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X线影像特点

骨质疏松症的X线影像特点
骨质疏松症的X线影像特点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诊断

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程晓光,阎东

北京100035

xiao65@https://www.360docs.net/doc/b95224877.html,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脊柱、髋关节和前臂为骨折好发部位。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较大的疾病之一,因此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DXA)测量的骨密度(BMD),尤其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但影像检查(包括X线平片、CT和MRI)在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讨论骨质疏松症的分类、主要诊断方法及其鉴别诊断的基础上,着重论述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特点。

一、分类

骨质疏松可以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随年龄增加所致的体内性激素的骤然减少以及生理性的退行性变所致;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它主要依据已知能引起骨质疏松的某些疾病或药物所引起,如内分泌及骨髓相关性疾病,全身和局部废用所致的骨质疏松等;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青少年,常伴有遗传家族史。三类中以原发性骨质疏松最常见,它又再分为两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骨质疏松症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不同的骨密度检查法、影像学检查,以及血、尿等生化检查,特殊情况下,还需要进行骨形态计量学检查予以诊断。

1、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患者并无临床症状和体征,这种特点被形象的称为“静悄悄的疾病”。这也表明做骨密度检查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到了中晚期,则相继出现多种症状。较典型的临床特征有三点:一是疼痛,其中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腰痛、双髋、下肢乃至全身性骨痛;二是易发生骨折,以椎体、髋关节和腕关节好发;三是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身高变矮,驼背,伴活动受限等。

2、骨密度检查法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

骨密度是目前唯一能够被精确可靠测量的因素,因此,现在几乎所有骨质疏松研究都集中在骨密度测量上。精确可靠的测量人体骨密度的方法现在有很多,包括平片骨密度仪(RA),单光子(SPA),单能X线(SXA),双能X线(DXA),定量CT(QCT)和定量超声(QUS)。骨密度检查的临床价值在于:一可以用来评估更年期妇女,决定是否需要用雌激素治疗;二可以发现骨质疏松和其严重程度;三可以评价代谢性骨病病人;四可以观察疗效和评估疾病过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和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制定的骨质疏松的诊断指南,骨质疏松的诊断是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DXA)测量的骨密度(BMD),如果测量BMD的T值低于-2.5SD则诊断为骨质疏松,T值在-2.5 SD与-1 SD 之间为骨量减少,而T值高于-1 SD为正常。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全国只有

300多台DXA,远远不能满足骨质疏松诊断的需求,定量CT和定量超声的诊断标准尚未形成共识;骨密度测量只能反映人体BMD的状况,并不能鉴别骨量减少的原因,如骨质疏松和骨软化都表现为低BMD,所以需要结合临床,化验和影像检查进行鉴别;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诊断骨质疏松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只做BMD测量会漏掉约50%的病人,这也说明做影像检查的重要性。

3、骨质疏松的常规X线诊断

就骨质疏松的诊断而言,骨密度测量是目前最有帮助的放射学检查方法。但骨密度测量还很不普及,在多数医疗机构,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常规X线平片仍然是最常用的、首选的检查方法。但必须认识到X线平片只有在骨量丢失超过30%以上时才能出现的骨质疏松征象,是骨质疏松的晚期表现。同时,X线摄片结果常受诸如投射条件、胶片本身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性和稳定性相对较低。因此,常规X线在骨质疏松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上帮助不大。但是常规X 线摄片方法简便,费用低,可以观察骨骼密度、形状,骨小梁数量、形态、分布以及骨皮质的厚度,尤其在诊断骨质疏松的病因,判断是否合并骨折、骨质增生及变形,并与其他骨病相鉴别上仍然必不可少。

3.1 骨X线的透光度增加:当骨质疏松发生时,由于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钙量的降低,骨结构对X线的吸收量也随之减少,致使穿透骨骼到达胶片的射线量增加,从而使胶片感光度增加,这在X线平片上就表现为与正常骨质相比颜色发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透光度增加或骨密度减低。正如前面所提到的,X线胶片的透光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要注意鉴别。

3.2 骨小梁与骨皮质的改变:骨质疏松的病理改变除了骨量减少外,还可以累及骨小梁和骨皮质。小梁骨与皮质骨相比,在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中变化较早,也较快,因此最能反映骨质疏松的骨丢失情况。在骨质疏松初期,骨小梁的减少存在选择性骨吸收的规律性,即以非承重的骨小梁减少开始,从而凸显出承重部位的骨小梁,随后,由于这些承重骨小梁的代偿性增厚,表现出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因为椎体几乎全为松质骨构成,骨质疏松时椎体横向骨小梁最先受累,而沿应力方向的骨小梁呈不规则的纵行条纹状排列,形如栅栏状;同时由于骨量减少开始于椎体中央部,并向皮质侧扩展,这些组织学上的特证在X线平片上就表现为椎体中央部出现透亮区,并且逐渐向周围扩大,横向骨小梁减少,纵向骨小梁异常突出。随着病情的进展,纵向骨小梁也随之减少,椎体不同程度的变扁,上下缘内凹如鱼脊样,椎间隙增宽呈梭形,第11、12胸椎或第1、2腰椎常有压缩骨折,椎体变扁或呈楔形,多数病例常同时伴有椎体边缘不同程度的增生,骨赘形成。骨质疏松时皮质骨的X表现主要为骨皮质变薄,及皮质内哈佛氏管扩大所显现的皮质内隧道征,常见于各种高骨转换的代谢性疾病中。

