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配煤下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动态配煤下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动态配煤下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近几十年,随着高炉的大型化、富氧喷吹煤粉等技术的发展,高炉生产对焦炭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稳定和改善焦炭质量已成为焦化行业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但用配煤炼焦实验来指导配煤存在工作量大、试验周期长等特点,生产上需要寻求更为快速、准确、科学的预测焦炭质量的方法。宝钢配煤工作主要依靠炼焦试验和生产经验为主,缺乏精确的焦炭强度模型进行预测,然而根据煤质数据预测焦炭质量,在世界范围已经引起重视。日本新日铁采用煤的最大流动度和煤灰碱度指数AI来预测CSR和CRI,美国内陆钢铁公司应用新日铁方法进行焦炭预测时,由于原料煤胶质体流动度过高,且灰成分中含碱过多导致新日铁模型不适用,于是采用煤的硫分和煤的塑性温度范围以及煤灰碱度指数来预测焦炭强度,并认为仅根据煤岩特征并不能精确预测焦炭的热性质。日本钢管公司则考虑了炼焦工艺条件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增加了火道温度这一工艺因素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加拿大炭化研究所(CCRA)则采用膨胀度,配合煤挥发分和碱度指数来预测焦炭热性质;英国钢铁公司还采用煤的反射率和铁、钙、硅含量来预测。我国酒钢采用以煤的挥发分或反射率和惰性成分含量预测。可见,由于配煤实践和工艺条件不同,已有的预测方法和模型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且需在大生产实践中不断修正。目前可供预测焦炭质量的不同模型应考虑到配煤的种类。

1.2 配煤炼焦技术

1.2.1 配煤炼焦的意义

配煤炼焦就是将几种不同类别的炼焦用煤按一定比例配合作为加入炼焦炉炼焦的原料。配煤炼焦在合理利用炼焦煤资源、保证炼焦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提高焦炭质量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1)中国炼焦用煤产量较多,约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40%以上,煤种也较全,但中国煤炭储量中,炼焦用煤只占27%。在炼焦用煤资源中高挥发分、黏结性中等的1/3焦煤和气煤约占45%,中等挥发分、黏结性较好的烟煤如焦煤、肥煤约占21%和15%,低挥发分的瘦煤和贫瘦煤也占20%左右。由此资源特点可以看出,在炼焦用煤中,黏结性好的焦煤和肥煤资源比例比较小,必须采用配煤的方法和多用气煤和1/3焦煤的技术,扩大炼焦用煤资源,配煤炼焦的主要意义就在于此。

(2)在炼焦技术上,大多数炼焦用煤单独炼焦都不能炼出符合高炉对焦炭强度的质量要求的焦炭,而黏结性较好的主焦煤即使能用其单煤练出强度合格的焦炭,但由于在炼焦过程中要产生较强的膨胀压力,而影响焦炉的寿命或造成推焦困难的问题,而肥煤虽有较好的黏结性,但单独炼焦时,练成的焦炭易形成部分蜂窝焦而影响焦炭强度,因此

在炼焦生产上都不采用单种煤炼焦,而是将几种类别的炼焦用煤配合使用,发挥各类煤在炼焦时的特点,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从而以经济合理的配煤方案练出质量符合要求的焦炭。

(3)中国炼焦用煤中的焦煤、肥煤虽然黏结性好,但这两类煤在中国一般都是较难洗选的煤,洗精煤的灰高、硫高,使其用量受到一定限制,而中国所产的气煤和弱黏结性煤在炼焦中虽然黏结性差,但他们易选,灰低、硫低,其资源又较丰富,储量大、产量高、煤价相对较低,因而在配煤炼焦中,在一定比例的焦煤和肥煤基础上配入适量的气煤和弱黏结煤,因其挥发分高、收缩度大、便于推焦,且煤气焦化产品回收也多,有利于焦化产品的回收利用,又能使焦炭质量符合炼铁高炉的技术要求。

因此,现代化炼焦厂一般都根据资源特点采用配煤炼焦,使炼焦用煤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改善了焦炭的质量,还可优化生产、降低成本,从而使配煤炼焦成为炼焦工业必然采用的基本措施。

1.2.2 配煤炼焦原理

多年来,炼焦配煤理论发展较快,形成了多种配煤原理或配煤技术。最直观的配煤原理是胶质层重叠原理,以烟煤的大分子结构及其热解过程中由于胶质状塑性体的形成,使固体煤粒粘结的塑性成焦,由于不同烟煤所形成胶质状塑性体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导致粘结的强弱差别,并随气体析出数量和速度的差异,得到不同质量的焦炭;第二类是基于煤的岩相组成不同,决定煤粒有活性组分和非活性之分,煤粒之间的粘结是在其表面进行,则以活性组分为主的煤粒相互间成流动状结合型,固化后不再存在粒子的原形,而以非活性组分为主的煤粒相互间的粘结则呈接触结合型,固化后保留粒子的轮廓,从而决定最后形成焦炭的质量,即所谓的表面结合成焦原理;第三类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中间相成焦原理认为烟煤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各向同性液体中,随热解进行会形成由大分子的片状分子排列而成的聚合液晶,即新的各向异性流动相态—中间相,成交过程就是这种中间相在各向同性胶质体基体中的长大、融并和固化过程,不同的烟煤表现为不同的中间相发展深度,最后形成不同质量和不同光学组织的焦炭。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以信息和计算机为主的配煤专家系统,其原理更加考虑单种煤的特性,包括常规的粘结性和煤的光学组织对焦炭质量的贡献,把模糊的配煤理论数值化,引入性能价格比、质量权重、炼焦专家经验等概念,为焦炭质量预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围绕上述配煤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的焦炭质量预测方法。

(1) 胶质层重叠原理

配煤炼焦时除了按加和方法根据单种煤的灰分、硫分控制配合煤的灰分、硫分以外,要求配合煤中各单种煤的胶质体的软化区间和温度间隔能较好地搭接,这样可使配合煤在炼焦过程中,能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煤料处于塑性状态,从而改善粘结过程,并保证

焦炭的结构均匀。不同牌号炼焦煤的塑性温度区间见表1.1所示,各种煤的塑性温度区间不同,其中肥煤的开始软化温度较早,塑性温度区间最宽,瘦煤固化温度最晚,塑性温度区间最窄,气煤、1/3焦煤、肥煤、瘦煤适当配合可扩大配合煤的塑性温度范围。这种以多种煤相互搭配、胶质层彼此重叠的配煤原理,曾长期指导我国的配煤技术。

表1.1不同煤化度煤的塑性温度范围

煤种挥发分范围(V daf)%塑性温度范围/℃

气煤>37 290~420

肥煤290~450

1/3焦煤330~430

气肥煤310~400

焦煤370~430

瘦煤420~480

周师庸教授曾提出以两种煤炼焦的界面结合指数来评价其界面结合的好坏,并认为各种煤的胶质体之间实际上均有一定的重叠,只不过不同类型单种煤之间的结合情况差异很大。同样他认为配煤中一定要求有一定量的基础炼焦煤,既能够包容低挥发份的弱黏煤,也能够包容高挥发分的弱黏煤。

(2) 互换性配煤原理

根据煤岩学原理,煤的有机质可分为活性组分和非活性组分(惰性组分)两大类。日本城博提出用粘结组分和纤维质组分来指导配煤,按照他的观点,评价炼焦配煤的指标,一是粘结组分(相当于活性组分)的数量,这标志煤粘结能力的大小;另一是纤维质组分(相当于非活性组分)的强度,它决定焦炭的强度.煤的吡啶抽出物为粘结组分,残留部分为纤维质组分,将纤维质组分与一定量的沥青混合成型后干馏,所得焦块的最高耐压强度表示纤维质组分强度。要制得强度好的焦炭,配合煤的粘结组分和纤维质组分应有适宜的比例,而且纤维质组分应有足够的强度。当配合煤达不到相应要求时,可以用添加粘结剂或瘦化剂的办法加以调整,据此提出了图互换性配煤原理图,由图1.1可形象地看出:

图1.1 互换性配煤原理

1) 获得高强度焦炭的配合煤要求是:提高纤维质组分的强度(用线条的密度表示),并保持合适的粘结组分(用黑色的区域表示)和纤维质比例范围。

2) 粘结组分多的弱粘结煤,由于纤维质组分的强度低,要得到强度高的焦炭,需要添加瘦化组分或焦粉之类的补强材料。

3) 一般的弱粘结煤,不仅粘结组分少,且纤维质组分的强+度低,需要同时增加粘结组分或添加粘结剂和瘦化组分或焦粉之类的补强材料,才能得到强度好的焦炭。

4) 高挥发的非粘结煤,由于粘结组分更少,纤维质组分强度低,应在添加粘结剂和补强材料的同时,对煤料加压成型,才能得到强度好的焦炭。

5) 无烟煤只有强度较高的纤维质组分,需添加粘结剂,才能得到足够强度的焦炭[6]。

(3) 共炭化原理

炼焦煤和非炼焦煤如沥青类有机物共炭化时,如能得到结合较好的焦炭,称为不同煤料的共炭化。共炭化产物与单独炭化相比,焦炭的光学性质有很大差异,合适的配合煤料(包括添加物的存在)在炭化时,由于塑性系统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使中间相有适宜的生长条件,或在各种煤料之间的界面上,或使整体煤料炭化后形成新的连续的光学各向异性焦炭组织,它不同与各单种煤单独炭化时的焦炭光学组织。对不同性质的煤与各种沥青类物质进行的共炭化研究表明,沥青不仅作为粘结剂有助于煤的粘结性,而且可使煤的炭化性能发生变化,发展了碳化物的光学各向异性程度,这种作用称为改质作用,这类沥青黏结剂又被称为改质剂。

共炭化过程传氢对煤的改质有重要影响,沥青在共炭化时起着氢的传递介质作用,为描述氢的转移情况,可定量地用沥青与煤的供氢能力及受氢能力来描述。沥青的供氢能力远高于煤,为煤的3~5倍,气煤的受氢能力远高于其供氢能力,而沥青的受氢能力可忽略不计。因此煤与沥青共炭化时,沥青对煤有传氢作用,两者的受氢能力差别愈大,

沥青对煤的改质活性愈强;此外煤的受氢能力愈大,共炭化时沥青对煤的改质活性也愈强。随着焦炭光学结构的研究,把共炭化的概念用于煤与沥青类有机物的炭化过程,以考察沥青类有机质与煤配合后炼焦对改善焦炭质量的效果。共炭化产物与单独炭化相比,焦炭的光学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合适的配合煤料(包括添加物存在)在共炭化时,由于塑性系统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使中间相有适宜的生长条件,或在各种煤料之间的界面上,或使整体煤料炭化后形成新的连续的光学各向异性焦炭组织,它不同于各单个煤单独炭化时的焦炭光学组织。

(4) 炼焦配煤专家系统

配煤专家系统是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配煤概念,综合利用了煤数据库、焦炭质量预测方法、炼焦专家经验以及过程控制原理,以实现生产成本最小、优质炼焦煤用量最小或弱黏结煤用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对完善炼焦煤资源规划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专家系统用于配煤原理是:根据炼焦配煤生产过程和煤质历史数据的水平,在给定的决策水平、工艺控制水平和生产操作水平条件下,由专家控制器、执行控制器实现专家配煤过程。其中,专家控制器是基于神经网络的知识推理,由计算机根据设定的焦炭质量和知识库中的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和规模规则以及专家经验计算出个单种煤的配合比例。专家控制器给出每一种配合煤的流量信号,由执行控制器给出准确地控制运行皮带的速率和下煤量。

