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nhanced Monte Carlo localization algorithm for mobile sensor networks

An enhanced Monte Carlo localization algorithm for mobile sensor networks

An Enhanced Monte Carlo Localization Algorithm for Mobile Sensor Networks

Marcelo H.T.Martin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Tokyo,Japan

Email:martins@mcl.iis.u-tokyo.ac.jp

Kaoru Sezaki

Center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Japan

Email:sezaki@iis.u-tokyo.ac.jp

Abstract—We propose a localization algorithm that tries to improve the Monte Carlo technique for mobile sensor networks by merging different alternatives into the original Monte Carlo algorithm.Our objective is to reduce some of its existing lia-bilities,while guaranteeing a better accuracy,faster localization convergence,and controlled communication overhead.

Keywords—localization;mobility;sensor networks

I.I NTRODUCTION

Location awarene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eature for many 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applications.Due to cost and energy constraints,not all nodes may have localiza-tion hardware(e.g.,GPS receivers).Therefore,localization systems for WSNs usually employ a small set of nodes who are aware of their own coordinates(hereafter called anchors)which will distribute this information to regular nodes in the network,helping them estimate their positions. One example of this type of localization technique is the Monte Carlo Localization(MCL)algorithm,used as the basis of our proposal.Our focus is to estimate the position of nodes with no special ranging hardware inside a network with low-anchor density and unpredictable movement pattern.

II.A LGORITHM O VERVIEW

In the original MCL method for WSNs by Hu et.al[1],the posterior distribution of a non-anchor node’s location estimate at time i consists of a set of N weighted random samples,each representing a possible location.MCL periodically updates this distribution for each node by repeating the prediction and ?ltering steps.It predicts samples’next-step distribution using the node’s maximum velocity to constrain the sampling area. The new sample set contains location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sampling area around every point of the previous sample set.The?ltering phase?lters out impossible samples using lo-cation announcements determining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of one-hop and two-hop anchor neighbors.The?nal location estimate is the average of the sample set elements.

One thing to note is that this technique presents a few shortcomings.It demands a high density of anchor nodes and its sampling technique is considerably slow.The?rst improvement of our work comes from Rudafshani et.al[2]. Their algorithm,called MSL,takes into account not only loca-tion announcements from anchors,but also from non-anchor neighbors.This guarantees a faster localization convergence and is especially useful in the case of low-anchor density, in detriment to higher communication overhead.In order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a location estimate,nodes use only information from those neighbors that have a more accurate estimate of their own locations.Baggio et.al[3]proposes a reduction of the sampling area by using the smallest intersection of squared approximations of the anchors’range. Good samples are drawn more easily and thus faster.This has a positive in?uence on localization accuracy over time.

Our proposal is to merge the main ideas of each related work to generate an improved algorithm.The MCL method is augmented by considering information from anchors and non-anchors.At the same time,a simpli?ed sampling area is built from coordinates of multiple anchors.This information is distributed using a DV-Hop approach with controlled?ooding. We verify the performance of our proposal through simula-tion.For each iteration,we use a simulation area of500×500, with320randomly distributed nodes,anchor density of0.1, and radio range of50units.It can be seen from?gure below that our approach outperforms the original MCL in terms of convergence time and

accuracy.

R EFERENCES

[1]L.Hu and D.Evans,“Localization for mobile sensor networks,”in ACM

MobiCom’04,New York,NY,USA,2004,pp.45–57.

[2]M.Rudafshani and S.Datta,“Localiz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 ACM IPSN’07,2007,pp.51–60.

[3] A.Baggio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bb6445056.html,ngendoen,“Monte-carlo localization for mobi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in MSN,2006,pp.317–328.

Authorized licensed use limited to: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Downloaded on October 28, 2008 at 11:49 from IEEE Xplore. Restrictions apply.