3.3 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并发症也是骨质疏松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只要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存在,不论BMD测量结果都应诊断为骨质疏松并给予治疗。在脊椎骨折与四肢骨折中,脊椎骨折的发生率最高;四肢骨的骨折主要发生于腕关节、髋关节及踝关节。发生在四肢的骨折一般都有明确外伤史和临床表现,X线影像学的表现除了一般骨折所具有的骨皮质和骨小梁中断不连续、断端成角畸形和软组织肿胀外,还具备上述所提到的骨质疏松的基本影像表现。而发生在脊柱的骨折不一定有明确外伤史,临床表现可仅表现为疼痛,在脊柱正侧位X 线平片上常见到椎体形态改变,如楔形,椎体终板凹陷,双凹变形或椎体压缩。骨折线不明显,一般椎弓根保持完整,椎体前后径与上下椎体相当,椎体前后缘平直,这些都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特点。但也要特别注意鉴别诊断,尤其在老年人

群,骨髓瘤和转移瘤也很常见,X线表现与骨质疏松相似,CT和MRI检查对鉴别诊断帮助较大。

在以往的文献中还介绍了下列几种X线平片骨质疏松的评估方法,但因其敏感性和重复性差,临床应用并不广泛。这里只作简单介绍。

①脊柱骨密度估计:建议用下列方法:Ⅰ度纵向骨小梁明显;Ⅱ度纵向骨小梁变稀疏;Ⅲ度纵向骨小梁不明显;同时发生压缩性骨折者,应测量压缩率。

②股骨近端可以用Singh指数法:在Ⅲ度以下定为骨质疏松。

③跟骨Jhamaria分度法:在Ⅲ度定为可疑,在Ⅲ度以下定为骨质疏松。

④管状骨皮质指数法:常用在四肢长骨、第二掌骨及锁骨等部位,皮质指数=中点皮质厚度/该点骨横径;指数<0.4为可疑,<0.35诊断为骨质疏松(股骨另行确定)。

4.CT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

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CT可以被用来测量骨密度,即我们所谓的定量CT (QCT)。它是利用临床上常规使用的CT机,再加上一个体模,扫描时把体模放在病人下面与病人同时扫描,既可校准机器的漂移,又可以将CT值换算成骨密度值。它是唯一可选择性测量皮质骨或松质骨骨矿含量的方法,这对反应骨丢失和对治疗的反应更加敏感;它所测的骨密度是真正的体积密度,提高了骨密度测量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虽然QCT具有上述优点,但诊断标准有待确定,目前临床使用不多。

同时,CT扫描图像具有密度分辨力高和断面图像的特点,可以显示骨质疏松的形态和密度改变。仍以椎体为例,CT上可表现为椎体中央或整个区域骨松质密度减低,CT值有时低达-90Hu以上,有时椎体松质骨骨小梁也可呈粗点状、蜂窝状或不规则小片状低密度改变;骨皮质可见普遍变薄,椎体周边及后角可因增生性骨赘而呈高密度突起;除此之外,目前已广泛应用的多排螺旋CT具有多平面重建的功能,可以从矢状面、冠状面等多个角度查看骨质疏松所致的椎体压缩变形、椎体的退行性变以及伴有的变形椎体邻近椎间盘的膨出或突出。CT扫描对骨质疏松的鉴别诊断很有帮助,单纯骨折CT扫描可以见到骨折线,不出现软组织肿块,椎弓根完整,而骨髓瘤或骨转移瘤则表现为局部骨破坏,常见椎弓根破坏,以及软组织肿块等征象。

5.MRI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

MRI评价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崭新的方法,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进步,显示出其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巨大潜力。普通MRI扫描不能显示骨小梁减少或骨密度减低。MRI检查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别诊断,尤其是排除恶性肿瘤。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椎体变形,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椎体变形不易鉴别。但MRI扫描显示多个腰椎体的不同程度的压缩变形,表现为凹陷形、扁平形、楔形为常见特点,而变形椎体表现为正常骨髓信号。有新鲜骨折时可表现为T1WI椎体终板下呈带状、片状低信号改变,不出现结节状病灶,这是鉴别的要点。6.核素骨显像法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基于骨代谢的功能和形态相结合的一种显像方法,它用于骨质疏松等骨骼疾病的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便于动态观察及定量分析,尤其在鉴别诊断及查找某些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上,已渐渐成为临床应用中常规的检查项目。

三、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外,有多种原因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诊断时不仅要注重病史和体格检查,还应对患者的影像学结果以及各种生化免疫检查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鉴别出原发和继发,并力图找出继发的病因。由于多种肿瘤也可以出现骨质疏松的表现或具有近似骨质疏松的影像学特征,而且对其正确的诊断对随后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下面将对这些肿瘤做出影像学上的鉴别诊断。

1.与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早期可以出现骨质疏松的表现,多以中轴骨如颅骨、肋骨、脊椎及骨盆多发。在脊柱,多发性骨髓瘤可以仅表现为骨质疏松,而无明确的病灶存在。当骨骼严重破坏时可引起广泛的骨质疏松,多见于脊柱、肋骨、胸骨,椎体的多发性压缩骨折常可见到。由于骨髓瘤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因此也可见前面所述的骨质疏松中的骨质退行性改变。但典型的骨髓瘤X 线表现多为多骨、多发的圆形穿凿样溶骨性骨质破坏,多数边缘清楚,常见于颅骨;肿瘤细胞侵及肋骨、锁骨、胸骨相连接处时,可以见到典型的串珠样改变;弥漫性多发性骨髓瘤与严重的骨质疏松症一条重要的鉴别点是多发性骨髓瘤不同程度的存在骨内扇贝样花边状改变,而骨质疏松症骨内缺少这种改变。

2.与转移瘤的鉴别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而且表现多种多样,影像学上也无特征性,有时较难与骨质疏松相鉴别。但后者多数仅表现为骨量的减少,而并没有骨质的完全破坏,病灶发展较慢,短期内复查没有明显的改变。转移瘤呈完全性骨质破坏,可以见到软组织肿物,病灶发展迅速,通过其它检查可以发现原发灶。

