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直流稳压电源设计与实现

摘要:电子设备中都需要稳定的直流电源,功率较小的直流电源大多数都是将50Hz的交流电经过整流、滤波和稳压后获得。整流电路用来将交流电压变换为单向脉动的直流电压;滤波电路用来滤除整流后单向脉动电压中的交流成分,使之成为平滑的直流电压;稳压电路的作用是当输入交流电源电压波动、负载和温度变化时,维持输出直流电压的稳定。

关键词:直流电源/稳压器/整流器/滤波器

1直流电源发展、分类

1.1直流电源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磁饱和稳压器→六、七十年代:磁泄放式恒压变压器(cvt)→八十年代中期:运用磁补偿形式的第1代参数稳压器→九十年代中期:第2代参数稳压器→二十世纪初:第3代参数稳压器。电子反馈调控式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子管调控磁放大式(614)型交流稳压器→六、七十年代:电子调控自耦滑动式(svc)交流稳压器,自动感应式调节稳压器→八十年代中期:电子调控的有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器,正弦能量分配器式净化电源→九十年代中期:数控有级的无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器,改进型的第2、3代净化电源→二十一世纪初:利用逆变器作补偿的无级、无触点补稳压电源的发展历史2010年9月1日偿式交流稳压器、新型的净化电源。稳压电源的发展历史2010年9月1日,电源稳压器直至今日,在直流稳压电源领域,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要求供电电压低,电流大的电源大都由开关电源担任,要求供电电压高,电流大的设备的电源由可控硅电源代之,小电流、低电压电源都采用集成稳压器。在交流稳压电源领域,铁磁谐振式和电子反馈调控式这两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铁磁谐振式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稳压电源的历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就曾考虑过稳压器,到二十世纪初,就有铁磁稳压器以及相应的技术文献,电子管问世不久,就有人设计了电子管直流稳压器。在四十年代后期,电

子器件与磁饱和元件相结合,构成了电子控制的磁饱和交流稳压器。五十年代晶体管的诞生使晶体管串联调整稳压电源成了直流稳压电源的中心。六十年代后期,科研人员对稳压电源技术做了新的总结,使开关电源,可控硅电源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集成稳压器也不断发展。到今天工作模式几乎所有的直流电源都工作在恒压源模式,也就是说在整个电流变化范围内输出电压可保持不变。也有一批电源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工作在值流源模式。电源输出的变化范围不驻受限于电源本身的电压或电流输出能力,而且还与电源工作状态有关,在自适应模式,电源可在容量不变的前提下自动调整电压或电流的输出范围。有少数电源还起电子设备负载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此电源可用来测试别的恒压或恒流源。响应时间当电源能够远程摇控或电源是作为测试系统的一部分时,那么从发出控制命令到电源输出稳定到希望值的延迟时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打开或改变电压)。响应时间从几毫秒到几十毫秒不等。少量的电源可有超过IV/us的快速转换率。这些电源可用于制造大功率的任意波形发生器。分辨率技术参数限定的输出电压或电流的最小可调增量。有些电源在整个输出范围内具有相同的分辨率,而有些在不同的输出范围内分辨率各不相同。

1.2直流稳压电源的分类

直流稳压电源的供电电压大都是交流电压,当交流供电电压的电压或输出负载电阻变化时,稳压器的直接输出电压都能保持稳定。稳压器的参数有电压稳定度、纹波系数和响应速度等,前者表示输入电压的变化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纹波系数表示在额定工作情况下,输出电压中交流分量的大小;后者表示输入电压或负载急剧变化时,电压回到正常值所需时间。直流稳压电源分连续导电式与开关式两类。前者由工频变压器把单相或三相交流电压变到适当值,然后经整流、滤波,获得不稳定的直流电源,再经稳压电路得到稳定电压(或电流)。这种电源线路简单、纹波小、相互干扰小,但体积大、耗材多,效率低(常低于40%~60%)。后者以改变调整元件(或开关)的通断时间比来调节输出电压,从而达到稳压。这类电源功耗小,效率可达85%左右,但缺点是纹波大、相互干扰大。

从工作方式上可分为:

①可控整流型。用改变晶闸管的导通时间来调整输出电压。

②斩波型。输入是不稳定的直流电压,以改变开关电路的通断比得到单向脉动直

流,再经滤波后得到稳定直流电压。

③变换器型。不稳定直流电压先经逆变器变换成高频交流电,再经变压、整流、滤波后,从所得新的直流输出电压取样,反馈控制逆变器工作频率,达到稳定输出直流电压的目的。

2参考文献总结

文献一:直流稳压电源首先进行的就是变压,所以查阅的文献第一个便是变压器的原理。变压器是电工、电子技术中常用的电气设备,是耦合电感工程实际应用的典型例子,他由两个耦合线圈绕在一个共同的心子上制成,其中,一个线圈作为输入端口,接入电源后形成一个回路,称为一次回路(或一次侧,旧称原边回路、初级回路);另一线圈作为输出端口,接入负载后形成另外一个回路,称为二次回路(或二次侧,旧称副边回路、次级回路)。变压器的芯子是线性磁性(或工作在线性段)材料制成的。