无损检测技术综述

无损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安全工程1401班 2014074201 1无损检测技术的定义及发展概况 随着中国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高温、高压、高速度和高负荷已成为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标志。但它的实现是建立在材料高质量的基础之上的。必须采用不破坏产品原来的形状,不改变使用性能的检测方法,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这种技术就是无损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不损害被检测对象的使用性能,应用多种物理原理和化学现象,对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结构进行有效地检验和测试,借以评价它们的连续性、完整性、安全可靠性及某些物理信息。目的是为了评价构件的允许负荷、寿命或剩余寿命,检测设备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结构不完整性及缺陷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保障设备安全[1]。 无损检测技术是机械工业的重要支柱,也是一项典型的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工程应用技术。可能很难找到其他任何一个应用学科分支,其涵盖的技术知识之渊博、覆盖的基本研究领域之众多、所涉及的应用领域之广泛能与无损检测相比。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发给美国无损检测学会成立20周年的贺电中曾说过,(无损检测)能给飞机和空间飞行器、发电厂、船舶、汽车和建筑物等带来更高的可靠性,没有无损检测(美国)就不可能享有目前在飞机、船舶和汽车等众多领域和其他领域的领先地位。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技术,只有与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结合,解决国家大型和重点工程项目中急需解决的安全保障问题,无损检测技术才能有用武之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 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期,无损检测事业也处于蒸蒸日上的局面,其总体形势和水平已是十年前无法比拟。在我国各工业部门和国防单位,我国无损检测工作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2]。 2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类型及其原理 目前常用的无损检测类型主要有超声检测技术、射线检测技术、磁粉检测技术、渗透检测和红外检测技术五种,本文选取其中3种检测技术对其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简单的讲述,选取超声波检测技术和红外检测技术这两种检测技术进行

使用 db2pd 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使用 db2pd 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因为 db2pd 工具可从 DB2? 内存集合迅速返回即时信息,所以该工具可用于故障诊断。 该工具不需要获得任何锁存器或使用任何引擎资源就可以收集信息。因此,在 db2pd 收集 信息时,有可能(并且预计)会检索到正在更改的信息;这样,数据可能不是十分准确。 如果遇到正在更改的内存指针,可使用信号处理程序来防止 db2pd 异常终止。这可能会导 致输出中出现诸如以下的消息:“正在更改的数据结构已强制终止命令”。虽然如此,该工 具对于故障诊断却非常有用。在不锁存的情况下收集信息有两个好处:检索速度更快并且 不会争用引擎资源。 如果要在出现特定 SQLCODE、ZRC 代码或 ECF 代码时捕获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信息,那 么可以使用 db2pdcfg -catch 命令完成此操作。捕获到错误时,将启动 db2cos(调出脚本)。db2cos 文件可以自动改变,以便运行解决问题所需的任何 db2pd 命令、操作系统命令或任何其他命令。在 UNIX? 和Linux? 上,模板文件 db2cos 位于 sqllib/bin 中。在 Windows? 操 作系统上,db2cos 位于 $DB2PATH in 目录中。 以下是使用 db2pd 快速故障诊断的一组示例。 场景 1:诊断锁定等待 使用 db2pd -db -locks -transactions -applications -dynamic 命令来获取下列 结果: 锁定: Address TranHdl Lockname Type Mode Sts Owner Dur HldCnt Att ReleaseFlg 0x07800000202E5238 3 00020002000000040000000052 Row ..X G 3 1 0 0x0000 0x40000000 0x07800000202E4668 2 00020002000000040000000052 Row ..X W* 2 1 0 0x0000 0x40000000 对于使用 -db 数据库名称选项指定的数据库,开头的结果会显示该数据库的锁定。您会发 现 TranHdl 2 正在等待 TranHdl 3 挂起的锁定。 事务: Address AppHandl [nod-index] TranHdl Locks State Tflag Tflag2 Firstlsn Lastlsn LogSpace SpaceReserved TID AxRegCnt GXID

