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加强教研级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实验方案

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加强教研级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实验方案
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加强教研级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实验方案

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自主研发项目实验方案

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1、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挑战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各国都开始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逐渐达成一种共识——没有教师的协助与积极参与,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这个重心中的核心问题。2004年我国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高中教师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所形成的教育理念(教育的价值观、平等的师生观、科学的教学观、正确的质量观等)、专业知识结构(学科知识、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以及能力结构(教学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全面的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都严重不足甚至是畸形发展,诸多方面滞后于新课改的要求,亟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撑。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尤其是高中课程改革以来,更是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为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是否拥有一支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没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新课程的改革就无从实现。

事实来看,教师们在高中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最缺乏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再加上高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专业设臵面广,学科涉及繁多,这一特点决定了高中完全依靠课程改革学者,专家来指导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2、我校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们学校是一所省级重点学校,近几年来,面临教育资源的大整合,教研组似乎是学校的一种“虚设”,始终得不到教研经费投入。加上教研活动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多是流于形式,内容单调,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组所起的最大作用是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对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则缺乏有效的方法;教研组作用在弱化,学校的学术气氛还不很浓厚;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只做些常规性工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不大;教研组缺乏纵向和横向的融合,重视校内活动而忽略与其他学校的横向联系,重视同学科内部的活动而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重视同学科同备课组活动而忽视同学科不同备课组之间的联系。学校生源质量跌入低谷,生源质量差,教师观念落后,专业知识结构更新速度慢,综合适应能力差,教育方法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的实践技能严重缺乏,研究意识淡薄,自我发展意识弱。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个别教师甚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敬业精神,这些问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显得更为突出,主要体现:①在师生关系方面,没有完全建立起平等、民主、尊重和信赖的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②在学生观上,部分教师还没有做到用发展的观点、多元化的观点、主体独立性的观点去认识和对待每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无限潜能的学生;③在情绪控制方面,部分老师缺乏控制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④在课堂驾驭能力方面,部分教师缺少成熟有效的课堂管理经验,应变能力不强;

⑤在教学能力方面,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紧凑、科学,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没有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目前,高中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规范教育教学办学行为,课程任务显得更为紧张,如果不转变观念,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恐怕教学任务都完不成,更不用说学生的发展了。新形势,新任务,对高中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而促进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成为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势必影响到新课改的推进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通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相互支持、尊重和信赖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解决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累教师的教育智慧,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我校新课改提供一条发展之路。通过课题牵动下学习、研究、反思和提炼,把教学研结合起来,使我校真正走上“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从而加快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教育的内涵发展。

二、研究的基础

(一)政策基础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必然是发展型、专家型的教师,并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专业化发展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是树立教师专业形象、提升教师专业地位、开发教师自身潜能、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

2、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3、在我国,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2004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明确界定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教师专业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4、在即将实施的《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强调“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理论与经验基础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2.现代学校建设的理论

3.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

4.反思性实践理论

5、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指出:“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6、我国学者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念支点。二是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包括基本能力、学科能力、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研究能力。三是有与未来教师专业相适应的能力,主要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产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这些,无不为“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讨“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基本理念和内涵结构,构建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2.探讨实施“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组织方式及其行动策略。

3.研究并制定学校“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及其学科协作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内涵

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教研组的科研引领作用,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

交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2、研究“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目标及内容体系:

(1)目标的研究与设定,包括行动改进目标的研究与设定,专业发展目标的研究与设定。

(2)内容的研究与选择,组织教师“实践反思”,梳理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行动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抓住机遇,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吸收国内外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具体情况,以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分析存在问题,寻找成长规律,探讨解决方案,总结成长的方法,找到一条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揭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使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观念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根据我校教师现状和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努力探索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之路,解决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3、探讨实施“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的内容包括:

(1)探讨课堂教学、教研组建设的基本组织形式。

(2)研究各学科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结构及其活动方式。

4、研制并不断完善“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管理制度:

(1)研究制订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2)研究制订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制定。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基本思路:有效指导,引领研究方向;强化研究,提升教研水平;立足服务,搭建成长平台;加强管理,营造浓郁研修氛围。即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利用教研组这一阵地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激励一批人、提高一批人,实现教师共同发展。

操作方法: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师资队伍现状,细致做好各教研

组的组建工作。为了使教研组成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佳组织结构,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功能,我们采取了“结合——互补——竞争”的组合方式,即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结合;他们的性格、脾气、作风能互补,在教学上能展开讨论,在事业上能相互竞争。这样组合起来的教研组,老教师、骨干教师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有练武之地,可及时得到具体指导。另外,组内教师心情舒畅,精力用在教研上:组长有依靠的对象、帮助的目标,便于打开工作局面。我们认为,组建教研组是抓组织建设很重要的工作,如果人员调配不当,即使组长有本事,组内工作也难以开展。所以每次人事变动,我们既考虑全局工作,又考虑到教研组的整体功能,为开展好教研活动奠定组织基础。

