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七上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word随堂练习

岳麓版历史七上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word随堂练习
岳麓版历史七上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word随堂练习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知识网络构建

课后即时训练 1、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 A 金文 B 小篆 C 甲骨文 D 陶器上的符号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3、猜一猜右图甲骨文是十二生肖中的哪一种?( ) A 虎 B 鼠 C 兔 D 蛇 4、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在参观的时候,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 残片告诉同学:“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 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记载这段历史的应该是( ) A 、刻画符号 B 、甲骨文 C 、金文 D 、小篆 5.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主要是( ) A 会意 B 象形 C 形声 D 假借 6.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青铜工艺 时间: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鼎盛于晚商至西周时期

特点: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代表作:司母戊鼎(我国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四羊方尊、铜象尊

青铜时代: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

期为青铜时代 甲骨文: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

始 甲骨文与青铜器

金文: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也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

A B C D

7.不是青铜器合金的是:()

A 铜

B 锡

C 铝

D 铅

8.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 )

A原始社会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9.世纪来临之际,党中央铸造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将其作为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到来的珍贵礼物送给了联合国。带着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中华世纪鼎”已被联合国永久收藏。根据所学,你认为这个“鼎”所表达的含义是( )

A、王权的象征

B、祭祀用品

C、团结、协作精神

D、称霸世界的愿望

10.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除了通过甲骨文外,还可通过()

A 金文

B 隶书

C 小篆

D 陶文

综合思维导航

11.阅读下列材料

彩陶形制美,面纹亦多珠。农耕既普及,人群已定居。扩壕深二尺,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

(1)根据“农耕既普及,人群已定居”判断,该遗址属于什么文明?

(2)“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说明了什么?

(3)从已知的考古文物上看,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写在什么上面的?

12.看右图,请回答:

(1)图中文物的名称是什么?它制造于哪一朝代?

(2)它反映了当时什么手工业的繁荣?

(3)它在我国青铜器史上有什么地位?

合作探究学习

13.看生肖,说历史

(1)下面是甲骨文的十二生肖字,你能认出来吗?

(2)可以看出甲骨文是什么文字?反映什么朝代什么历史现状?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1C 2B 3D 4B 5B 6B 7C 8D 9C 10A

11(1)农耕文化(2)文字还没有出现(3)龟甲、兽骨

12(1)司母戊鼎商朝(2)青铜铸造业(3)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13(1)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象形文字,反映商朝时期卜辞文化的流行,反映商王的活动人民的活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后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后练习题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1.东汉的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 A.前202年刘邦B.前199年刘彻 C.25年刘秀D.221年刘备 2.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②统治者调整政策 ③社会局面稳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④D.②④ 3. 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A.休养生息 B.统一六国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4. 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负,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 A.光武帝 B.汉宣帝 C.汉明帝 D.汉高祖 5.东汉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6.下列对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特点表述比较确切的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7. 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B.自然灾害频发 C.统治者“改制”失败D.民族矛盾尖锐 9.下列起义属于东汉末年的是() A.大泽乡起义B.武昌起义 C.绿林赤眉起义D.黄巾起义 10.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11.“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12.下列说法不是东汉灭亡原因的是( ) A.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B.地方势力的膨胀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王莽施政的危害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光武帝刘秀在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灭亡以后,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重建了汉政权,历史上称为“东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刘邦在西汉建国初期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哪些主要内容? (2)刘秀在东汉建国初期采取的政策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相同的内容? (3)刘邦和刘秀的措施分别为哪个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 启蒙运动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讲述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课件1—6) 什么是启蒙?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形势图》《战国铜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

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一是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兼并战争; 二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概况。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充分融于课堂。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 1.铁农具和牛耕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2.春秋时期的霸主都哪些?第一个称霸的谁? 环节二、导入新课: 出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小组解决以下问题: (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大国?分别在什么位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随堂练习题:第13课东汉的兴衰(最新整理)