公差模型和公差分析方法的研究

生 产现场 S H O P S O L U T I O N S 金属加工 汽车工艺与材料 A T&M 2009年第7期 50 机械装配过程中,在保证各组成零件适当功能的前提下,各组成零件所定义的、允许的几何和位置上的误差称为公差。公差的大小不仅关系到制造和装配过程,还极大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功能、生产效率以及制造成本。公差信息是产品信息库中的重要 内容,公差模型就是为表示公差信息而建立的数学及物理模型,它是进行公差分析的理论基础。 公差分析或称偏差分析,即通过已知零部件的尺寸分布和公差,考虑偏差的累积和传播,以计算装配体的尺寸分布和装配公差的过程。公差分析的目的在于判断零部件的公差分布是否满足装配功能要求,进而评价整个装配的可行性。早期公差分析方法面向的是一维尺寸公差的分析与计算。Bjorke 则将公差分析拓展到三维空间。Wang 、C h a s e 、P a b o n 、H o f f m a n 、Lee 、Turner 、Tsai 、Salomons 、Varghese 、Connor 等许多学者也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公差分析的研究。此后,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稳健性理论等工具被引入公差分析领域当中,并分别构建了数学模型以解决公差分析问题。 1 公差模型 公差模型可分为零件层面的公差信息模型和装配层面的公差拓扑关系模型。Shan 提出了完整公差模型的建模准则,即兼容性和可计算性准则。兼容性准则是指公差模型满足产品设计过程的要求,符合ISO 和ASME 标准,能够完整表述所有类型的公差。可计算性准则是指公差模型可实现与CAD 系统集成、支持过/欠约束、可提取隐含尺寸信息、可识别公差类型,以检查公差分配方案的可行性等。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公差模型表示法,但每一种模型都是基于一些假设,且只部分满足了公差模型的建模准则,至今尚未出现统一的、公认的公差模型。以下将对几种典型的公差模型加以介绍和评价。1.1 尺寸树模型 Requicha 最早研究了零件层面的公差信息表示,并首先提出了应用于一维公差分析的尺寸树模型。该模型中,每一个节点是一个水平特征,节点间连线表示尺寸,公差值附加到尺寸值后。由于一维零件公差不考虑旋转偏差,所有公差都可表示为尺寸值加公差值的形式。该模型对于简单的一维公差分析十 分有效,但却使尺寸和公差的概念模糊不清,而且没有考虑到形状和位置公差的表示。1.2 漂移公差带模型 Requicha 从几何建模的角度,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漂移公差带模型以定义形状公差。在这个模型中,形状公差域定义为空间域,公差表面特征需位于此空间域中,同时采用边界表示法(Breps )建立传统的位置和尺寸公差模型。对于表面特征和相关公差信息则运用偏差图(VGraph )来表示。VGraph 主要是作为一种分解实体表面特征的手段,将实体的边界部分定义为特征,公差信息则封装在特征的属性中。漂移公差带模型很好地表达了轮廓公差,轮廓公差包含了所有实际制造过程中的偏差。该模型提供了公差的通用理论且易于实现,但是不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形状公差。1.3 矢量空间模型 Hoffmann 提出了矢量空间模型,Turner 扩展了这一模型。矢量空间模型首先需要定义公差变量、设计变量和模型变量。公差变量表示零件名义尺寸的偏差。设计变量由设计者确定,用以表示最终装配体的多目标优化函数。模型变量是控制零件各个公差的独立变量。由 公差模型和公差分析方法的研究 讨论了目前工程设计、制造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差模型的建模、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于面向刚性件和柔性件装配的公差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分别进行了综述和评价,通过对比说明各种分析方法的算法、应用范围及不足。最后,展望了公差模型和公差分析方法的研究方向及其发展动态。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葛宜银 李国波

db2pd命令捕获死锁信息

本文通过一个实例讲解了在DB2版本9以后,如何使用db2pd命令捕获死锁信息 死锁经常会存在于我们的应用系统中,如何捕获死锁信息并解决死锁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DB2提供了死锁事件监控器来获取死锁信息,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死锁信息。从DB2版本8.2.2开始,DB2也可以使用db2pd命令和db2cos脚本来获取死锁信息,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来获取死锁信息。 从DB2版本9开始,我们可以使用db2pd -catch 命令来捕获错误信息,然后调用一个sqllib/db2cos 的脚本收集出错时的现场信息。该命令的使用语法如下: Usage: -catch clear | status | [] [count=] Sets catchFlag to catch error or warning. Error Codes: [,] / sqlcode=[,] ZRC (hex or integer) ECF (hex or integer) "deadlock" or "locktimeout" Actions: [db2cos] (default) Run sqllib/db2cos callout script [lockname=] Lockname for catching specific lock (lockname=000200030000001F0000000052) [locktype=] Locktype for catching specific lock (locktype=R or locktype=52)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讲解如何使用db2pd -catch命令获取死锁信息。如无特殊说明,命令均使用DB2实例用户执行。 1、将$HOME/sqllib/cfg/db2cos例子脚本拷贝到$HOME/sqllib下,并改变属性为实例用户添加执行权限: cp $HOME/sqllib/cfg/db2cos $HOME/sqllib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综述详解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冶金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结课论文论文题目: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综述 课程名称:Modern Material Analytic Technology 专业班级: 201 级硕士研究生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期:第一学期 完成时间: 2015年12月 10 日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X射线衍射技术的发展历史 (4) 1.1 X射线的发展历程 (4) 1.2 X衍射仪的发展历史 (6) 1.2.1早期的照相机阶段 (6) 1.2.2衍射仪中期的阶段 (6) 1.2.3近代的电子计算机衍射仪阶段 (7) 第二章X射线衍射的工作原理 (7) 2.1 X射线衍射工作原理 (8) 2.1.1运动学衍射理论 (8) 2.1.2动力学衍射理论 (9) 第三章X衍射仪的构造及功能 (10) 3.1 X射线衍射仪的工作原理 (10) 3.1.1测角仪 (11) 3.1.2 X射线发生器 (12) 3.1.3 X射线衍射信号检测系统 (13) 3.1.4数据处理和打印图谱系统 (15) 第四章X射线衍射技术在材料以及冶金方面的应用 (16) 4.1物相鉴定(物相定性分析) (16) 4.2物相定量分析 (16) 4.3残余奥氏体定量分析 (17) 4.4晶体点阵参数的测定 (17) 4.5微观应力和宏观应力的测定 (17) 4.6结晶度的测定 (19) 4.7晶体取向及织构的测定 (19) 第五章X射线衍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21) 结束语 (22) 参考文献 (23)