2、配备好教研组成员后,常抓不懈的工作就是培训组长了。教研组长的观念影响着一所学校某门学科发展的方向,教研组长的科研水平影响着一所学校学科教研的高度。教研组长在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组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活动的,组长的素质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研活动的质量。因此,可以说培训组长的工作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点:(1)规定组长学习制度。

每月固定教研组长学习的时间,但学习内容不限。通过学习,使教研组长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学科重难点、教学研究的方向,以及组长的职责和任务。

(2)为组长争取各种各样的学习提高机会。

借助外部力量,使这些组长开阔眼界,及时吸收教改信息,不断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3)指导组长开展工作。

学校领导向组长全面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经常询问教研组的情况,碰到问题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并亲自参加组内活动;还要帮助各组总结教改经验,以巩固研究成果,激励教师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二)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正确的观念指引正确的行动,同样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将使教师不断地以正确的教育行动朝着课改指引的方向发展。当前以学生为本、以

学生发展为本,推展课程与教学领导,需要把校长的若干办学育人理念向教师公布周知,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逐步形成共同愿景。

1.服务观

传统上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但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下,教育即服务,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恰当的服务,正在成为教育工人者的共识。教育即服务,时刻提醒校长、教师要把学校办成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学校,时刻催促我们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服务。教育即服务,就是要让学生在亲近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中不断获得自身成长的成功体验。

2.差异观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差异,每一个学生个性也绝不相同,并且由于个性的绝不相同,造成每个学生具体的发展需要也是绝不相同的。当前,我们的教育最大的缺陷就在于班级授课制下同一的教育目的、同一的教育内容、同一的教育“产品”,也即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因而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相对忽视和冷漠,造成学生对学习的相对冷漠。

树立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观念,以此指导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就首先需要我们确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认同差异,尊重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其次,我们还应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把学生的个性差异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最起码,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我们教师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内容与方式提供了起点信息。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实施针对性强的个别化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学技能,需要我们更多的智慧和辛劳。

3.平等观

教师对学生要有平等的观念,其主要内容有两层意义:

其一,教师要从自己做起,与广大学生平等互动。教师要做民主的教师,只有民主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那里集思广益,增益已所不能,同时又不失自己的教学主见。

其二,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部分分享了教师作为知识源的权威,教师应当顺应这种时代的变化。当教师不再是至高无尚的唯一权威时,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道分享学习的过程与乐趣,教学相长,就成为教师必然的明智选择。

4.双基观

培养“双基”的提法,近年来似乎不大时髦了,很多人似乎已对此失去了更多的兴趣和关注。然而中学阶段教育毕竟还是基础教育,是帮助学生打好“部分”人生预备能力的基础性教育。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素质教育的理想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当前,一部分人锐意追求教育创新、创新教育的热情是值得嘉奖的,但如果忽视“双基”的培养,则是舍本逐末,会欲速不达。

对学生加强人生预备教育,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础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学校教师的基本观念。

5.均衡发展观

学校办学一定要有整体、系统的考量,为此应当树立均衡发展观。具体来讲,有三层要义:

第一,学校办学应当全面发展。当前功利思想的影响,致使部分学校在办学时狠抓特色、狠抓品牌项目,而忽视了其他工作。抓特色、抓品牌,对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确实有好处,是一所学校应对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的必然。但是为此牺牲全面、牺牲其他工作,眼前利益是满足了,长期利益却被抛弃了,其消极性影响潜远,学校办学的后劲也就被极大削弱了。

第二,教师发展应当是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专项知能需要提升,师德修养需要提升,此外,教师亦是“社会人”,有他自己的七情六欲,有他自己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全面发展的教师,拥有绚丽的人生经历的教师才是大气的教师、有发展后劲的教师。

第三,学生的发展也应当是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均衡发展,必须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要克服“重智主义”,人们往往重视学生学业上的发展和提高,满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排名,而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注意这一点;二是要克服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偏爱”,一些教师只考虑如何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而拼命挤压学生的课余时间、校外时间,甚至牺牲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这种做法是自私自利的做法,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要引导教师坚绝杜绝这种现象。

6.创新观

教育创新是一个历时态的命题,也是一个个性化的命题,每一个人都对教育创新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追求教育创新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师致力于教育创新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是自我学习与发展机制的创新,务必通过自我学习与发展机制的创新,努力成长为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第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是我们办学的当然追求。

