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两汉乐府诗

20两汉乐府诗
20两汉乐府诗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

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歌是继以四言为主的《诗经》、骚体为主的《楚辞》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

乐府是秦代设置的政府机构,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可见它是执掌音乐的部门。西汉设立的乐府职能是管理音乐、舞蹈、杂戏等工作[1],负责朝廷典礼时歌舞音乐杂戏的编集、排演和演出工作。乐府所用的乐章一部分是帝王后妃以及文人所作,如汉高祖的《大风歌》,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17章[2],还有武帝时文人所作《郊祀歌》19章等,很大一部分是采自民间,《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3]。”《汉书·艺文志》也载:“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4]。”这些记载说明乐府除负责组织文人制作歌诗,采集各地民谣加工制作成供朝廷宴飨、朝会、祭祀等各种礼仪活动所用的音乐外,还通过“采风观政”、“观风俗、知薄厚”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情绪,修正统治政策的得失。

西汉乐府自武帝始规模日益庞大,空前繁盛。虽经汉宣帝、元帝两度下令裁减乐府人员[5],但至成帝末年人员最多时仍达八百多人[6]。汉哀帝登基之初,改革朝政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罢去乐府机构[7]。东汉虽然没有乐府名称的音乐机构,搜集和制作演唱歌诗由黄门鼓吹署负责[8],但人们习惯上仍沿用乐府旧名称之,其采集的歌诗仍被后人称之为乐府。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题写作的诗也称为“乐府”。唐代的“新乐府”具有乐府诗的某些特点,但不用旧乐府题而自创新题。宋元以后又将乐府作为词、曲的别称。我们所说汉乐府诗常指采自民间的乐府民歌。

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汉乐府诗现存四十余首,主要分布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中。大多数乐府诗都是东汉的民歌。

第二节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乐府诗的产生用“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来概括,指出了汉代乐府诗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的特点。汉乐府诗是汉代社会历史的真实反映。

一、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

《汉书·食货志》记载了汉代下层人民贫困无助,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事实:“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乐府诗中的一些诗正与这些史实相映照。《妇病行》中那个连年累岁卧病的贫妇行将告别人生时最不放心是身后孩子无依无靠,嘱托丈夫:“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孤且寒。有过慎莫笪笞。”然其担心却成现实,家中孩子“抱时无衣,襦复无里,”丈夫只好“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去沿街乞讨,归家“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丈夫无可奈何,无路可走“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令人不忍卒睹。《孤儿行》中的孤儿“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将他视同奴婢,令其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头多虮虱,面目多尘,”还“不敢自言苦”。兄嫂命其冬天行汲“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夏日收瓜,“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孤儿无告,只得“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反映

了封建剥削奴役关系也渗透到家庭伦理中来。封建的官僚统治更是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平陵东》中的义公,被官吏逮至大堂下,要他“交钱百万两走马”,因“顾见追吏心中恻,”只好“归告我家卖黄犊。”人民不堪忍受非人的生活境况和残酷的欺压,不得不铤而走险。《东门行》中的汉子,想追随造反的队伍,但转念家人,又回家来,看到的却是“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面对家徒四壁、坐以待毙的现实,随即想到“白发时下难久居”,于是不顾妻子牵衣啼劝,义无反顾地“拔剑东门去,”走上反抗的道路。

二、丑恶腐朽的揭露讽刺

一边是人民在生死线上痛苦挣扎、呻吟呼号,一边却是权贵富豪的骄奢淫逸、腐朽丑恶。在汉乐府诗中,两种人的生活形成了尖锐的对比。《鸡鸣》、《相逢行》、《狭斜行》等诗铺排了权贵们的糜烂的生活。“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相逢行》)富丽堂皇、灯红酒绿、左拥右抱,一幅贵族豪绅淫乐图。“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鸡鸣》)“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长安有狭斜行》)高官显宦,高头大马,衣冠楚楚,一幅纨绔膏梁出行图。“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贷。”(《鸣鸣》)作者警告他们不要任意胡为,以身试法。依仗权势富贵对民女侵犯骚扰正是这些人常干的勾当。《陌上桑》一诗中的五马太守,因见采桑女罗敷美貌,欲将其占为己有,罗敷巧妙机智地夸说自己夫婿的才华、相貌、官位、风度,让太守自惭形秽才保护了自己。《羽林郎》的那位“依倚将军势”的霍家奴,对当垆卖酒的胡女死缠硬磨百般调戏,“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裙。”但被酒家女坚辞拒绝:“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这两首诗对坚贞美丽的秦罗敷和酒家胡进行了赞扬,鞭笞了权贵好色之徒。

三、战争徭役的凄惨控拆

汉代虽号治平强盛之朝,然开拓疆土的战争,抗击匈奴的战争,镇压反抗的战争连绵不断,无论是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滥肆征伐,还是反抗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只有家破人亡,生灵涂炭,《战城南》真实描绘了大战后“野死不葬乌可食”,死尸横野,乌鸦任意啄食,“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的凄惨悲凉的场面。作者只得求乌鸦在啄吃尸体前替死者哀嚎几声,为之送葬,也对战争造成“朝行出攻,暮不夜归”的戮杀生命的残酷进行了诅咒。比起战死疆场的人,《十五从军征》中的那位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老士兵还算是幸运的,然而迎接他的却是“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一片废墟。自己仍是年迈无依,孑然一身。这诗控诉了征役不仅给士兵本身带来伤害,而且还殃及家人。此外《古歌》写道:“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是一位在北方服役的人抒写乡愁的诗,思乡之情,使得他坐立不安,难言之愁好象车轮在心上回环围绕辗来复去。征役给人们心灵上的痛楚是难以言尽的。