摘要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材料分析方法,X射线衍射在材料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材料的物相分析和残余应力的分析,还可以对材料的结晶度、微晶大小以及晶体取向进行测定。可以说是对晶态物质进行物相分析的比较权威的方法。在工程和实验教学上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完善,X射线衍射实验在材料成分分析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X射线衍射在材料分析领域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着重通过对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和X射线衍射仪的介绍,来全面了解其发展历程、工作原理、构造及作用、在冶金及金属材料领域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X射线衍射仪、工作原理、结构、应用

教育研究方法1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1.什么是研究?研究的要素有哪些内容? 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 它主要包括如下要素: (1).目的:研究是一种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它通常以发现事物的规律性、解决新问题或改进某种实际情景为目的。 (2).过程:为了达到目的,研究将是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它有一套严格而系统的操作原则和程序。研究步骤有: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3).方法: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以自己的尺度调节着整个活动的进行,它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是研究成败的关键。2.什么是教育研究? 综合研究的三个要素——目的、过程、方法——来界定: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3.什么是方法?什么是教育研究方法? (1)方法是作为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2)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4.以研究目的、功能、作用为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按照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类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发展研究 评价研究 预测研究 5.怎样理解基础研究? (1).基础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描述、 解释某些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的活动机制与内在规律。 基础研究将对研究领域具有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 (2).现有研究成果认为,基础研究大体可分为形成系统知 识的研究、学习的研究、训练迁移的研究。 (3).基础研究一般与直接的应用无关。 6.怎样理解应用研究? (1).应用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它是对基础性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的验证,就所关注的某一实际问题,从大量的案例中寻求概率性的必然结论。(2).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3).应用研究更加关注效果,如某种方法比另一种方法更有效吗。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分是相对的,常常互为补充。基础研究提供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应用研究提供事实材料去支持和完善理论,或者促进新理论的产

db2 实战常用命令

db2 force application all –断开所有链接数据库的应用 db2 list application-查看连接数据库的应用 db2 bakup db ksdbs 备份数据库 db2start db2stop启停数据库 db2 connect reset断开所有链接 scp get trans.ini -r back@10.10.9.160/home/back/bccbin \ scp local_file remote_username@remote_ip:remote_folder 或者 scp local_file remote_username@remote_ip:remote_file scp -r ip:/db/dbhome/dbguard 【1】 db2top –d ksdbs db2pd -d ksdbs -stat >stat.log 查看数据库状态(数据超大超详细) 【1】find -type f | xargs dos2unix 遍历格式转换 【1】 find . -name [A-Z]* -print 查找当前目录下以大写字母命名的文件 【1】 >db2ckbkp 检查数据库的完整性 >tee 命令 用途--显示程序的输出并将其复制到一个文件中。 【1】db2 connect reset db2 list directory db2 list active databases db2 get db cfg db2 get db cfg 【1】归档日志 db2 update db cfg for db_name using LOGRETAIN ON 更改归档目录: db2 update db cfg for db_name using LOGARCHMETH1 "disk:/archive/db_name_db_log" 在我重新连接数据库的时候提示: db2 connect to t_1 to mydb SQL1116N A connection to or activation of database "T_1" cannot be made because of BACKUP PENDING. SQLSTATE=57019 网上找了n多最后才知道 若修改数据库LOGRETAIN参数,从循环日志模式改为归档日志模式,则会导致数据库backup pending状态。