3.与骨内血管瘤的鉴别发生在椎体的血管瘤在X线片上以垂直的条纹或多发的小腔状溶骨性病灶为其特点,常被形象的称为栅栏样和蜂窝状改变,此种表现有时与骨质疏松症所表现的横行骨小梁减少、消失,纵行骨小梁增厚相混淆,而且其40~60岁的好发年龄也与骨质疏松症相近,但前者多单发,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有明显强化,而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多累积多个椎体,其它骨骼也有骨质疏松的影像学表现。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检查

综 述骨质疏松的影像学检查 武警医学院教务处 郝占国 付维林 综述 沈 文 审校 (天津300162)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影像学 检查 1 骨质疏松定义 自1985年由Pommer首先提出内骨质疏松一名后,骨质疏松的定义几经修改,但很难有一个全面的令人满意的结果,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骨质疏松研讨会上,对骨质疏松有一最新定义:骨质疏松是低骨量,骨组织细微结构破坏伴有骨的脆性和骨折的易患性增加的系统性骨骺疾病[1]。 2 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发病机理尚未明确。按病因分为原发性(生理性)和继发性(病理性)骨质疏松。本文主要讨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目前的主要观点认为有:(1)钙吸收不足;(2)雌激素水平下降;(3)对维生素D3(VD3)的活化障碍。 2 1 钙吸收不足 骨组织支持人体运动的力学强度主要由骨矿来保证,绝经后造成力学强度降低的直接原因是骨矿丢失,消化系统慢性疾病,胃切除术后均有钙水平下降,均可引起骨质疏松[2,3],人和动物实验可以观察到负钙平衡引起的骨质疏松。 2 2 雌激素水平下降 早在1994年Albright就注意到骨质疏松在绝经后妇女中较多,提出了绝经后雌激素下降与骨质疏松发病有关,切除卵巢后中年妇女短期内即出现明显的骨量丢失[3],亦证实了此观点。但绝经后雌激素变化对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尚不清,多数学者认为雌激素影响骨的形成与转换的作用[4]主要是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这种骨重建不平衡形成负钙平衡,其结果是骨量丢失,以松质骨更明显,丢失后骨钙从尿中排除。若给予雌激素治疗可抑制上述过程,阻止骨量丢失。 2 3 对维生素D3的活化障碍 人体内对钙在肠道吸收起最大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是VD、VD3首先在肝脏内进行位羟化,转变为25(OH)D3然后进一步在肝脏内进行羟25位羟化,转变为25(OH)D3进一步在肾脏内进行1-a位羟化,生成最终活性形式1.25(OH)2D3。这样才能促进Ca 在肠道内的充分吸收和运转。肾功能减退时,对25(OH)D3羟化发生障碍,不能合成足够的1.25(OH)2D3时可导致钙在肠道的吸收下降,继而引起骨钙不足,骨量减少,最终发生骨质疏松。 3 测量方法的进展 关于骨矿含量测量方法有许多种,主要分为定性、半定性和定量测量3大类,其中定性及定量不能作为早期诊断及观察BMD的指标。BMD研究均以定量检查为基础。定性检查用于初步判断有无骨质疏松,半定量以分级或分度判断其骨质疏松程度。定量检查可以反映出长度、面积或容积单位内骨矿含量。分别以线密度(g/cm),面密度(g/cm2)及真实密度(g/cm3)来表示。 自60年代,Cameron首先应用单光子吸收法(SPA)以来,开始了骨矿含量的定量测量。近10a来,非侵入性方法在骨矿含量的测量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对骨质疏松已能早期发现,对疾病的进展,疗效判断可进行随访。目前的检查技术可以准确地和精确地对中轴骨、周围骨及全身骨骼的小梁或皮质骨作定量测量。 3 1 X线平片测量法 用于末梢骨的定量测量方法之一,反映末稍骨皮质骨量变化,不是动态观察骨量变化的敏感方法,通常是测量第掌骨,以前用两角规测量的重复精确度为3%~11%,最新X线平片测量法用计算机控制半自动测量,提高了测量的精确度[5],对掌骨厚度的研究之后,又出现皮质指数、皮质面积、皮质面积指数、百分皮质面积等研究及测量掌骨皮质厚度与年龄的关系[6]。 3 2 光密度测量法 光密度测量法首次用于末梢骨的定量检查方法,其测量骨量值为皮质和髓质骨的总和,通常测量前臂骨,其精确性为9.4%! 1.7%,不够理想。近年来在国外与计算机相结合,以减少检测者产生的人为误差而提高精度。目前有几种改良X线光吸收法:美国的第 至第?节中节骨平均BMD测量法[6]日本第掌骨B MD 测量法及欧洲的第节中指骨和近侧干骺端测量法改善了精确度,因此光密度测量法似为一可行的方法,在我国尚未应用这些改良方法。 3 3 单光子测量法(SPA) SPA主要用于测量末梢皮质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

老年人骨质疏松课题

老年人骨质疏松课题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桂林市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现况研究一.课题简介: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 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据统计,全球骨质疏松的患者大约有2亿。研究显示,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中,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会出现骨质疏松。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随着时间推移,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骨质疏松可导致疼痛、骨折、骨骼变形等问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髋部骨折作为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甚至可以引起患者死亡。老年人的年龄、体重、饮食、运动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都可以影响骨质疏松的发生。目前,暂无桂林地区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现况研究。 本研究旨在调查桂林地区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的认知程度,为防治老年人骨质疏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可行性:考虑到桂林市社区人数较多,社区人群代表性好,而且老年人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有着较大的兴趣,医学院的同学做调查及宣传,配合度应该较好。 二.研究目的: 了解桂林市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因素。