四、婚姻恋爱的不幸哀唱

乐府诗的恋爱婚姻诗与《诗经》一样,多数为女性作者,但却缺少《诗经》中的恋爱欢歌,大多数是由爱至恨的哀唱。《上邪》是中国爱情诗歌中的一朵奇葩。“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细嚼语气,这是女子被人误解后的自誓之词,作者指老天为证,一气排列五件自然界绝无可能产生的现象来以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虽对爱人情真意挚,但仍可读出誓言后面恋爱关系中的裂痕。《有所思》中女主人对其爱人一往情深,精心准备了信物,“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然当听说对方有二心时,由爱生恨,将礼物“拉杂摧烧之”,还不解恨,更要“当风扬其灰”。《白头吟》中的女主人虽然心志高洁,忠于爱情,“皑如

山上雪,皎若云间月[9]”,但其只重钱刀不重爱情的爱人仍然三心二意,所以她在与之“相决绝”,指责他“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的同时,又发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心灵的呼唤。《上山采蘼芜》是一位弃妇与故夫偶遇时的对话,构思奇特,不是正面写弃妇的无辜与哀怨,而是从故夫言中说出两次娶妇的对比和体会,写出了前妻的勤劳、善良、无辜,颇有喜剧色彩,但笑中有泪,在弃妇平淡的问话中透示着心中的怨恨与不平。1765字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所揭示的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并非来自男性的二三其德,而是封建家长制。庐江小吏焦仲卿与妻刘兰芝两情弥笃,然焦母不喜儿媳,苛刻挑剔。焦难违母意,要刘暂回娘家,与刘盟誓决不相负,相机再娶。兰芝归家后,其兄嫂逼其嫁给太守,兰芝不屈投水而亡,仲卿闻之亦自缢。作者不是从兰芝的角度来诉说不幸,而是从第三人称角度详细完整地叙述了这个婚姻悲剧,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不仅给女性带来不幸,而且也使男性成为受害者,扼杀了真情,吞噬了生命。有力地控拆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第三节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特点

汉乐府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并在诗歌叙事艺术上进行了新的创造。汉乐府诗中的叙事诗,特别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汉乐府叙事诗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的短篇叙事诗则注意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断和画面突出矛盾,并注意提炼具有个性的语言和行动等细节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叙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爱情悲剧的整个过程。通过“辞归”、“送别”、“逼婚”、“殉情”四个情节的设置,展现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又以刘、焦夫妇关系线索与刘兰芝与焦母、刘兄关系线索双线并进,将矛盾不断推向前进。人物的形象和思想也不断地丰富和深化。《陌上桑》、《羽林郎》等诗则将秦罗敷机智巧妙地戏弄五马太守的骚扰,胡姬严辞拒绝了羽林郎的调戏的整个故事过程叙述出来。《孤儿行》则选取了孤儿腊月行贾归来,“头多虮虱,面目多尘”,还未洗理自己,“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差使孤儿干活;孤儿汲水归来,“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孤儿收瓜,瓜车翻覆,无人帮助却有人抢瓜吃,孤儿求吃瓜者留下瓜蒂等三个生活片断揭示了孤儿过着非人般地生活。《东门行》则象一出场景设在家中的独幕剧,选取了男主人出去造反后有所顾忌,再次回来的片断,集中表现了他还顾家中境况,思前想后,终于不顾妻子的拦阻,拔剑而去的思想斗争过程。《十五从军征》也是选取了老兵问道、做饭、泪眼东望三个片断,将老兵回家经过及见到的凄惨景象与心理感受表现得非常充分。细节描写在汉乐府叙事诗中比比皆是。《孤儿行》中孤儿哀告抢瓜者:“愿还我蒂,兄与嫂严。”表现了孤儿的无助与心中恐惧。《东门行》中男主人“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个性化语言表现了他毅然决然去造反的态度。《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三种人的带有喜剧色彩的动作细节,以形写神,展现了不同年龄个性的人见到美女后的心理特征,也从侧面写了罗敷的美丽。《艳歌行》中选取女主人为游子补衣,却遭到男主人的猜疑,“斜柯西北眄”的细节,更突出了在外受委屈,不如回家好的游子思乡的主题。

汉乐府叙事诗塑造人物形象注重通过人物言行举止,心理描写,以及眼中景物描写等手段,展现人物的思想斗争和心路历程。《东门行》就通过男主人的目中所见,言行举止,展现他的内心矛盾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内心矛盾使他对造反犹豫再三,又回家来,而家中一贫如洗的现状,让他“怅欲悲”,想到时不我待,“白发时下难久居”,思想斗争的结果,使之不顾妻子哭阻,又拔剑而去。《孤儿行》中孤儿行贾刚归却被差使上下奔走,

“孤儿泪下如雨”,汲水去“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这些苦楚,使孤儿由伤心到失望,想到“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产生生不如死的想法。《十五从军征》中我们也感受到老兵由希望到孤独、失望的心路历程。《有所思》中初叙女主人公对所爱一往情深,转写闻情人变心后的愤怒,愤怒之后,想到如何面对兄嫂的质问,又陷入欲断难断的担心中。正如清沈德潜所评说的那样“怨而怒矣。然怒之切,正望之深,末段余情无尽。”(《古诗源》卷三)《白头吟》截取女主人闻爱人负心后,与之决绝的片断,显然这时女主人的心态已由闻变的愤怒而走向冷静,“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她有礼而态度坚决地与旧情一刀两断,“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她徘徊在沟边,想到过去的情分,现已如同沟水各自奔流,而再度出嫁,不免又有些伤感,“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但愿嫁一个一心爱自己的人,与之白头偕老,共浴爱河,展现了女主人与往事告别到向往未来的思想过程。