表面改性技术综述

表面改性技术综述 表面改性是指采用某种工艺和手段使材料获得与其基体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不同的一种技术。材料经过改性处理之后,既能发挥材料基体的力学性能,又能使材料表面获得各种特殊性能,如耐磨,耐腐蚀,耐高温,合适的射线吸收等。 金属表面改性技术在冶金、机械、电子、建筑、轻工、仪表等各个工业部门乃至农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其种类繁多。除常用的喷丸强化、表面热处理等传统技术外, 近些年还快速发展了激光、电子和离子等高能束表面处理技术。今后, 随着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 还将不断涌现出新的表面改性技术。尤其是复合表面技术的发展, 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金属表面改性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创新, 将进一步推动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表面改性技术有:表面形变强化、表面热处理、表面化学热处理、离子束表面扩渗处理、高能束表面处理、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等。 1、喷丸强化 喷丸处理是在受喷材料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一种冷加工方法, 是将弹丸在很高速度下撞击受喷工件表面而完成的。喷丸可应用于表面清理、光整加工、喷丸成型、喷丸校正、喷丸强化等方面。喷丸强化又称受控喷丸, 不同于一般的喷丸工艺, 要求喷丸过程中严格控制工艺参数, 使工件在受喷后具有预期的表面形貌、表层组织结构和残余应力场, 从而大幅度提高疲劳强度和抗应力腐蚀能力。实施喷丸时, 弹丸由专用的喷丸机籍助压缩空气、高压水流或叶轮, 高速射向零件受喷部位。常用弹丸有球形铸铁丸、铸钢丸和其它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弹丸。喷丸强化的效果用喷丸强度来表示, 与弹丸种类和形状、碰撞速度和密度、喷射方位和距离、喷丸时间等因素有关。表面喷丸提高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机理比较复杂, 涉及到塑性变形层(通常为011~018mm 厚) 的组织结构变化(如位错密度、亚晶粒尺寸) 和残余应力的变化。因此, 只有合理控制表面变形层内的变化, 才可能获得预期的喷丸强化效果。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 喷丸强化就应用于汽车工业。目前已成为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的一种重要的表面技术, 应用广泛。涉及的材料除普通钢外,还有高强度钢和各种有色金属; 涉及的零件类型有弹簧、轴、齿轮、连杆、叶片、涡轮盘和飞机起落架组成件等。 2、传统表面热处理改性 传统的表面热处理技术可分为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两大类。它主要用来提高钢件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和疲劳极限。在机械设备中, 许多零件(如齿轮轴、活塞销、曲轴等) 是在冲击载荷及表面磨损条件下工作的。这类零件表面应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而心部应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因此, 为满足其使用性能要求, 应进行表面热处理。 ○1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是把零件的表层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后快冷, 使零件表面层获得淬火马氏体而心部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淬火方法。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使零件获得高硬度的表层, 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和疲劳性能, 而心部仍具有较好的韧性。其设备简单、方法简便, 广泛用于钢铁零件。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 可分之为火焰加热表面淬火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的淬透层一般为2 -6mm。其特点是设备简单, 但加热温度高及淬硬层不易控制, 淬火质量不稳定, 使用上有局限性。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是: 加热速度快, 零件变形小, 生产效率高, 淬火后表面能获得优良的机械性能; 淬透层易控制, 淬火操作易实现机械化。但设备较贵, 形状复杂零件的感应器不易制造, 不宜单件生产。 ○2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金属零件放在某种介质中加热、保温、冷却, 使介质中的某些元素渗入

IBM DB2 Connect 简介

IBM DB2 Connect 简介: 内有乾坤 2005 年 4 月 对于那些脱离大型机的应用程序——分布式应用程序来说,IBM? DB2? Connect? 已成为向它们开放 DB2 for z/OS 数据库以及 zSeries 硬件平台传统公认的所有优点的首选方法。本文是一个由 5 部分组成的系列中的第一篇文章,这个系列将介绍 DB2 Connect 的一些主要特性,这些特性有助于提高交付随需应变解决方案的能力。 简介 1993 年,计算机界的专家们预测大型机(mainframe)将迅速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宣称,未来的计算基础设施将会是一个高度分布的、松散连接的个人电脑和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的集合。作为该行业的相关参与者,IBM 几乎无立身之处。 我们都知道后来是怎么回事。IBM 设法在分布式市场重新占得先机,并成为大型机(mainframe)技术的“主要”支持力量。从价格的角度来看,IBM 大大缩减了大型机的价格。从技术的角度来看,IBM 放弃了为其大型机提供动力的双极技术(bi-polar technology),而将大量赌注放在 CMOS 芯片技术上,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以剧减的价格交付大型机级别的计算。更重要的是,对于所谓大型机是一种过时的技术,属于大型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类荒诞的说法,这是一个直接有力的反击。 如今,企业比以前更多地使用大型机作为其计算基础设施的基础。与此同时,Linux?、UNIX?、Windows? 和其他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在此处被称作分布式平台)并没有消失,因为大型机又重新为它们在企业中赢得了地位。 实际上,这些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客户希望将分布式平台的简单性和长处与大型机技术无可匹敌的强大性相结合。如果说信息技术(IT)中有一个领域能让这种结合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那么这个领域一定是数据库应用领域。 IBM DB2 Universal Database? for z/OS (DB2 for z/OS) 原本是一种大型机数据库,现在已转型为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的数据库服务器。在如今的数据中心里,当您使用运行在大型机上的 CICS 或 COBOL 应用程序时,很可能会遇到 DB2 for z/OS 被用作运行在 Windows、UNIX 和 Linux 上的应用程序的数据库服务器的情况。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我发现 IBM DB2 Connect (DB2 Connect) 产品扮演着一个中心角色。如今,对于那些脱离大型机的应用程序——分布式应用程序来说,DB2 Connect 已成为向它们开放 DB2 for z/OS 数据库和 zSeries 硬件平台的所有传统公认优点的事实上的首选。 为什么当其他产品遭遇失败的时候,DB2 Connect 却能获得成功呢?这个关于DB2 Connect 的系列试图描述 DB2 Connect 的一些关键特性,我们相信正是这