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东汉曾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 A.皇帝年幼即位B.黄巾军大起义C.宦官外戚专权D.地方侯国权力大 2.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局面称为()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 3.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这种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 A.原因B.特点C.经过D.影响 4.《后汉书》记载,(184年)某次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这次起义是 A.国人暴动B.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刘邦起义D.黄巾起义 5.下列各项、与东汉无关的是 A.文景之治B.外戚宦官专权C.太平道的发展D.黄巾大起义 6.下图反映的是东汉王朝某一时期的现象,对其表述最合理的是( ) A.光武中兴B.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C.皇帝昏庸D.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 7.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 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②减轻刑罚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 8.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 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D.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 9.汉顺帝时(125年﹣144年在位),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因杀掉外戚闫显势力被封侯。不久,汉顺帝相继拜皇后的父亲梁商和兄长梁冀为大将军,梁冀把持朝政近20年。汉桓帝时(146年~167年在位)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诛杀梁冀及其亲党,结果宦官独揽朝政。对于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上述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②上述现象的出现,加剧政治的腐败 ③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东汉的灭亡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10.下面示意图反映了哪个朝代的历史? 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 二、材料分析题: 11.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195年。 【东汉兴盛】 材料一 刘秀勤于正事,“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朗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1)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东汉衰败】 材料二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表 皇帝即位年龄寿命(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题: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知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繁体“戰”字,在印制书籍时烧成“”。中国发明这一技术是在() A.东汉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点是() A.印刷量大为增加 B.印刷时可以套色 C.印刷质量明显提高 D.活字可以反复使用 3.“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A.雕版印刷术 B.火药的使用 C.指南针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 4.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5.右图是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的徽标,这一徽标中有最早的指南仪器图像。这一指南仪器是() A.罗盘针 B.司南 C.指南针 D.磁针 6.根据以下四个片段判断:①前身称司南;②宋代时加以改进和完善;③曾在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被称为“航海的眼睛”。它是() A.指南针 B.印刷术 C.火药 D.造船技术 7.《宋史》记载:“又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的应用()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8.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很早就应用于军事。下列战争中最不可能 ....使用火药武器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 B.蒙古军队灭金的战争 C.南宋将领抗金的战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课时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下历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B.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火药 D.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 2、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很早就应用于军事。下列战争中最不可能 ....使用火药武器的是( ) A.隋末农民战争 B.蒙古军队灭金的战争 C.南宋将领抗金的战争 D.文天祥抗元的战争 3、如图中的人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他的重大发明是( ) A.指南针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火药武器 4、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点是( ) A.印刷量大为增加 B.印刷时可以套色 C.印刷质量明显提高 D.活字可以反复使用 5、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北宋时,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B.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C.指南针由印度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创造了条件 D.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武器有运载火箭等 6、根据以下四个片段判断:①前身称司南;②宋代时加以改进和完善;③曾在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被称为“航海的眼睛”。它是( )

A.指南针 B.印刷术 C.火药 D.造船技术 7、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可通往的地区有( ) ①日本②高丽③波斯湾④印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被誉为“水手的助手”是我国古代的哪一项重大发明? (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9、与中国指南针和火药传入欧洲有关的是() A. 西域人 B. 伊朗人 C. 印度人 D. 阿拉伯人 10、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1、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①出现了最早的纸币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③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④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虽然历史影视作品是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史实,下列情节与史实不相符合的是( ) A.西汉时有人用纸写字 B.唐朝人坐着装有指南针的海船航海 C.在宋元的战争中使用了火炮 D.清朝人阅读使用活字印刷的小说 13、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元代的陆路 向西不能 ..通往( ) A.波斯 B.阿拉伯 C.俄罗斯 D.东非海岸国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习题2(含答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开始于() A.战国B.北宋C.南宋D.明朝 2.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的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3.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科技发明属于宋代的是()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②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造纸术、司南、火药、活字印刷 B.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司南 C.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司南 D.司南、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 5.培根说过,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下列说法对“改变了整个世界”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A.确立了中国文明古国地位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型其 C.推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D.促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 6.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纸术的推广D.印刷技术的革新