汉乐府叙事诗善于用铺陈夸饰来描写人物、场景,烘托渲染气氛。《陌上桑》中罗敷的美艳正是通过铺陈和夸饰结合的方法来完成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为了将罗敷写得尽善尽美,不仅写其打扮服饰,而且连她的劳动工具也极尽华美之能事。唯此仍嫌不够,再铺排写三种人对罗敷美貌的倾倒痴迷状态,从侧面衬托渲染了罗敷的美丽,浓墨重彩,富丽眩目。罗敷面对太守的调戏,极力夸说自己的夫婿,也采用了与铺陈相结合的手法,从才能、地位、容貌、风度等方面铺陈夸饰了其夫装扮之华贵,相貌之英俊,风度之翩翩,才能之出众,升迁之顺达,使太守相形见绌,也渲染了一种喜剧的气氛。《羽林郎》中写胡姬外貌也采用了铺陈夸饰的手法,“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着重写其服装、头饰和发型,由此突出其胡人身份,将一个服饰飘逸,双鬟窈窕,明媚动人的小胡女呈现在我们眼前。《相逢行》、《狭斜行》、《鸡呜》三首诗,同出一炉,极力铺陈夸饰权贵之家的富贵荣华,气派声势。《相逢行》首言其家的声名显赫,人无不知,次言其豪宅富丽堂皇,中有美酒佳酿,美姬妖倡,庭园华灯煌煌,鸳鸯对对,鹤鸣西厢,子弟高官显要、门庭生光。最后铺陈其悠闲的生活画面,“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贵妇或织锦,或鼓瑟,老翁则调琴安坐,颐养天年。一派富贵闲适的风光。对这种腐朽淫乐的生活大加张扬实含奚落。

第四节七言诗的初起与文人五言诗

受《诗经》的影响,汉初一些诗人仍习作四言诗,“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文心雕龙·明诗》)韦孟的《讽谏诗》、《在邹诗》从内容到语言形式模仿《诗经》中的《雅》《颂》之诗,没有创新之意。

楚汉相争,中原逐鹿,楚歌也流行至中原和汉代长安宫中。项羽留下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慷慨悲壮。四面楚歌的悲剧也说明了楚歌在当时的盛行。汉高祖刘邦虽为胜者,但其《大风歌》在昂扬的气势下又内含担忧:“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透露着作为王者的思考和成熟。汉武帝的楚歌《秋风辞》在悲秋惜时的情调中明显可见宋玉《九辩》的影响。

七言成句已见于《诗经》与《楚辞》中。荀子《成相篇》也模仿民歌形式以七言为主:“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其中七言句形成了前四后三的格式。汉代文人制作的七言诗片断,现存最早的当是汉武帝时司马相如等人作的《郊祀歌》中的部分篇章,如《景星》中“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半年四时荣。”是典型的七言句式。西汉成帝时的《上郡吏民为冯

氏兄弟歌》是一首较完整的七言歌谣:“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汉书·冯野王传》)从其歌中多用历史典故来看,应是吏民中文人所作。另据《东方朔别传》载汉武帝元封三年与大臣联句的《柏梁台诗》是一篇完整的七言诗,但其真伪仍存疑问[10]。

五言诗的章节最早出现于《诗经·大雅·绵》第九章,六句皆五言。比较完整的最早的五言诗是《史记·项羽本纪》唐张守节《正义》所引《楚汉春秋》中虞姬和项王《垓下歌》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前人以为它与项羽《垓下歌》文体不同而对之怀疑。那么《汉书·外戚传》所引高祖姬戚夫人所作《舂歌》当为汉代现存最早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此外还有《汉书·外戚传》记载的武帝时李延年的《李夫人诗》,比较可信。而传为文、景时代的枚乘诗,武帝时代的苏武、李陵诗,成帝时代班婕妤失宠后所作怨诗等皆被疑作后人依托或伪作[11],然其艺术上却相当完美。汉乐府诗中也有些相当成熟完整的五言诗。

文人所作诗歌到东汉进入了发展繁荣的时期。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咏史》是咏西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与班固所载于《汉书·刑法志》中缇萦事相为表里,也是较早的文人咏史诗,然其叙事平实,主旨在宣扬孝道,乃用史家笔法写诗,因而被人称为“质木无文”(钟嵘《诗品序》)。

张衡也是东汉着力于诗歌创作的文坛主将。他所创作的《同声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所作直接描写男女性爱的五言诗。这是一首拟妇诗,诗以新婚女子口吻写出了新婚夫妻床笫之欢和自己的心理感受。想象奇特,比喻形象而又情深意浓。如写“情好新交接”,用“恐栗若探汤”作比,将女子初试云雨的又惊又喜,欲尝又止的心理刻画得非常传神,再如“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四句,写自己对丈夫全身心的关爱,比喻切近,宛转动人。诗的最后写出了女子展示自己圣洁的玉体时那种自恋和自赏的心理。

张衡的《四愁诗》是脱胎于骚体的七言诗,全诗共四章,第一章云: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其余三章将太山改为桂林、汉阳、雁门,按东、南、西、北顺序思恋寻找心爱之美人,却终因山高水阻,思远莫致,难以报答美人之厚爱,因此黯然神伤。诗中显然有所寄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蒹葭》的主旨、汉赋铺饰和楚辞“美人香草”比兴之影响。诗中虽然写了“涕沾翰”“怀忧心烦劳”等表达情感的语句,且重章叠句反复铺陈,但总觉造作,不够真挚自然,在立意、造境以及情感表达上终比《蒹葭》稍逊一筹。

秦嘉、徐淑夫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对诗文伉俪。秦嘉,字士会。陇西人,桓帝时为郡上计吏,后入京为黄门郎,病卒于津乡亭。桓帝间,秦嘉为郡上计吏赴洛阳时,其妻徐淑病居母家,未及面别,相互以诗文酬答,以通款曲。秦病故后,徐淑也哀痛而卒。秦嘉有五言《赠妇诗》三首,自序云:“嘉为郡上掾,其妻徐淑,寝疾还家。不获面别,赠诗云尔。”徐淑亦有一首《答夫诗》,夫妻互赠诗篇,文辞凄婉,情深意长,成为文坛传颂的佳话。《赠妇诗》第三首如下: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

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

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可耀首,明镜可鉴形。

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行将登途的躁动不安,无人话别的怅然若失,对妻子的无尽思念,对妻子病情的殷殷牵挂,使其万恨交集,愈觉形单影只,徘徊室中,起坐不宁。赠物寄情,想见妻子插钗鉴镜,容光焕发的姿形,充满对妻子病愈康复的希冀,诗作感情细腻而真挚,是爱情诗的优秀作品。