该专家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焦炭质量控制模型系统和配煤控制系统。与数据库配套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Access开发,在Windows下运行,可以进行数据库管理、统计表格管理以及反射率分布图管理等多种功能。焦炭质量控制模型包括:①标准单种煤性质与归属;②配合煤与单种煤的关系;③焦炭质量预测等。

1.2.3 配煤炼焦技术的发展趋势

(1) 区域性配煤

中国炼焦用煤的分布很不均匀,并且铁路运力紧张,这些不利因素限制了国内企业使用统一的配煤比。对国内不同地区焦化企业使用的生产配煤方案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尽管各企业的配煤思路仍然采用了气煤、气肥煤、肥煤、1/3焦煤、焦煤、瘦煤几大类配合,但是各类煤使用的比例却大不相同,都尽力使用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产量大的煤种,区域性特征比较明显,如华东地区的焦化企业使用的各类煤的比例比较均衡,中南地区使用1/3焦煤和焦煤的比例比较大,东北地区使用肥煤和焦煤的比例比较大,1/3焦煤的比例比较小,西南地区使用的煤料比较单一,以1/3焦煤和焦煤为主,几乎不使用瘦煤。

尽管国内焦化企业使用的生产配煤方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但是所炼制的焦炭均能满足当地高炉生产的需要。

(2) 精确配煤

现在实行的按照气煤、气肥煤、肥煤、1/3焦煤、焦煤、瘦煤几大类的模式,在中国的炼焦史上确实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煤炭市场的变革,国内炼焦企业使用的单种煤料普遍增加,由原来的10多种增加到20~30种,甚至有的企业多达80~90家,尤其是以焦煤和1/3焦煤的品种最多,而且配入量一般较大,它们的质量波动对焦炭的质量影响非常大,即使使用同一配煤比,因为使用了不同矿区的1/3焦煤和焦煤,焦炭质量也有很大差异。因此,现在逐步提出了精确配煤的思路,将原来按照大类配煤的模式转换成为按照煤料进行配煤的精确配煤。精确配煤是根据单种煤的工艺性质确定其在配合煤中的配入比例,或者是将各大类煤按照工艺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地细分成若干小类,以各小类煤参与配煤。

实现精确配煤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煤质指标对单种煤的工艺性质进行科学评价,然后确定其在配合煤中的合适比例。现在,一些焦化企业的生产实践证明,对单种煤的工艺性质进行正确的评价必须借助煤岩学的指标,如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和惰性组分含量等。此外,实现精确配煤,还必须具备充足的煤场和科学的煤场管理体系以及完善的配煤系统。

(3) 扩大炼焦用煤范围

中国的炼焦煤资源相对贫乏,而且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如山西省的炼焦煤资源占全国的1/2以上,产量也占全国的1/4以上,而湖北、浙江、海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几乎没有炼焦煤资源。因此合理使用炼焦煤资源、扩大炼焦用煤的范围成为焦化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我国低煤化度煤资源丰富,包括弱黏煤、不黏煤、气煤和年轻的1/3焦煤等,目前用于炼焦的比例很少。低煤化度煤产量较大,普遍易洗、低硫和煤气产率高,如能在炼焦配煤中增加低煤化度煤用量,不仅可以降低焦炭灰分、硫分,并提高化学产品产率,而且还能节约稀缺的炼焦煤资源。由于低煤化度煤黏结性较差,目前我国使用低煤化度煤的焦化企业较少。从全国炼焦用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展趋势看,增加炼焦配煤中低煤化度煤的配比势在必行,而且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在炼焦配煤中增加低煤化度煤的配入量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配型煤将低煤化度煤中掺入黏结剂制成型煤,可以配入到炼焦配煤中炼焦。经生产实践证明,型煤的配入量可以达到30%。

2) 对低煤化度煤进行预热改质提高其结焦性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通过对低煤化度煤快速加热,实现其快速预热以脱除主要含氧官能团后,可望提高其黏结性与供氢能力。经预热改质的低煤化度煤炼出的焦炭,平均孔径缩小,最大壁厚增加和各向异性提高,这一系列的显微结构变化表明,改质煤的结焦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改质的低煤化度煤配入量可以达到10%以上。此外,一些焦化企业在炼焦配煤中添加无烟煤和焦粉、焦油渣也取得了成功。

(3) 配煤专家系统的开发

专家控制系统作为一种智能控制,将人的感性经验和定理算法结合,能够处理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精确的和模糊的信息,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技术提供了现实手段。自瑞典学者K.J.Astrom提出专家控制的概念以来,鉴于它所表现出来的在层次结构上﹑控制方法上和知识表达上的灵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几年来,在冶金﹑化工等复杂工业生产控制中,专家控制系统已经获得了成功应用。

将专家控制系统应用于焦化生产中,建立炼焦配煤专家系统是今后配煤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建立具有焦炭质量预测、配煤比计算、配煤流量控制的配煤专家控制系统,可保证焦炭质量,合理地利用煤炭资源。根据焦化理论和生产所获得的工业数据构建数学模型,以群体专家经验得到的定性知识构成规则模型,将解析的数学模型与基于知识的规则模型相结合,采用数学方法建立焦炭质量预测模型,提出配煤比计算的实用方法,并实时控制配煤流量。

目前,国内的研究机构和焦化企业已经高度重视配煤专家系统的开发,目的在于用配煤专家系统代替传统的配煤模式。

1) 配煤专家系统的组成

a开放式的数据库包括煤料数据库、单种煤煤质数据库、单种煤炼焦数据库、配合煤煤质数据库、炼焦工艺参数和焦炭质量数据库。

b 数学模型配合煤质量预测模型、焦炭质量预测模型。

c 专家知识和自学习系统。

d 输入、输出系统和控制执行系统。

e 校修正模型系统。

f 优化配煤系统。

2) 配煤专家系统的主要功能

a已知单种煤煤质性能以及配煤比,计算出配合煤的性质。

b预测焦炭的灰分与硫分、冷态机械强度M40、M10及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等指标。

c结合焦炭质量,确定配合煤的比例,可结合专家知识,以经济成本为优化模型的目标,将焦炭质量等作为约定因素,给出较佳的配煤比,以供企业安排生产。

d对预测模型求出的数据和实际数据比较,通过系统的自学习功能不断优化模型,提高精度。

e通过控制系统,对实际的配煤工艺进行控制。

宝钢花了10年的时间,逐步总结了宝钢优秀配煤专家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并归纳论文多年来炼焦配煤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发出具有多项功能的炼焦配煤专家系统,并在生产中加以应用。该专家系统功能有煤炭资源管理和煤炭市场分析,煤炭计价功能,年度配煤方案确定,煤炭质量跟踪,计划和日常配煤比制定,配煤在高炉中使用跟踪,煤场管理,焦炭质量预测及模型校验。

实践证明,配煤专家系统的核心在于配煤数学模型的建立。选用合适的煤质指标和

科学的建模方法是决定配煤数学模型精确度的关键问题。并且专家系统运行后还必须定期对配煤数学模型进行校验,防止炼焦煤源的局部变化对配煤数学模型精确度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影响焦炭质量因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原料煤性质的影响和生产工艺影响两方面。各焦化厂的生产工艺又不相同,因此配煤专家系统的建立必须以各厂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采集大量的配煤炼焦实际数据,建立适合本厂实际情况的配美专家系统。建立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配煤专家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联合各地区的大型焦化企业共同研究开发,才有可能实现[7]。

1.2.4 配煤工艺提高焦炭质量的方法

配合煤是把不同变质程度的炼焦煤按适当比例配合起来利用各种煤在性质上的优势互补,从而使配合煤的质量优于单种煤的质量,以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焦炭,这对合理利用煤资源、节约优质炼焦煤、扩大炼焦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各单种煤的特性和它们在配合煤中的相容性以及在焦炉中的成焦特性,是配煤技术的关键。

(1) 提高煤料的堆密度,可以改善焦炭质量

因为堆密度提高,煤粒间的间隙减小,在炼焦过程中胶质体易于填满空隙,气体不易析出,胶质体的膨胀性和流动性都增加,使煤粒间的接触更加紧密,形成结构坚实的焦炭。另外,堆密度高,炼焦过程中半焦收缩小,因而焦炭裂纹少,提高了焦炭的强度。没料堆密度于焦炭强度关系如图所示。煤捣固工艺、配型煤工艺、煤干燥工艺和煤预热工艺等方法,都可以使煤的堆密度增加。

煤料的堆密度随着煤料水分含量的变化而变化,这已被许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而且各种研究几乎都得到类似的结论,改变装炉煤水分,煤料堆密度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水分为7%~10%时,煤料的堆密度最小,水分在此值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或减少时,堆密度逐渐增大;但水分减少时堆密度增加较快。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煤料水分大,具有使堆密度增大的优点,但水分太大的煤料炼焦时,除对炉墙起到激冷的热冲击外,对焦炭质量带来不良的影响,尤其对焦炭的耐磨指标M10影响更甚。M10值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增加,不过,影响的程度视煤料的黏结性不同而有所不同。当水分不变、堆密度增大时,M10和M40值减小;当煤料的堆密度不变化时,干煤炼焦所得的焦炭的M10和M40值均比湿煤炼焦时好。由此可见,煤料水分变化时,一方面,煤料堆密度变化,影响焦炭质量;另一方面使加热速度变化影响焦炭质量。因此,在水分变化时,弱黏结性煤和对加热速度特别敏感的材料,其M10值变化比较突出,而优质焦煤的M10值的变化却不太明显。

(2) 煤料粒度组成对堆密度的影响

在实际的炼焦配煤中,煤的颗粒组成与煤料堆密度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备煤工艺不同或粉碎机的负荷改变,以及配煤煤种的变化会改变煤粒的粒度组成。许多研究工作已经证明,煤料的粒度组成与堆密度关系密切,而且往往是煤料的粒度和水分都对堆

密度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煤的粒度越大,堆密度越大;粒度越小,堆密度越小。在炼焦配煤规定的水分范围内,煤粉碎得越细,堆密度则越小。其主要原因是煤的颗粒小时,单位容积内煤的总粒数多,总的比表面积大,因而堆密度变小;而颗粒较大时,单位容积内煤的粒数少,总比表面积少,所以堆密度变大。但是,干燥煤(水分小于4%)或预热煤的堆密度与筛分组成的关系与湿煤不同。例如,在很大的粒度组成的范围内,同一粒度的煤粒,干燥煤或预热煤比湿煤的堆密度高,而且曲线变化的趋向也有所不同。

适当增加煤料的细度和煤料过细粉碎对焦炭强度的影响是不同的,适当增加煤料细度有利于提高焦炭强度。因为煤料中的惰性组分细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于煤料的不均匀性(惰性组分大颗粒可形成裂纹中心)所引起的不均衡收缩,使煤中惰性组分的比表面积增加,使成焦过程中邻层间的黏结力降低,收缩应力减小,煤料的散密度提高,邻层间的温度梯度减小,使收缩梯度降低。这些都导致焦炭裂纹降低,提高了焦炭的强度。煤料过细粉碎反而降低了焦炭强度。因为煤中活性组分粒度过细,胶质体的流动性降低,黏结性下降,煤料过细使散密度下降,煤粒间接触情况变坏,煤料过细使惰性组分表面积增大,对胶质体液相的吸附量相对增加。而煤料液体量不因细度变化而改变,故使煤料的黏结性降低。这些都导致焦炭强度降低。