西南大学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

一、名词解释(30) 1.教育研究(6) 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是在教育领域中的或关于教育的科学研究,通常指应用科学的方法,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特定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以解释教育本质,解决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2.定量研究(6) 也成量化研究,是运用数学,物理等手段和工具精确地描述教育事实,解释教育事实,以求发现普适性的教育规律的一种方法。 3.定性研究(6) 也称质性研究,是指在尽可能自然的状态下,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观察,体验,调查和分析,以一种开放的研究态度,对教育现象获得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4.文献研究(6) 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并通过研究者的思维加工而取得研究成果。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不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通常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旁观者和反思者。许多研究对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教育实践活动的综合反思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5.现场研究(6) 现场研究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进行的。虽然这种研究也需要作文献的考察,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它强调研究者必须亲临教育活动的现场,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现实存在的与教育实践活动有关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进行如实的记录、分析和推论。研究者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看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真实状况,体现出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一致性。这种研究最适合于了解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的课题研究。 二、简答题(50) 1.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10) 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因而它必须包括目的、过程和方法等基本要素。研究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接受特定的训练。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因而与研究具有同质性。但是由于人们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教育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的界定。但是不论侧重于哪一方面,教育研究都至少包含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它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即发展教育理论或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二是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即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或问题;三是它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研究方法,促使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学习分析技术综述

学习分析技术综述 一、学习分析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学习分析是一个新兴的、正在发展的学科,是技术促进学习研究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美国新媒体联盟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主动学习组织合作“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The New Media Consortium's Horizon Project)”的 2010 年度和2011年度报告中,预测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将在未来的四到五年内成为主流,并对学习分析技术在教学、学习、研究和知识生成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勾勒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教育技术领域,学习分析逐渐成为了迅速发展的新热点之一。我们可以看出,各种学习技术系统中己经获取并储存了大量的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而且这些学习行为的数据还在迅速增加,这就急迫需要一种新的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为改进学习实践、增强学习效果提供依据。尽管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也能够评估学生的成绩、分析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所采集的数据往往不够充分,信息化程度较低,而且分析结果用于干预教学的周期过长,效果不明显。因此,学习分析技术逐渐浮现出来,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 二、学习分析技术背景 在学习分析概念形成之前,相关方法、技术和工具都已经发展起来了。学习分析从一系列研究领域汲取技术,如数据统计、商业智能 (Business Intelligence)、网页分析(Web Analytics)、运筹学(Operational Research)、人工智能(AI)、教育数据挖掘(EDM )、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可视化等。数据统计历来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用来解决假设检验问题。商业智能以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为基础,从不同的数据源中提取数据,将之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它与学习分析有相似之处,但它历来被定位于通过可能的数据访问和绩效指标总结使生产更高效。网页分析工具,如Google analytics通过网页访问量 ,与互联网网站、品牌等的关联做出报告,这些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资源(课程,材料等)以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运筹学通过设计优化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使目标最优化。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中的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方法上,它能够检测数据中的模式。在学习分析中的类似技术可用于智能教学系统,以更加动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类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人口统计分类,可以通过协同过滤技术对特定的资源建立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析出隐含的人与人(如在论坛上的互动)和外显的人与人(如朋友或者关注对象)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分析中可用于探索网络集群、影响力网络、参与及不参与状况。信息可视化是很多分析的重要一步(包括上面列出的那些分析方法),它可以用来对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意义建构,John Tukey1977年在他的《探索性数据分析》一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可视化,Turkey强调使用可视化的价值在于帮助在形成正式的假设之前做检验。以上这些学习分析技术都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分析报告为教育提供帮助。[2]