三.研究内容: 1.采用现况研究方法,以桂林市七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秀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叠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募集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2.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生活习惯认知情况; 3.设定评分规则,统计流行病学资料,利用逐步 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四.拟解决方案 1.研究对象;选择桂林市七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秀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叠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募集的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思维能力正常,愿意配合的老年人; 排除标准: 不能进行有效交流,病情不稳定者。 2.研究方法: 样本量确定:暂定1000人或以上。 调查问卷设计: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问卷,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婚姻、配偶等情况;生活习惯: 喝奶、豆制品、锻炼、晒太阳、补充维生素、补充钙剂、使用激素等;认知情况:包括骨质疏松知识题目和认知意愿及途径。

骨质疏松整体护理病历

骨质疏松患者的整体护理 基本资料 **床,罗**,女,82岁,患者因在公交车上跌倒致腰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3+天入院,查体见右足背皮肤瘀血约2*2cm,远端血供好,右膝关节无明显肿胀,胸9棘突压痛,右侧第10肋腋部压痛,未扪及明显骨擦感,双下肢感觉正常,右足背压痛,右膝部轻微压痛,上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腰活动受限伴疼痛,翻身困难。 患者自入院以来,饮食睡眠及小便均正常,大便不易解出便秘,心理状态为焦虑。 目前诊断 1、胸9,腰2椎压缩性骨折 2、右侧胫骨平台压缩性骨折 3、右第11肋骨骨折 4、骨质疏松 阳性检查结果 1、胸椎正侧位片示:(1)胸椎骨质疏松,致多个椎体单纯轻微压缩骨折。 (2)胸椎轻度退行性改变。 2、双源CT示:胸9及腰2椎体变扁,腰2椎体左侧为主呈楔形变。 3、右侧正位片示:右足骨质疏松。 4、下肢动脉超声示:双侧下肢动脉粥样斑。 5、骨密度检查示:骨质疏松。 6、膝关节CT示:考虑骨折改变,双膝关节骨质疏松。 7、小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隐血均为阳性。 8、血常规检查示:血沉↑,淋巴细胞↓ 治疗 1、密盖息肌注。 2、盖三醇,弥可保,麻仁丸等口服。 3、雪山金罗汉外用,行疼痛护理。

4、超短波,超声波,中频脉冲电治疗等物理治疗。 护理诊断 1、舒适度改变:疼痛与骨折和骨质疏松有关。 2、自理能力下降:与骨折和疼痛有关。 3、排便异常:便秘,与行肠断切除手术和活动减少有关。 4、潜在并发症:与长期卧床有关。 5、焦虑 护理目标 1、缓解疼痛 2、患者能自行行走,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排便得到改善和恢复。 4、未发生压疮和肺部感染。 5、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护理措施 1、舒适度改变的护理 (1)严格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遵医嘱予以各种物理治疗方法和疼痛护理,缓解疼痛。 (3)予以密盖息肌注等帮助钙吸收,通过改善骨质疏松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4)交给病人一些在急性疼痛发作时分散注意力的简便方(磨练数字,有节律的呼吸,听音乐或在疼痛加重时增大音量) (5)向病人讲解非介入性止痛措施: a,通过搓擦,按摩或热水擦洗背部来促进放松。 b,交一些特殊的放松方法:如缓慢有节奏的呼吸或深呼吸,握紧拳头或打呵欠等 2、自理能力下降的护理 (1)24h留陪伴,帮助病人接受必要的辅助。 (2)与病人一起制定一个短期目标。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减少失败。

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的分析研究

Medical Diagnosis 医学诊断, 2014, 4, 15-20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95224877.html,/journal/md https://www.360docs.net/doc/b95224877.html,/10.12677/md.2014.42003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Osteoporosis Research Hongjun Zhu1, Ying Lu1, Min Lin1, Yijia Chen1, Chenxi Yuan2, Jun Zou2 1Gusu District Shuangta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Suzhou, Suzhou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Email: oliverjs@https://www.360docs.net/doc/b95224877.html, Received: Apr. 28th, 2014; revised: May 25th, 2014; accepted: Jun. 1st,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b9522487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elderly increases with age, bone mass will generally reduce, osteoporosis is a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ging, but it is also a disease closely related to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bjective: To review risk factors for osteoporosis. Method: Computer searches the osteo-porosis-related data in PubMed database (January 1984 to March 2014), Wanfang data (from Jan-uary 2002 to March 2014) and CNKI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from January 2002 to March 2014). Results and Conclusion: Major risk factors for osteoporosis include the uncontrollable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ge, race, family history, hormone levels and controlled factors such as diseases, medi-cations and diet and lifestyle; positive control over risk factors is important for exceptions to pre-vent osteoporosis. Keywords Osteoporosis, Risk Factors 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的分析研究 朱红军1,路瀛1,林敏1,陈奕佳1,袁晨曦2,邹俊2 1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苏州 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 Email: oliverjs@https://www.360docs.net/doc/b95224877.html,

骨质疏松症的护理常规

骨质疏松症护理常规 令狐采学 [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 [护理问题] 1、躯体活动障碍:与骨骼变化引起活动范围受限有关。 2、保持健康无效:与日常体力活动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饮食中钙、蛋白质、维生素D 的摄入不足有关。 4、潜在并发症:骨折。 5、疼痛:与骨质疏松有关。 6、有受伤的危险:与骨质疏松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有关。 [观察要点]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间隔时间等等。 2、观察有无身长缩短、驼背。

3、了解患者有无呼吸功能下降。老年人多数有没程度肺气肿,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护士应与患者交朋友,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以开导,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失衡状态,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适当娱乐、听音乐、冥想,使情绪放松以减轻疼痛。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症状,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等人群,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3、饮食护理:钙有广泛的食物来源,通过膳食来源达到最佳钙摄入是最优先的方法。在饮食上要注意合理配餐,烹调时间不宜过长。 4、运动指导: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依个体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能等特点及运动史选择适当的方式、时间、强度等。 5、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根据不同的疏松程度,按医嘱及时、正规用药,严密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掌握合理的用药途径,每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必须详细告诉患者,如使用激素时要注意乳腺癌、中风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预防。 6、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做到营养搭配合理;避免酗酒、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老年病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一].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知识 一.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 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 生骨折的代谢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现状 1.我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现状目前我国60岁 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 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多个地区进行了 关于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研究。2003—2006 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 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 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