(3) 配添加物

在装炉煤中配入适量的黏结剂和抗裂剂等非煤添加物,可改善其结焦性。配黏结剂工艺适用于高流动度的高挥发分煤料,可增大焦炭块度、提高焦炭机械强度、改善焦炭气孔结构。这两种工艺也可同时并用,相辅相成。例如在炼制优质铸造焦时,必须配入足够数量的低灰、低硫石油焦等抗裂剂,同时配入数量匹配的黏结剂,才能铸造焦达到块度大、强度高、灰分低、硫分低、气孔率低和反应性低等全优指标。

常用的配煤黏结剂有煤焦油黏结剂、煤焦油沥青黏结剂、石油沥青黏结剂和煤石油沥青混合黏结剂等。

(4) 配煤抗裂剂

常用的配煤抗裂剂有粉状焦炭(焦粉)、粉状半焦(半焦粉)和粉状延迟焦。各种抗裂剂的共性是挥发分比炼焦煤低得多,但不同抗裂剂有不同的特性。

(5) 配型煤

配型煤工艺是将一部分煤料在入炉前配入黏结剂压成型块,然后与散状煤料配合装炉。配型煤工艺的优点有以下三个:

1) 配型煤粒间的间隙小,有助于改善煤料的黏结性;

2) 配型煤可提高煤料的堆密度;

3) 可以多配用弱黏结性或非黏结性的高惰性组分煤。

(6) 煤调湿

装炉煤调湿工艺是将装炉煤预先干燥,使水分控制在5%~6%,并保持稳定后再装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焦炭质量,并稳定焦炉操作,降低炼焦耗热量。

1.2.5 配煤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配煤技术在逐步的提高,但我国广大配煤工作者目前大多仍根据生产经验,以挥发分V daf表征煤阶,以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代表煤的结焦性,以粘结指数G代表的粘结性指标指导配煤,上述各种配煤方法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在一定范围的应用中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些方面都存在着地区、煤种的局限性,要实际采用还得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修正。

由于近年来常规的煤质分析不能满足用户对煤质检验的要求,而常规配煤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配合煤的分析数据,没有考虑煤的内在质量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这些方法对于煤质接近的煤实行配煤是可行的,但对于煤质差异较大的煤是不能采用此方法的,因为煤炭在焦炉内焦化时涉及到煤的挥发分的析出规律等多种因素。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两种挥发分不同的煤组成的配合煤,其挥发分析出并不是简单的将两种单种煤的挥发分析出按一定的比例相加,而目前焦化厂所用的洗精煤均是由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混合而成的。因此,常规配煤存在的弊端是影响配煤炼焦和焦炭质量的主要因素。

对于焦炭质量预测方面,曾作过许多研究工作,建立了多种预测焦炭质量的数学模型,对指导某些企业的炼焦配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炼焦配煤的数学模型主要采用线性模型,应用线性方法描述炼焦配煤相关指标的可加性,认为配合煤和单种煤的特性和参数之间只是简单的加权平均关系,根据配煤和炼焦过程的测量数据,通过线性系统的辨识方法,获得预测配合煤和焦炭质量的数学模型,并由此来确定配煤比。然而,由于数学模型难于严密地描述配煤和炼焦过程各参数间的复杂关系,仅仅基于数学模型的传统方法难于获得精确的配煤比。而且大量的实践证明:单种煤与配合煤及配合煤与焦炭质量的质量指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者很难掌握其机理,因此采用传统的方法实现准确而有效地预测存在许多的困难。

1.3 焦炭质量预测模型

焦炭在高炉中起四个作用:提供热源、还原剂、渗碳和料柱骨架作用。利用煤和配合煤的各种实验室测定的性质指标预测焦炭质量,可以用次数较少的配煤实验,确定经济合理的配煤比。随着媒质指检测标的自动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焦炭预测技术直接用于配煤作业的日常管理,因此焦炭质量预测技术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在炼焦行业使用模型帮助预测焦炭质量是很普遍的做法。焦炭质量预测从广义上讲,包括焦炭的灰分、硫分等化学性质指标,冷态强度指标以及热态性质指标。

为了科学的提高焦炭质量,确定煤的性能参数是很重要的,因为参数能够控制焦炭的质量,进而确定一个煤种选择的预测方法,以取得高的质量和低的成本。

1.3.1 焦炭灰分与硫分预测

焦炭的灰分硫分与配合煤的灰分、硫分有直接的关系,在生产状况稳定的条件下,

两者存在较好的线形关系。因此,不同的企业依据炼焦生产历史数据,建立了焦炭灰分、硫分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中考虑焦炭的成焦率k 、配合煤干基挥发分V d 、焦炭的干基挥发分V d 等。

表1.2 焦炭灰分(A d )和硫分(S t,d )预测模型

采用单位 灰分预测模型

硫分预测模型

山西焦化 )5.1~0.1()100/()100(,,+--==焦煤焦煤,d d V V K kA A

)8.0~7.0/(焦煤S k S *=

上海宝钢 煤煤煤焦,,)100/(d d V c V A b a A *+-*+=

煤煤煤焦,,)100/(d d V c V S b a S *'--*'+'=

内蒙包钢 678.4821.0+=煤焦A A

煤焦S S 645.0211.0+= 韶钢集团 203.01092.085.1,±+-=煤焦daf A A

042.08735.003.0±+=煤焦S S

法 国 焦煤kA A = 煤焦S S 759.0084.0+= 波 兰

焦煤kA A =

煤焦S S 63.020.0+=

1.3.2 焦炭冷态强度预测

焦炭冷态强度指(M 40、M 10下同)预测所采用的指标一般为煤化度指标和黏结性指标。预测方法的的总趋势是从宏观参数向包括煤岩指标在内的微观参数发展,从仅以媒质参数预测向包括工艺参数在内的预测指标发展。预测方法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煤的工艺指标为参数,如V daf 与C.I.、MF 、G 、y 的组合;第二类是以煤岩指标为参数;第三类在考虑配合煤指标的同时,也考虑炼焦煤准备和炼焦工艺条件。

表1. 国内外焦炭质量预测方法概况

年代 国别 作者 选用指标 预测方式 适用范围 1937 前苏联 САПОЖНИ

КОВ V daf ,X,Y X=17~23mm Y=17~22mm 煤种齐全,按气、肥、

焦、瘦配煤 1950 日本 井田四郎 V daf ,CI 图形表达

主要为日本煤

1959 日本 西尾淳 V daf ,MF V daf =32%~37% MF=1500~1700 日本和进口美国优质炼焦煤 1961 美国 Schapiro SI,CBI 图表计算 美国优质炼焦煤 1964 澳大利亚 Brown C-煤岩指数 图表 澳大利亚煤 1965 前西德 Simonis G b 因子 回归方程 优质炼焦煤 1966 美国 Thompson R max ,IC 图表 伯利恒钢铁公司 1970 日本 宫津隆 R max ,MF R max =1.2~1.3 MF=70~1000 日本钢管进口煤 1971 日本 小岛鸿次郎 修正后SI,CBI

图表计算 新日铁多种进口煤 1976

中国

陈鹏

V daf ,G

V daf =28%~32%

高挥发煤占多的中国煤

G=60~72

1984 比利时Rene munnix TIC VCI LGF 回归方程北欧煤种1985 中国周师庸修正后R max I 回归方程新疆钢铁公司1997 中国陈鹏R max,G 线性回归北京焦化厂

1999 中国戴才胜∑I, R max,R r ∑I=25%~35%

R max=1.15%~1.

25%

北京焦化厂

2002 中国王进兴V daf,G,XD,A d线性回归山西焦化

2002 中国冯安祖多参数非线性回归宝钢股份

(1)挥发分—黏结性参数预测法

1) V daf-C.I.法

该法的黏结性参数采用黏结力指数C.I.(Caking Index),是以1g空气干燥粉煤样与9g无水焦粉混合后,在950±20℃下炭化7min后,以炭化产物中大于297的筛上物占原料(10g)的百分率作为C.I.值。以V daf和C.I.两个参数作图这种方法对于预测配入大量弱黏结性煤的配合煤所得焦炭的质量比较灵敏。

2) V daf-MF法

日本的本屋醇等提出以V daf代表煤化度指标,以MF代表粘结性指标,在V daf——MF配煤图中将烟煤分为九类,位于对角线两侧区域的煤相互配合后,若两个指标落入图中斜线区域,则可炼出强度高的焦炭,如图1-3所示。该最佳区域为V daf =32~37%,MF=1500~7000DDPM。日本的佐田等人曾在炭化室高度为5.5m、平均宽度450mm的焦炉上对30多种不同煤样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流动度对数值GP<4.0时,焦炭强度主要取决于流动度;而当流动度对数值GP>4.0时,则焦炭强度主要取决于挥发分。并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

87

.0

(8.

67

lg

651

.3

0.4

lg=

+

=

MF

DI

MF,(1.1)

)

739

.0

(4.

107

8.0

0.4

lg=

+

-

=

V

DI

MF

daf

,(1.2)

图1-3 V daf—MF配煤图

3) V daf-G法

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在中国烟煤分类方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粘结指数G 作为粘结性指标,并得出了V daf——G配煤图,如图1-1所示。图中标出了最佳配煤区:V daf =28~32%,G=58~72。以V daf——G预测焦炭强度(M40、M10)的等强曲线如图1-2所示。由图表明,当V daf<30%时,M40随G值增高而增大。当G<60时,M10随G的

增加而降低。

图1-1 V daf—G配煤图

图1-2 V daf —G 等强曲线图

鞍钢通过多年生产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用V daf 和G 预测焦炭质量强度的回归方程:

)925.0(144.0104.2147.12640=+-=r G V M daf (1.3) )886.0(0243.0452.0794.1210=-+=r G V M daf (1.4)

包头钢铁公司根据1997年的生产数据,也建立了同样的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并在95%的信度下显著相关:

G V M daf 0418.0654.0197.9840+-= (1.5) G V M daf 00146.010.0324.540-+= (1.6)

在预测配合煤的焦炭强度时,配合煤的挥发份可以近似用单种煤的挥发份以加和性确定。但配合煤的实测G 值和由单种煤G 值按加和性计算所得配合煤G 值有一定偏差,鞍钢的试验表明,煤的黏结性差别不大时,G 值有加和性,黏结性差别较大时,如肥煤和贫瘦煤之间,G 值的加和性存在偏差。韶钢根据历史生产数据,提出校正黏结指数:

加和校G G 7457.04.23+= (1.7)

并给出预测公式:

827.00629.00866.040.7840±+-=校G V M daf (1.8) 390.00476.00562.017.1010±-+=校G V M daf (1.9)

(2)G b 因子-煤岩参数预测法

Simonis 于1965年根据鲁尔(Ruhr )根据膨胀度测定值推导出G b 因子,通过回归方程预测焦炭强度,1969年又进一步将G b 因子与煤岩组分相结合,发展了G b 因子预测

技术。

G b 因子是以鲁尔膨胀度曲线为基础计算的,如图1-8所示。

1

32

2

1bT aT b a G T T b ++=

+ (1-9)

由式(1—9)可以看出,G b 因子是反映煤在热解过程中的软化、固化温度和膨胀度收缩度在内的一个综合标志粘结能力的参数,根据膨胀度曲线的类型,可以有:G b >1(b>a 时)、G b =1(b=a 时)、0

在最佳G b 因子条件下,焦炭强度随挥发分变化的关系如图1—9所示。曲线表明,在最佳G b 因子和Vdaf=24%~26%时,可获得强度最好的焦炭。

在大量的实验室和工业实验的基础上,Simonis 提出了用V daf 、G b 并考虑煤的粒度组成和炼焦条件的预测方程。

图1-8 G b 因子示意图 图1-9 最佳Gb 因子条件下煤的

a —收缩度;

b —膨胀度;T1—软化温度;T3—固化温度 挥发分与焦炭强度关系

(1) 煤的最佳粒度组成和偏离度M S 装炉煤的细度或粒度组成影响堆密度,并 进而影响焦炭质量。装炉煤的挥发分愈高,堆密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也愈大。装炉煤最佳粒度分布时,达到最紧密的堆积,因而堆密度最大,煤的最佳粒度分布服从于罗申-勒姆拉分布,不同的平均粒度有其相应的最佳粒度分布值,一般装炉煤的平均粒度为1mm ,用罗申-勒姆拉粒度分布图得出平均粒度为1mm 的最佳粒度分布如表1-3,此时的偏离度M S =0,它与实际装炉煤的粒度比较,可计算也影响焦炭质量的偏离度M S (见表1—3实例),作为预测焦炭强度的粒度因素。

表1-3 装炉煤粒度分布偏离度的计算实例

(2)炼焦条件 在预测方程式中用K 表示炼焦条件的参数。 (),/2

B

K g cm h ρν=?