东汉末年,时逢桓、灵乱世,正直文人也多遭不幸,颂声不作,刺音不绝。代表作家有郦炎、赵壹、蔡邕等。郦炎(150~177)字文胜,范阳人。有文才,解音律,善辩论。灵帝时,州郡辟用,辞不就。后风病发作,妻始产而惊死,妻家讼之,熹平六年二十八岁时死于狱中。郦炎现存五言《见志诗》二首,抒发了“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的远大抱负以及“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的深沉感慨。诗歌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遭受压抑的不甘之心。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后附《秦客诗》和《鲁生歌》二首五言诗,用秦客与鲁生对答的形式和对比的手法揭露了“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秦客诗》)的现实,奸佞小人靠贿赂谄媚竟登堂入室,而正直之士文籍满腹却门边而立。更可悲的是“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鲁生歌》),芸芸众生执迷不悟,也是造成这种是非曲直颠倒的因素之一。蔡邕的《翠鸟诗》用寓言的形式写刚逃离猎人网罗惊魂未定的翠鸟来到若榴树下修整羽毛,抚慰心灵的情形。尽管若榴树“绿叶含丹荣”,是一个很好的栖身处,翠鸟在这里振翼修形、引颈回盼,但仍对网罟心有余悸,它“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感激保护者的庇护,再也不敢离开若榴树振翅高飞了。写出了东汉文人遭受政治迫害,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无所依傍,丧失文人的独立性,只求全身避害的可怜可悲的境遇。

第五节《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最早著录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二十九“杂诗”类,因作者失传,亦非一人一时之作,所以《文选》总题为“古诗”。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古诗十九诗》产生的时代大约在东汉末[12]。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其中思妇词不可能是本人所作,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13]。”《古诗十九首》凝聚了那一代文士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探求。《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一些青壮年的游子,他们诗中的“坟茔”意象使他们从别人的死亡看到了人生的归宿和死神的狞笑:“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驱车上东门》)。“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已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与“陵上柏”、“涧中石”相比,那陵下人的生命以及正活着人的生命真如天地间的过客一样匆匆而过,更何况“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人死后不会留下任何永远的痕迹。因而在《古诗十九首》中人生短促,人生如寄的感受尤为强烈:“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驱车上东门》);“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他们对自然界的风物变化和时序的变迁以及自己心理的衰老尤为敏感:“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明月皎夜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

行重行行》)。他们想要减少黑夜的时间以延长生命的时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他们看到了人生的终极,以死观生,感悟生命,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注人生的命运和道路。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有的从凋敝的乡村来到繁华的都市,有的从社会下层欲进身到社会上层,有的从亲人相聚到离乡背井,有的仕途失意心曲难申。各人境况不同对人生的价值意义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人生抉择也不同。主张谋取权势,捷足先登,占据险要者有之,“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今日良宴会》)向往立身扬名以求流芳百世者有之,“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享受美酒佳酿、华衣鲜服、醉生梦死者有之,“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追求佳音美女,满足声色之好者有之,“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东城高且长》)。更多的则是厌倦天涯孤客,四处飘零的生活,祈求家室团聚,夫妻恩爱,平安度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冉冉孤生竹》)。“思还故闾里,欲归道无因”(《去者日以疏》)。在人生道路上他们更需要别人的理解和相知:“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在本已短暂的人生中,如果再失去亲情和友情的慰藉,那么人生将黯然失色。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的成熟之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梁刘勰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赞赏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上)给予很高的评价。《古诗十九首》善于用叙述、描写、议论方法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气氛,将此种外化了的内心体验蓄势蕴藉,然后一发感慨,水到渠成,令读者亦发同感,惊心动魄。请看《驱车上东门》一诗: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车”二句引领读者同载共观,累累坟茔,历历在目,触人感发。描写萧萧白杨,列列松柏,令人不寒而栗愈添阴森气氛,“下有”四句想象黄泉长眠不醒之人孤冷凄清的情景,以喻生命一去永不复返。“浩浩”二句承上启下由阴转阳,由生命的逝去议论岁月之无穷,人命之短促。“人生”四句强调生死更迭,代代相送,无人能免,乃不可抗拒之规律。“服食”二句言希冀长生之术,反而短寿,亦谓永生之不可能。“不如”二句一发慨叹,既然人死无免,不如醉生梦死,行乐及时吧,情绪颓废低迷,一落千丈。清人方东树指出其宛转蓄势的过程曰:“此诗意激于内,而气奋于外,一气喷薄而下,前八句夹叙,夹写,夹议,言死者。‘浩浩’以下十句,言今生人。凡四转,每转愈妙,结出归宿。”(《昭味詹言》卷一)《去者日以疏》、《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西北有高楼》、《今日良宴会》、《行行重行行》等都善于营造气氛,蓄势蕴藉,渲染和衬托了作者的主观心情。清人陈祚明认为“《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十九首》善言情,惟是不使情为径直之物,而必取其宛曲者以写之,故言不尽而情则无不尽。”(《采菽堂古诗选》卷三)道出了《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善写人之共性的情感和以宛转蓄势之法抒写之,以调动读者同感。方东树形象地将这种营造氛围,蓄势宛转的写法描绘为“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如百尺游丝宛转;如落花回风,将飞更舞,终不遽

落;如庆云在霄,舒展不定。”(《昭昧詹言》卷一)道出了它用笔的特征。

《古诗十九首》成功地借鉴了《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前人的艺术创作经验,巧用比兴,化用典故成语,语言自然流畅。它取景多用秋冬之景、月夜之景、荒凉萧索之景,色块灰暗冷淡,与其迷惘苦闷失意惆怅的感受和谐一致。《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影响了建安诗人、阮籍、陆机、陶渊明等人的创作。

[注释]:

[1]乐府除管理音乐外,还管理着舞蹈、诸戏的工作。《汉书·霍光金曰磾传》:“大行在前殿,发乐府乐器,引内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40页)唐颜师古注曰:“俳优,谐戏也。倡,乐人也。”(同上,第2943页)《汉书·循吏传》:“又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及宫馆兵弩什器减过泰半。”(同上,第3642页)贾谊《新书·匈奴》:“降者之杰也,若使者至也,上必使人有所召客焉。……令妇人傅白墨黑,绣衣而侍其堂者二三十人,或薄或掩,为其胡戏以相饭。上使乐府幸假之但乐,吹箫鼓鞀,倒挈面者更进,舞者、蹈者时作,少间击鼓,舞共偶人。”《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71页。

