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刻不容缓

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刻不容缓
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刻不容缓

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刻不容缓

——在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上的学术报告

郭熙保

农业问题,我也研究了有一二十年时间,当然我是研究发展经济学,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农业问题,可以就会跳出农业问题来看农业。对于农业问题,湖南、湖北有一些相似性,当然,我今天讲的主要是规模化经营,从世界讲到我们国家,再讲到我们中部。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三农平衡协调发展的关键

首先,我认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三农平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个题目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三化”现在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就是要工业化,同时还必须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但是在我们国家来说,工业化可以说基本已经实现了,但是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还没有实现,这就是所谓的“三化”不同步。当然具体的数据,我这里就简单列一下,具体体现在城市化滞后。现在国家统计局公开向社会宣布,我们的城市化已经达到51%,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这是一个转折点。但是我们的城市化质量是不高的,主要是名义上的城市化,也就是常住人口的城市人口,如果按照户籍人口来说,我们现在只有35%的城市化率,因此我们的城市化实际上是滞后的。农业中,我们也使用了很多现代化的因素,像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机械,但总体来说农业中的现代化因素不是很高。我查了一些数据,比如从机械化的角度来说,现在机械化程度在提高,但是就具体数据来说,我们以千公顷耕地的拖拉机数量,中国只有19台,日本有434台,韩国153台。

二、我国农业经济规模的比较

那么怎样实现“三化”同步问题?我认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其中的一个关键,一个抓手。那么什么叫农业规模化经营?当然,经营的面积越大就越规模化,但我认为农业生产者经营的农地面积要足够地大,获得的收益不低于从事非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益,这叫做规模化经营。

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农业生产者经营的耕地面积太小,收入水平太低,从而引起了城市化的滞后或者小农经济难以转变为现代农业经济。为什么这样说?土地经营规模太小,所以成本就很高,收益就太低,难以抵御这样一个自然或市场的风险,城乡差别就扩大,贫困问题难以消除。第二,土地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科技化和产业化、专业化和商业化,使农业现代化难以实现。第三,土地规模小使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缓慢,社会化程度低,融资能力比较弱,所以城镇化难以实现。土地规模小是我国农业的承包地细小化和碎片化的问题难以解决,造成农地道路的田埂过于密集,浪费了大量的耕地资源。

我们国家人多地小是国情,但是究竟地少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应该从国际的视野来看看我们国家的土地有多少、人均耕地有多少。在农业报告的种植业、养殖业,我们主要讨论种植业,实际上养殖业大部分也是种植业,比如养猪也要吃饲料。所说的农业的经营规模主要取决于经营的耕地规模,与其它国家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国家的农业土地经营的规模小到什么程度。农地经营规模可以从农业劳动者拥有的耕地面积或者农业增加值两个指标里衡量。我现在做了一个国际比较,挑出了17个国家,这17个国家中高收入国家有9个,中高收入国家有4个,中低收入国家有4个。(图)从表当中可以看到,农业劳动力平均占有耕地面积与收入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占有的耕地面积也就越高,高收入的9个国家,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的耕地面积是42.5公顷,中高收入国家的是5.8公顷,中低收入国家只有0.57公顷,收入水平越低,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越小。当然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还与人均耕地面积有关,比如同样收入水平的国家,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也是不一样,像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这些国家的土地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大,所以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也比较大,像德国、英国、意大利特别是日本、韩国,人均耕地面积小,它的劳均耕地面积也比较小,像日本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公顷,它的农业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只有2.5公顷,澳大利亚是99.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是2.5公顷。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情况。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公顷,这样一个农业劳动人均耕地面积是0.4公顷,0.4公顷相当于6亩地,那是每个劳动力拥有的耕地面积。应该说,在整个列出的17个国家当中,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不是最少的,比日本和韩国要多,日本只有0.03,韩国也是0.03,但是中国有0.09,是日本和韩国的3倍,但是我们的每个劳动力的耕地面积是0.4公顷,韩国是1.1,日本是2.5,比我们要高得多。与我们国家的人均的耕地面积差不多的国家,像意大利和英国,英国是0.1公顷的人均耕地面积,但是劳均耕地面积是2.4公顷,意大利是0.1公顷的人均耕地面积,劳均耕地面积7.6公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劳均耕地面积的确是非常少,我们比我们收入水平还要低的国家还少,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它的人均耕地面积比我们稍微大一点,印度0.13公顷,我们是0.09,他们的劳均耕地面积是0.6公顷,我们是0.4公顷,我们这里也可以说明。当然还可以看到印度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我们有900多万平方公里这样的国土面积,我们是它的3倍,但是我们的耕地面积比它还要少,说明我们大量的国土面积是不适合耕种的。

我们还可以从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水平来看土地的经营规模,农业劳动力人均增加值,高收入国家是38347美元,中高收入国家是3607美元,中低收入国家是622美元。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比值是10倍,10.63倍,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比值是62.05倍。这就是说一个高收入的国家的劳动生产力(就是农业劳动力人均增加值)是中低收入国家的62倍。