? (1—10) 式中ρ—装炉煤堆密度,t/m (或g/cm );

ν—平均结焦速度,ν=

2B

τ

,cm/h ; τ—结焦时间,h ;

B —炭化室平均宽度,cm 。

Simoris 由试验得出,随K 值增加,焦炭的M 40有一个最大值,一般焦化厂的K =18~24g/()cm h ?,该值处于曲线的下降段。

(3)预测方程与校正系数 预测焦炭质量M 40和M 10的方程为:

40s M a k b M α'=++ (1—11)

2

100123S S M M M K M K M M K M =++?+? (1—12)

式中 a '—取决于V daf 和G b 因子的K 值系数;

b —取决于V daf 的系数,相当于K=0时的M 40;

α—取决于V daf 和G b 因子的粒度校正系数;

M 0、M 1、M 2、M 3—回归系数。

(3)煤岩指标预测法

煤岩指标预测简称CBI-SI 预测法,首先有前苏联阿莫索夫在1957年提出,后经美国夏皮洛在1961年作了改进,日本的小岛鸿次郎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进一步发展,并于1974年在新日铁得到应用。 (4)煤岩参数和黏结性参数预测法

1)镜质组反射率-奥亚膨胀度预测法

2)镜质组反射率-惰性组分含量预测法 3)镜质组反射率-黏结性指数预测法 4)镜质组反射率-最大流动度预测法 5)镜质组反射率-惰性组分-容惰能力预测法

(5)由于操作工艺因素的多变,仅以煤料性质预测焦炭强度的方法,常因操作条件与提出预测方程或图表时的工艺条件不同,而影响预测技术的实际应用。因此焦炭质量预测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同时包括煤料性质和操作参数两方面的指标。

1)V daf -MF -D 预测法 2)V daf -G -D 预测法

山西煤焦集团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办法,找出了配合煤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 daf 黏结指数G 配合煤细度D 和配煤灰分A d 与焦炭强度的关系:

d daf A D G V M 412.0004642.01602.02409.11945.6340-+-+= (1.13) d daf A D G V M 05172.001525.004545.04887.04468.2710+---= (1.14)

(5)过程模拟预测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煤炭价格的放开,焦化企业炼焦用煤品种不断增加,且煤种变化快,煤质波动大。因此,最优化配煤与焦炭质量过程模拟技术得到发展,一方面焦炭的灰分硫分抗碎强度M 40和耐磨强度M 10以及焦炭的热性质等指标与配合煤或者单种煤质量指标存在函数关系,通过生产数据或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建立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利用预测的反模型求解单种煤配合比例以及可能引起的焦炭质量波动范围,并保证配煤成本最低。

该系统对于炼焦系统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该系统涉及大量的基础信息,以及炼焦专家的经验,国内仍需进行艰苦的努力。利用计算机系统运算如图所示。

图1.2 计算机运算框图

1.3.3焦炭反应后强度的预测方法

随着高炉的大型化和喷煤技术的发展,对高炉焦炭的要求不仅仅限于灰分、硫分和冷态强度的要求,更重要的要求有良好的热态性质。焦炭的热态性质通常采用焦炭的反应性指标(CRI)和反应后强度(CSR)来表示。焦炭热态性质与冷态性质一样,要受煤料和生产条件的影响,由于它还受到势力和化学反应的作用,所以比冷态指标的预测更为复杂。影响焦炭热态性质的因素一般考虑:煤化度指标、粘结性指标、惰性物含量和灰分中矿物质组成等。因而,多数预测焦炭热性质模型也就考虑这些因素。

焦炭的灰成分对焦炭的碳溶反应有明显的影响,而不同煤种的灰成分又不尽相同,为了充分地改善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就必须考虑灰成分的影响。要考虑灰成分的影响就必须将灰成分的影响量化。因此,不少学者都提出了灰成分“催化指数”的概念。并称之为:矿物质催化指数、灰催化指数、碱度指数、酸碱平衡指数等不一而足。由于对各灰成分的催化作用顺序的认识不一,以及考虑的灰成分个数的不同,催化指数的构成也不尽相同。在确定了催化指数的基础上,不少学者和钢铁公司都进行了将催化

指数与焦炭的热性质相关联,并给出了焦炭热性质的预测方法。下面仅就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简述如下。

1.3.3.1 日本神户钢铁公司的方法

日本神户钢铁公司将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归因于煤化度(R max )、粘结性(MF )和灰分催化指数。并定义灰分催化指数为:[K 2O + Na 2O + CaO + Fe 2O 3] / [Al 2O 3 + SiO 2]。并将三者关联给出了焦炭反应后强度的预测方法:

CSR = RSI – 10

RSI = 70.9 R max + 7.8 lg(MF) – 89

2

323

222SiO O Al O Fe CaO O Na O K ++++-32 (1-21)

该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当用于内陆钢铁公司进行焦炭反应强度预测时,预测值远低于实测值,校正系数为0.74,标准差是10.75,因为R max 和MF 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这三个指标并没有正确表达出控制CSR 的全部因素。 1.3.3.2 日本钢管(NKK )的方法

日本钢管将灰成分的催化指数称为碱度指数Bash ,并定义为: B ash =A d

3

22232O Al SiO O

K O Fe ++,% (1-22)

并通过单种煤和配合煤的实验给出了焦炭反应后强度的预测方法:

对于单种煤:

CSR = a 1DI 30

15 - b 1CRI + c 1

CRI = d 1 R max – e 1 R max + f 1ΣI – g 1lg(MF) + h 1B ash + i 1 (1-23) 对于配合煤:

CRI = CRI 单种煤+ j 1cv(R max ) + k 1 FT + i 2

CSR = a 2DI 3015 - b 2CRI + c 2

式中:a 、b 、c 、d 、e 、f 、g 、h 、I 、j 、k ——均为常数;

CRI 单种煤 ——把配合煤作为单种煤看待时按单种煤预测模型得到的预测值; cv(R max ) = 配合煤中单种煤R max 的标准差/配合煤R max %; FT ——火道温度,℃。

日本钢管用该预测方法指导炼焦用煤的选择和配合,达到了保持焦炭冷强度DI 不变而CSR 可以按要求改变的目的。

1.3.3.3 加拿大炭化研究协会(CCRA )的方法

加拿大炭化研究协会将灰成分的催化指数称为碱度指数MBI ,并定义为:

MBI = A d

)

)(

100

(

3

2

2

3 2

2

2

O

Al

SiO

VM

O Fe

MgO

CaO

O

K

O

Na

+

-+

+

+

+

(1-24)

并提出了焦炭反应性的预测模型:

CRI = 30.4 – 0.029 D + 2.29 (MBI)2– 6.21 R max

式中:D——煤的膨胀度,%;

VM——煤的挥发分,%。

1.3.3.4美国内陆钢铁公司的方法

美国内陆钢铁公司先求出灰成分的碱性指数AI再将催化指数CI定义为:CI = 9.64 AI + 14.04 S

AI = A d

3

2

2

3 2

2

2

O

Al

SiO

O Fe

MgO

CaO

O

K

O

Na

++

+

+

+

(1-25)

并给出了焦炭反应后强度的预测模型:

CSR = 28.91 + 0.63 Δt – CI

式中:S——煤的硫分,%;

Δt——煤的塑性温度范围,℃。

该预测模型既适用于单煤也适用于配合煤。对CSR的预测可进一步利用各单种煤的CSR的加和性予以辅佐,从而有助于在对各种煤进行测试获得CSR后,算出配合煤的CSR,进行合理的配煤。

美国内陆钢铁公司还将预测模型绘成等强曲线图。如图1-20所示。

图1-20 美国内陆钢铁公司CSR预测方法

近期焦炭质量分析报告

近期焦炭质量分析报告 自配比六十六生产优二级焦开始,我公司焦炭出现块小、焦块发酥等症状, 焦炭热强度始终达不到60以上,严重影响焦炭质量,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 失,按照公司领导要求彻查原因及总结应对方案,现经过详细的数据对比分析、 现场勘查,总结原因及应对措施如下 一、数据分析: 1.其他非重要影响因素数据罗列及其分析 入炉煤指标统计 日期灰分挥发分硫分黏值细度6.15 9.41 27.38 0.82 76.67 91.27 6.16 9.31 27.03 0.80 75.97 90.99 6.17 9.40 27.22 0.77 76.75 90.86 6.18 9.51 27.14 0.76 75.50 89.95 6.19 9.70 27.47 0.76 76.20 91.72 6.20 9.89 28.17 0.75 78.57 91.90 焦化执行配比配比1:宁乐贫瘦17% 优质二级焦煤83% 配比2:宁乐贫瘦15% 优质二级焦煤85% 洗煤厂来煤指标统计 日期灰分挥发分硫分黏值 6.16 9.93 30.51 0.88 84.57 6.17 9.78 30.76 0.87 85.67 6.18 10.08 30.90 0.83 89.14 6.19 10.16 30.48 0.86 89.71 6.20 9.97 30.61 0.85 89.67 洗煤配洗方案 众利达13# 5.00 众利达13号15.00 众利达13# 15.00 青海低质煤10.00 青海低质煤10.00 青海低质煤10.00 策克15.00 策克15.00 策克15.00 沃石13下1 30.00 沃石13下1 20.00 沃石13下1 10.00 弘鼎13层10.00 华银11号5 10.00 迪雷10号10.00 蒙古原煤10.00 蒙古原煤10.00 蒙古原煤20.00 华银11#5 10.00 迪雷16#4 10.00 迪雷16号4 20.00 迪雷10号10.00 迪雷10# 10.00 06.15 06.17 06.18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原料煤到配合煤及配比方案,各项指标都相对正常 不应该出现热强低于60的情况,且从焦炭的熔融状态上看也相对较好,同时验 证了煤质方面并无问题。