[2]《史记》卷二十四《乐书》:“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司马贞《索隐》:“按:过沛诗,即《大风歌》也。……侯,语辞也。《诗》曰‘侯其祎而’者是也。兮,亦语辞也。沛诗有三‘兮’,故云三侯也。”(《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1177页)《汉书·礼乐志》:“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3页。

[3]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1045页。

[4]同上,1756页。

[5]《汉书》卷八《宣帝纪》:“四年春正月,诏曰:‘盖闻农者兴德之本也,今岁不登,已遣使者振贷困乏。其令太官损膳省宰,乐府减乐人,使归就农业。’”(《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245页。)《汉书》卷九《元帝纪》:“初元元年……六月,以民疾疫,令大官损膳,减乐府员,省苑马,以振困乏。”《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280页。

[6]据《汉书·礼乐志》载是时汉哀帝即位欲罢乐府官,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称乐府人员“大凡八百二十九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1074页。

[7]《汉书》卷十一,《哀帝纪》:“绥和二年……六月,诏曰:‘郑声淫而乱乐,圣王所放,其罢乐府。’”《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335页。

[8]杜佑《通典》卷二十五:“后汉有承华令,典黄门鼓吹,属少府。”《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696页。黄门鼓吹署负责宴乐群臣音乐。蔡邕《戍边上章·乐意》:“汉乐四品。……三曰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诗所谓‘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者也。”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华书局1987年版859页。另外还负责招待外宾音乐。《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顺帝永和元年,其王(夫馀王)来朝京师,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后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2812页。

[9]此句有两解,一云“开头二句是比喻,言‘君有两意’这件事已如雪如月,明明白白,无可隐瞒了。或以雪月比自己的纯洁来和对方比照,也可以通。”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本文取第二解。

[10]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一据其注中人名官名与武帝时不符,断为后人所托。今人逯钦立不同意顾说云:“然考《汉书·武帝纪》,于建元六年即出大司农一官名,与此抵牾相同。吾人如信班书,不得独疑此诗,且此诗出《东方朔别传》,此《别传》即《班书·朔传》所本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9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详见曹道衡《“苏李诗”和五言文人诗的起源》,《文史知识》1988年第2期8~12页。

[12]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自梁以后,众说纷纭。刘勰认为:“《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枚乘)。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文心雕龙·明诗》)《玉台新咏》将《行行重行行》等八首题为枚乘杂诗。《文选·杂诗上》“古诗一十九首”题下,唐李善注云:“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诗云‘驱马上东门’,又云‘游戏宛与珞’,此则辞兼东都,非尽是乘,明矣。”

[1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第18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

论汉乐府诗歌

一、汉乐府的发展 汉乐府,是设立于两汉之际的音乐机构——乐府机关搜集、保存,因而流传的民间歌谣。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是“始立乐府”的人。乐府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定制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这个机关最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八百余人,其中设立的官吏职位也是各司其职,层级分明。 乐府的设立并不是统治者的一时兴起,而是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班固的《两都赋序》这样写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结合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长达六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此时的汉武帝,在国力渐强,开疆辟土的同时,也让中国文化与西北外族有了进一步的交流,西北外邦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入了中国,这些音乐,形式新颖独特,得到了统治阶层和王公贵族的热烈欢迎。而另一方面,汉武帝推崇儒术,以森严的等级观念进一步巩固统治,“礼乐制度”具有其需求必然性。乐府便在统治需求和物质基础的双重支持下,诞生了。 《汉书·礼乐志》中有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由此我们可知,汉乐府诗便是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叙事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闪耀的明珠。武帝通过设立乐府,得以“兴乐教”、“观风俗”,时至今日的我们,通过汉乐府,也可以还原出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和当时社会的风貌。 然而,乐府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汉哀帝“罢乐府”使乐府民歌有所失散,而到了魏晋,乐府机关虽然没有被废除,却没有了采诗的制度,只沿袭了已有的乐府歌辞,乐府诗的创作和搜集收到了阻碍,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使已有的两汉民歌诗辞得以推广和传播。 南朝是新声杂曲大量产生的时代,细读歌辞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代歌辞的搜集仅限于城市,而内容又无外乎是恋情,其规模和内容的丰富性都是不能和汉朝的采诗相提并论的。 综上所述,汉乐府诗的主要搜集和保存,是依靠政府的乐府机关,然而,传唱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则得力于民间歌人和百姓的口头传唱。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汉乐府两首

汉乐府两首 18、汉乐府二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乐府”的知识,学习汉乐府民歌的特色。2、过程和方法:通过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来鉴赏诗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2.诗歌中的想象三、教学难点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本课时学习《上邪》。二、关于汉乐府: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三、识记生字词上邪yé 无绝衰shuāi 夏雨yù雪四、诵读课文:听录音,诵读,要求能当堂背诵。五、解读课题:《上邪》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歌,是一首感情真挚而热烈的爱情诗。诗中描述一位女子对天发誓,永远忠于爱情。全诗3 2020-02-02 18、汉乐府二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乐府”的知识,学习汉乐府民歌的特色。2、过程和方法:通过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来鉴赏诗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2.诗歌中的想象三、教学难点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2.7诗三首第一课时

2.7诗三首创新教案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汉乐府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历年真题