Pages 的简介与使用方法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论文(设计)

题目: 关于Pages 的简介与使用方法 Pages on the history and method of use 学院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年级专业苹果动漫1201班 学生姓名龙甜 学号201210330124 指导教师李思静 完 成 日 期 2012 年 12 月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论文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专业论文,题目《 关于Pages的简介与使用方法》 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除此之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作者签名:龙甜 日期:2012年12月21日 关于P a g e s的简介与使用方法 龙甜 摘要 P a g e s是苹果公司多功能办公软件套装A p p l e W o r k s的继承者,是一个用于文字处理和页面排版的应用程序。它是由苹果公司所开发,包括在i W o r k软件套装中。P a g e s支持多栏排版,文本段落样式,脚注和其他高级文字处理功能,并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模板功能。创建的文档可以导出多种文件格式,同样也能导入A p p l e W o r k s和微软W o r d文件。文档中可直接绘制形状,并修改属性;可以环绕文本;可以插入图形,并设置阴影,多角度旋转等。并且,P a g e s可以制作各种宣传海报,新闻报道,贺卡,请柬,论文和教学材料等。并能从i T u n e s,i M o v i e和i P h o t o中接受数据,设置U R L链接。 关键词:P a g e s使用方法苹果 Abstract P a g e s i s a A p p l e C o r p m u l t i f u n c t i o n a l o f f i c e s o f t- w a r e s u i t e a s u c c e s s o r t o A p p l e W o r k s,i s o n e f o r w o r d p r o c e s s i n g a n d p a g e l a y o u t a p p l i c a t i o n.I t i s t h e A p p l e C o r p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c l u d i n g i n t h e i Wo r k s o f t- w a r e s u i t e.P a g e s s u p p o r t s m u l t i p l e c o l u m n l a y o u t,t e x t p a r a g r a p h s t y l e s,f o o t n o t e s a n d o t h e r a d v a n c e d t e x t p r o c-

现代市场调研与预测试题及问题详解17227

第八章市场预测概述 一、填空题 1、市场预测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科学性、应用性。 2、市场预测按商品层次划分可分为单项商品预测、同类商品预测、商品总量预测。 3、按市场预测的方法不同,市场预测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4、生活资料市场需求量即居民和社会集团购买力,其中居民购买力是主要内容。 5、市场预测的主要内容是市场需求预测。 6、市场预测必须遵循连续原则、类推性原则、相关原则和近似性原则。 二、判断改错题 1、市场预测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保证。(×) 2、只要预测准确,决策就会是正确的。(×) 3、市场预测是主观意志的产物。(×) 4、市场预测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5、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的一个必要步骤,而市场调查则是市场预测活动的深化的活动的结果。(×) 6、从市场营销学角度看,市场分析是市场预测的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又是市场调查的前提和准备过程。(×) 7、预测的准确性随着预测期的长短而不同,预测期愈长,准确性就愈好,误差就愈小。( ×) 8、以月或季为单位对三个月以上(包括三个月)一年以内的市场发展前景的预测称为中期 预测。(×) 9、在预测过程中,以选择方法的预测模型拟合原始资料,计算误差合精确度,称为事后预 测误差或预测精度。(×) 10、如果只要求预测出一个总体发展趋势,则可选择定量预测的方法:如果要求预测一个 具体数据,且有误差要求,就必须运用定性预测的分析法(×) 11、类推原则是指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市场发展也不例外。未来的市场规模和 状况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是今天的延续和发展。依据类推原则,过去和现在市场经济活动 中存在的某种规律,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12、市场预测成果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 三、选择题 1、科学预测和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B) A、市场信息 B、市场调查 C、市场分析 D、预测模型

教育研究方法(自考版)#试题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节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一、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几个概念 1、方法:是指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应该遵循的程序以及依据的手段、工具和方式 2、研究:拽的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性活动。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创造知识;二是整理知识。 3、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4、教育研究方法: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要素: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1)现象与客观事实;(2)科学理论;(3)方法技术。三者中,前者提供形成科学理论的基础,后二者是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的的的手段。(三)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2)研究的周期较长。(3)针对性、实践性强。 (4)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 特点:(1)独特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2)观察与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3)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4)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观。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 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特点:(1)从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2)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3)实验方法进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视野,为考察教育问题提供了客观基础。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以来) 特点:(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中的基本派别-进步的与传统的、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流派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3)由于受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4)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及心理研究方法的发展,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一)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 2、提高研究过程中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和概括性; 3、理论的研究教育。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 (三)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与价值标准。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1、在研究目标的确定上以价值导向作为根本依据;2、在研究过程的实施上,强调大教育观;3、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人的主体性;4、在研究组织形式上,强调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的集团认识主体。5、在教育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上所具有的明显价值取向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