从农业与制造业劳动力人均增加值之差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高收入国家是46.2%,中高收入国家是15.5%,中低收入国家是2.9%。我们可以看到收入水平越高,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差别就越小,收入水平越低,差别就越大。我们还可以看到,农业劳动生产力决定于两个因素——土地生产力和每个劳动者经营的耕地面积。高收入国家的土地生产力比中等收入国家要高一些,但不是高很多,我们可以从这个表看到,每公顷的谷物产量,高收入国家平均是5604公斤,中高收入国家是3734公斤,中低收入国家是3968公斤,这地面的中低收入国家主要是中国很高,其它的国家稍微低一些,如果除开中国,那肯定比中高收入国家还要低一些。从单位面积产量来说,从土地生产力来说,高收入国家是要高一些,但不是高很多。主要的差别是在什么地方呢?在每个劳动者占有的耕地面积,这是很关键的一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高收入国家每个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是42.5公顷,中高收入国家的是5.8公顷,中低收入国家的是0.57公顷。高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的比是7.33倍,和中低收入国家比是74.56倍,也就是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劳动生产力的差别主要是在于每个劳动者占有的耕地面积。我们可以想象,高收入国家的一个农民的耕地面积是中低收入国家的74倍之多,如果发展中国家一个农民耕种的土地能够增加70多倍,那他的劳动生产力会不高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力高,主要是每一个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比较大,这是我们得出的一个结论。

与其它国家相比较,我们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力不是一般的低下,而是极为低下。中国的农业劳动力人均增加值只有545美元,与高收入国家38347美元相差70倍,他们比我们高70倍。与中高收入国家相比较相差了6倍,甚至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值622美元还要低,只比印度稍微高一点,印度只有507美元。

中国的农业与制造业劳动生产力之差是所有国家当中最大的,达到78.77倍。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力与我们国家制造业的生产力相比较相差78倍,一个工人生产的这样一个增加值相当于一个农民生产增加值的78倍,那这个生产力是相当高,而高收入国家只有2.07倍。高收入国家一个制造业的工人生产的产值相当于一个农民的2.07倍,我们国家是78倍,中高收入国家是相差6.44倍,中低收入国家是相差34.81倍。可见,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与工业生产力的差别是太大了。当然这一方面表明我们国家的制造业生产力很高,从表中可以看到,我们制造业的生产力是42933美元,就是一个制造业的工人生产的产值是42933美元,比其它的泰国、印度尼西亚甚至比中高收入国家都要高,他们都是20000多美元,我们有40000多美元,当然比高收入国家稍微低一些。所以我们国家的制造业的生产力实际上比中高收入国家都要高,而农业生产力比较低,所以相差就越来越大。

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力如此低下是什么原因?不是土地生产力太低,我们的土地生产力事实上是很高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每公顷的谷物产量是5521公斤,泰国只有2939公斤,印尼是4876公斤,印度2537公斤,中国比它们都要高,而且比中高收入国家波兰、墨西哥、巴西、南非都要高,甚至达到了意大利、日本这些国家的水平,还比澳大利亚都要高。所以我们的单位面积产量、土地生产力、土地产出率在世界上是高的,我们的农业生产力低就低在每个劳动力占有的耕地面积太少。我们只有0.4公顷,而发达国家是42.5公顷,中高收入国家是5.8公顷,要低几十倍。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我们国家的农业劳动者经营的土地规模太小,这是我们国家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和农业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症结所在。

现在看看中部地区。中部六省的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3.8%,而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6%,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中部的土地生产力是很高的,面对全国来讲是比较高的。中部地区粮食亩产值是384,全国平均是299,比全国平均数要高28%。那么中部地区农业劳动人均耕地面积是5.09亩,比全国的6.54亩少1.5亩,也就是少22%。中部是农业的主产区之一,但是中部的每个劳动力占有的耕地面积比全国平均数要少22%,湖南省在中部六省当中,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更少,只有3.04亩。昨天,我问了市长,他说株洲200万亩耕地,有差不多400万人,人均就0.5亩,那就很少了,比中部地区5.05亩要少60%,相当于全国的6.54亩的46.5%。

所以,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劳均耕地面积在全世界算是很少的,中部地区的劳均占有耕地面积又比全国平均数要低,湖南省的劳均占有面积比中部地区还要低。由此,我们可以推算至少湖南省的每个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在全国是最少的之一,而且湖南省的劳动力人口太密集。

如果一个农业劳动者完全依靠种田获得收入,那么他一年可以获得4300元收入。我们国家的农村家庭平均有2.85个劳动力,于是一年的总收入大概是12200元,扣除生产成本估计纯收入不到10000元。这么低的收入连一家最低的生活水平也难以维持,更谈不上脱贫致富,所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如果完全靠种农业是很难维持生活。收入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的土地规模太小。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劳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全世界来说我们是很少的,我们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的角度都来说,我们国家还是小农经济。农业化已经进入到中高级阶段,这样工农业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要加速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具体的说,就是要扩大每一个农业劳动者经营的耕地面积。这里,我们要说明的就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是要

保持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基础上,扩大每一个农场经营的耕地面积,而不是简单的农户加以合并,把生产单位扩大了。