7.持续发展观

教育,是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此,要引导教师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每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的教育工作者的必有理念。学校的发展应当追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所有的办学资源应当优化配臵,提供持续办学的支撑;教师自身的发展,要注意休养生息,不断学习,不断精进,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以开辟长久的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对学生来说,教育应为他们终身发展负责,要教会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本领,当前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习知识的知识比知识本身更具备持久的存在价值。

8.科研观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如此,教育科研也就是学校办学的第一生产力。科研兴校已经成为学校的共识,这是好的方向。但是提出口号,却不能落到实处,则是需要加以警惕的动向。一些教师把科研当作写文章的工作,信奉干得好不如写得好,这样的思想危害十分巨大。

树立正确的科研观,需要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的一线课题。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于课堂。教师做研究,一旦脱离了课堂教学实践,就易犯“假”、“大”、“空”的毛病,实效就会很差。同时引导教师在科研素养上提高,不断优化学校教育科研的生态环境,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学校教育科研的各项管理制度,注重科研的过程管理。

9.教育时空观

时代在开放,社会在开放,国家在开放。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地球已经变成一个“村”。教育走向开放,学校走向开放,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教育改革的呼唤,是学校应对办学生存竞争的必然。为此要引导教师树立面向开放的教育时空观。

如何树立开放的教育时空观?第一是构建开放的学校生态环境。关起门来搞教育,只是闭门造车,与时俱进的教育要求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只有这三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产生三者的互得,才能不断拓展学校的办学资源。第二是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格局。开放的课堂教育首先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扩大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视野;其次需要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现实应用联系起来,贴近学生生活

的教学将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深刻而有效的学习体验。开放的教育时空观将使学校在开放性的新陈代谢中不断吐旧纳新,茁壮成长。

(三)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深入,教师的角色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从“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转变,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指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研究,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自己要成为学习者。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和前进,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一次宝贵的学习、发展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本身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自觉的研究与创新、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关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要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四)让课题研究进课堂,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科研最终的落脚点应该在课堂教学,把课题引入课堂,站在研究的角度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构建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根据这一发展的要求,我们重新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原先我校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直使用了很多年。从形式上看,指标分解太细,操作太现实;从内容上看,评价教师自身的多,关注师生互动的少。我们以前评价一堂课,主要看教师的教: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是否过硬,教学的环节是否严谨,教学的语言是否流畅、丰富。而通过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感受、体验去评价教师做得很少。因此,在推进课改中,我们首先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的角度重新修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首先评价教学三维目标落实情况,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重点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度,然后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最后要评价师生关系的改善、师生互动的建立。评价项目不宜多,线条不宜细,所选项目便于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首先是看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是否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了心智的发展。二是看能否让学生受益一生,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课堂教学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我校采用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的日常课、公开课、研讨课等,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

(六)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

2、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由于新教材内容大多与生活,生产结合十分紧密,就要求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掌握翔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

3、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五、研究的步骤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2011.4-2011.6)

主要工作是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及理念探讨(2011.6-2011.8)

主要工作是:

1.文献查阅,了解当前国内外教师教育(特别是在职教师培训)的研究进展情况和最新成果,吸纳已有的研究经验。

2.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指导,了解当前在职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共性问题,争取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具体指导。

3.组织召开培训会议,完成课题方案的开题论证。(教研组工作会议)

第三阶段:行动研究(2011.9-2014.9)

(一)建构教师校本研培制度体系

1.各教研组建立教师校本研培工作制度

2.各教研组建立教师校本研培评价管理制度

(二)实行任务驱动

1.各教研组组长根据学科实际现状,确立统领本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课题),制定实验方案,精心选拔课题组主要成员,指导确立研究的子课题,明确研究任务。

2.各教研组在深入调查本组实际的基础上,针对本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确定“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研培任务,确立课题研究的子课题。根据确定的子课题,作好本组教师研培工作安排,细化研培内容,制订好切实可行的研培方案。

3.教师通过学习理解和自我剖析,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做出具体计划安排,并建立个性化的“教师专业研修档案袋”。

(三)实施教师校本研培行动

1.按照设计的研培主题菜单,细化研培内容。

2.探索验证校本研培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和活动方式(或模式)3.结合各教研组研培的进展情况,组织开展教师校本研培活动,考察校本研培效果。

如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诊断与发展的功能,如何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课程、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2014.10-12)

主要工作是整理资料,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案例报告和相关论文。

预期结题时间:2014年12月

六、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一)课题组主要成员

校长刘长金刘国华

教务处王宝军李强

教研组长田举峰寇爱军朴金玉李刚梁慧敏贺东霞孙秀霞彭作纯杨春天门艺军刘雅鹤舒瑞娟林淑春各部门相关负责人

各教研组任课教师

(二)主要人员分工

刘长金:负责本课题研究我作的领导,策划和全程指导。

刘国华:负责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全程指导,监督和各项保证措施的落实,参与学校的研培指导。