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 性尤为突出。 2.国外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现状最近报告的 美国2005—2006年数据显示,检测股骨颈部位 骨密度值,50岁或以上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 患病率女性分别为49%和10%,而男性分别为 30%和2%。来自日本的数据则显示目前日本骨 质疏松症患者达1300万。加拿大的随机调查显 示:女性腰椎和股骨颈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别为 12.1%和7.9%,总患病率为15.8%。来自欧洲 27个国家统计结果显示:2200万女性患有骨质疏 松症。 三.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原发性Ⅱ型OP,而原发性骨 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阐明。骨重建功能衰 退可能是老年性OP的重要发病原因。

四.临床表现 1.骨痛和肌无力 2.椎体压缩 3.骨折 [二].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护理评估 (一)老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内分泌激素:性激素水平低下,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降低,生长激素减少。 ?营养因素:缺乏VitD、钙,高蛋白饮食。 ?生活因素:活动量减少、过量饮酒、吸烟。 ?药物因素:糖皮质醇、巴比妥等。 ?家族、种族因素:基因有关。 ·慢性疾患:DM、肾功能不全等。 (二)健康史 ?询问老年人日常饮食结构 ?运动及体力活动 ?有无腰痛及疼痛的性质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其评估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其评估【关键词】骨质疏松;危险性评估 随着预期寿命延长、人口结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骨质疏松已成为世界范围不断增长的公共健康问题。早期诊断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关键。骨密度测量能发现很早阶段的骨质丢失,但考虑到它的普及性及成本-经济效益,尚不推崇无选择地进行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国外采用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评估以提高骨密度检测的效率。笔者综述了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评估的研究情况、临床意义及其应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1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1.1 一般因素(1)年龄。年龄是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增龄引起骨质丢失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 :①增龄引起的性激素分泌减少;②老年期钙调节激素分泌障碍引起的骨代谢紊乱;③牙齿脱落和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引起的营养缺乏;④户外运动的减少。(2)性别。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女性的骨峰值明显低于男性,同时随增龄出现的骨质丢失速度及骨质疏松症的易感性均明显高于男性。因此,同种族、同年龄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3)遗传与种族。黑种人对骨质疏松症的易感性明显低于白种人和黄种人,而我国多民族骨密度调查也证实了不同民族间确实存在骨密度的差异。骨质疏松发病率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提示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发病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了骨质疏松是一种多基因调控的、强遗传性的疾病[2]。(4)体质量与体重指数。体质量对骨

密度的影响与骨组织所承受的机械负荷有关。高体质量或体重指数使骨组织所承受的机械负荷相应增高,从而减少了骨吸收并刺激骨形成,有利于提高骨强度和骨矿化量,可以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及降低骨质疏松的程度。高体质量或体重指数对骨密度的保护作用还与脂肪组织能衍生雌激素、使性激素结合球蛋白降低从而提高游离性激素水平有关[3]。 1.2 营养因素与生活方式(1)钙摄入不足。足够的钙摄入有助于获得最佳骨峰值,维持成年期的骨量,减缓生命后期的骨钙丢失。当钙摄入不足时,机体为了维持血钙的水平,将骨中的钙释放入血,导致骨中钙量逐渐减少,容易引起骨质疏松。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钙供给量不低于800mg/d,孕妇钙摄入量1000mg/d,妊娠末期及哺乳期1200mg/d [4]。我国居民膳食钙的摄入量与推荐量存在较大差距,补钙将成为影响这些人群骨质状态的重要因素。(2)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骨的重要结构成分,长期缺乏蛋白质营养将引起骨折危险增高,而摄入过多则会促进尿钙排泄,加速骨质的丢失,尤其以动物蛋白更明显。(3)低维生素摄入。维生素D(VitD)作为机体必需营养成分在维持钙磷代谢平衡中起重要的作用。VitD缺乏可导致钙吸收减少,从而一方面使骨矿化受阻,骨密度减低,出现亚临床骨软化;另一方面,通过诱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加速骨转换和骨丢失,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维生素K(VitK)是骨钙素(BGP)中谷氨酸羧化的重要辅酶。BGP是骨内非胶原蛋白,起着促进骨矿化的作用。低VitK 摄入导致了谷氨酸蛋白羧化不全,引起骨组织代谢紊乱,增加了骨质

护理常规

康复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1、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干扰,限制探视时间。为确保病人安全,避免空间放置障碍物,室内物品摆放合理。 2、做好入院介绍,包括有关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探视制度、陪护制度、病房环境、健康宣教等。 3、新入院病人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做好入院评估及护理记录单的记录。 4、按医嘱分级护理,通过评估确认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其实施护理。 5、同一种疾病的病人,应尽量安排在同一病室,以提供互相交流及训练的机会。 6、卧床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一、将病人安置于抢救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二、卧位与安全:根据病情酌性给予卧位,使病人舒适,便于休息,对昏迷神志不清,烦燥不安的病人,应采用保护性措施,给予床档、约束带、压疮防治垫等;并使用腕带。 三、严密观察病情: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和神志、瞳孔等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置。 四、保持静脉通道通畅,遵医嘱给药,保证治疗。 五、加强基础护理,做到病人卫生三短九洁,即头发、胡须、指甲短;眼、口、鼻、手、足、会阴、肛门、皮肤、头发、身洁。 六、视病情给予饮食指导,摄入高蛋白、低脂肪、含维生素高的易消化食物。 七、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储留者,行诱导排尿无效可行导尿术,需保留尿管,按保留尿管护理,大便干燥便秘给予灌肠。 八、心理护理:勤巡视,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流沟通,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九、根据病人情况,落实相关沟通、告知、陪护措施,并做好相应护理记录。 十、认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制度,预防危重病人院内感染的发生。