焦炭质量对高炉炼铁的影响

焦炭质量对高炉炼铁的影响 随着高炉采用富氧大喷煤为代表的强化冶炼措施后,高炉的冶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对焦炭的骨架作用要求更高。随着煤比不断提高,焦炭负荷越来越重,焦炭的冶金性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大型高炉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大多是受原燃料条件尤其是焦炭质量的限制。 标签:焦炭质量的影响;高炉冶炼中的作用;措施 1.1 焦炭水分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焦炭水分的波动势必引起称量不准而影响高炉炉况的稳定,并导致铁水中硅、硫含量的变化。水分过高,焦粉粘附在焦块上,影响焦炭强度和筛分,将焦粉带入炉内;如果焦粉不能全部随煤气吹出,将影响高炉透气性和透液性,严重时造成炉缸堆积。从马钢2500m3高炉生产实践过程得知:当焦炭水分控制在4.0%以下时,对高炉冶炼影响不大。当焦炭水分超过4.0%时,则入炉含粉率、炉尘量以及炉尘含炭量将明显上升,高炉顺行状态变差。 1.2 焦炭灰分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焦炭在高炉内被加热至高于炼焦温度时,由于焦质与灰分的热膨胀性不同,沿灰分颗粒周围产生裂纹,使焦炭碎裂,含粉增加。焦炭的灰分与强度几乎成线性关系,即灰分增加,强度下降。马钢2500 m3高炉自投产以来,焦炭灰分逐年下降,焦炭的热态性能则逐年提高,而高炉技术经济指标也呈逐年提高之势。焦炭灰分控制在12%以下,高炉生产可以获得比较先进的技术经济指标。 1.3 挥发分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焦炭的挥发分含量影响焦炭的耐磨强度和反应后强度。挥发分高,焦炭气孔壁材质疏松,耐磨强度和反应后强度就低;挥发分低,焦炭气孔壁材质致密,耐磨强度和反应后强度就高。焦炭的挥发分含量与炼焦最终温度有关,是焦炭成熟程度的标志;提高炼焦最终温度与延长焖炉时间,使结焦后期的热分解与热缩聚程度增强,使焦炭挥发分含量降低,从而改善焦炭的质量。马钢2500 m3高炉作焦炭的挥发分含量控制在1.2%以下,终点温度和结焦时间分别为l050℃和20h;焦炭的冷态和热态性能均能满足高炉的要求。 1.4 焦炭的冷态改组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焦炭的耐磨强度(M40)和搞碎强度(M10)是反映焦炭冷态性能的重要指标。冷态性能好的焦炭,即较高的M40和较低的M10,在筛分设备能力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保证人炉焦炭有较好的粒度组成和较低的含粉率,有利于提高高炉块状带的透气性,改善高炉炉况顺行。人炉含粉率低,还可改善炉缸工作状况。虽然目前高炉不断追求强化冶炼,十分重视焦炭的热态性能,但冷态性能也不可

浅析焦炭强度的影响因素

. .. . .. 浅析焦炭强度的影响因素 杜为民 汝州天瑞煤焦化有限公司 2014年10月20日

浅析焦炭强度的影响因素 杜为民 (汝州天瑞煤焦化有限公司 467535) 摘要:焦炭质量受配合煤原料性质和炼焦工艺的影响。在制定配煤方案时,可以V-G作为主要参数,综合平衡V、G、Y、X等参数的影响,同时应严格控制入炉煤粒度、水分、堆比重、干馏温度等工艺指标,以改善焦炭物理性能。 关键词:焦炭配煤参数 汝州天瑞煤焦化有限公司年产焦炭100万吨,中冶焦耐设计大型捣固式焦炉,2011年12月开工,2013年8月投产。炼焦用煤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煤种不固定,储煤量不稳定。煤种有平顶山张村主焦煤、瘦焦煤、瘦煤等;三门峡中硫主焦;山西高硫气肥煤、瘦焦煤等;陕西黄陵1/2中粘煤、1/3焦煤等。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基本以张村主焦煤为主再辅以其它煤种进行配煤。通过一年来的生产实践,就配合煤V、G、Y、X等参数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做一分析供大家赏析。 一、生产状况 2、几组生产数据 2.1配合煤煤岩分析:

1/2中粘+气煤 29.7% 1/3焦+肥煤 20.0% 焦煤 50.3% 1/2中粘+气煤 18.0% 1/3焦+肥煤 29.2% 焦煤 52.8% 配合煤指标 焦炭指标 Vdaf % G Xmm Ymm <3mm % <1mm % Vdaf % M40% M10 % CRI% CSR % 28.71 80 89.2 74.7 1.20 85.0 5.3 28.41 83 30.8 17.5 87.6 71.4 1.16 85.2 5.3 31.9 60.2 27.98 83 88.6 71.6 1.23 82.9 5.9 29.9 63.4 27.38 84 87.7 72.5 1.15 85.6 4.8 27.46 82 88.3 71 1.23 84.8 4.6 二、分析 要达到提高焦炭质量,可以从结焦机理等方面寻找途径。从结焦机理看,在干馏过程中煤质软化→熔融→膨胀→固化→收缩→成焦这一过程是必经的。在这一过程中,只要配合煤具有良好的熔融性、黏结性,使固体物质空隙填满,固、液体物质充分附着,是可以提高焦炭强度的。因此从生产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配合煤性质是影响焦炭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基础。只有合理调节配合煤质量才可得到需要的焦炭质量。 1、影响焦炭质量的煤质因素 1.1 配合煤煤化程度参数 代表煤化程度的指标有挥发分Vdaf 和镜煤平均最大反射率Rmax 。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线性相关关系,其关系式为: Rmax= 2.35 - 0.041Vdaf 挥发分容易测定,且可按加成性计算,因此只需对挥发分重点分析。 在成焦过程中,挥发分Vdaf 与收缩度α呈正相关系数,如图1所示。 配合煤指标 焦炭指标 Vdaf % G Xmm Ymm <3mm % <1mm % Vdaf % M40% M10% CRI% CSR % 27.72 81 33.8 16.5 89.2 72.4 1.32 85.2 4.6 32.3 58.2 27.78 76 89 73.3 1.21 85 6.4 27.48 82 88.7 71.2 1.24 85.9 5.7 32.1 57.6 27.66 80 89.9 73.3 1.2 85.3 5.9 27.42 79 88.3 71.7 1.22 84.9 6.8

焦炭生产工艺与技术指标

20.热回收焦炉的工艺流程热回收焦炉是指炼焦煤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焦炭,其化学产品、焦炉煤气和一些有害的物质在焦炉内合理地充分燃烧,回收高温废气的热量用于发电或其他用途的一种焦炉。目前热回收焦炉已经进入《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8 年修订)》管理序列。 清洁型热回收焦炉是由多个焦炉组、热回收装置、烟气脱硫除尘装置以及尾气集中排放简组成;工艺流程采用捣固装煤、炉内引火、二次燃烧、负压运行生产;在连续炼焦过程中不产生焦化废水,并可实现余热有效回收利用和废气低污染排放的一种炼焦炉。每个焦炉炉组由多个可互相引火的炼焦室组合而成,具有共用总烟道进行二次燃烧并与热回收装置相联通的炼焦生产单元。炼焦室具有炼焦煤同室加热、炭化和熄焦功能,在主燃烧室中以贫氧气分层、分隔燃烧层与结焦层,通过两侧立火道、底火道、分烟道与炉组总烟道相联接,在负压情况下实现二次燃烧,并实现炼焦煤上下与两侧四向加热成焦的一个封闭空间;在炼焦过程中经二次燃烧后的高温烟气,通过废热锅炉回收余热生产蒸气,并对其热能加以利用。一般配套发电机组用以发电,对热能回收利用后的尾气采用脱硫除尘加以净化处理,对熄焦废水采用沉淀工艺加以净化后实现循环闭路使用,不产生焦化废水外排,是一种新型的大容积焦炉。 21.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的优势 清洁型热回收焦炉与传统的大机焦炉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清洁型热回收焦炉配煤要求生产冶金焦焦煤配入量不大于 20%~25%,弱粘煤与无烟煤不低于 50%;生产铸造焦焦煤配

入量不大于 50%,弱粘煤与无烟煤配入量不低于 40%,与传统大机焦比,弱粘煤比例大大提高,还可以配入无烟煤用以炼焦。目前焦煤资源越来越少,有利于节约宝贵的肥焦煤资源。另外,肥焦煤与弱粘煤在价格上有明显的优势,每吨差价至少在 200 元以上,大大地降低了焦炭成本,以规模 60 万吨的焦化厂计,采用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炼焦用煤成本每年可降低 4800 万元以上,有力地提高焦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较灵活地改变炼焦配煤和加热制度,并根据需要生产不同品种的焦炭,如高炉焦、铸造焦、化工焦等。 (2)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热回收焦炉采用焦炉炭化室负压操作,炉内负压低于-lOPa,调节烟气燃烧气氛并防止大气污染物向外泄漏,与传统的大机焦正压操作相比,杜绝了跑烟冒火,杜绝了原传统大机焦产生的苯化口等大气污染物外排,从而彻底改善了焦化厂大气环境。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熄焦水闭路循环使用,杜绝了废水外排。与传统大机焦比,不产生由于后序化生产工序而产生的含酚、含氰等焦化废水,彻底的改善了焦化厂所在区域的水环境。 (3)提高焦炭产品质量。由于采用大容积捣固炼焦,炼焦煤堆密度在O.98g/cm3以上,且由于扩大炼焦煤以外的弱粘煤、无烟煤的加入,更有利于控制焦炭的灰分、硫分,相较传统大机焦的焦炭产品质量更好。 (4)有利于减少基建投资和降低炼焦工序能耗。清洁型热回收焦炉与传统大机焦相比达到或超过传统大机焦的机械化水平,实现焦炉装煤、出焦、熄焦、捣固机械化,但是由于没有传统焦炉的化产回收、煤气净化、循环水、制冷站等工序,也没有污水处理等环境保护的尾部治理措施,生产过程能耗较低。同时,由于焦炉配套的辅助生产设施和公用设施少,建设投资低,建设速度快,一般情况下基建投资为相同规模的传统焦炉的 50%~60%,建设周期为 7~10 个月,生产全过程操作

空气质量评价预测模型论文

城市空气质量的评估与预测 一.问题的提出 1.1背景介绍 环境空气质量指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在城市环境综合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已有的数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预测与分析是一个很具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是API值的二级达标天数,即根据已有的API分级制,计算城市的二级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并以之作为该城市空气质量的评价。 然而,这种评价方法虽然有利于城市空气质量管理,但是API分级制具有统计跨度大且较为粗略的特点,不适合对城市的空气质量做综合客观的评价,因此,我们应该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关于环境空气质量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原题附录1-10就是各城市2010年1-11月空气质量的观测值,可以作为评价分析与预测的研究数据。 1.2 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利用附件中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给出十个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程度的科学 排名。 2)建立模型对成都市11月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预测。 3)收集必要的数据,建立模型分析影响城市空气污染程度的主要因素是什 么? 二、基本假设 1.表中的API值是准确的,忽略仪器测量误差对测量数据造成的影响 2.API值对不同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具有可度量性,即:相同API值对应的不同污染物危害程度相等。 3.根据附录中的数据,API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的天数在十个城市2010年的观测数据中仅出现一次,二氧化氮对空气质量的综合评价的影响忽略不计。