汉乐府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一、单项选择题 06.4 12.最早收录“古诗十九首”的总集是() A.《玉台新咏》B.《文选》 C.《乐府诗集》D.《古诗纪》 07.4 20.《乐府诗集》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类别是()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09.4 7.最早录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的著作是() A.《后汉书》 B.《乐府诗集》 C.《文选》 D.《汉书》 8.下列作品属汉乐府民歌的是() A.《涉江采芙蓉》 B.《上山采蘼芜》 C.《陇头流水歌》 D.《子夜四时歌》 9.下列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 A.《枯木期填海》 B.《驱车上东门》 C.《北方有佳人》 D.《艳歌何尝行》 10.4 14.“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评价的是() A.《国风》B.《九章》 C.汉乐府民歌D.《古诗十九首》 11.4 13.从现存资料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 ) A.应亨 B.蔡邕 C.夏侯宽 D.郭茂倩 14.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 A.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B.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C.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二、多项选择题

05.4 33.下列关于五言诗起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西汉中期的“苏李诗”,是五言诗形成的标志 B.先秦时期的五言民谣,是五言诗形成的标志 C.东汉前朝的文人五言诗,是五言诗形成的标志 D.五言诗的形成,经过了长期的孕育 E.王言诗的形成,是文人创作的结果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40.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05.4 41.简述《古诗十九首》的情思内涵。05.4 41.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1.4 五、论述题 08.4 44.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唱出了人民的心声,也具备民歌的鲜明色彩。试以《东门行》、《艳歌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鸡鸣》、《有所思》、《上邪》、《陌上桑》等名篇为例,具体论说汉乐府民歌在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方面的特色。 10.4 44.试以《行行重行行》、《回车驾言迈》、《迢迢牵牛星》为例,论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浅谈汉乐府民歌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

浅谈汉乐府民歌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 摘的要:汉乐府民歌中涉及女性爱情婚姻的诗作较多,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汉代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状况,她们或大胆冲破束缚,追求爱情;或情感真挚,缠绵相思;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或柔韧坚强、忠贞不渝,体现了汉代女性健康向上的爱情价值观,并揭示了造成她们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汉乐府女性爱情婚姻 汉乐府民歌是继诗、骚之后我国古代文苑中的又一奇葩,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爱憎情感。现存的40余首汉乐府民歌,其中涉及女性爱情婚姻的 诗作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许多篇目脍炙人口,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定型期,也是封建礼教日益形成的时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假借“天意”将所谓的神权、君权、夫权绝对化和神圣化,明确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念。那些专为女性而设,用以维护男权的清规戒律,如“三从”、“四德”、“七去”等相继出台,女教也逐渐形成系统化理论,并在现实生活中日趋发挥作用,逐渐成为女性爱情与婚姻的束缚。在这种环境中,女性的婚恋观各不相同,有的敢于冲破束缚、追求婚恋自由;有的敢爱敢恨、

果断决绝;有的勇于抗争,坚贞不屈;也有的逆来顺受、悲悯哀怨;她们的形象,有的天真烂漫,有的柔韧坚强,有的泼辣洒脱,有的略显懦弱。本文试图从四方面来浅议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她们的爱情与婚姻观念。 一、纯真少女,忠贞热烈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汉乐府民歌中,不乏歌颂美好爱情的篇章,塑造了一些渴望美好爱情并勇于追求的女性形象。汉代,尽管一些封建纲常不断出台,但与明清相比,其对女性的束缚仍然相对宽松。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女性尤其是少女,对爱情的表达一般都较坦率直露、大胆泼辣。例如《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位痴情女的自誓之词,其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连用五件千载难逢、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坦率真诚,热情奔放,犹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表现了汉代女性追求爱情专一、坚贞执著的价值观。 汉乐府中也有表现爱情委婉含蓄的,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从表面看,这是一首采莲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至于《诗经》民歌中的作品,则很少有可以被正经地称为叙事诗的。一些有一定叙事内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只有《氓》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的叙事诗。但叙事中,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观的叙述来表达主观的感情。所以我们说叙事诗在《诗经》民歌中还处在萌芽状态。如果说《诗经》民歌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成熟,那么,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就是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中虽也有抒情诗,像《悲歌》、《古歌》、《白头吟》等,但占突出地位的还是叙事诗。 汉乐府本是“缘事而发”,因此,作品中多叙事。一般来说,叙事的情况可分两类,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场面叙事,另一个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前者可以《上山采蘼芜》为代表,后者则可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叙述得比较详细,情节比较完整。《上山采蘼芜》写的是“故人”在上山采蘼芜归来时与“故夫”相遇时一番问答。但却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言语。情节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鲜明的,表现了叙事的高度技巧。至于《孔雀东南飞》,篇幅之长,叙事之纷繁,人物之众多都是古代叙事诗中无可比拟的。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正是肯定了它作为叙事诗的成就。作为叙事的基本方式,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不用或少用作者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多用故事中的人物的说话、对话来开展故事情节。《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

汉乐府诗集卷一

卷一·郊庙歌辞一 卷一 郊庙歌辞一 《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明其有损益。然自黄帝已后,至於三代,千有馀年,而其礼乐之备,可以考而知者,唯周而也已。《周颂·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之乐歌也,《清庙》,祀太庙之乐歌也,《我将》,祀明堂之乐歌也,《载芟》《良耜》,藉田社稷之乐歌也。然则祭乐之有歌,其来尚矣。两汉已后,世有制作。其所以用於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者,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亦各因其功业治乱之所起,而本其风俗之所由。武帝时,诏司马相如等造《郊祀歌》诗十九章,五郊互奏之。又作《安世歌》诗十七章,荐之宗庙。至明帝,乃分乐为四品:一曰《大予乐》,典郊庙上陵之乐。郊乐者,《易》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宗庙乐者,《虞书》所谓“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也。二曰雅颂乐,典六宗社稷之乐。社稷乐者,《诗》所谓“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礼记》曰“乐施於金石,越於音声,用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是也。永平三年,东平王苍造光武庙登歌一章,称述功德,而郊祀同用汉歌。魏歌辞不见,疑亦用汉辞也。武帝始命杜夔创定雅乐。时有邓静、尹商,善训雅歌,歌师尹胡能习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领之。魏复先代古乐,自夔始也。晋武受命,百度草创。泰始二年,诏郊庙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使傅玄改其乐章而已。永嘉之乱,旧典不存。贺循为太常,始有登歌之乐。明帝太宁末,又诏阮孚增益之。至孝武太元之世,郊祀遂不设乐。宋文帝元嘉中,南郊始设登歌,庙舞犹阙。乃诏颜延之造天地郊登歌三篇,大抵依仿晋曲,是则宋初又仍晋也。南齐、梁、陈,初皆沿袭,后更创制,以为一代之典。元魏、宇文继有朔漠,宣武已后,雅好胡曲,郊庙之乐,徒有其名。隋文平陈,始获江左旧乐。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调,宾祭用之。唐高祖受禅,未遑改造,乐府尚用前世旧文。武德九年,乃命祖孝孙修定雅乐,而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杂胡戎之伎。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唐乐,贞观二年奏之。按郊祀明堂,自汉以来,有夕牲、迎神、登歌等曲。宋、齐以后,又加祼地、迎牲、饮福酒。唐则夕牲、祼地不用乐,公卿摄事,又去饮福之乐。安、史作乱,咸、镐为墟,五代相承,享国不永,制作之事,盖所未暇。朝廷宗庙典章文物,但按故常以为程式云。 汉郊祀歌 【练时日】 练时日,侯有望,爇膋萧,延四方。九重开,灵之斿,垂惠恩,鸿祜休。灵之车,结玄云,驾飞龙,羽旄纷。灵之下,若风马,左仓龙,右白虎。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灵之至,庆阴阴,相放怫,震澹心。灵已坐,五音饬,虞至旦,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