7.下列关于四大发明的叙述错误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年间 B.指南针发明于北宋时期 C.活字印刷术形成于唐朝 D.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要作用 8.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9.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①纸币的流通②火器的使用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使用了() A.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B.新的造纸技术 C.高超的雕版印刷技术D.书籍装帧技术 11.“四大发明”是我国对世界科技的重大贡献,其中和宋代相关的是() ①指南针②火药③造纸术④活字印刷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2.唐代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丹经》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错误:;改正:. 13.指南针是由阿拉伯人传到非洲。 错误:正确:。

2018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 东汉的兴亡课后练习题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1.东汉的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 A.前202年刘邦 B.前199年刘彻 C.25年刘秀 D.221年刘备 2.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②统治者调整政策 ③社会局面稳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3. 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 A.休养生息 B.统一六国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4. 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负,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 A.光武帝 B.汉宣帝 C.汉明帝 D.汉高祖 5.东汉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6.下列对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特点表述比较确切的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7. 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B.自然灾害频发

C.统治者“改制”失败 D.民族矛盾尖锐 9.下列起义属于东汉末年的是( ) A.大泽乡起义 B.武昌起义 C.绿林赤眉起义 D.黄巾起义 10.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11.“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12.下列说法不是东汉灭亡原因的是( ) A.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B.地方势力的膨胀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王莽施政的危害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光武帝刘秀在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灭亡以后,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重建了汉政权,历史上称为“东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刘邦在西汉建国初期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哪些主要内容? (2)刘秀在东汉建国初期采取的政策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相同的内容? (3)刘邦和刘秀的措施分别为哪个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道路交通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同步练习题1.(2016·连云港)“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描述的是() A.拓印刻石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D.双色套印 2.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它的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北宋时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A.蔡伦B.毕昇C.李春D.李时珍 3.被誉为“水手的助手”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发明() A.造纸术B.指南针C.印刷术D.火药 4.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技术条件,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它传入欧洲的是() A.意大利人B.阿拉伯人C.波斯人D.日本人 5.燃放鞭炮已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而火药在发明后的一千多年里除了用于制作武器以外几乎只是用来做鞭炮,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是在() A.唐朝B.宋朝C.元朝D.隋朝 6.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其中,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是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7.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在元朝,政府极为重视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对此元政府为学习伊斯兰天文历法而设置的机构是() A.回回司天监B.市舶司C.回回药物院D.宣政院 8. 宋元时期出现了很多对世界影响深远的科技成就。根据你所学习到的相关知识,思考一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①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②发明者个人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 ③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④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9.“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A.雕版印刷术B.火药的使用C.指南针的发明D.活字印刷术 10.MH370失联以来,我国海军舰船和飞机利用卫星定位系统(GPS)一直奔赴于相关海域搜寻飞机疑似踪迹。舰船在海上航行用罗盘针指向,始于() 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 11.《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的应用() 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12.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成就能说明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的是()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用于航海④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师(指海上船只航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白天)则观日,阴晦(指阴天)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二: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谨慎),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选择题 1.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负,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 ) A.光武帝 B.汉宣帝 C.汉明帝 D.汉高祖 2.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②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③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④合并州县,裁撤冗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光武中兴的准确含义是指汉光武帝刘秀( ) A.颁布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 B.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发展 C.提倡节俭,取消苛捐杂税 D.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4.汉高祖与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 ) A.退役兵士,免除若干年徭役 B.释放奴婢为平民 C.让战时逃亡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 D.惩处贪官污吏 5.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②统治者调整政策 ③社会局面稳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④D.②④ 6.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的原因之一是() A.外戚和皇后交替专权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外戚和宦官共同专权 D.父子、兄弟之间长期争权夺利 7.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9.“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 2.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 3.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提问1 学生回答:25 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 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中兴”。(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互动探究: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行之有效,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根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该示意图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练习题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右图人物的重大发明是() A.指南针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火药武器 2.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B.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火药 D.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 3.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以火药来推进的武器装备。请你推测一下,下列人物中可能最早使用到火药武器的是() A.蒙恬 B.岳飞 C.朱温 D.唐太宗 4.“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反映了() A.元朝建立了发达的驿站系统 B.元朝城市防御设施完善 C.宋朝驿站比较发达