三、问题的分析 3.1 提出新的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对城市污染程度排名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的来说,提出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应该以各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观测数据为基础,对不同城市空气质量进行量化综合评价,这个综合评价在符合空气质量实际的同时,应该较为细致与直观,既能够体现该城市空气质量的整体水平,又能够方便地对不同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合理客观的对比。 第一.传统的API指数评价制度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其主要原因是API空气质量分级制具有跨度较大的特点,举例来说,以可吸入颗粒物或二氧化硫为最大污染物计算,API数值51到100都属于二级,对应的日均浓度值是51到150微克/立方米。这种分级制度对观测数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简化,分级制的数据较为简洁,仅以级次衡量城市的空气质量水平,有利于部分问题的决策,但是,这种简化的级次评分制浪费了大量的观测信息,不适合对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长期的管理,评价,与预测,更不利于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细致客观的评价与城市之间污染程度的对比。 所以,新的评价体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对信息的最大程度利用与对空气质量的综合客观分析。 第二.空气污染程度的评价最为直观与简便的方法是计算观测时间区间上的平均值,但是这种简便的数据处理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结合污染物种类与API 观测数据值分析,问题可以归结为基于API数据的综合评价问题,故可以引进综合评价问题的方法对平均值计算法进行适当的修正与改进,建立基于综合评价方法的评分体制,对空气质量进行评分与排序。 第三.这个对空气质量的综合排名问题以不同种类的污染物的API数值为基础,以对十个城市的污染程度进行综合排名为最终目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因此,还可以可以考虑建立以对十个城市的污染物排序为决策层,以不同种类的污染物API数据为准则层,以十个待评城市为方案层的选优排序问题,根据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方案层对决策层的“组合权重”,从而达到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十个城市污染程度进行综合排名的目的。 3.2 对成都11月份空气质量进行预测问题的分析 1)对成都十一月空气质量进行合理的预测,我们应该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综合预测,通过对数据的初步观测,并作出成都市自2005年1月1至2010年11月4日的月平均API值折线图(如图3-1所示),我们发现,数据不具有很好的规律性,无法用一个确定的函数去描述,又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对空气质量的预测问题是一个针对环境系统的预测问题,而环境系统具有系统内部作用因素较多,系统内部各因素作用关系复杂的特点,因此,针对数据和问题的特点,我们考虑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利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有效利用,并作出最合理的预测。

浅析焦炭强度的影响因素

- - - 浅析焦炭强度的影响因素 杜为民 汝州天瑞煤焦化有限公司 2014年10月20日

浅析焦炭强度的影响因素 杜为民(汝州天瑞煤焦化有限公司467535) 摘要:焦炭质量受配合煤原料性质和炼焦工艺的影响。在制定配煤方案时,可以V-G作为主要参数,综合平衡V、G、Y、X等参数的影响,同时应严格控制入炉煤粒度、水分、堆比重、干馏温度等工艺指标,以改善焦炭物理性能。 关键词:焦炭配煤参数 汝州天瑞煤焦化有限公司年产焦炭100万吨,中冶焦耐设计大型捣固式焦炉,2011年12月开工,2013年8月投产。炼焦用煤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煤种不固定,储煤量不稳定。煤种有平顶山张村主焦煤、瘦焦煤、瘦煤等;三门峡中硫主焦;山西高硫气肥煤、瘦焦煤等;陕西黄陵1/2中粘煤、1/3焦煤等。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基本以张村主焦煤为主再辅以其它煤种进行配煤。通过一年来的生产实践,就配合煤V、G、Y、X等参数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做一分析供大家赏析。 一、生产状况 1、煤质特点

2、几组生产数据2.1配合煤煤岩分析:

2.2配合煤煤岩分析: 2.3配合煤煤岩分析:

28.41 83 30.8 17.5 87.6 71.4 1.16 85.2 5.3 31.9 60.2 27.98 83 88.6 71.6 1.23 82.9 5.9 29.9 63.4 27.38 84 87.7 72.5 1.15 85.6 4.8 27.46 82 88.3 71 1.23 84.8 4.6 二、分析 要达到提高焦炭质量,可以从结焦机理等方面寻找途径。从结焦机理看,在干馏过程中煤质软化→熔融→膨胀→固化→收缩→成焦这一过程是必经的。在这一过程中,只要配合煤具有良好的熔融性、黏结性,使固体物质空隙填满,固、液体物质充分附着,是可以提高焦炭强度的。因此从生产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配合煤性质是影响焦炭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基础。只有合理调节配合煤质量才可得到需要的焦炭质量。 1、影响焦炭质量的煤质因素 1.1 配合煤煤化程度参数 代表煤化程度的指标有挥发分Vdaf和镜煤平均最大反射率Rmax。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线性相关关系,其关系式为: Rmax= 2.35 - 0.041Vdaf 挥发分容易测定,且可按加成性计算,因此只需对挥发分重点分析。 在成焦过程中,挥发分Vdaf与收缩度α呈正相关系数,如图1所示。

焦炭生产工艺与技术指标(三)

20.热回收焦炉的工艺流程 热回收焦炉是指炼焦煤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焦炭,其化学产品、焦炉煤气和一些有害的物质在焦炉内合理地充分燃烧,回收高温废气的热量用于发电或其他用途的一种焦炉。目前热回收焦炉已经进入《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8 年修订)》管理序列。 清洁型热回收焦炉是由多个焦炉组、热回收装臵、烟气脱硫除尘装臵以及尾气集中排放简组成;工艺流程采用捣固装煤、炉内引火、二次燃烧、负压运行生产;在连续炼焦过程中不产生焦化废水,并可实现余热有效回收利用和废气低污染排放的一种炼焦炉。每个焦炉炉组由多个可互相引火的炼焦室组合而成,具有共用总烟道进行二次燃烧并与热回收装臵相联通的炼焦生产单元。炼焦室具有炼焦煤同室加热、炭化和熄焦功能,在主燃烧室中以贫氧气分层、分隔燃烧层与结焦层,通过两侧立火道、底火道、分烟道与炉组总烟道相联接,在负压情况下实现二次燃烧,并实现炼焦煤上下与两侧四向加热成焦的一个封闭空间;在炼焦过程中经二次燃烧后的高温烟气,通过废热锅炉回收余热生产蒸气,并对其热能加以利用。一般配套发电机组用以发电,对热能回收利用后的尾气采用脱硫除尘加以净化处理,对熄焦废水采用沉淀工艺加以净化后实现循环闭路使用,不产生焦化废水外排,是一种新型的大容积焦炉。 21.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的优势 清洁型热回收焦炉与传统的大机焦炉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清洁型热回收焦炉配煤要求生产冶金焦焦煤配入量不大于20%~25%,弱粘煤与无烟煤不低于50%;生产铸造焦焦煤配入量不大于50%,弱粘煤与无烟煤配入量不低于40%,与传统大机焦比,弱粘煤比例大大提高,还可以配入无烟煤用以炼焦。目前焦煤资源越来越少,有利于节约宝贵的肥焦煤资源。另外,肥焦煤与弱粘煤在价格上有明显的优势,

焦炭质量评价指标

焦炭质量指标 焦炭是高温干馏固体产物,主要成分是碳,具有裂纹和不规则孔孢结构体(或孔孢多孔体)。裂纹多少直接影响到焦炭粒度和抗碎强度,指标一般以裂纹度(单位体积焦炭内裂纹长度多少)来衡量。衡量孔孢结构指标主要用气孔率(焦炭气孔体积占总体积百分数)来表示,它影响到焦炭反应性和强度。不同用途焦炭,对气孔率指标要求不同,一般冶金焦气孔率要求 40 ~ 45% ,铸造焦要求 35 ~40% ,出口焦要求 30% 左右。焦炭裂纹度与气孔率高低,与炼焦所用煤种有直接关系,如以气煤为主炼得焦炭,裂纹多,气孔率高,强度低;而以焦煤作为基础煤炼得焦炭裂纹少、气孔率低、强度高。 焦炭强度用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表示。焦炭抗碎强度是指焦炭能抵抗受外来冲击力而不沿结构裂纹或缺陷处破碎的能力,用 M40 表示;焦炭耐磨强度是指焦炭能抵抗外来摩檫力而不形成碎屑或粉末的能力,用 M10 表示。焦炭裂纹度影响其抗碎强度 M40 值,焦炭孔孢结构影响耐磨强度 M10 值。 M40 和 M10 值测定方法我国采用德国米贡转鼓试验方法。 焦炭质量评价 1 、硫分:硫是生铁冶炼有害杂质之一,使生铁质量降低。在炼钢生铁中硫含量大于 0.07% 即为废品。由高炉炉料带入炉内的硫有 11% 来自矿石; 3.5% 来自石灰石; 82.5% 来自焦炭,所以焦炭是炉料中硫主要来源。焦炭硫分高低直接影响高炉炼铁生产。当焦炭硫分大于 1.6% ,硫份每增加 0.1% ,焦炭使用量增加 1.8% ,石灰石加入量增加 3.7%, 矿石加入量增加 0.3% 高炉产量降低1.5 - 2.0%. 冶金焦含硫量规定不大于 1% ,大中型高炉使用冶金焦含硫量小于0.4 - 0.7% 。 2 、磷分:炼铁用冶金焦含磷量应在 0.02 - 0.03% 以下。 3 、灰分:焦炭灰分对高炉冶炼影响显着。焦炭灰分增加 1% ,焦炭用量增加 2 - 2.5% 。 4 、挥发分:根据焦炭挥发分含量可判断焦炭成熟度。如挥发分大于 1.5% ,则表示生焦;小于 0. 5 - 0.7%, 则表示过火,一般成熟冶金焦挥发分 1% 左右。 5 、水分:水分波动会使焦炭计量不准,从而引起炉况波动。此外,焦炭水分提高会使 M04 偏高, M10 偏低,给转鼓指标带来误差。 6 、筛分组成:我国过去对焦炭粒度要求:对大焦炉( 1300 - 2000 平方米)焦炭粒度大于 40 毫米;中、小高炉焦炭粒度大于 25 毫米。但一些钢厂试验表明,焦炭粒度 40 - 25 毫米为好。大于 80 毫米焦炭要整粒,使其粒度范围变化不大。这样焦炭块度均一,空隙大,阻力小,炉况运行良好。 焦碳用途具体指标如下: 固定炭83以上;硫0.5以下;挥发分1.5以下;灰分15左右 : 机制焦:{冶金用;试用于钢厂}; 捣鼓焦粒度8cm-150cm: {化铁水;用于电机壳、暖气片、机械配重的铸造}; 肥煤焦:{化铁水;用于电机壳、暖气片、机械配重的铸造}; 大块改良焦:{用于普通铸造;机械配件等粗略部件适用于2-3.5吨的炉型}; 定型焦粒度25cm:{用于普通铸造和稍严格的铸造产品;如水泵管件消防扣件等}; 固定炭85以上;挥发分1.5.;灰分13.5;硫0.5以下 :