三、加速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政策思路

如何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第一点,加快农业人口的转移。通过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来减少农业人口,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当然改革开放以来,大概3亿农民转移到了工商业、服务业,农村还有2.8亿农民,占劳动力规模36.7%。国际上一般把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20%作为实现工业化的一个临界指标,按照这个指标,我们国家至少还有17%的劳动力要转移出来,也就是1.3亿农业劳动力应该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但是我们从湖南、湖北、河南生的一些调查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妇女化、低素化,这是大家都是知道,农村青少年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务农人员年龄大,50岁以上的居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刚才很多专家也谈到这个问题,文化水平也低,这些农民由于自身原因是无法转移的,就没有这个能力来转移。因此农村潜在的劳动力转移已经所剩无几了,这就存在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我国农村还存在着数额巨大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中有能力转移出的劳动力已经很少,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劳动力转移悖论,我在别的地方也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应该是决策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二点,加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宣布,我们的城市化率达到51%,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我们进入了城市化时代。但是我们国家的城市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在6.8亿城市人口当中,大约有2.2亿是农民工,他们在城里务工经商,但是没有城市户口,也不在正规部门就业,仍然是农民身份,没有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没有住房。如果把这部分常年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不计算在列,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只有34%,可见我们的城市化率还是很低的。我们国家的名义城市化率与实际城市化率存在的巨大落差主要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太慢,是扩大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的障碍。那些长期在城里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的居民身份,缺乏社会保障和住房,当然他们有各种原因可以随时返回农村。既然他们不是城市居民,他们就不愿意也不敢放弃农村的承包地,农业规模化经营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一定要和农民工市民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农民工市民化会遇到重重的阻力,这个阻力也可以说是来自多方面。最近国家发改委有一个报告称,几乎所有的市长都反对农民工市民化,因为这增加城市的财政负担,所以还是很难。当然城市居民也不希望他们城市化,因为有这样一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导向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农民工市民化应该是大势所趋,否则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就难以实现。那么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比如为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为农民工提供保障性住房等等。

第三点,加快土地流转。08年中央通过了一个文件,文件明确地指出,农民有自愿有偿的原则,承包地是可以流转的,促进农民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出来以后,我们国家农村加快了土地流转的进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转这样一种形式。到目前为止,大约有20%的承包地实现的流转,但是各地进程不一样。我们国家土地流转的方向是对的,但是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是什么?都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而不是承包权的流转。农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租给种田大户、公司或者是专业合作社,收取租金。这种流转方式的好处是不改变现有的土地关系,格局容易实施。但是只有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流转,它不利于稳定推进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阻碍了农业生产和现代化的进程,弊端是非常严重。我谈几点:(1)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并没有改变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属性,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由于各种原因可以随时把出租的土地收回来和要求增加租金,即使签订了合同也无济于事。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也出现过,而且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和时间的推移,这种纠纷将会越来越大,并不是说农民每个人都尊重那个书面合同的,他要收回来也不会怎么讲理的。(2)土地流转的期限比较短,一般是5-10年,甚至有的是签定1年。即使农民遵守合同,这么短的租借期限也不利于种田大户、农业企业对土地的规划、整治和长期投资,一旦合同到期,如果经营的好,非常有利可图,那农民就会收回承包地或者要求增加租金,如果经营不好,种田大户、公司就终止租借关系,把承包地退还给农民。不管发生哪种情况,最终都不利于土地的集中规模化经营。

我认为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应该是土地流转的核心。所谓承包权的流转就是让农民把承包权转让出来,与土地完全脱离关系,而让种田专营户和农业公司获得土地的承包权,而不仅仅是使用权。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能够稳步地顺畅向前推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才能有希望达到,这应该成为我国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向。

政府有关农地流转的措施都要围绕这个思路来制订和推行,应该看到,放弃土地承包权流转存在着诸多障碍,首先就是农业税费取消了,而且对农业进行补贴,农民一般不愿意把承包地转移出来,因为有这个承包地不付出成本还得到了好处,所以就不愿意把承包地让出来,即使在城市里打工了数年,10年、20年,他也不愿意把承包地放出来,因为承包地对他来说是能够获得收益。其次,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较慢,他们在城里工作、生活,但是他们在城市里面缺乏生活保障和住房,随时都有可能返回农村,所以他们也不敢轻易放弃承包地,土地是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第三个是制度障碍。现在我们国家的制度,规定农民的土地拥有承包权,承包权归农民所有,但所有权是集体的,农民是不能够转让的,他们只能把土地使用权转让。中央提倡土地流转,实际上让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而不是承包权的流转;其次,承包权规定是30

年,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剩下的期限已经不长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活动期限就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承包期限。

对于第一个障碍,政府应该改变现有的补贴方式,谁拥有承包地就补贴给谁,应该改变成谁从事农业生产就补贴谁,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民放弃承包地一些阻力。现在承包地如果不种不给他补贴,谁来种补贴给谁,这是给实际种田的一种支持。第二个障碍,就是要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要把农民工变成城市居民,让他在城市里的社会福利有保障房,换取农民工放弃农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使他们永久地成为市民,与农村土地脱离关系。第三个是制度障碍,应该是加速农村体制改革,修改现有不利于土地流转的各种法律法规,最关键的修改是把土地劳动权重集体所有制变成土地国家所有制,现在谈论很多,简老师说土地不能够私有化,但是我认为推行国有化还是可能的。现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的集体所有,实际上集体是随着虚拟化的,实际上就是准国家所有,还不如通过修改宪法和相关法律,把城市和农村土地都变成国家所有,由二元所有制变为一元所有制。农村土地归国家所有之后,取消承包权30年不变的期限,要农民能够对于农地拥有永久的承包权,并且赋予农民的土地拥有继承权、转让权、收益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等权利。土地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我认为是国有民用,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土地承包权转让的一些实质性的障碍。