王宝军:负责本课题研究工作的策划和全程指导,落实各项保证措施,参与学校校本研培指导。

李强:负责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起草相关研究文件、组织实施研究过程、参与学校的校本研培指导,主持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负责成果的总结提炼等。

教研组长:负责各学科教师校本研培研究、负责有关本学科的研究指导、负责有关典型案例的开发和收集。

七、预期成果

(一)各教研组的研究成果及其形式

1.本教研组教师校本研培总结报告;

2.本教研组教师校本研培制度;

3.教师校本研培典型案例(文本、视频光盘)

(各教研组)每年度向学校总课题提交1-3例,研究阶段总数不少于6例)

4.教师专业发展研培典型个案报告(文本、视频光盘)

(研究阶段每个教研组向总课题组提交优秀个人成长案例不少于3个)

(二)总课题研究成果及其形式

主要成果:《“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报告》

其它成果:

1.《教师专业发展典型个案集》(文本、视频光盘)

2.相关论文汇编(文本)

八、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

为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课题组将积极主动向校领导汇报课题进展,教研组主要负责人亲自参与和具体指导课题研究。成立由课题负责人领衔的课题研究中心组形成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二)队伍培训

组织课题研究中心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各地成功经验,探讨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操作措施。

(三)经费保证

据初步测算,完成本课题研究大约需要经费1万元,课题组将积极筹措课题研究经费。

(四)制度保障

总课题组在课题启动初期,将制度课题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管理责任、教研组管理责任、课题负责人管理责任等等。积极争取有关各方的支持,在时间安排、人员调配及课程设臵、评价激励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以确保课题研究任务落实到位,按时结题。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2019年作文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2014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以下简称《管理标准》),提出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六大管理职责之一,并明确了学校施行教师管理的三大任务: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在三项管理任务之下,又提出了13项管理要求。《管理标准》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学校教师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依据。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 教师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其特殊之处在于,是通过立德树人缔造民族的未来。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根本上阐释了教育的重要性。把熟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师德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增强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既体现了对教师管理的要求,也反映了教师管理的发展方向,即把师德建设与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这是《管理标准》的一大亮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养,立德为本。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生命源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育的灵魂所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加速的时代背景下,

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师德优良传统,是当今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管理标准》把师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契合当今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 2008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大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管理标准》更加细化了学校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要求,提出“引导教师加强学习,阅读经典,提高修养。要求教师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突出了“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给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指明了具体落脚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师生关系是学校最本质的关系。“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主体内容,也是教育一贯的要求。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年龄尚小,身心都在发育中,应倍加呵护,避免对学生造成人为伤害或不良影响。因此,《管理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收受学生或家长礼品,不从事有偿补课。”这些要求也是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标准当中的要求。尤其是要求教师不收受学生或家长礼品,不从事有偿补课,这是对教师公正、廉洁从教提出的具体规范,也是当下时代要求,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关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辅导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辅导 一. 教学内容 高中教材实验复习 二. 学习重点 了解教材所列实验的原理、方法 三. 学习过程 1. 有时候,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所限而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 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 B. 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可用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 C. 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用乙醇代替丙酮 D. 做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时,可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参考答案: 1. C 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目的是要观察细胞分裂,而蒜叶细胞不分裂,故不能代替洋葱(根尖)。不能用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因为30%的食盐溶液浓度太高,分离速度快,会使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色素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石油醚,故可以用酒精(乙醇)代替丙酮。猪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就无法提取DNA并鉴定,故不可以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2. 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甲~戊五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下: 请回答: (1)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请从下列序号中选择) A. 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 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 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D. 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 (2)丁同学在进行上述操作后,直接在高倍镜下观察,长时间未找到有丝分裂的细胞,正确操作是_________。 (3)戊同学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但未找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经教师纠正后,丁同学在视野中找到了有关细胞有丝分裂图象,但丁同学所看到的细胞图象位于视野的右上方,你认为他应如何正确移动装片?____________。 (5)戊同学经教师指点后,也找到了细胞分裂图象,他欲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应选用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________和________。

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培训制度 为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逐步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制定此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依据“充实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培训重点,按需培训、学用一致、注重实效、多种形式并举的培训原则。 二、对象及范围 重点培养在教学实际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各级重点学科的后备带头人和教学急需的一线教师。全体教师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且自觉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师培训。 1、每位在职人员须积极参加师培工作的有关的学习及会议,按要求认真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做笔记,积极参加座谈及交流。 2、对校内组织的业务学习,基本功训练,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等工作及时参加并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 3、为骨干教师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他们能定期参加学习和各项活动,争当优秀学员。 4、校内将结合上级工作安排及校内工作实际定期开展竞赛活动,对在竞赛活动中获奖的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5、对不能完成师培工作任务的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 三、骨干教师培训制度 1、骨干教师要经常与青年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方法,指导青年