配合煤指标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配合煤指标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在进行炼焦配煤操作时,对配合煤的主要质量指标要求包括:化学成分指标即灰分、硫分和磷含量,工艺性质指标即煤化度和粘结性,煤岩组分指标和工艺条件指标即水分、细度、堆密度等。 (1)配合煤的灰分 煤中灰分在炼焦后全部残留于焦炭中,配煤的灰分指标是按焦炭规定的灰分 指标经计算得来的,即 配煤灰分(A煤),焦炭灰分(A焦) × 全焦率(K, %) 不同用途的焦炭对灰分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认为,炼冶金焦和铸造焦时,灰分为7%~8%比较适合,炼气化焦时,则为15%左右。 (2) 配合煤的硫分 煤中硫分约有60%~70%转入焦炭,因配合煤的产焦率为70%~80%,故焦炭硫分约为配合煤硫分的80%~90%。由此可根据焦炭对硫分的要求计算出配合煤硫分的上限。 (3)配合煤的磷含量 由于含磷量高的焦炭将使生铁冷脆性变大,因此生产中要求配合煤的含磷量低于0.05%,中国的冶金焦和铸造焦出口时,外商对磷含量的要求十分严格,气化焦对磷含量一般没有特殊要求。 (4)配合煤的煤化度 表述煤的变质程度最常用的指标是挥发分Vdaf和平均最大反射率 max,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确定配合煤的煤化度控制值应从需要、可能、合理利用资源、经济实效等方面综合权衡。配合煤的挥发分对焦炭的最终收缩量、裂纹度及化学产品的产量、质量有直接影响。

从兼顾焦炭质量以及焦炉煤气和炼焦化学产品产率出发,各国通常将装炉煤挥发分控制在28%~32%范围内。制取大型高炉用焦炭的常规炼焦配合煤,煤化度指标控制的适宜范围是 max,1.2%~1.3%,相当于Vdaf,26%~28%。但还应视具体情况,并结合粘结性指标的适宜范围一并考虑。气化焦用煤的挥发分应大于30%。 (5)配合煤的粘结性 配合煤的粘结性指标是影响焦炭强度的重要因素。各国用来表征粘结性的指标各不相同。常用的指标有煤的膨胀度b、煤的流动度MF、胶质层指数y、X和粘结指数G,这些指数大,表示粘结性强。多数室式炼焦配合煤粘结性指标的适宜范围有以下数值:最大流动度MF值为70(或100)~103ddpm,奥,阿膨胀度?50%,最大胶质层厚度y为17~22mm,G为58~72。气化焦对配煤的粘结性指标要求较低。配合煤的粘结性指标一般不能用单种煤的粘结性指标按加和性计算。 (6)配合煤的煤岩组分 配合煤中煤岩组分的比例要恰当,配合煤的显微组分中的活性组分应占主要部分,但也应有适当的惰性组分作为骨架,以利于形成致密的焦炭,同时也可缓解收缩应力,减少裂纹的形成。惰性组分的适宜比例因煤化度不同而异,当配煤的平均最大反射率 max,1.3时,以30%~32%较好;当 max,1.3时,以25%~30%为好。采用高挥发分煤时,尚需考虑稳定组含量。 (7)配合煤的水分 无论炼制何种焦炭,配合煤的水分一般要求在7%~10%之间,并保持稳定,以免影响焦炉加 热制度的稳定。对生产来说,水分高将延长结焦时间,配合煤的水分每增加1%,结焦时间延长20分钟,从而降低产量,增加耗热量。其次配煤水分过高,产生的酚水量增加。此外,在一般细度的条件下,当配合煤水分为7%~8%时,堆密度最小,对煤进行干燥可使堆密度增加,从而改善煤料的粘结性。

焦炭的品种及其指标

焦炭 一、焦炭定义 烟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950-1050℃,经过干燥、热解、熔融、粘结、固化、收缩等阶段最终制成焦炭,这一过程叫高温炼焦(高温干馏)。由高温炼焦得到的焦炭用于高炉冶炼、铸造和气化。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经回收、净化后的焦炉煤气既是高热值的燃料,又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工业原料。 冶金焦是高炉焦、铸造焦、铁合金焦和有色金属冶炼用焦的统称。由于90%以上的冶金焦均用于高炉炼铁,因此往往把高炉焦称为冶金焦。 铸造焦是专用与化铁炉熔铁的焦炭。铸造焦是化铁炉熔铁的主要燃料。其作用是熔化炉料并使铁水过热,支撑料柱保持其良好的透气性。因此,铸造焦应具备块度大、反应性低、气孔率小、具有足够的抗冲击破碎强度、灰分和硫分低等特点。 二、焦炭分布 从我国焦炭产量分布情况看,我国炼焦企业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 三、焦炭用途 焦炭主要用于高炉炼铁和用于铜、铅、锌、钛、锑、汞等有色金属的鼓风炉冶炼,起还原剂、发热剂和料柱骨架作用。炼铁高炉采用焦炭代替木炭,为现代高炉的大型化奠定了基础,是冶金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为使高炉操作达到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冶炼用焦炭(冶金焦)必须具有适当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包括冶炼过程中的热态性质。焦炭除大量用于炼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冶金焦)外,还用于铸造、化工、电石和铁合金,其质量要求有所不同。如铸造用焦,一般要求粒度大、气孔率低、固定碳高和硫分低;化工气化用焦,对强度要求不严,但要求反应性好,灰熔点较高;电石生产用焦要求尽量提高固定碳含量。 四、焦炭的物理性质 焦炭物理性质包括焦炭筛分组成、焦炭散密度、焦炭真相对密度、焦炭视相对密度、焦炭气孔率、焦炭比热容、焦炭热导率、焦炭热应力、焦炭着火温度、焦炭热膨胀系数、焦炭收缩率、焦炭电阻率和焦炭透气性等。 焦炭的物理性质与其常温机械强度和热强度及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焦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如下: 真密度为 1.8-1.95g/cm3; 视密度为0.88-1.08g/ cm3;

焦炭质量标准与检验

焦炭质量标准与检验 焦炭现货市场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质量指标体系和检验方法都有国家标准依据,现货市场普遍接受,实际执行情况较好,争议解决方式也较规范。 一、焦炭国家标准符合现货市场的需求 1.焦炭国标按用途来构建质量指标体系 国家标准GB/T 1996—2003《冶金焦炭》设定了高炉冶金焦炭的质量指标体系,包含三类指标:一是灰分Ad、硫分St,d、挥发分Vdaf、水分Mt这些反映焦炭基本组成成分的指标;二是是冷态的抗碎强度M40和耐磨强度M10、热态的反应后强度CSR和反应性CRI这些反映高炉内工作强度和工况的指标;三是粒度、焦末这些反映物理大小和形态的指标。 2.焦炭质量的检验也有国家标准作为依据 焦炭的抽样、制样以及所有指标化验方法都有国家标准作为依据。其中,样品的采样、制备可依据GB/T 1997《焦炭试样的采取和制备》;焦炭水分、灰分、挥发分指标的化验可依据GB/T 2001—1991《焦炭工业分析测定方法》;焦炭的焦末和粒度指标的检测可依据GB/T2005—1994《冶金焦炭的焦末含量及筛分组成的测定方法》;焦炭的机械强度M40和M10的测定可依据GB/T 1996—2003《冶金焦炭》中的附录;焦炭硫分指标的测定可依据GB/T 2286—1991《焦炭全硫含量测定方法》;焦炭热性质指标的测定可依据GB/T 4000—1996《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的测定方法》。 二、现货市场企业和机构普遍采用和认可焦炭国家标准 现货企业普遍参照国家标准来签订贸易合同,按国标的质量体系来定义商品的质量等级。 1.焦化厂出厂检验,钢厂到货检验,质检机构委托检验 大型焦化厂通常以同一批出炉的焦炭作为一个检验批次,依国标的指标体系对焦炭进行全指标的检验。大型焦化厂一般都具备热性质指标的检验设备,能够保证对每个生产班组的焦炭检验一次CSR和CRI。一些中小型焦化厂不具备热性质指标的检验能力,当客户有特殊要求时,一般会委托其他机构代为检验。钢厂对外采购时,不同焦炭厂家的不同生产批次都算作不同批次。每一批次的焦炭入厂时,钢厂都对上述所有指标进行检。 2.焦炭质量指标检验存在误差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步骤和内容

注意: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内容: 1、取消氮氧化物指标; 2、二氧化氮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0.04改为0.08,日平均浓度限值由0.08mg/l改为0.12mg/l,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l改为0.24mg/l; 3、臭氧的一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l改为0.16mg/l,,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6mg/l改为0.20mg/l。 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要求,排放氯气、氰化氢、光气的排气筒高度不低于25米。 二、估算模式所需输入的基本参数如下: 1、点源参数(5项):排气筒几何高度、排气筒出口内径、排气筒出口处烟气 温度、排气筒出口处排放速度、点源排放速率; 2、面源参数(4项):面源排放高度、面源长度、面源宽度、面源排放速率 【g/(s.m2)】; 3、体源参数(4项):体源排放高度、初始横向扩散参数、初始垂直扩散参数、 体源排放速率(g/s); 4、复杂地形参数(2项):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基底的相对高度、主 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中心的距离; 5、建筑物参数(3项):建筑物长度、宽度、高度; 6、项目污染源位于海岸或宽阔水体岸边可能导致岸边熏烟的,提供排放源到岸 边的最近距离; 7、其他参数:计算点的离地高度、风速仪的测风高度。 三、附图、附表、附件要求: (一)附图: 1、污染源点位和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包括评价范围底图、评价范围、项目 污染源、评价范围内其他污染源、主要环境空气敏感区、地面气象站、探空气象站、环境监测点; 2、基本气象分析图:年、季风向玫瑰图; 3、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包括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温廓线;年平均风速 月变化曲线图、季小时平均风速日变化曲线图、风廓线; 4、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

主要炼焦煤 对焦炭质量 的 影响及要 求

主要炼焦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及要求主要炼焦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及要求 于振东孔祥伟 摘要:本文就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和我省煤资分布~分析了主要炼焦煤在炼焦上的作用和对焦炭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炼焦用配煤的市场竞争找到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有效径。 关键词:焦炭炼焦配煤 引言 中国煤炭产量在世界产煤国家中名列第一~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重视煤炭的高效、清洁生产和实现以煤炭为基础的化工产品的转化是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状况 我国的煤炭资源虽十分丰富~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华北及西部各区~从表中可看出华北地区的煤炭储量几乎占到全国的一半~西北地区的储量~也高达30%以上。 表一中国各大区的煤炭储量分布,2000年数据, 区名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储量,%, 49.9 2.9 6.6 2.95 9.6 30 表二中国各主要产煤省的煤炭资源分布,2001年数据, 省区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安徽云南山东河北储量25.9 22.3 15.4 9.6 5.2 3.2 2.5 2.4 2.3 2.3 ,%, 3.主要炼焦煤在炼焦上的作用和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三种~由于炼焦时很少采用单种煤为原料~ 所以烟煤按采取比例的不同~都能被用于配煤炼焦。用多种煤配合炼焦时只需一半以上是强结焦或强粘结性的煤~其余的用结焦性较低的弱粘结煤。在炼焦过程