文献二:从本文献了解到的是直流稳压电源中的相关整流部分的理论。整流电路的作用是利用具有单向导电性能的整流元件,将正负交替的正弦交流电压整成为单方向的脉动电压。但是这种单向脉动电压往往包含着很大的脉动成分,距离理想的直流电压还差的很远。常见的整流电路有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单相整流电路、单相全波可控整流电路、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以及复杂的三相整流电路。常用的是单相桥式整流电路。整流电路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直流电动机、电镀、电解电源,同步发电机励磁,通信系统电源等。

文献三:关于滤波介绍了电容滤波、电感滤波以及复式滤波。电容滤波电路结构简单,因而常常被采用。电容滤波电路具有一次几个主要的特点:1)电容滤波适用于小电流负载。我们知道RC的乘积愈大,则滤波效果愈好。为此不仅要选择大容量的滤波电容,而且要求R也尽量大,因此电容滤波适用于负载电阻比较大,即负载电流比较小的场合。2)电容滤波电路的外特性比较软。电感滤波与电容滤波相比,输出电压较低,另外,由于采用了电感,比较笨重,通常用于功率较大的电源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滤波效果,可以将基本的滤波元件电容和电感(有时还有电阻)用适当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各种复试滤波电路。常用的复试滤波电路有LC滤波电路、LC二型滤波电路以及RC二型滤波电路。

文献四:整流电路把交流电变换为单方向的脉动电压,二滤波电路降低了输

出电压中的脉动成分。但是,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的电压与理想的直流电源还有相当距离,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相,当负载发生变化时,由于整流滤波电路存在内阻,因此输出直流电压将随之发生变化。其次,当电网电压波动时,因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直接与变压器二次电压U2有关,故也要相应的变化。为了得到更加稳定的直流电源,需要在整流滤波电路的后面再加上稳压电路。

文献五: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都含有较大的脉动成分,因此极少直接用作电子电路的直流电源。通常在整流电路后面还要加上一定的滤波电路。对滤波电路的要求是,一方面尽量降低输出电压中的脉动成分,另一方面又要尽量保留其中的直流成分,是输出电压称为比较平滑的直流电压。电容和电感都是基本的滤波元件,利用他们的储能作用,在二极管导电时将一部分能量储存在电场或磁场中,然后再逐渐释放出来,从而在负载上得到比较平滑的波形。从另一个角度看,电容和电感对对于交流成分呈现出来的阻抗是不同的,如果把它们合理的安排在电路中,可以达到降低交流成分,保留直流成分的目的,实现滤波作用。

文献六:电子设备中都需要稳定的直流稳压电源,功率较小的直流电源大多数都是50Hz的交流电经过整流、滤波和稳压后获得。整流电路用来将交流电压变换为单向脉动的直流电压;滤波电路用来滤除整流后单向脉动电压的交流成分,使之成为平滑的直流电压;稳压电路的作用是当输入交流电源电压波动、负载和温度变化时,维持输出直流电压的稳定。由于集成稳压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和工作可靠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多。国产集成稳压器种类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稳压器中调整元件工作在线性放大状态的称为线性稳压器,调整元件工作在开关状态的称为开关稳压器。

文献七:此书中介绍了直流稳压电源的技术指标:1)最大输出电流;2)输出电压;3)纹波电压;4)电源调整率和负载调整率;5)输出电阻;并详细介绍了各个指标的设定范围,确定方法,测试方法以及计算方法。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集成稳压器的选择;电源变压器的选择;滤波电容的选取;二极管的选取等。

3总结

综上所述,了解到稳压电源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但是从参考文献中了解到的稳压电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比如整流效率低,滤波效果差使得输出电压有一定的干扰,还有就是过去的稳压电源中的稳压部分都是通过各个元件组成稳压电路稳压效果不好,输出电压波动大等缺点。经过改进好的稳压电源设计整流部分采用桥式全波整流电路提高电压的利用效率;滤波电路采用电容滤波尽可能的消除干扰;最后的稳压电路采用集成稳压模块,消除了以前元件之间的相互干扰使稳压电路更好的工作。同时本次设计的稳压电源为可调的、可调范围相对较大的稳压电源,采用LM317更好的达到稳压要求。直流稳压电路中电路参数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能够直接影响电路的性能。掌握了直流稳压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具体操作内容有一定的帮助。通过课程设计电路板的阶段,让我对所学习软件的使用又重新温习一遍,很好的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最后,在设计好电路后需要进行就是电路焊接与调试,整个设计让我对这几年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认识,很好的达到了所学所用。

参考文献

[1] 邱关源,罗先觉.《电路》[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2] 杨素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3] 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4]胡宴如. 《模拟电子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5] 贾立新,王涌.《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

[6] 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7

[7] 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8] 杨永瑞.《电路分析基础》[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1

[9] 王成华. 《电子线路基础》[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10] DC Switching Power Supply Protection Technology. The World of Power Supply.2002.2

[11] Wang Xiao-ming. Switching Power Supply for Low Power Experime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