了解老年性骨质疏松症docx

了解老年性骨质疏松症.docx

————————————————————————————————作者:————————————————————————————————日期:

当心糖尿病无声杀手骨质疏松 骨骼好似生命这棵大树的树干,它默默地支撑着人体。有了骨骼,人体才能有一定的外形,维持一定的姿势;不仅如此,骨骼还具有保护作用,比如,头骨可以保护脑,胸骨、肋骨、脊柱等可以保护心脏、肺等内部器官;骨骼还是运动器官,它在肌肉牵动下运动,人体就能做出各种动作。 骨质疏松症与股骨头坏死 和身体的其他组织一样,骨骼也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中。骨骼的新陈代谢主要靠两种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负责形成新骨;破骨细胞负责代谢旧骨。当新骨的形成多于旧骨的流失时,人体的骨量就会增多,骨骼就会强壮、粗大,反之骨量就减少,就会形成骨质疏松。骨质的流失是悄然无声的,发生了骨质疏松的骨骼如同生病枯朽的树干,骨质会变轻、变脆,易发生骨折,而且骨折后很难愈合。 关心骨骼健康,关爱生命大树—— 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趋势严峻 根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估计,我国约有8826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年医疗费用估计需要150亿元人民币。50岁以上的女性每3人中就有一人遭受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痛苦。由于骨质疏松症在医界与病患间被普遍误认为是老化现象,因此,多数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自今年10月20日的“世界骨质疏松日”起,在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骨质疏松症自我测试活动。为此,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特别编制了40万份“一分钟自我测试表”,在北京、上海两地共37家医院对高危人群进行测试,期望能呼吁医学界及大众对骨质疏松症的重视并及早治疗。 专家指出,骨质疏松症不是自然的生理老化现象,而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致残。据统计,髋骨骨折的患者20%会在一年内因为各种并发症致死,50%在随后的日子里致残。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健康问题。 您有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吗? 骨质疏松的危险——一分钟自我测试表 1. 您的父母双亲中有无轻微碰撞或者跌倒就会发生髋骨骨折? 2. 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头? 3. 您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强的松”等激素类药品吗? 4. 您的身高是否降低了3厘米?

骨质疏松症 课题讲稿

病因 1.特发性(原发性) 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 2.继发性 ①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②妊娠、哺乳。③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④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⑤肝脏病。⑥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⑦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⑧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骨萎缩、伤后骨萎缩等。⑨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⑩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ast-Cell病等。?其他原因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2临床表现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若压迫脊髓、马尾神经还影响膀胱、直肠功能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3.骨折 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3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血清钙、磷以及碱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后数月碱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 (2)血甲状旁腺激素应检查甲状旁腺功能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者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 (3)骨更新的标记物骨质疏松症患者部分血清学生化指标可以反应骨转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状态,这些生化测量指标包括:骨特异的碱性磷酸酶(反应骨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应骨吸收)、骨钙素(反应骨形成)、Ⅰ型

骨质疏松症的护理常规

骨质疏松症护理常规 [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护理问题] 1、躯体活动障碍:与骨骼变化引起活动范围受限有关。 2、保持健康无效:与日常体力活动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饮食中钙、蛋白质、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有关。 4、潜在并发症:骨折。 5、疼痛:与骨质疏松有关。 6、有受伤的危险:与骨质疏松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有关。 [观察要点]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间隔时间等等。 2、观察有无身长缩短、驼背。 3、了解患者有无呼吸功能下降。老年人多数有没程度肺气肿,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护士应与患者交朋友,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以开导,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失衡状态,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适当娱乐、听音乐、冥想,使情绪放松以减轻疼痛。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症状,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等人群,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3、饮食护理:钙有广泛的食物来源,通过膳食来源达到最佳钙摄入是最优先的方法。在饮食上要注意合理配餐,烹调时间不宜过长。 4、运动指导: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依个体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能等特点及运动史选择适当的方式、时间、强度等。 5、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根据不同的疏松程度,按医嘱及时、正规用药,严密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掌握合理的用药途径,每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必须详细告诉患者,如使用激素时要注意乳腺癌、中风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预防。 6、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做到营养搭配合理;避免酗酒、嗜烟、饮过量的浓茶、浓咖啡及碳酸饮料;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户外活动,适当日晒。 [健康教育] 1、注意营养:注意增加营养,重视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D)和钙、磷的补充,改善膳食结构,多摄入富含钙质的食物,如可多食牛乳、骨头汤、豆制品、水果及新鲜蔬菜等。 2、戒烟戒酒:酒精中毒可致骨质疏松,吸烟过多能增加血液酸度,使骨质溶解。 3、重视运动:经常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散步、走路、太极拳、健身操、小跑步、轻跳步或原地轻跳以及游泳等,但不宜剧烈运动。应自幼养成每日适度运动的良好习惯,并长期坚持。 4、多接受日光浴:多到户外活动,进行适量日光浴,以增加维生素D的生成。并注意防寒保暖。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老年病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一].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知识 一.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现状 1.我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现状目前我国60 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 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多个地区进行 了关于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研究。2003—2 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 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 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 4%,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 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2.国外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现状最近报告的 美国2005—2006年数据显示,检测股骨颈部位 骨密度值,50岁或以上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 松患病率女性分别为49%和10%,而男性分别为 30%和2%。来自日本的数据则显示目前日本骨质 疏松症患者达1300万。加拿大的随机调查显示: 女性腰椎和股骨颈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 2.1%和7.9%,总患病率为15.8%。来自欧洲 27个国家统计结果显示:2200万女性患有骨 质疏松症。 三.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原发性Ⅱ型OP,而原发性骨 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阐明。骨重建功能衰 退可能是老年性OP的重要发病原因。 四.临床表现 1.骨痛和肌无力 2.椎体压缩 3.骨折