上午,农业部的张司长说我们要几不准,集体授信不能改变,承包权不能剥夺,土地不能非农业使用,要农用,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可以改的。土地的改革,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少次了,现在已经经历30多年了,我们可以说来一次新的土地改革完全是必要的,这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要。现在很多的问题,土地流转的核心问题就是土地制度不合理。现在的使用权的转移,我可以说是搞不长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很快就会发生很大的问题。现在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的政策,因为时间关系,我也不能在这方面展开,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当然,政府要为土地流转创造各种条件,比如说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进行登记确权,成立土地交易场所,制定土地交易规则,让承包地和宅基地能够在法制的范围内进行合法交易,并准许交易双方能够自由定价、自由买卖,当然国家拥有土地所有权,只能是从土地转让收入中获得一部分收益。

所以,我今天讲的结论就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土地经营规模太小,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扩大农业规模经营,这应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当然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体制要改革。我今天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作者系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根据录音整理而成)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

【发布单位】农业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9-09-15 【生效日期】2009-09-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一)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核心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夯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抓紧做好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承包地块、面积、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没有落实到户的,2010年底前要全部落实到户;基本农田已落实到地块和农户的,要尽快标注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妥善解决承包地块四至不清、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内容不完整和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推进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信息化。及时解决影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突出问题,对违法调整收回农户承包地的要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抓紧研究涉及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重大问题,推动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新型农业经营情况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新型农业经营情况调查报 告正式版

新型农业经营情况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农村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小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如何,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加快促进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近日对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特点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加大了对产业大户、专业

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扶持力度,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数量增长快。今年新增农民合作社20家,全县达到157家,比上年增长14.5%,同比增4个百分点,其中省级示范社12家,今年新增7家,同比增长快1倍,全县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203个,目前已有30个家庭农场在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注册。 二是经营方式活。一是土地流转形式活:今年全县已流转耕地面积20190亩(其中:转包3960亩,转让745亩,互换1038和出租10941亩,其他3506面),占承包面积的20%左右。二是业主资本组织形式多

202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落实方案

202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落实方案 各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更好更快地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整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针,以“十二五”规划为引领,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为基础,以保障农民承包权益为核心,根据《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依法有序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内股外租、专业合作社领包、大户承包、农业企业租赁为主要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解放农村生产力,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内容、范围及目标任务 1.登记和经营内容:登记——围绕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已经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已经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经营——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 2.实施范围:大杨、李堡村开展经营权登记和整村推进三种模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其它各村部分推进各1000亩以上。 1 / 5

3.工作目标:实现整村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流转到位,招租发包到位,土地股份合作社组建到位。 4.工作时段:20xx年4月15日-6月30日 三、基本原则 1.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2.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原则; 3.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4.遵循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用途的原则; 5.遵循承包权不变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借确权登记和流转之机,调整农户原土地承包面积。 6.遵循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利用率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坚持土地流转以承包经营权换股权为主:经营主体以土地股份合作社招租为主,利益分配以实物折算、保底分红为主。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4月15日-4月30日) (1)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开好村两委会成员、种田大户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到村、组、农户调查了解,摸清情况,针对情况拿出工作计划;村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了解群众思想动态,通过算账对比,讨论确定承包经营权登记、流转的收益和利益分配方案。 (2)全面动员部署。召开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动员会议,通过新闻媒体召开广泛宣传;村召开村民会议,印发宣传资料,入户宣传。通过层层发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消除群众思想顾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 / 5

农业规模化经营

规模化经营是小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基本的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多方面形式的变化,我国现阶段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形式已经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纵观世界农业,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发展和规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借他山之石,寻求适应我国农村实际的土地规模经营的模式,早日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二个飞跃”。(洪淳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探讨农村经济77、83) 一、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新格局的形势下,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意义尤为重要。(黄莉新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纵横2010/1,7-9) 面对我国人均耕地少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抛荒现象,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方针的指导下,许多专家开出了一剂“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良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也一直在鼓励“资本下乡”整合农村各种要素,发展资本集团主导的现代农业,走“公司+农户”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大幅增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度下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并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瓶颈。无论是提高农业竞争力.还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走农业规模经营的道路,农用土地逐渐集中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推进土地的“登记、确权、颁证”,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在农民发展诉求的强烈需求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林冬生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粮食安全的两难困境及对策农村经济2010年第l2期53-55) 首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根本要求。中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既

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调研报告(1)

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调研报告(1)