现在分析检测技术文献综述

分子印迹电化学微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1.2 分子印迹电化学微传感器简述 1.2.1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简介 分子印迹技术(MIT)也称模板印迹技术,是采用人工方法制备对特定分子(即印迹分子或模板分子)具有专一性结合作用,且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空穴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技术[42]。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即是这样一种合成的人工受体:它具有形状与底物分子相匹配的空腔,而且有着特定排列的功能基团可以与底物分子产生识别作用[43];如果以一种分子为印迹分子,选用适当的功能单体与之依据共价或非共价键的方式预组装后,再用交联剂交联聚合,当印迹分子除去后,聚合物中就留下了与此分子相匹配的空穴(如图2)。如果构建合适,这种分子印迹聚合物就像钥匙对锁一样具有专一选择性[43]。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MIECS)是通过将MIT与电化学检测手段相结合制成的传感器[44]。MIECS兼具MIT和电化学检测技术的优点,即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易于微型化和自动化,且价格低廉[45]。MIECS通常以MIPs作为敏感膜,当MIPs敏感膜与目标分子结合时,产生一种电信号,通过转换器将此信号转换成可定量的输出信号,监测输出信号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实时测定。而对目标分子的在线监测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干扰较大,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可以降低干扰。 图2.2 分子印迹流程图[46] Fig.2.2 Schematic diagrams of the molecular imprinting process 1.2.2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与传统传感器相比,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因其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经久耐用性等优点,在生命科学的分析检测领域应用广泛[47]。 Li L F [48]等以肝素作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作为功能基体,乙二醇二甲级丙烯酸酯(EGDMA)作为交联剂,AIBN作为引发剂成功制备了肝素分子印迹电位传感器,该传感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成本低可用于阿地肝素钠注射液的实际检测。Prasad B B [49]等先将多壁碳纳米管修饰到铅笔芯电极表面,再将天冬氨酸与聚(吲哚-3-乙酸),共聚和至修饰电极表面,最后采用过氧化的方

使用db2pd 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db2 使用db2pd 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因为db2pd工具可从DB2? 内存集合迅速返回即时信息,所以该工具可用于故障诊断。 该工具不需要获得任何锁存器或使用任何引擎资源就可以收集信息。因此,在db2pd收集信息时,有可能(并且预计)会检索到正在更改的信息;这样,数据可能不是十分准确。如果遇到正在更改的内存指针,可使用信号处理程序来防止db2pd异常终止。这可能会导致输出中出现诸如以下的消息:“正在更改的数据结构已强制终止命令”。虽然如此,该工具对于故障诊断却非常有用。在不锁存的情况下收集信息有两个好处:检索速度更快并且不会争用引擎资源。 如果要在出现特定SQLCODE、ZRC 代码或ECF 代码时捕获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信息,那么可以使用db2pdcfg -catch命令完成此操作。捕获到错误时,将启动db2cos(调出脚本)。db2cos文件可以自动改变,以便运行解决问题所需的任何db2pd命令、操作系统命令或任何其他命令。在UNIX? 和Linux? 上,模板文件db2cos位于sqllib/bin中。在Windows? 操作系统上,db2cos位于$DB2PATH\bin目录中。 以下是使用db2pd快速故障诊断的一组示例。 场景1:诊断锁定等待 使用db2pd -db -locks -transactions -applications -dynamic 命令来获取下列结果: 对于使用 -db 数据库名称选项指定的数据库,开头的结果会显示该数据库的锁定。您会发现TranHdl 2 正在等待TranHdl 3 挂起的锁定。 您会发现TranHdl 2 与AppHandl 11 相关联,而TranHdl 3 与AppHandl 12 相关联。 您会发现AppHandl 12 最后运行动态语句17, 1。ApplHandl 11 是当前正在运行的动态语句17, 1,而最后运行的语句是94, 1。 您会发现,文本列显示与锁定超时相关联的SQL 语句。 场景2:使用-wlocks选项捕获所有正在等待的锁定 在下面的样本输出中,应用程序1(AppHandl 47)正在执行插入操作,而应用程序2(AppHandl 46)正在选择该表。 场景3:使用-apinfo选项捕获关于锁定所有者和锁定等待者的详细运行时信息 下面的样本输出是在与上面的场景 2 相同的条件下捕获的。 venus@boson:/home/venus =>db2pd -apinfo 47 -db pdtest 数据库分区 0 -- 数据库 PDTEST -- 活动 -- 正常运行 0 天 00:01: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