中主要炼焦煤如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分别有着不同的结焦特性和作用~是原料煤配煤影响焦炭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它工艺条件如加热速度煤料细度等也会影响焦炭的质量。 3.1气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气煤是一种变质程度较低的炼焦煤~在炼焦煤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气煤的挥发分指标较高为28-37%~粘结指数在55-60之间~由于挥发分高生成的焦炭呈长条形状~并且有很多纵向裂纹、块度小、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均较差~一般在配煤炼焦时多配入气煤可增加产气率和化学产品回收率~同时能增加焦炭的收缩度减少膨胀压力。 3.2肥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肥煤是中等及中高挥发分的强粘结性的炼焦煤~它的粘结隋性组分的能力非常强~在焦化过程中起着类似骨架的重要作用~是配煤炼焦中的基础煤~肥煤的胶质层厚度大于25mm~加热时能产生大量的胶质体容易使焦炭的空隙率增大、强度降低~在炼焦配煤中肥煤配比大时应适当多配入瘦煤~或者多配弱粘煤~这样有助于改善焦炭的质量、提高强度~还能充分利用弱粘煤炼焦~因此肥煤是最宝贵的炼焦煤资源。 3.3焦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焦煤是中等及低挥发分的中等粘结及强粘结性的煤。挥发分,20-28%粘结指数,20-65~和挥发分20-28%~、粘结指数50-65、胶质 层厚度?25的煤都是焦煤焦煤加热时能产生热稳定性很高的胶质体~炼出的焦炭结焦性好、快度均匀、裂纹少、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都很高~但单独炼焦时膨胀压力大、推焦困难~一般以做为配煤炼焦使用较好。 3.4瘦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瘦煤是一种高变质低挥发芬的中等粘结性的烟煤~粘结性指数在20-65之间~挥发分在10-20%之间~瘦煤分子结构上的多聚芳香环系周围的侧链和官能团少~开始断裂的时间长~因此瘦煤热分解温度高~焦化过程中能产生相当数量的胶体~

焦炭指标

灰分硫分机械强度% 机械强度% 挥发分 (抗碎强度M40)(耐磨强度M10) 一级不大于12.0 不大于0.6 不小于80 不大于8.0 不大于1.9 二级12.01-13.50 0.61-0.80 不小于76 不大于9.0 不大于1.9 三级13.51-15.00 0.81-1.00 不小于72 不大于10.0 不大于1.9 焦炭的质量指标 焦炭是高温干馏的固体产物,主要成分是碳,是具有裂纹和不规则的孔孢结构体(或孔孢多孔体)。裂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焦炭的力度和抗碎强度,其指标一般以裂纹度(指单位体积焦炭内的裂纹长度的多少)来衡量。衡量孔孢结构的指标主要用气孔率(只焦炭气孔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来表示,它影响到焦炭的反应性和强度。不同用途的焦炭,对气孔率指标要求不同,一般冶金焦气孔率要求在40 ~45% ,铸造焦要求在35 ~40% ,出口焦要求在30% 左右。焦炭裂纹度与气孔率的高低,与炼焦所用煤种有直接关系,如以气煤为主炼得的焦炭,裂纹多,气孔率高,强度低;而以焦煤作为基础煤炼得的焦炭裂纹少、气孔率低、强度高。焦炭强度通常用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两个指标来表示。焦炭的抗碎强度是指焦炭能抵抗受外来冲击力而不沿结构的裂纹或缺陷处破碎的能力,用M40 值表示;焦炭的耐磨强度是指焦炭能抵抗外来摩檫力而不产生表面玻璃形成碎屑或粉末的能力,用M10 值表示。焦炭的裂纹度影响其抗碎强度M40 值,焦炭的孔孢结构影响耐磨强度M10 值。M40 和M10 值的测定方法很多,我国多采用德国米贡转鼓试验的方法。 焦炭质量的评价 1 、焦炭中的硫分:硫是生铁冶炼的有害杂质之一,它使生铁质量降低。在炼钢生铁中硫含量大于0.07% 即为废品。由高炉炉料带入炉内的硫有11% 来自矿石;3.5% 来自石灰石;82.5% 来自焦炭,所以焦炭是炉料中硫的主要来源。焦炭硫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炉炼铁生产。当焦炭硫分大于 1.6% ,硫份每增加0.1% ,焦炭使用量增加 1.8% ,石灰石加入量增加 3.7%, 矿石加入量增加0.3% 高炉产量降低1.5 — 2.0%. 冶金焦的含硫量规定不大于1% ,大中型高炉使用的冶金焦含硫量小于0.4 — 0.7% 。 2 、焦炭中的磷分:炼铁用的冶金焦含磷量应在0.02 — 0.03% 以下。 3 、焦炭中的灰分:焦炭的灰分对高炉冶炼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焦炭灰分增加1% ,焦炭用量增加2 —2.5% 因此,焦炭灰分的降低是十分必要的。 4 、焦炭中的挥发分:根据焦炭的挥发分含量可判断焦炭成熟度。如挥发分大于1.5% ,则表示生焦;挥发分小于0. 5 — 0.7%, 则表示过火,一般成熟的冶金焦挥发分为1% 左右。 5 、焦炭中的水分:水分波动会使焦炭计量不准,从而引起炉况波动。此外,焦炭水分提高会使M04 偏高,M10 偏低,给转鼓指标带来误差。 6 、焦炭的筛分组成:在高炉冶炼中焦炭的粒度也是很重要的。我国过去对焦炭粒度要求为:对大焦炉(1300 — 2000 平方米)焦炭粒度大于40 毫米;中、小高炉焦炭粒度大于25 毫米。但目前一些钢厂的试验表明,焦炭粒度在40 — 25 毫米为好。大于80 毫米的焦炭要整粒,使其粒度范围变化不大。这样焦炭块度均一,空隙大,阻力小,炉况运行良好。 焦碳的用途:

国内焦炭的质量指标及评价综合知识

国内焦炭的质量指标及评价综合知识 ------------------------------------------------------------ 一、焦炭定义 烟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950-1050℃,经过干燥、热解、熔融、粘结、固化、收缩等阶段最终制成焦炭,这一过程叫高温炼焦。由高温炼焦得到的焦炭用于:高炉冶炼、铸造和气化。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经回收、净化后的焦炉煤气既是高热值的燃料,又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工业原料。 冶金焦是高炉焦、铸造焦、铁合金焦和有色金属冶炼用焦的统称。由于90%以上的冶金焦均用于高炉炼铁,因此往往把高炉焦称为冶金焦。 铸造焦是专用与化铁炉熔铁的焦炭。铸造焦是化铁炉熔铁的主要燃料。其作用是熔化炉料并使铁水过热,支撑料柱保持其良好的透气性。因此,铸造焦应具备块度大、反应性低、气孔率小、具有足够的抗冲击破碎强度、灰分和硫分低等特点。 二、焦炭分布 从我国焦炭产量分布情况看,我国炼焦企业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 三、焦炭用途 焦炭主要用于高炉炼铁和用于铜、铅、锌、钛、锑、汞等有色金属的鼓风炉冶炼,起还原剂、发热剂和料柱骨架作用。炼铁高炉采用焦炭代替木炭,为现代高炉的大型化奠定了基础,是冶金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为使高炉操作达到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冶炼用焦炭(冶金焦)必须具有适当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包括冶炼过程中的热态性质。焦炭除大量用于炼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冶金焦)外,还用于铸造、化工、电石和铁合金,其质量要求有所不同。如铸造用焦,一般要求粒度大、气孔率低、固定碳高和硫分低;化工气化用焦,对强度要求不严,但要求反应性好,灰熔点较高;电石生产用焦要求尽量提高固定碳含量。 四、焦炭的物理性质 焦炭物理性质包括焦炭筛分组成、焦炭散密度、焦炭真相对密度、焦炭视相对密度、焦炭气孔率、焦炭比热容、焦炭热导率、焦炭热应力、焦炭着火温度、焦炭热膨胀系数、焦炭收缩率、焦炭电阻率和焦炭透气性等。 焦炭的物理性质与其常温机械强度和热强度及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焦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如下:

焦炭的质量指标

一、焦炭定义。炼焦煤料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950℃-1050℃,经过干燥、热解、熔融、粘结、固化、收缩等阶段最终制成焦炭,这一过程叫高温炼焦(高温干馏)。生产1吨焦炭约消耗1.33吨炼焦煤。由高温炼焦得到的焦炭用于高炉冶炼、铸造和气化。 二、焦炭的物理性质。焦炭物理性质包括焦炭筛分组成、焦炭散密度、焦炭真相对密度、焦炭视相对密度、焦炭气孔率、焦炭比热容、焦炭热导率、焦炭热应力、焦炭着火温度、焦炭热膨胀系数、焦炭收缩率、焦炭电阻率和焦炭透气性等。 三、焦炭的类别。铸造焦:是专用与化铁炉熔铁的焦炭。铸造焦是化铁炉熔铁的主要燃料。其作用是熔化炉料并使铁水过热,支撑料柱保持其良好的透气性。因此,铸造焦应具备块度大、反应性低、气孔率小、具有足够的抗冲击破碎强度、灰分和硫分低等特点。 冶金焦:是高炉焦、铸造焦、铁合金焦和有色金属冶炼用焦的统称。由于90%以上的冶金焦均用于高炉炼铁,因此往往把高炉焦称为冶金焦。 三、焦炭用途。焦炭主要用于高炉炼铁和用于铜、铅、锌、钛、锑、汞等有色金属的鼓风炉冶炼,起还原剂、发热剂和料柱骨架作用。据统计,世界焦炭产量的90%以上用于高炉炼铁,冶金焦炭已经成为现代高炉炼铁技术的必备原料之一,被喻为钢铁工业的“基本食粮”,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经济意义。焦炭除大量用于炼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冶金焦)外,还用于铸造、化工、电石和铁合金,其质量要求有所不同。如铸造用焦,一般要求粒度大、气孔率低、固定碳高和硫分低;化工气化用焦,对强度要求不严,但要求反应性好,灰熔点较高;电石生产用焦要求尽量提高固定碳含量。

近年来,在我国所有消费焦炭的行业中,只有钢铁行业的焦炭消费量上升,由2000年的73.95%大幅上升到2007年的85.00%,上升了11.06个百分点;化学制品行业由10.10%下降到7.32%;有色冶炼由2.00%下降到1.55%;通用设备制造业由1.90%下降到1.86%;其他工业由8.60%下降到3.43%;农业由1.38%下降到0.27%;生活消费由1.31%下降到0.25%;其他类由0.75%下降到0.32%。 四、焦炭分布。从我国焦炭产量分布情况看,我国炼焦企业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其中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辽宁是我国焦炭的主要生产省份,近几年其产量在全国产量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0%以上。 焦炭的质量指标 焦炭是高温干馏的固体产物,主要成分是碳,是具有裂纹和不规则的孔孢结构体(或孔孢多孔体)。裂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焦炭的力度和抗碎强度,其指标一般以裂纹度(指单位体积焦炭内的裂纹长度的多少)来衡量。衡量孔孢结构的指标主要用气孔率(只焦炭气孔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来表示,它影响到焦炭的反应性和强度。不同用途的焦炭,对气孔率指标要求不同,一般冶金焦气孔率要求在40 ~45% ,铸造焦要求在35 ~40% ,出口焦要求在30% 左右。焦炭裂纹度与气孔率的高低,与炼焦所用煤种有直接关系,如以气煤为主炼得的焦炭,裂纹多,气孔率高,强度低;而以焦煤作为基础煤炼得的焦炭裂纹少、气孔率低、强度高。焦炭强度通常用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两个指标来表示。焦炭的抗碎强度是指焦炭能抵抗受外来冲击力而不沿结构的裂纹或缺陷处破碎的能力,用M40 值表示;焦炭的耐磨强度是指焦炭能抵抗外来摩檫力而不产生表面玻璃形成碎屑或粉末的能力,用M10 值表示。焦炭的裂纹度影响其抗碎强度M40 值,焦炭的孔孢结构影响耐磨强度M10 值。M40 和M10 值的测定方法很多,我国多采用德国米贡转鼓试验的方法。 焦炭质量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