南召县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情况的 调研报告 创新南召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必须围绕“保粮食、调结构、促增收、惠民生”这一目标,牢固树立“三化”协调发展理念,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展”为中心,坚持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着力强化农业大项目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现代农业体系、健全农业服务网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化、农区工业化、农村社区化,努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健康发展。 一、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的发展现状、类型和数量 (一)种植业方面 近几年来,我县按照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线,柞蚕、苗木花卉、油料、瓜果、蔬菜及其它作物合理配置,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综合农业产业链条。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万亩,油料25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0万亩,辛夷栽培面积19.6万亩,农作物总产量42.4万吨,其中,粮食作物总产11.7万吨,油料总产0.7万吨,蔬菜总产30万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

下八个方面的成就: 1、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从2007年开始,粮食保持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单产连创历史新高,总产快速增加。预计今年粮食产量有望达到13万吨。 2、油料作物增长势头迅猛。2007年以来,受市场价格的逐步提升,我县花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最初的1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5万亩,总产约10万吨。与此同时,随着种植技术的更新,先进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蔬菜、水果、蚕茧等经济作物单产不断增加、总产逐步提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保持协调发展,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3、花卉苗木产业。近年来,全县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余亩,主要以玉兰系列,桂花、五角枫、黄栌、紫薇、木瓜等为主,达20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5万多人,各类园林专业公司38家,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74家,苗木花卉专业生产村45个,专业生产队伍3800余人,2012年销售额突破6.8亿元。 4、柞蚕产业。一是产业发展已成规模。我县现有柞坡面积121.8万亩,可开发利用面积105万亩,占全省可利用面积的53%,柞茧产量占全省的80%,全县除皇路店、城关两镇外,其他14个乡镇都有面积不等的蚕坡。目前,从事柞蚕生产的行政村有262个,蚕农2万多户。其中,经县委、县政府命名授牌的柞蚕专业村有15个,柞蚕重点生产村年人均收入达4000

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情况汇报

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情况汇报 去年以来,我区在三汊镇开展了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成立了xx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形成了“xx模式”。经过一年的实践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新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区和全省许多地方一样,土地经营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是外出劳力多,种田种不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后,在家的妇女、儿童、老人等留守人员体力不够,干不得重活,因此不能种田;二是经济效益低,种田划不来。由于非农产业收益远远高于种田收益,许多农民认为种田划不来,不如打工来钱,因此不想种田;三是风险系数大,种田没保障。来自市场的风险和来自自然的风险,经常使农业收入得不到保障。 孝南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区,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并存问题突出。如何从体制机制上破解这个难题?孝南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改革创新,及时开展了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找到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二、基本情况 (一)土地流转情况。xx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是由龙岗等×个村村集体、农户和xx米业公司三方共同组建的。其中,龙岗、同昶、东桥、彭桥等四个村共有土地流转实测面积(标准亩)×.×亩。龙岗村基本上是整村土地流转,流转入股土地最多,达×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流转农户×户,占全村承包户数的×.×%。龙岗村土地全部流转的农户×户,占全村承包户数的×.×%。其他三个村的土地是部分流转。xx米业公司以农机具入股,入股农机具×台套。晖米公司经营流转的土地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核心层。即合作社的流转入股土地×.×亩,主要实行股份经营;二是辐射层。即合作社周围的漫桥、埠镇、洪山、石墩×个村的流转土地×多亩,主要实行租赁经营;三是扩散层。

农业经营情况调查问卷2018年7-8月

农业经营情况调查问卷 尊敬女士/先生: 您好,我们是洛阳师范学院的学生,为了了解我国粮食主产区1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情况,促进乡村振兴,组织了这次专题调研。我们郑重承诺:您所提供的所有信息都只需匿名填写,且只用于科学研究,我们将做到绝对保密。衷心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一、涉农企业调查 1.涉农企业名称:;所在地:省市县。 2.贵企是下列属于哪个级别的涉农企业:。①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②省级重点龙头 企业③市级重点龙头企业④县级重点龙头企业⑤其他,请说明。 3.贵企的组织经营模式为:。①企业+合作社+农户②企业+中介组织+农户③企业 +基地+农户④企业+农户⑤其他,请说明。 4.您认为理想的企业组织模式是:。①企业+合作社+农户②企业+中介组织+农户 ③企业+基地+农户④企业+农户⑤其他,请说明。 5.贵企所需农产品原料主要采购途径:。①进口②自建基地③中介组织④签订 采购协议(订单)的农户⑤市场⑥其他,请说明。 6.贵企对购买的农产品如何定价:。①企业自主制定②随行就市③设立最低保护 价④固定价格⑤其他,请说明。 7.贵企采购农产品时货款的支付方式为:。①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②支付定金,收 到所采购产品后支付余款③加工销售后支付④其他,请说明。 8.贵企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①不高②较高③很高④非常高 9.贵企对合作农户生产时产品质量的监控监督方式:。①种子、化肥和农药投入② 专人巡视监控③不定时抽查④农户自觉互相监督⑤其他,请说明。 10.贵企业的农产品通过的认证有(可多选)。①农产品产地认证②无公害农产 品认证③绿色食品认证④有机食品认证⑤其他,请说明。 11.贵企业创立的自主品牌属于以下哪一类。①地区品牌②全国品牌③国际品牌 ④没有品牌 12.企业是否共建有合作基地。①有②没有。如果有,有亩,比去年增长%。 13.为贵企提供原材料的农户规模是。①500户以下②500-1000户③1000-1500户 ④1500户以上 14.贵企因为下列哪种原因选择与农户合作(可多选)。①农户有稳定的农产品产出 ②农户农产品质量有保障③降低采购成本④政府给出政策支持⑤其他,请说明。 15.贵企主要提供下列哪些服务给农户(可多选)。①资金②生产资料类③服务 技术类④销售⑤无⑥其他,请说明。 16.贵企与农户是怎样的合作关系。①农户以土地等生产资料或资金入股②基地 协议③通过合作社或其他中介组织联系④签有协议⑤其他,请说明。 17.贵企与农户怎样进行利益分配。①按股份红②企业自主决定③通过中介组织 ④按合同办事⑤市场决定 18.贵企与农户怎么解决合作过程中的争议。①通过司法手段解决②协调商议③第 三方协调④终止合作⑤其他,请说明。 19.您认为,造成农户违约的主要原因在于(可多选):。①制约力不够②农户法 律意识不强③市场意识差④信用意识差⑤其他,请说明。 20.您认为,哪种方式形成的农户利益联结度更高:。①订单生产②农户参股③利 1我国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吉林、内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苏、安徽、黑龙江等十三个省份。