[二].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护理评估 (一)老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内分泌激素:性激素水平低下,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降低,生长激素减少。 ?营养因素:缺乏VitD、钙,高蛋白饮食。 ?生活因素:活动量减少、过量饮酒、吸烟。 ?药物因素:糖皮质醇、巴比妥等。 ?家族、种族因素:基因有关。 ·慢性疾患:DM、肾功能不全等。 (二)健康史 ?询问老年人日常饮食结构 ?运动及体力活动 ?有无腰痛及疼痛的性质 ?有无骨折,既往有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情况 (三)身体状况 1.骨痛和肌无力早期无症状,被称为“寂静之病”,尤其是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多数病人在严重的骨痛或骨折后才知道自己患了骨质疏松症。骨痛通常为弥漫性,无固定部位,检查不能发现压痛区(点)。 2.椎体压缩椎体骨折多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可引起驼背和身高变矮,多在突发性腰背疼痛后出现。老年人椎体每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同时,腰椎压缩性骨折常导致胸廓畸形,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95224877.html,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宗伦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4年第03期 美国“关爱网”近日载文,刊出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骨质疏松症研究中心主任罗伯特·莱克博士总结出的“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1.近两年发生过一次以上骨折或者发生过异常严重的骨折莱克博士建议,当患者发现或怀疑有骨质减少问题时,应上医院接受骨密度测定。该测定结果有助于医生诊断骨折危险,采取相应对策。 2.生来体型偏瘦或骨架较小骨架较小的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年龄会更早。但这并不意味着体重大骨骼大的人就不会得骨质疏松症。人们在20~25岁时骨密度达到峰值。骨密度从30~40岁开始下降。具体下降幅度取决于遗传、饮食、锻炼等因素。莱克博士建议,30多岁时最应 注意增强骨骼健康,具体措施包括:多吃奶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多进行跑步和跳跃等冲击力较大的运动。40多岁时,继续保持饮食营养,增加钙、镁和维生素D,多做力量训练。力量 训练有助于预防骨质流失。 3.服用治疗自体免疫系统疾病的强的松和其他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莱克博士表示,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务必高度关注骨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包括:骨密度测试和24小时尿钙测试。医生可根据情况给患者开具双磷酸盐类增强骨密度的药物。 4.吸烟多项研究表明吸烟会降低骨密度。莱克博士表示,研究发现,无论什么年龄戒烟,都会使骨骼受益,而且戒烟越早越好。 5.每天饮酒超过两杯研究发现,酒精容易导致骨骼变脆。莱克博士建议,为了保护骨骼,大量饮酒者务必减少饮酒量或戒酒,以茶或温牛奶加蜂蜜取而代之。 6.出现饮食紊乱症厌食症是骨质疏松症的一盏警示红灯。专家建议,厌食症或暴食症患者应及时治疗,恢复正常饮食习惯。另外,还应确保经常饮用维生素D强化牛奶,补充钙、 镁、维生素D补剂,以保证骨骼和牙齿健康。 7.女性月经紊乱雌激素水平偏低容易导致女性月经紊乱。而雌激素偏低会直接导致骨质流失。饮食紊乱、运动过量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都会导致女性雌激素偏低。专家建议,女性月经不规则应及时就医。 8.有一级、二级亲属在50岁前或绝经前患骨质疏松症家族病史也是骨质疏松症的一大重要信号。如果某人家族中老人有骨质疏松病史、姿势不良、身高萎缩等问题,那么他(她)发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2014版)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年9月第20卷第9期Chin J Osteoporos,September 2014,Vol 20,No.9 Published online www. wanfangdate. com. c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7108. 2014. 09. 001 1007 编者按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各学科组专家委员会成立两年了,各学科专家委员会组织本领域专家开展 了学科指南或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经过专家们多次认真讨论,反复修改,在2014年4月杭州国际会议上 各学科组报告了指南或专家共识,与会代表反响很好,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建议,大部分专家委员会按期完 成了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这些学科组的指南或共识参考了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贴近我国骨质疏松诊疗研的实 际,旨在为各级医疗或研究机构开展骨质疏松临床和研究提供参考或指导。本刊将在近期陆续刊登各学科组专 家委员会编写的指南或共识。本次刊登的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学科组署名的,表明该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已建 立。有的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尚未建立起来,将用学科组牵头单位的名义发表专家共识,2015 版指南或专家共识将全部以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名义发表。这些专家共识将于2015年4月17日北京春季国际会议前夕在北京五环大酒店向与会代表再次报告,各单位如要建立研究手段,欢迎参会学习,请留意学会发出的后续通知。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 第三稿·2014版)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学科 组组长张智海刘忠厚李娜 其他审阅专家:张萌萌黄琪仁马远征王亮刘勇刘新宇朱钧蓝旭李士春杨鸿兵喻恒峰汤光宇张 伟姚伟武李绍林彭俊红周晟周劲松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张智海) ;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刘忠厚) ; 北京积水潭医院( 李娜) ; 吉林大学第四医 院 ( 张萌萌) ; 上海市第六医院( 黄琪仁姚伟武) ;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 309医院) ( 马远征王亮) ; 青岛大学医学院 附属医院 ( 刘勇)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刘新宇) ; 湖南省怀化第一人民医院( 朱钧) ; 兰州军区总医院( 蓝旭) ; 北京石景山 医院( 李士春) ; 北京密云中医院( 杨鸿兵) ; 江西省人民医院( 喻恒峰)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汤光宇) ; 河北省三院( 张 伟) ;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李绍林) ; 武汉市普爱医院( 彭俊红) ; 甘肃省中医院( 周晟) ; 成都军区总医院( 周劲松) 中图分类号: R6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7108( 2014) 09-1007-04 摘要: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专家在2000年第二稿的基础上,复习了近年来国际国内在骨质疏松症诊断方 面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和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骨质疏松症诊疗工作 提供参考。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参照WHO- 2. 5 SD的标准,也可以根据中国人群的实 际情况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OCCGS) 建议的- 2. 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并提出了 在使用DXA骨密度诊断时需要注意DXA的局限性,避免漏诊。根据近年来定量CT研究的成果,首次在共识中建议 采用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 ( ISCD) 和美国放射学院( ACR) 推荐的腰椎QCT骨密度低于80 mg / cm3作为骨质疏松 的诊断标准。首次建议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FRAX应用。脆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推荐综合影像 检查诊断脆性骨折和鉴别诊断。强调了骨生化检查的作用。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测量; 诊断标准; 影像学检查 Expe rt conse nsus on the diagnosis of oste oporosis in Chine se Population ZHANG Zhihai,LIU Zhonghou,LI Na The Osteoporosis Committee of China Gerontological Society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Zhonghou,Email: occgs@ 126. com Abstract:Based on the year 2000 the 2nd version of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the Osteoporosis Committee of China Gerontological Society ( OCCGS) has organized experts to learn the research advance in recent years all over the w orld,to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opulation and the medical practic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China,and to make the follow ing consensus of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 for guidelines of osteoporosis management in all levels of medical *通讯作者: 刘忠厚,Email: occgs@ 126.com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调查及护理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调查及护理 目的总结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寻找其最佳护理方案。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自2012年1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70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设为实验组;同期选取7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在分析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寻找最佳护理方案。结果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涉及到运动量、身高、牛奶攝入量以及卧床时间等。结论临床上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通常涉及到各个方面,为了预防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出现,应当予以高危病例相关护理方案,规范其生活习惯。 标签: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护理 骨质疏松症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全身性病症,其临床特征体现为骨质微结构迅速退变、骨量减少等。当机体患上该病症之后,其骨质脆性会迅速上升,加之老年病例身体机能处于衰退阶段,以至于部分病例受到轻微外伤后出现骨折症状[1]。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本身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而为了找出其危险因素,笔者将70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设为实验组,再同期选取7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各项指标的基础上,明确其危险因素,并予以全方位护理方案,旨在预防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出现和控制其发展速度,现将具体研究程序作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70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设为实验组。患者年龄在80~90岁,其平均年龄约(85±1.12)岁。所有患者均已排除多发性的骨髓瘤、库欣综合征、糖尿病、骨转移瘤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症,且在治疗前6个月并未接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的治疗。同期选取7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年龄在81~88岁,其平均年龄约(84±0.01)岁。 1.2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信息:性别、身高、姓名、年龄、体重及体重指数;②日常习惯:是否服用钙剂、是否经常喝牛奶、是否长时间卧床、是否有吸烟习惯、是否有饮酒习惯、是否有喝茶习惯、是否保持常规运动;③疾病史:是否患有慢阻肺、是否患有脑梗死、是否患有冠心病或者是高血压等病症。 1.3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x±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信息对照两组研究对象在一般信息方面的比较差异

