的家长权威挑战时,家长们的反应只能是不知所措。如何教育引导这一时期的孩子?家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1、尊重孩子,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当成人来对待,将言论权还给孩子,把选择权、决策权部分的交给孩子。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与决策。对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多鼓励、少批评。 2、转变固定的思维模式。 试图从当今时代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对某些现象和观念家长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为了让孩子服从而坚决反对。 3、防止出现两个极端。 一是过渡纵容,一是一味压制。两者都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因此,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家长必须坚守基本的道德原则,以此来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度,防止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

4、家长本身的自律意识要强。 要求孩子的首先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否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极度反感,甚至强烈叛逆。 (二)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脱离低级趣味、培养高压情趣。社会应该在某些方面加强舆论引导,如:中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流行文化?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中学生该如何选择?显然,一味的强调课堂知识的重要性不是明智之举,主张课堂知识主动积极的向课外延伸,学生通过走出校园,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社会,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和坚定意志,学会与人交往,体会成功和挫折,培养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和困难中逐步成长,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法制教育。 初二孩子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家长要了解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并能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指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出现的种种烦恼,使他们能更好的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同时不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加强对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四)加强家校联系,多与班主任、学生沟通。

当今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龄、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财产和职业状况、社会出身和居住地点等, 均可接受教育, 并得到保障。不让每一个儿童因贫困、疾病和身体缺陷等原因失学或辍学, 保证每个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而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布后, 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 泛关注, 很多人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在网上有关学前教育的4357 条建议中, 实施学前教育“扶贫计划” 的有201 条, 占意见总数的 4.6%。从中可看出, 社会对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贫困儿童和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有所诉求, 而且也反映出对学前教育公平性的关注越来越深入人心。 1、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并将公共财政支持作为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美国每年都增加对“开端计划” 的投入, 到1997 年拨款达到39.8 亿美元, 比1965 年增长了40 倍, 这一年全美有80 万幼儿得到了资助。1998 年, 克林顿政府制定了学前教育的五年计划, 包括增加对开端计划的投入、加强师资培训、设立专项奖学金等。在联邦政府不断增加儿童发展事业经费的推动下, 各州政府也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纷纷增加投 资支持公立学前教育。英国1995 年实施了“儿童凭证计划”, 发给每位 4 岁儿童家长价值11000 英镑的凭证, 以支付孩子的学前教育费用。从1997 年以来, 英国已对学前教育投入了85 亿英镑。日本在近几年也不断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比例, 1990 年比1985 年增加了27%, 1993 年又比1990 年增加了8%。这些国家财政支持学前教育的举措, 极大地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快了学 前教育民主化步伐, 同时也为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幼儿教育史发展阶段

幼儿教育史发展阶段 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名著名篇是最灿烂的浪花。在人类思想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判断都是历史的判断。教育发展史上的名著名篇隽永耐读、经久不衰,滋养和引领着人类的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孕育着薪火相传的希望。然而,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名篇成百上千,一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全部涉猎,更难在短时间内领略其精华,进而有效地指导自身的教育实践。为了帮助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研读教育名著,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努力为大家提供一条领略古今中外幼儿教育名著名篇精髓的捷径。 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后浪推前浪的、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国幼儿教育思想经历了从古代的初创到现代的奠基和发展的演变历程。早在中国古代,“幼儿教育”一词并未出现,与其对应的是“蒙养”,即教育童蒙之意。 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孔子(前551一前479)非常重视人的早期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被记载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正确的早期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好习惯,并使儿童早立志。孔子的主体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理论书,它上承孔子、子思、孟子还有荀子的哲学与教育学说,下启秦汉以后儒家、经学家,尤其是教育家的思想,影响至深,至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 《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其思想已关注到国民受教育的重要性,也关注到了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作用问题。在这之后,颜之推(531—59O)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论述更为明确。他的《颜氏家训》原本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但其意义早已超过训诫颜氏一家门内,堪称我国历史上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庭教科书,被认为是家训的鼻祖、家教的典范。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庭教育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近现代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都在探索幼儿教育新路上矢志不渝、躬行实践,把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结起来,研究和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中通过对儿童期的意义探索及对儿童发展规律与心理特征的经典描述与概括,积极探索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陶行知(1891—1946)在幼儿教育方面也提出过很多进步的教育主张,如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他论述的创造教育思想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思想体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综上所述,近现代幼儿教育家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丰富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外国幼儿教育思想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古希腊时期至16世纪。这一时期,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一前347)在《理想国》中就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在《政治论》中主张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他还提出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段的构想。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约35~约95)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要注重婴儿期语言的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自5世纪后,欧洲进入中世纪,文化和教育几乎为教会所垄断,教育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当时宗教教义认为儿童天生是有罪的,教育上一味压制儿童,幼儿教育思想发展很缓慢。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许多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研究。总体上看,这些观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幼儿教育思想还处在自发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从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这一时期,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西欧社会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主张提供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条件,开始逐渐重视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