教师如何写教学设计,如何上课。 2、骨干教师要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并提出宝贵意见,认真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 3、骨干教师要带1——2名青年教师,每学期要给青年教师做示范课,青年教师要做汇报。 4、骨干教师要每学期写一本优秀教案,一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一篇课后反思,青年教师要写出一份优秀教案,一篇科研论文,一篇课后反思材料。 四、青年教师培训制度 1、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培训领导小组,教导处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培训重点一是师德,二是基本功。 2、建立拜师制度。新入校工作的教师(即新毕业入校任教或调入本校的青年教师)均要拜一位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师。拜师后的第一年青年教师在新课之前都必须听师傅的课,消化后再上课。 3、新入校青年教师入校后在暑假必须进行上岗前培训,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学校岗位和职责、规章制度,经考核合格后再排课上岗。 4、青年教师的教案必须认真规范。新教师备课必须写详案。 5、每学期青年教师都要开一节以上的公开课。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文件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

高中生物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专题

高一生物探究性实验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每次考试都有相当比重。由于探究实验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整理,使同学们在做这方面题时感到无所是从。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所涉及的实验 实验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三、探究实验的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和交流六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问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问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作出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 A、实验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指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活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加强管理 第二条德才并重 第三条制度规划 第四条注重培训 第五条鼓励冒尖 第二章规划制度 第一条师资建设 第二条进修培训与学历提高 第三条思想素质 第四条教研教改 第三章教师分层管理制度 第一条新教师的管理制度 第二条有经验的教师的管理制度 第三条骨干教师的管理制度 第四章校本培训制度 第一条适应期的培训 第二条探索期的培训 第三条建立期的培训 第四条成熟期的培训 第五条平和期的培训 第五章教师管理的创新制度 、困境中的教师的管理制度 第一条问题界定 第二条陈述目标 第三条政策介入

第四条时间表制疋 第五条资料收集 二、教师自主学习与同伴互助学习管理制度 第一条个体学习,注重选择,力求创新 第二条群体学习,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第三条组织学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四条构建开放的教研活动模式 第五条追求教研形式的多样化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教师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学校加强师资队伍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教师关系的协调,来构建合作型教师专业发展群体;通过对学校组织结构的再设计,通过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再配置,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来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与资源保障,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及有创造力的教师。 第一条加强管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措施有力,组织落实, 工作到位。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措施加以管理,以“人本”的思想感召人,以“民主”的思想凝聚人,以“科学”的思想约束人。 第二条德才并重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注重教师德才并重,要求 每一位教师树立“四个观念”、实现“六个发展”。“四个观念”即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奉献的观念;为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服务的观念;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观念;为使自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终身学习的观念;“六个发展”,即在学历上,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在教学工作上,从“守摊型”向“开拓型” 发展;在教研层面上,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在业务进修上,从“终结型” 向“终身型”发展;在学识水平上,由“教书匠”向“学者型”发展。 第三条制度规划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必须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目光来制定规划。我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每五年制定一个规划,每年制定一个计划,使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稳

教师培训制度及措施

教师培训制度及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校的教师校本培训工作也随之开始。培训抓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在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抓好对课改的管理和教师校本培训工作,以研促教,以研促训,使课改实验能稳步向前推进。 (一)、加强领导、注重宣传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长为常务组长,负责学校校本培训组织、管理、服务、教学、教研、科研资料积累等项工作 (2)、学校教务处要把推进课改作为中心工作,为课改服好务,负责教师学科培训、教研、科研组织管理工作;要搞好《课题研究》,及时搜集、总结、报道、推广学校、教师在课改中的经验,积累、整理课改相关资料。 (3)、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课改,让社会、家长、学生了解课改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努力争取社会、家长、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4)、建立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工作中涌现的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课改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及时推广。 (二)、转变观念,落实措施 (一)努力转变观念树立“五个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观念指导课改。增强使命感,强化课改责任意识,逐步树立“五个意识”,努力完成课改实验任务。 (1)要树立课程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创造性地变被动地使用教材为主动地挖掘教材,成为课程的开发设计者。 (2)要树立开放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拉近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空间,教学策略等呈现开放性,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 (3)要树立综合意识,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成为学生发展的双翼,在广泛的学科渗透、熏陶、体验和积累中增长知识。 (4)要树立评价意识,让每个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评价既要关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了学生的潜能;既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使评价从单纯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高中生物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 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 实验课题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 细胞 演示或分组分组 实验时间年月日午第节 实验班级高一()学生 数 分组数28 授课 教师 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等,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 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 安全 仪器损坏 及处理意见 无 仪器质量 情况及改 进意见 暂无 实验教师(签名) 授课教师 (签名) 实验记录单 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 实验课题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 蛋白质的鉴定 演示或分组分组 实验时间年月日午第节 实验班级高一() 学生 数 分组数28 授课 教师 实验仪器、 材料或药品 苹果或梨,花生,鸡蛋清或豆浆,斐林试剂,苏丹III染液 或苏丹IV染液,双缩脲试剂 实验情况良好 安全情况 安全 仪器损坏 及处理意见 无 仪器质量 情况及改 进意见 暂无 实验教师 (签名) 授课教师 (签名)