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民日报》(2013年01月01日03 版)嘉宾:蒋和平,男,湖南省宁远人,博士。1995年~1997年,在华南农业大学进行农业经济学博士后研究。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二级教授、农业科技管理学科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模式的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内外50项重点研究课题,出版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等10本专著。 主持人:本报记者陈伟 嘉宾: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蒋和平 近年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三农”理论界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具体发展模式、实现路径等仍处于不断探索中,有的地方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蒋和平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这些年一直关注农业规模经营相关课题。他们独辟蹊径,挑选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多个农业规模经营实例进行调查和对照比较,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做了深入研究。本期对话主持人邀请到蒋和平教授,就如何理解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相关话题进行交流。

主持人:中央有关文件多次提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在全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嘉宾:农业规模经营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规模经营是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首先,现代农业是集约化的农业,要求生产要素聚集,相应的管理要素也更加复杂,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需要,必须搞规模经营。其次,现代农业还是标准化农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都要求一定的规模,一家一户很难做,成本很高,根本做不下去。第三,现代农业还是一个品牌化的农业,农业产品是产品质量、商品信誉、当地农耕文化、传统特色等要素的结合体,要保证农产品质量、维护品牌、管理好这些要素组合,都必须要求一定的规模。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发现,他们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都选择了向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的路子。深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最终将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物质和实践基础。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还是确保粮食增产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主持人: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农民增收有什么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赵泽红 沾益县农业局 655331 摘要:本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入世挑战,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近些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是公司、农户等市场主体在经营服务环节上的联合,充分体现了农业合作经济的本质。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公司根据客户的需要,组织指导农户种植养殖,并负责产品的推销,起到了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事实上,公司与农户的结合是所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定义,农业合作经济,就是农户联合起来办企业为自己服务。这个企业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是农产品销售企业,也可以是农业生产资料购销企业,或者综合经营的企业。公司是合作组织成员联合投资、共同拥有并民主管理的,可以说是“农户+公司”,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农户+公司”;我国目前的产业化经营中,公司是农户以外的市场主休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是“公司+农户”。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所联系的农户越来越多,如果龙头企业与每一农户都签订合同,运作成本就会很高,还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一个中介服务组织,协调公司与农户的关系。正因为这个现实的需要,目前我国有众多的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方式,已从“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如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走上通过饲养“草原兴发羔羊”、“草原绿鸟鸡”脱贫致富的道路。“农户+公司”中的公司,是农户投资兴办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实行传统合作经济的原则,形成“共享、共担”机制。“公司+农户”中的公司,投资主体不是农户,完全采用合作经济原则是不切实际的,但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如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无偿或低偿地向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确定保护价,包销农产品等,使公司与农户形成“共享、共担”机制。本文主要讨论“公司+农户”这一组织形式。 2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长期以来,有一些地方农村经济一直依靠烤烟、油菜等有限的支柱产业,而烤烟的指导性种植计划和指令性收购计划两种体制矛盾十分尖锐,油菜价格偏低。一些地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着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及畜禽养殖等,而届时如没有相应的贮运、加工及营销企业的拉动,难免会出现种果园到毁果园等隐忧。谷贱伤农。某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或冷或热的