汉乐府诗两首

汉乐府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 2.诗歌中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关于汉乐府(提前引发材料给同学,教师作适当点拨)。 ①提问: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②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浓厚的生活气息;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③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 《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2.同学自读,积累字词。 ①读音。 上邪yé雨雪yù饮yìn马夙sù夕 自媚mèi 遗wèi 烹pēng 调 ②通假字 上邪,“邪”通“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展转,“展”通“辗”。 ③词类活用 夏雨雪“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夙夕“夙夕”名词作状语,早晚。 ④语段积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3.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两首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兴:青青河边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对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借代:遗我双鲤鱼双鲤鱼指代书信。

汉乐府诗的三大种类

汉乐府中有抒情诗与叙事诗,还有寓言诗。抒情诗清新活泼,情韵盎然;叙事诗情节完整,形象生动;寓言诗奇思妙想,寓意深刻。这三类作品,手法各异,各臻其妙,而以叙事诗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诗经》与《楚辞》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诗经》中的一些作品虽然也叙事,但浓郁的抒情气氛,淹没了故事的完整性与情节的连贯性。汉乐府中涌现了一批叙事诗,叙事的艺术技巧十分熟练,标志著中国叙事诗的成熟。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 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被休弃、焦仲卿求情、夫妻告别、兰芝被遣返娘家、县令求婚、太守求婚、被迫改嫁、夫妻诀别、双双殉情,跌宕起伏,波澜横生; 2. 详略有致:如《十五从军征》仅以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两句,交代一个老兵六十五年的经历,然后用十四句的篇幅,详细描写他归家后所看到的凄惨景象; 3. 擅长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在叙事诗中具有重要作用,既可使情节更丰满,又可使人物更生动。如《陌上桑》、《孤儿行》、《艳歌行》中,都有很精彩的细节描写。 汉乐府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坚贞刚烈的刘兰芝、忠厚柔韧的焦仲卿、专断蛮横的焦母、势利的刘兄、荒淫无耻的太守、仗势欺人的贵族奴才、美丽机智的罗敷等等,无不个性鲜明,神情毕肖。这些形象,构成了汉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画廊,展现出当时社会林林总总的众生相,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生活实况。汉乐府善于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和语言,展现他们各自的性格与心态;又擅长运用细节描写、陪衬烘托等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突出。 汉乐府的作者,好像高明的摄影师,善于发现富有价值和诗情画意的生活镜头,并选择最佳的视角,把它们摄取下来,组合成一幅幅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情感的画面。汉乐府来自民间,人民的语言永远是质朴自然、新鲜活泼、无比丰富的,这是汉乐府得天独厚的语言宝库。汉乐府叙事,语言极洗炼,如《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仅仅十二个字就写出一个男子铤而走险的过程和心态。汉乐府的描写,极富感情色彩,如《孔

浅析汉乐府民歌

浅析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摘要: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本诗写一个采桑女子斥责“使君”调戏的故事,塑造了 勤劳美丽,泼辣坚贞而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揭露了“使君”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和无耻。对于诗歌主人公罗敷的身份,也成为了界内讨论的话题,诗歌中的桑林文学也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 关键词:桑林文学罗敷 一、《陌上桑》中的桑林文学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 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以》中已经很普遍。 可以说,在《诗以》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 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采桑女之夫,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采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允,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 实际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是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但尽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秋胡行》的故事,却也作了重要改变,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转移。秋胡戏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扬儒家道德,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除了拒绝太过的调戏这一表现德性的情节外,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幕。这尽管同《诗经》所写男女相诱相亲之情不同,但两者具有共同的基点:即人类的普遍的爱美之心,和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所以说,罗敷的形象是《诗经》的“桑林”精神与《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结合。 二、秦罗敷身份的猜测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以充满喜剧色彩的情节和结尾,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坚贞机智的秦罗敷形象。但其中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诗歌开场的交代她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华丽无比;按最后一段罗敷的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太守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问题似乎简单,又似乎颇为复杂。 界内有人认为罗敷就是个普通的带有一点美貌的采桑女,也有人认为她是一位贵族女子。 两种观点孰是孰非,迄今为止仍然相持不下。从诗歌艺术性的内在意蕴来考

两汉乐府诗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知识讲解

两汉乐府诗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浅谈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两汉乐府诗从整体上看,不同于辞赋写作,极力描绘京都的繁华,游猎的盛况,对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而是代之人民用歌声抨击社会的黑暗,抗议阶级的压迫,诉说久役的痛苦,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抒发当时人民的愿望追求,表现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一)、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 (二)、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 (三)、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达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四)、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五)、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达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 二、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1、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2、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中接连例举了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3、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艳歌》描绘出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1、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很完整、细致,诗中故事性、戏剧性加强了,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汉乐府《长歌行》原文、译文、赏析