实验记录单 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 实验课题观察D N A和R N A在细胞 中的分布 演示或分组分组 实验时间年月日午第节 实验班级高一()学生 数 分组数28 授课 教师 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火柴,酒精灯,镊子,吸水纸,显微镜,恒温水浴锅,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 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 安全 仪器损坏 及处理意见 无 仪器质量 情况及改 进意见 暂无 实验教师(签名) 授课教师 (签名) 实验记录单 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 实验课题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 粒体 演示或分组分组 实验时间年月日午第节 实验班级高一() 学生 数 分组数28 授课 教师 实验仪器、 材料或药品 新鲜的黑藻叶(或菠菜叶、藓类的叶等),人的口腔上皮细 胞,滴管,镊子,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 微镜,新配制的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蒸馏水 实验情况良好 安全情况 安全 仪器损坏 及处理意见 无 仪器质量 情况及改 进意见 暂无 实验教师 (签名) 授课教师 (签名)

最新-教师工作制度精品

教师工作制度 为了树立我校教师的师德形象,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合乎规范地开展,现结合我校实际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制定我校教师工作制度: 一、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班期间,因公因私外出者,应向学校有关领导说明情况,报以方位,特殊情况可事后补假或续假。 二、办公期间不串岗、不闲聊、不干私活、不大声喧哗、不看与教学无关的书报,认真备课和批改作业。 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穿戴整洁、举止端庄、谈吐文明、相互尊重,每周一准时参加每周的升旗仪式。 四、严格执行三表,按时上下课、不拖堂、不随意调课,移动电话不得带进课堂,在授课中途不出课堂(因病除外)。 五、预备铃响,及时到达教室门口,目视学生;上课铃响后,师生互致问候。在教学活动中,态度和蔼,亲切大方、精神饱满,不坐着上课、不接电话、不接待客人,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六、保持校内清洁卫生,不乱抛杂物,不随地吐痰,办公桌上的簿本要堆放整齐。 七、通讯工具不带进课堂,开会时,通讯工具一律设为振动。 八、组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良好秩序,尤其是需要变换上课地点的课,教师要提前组织学生到位。

九、加强学生的卫生教育和管理,任课老师保证上课期间的教室 卫生。 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及管理。 教师出勤制度 为了严肃学校劳动纪律,强化对教职工出勤的考核,保证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结合上级有关规定和我校的具体实际,制定本校教职工出勤考核制度: 一、教职工必须正常出勤,按时签到,不迟到不早退,上班时间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二、所有教职工有事要履行请假手续。领导成员向一把手校长请假,其他教师必须向分管校长请假,否则视作旷职。 三、长期病假、事假、婚假、产假、丧假(直系亲属和家庭主要成员),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超过规定假期的按事假处理,重病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病、事、婚、产、丧假期间的寒假、暑假、星期假日、法定假日列入假期一并计算,不从中剔除。 五、对女同志因节育措施不力,多次怀孕实施人工流产者,只给予一次流产假,其余视为事假处理。 六、经批准参加的函授或自学考试、培训及外出学习等,按公出处理,但必须按时返回,否则按照旷职论处。 师德建设工作制度

高中生物 图解16个高考生物实验原理

高中生物图解16个高考生物实验原理,你不知道的记笔记秘籍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 淀。反应方程式:葡萄糖+ Cu(OH)2 葡萄糖酸 + Cu2O↓(砖红色)+ H2O,即Cu (OH) 2被 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 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 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 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 用,产生紫色反应)。 2、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 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 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 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 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 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 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 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 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 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 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 色。

4、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 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 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 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 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 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 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 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5、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 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 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 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 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6、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淀粉遇碘后,形 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 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 萄糖,麦芽糖和葡萄 糖遇碘后不显色。