农业规模化经营

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 九三学社开封市委员会 始于1978年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丰富了农产品市场,实现了人民群众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巨大转变,成为农业的第一次飞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增量效应已逐渐减弱。针对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农民增收缓慢和农产品质量档次跟不上老百姓消费水平提高的矛盾,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将大幅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档次,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有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 一、我市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形式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现有耕地591.5万亩,农业人口387.3万。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是我省小麦、棉花、花生、瓜菜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目前,我市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我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他们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联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带动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如金明食品有限公司在顺河区东郊乡建立大葱生产基地,从宏太朗大葱的引种、生产技术指导,到产品的加工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带动了全乡1000多亩的大葱种植,实现亩收入5000多元。 (二)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近年来,我市出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市经过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近300个,入社农民3.5万多人,带动农户约4.1万户,为全市农户的6%。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的生产,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如开封县半坡店乡常店村的长丰豆角蔬菜专业合作社,实现品种、品牌、种植、销售四统一,2008年合作社农户的收入比2007年增加了一倍。 (三)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随着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悄然兴起。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近20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3.55%。其中,转包转让12.9万亩,出租2.6万亩,互换1.9万亩,其它形式(如代耕、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1.1万亩。如开封市七彩虹公司,租用尉氏县庄头乡庄头村农民1000亩土地,建立了供港蔬菜基地。部分出租土地的村民在公司当上了产业工人。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生产的无公害蔬菜,比在当地蔬菜市场高出5—10倍的价格全部销往港澳。土地流转推动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改变了细碎化的土地经营模式,细化了社会分工,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二、我市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加上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各种社会服务不专业、不系统、不完善、不到位,优势农产品没有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致使我市农产品质量档次不高,价格偏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科技含量较低,多数为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多数企业没有能力指导农民生产出符合企业标准要求的农产品。而政府部门又缺少必要的服务和管理,致使一些本地企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有效途径 《南方农村杂志》2014年第三期 一、当前广东省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主要存在问题 建国以来,广东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分、统、分”的演变过程。第一次“分”,即进行土 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而紧接下来的“统”,即实行农业合作化到建立人民公社 体制。第二次“分”,即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集体和家庭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的再调整,有 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农业经济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暴露。广东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地矛盾:一家一户经营的耕地规模小―小农经济效益低下―青壮劳动力流转到第二、三产业―耕地流转不畅,种田者多为妇女和老人,“ 有田无人耕,有人没田种”矛盾出现―农业生产发展滞后。而造成目前这种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正是当下 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从理论上讲,制度效率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和阶段性,只能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发 挥作用,且效率的高低呈现阶段性,即制度设计运行前期效率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率递减,在制度 完成任务后,效率也释放完毕。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初始是基于解决温饱设计的,和当时的生产力水 平相适应,在改革开放初期所释放的制度效率显著,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 速增长。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农民对行业期望值的提高,现行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 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一)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关于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经济学界和法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一是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权属不清。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 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但对于集体的界定却仍不清晰。如《民法通则》中的集体为乡(镇) 、村两级,而《农业法》则界定为乡(镇)、村或村内集体经济所有。二是在国家和农村集体的二元土地所有权结构下,在国家、集体、农民的三重土地关系格局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权能缺失,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土地财产权利制度尚未确立。三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非市场化转让存在缺陷。由于权属不清和权能残缺,农村地权关系不稳定,缺乏流动性,农民土地财产权及相关 权益缺乏有效的保护,农民土地经营预期不稳定,从而影响了经济绩效。 (二)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据对全省30个县(市、区)250个村民小组7991户农户家庭经营状况调查,2012年7991户农户中除234户(占2.9%)不耕田或者田给别人耕外,经营耕地面积最小的农户 仅0.1亩,经营耕地面积最大的农户有294亩,人均经营耕地面积0.67亩。其中:经营耕地面积不足 5亩的农户有6307户,占78.9%;经营耕地面积5-10亩的农户有1073户,占13.4%;经营耕地面积 10-20亩的农户有282户,占3.5%;经营耕地面积20亩以上的农户有95户,占1.2%。近80%农户 种地规模户均经营不足5亩。建立在超小规模和高度分散基础上的家庭承包经营,一定程度上让农民拥有自主经营权,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但是,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 平和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分户的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小、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难有大的改善, 农业生产经营的收益无法进一步提高。 (三)务农人员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据对全省30个国家调查县中抽选30个村民小组的调查,2012 年底有经营耕地户1076户,家庭总人口5228人,其中,在家务农人数1801人,外出务工人数1849 人,其他人员1578人(其他人员包括学龄前儿童、在家读书、在外读大中专、丧失劳动能力者、有劳 动能力但在家待业人员)。务农人员平均年龄51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4%。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 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向非农行业和流向城市,而率先进入城镇的通常是农村青壮劳动力,老年 人则更多滞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农业生产逐步“老龄化”。(四)集体统一经营效用的弱化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是指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经 营职责,为集体内成员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在 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强调家庭经营的积极性比较多,对加强集体的统一服务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重视不够,使得很多地方农业双层经营变成了单层经营,集体统一服务的效用不断退化,有名无实。据统计, 2012年全省村集体经济组织无经营收益的占25.5%,年经营收益5万元以下的占33.3%,年经营收益 在5万元以上的占41.2%。(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弱小,缺乏政策扶持广东农户仍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据统计,2012年广东约72%的耕地未参与流转。2012年广东50亩以上种粮大户不到1万户 ,仅占全省纯农户和兼农户0.8%;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5万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 业总数354家,合作社14863家,农户入社仅占一成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耕地规模经营的主