申论,顾名思义,首先得审,再论!论对你来说,问题应该不太大!关键在于审题这关了!就审题这方面,我给你提几点建议供你参考吧! 一是审题要全面。申论的题目一般都是半命题的,即有些内容作了要求,有些未做要求。接触到题目就要全方位审阅,既要看题目字面,又要思考题目所蕴含的内容,明确作答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 二是审题要细致。审题是作答的前提,题目的文字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含义一定要把握准确,不然作答就要偏离方向,甚至南辕北辙。这就要求审题时题目的一字一句都不能放过,要像过筛子,细细过滤,题目文字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审视;要像打探照灯,反复扫描,题目含义的每一个方面和角落都要触及,不能在自己的思考范围内留下关于题意的死角。审题时一定要细看、多看,确定无疑、确实有把握了,才可放下这道题去看别的题目 三是审题要深刻。审题时,看题目不能只看字面,真正的作答要求往往并不直接体现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而蕴含在语句的内部,要借助逻辑和事理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有时甚至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左右相关事物才能真正理解题目,准确把握题意。因此,审题在细看几眼的基础上,还要想深一层,不能停留于文字表面的肤浅理解。 在论方面也提几点意见供你参考 时刻谨记以下五大原则:谨守身份、完善结构、规范语言、寻找高度、稳中求新。 文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标题要符合要求,开头要简明扼要,主体部分应当采用分条形式,条条之间应避免交叉重复 要熟悉和掌握社会热点,像就业问题,教育问题,民生问题这些热点应该准备好论文或则观点,除了了解日常新闻资讯外,还需要认真学习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理论读物。 接下来说行测吧! 行测考的范围太广了,是知识的大杂汇,做真题才是硬道理,最好有解析的真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别死背硬记!还有就是一些应试技巧了!也提几点供你参考 (一图形推理 总体而言,图形推理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规律,形的规律和数的规律。所谓形的规律就是指图形在形状位置方面的规律,具体而言包括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叠加(去同存异、去异存同、同异皆存、旋转(顺时针、逆时针、结构、拆分、重组等。所谓数的规律就是指图形的元素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包括递增、递减、奇偶相隔、不变等,而常见的元素则有点(交点、重心、边(直线段、曲线段、角(锐角、直角、钝角、封闭区域、笔划、面积、体积等。考生若能熟记这些规律并灵活地识别和运用,就能轻松应对图形推理题。 (二定义判断 总体而言,定义判断题难度一般,但由于其对细节判断要求较高而耗时较长,考生在这一题型备考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速度的因素。我们在做定义判断题之前在大脑中准备要四个“箩筐”,它们分别是:主体、条件、手段、目的,在阅读定义的同时,把具体的信息投放到相应的箩筐中,将众多紊乱的信息清晰化、条理化,并确定其中的核心类信息,强化自己对定义的理解,从而迅速而准确地解题。

对初二学生家庭教育的八点建议

对初二学生家庭教育的八点建议 初二时中学生两级分化的重要阶段,对于初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应加强对他们的认识,投入更多的关注。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对初二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缓解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当今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特点,但在方法上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尤其是目前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平时只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家里习惯宠爱他们,而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并向习惯的家长权威挑战时,家长们的反应只能是不知所措。如何教育引导这一时期的孩子?家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1、尊重孩子,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当作成人来对待,将言论权还给孩子,把选择权、决策权部分的交给孩子。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与决策。对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多鼓励、少批评。 2、转变固定的思维模式。 试图从当今时代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对某些现象和观念家长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为了让孩子服从而坚决反对。 3、防止出现两个极端。

一是过渡纵容,一是一味压制。两者都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因此,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家长必须坚守基本的道德原则,以此来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度,防止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 4、家长本身的自律意识要强。 要求孩子的首先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否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极度反感,甚至强烈叛逆。 (二)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脱离低级趣味、培养高压情趣。社会应该在某些方面加强舆论引导,如:中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流行文化?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中学生该如何选择?显然,一味的强调课堂知识的重要性不是明智之举,主张课堂知识主动积极的向课外延伸,学生通过走出校园,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社会,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和坚定意志,学会与人交往,体会成功和挫折,培养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和困难中逐步成长,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法制教育。 初二孩子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家长要了解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并能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指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出现的种种烦恼,使他们能更好的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同时不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加强对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四)加强家校联系,多与班主任、学生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