骨质疏松症的护理常规

骨质疏松症护理常规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二.分类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该型又分2型,Ι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Π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衰竭,过量甲状腺荷尔蒙或白血病),或药物(如类固醇)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 三.发病原因 骨质疏松症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内分泌因素 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缺乏造成骨质疏松,男性则为性功能减退所致睾酮水平下降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特别多见,卵巢早衰则使骨质疏松提前出现,提示雌激素减少是发生骨质疏松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血降钙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女性易患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其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例如库欣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产生过多的内源性皮质激素或慢性甲状腺毒症,导致骨的吸收或排泄增加,这些都与骨质疏松症形成有关。 2.营养因素 已经发现青少年时钙的摄入与成年时的骨量峰直接相关。钙的缺乏导致PTH分泌和骨吸收增加,低钙饮食者易发生骨质疏松。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骨基质的矿化受损,可出现骨质软化症。长期蛋白质缺乏造成骨机制蛋白合成不足,导致新骨生成落后,如同时有钙缺乏,骨质疏松则加快出现。维生素C是骨基质羟脯氨酸合成中不可缺少的,能保持骨基质的正常生长和维持骨细胞产生足量的碱性磷酸酶,如缺乏维生素C则可使骨基质合成减少。 3.废用因素 肌肉对骨组织产生机械力的影响,肌肉发达骨骼强壮,则骨密度值高。由于老年人活动减少,使肌肉强度减弱、机械刺激少、骨量减少,同时肌肉强度的减弱和协调障碍使老年人较易摔跤,伴有骨量减少时则易发生骨折。老年人患有脑卒中等疾病后长期卧床不活动,因废用因素导致骨量丢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4.药物及疾病 抗惊厥药,引起治疗相关的维生素D缺乏,以及肠道钙的吸收障碍,并且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过度使用包括铝制剂在内的制酸剂,能抑制磷酸盐的吸收以及导致骨矿物质的分解。糖皮质激素能直接抑制骨形成,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继发甲状旁腺功能障碍,以及性激素的产生。长期使用肝素会出现骨质疏松,具体机制未明。化疗药,如环孢素A,已证明能增加啮齿类动物的骨更新。肿瘤,尤其是多发性骨髓瘤的肿瘤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激活破骨细胞,以及儿童或青少年的白血病和淋巴瘤,后者的骨质疏松常是局限性的。胃肠道疾病,例如炎性肠病导致吸收不良和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导致快速的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