教师发展性考核评价制度学习资料

果园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 为促进我校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的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的的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探索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我校将着力构建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化评估机制,建立和推行科学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一、评价目的 通过完善的制度,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教师在师德、教育、教学及科研等工作中所反映出来的素质和做出的成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评定,我们的目的是: 1、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2、为了学校领导能够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评价原则 为使我校的评价制度做到科学、合理、民主、公正,使广大教师心悦诚服,扬长避短、知不足然后进,真正起到了导向、激励、调控的作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迈上新的台阶,我们将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重发展轻奖惩原则 3、全员评价与全面评价原则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5、科学性原则 三、评价周期(一学年) 1、评价周期为一学年时间。 2、为了便于管理,评价周期在每年9月份开始 3、当第一个周期完成后,第二个周期将立即继续启动。 四、评价内容 1、师德师风,权重分10分。 2、德育工作,权重分20分。 3、教学常规与教学业绩,权重分50分。 4、教育科研,权重分20分。 五、评价步骤 对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评价分三步: 1、月考评。教师师德师风、德育工作月考评由学校行政和德育处负责,值周教师参与。教师教学常规及业绩、教育科研月考评由教导处负责,各教研组长参与。 2、学期考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学期考评由教师发展性评价各工作小组负责。 3、学年考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学年考评由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领导小组负责。教导处、德育处及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评价工作小组负责提供该项考评的资料、数据等,供领导小组参考评价。 六、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工作小组机构

高中生物19 个实验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高中生物19个实验知识点总结 实验一: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 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教师培训制度-计划

教师培训制度 一、培训目标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我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学校,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以均衡发展工程拉动全校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整体提高。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因地因人制宜,通过校本培训,使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满足教师个体发展需要,切实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推动教育教学发展,促进教学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为我市教育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和贡献。 二、培训职责 校长是培训的设计者和第一负责人。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由其它副校长组成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以校教导主任和校骨干教师形成的骨干力量,带动和促进所有参与培训的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工作。各负责人要明确职责,确保培训计划顺利实施。 三、培训规划 制定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为中心,以贯彻新课标为原则,以探讨新的学习模式为目标”的发展规划。每位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本质区别,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个体发展的,具有本年组特点的教研目标及培训实施计划,每个教研组要研究确定一个培训主题。 四、实施原则

1、实行“教研和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来完成校本培训。因而必须将个人,年组培训与教研科研相结合。形成年组间、同志间的互动、互助和集体研讨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向前发展。 2、教师积极自主的学习原则。教师是学校培训的基本元素,教师只有在校本科培训过程中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观念,探讨新方法、研究新问题,提高自己的反思意识及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一、保障 学校要为校本培训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充足的学习时间,大量的学习资料,教学研究的场所及相应的资金和物质供应的各项保障。 二、评价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评价教师,家长评价教师。学校评价教师以及教师自评,互评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以便及时发现培训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使培训向正效应发展。 三、奖惩 每位教师必须参加校本培训。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评选职务聘任的条件。对培训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培训工作做得好的年组及个人在各项评选中优先考虑。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docx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如何改革是国际教育界的一大问题,各国都在寻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政Z经济现状,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尽相同。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各自的特色。20XX年,中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实施办法》)及《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三个附件,旨在通过师范专业认证推进和保障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三个标准中,关于“课程与教学”都明确规定“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1]。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教师教育内涵发展重要抓手,培养优秀教师的关键和基础。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师范类专业的认证是契机。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概述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涵就每个专业职业的要求来看,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界定。在国外,大多数专业行业都建立了认证体系,形成了完备的认证标准体系和可操作的流程。中国的师范类专业认证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掌握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概念、初步探索了一些论证理论和方法。师范类专业认证指由专门机构(或教育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人员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对自愿接受认证的高校师范类专业进行审查与评估,并在评审过程中帮助其找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从而促进质