关于我县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 调研报告 近期,我局组织有关科室的人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到具有代表性的绿香源果业有限公司、圣康食品有限公司2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三九味精集团、鼎海食品、兴国棉纺、信鸽面粉、恒源食品、信利达木业、新生冷藏中心7个市级龙头企业,通过听汇报、看现场和召开企业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状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各企业多措并举,积极应对,克服种种困难,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势头。从所调研的龙头企业看,一是生产经营较为平稳,9个企业中,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上升或持平的有7个,略有下降的有2个(信鸽面业、鼎海食品);二是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一批新产品应运而生,如三九味精集团葡萄糖酸钠产品,今年已投入生产,年产2万吨,销售收入1亿元,聚谷氨酸等新产品正在开发试产中。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国外2个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如圣康食品有限公司除稳定西班牙、法

国、美国等市场外,今年又积极开拓日本、韩国市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胡屯冬盛食品、恒源食品等金针菇生产厂家在东北三省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四是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绿香源果业有限公司、信鸽面业、齐鲁味精集团、冬盛食品、春蕊生物食品等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并积极开展了绿色食品的认证,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调查中发现,一些影响企业发展的老问题长期未能解决,一些新困难和新问题也制约产业的转型升级,基础好的一些企业发展信心受到影响,实力本来就弱的企业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一)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够强。目前,我县虽然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但总体规模都较小,全县只有13家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而其它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很难在大的区域范围内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带动 (二)龙头企业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目前,全县大部分龙头企业自身的科技含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经营重视水平、资本运营水平、盈利水平等都还不高,其经营理念、经营行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一) 2011年12月12日10:14 来源:《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5 内容提要:有关规模经营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一个随机抽样的来自我国粮食主产区5省100个村庄1049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分别从投入产出和生产成本两个不同的角度全面考察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性。实证研究表明,在考虑土地细碎化的影响后,我国粮食生产总体上而言规模报酬不变。由此可见,如果政府单纯出于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而大规模推行规模经营的政策显然是不可取的。同时发现,除粳稻外,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对单位产量生产总成本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与经济效益提高实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适度规模经营 一、引言 以均田承包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做出了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制度绩效。但是随着这一制度安排改革效应的逐渐释放,其不足之处,如土地细碎化经营、难以与市场接轨、比较效益低下等问题渐露端倪。1996—2007年期间,除棉花和油料作物外,其他农产品的净收益均有所下降。有些农产品甚至出现了亏本(韩俊等,2008,第97页)。尤其是粮食生产远低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的收益,并最终造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批粮田撂荒、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甚至滑坡的严峻局面(俞可平,1997)。而且未来通过农产品价格政策来促进农业生产增长的政策操作空间和效应将会变得越来越小,因为它同国家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及同中国入世所做的承诺相悖。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和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①与此同时,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许庆等(2008)的研究已表明我国现在土地细碎化的存在对农户收入正面的影响作用大于其负面的影响,但关于农地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性的争论一直存在。 稳定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又是短时期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自1987年中共中央在5号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采取不同形式实行适度规模经营②以来,中央连续在若干重要文件(例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极影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十企业十农户),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 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龙头企业与农

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资源比较优势战略的影响,不容易把握市场需求。②产业层次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③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的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②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与市场大的矛盾。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有些服务以盈利为目的,不考虑农民利

福安市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概要

福安市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把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依靠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在党的惠农政策和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下,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的变革,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35.05万亩,其中规模经营面积3.45万亩,占总面积9.84%;果疏面积38.90万亩,其中规模经营面积5.84万亩,占总面积15.01%;林竹面积168万亩,其中规模经营面积63.84万亩,占总面积38%;畜禽出栏数162.7万头,其中规模经营出栏数110.60万头,占总出栏数67.98%;水产品产量 6.5万吨,其中规模经营 5.9万吨,占总产量 90.77%。 一、发展现状与成效 1、发展特色产业,为农业规模经营增加效益 近年来,我市重点发展茶叶、以葡萄为主的果业、水产、畜牧、林产业五大主导产业。2010年主导产业产值达31.63亿元,“坦洋工夫”、“福安巨峰”品牌效应凸显,“坦洋工夫”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我市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扶持8家龙头企业项目,实施山海协作项目2项,合作资金8160万元;各级产业化组织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亿元(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2 亿、宁德市级10.2亿、本市级3.0亿、其他农业企业2.6亿元,带动种植基地17.5万亩、12万户,农民产业化经营收入1.72亿元。有力促进了规模农业发展。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基础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它作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提高农民组织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至2011年10月底全市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26个,农民合作社涉及产业领域日趋广泛,主要以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加工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答: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之间的联系是: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家庭经营的关键是要有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农民有了长期自主经营的土地,才能有稳定的经营预期和长远的经营打算。“长久不变”,也是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紧迫要求。把农户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地块,使农户承包地权属更加明晰,农民流转承包土地才能更踏实,利益预期才能更明确,农户才能放心流转、稳定流转。 因此,首先需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次,需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此外,建立和完善土地所有者与土地承包者在土地使用与权益交易过程中的权责利配置机制,进一步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和转让的政策机制、制度安排和实现路径,从而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 二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已成为趋势。据专家估算,我国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只有0.6公顷,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消化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带来的影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必经之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 三是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同时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累了大量的资产,如果不盘活整合,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不尽早确权到户,就会存在流失或者被侵占的风险。因此,要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关系将更加明晰,农村集体经济将焕发新的活力,也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促使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改革需要尊重农民意愿,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坚持因地制宜,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同时,国家要加大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营造有利于改革的法律政策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