D.元朝城市设计合理,宏伟美观 5.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可通往的地区有() ①日本②高丽③波斯湾④印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出现材料中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造纸术有巨大突破 B.印刷术有重大改进 C.王祯的转轮排字法提高了印刷效率 D.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7.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哪些成就能说明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火药武器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是几个反映宋元时期历史的影视剧片段,其中有一个片段并没有真实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它是() A.毕昇将黏土做成泥活字,用来排版印刷 B.李某乘坐装有指南针的商船南下做生意 C.文天祥在竹简上给皇帝写奏折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雄”, 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在 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度 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 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并 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演绎 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 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 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 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 情况。 (2)光武中兴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知识点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4、桂陵之战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即成语“围魏救赵”的典故。 5、马陵之战是继桂陵之战后,齐国再次攻击魏国的战役,是历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役。 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7、问题思考P——34 当时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因此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他们最渴望的是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8、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9、商鞅变法的内容: (1)政治上:①确立县制;②废除贵族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④严明法治,禁止私斗。 (2)经济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3)军事上:奖励军功。 10、材料研读——P35 商鞅依法治理秦国,公平公正,处罚时不怕强权,奖励

时不赏亲近者。材料中反映了商鞅是以公正平等的态度推行改革的。 11、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12、材料研读——37: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1)解决了水灾和旱灾的影响; (2)农业生产有了保障,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3)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称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3、课后活动:——P37--1 春秋: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唇亡齿寒 战国:纸上谈兵、朝秦暮楚、百发百中、完璧归赵 14、课后活动:——P37--2 (1)变法改革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必然会找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2)只要变法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改革终究会进行下去,变法的成果不会个别人而废止,并最终会取得成功。

七年级历史下册1--13课练习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1--13课练习题 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C.西晋D.东晋 2、建立隋朝的杨坚,是北朝时哪个朝廷的外戚?() A.西魏B.东魏 C、北周D.北齐 3、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隋炀帝开通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C.巡游享乐 D.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5、下面各项制度,隋朝创立的是() A 中央集权制 B行省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制 6、隋朝一位苏州书生,要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走运河水路,下列哪段运河他不必经过() A、永济渠 B 江南河 C 通济渠 D 邗沟 7、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下列反映它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A、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B、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C、陆运粮食比水运粮食速度快,费用小。 D、商人运送大量漕粮进京,主要依靠大运河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8、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9、唐朝沿习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负责执行的是哪一个部门()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10、“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思想 1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 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12、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A 《开皇律》 B 《隋律》 C 《唐律疏议》 D 《宋律》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3、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古代帝王是 (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4、"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政治比较稳定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15、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 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留心理道”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16、下列工具中,哪些是唐朝时候创造的?() ①耧车②水排③曲辕犁④筒车⑤翻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 D.③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 1.右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永济渠 2.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交战区域广 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 D.持续时间较长 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5.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燕、秦、齐、楚D.燕、齐、楚、秦6.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①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①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①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 7.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 C.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D.最终必然会失败 8.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9.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图片所示,表中应填入( )

2020年江苏苏州中考人教版历史专题练习(七下第1-13课)(含答案)

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练习四(七下第1-13课) (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 A、秦灭六国B.西晋灭吴C.隋灭陈朝D.元灭南宋 2.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 A.余杭B.长安C.涿郡D.江都 3.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4.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 ) A.金榜题名B.连中三元C.名落孙山D.卧薪尝胆5.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这一制度创立于( ) A.秦朝B.汉朝C.隋朝D.明朝 6.下列哪位皇帝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理念( )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武则天 7.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8.《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这首诗称颂的是( ) A.贞观之治B.贞观遗风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10.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11.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图中工具最有可能出现的朝代为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