量的提升。[2]可见,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自身主动接受办学质量检验,通过教育评估专家的审核、评估,检验办学目标的达成度,找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不断自我反省、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是“通过达成某一预定标准,一个教育项目或机构被外部团体认可的过程”[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机构一般是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或是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评估院;或是由教育评估专业人士成立的民间评估机构,即第三方认证机构。近年来,第三方认证的呼声越来越高,其结果更能反映师范类专业办学的真实情况,其信度和效度都相对较高。第三方认证更能找出教师教育中的问题,促进教师教育发展,提高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这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相关。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办学,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培养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所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体系《认证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对师范类专业采用三级监测认证体系。第一级定位于基本要求监测。主要是借助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通过师范类专业办学大数据,建立办学监测机制,对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1]这一级认证最低,是各级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条件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二级定位于教学质量合格认证。它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1.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1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4.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 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6.模拟尿糖的检测 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8.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种群落的演替 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 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1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 自主管理学习制度 自主管理,指教师自己做主,自觉的约束个人行为,而达到专业发展的过程。这里我们所说的“自主管理”专指学校从管理角度,为教师发展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培养一种“我与集体共同发展”的团队意识;提供一种“自主管理”策略。“自主管理”学习制度如下: 一、个体学习,注重选择,力求创新。 1、学习内容:依据个人专业发展意向,采取统一选材命题与自主选材命题相结合,重在学以致用。 2、学习方式: (1)个人主动学习,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摘抄、建立读书检索卡、知识卡、网上收集等, (2)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主动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3)主动外出参观、认真听取专家辅导、反思学习。 (4)多与领导、同事进行新理念、新方法速递交流。 3、监控方法: (1)学校定期组织自主学习大盘点交流活动,评出学习标兵。 (2)利用网络上传学习内容、方式、体会,提高个体学习质量。 (3)对应知应会的理论,不定期进行开卷和闭卷反馈,促教师主动学习。 (4)期末对教师个体学习状况纳入年度考核。 二、群体学习,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对学校、教师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经常开展“剖析问题、改进工作我支招、一事一议”等研讨,引导教师发挥主人翁精神,自搞调查研究、自我修改措施、自我实施改进方案、自我监控实效。学校对采纳的高招提议者给予奖励,提高教师务本求实的学习工作态度。 三、组织学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经常组织有主题的教育活动,运用“找——夸——比”的策略,凝

聚团队的向心力,增强教师集体荣誉感,在自我欣赏、自我接纳中不断进步成长。 2、利用展板宣传教师群体教改的成果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3、运用教育科研信息台,教师自愿展示理论学习自创格言、展示课改我支招的新经验。 4、结合实验课题每学年撰写1——2篇论文、案例,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 5、学校每学期出版教师自编的“劲园奇葩”集锦册。 教研组长管理制度 1.教研组长的确定采取自愿竟聘和推荐的方式产生。 2.学校管理强化教研组长管理效益,以开展争当先进教研组的活动为契机,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3.定期对教研组长进行工作汇报、质量监控、业绩考核、奖励等专题培训,使教研组长成为学校工作的骨干。 4.创建教研组文化,提高教研组研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形成教研组独特风格。 5.教研组常规工作规范做,重点工作创新做,出现问题及时做,应急工作互助做。 每学期末要用网络形式进行教研组工作特色总结、交流,由教工推选出先进教研组,给予表彰奖励。 柏润萍:张海军 3、支部定期组织党员交流积极分子情况,人人做教师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定期组织党的积极分子开展推优入党评议活动。 4、教研组负责本组教师的思想工作,争取一般问题不出组,大问题与领导协商共同解决。 5、领导班子,党支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通过批评、自我批评,改进工作。 6、学校在重大问题,召开教工代表会,发动教工代表做教师的思想工作,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教学工作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五年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五年规划 2016-2020学年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努力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使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多功能、大服务”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导向,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根本,更新培训理念,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自主性、选择性和实效性,促进我校师资队伍向“师德高尚,业务精谌,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培训目标 (一)总体目标以“自主、多元、实效”为主题,积极开展以教师发展需求为着眼点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主要指为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而组织和举办的非学历培训,包括校本培训、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进修也可纳入专业发展培训范围。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培训活动的实效性,努力使教师成为教育思想先进,教育规律熟悉,教育技能扎实,教科意识强烈,个体风格显现,富有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专家型教师,着力打造一支讲师德、爱学习、肯钻研、有品位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我校教育质量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阶段目标 1.2016学年:分析校情,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制订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五年规划与学年计划。启动培训工作。搭建

形式多样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安排好各学科不少于20%的教师参加集中培训。 (1)学习平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邀请市、县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走进学校指导、交流,一方面组织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培训。 (2)研究平台。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科研工作,定期组织研究性工作例会,开展专业发展论坛、经典课例(案例)分析、教育教学优化策略探究等多种研究活动,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成果;积极向核心期刊推荐发表优秀论文。 (3)引领平台。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各类示范展示活动,诸如课堂教学展示、教科研专题研讨、青年教师专业培训、教育科研成果发布等等。在每年的展示活动中,展示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实例和科研成果,供全校教师学习借鉴,引领全校教师专业成长。 2.开展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1)教育思想研究。以教师成长为研究目标,探索教师成长的规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范例,通过鼓励教育创新,培植教育特色,催生新鲜教育主张。 (2)德育研究。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围绕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开展研究,创新德育工作经验,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德育工作模式,培养一批德育骨干,带动全区德育工作的全面提升。 (3)教学研究。以小组为单位,有计划地对课堂教学的目标、结构、节奏、方法、技巧以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开展教学研讨,形成可供参考的教学案例(教案、学案、课堂视频等),供校内同学科教师观摩、借鉴。力求推出新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