汉乐府《长歌行》原文、译文、赏析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作品简介]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崔”。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译文]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 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

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 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txt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要走好明天的路,必须记住昨天走过的路,思索今天正在走着的路。第四章两汉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歌是继以四言为主的《诗经》、骚体为主的《楚辞》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乐府是秦代设置的政府机构,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可见它是执掌音乐的部门。西汉设立的乐府职能是管理音乐、舞蹈、杂戏等工作[ ],负责朝廷典礼时歌舞音乐杂戏的编集、排演和演出工作。乐府所用的乐章一部分是帝王后妃以及文人所作,如汉高祖的《大风歌》,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17章[ ],还有武帝时文人所作《郊祀歌》19章等,很大一部分是采自民间,《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书?艺文志》也载:“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些记载说明乐府除负责组织文人制作歌诗,采集各地民谣加工制作成供朝廷宴飨、朝会、祭祀等各种礼仪活动所用的音乐外,还通过“采风观政”、“观风俗、知薄厚”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情绪,修正统治政策的得失。 西汉乐府自武帝始规模日益庞大,空前繁盛。虽经汉宣帝、元帝两度下令裁减乐府人员[ ],但至成帝末年人员最多时仍达八百多人[ ]。汉哀帝登基之初,改革朝政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罢去乐府机构[ ]。东汉虽然没有乐府名称的音乐机构,搜集和制作演唱歌诗由黄门鼓吹署负责[ ],但人们习惯上仍沿用乐府旧名称之,其采集的歌诗仍被后人称之为乐府。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题写作的诗也称为“乐府”。唐代的“新乐府”具有乐府诗的某些特点,但不用旧乐府题而自创新题。宋元以后又将乐府作为词、曲的别称。我们所说汉乐府诗常指采自民间的乐府民歌。 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汉乐府诗现存四十余首,主要分布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中。大多数乐府诗都是东汉的民歌。 第二节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乐府诗的产生用“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来概括,指出了汉代乐府诗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的特点。汉乐府诗是汉代社会历史的真实反映。 一、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 《汉书?食货志》记载了汉代下层人民贫困无助,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事实:“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乐府诗中的一些诗正与这些史实相映照。《妇病行》中那个连年累岁卧病的贫妇行将告别人生时最不放心是身后孩子无依无靠,嘱托丈夫:“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孤且寒。有过慎莫笪笞。”然其担心却成现实,家中孩子“抱时无衣,襦复无里,”丈夫只好“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去沿街乞讨,归家“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丈夫无可奈何,无路可走“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令人不忍卒睹。《孤儿行》中的孤儿“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将他视同奴婢,令其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头多虮虱,面目多尘,”还“不敢自言苦”。兄嫂命其冬天行汲“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夏日收瓜,“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孤儿无告,只得“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反映了封建剥削奴役关系也渗透到家庭伦理中来。封建的官僚统治更是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平陵东》中的义公,被官吏逮至大堂下,要他“交钱百万两走马”,因“顾见追吏心中恻,”只好“归告我家卖黄犊。”人民不堪忍受非人的生活境况和残酷的欺压,不得不铤而走险。《东门行》中的汉子,想追随造反的队伍,但转念家人,

高一语文汉乐府诗两首

18.汉乐府诗两首 ◎课前自主 【识记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夏雨.雪()(2)饮.马长城窟行()(3)夙.昔梦见之()(4)入门各自媚.()(5)遗.我双鲤鱼()(6)呼儿烹.鲤鱼()(7)宿.昔()(8)星宿.() 2. 辨析字形 鲤鱼烹饪丘陵江水为竭 俚语享受欺凌昭然若揭 锂电大亨 3.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我欲与君相知 ..; (2)长命.无绝衰; (3).夙昔 ..不可见; ..梦见之; (4).展转 (5)谁肯相为言 ..读素书; ..; (6)长跪 4.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上邪,“邪”通“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展转,“展”通“辗” (2)词类活用 夏雨雪“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夙夕“夙夕”名词作状语,早晚 5.名句诵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6.文学常识 1.关于汉乐府 (1)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的不同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2)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 浓厚的生活气息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3)汉乐府的名篇著作简介 《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课文初探】 1、《上邪》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2、《饮马长城窟行》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分析本文的结构。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两汉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继《诗经》、《楚辞》以后,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一下是对两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一次简单的概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歌作者关注现实、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造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大多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当中的内容包括了对当时社会的苦与乐、爱与恨、生与死的人生态度,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a、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在《东门行》中“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衣裳”,逼得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的道路;《妇病行》写妇病连年累岁,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妇病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痛哭;《孤儿行》写孤儿受到兄嫂的虐待,尝尽人间心酸。这些作品用白描的笔法揭示平民百姓经济上的贫穷,劳作的艰难,并且还通过人物的队会,行动,内心独白,表现他们心灵的痛苦,感情上遭受的煎熬。而《相逢行》、《鸡鸣》、《长安有侠斜行》展示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反应的是富贵子弟的奢侈生活。《相逢行》描写的是一个黄金为门,白玉为堂的富贵家庭的生活。《鸡鸣》和《长安有侠斜行》则对富贵家庭地位进行了大肆渲染,“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展现了一个富贵家庭不只是一人做官,而是兄弟几人同时做官,所任官职也不限制在俸禄为四百石的侍郎,而是高达二千石的大官。一面是饥寒交迫,连自己的妻儿都无法养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群,一面是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富贵人家,两组诗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让读者领略到人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b、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中接连例举了5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有所思》反映的是未婚女子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后由爱变恨的变化和表现。女主人公思念的情人远在大海南,她准备了珍贵的“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想要送给对方。当听到对方有二心,她就依然决定毁掉这份礼物,“拉杂摧烧之”,并且“当风扬其灰”,果断地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女主人公爱得热烈,恨得痛彻,她的选择是痛苦的,同时又斩钉截铁,义无反顾。 c、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薤露》认为人的生命短暂,不如草上的露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